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3 15:43: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二、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在內容上的相異和相同

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在內容上有哪些相異和相同呢?

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社會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母腹之內。他的產生,主要是由于有產者剝削,無產者貧窮,生產盲目和經濟危機等。但所有這些都產生于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所以建立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消滅剝削,消滅貧窮,消滅生產的盲目和經濟危機等等,也就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容。同此可見,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在內容上的區別,首先就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和私有;其次就是有無剝削,有無貧窮,有無生產的盲目和經濟危機等等。

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在內容上有哪些相同呢?首先在于他們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其次就是無論人類社會發展的哪一個階段都是由一個一個活著的人來組成的。每一個活著的人都要生活,生活著的人都要活動,每一個人的活動雖有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面向富裕,背對貧窮。富裕使人安定,貧窮使人不寧。這就是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在內容上的相同。

三、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在形式上的相異和相同

那么他們在形式上有哪些相異和相同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用他們在內容上的私有和公有來說明。資本主義社會的形式,由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的私有所決定。所謂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的私有,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沒有公有生產資料,只有私有生產資料。所有生產資料都為個人和國家所占有,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生產資料可使用。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的私有制。

第一,沒有生產資料的人,迫于生活,不得不去出賣自已的勞動力,這就給私有生產資料者的剝削造成了條件。由此可見,私有生產資料者的剝削,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私有制所決定的資本主義社會整體形式中的第一種形式。

第二,任何產品都有更新換代或不再為社會需要的可能。因此,減產或停產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減產或停產后的工人,由于自已沒有生產資料,所以也就不能不失業和貧窮。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私有制所決定的資本主義社會整體形式中的第二種形式。

第三,為了消滅貧困,資本主義社會采取了社會保險。可是社會保險卻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又一種形式的剝削。正如美國總統克林頓所指出的“社會保險總是依賴于年輕一代人的納稅,一般退休人員在不到六年的時間內就能收回他或她所支付的所有保險稅。但是,此后,他還要繼續領取這筆保險金。那么現金從何而來?實際上政府一直靠借貸為社會保險制度提供資金,而把債務轉嫁給納稅人。”由此可見,社會保險的剝削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私有制所產生的資本主義社會整體形式中的第三種形式。

第四,對失業者勞動力的浪費,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私有制所產生的資本主義社會整體形式中的第四種形式。

通過上述四種形式,我們可以看見,剝削、失業和貧困是資本主義社會中所不可避免的。以美國為例,號稱富甲天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美國,現在就有“1200萬戶人家為柴米發愁”。設每戶有人三口,為柴米發愁的人就是3600萬,這在美國兩億四千九百五十一萬人口中,要占13%左右。這就是剝削、失業和貧困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

在資本主義社會剝削、失業和貧困的條件下,由于剝削和被剝削的對立,富有和貧窮的不同,失業者的生活沒有保障。這就使資本主義社會沒有進行科學組織的可能。正因如此,所以社會的負面現象,如:民族糾紛、宗教矛盾、貿易摩擦、資源分配、生態平衡、財政赤字、投機倒把、囤積居奇、偽劣假冒產品等等,都如影隨行,成了不可避免的事。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私有制所決定和產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整體形式。

社會主義社會的形式,是由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所決定的。所謂公有,也就是說,這些生產資料是用于為每一個人平均分配的。正因如此,所以社會中也就沒有了沒有生產資料的人,從而也就沒有了有人迫于生活去出賣自已的勞動力。這樣私有生產資料的剝削也就可以得到了避免,失業和貧困的現象也就可以不再發生。這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的公有制。

話雖如此,可是要把公有生產資料平均分配給每一個人,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產資料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存在”的生產資料,如土地、河流、湖泊、海洋等等;一類是“勞動生產”的生產資料,如:各式各樣的生產工具和設備。在這兩類生產資料中,前一類是可以為每一個人平均分配的。后一類則不能。因為式樣繁多,用途不同。每一個人需要的也不一樣。所以是不能為每一個人平均去分配的。這該怎么辦呢?方法是:用“公有生產資金”去代替對這類生產資料的公有。為每一個人分配一定數量的公有生產資料的“貸權”,讓每一個人自已去購買這類生產資料去使用。這樣,這類生產資料也就平均分配給每一個人去使用了。

