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3 15:44: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村調研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真扶貧、扶真貧
,以實施
“三大工程”
為載體,不斷推進扶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領導重視,政策支持,不斷推進扶貧工作。
1月20日,**市召開脫貧攻堅大會,深入貫徹中央、省、市脫貧攻堅大會精神,全面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市的脫貧攻堅工作,動員全市上下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杜中偉指出,扶貧開發是各鄉鎮、各單位、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通過落實領導責任、整合項目資金、加大考核督查力度等措施,整合各類資源,調動各方力量,堅決啃下扶貧攻堅這塊“硬骨頭”,確保脫貧工作取得如期成效。他強調,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堅持“輸血”與“造血”有效結合、扶貧與救助無縫銜接,認真落實“五個一批”政策措施,抓好產業開發扶貧、轉移就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教育助學扶貧、社保扶貧,確實做到能扶盡扶、該搬盡搬、應保盡保。胡寶結合全市實際,要求各級各部門,從三個方面打好脫貧攻堅戰。一是明確目標,堅定信心,正視問題,保持清醒頭腦,科學研判,把握發展機遇,力爭使中央、省、市每一項政策支持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扶貧成果。二是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基本方略。要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要求,明確重點,精準發力,著力在產業發展致富上、易地搬遷脫貧上、提升教育水平上、社會保障兜底上、體制機制完善上實現突破。三是推動工作落實,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新勝利。要強化組織領導、隊伍建設、扶貧考核、宣傳引導、合力攻堅,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和良好氛圍。
今年以來,**市認真貫徹落實各級扶貧工作部署,通過開展建檔立卡、教育扶貧、雨露計劃等工作,大力推進精準扶貧,改善困難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該市扶貧辦開展的“建檔立卡”數據采集和更新工作目前已經完成。在去年基礎上,對貧困人口增減變化作了變更,最終確定了3043戶8471人,涉及9個鄉鎮(街道)79個村。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參加2015年普通高考并被錄取、就讀的二本B類以上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每生給予一次性補助5000元。20名符合條件的貧困大學生通過教育扶貧獲得補助。此外,該市還實施了雨露計劃,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參加職業教育并符合相應條件的在校學生,給予2000元的生活困難補助,目前正在接受報名、審核。
一、存在的問題
我市扶貧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還存在很多問題。
(一)限制農戶增收的外在因素還較多。
一是農村立地條件差、生產性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我市耕地量少、塊小、分散,而且生產性基礎設施落后,不少己年久失修,制約了我市農業發展和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
二是特色產業扶貧水平較低。全市農業龍頭企業總量少、規模小、設備差,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弱。
三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全市農民合作組織規模小,資金實力弱,再加上技術、人才等方面因素制約,專業合作社組織從事種養業的比例高,粗放經營的多,從事農產品深加工的少,產生的經濟效益低,帶動作用不明顯。
四是低收入農戶增收渠道單一。城鎮產業規模小,三產業發展慢,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不足,難以讓低收入農戶從第第三產業獲得更多的收入。
五是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向下延伸不夠,低收入農戶對市場信息和市場行情缺乏了解,對農業結構調整方向不明確,致使農業生產難以與市場對接,加之部分農村文化陣地萎縮,公共文化體系缺失,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不強,影響了低收入農戶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
六是一些村級組織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缺乏戰斗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無法帶領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
(二)
制約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的自身因素也不少。
扶貧工作要靠
“內治外幫”,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最終要靠自身的努力,只有把他們的潛力挖掘出來,才能抓住扶貧工作的
牛鼻子
。目前影響他們脫貧致富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三個:
一是一些低收入農戶滿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給自足的傳統生產模式,離開土地的脫貧致富能力較弱,有的仍未擺脫“養豬為過年,養牛為犁田,養雞養鴨為了找點油鹽錢”的自然經濟狀態,他們的商品意識、科技意識和市場開拓能力都很低。
二是由于受科技文化素質等因素影響,一些低收入農戶生產仍帶有較大的盲目性和傳統的自然習慣,部分農民接受科技知識和適應市場經濟能力較差。
三是部分低收入農戶“等、靠、要”思想較為嚴重,具有強烈的依賴性。過去長期實施“送錢、送糧、送衣”的扶貧方式,致使一些地方的低收入農戶產生了靠政府靠社會救濟度日的依賴心理,失去了改變貧困的信心,存在著一種比物質貧困更嚴重、更難治愈的“志氣
貧困”。
(三)扶貧的方式方法還需改進。
一是強調經濟的多,重視人的精神、文化因素的少。有些地方往往強調的是增加物的因素,而忽視人的因素,一談到扶貧就強調加大資金投入、發展項目等等,對于樹立自強自立、艱苦奮斗的精神宣傳不夠。
二是缺乏對癥下藥、分類指導。有些扶貧資金、項目,采用平均分配辦法,直接影響了扶貧的效益和效果;機關干部在幫扶中,下去的人多,但幫助分析貧困原因、指導脫貧辦法的少;在幫扶措施上,有些地方對不同類型貧困戶缺乏有針對性的幫扶,采用的辦法不多、措施單一。
三是有些地方基礎工作不夠扎實。主要反映在一些基礎數據上,包括低收入農戶、低保對象的確定,有些就由于人為因素造成不夠準確、真實、可靠。比如有些貧困戶是由于家庭成員不承擔或少承擔贍養和扶養義務造成的,但這類情況在一些地方仍把他們列入扶貧對象,以致造成不良影響。
(四)
一些政策、措施還不盡科學合理。
一是資金投入不足,誘發新的債務。二是資金渠道多頭分散、門檻高,受益難。據了解,近年來中央、省、市各級財政投入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資金也不少,但這些資金各有各的主管部門,各有各的投向,各有各的管理方式,造成項目規劃、實施、驗收不好統籌協調,增加鄉鎮村的操作成本、農戶的生產成本。其中很多扶貧項目資金都是以“以獎代補”的形式下發或申請條件要求較高,而低收入農戶由于無資金、無能力進行啟動實施,根本無法爭取項目資金,所以扶貧效果收效不大。再是有些規劃項目不尊重群眾意愿和不切合實際,有的地方農民想做的項目,相關部門沒有規劃,就不能申請扶持資金,而部門規劃的項目不一定適合在當地實施,但為爭取資金又必須申報,最終效益不好。三是低保擴面工作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低保將能更有效解決農村最低貧困群體的生活問題。但低保下達比例指標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一是低保對象難確定。由于分配到鄉鎮、村的指標是固定的,造成部分農村出現
“粥少僧多”或者“僧少粥多”引發農村一些新的不穩定因素。二是部分鄉鎮因財政困難,配套資金難落實,對這項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出現落實不到位情況。
(五)
扶貧的機構、力量有待加強。
一是扶貧的主管機構不健全。目前本市扶貧辦沒有獨立,大多與農辦或農業局合署辦公,而且辦公室沒有專職工作人員(或很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市農村扶貧工作的開展和深入。二是扶貧的資源、力量有待整合。扶貧工作要求多部門協作,但當前的協調主要在資源動員上比較有效,在資金和項目的管理上部門間的協作明顯不足,形成職能部門單打獨斗的局面,沒有很好地將部門的資源、資金整合運用,形不成合力,造成各方面都在抓,而各個方面又都出現資金缺口、項目效益不明顯的問題。而且多數縣(市、區)缺乏統籌兼顧、有效整合的機制,降低了扶貧的效率。
二、對策與建議
做好農村扶貧工作任重道遠,我市必須在認真總結過去扶貧工作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實,完善工作機制,扎實有效推進扶貧工作,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各級黨委、政府要在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認真貫徹實施市政府[2015]63號文件的同時,理清思路,加強扶貧工作的針對性,進一步理清扶貧工作思路,把扶貧開發看作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提和基礎,抓住扶貧關鍵環節,用統籌的眼光看扶貧,綜合的手段抓扶貧,真正把扶貧開發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納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框架之中。
