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3 15:46: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英語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英語論文摘要;跨文化;體裁分析;經濟學
Key words: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cross-cultural;genre analysis;economics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4-0177-02
0引言
學術論文摘要是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文章的錄用與否、信息檢索以及同行之間的知識交流和傳播。同時,許多國際著名期刊都接受英語寫作的文章,因此,學術論文英語摘要對于研究者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論文摘要作為一種體裁形式,有其自身的篇章結構和語言特征。英語論文摘要的跨文化和跨學科特征日益受到應用語言學界特別是專門用途英語研究學者和教師的關注。本文通過自建的80篇經濟學類英語學術論文摘要語料庫,采用體裁分析的理論,對比分析了中美兩本經濟學期刊摘要在跨文化視角下的宏觀結構特征,豐富了體裁分析的實證研究,同時以期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提供依據。
1研究背景
自從John Swales將體裁這一概念作為學術語篇分析的工具,體裁分析法就受到應用語言學界以及EAP和ESP教師和研究者的廣泛應用(Brett,1994;Holmes,1997;Nowgu,1997;Posteguillo,1999; Swales,1990)。近年來,由于摘要體裁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對于摘要的研究就引起了學界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其中,關于特定領域中的摘要的重要研究有Salag-Meyer (1992;1994)對于醫學摘要的研究,Gibson(1993)對于信息與圖書館科學領域論文摘要的研究,以及Santos(1996)對于語言學類論文摘要的研究。另外,還有部分研究涉及到跨領域的研究,如Hyland(2000)研究了1997年8個不同領域論文的800篇摘要,Samraj(2002)研究了野生動物行為領域論文和生物保護學領域的論文摘要,以及Dahl(2004)研究了經濟學和語言學領域的摘要的個人與宣傳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少數關于摘要的跨文化對比研究。例如,Martin(2003)研究了英語和西班牙語的社會科學實證研究論文摘要,Bonn & Swales(2007)研究了英語和法語的語言學類的論文摘要。鑒于此,本研究對比分析跨文化視角下經濟學類英語論文摘要其宏觀結構的特征。
2研究方法
摘要的宏觀結構可以分為兩類:IMRD結構(Introduction-Method-Result-Discussion),多用于報道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s)中;CARS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多用于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s)中(任再新和馬靜,2008)。本文對于摘要宏觀結構的分析采取的是前者。但是,本研究基于前人對于摘要的宏觀結構分類,發現經濟學論文摘要的最后一部分應當稱為Conclusion(表1)。本研究的語料來自于2008年發表的中美兩本經濟學權威期刊論文摘要各40篇。這兩本期刊名為:經濟學季刊(CEQ)和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語料的選取充分考慮到可比性原則的諸因素如時間,體裁,語言等等。
3研究結果
摘要的基本數據特征(表2)顯示中國學者的英文摘要總字數和平均字數偏少;句子個數和平均每句字數也同樣少于國外同行。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表3)英語摘要在兩本期刊中出現最多的兩個部分是Introduction和Result,這也符合國內期刊(CEQ)的基本數據特征,即平均句子數為兩個。雖然國外同行會省略如Method部分,但是國內學者則更甚,會略去Method和Conclusion兩個部分。這一現象與我們的觀察(表4)高度吻合。美國期刊(QJE)的摘要通常會以完整的IMRD結構出現,而國內期刊(CEQ)出現兩個和三個部分的摘要占所選摘要的大多數。
此研究結果表明,國內學者的英語摘要在宏觀結構的安排上受到了本族文化的影響。表現在,中國學者會將兩個部分混在一個英語句子中表達,使得摘要的句數偏少。例如:
Using a firm-level data set for 1998 and 2005 including all of China's "above designated size" enterprises that together account for more than 85 perc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outpu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ree issu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derived from the Austrian School, this paper connects the creation of entrepreneurs to the contracts that entrepreneurs obtain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studies how these contracts affect economic growth.
不注重英語科研論文的邏輯性,省略重要的摘要組成部分如Method部分等。例如:
We establish five facts about prices in the U.S. economy: (1) For consumer prices, the median frequency of nonsale price change is roughly half of what it is including sales (9-12% per month versus 19-20% per month for identical items; 11-13% per month versus 21-22% per month including product substitutions). The median frequency of price change for finished-goods producer prices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consumer prices excluding sales. (2) One-third of nonsale price changes are price decreases. (3) The frequency of price increases covaries strongly with inflation, whereas the frequency of price decreases and the size of price increases and price decreases do not. (4) The frequency of price change is highly seasonal: it is highest in the first quarter and then declines. (5) We find no evidence of upward-sloping hazard functions of price changes for individual products. We show that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facts are consistent with a benchmark menu-cost model, whereas the fourth and fifth facts are not.
4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中美經濟學期刊英語論文摘要的宏觀結構,發現了兩類摘要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是受到各自的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本研究的意義在于為中國學者撰寫英語摘要提供參考,并為英語寫作教學提供一些依據,同時,豐富了體裁分析的研究內容。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for writing abstracts. (1979). New York: American Standards Institute (ANSI).
[2] Bhatia, V. K. (1993). Analysing genre:L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London: Longman.
[3] Bonn, S. V., Swales, J. M. (2007). English and French journal abstracts in the language sciences: Three exploratory studies.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6:93-108.
[4] Brett, P. (1994). A genr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ection of sociology articl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3:47-59.
[5] Dahl, T. (2000). Lexical cohesion-based text condensation. An evaluation of automaticallyproduced summaries of research articles by comparison with author-written abstracts. Dr. art. thesis, University of Bergen.
[6] Dahl, T. (2004).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rgumentative abstracts. Akademisk Prosa, 2:49-67.
[7] Holmes, R. (1997). Genre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 discussion sections in three disciplin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4):321-337.
[8] Hyland, K. (2000).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London: Longman.
[9] Martin, P. M. (2003). A genr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Spanish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scienc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2:25-43.
[10] Nowgu, K. N. (1997).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2):119-138.
[11] Posteguillo, S. (1999).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 English forSpecificPurposes, 18,(2):139-160.
[12] Salag-Meyer, F. (1992). A text-type and move analysis study of verb tense and modality distribution in medical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1,(2):93-113.
[13] Salag-Meyer, F. (1994). Hedges and textu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n medical English written discourse.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3,(2): 149-170.
[14] Samraj, B. (2002). Disciplinary variation in abstracts: The case of wildlife behaviour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In J. Flowerdew (Ed.), Academic discourse (pp. 40-56). Harlow, UK: Pearson Education.
[15] Santos, M. B. (1996). 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Text, 16,(4):481-499.
