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研究生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3 15:46: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金融研究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金融研究生論文

篇(1)

良好金融生態環境主要包括:穩定的經濟環境、完善的法制環境、良好的信用環境、協調的市場環境和規范的制度環境。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可以促進金融資源合理配置和保值增值,促使社會創造更多財富,并且可以有效防止金融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促使其將各種成本內在化到自己的治理結構中。加強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金融生態環境中各因素相互連接、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即金融生態鏈。金融生態主要是組成金融生態系統的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金融要素的優化配置。

金融生態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功能不暢,都會影響整個金融生態圈的良性循環或金融業的運行效率。重視和加強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無論是對金融業的發展還是對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首先,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金融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只有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才能對經濟社會各方面有宏觀、透徹、準確的掌握,能帶動整個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金融業控制著國家的信貸資源,只有加強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把個體微觀經營行為與整體宏觀經濟發展要求相結合,才能提高信貸資源配置效率,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而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就是要推動金融業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通過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可以更好地發揮金融融通資金、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作用,推動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其次,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維護金融穩定和完善公司債券市場的重要保障。從金融生態的角度看,政府、公司屬于環境因素,但從政府、公司等角度看,金融業則是它們的環境因素。金融風險的累積不但削弱了金融職能,而且也影響到金融業的正常發展。更嚴重的是金融風險的累積最終可能引發金融危機,這將對整個國民經濟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起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而這場次貸危機的影響愈演愈烈,形成一種“蝴蝶”效應,引發了國際金融風暴,導致全球鬧股災,從而使很多國家的金融生態環境惡化,市場對這些國家的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失去了信心。因此,建設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不僅是金融業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維護國家穩定的重要保障。

最后,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社會誠信的重要載體,是對債權人的保護。金融業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特殊行業,金融生態狀況折射了社會誠信水平,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構建誠信社會的強大動力。金融生態建設和金融業的穩健、可持續發展將為自身和社會誠信建設創造條件。同時,金融生態狀況的改善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良好的誠信機制。在公司債券市場上,無論是信息披露還是信用評級,如果缺乏誠信基礎,那么就不具有存在的價值。尤其是投資者在債券市場獲取信息方面不占優勢,其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只有誠信才能構筑公司債券市場發展所需的生命線,讓投資者和融資者在公司債券市場上能夠進行理性的博弈。此外,良好的金融生態是促進社會充滿活力的重要力量,還能實現動態平衡,有效控制金融波動,降低不確定性,有利于推動金融市場和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二、海南省金融生態環境分析

目前,海南的金融生態環境在金融產業體系的外部和內部都存在諸多問題。

一方面海南省的金融產業體系的外部環境沒有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依據金融生態環境內涵的界定,金融產業體系外部環境主要包括法律環境、地方政府和區域經濟發展基礎三個方面。在區域法律環境方面,盡管改革開放已進行了很多年,但海南計劃經濟時期的行政權力至上、以權代法的做法仍隨處可見。我國的法律基本上是以粗線條為主,這為執法者在具體操作中留有很大的自由度。基層地區的許多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此原因造成的。有關金融業運作的全過程,如產權、進退出制、創新、整合、監管、重要業務、自律、保護、破產等方面尚存在許多法律空白。在地區層面,配合國家已頒布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及結合地區特點制定的法規還很欠缺。在地方政府方面,海南省地方政府的觀念既表現為仍較保守,又表現為急功近利,即對新事物、新體制、新做法吸收較慢,且不能將之與地區區情有機結合,眼光短淺、圖省事、圖政績、擺花架子,缺少長遠打算。在經濟基礎方面,海南在經濟體制改革的較長一段時期內,由于歷史包袱拖累造成了改制緩慢、改革滯后,其經濟、社會的發展均較慢,這在相當程度上阻滯了金融產業的正常發展和金融業創新成果的出現。

另一方面海南省金融產業體系內部環境也阻礙了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的形成。在區域信用環境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信用體制不完善和信用意識淡薄。海南省信貸征信體系的建設基本上不能成為銀行系統對貸款風險進行有效評估的基本支持和重要依據,這使海南省對其內部資金不能進行有效利用,從而形成內部資金通過總行一級的資金池流向其他地區,嚴重阻礙了其他地區的資金向海南的正常流動和授信程度,從而總體上導致海南省在經濟振興過程中的資金“瓶頸”。

另外,由于海南省信用環境欠完善,銀行無法對貸款風險做出合理評價,騙貸、三角債、逃債、虛報、隱瞞等事件屢屢發生,從而導致海南省金融業的發展非常滯后。在區域金融產權方面,以國有銀行制度為主是我國金融環境的一個重要特征,在建制、運行和管理監督等方面,滲入了較濃厚的國有銀行管制的色彩,這是在新時期金融體制改革中出現的新的金融產權制度不明晰問題。由于金融產權不明晰導致產權關系不清,進而引發風險承擔責任人不明確和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等市場化運作機制不能有效落實。在區域金融機構方面,海南省的金融機構主要仍然以國有獨資四大銀行及其分支機構為主,支撐經濟、社會事業的運行,缺少引領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地區性銀行機構。在區域金融中介方面,海南省為銀行提供服務或與其業務相匹配的信托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及會計師、律師、財務師、審計師事務所不僅數量有限,而且整體水準和工作人員素質不高。

三、海南省金融生態環境缺失對經濟金融發展的影響

海南省金融生態環境在20世紀九十年代初遭到嚴重破壞,金融體系失去平衡,金融機構、司法環境、執法環境、信用環境等不同程度惡化,導致地方金融有效供給嚴重不足,信貸供求缺口問題突出,地方經濟在嚴重“缺血”的狀態下低效運轉,金融生態系統的效能難以正常發揮,嚴重制約了經濟增長,導致了海南經濟在沿海開放城市中一直處在欠發達狀態,各項經濟指標一直在沿海開放城市中排名靠后。金融生態環境的缺失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對海南省經濟形成制約:一是地方企業獲取貸款困難,成長完全靠自身積累,以致企業規模小,發展速度慢,始終達不到規模效益;二是基礎設施建設缺乏資金來源,招商引資受阻,無力承受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全球產業鏈的轉移,海南省外資投入在20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顯著減少就是很好的證明;三是產業結構調整滯后,缺乏金融支持,就缺乏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所需要的資金投入;四是投資環境退化,難以吸引外部投資者進入。以上這些制約因素,使海南省經濟金融生態鏈陷入“金融生態環境惡化金融業嚴格控制信貸金融業務和盈利水平低下金融機構收縮業務和網點地方企業成長受阻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的惡性循環。這種“累積性惡性循環”使得海南省經濟增長一直受到金融生態環境缺陷和金融生態效能弱化的制約。雖然九十年代后期以來,海南省政府盡最大努力重樹沿海開放地區經濟金融形象,但信用重建需要時間積累,地方經濟的恢復卻時不我待,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金融生態環境被破壞之后的重建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四、構建和諧區域金融生態環境,促進海南經濟金融協調發展

(一)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時增加有效信貸投放。要全面理解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準確把握市域經濟運行的