在每一個人都有一定數量的土地和公有生產資金“貸權”的條件下,社會主義社會也就可以進行科學的組織了。

首先讓每一個兒童都能得到培養和教育。在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一定數量的土地和公有生產資金“貸權”的條件下,他們也就有了儲存自已養老基金的能力。這時國家也就可以把他們儲存的養老基金轉變為每一個兒童生活和學習的貸款,從而使每一個兒童都能得到培養和教育。

在這個方法下,設每一個人的兒童期為19年(包括胎兒期),償還兒時貸款期為12年,那么每一個人一生的貸、還、存、取過程就會是這樣的:從被孕育的時候起,到18歲成年的時候止(19年),每年從銀行(或專設機構)貸取一定數量的生活和學習費用;從19歲起,到30歲止(12年),每年向銀行償還一定數量的兒時貸款;從31歲起,到49歲止(19年),每年向銀行儲存一定數量的養老基金;從50歲起,到61歲止(12年),每年從銀行取回一定數量的養老基金。

具體實施方法是這樣的:

以一定的行政區劃為單位,設某單位有兒童(胎兒-18歲)1000名,有壯年男女(31-49歲)2000名,兒童基本平均每人需要生活和學習費用1200元,那么每一個壯年男女本年平均各向銀行儲存養老基金600元供兒童來貸用。

青年人(19-30歲)本年各向銀行償還一定數量的兒時貸款;老年人(50-61歲)本年各從銀行取回一定數量的養老基金,年年如是。

在這個方法下,社會也就可以組成這樣三個組織和系統:

1.撫幼組織和系統

包括計劃生育、產院、孕婦、乳母、托兒所、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中技和職中,是生育,養育和教育兒童的組織和系統。從兒童的生活和學習費用中為孕婦、乳母、保育員和教師職工支付勞動報酬。把年滿18歲的兒童轉入青壯年男女的勞動組織和系統。

2.青壯年男女的勞動組織和系統

接收撫幼組織轉來的男女青年,為每一個人平均分配一定數量的土地和貸權,讓每一個人自主去勞動。組織青壯年人的進修,培訓和生產;監督他們償還兒時的貸款和儲存養老基金;回收老年人的土地和貸權,把老年人轉入老年人的組織和系統。

3.老年人的組織和系統

接收青壯年組織轉來的老年人,為老人年提供保護和服務。

接收死亡者的遺產,用遺產為夭亡和殘疾者償還不能和無力償還的兒時和公有生產資金的貸款。保證每一個人儲存的養老基金和公有生產資金的放貸得以如數回收。把所剩遺產轉入公有生產資金之中。

隨著公有生產資金的增加,每一個人對公有生產資金的貸權也就可以擴大到生活費用之中,如住房和家庭用具等等。從而讓每一個青壯年男女都有條件組成一個溫馨幸福的家庭,使他們得以愉快生活,安心勞動。這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組織情形。

在社會主義社會的組織下,由于撫幼組織從兒童的學習和生活費用中支付了教育經費;勞動組織為每一個青壯年男女分配了土地和貸權。使他們不被剝削、失業和貧困;老年組織用老年人自己的養老基金保護和服務了老年人,所以國家財政開支中的教育經費和社會保險費用也就不再需用。這對節約國家財政開支,精簡國家管理機構,消除民族糾紛、宗教矛盾、貿易摩擦、資源分配、環境保護、人口控制、生態平衡、財政赤子、老年生活、兒童教育以及人類社會生活的走向統一,都是十分重要的事。

不但如此,在社會主義社會的三大組織下,由于每一個人從被孕育的時候起,到生命結束的時候止,都生活在三大組織的關懷之中,接受三大組織的管理,所以,他們的言語和行動自然也就會高尚和文明。正因如此,資本主義社會的負面現象,如詐騙搶劫、恐怖暴力、貪污盜竊、賭毒妓等等,在這里也就不會發生。這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制所產生的社會主義社會整體形式。

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在形式上有哪些相同呢?