一、基于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市場研究
市場本意是指“貿易”或“貿易的場所”,西方市場含義從原初的“一個交易者進行交換的物理空間、人們的聚集以便從事相關的經濟活動、進入市場進行交易的權利”,到近代的市場意味著“一般性的買賣關系”。從那時起,經濟學家把市場視為一種抽象的價格機制(朱國宏,1999)。當前,主流經濟學仍然把市場視為理性個人決策者基礎上的價格機制。
從歷時維度梳理市場的經濟學研究,可從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與論點中得到體現:亞當•斯密《國富論》中把市場的主題定義為市場與勞動的分工及市場對價格的影響;馬歇爾的邊際主義學派分析市場的局部均衡理論——生產者對利潤的最大化追求與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需求;以米爾斯(L.V.Mises)和哈耶克(F.A.Hayek)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的市場過程理論——自發秩序的市場,排除外在干預如國家、法律等;凱恩斯對薩伊定律的批判——強調國家政府干預的市場無效問題;以及二戰后以諾思、威廉姆森和科斯等人為代表的新制度主義對市場的研究——把市場當作一種社會制度。
經濟學家關于市場的研究忽視了“市場本身是什么”的思考,存在把復雜的市場現象簡單化為純經濟問題來處理的弊病。當然這其中經濟學制度學派的市場理解——把市場視為一種制度,為經濟學與社會學共同關注“市場”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窗口。正如喬治•斯蒂格勒(GeorgeStigler)曾提到,“經濟學理論是關注市場的,(而同時)它也正是造成一種困窘境地的根源,即人們很少將注意力關注于市場理論”(GeorgeStigler,1967);道格拉斯•諾思(DouglassNorth)也指出,“非常奇怪的是,經濟學文獻關于新古典經濟學的核心制度即市場的研究是如此之少”(North,1977);科斯(R.H.Coase)更是認為“經濟學家宣稱要研究市場,但是在現代經濟理論中,市場自身比公司的存在更為模糊”(Coase,1988)。
市場現象是復雜的,正由于市場現象的復雜性以及經濟學自身對市場研究的反思——尤其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努力,促使了對市場研究的“社會化”。與此相應,從經濟社會學的視角研究市場的古典作品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分析,認為資本主義的市場實質是一種社會性的構成形式,市場是由社會關系組成的;韋伯強調的權力競爭的市場——在市場中發生的社會行動往往是以競爭的形式開始而以交換的形式結束的;波蘭尼在《大轉變》一書中力圖進行的工作就是認為具體的市場是嵌入于社會結構之中的,并由現實的社會結構所決定;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與尼爾•J•斯梅爾瑟(NeilJosephSmelser)在《經濟與社會》中,他們主要是在結構——功能的系統分析中闡述了社會體系支撐下的市場。
瑞典著名的經濟社會學家理查德•斯威德伯格(RichardSwedberg,2005)把市場看作是一種社會結構的市場,強調市場是各方間通過交易而維持的不斷發生的一種固定互動模式;美國的社會學家尼爾•弗雷格斯坦(NeilFligstein,2008)主要從市場的制度角度出發,認為一個穩定的市場需要產權、治理結構、交換規則和控制觀等制度的需要才有可能。在如何塑造市場的問題上,弗蘭克•道賓(FrankDobbin,2008)主編的《經濟社會學》一書中的作者們,特別關注影響市場形成與演化的四個因素:政治制度、經濟模型、社會網絡以及經濟理念等。正如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認為還存在另外一些從事經濟社會學研究的方法,它就是在法國發展的一種他們自己獨特的市場社會學方法,其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Boudieu),而且構成了市場研究的最前沿(斯威德伯格,2003)。布迪厄在經濟社會學方面的主要著作,包括《1960的阿爾及利亞》(Algeria1960)、《區隔》(Distinction)、《經濟的社會結構》(TheSocialStructuresofEconomy),以及《經濟人類學原理》(PrinciplesofEconomicAnthropology)一文中的綱要性闡述。布迪厄對市場問題研究的切入,主要是應用他的場域-資本-習性概念工具及其理論框架。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源于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這是對經濟發展模式的另外一種思路,這種思路顯然不同于西方經濟發展的模式。“中國經驗似乎是對我們現有經濟發展理論之主要原理的一個巨大挑戰”(弗雷格斯坦,2008),是否存在一種特殊的市場營銷模式,本文意欲以周寧人在滬建構鋼材專業市場為例,探討周寧人的市場營銷實踐所帶來的理解市場建構的新視角。本文主要探討以下幾個問題:為什么一個人口不到20萬的小山縣現在卻有6萬人在上海(主要集中地)及周邊從事鋼材貿易行業,周寧縣人在上海的幾十個鋼材貿易專業市場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以及鋼材專業市場內部運作邏輯是什么,為什么近十多年來周寧縣人紛紛涌入鋼材專業市場從事鋼材貿易行業,而不是其它的行業,鋼材是同質性強且資金密集型商品,在市場中競爭強烈的企業如何獲得利潤從而進行自身的再生產,以及鋼材專業市場的發起、穩定與變遷的內在動力、變化機制是什么。
二、營銷場域:市場運作的分析方法與范式
(一)“場域-資本-習性”及其分析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Boudieu,1930-2002),是近40年來在西方學術界中被人們引用最多的當代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思想家,布迪厄的作品主要是創建了一種“建構的結構主義”的獨特思想風格和理論研究的新視野。布迪厄的理論雖然艱深,但有一組核心概念和社會學的分析方法,即“場域-資本-習性”。布迪厄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在提煉出一般的場域理論分析方法的同時,“確信只有深入一個經驗的具有歷史處境的現實的特殊性中,才能理解社會最深刻的邏輯”(布迪厄,2007)。針對本文研究的鋼材專業市場,這個方法論的意義在于根據鋼材市場具有的特有運作邏輯,尋找鋼材專業營銷場域的“本土”性的現實機制——經驗的特殊性。
要運用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理解市場的運作,首先必須理解布迪厄研究方法論上的“關系性思維”;其次是要分析他的性情傾向行為哲學——習性概念,這是分析與理解營銷場域的關鍵;第三,要理解不同場域有不同的“邏輯與運作規律”。場域具有“場域的同構性”特征,即“差異中的相似”(BoudieuandWacquant,1992;2004),以及掌握“場域-資本-習性”的一般特征與分析營銷場域的方法和步驟等。布迪厄研究方法論上的“關系主義”,主要是認為“社會科學無需在這些極端(行為與結構)之間進行選擇,因為社會現實既包括行為也包括結構,以及二者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歷史,而這些社會現實的材料存在于關系之中”(布迪厄、華康德,1992;2004),其場域與習性概念的分析體現了關系性思維的分析特點:“一個場域由附著于某種權力(或資本)形式的各種位置間的一些列客觀歷史關系構成,而習性則由‘積淀’于個人身體內的一系列歷史的關系所構成,其形式是知覺、評判和行動的各種身心圖式”。
布迪厄認為習性是作為一種生成的自發性,在與不斷變化的情境的臨時遭遇中確定自身,它遵循著一種實踐的邏輯,這種邏輯雖然含糊,帶有大約的性質,但卻確定了與世界的日常聯系(布迪厄,2005)。習性體現了“結構化了的結構(structuredstructures)”和“促結構化的結構(structuringstructures)”兩層含義,結構化了的結構是指習性源于早期的社會化經歷,是結構的產物,為行為設置了結構性的限制;促結構化的結構是習性作為一種結構化的機制,是實踐的產生者,為實踐的生成提供原則(布迪厄,2005)。總之,習性的核心意義在于它表示行為的身體基礎與認識基礎,強調創造性、生成性,但同時又是習慣性的行為方式。如戴維•斯沃茨闡釋道,“它們指向一種實踐的而不是話語的,前反思的而不是有意識的、身體化的同時是認識的、再生產的但又是創新的行為理論”(斯沃茨,2006)。
何謂場域,布迪厄曾如此定義:“從分析的角度來看,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network),或一個構型(configuration)。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們對占據特定位置的行動者或制度所產生的決定性影響都是客觀決定的;而決定這些位置的是它們在不同類型的權力(或資本)分配結構中實際的和潛在的處境,以及它們與其它位置之間的客觀關系(支配關系、屈從關系、結構上的對應關系等等)”(布迪厄,1997)。按照布迪厄的觀點,場域即游戲的實踐空間,場域運作與轉變的原動力在于場域的結構形式,特別是根源于場域中各種特殊力量之間的距離、鴻溝和不對稱關系;場域中不同位置的占據者用各種策略來保證或改善自己在場域中的位置,獲取更大的利益,以便進行自身的再生產;場域就是處在不同位置的行動者之間利用手中的資本依靠各自的習性進行爭斗的空間。
資本是積累的勞動(以物化的或“具體化的”、“肉身化的”形式),當這種勞動在私人性即排他的基礎上被行動者或行動者小團體占有時,這種勞動就使得他們能夠以具體化的或活的勞動的形式占有社會資源。資本是以同一的形式或擴大的形式去獲取生產利潤的潛在能力,資本包含一種堅持其自身存在的意向,是一種銘寫在事物客觀性之中的力量(布迪厄,1997)。布迪厄認為資本主要有四種形式:即經濟資本(財產)、文化資本(尤其是教育資歷)、社會資本(主要體現為社會關系網絡,尤其是社會頭銜)和符號資本。資本與權力是相連的,一個人擁有資本的數量和類型決定了他在場域空間中位置,各種資本之間存在相互轉換的可能性,經濟資本是具有決定性的力量。
布迪厄認為習性、資本和場域之間是一種雙向互構關系,這主要表現在:(1)習性取決于場域中行動者的位置,而位置是由資本的占據而構成;(2)場域對習性是形塑關系,同時場域制約著習性;(3)習性對場域有認知的建構關系,場域是一個被賦予了價值和利益,值得行動者去投入的世界;(4)資本與場域是相依共存的,資本的價值取決于它所處的場域,行動者使用資本的行動策略也決定于行動者在場域中所處的位置;(5)場域是一種網絡結構,如果沒有資本,空洞的結構也是沒有意義的。
布迪厄認為根據事物具有“結構與功能的同構性”特性,說明了不同場域具有差異中的相似性——場域具有同構性特征,即“在場域發展出同型的特征——諸如統治位置與被統治位置、排除策略與侵占策略、再生產機制與變遷機制等——的意義上,不同的場域具有同構性”(沃爾茨,2006)。這是布迪厄場域分析的重要方法論原則,也是場域理論的解釋原則。正基于這種觀念,本文提出的“營銷場域”就具有了布迪厄場域理論的依據。