一、**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基礎環境和條件惡劣。一是地理劣勢。山區群眾常說“看到屋,走得哭”,真實地反映了山區溝渠縱橫、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這一特征使農業生產生活異常困難。二是土壤貧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襲刀耕火種,產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災害頻繁。山洪、干旱、風雹、地質滑坡等自然災害年年發生,僅丫口組目前就有15戶農戶居住在滑坡危險地帶,而農民抗御災害能力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區大部分人口多為散居,密集度不高。據實地調查,**村的人口密度僅為168人∕平方公里,很顯然,**村新農村建設的聚集動力非常弱。
(二)社會服務體系不到位。一是基礎建設落后。由于多年來投入不足,導致貧困山區基礎設施十分落后,特別是農業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問題比較嚴重,普遍存在吃水難、上學難、行路難等問題。二是社會保障不完善。村衛生室形同虛設。山區群眾無錢治病,大多數農民生了病也是硬撐,小病釀成大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突出。據實地調查,**村農村婦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醫院就醫。同時,由于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養兒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養老模式,家庭成為重要支撐。三是文化生活匱乏。由于缺書少電,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情況較為普遍。“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是**村現狀的真實寫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匱乏,使封建迷信、賭博等乘虛而入,敗壞了社會風氣,也影響了山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四是城鄉人民權利不平等。由于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為了阻止農民進城找工作,實行了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使農村人特別是貧困山區農民在教育、就業、衛生、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受到與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這個問題在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沒有真正解決,現在農民進城打工還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視,甚至還存在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直接影響了農民的收入,同時又造成了和諧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三)農民整體素質偏低。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但由于歷史原因,**村的大多數農民文化水平低,綜合素質不高。據實地調查,**村全村共2019人,大專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專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學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讀書的兒童199人。貧困山區勞動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在外務工,留守人員多為老人或兒童,難以承擔起建設新農村的重擔。同時,農民培訓機制在貧困山區難以建立,有培訓點也是流于形式,使農民的發展技能、思想水平與新農村還存在較大差距。山區農民普遍認為新農村建設是政府和黨員干部的事,爭取政府下撥資金踴躍,自己出資出力參與新農村建設積極性不高。
(四)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加大對**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種措施增加農民收入。但由于**村自然經濟成份較重、農戶經營規模小、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村信貸困難、農資價格高質量低的市場調控不力等原因,農民增收仍然十分緩慢。**村地處大山深處,全村有513戶2019人,可耕地面積3749畝,其中:水田只有522畝,多數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歷史和人口素質低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山上農田水利設施難以配套,交通狀況極差,雨天山體滑坡時有發生,村民缺乏教育,整體素質偏低,群眾生產生活困難,雖然農民人均收入2016年達到2300元,但發展不平衡,農民人均純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達1373人,占68%,這一現狀是制約**新農村建設最為突出的矛盾。
二、**村新農村建設的對策
(一)抓組織,發揮黨員干部作用。貧困山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要建設一個富有戰斗力的村級班子,一支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黨員干部隊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設戰斗力強的村支部,帶領貧困山區農民艱苦創業,建設新農村。二是加強干部隊伍建設,通過“三培養”,把優秀村民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和村級后備干部,解決接班人問題。二是完善干部激勵機制。健全村干部工資保障機制和增長機制,完善村干部正常離職后一次補發補貼機制,積極探索村干部“職業化”及養老保險制度的新途徑,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頭,工資上有保障,正常離職后有依靠,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
(二)抓規劃,引導科學有序發展。貧困山區的現狀決定了新農村建設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須從當地實際出發,從制定規劃著手,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安排,循序漸進。一是科學制定區域規劃。對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經濟發展基本一致的貧困山區制定統一的區域發展規劃,對發展定位、村莊布局、基礎設施、主導產業和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戰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學編制村莊建設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社會公共事業發展規劃。二是統籌制定村域建設規劃。突出山區特色,找準每個村的優勢和劣勢,合理確定村莊規模,統籌規劃產業方向,村莊布局、服務設施和住宅布點,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三是妥善把握規劃制定和實施中的幾個問題。要突出農民的主導地位,認真聽取農民建議;要體現和諧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順從山地勢,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要嚴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確立示范點,并實行動態管理;要選好切入點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從農民最關心、最容易見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實施安全民居建設、人畜分居和安全飲水建設等;要整合資源和項目,將資金集中起來辦大事、辦好事。
上半年的農業生產,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得到了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整個農業生產做到工作有序、措施有力,都貫穿著一個“早”字,做到任務早安排、措施早落實、責任早明確。為此,上半年的農業生產盡管遭受嚴重霜雪低溫的影響,但農業生產仍然取得可喜的成績。
(一)夏糧增產為實現糧食總產的目標任務夯實了基礎
今年夏糧生產,由于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克服了去年百年未遇旱災的影響,從面積任務、科技措施等方面加大了夏糧生產的工作力度,通過縣、鄉、村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農業戰線上全體技術干部的艱辛努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全年的夏糧生產喜獲豐收,取得了增產6.8%的好成績。
(二)認真貫徹市政府召開的春耕備耕工作現場會議精神,確保了各級樣板落到實處