特點。正確處理防范風險、發展業務和支持地方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在著力搞好信貸結構調整的同時,適度增加有效信貸投放,建立起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良性互動機制。首先,要在繼續保持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成果的基礎上,正確審視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過熱跡象不明顯的地域特征,在加強調控的同時,要注重引導支持,防止信貸的過度萎縮;其次,應增強宏觀意識,跟進研究經濟金融形勢的發展變化趨勢,準確把握銀行業運行情況和風險狀況,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市場分析,避免貸款投放的盲目性,傾力防范和化解各種風險;最后,應繼續調整與優化信貸結構,支持地方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適時、適度地調整和優化信貸投向,積極向上爭取授信額度,適當放寬對企業的評信標準和限制,降低門檻,進一步擴大信貸投放,在調整和改造過程中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發現和培育新的經濟“亮點”和“綠洲”,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二)優化經濟金融發展環境,促進經濟和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實踐證明,一個金融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必然是最吸引資金的“洼地”。構建和優化區域金融生態環境,一是要建設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要培養信用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提高全社會的金融意識和誠信意識。重塑新型銀企關系,對改制后中小企業、私營企業進行規范化管理的同時,要樹立起新的、長期、互信的銀企關系,對惡意逃廢債務的企業進行嚴厲制裁,從根本上杜絕逃、廢、賴債劣跡的發生,維護銀行債權;二是要建設良好的政策環境。將銀行業作為地方的一個優勢行業,把支持銀行業的發展作為擴大招商引資的一項重要舉措,支持銀行業提高資產經營質量和經營效益,為金融機構向上級行爭取更多的信貸規模,開辟信貸投放綠色通道提供政策環境;三是要建設良好的法制環境。嚴厲打擊涉及金融領域的各類違法行為,加大案件執行力度,為銀行業金融機構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四是建設良好的輿論環境,充分利用新聞部門的輿論宣傳優勢,堅持從正面宣傳報道金融政策、金融環境和金融經營管理情況,為金融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三)加強政府、銀行、企業三方合作,共同創建寬松的融資環境。可以由政府牽頭做大、做強現有的擔保公司,完善擔保機制,健全貸款擔保制度,積極引導和推進形式多樣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鼓勵具備條件的社會法人,特別是那些有一定規模、生產經營活動正常,負債率低的民營企業之間成立信用擔保機構和發展擔保業務,發揮對民營經濟融資的橋梁紐帶作用,鼓勵解決民營企業貸款擔保難的問題。要督促有關部門簡化抵押評估、登記、公證等手續,降低收費標準,努力解決民營企業抵押難的問題。同時,政府應協調各經濟管理、司法、新聞宣傳和金融等部門,扎實開展創建金融安全區工作,教育企業強化信用意識,重諾守信,在全社會努力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還應建立民營企業信用評價機構,根據全市民營企業信用信息,對民營企業做出綜合評價,實現信用信息共享,逐步完善信用登記、信用評估、風險預警、風險管理等企業信用評價功能。對于通過國企改制來的民營企業,要將改制后的民營企業與改制前的信用區別開來,注重考察新企業的信用。另外,政府還應加強對民營企業的管理,鼓勵組建行業自律性組織,如行業協會或行業商會等,對民營企業自身行政管理、財務管理等進行培訓。要監督和管理民營企業,注重增加積累,提升技術含量和產品檔次,切實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幫助民營企業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駕馭市場經濟的本領,從經營機制、經營策略、組織管理、自身素質等多方面進行提高,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強行業協會內部企業的聯保作用,從根本上改善區域融資環境。

(四)強化銀行業經營管理,提高風險防化能力。一是要緊緊抓住海南省目前良好的機遇,用好、用足、用活中央已給政策,采取超常規手段加快處置不良資產,消化歷史包袱。要拓寬信息渠道,抓住政策導向,及時向上級行反映實際情況和風險程度,積極爭取核呆指標,最大限度處置不良貸款;二是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采取轉讓、打折出售、打包處理、租賃、招標、拍賣等方式直接處置不良貸款。同時,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區域性資產重組和置換,盤活不良資產;三是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相關責任,堅持常規手段“抓降”,加大不良貸款清收力度;四是加強貸款分類監管,要真實反映資產質量,既要敢于亮底,又要積極處置,要進一步加大對惡意隱瞞不良貸款行為的處罰力度,切實防范不良貸款反映失實造成的風險。

(五)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發展。海南省應針對中小企業規模小、數量多、發展快、資金需求量大的實際,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信貸管理機制。首先,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明確中小企業信貸職能部門,培養中小企業信貸專門人才,完善適合中小企業信貸人員的業績考評和績效掛鉤體系;其次,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的資信評估標準,對中小企業的評估和信用評級應以定性為主、定量為輔,注重對成長性指標考核,突出對業主個人的信用評級以及對其所處經濟環境、市場環境和信用環境的評價;第三,應完善授權授信制度,改變目前從建立信貸關系到每筆融資都要上級行審批的辦法,根據各基層行的決策、管理水平和所在地區經濟結構及企業融資狀況,分層次明確融資審批權限,減少貸款審批環節,提高辦事效率;第四,應推進信貸融資產品創新,拓寬擔保渠道,探索新的貸款擔保形式,解決中小企業抵押資產不足的問題;最后,可以適當擴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浮動幅度,減少中小企業貸款融資的高成本和高風險代價。

主要參考文獻:

[1]白欽先.金融可持續發展研究導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2]周小川.法治金融生態[J].中國經濟周刊,2005.3.

篇(2)

【關鍵詞】金融衍生產品;風險;風險防范

近年來,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交易品種迅速增加。與傳統的融資方式相比,金融衍生產品的推出降低了金融基礎產品的市場風險,增強了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但由于其自身的特點,金融衍生產品也創造了新的風險。一些觸目驚心的金融事件往往與金融衍生產品密切相關。如2008年9月爆發的次貸危機被認為是美國自二戰以來所經歷的最嚴重的危機。目前,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如何正確認識風險,加強風險控制,對于促進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意義重大。

一、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類別

金融衍生產品是指從貨幣、利率、股票等傳統的基礎金融產品衍生發展而來的,包括遠期、期貨、期權、互換等在內的金融合約。作為—種金融產品,金融衍生產品同樣具有一般金融產品所具有的風險,但是由于風險結構的復雜性以及交易的高杠桿性,使得其蘊含著更大的風險。按照巴塞爾委員會的分類,與金融衍生交易相關的基本風險通常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

(一)市場風險

由于金融衍生產品是由基礎產品派生而來,其價值在相當程度上受制于相應的基礎金融產品,因此所謂市場風險,是指由于金融基礎產品價格波動所可能導致金融衍生產品投資人虧損的風險。在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中,衍生產品價格的變動更為敏感,多采用杠桿交易方式,跨期交易又使未來的產品價格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市場風險是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中經常面對的一種風險,相對其標的資產,金融衍生產品的市場風險更為突出。

(二)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方違約或無力履行合約的風險,是場外衍生產品交易的一種主要風險。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手風險,指衍生合約交易的一方可能出現違約而給另一方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另一類是發行者風險,指標的資產的發行方出現違約而給另一方造成損失的可能性。