另外,布迪厄認為開展場域研究的必要性步驟是:第一,必須分析與權力場相對的場的位置,即要把特定的實踐場域與更大的權力場域結合起來;第二,必須描繪出行動者或群體所占據的位置之間的關系的客觀結構,這些行動者或群體是為爭奪在這個場域中的特殊權威的合法形式而展開競爭的;第三,分析行動者帶入他們在場域中的相應位置的習性,以及他們在競爭場域中追隨的社會軌跡(包亞明,1997;布迪厄,華康德,1992;2004;沃爾茨,2006),這為人們分析營銷場域提供了研究進路。
(二)營銷場域:一種市場運作的分析范式
營銷場域理論的基礎假設主要包括:其一,人類的行為無法用理假設分析,更多地是考慮行為合法性,表現在具有在特定情境中人的“習性”實踐上;其二,行為的選擇偏好來自特定場域,即經濟是嵌入在場域的社會結構中,同時制度、規范以內生的形式,建構理選擇的偏好。營銷場域中的行動者在界定自身的利益與目標和制定實現目標的策略時,總是從所在的具有一定的市場結構中尋找資源。
營銷場域從分析的意義上說,可以定義為營銷場域里各個行動者位置之間的客觀關系網絡或構型,強調營銷場域就是處在不同位置的行動者之間利用手中的資本依靠各自的習性進行競合關系的社會實踐空間。這樣理解的市場其特征主要有:強調市場中個人或組織之間的互動、市場出現統治結構或聯盟、能勾畫出市場中行動者各個位置之間的客觀結構,以便行動者的策略選擇、行動者明確占有資本與它們之間的轉換以及強調習性的實踐性。
從概念化的意義上看,營銷場域理論必然是一種市場社會學的分析范式。市場被概念化為場域的一部分,或者說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場域,它主要說明的是市場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市場的動力機制問題。比如以價格為例,價格是由該營銷場域的結構所決定,而非其他,這與經濟學分析市場中價格的形成機制是不一樣的,“價格不能決定整體結構,而整體結構能決定價格”(Bourdieu,2000)。針對作為場域部分的市場,布迪厄強調經濟生活主要是由行動者與特定的行動習性在營銷場域的遇合,同時市場深受某一完整的經濟場域影響。營銷場域的社會結構包括了不同位置間公司的權力關系,它通過各種資本(包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以及象征資本等)的聯合與競爭加以維持,其中一些公司占支配地位(在位者),另一些處于被支配地位(挑戰者),它們之間一直充滿著競爭。另外,在這一場域之外,尤其在國家層面上所發生的一切,比如某個產業政策的變化,在市場內部的競爭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斯威德伯格,2005)。場域理論貫通了微觀實踐習性個體與宏觀社會制度、社會結構的互動以及具體的市場起著橋梁中介作用,即市場傳達了個體的實踐引起社會的變化,同時宏觀層面的政策變動通過具體營銷場域而影響場域中個體的策略抉擇。
布迪厄關于市場的最經典論述在于《經濟人類學原理》一文中的表達:“人們所說的市場是兩個互相競爭的行動者之間的交換關系的總和,正如齊美爾所說,這些‘相互作用’建立在一種‘非直接的沖突’基礎上,即依賴于通過權力關系建構起來的場域結構。該場域內的行動者往往不同程度地強化著這種權力關系,他們往往變相使用所能運用的權力,尤其是控制和操縱國家權力”(轉引自斯威德伯格,2005;Bourdieu,2000)。布迪厄強調行動者在場域中實際占有的位置、客觀關系的社會結構而進行競爭,從而不斷進行自身的再生產。布迪厄用“場域-資本-習性”的分析范式,融通了市場中個體、企業、企業組織聯盟,以及市場甚或營銷場域之外政策層面的關系。
三、案例:上海周寧人的鋼材專業市場
人們可以對鋼材專業市場做這樣的理解:從物質存在方式看可以理解為具體的鋼材交易市場,同時從市場承載的內容與功能看又是鋼材商品流通的領域,是利益相關人的社會關系樞紐與窗口,它還連接和反映著特定文化、制度與政策的環境,并且具有“自我強化”、“自我再生產”的機能。做這樣理解的鋼材市場,恰是布迪厄意義上的場域概念化市場所具有的意蘊。由此,周寧人在上海的鋼材專業市場可以理解為:它是由為獲取經濟利益而進駐的行動者——周寧人及相關利益者(企業家、商人、雇工以及與市場相關的利益者,如當地政府等)占據特定的社會關系網絡來確定其社會位置的,行動者憑借各自擁有的特定資本與具有的習性,在一定的營銷場域中生活、經營與管理,同時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客觀經濟環境與社會結構變化中,不斷地創造、建構、經營和不斷再生產身處其中的市場與自身。周寧人是通過在實際情境中不斷調整其行動策略的(遵循“習性”實踐邏輯的),這種策略是構成營銷場域的社會結構和行動者心態結構的基礎,是市場與市場參與的行動者雙重結構獲得不斷重塑,進行同步同質雙向互動的結果。
閩東山縣周寧人外出務工經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闖大上海的習性來自三個方面:第一,由于地僻土薄、交通不便及歷史上遷徙文化的影響,以“走的越遠越好”的社會心理為驅動;第二,山高丘陵多,隔山一方造就宗族觀念強,在外出務工經商者的族親隱射中形成習性的“前結構”鑄模形態;第三,每年春節期間滬上老板小車鬧山城,成功人士的創業事跡給平常寧靜的山縣籠罩一層厚厚的創業商業氣氛,創業文化習性得以形塑。另外,中國經濟轉型中的宏觀政策支持,也為周寧人到上海務工經商創造了不可或缺的條件。
四、結語
把市場當作布迪厄意義上的場域看待,它注重“場內”運作以及與“場外”場域的互動。應用營銷場域理論理解周寧人在上海的鋼材市場,能更全面地理解市場不僅僅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單純價格機制問題,更應把市場當作一種社會結構。這樣理解的市場,其“場”中有鮮活的行動者、行動者之間的互動(競合)、場內行動者和場域本身文化的功能體現與意義表達,以及營銷場域與場外權力場的關聯,等等。
參考文獻:
[1]朱國宏.經濟社會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2]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經濟社會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經濟學與社會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布羅代爾.15到18世紀的文明與資本主義[M].上海:三聯書店,1992.
[5]尼爾•弗雷格斯坦.市場的結構——21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社會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弗蘭克•道賓.經濟社會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皮埃爾•布爾迪厄.實踐理性——關于行為理論[M].北京:三聯書店,2007.
[8]皮埃爾•布迪厄.實踐與反思[M].李猛,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大量研究數據顯示,在宏觀經濟管理發展領域中,經濟信息始終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倘若能使經濟信息得到全面且充分的利用,勢必能使宏觀經濟管理的管理質量得到全面提升。以我國“十一五”期間投產的近500個大中型項目為例,調查數據顯示,其中120余個項目投產即虧損,90余個項目更是嚴重虧損。造成這一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對信息的預測存在嚴重失誤。在這些項目投產后,沒有及時實現對生產經營信息的反饋,部分地區項目的開展還比較隨意和盲目,并出現了相當嚴重的浪費現象。因此,只有將經濟信息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做到對宏觀調控決策的制定與執行更加科學與全面,達到優化經濟結構、減少損失、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宏觀經濟管理中對經濟信息投資應用的認識不充分
人們對經濟信息常常理解為“參考消息”,這嚴重影響了經濟信息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效果。實際上,經濟信息收集的及時性、準確性、有效性程度與人們對經濟信息的認識程度、人財物的投入大小成正比。雖然當今社會已經逐步認識到經濟信息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實踐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不能有效地分析和利用經濟信息,不能更好地讓經濟信息服務于我國的經濟建設。如果我們的相關部門能夠從早期就對經濟信息進行分析和利用,就能有效地避免在大型工程建設中的重大決策上的失誤,從而降低企業和個人的嚴重經濟損失。
(三)宏觀經濟管理中的經濟信息資源開發人才明顯不足
在現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信息的更新進程是相當可觀。因此需要大量從事經濟信息開發和應用的專業人員。目前我國從事經濟信息研究工作的人員大多屬于半路出家,他們一邊學習一邊搞研究,整體素質與技能水平明顯不足。從而導致大量真實且有效的信息無法得到及時應用。而經濟信息的第一特征就是時效性。誰先掌握并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誰就能贏得時間,獲得效益,正所謂“信息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倘若在宏觀經濟信息管理中缺乏以經濟信息資源開發為中心的人才,勢必會導致信息的反饋質量明顯降低,無法支撐經濟信息的高效利用需求。為此,急需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經濟信息管理人才充實到宏觀經濟決策領域。
二、宏觀經濟管理中經濟信息應用的策略
針對上述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經濟信息應用存在的缺失與不足,要凸顯經濟信息在宏觀經濟管理領域中的重要價值,就必須形成一個更加完善的宏觀經濟管理信息系統,然后構建起以經濟信息為導向的宏觀經濟管理目標,最后在經濟信息的應用背景之下促進宏觀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4]為了能夠在宏觀經濟管理這一發展背景之下使經濟信息的利用更加全面與詳實,需要重點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
(一)構建完善的宏觀經濟管理信息系統
促進宏觀經濟管理系統的完善是科學、全面利用經濟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確保了宏觀經濟管理信息系統的完善性與健全性,才能使這一范疇下的經濟信息在內容上更加詳細,在結構上更加全面,整體運行更加科學有效,并達到促進宏觀經濟管理水平全面發展與提升的目標。