為實現今年農業科技措施推廣恢復性增長,市政府于3月15日在朝陽區的靖安鄉召開全市春耕備耕工作現場會。為把市樣板現場會的精神落實到戶、地塊,農業局作了認真的研究,精心的組織,一批技術干部下到各鄉鎮抓樣板、抓技術措施的推廣落實。為使縣、鄉、村各級樣板辦得有聲有色,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帶動示范的作用,讓群眾做有新看,學有所樣。我與農業局的唐局長到重點鄉鎮研究樣板類型、樣板區域、樣板方案等內容。由于縣農業局和各鄉鎮的任務明確、工作到位,確保縣1000畝以上,鄉鎮200畝以上,村50畝以上的示范樣板逐一落到實處,使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取得了實質性的效果。
(三)農牧業生產重點工作有所突破,為順利完成今年的各項任務指標打下基礎
一是兩雜良種推廣有突破。為確保完成今年兩雜糧種的推廣任務,農業局想盡了千方百計的辦法,在沒有訂種資金的情況下,想方設法地籌措訂種資金。在去年制種方受嚴重自然災害影響,制種農戶不按數量交種,個體戶高價訂種,所訂種籽不能履約的情況下,農業局動用了各種關系與之周旋,保證了我縣所訂種籽供給沒有出大問題,除個別品種不能滿足群眾的需要外,其它品種供給有余,取得了良種推廣有所突破的好成績。
二是地膜苞谷推廣有突破。推廣地膜苞谷是解決二半山以上地區農民吃飯問題的關鍵。二半山以上地區由于兩頭低溫,中間溫度不足,種雜交苞谷不蓋膜不能成熟,只能種老品種,且產量較低。為此,縣委、政府出臺了扶持地膜苞谷的政策。農業局和各鄉鎮為把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實到一家一戶,加大了地膜訂購和推廣的工作力度,使地膜推廣工作在完成任務的情況下有突破。
三是縣級仔豬基地建設工作有突破。按照縣委、政府的總體安排布置,針對我縣生豬生產農戶飼養的豬四元、五元雜交品種比例過重,對優化生豬產業和提質增效都不十分理想的實際。為解決優化品種和仔豬供給難題,今年在馬樹、藥山、白鶴灘三個鎮建立仔豬基地。為完成好工作任務,農業局從畜廄建設、品種選擇等做到了技術有專人負責,工作有責任追究,確保了畜廄修建和畜種引進的硬性要求。三個鎮也把仔豬基地建設納入議事日程,使畜廄建設按照要求,高標準、高質量地超額完成任務。并在大戶養殖方面有突破。
四是縣級、鄉級肥豬基地建設有突破。在今年勞務輸出比較特殊的情況下,農業局和各鄉鎮想盡了千方百計的辦法,對縣鄉肥豬基地進行了多次反復的規劃、落實,為把任務目標落到實處,農業部門和鄉鎮做了比較細致的工作。到目前為止,縣、鄉肥豬基地的畜廄建設已按質、按量完成任務,而且在畜廄的建設面積上有大的突破。
五是黃牛凍改工作有新突破。農業部門和鄉鎮加大了宣傳工作力度,使新建站點按要求落到實處,黃牛凍改的好處在養牛農戶中家喻戶曉。為把黃牛凍改的宣傳做得有聲有色,農業局花了幾萬元錢編印黃牛凍改的宣傳畫,凍改點的技術干部將自己的電話號碼寫在宣傳畫上,農戶需要凍改就及時電話聯系技術人員,技術人員便上門服務。從目前的凍改進展看,整個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為完成五千頭的目標任務夯下了堅實的基礎。
六是農民種植返季蔬菜收入有重大突破。今年各鄉鎮和農業部門對返季蔬菜的種植和營銷都加大了工作力度,引導農民擴大面積,選擇市場對路的品種,加大投入、精心管理。今年種植蕃茄畝收入達5000元以的農戶全縣數不勝數,種植冬洋芋畝收入3000元以上的農戶更是不計其數,精細蔬菜市場較好。可以說,今年的返季蔬菜為農民增收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七是農業項目的爭取有新突破。在沒有政策性項目只有關系項目的時期,縣委、政府的主要領導非常重視,多次到省、市匯報聯系,農業局也積極主動地配合,使種草養羊項目、生豬基地建設項目、冬季洋芋繁種基地建設項目、畜種改良項目、新農村建設項目、農產品營銷協會項目、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項目等即將獲得省發改委、省農業廳、省扶貧辦的認定支持,除特殊情況外,9月份以后可能下資金文件。同時也還有一些儲備項目正在與省市聯系匯報中。
八是今年的農業生產有新突破。由于人努力天幫忙,盡管遭受各種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影響,但從各類農作物的長勢看,除高二半山區以上的部分洋芋、苞谷、雜糧等受低溫、冰雹的影響長勢較差外,二半山和江邊的農作物長勢較好。而且,我縣的立體農業較為突出,二半山的面積大于高二半山以上的面積,只要二半山不受大的影響,豐欠互補有余。由此可言,今年的農業生產突破目標任務沒有大的問題。
二、對下半年農業工作的意見
對下半年農業生產的意見是:認真貫徹好縣委十屆一次會議精神,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強化大春作物的田間管理,狠抓冬季農業開發,培育好以畜牧、蔬菜為主的增收產業,確保今年農牧業的各項任務指標圓滿地完成。
(一)認真抓好今年農村經濟的測算驗收等工作
今年我縣農民人均增收的標準是120元。農民增收主要依靠的是糧食、畜牧、煙、糖、桑、經濟作物、經濟林果、勞務輸出等,各實現多少要認真測算,確保目標任務的實現。下半年農業各項工作,各鄉鎮必須圍繞縣、鄉、村三級樣板的驗收、糧食總產和農村經濟的測算來開展。通過驗收和測算,在充分發揮科技樣板比較效益的同時,也為人均增收提供科學的依據。
(二)周密部署今年的秋防工作
各鄉鎮、部門一定要牢固樹立畜禽安全就是增收、增效的觀念,認真貫徹執行“政府保密度,業務部門保質量”的責任體制,堅決做到“鄉不漏村,村不漏組,組不漏戶,戶不漏畜,畜不漏針”,徹底消除免疫空白點和免疫死角,確保W病免疫、羊痘免疫、禽流感免疫和常規免疫等防疫密度達100%。確保養殖業不出現重大疫情。
(三)加大力度抓黃牛凍改,確保五千頭目標任務的完成
上半年,全縣已完成黃牛凍改3214頭,占任務的64.28%。我縣有較大一部分農民經濟收入單一,畜牧業是這些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黃牛凍改技術的普遍推廣,對推動我縣養牛業的發展,提高畜牧科技水平,改進群眾落后的養殖觀念,提高養殖效益,從而促進廣大群眾脫貧致富起到較大作用。所以各鄉鎮、部門要切實加快黃牛凍改步伐,把黃牛凍改作為發展畜牧業的亮點工程、民心工程來抓好抓實。確保年初下達任務的圓滿完成。
(四)認真研究今年的冬季農業開發,確保農民增產增收
圍繞我縣的兩江電站建設,在光熱條件較好的金沙江、牛欄江流域搞冬季農業開發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縣境內的白鶴灘鎮、金塘鄉種植反季蔬菜已經具備一定規模,但目前冬季農業開發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種植規模化、管理科學化的水平還很低,有待于縣相關部門和鄉鎮認真研究,營銷的網絡建設應加大工作力度,引進一批農產品營銷商。很多種植農戶受小農思想的束縛,誠信較差等因素的存在,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該產業的發展。所以,所涉各鄉鎮、部門要認真研究今年的冬季農業開發,務必擴大面積,提高科技含量,確保農民增產增收。
石蓋塘鎮位于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區“城郊新鎮、工業重鎮、經濟強鎮”,鎮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入全市經濟十強鄉鎮行列。全鎮下轄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共有總人口11950人,其中農村人口9406人,城鎮人口2544人,有農村富余勞動力(16至60周歲)2343人;勞動力年齡結構為:16-20歲之間的勞動力180人,占7.6%;21-40歲之間的勞動力1506人,占64.2%;41-60歲之間的勞動力657人,占28.0%。知識結構為:初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占65.4%;高中、中專以上文化800人,占34.1%。
一、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幾個特點
1、具有較強的裙帶性。經親朋好友介紹或引路而實現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占大多數,通過政府或職業中介機構組織勞務輸出實現轉移的人數相對較少。特別是青年勞動力流動周期長,有的農村青年已完全擺脫了農業生產而長期在外從事流動就業,流動時間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3%左右。
2、流動區域相對集中。北湖區石蓋塘鎮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遍及全國各地,但是,流動區域相對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區等地區。隨著北湖區石蓋塘鎮鎮域經濟的加強,宇騰化工、裕湘面業等企業擴產,在鎮區就業的農民工有增加趨勢。
3、具有明顯的兼業性。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相當一部分農民既保留著土地的承包權,又加入了外出務工大潮,農忙時種地,農閑時外出做工經商,屬亦工亦農性轉移。
4、依然以從事純體力勞動為主。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4%,由于他們普遍素質偏低,技能單一,這與就業市場要求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們外出就業的空間逐漸縮減,大部分只能從事勞動技能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行業。
5、由單純的打工者向個體私營業主轉變。一部分外出務工人員通過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單位從事管理或技術工種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積蓄了一定資金,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他們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紛紛返鄉創辦經濟實體,從而真正發家致富。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開放以來,自發性轉移一直是農村勞動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時由于基層就業信息網絡尚未健全,使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缺乏足夠的信息渠道和就業指導,導致盲目性很大。農村勞動力無序化流動給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勞動力宏觀調控、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和城鄉統籌就業等工作增加了難度,降低了勞動力資源利用率,同時也給輸入地的社會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設、計劃生育等方面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2、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相對偏低。據調查,外出務工勞動力整體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占外出務工總人數的24.4%;800-1500元的有1480人,占63.1%;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占12.1%,同時,他們工作存在不穩定性,據調查,長期在一個地方務工的占外出務工總人數的38%,兩個以上地方的占62%。