第一,生產資料私有的相同。我們知道,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是私有的,那么在社會主義社會把公有生產資料平均分配給每一個去使用之后,這是的生產資料也是私有的。所以,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在私有生產資料上相同。

第二,私有生產資料的作用相同。私有生產資料有保持和發揮個人的勞動積極性和自覺性的作用。資本主義社會的私有生產資料是這樣,社會主義社會的私有生產資料也是這樣。所以,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私有生產資料在作用上完全相同。

第三,總體來說,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在形式上的相異和相同是這樣一種情形,即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是公有。它的作用是讓每一個人都有生產資料可使用,消滅私有生產資料的剝削、失業和貧窮,使社會得以科學地組織。資本主義社會的負面現象不再發生。換句話說,保證社會主義社會的平等和公平。第二層是平均分配給每一個人之后的私有。它的作用在于保持和發揮每一個人的勞動積極性和自覺性。

資本主義社會的“所有權”則不同。它只有生產資料的私有,沒有生產資料公有一這層。所以,它只能保持和發揮個人的勞動積極性和自覺性,而不能消滅剝削、失業、貧窮和社會和負面現象。換句話說,它不能保證社會的平等和公平。這就是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在形式上相異和相同的根本情形。

通過上述,我們可以看見,社會主義社會較資本主義社會前進了一個時代。它前進的標志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誕生。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相異

在資本主義社會形式下,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剝削、失業、貧困和社會負面的現象的不可避免,所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就難于順利發展和運行。

第一,由于生產者不知道社會對產品所需要的數量,反之,消費者也不知道社會中有什么產品可供自己計劃來使用,這就使社會中產品的過剩和短缺都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換句話說,盲目生產和盲目消費所產生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第一個特征。

第二,社會產品過剩時,物價下滑,生產者受損;短缺時物價上漲,消費者負擔加重,加上投機倒把,買空賣空,囤積居奇,壟斷操縱,從而使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也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這就使生產者和消費者時常都處于惶惑不安的生活之中,精神壓力沉重。這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第二個特征。

第三,以新奇刺激消費,以炫耀購買使用,這不僅浪費社會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破壞生態,污染環境,使不能再生資源的節約使用成了不可能的事情。這就給人類社會生活的可持續發展亮起了紅燈。這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第三個特征。

通過上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三個特征,我們可以看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消極影響,已失去了存在的可能。

在社會主義社會形式下,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由于三大組織系統中人員的年齡和需要基本相同,所以各系統也就可以統計本系統人員的需要,然后報請國家招標定購生產來供應。這樣不但每個人的需要都可以得到了滿足,而且盲目生產,盲目消費,換句話說,社會產品過剩和短缺的經濟危機也就可以不再發生。與此同時,由于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直接聯系,所以投機倒把、囤積居奇、買空賣空、壟斷資源以及偽劣假冒產品等等,也就沒有了產生的可能,這就使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現象也可以不再發生。在招標生產中,國家還可以把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等條件列入中標條件之中,從而使環境得到保護,資源得到節約,生態得到平衡。不但如此,由于奪標的競爭,還會使物價合理,市場穩定,人民生活康樂安寧。這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內容和形式上的不同。

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相同

1.都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要遵守價值規律的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這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也是這樣的。否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不能消滅剝削,這與社會主義社會要消滅剝削的內容不能相容。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遵守價值規律性上是相同。

2.市場中運行的都是私有資金

篇(2)

人口紅利、資源和環境紅利、全球化紅利和制度紅利是總結30多年改革開放成功的四大主要經驗,但其中最重要經驗的是制度紅利的產生。馬克思經濟學認為,生產關系(廣義的經濟制度)是生產力的基礎,其同一語也即西方經濟學所言“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前提”(諾斯)。由此可說,生產關系變遷所導致的制度變革,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因此,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趨向的改革,是產生其它要素紅利的前提,是經濟高速增長的制度基礎。

中國市場化改革之前,人口規模是世界第一,沉寂在960萬平方公里國土上的自然資源和廣闊的環境容量,都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難以比擬的。但是這些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并沒有實現經濟合理增長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相應提高。同樣,世界上許多擁有各種經濟增長稟賦優勢的國家,也沒有成功地進入全球有競爭力的經濟體范圍。如有的國家國土面積大于中國或者接近中國,各種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人口稀少、勞動力短缺;有的國家人口眾多,高達數億、甚至接近中國10億人口,豐富的勞動力也沒有帶來有效的經濟增長;有的國家資本豐厚,但是長期依靠出賣資源換取各種商品,人均富有,但工業落后。包括中國在內的這些國家,盡管有著不同的資源稟賦優勢,但經濟增長緩慢,其共同原因都在于生產關系和經濟制度存在嚴重不足,導致要素資源優勢難以轉換為經濟優勢,長期停留在發展中國家水平。