1.在構建宏觀經濟管理系統的過程應遵循的原則。一是需要結合宏觀經濟管理工作的實際要求,形成能夠與之相配套的宏觀經濟管理系統,兩者之間需要形成一種緊密的連接關系,以確保其各類功能的充分發揮;二是所構建的宏觀經濟管理系統須具有獨立性、經濟性、完整性、目的性以及可靠性的特點,以保證宏觀經濟管理系統的應用更加有效與正確;三是以我國現階段的宏觀經濟發展趨勢為著眼點,建立一個更加可靠的宏觀經濟管理系統,使之能夠適用于宏觀經濟管理工作。
2.在構建宏觀經濟管理系統的過程中需要形成一個健全的網絡化信息系統。對經濟信息的收集是否合理是決定宏觀經濟管理系統利用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利用網絡化宏觀經濟管理系統時,特別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收集經濟信息要注重時間性,及時有效的信息收集有助于宏觀經濟的決策更加合理與科學;二是收集經濟信息要凸顯重點信息,遵循避重就輕的原則,做到有的放矢;三是經濟信息的收集要有針對性,以確保信息資料充分發揮其作用。
(二)構建以經濟信息為導向的宏觀經濟管理目標
正確應用經濟信息,會對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若經濟信息的應用不合理,則勢必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阻礙。因此,在開展宏觀經濟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形成以經濟信息為導向的宏觀經濟管理目標。舉例來說,在對經濟信息進行利用時,要對收集的局部經濟信息進行集中整合與分析,評估局部經濟信息可能會對我國宏觀經濟發展所起到的影響,然后再將這些局部經濟信息作為參考依據,滿足宏觀信息的發展目標。
(三)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在經濟信息應用中的保障作用
為了最大限度凸顯經濟信息在宏觀經濟管理背景下的重要價值,需要相關管理部門發揮其工作職能,使經濟信息的利用更加全面與科學。首先,需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對部分參與微觀經濟管理的部門予以減少或直接撤除。此項工作的開展需要充分考慮經濟微觀性與宏觀性之間的差異,遵循政企分離的原則,落實政企獨立的管理對策,以確保經濟信息的利用更加合理與科學。因此,對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內部人力資源進行整合與優化配置,精兵減政,為宏觀經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更加有利且穩定的環境。其次,宏觀經濟管理部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發展。一方面,以國有企業為重點,遵循宏觀經濟長效性發展的目標,促進經濟體制的創新改革,并達到改善勞動力流動性的目的;另一方面,進一步優化國內經濟環境,使之與國際經濟環境進一步接軌,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繁榮,使國內宏觀經濟更加良性地發展。
隱喻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機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成為哲學家、語言學家們的研究對象。從公元前300年到20世紀30年代的2000多年中,隱喻一直被僅僅看作是詞語層次上的一種修辭方式,是一種“附加的”,可有可無的“裝飾”。20世紀30年代,理查斯的《修辭哲學》(ThePhilosophyofRhetoric)第一次將隱喻視為語義現象,并放到了句子層次考察。
1980年,萊考夫和約翰遜的隱喻研究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WeLiveby)突破了將隱喻作為一種詞(語)
之間的互相替換的研究思路,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隱喻在日常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賴以進行思想和行動的日常概念系統,在本質上也基本是隱喻性的(Lakoff&Johnson,1980:4)。
傳統的觀點認為,在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存在著大量的隱喻。而在介紹、論述專門知識的嚴謹、客觀的文本中,
似乎就不容許隱喻這種夸飾語言的出現。這種看法,究其根源,仍是因為把隱喻僅僅視為一種修辭方法。既然隱喻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在經濟這一相對抽象、專業的領域中,人們就應該會利用相對熟悉、容易把握的經驗領域去理解抽象的經濟現象、經濟理論。事實上,和科技文獻一樣,經濟文獻中存在著大量的隱喻。本文旨在論述經濟隱喻的認知功能、文化內涵及其翻譯對策。
一、經濟隱喻的認知功能及其文化內涵
隱喻是兩個不同語義領域的互動,其中某一領域被用來說明另一領域。被說明的領域被稱作目標域(targetdomain),
說明的領域被稱作源領域(sourcedomain)。隱喻意義的理解實際上就是將源領域的經驗映射到目標域,從而達到重新認識目標域特征的目的。例如,早在18世紀,AdamSmith在其經濟學著作《國家財富》(TheWealthofNation)一書中,就用“無形的手”(invisiblehand)來比喻經濟生活中支配資本分割的不可知力量,后來又引申為經濟現象背后操縱經濟變化的規律。這里的手是源領域,不可知的力量或規律就是目標域。兩者間的相似性在于其操縱的功能。
經濟英語中所存在的大量隱喻,按其不同認知功能,可分為空間隱喻、結構隱喻、實體隱喻和容器隱喻。現舉例說明如下:
(一)空間隱喻
所謂空間隱喻,即用諸如上下、前后等空間概念來組織另外一種概念系統,根據goodisup;badisdown這一隱喻概念,經濟中的發展或不景氣常用“上”“下”來表示。
例1.USwoodexportshitnewhighs.美國木材出口創新紀錄。
例2.Thereisnowcertainlyevidencethatthedollarhasnowbottomedout.現在確實有跡象表明美元已跌到低谷。
除此之外,“前”“后”也用來喻指經濟的前進或后退。
例3.ThatdependsonAlanGreenspan,butevenhedoesn’tknowforsurewhereinterestratesareheading.(Forbes,Jan.2,
1995)這取決于AlanGreenspan,但連他自己也不敢肯定利率的走勢。
例4.Formonths,AlanGreenspan,chairmanoftheFederalReserve,hasbeensayingtheeconomyissailingintoheadwinds.
(TheNewYorkTimes,April12,1992)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AlanGreenspan說,幾個月來經濟發展遇到了逆風。
(二)結構隱喻
萊考夫和約翰遜把用一個已被高度結構化、清晰描繪的概念來建構另一個概念的隱喻稱作結構隱喻。例如Timeismoney1(時間就是金錢)。金錢是一個我們相對較熟悉的概念,其中蘊含了alimitedresource(一種有限的資源)而alimitedresource又蘊含了avaluablecommodity(一種有價值的商品)。用金錢去比喻時間就形象地說明了時間的有限性和珍貴性。在經濟領域中,我們常說“Laborisaresource1”
例5.ManyAmericanelectronicfirms,forinstance,havehadtheirproductseithercompletelyproducedoratleastassembledabroadtotakeadvantageofcheapforeignlabor.比如,美國許多電子企業為利用廉價的國外勞動力,將其全部產品放在國外生產,或至少在國外組裝。
(三)實體隱喻
與結構隱喻的以概念喻指概念不同,實體隱喻是把行為、思想和感情等抽象的事物看作實體或物質的隱喻。這類隱喻有助于我們對抽象的經濟現象的理解和把握。例如,英語中經常把不斷變化的某種經濟事物比作流水,如liquidPfrozenasset(流動資本P凍結資本),floatingexchangerate(浮動匯率)。關于匯率,英文中還有一個更為形象生動的隱喻:
“Snake”(蛇形浮動匯率)。1972年4月歐共體六國決定建立歐元貨幣“蛇形浮動匯率”,實行聯合浮動,即把成員國貨幣匯率的浮動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就像蛇在管道內蜿蜒蠕動一樣。因而出現了snakecountries(蛇體系國家)、snakecurrency(蛇體系貨幣)。
例6.TheBritishandtheItalians,nowmembersoftheCommonMarket,areexpectedtoeventuallyjointheircurrenciestothesnake.現在已成為共同體市場成員的英國和意大利,也預期將最終加入蛇形貨幣體系。
(四)容器隱喻和實體隱喻同屬于本體隱喻的是容器隱喻,即賦予某種事物以邊界,視其為容器,因此可以量化。利用容器隱喻來描述經濟現象的隱喻有很多,如概念隱喻“市場是容器”
(marketisacontainer)。
例7.Ourexportgoodsaregettingmoreandmorepopularintheworldmarket.我們的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場上越來越暢銷。
例8.Ourproductshavebrokenintoanewmarket.我們的產品已打入了一個新的市場。二、經濟隱喻翻譯對策
經濟文體不同于文學作品。這類文章嚴謹周密,行文簡練。文中隱喻的使用是為了能夠更生動、形象、淺顯地傳達經濟信息。因此,在翻譯中,必須將信息的清晰性、準確性放在第一位。奈達認為翻譯就是語言與文化兩個符號系統的相互作用(轉引自李懷宏等,2002)。翻譯時不但要注意詞或句子的表面意思,而且要發掘這些詞或句子在一定社會語境中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具體到隱喻,我們就要根據譯文讀者對經濟隱喻文化內涵的了解程度,分別予以處理。經濟隱喻翻譯的處理對策可以歸納如下:
(一)直譯法:
筆者認為:經濟隱喻的最佳翻譯方法當屬直譯法。所有的隱喻即“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戰國.惠施)。
因此,如果按字面翻譯,又能準確傳達信息,當然是最好的方法。而且,隨著我國對外經濟交往的增加,大量新詞、術語及隱喻語的引入,人們對一些直譯隱喻已耳熟能詳,這就使直譯成為了可能。例如:
例9.Lowwagesarethecountry’strumpcardatthisstageofitseconomicdevelopment.
