時間:2023-03-03 15:46: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設計方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建筑設計的構成要素及原則
(一)建筑設計的構成要素
1.建筑功能是人們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指所建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要求。
2.建筑技術是建造房屋的手段,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結構、建筑物理、建筑構造、建筑設備與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等各項技術保障。
3.建筑藝術形象也是人們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它包括建筑群體和單體的體型、內部和外部的空間組合、建筑立面構圖、細部處理、材料的色彩和質感以及光影變化等綜合因素所創造的綜合藝術效果。
4.經濟合理。建筑構造設計處處都應考慮經濟合理,在選用材料上應就地取材,注意節約鋼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并在保證質量前提下降低造價。
(二)建筑設計原則
1.整體性設計原則:整體性設計原則是把要設計的建筑作為由各個組成部分構成的一個整體來全面研究整體的功能、構成及其發展規律,從整體與部分相互依賴、相互結合、相互制約的關系中揭示系統的特征和運動規律。
2.綜合性設計原則:對任一系統的研究,必須從它的要素、結構、功能、相互關系、歷史發展等方面進行綜合地考察。在綜合的過程中把分析有機地給合起來。從綜合出發,在綜合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再回到綜合。每一層次分析的結果都要反饋到上一層次的綜合去與整體進行比較,按照比較的差異從新進行分析、修改、整合,使部分與整體達到高度的統一。
3.聯系性設計原則:聯系性設計原則要求要考慮到相互聯系的諸多方面,不僅要考察研究對象這個系統本身的各個方面,還要考察系統的環境。環境是系統存在的外部條件。系統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環境中發生、維持和發展的,與環境中其他系統有著種種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這種相互作用包括:環境給系統提供的資源和壓力、系統給環境提供的功能和污染。因此,系統與環境是互塑共生的。
4.動態性設計原則:動態原則就是要探索系統的內外聯系及系統發展變化的方向、趨勢、活動的速度和方式,還要探索系統發展的動力、應用和規律。對于建筑設計來講尤其要立足現在,兼顧未來,把握時代的發展方向。
5.有序性設計原則:高層系統是由低層系統組成的,低層系統對高層系統具有構成性關系,同一層次的系統之間存在相干性關系。因此,系統都是有序、分層次的,是層層相包的結構關系。而且層次越低,結合度越強;反之層次越高,結合度越弱。結合度遞減,層次結構更加穩定,由此可見,使用房間對功能區、單體對群體、基地對環境都具有構成性關系,其結合度應遞減方能促進結構和功能的穩定。如果一個功能區過于依賴于它的上層系統,一旦上層系統中某個環節遭到破壞勢必會影響到它的使用功能,甚至會癱瘓。因此,正確地確定各部分的關系,有效地進行功能分區,合理地組織各種流線和空間序列,是建筑設計中應認真對待的重要環節。
6.結構性設計原則:結構是要素在關系作用下的結合方式,是性能的載體,普遍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結構決定性能,性能表現可以反作用于結構。要素是結構的賴以結合者,要素運動的穩定與否、發展方向將影響結構的穩定與否和方向。關系是將要素連接起來的作用,是構成系統的紐帶,關系質和量決定結構性能的穩定性。因此,必須了解它的結構。
7.最優化設計原則:系統形成的過程實際上是差異整合的過程。差異的事物能夠整合在一起,它們之間必定有同一性,相互需要、相互支持、優勢互補,這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差異的整合使建筑的各個部分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激發出正的整體效應,促進“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三、建筑設計的程序與組織
建筑設計的程序包括:方案階段、初步設計階段和施工圖設計階段。
初步設計階段:首先應重新熟悉設計任務書、踏勘現場,進一步收集在設計中會有用的資料。切實了解項目所在地的環境情況和當地的一些有關的地方性法規。
初步設計階段的圖紙和設計文件,要求建筑專業的圖紙標明建筑的定位軸線和軸線尺寸、總尺寸、建筑標高、總高度以及與技術工種有關的一些定位尺寸,在設計說明中則應標明主要的建筑用料和構造做法;結構專業的圖紙需要提供房屋結構的布置方案圖和初步計算說明以及結構構件的斷面基本尺寸;各設備專業也應提供相應的設備圖紙、設備估算數量及說明書。
在完成了初步設計的設計文件后,設計單位應當經由建設單位向有關的監督和管理部門提交全部初步設計的設計文件,等候審批。
施工圖設計階段:對初步設計的文件進行細化處理,達到可以按圖施工的深度,并且滿足設備材料采購、非標準設備制作和施工的要求。
施工圖設計階段的圖紙和設計文件,應提供所有構配件的詳細定位尺寸及必要的型號、數量等資料,還應繪制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建筑細部詳圖。其它各專業則亦應提交相關的詳細的設計文件及其設計依據,并且協同調整各專業的設計以達到完全一致。
在施工圖文件完成后,設計單位應當將其經由建設單位報送有關施工圖審查機構,進行強制性標準、規范執行情況等內容的。
四、設計思維的創造性與個性化
建筑的個性,不僅來自于其形式,而且要在滿足其使用功能需要的基礎上,符合使用的個性和審美要求,通過把人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客觀化,創造一個具有文化意味的人性化的空間,使建筑以及和建筑相關的一切都帶有人格的力量。個性化設計內涵其實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對人性關懷的一個表現。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結構主義》,商務出版社,1996.
[2]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
[3]汪坦,陳志華主編,《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建筑美學卷》,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李大夏,《路易·康》,中國建工出版社,1993.