3、農村勞動力就業尚沒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農村勞動力在向二、三產業轉移過程中面臨諸多體制性、政策性障礙。如在就業機會上,與城市勞動力相比,農村勞動力在就業機會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法律保護及有效監督,使農民工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不僅大大低于城市職工,而且沒有保障,外出務工人員中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占外出務工總人數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簽訂不規范;參加養老保險人員64%,少數參加了工傷保險。近幾年,盡管中央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但完全落實到位仍需要一段時間。
4、較低的素質制約了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領域。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是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現在低學歷的偏多,高學歷的極少;體力型的偏多,經過專業培訓的較少。受農村勞動力素質、技能低的客觀條件影響,農村勞動力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轉移領域也越來越窄。
三、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建議
1、健全體系,不斷完善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強城鄉溝通的勞動力市場硬件、軟件建設和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及村級信息聯絡員隊伍建設,著力構筑完善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化服務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培訓和管理體系,有效地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就業。同時,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轉,實行土地承包權與耕作經營權的分離;支持農民進城打工和就業,實行城鄉統籌就業、平等就業;積極探索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使農村勞動力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并逐步過渡到城鄉勞動者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我縣目前共有鄉鎮23個,總行政村498個,截止2012年年初,全縣已有客運班線抵達或通過的行政村489個,尚有9個行政村不通班車。不通班車的9個行政村主要原因是沒有新建公路或原有公路達不到竣工驗收的標準。現全縣已有客運企業4家;農村客運站18個;農村客運班線55條;農村客運車輛312輛,總座位數4232座;農村公交線路三條;全縣范圍內“黑車”(無證經營),非客運車輛載客,農用車載客近330臺。
二、存在的問題
我縣是農業大縣,且地廣線長,由于農村人口比例較大,居住分散以及農村交通建設基礎差、起步晚等原因,全縣廣大農村特別是山區,邊遠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客運發展滯后。供給能力不足、服務水平不高、行業運營粗放、安全管理薄弱等問題突出,農村群眾“出行難、出行貴、出行不安全”等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客觀上阻礙和制約了全縣農村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責任不明,機制不全。全縣各級政府對農村客運發展的主體責任不是很明晰,農村客運發展機制、體制上存在問題,地方政府與交通部門管理權限、職責不太明確。
(二)農村客運管理存在許多問題。大部分經營車輛產權屬于個人,客運公司對車輛無產權,掛靠經營現象普遍,經營主體分散,客運公司不能對車主實施全程監管,造成經營者超載、超范圍運營。農村客運車型也不適應農村趕集隨車帶貨的需求。同時,趕集時的運力不能滿足農民出行的要求,不趕集時運力過剩。客運公司對駕駛人的安全教育管理不到位,經營者素質參差不齊,只注重經濟效益,安全意識差、服務意識差。
(三)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小且落后,跟不上發展。雖然國家政策實現“村村通”,但我縣公路等級差,基本上是四級和等外路居多,公路沿線停靠點缺少明顯的候車標志。農村客運站點建設跟不上發展,嚴重滯后且服務功能差。一些村鎮即使建有車站,也是形同虛設,起不到應有的功能作用。加之農村客運規模小,農民消費水平低,居住分散,客流不集中,農村客運班線經營成本高,實載率得不到保障。
(四)現有農村客運運力投放比重不平衡。由于各鄉鎮的發展不平衡,農村人口是自然居住。相比來說,大鄉鎮的集貿市場客流比較集中,因而成為熱線,營運車輛多,趕集時客流相對集中,運力與運量相對平衡,淡季時運力就會過剩。鄉鎮人口居住偏遠分散則運力投放較低。
三、加快農村客運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充分認識加快農村客運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全縣各級政府及各有關部門一定要充分認識加快農村客運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妥善解決農村群眾出行難作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擺在突出位置,納入重點工作,統籌兼顧、系統安排、努力改善農村交通條件,保障廣大農村群眾安全、經濟、便捷出行。
(二)建立健全保障體系
1、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縣政府及各鄉(鎮)政府對本地區農村客運發展負領導責任,應成立由政府牽頭,各相關部門參加的加快農村客運發展領導小組,要上下聯動、內外協調,充分發揮各級組織特別是鄉(鎮)人民政府及村委會在農村客運發展中的主導作用。
2、客運組織公司化。為提高農村客運經營者的抗風險能力,規范農村客運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必須把現有運力整合組建成運輸企業,作為農村客運經營的主體,實現縣與鄉(鎮)、鄉(鎮)與鄉(鎮)、鄉(鎮)與村、村與村之間的城鄉客運一體化運輸。引導、鼓勵運輸企業采取股份制、合作制、聯合、整合等形式進行發展,逐步實現農村客運公司化經營。
3、規范農村客運線路。交通主管部門要按照“城鄉一體化、區間網絡化、鎮村輻射化、布局合理化”原則,以現有運力為主,采取專線經營、區域化(以鄉鎮為區域)經營;允許經營者開行定線日班車,隔日班、周班、趕集班或其它適合農村群眾出行需要的班次等多種營運方式。
4、科學制定農村客運發展規劃。當地鄉(鎮)政府要根據本區域人口分布、道路情況、經濟條件等實際,制定農村客運發展規劃。突出農村客運站點規劃、農村客運線路規劃和運力投放規劃等重點。引導城市客運車輛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
5、積極推進農村客運站、場建設。本著循序漸進﹑科學設計﹑合理選址﹑經濟實用、規模適中的農村客運站,確保建成后便能順利經營。同時,農村客運站的建設要堅持“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采用公建公營、公建民營、民建民營等多種形式,并鼓勵、支持社會力量投資農村客運站點建設。
(三)實施加快農村發展的扶持政策
明確加快農村客運發展扶持范圍。針對農村客運相對干線客運和城市客運經營效益較差、公益性強等特點,按照“多予少取,放活讓利”原則,政府(財政、國土、稅務)應出臺相應政策扶持農村客運發展(如減免稅收、農村客運站土地規劃、財政補貼等)。
(四)完善市場安全監管機制,強化農村客運市場
1、完善農村客運管理體制。實現“政府牽頭、部門聯動、鄉鎮主導、企業負責”和“縣管鄉包村落實”的全面實施。
2、規范農村客運經營行為。一是縣政府應指導督促鄉(鎮)人民政府落實工作責任,配合職能部門加強對農村客運企業及司乘人員的職業道德、業務知識教育、安全知識培訓,使其熟知運輸法規知識,自覺遵守運輸管理和安全營運的有關規定,督促農村客運經營者按國家有關規定足額繳納承運人責任險等各種保險,做到規范經營;二是交通運管部門要加強“三關一監督”的管理;同時,要加強監督檢查農村客運的經營行為、運行安全、票價執行、服務質量等,實行農村客運安全、質量、服務、信譽的評價制度和獎懲制度,完善規章制度,規范經營行為。
(五)落實安全措施,保障群眾安全出行
1、建立農村客運交通安全監管機制。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建立健全縣人民政府牽頭,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公安、安監、交通等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廣泛參與的農村客運交通安全綜合協調機制,充分發揮交警中隊、鄉(鎮)交通安全協管、鄉鎮派出所、村委會干部職工的作用,強化對農村客運交通安全監督管理。