這些國家為了實現發展,都進行著各種經濟制度的選擇和競爭。其中很多國家,選擇采用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對世界市場全面開放,妄圖實現完美理論模型中的理想愿望。但事與愿違,由于這些國家都忽略本國的歷史條件,不能把市場機制與本國國情相結合,即丟掉了社會民眾的信任,又沒有發揮出市場機制的效率,成為失敗的市場經濟。相比而言,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基礎,高度結合中國國情,把調動各種經濟主體參與市場經濟的積極性作為首要目標,創造出生機勃勃的活力。不同所有制、不同國家、不同區域都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獲得了發展空間。中國國內長期具備的資源、環境和人口的稟賦優勢,在市場機制的催化作用下,借助經濟全球化提供的機遇,開創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壯景。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獨樹一幟

危難時刻方顯英雄本色。抗打擊是一個機體是否健康的標志,經濟危機是對一種經濟制度是否有競爭力的真正考驗。1992年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后不久,遇上了席卷東亞的金融危機,這是對于一個僅有5年市場經濟發展歷史的經濟體的巨大考驗。在這場危機面前,中國融合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輔之以一定計劃調控手段,成功地讓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全球經濟舞臺進行了初演,被各國刮目相看,也讓中國繼續進行市場化改革奠定了信心。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獲得國際社會認可的標志。自1992年以來,短短10年的市場化改革,讓中國在剛剛步入21世紀時,就獲得了跨越式發展的強烈引擎。中國經濟總量從2000年全球第6位,出人意料地在2011年上升至全球第2位,外匯儲備從2000年的1656億美元,迅猛增長到2011年的31811億美元。中國經濟總體上從進口替代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方式,從低經濟水平的封閉落后經濟轉型為一個高度開放的中等收入國家。這其中增長奧秘只能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奇跡來解釋。

2008年底,世界經濟地爆發了始自美國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創,中國經濟不得已從調控經濟過熱緊急轉至保增長。盡管目前看來,我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遺留了不少宏觀經濟問題,但是“穩、準、狠”的應對措施,讓中國再次經受住了嚴峻考驗,率先成功渡過金融危機。相比增長乏力的美國經濟和深陷歐債泥潭的歐盟經濟,中國式危機應對方式,再次顯露了計劃與市場手段相得益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越。

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是提高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持久動力

盡管中國30多年市場化改革、20年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成就巨大,但是初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穩定性和不成熟性也日益顯現出來。為了推進市場化改革,對于經濟激勵手段的傾斜式運用,使社會規制、法治和道德等非經濟手段發育嚴重滯后,由此導致自然資源消耗過度、生態及環境破壞缺乏有效治理、勞動者權利得不到合理保護,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得不到根本扭轉,建立在科學發展觀基礎上的新型經濟發展方式進展緩慢,中國的產業競爭力由底端制造向高端創造發展困難重重。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就是繼續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用改革的二次紅利再次催生出中國新的國際競爭力,推動中國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轉變。第一,應當增強價格機制的基礎性作用。

篇(3)

一、資源配置職能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社會資源的配置有兩種方式來實現,即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市場對資源的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由于存在著公共品、壟斷、信息不對稱、經濟活動的外在性等情況,僅僅依靠市場機制并不能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還需要政府在市場失靈領域發揮資源配置作用。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內容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財政可通過采取轉移支付制度和區域性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制度建設、消除地方封鎖和地方保護、完善基礎設施、提供信息服務等方法,促進要素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推動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

2.財政通過調整投資結構,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實現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如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項目的資金和技術“門檻”高,政府就可通過產業政策指導和集中性資金支持,防止規模不經濟的產生。除了政府直接投資外,還可利用財政稅收政策引導企業投資方向,以及補貼等方式調節資源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配置,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

3.市場無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是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一般以稅收等形式籌措資金,以不損害市場機制和秩序為原則,提供公共商品。

