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3 15:46: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媒介素養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信息化時代對語文學科提出了新的要求
伴隨著多元媒體閱讀時代的到來,語文學科不能僅僅滿足于對純文字文本尤其是文學作品的教學,而應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積極開發多元媒體的語文課程資源。語文教學必須打破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將網絡文本、廣播影視、廣告等應用于語文教學,為學生提供多元的閱讀媒介,搭建媒介語言素養教育的平臺,培養學生信息鑒賞、批判和加工能力。信息化時代下的語文學科,必須作出相應的改革。
(二)新課程語文教學需要媒介素養的介入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規定:“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思維的敏銳力度和批判性思維越來越被人們推崇,這也成為語文新課程的核心內容。這種思維的批判能力恰恰符合媒介語言素養的特點,媒介語言素養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們語文新課標形成交集。培養媒介語言素養成為實現新課程語文標準的有效途徑。
(三)語文課堂教學難以回避媒介信息的涌入
我們的語文教材越來越貼近生活,與媒介信息緊密相連,課堂教學不該也不能回避媒介信息的涌入。我們必修1課本“梳理探究”模塊《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將一部分新生詞和流行語進行歸納總結,以引導學生正確的對待網絡語言和流行文化。必修4中的“梳理探究”《影視文化》“影視百年”“文學與影視”“大片”“國產影視”,欣賞影視表演,欣賞影視語言,語文教學與媒介素養在語文課堂完美地融合了。語文越來越貼近生活,語文課堂教學難以回避媒介信息的涌入。
(四)媒介素養與語文應試緊密關聯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應注重應用,加強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更新內容,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也使語文應試與社會媒介越來越緊密關聯。
(1)語言運用題的設題也講求時代性
2014年馬鞍山市語文的幾次模考,語言運用題非常關注當下:二模中關注“霧霾”,三模中關注“浮躁的國學教育”、“出彩中國人”“中國好聲音”,還有一檔訪談欄目--2014年3月11日,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接受了《人物》雜志記者的專訪,要求根據交談的內容,在文中橫線處填上適當的語句。訪談欄目題型的設置,是媒介素養在語文學科最佳體現。
(2)幾乎所有的優秀作文題都具有極強的時代性
2014年的馬鞍山的三次模考作文也是如此,尤其是馬鞍山二模。作文極具針對性,材料如下: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選自《論語》)(龐恭)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選自《韓非子》)。這次作文命題直接引導學生在媒體信息極其豐富的時代,如何進行正確的辨別,合理地選擇。引導學生對“道聽途說”的信息,需有冷靜的判斷。今天的語文應試絕不僅僅局限于課本,與現實社會的貼近,與媒介結合,是語文學科設題的方向和宗旨。媒介語言素養與語文應試緊密相連。
三、如何開展高中語文媒介語言素養教育
(一)構建多元化的語文課堂教學
首先要選擇豐富的學習內容。在這個信息多元化的時代,學生的學習內容被各種媒介放大,傳統媒介(書籍、報刊、廣播、電視等)與新興媒介都為學生提供了種類繁多的“課本”。就教師而言,要轉變觀念,甄別篩選,將其合理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充分利用媒介信息的便捷與優勢,選擇豐富文本閱讀內容。第二,要運用多樣化教學手段。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語文教學也應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運用多媒體教學,將網絡資源引進課堂教學,以培養學生信息整合能力、思維表達能力,提高他們的媒介語言素養。
(二)以文本為主線,進行多角度媒介對話
語文教學中,最容易出現唯“教材論”,即在授課的過程中,難以走出教材的范圍,很少對教材的知識進行介紹和比較。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育人。教師要不斷從各種渠道搜集有用材料為學生提高多元化自主解讀。如在上《雷雨》時,在多元自主的解讀文本同時,將《雷雨》電影、話劇提供給學生,讓其揣摩不同的劇作語言,感受作品語言的魅力。
(三)通過大眾媒介,引導學生時刻關注生活
在進行媒介語言素養教育時,我們應選擇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事件,引導學生關注、探討,以從中得到啟發。關注社會熱點,引導其自主查閱資料,培養學生選擇、重構、歸納、總結等媒介素養能力。
(四)開展媒介交際實踐活動
所謂媒介交際活動,就是以廣播、電視、網絡、手機、廣告、報紙等為載體,以豐富多彩的媒介信息為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媒體交流和制作為目標,使學生成為一個有鑒別能力、愛思考的主動學習者。語文課堂要把媒介語言和聽說讀寫視融合在一起,在獲取媒體信息的同時利用媒體激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與各種媒介互動的愉悅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信息鑒別、批判和加工能力的培養。眾所周知有爭議的、有一定影響的事件往往會引起多種媒介的關注和報道,我們可以讓學生傾聽不同媒體的聲音,體會視像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異同;甄別中外媒體所體現的不同立場,受眾對不同媒體所激起的情感反映的異同。學生通過不同媒介獲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并從不同視角,在對媒介信息和話語進行分析、鑒別的基礎上提升批判性媒介語言素養。
二、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能夠正確地分析和評價媒介信息,能夠獨立地創造和傳播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養教育又稱媒介教育,產生于大眾傳媒時代,是以媒介對人的影響為研究內容的一門學科。對該問題最早的研究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我國學術界對該問題的研究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直到現在國內尚未形成成熟的媒介素養教育機制。21世紀是一個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的交互性與泛在性使民眾的生活與大眾媒介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當學術界還沒有構建起系統的傳統媒介素養教育研究框架的時候,新媒體構建的交互式泛在化媒介環境對媒介素養教育提出變革的新要求。傳統媒介素養教育旨在使受眾獲得這些能力,即受眾對于大量的媒介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批判和評價能力以及反思能力等,同時在掌握以上能力的基礎上能夠有效地使用媒介信息資源、理解與反思媒介信息資源進而實現自我的完善,為整個信息化社會發展做出個人的貢獻。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受眾的地位由原來被動的媒介信息接受者變成了主動的媒介信息的參與者,傳統媒介素養教育所依賴的理論框架與文化背景已被完全改變了,傳統媒介素養教育必須向新媒介素養教育變革,否則教育與現實之間將會產生巨大的錯位。
三、泛在學習視域下的媒介素養教育的變革
1.泛在學習視域下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批判媒介素養能力”和“交互媒介素養能力”
縱觀世界各國的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框架,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為了減少媒介信息對受眾的負面影響,著重培養受眾個人的主體意識和批判能力。英國媒介素養專家帕金翰認為這種媒介素養教育內容體現了“保護主義”的傳統。直到20世紀90年代媒介素養教育慢慢擺脫了傳統的保護主義媒介素養教育思想的束縛,逐漸走向媒介素養教育超保護主義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圍繞著受眾“批判媒介素養能力”的培養而構建的,目標是要培養受眾對各種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泛在學習視域下學習者對于泛在學習資源的學習即需要對于媒介文本的理解、判斷以及創造能力,同時更需要學習者利用媒介進行與他人和媒介資源進行交互的能力。因為在無線網絡技術支持下的虛擬的網絡社區并不僅僅是“個人”的信息行為,而是一個“集體”的信息交流行為,是一種由許多社區成員共同創造的社區文化樣式。
因此,僅僅對個體的“批判性媒介素養能力”培養的媒介素養教育已遠遠不能滿足開展泛在學習的需要,新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應圍繞著培養受眾利用媒介的社會互動技能而構建。在泛在學習視域中的圍繞“交互媒介素養能力”而構建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應包括: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同其他學習者共享知識、交流思想的能力;評價不同學習者的信息的價值性與可信性的能力;處理各種媒介形態的信息與信息流的能力;搜尋、整合以及信息的能力;與他人協商的能力,能夠無障礙的在不同網絡學習社區間交流的能力,具有判斷和尊重不同思想觀點的意識。“交互媒介素養能力”所包括的每一項能力都在強調學習者與其他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每一項都在強調個人與周圍媒介環境之間的互動,其核心能力就是在虛擬的泛在學習環境中學習者應該具備與他人進行社會交往的能力以及與媒介環境進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由受眾對媒介信息的批判思考能力到受眾在泛在化媒介環境中的交往能力,傳統的媒介素養開始逐漸向新媒介素養轉變,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也將發生一次重要的范式轉變。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在對媒介素養教育內容變革的時候并不是要否定或者拋棄原有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而提倡的是在傳統媒介素養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加入新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兩者應是相互融合而不應是相互取代。
2.泛在學習視域下媒介素養教育價值取向從“個人自我發展”到“媒介資源的生態化”