2、落實交通安全責任。從維護農村穩定和保證農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高度出發,深入貫徹國家、省道路交通安全各項法律法規,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制度,切實加強農村客運安全管理。把日常監管、安全教育和指標考核等結合起來,層層簽訂責任制,確保各項安全責任措施落實到鄉(鎮)、落實到基層、落實到企業負責人及駕駛員。
此次調研,對于村落和被調查人完全采取了隨機取樣調查,保證了數據采集的客觀性和科學性。調研團雖然結束了在xx的調研活動,但為了保證調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調研團的成員又決定加印問卷返回各自的家鄉,展開追加調研,為此次調研能真實地反映問題增加素材和數據。近年來,我國的三農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黨的十六大報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討論了三農問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是將三農問題的解決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認為:農村工作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就沒有全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65歲以上的農村留守老人有近2000萬,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啊!子女闖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獨,缺乏照顧,卻時刻掛念兒女,這就是農村留守老人的縮影啊。然而,在外務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贍養義務理解為源源不斷的物質供給,忽略了對父母精神上的噓寒問暖。留下的是踽踽獨行的老人每日不斷地守望家門,盼星星盼月亮,盼著自己孩子早日回來。這讓我想起之前我們走訪的那些老人,每一個都是蹣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體不適還要照看自己的孫子。兒女離開,孫子尚小,為了整個家,不得不自給自足。一輩子就這么辛勞度過,沒有享受過一天的福,這真是做兒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問題還未引起廣泛的重視。但無論如何,他們是為我們的成長付出辛勞的功臣。先在他們已是日薄西山,他們缺乏社會的關愛,承受骨肉兩地分離的痛苦。在物質文明逐步走向發達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現是社會發展尤其是農村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必然現象。我們應該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會群體中的弱勢者:他們年老力衰,他們動作遲緩,他們招人嫌棄,他們是經濟上的低收入者,他們是生活上的低層次者。正是由于這些的特殊性,就決定了他們很難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這需要社會的廣泛關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與關心。總而言之,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子女們,掙錢只是一個生存目的,老人則是自己的至上親人。當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時候想著盡孝早己為時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問題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關心與社會的關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快樂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得以保護,農民基本能夠解決溫飽問題,但農民普遍抱怨種子、農藥、化肥、管理等導致種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農政策不到位等問題,同時靠天吃飯、種糧不賺錢等狀況還是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在走訪中,他們還注意到,一個村子的領導的水平就直接決定了整個村子的發展狀況,三農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一批眼界開闊,踏實為民的村干部。見到了農村醫療資源的缺乏、農民生活的困苦、農民居住環境的差亂,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農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增加農民的收入,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中外的歷史經驗都表明,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就是將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工業和第三產業轉移。只有實現農村勞動力不斷的、大量的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才能有效的提高農民收入。要實現農村人口的轉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夠的勞動密集型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轉移出來的農村人口必須有足夠的勞動力素質,來適應城市里面的工作,農村勞動力素質則關鍵取決于農村教育水平。農民的素質決定了他們在城市只能從事最底層的工作,本來背井離鄉與親人分離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給農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農民工在城市的工資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開支以及兩次農忙和過年三次回家的路費,使微薄的收入所剩無幾。由于文化水平低,農民工沒有法律上的自我保護意識,在外出務工時不會意識到要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即使簽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內容,以至于很多農民工勞累了一年,到年底卻拿不到工資。從心理和經濟方面考慮,農民都不愿意外出務工,用濉溪縣一位領導的話說就是農民在有飯吃的情況下都不會外出打工,這主要是由農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農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礙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難提高。
其次,由于農民文化水平低,農業技術很難在農村推廣,推廣速度慢。農村田地產量低、種植的作物品種單一,再加上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耕地較少,大多數農民只是把農業種植作為一年口糧的來源。在調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歲的農民說他們多年來都是冬季種小麥,夏季種大豆,種植方法也從沒改變過。他給我們算了一筆帳:小麥一畝地最多產900斤,價格是7角/斤,大豆一畝地最好能收入400元,一畝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農藥等,一畝地一年的凈收入為500600元,除去家人的口糧剩的就更少了。當問到是否需要農業技術時,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說書上關于種植、養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農民太多了。第一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來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們不能把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應用到生產中。
再次,以農民現在的文化水平很難了解和理解國家的經濟政策。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決定了他們的娛樂活動主要是打牌、看電視和聊天,但看電視又很少看新聞,所以他們幾乎沒有了解國家經濟政策的途徑。在調研過程中,像社會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環境保護等最常用的詞語,都要給他們解釋很多,他們才能理解,更談不上理解國家經濟政策的條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國家經濟政策的引導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機會。由于知識水平有限,農民參與管理及創新的積極性較低,大多數人都是隨大流,不愿意積極的尋求致富之路。
基本情況與現狀
桃花溝村位于鄖縣城關鎮西部,與鄖縣最邊緣的大柳鄉相鄰,版土面積8.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個村民小組,410戶,1806人,其中,丹江庫區移民235戶,耕地面積2700畝,其中,旱地2050畝,水田650畝,林地1400畝。20XX年全村人均純收入3260元。根據國家貧困標準 (20XX年人均純收入2736元)統計,該村現有貧困戶232戶,966人,占全村總人口的53.5%。
有史以來,桃花溝村始終以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生產為主但農業生產條件較差,產業結構單一。生產水平低、生產成本高、農業生產效益低下、增收門路單農民觀念落后、因災、因病返鄉較多,是該村貧困現狀的集中體現.