二、收入分配職能

收入分配通常是指一定時期內所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國家、企業和個人等多種經濟主體之間的分割,以及由此形成的收入流量的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財產分配格局。對于收入分配的理想目標,人們已經形成共識,即實現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包括經濟公平和社會公平兩個方面。其中,經濟公平是要求各經濟主體獲取收入的機會均等,等質等量的要素投入應獲得等量的收入,所以,經濟公平是在平等競爭的環境下由等價交換來實現的,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社會公平則要求將收入差距維持在一定階段的社會各階層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圍內,所以,社會公平不是收入的均等,其標準要受到人們的經濟承受力、心理承受力、政治經濟大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分配首先是受市場機制調節,收入按照投入要素的數量、質量、市場價格進行分配,要素收入與要素投入相對稱,所以,市場機制調節收入的結果可以較好地體現經濟公平。但是,社會公平卻難以通過市場機制予以完全實現。因為個人擁有原始生產要素的多少以及個人稟賦、努力程度的不同,市場機制分配的結果可能會造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結果,即在市場經濟中通常不存在以社會公平為目標的再分配機制,一些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要素可以提供的人,就無法通過市場取得收入,以維持生存。而且在市場經濟中,即使有一些私人慈善機構能夠進行某些方面的再分配活動,但是由于能力有限和缺乏協調,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公平問題。所以,政府的介入是必然的,而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就是要求財政運用多種方式,參與國民收入的分配和調節,以期達到收入分配的經濟公平和社會公平。

三、經濟穩定職能及經濟發展職能

經濟穩定包括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多重含義。經濟的穩定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時候,為了穩定經濟發展的環境,國家會利用財政來宏觀調控,摒除不穩定的因素,使經濟能夠發展更有保障。可見,經濟穩定與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這也就是為什么經常將這兩種職能放在一起研究的原因。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方面,需要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也面臨著艱巨的結構調整的任務。與此同時,加快市場化進程,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國際競爭力等,都是經濟發展所必須的。

財政實現經濟穩定和發展的機制和手段主要有:

1.運用各種收支手段,逆經濟風向調節,促進社會總供求的平衡。經濟穩定的目標集中體現為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大體平衡。如果社會總供求保持了平衡,物價水平就是基本穩定的,經濟增長率也是適度的,而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也是不難實現的。財政政策是維系總供求大體平衡的重要手段。當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時,財政可以實行緊縮政策,減少支出和增加稅收或兩者并舉,一旦出現總需求小于總供給的情況,財政可以實行適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和減少稅收或兩者同時并舉,由此擴大總需求。在這個過程中,財政收支發生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允許的。針對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而靈活地變動支出和稅收,被稱為“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2.運用財政收支活動中的制度性因素,對經濟發揮“自動”穩定的作用。例如通過制定累進所得稅制度,當經濟過熱、投資增加、國民收入增加時,累進所得稅會自動隨之增加,從而可以適當壓縮人們的購買能力,防止發生通貨膨脹。當經濟衰退、投資減少、國民收入下降時,累進所得稅又會自動隨之遞減,從而防止因總需求過度縮減而導致的經濟蕭條。再如制定完備的失業救濟金制度,由于其規定了領取失業救濟金的收入標準,當人們的收入因經濟過熱而普遍增加時,可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自然減少,救濟金支出隨之減少,從而財政總支出“自動”得到壓縮;反之,當人們的收入因經濟不景氣而普遍下降時,有資格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自然增加,救濟金支出隨之增加,從而財政總支出“自動”獲得增加。總之,通過財政的某些制度性安排,可以自動適應經濟周期的變化,減小波動幅度。

篇(4)

1992年黨的十四大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又做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決定。市場經濟本質上是競爭的經濟,然而作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除了具有競爭的屬性外,還應具有和諧的屬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競爭與和諧的統一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和諧的市場經濟。

一、和諧運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

1.市場經濟和諧運行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和諧的社會,其中經濟的和諧是基礎。因為,和諧社會的實質是要處理好社會中的各種關系,協調好人們的各種利益,使人們和諧相處, 充分激發社會活力, 實現社會的安定團結。在各種社會關系中, 經濟利益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只有首先協調好經濟利益關系,滿足了物質生活這一最基本的需求,人民才能更好地追求和享受其他利益。因此,社會是否和諧根本上取決于經濟利益關系是否和諧,只有從經濟利益關系出發來構建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才有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應該是在市場經濟和諧運行的基礎上,構建出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狀態。由此可見,市場經濟和諧運行,是理順我國現階段經濟利益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2.市場經濟和諧運行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它除了具有市場經濟的共性外,還必須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具有社會主義的特殊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必須以實現最廣大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既要促進效率的提高,發展生產力,又要防止兩極分化,注重社會公平;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競爭的作用要受到社會和諧目標的約束;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效率、競爭都要受到共同富裕目標的協調和相應政策的引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效率與公平、競爭與和諧相互交織、共同作用的經濟。