傳統媒介素養教育的價值取向是受眾能夠利用媒介進行個人的自我成長。泛在學習的實現與泛在學習資源的構建是分不開的,資源的建設如果是僅僅依靠開發商、專家、教師等個體的力量,資源就會更新緩慢缺乏活力。維基百科的經驗讓我們認識到只有調動起來受眾的參與性,由使用資源的受眾來共同維護和創建,其資源才有生命力。因此,泛在學習視域下的媒介素養教育的價值取向應該是培養受眾對于媒介環境的主人翁意識,主動參與到資源建設中去,而不是一味地利用資源為己所用,積極與其他學習者共同營造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新的媒介生態。所謂“媒介資源的生態化”是指在泛在學習環境中媒介學習資源能夠及時的按照學習者的各種變化的、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而進行的自身結構和自身內容的調整和完善,從而適應外界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泛在學習視域下的媒介素養教育的“媒介資源的生態化”的價值取向反映了泛在學習不同于以往的數字化學習,對學習資源的要求更高。泛在學習的學習資源需要滿足大眾群體每個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需要學習資源的自動完成動態生成與資源更新,需要及時共享學習過程中的各種人際交互網絡和社會認知網絡。而要實現這些要求就需要培養參與泛在學習的學習者提供泛在學習資源生態化動力的能力和意識,泛在學習視域下的媒介素養教育理所當然的應該承擔這種對學習者的培養任務。學習者要具備這種能力和意識,首先應該學會利用信息資源制作工具開發各種學習資源,在利用學習資源學習的時候要主動地去修改完善資源,評價資源,從而讓資源開發者知道資源的使用率,以便決定該資源是保留、修改還是淘汰,從而建立起媒介資源的生存機制。同時學習者要學會在媒介環境中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學習筆記、積極參與討論,從而增加媒介資源生長的動力。泛在學習視域下對于學習者的新的媒介能力的要求無疑推動了媒介素養教育的價值取向的轉變,否則媒介素養教育就會與真實的新媒介環境脫節。
3.泛在學習視域下媒介素養教育方式從“灌輸式課堂教學”到“真實情景化學習”
縱觀關于媒介素養教育方式的文獻中,大部分學者認為應該在學校教育中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當然,這一看法既是原有的教育思維方式使然,同時也是現階段中國教育體制與教育環境下的無奈選擇。大量的實踐證明,媒介素養教育進入課堂后,教學效果并沒有設想的那么好。中國原有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動式的接受,無法適應媒介素養教育所要求的對于傳媒課題批判性的思考,也不太有興趣加入有關討論。“灌輸式”媒介素養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中的學生只是被動接受信息,認認真真地聽老師的傳輸內容和記筆記,沒有任何機會發表個人意見。長期對學習者進行這種媒介素養教育方式,結果通常演變成學習者不會自我表達,不適應主動思考,不知道怎么對錄像片提出與老師不同的批判意見,只是記憶了一些有關媒介與媒介信息的結構化的知識。由于大多數“灌輸式”的媒介素養教育的教師自身就是灌輸式教育制度的產物,沒有組織互動學習的學習環境的經驗,有些老師不愿平等地接受學生的個人想法。
雖然一些教師主動引導學生批判性分析不負責任的傳媒信息,但是他們并沒有教導學生進一步把對媒介信息的看法傳達給有關機構,這正是因為這些老師自身缺乏參與媒介的意識與經驗,而且政府機構還沒有構建完善的能夠包容不同看法的媒介環境與機制。如果媒介素養教育方式不進行全新的變革,媒介素養教育的結果無非是又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負擔,離媒介素養教育的根本主旨會漸行漸遠。國內引進媒介素養教育這個概念時,中國傳媒大學的卜衛教授就已經告誡:“媒介教育者不應以自己的體驗代替學生的體驗,并粗暴地以自己的判斷代替學生的判斷,甚至也不應該僅僅教給青年人一種美學判斷,而應該與受教育者一起理解媒介內容,幫助受教育者發展一種認識媒介、建設性使用大眾媒介的能力。”[1]從迄今為止的媒介教育實踐來看,真正能夠做到的很少。課堂灌輸式媒介素養教育模式把學習者局限在教室、課堂或學校這些半封閉的系統中,使學習者學習的媒介素養知識脫離媒介實踐,容易產生局部生境的花盆效應[2]。勃朗弗倫納認為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生態環境中,并將這種環境分為四種類型:大系統、外系統、中間系統和小系統,其中小系統是對人的發展影響最直接、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它由每個在家庭、學校或者商店等處的人所經歷的日復一日的事件和活動所組成。小系統具有諸如地方、時間、行動、參與者和角色等各種特殊的特征,小系統的活動和事件比任何其他生態系統對人的行為影響都大,也更受人的行為的影響[2]。
二、醫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現狀
醫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是指醫學生在網絡媒介環境下,在了解網絡知識特點的基礎上,面對網絡上的各種信息,正確使用網絡和利用網絡信息時所表現出來的選擇、理解、質疑能力、評估以及思辨、生產和創造等各方面的反應能力。醫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可歸納為網絡媒介認知素養、甄別素養、安全素養、法律道德素養、自我約束素養和發展創新素養等。網絡媒介不僅有著全球性、海量性、即時性、互動性、便捷性等優勢,同時也有著草根性、自發性和匿名性等特殊性,常常會導致網絡媒介廣泛傳播的部分信息缺乏一定的準確性,因此,經常在網絡上充斥著無聊、庸俗甚至是負面的信息。醫學生在大學階段正處于開始獨立學習生活的初期,他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大多是通過網絡,而網絡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的浩瀚的信息容量能夠擴大醫學生的知識面,能獲取對學習生活、道德修養和人格品質等方面有益的信息資源;另一方面它的虛擬性又會導致部分好奇心強、自制力差的學生沉迷其中,嚴重影響學業甚至荒廢了學業。醫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與其他學科專業相比有著專業課程多、學習任務重、臨床實踐多、課余時間少、實習醫院分散等特點,網絡就成為了醫學生思想活動教育宣傳的重要陣地。但是,醫學生對網絡的認知、判斷和辨別能力尚不成熟,在校園內的生活使得其社會經驗不足,面對廣泛的信息,如果缺乏了一定的網絡媒介素養,就可能難以獲取到對自身有益的信息,可能會因為網絡上的錯誤或不真實的信息而產生不理性的觀點,更嚴重的可能會出現一時的認識模糊、情感淡漠等道德缺失現象,進而影響到醫學生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影響到醫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思想道德修養、職業道德素質、醫德醫風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醫學院校的高校資源,指導醫學生正確理解使用網絡媒介信息,提升醫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通過多方面途徑開展好醫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提高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性。
三、加強醫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途徑
1、營造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氛圍
高校是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的主陣地,是媒介素養教育的突破口。面對醫學生在使用網絡媒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培養出合格的能肩負“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務工作者,必須認真對待,從思想觀念上加強重視,把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當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項重要的、長期的教育教學任務,加強對在高校中開展網絡媒介素養教育重要性的宣傳,使全體師生認識到其緊迫性和必要性,全面增強網絡媒介素養的培養力度。此外,在醫學院校開展醫學生網路媒介素養教育,也應與專業課程教育教學一樣,必須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系統的教育模式,促進醫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廣泛提升。
2、構建系統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體系
高校教育具有對象針對性強、穩定性和規范性的特點,在高校開展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有著教學規范和效果良好的優勢,因而,在醫學院校開展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時,需注重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緊密結合,構建系統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體系,使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切實有效地在校園內開展,并且能充分地走進學生的課堂,被學生普遍接受。開展這項教育,應由高校負責學生工作的部門與主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負責,組織研究制定相關章程,組成專業的教師團隊,確定開展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教學的內容,設定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課程,努力開展好網絡媒介素養教育。
3、加強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網絡媒介素養課程教育,必須要重視相關師資隊伍的建設。在醫學院校,由于網絡相關專業課程的缺乏的局限性,我們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本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與學生接觸最密切的輔導員團隊,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學校里對網絡媒介有一定研究的師資力量,或是聘請在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方面有專長的人員,成立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教研室,進行專門的教育教學工作。此外,通過開設專題講座,與專業院校合作培訓班等方式加強醫學院校該方面的師資培訓,大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媒介素養和網絡媒介知識的認知水平以及教育水平。
4、開設網絡媒介素養教育課程
目前在醫學生還處于校園學習階段的時候,開設網絡媒介素養課程,是提升醫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最好的方式,不僅可從根本上加強醫學生對網絡媒介的認識,而且能保證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理念和教學內容得到穩定的貫徹。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設置應該與學校其他課程設置的各方面相協調。可以根據學校自身情況來設定課程的教學模式,可開設成一門獨立的課程,也可以把其內容融入到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或計算機課程中,可以開設成選修課,也可以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特殊情況而開設成必修課。此外,在開展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專題講座、案例討論、面對面交流等形式來強化醫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教育。
5、專業人士宣傳網絡媒介知識