(三)流動性風險

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中涉及的流動性風險主要有兩種類型:市場流動性風險與資金流動性風險。其中,市場流動性風險與特定的產品或市場有關,是由于缺乏合約交易對手而無法變現或平倉的風險,主要發生在場外衍生產品市場中;而資金流動性風險與交易的資金有關,是交易一方因為流動資金的不足,造成合約到期時無法履行支付義務,或者無法按合約要求追加保證金,從而被迫平倉,造成巨額虧損的風險。

(四)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由于不當或失敗的內部程序、人員和系統或因外部事件導致損失的風險。由于操作風險是由主觀因素所引發,所以本質上屬于管理問題。此類風險在衍生產品交易中危險性極大。在世界金融發展史上,由于操作風險導致一些具有悠久歷史和相當資金實力的金融機構損失慘重的例子屢屢發生,巴林銀行破產事件就堪稱金融衍生產品操作失敗的經典案例。

(五)法律風險

在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活動中,由于交易合約在法律范圍內無效而無法履行或者合約訂立不當等原因引起的風險是法律風險。在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導致在衍生產品交易中發生的虧損,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滯后有相當部分是源于法律風險。

二、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狀況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等經濟主體迫切需要通過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回避各類資產價格波動的風險。20世紀90年代初,金融衍生產品開始在中國市場出現。1992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了我國第一個金融衍生產品國債期貨,但由于缺乏統一的監管和相應的風險控制經驗,爆發了“327”事件,最終于1995年被取消;海南證券交易報價中心在1993年推出深股指數期貨,則由于市場規模太小在當年即被叫停;中國人民銀行于1997年了《遠期結售匯業務暫行管理辦法》,允許中國銀行首家試點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中國銀監會于2004年正式頒布《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為金融機構從事衍生產品交易制定了專門的辦法;2005年股市權證和債券遠期交易正式推出,標志著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建立;2006年我國首家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上海成立;2008年中國人民銀行了《關于開展人民幣利率互換有關事宜的通知》,正式啟動利率互換業務;2009年《中國銀行間市場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主協議》(2009年版)出臺,中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總體而言,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呈現出穩步快速發展的局面,但與國際發達市場相比,還尚有距離。從產品類型看,雖然基本涵蓋了遠期、期貨、掉期、期權這四類衍生產品的基礎形式,但仍沒有在國際市場交易活躍的利率期權、權益類與商品類等場外衍生產品;從交易量看,我國金融衍生產品交易量還很低,以利率互換為例,據《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交易名義本金分別為4121.5億元,同比增長90.07%,但其所占全球市場余額的比例還很小;從市場的發展來看,尚處于初級階段,場內市場還未正式交易,場外市場規模有限,尚不能滿足金融市場參與者的風險防范和投資需求。

三、我國金融衍生產品風險的成因分析

作為一把“雙刃劍”,金融衍生產品能夠規避金融市場的風險,但由于其杠桿性以及定價復雜的特點,也有可能將會帶來更大的風險。我國金融衍生產品起步較晚,由于各種外部條件制約及金融衍生產品的自身特性,可能引發風險,出現一系列問題。

(一)監管體系尚待完善

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主要由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和外匯管理局來實施,監管主體過于分散,完整的市場監管體系尚未建立。如果監管缺位,將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后果,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就暴露了場外衍生產品由于監管缺失而產生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及雷曼清盤等一連串事件的嚴重后果。雖然2007年中金所與上證所、深證所等機構簽署了跨市場監管協作協議,在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聯合監管邁出了重要一步,但銀證期保的聯合監管依然任重道遠,如何加強協調,既要防止監管真空,又要減少重復監管,還需要不斷探索。

(二)法律制度還不健全

要保障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有序運行,離不開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銀監會于2004年頒布實施了《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法規。之后《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指引》、《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風險控制管理辦法》、《中國銀行間市場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主協議》系列文本等制度的陸續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風險管理制度,降低了法律風險。但總體看來,我國現行的與金融衍生產品有關的法規,基本上為部門規章,是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各監管機構針對具體的衍生產品制定的,缺少統一的有關金融衍生產品的國家法律。以期貨市場為例,中國的期貨行業正在迅速崛起,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貨交易市場,而《期貨法》至今還未出臺。因此,與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相比,我國相關法律制度的健全略有滯后,由于缺乏衍生產品交易和風險管理的相關指引,不能適應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的需要。

(三)內部風險控制能力不足

隨著金融衍生產品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各類機構對金融衍生產品的參與程度也在不斷提高,但我國企業對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認識和管理存在嚴重不足。2008年下半年以來,連續爆出中信泰富155億元港元巨虧、國航虧損人民幣68億元等事件。作為獨立交易主體,這些中央企業在參與海外衍生產品交易中,由于自身的風險控制措施的漏洞,貿然使用復雜的場外衍生產品,違規建倉,導致了風險失控,在股權、商品、外匯市場出現投資虧損。

四、我國金融衍生產品風險防范的措施

在金融體系日益國際化和市場化的趨勢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在我國快速發展。金融危機的爆發也給我國金融衍生產品風險的防范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高度協同的市場監管體系

由于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具有跨市場、跨行業的特點,需要有關監管部門的通力合作、協調配合,建立一個較完善的監管體系。首先,為保證投資者利益,有必要在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之間建立監管協調機制,通過信息的共享,協調監管職責,提高政府監管的效率和水平。其次,加強交易所和行業自律組織之間的聯合監管,針對不同種類的金融衍生產品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使交易者的市場行為受到有效的約束和規范。此外,還應加強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國際監管與合作統一,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總之,通過政府統一監管,確保在市場管理、交易法規、風險管理等方面的一致性,保證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建設

為了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我國有必要加強金融衍生產品法律法規的建設。第一,在立法方面,針對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性和復雜性,應盡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金融衍生產品設立專門性法律,出臺統一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法》,以保證金融衍生產品交易規范、穩定發展。第二,制定和完善有關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法律。創新賦予了金融衍生產品旺盛的生命力,也帶來了風險。因此,對于創新應該在方案上充分論證,有法律依據,并具有嚴密的監控措施。第三,制定有關衍生金融產品風險管理的法律,使風險管理主體的職責分工、管理程序、規則的制定都受到相應的法律約束和指引,為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律政策環境。

(三)加強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

篇(3)

Abstract:Alongwiththeeconomicglobalizationandthefinancialinternationalization''''srapidlyexpand,thefinancialderivationtransactionhasbecomeinthemoneymarketmosttohavethevigorandtheinfluencefinancialproduct.Inviewoffinancialderivationcharacteristicsandsoontransaction''''scomplexity,highreleaselever,hypothesized,noblecharacterdanger,variouscountries''''governmentandtherelatedinternationalfinancesupervisionorganizationtakeseachmeasureinabundance,improvesthefinancialderivationmarketlawsupervisionastheniadiligentlythecondition.Althoughourcountry''''sfinancialderivationmarketstilloccupiedthedevelopmentinitialperiod,butthemarketsupervisionquestionactuallymaynotbelittle,theauthorbelievedthatdevelopsourcountryfinancederivationmarkettochoosetheunificationsupervisionpattern.