設計活動是為了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然而,工業化所引發的高消費、高能耗卻違背了設計的根本目的。為了人類未來的生活可持續性,人們開始提倡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環境、綠化環境。在設計界,更加提倡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設計。美化環境、保護環境、節約能源成為設計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有人稱之為“循環再生”設計,表明設計不僅僅是為產品設計而設計,也要為人類和自然的和諧生存設計。生態設計的思想由此應運而生。
一、生態設計涵義
生態設計也稱之為生命周期設計,即利用生態學的思想,在產品生命周期內優先考慮產品的環境屬性。除了考慮產品的性能、質量和成本外,還要考慮產品的回收和處理,同時也要考慮到產品的經濟性、功能性和審美等因素。在以往的現代意識驅動下,人們追求更新、更好、更高級的產品。產品的不斷更新,以刺激消費為動力,以市場需求為目標,追求人均占有的則富和能源,這些價值代表了現代化。在這種價值觀念的驅使下,設計的產品往往壽命很短,不把產品的使用壽命放在第一位,無視后續的產品生產及使用過程中的資源消耗以及對環境的影響。但是,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人們逐漸認識到設計對環保所起的重要作用,與環境友好的生態設計成為關注的焦點,從重新發現簡樸,節制復雜性,優先使用來源充分、易再生、對人類和環境無害的材料,設計壽命長的產品,在未來設計中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生態設計。
二、產品設計理念的演變歷程
1.傳統產品設計理念
產品設計是一個將人的某種目的或需要轉換為一個具體的物理形式或工具的過程。傳統的產品設計理念,是以人為中心,以滿足人的需求和解決問題為出發點,無視后續的產品生產及使用過程中資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對環境的污染。傳統的產品設計一般包括產品功能需求分析、產品規格定義、設計方案實施、參考產品評價4個階段。主要考慮的因素有:市場消費需求、產品質量、成本、制造技術的可行性等,很少考慮節省能源、資源再生利用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產品綠色設計理念
為確保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旨在保護環境的“綠色”行動在世界各國紛紛興起。“綠色設計”、“綠色產品”、“綠色制造”等新概念、新理論、新方法層出不窮。產品綠色設計是指在產品的設計意識、設計定位及設計方法等問題上,將生態意識、環境因素融入到整個設計理念中,即在產品生命周期內,優先考慮產品的環境屬性,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3.產品生態設計理念
由于綠色設計的局限,現代意義上的生態設計成為設計時尚。這種設計在產品生命周期內優先考慮產品的環境屬性,除了考慮產品的性能、質量和成本外,還考慮產品的回收與處理,以及產品的經濟性、功能性和審美等因素,從而設計出對環境友好又能滿足人的需求的產品。在具體實施上就是將工業生產過程比擬為一個自然的生態系統,對系統的輸入與產出進行綜合平衡,而在這一平衡過程中需要進行整個壽命周期分析,即產品全生命周期分析,從而設計出安全可靠且具有耐久性的產品。
三、產品生態設計的方法
1.注重材料的性能。在產品滿足設計功能的前提下,在制造、使用過程中材料、能源消耗得越少越好,對環境影響越小越好。對環境的影響包括:對空氣的影響、水的消耗量和對水的污染、對土壤的影響、制造和使用時的發熱和能量的消耗、廢物再生可能性、使用壽命等等。德國標準研究所提出,與傳統產品相比,對環境友好的產品應當滿足使用要求.在制造、應用和回收處理中需要較少的資源,對環境造成較少的負擔。這就是說除了高性能質量外,生態產品還要求產品的生態質量,產品制造過程中的生態制造以及回收處理的生態化。
2.選擇對環境友好的材料。以來源充分自然生長的、對人體無害的、節省能源的材料來滿足產品功能的需要,以最少的用料實現最佳的效果。TBMPS/2E微機的零部件百分之百可以回收重新利用,被稱為綠色PC機。1994年德國公司Foron設計了無氟冰箱,它采用簡單碳氫化合物物丙烷、丁烷作為制冷劑,首先使壓縮機把它液化,然后讓它汽化吸熱,這種冰箱減少了70%的能耗,達到了既對環境無害又節約能源的雙重功效。
四、我國企業如何開展產品生態設計
1.將產品生態設計納入到企業戰略管理層次中。產品的生態設計涉及企業各個部門,最關鍵的是得到企業領導的認可和支持。只有將產品生態設計納入企業戰略管理層次中,才能真正提高產品環境績效。主要原因是致力于長期的產品設計戰略可以較早地發現未來可能出現的環境機會和威脅,可以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環境績效和企業競爭力。
2.注重企業內部合作。產品生態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產品設計部門是生態設計的關鍵,但采購部門選購材料,生產部門生產產品,營銷部門最終銷售產品,這些部門都對產品的環境績效起著不同的作用。目前,我國企業應該重視生態設計中各個部門之間的合作,如研發部門提出的設計方案需要得到企業內部其他各個部門的認可并提出意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態設計的成功實施并切實有利于提高企業產品的環境績效,提升企業的綠色形象和國際競爭力。
3.加強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進行產品的生態設計,必須考慮上游供應商的生態設計狀況,與環境效益良好的供應商緊密合作,才能真正生產出環境效益良好的產品。同時,只有對產品進行生態設計,才能成為重視環境效益的下游企業的供應商。
我國企業可以借鑒國外企業的成功經驗。對于生產最終產品的企業,對上游企業的環境績效進行評估,并把結果集成到產品生態設計中,實現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環境績效,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對于生產中間產品的企業,通過產品生態設計,改進產品的環境績效,從而爭取成為國外企業長期穩定的供應商。
參考文獻:
1.建筑設計的意義
建筑與人是密不可分,相互關聯的。人類生活及意識形態決定了建筑的意義。建筑設計反映著人類對自然的認知和人類社會的發展的形態。簡單的講,建筑設計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質量。作為從事建筑設計的人員來說,人性化的、不斷完善的、優秀的建筑設計將直接作用于人民生活,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發展。
設計不是盲目的,任何工作都有它的方法和理論來引導。建筑設計也脫離不了這一前提。我們現有的建筑設計形式都是從前人那里繼承和發展起來的。研究建筑設計方法是為了我們能從專業的角度對待建筑設計,在這一點上,要與非專業人員有所區分。作為一個建筑設計師來說,工程設計項目真正變為建筑物,是會讓人感到激動和欣慰的,建筑師的自豪感也因此而生。建筑設計不應該是盲目組織和不加思考的砌筑,建筑師們應當在形成作品前充分考慮社會環境、經濟、政治、人文以及美學各方面的因素,依據建筑設計原理及方法,從而對作品進行系統分析,使建筑不僅能夠滿足現階段人們的使用要求,而且能夠豐富我們所賴以生活的社會與環境。
2.建筑設計的方法
建筑實用、建筑思想、建筑手法,這三個因素是建筑師支撐建筑創作的基本內涵,也是建筑師在建筑創作過程中引導設計的主要依據,它們之間互為因果、互相依存。我們說建筑設計的前提是設計形成的建筑首先要滿足使用功能,在此前提下,通過建筑思想的指引,運用相關的建筑設計方法,可以完成具有某種傾向的建筑作品;相反,面對具有某種傾向的建筑作品,分析其設計方法,也可以總結出一定的設計思想來。不論正反兩方面看建筑設計,建筑的實用、思想、手法是貫穿建筑設計始終的。我們知道建筑設計的方法很多,也并不能統一出一種或幾種固定的設計手法。正因如此,我們才有了多種設計流派和多樣的建筑設計。但是就某種流派而言,都會有其相對特有的建筑設計方法和手段。從包豪斯到現在的高技、結構、解構、后現代以及簡單主義的發展等等,雖然設計方法多種多樣,但對這些設計方法而言,都對建筑多樣性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從建筑創作的內涵和過程中可以明確地看到,建筑設計方法具有其特定不變的中介位置,它是從建筑思想到建筑實物的操作性環節,是建筑從“虛”到“實”的物化過程。因此,研究建筑設計方法也是分析建筑思想和作品的必由之路,由于它的操作性特點,對我們從事建筑設計的人員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
建筑設計方法的產生在某種意義上是對人類生活與思想的總結。運用它能使我們科學嚴謹的對待建筑設計。建筑設計的最基本的過程是一個“由簡至繁,由繁至簡”的推敲過程。我們可以拿極少主義的建筑設計例子來看,“極少”并不是不經過設計,而是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對繁瑣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取舍。下面筆者就建筑設計的六種方法逐一進行分析:
2.1平面功能(流線)法
建筑平面設計是解決絕大部分建筑功能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對建筑物的功能分析時就會對所構想的建筑設計進行具體的分析。雖然建筑是一個三維向量的產物,不應該也不可能單一談論一個局部,但是對于建筑的今后使用,平面分析還是有必要單獨提出和研究的。平面處理的好壞直接作用于建筑的使用功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怎樣通過使用流線的分析,設計出合理的建筑功能來。比如我們對公共建筑進行設計的時候,常常要從使用人員的使用流線之間的關系、密集人群的安全設計、個體私密性等問題進行平面功能的組合;應該提供一個開放、安全、穩定、有親和力的公共空間。而這些處理在大多數情況下建筑師在分析平面功能關系時必須全面考慮。平面功能(流線)法是目前建筑設計人員大量采用的一種設計方法,其主要概念是,先分析用地關系,通過了解建筑物的使用性質,從功能出發進行平面功能的合理組合,同時考慮建筑的空間設計等環節。