在高校即使有系統全面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醫學生在接受網絡媒介信息時,如果有傳媒界的專業人士的正確引導能更有效地增強學生自身的網絡媒介素養。傳媒工作者是專門研究現代傳媒發展的專業人士,他們可以通過宣傳、講座和示范等方式,把自己在實踐中獲取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大學生。因此,醫學院校可邀請傳媒界的編輯、記者、主持人等到校園內開展各種報告講座,讓學生們能清楚地了解各類網絡信息是如何制作、如何傳播,幫助高校學生深入理解網絡信息的特點,加強對網絡媒介的感性認識,同時把網絡媒介素養相關知識滲透在報告講座的方面,使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學科滲透則是指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現有學科當中,以相關學科中的媒介素養成分為基礎進行媒介素養的培養。由于將媒介素養作為獨立課程納入全國教育體系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當前更具普適性的是通過現有課程體系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滲透,將媒介素養教育貫穿到各科教學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學生媒介素養。這樣既能保證媒介素養教育的延續性,又不會增加學生過多的學習負擔。
二、高校媒介素養教育模式: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
除了普通高校的普及性教育外,師范院校還擔負著為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師資隊伍的重任,因此要在師范院校當中開展媒介素養專業教育。作為未來教師,師范專業的學生對中國公民媒介素養提高有著“后續遞延性影響”,對于媒介素養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和普及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師范生媒介素養教育意義重大,是高校媒介素養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與中小學階段的兩種模式——獨立教學和學科滲透兩種模式相對應,師范院校除了對一般師范生進行專業教育外,還要利用傳媒專業的優勢,對傳媒專業學生進行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培訓,為媒介素養獨立教學模式的實施培養師資力量。與此同時,鼓勵師范院校傳媒專業的學生到中小學任教還能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為廣泛的就業出路。
然而,教育改革畢竟不是一蹴而就的議程構建,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具體策略的探討:
一是從政策和體制層面保證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的展開。制定相關政策以保證媒介素養教育在全國范圍內的實施;成立專門機構管理媒介素養教育活動,指導各級學校的媒介素養課程構建,并積極與國外相關教育機構和地方教育單位合作,以確立適合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體系。
二是著力建設和培養專業師資隊伍。國外媒介素養教育經驗告訴我們,媒介素養教育能否成功進行,師資隊伍是關鍵。但由于媒介素養教育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專業的師資隊伍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多個途徑來解決這一問題:(1)在師范院校的傳媒專業教育中融入教育學知識,為媒介素養課程的設立儲備師資力量,鼓勵傳媒專業學生到中小學任教;(2)對師范生進行媒介素養專業教育,以便他們在未來的教學中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滲透;(3)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媒介素養培訓,鼓勵他們嘗試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到自己的學科中,以彌補專業師資力量缺乏的局限。
三是積極進行媒介素養課程的設置和創新。根據具體情況開設媒介素養相應課程,并從當前中國國情、教育體制特色、媒介環境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邀請專家學者編寫媒介素養相關教材,結合地方實際進行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框架和教學模式的修正和改進;在進行課堂內教學的同時,可以積極探索課堂外的媒介素養教育實踐,如邀請媒體對學生進行實時教育,使得學生對于媒介有著更為直觀和鮮明的了解。
四是建立評估和監督機制以保證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推行。由于媒介素養教育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為保證這一教育體系的有效展開,必須建立評估和監督機制。例如將媒介素養考評納入教師資格認證考試中,定期對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測評,對媒介素養教育實施得較好的機構和組織給予獎勵等。
教養理論的創始者喬治•格伯納提出,現代人的一生,從搖籃到墳墓,都在接受媒介的教化。因此,提高公民媒介素養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學校課程體系的建議,是與中國教育體制相適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媒介素養教育手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它的成功不僅依賴于學校的積極推進,還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全社會的關注,最終向公民終身素質教育的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張開.媒介素養概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卜衛.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現代傳播.1997(1).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大眾傳媒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大學生作為媒體的主要使用者,一方面可以快速地通過媒體獲取知識和信息,但另一方面,大學生的行為取向,甚至語言方式以及思想等都因互聯網生態而產生了較大的變化。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沉迷于網絡媒介,這導致他們的學業受到了較大的影響,社會主人公意識淡薄。此外,良莠不齊的信息也對當代大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基于此,我國各高校需要重視媒介素養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判斷力和個人綜合素質。
一、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意義
(一)使大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信息觀
隨著大眾傳媒的不斷發展,雖然便利了大學生的信息接收,使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社會動態,但是也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信息困擾。首先,大學生每天所接受的信息較為巨大,這使得大學生疲于接受這些傳媒信息,逐漸變成了信息的奴隸。長此以往,大學生對信息的梳理能力有所下降,他們只能被動地接受這些海量的信息,沒有時間去思考這些信息的正誤。其次,一些傳媒所傳播的信息并不都是積極正面的,還有一些信息包含著暴利、黃色等消極內容,這些內容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大學生究竟是被媒體所建構的信息所引導,還是能夠做到主動地利用媒體信息,這主要依靠大學生的信息觀,依靠他們對媒體的認知度。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能夠使他們具備正確使用媒介的能力,幫助他們建立獲得正確媒介信息的知識結構。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大學生,使其樹立一個正確的信息觀,改變大學生被動接受信息的狀態,使其能夠對媒介信息進行有效的利用。
(二)提升大學生的素質
在信息時代,“素質”的概念也需要得到延伸,應當包括人們對信息的認知、質疑等能力,還包括人們制作媒介產品的能力。大學生對傳媒的選擇、對傳媒所傳播內容的判斷、對傳媒的使用等,都關系到他們的社會生活質量,影響他們世界觀的形成。因此,在大學生的基本生存技能中,也必然包括媒介素養。通過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能夠讓大學生具備解析傳媒信息的能力,讓大學生具備正確使用媒介工具的技能,使大學生改變以往被動接受媒介信息的狀態,進而成為具有“媒體智慧”的人。通過對大學生開展媒介素養教育,讓他們對媒介信息做出恰當的選擇,進而使他們得到求知的滿足。
(三)促進高校教育的發展
隨著大眾傳媒的快速發展,大眾傳媒對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影響也逐漸增大,它們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有著較大的影響。現如今,人們的知識信息獲取不再局限于書本之中,還可以通過網絡搜索、論壇貼吧等形式獲取,這就擺脫了以往封閉式的學習方式,逐漸形成了一種開放式的學習模式。除此之外,從與外界的溝通方式上看,大學生的溝通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他們更習慣于運用各種媒介,傳遞自己的情感,或者與他人交流思想,宣泄自己的壓力。由此可知,高校教師要重視對大學生的引導,引導他們正確地選擇媒體,更好地使用媒體,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大眾傳媒的發展,使得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這種背景環境下,需要高等教育與時俱進,加強教育改革與發展。基于此,高校需要重視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以指導學生合理地接觸傳播媒介,使他們能夠對媒介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并促使廣大學生學會自我約束與管理,使其具備抵御不良信息侵襲的能力。
二、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實施途徑
(一)學校教育
與國外的媒介素養教育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教育還比較落后,國外在這方面的教育是從小學開始的,但是我國卻是從大學開始的。學者王希華提出了啟動推廣戰略,也就是在大學教育中,先導入媒介素養教育。現如今,大學教育的課程改革較快,對媒介素養的研究也逐漸增多,所以各高校可以開通相應的課程,以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首先,需要建立一些媒介素養的學科點,編寫一套高水平的教材,并且開設相應的課程,然后制定詳細的教學大綱。這樣從理論方面以及實踐方面入手,就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上,高等院校可以將其設定為新聞傳播專業的課程,也可以開設為公共選修課程。例如,在新聞傳播專業,教師可以開設“媒介研究”、“影視美學”等課程。在思政教育中,教師可以另辟蹊徑,開設“大眾傳媒與思政教育”的課程等。當然,要想使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得到全面的提升,這種做法遠遠不夠,還需要更多的大學生認識到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動地參與到媒介素養教育之中,以便在全國各高校內部形成媒介素養教育的熱潮。其次,學生還可以通過設立課題實現對媒介素養教育的推廣。例如,如果學校有條件的話,可以對一些媒介素養研究進行立項,與此同時,鼓勵廣大學生參與到課題的研究之中,讓學生在不斷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