譯文:低工資是這個國家經濟發展現階段的一張王牌。
“Trumpcard”是指可以蓋吃任何一張別的花色的牌,和中文的王牌正好相符。
例10.Duringthebullmarketinproperty,withpricerisingfast,auctionsbecameincreasinglypopular.
譯文:在房地產市場牛市期間,價格飛快上漲,拍賣日益流行。(以上兩句轉引自譚震華,2002)
在英語中,“bull”喻指力量、信心、攻擊性,“bullmarket”指行情上漲的良好市況?,F在我們已經普遍接受牛市、熊市的說法。
(二)意譯法
如前所述,經濟文體翻譯的第一要則是清晰、準確。由于文化、社會、歷史和認知環境等的不同,在譯文讀者無法理解隱喻涵義時,就只能譯出其喻義。
例11.Whatforeignbusinessmenfindencouragingisthatideologyisnolongerinthedriver’sseat.
譯文:令外商感到鼓舞的是意識形態問題不再左右一切了。(轉引自林慶揚,2000.9)
“inthedriver’sseat”,若按字面意思直譯為“坐在司機的位置”,必然貽笑大方。因為司機坐在駕駛座上控制方向,故可意譯為“左右一切”。
例12.Sure,Bob,everybodytalksaboutempowerment,butwhentherubberhitstheroad,thebossesdemandtohavethelastword.(Fortune,Mar.20,1995)
譯文:當然,Bob,每個人都在談論放權,但真正開始執行總要等老板的最后決策。
“therubberhitstheroad”本意為橡膠碰到地面,即新車首次上路,可喻指行動的開始、理論的檢驗等。因為沒有對應的中文隱喻,故只能意譯為“真正開始執行”。
(三)換喻法
當英文隱喻所內涵的意思與中文的另一隱喻相對應時,
轉換隱喻譯法則是最好的折中辦法,因為既準確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又不減原文語言的生動性。
例13.Trueenough,butteethingpainsarenatural.(NewYorkTimes,Mar.21,1994)
譯文:非常正確,但陣痛是自然的。
“teethingpains”指的是那些不太嚴重,卻又讓人頭痛的問題,是改革初期所必然經歷的。而按中文的習慣,我們往往用“陣痛”來形容,故可譯為陣痛。
例14.Thetradingcompanies’elaboratecommunicationsnetworks-byfartheirstrongestsuit-arealsoinserioustrouble.
譯文:堪稱為商社王牌的完備的通訊網,也面臨嚴重的困難。
“suit”原意是同花色的一組紙牌,但根據上下文,這里換作“王牌”更妥。
(四)直譯加注釋法
對于那些譯文讀者較陌生,
)而又屬專業術語類的隱喻,可采用直譯加注釋法。
例15.Thissystembecameknownasthesnakesincethesecurrenciesmoveupanddowntogetheragainstcurrenciesoutsidethesnake.
譯文:由于這些貨幣對成員國以外的貨幣實行匯率聯合浮動,就被稱為蛇行貨幣體系,即把成員國貨幣匯率的浮動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就像蛇在管道內蜿蜒蠕動一樣。
“蛇形浮動”對于具有相當專業知識的人而言,可能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但對普通的讀者而言可能就難以理解了。所以經濟隱喻的翻譯,除了要正確理解其內涵以外,還需考慮譯文讀者的可接受性,在綜合把握的基礎上,選擇恰當的譯法。
三、結論
作為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隱喻大量地存在于經濟語言中是應該的,也是必然的。無論是空間隱喻、結構隱喻、實體隱喻還是容器隱喻都是通過一個我們相對較熟悉的領域去把握一個相對抽象、陌生的領域。經濟隱喻的研究對我們把握經濟理論以及正確翻譯經濟文章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PeterNewmark認為信息功能文本主要是陳述事實與理論,最重要的是信息。譯者必須以信息傳遞的正確性與清晰性為第一要旨,正確理解隱喻的文化內涵,并根據譯文讀者對經濟隱喻文化內涵的了解程度,分別采用直譯、意譯、換譯及直譯加注釋等策略。
【注釋】
以上例句除加注外,均引自馮祥春編著的《大學經貿英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2會計準則經濟后果同盈余管理間的關系
盈余管理是我們在實施會計報告過程中,為了獲得局部或者個人利益所采取的系列活動。同時,對于會計準則來說,因為其發生改變所產生的經濟后果則將直接對相關企業、個人等利益集團產生影響,而正是這種特點的存在使我們在對其制定以及改進的過程中往往會引起很多方利益集團的關注??梢哉f,會計準則的變化,將直接對經濟利益的分配產生影響,而為了能夠幫助我們對會計準則進行更好的制定,保護我們自身的利益,在我們對其制定時經常會出現不同利益主體干預制定的情況??梢哉f,哪一方掌握了對于會計準則的制定權,就能夠幫助其更為簡單的對當前的利益格局進行更改,并在結合自身需求的基礎上去制定更利于本部門、本行業的會計準則。而在其制定權方面,在世界范圍內也存在不同的做法,部分國家會由政府的相關機構進行制定,另外一部分國家則會由民間團體對其制定,但是,無論我們選擇的是哪一種方式,都有可能出現不同利益主體通過制定權的爭奪而制定出利己而不利人的準則,并出現了會計準則制定工作失去中立性目標的情況,而正是這種情況的存在,也為相關的管理者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間。
3會計準則經濟后果對盈余管理治理的啟示
通過我們上述對于會計準則更改產生經濟后果的分析,我們認識到會計準則在制定以及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會出現盈余管理的情況,并可能出現通過會計盈余情況對部分投資人的決策產生誤導、出現個別團體獲取私人利益的情況。而要想能夠對這種盈余管理的情況進行遏制,就需要我們能夠從會計準則的制定方面入手,以此來盡可能的降低這種準則不公平情況所可能帶來的經濟后果,并在最大程度保證會計準則所具有中立性的同時,盡可能的減少準則中空白地帶以及可能對我們會計決策行為產生影響的空間。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提升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獨立性
獨立性是保證會計準則制定具有公平、中立的重要基礎,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其最大程度的避免各方面所施加的利益與壓力。對此,會計準則制定的相關部門以及制定人員就需要從其它集團以及單位相分離,并通過成立專門機構的方式使這部分制定人員能夠具有良好的工作保障,而正是這種長期的工作保證以及高度的工作安全感則會使這部分準則的制定人員能夠在具體實施制定的過程中避免受到其他機會主義準則的壓力與誘惑,并真正的能夠在更為平靜的情況下提升對于會計準則制定的質量,并使所制定完畢的會計準則能夠真正的保持中立、公平。以美國為例,其會計準則的制定單位由FASB(會計準則委員會)擔任,而其在機構日常運轉的過程中所花費的一切資金都由美國的財務會計基金會所供應,并且在該機構中任職的成員也需要能夠同之前供職單位隔斷一切聯系,并保證不會從FACB以外的任何機構享受相關的薪金與報酬。而正是這一系列的規定,使得FASB在具體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具有了非常強的獨立性。在2008年,FASB對其議程的制定機制進行了改變,并對主席的權利進行了增加,使其能夠具有指定FASB項目計劃、議程及優先項目的權利。而正是這種變革,良好的避免了出現會計準則制定單位領導被社會各集團干預的情況,從而以此來更好的使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準則制定所具有的獨立性得到了強化。
3.2增強會計準則制定的公平性
為了能夠使會計準則的制定能夠具有更好的公平性,我們在對其制定的過程中也需要能夠通過社會各方面的廣泛參與,使會計職業屆、民間團體、會計準則研究人員在準則制定的全過程都能夠參與到其中,并能夠充分的發表自身的見解,并使我們能夠對這部分意見在充分研究、參考之后再開始正式的制定工作,從而以此使我們所設計的會計準則能夠更好的維護各方利益,并且在多方意見參考的情況下使制定出的準則能夠具有更好的嚴密性,而不會因為具有過多的空白地帶而被人所利用。同時,會計制定的相關機構也可以建立起一套會計準則制定的動態反饋系統,從而以此使我們的準則制定工作能夠獲得社會會計界更多的人的支持,以便使會計準則制定的質量也能夠得到提升。正是這種系統本身具有開放性特點,社會中的各類團體都能夠通過此系統來反映資本市場中,一系列需要規范會計核算的新的經濟現象或交易事項,進而更好地支持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增加具體會計準則或變動具體會計準則,并根據此研究所制定的會計準則向市場中提供盈余管理的空間等等。
(1)以民族歸屬對待語言,致使種群區別的基礎源于語言,人類社會經濟中產生了地位差別,最突出的就是收入的差異。這個研究階段經常把收入差異的對象定位為美國黑人及白人,在加拿大把母語確定為英語與法語者。
(2)把語言以人力資源對待,并和其他能力技巧同等地位,對語言教育進行投資,就可把收益得到。
(3)語言作為人們身份和經濟資源的符號,也是對社會經濟地位產生影響的屬性。
2商務英語課程改革探索