2.2構圖法
現代建筑的基本體量、空間或其它要素,都可以歸納為簡單的幾何形體,如矩形、正方形等。建筑設計通過構圖要素來分析幾何形體之間的關系,從中分析出形體之間的比例、尺度、對比、主從、韻律、均衡、重點等形式美的規律。使用構圖法進行建筑設計的一個前提是:建筑師是怎樣對其所設計的建筑進行定位的。關于探討幾何關系與構圖也并不是到現在才有的,早在希臘和羅馬時期,研究幾何關系就已經相當深入了。構圖法的一個典型實例是巴西國會大廈。
2.3結構法
結構法亦稱為結構主義的建筑設計方法,其主旨是通過建筑的結構形式來表達建筑設計。結構與建筑空間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通過結構設計的表達來演繹建筑物的性質,現代建筑大師也曾經把建筑結構要素當作裝飾要素來處理。但那些結構要素本身依然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結構外露,就像要告訴人們建筑內容是如此的豐富,以至于人們看到此類建筑有時甚至會有點不知所措。
2.4符號象征法
我們把特定的或約定成俗的符號,使用在建筑表面或建筑內部的特定裝飾部位;或者,用這些符號來演繹建筑平面以及空間體量。比如國內經常能看到運用傳統大屋頂這一特定符號來說明歷史文脈的呼應和延續。雖然部分建筑設計生硬的照搬這一特定的符號并不一定能很好的體現建筑文化的傳承,但是縱觀國內外的很多建筑作品,符號象征法在建筑設計中還是不斷的采用。該方法大量運用在一些對建筑形象有特殊要求的建筑設計中,如企業可能試圖通過建筑設計與企業符號的結合來展示企業的形象等。
2.5建筑沿革法
建筑沿革法,就是要對以往的建筑設計進行系統的分析,從中提煉自然法則、歷史、文化和人們的生活習慣、情趣以及人們的思想,作為建筑設計的出發點,從而進行建筑設計,力求通過建筑設計來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及行為習慣。
2.6綜合法
我們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并不是只針對一個簡單建筑而言。大量的群體建筑的建筑設計中,將不同的個體建筑分析為不同的幾何形體作為總體的設計方向和研究。使之對于每個單體建筑之間有著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這種關系是清晰地、明辨的。我們運用這種手法設計出了大型的、綜合的建筑和城市來。這種方法是以上幾種方法的綜合。
3.國內建筑設計需重點考慮的問題
在談建筑設計方法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意識到建筑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還應該考慮些什么?我們是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國家,建筑設計是不能沒有文化和歷史的。然而我們在繼承和發揚我們的文化和歷史這一工作上還遠遠不夠。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國際級的建筑大師。“這是為什么?”我們不禁要問!建筑是要靠對人們的熱愛和對建筑創作充滿激情的建筑師來完成的。我們的鄰國印度也是發展中國家,但是他們擁有世界一流的建筑師。查爾斯.柯里亞作為一個建筑師,在近40年的建筑實踐中,他注重將建筑和城市規劃緊密結合,并致力于解決第三世界國家發展而帶來的人民生活問題,并設計了著名的干城章嘉公寓。該公寓是為低收入群體做的居住建筑,在建筑設計中更多的是考慮人性的意義。建筑師不能是僅僅為少數有錢人工作來滿足他們的奢望。更重要的是能夠為經濟條件較差的民眾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建筑對人應該是平等的,我們需要這樣的民族建筑師。當我們走在上海這一中國目前經濟最發達地區的街道上的時候,我們不能只看到高樓林立,我們更應該看到廣大市民的居住和生活狀況,雖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條件得到了空前改善,然而看到依然還有一根根簡易晾衣桿從破舊民居的窗臺伸出來的時候,作為建筑設計人員,大家都會有一種內疚的思考。
4.結語
設計師和建筑師要不斷地研究人們的居住生活行為和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設計住宅首先要設計生活”,這也從某一方面代表著未來住宅設計的趨勢。
一、目前小區園林景觀的現狀
園林景觀發展的歷史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適應現代園林景觀研究卻只有40多年。所以,很多人對園林景觀的認識很膚淺,認為園林只是種花種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開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國的機會,看到歐洲幾何對稱的園林,開闊的大草坪很壯觀,于是歐陸風、草坪風等風格的住宅小區不斷涌現。隨著房地產的蓬勃興起,中國園林風、歐陸風在居住小區中盛行,但這些園林景觀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沒有考慮到小區人性空間和功能性空間。
二、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當然,設計一個具有人性化空間的居住區首先必須了解居住者的行為需求,生活習慣。居住環境是為人而創造的,是為滿足人的需求而設計的。美國心理學會主席A·馬斯洛在《動機與個性》一書中提出了需求等級論,他認為人的需求由低級到高級、由物質到精神,有著不同的層次:生理的需要一安全的需要一歸屬與愛的需要一自尊的需要一自我實現的需要。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勞動安全等需要;愛與歸屬及自尊的需要是指人的心理需要,包話對社會交往、地位、傳統、文化的需要;自我實現則是人高層次的發展需要,包括對生命的意義、自我的滿足、個性風格的追求等等。當然,不同人需求的層次是不同的,并且這種需求隨著時間、地點和場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現。在居住環境建設中,必須從滿足居民的各種需求出發,使環境具備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安全性
安全是人們生存的首要條件,沒有安全性也就談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居住環境的安全性表現在日常安全系統、防災系統、防盜系統等方面。
(二)健康性
居住環境健康性指標包括空氣、日照、噪聲和環境民事行政等與人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內容。居住環境空氣要保持清新、自然,防止各種有害氣體和物質的深度超標。同時,健康性還要求通向健康身心的設施、空間配套齊全,滿足居民鍛煉身體的需求。
(三)舒適性
居住環境的舒適性指使用上和視覺上的感受。使用上的舒適,包括各種設施是否以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創造使用的合理,是否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創造滿足人們活動的空間;視覺上的舒適,要滿足不同地區居民的傳統生活習慣和對環境景觀特點的認同。
(四)通達性
通達性保障著居住環境各種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達的可選擇性體現了社會公平與實現多樣需求的目標。通達空間的層次決定了通路的性質和等級。私密性強的空間,通路的等級低,交通性弱,通達性也小。
(五)識別性
居民是居住環境的主體,居民要求所處的環境具有識別性,讓居民分辨出自己的住宅以及自身在空間環境中所處的位置、方向,進而掌握環境的構成模式和組織規律,以便按不同時間和場合需要,以最佳的方式到達自己想去的位置,參加自己想參加的活動。強化識別性,需要賦予外部空間以視覺上鮮明的個性。
(六)領域性
居住環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環境,它的領域性要求強烈,層次多樣。美國學者斯卡·紐曼提出的這個空間概念認為,人的各種活動都要求相適應的領域范圍。他把居住環境歸結為由公共性空間、半公共性空間、半私密性空間和私密性空間四個層次組成的空間環境占有與控制的要求,認為領域在空間上是固定的,不隨人的移動而移動。
(七)多樣性
多樣性的要求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齡、職業、喜好、修養、文化等要素而產生的,而且是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中。空間的創造、設施的設計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中國造園藝術謂之“造園無格、借景有因”,說的就是無需固定的格局、法式,要因地制宜地將景觀組織起來,各種景色皆可為我所用。
(八)和諧性
多樣的外部環境各要素之間做到和諧統一,避免不同形式、風格、色彩的要素產生沖突和對立。同時,環境構成要素作為實體來構成空間,空間才是主角,各要素需要以環境和諧的整體利益限制自身不適宜的夸張表現,使各自的先后、主次、從屬分明,共同構筑協調、統一的環境景觀。
(九)連續性
在居住環境景觀空間中,應注意居民在居住區內不同時間、空間、方位的視角和活動方式,進行全方位的景觀設計,努力創造步移景異、延綿不斷的效果,尤其要注重節奏、形式、色彩與空間的協調。
(十)文化性
居住環境的文化性體現在地方性和時代性當中。應當充分考慮傳統生活方式的特點,尋找與現代居住空間環境的契合點,以不同的方式,從空間形態、尺度、界面的色彩、細部表達對傳統與現代的理解,延續文化脈絡。