(二)傳媒界教育
大眾傳媒組織對社會的影響較大,一方面,它們是信息生產的機構,另一方面它們是信息傳播的把關人。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它們還可以是信息教育機構。傳播者可以通過大眾傳媒的宣傳報道,然后組織相應的活動,以達到提升學生媒介素養的目的,這是一條不錯的教育途徑。眾所周知,大學生的信息獲取主要是通過媒介來獲得的,即便高校開展了系統化的媒介素養教育,在接受信息之時,大學生依舊需要媒介的引導。因此,在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過程中,大眾傳媒組織不應該作為一個旁觀者,更應該作為一個參與者。在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時,大眾傳媒可以通過出版專門的雜志來進行教育,也可以通過舉行專題培訓來進行。當前,在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中,中國傳媒界還沒有形成自覺的風氣,只有部分傳媒做到了這一點。例如,武漢市的大多數報紙都吸納大量的學生去進行實習,其中,《楚天都市報》尤為突出,它還在武漢高校中選拔大學生記者。如此,大學生能夠在報社里得到有效的鍛煉,使他們對信息的傳播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
(三)社會教育
要想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僅僅依靠學校的系統化教育和傳媒界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借助社會教育的力量,才能使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在社會上,如果能夠建立一個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機構,那么就能夠極大地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這一點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已經得到了運行。例如,在加拿大就設有全國性的媒介素養教育組織,該組織屬于非盈利性的組織,旨在幫助人們對媒介進行正確的認知,對青少年的思辨能力進行培養。此外,在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中,還有其他的社會教育方式可供選擇。例如,政府機構的推動,舉辦演講、傳媒知識競賽等,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三、結語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大眾傳媒快速發展,媒體成為大學生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對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在海量信息的影響下,許多人只能夠被動地接受傳媒機構所傳遞的信息,逐漸成為信息的奴隸。在這種背景環境下,就需要重視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教育,通過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使大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信息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學生的素質。而要想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需要加強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傳媒教育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媒介選擇能力以及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陶喜紅.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意義及實施途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3):178-181.
2.徐衛林.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1.
媒介素養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媒介素養為目的的教育。
它旨在培養現代社會的公民具備正確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獲得正確媒介信息、信息產生的意義和獨立判斷信息價值的知識結構。通過這種教育,公民能辨別媒介傳播內容,監察和改善傳媒,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做個既有責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人。作為信息時代的一種教育實踐,媒介素養教育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開展了幾十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有著深遠的影響。多數國家將媒介素養教育與母語課程整合,既推進了母語課程的改革,也實現了媒介素養教育本身的目標,收到了雙贏的效果。但在國內,將語文教學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的做法還不多,語文教學中即使有媒介素養教育的因子,教學重心也主要落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參照西方國家及臺灣地區的理論與實踐,筆者首先對國內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必要性進行充分論證,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學階段國內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策略。
一、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語文課程發展的內在要求華東師范大學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課程觀應該是生成的、整合的、實踐的課程觀。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各門學科已不再是完全給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動態的和可再創造的;它也不是單一的、分化的內容體系,而是強調多學科的整合,強調跨文化的交流;它是開放的而非封閉的活動體系,教學活動應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包含:生活環境、生活經歷和生活方式等聯系起來,和實際的社會聯系起來,書本上的知識同實際生活中的感受緊密結合,由生活、社會到書本,再由書本到更加豐富的生活和社會。
事實上,如果要使學生具備在現實生活及將來生活工作中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語文課程就不能回避媒介素養教育。對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思辨性應變能力,以及創造和制作媒介訊息的能力,這些正是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語文課程如果故步自封,忽略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就不可能彌補傳統語文教育在學生現實語文能力培養方面的缺失。與媒介素養教育的整合能使語文課程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著力于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彰顯語文課程的實用性。
(二)媒介素養是信息時代語文素養內涵的應有之義語文課程中的媒介素養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養這個總體概念在語文課程領域的延伸和拓展。當代西方語文課程中的“讀寫能力”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會讀文識字、口頭交流,語文課程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書面語言范疇,如何解讀視像符號,分析、評判媒介文本,如何針對特定受眾、通過媒介文本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意圖,這也成為語文課程組成部分。
媒介素養表現在語文課程中,是指以積極、批判、創造性的態度進行識讀(具體表現為獲取、分析以及評價印刷或電子媒體)和交流(具體表現為制作并印刷或電子媒體)的能力。
從課程標準看,目前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已經傾向于從如下6個維度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語言表達形式語文基本能力、口頭語言、聆聽能力、說話能力、書面語言、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視像語言、媒介識讀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換而言之,一個具有現代語文素養的人,不僅要會聽、會說、會讀、會寫,還要會看,會制作。
二、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策略
(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媒介素養教育開展的主陣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
在綜合性學習中,學生可以自主設計、選擇課題、自行組織學習小組開展學習活動。語文綜合性學習雖在學科框架內開展,但它常常超越書本知識的局限,要求學生從生活中、從書本中引出問題并生發開去,讓學生從知識世界(科學世界)回歸生活世界,進而在生活世界與知識世界之間自由徜徉。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主題、探究、表達”為單位組織課程編制模式,媒體素養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某些理念、教學方法不謀而合。媒體素養教育以媒體議題為切入點,教師培養學生對媒體的敏感度,并融入教學的思考策略,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學生主動的省思和認知,尊重學生的個別經驗與闡釋,在平等的論證過程中,澄清價值。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從學科關聯的角度設計媒介議題,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中開展多個專題的媒介素養教育。
(二)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基本理念與教學方法國外幾十年的媒介素養教育實踐已經形成了一些比較成熟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這些方法可以運用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在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學生媒介素養的同時為語文教學提供借鑒。
1.基本理念:質疑與批判。媒介素養教育強調,要在媒介社會中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必須能夠區分各種形式的媒介,并了解如何對其進行最基本的詢問。隨著電視和網絡等媒體同時向公眾報道國際事件的趨勢日盛,人們需要知道如何查證信息,如何核實信息來源,并比較和對照同一信息的不同版本,從中發現偏見或政治控制的痕跡。對任何媒介信息我們都可以詢問以下五個基本問題:
(1)誰制造了這個信息?為什么要制造這個信息?