(1)改革課程內容,提高學生英語實際操作能力對其課程設置進行改革立足語言經濟價值視角,有利于商務英語教育質量和語言價值的提高。商務英語的學習能夠帶來經濟價值,這已經為大家所公認。但目前教育出來的學生是以英語和知識還有能力三大板塊為基礎的,難以滿足企業的需要,多數情況下英語作為通用英語,和大眾溝通是它的基本作用,但就商務知識方面,大多使用中文,漢語授課為一般狀況,所以完全融合兩者很難,很容易使學生認為商務英語的學習意義不重要。其次,實際商務操作能力不具備成為大部分英語教師的狀態,因此實訓課使學生業務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而通過平時與學生的接觸了解到,對當前的課程期望改革的學生占很大一部分。基于國際商務,培養的人才能夠有效地完成與供應商或客戶談判任務,這就是商務英語教育的目的所在。經濟利益特征表現得很強,所以說經濟上的回報是建立在與用人單位需求相符合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說,商務英語專業要以語言經濟學理論做導向,根據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應具有的知識構成,社會需要的能力要求以及人才數量,對企業進行深入調查,和企業家一同研究商議,確定改變商務英語教學目標,其意義非常重要。通過調研商務英語方面運用較好的浙江省了解到,具備相應的工作才能、工作經驗,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能夠完成相應的文秘工作任務,并在涉外商務活動中,涉外交流或談判工作任務能夠完成,是用人單位對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的要求。基于此,行業和企業的商務專家被課程開發小組教師邀請來,在共同論證后,培養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目標被確定,即:學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方面,了解基本國際商務知識,英語交際能力水平應較高,實際操作相關國際商務業務能力應具備,對相關專業崗位工作過程應熟悉,與周圍外向型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對外事秘書和翻譯以及對外貿易業務都能夠從事,這種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才是實際需要的人才標準。
(2)以用人單位及學生就業需求為導向,設置商務英語課程就實現人才培育目的來說,重要的方式以及途徑就是課程,決定教育成功與失敗的因素之一就是課程。而語言經濟學認為語言屬于人力資本,一定的投入是對這種人力資本進行學習并掌握的必備條件;具有高低的劃分是語言價值的特征,使用密度將制約語言發揮的效用。這兩個基本觀點將發揮指導對商務英語課程重新認識作用。這幾年,國內有關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具有經濟價值的要求,不過一直以來,英語學科都束縛著職業英語專業課程內容,在改革中,“針對性”和“職業性”表現得匱乏。那么在商務英語課程的設置上能否以對用人單位和學生需求的滿足作為出發點,人才的經濟價值能否真正實現,將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要實現人才的經濟作用,在商務英語課程的設置上就要以培育目標作為引導,整合人才市場的供需要求,對應的調整所設置的商務英語課程。在與企業和行業專家商討后,以一般專業課程方式設置傳統的語言基礎和專業知識以及應用能力三個模塊,而且設置專業核心和拓展課程,設置這些課程的出發點都是基于企業的需求,實現了有機融合商務知識與專業英語的目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專業基礎課程,它產生的源頭在于企業專家和職業教育專家,以及課程開發小組教師在一起整合研究分析后確定的,展現出下面兩個特點:
1)商務實踐的特點。人們可能存在狹義地去理解商務實踐這種問題,有的人認為實踐僅僅局限于實際業務部門,廣義來說課堂的課程學習也屬于商務實踐。
2)商務語言的特點。用語言學的視角理解商務英語就是在商業行業活動中應用英語,基本語言運用活動涵蓋聽、說、讀、寫、譯等內容,英語特征表現為專門用途,在商務溝通和談判實踐中,能夠有效地運用英語,對實際問題能夠運用英語處理,這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進而使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也就是說,這樣安排的課程和高等教育特點相契合,也和學生職業發展的要求產生同步,培養出的人才才能夠迎合市場需要。語言價值和經濟價值就會不斷提高,從而在一定的投入下,實現最大限度的產出。
二、語言的經濟屬性
語言不僅具有工具屬性和文化屬性,而且還具有經濟屬性,因為語言具備經濟學最本質的特征:價值和效用;費用和效益??傮w說來,語言具備商品性質和人力資本性質。語言的商品性質。人類學家Sapir(1921)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曾將語言類比為商品,意大利哲學家Rossi-Landi把語言類比為經濟過程,把語言社區看作語言市場,“詞語、表達法和信息像商品一樣在流通”。從語言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語言的商品性質體現在以下方面。如同其他商品,語言的獲得也是需要付出勞動和資金成本的,所以語言的習得又被看做一種經濟投資;跟商品一樣,語言具有可交換性,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達意圖的有效工具,其經濟價值體現在使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夠有效地表達和能被理解的互換性特征;同時語言的選擇跟其他商品的選擇一樣,受市場供需法則的支配,受到其在該社會范圍內被使用的程度、學成后為投資者帶來的效益和效用等因素的影響。語言的人力資本性質。Vaillancourt認為,“正如通過工作經驗或通過數學、歷史學等學科的正規教育所獲得的知識技能一樣,語言本身也是一種人力資本”。因為它能滿足人力資本的三個基本要求:具有生產力性質,可以降低勞動力與他人交流的成本,并能夠提高勞動力市場上的身價;語言技能必須通過人體現出來,具有和人的不可分離性;語言技能的獲得也是需要付出時間和資源等成本的。作為一種人力資本,語言可以補充或替代其他類型的人力資本,因為語言作為工具可以幫助人們獲取其他的技能和知識;同時人們還可以利用不斷完善的語言技能直接從事語言相關的職業。人力資本不同于物力資本和資金資本,它是人格化的知識和技術,是“活資本”,具有創新性和創造力,在資源配置和戰略調整等方面具有極強的市場應變能力,對技術革新,科技的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英語通用語的經濟學價值
英語作為通用語,從經濟學來看可以實現兩個層面的價值:宏觀層面的社會價值和微觀層面的個人價值。宏觀社會經濟價值:根據語言經濟學的觀點,語言可以直接服務于整個國家和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效益。瑞士經濟學家F.Grin指出,語言在瑞士國民生產總值中的貢獻度占到10%。英語通用語一方面降低全球經濟貿易往來的成本,另一方面在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同時促進全球經濟的增長。
1.英語通用語幫助消除交流障礙,降低交易成本。
沒有一種通用語,語言分散和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是無法共存的。正如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交換要通過貨幣這個中介來完成,經濟全球化環境下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往來要通過語言這個中介來完成。如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曹和平教授所言“語言是社會領域的黏合劑因素,貨幣是經濟領域的黏合劑因素,它們共同構成了形成一個國家的軟性國力”。正如秦始皇統一了貨幣,消除了商品交換的貨幣障礙,減少了交易成本,促進了經濟貿易的發展,世界通用語的使用促進了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知識的共享和勞動力的有效流動,成為加快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的一大推動力,正促使人類奔赴名副其實的“地球村”。
2.英語作為通用語加速資本流通,促進經濟增長。
英語作為通用語的另一個經濟價值在于它加速了全球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快了人力、物力資本的流通。英語作為通用語的使用,加速了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使經濟、貿易等各方面的交流跨越國界,使人才的分配更加趨于合理。社會發展到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多的體現為知識的競爭。英語作為通用語,打破了科學、技術、知識等的國界,使得全世界知識共享成為可能,為各國技術引進、經驗借鑒打開了方便之門。同時在資金引進和資金全球流通方面,英語通用語無疑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英語通用語的微觀個人經濟價值,不僅體現該語言使用者物質利益的增加,同時表現在語言使用者精神層面的享受。
3.語言學習是一種經濟投資。
Grenier認為:“人們對語言的投資和他們對教育以及其他人力資本的投資出于同樣的理由—即為了最大化預期凈收益的現值。”將英語作為投資的首選,反映了其廣闊的應用市場和潛在的經濟價值。習得英語通用語意味著更高的收入,更多的機會,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如Kachru所言“英語為掌握該門工具的母語和非母語使用者提供空前的流動性和前進的動力。”
4.英語通用語成為文化資本的象征。
英語作為全球強有力的語言通貨,已經成為每個市場消費者必備的入場券。英語的學習不僅僅被認為成一種教育活動,一種工具的學習,越來越多的人將英語看成是一種消費品。具備這種語言能力,可以享受好萊塢大片、實現國際旅游、品味異域文化和情調,因而掌握英語已成為身份的標志、品味的象征。另外,通曉一門被廣泛使用的語言意味著更大的交際空間和潛在的交往能力,可以實現個體從語言網絡外到語言網絡內的轉變,進而享受該語言社群所提供的服務。同時,由于精通該語言,在處理國際交流事務中獲得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也是很難量化的英語的個人經濟價值的體現。
二、商務英語經濟學屬性