3.和諧運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

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在促進經濟增長、帶來高效率的同時,其自發性、盲目性的缺陷會損害社會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從而引發惡性競爭、短期行為、道德缺失,帶來經濟增長的盲目性、收入分配的懸殊,乃至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以及其他不和諧因素。市場經濟的缺陷不僅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相對立,而且同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要求相對立。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雖然使我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這就為市場經濟消極性、缺陷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更多空隙,從而產生競爭無序和失范、不講誠信、假冒偽劣、欺詐活動等不和諧現象,而這一切都不利于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發展,越迫切需要和諧機制來引導、規范、推進和保障,以維護市場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良好秩序。

二、發展市場經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

市場經濟是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發展市場經濟。事實上,市場經濟與社會和諧有密切的聯系,發展市場經濟,有利于不斷增加和諧因素,消除不和諧因素,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

1.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之間存在著相容性

2005年2月,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研討班上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這些要求與市場經濟的某些屬性有著共通的地方,因而是可以相容的。

首先,市場經濟與民主法治本質上是一致的。民主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一個要求。發展市場經濟能較好地解決民主法治的問題。因為現代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如果沒有完善的法治保障、沒有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市場經濟是不能夠運行良好的。同時,完善的法治體系也需要民主作為保障。發展市場經濟,能推動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增強人民的政治參與意識,促使國家民主法治體系的完善。市場經濟越發展越容易促進國家完善民主法治,這就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必要條件。

其次,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與和諧社會要求的公平正義具有統一性。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公平競爭的經濟,它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循同樣的規則。盡管由于每個人的條件不同,在公平競爭中可能導致結果的不公平,但在市場經濟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生產者經營者都以平等的身份進入市場競爭,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實現優勝劣汰。因此,發展市場經濟,有利于增強人們的平等意識和公平競爭觀念,從而能較好地解決和諧社會的公平正義問題。

再次,發展市場經濟有利于誠信友愛的建立。市場經濟是以信用為基礎,通過契約為紐帶來維系的,“誠信為本”是現代市場經濟長期生存的法則,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如一只“看不見的手”在背后調節著商品運動,一切商品的價值和質量都要通過市場來檢驗,這有利于樹立人們的質量意識和誠信觀念,為和諧社會的誠信友愛的建立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通過發展市場經濟,還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要求創造必要的條件。因為市場經濟本身就是充滿活力的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為了追求利益,相互競爭,不僅使社會充滿著活力,而且也能很好地解決效率問題。同時市場經濟不僅能優化資源配置,還能促使市場規則和法律法規的健全完善,這就為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創造了條件。另外,市場經濟承認并肯定人的利益,而對人的利益的承認和肯定,有利于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人的素質的提高,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發展市場經濟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物質基礎

社會和諧從根本上說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增長,沒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物質財富的增長,和諧社會將無從談起。盡管物質財富的增長不會自發地導致社會和諧,但社會和諧卻離不開物質條件。因為和諧與貧窮落后是不相容的,一個貧窮落后的社會永遠不可能達到真正的和諧。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同樣,貧窮也不是和諧的社會主義。因此,社會和諧的程度最終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并受其制約,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社會和諧的基本前提。而要發展生產力,就必須發展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方式,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方法,在宏觀上,它能促進社會資源配置的優化,在微觀上它能充分調動企業和勞動者提高效率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物質基礎。

總之,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是殊途同歸的,是相容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發展市場經濟。

三、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機制

和諧機制是指為市場經濟和諧發展提供的利益均衡引導手段和控制杠桿。盡管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之間存在著相容性,發展市場經濟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物質基礎。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市場經濟固有的規律和特征決定了市場經濟的和諧是不能自發形成的,必須按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去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機制。

1.堅持以人為本是根本出發點

經濟運行機制必須服從和服務于人類活動與發展的需要,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因此,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首先從人出發,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充分保護和激勵人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確保人的權益得以實現。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機制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形成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

2.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是基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僅僅依靠法律和制度規范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借助道德的力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有的道德體系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而新的道德規范還沒有形成,因此積極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確立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要著力培養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規范,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的關系,營造扶正去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在人類的道德體系中,誠信友愛對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最有價值,要建立企業、個人的信用檔案,完善現代信用體系,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