keyword:Financialderivationmarketunificationsupervisionsupervisionpattern

一、統一監管模式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內生需要

金融衍生品是對未來某個時期特定資產的權利和義務作出安排的金融協議,按照其自身的交易方法和特點劃分,其分為遠期合約、期貨、期權和互換四種形式。其產生的最初目的是為了降低金融自由化過程中金融基礎資產的各種風險,在性質上屬于風險轉移和風險管理的工具。金融衍生品貢獻巨大,在全球經濟體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以致于被美譽為"改變了金融的面目"[01],促成了金融交易活動的日益虛擬化。然而,由于金融衍生品涉及多個金融領域,系運用多種技術的"金融合成物",因此,對其實施有效監管的法律制度就必然具備跨市場、跨行業的綜合特征,那些將"混合物"分拆成"基本元素"分別進行監管的傳統方法必然會損耗金融監管效率。對"基本元素"實施監管的有效性并不必然導致對"合成物"金融監管的有效性,換句話說,它們不是機械地拼合在一起,而是發生了合成作用的"化學反應",事物的本質特征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無論是金融分業經營,還是金融混業經營,抑或是我國高層強調的金融綜合經營,其對金融衍生品的需求和應用無不對市場監管提出了挑戰。一方面,隨著金融改革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在全球的不斷發展,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借助層出不窮的新型金融衍生工具,通過各種資產組合,使其經營風險特征和傳統銀行的風險相似,從而使針對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安全運行而設置的各種金融監管效力大大降低;同時銀行借助于這些金融衍生工具使得對銀行實施的審慎監管要求同樣形同虛設。所以,有效的金融監管制度必須針對"金融合成物"本身的性質特征來設計。在此過程中,加強對"基礎成分"的分別監管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另一方面,金融機構集團化趨勢日漸明顯。以英國為例,英國八家最大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范圍都涵蓋所有五種應接受監管的金融業務,而不再像20多年前,即使是最大的金融機構也只經營其中一種金融業務。這些都使得單一監管或稱分業監管在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中出現諸多不適應癥,從而使統一監管的實施顯得十分必要。金融衍生品創新經驗表明[02],統一監管模式已成為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內生需要。

二、統一監管模式追求制度結構的內在統一和組織體系的相互協調

筆者認為,金融衍生品市場統一監管模式立足于維護國家金融安全,是在單一制監管組織結構基礎上,以有效實現確定的金融監管目的而建立起來的,是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組織及其業務等實施多層次共同監督和管理的金融監管法律制度體系。該種監管模式強調通過明確統一監管機構的監管職責,協調金融監管當局與金融自律組織、金融機構等各層次的監督管理行為和業務活動,同時通過加強金融衍生品市場監控的國際合作,以有效實現維護金融安全的監管目標。

實際上,統一監管的制度結構和單一制監管結構有著相似之處,前者吸收了后者所主張的單一監管機構理論,在監管主體組織制度上也主張設立一個監管機構負責金融衍生品市場及從業機構和人員的管理。但是,統一監管和單一監管畢竟不同,表現為單一監管制度在一個監管機構之下,仍然按不同的金融行業來分而治之;而統一監管制度則是主張以金融監管目標的實現為導向來組織和建立金融監控法律制度體系。正如倫敦經濟學院著名經濟學家古德哈爾特(Goodhart)所指出的,金融監管機構應圍繞監管目標設置,把不同目標合并到一個監管機構中,會產生理念和行為的沖突,從而抵消單一監管結構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而統一監管模式以監管目標為基礎配置監管職權,較好地解決了這種沖突和損耗。

從制度結構上看,金融衍生品市場統一監管模式追求金融監管的全面統一,其不但強調監管組織形式上的監管機構統一,而且強調制度結構以及監管目標的統一。具體說來,其內容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機構的統一。即基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特性,建立統一的監管機構,全面負責監管金融衍生品市場,有效監控金融系統風險。同時,為避免產生權力巨大的壟斷監管機構,滋生,在設置一個監管機構的基礎上,要通過經濟責任制對具體的金融監管權限進行劃分,并通過設置聽證會、咨詢程序等法律制度對該金融監管機構行使監管權力的行為進行監督,從制度上有效防止權力濫用或怠于行使權力的發生。統一監管機構主要負責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的整體決策、市場準入、信息披露、檢查監督等全面監管工作。

二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目標的統一。即統一監管機構在設置各個監管部門時,應當遵循部門監管目標一致的原則,減少所謂"摩擦損耗";同時,通過內部協調合作機制的強化,將外部監管機構間的沖突通過內部機制予以消化。

三是多層次金融監管的統一。即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對金融衍生品市場進行立體監管,注重金融衍生品監管當局和行業自律組織監管、金融機構自控的合作和協調。尤其是在具體市場交易監管中,要為實現有效地監控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系統風險而分工協作。

四是國際金融衍生品監管的合作和統一。即在金融衍生品市場系統風險監控中,加強國際分工與合作,具體內容包括各國監管制度的協調、國際監管標準的統一等。國際監管合作和統一適應金融衍生品跨國界、跨市場、跨行業的特點,在世界各國及有關國際組織的共同努力下發展迅速。近年來,金融衍生品交易頻繁引發的金融危機則進一步促進了國際統一監管的前進步伐。

從組織體系上看,統一監管模式以監管目標的實現為導向來構建自己獨特的組織體系。直觀地看,統一監管模式的組織結構呈現出一個金字塔結構,最上端是統領金融監管全局的金融監管機構,其內部根據不同的金融監管目的可以分設金融系統風險監管部門、審慎經營監管部門、金融商業行為監管部門等金融監管職能部門,而基礎層面上大量的自律組織管理和通過金融機構預先承諾等形式進行的自我約束,也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統一監管模式下,政府設立的單一監管機構通過各種責任制與金字塔下層的各個監管機構聯系在一起,共同發揮監控金融衍生品市場的職責。

必須注意的是,統一監管模式并不是由一個監管機構包攬所有金融監管的職責,而是將原來外部各監管機構之間配置的權利義務內化,變為系統內權責利的分配和協調,再通過崗位責任制、財務責任制、內部授權經營管理責任制等內部經濟責任制的建立來發揮統一協調監管的作用。經濟責任制作為其制度機制,本質上要求"在其位謀其政",它體現了人逐漸角色化和職業化的社會發展趨勢,反映了財產因素和組織因素不斷融合的社會發展趨勢。

三、統一監管模式在制度上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金融衍生品市場統一監管模式,反映了金融衍生品市場法律監控的特殊性和金融監管法律關系的客觀要求,是實現金融衍生品市場有效監管的優化途徑。它不但綜合了單一監管模式和功能型監管模式之長,而且突出了保障監管目標實現的宗旨,相對于單一監管模式、多頭監管模式、混合監管模式等金融監管法律制度體系而言,其優勢表現在:

第一,統一監管模式有利于實現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有效監管。統一監管機構通過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系統風險監管目標的明確定義和界定,圍繞監管目標的實現,劃分金融監管權,通過授權或委托,明確監管者的權利、義務,盡量避免了金融監管沖突和監管空白。