(十一)生態性
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綠化,模擬自然風光,也是居住環境的基本要求。具有生態性的居住環境能夠喚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與大自然共生共棲,才能體驗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三、重歸人性的場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當滿足了環境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我們開始考慮何為人性化的居住區。當設計是為了生活、為了人內在的體驗,當設計師成為一個內在者而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當設計的對象具有功用和意義時,我們方可重歸人性的場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所以,進行景觀設計時,作為設計者應做到:
1.認識人性。人作為一個自然人和社會人,他們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獨;需要運動,需要坐下休息;人離不開水,人也愛玩火;愛采摘和捕獲;需要庇護和蔭涼,需要嘹望,看別人而不被別人看到;人需要領地,需要適當尺度的空間;人需要安全,同時人需要挑戰;愛走平坦的道路,有時卻愛涉水、踏汀步、穿障礙、過橋梁。同時,人要交流、要戀愛、要被人關注、同時喜歡關注別人。因此,需要設計的場所能讓人性充分發揮。
2.閱讀大地。大自然的風、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動物的運動過程,災害的蔓延過程等等,都刻寫在大地上。因此大地會告訴我們什么地方可以有樹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瀆;大地也告訴我們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與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險和恐怖的,因而是兇煞的。同時,大地景觀是一部人文的書:大地上的足跡和道路,門和橋,墻和籬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講述著關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愛和恨,人類的過去、現在甚至未來。因此,閱讀大地是在認識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認識人自己。
3.體驗生活。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當地人的價值觀。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邊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為什么成都被認為是中國最悠閑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車,就不理解北京作為“政治中心”的含義;如果你不到溫州街頭走走。你就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只有懂得當地人的生活,才會有符合當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間的設計。
4.聆聽故事。故事源于當地人的生活和場所的歷史,因此要聽未來場所使用者講述關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時要掘地三尺,閱讀關于這塊場地的自然及人文歷史,不管實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種源于當地的自然過程及人文過程的內在的力量,是設計形式背后的動力和原因,也是設計所表達和體現的場所的本質屬性。這樣的設計是屬于當地人的,屬于當地人的生活,當然也是屬于當地自然與歷史過程。
5.尋回童年的記憶。童年是絕大多數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快樂的時光,而且大多數人經歷過相同的童趣。在設計里融入一些童年記憶的痕跡,讓居住者憶起童年時光,這也是體現居住區園林景觀人性化設計的表現。
總而言之,營造人性化居住區景觀,要符合自然法則,遵循生態學原則,挖掘和賦予特定居住區特定景觀的獨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力求做到“天人合一”。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 8097(2013)11—0035—06
前言
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學研宄和實踐中的一個重要領域,是一門連接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學科。教育技術學以媒體技術為基礎,教學設計為核心。教學設計旨在創設一個使教學效果最優化的教學系統。當前教學設計不僅運用于正規學校教育(基礎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或是高等教育),而且也廣泛運用于事業機關、企業、軍事部門和服務等行業的教育培訓中。另外,各種現代化教育形式(廣播電視教育、網絡教育、移動教育、泛在教育、云計算教育、計算機輔助教學、微課堂教學等)的實施也高度依賴于教學設計。
隨著教學設計應用需求的增多,越來越多的教學設計模式被提出來。1991年,加斯塔夫生在有關教學開發模式的論著中則指出,自60年代出現第一個模式以來,在以教學技術為主的文獻中已有數百個模式。雖然教學設計有了很多規范化的程序,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方式越來越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可以預計新的教學設計模式還會層出不窮,這也就使得教育教學的從業者對教學設計方法變得越來越難以學習、掌握和應用。我們不禁會有疑問:能否在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高度給出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呢?這便是本研究所要關心和回答的問題。作者依據“問題”導向的科學技術哲學方法論初步嘗試提出一個普適性的基于教學問題導向的教學設計一般模式,期待能達成共識,形成教學設計的新范式,提供給教學設計人員一種設計思路。因為,本研究是對教學設計方法本身的進一步認識和哲學反思,屬于“方法論”的范疇,所以,本研究是關于教學設計的元方法的探索。
1前言
恐怕世界上再難以找到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整個國家的城市與建筑都在以無可比擬的速度發展著,城市急速地膨脹,新建筑大量地產生,取代著一個又一個經過千百年時光淘洗的古建筑。
在這個物質橫流的時代,建筑也如快餐一般被銷售入城市,隨著流行的風向變換著不同的口味,今天來個理查德·邁耶(RichardMeier),明天來個雷姆·庫哈斯(remkool—haas)……都市也如演繹著川劇一般不停地變換著臉譜……。
這是個你追我趕的社會,大家都追趕著最新的資訊,模仿著最時髦的設計方式,總覺得自己走在潮流的前線,卻忘記了自己永遠不是那潮流的創造者,而只是盲目地跟在后面,做著一個隨波逐流的追隨者。
我們需要怎樣的建筑,建筑背后的意義又是什么,中國式的現代建筑又是怎樣的呢?…面對這些刨根問底卻又是最須回答的問題,有多少人認真地思考過呢?
2我們應該照搬西方的設計方法嗎?
有的人說:“我們運用的是西方最先進的設計理念,方法新穎而又具有時代感,與國際發展接軌……”細想一下,中國的建筑真的全都要這樣嗎?中國真的和西方國家一樣嗎?認真地觀察和分析比較一下東西方的城市就可以知道。
以歐洲為例,歐洲人對于自己祖先留下來的傳統建筑很多都是立法保護,就像柏林那樣,在二戰中被轟炸得不成樣子的城市,戰后也被恢復得完美,在佛羅倫薩曾見到一個來自加拿大,滿頭白發的建筑系教授帶著學生包車把帕拉蒂奧(Palladio)的建筑從頭至尾參觀了個遍,一次旅程下來對文藝復興的歷史已經有了深刻而又直觀的認識與理解。每當走在歐洲的街頭,到處都是歷史的痕跡,當地的建筑系學生甚至可以不用在室內上課,教授帶著學生現場學習就足夠了,整個城市就是一部鮮活的建筑史書。
反觀中國的城市,經過了20多年的“整容”,我已經看不見作為城市特質的一面了,到處是高樓大廈,風格迤異,張牙舞,隨意在城市里抓拍一個鏡頭,你難以分辨照片中的情景屬于哪個中國城市,甚至有的時候連南方北方也分不清楚,就連聞名于天下的七大古都之首的西安,也已似古非古了,如今城內只留下少數幾個如紀念碑式的古建,周圍簇擁著密密麻麻,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中華民族耗費幾百年上千年積累的那種曾經吸引了世界目光的古老莊嚴底蘊也漸漸地消失殆盡了。
以上談到的種種現象只是東西方這個問題的表面差距,而最根本的問題是中西方建筑發展的程度差異。
在西方,在浪漫主義之后迎來了現代主義并走向無與倫比的高峰,后現代的出現開始反思與批判現代主義,至此,地域主義,解構主義相繼出現與發展,這是一部完整的批判與創新的歷史,在廣袤的西方土地上留下了時代的印記。
回看中國的建筑發展,事實上就連現代主義這歷史階段都沒有發展成熟,那么作為反對現代主義的后現代也失去了批判的依據,之后的就更無從談起,歷史的發展應該是有因有果的,像中國現在“拿來主義”式的現狀更是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市場形式主義與吹噓拼貼現象嚴重,一切就像開篇所述說的那樣發生了。
3關于自己的設計方法
面對中國這一特殊的時期,特殊的環境,特殊的背景。建筑師應以什么心態,選擇怎樣的方式來面對這塊在華夏大地上消失的蒼老記憶與文化傳統呢?“中國式”的建筑究竟路在何方?