3.加強法制建設是保證

加強法制建設,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維護市場運行的正常秩序,形成公平競爭的環境,實現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保證。要建立正常的市場進入、市場競爭、市場交易秩序,規范市場行為,保證公平交易、平等競爭,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要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界定各市場主體的產權,明確各自的活動規范,使市場活動在法律規則的框架下展開,引導人們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利益目標,自覺按照法律的規定來規范自己的行為,解決所遇到的矛盾;要堅決打擊市場不法行為,真正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運行。

4.健全收入分配機制是關鍵

社會公平是衡量和諧社會的重要尺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區別和優越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表現。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則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要促進社會公平,就必須健全收入分配機制,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構建科學、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要以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在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統籌規劃”方法指導下,充分考慮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利益,制定社會普遍能夠接受的分配政策;要加強收入分配的宏觀調節,并以法律形式來調控收入分配差距。

同時還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推進器,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定器。因此,必須完善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險等制度,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對失業者給予資助、對困難群眾給予保護,實現全社會的社會保障,滿足每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發展。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競爭的經濟,也應該是和諧的經濟,既具有競爭機制,也應該有和諧機制,只有把競爭機制與和諧機制有機的統一起來,才能實現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奠定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永昌:《堅持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的有機統一》.《北方經貿》,2005年第10期

篇(5)

1992年黨的十四大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又做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決定。市場經濟本質上是競爭的經濟,然而作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除了具有競爭的屬性外,還應具有和諧的屬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競爭與和諧的統一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和諧的市場經濟。

一、和諧運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

1.市場經濟和諧運行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社會是否和諧根本上取決于經濟利益關系是否和諧,只有從經濟利益關系出發來構建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才有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應該是在市場經濟和諧運行的基礎上,構建出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狀態。由此可見,市場經濟和諧運行,是理順我國現階段經濟利益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2.市場經濟和諧運行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二、發展市場經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

市場經濟是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發展市場經濟。事實上,市場經濟與社會和諧有密切的聯系,發展市場經濟,有利于不斷增加和諧因素,消除不和諧因素,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

1.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之間存在著相容性。首先,市場經濟與民主法治本質上是一致的。民主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一個要求。發展市場經濟能較好地解決民主法治的問題。市場經濟越發展越容易促進國家完善民主法治,這就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必要條件。 其次,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與和諧社會要求的公平正義具有統一性。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公平競爭的經濟,它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循同樣的規則。

2.發展市場經濟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物質基礎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同樣,貧窮也不是和諧的社會主義。因此,社會和諧的程度最終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并受其制約,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社會和諧的基本前提。而要發展生產力,就必須發展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方式,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方法,在宏觀上,它能促進社會資源配置的優化,在微觀上它能充分調動企業和勞動者提高效率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物質基礎。總之,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是殊途同歸的,是相容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發展市場經濟。

三、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機制

和諧機制是指為市場經濟和諧發展提供的利益均衡引導手段和控制杠桿。盡管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之間存在著相容性,發展市場經濟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物質基礎。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市場經濟固有的規律和特征決定了市場經濟的和諧是不能自發形成的,必須按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去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機制。

1.堅持以人為本是根本出發點 。經濟運行機制必須服從和服務于人類活動與發展的需要,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因此,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首先從人出發,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充分保護和激勵人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確保人的權益得以實現。

2.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是基礎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僅僅依靠法律和制度規范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借助道德的力量。因此積極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確立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要著力培養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規范,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的關系,營造扶正去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

3.加強法制建設是保證 。加強法制建設,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維護市場運行的正常秩序,形成公平競爭的環境,實現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保證。

4.健全收入分配機制是關鍵 。社會公平是衡量和諧社會的重要尺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區別和優越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表現。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則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要促進社會公平,就必須健全收入分配機制,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構建科學、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

5.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推進器,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定器。因此,必須完善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險等制度,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對失業者給予資助、對困難群眾給予保護,實現全社會的社會保障,滿足每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發展。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競爭的經濟,也應該是和諧的經濟,既具有競爭機制,也應該有和諧機制,只有把競爭機制與和諧機制有機的統一起來,才能實現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奠定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