(2)它用了什么技術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3)它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價值和觀點?
(4)別人與我對于這條信息的理解會有多大的不同?
(5)什么樣的信息被剔除了?
如果將這一理念置于語文課程中,我們將會重新審視現有的教學內容。比如新聞體裁作品的教學,我們將不再停留在“標題、導語、主體、結語”等知識的灌輸上,而是要讓學生用批判性的眼光質疑這“構建的真實”。學生用新聞強調“用事實說話”,是否就意味著它是純客觀的?新聞中,事實與作者的觀點到底有怎樣的關系?不同主題類別的新聞,是否對應著一些特別的“讀法”?同一事實,往往有不同的報道,它們之間的差異何在,原因何在?新聞的價值和輿論導向體現在哪些方面,又通過哪些策略實現呢?此外,如何讓學生在浩如煙海的報刊中快速、準確地提取與處理有用的信息?如果讓學生自己來一則新聞,其目標受眾是哪類人,又將提取哪些事實,運用何種結構形態,表達什么觀點,達到什么目的?
2.教學方法(1)近距離分析。所謂近距離分析就是組織學生在反復多次閱讀一個媒介文本(印刷或視聽)的過程中,圍繞一個特定主題,通過討論、提問等方式,深入剖析一種特定類型的媒介文本,師生共享“閱讀”過程的公開化。近距離分析能讓我們在轉瞬即逝的媒介體驗面前停下來,看清媒介信息是怎樣被建構的。任何媒介信息都可以用來近距離分析,但商業信息如新聞報道、廣告、照片、電影鏡頭等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它們簡短,有強有力的語言和圖片、音樂和聲音進行了合適包裝。
比如圍繞“廣告的意義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研究主題,我們可以從“視角”切入,讓學生近距離地分析文本。首先在播放這則電視廣告,讓學生意識到廣告圖像是通過鏡頭設置的一個特定的視角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我們在通過“鏡頭”觀看。然后再將畫面逐一分割,重新觀看這個影像敘事,以試著了解意義是如何形成的。在畫面的逐一解構中,讓學生明白:在一個圖像(或影像)的再現過程中,包括了:角色觀看,中介者(攝影機)觀看,觀眾觀看。觀眾的觀看是透過中介者進行的。中介者提供觀眾觀看的視點(距離,角度)。視點決定了觀看者的權力,欲望,認同。視點影響了我們對意義的想象和建構。
(2)媒介制作。媒介制作是指運用電影、電視、網絡等信息技術和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編寫報紙雜志、制作影片、電視節目或網頁、多媒體課件、錄制廣播等來敘述、表達、溝通信息、思想和觀點。比如讓學生嘗試影評創作并發送至個人博客;讓學生根據時報上的新聞題材創作政治漫畫;讓學生根據不同的受眾類型創作廣告詞。也可以鼓勵學生對現有的媒介產品修改、調換或加上諷刺和批判的解說詞。這些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開.媒介素養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中圖分類號:G206;G64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10-0050-02
基金項目:西南大學科研基金資助項目(SWU1209510)
一、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內涵復雜、外延廣泛。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的定義是: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面對大眾傳播媒介的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應能力。
媒介素養教育在英國被稱為 “media education”,在美國和加拿大是“media literacy education”。香港翻譯為“傳媒教育”,臺灣翻譯為“媒體識讀教育”或“媒體素養”。國內大陸地區學者則多數贊同“媒介素養教育”這個名稱。綜合學界的各種觀點,我認為媒介素養教育是以提高大眾媒介素養為目標,致力于培養普通民眾正確認知、判斷和使用媒介的素質養成教育。通過對媒介本質、媒介手段以及媒體效應的學習,使人們認識和了解媒介,從而正確、合理、安全地使用媒介。與新聞教育、傳媒技術教育等專業媒介教育不同,媒介素養教育面向的應是非新聞專業的普通大眾。
對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不僅在英、美、法、日、韓等發達國家得到了長足發展,也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我國的港臺地區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國內大陸地區對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是從1997年社學院的卜衛發表《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與方法》一文才正式開始的。
2004年國內大陸地區掀起了成果激增、影響擴大的研究:中國傳媒大學申請設置的傳媒教育碩士點得到批準;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主辦的《媒介研究》媒介素養教育專輯出版;《光明日報》公布了國家教育部的重點招標課題“媒介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復旦大學中標;全國首屆媒介素養教育國際研討會在中國傳媒大學召開;全國首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網站在復旦大學開通;我國第一本針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著作《新聞?傳媒?傳媒素養》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然而畢竟基礎薄弱,本土化程度不夠,至今還沒能建構起符合中國國情的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
二、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現狀
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網民總數達到5.13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8.3%。青少年學生仍然是網民中規模最大的群體,占比為30.2%,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網民普及率已經超過90%。
這些數據向我們傳達:在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介時代,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少年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媒介信息接受主體,媒介素養教育應以其為主要對象。而“90后”在校大學生自幼就習慣于快餐式的視覺文化沖擊,不曾經歷過傳統閱讀時代較為嚴密的語言邏輯思維訓練。在學習知識、接受信息時習慣于相信老師、相信書本,從而普遍缺乏“懷疑一切”的意識。而批判精神、批判思維應當說是媒介素養必備的核心要素。由于心智尚未完全發展成熟,且好奇心旺盛、擅長模仿,面對良莠不齊、紛繁復雜的各種媒介信息,大學生群體容易受到影響甚至被其左右。
那么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如何呢?