扶貧目標及對策
針對桃花溝村貧困現狀,子胥湖集團公司扶貧工作專班通過進村入戶調查摸底,并與村兩委會多次商討,初步擬定了扶貧發展規劃,力爭在2020年前,通過項目拉動、產業帶動、包戶促動、整體推動的方式,把桃花溝村打造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綠色宜人、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文化事業興旺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扶貧目標
采取項目扶貧、產業扶貧、包戶扶貧的方式,利用子胥湖集團產業帶動優勢,力爭通過6年的奮斗,形成以桃子產業為主的觀光、休閑、采摘生態旅游園區,實現產業發展(發展生態桃園1000畝以上)、農民增收(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生態改善、村容靚麗、村風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到20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
扶貧對策
一是完成村主干道的公路擴寬、硬化。
力爭在20xx年前投資600萬元完成鄖廟路至村萬頭豬場的6.5公里道路擴寬、硬化,達到路石寬8米,水泥路面寬6米的要求,并搞好路間及排水溝建設和綠化帶建設,形成桃花大道景觀帶。
二是改善土地生產條件。
20XX-2018年通過對桃花溝進行水、田、路、渠的綜合治理(面積450畝),形成耕地園田化、梯田化;新修河堤石岸 6000米,改挖河道400米;修建機耕路28條2400米、田間作業道36條4500米;維修庫塘8口、引水堰渠4000米。
三是建設萬頭生豬養殖基地。
計劃從20xx年開始,投資2600萬元,建設一個現代化的種豬繁育場,專門繁育子胥湖土黑豬(年繁育10000頭以上),為貧困戶和養殖大戶提供優質種豬仔,對貧困戶實行先賒后還的辦法,扶持貧困戶發展養豬業然后,由子胥湖集團公司統一收購、加工和銷售,并統一品牌、統一價格、統一標準,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供、加、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帶動貧困戶和基地農戶實現產業化經營力爭到2018年形成萬頭養殖規模。
四是建設千畝生態桃園。
計劃20XX-20xx年投資200萬元,建成1000畝生態桃園,引進最新的水蜜桃、油桃和大櫻桃品種。桃園內套種草莓或花草,實行立體種植,配套建設一批觀光景點,培植 春賞桃花、夏摘桃果 的桃文化觀光園。
農村精準扶貧調研報告的范文二: 為深入細致了解扶貧村現狀,明確下一步工作方向,5月16日,我們結合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到XX鎮XX村開展扶貧調研工作。通過召開村干部、村小組長座談會,走訪農戶了解貧困現狀,廣泛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形成了此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XX村共有4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347戶,1318人,其中貧困農戶71戶328人,低保戶44戶70人。全村耕地面積1159畝,人均耕地0.88畝,農業生產主要以從事水稻種植為了美麗鄉村建設,空心村現象嚴重;其村主干道交通已有改善,但村內道路大多還沒有硬化,影響出行;沒有公共休閑場所,村前屋后到處是大片垃圾,農村臟亂差現象嚴重影響居住環境和村民生活水平;農田田園化程度低,農田水利設施落后,山塘水庫蓄水量小,水坡水渠經年未修,嚴重影響農田灌溉。
三是務農人員素質較差。青壯勞力大多外出務工,該村從事種農事生產的務農人都是老人,且初中以下和文盲、半文盲占相當比率,思想封閉、安于現狀,只能選擇勞動力程度不高的水稻等農作物,依靠僅有的土地和國家的扶助政策生活。村級組織缺乏能力組織村民合力發展,大量勞動力外流,造成特色產業難以規模和產業化。外出務工人員由于技能水平低,就業途徑少,門路窄等原因,收入水平也不高。
四是致貧因素多。主要是因病、因殘、因學、因災、缺技術等致貧,但該村有近60%的貧困戶是因病、因殘致貧返貧。因病因殘造成勞動力的喪失或要承擔巨額的醫藥費用,大多數家庭入不敷出,形成疾病和貧窮的惡性循環,因病致貧已成為農村一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
五是扶貧對象的確定存在漏洞。從反饋的情況看,大多數已建卡的貧困戶都有住房,甚至是近幾年才建的新房,條件尚可。但有些家庭確實有困難,確實貧困的農戶并沒有確定為扶貧戶。
(一)抓特征,縣政府打造優勢產業帶。三縣都把特征優勢產業作為培強農業、發展鄉村的重中之重,規劃擴張力度大,典型培養條理高,促農增見效果好。涿鹿縣依照“區域化結構、產業化運營、專業化生產”的思緒,因地制宜發展葡萄、杏扁栽種、奶牛養殖三大主導產業,并將設備蔬菜、張雜谷子栽種作為后續產業著力培強。特別是,該縣建成個葡萄栽種專業鄉鎮、個專業村、帶動萬農戶從事葡萄栽種,發展栽種面積萬畝,年產葡萄近億公斤,被國家林業局定名為“中國葡萄之鄉”,產業化運營率到達%以上。萬全縣充分審閱本身前提,經過擴展種養規劃、盤活閑置資產、統一托付治理、農民入股分紅等有用辦法,配以完善的治理體制,逐漸構成了“以鮮食玉米為主的特用玉米栽種加工、以燕麥為主的雜糧加工、以暖棚養豬為主的畜禽養殖加工和以果蔬為主的栽種加工”四大特征主導產業。該縣產業優勢突出,經濟效益明顯,先后榮獲“中國鮮食玉米之鄉”和“中國燕麥之鄉”稱號,年農大家均純收入完成元。崇禮縣根據地輿、天氣等天然資源優勢,大力完善農田水利基本設備建設,經過規范化服務和新種類、新技能的推行,著力發展設備蔬菜,率領全縣農民走上致富路。該縣發展設備蔬菜面積萬畝,以崇禮蔬菜為主體的“壩上蔬菜”享譽京津及周邊市場,年銷售蔬菜萬噸,完成產值億元。
(二)抓機制,縣鄉村合力推進新民居示范村建設新民居建設是改善鄉村生活情況,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增進農民福祉的一件惠民大事,關于統籌城鄉發展,具體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主要戰略意義。涿鹿縣從年開展新民居建設以來,各項目標延續兩年位列全市第一。該縣共有個村列入省級新民居示范村,重點打造了礬山鎮東關村和涿鹿鎮清寧堡村兩個環首都新民居精品示范點。該縣在新民居建設進程中,一是嚴厲土地政策,一直依照縣域鎮村空間結構規劃、新一輪土地應用總體規劃,充分尋求農民志愿,合規有序開展施行;二是搞好結對幫扶,堅持“+++”的幫扶工作機制(每個示范村由一名縣指導、一個縣直部分、一個效益較好的企業和名幫扶工作隊員一起幫扶),協助示范村建班子、做規劃、定政策、引項目,保證新民居建設強勢推進;三是增強資金治理,執行“專帳核算、專人治理、專款專用”,保證悉數資金用于新民居建設。各級財務獎補資金和包村幫扶資金悉數用于示范村配套設備、公共服務設備、鄉村建設規劃、土地整治及堅苦戶建房借款貼息,三措并舉,為該縣新民居建設供應了有力支持。
(三)抓服務,夯實農業鄉村發展基本農業鄉村發展迅速,服務到位必不成少。三縣在推進農業鄉村經濟繼續發展進程中,立足分歧角度,采取分歧方式進行扶持協助,塑造了一批全縣、甚至全市農業亮點。
一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三縣縣政府和相關部分翻開思緒出政策,拓寬渠道籌資金,努力協助處理發展中碰到的堅苦,為農業良性發展奠基了堅實基本。涿鹿縣經過協調農行、信譽社等金融部分對農業發展賜與信貸支持,特別是在農戶小額信貸、中長期借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為農戶每年供應-萬元小額借款,必然水平上破解了產業發展的資金瓶頸。萬全縣財務每年安排不低于萬元的專項資金,對農業產業化進行扶持。并對企業技改擴模賜與借款貼息,對土地依法流轉并用于發展設備農業的農戶及市場主體賜與補助,極大提高了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和自動性,構成了一批產業龍頭和國家、省、市級名牌產物。崇禮縣出臺了蔬菜產業扶持政策,安排設備蔬菜產業專項扶持資金,用于設備蔬菜借款貼息、新建大棚膜下滴灌、打井配電、三膜掩蓋、規范化技能推行和農民專業協作社補助。縣縣政府協調農行、信譽社為農戶新建大棚供應借款,每新建畝大棚,可借款元,財務貼息元,配套滴灌主管道補助元,打井配電補助%;每個示范村專業協作社補助萬元,從基本上保證了主導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是加強產業龍頭帶動。三縣在努力發展產業的還,積極奔波市場,鼓舞和指導農民成立產業龍頭,扛起致富大旗。涿鹿縣堅持“群眾主體,組織先行”的準則,依照“一村一社、一社‘五化’(組織運轉規范化、生產技能規范化、運營銷售品牌化、社員技藝職業化、產物質量安全化)”要求,堅持專合組織家;并依據產業發展近況,在強大現有龍頭企業基本上,發展了佳禾生態開發有限公司、張家口金農集團等家省市級龍頭企業,進一步延長了產業鏈條,加強了帶動才能。據調查,該縣家產業龍頭共帶動萬農戶完成增收億元。萬全縣采取“協作社(企業)+基地+農戶”運營形式,發展龍頭企業家,成立農民專業協作組織家,經過培樹典型、示范帶動,構成對主導產業的強勢拉動。崇禮縣圍繞主導產業,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使崇禮縣特種蔬菜開發有限公司、崇河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家龍頭企業發展成為集新種類和新技能引進、推行,農產物產、加、銷為一體的領軍企業,在此基本上,合時組建蔬菜協會(協作社),對蔬菜銷售渠道、恒溫設備、品牌、生意人等資源有用整合,規范治理,成為全國最大的越夏彩椒生產基地和河北省蔬菜產業示范縣。