這是一個深刻而又迫切的問題,需要窮盡建筑師生的力氣去探索,去嘗試,自己也是在這條道路上尋尋覓覓,在不斷地建筑設計體驗和對歷史的思后,總結了一套設計方法,雖然自己還屬于“在路上”的狀態,但還是想就此問題和大家一齊分享與討究一番。
3.1關于具體設計之前的思考
在做設計之前,或者說無具象設計的狀態下的時候,自己有沒有思考過建筑本身的意義是什么‘?自己對設計又有怎樣的追求呢?也就是說如何樹立自己的建筑價值取向。
這步至關重要,很多人拿了設計題目后就埋頭苦干,集中精力在“做”上面,卻沒有在“想”上深花功夫。這樣的設計只能說是沒有錯誤的設計,但深度上有所欠缺,所以先建立自己的建筑價值觀,定位一個努力的方向是做設計前應該思考的,有個目標后,自身常常會陷入一種自問自答的狀態,伴隨著越來越豐富的履歷與理論的影響,自己該走的那條路也漸漸明晰起來。
這段時間里,我總在思考怎樣才能讓建筑留住時間,記住歷史,成為永恒的藝術品,在歷史的長河中讓建筑承載過去,啟導未來。對此問題,很認同拉菲爾·莫內歐的觀點。他認為“如果不根植過去,不根植歷史和傳統,想要建立一個有著堅實基礎的未來,或是一個能真正保證人類文明社會持續良性發展的文化是不可能的。”
同樣,對于建筑師的責任而言,建筑師不僅應成為文化的保護者和鑒定家,而且更應是它的創造者。回想一下改革開放20年問,有多少新建筑可以與開國十大建筑,如人民大會堂等相媲美的,又有多少會在百年后載入史冊延續那燃燒千年的文化火苗呢?思考的結果往往不言而喻。
在設計之前,我經常思考建筑為什么存在,除去功能和最基本的要求,建筑又應該體現什么呢?
我認為建筑最終體現的是一種對人文的關懷。我們現在看到的傳統建筑形制是經人類世世代展與改進中形成的,然而這些形式上的特征只是表面的表達方式,這種形制的形成是由人類最基本的生活方式與心理結構而決定的,形制風格的成熟表明這種建筑適應了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心理結構,這就是為什么說建筑是哲學的末班車,永恒的建筑形制必將符合人類哲學理念,這也是隱藏在建筑背后卻又是能讓建筑散發永恒魅力的關鍵。
心理學家榮格在精神分析學上發展了弗洛伊德的學說,講人的精神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個體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處在心靈最深層的集體無意識,是人類演化過程中的精神剩余物,包含著遠祖在內的過去所有世代積累起來的經驗。這是一個抽象的事物,而建筑就是把這抽象的事物引導向實體發展,說白了,建筑就是一個載體,承載著像“根”一樣植于人類心底的那份情感意識。好的藝術作品都具備同一點要素,都體現出了人類普遍共有的情感,建筑也不例外,要使建筑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應該把目光轉向歷史,轉向傳統,用建筑來承載與續寫文化的精髓。
確定了這個設計目標后,具體的步驟就可以展開了,我習慣于把設計過程分成“內”與“外”的兩個部分。轉3.2“內”的研究
“內”是指建筑生成的邏輯,要建造一個建筑就必須有場地,而個地方必定有自己的歷史,這個歷史對于建筑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建筑師,應該去了解場地,了解它的歷史,它的根。這時,我們就會回顧傳統建筑中功能相近的空間并對其進行研究與分析。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只是對傳統空間進行簡單的元素提取,拼接出所謂的“仿古式”現代建筑,這種方式無異于復制傳統。復制只會帶來感性的麻痹,也是一種很愚蠢的行為。那么,應該如何面對傳統建筑與文化背景呢?
這也就回到了之前的討論,傳統建筑形制是通過人們的行為方式與心理結構長期的選擇與改進而產生的,建筑由此承載了文化的沉淀,這也是榮格所提到的“集體無意識”層面,它帶有一種意象,可以喚醒人們最心底的共鳴,而這種精神在建筑方面表現在具像的空間品質之中。我們所要做的應該是研習人們的文化與心理,提取一種精神,然后用建筑的方式表達出來。
對于這種感性抽象體驗的提煉,有時不一定都只是分析建筑,藝術5大類中其他任意一類都可以,文化、音樂、繪畫與舞蹈在精神的表達上相對于建筑來說受限更少,更直接而徹底。因此,藝術學多方面都可以激活你的思路,你可以欣賞首古詩,從意境中得到啟發,你也可以品位一幅山水國畫,在濃墨淡彩之間感受那份情感。學會用自己的內心去進行調查與思考,捕捉最內心的感官體驗:找尋屬于自己的那份“根”的情結。
“精神”找到后,接下來就是怎樣去營造空間了,這些知識在學校中都會系統地訓練,例如如何控制光線,如何把握比例等。這屬于手法方面的問題,這里就不多講述了。但要強調的是設計一個帶有“傳統”味道的建筑不定全都需要運用傳統的元素,用現代的手法也可以創造出古典意味的空間,不需要拘泥于形式,最重要的是在建筑中體現那份傳統的精神。
3.3“外”的思考
“外”是指強調與重視場所對建筑的影響意義。記得拉菲爾·莫內歐講過:“場址是一種有期待的實體,它總是等待著它所期待的建筑建于其上,通過這個建筑物來表現它隱藏著的特征。”的確,在我眼里,場所如同人類一般有著自己的感情與特征,作為建筑師必須靜下心來去聆聽場地的低聲細語。
在我看來,每個場所都是獨無二的,都有自己最獨特的特征,這些特征是由場地內部與場地周邊環境一同影響而生成的,如果不重視場地的話,做出來的設計就會顯得與環境格格不入,或者如“國際主義”式一般,處處皆行,建筑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表情。正是因為場地間的相異性,才使得相同類型的建筑也可以展現出不同的形態,世界因此豐富與多彩。
講了許多有關于場地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場地特征,喚醒人們對場地更深層的認識呢?