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只有北京、上海等地區的少數高校新聞專業開設有單獨的媒介素養課程,且以選修課為主。第一個吃螃蟹的是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傳播信息技術學院2004年開設的《媒介素養專業》公選課。接下來,全國各地例如浙江、江蘇、山東等地陸續有高校開設了面向全校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選修課程。但總體教學水平較低,主要還是對國外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翻譯和介紹,本土化程度不高,教學方式單一,效果不好。
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成果:專著《大眾媒介對兒童的影響》(卜衛 新華出版社),《媒介素養概論》(張開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媒介素養》(蔡幗芬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媒介素養引論》(單曉紅 浙江大學出版社),《大眾傳媒素養論》(陳先元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媒介素養導論》(段京肅 杜駿飛 福建人民出版社),《媒介素質教育論集》(邱沛篁 四川大學出版社),《媒介素養教育通論》(陳龍 中南大學出版社)等,以及大學公共課系列教材《大學生媒介素養概論》(于翠玲 劉斌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等。另外還有大量發表在各類期刊上的研究文章和碩士論文,例如碩士學位論文《重慶市高校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調研及培養研究――以西南大學為例》(西南大學 唐靜)、《論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福建師范大學 鄒鷹)等40余篇,尚無相關博士論文。但目前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多在理論探討階段,且定性分析多量化研究少,對網絡外的其他媒介研究少,對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不明顯。
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高校研究機構:2002年中國傳媒大學成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設立媒介素養教育專業碩士點;2006年復旦大學媒介素質研究中心成立。2004年1月經國家教育部備案批準中國傳媒大學在國內率先設置了傳媒教育碩士點。2009年山西師范大學成立了媒介信息素養教育研究科研組。這些研究機構不僅為媒介素養教育搭建了研究平臺,培養了一批專家學者,更重要的是為包括大學在內的教育機構輸送了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力量。但與新聞專業的教師有所區別的,專門從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人才目前仍是嚴重匱乏。
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網絡媒介:中國內地第一個媒介素養專業網站(.cn)由復旦大學媒介素養小組(Media Literacy Group)2004年正式創建、開通。其他現運行網站還有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網,http://中華傳媒學術網,http://中國青少年媒介素養網,http://媒介素養研發網等等。
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最新資訊:2009年,全國首個媒介素養教育教師實踐基地――浙江傳媒學院媒介素養研究所實踐基地落戶中山。這是全國第一次專業化、大規模針對教師群體進行的媒介素養專項師資培訓項目。2011年,全國首家媒介素養教育研究會浙江省媒介素養教育研究會在浙江傳媒學院成立,浙江傳媒學院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協會也是全國第一個大學生自發組織的媒介素養教育社團。2012年8月,中國傳媒大學、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局主辦的第三屆媒介素養教育國際研討會將于蘭州召開。
根據調查分析,我們可以把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問題梳理如下:一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普遍不太高,但對媒介素養教育有較大的興趣和期望。二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教學論研究較少。三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并未得到高校的足夠重視,獨立課程開設難度較大。四是在中國國情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體系還未建立,教學理念和方法較落后,師資不足。
三、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突圍之路
1.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
近年來國內對于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研究呈井噴趨勢,各種理論研究文章和調查分析報告層出不窮。理論研究文章雖然各自切入點不同,但共同落腳點都是認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勢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調查分析報告數目眾多,既有針對省市地區的如:《江蘇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分析》、《上海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報告》等,也有以某具體高校為例的,如《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狀況調查――以麗水學院為例》、《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以南昌航空大學為例》等,還有分性別的如《女大學生媒介素養調查分析》,分民族的如《少數民族大學生媒介素養狀況調查報告―以西北民族大學為例》,分媒介的如《大學生媒介素養問卷調查――以微博為例》。其他如、陜西、鄭州、南京、徐州、西安、河南、武漢和南昌大學、湖南工業大學等地區和高校都陸續開展了類似調研。
這些報告結論都大同小異:(1)當代大學生對于媒介信息的選擇和接收是趨于理性的,多數能認識到媒介信息的商業性目的。但多以娛樂和獲取信息為目的,實用功利性傾向明顯。(2)大學生多數能意識到媒介對于自己知識結構、思維觀點等方面的影響,但對其自身價值觀等深層次的影響考量不多。(3)媒介道德規范和自律性較低,對一些暴力、黃色等不良信息抵抗力不強。(4)制作媒介產品的能力偏低,參與媒介互動的比例不高。
2.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對策
人民日報2011年8月16日刊發的《分層次推進國民媒介素養教育》一文中指出“媒介素養教育的具體實施大致可以分為四步:一是問題和對策的研究與論證,由專家、學者、教育管理部門和各級教育機構共同完成;二是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完成教育所需的師資儲備;三是推廣普及相關知識,并通過媒介宣傳、主題活動等方式實施學校、家庭、社會等不同層面的教育;四是通過對前期試驗的不斷總結和調整,形成科學完善的教育機制。”沿著這個思路,針對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和問題,我認為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突出重圍:
一是加強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宣傳,爭取輿論支持。對內通過專家講座、專題討論、社團活動、媒體介紹等各種方式加強對大學生自身提高媒介素養的宣傳;對外則通過發表文章、參與座談、建言獻策等各種方式,與政府部門、教育部門、高校領導等建立對話,宣傳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二是引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向指導教學實踐轉移。理論研究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并最終指導實踐。因此,各研究機構應該引導專家學者和碩士博士研究生,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向教學實踐方面傾斜,多致力于對課程和教學論的研究,以及本土化建構。
三是著力加強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開發。不論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注意通過培訓、進修、學術交流等方式培養合格的教師,提升教師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緊跟媒介發展步伐;編寫有針對性的教材,對不同類別和層次的大學生可選擇不同的教材,但要注意跟新聞傳播學的專業教材不能等同,難度不宜過高;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如利用博客、BBS提交作業,分小組討論以及教學內容專題化等。
四是探索在大學語文、大學英語以及思想政治等課程中滲透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方式。媒介素養教育不是專業教育,而是素質養成教養。所以除了單設課程之外,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整合也是實現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途徑。與素養息息相關的基礎學科語文、語言學科英語和德育學科思想政治,都可以并應該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載體。
五是擴大媒介素養教育課程資源范圍,加大媒介實踐力度。在校內外尋求媒介產品制作和傳播的實習實踐基地,利用學校內的報社、BBS論壇、社團、廣播站、電視臺等平臺,積極聯系學校外的電臺、電視臺、報社、雜志社、網站等媒體,提供參觀體驗和實習實踐的機會。
媒介只是個載體,媒介信息承載的是各種知識、觀點和理念。因此,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不僅關乎大學生了解和使用媒介信息的素質,還與知識、技能、道德等其他基本素質聯系緊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媒介素養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環,而且是素質教育最終得到有效實現的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趙維森.視覺文化時代人類閱讀行為之嬗變[J].學術論壇.2003,(03):130-134.