語言的價值屬性是語言經濟學理論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商務英語的經濟價值屬性驅使人們做出相應經濟付出行為,此行為由于滿足了投資者預期經濟效益而導致商務英語在我國經歷了持久不斷的對之學習熱潮和高校及社會教育體系的各種人力物力不斷投入。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商務英語在我國的語言經濟價值日漸重要,利用語言經濟學來分析研究商務英語經濟價值的表現形式及其如何有效地利用這種語言取得預期的經濟效益是非常必要的了,本文將從以下4點對商務英語的經濟學屬性進行分析與研究。
1.商務英語的人力資本屬性。
語言經濟學理論認為語言本身就是一種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勞動者自身所具有的知識、技能和由此所展現出來的能力,語言投資與其他投資一樣具有資本價值,可以增加個人經濟收益。根據語言經濟學觀點,商務英語本身是一種人力資本,為學習商務英語而投入的財力、人力、時間等綜合投資是對人力資本生產的一種經濟投資,是包含了商務技能和英語知識的語言人力資本產品的組合。商務英語人力資本的效用可以體現為使用者使用商務語言與技能知識后提高生存能力和取得更好生活質量的可能性。由于人們通過不同程度的商務英語知識和技能服務于社會,社會會根據不同的人力資本價值提供相應的報酬,所以商務英語水平程度對收入的影響是顯著的,在此方面,相對于單純的英語專業學習者,商務英語學習者不僅擁有語言的知識和技能也同時獲得了相應的商務經濟知識和技能,因此在人力資本價值的評估方面,獲得多技能的人力資本的價值必然要高于單一技能的人力資本價值。
2.商務英語具有經濟投資效用。
Grin(1994)認為語言和其他資源一樣屬于通過投資而獲得收益的經濟資源。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決定學習第二種語言(或外語)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對其所帶來的未來經濟投資效益的考量,即考慮到學習這種語言(或外語)的投資費用和投資預期效益的正相關,這就是語言具有經濟投資效用。商務英語是一種世界性語言,作為一種經濟投資,使用者在選擇學習這種世界語言時要權衡使用的成本與收益。學習商務英語的成本就是為學習其而花去的時間和投入的直接費用,而其收益就是由于掌握這種語言使用能力所獲得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收益及使用商務英語進行商務交際時語言交際效用的最大化。其經濟投資效用的大小則取決于學習者學成后對商務英語使用機會的多寡和使用范圍的廣度,所以商務英語學習本身就是對商務人才資本生產的一種經濟投資。商務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通過長期學習積累的商務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能力等會對經濟生產產生促進作用,受經濟因素影響的驅使人們會做出更多相應的經濟付出行為,保證了商務英語的經濟投資效用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
3.商務英語體現使用經濟價值。
語言本身并不具有價值,語言的價值是人們在使用某種語言時根據所獲得的直接或間接效益而賦予它的。Grin(1994)指出語言不但是具有潛在價值的技能,而且植根于個人的語言屬性對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產生影響。不同語言的經濟價值是不同的,所以增加收益的效果也不相同。商務英語的使用經濟價值表現為:第一,使用者可利用所習得的英語語言和商務知識、技能從事與商務或英語相關的工作而直接獲得經濟效益;第二,商務英語專業知識及其實踐能力可幫助商務英語從業者獲得更多國際商務高級職位及晉升機會,從而取得長遠經濟效益回報;第三,商務英語作為一種專門用途英語,在中國和國際勞務市場上有較強的市場需求。憑借商務英語專業語言和商務知識優勢,商務英語從業者可在勞務市場中滿足這種社會需求從而取得經濟效益。
4.商務英語具有經濟效用。
莫再樹等(2006)認為某一語言的經濟效用取決于該語言在不同市場上的使用程度,包括在勞務市場上是否急需,在私人和公共消費市場上的應用多寡,在人際交往中是否常用等。在某一特定地區內,使用某一特定語言的個人和機構的數量(即使用該語言的密度)是決定該語言經濟效用的首要因素。商務英語的經濟效用取決于商務英語在市場上的使用程度及需求程度,需求越大,在經濟活動中的使用程度越高,商務英語的經濟效用就越高。從業者的商務英語熟練程度越高,工作經驗越豐富,從事商務英語活動的人群越大,商務英語的經濟效用發揮得就越好。
1.商務英語的專業設置———學校的機會成本。
自1985以來,商務英語以英語專業的一個方向出現于高等院校中。直至2007年,教育部才批復商務英語不是一門課程,而是一門專業。從此,商務英語名正言順地與翻譯,語言文學并列成為英語的三大專業之一。目前在全國900多所開設有英語專業的院校中已有750多所設置了商務英語課程方向/專業。近三年分別有17所,31所,83所院校經教育部審批通過開設此專業,而且這一增長趨勢將繼續延續下去,會有越來越多的院校加入到這一陣營中來。為什么商務英語專業如此受歡迎?在此筆者借用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這一概念詮釋其中原因。從一定程度講,學校的機會成本決定著專業設置的選擇。經濟學是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稀缺的資源。通常情況下,這些資源可以有多種用途,也就是說,在配置這些資源時,我們有著不同的選擇機會。正因資源的稀缺性,我們做出一種選擇時,就意味著要放棄其他選擇,而其他選擇所產生的收益就是你的機會成本。那么作為理性的決策者,面對多種選擇時,會選擇最有利于自己的,也就是選擇對象所產生的預期收益大于放棄對象所產生的預期收益,換言之,預期收益應大于機會成本,這才是最優選擇。在高校的專業設置問題上,機會成本是指將稀缺的教育資源用于某一專業的教學時,所放棄進行另一專業的教學可能產生的收益。教育資源包括一切為順利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所提供的財力、物力,人力,信息等資源。這些有限的資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高校的專業設置。一所高校不可能無限制地去開設專業,或是想開什么課程就開什么課程。在國家一再強調優化配置教育資源的大環境下,院校在設置專業時需考慮最優選擇,使其機會成本降到較低水平。可如何判定最優選擇呢?什么樣的選擇機會成本會相對較低呢?筆者認為所設專業能夠更好地與市場需求匹配就是最優選擇,因為這樣的選擇產生的預期收益也相對較大,大于其他專業的預期收益,這就使專業設置的機會成本相對降低到較低水平。對于語言專業,可以從以下幾點判斷它是否能夠很好地與市場需求匹配:(1)該門語言在勞務市場上是否急用;(2)該門語言在消費市場上的應用多寡;(3)該門語言在人際交往中是否常用;(4)該門語言在不同市場以及人際交往中的應用情況。論述至此,我們上文所提出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為什么商務英語專業如此受歡迎,原因在于商務英語專業的設置是市場所需。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領域的深度與廣度的不斷拓展,市場對既具有商務貿易知識又有扎實的英語交際能力的應用型與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而商務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與此需求恰巧吻合。根據部門高校就業中心的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6年,國內擁有外貿進出口權的企業數量將達到36萬家,大概需要180萬外貿人才。而據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統計,中國每年高校類畢業生在13萬人左右,即使不拘一格降人才,也無法填補這100多萬人才的缺口。這是從量的角度考慮,如果從質的角度出發,形式就更加嚴峻了。例如,2012年,國內能夠熟練運用外語和法律知識處理國際事務的人才僅有2000個左右,這對于進入WTO將近11年的中國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培養中,不但要致力于量的增加,而且要更加專注于質的提升。本文下一部分將會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2.商務英語的應用———個人的機會成本。
語言在經濟學中可被視為一種資源,而商務英語是語言資源的一個分支,具有一定的經濟特性。正如語言經濟學的開拓者JacobMarschak(1965)認為語言作為人類經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與其他資源一樣的經濟特性,即價值(value),效用(utility),費用(cost)和收益(benefit),因此,他認定經濟學與探求語言方面的優化具有密切關系。下面我們就從費用(cost)這一角度出發,探討一下商英英語應用中存在的機會成本。首先,商務英語與其他經濟資源一樣具有稀缺性。雖然我們每天有說不完的話,表達不完的意思,看似語言無窮盡,但需要注意的是,表達一個語境的語言是有限的,因為語言資源本身是有針對性的;另外,一個人受自身能力、條件的限制,所能使用的語言資源也是有限的,尤其當所使用的語言不是母語的時候,這一點體現得更加明顯,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有時候會詞不達意的原因所在了。其次,正因為這種稀缺性的存在,商務英語的應用就會產生機會成本。在表達一個語境時,使用一種語言資源就不得不放棄另一種語言資源,而所放棄的語言資源可能帶來的利益就是語言的機會成本。以語言文體為例,MartinJoos(1961)在《五只時鐘》中按照語言使用的正式程度將英語分為五種變體,即莊重文體(frozenstyle),正式文體(formalstyle),商議文體(consultativestyle),隨便文體(casualstyle)和親密文體(intimatestyle)。不同的交際目的決定著使用的交際文體:商務談判中多數情況使用商議文體;簽訂合同會使用莊重文體。如果選擇了錯誤的文體,可能會付出巨大的利益代價,產生巨大的機會成本。比如談判雙方不熟識的情況下使用了隨便文體會使對方感到不愉快,從而影響談判結果;合同使用語言不正式,含有歧義詞語,可能由此產生不必要的誤解與糾紛。