第二,實行統一監管模式有利于提高系統風險防范效率。由于金融市場的統一與金融監管的割據不相適應,使得監管者往往缺乏對系統風險的宏觀了解和總體把握,實行統一監管模式則可以降低金融衍生品市場信息收集成本,改善信息質量,避免信息的重復收集,使金融監管者從整體上掌握系統風險的品種、規模、程度,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危機。統一監管目標的明確使信息的收集更有針對性,信息所包含的內容更能得到明確地反映監管目標,使金融監管者更及時采取措施解決隱患,也使金融機構更加明確內部風險控制的重點,對自身風險加強管理,從而整體上降低了金融系統風險爆發的可能性,提高金融衍生品市場系統風險監控的效率。

第三,實行統一監管模式有利于節約監管成本。統一監管制度的實施可以將數個金融監管機構的人才、設施等集中到一處,從而節約監管費用,緩解監管人才緊缺的狀況,集中發揮人才優勢;而對于被監管者來說,可以避免多次按不同標準接受監管,節約其接受監管的成本;從整個社會利益角度看,有利于社會整體財富的節約。

第四,統一監管模式有利于實現金融監管的公平。統一監管關注于金融機構所從事業務的性質及其風險控制的目的,即并非僅僅關注該金融機構的名稱或種類,因此,經營同樣業務的金融機構會受到同樣程度的監管,避免同樣的市場行為所受監管制度的約束程度不同,即被監管者所要負擔的金融監管成本不同,從而更有利于實現金融監管的公平和公正。

第五,統一監管模式有利于被監管者反向監督和尋求救濟。在監管目標和職責明確的前提下構建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法律制度體系,更加有效和透明,更有利于被監管者對金融監管機構及其金融衍生品市場系統風險監控行為的監督,也有利于明確被監管者權利受損時請求救濟的對象。

第六,統一監管模式反映了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的特殊性。金融衍生品往往涉及商品市場、證券市場、銀行市場、基金市場等多個經濟領域,統一監管模式通過監管目標統一明確、監管職權合理配置,內部責任制和外部責任制的分工、合作等,避免了因監管主體的不確定性使金融衍生品交易者面臨更大的法律風險,從而維護了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03]。

四、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應選擇統一監管模式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是在無序中開始發展的。為順應國際金融市場開放的潮流,20世紀90年代初,金融衍生品市場隨著我國金融體制的市場化改革開始出現,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等先后推出了外匯期貨、國債期貨、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交易品種,以擴大資本市場的發展規模。但是,由于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理論和實踐都處于起步階段,對金融衍生品市場本身功能的認識、風險識別和監控手段等都不深入、不完善,導致市場有效需求不足,造成了我國大部分金融衍生品市場早夭的后果。近些年來,我國的金融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在實現銀行商業化、資金商品化、利率自由化、貨幣國際化、資產證券化等過程中,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只有這樣才能建立金融市場的風險轉移機制和價格發現機制。經驗告訴我們,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健康發展必須建立在發達的金融基礎工具市場之上,必須有嚴格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系統風險監控法律制度體系及其實施的保障,同時,也必須有成熟的市場參與者,這三者缺一不可。

在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模式的選擇必須與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相適應,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戰略選擇必須立足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從全局考慮我國貨幣市場、外匯市場、證券市場等金融基礎市場的發育程度,以及金融監管能力和水平,從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角度選擇和確定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模式。我國是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目前采用的監管模式是一線多頭監管模式,即金融監管權集中在中央政府一級,由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多個中央級的金融監管機構及其派出機構負責對金融衍生品市場實施監管[04]。隨著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加速發展,特別是跨國銀行的進入,金融市場的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這種分業監管模式的根基已經松動。而以維護金融安全為中心的,可以提高監管質量和效率的統一監管模式,更能發揮有效監控金融系統風險的作用。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應選擇統一監管模式。加強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法律制度建設,是發展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前提和保證,而統一監管模式是建立和完善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法律制度的優化方式。筆者認為,實施統一監管,就必須建立以維護金融安全為統一目標,多部門、多層次、多環節、權利互動與制衡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統一監管法律制度體系。

建立和完善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統一監管制度,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著手:宏觀方面就是由統一監管機構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的整體決策、市場準入、信息披露、檢查監督等方面從整體上實施系統風險監控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保障整體金融市場的安全和穩定;微觀方面就是要對金融機構內部運作、組織結構、風險控制、交易規則、合約設計等制度安排等進行適度的監控,以引導和監督其審慎經營、及時控制風險。針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飛速發展,在建立其監管制度時,要以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現實為基礎,也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給市場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同時,鑒于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國際性,在建立其監管制度時,要從本國實際出發,也要注意和國際慣例、國際規范的協調發展。[05]

五、具體建議

對金融衍生交易的合理監管是防止它們被濫用和錯誤地使用,而不是簡單地限制或禁止。[06]就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而言,選擇統一監管模式必須著重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要積極穩健地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的完全可自由兌換,刺激金融衍生品有效需求的產生,促進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在市場經濟中,充分的競爭和非管制的利率、匯率、價格等機制會使收益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更為突出,加強對金融衍生品的管理和利用是增強我國金融市場競爭力,轉移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

二要加快進行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的法律法規系統建設。這項工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加快制訂統一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法》,以保證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框架的穩定性、持續性和一致性;二是要針對不同種類的金融衍生品分別制訂相應的法律法規,強化各類規范的協調性和可操作性。

三要改革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監管機構。目前,我國主要是由行政機關進行監管。這與金融衍生品的快速和多變是不相稱的。有效的監管體系必然是多層次的,在加強對現行監管機構的規范的同時,我們應盡快建立以政府監管為主,金融機構行業協會自律為輔,中介組織協助監管,社會輿論一般監督的立體監管格局。

四要進一步加強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的國際合作。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制度才能夠得到更多的發展,更何況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后,面臨的是到國外金融市場競爭和開放國內金融市場的雙重境地,加強與各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及金融監管當局、各大交易所等機構的國際合作,是我們增強競爭實力的必然選擇。

不可否認的是,統一監管模式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金融衍生品作為一種高效風險管理工具的效率,增加交易成本。但是,如果將此交易成本與因金融衍生品市場風險失控可能導致的整個金融體系安全的損毀,以及發生連鎖反應可能導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損失相比較,就會對統一監管法律制度的價值作出較為客觀的評價。因此,在金融衍生品被喻為"金融野獸"的今天,維護全球金融安全應當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監控法律制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一監管模式應是構建和完善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法律制度的理性選擇。

注釋:

[01]SeeGlobalDerivativesStudyGroup,Derivatives:practicesandPrinciples(GroupofThirtyReport)(GroupofThirty,WashingtonDC,July1993),p.28.