[2]蔡騏.媒介化社會的來臨與媒介素養教育的三個維度[J].現代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06):112-114.
[3]許俊杰,黃晶.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述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6,(06):120-122.
[4]劉偉國.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及實施難點分析[J].新聞界.2005,(01):30-31.
[5]朱毅峰.論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及構成[J].新聞界.2007,(04):54-55.
2.現代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影視教育
3.中國影視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與改革的若干問題
4.建構民族影視的核心競爭力——從傳媒變革看當代影視教育的方向
5.論普通高校影視教育的發展策略
6.藝術·人文·技術:中國影視教育的三維坐標
7.視覺人類學與九零后的影視教育——以“清影工作坊”為例
8.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狀況調研分析
9.影視教育:現狀、問題與出路
10.高校影視教育現狀及其對策——由一份調查問卷引發的思考
11.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研究30年圖譜探尋
12.我國高校影視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3.普通高校影視教育探討
14.和而不同——影視教育如何面對新媒體時代
15.高校影視教育的現狀及其發展對策
16.河南省大學影視教育現狀及應對策略
17.對影視教育與影視產業合作的路徑及方法的探究
18.我國影視行業與影視教育現狀、問題及發展策略
19.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的影視教育
20.對藝術本體維度的超越與回歸——影視教育的文化省思
21.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發展歷史與現狀
22.對高校影視教育及其教學模式的相關思考
23.影視教育的現狀與趨勢——2006中國高校影視教育與學科建設高層論壇綜述
24.中美高校影視教育比較研究——以南京師范大學和紐約大學的影視教育為例
25.媒介融合時代的高校影視教育創新模式研究
26.突破與轉型:對當下我國高校影視教育發展的思考
27.影視教育與人文精神培養
28.論影視教育中的視聽文化
29.高校影視教育課程的靜態思考
30.把影視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促進作用落到實處的思考
31.媒介化社會背景下大學影視教育初探
32.大數據時代影視藝術的發展趨勢——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14年年會綜述
33.CG環境下的中國影視教育
34.試論影視教育中的影視文化與審美認知
35.高校大學生影視教育現狀及發展趨勢
36.影視教育在中小學中的應用研究
37.普通高校影視教學必須建立大影視教育觀——影視課程教學深化素質教育淺談
38.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發展戰略(上)
39.影視教育與影視產業合作的途徑與方法
40.云南影視教育80年的發展與思考
41.陜西高校廣播影視教育的現狀、困境及應對策略
42.美國影視教育特點及啟示——以哥倫比亞大學為例
43.論新媒體語境下的高校影視教育問題與策略
44.高校影視教育中教育媒介選擇的影響因素及建議
45.運用影視教育資源優化大學美術欣賞課教學
46.強化公共影視教育對提高農村社區早期腦卒中認知的價值
47.臺灣高校影視教育現狀管窺——以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等為例
48.“影視教育”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課題
49.影視藝術中的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兼論影視教育對于青年價值觀塑造的意義
50.21世紀影視藝術的發展趨勢與時代特點——兼談面向新世紀的影視藝術教育
51.中國高校影視專業教育現狀與人才培養策略研究
52.高校影視教育問題反思及對策探析
53.試論網絡時代高校影視教育的立體架構
54.秦皇島市高校影視教育現狀及對策
55.大眾文化視野中的影視教育
56.國際影視教育發展的趨勢與挑戰——國際影視院校聯合會主席唐納德·J·澤坡拉訪談
57.構建高校影視教育新機制
58.影視教育中的實踐主義新探
59.高校影視教育中技術與藝術協調發展研究
60.網絡環境下的高校影視審美教育
61.論高職院校開設影視教育的迫切性
62.當下中國影視文化的發展態勢與理性思考——中國·長春首屆“影視教育與文化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綜述
63.中國高等教育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第九屆學術研討會綜述
64.略論加強影視教育中紀實素養培育的意義和方法
65.集眾家之力開創影視教育新篇章——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影視教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影視教育高層論壇”綜述
66.新媒體時代影視教育創新發展研究
67.影視教育的基本原則及多元方式
68.專門藝術院校與綜合大學藝術教育之比較——從影視專業角度
69.影視教育與影視產業的合作探討
70.實施影視教育的策略與原則
71.河北省高校影視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72.以信息革命為背景的視聽媒介——對21世紀高校影視教育的思考
73.高校影視教育實踐教學探析
74.試論數字化浪潮下的影視錄音教育
75.解析精英教育——對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教育的調研
76.2015年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年會綜述
77.現代影視教育的四個知識層面與任務型課堂模式
78.當代數字技術與中國影視教育
79.我國地方高校戲劇影視教育的實踐性問題研究
80.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影視教育變革路徑探析
81.影視教育與藝術課程
82.新媒體傳播與影視藝術發展——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暨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15年年會綜述
83.我國地方高校本科影視教育缺失專業支撐問題研究
84.影視教育在涉外型高校的意義及對策
85.江蘇高校本科段影視教育現狀與問題
86.影視教育協同創新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
87.淺論高校影視教育與環境道德建設的關系
88.論現代文學教學中的影視教育
89.高校影視教育與教學模式分析
90.普通高校影視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91.藝術、人文、技術:中國影視教育的三維坐標
92.教育媒介在高校影視教育中的選擇
93.淺談影視教育與高職學生素質培養
94.高校影視教育中DV實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95.影視教育的協同創新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委員會2013年年會綜述
96.地方高校影視教育教學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
97.淺析影視教育資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媒介素養指數概念分析
筆者認為,媒介素養是指人們批判性地解讀和鑒賞多種媒介信息與作品以及利用媒介獲得自身和諧發展的能力,提升媒介素養的教育則為媒介素養教育,簡稱為媒介教育。①其基本內涵包括幫助人們獲得新聞傳播知識,提升對媒介傳播規律和特質的認知,洞悉媒介運作和傳播過程,調整對媒介信息的被動接受和盲從意識,最為重要的是提高公眾的推理及批判性思維能力。媒介教育的目標是調適人與媒介的關系,促進人們在與媒介接觸過程中獲得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從梳理相關文獻內容可以看出,對媒介素養教育的“泛化”幾乎迷失了明確的學術研究對象和價值。譬如,在某些高校,把媒介教育與傳媒教育混為一談。事實上,媒介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批判性地理解和應用媒介,而傳媒教育則是培養傳媒從業人員,盡管傳媒從業人員同時也是傳媒使用者,然而,兩種教育的目標有著根本性差異。
個體的媒介素養是可以測量的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媒介素養指數概念的由來之一;由來之二,各地不少研究者常常開展當地特定群體如大學生或中學生的媒介素養調查,甚至許多碩士學位論文專門研究大學生群體媒介素養問題。由于此類調查沒有提出媒介素養指數概念,其問卷設計、調查方法、數據處理方式均有巨大差異,基本上屬于媒介接觸行為調查,也無法進行深層和綜合意義上的比較,只能進行單項目的簡單橫向比較,無法進行針對調查對象更深層次的縱向比較,從而開展普遍意義上的公眾媒介素養測量與研究,致使研究層次和結論層級普遍偏低。假若有媒介素養指數這一概念的統領,就可以將此類研究推進一大步。
類似的研究給我們提供了方法層面的借鑒,譬如,我國每兩年一次的大規模的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科學素養(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素養)顯然是人們基本素質的構成部分,媒介素養作為其基本素質的構成部分,自然也是可以測量的。
那么,如何定義媒介素養指數呢?筆者認為,可以引入“基本媒介素養”概念,進行明確定義和測量,通過科學的抽樣調查統計分析,確立基本媒介素養指標體系,設定某個值為基準水平值,把100人中具備基本媒介素養水平值的個體數量定義為“指數”,如某高校學生的媒介素養指數為0.08,即表示該校每100名在校生中,有8名具備基本媒介素養水平的個體,這樣,無論是進行橫向還是縱向等多維度的比較研究,均具有可比性價值和意義。
媒介素養指標體系的建立
確立媒介素養指標體系并設立科學的測量方法,是建立和完善媒介素養指數的基礎。若從上述基本概念定義展開,媒介素養指標體系應當包括哪些基本內容呢?