三是提高土地流轉實效。要完成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就必需改動過去渙散的運營形式,完成土地集中、規劃種養。為此,涿鹿縣積極創新土地流轉形式,采取租賃、交換、轉包、讓渡等方法,托付協作社進行土地流轉。該縣指導洪大有機蔬菜協作社租賃土地畝建設日光溫室,指導黑山寺鄉、東小莊鎮農民經過土地交換方式,流轉土地余畝發展設備蔬菜,經濟效益完成翻番。萬全縣具體增強縣鄉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本能機能,規范流轉合同,并堅持“土地流轉市場準入準則”,客觀評價大戶、協作社、企業的資信狀況,經過土地承包運營權入股,堅持股份制協作組織,加以縣政府科學指導協調,最后在各市場主體之間完成土地流轉,完成了各方效益的最大化和產業發展的久遠化。
二、幾點啟迪經過對三縣調查學習,我們以為,這種高起點、高規范的農業鄉村發展形式,恰是我們要學習借鑒之處。
第一,改變觀念是做好三農工作的永久主題。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思想的解放水平決定著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必需把推進思想解放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堅持用工業化的思想指導農業,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圈子,加速農業工業化歷程。
第二,創新科技是推進產業發展的主要支持。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手段。同萬全、涿鹿縣比較,我縣科技對農業發展的奉獻率低,致使產業規范化水平不高。我們必需全方位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使新技能浸透到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以科技創新使用推進農業生產。
第三,健全市場是促進產物銷售的關鍵環節。市場系統是農業賴以發展的載體。我縣農業市場還處于低程度發展階段。我們必需依照“大流通、大市場”要求,重點擴建和新建一批設備完全、功能完善、輻射才能強的農副產物專業市場,促進農產物的區域化生產和規劃化銷售。
第四,培強龍頭是完成農民共富的有用路子。產業龍頭是率領農民致富的領頭雁,必需把產業龍頭作為完成農民共富的強力引擎,把發揚好引領效果作為率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有用路子。
三、對我縣農業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幾點建議學習借鑒三縣經歷,最主要的是做好與赤城實踐的有機結合,在思想觀念上完成改變,在蔬菜、畜牧、林果的規范化生產及鄉村新民居建設等方面獲得打破。
(一)堅持發展第一,做強主導產業。三縣農業鄉村發展的實踐證實,要想完成農民快速增收,首先要選擇一到幾個合適當地實踐的主導產業,制訂可行的施行方案,常抓不懈。就我縣而言,要借助環首都扶貧開發和綠色經濟圈建設有利機遇,積極跑部進省,爭奪扶持,使蔬菜、畜牧、林果業真正成為促進農民增收,在全市、全省有位次的大產業。把培植農產物加工龍頭企業作為發展規劃農業的關鍵行動來抓,增強指導,建管并舉,并選準二商、戰友公司,在發展初級種養的基本上,購進加工設備,引進先進工藝流程,以大帶小,由弱到強,逐步發展成為北方主要的蔬菜、畜牧產物生產加工基地。
一、調研時間:
二、調研地點:
重慶市XX區
三、調研目的:
農村空巢老人問題在如今的社會中越發地突出,而他們的生活情況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通過調查,我們可以近距離接觸空巢老人,了解他們的生活、思想、困難,從而采取相應措施解決他們的困難。
四、調研情況
1、農村空巢老人基本情況
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逐年遞增,老人和孩子漸漸成為了農村地區的主居人群,并且近年人群數量還在增加。農村空巢老人問題越來越嚴重。
以前,農村外出務工主要以中青年男性為主,老人、婦女和孩子看家守地。現在,打工族攜妻帶子外出漸成趨勢,農村出現越來越多的留守老人。他們生活上缺乏照料,成為“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是農村地區的主居人群,由于外出務工的子女們忙于生計,有的一年難得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沒回過一次家,還有的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讓老人們陷入孤寂之中。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遠,但由于“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老人們只能圍著自己的“空巢”打轉轉,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空間里,情感得不到傾訴和釋放,整天郁郁寡歡。
在孤寂與憂郁中度過年年歲歲的老人們,除了未受到他們應該享有的天倫之樂外,就連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直至與他們的子女永遠的告別。
2、農村空巢老人問題
有勞動能力的年輕人,幾乎都出去打工,老少同堂的溫情越來越少。過去在農村經常能看見四世同堂的溫情,如今越來越少,甚至連春節時那樣的溫情也
越來越少了。據調查,我國農村有10.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經常感到孤獨,有69%的空巢老人感到孤獨和寂寞。溫情何在?“空巢老人”的孤獨感與失落感,正在從城市向農村蔓延,農村“空巢老人”因為傳統的分家觀念、對于土地的眷戀等等,很少對子女提出太多要求。并且他們還秉持著為了子女,只要自己還能動,就要繼續干下去,再苦再累也無怨言。而如今的社會又有幾個子女能明白老人們的這份心呢?
子女外出,生活保障困難。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主要是靠老人自己的勞動所得和子女的經濟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由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子女沒有盡到贍養老人的責任,加上我國老年保障體系的不完善,許多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較艱苦。
生病易,看病難。對于每一個人生病都是在所難免的,何況是年過半百的老人們。農村空巢老人在家不僅要照顧自己,還要照顧子女的托付,難免會忽略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有時候就算知道自己生病,考慮到各方面也是一拖再拖,以至于病情的加重。好不容易可以去看病了,又被繁雜的手續過程和昂貴的醫藥費嚇得望而卻步,對此,空巢老人們也顯得很無奈。
3、農村空巢老人問題分析
農村老人空巢化是我國人口、經濟、社會等多種因素造成的。
雖然我國現在在實施計劃生育,但我國的人口數量仍然在逐年增加,人口老齡化也較嚴重。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高齡老年人口增長,老年人家庭空巢期延長,同時兩代老人戶也有所增加。此外,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向城鎮遷移,留守老年人增加。而且隨著居住條件改善以及人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變化,兩代人愿意分開居住的家庭也在增多。
子女們的不盡責使不能老有所養。
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思想和素質也得到相應的提高,但是仍有許多家庭的子女在生活中沒有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尊老敬老在許多子女身上都得不到體現,相應的意識也很淡薄。缺乏照料者和精神慰藉,家庭養老的穩定結構被打亂,嚴重影響了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同時加重了老年人勞動自養的負擔。獨
居老年人更失去了配偶的扶養,與孫輩同住的“留守”老年人加重了代撫育負擔,兩代老年人戶則是“以老養老”,困難相對更多。
對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現象及其問題重視不夠,措施不力,保障不到位。