[02]從世界范圍期貨市場來看,除了傳統的農產品、工業品期貨品種外,20世紀70年代后外匯、利率、已及股指期貨等金融期貨創新相繼問世,2002年新加坡期貨交易所推出了計算機內存期貨合約,2003年美國期貨重鎮芝加哥成立了ONECHICAGO交易所,專門經營單只股票期貨,2003年10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宣布在2004年推出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的期貨合約,可見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從未間斷。我國2003年期貨市場在金融服務一體化的產品創新上也邁出了一大步,涌現了"期證通"、"銀期通"等新的產品。

[03]徐孟洲、葛敏,"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法律制度初探",載于《成人高教學刊》,2003年第5期。

[04]但是,從我國監管制度本身的變遷來看,往往經歷的是一個從中央的不禁止或默許狀態下,地方自主的發展和管理中央逐步介入管理中央集權管理和地方管理的競爭中央和地方合作管理。這種中國特色的形成原因是因為在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特別是在初期,我們進行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是"發展才是硬道理"。

[05]葛敏、席月民,"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統一監管模式選擇",載于《法學雜志》,2005年第2期。

[06]寧敏著,《國際金融衍生交易法律問題研究》,第349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參考書目:

1、陳小平,《國際金融衍生品市場》,中國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2、姚興濤,《金融衍生品市場論》,立信會計出版社,1999年版。

3、楊邁軍、湯進喜,《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監管》,中國物價出版社,2001年版。

4、王學勤、張邦輝、黃一超,《世界金融衍生品市場》,中國物價出版社,2001年版。

5、寧敏,《國際金融衍生交易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6、史際春、鄧峰著,《經濟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D.Gowland,TheRegulationofFinancialMarketsinthe1990s,EdwardElgar,Hants,England,1990.

8、A.Hudson,TheLawonFinancialDerivatives,Sweet&Maxwell,London,1998.

篇(4)

在衍生金融市場高速發展的今天,關于衍生金融工具計量標準一直是會計界所關心的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以FASB與IASC為首的國際會計界認為公允價值是衍生金融工具計量標準的最佳選擇。(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動的會計處理》中明確指出:公允價值是計量金融工具的最佳屬性,對于衍生工具而言,公允價值是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IAS39《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也提出,對金融工具更多地使用公允價值。)

以公允價值作為衍生金融工具計量標準,那么公允價值又如何確認呢?從定義上,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交易雙方在熟悉情況并自愿的基礎上進行資產交換或負責結算的金融。FASB進一步指出,活躍市場中的公開市場報價是公允價值的最好證據。但是,筆者認為公允價值的概念比較抽象,有著廣泛的外延。因此,簡單地將公允價值歸結為在活躍市場中的公開市場報價是不合理也是不正確的。只要在熟悉情況并自愿的基礎上,在交易的雙方同意下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和未來現金流量貼現等,其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在交易中作為公允價值的具體表現。因此,相關報表編制者通過計量價格的選擇來操縱公允價值信息,使公允價值的可靠性大大降低。那么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我們將采取哪種模式作為現實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來提高公允價值的可靠性與可操作性呢?

公允價值定義的前提是假定企業處于持續經營狀態,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打算大幅度削減其經營規模,或以不利的條件從事交易。如果交易對象存在于一個交易活躍、信息傳遞迅速、監管機制健全的市場上,那么現行市價反映了所有公開的信息。現行市價就是公允價值的具體體現。雖然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價值變化頻繁,同一品種衍生金融產品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價格,但其價格是圍繞其公允價值上下波動的。總體上它們是趨于一致的。但是,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中現行市價作為公允價值并不是完美無缺的。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非技術性手段利用市場的弊端(根據經濟學的供給與需求關系原理,我們可以通過控制衍生金融產品的需求量與供給量達到控制衍生金融產品價格)使衍生金融產。品的價格背離公允價值。隨著金融市場的發達與衍生金融工具估價計量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市場價格不能獲得時,估價計量公允價值將發揮更廣泛的作用(估價技術參考類似資產與負債的價格或者其它的估價模型)。在存在一個高度發達的證券市場中;有一個合理的計價模型;相關數據來自發達的證券市場且可以得到可靠地認證。這些將使估價的可靠性達到可以公允地表達財務報表內容的程度。也可以避免在以現行市價作為公允價值時,通過一些非技術性手段達到操縱公允價值的目的,從而影響財務信息的可靠性。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成熟和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尤其是電腦技術的運用),相關的信息資料可以容易、可靠、完整地得到。根據當前形勢的發展,估價計量公允價值將成為一種趨勢。所以,我們應從以下幾點做好準備:(1)繼續建設與完善我國的證券市場。(2)健全與完善監管機構與機制。(3)建立專門機構對證券市場與相關數據進行評估。(4)建立完善計算機網絡系統,運用計算機技術建立數據庫,加強數據的管理。(5)加快計價模型的研究,根據現實情況對計價模型的前提條件進行調整使其假定性更加合理以及被計量的金融工具所隱含的變量更符合使用模型的條件,提高計價模型的可操作性。

對于部分處于市場缺乏活躍性,同時又不存在來自機構或者來自模型的估價或者交易規模較小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價值就不能得到可靠地計量。在這種情況下或者在現行市價無法取得的情況下,如何確定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呢?研究這一問題,對我國無疑有更為現實的意義。一方面,隨著我國成功加入WTO,根據相關協議我國的金融管制將逐步放松(比如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外國金融機構在我國擴大業務范圍等)。另一方面,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經濟危機破壞力大大增強金融機構及至跨國企業集團防范、分散金融風險的需要不斷加強,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將在我國的金融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最后,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的實現完全取決于市場經濟發展的程度,我國的金融市場存在著大量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們不能不顧我國的特殊環境,簡單地模仿發達國家的模式。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和上述所提到的問題,我們應從我國的國情出發,以市場為基礎來確定我國的計量模式。如果考察對象存在于一個交易活躍、監管機制健全的市場上,我們應按前面提到的方法進行確認;如果不存在活躍的市場,我們應將采取類似前面提到的方法。

第一,對于衍生金融工具所占比例較大或對經營業績影響較大的銀行和其它機構可以采取公允價值作為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

第二,對于一般的銀行和企業,我們應按所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圖,在結合所持有的時間來選擇計量屬性。

1.如果企業因長期規避風險或長期套利所持有的衍生金融資產或衍生金融負債,原則上按初始確認的公允價值(即取得成本)計量,無需處理以后因公允價值變動而形成的損益。除非出現下列情況時需要調整確認損益:有證據表明企業所持有的資產可能遭受損失,例如無法按原定合約收回全部金額,這時企業可以按照預計能收回的金額的貼現額重新計量,差額應按所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來進行處理。

(1)因避險目的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按具體的避險目的來決定適當的會計處理:

(a)現金流量避險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價值的變動不列入當期損益。

(b)公允價值避險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價值的變動列入當期損益。

(c)規避國外投資匯率變動風險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價值變動相當于外幣交易部分的列入折算差額,其余部分列入當期損益。

(2)因非避險目的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其公允價值的變動列入當期損益。

2.如果企業持有的衍生金融資產和衍生金融負債不屬于上述目的,則按報表日的公允價值計價,因公允價值變動而引起的損益,計入當期損益。此時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