這個問題關鍵在于一個眼光的培養。面對基地,我們通常思考的是交通出入口,流線與日照,景觀面等基礎問題,當然,這些必要的也是基本功,學生時代應培養的能力。但在這種基地分析的項目里哪項才是你最應強調,最應放大的呢7在這里,建筑師的決策力發揮了關鍵作用,有的人看重流線,有的人強調與歷史連續,有的人發掘與環境的形態處理,當然,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每個人思考的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不好說誰對誰錯,藝術的東西有時難分對錯。在這個問題上我只能講講自己的看法。
面對場所,我更看重的是這個場所在城市中處于什么地位,城市對她的要求是什么,思考應該用怎樣的方式面對城市。這里我不單只是考慮建筑這一功能空間對城市的影響,而更多的是把建筑與建筑以外的空間一同放入城市之中思考,這種情況下很多時候建筑外空間對于城市的意義會比建筑本身更大,場地之中往往隱藏著潛力和暗示,它可能很早就已經存在在那里了,等待著你用建筑的方式讓它展現于世人面前。其實這種感受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面對場地更多得去親身實地的感受它,不同時間,不同氣候會有不同的感受,多去聽聽在城市母親懷抱下,回蕩在場地的“低聲細語”。
4實例說明
以上就是我由內至外的設計方法。光講過程步驟一時難以消化理解,我就以佩羅設計的法國圖書館為例子來闡述建筑師在設計時“內”與“外”的策略運用。
法國國家圖書館建于巴黎東部賽納河左岸巨大的再開發地區,在長方形中庭的四周,有4棟L形高層,玻璃幕墻建筑,佩羅在設計圖書館內的讀書空間時,參考并研究了法國傳統閱讀空間,并把這種傳統的空間品質引入到現代圖書館之中。
首先他提取了18世紀修道院的空間感受作為主閱覽室的設計定位,在閱覽室中元素的運用都是現代樣式,但空間的比例與光線還有家具的布置卻讓人深刻地感覺到那濃厚的如修道院般靜謐非常的空間效果。
其次,他認為國家圖書館這么一個公共型的建筑,不只需要一個封閉的閱覽空間,同時更應具有一個交流性質的場所,為此,他又創造了類似19世紀具有交流意義的傳統空間于圖書館之中。佩羅在圖書館的中心建造了一個巨型的下沉庭院,圍繞著庭院是具有交流意義的傳統廊道空間,這里他做得非常巧妙,下沉庭院種植高聳入云濃密的樹木,使每一層空間廊道都可以分享同一個庭院,而事實上每一層的剖面關系也與19世紀傳統交流空間很是致。
就這樣,佩羅在圖書館內部空間內融入了個體空間與集體空間,而對于法國人來說這棟現代感十足的建筑所蘊含的那一份傳統味道卻又是那么地熟悉,就算作為外國人的我,也被這空間深深地擊中。
對于選擇建筑應對場地的策略,佩羅顯示了自身良好的理論修養,在他1989年贏得“法國圖書館設計競賽”等獎的時候,基地所位于那個區域嚴格來說是什么都沒有,也沒有大型的工程,可以說是一個“虛”的場地,待建的場所。面對未來周邊環境的未知,佩羅在建筑中設計了一個內向的“虛空間”,可以說在當時是一個“虛環境”中的一個“虛空間”,隨著時間的流動,周圍的“虛環境”開始轉變出現新的東西,新的大型建筑,這樣,到最后這個地區就只剩下圖書館中的“虛空間”。這個“虛空間”不是單純對圖書館的讀者而言的,更重要的是這個巨大的“虛空間”對于城市的意義。當我進入由4棟L形玻璃幕墻高層建筑圍合的巨大城市平臺的時候,內心深深地被那種無形的空間張力所震撼。在這個空間的面前,人能釋放自我,并開始重新思考與認識自己的內心。面對日漸稀少的城市開放空間,人們很難再找到一個純粹的空間去靜靜地進入自己的世界,而法國圖書館卻刨造了這樣個場所,通過這個“虛空間”平臺承載著個又一個純凈的精神世界。
的確,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一種讓人感到幸福的過程。
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包含了三個基本要素,即教師、學生和教材(教學內容),這三個因素的集合并相互作用,就形成教學過程。從教師與教材的關系看,教師必須鉆研教材;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教師必須了解學生;而教師從學生與教材的關系上看,教師必須考慮教法,即研究如何使教材內容易為學生所掌握,如何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設計是關鍵,因為教學方法的設計,既要考慮用什么方法講課,又要針對課程特點和教會學生用什么方法進行學習。教學方法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可見,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措施。一個教師的教學方法如何,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所以,注重教學方法的探索與設計絕不是無關緊要的。
教學方法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教學中處理好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的關系
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教學是傳授知識的最有效的形式。學生在校期間,要用主要精力和時間,在教師指導下去接受人類數千年積累下來的科學知識,即通過接受間接經驗去獲得反映客觀世界的科學知識。教學也因此顯示出自身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不需要大量感性材料的堆砌,而是要求感性材料的典型性。所謂典型性,就是指所舉的材料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征,教師所用的事例,引證的材料,做的實驗、演示等等,都能夠典型地說明所要講的那個原理。一個好教師,一節好課,不在于課堂上引證了多少材料,而在于這些材料能否充分說明所要講的規律性知識。課堂中說東道西,“旁征博引”,羅列了許多材料,學生盡管聽得很感興趣,但所得規律性的知識并不多,這樣的課,其實并不是好課。衡量好課的標準不在于具體事實和現象列舉了多少,而在于是否將可能的最大量的科學原理教給學生。所以,一個好教師的備課,要在設計一條正確的認識路線(掌握知識的途徑)方面下功夫。也即,教師備課應在教法上下功夫。教法就是學法,就是設計學生掌握知識的認識程序。因而,教師要讓學生結合教學去取得一定的直接經驗,要注意有效地利用“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方式來組織教學,以彌補學生直接經驗的不足,從而克服接受間接經驗中所帶來的一些局限性。
2正確處理傳授知識與培養思維能力的關系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主張“學”與“思”結合,朱熹講究的“熟讀、精思”,要求“讀”與“思”結合。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紐斯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力、思考力和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獨立精神。可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重視掌握知識同發展思維能力的關系。
知識與思維是兩個既相關聯而又不同的概念。傳授知識與培養思維能力都是教學的重要任務,兩個教學任務既統一在同一的教學活動中,又統一在同一個認識主體的認識活動中。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系統科學文化知識,又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知識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思維活動要以知識為基礎,比如人的思考主要運用“概念、判斷、推理”來進行,而“概念”本身就是知識。豐富的想象也離不開平時知識的積累。因此,思維能力的發展對知識有著一定的依存關系。離開了知識的傳授,單純的思維訓練是不可能進行的。當然,思維能力的發展又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思維能力的高低密切地影響著知識掌握的速度和質量。在教學過程中,一定的知識是發展思維能力的基礎,而思維能力的發展又能更好地促進知識的掌握。
在教學中,怎樣才能既系統地傳授科學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首先,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自覺地、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要告訴學生“是什么”,而且要使學生知道“為什么”,學會怎樣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啟發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在教學中力求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對知識的渴求狀態。