關于媒介素養,大多數研究者認為:一是媒介教育的重點群體為未成年人,這個群體更易受到媒體不良傳播的影響;二是媒介素養的基本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媒介接觸度,即與媒介具有一定頻次和時間的接觸和互動;2.媒介知識量,在接觸媒介過程中,要具有基本的媒介常識和基本概念;3.媒介理解力,要能夠批判性地解讀媒介信息、賞析媒介藝術作品。在接觸媒介過程中,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具備相應的獨立判斷、思考和決策能力;4.媒介應用力,能夠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獲取相應的媒介信息、提升自己的信息處理能力,利用媒介對社會有建設性價值的信息或作品。(見上頁表1)
媒介素養水平即為上述4項指標的綜合結果。與媒介的接觸是提升媒介素養的基本條件,媒介素養水平并不完全取決于與媒介的接觸度,盡管媒介知識量可能與媒介接觸度呈正相關關系,但是,人們的媒介理解力和應用力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獲得,是包括媒介接觸在內的多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意味著在具體應用過程中,4項指標可有不同的權重,在指數研究過程中,要進行加權處理。
把上述4項指標作為一級指標,用以設定二級指標,如表1所示。對于一級指標權重的分配,可以采取專家問卷或訪談方式進行,即對數加權法。在某一區域選取若干新聞傳播學和教育學專家,對指標按照其重要程度和作用大小進行打分,認為最重要的指標給4分,第二重要的給3分,第三重要的給2分,最不重要的指標給1分,最后統計每個指標共得了多少分,按每個指標的總得分來確定權重,將各個指標的總分進行歸一化處理即可得出權重系數。對于二級指標權重的分配,也可以采取同樣的方式進行。
為此,筆者進行了試驗性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山東省內4所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農業大學、聊城大學、濰坊職業學院)的在校大學生及部分研究生,除了山東師范大學隨機抽取了40個樣本外,其余均為20個樣本。
樣本沒有區分年級和專業,共收到有效樣本答卷100份。經簡單統計分析,學生們對一級指標的權重分配如表2所示,并且各校樣本的答案之間沒有明顯差異。
表2說明,在校大學生對媒介理解力是最為看重的,其次是有關媒介的知識,再次是媒介接觸度。據筆者了解,大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資源嚴重依賴網絡媒體,遠遠超過利用圖書資料的情況。為此,他們把媒介應用力放在了最后一位,即對利用媒介表達自己、參與社會活動并不是特別看重。是不是山東省或我國所有大學生態度是一致的?其他群體又會是怎樣的表現?這有待進行規模性科學抽樣調研。
以上述調查方式和結論為基礎,筆者將進行二級指標問卷的設計與試驗性調查,確立二級指標權重,再展開對特定人群的抽樣調查,最終為媒介素養指數的確立奠定基礎。
建立媒介素養指數的意義
國內媒介教育的基礎研究仍然十分薄弱,突出表現在基本概念不統一,基本理論體系框架遠未清晰,如研究對象、研究目標等還沒有形成共識。研究者們用“媒介”、“媒體”、“傳媒”、“信息”、“網絡”、“新媒體”等中心詞分別與“素養”、“素質”、“教育”排列組合出數十個概念,各自對概念闡述的重點亦不相同,研究方向也有差異,并逐漸形成自說自話、自我封閉的態勢,國際交流更是出現了障礙和不對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內媒介素養理論研究和媒介教育實踐的深入開展。
筆者認為,通過抓住媒介素養指數研究這條線,可以很好地統領相關的研究方向和路徑。
1.便于明晰和確立媒介素養研究的學術范疇。通過建立公眾基本媒介素養指數,進行廣泛的意見調查和實踐探索,逐漸確立一套相關的概念體系,并對這些概念的基本內涵和外延加以明確界定,這是促進媒介教育這門學科邁向成熟不可逾越的階段。
2.便于研制媒介教育的目標。針對不同層次社會群體,如中小學生、大學生、務工人員等易受媒介影響群體等,研究制定相關的媒介素養標準和對應的媒介教育目標,促進相關課程或教材的編制以及師資力量的培訓。事實上,在這方面,國內已有許多研究者在努力并已有成果在推廣。如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東北師范大學媒介素養課程中心、浙江傳媒學院媒介素養研究所等機構,已成為研究和實施媒介教育的重要力量。
3.便于測量目標群體媒介素養自然水平以及媒介教育實施后的效果。
4.便于開展媒介素養的比較研究。顯然,社會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其媒介素養是不斷提升的。因此,媒介素養只有在多重比較中才有意義和價值。換言之,媒介素養的比較價值遠大于絕對價值。
有了媒介素養指數作為“衡量”的尺度,一方面,可以開展不同群體、不同區域、指標偏向等諸多方面的比較研究。分析差異性,針對差異性研發相應的課程、制訂相應的媒介教育方式,必然比盲目地實施效果要好;另一方面,盡管媒介素養發端于西方國家,由于社會制度、價值觀、媒介文化、教育制度等諸多差異性的存在,中西方對媒介素養會有不同的理解,對實施媒介教育會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但依賴于媒介素養指數具有一定的可比較性,可以為國際交流奠定對話的基礎。
1.我國文化發展現狀及原因
隨著各大新興媒介傳播速度的強大,當前中國的文化環境不斷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沖擊,多層次的文化也接踵而至。
1.1.當前我國文化環境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媒介力量的不斷擴大,使得文化環境越來越復雜,本土的、外國的、現實的、口語的、團體的等等,許許多多的文化名詞被出現在大眾的生活里。但隨之而來的負面文化的滲透,隨著一些電視劇的熱播,傳達出多重文化,有些是可取的,但有些不僅對于青少年的成長不利,還對生活的穩定性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1.2.文化環境形成的原因
(1)文化傳播媒介的沖擊
報紙媒介到后來的廣播、電視媒介以致到現在的新型媒介,例如網絡。通過媒介宣傳出來的消息,大眾會很容易的就能接收到,而且作為茶余飯后的閑聊話題點。這是一種便利,同時也是一種對文化的巨大沖擊,其中的一些謠言、虛假現象、不良價值取向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2)公眾輿論的自由化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帶來的就是媒介透明化,公眾輿論自由化。大眾可以通過電視媒介,廣播媒介,網絡新媒介很方便接受各類信息,在各大評論網站上發表自己的想法,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這種公眾輿論的自由化雖然給大眾有了一個可以傾訴的心理平臺,但輿論過于自由化之后其中的一些不良文化也就隨之蔓延開來。
(3)媒介文化的主觀理解
對于當前媒介力量的不斷發展,人們能夠通過一個公眾平臺去了解世界。但是媒介往往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大范圍的文化浪潮,需要的是公眾利用自身的文化水平去對這些信息加以加以辨別,進而學習到為人處世,和平共存的智慧,但是這就需要大眾自己有一個正確的選擇,學會用批判的眼光去辨別事情,而不是一味的去接受。
2.《水滸傳》與暴力文化
《水滸傳》一直給人們樹立的是一種堅定的英雄主義形象,但是仔細思考之后不難發現其中宣揚的帶有一種魯莽的暴力文化,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在社會中擴散。
2.1《水滸傳》的文化環境
作為四大名著著稱的《水滸傳》向來是大眾所追捧的文化名著,其中所宣傳的108將才,都是一群勇猛的武將,個個身手不凡,為人耿直,行善除惡。它所宣傳的文化,可以分為兩個,一個是“忠義價值觀”,另一個就是“暴力價值觀”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暴力文化”,這種文化的體現非常明顯,每一集里面都會有一個人物形象的刻畫,都是一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灑脫主義。殺了人不會被判刑,直接上梁山,還可以出人頭地的干出一番大事業。
2.2.“暴力文化”影響下的“暴力價值觀”
《水滸傳》中的暴力文化雖然很讓人有一種一吐為快的興奮感。但是這種畢竟是一種不和諧社會的表現。他們太過于自我,太無視法律,莽撞行事、過于感性、沒有理性分析,是一種很典型的夸張英雄主義,這樣的一種暴力文化的體現就是暴力價值觀。
暴力價值觀的存在就是給犯罪、做壞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由。因為在《水滸傳》劇中沒有對這種暴力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引導作用,從而使得這種錯誤的暴力價值觀在社會中蔓延開來,在無形之中影響人們行為處事的作風。
2.3“暴力價值觀”具有潛移默化的力量
暴力價值觀的存在對于社會和諧是一種極大的威脅,它的危害性很大,尤其是當代年輕人以及學齡兒童,他們的認知程度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受影響輕的人來說,他們會產生一些叛離的心理,有些就會很難與人相處;另一種情節嚴重的會做出一些恐怖事件,例如現在社會到處出現的一些縱火燒車、自焚、炸銀行的事件。這些不能說是因為《水滸傳》對其造成的誤導,但是我們也不能否定其危害性。它們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會在心里留存影跡,在特定的時刻和特定的地點就會因為暴力價值觀釀成不可彌補的錯誤。
3.如何有效的發展這種理論
大眾傳播媒介傳輸信息給我們受眾,在沒有一定的媒介知識和文化修養的基礎上,很少會有人對于信息有正確的辨別能力的,也就是要提高媒介的引導和監督作用。
3.1大眾媒體的正確導向作用
當前電視中的一些暴力場面,或者過于極端的英雄主義是非常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這就需要我們的大眾媒介在對其進行新聞報道或者是節目播出的時候需要有主導性,有正確的偏向,不能一味的處于中立態度。網絡上不斷躥紅出來的“芙蓉姐姐”、“鳳姐”、“犀利哥”等等,還有引全國人民熱議的“小月月”事件,南京“彭宇”案,母親扔女嬰等等,這些加起來不是說的單個事件,而是一種伴隨復雜文化環境出現的一種價值觀扭曲的現象,這些現象的產生是在告誡大眾媒介正確的發揮其輿論監督和導向作用。
3.2受眾自身的修養
受眾自身需要有好的媒介素養,在事件報道的時候,不歪曲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上有明確、清晰的認識,能夠做出自己正確的判斷。
對于自身的修養問題,受眾需要做到幾點: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2,要懂法,守法;3,具備一定的媒介知識;4,做一個理性支配感性的人。(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
參考文獻
[1](美)波茲曼,章艷,吳燕莛譯,《娛樂至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1,[M].
[2]榮建華,《中國媒介素養教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2.1,[M].
[3](法)勒龐,《烏合之眾》,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1.1,[M].
[4]潘知常,《水滸傳》:暴力美學的盛宴,中國論文下載中心,[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