由于企業持有的一項衍生金融工具,目的是為了套期保值還是為了投機目的,有時很難斷定,因此,在每一會計年度終結時,要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分類,這就給企業帶來了操縱收益的機會,進而增加了會計監控的難度。此外在采用混合計量模式時,產生了衍生金融工具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相關等令人懷疑的問題。所以,采取此種計量模式備受責難。但是,如果我們不尊重我國的國情而盲目地推行全面以公允價值作為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那么,我們所得到的公允價值可能不公允,以市場價值或估價為基礎的公允價值不能真正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更多新的問題,它所帶來的危害會大于混合計量模式。我們在解決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所產生的問題之前,保持混合計量模式是非常有意義的。菲力普斯指出:“會計理論變革的核心實質是試圖改變傳統會計理論強調成本的狀況,代之以價值為中心的符合邏輯的結構。”可以預計,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將保持這一混合計量模式。但是我相信隨著我國的資本市場的發展,市場經濟的不斷成熟,相關的監督機構與機制的建立與完善,計量技術的日趨完善,困擾我國全面推行“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問題將得到解決。所以,我們應該以事實為基礎逐步地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待到相關市場與機制進一步完善時,全面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

參考文獻:

[1]美國財務會計準則[S].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國際財務會計準則[S].北京: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篇(5)

[3]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央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后評價工作指南[EB/OL].,2005.

[4] 黃德春.投資項目后評價理論、方法及應用研究[D].河海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2003.

[5] 鄭燕.電力投資項目后評價研究及應用[D].華北電力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2006.

[6] 牛東曉,許聰.基于層次分析法和多級模糊綜合評價的火電廠項目影響后評價研究[J].華東電力,2010,38(9).

[7] 李勇,王 .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電力建設項目財務后評價[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

[8] 蘇浩.電力建設項目財務評價體系設計[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8(17).

篇(6)

畢業論文主要是指學位論文。在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畢業前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親手完成論文寫作。學位論文是各類畢業生或同等學歷人員為申請授予相應學位而寫出的論文,即學士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等。對于學士論文,要求能較好地運用所學基礎知識技能,解決不太復雜的課題;對于碩士研究生論文,要求能夠充分地反映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對研究課題要有一定的見解;對于博士研究生論文,則要求反映作者淵博的知識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在該學科某一領域有獨到的見解,在理論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創造性成果,對會計學科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此外,畢業論文還包括在我國接受高等專科教育財經類學生的畢業論文。版權所有

二、會計論文作用和特點

(一)會計論文的作用

1.會計論文的寫作是會計研究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會計研究的必要手段。隨著我國會計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發展,廣大理論和實務工作者及會計學者,緊密結合我國會計改革和發展的實際,圍繞貫徹執行新《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法律、法規,通過撰寫會計論文,對企業會計制度轉軌和企業改革(如兼并、破產、關閉、出售、公司制改建、債轉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業集團)中的財務管理、資金成本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及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等方面,以及會計新領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和社會會計等)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2.會計論文是總結會計經濟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發展會計理論,以指導會計實踐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國,有上百家財經類期刊刊登會計論文。中國會計學會秘書處為了總結前一年度的會計理論研究成果,每年還組織前一年度會計學論文評選活動,并將獲獎論文匯編成冊出版,由此激發了廣大會計工作者進行理論研究的熱情,推動了會計理論的發展,并以正確的理論支持和指導會計改革深入進行。

3.寫作會計論文是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是考核會計專業人員和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及研究生等業務能力和學術水平的重要依據。

(二)會計論文的特點

1.學術性。學術性即科學性,是指在論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嚴謹的理論體系。會計論文的學術性不僅表現在應用價值上,而且表現在理論價值上。主要表現為:

會計論文的寫作目的是建設與發展會計學科領域,描述會計經濟活動中某一新的現象、新的發現,對會計學科的發展具有實踐上的價值;

篇(7)

現在大部分城市80后、90后是家庭中主要接受教育的一代人,本科學歷是基本標配。大家在職場就業中的分布就能發現,大型企業的門檻準入條件從博士,研究生,本科生,會依次從經理,管理崗位到普通員工的正態分布。學歷越高的人更有機會進入高層管理獲得高薪,碩士對于大家就業和未來的發展來說有更多的可能性,當然這只是說能夠看見的收獲,那么,在職碩士證書有多大用處? 證書或者是大學學習成績單,更多的是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碩士內取得的證書分為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還有職業技能證書,這里面的每一項都是有用的,或者說特別有用,如果從應用型的角度來說的話,研究生畢業證書的作用小于碩士學位證書等于職業技能證書。企業的用人單位理性的用人策略,真正參加工作的人更需要能力和態度來證明自己是真正掌握了碩士階段所學的這些東西的。

本來是沒有什么可比性的,不過,畢業證書更強調的是在這段時間內學習的憑證,碩士學位證書,是在如今碩士研究生論文非常嚴格,學生需要從實際生活應用過程中發展可研究的問題,大量的文獻閱讀積累,大量的著作閱讀積累論文有深度有見解具有學術價值,這樣的碩士學位證書是自己調查能力,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綜合體現,非常具有含金量,而且為自己讀博士積累一個基礎。尤其是像北大、人大、貿大在職碩士在培養人才的時候更注重重點培養這樣的人才。

銀行風險與監管國際證書ICBRR在職碩士正在招生

ICBRR(銀行風險與監管國際證書)是由GARP (全球風險管理專業人士協會)專門針對銀行從業人員推出的“銀行風險經理”高級國際資格證書。獲得該資格證書的銀行從業人員能夠熟悉并掌握銀行風險與監管的各種方法,提高銀行內部風險管理水平,創造風險意識文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是GARP繼續職業教育項目授權承辦機構之一。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ICBRR(銀行風險與監管國際證書)方向在職研修班以ICBRR考試大綱為授課藍本,重點講授銀行面臨的金融風險的識別、計量與管理方法、風險監管方法與指標等,涵蓋市場、信用、操作、銀行綜合風險管理與監管等內容,幫助學員在短時間內通過ICBRR證書認證考試。

篇(8)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3YJCZH123);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No.14JJ3129);湖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支持計劃(開放經濟條件下金融風險度量、控制與政策)。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197-02

金融市場是現代經濟體系的核心,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金融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已經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也完善了金融市場的調控體系。然而,隨著金融市場的漸進開放,我國金融業發展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漸顯現,而核心競爭的差距在于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級金融人才不足。金融學碩士研究生是金融從業人員的后備軍,其創新能力的提升直接關系到我國金融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近十年來,我國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發展,從2003年開始至2014年,研究生招生規模增長了112%,招生規模有顯著提高,但是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則較為緩慢。其中,金融學碩士研究生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作為金融研究創新的主體之一,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與世界金融學科前沿的差距明顯,科研成果為金融實踐的指導作用不大,科研成果的原創性程度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和提高。在金融市場開放的背景下,提高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就尤為重要了。