再次,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應是規律性的知識,學生只有掌握了規律性的知識,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才能由已知推向未知,才具有了真正的思維能力。最后,教師要隨時把新知識有機地加入到學生原有的知識系統中去,力求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以利于今后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3教學方法要注重整體設計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的研究,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的集合。課堂教學是一個多元復合的整體。自覺進行教學方法的整體設計,才有可能整體優化,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方法的整體設計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新穎。新,就不能翻來復去,總是陳詞舊例重復使用。久聞芝蘭不覺香,要推陳出新,常講常新。比如在講“矛盾的特殊性”時,就不必老調重彈,而可另辟溪徑,以湖泊為例。首先講世界上有多種多樣的湖泊,有鹽湖,甜湖(湖水含堿和氧化鈉,堿微甜),火湖(湖中有熒光素和熒光酵素的生物),死湖(湖中沒有任何生物)……等,使學生懂得僅湖泊就有這麼多不同的特點。然后從這樣具體而有趣的事例入手,引導學生理解“所謂矛盾的特殊性,就是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接著再以湖泊的特點,進一步分析矛盾特殊性的幾種表現,如甜湖,其矛盾的側面是含有堿和氯化鈉,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堿與氯化鈉的含量也不同。當氯化鈉的含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湖水就咸;當堿的含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湖水就微甜,而且在湖里洗衣服不用洗滌劑也能除去油污。這樣就把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寓于湖泊的種種特點之中,使學生聽得明白而有趣,且印象深刻。同時,還向學生展示了知識的廣闊無邊,科學的深邃奧妙,增強了教學的吸引力。二是準確。語言作為思維的表達形式,準確是極其重要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是沿著教師的語言開拓思路。如果教師用語詞不達意,含混不清,就會使學生茫然不知所從。所以,講課一定要做到概念正確,事例準確,數據精確。知識的問題是個科學的問題,任何模棱兩可、含糊其辭都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這就要求教師注意語言的科學性和條理性,做到導言、結語、議論、講述要言不煩,板書簡明扼要,醒目易記。教學中,尤其要注意確切地使用概念,凡是涉及到實質性內容的,每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要力求表達明確,比如,《法律》課中的“上訴”和“申訴”二概念就不能混用。申訴和上訴都是受法律所保護的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但二者又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即,上訴是指當事人對法院第一審判決裁定不服,依照法定期限程序提請上一級法院重新審理,而申訴是指當事人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不服時,依法向法院或檢查院提出重新處理的要求。二者反映了當事人的不同訴訟權利,上訴權利是行使在發生法律效力之前,而申訴權利的行使是在發生法律效力之后。在《法律》課教學中,這兩個概念絕對不能混淆。實踐證明,教師的語言只有做到準確,才能確切地表達授課內容。講課時,要力求用最準確、經濟、鮮明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說得多,不一定就能講明白;說得準,講在點子上,學生則易于接受。
三是誘導。誘導包括設置懸念,有意預留知識的“空白”,激勵學生參與,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古今中外有學之士,一直把疑問喻為智慧的萌動,求知的開端,創造發明的起點。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有疑,有問,才有思,才有究。史豐收在小學上算術課時,曾向老師提出過一連串的問題:為什么加法和乘法要從低位數算起呢?有沒有比這算得更快的辦法呢?……正是這些疑問,引導他創造了快速計算法。疑問是可貴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作練習、做實驗,是提高課堂藝術的關鍵所在。學生頭腦中有了“為什么”,就有了接受和消化知識的內在動力,教師的授課和其他教學手段才有可能產生積極的效果。
在中國教育史上,比較全面地把教學與設疑聯系在一起的是宋代的張橫渠。他認為:一切知識都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把一切學問都看得容易,而自覺無一可疑的人,一定是未曾學習的人;因為未曾學習,雖有疑難也不知道。張橫渠的見解說明學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進步”與“疑難”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但作為教師,卻可從中得到啟示:精心設疑是誘導學生“再發現”的一個突破口。韓愈在《師說》中談到了教師的責任:“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惑即是疑問,為學生解答疑問,是教師的任務之一,但作為現代教師當然不能僅僅滿足于為學生“解惑”,還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惑”,并且在“解惑”的過程中能“另辟新徑”。學生的“學”,往往取決于教師的“教”只有在教學中精心誘導,才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波瀾,點燃智慧的火把。為此,在教學中,就必須不滿足于對問題的一般理解,教學生“于不疑處有疑”,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大膽地去探求知識,并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提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智力得到發展。可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給學法是關鍵,會學比學會更重要,點金術比黃金更金貴。
總之,任何教師,只有在了解學生,鉆研教材,并擁有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從容地走上講臺,嫻熟地駕馭課堂,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在學生的心中建立起知識的“大廈”。
參考文獻
2現代建筑設計方法創新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2.1綜合性原則
針對當前我國現代建筑的基本發展現狀來看,其表現出來的綜合性越來越明顯,這種綜合性不僅僅體現在現代建筑中包含的系統和結構越來越復雜,更體現在這些系統和結構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一旦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必然就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到整個現代建筑的正常使用,因此,具體到現代建筑的設計階段,也應該充分的關注到這種綜合性的要求,對于具體的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來說,也應該遵循這種綜合性的基本原則,即在具體的設計中要針對整個的現代建筑進行全方位的設計和思考,避免出現單獨拿出一個現代建筑子系統進行設計創新現象的出現,這樣即使提升了該子系統的設計水平,也很難對于整個的現代建筑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甚至還會存在一定的反作用,因此,針對現代建筑設計方法進行創新就應該抓住這種綜合性,從整體的角度進行創新,這是最為基本得一個原則。
2.2動態性原則
對于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來說,還應該遵循動態性的基本原則。和以往的建筑工程項目設計相比,這種動態性的設計要求是比較明顯的,在以往的建筑工程項目設計中,僅僅依靠穩性的靜態設計就能夠達到相應的設計目的,而隨著當前現代建筑的不斷發展,其動態性設計的要求不斷提升,因此,在具體的現代建筑設計方法創新中也應該遵循這種動態化的設計原則,在具體的設計中體現出動態化的趨勢和設計目的來。具體來看,這種動態性的設計要求主要就是指現代建筑的設計不應該是靜止不動的,應該針對整個的現代建筑過程進行動態化的設計,尤其是要針對整個現代建筑設計中出現的各種變化進行充分的思考,保障其設計的有效性和準確性,提升設計的活力,保障現代建筑設計的水平。
2.3最優化原則
在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中還應該遵循最優化原則,這也是現代建筑具體設計的一個根本目的和追求所在,只有保障其設計的最優化,才能夠體現出現代建筑設計的目的和價值,因此,不論是如何進行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都不能夠脫離開這一個根本的目的和追求,要時時刻刻的注意這種最優化原則的體現。
3現代建筑設計方法創新的具體表現
3.1針對現代建筑的功能進行設計創新
對于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來說,根據其設計的最終目的來看,著重加強對于現代建筑功能實現的設計是最為根本的一個設計創新要求,也應該作為最為典型的一種設計創新表現形式,因此,針對整個現代建筑設計進行創新就應該重點圍繞著這種功能的實現展開,無論是對于具體現代建筑施工材料的選擇設計,還是針對整個現代建筑內部空間組織結構進行設計,都應該以最大程度的實現現代建筑的功能為基本目的,并且這也是滿足現代建筑需要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