首先,各地關于居家養老和老年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主要指向城市,適合農村實際情況的政策較少。其次,觀念落后。一些地方的工作思路仍然停留在“家庭養老”上,對農村老年人“空巢”問題重視不夠。最后,缺少有力措施。農村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落后,社會組織很不發育,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問題難度很大。
4、農村空巢老人問題解決措施
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村老年人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加快建立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①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把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并考慮老年人的特點和需求,采取措施給予優待和照顧。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可對貧困老年人降低門檻,提高補助標準,保證貧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穩定。②醫療衛生機構應為急重病貧困老年人開辟綠色通道。積極探索建立農村老年人養老金制度,對于不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農村高齡老年人可采取發放生活補貼等方式,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醫療需要。③加強農村綜合服務型養老機構建設,是農村老人也能享受到一些基本的服務。通過以上種種措施,使得農村老人們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病有所醫,
加強子女盡職盡責意識,提高人們尊老敬老、互幫互助意識 通過媒體對廣大人民進行法制道德宣傳,宣傳尊老敬老的先進事跡,表彰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先進典型。使得更多的子女能夠清楚自己的義務,不僅是從經濟上慰藉父母,更要從精神上關愛自己的父母,時常和老人們溝通交流,通過關愛關心讓老人們不會覺得孤寂和憂慮。
農村勞動力流失的調研報告
農村勞動力流失的調研報告社會對“農民工”一詞早已不陌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民工這個群體的內部也進行著更新換代,作為當代社會的青年力量之一,“農民工”群體中的80、90后,這個農民工群體中的特殊群體,他們的生存生活狀況關系著農村的未來,寒假期間,記者走訪了我國勞務輸出大省四川轄內的鹽亭、××、梓潼三縣的部分農村地區。對80、90后青年農民工的情況做了部分調查。一、打工潮的由來出門打工這一說法開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當時農民種田除了繳納農業稅外還需繳納提留款以及各種集資(包括村社集資、鄉鎮集資以及市縣集資)。各種稅費加在一起,農民辛苦一季下來沒有什么剩余。××縣××鎮的一位農戶這樣告訴記者:“我清楚地記得97年我家油菜籽賣完后除去各種必交的款項,剩下的錢就只給我們娃兒買了個‘冷狗’(當地一種冰激凌,當時售價為一元錢)。“在那個年代,農民手里也真是沒什么錢”梓潼縣交泰鄉政府一位干部告訴記者,“那個時候我們下村社收農業稅、提留款的時候也鬧心,再動員也沒用啊,有些農業搞得差的農戶手里就確實就拿不出來。大多數農民交上稅費后就沒什么結余了。”從那時開始,農村很多的青壯年勞動力就出門打了,不愿在家干有苦又累還沒什么出路的農業了,打工潮也一直延續到現在,即便是國家后來陸續出臺了很多惠農政策,從由費改稅到全面取消農業稅。大部分打工仔任然不愿回家務農了,出門打工還是現在很多農村青年的首選。二、成長經歷及受教育狀況當代青年農民工的成長經歷大多有兩種情況:一是在家鄉成長,初中畢業或職中畢業后便進入社會遠走他鄉開始了打工的生涯,另一種是跟隨父母,在父母打工的地方上學,由于不能在當地上學或是其他原因,大多也初中畢業便和父母一起上班了,不過這類情況較少,由于之前嚴格的戶口受限,大多數的青年農民工是在家鄉長大成人的。記者抽樣采訪的一百個青年農民工中,絕大部分人只有初中學歷,占百分之九十一,高中學歷的僅為百分之六,剩下三人初中沒有畢業,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完成高中學業的六人中有五人是90后。面對這樣的結果,××縣塔山中學的龔老師告訴記者:“現在的農村孩子讀初中后一般都要接著讀高中準備考大學的。但是這在以前很少有讀完初中再接著讀的了,一般都初中畢業就出門打工去了。”三、從事行業及收入狀況比起父母輩的農民工,80,90后青年農民工的知識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大多在外從事一些帶有技術性含量的工作,有的經過培訓后,甚至登上了數控車床的操作臺。從事工作較多的行業多為服務業以及各種工廠。而父母輩農民工曾經很火熱的建筑工,家政服務業則少有青年農民工問津。追其原因,曾在北京當建筑力工的老農民工何友聰告訴記者“建筑工、礦工太累,還每天都是一身土一身泥的,這一代的年青人根本吃不消。大多數小伙子都原意進廠,工作輕松而且還干干凈凈的。”另一位在成都當了多年保姆的農民工史素華則告訴記者家政服務的活挺麻煩的,煮飯、帶孩子、打掃衛生,很多年親姑娘險麻煩都不愿意來,只有我們這些上年紀的人將就干了,當然她們在廠里的做的那些細活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也搞不懂。四、對新潮的了解和其他8090后一樣,8090后農民工對時代和潮流也格外關注和了解。他們也會沒事叫同伴“你媽回家吃飯”,也會閑著了談談哪家專賣店的衣服更好看更實惠,也會閑暇時間去逛逛阿迪耐克,女生去看看完美、歐萊雅,盡管他們很少花錢買。下班后打撲克、上網、逛街是他們的主要娛樂,比起在家忙時面朝黃土背朝天,閑時又里里外外忙家務的日子,城市里這樣的生活對于月薪通常只有兩千左右的他們來說格外愜意與滿足。“唯一的渴望可能就是希望工資能再高一點哦!”現在在上海打工的鹽亭籍女孩邢曉芳這樣告訴記者。五、對未來的打算談起對未來的打算,年齡稍大已結婚成家的青年農民工(主要是部分80后)的普遍想法是現在只管努力掙錢,其他的到時再考慮了,正在上海打工的農民工黃絹告訴記者,現在還沒有想那么細,只想趁年輕多掙些錢。問到是否有在上海買房安家的打算時,她笑著對記者說:“我這一代就算了,還是繼續蝸居了,我們也當不起上海的房奴。如果可能,就得看我兒子這一代了。也有一部分年輕農民工準備未來能夠留在城市,有錢后在外安家立業。梓潼縣交泰鄉后山村的史龍飛就是其中之一。才初中畢業的他,打工生涯已走遍了全國好幾個省,兩年前在浙江打工時遇到了現在的妻子,家住浙江蕭山的吳珍珍,兩人情投意合,最終喜結良緣,夫妻倆現在安家在浙江。談
及未來,史高興地告訴記者“那邊可比我們這山溝里好多了,工作也好找。”對于農村青年的未來,最著急的可能還是他們的父母。修起樓房給兒子娶上媳婦是他們骨子里的觀點,而能夠讓子女跳出農門、過上舒坦日子更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愿望。在城里打拼多年的何東升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一位,“哪能不著急嗎?這都那么大了,還沒成家呢!”何母焦急的說。而何的回答是“不著急,好的都在后面呢!以后我還不愿回你這溝里呢!”六、對未來農村的影響一代代青年農民工外出務工的直接影響便是農村勞動力流失,而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又會對未來農村走向產生巨大影響。說到外出務工對勞動力流失的影響,在當地農村從事生豬收購多年的何旭東生有感觸。“以前下鄉收豬一群人圍著看,現在去了想找個幫忙抬秤捆豬的人都找不到了。”外出務工讓農村勞動力流失,而這個現象在80、90后青年農民工身上又體現得格外強烈,因為80、90后出生在我國實施計劃生育后,不少家庭只有一個孩子,而目前的情況是這僅有的一個孩子一般也都外出打工了。那么以后的土地究竟又由誰來種,農村未來的走向又在哪里呢?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采訪了四川省人大代表、亭縣安家鎮梓鹽村支部書記趙鐵軍。作為一名在基層當了20多年村支書的農村基層干部,趙鐵軍對未來農村走以及青年農民工的發展問題有更貼切的認識。他認為農民外出務工是一種正常現象,是市場化經濟的必然結果,“可以說外出務工是目前農民增收,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手段。”他說,“現在的好多青年農民工對農業根本就是一竅不通,外出打工是現在農村青年的一個很好出路”。關于以后的農村走向,趙認為我國的農業將來肯定要走集約化、模化的道路,同時通過機械化來彌補勞動力不足。“農村以后要不了那么多勞動力”趙說,“青年農民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出路,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后出門打工的路會很好走,但是以后農村的前景也是非常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