一、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不合理。由于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大部分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的,因此,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與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有著直接關系,但是當前金融學課程體系較為單一,授課內容較為集中。現代金融所涵蓋的內容包括經濟、法律、統計、計算機等多學科的知識,而大多數高校的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課程仍以傳統的金融學為主,學生所接受的信息與金融市場信息脫節,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因此有所欠缺。在教學方法方面,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課堂教學探索性不夠、互動性不夠,一些授課教室的授課內容陳舊,對國外教材消化不夠,生搬硬套,不結合中國實際,因而難以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2)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缺乏較好的社會實踐基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參加社會實踐是提高金融學研究生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高校由于研究生數量的迅速增加以及財經院校對金融學碩士培養的經費缺乏,導致足夠的教學崗位和學術交流平臺,導致碩士生沒有實踐教學的機會以及缺乏學術交流、討論的平臺,不利于其所掌握所學理論以及檢驗其學術研究成果。對于金融機構實踐方面,我國高校雖然很重視與證券公司、銀行、基金、保險等金融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但深度合作還比較少,甚至一些合作停留在參觀或聽講座的形式上,產學研的互動不強。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參與金融企業的實習,也難以參與金融企業的核心業務,金融產品創新研發部門、風控部門對實習生的開放崗位少,大部分實習生多在金融機構的銷售部門從事一些重復、機械的低智力勞動工作,金融企業大都不能為研究生提供實質性的創新實踐支持,不利于研究生發現和認識金融行業現存的研究熱點,會導致學生的研究成果與產業界脫鉤,這也不利于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從實踐中提煉科學問題,發現問題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從實踐中發現良好的科學問題,則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質量將大為降低。

(3)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缺乏較好的學術交流平臺。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一些高校因為經費限制或缺乏溝通交流渠道,而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國內外學術交流平臺,導致金融學碩士研究生難以到國內外知名高校,師從國內外一流導師從事金融學科研研究,因此,難以提高其學術研究成果的影響力。相比國外高校,國內的高校學術交流平臺在數量和質量上還有較大的欠缺。

(4)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對學術道德教育不夠重視。一方面,一些高校過于追求論文數量,研究生論文質量不過關,致使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容易讓金融學碩士研究生違背學術道德,產生學術腐敗行為。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學生選擇攻讀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并未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學研究上,把讀研僅僅當做找一份好工作的跳板,不專心做好研究,再加上個別導師指導學生數量多,不能親自指導研究生的研究,以成果為導向,對研究過程中應遵守的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較少提及,這就導致了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教育有所缺失,進而也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的綜合能力培養。

二、我國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對策分析

(1)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優化課程設置。課堂教學是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提高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受限需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以及優化課程設置。一方面,在課程設置方面,需要根據金融市場的發展變化,增加計算機、法律、財務、數理金融、信息科學等內容,使學生掌握交叉知識,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要注重啟發式教育,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將學術前沿和市場前沿引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通過研討式學習激發學生的科研積極性,提高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2)重視實踐,完善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根據我國金融改革和金融實務部門的需求,實加強實踐基地建設。一方面,可以與金融企業進行合作,建立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實踐基地,將金融企業在風險管理、戰略管理、法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營銷管理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科學研究問題,為金融企業的決策和運營提供實踐指導;另一方面可以安排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參與本科學位論文指導,或者安排高年級碩士研究生協助老師進行本科教學,增強其實踐能力。在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可以建立協同創新中心[1],形成“政-產-學-研”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增強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綜合創新能力。

(3)完善研究生培養的國內外交流機制。首先,鼓勵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參加金融行業會議、國內外學術會議,動態把握金融市場的發展動態,同時鼓勵學生參加高水平的學科競賽,如數學建模比賽等[2],同時,指導碩士研究生撰寫學術論文,資助學生向高水平學術會議投稿,接受學術同行的指導。其二,創造條件,加大財政補貼,鼓勵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出國留學,形成國際合作培養的模式,培養更多熟悉中國國情和具備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能力的金融創新性人才。其三,為提高學生的國際化學術交流能力,可以開設更多的國際化課程,如采用雙語教學的形式,講授《國際金融》、《國際宏觀金融政策》等。其四,推進師資國際化,拓展多樣化辦學模式,保障國際化集成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建設等[3]。

(4)發揮研究生導師在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主導作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研究生導師對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傳授最新的知識,解答研究生在科學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促進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個人品德的提高。研究生導師要注重言傳身教,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增強業務能力和道德品質,發揮榜樣力量,示范如何做好科學研究,如何形成嚴謹的治學態度,啟發和鼓勵學生,提高指導學生的效果。同時,研究生培養單位也應該嚴格導師遴選與考核制度,加強對研究生導師隊伍的管理,形成一支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的四有好導師,為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關系到我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完善,在金融市場開放的背景下,有必要增強其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當前對其的培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此形勢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優化課程設置,重視實踐、完善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完善研究生培養的國內外交流機制,發揮研究生導師在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主導作用,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將顯著提升,從而形成一支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金融從業人員的后備軍。

參考文獻:

[1]李九生,裘國華.利用創新平臺培養高質量研究生的探索[J].科技視界,2015,(2):41,28.

篇(9)

一、數字內容在資源采購中的比例會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從2004年到2010年,全球的幾大區域對數字資源使用的百分比,美國達到了58.5%。比較低的,像南美,數字資源的采購比例也達到了30.6%。全球范圍內,數字資源的采購率已經從2004年的27%增長到了2010年的49.3%,2011年則超過了50%。

二、采購期刊的格式多種多樣

篇(10)

在年會開幕式上,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恢光平教授、江蘇省世界經濟學會會長朱乃新研究員先后致辭。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南京大學教育部長江學者劉志彪教授首先作主題報告。他全面闡述了我國從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向高端攀升的必要性和路徑,并分析了全球價值鏈分別與全球資金流動、經濟泡沫、環境污染和創新資源流動的關系,還向與會者提供了對全球價值鏈進行深入研究的思路。江蘇省政府研究室劉惟藍副主任在報告中強調要提高外貿增值率,強化自主品牌,提高服務貿易占比,注重進口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發揮好外資的技術外溢效應,同時要更大力度地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徐康寧教授在報告中認為,“中等收入陷阱”之說得不到普遍性事實的驗證,更不是一個經濟發展規律,增長“陷阱”與中等收入階段并無內在聯系,中等收入更不是“陷阱”的原因,而我國通過深化改革開放,發展空間仍然巨大,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于津平教授分析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和開放型經濟“兩頭在外”的特點,揭示了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的主要變化,提出了我國開放戰略調整的方向。江蘇省世界經濟學會會長朱乃新研究員在報告中闡述了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與對策,他認為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的特點是低增長、多起伏、深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深刻變革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我們應努力營造積極的國際和周邊環境,提升自身的政治影響力、經濟競爭力、形象親和力和道義感召力,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江蘇省世界經濟學會原會長程極明教授今年已經84歲高齡,仍然精神矍鑠,他系統總結了美歐大國的發展歷程和特點,認為發達的高等教育和領先的科技水平是支撐美國經濟充滿活力的原因,而重視實體經濟則是德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他還從宏觀的角度闡述了中美歐大國關系的發展態勢和世界經濟的未來走勢。

上一篇: 十佳青年申報材料 下一篇: 單項獎學金申請書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欧美 | 亚洲第一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亚洲人成77在线播 | 亚洲v欧美v日韩v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