3.2針對現代建筑技術選擇進行設計創新
對于現代建筑設計過程來說,相應的施工技術選擇必然是極為關鍵的一環,也是保障其后期施工過程順利開展的關鍵所在,針對這種現代建筑施工技術的選擇進行設計創新也必然是極為重要的一個表現形式,具體來說,針對這種現代建筑具體施工技術的選擇進行設計創新也是比較繁瑣的,因為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涉及到的施工技術類型是比較多的,針對不同的施工對象選擇不同的施工技術是極為必要的,也是現代建筑技術選擇設計創新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和基本要求。
3.3加強現代建筑設計的藝術美感
對于當前現代建筑的設計要求來說,在美感和藝術感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這些更高更新的要求來說,具體的設計方法也應該進行必要的創新以適應這種不斷提高的美感和藝術感要求,對于這一創新表現來說,主要就是要求相應的設計人員必須與時俱進的加強對于相關現代建筑美感和藝術感要求的了解和掌握,并且要學會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體現出來,最終提升現代建筑的設計水平。
3.4加強對于現代建筑設計經濟性的思考
針對當前現代建筑設計來說,其經濟性要求也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提升,這種經濟性設計要求的提升也就對于具體的設計方法創新提供了新的發展途徑,在具體的設計中應該把經濟性作為比較關鍵的一個因素進行思考,進而無論是對于施工材料的選擇,還是對于具體施工技術的確定都應該考慮到經濟性因素,保障其施工的順暢。
混凝土橋面薄層鋪裝力學分析
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建筑結構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展先進設計理論,加強先進技術的應用,加快新型高強、輕質、環保建材的研究,使建筑結構設計更加安全、適用、可靠和經濟是建筑結構設計的發展方向。房屋建筑逐漸由單層、多層向高層發展,房屋結構形式也由簡單的磚混結構變得日趨復雜和多樣。針對當前主要結構形式的建筑結構設計中,還存在―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針對當前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一些常見卻又常被人們忽視的錯誤進行了剖析,指出了錯誤的原因和后果,并給出了一些
設計建議和構造的要求。
1 房屋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方法
1.1 結構平面圖在繪制結構平面布置圖時,是否要輸入結構軟件進行建模呢?當建筑地處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區時,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是可以不用進行截面抗震驗算的,但必須符合有關的抗震措施要求。因此對于砌體結構來說可以不用在軟件中建模,直接設計即可,但設計中需要注意受壓和局部受壓的問題。當然,如果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還是輸入建模較好,有一個便利就是可以利用軟件來進行荷載導算何樂而不為呢?需要注意的是,當建筑地處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及以上時是必須要輸入軟件建模計算的。
1.2 屋頂(面)結構圖當建筑是坡屋面時,結構的處理方式有梁板式及折板式兩種。梁板式適用于建筑平面不規整,板跨度較大,屋面坡度及屋脊線轉折復雜的坡屋面。折板式適用于相反的條件。兩種形式的板均為偏心受拉構件。板配筋時應有部分或全部的板負筋拉通以抵抗拉力。板厚基于構造需要一般不宜小于120厚。此外梁板的折角處鋼筋的布置應有大樣示意圖。至于坡屋面板的平面畫法,通常使用剖面示意圖加大樣詳圖的表示方法,這樣更便于施工人員正確理解圖紙。正確繪圖和設計的關鍵是設計人員真正的心知肚明,結構設計者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空間概念,正確理解建筑圖紙和意圖。設計的圖紙方能讓施工人員明白。由于屋面的起坡會造成閣樓層的部分墻體超高,要結合門窗頂設置圈梁來降低墻的計算高度。
1.3 大樣詳圖在建筑詳圖的準確無誤的基礎上,大樣詳圖的繪制可在建筑詳圖的基礎上直接繪制,也可在以前做過的詳圖的基礎上來局部改進繪制。這階段需要注意在保持建筑外形的前提下盡量的使結構受力合理和施工方便。在標高和外形尺寸上一定要和建筑專業協調一致。
2 房屋結構設計常見問題
2.1 地基與基礎方面
多層房屋無地質詳勘報告,僅僅依據建設單位口頭或籠統參照附近建筑物的基礎設計資料就進行施工圖設計是不科學的。地基與基礎設計要做到合理,安全適用,設計人員必須依據地質勘察資料,統一考察多方面因素進行基礎類型和上部結構的詳細勘測方可設計,僅憑
地耐力這一數據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安全的,更不能盲目地把耐力容許值取得小一些就認為萬無一失了。采用換土墊層進行軟弱地基處理,不進行換土墊層設計,只憑經驗處置。有時設計者對軟弱地基的危害認識不足,只是簡單地憑借經驗采用砂石墊層加強一下承載力,沒有進行墊層寬度和厚度計算,只能使軟弱地基處理既不安全,又不經濟。
2.2 磚混結構房屋中構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在磚混結構中,構造柱不但能夠提高墻體的抗震能力,而且構造柱與圈梁聯結在一起,形成對砌體的約束,這對于限制墻體裂縫,維持豎向承載力,提高結構的抗震性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當前結構設計中,構造柱經常被作為承重柱使用,這種做法將引起以下幾個問題。
構造柱作為承重柱使用后,使得構造柱提前受力,這不但會降低構造柱對墻體的拉結和約束作用,而且結構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時,在構造柱位置必然形成應力集中,首先破壞。這樣構造柱不但起不到其應有的作用,反而成為房屋結構中的一個薄弱的部位。
構造柱一般生根于地圈梁中,沒有另設基礎,構造柱兼作承重柱使用后,柱底基礎的抗沖切、抗彎強度及局部承壓強度必然不能滿足要求。柱底基礎一旦發生沖切或局部承壓將出現裂縫。建議承重大梁下的柱子應按承重柱設計。若梁上荷載和跨度都比較小時,構造柱也可布置于梁下,但此時必須按不考慮構造柱作用來驗算墻體的局部承壓和抗彎強度。經驗算合格,方可在梁下布置構造柱。
2.3 在框架結構設計中,只注意了橫向框架的設計而忽視了縱向框架的設計。
現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要求,水平地震作用應按兩個主軸方向分別計算,各方面的地震作用應由該方向的抗側力構件來承擔。就是說,在框架結構設計中,縱向框架與橫向框架有同等的重要性。一些結構設計者對以上非抗震設計,只按縱向的普通的連續梁進行設計,梁柱的節點和框架中的縱筋、箍筋的配置無法滿足框架的構造要求。由于沒有考慮地震的縱向作用,在實際設計中經常出現梁的支座負筋,跨中縱筋及箍筋的配筋置均不足的現象。
2.4 連續梁按單梁進行設計
這種情況多發在陽臺邊梁的設計中。由于邊梁上的荷重一般較小,沒有引起設計者的重視,圖受力分析方便,設計者把實際應為連續梁的梁按單簡支梁進行設計,致使梁在支座處上部負筋配置量過少。這樣必然引起梁在支座附近上部受拉區出現豎向裂縫,進而引起梁上部欄板出現豎向裂縫。如果該邊梁長度較長時,問題將會變得更加嚴重。因為該梁一般直接暴露在室外,受環境溫度影響較大。當環境溫度變化時,梁的伸縮受到梁端柱或挑梁的約束,在梁內產生收縮應力,該收縮應力作用于原已產生的梁上裂縫處,引起梁的支座附近沿整個梁截面四周裂縫貫通,梁承載力降低,直接影響了使用安全。
2.5 樓板設計常見問題
樓板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承重構件,是它將樓面,屋面的荷載傳給其周圍的墻或梁上,樓板的設計問題必將連帶梁、墻、柱等構件安全。若對整個設計考慮不周,很容易出現設計質量問題,有的還可能存在嚴重的質量隱患。樓板設計中常見如下幾個問題。設計時為了計算方便或因對板的受力狀態認識不足,簡單地將雙向板作用單向板進行計算。使計算假定與實際受力狀態不符,導致一個方向配筋過大,而另一方向僅按構造配筋,造成配筋嚴重不足,致使板出現裂縫。
板承受線荷載時彎矩計算問題。在民用建筑中,常常在樓板上布置一些非承重隔墻,故大樓板設計中常常將該部分的線荷載換算成等效的均布荷載后,進行板的配筋計算。但有些設計人員錯誤地將隔墻的總荷載附以板的總面積。另外,板上隔墻頂部處理常采用立磚斜砌頂緊上部分的樓板、屋面板,這樣會給上部的板增加了一個中間支承點,使其變為連續板,支承點上部出現了負彎矩,而在板的設計中又沒考慮該部分的影響,致使板頂出現裂縫。
雙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雙向板在兩個方向均產生彎矩,由此雙向板跨中正彎矩鋼筋是縱橫疊放,短跨方向的跨中鋼筋應放在下面,長跨方向的跨中鋼筋置于短跨鋼筋的上面,計算時應用兩個方向的各自的有效高度。一般長向的有效高度比短向的有效高度小d(d為短向鋼筋的直徑)。有的設計為圖省事或對板受力認識不足,而取兩個方向的有效高度一致進行配筋計算,致使長跨有效高度偏大,配筋降低,使結構構件存在質量隱患,甚至出現裂縫的現象。
3 結語
總之,房屋結構設計上必須遵循科學性、可行性和實用性原則,按規范相應的構造要求嚴格執行,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設計質量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