這僅僅是文體的選擇所產生的機會成本,語言詞匯的選擇就多不勝數了。比如蒙牛2012年打出的“只為點滴幸福”廣告語所對應的英文是“Littlehappinessmatters”,翻譯過來與原意截然相反:幸福并不重要。另外還有白象方便面在出口國外時品牌翻譯為“Whiteelephant”,而這個詞在英文中有“中看不中用”之意,企業由此所付出的代價不得而知了。所以,商務英語的語言應用中存在著的機會成本雖然不是都可以量化為金錢,但很多時候為此付出的代價不容小覷。在商務英語的應用中機會成本的存在影響著語言的選擇,所以在進行選擇時,就要力求機會成本最小化。這就需要使用者對所用語言及其文化等方面要有較深的造詣,因為在涉外的商務活動中,導致機會成本上升的不僅僅是詞匯的選擇錯誤,更多的是不同的政治、法律,經濟制度下的商務文化的沖突。用來描述與表達商務信息的語言符號的解碼(decoding)與編碼(encoding)的整個過程受到社會心理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歧義現象、交際意圖及文化背景多種因素的影響。與此同時,商務活動中會涉及很多行業術語,特別是法律行業,不懂行話,將寸步難行,機會成本將大幅提升,為此付出的代價不可估量,這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國內能夠處理國際事務的法律人才告急的原因。所以,在培養商務英語人才時,需要從語言熟練度,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商務知識三方面抓起,這才能夠培養出市場真正需要的人才。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驅動力
(一)區域金融的擴大及深入發展
現今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種形式。虛擬經濟的擴張又主要與金融相關,包括金融秩序、金融創新、金融監管等(這些金融表現又正是此次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加強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連通性,推動著實體經濟(制造業、采掘業、加工等工業)的發展。西方的政治經濟學家曾提出過“將廉價的虛擬經濟轉化成實體經濟”與“經濟一體化”雙贏的美妙構想,那么,多年之后,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乃至世界經濟一體化,也將有達到雙贏的可能。
(二)成員國之間各行業橫向分工水平程度相當,是一體化得以發展的基礎
產業的國際分工,在發揮各國專業化優勢的同時,又發揮了規模經濟的效益。以此為基礎的區域集團不易破裂,具有內部凝聚力的比較優勢,當遭受全球性的危機時,各國承受的壓力相當。同時,若成員國的產業水平較低,其遭受風險的危險就越大,相反,若產業水平較高,其承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穩步發展的幾率也就愈大。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的內部成員國總體勞動水平較高,生產成本較低,且與世界最低生產成本相距較小
一體化的形成通過貿易轉移帶來利益。若成員國形成同盟后,與同盟國的貿易往來成本高于非成員國的貿易成本,那么,集團的經濟一體化發展將受到相當大的制約,也就缺乏鞏固的基礎。
(四)成員國內部的供應與需求彈性要求比較高
一體化的組建,撤除了各種障礙,關稅及非關稅壁壘的降低和消失,大大減低商品的價格。若成員國的昂;需求彈性較大,那么需求會大幅度的上升,從而出現貿易創造,增加社會福利。同樣,若生產彈性較大,生產障礙消除后,可迅速增加,替代從非成員國的進口,提高社會福利。從另一角度看,當金融危機卷入區域體中時,因起源國的本幣貶值而進口商品價格降低,若需求彈性大,從國際貿易轉移角度分析,其創造的福利也能保持正值。
二、金融危機的國際傳導
金融危機的是怎樣傳播,以至全球蔓延?其主要是以“溢出效應”為傳導機制。國際貿易與國際資本的流通是其主要渠道。貿易溢出是指一國投機性沖擊造成的貨幣危機惡化了另一個(或幾個)與其貿易關系密切的國家的經濟基礎,從而可能導致另一個(或幾個)國家遭受投機性沖擊壓力。主要是通過價格效應和收入效應實現的,即一國金融危機造成的貨幣貶值一方面提高了其相對于貿易伙伴國的出口價格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影響國內經濟(國民收入減少)而減少了向其貿易伙伴國的進口。一個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導致的本幣貶值使得該國商品和勞務的相對價格下降,出口競爭力增強,對其貿易伙伴國的出口增加而進口減少,導致貿易伙伴國的貿易赤字增加、外匯儲備減少,損壞貿易伙伴國的經濟基礎;本幣貶值使得貿易伙伴國向其進口的商品、勞務價格水平下降,導致貿易伙伴國的價格水平下降,消費價格指數的下降使得其居民對本幣的需求量減少,于是本國居民兌換外幣數量增加,導致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減少,貿易伙伴國的競爭力下降,失業率上升(尤其是出口部門),若政府期望采用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緩解國內失業壓力,就可能誘發投機性沖擊。另外,本幣的貶值,損害了本國經濟,使本國國民收入減少,對貿易伙伴國商品、勞務的進口需求減少,從而使貿易伙伴國的出口量下降,貿易收支惡化,誘發對它的投機性沖擊。投機性沖擊的誘導,導致貨幣危機,造成其市場流動性不足,迫使一個市場上的金融中介清算通過各種方式將其在另一個與其有密切金融關系的市場上的資本大規模抽出者,在此國的大量資本的外逃,從而造成另一個市場對流動性不足,即金融資本的溢出效應。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這樣的“溢出效應”,并非僅存在于兩個聯系體之間,而更多的是產生連鎖反應,影響第三國或更多的經濟體。
三、金融危機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
(一)從靜態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效益的影響
1.貿易效益
金融危機產生的貿易效應危機,主要在以實體經濟為主的一體化集團。以東盟國家為例,在此次危難中,身處全球金融危機漩渦中心的美歐日市場多年來一直是東南亞主要經濟體的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其國內需求已經并將繼續出現下降,甚至還有出現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可能。海外需求下降而導致的出口急劇下降,將東南亞出口導向型國家的經濟拖入泥潭。
2.福利效益
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身會產生福利效應。在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初的幾年間,墨西哥的就業率增長了17%,新增加了150萬個就業職位,加拿大的就業率增長了15%,新增了230萬就業職位,美國就業率增長了12%,新增加了220萬就業崗位。而在當下,美國頂級機構的破產,自身失業人口創歷史新高。失業人口向他國流串,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使社會福利水平受到影響。再者,各國政府積極撥款救市,使用于福利的資金減少,加重了效益的負擔。
3.投資效益
投資創造效應是區域集團經濟效應的重要部分,其來源包括區內成員國相互投資的增加,何區外非成員的投資。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為保護自身的利益,即使是已有了聯合關系,也會以因資金的短缺而引起投資來源枯竭或現有資金抽逃。另一方面,為補救金融市場,各國政府的大規模救市,擴大內需,采用積極的貨幣政策,這將造成需求的增加,但因缺乏資金,生產滯后,造成供需不平衡,原本應有的經濟效益甚至可能導致相反的效果。
(二)從動態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未來發展的影響
1.利于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體制出現
此次金融風暴背景下,各大政府救市背后,孕育著新的經濟政治體制革新。歐盟以圖改造自由經濟模式,推崇國家集權經濟模式。這樣的形式不難看出,世界經濟已經出現試圖改變戰后至今,一直以美國為主導的局勢。重病之后尋求治病的方式,世界各理性經濟體也一樣。主體國家的利益不同,地位權重不同,新體制爭鳴局勢的出現成可能。這將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2.各集團內部成員國宏觀調控影響度加深,一體化區域的相互影響控制加強
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技術不夠成熟,進入監管秩序失衡,房地產業的泡沫經濟引起全球總有效需求不足和生產能力的供給的過剩,是此次危機的主要原因。那么,各聯合經濟一體化主體國家,必須擴大自身與關聯方共同市場的監管與控制力度。以實體經濟為主的經濟一體化集團,內部成員間及與其他發達的第三經濟一體化主體,也會加大合作和技術創新的吸收,力求改變實體經濟受虛擬金融的強大牽制。
3.對以實體制造業為主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金融危機也帶來一些機遇
實體業的受限對于發展中的經濟一體化集團是其發展受阻的因素之一。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因以歐美為主的金融風暴的席卷,在其投資難度加大,各投資商必將尋找新的投資出路,這就有可能對出口制造業為主的新興經濟體造成一種“到逼機制”。這樣,迫使企業升級發展,加快追進步伐,并且,從長遠看,世界范圍內,大量資金尋找投資機會時,會避開因金融危機處于動蕩中的發達經濟體,而選擇高增長發展中經濟體作為新目標市場。同時,對于后者而言,還有吸納國際高端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務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