篇(6)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對集體主義新內涵

集體是相對于個人而言的,馬克思把個人理解為處于具體歷史境況和一定社會關系,從事一定感性實踐活動的現實的個人,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基于一定的利益關系,按照一定的秩序,遵循一定的規則組織起來組成一個共同體即集體,具體表現為班級、社區、集團、民族、國家等。在同一集體中每個個體的地位是平等的、目標是一致的、權利是相同的、義務是共擔的、利益是共享的,在本質上集體是代表每一個成員的利益的,集體是每一個成員開展活動的空間,實現個人價值的場所。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卻經常發生矛盾,集體高于個人,超越于個人之上,是與個人對立的,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桎梏。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對集體作了真實的集體與虛幻的集體的劃分,指出進行階級統治的國家是一種虛幻的集體,集體不能代表每個成員的利益,只是經濟政治上占優勢地位的少數人的代表,這些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把自己的私利說成是集體利益,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集體中的弱勢成員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依附于這個集體,所以這個集體是與個人對立的而不是屬于每一個人的,個人在集體中的活動和發展是不自由的。相反,在真實的集體中通過個人的自由聯合,"個人的這樣一種聯合把個人在自由發展和運動的條件置于他們的控制之下" 在這個集體中人是作為個人參加的,能夠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而不是生存需要選擇職業,能夠全面控制和自由支配自己的生存條件,能夠全面控制和自由支配自己和他人所創造的財富,這種集體是自由人的聯合體。馬克思視野下的自由人聯合體實質上是一種理想意義上的存在,在我國現階段是不可能實現的。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集體既不是虛幻的也不是馬克思理想意義上的真實的集體,而是介于兩者之間,處于從虛幻的集體向真實的集體的過渡階段。在現實中虛幻的集體并沒有完全消失,還存在、政治腐敗等一些以集體的名義的現象,但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從根本上消除了階級壓迫和剝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從法律上規定了個人獨立的主體地位,個人在集體在社會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合法權利都應得到平等的維護。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集體從根本上說是為每個人的利益服務的,只是在具體的實踐中沒有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導致一些不合理現象的出現,只要能夠協調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矛盾,就可以向自由人的聯合體這個理想目標不斷邁進。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集體主義的特點

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集體主義不同于私有制社會虛幻的集體主義,主要指封建的整體主義。封建社會是以封建的宗法制度為核心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了血緣家族,血緣家族與國家制度相結合形成了以政權、專權為主要內容的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反映到文化和價值觀領域就表現為以維護國家、民族和貴族權力為中心的整體主義,個人要絕對服從宗族國家的整體利益。這種整體主義的價值取向雖然形成了中華一體的凝聚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團結一致、奮發向上,但卻是一種被極度扭曲了的價值觀,因為它忽視了個人作為感性生命存在最基本的生命意志和生活需求,個人在實現整體利益的過程中自我已經不存在了,這與我們現在所講的集體主義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

其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集體主義不同于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傳統的集體主義。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家、集體、個人三者是一種單向度的關系,國家統包集體、集體統包個人、個人依附于集體、集體依附于國家,這樣的利益關系使所有的利益必須依附于國家利益,過于強調集體利益,片面強調個人單方面的義務,集體主義只是個人的行為原則,集體主義過去往往只是用于衡量個人行為的道德性,很少用集體主義對人格化的集體進行道德評判,使人們產生集體主義只是個人無條件服從集體,而集體可以完全不顧個人利益的錯覺,由此忽視了個人利益的實現。

再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集體主義不同于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后,強調個體利益的個人主義得到了極大的張揚,個人主義理論是與集體主義的針鋒相對性。個人主義者認為集體主義反對個人、輕視個人,必須以個人主義來取而代之。個人主義總是標榜自己在強調個人至上的時候僅僅是強調個人在價值、尊嚴、自由及平等方面的獨立性,不以傷害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個人主義者往往以犧牲他人和社會利益來滿足一己私利。而集體主義并不因強調集體而無視或壓制個人,個人的價值、尊嚴、自由和平等也是集體主義的基本內涵。它不是像個人主義那樣抽象地談論個人問題,而是把這一切放回到社會歷史中,從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來談論這一系列問題。

三、市場經濟下集體主義的困境及其實現途徑

集體主義價值觀是適應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對于協調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矛盾,解決社會沖突,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必須承認,集體主義價值觀在一部分人心中是相當淡漠的,特別是在今天各種不同價值觀的競爭中,集體主義價值觀缺乏吸引力。

集體主義價值觀理論本身缺乏說服力。我們對集體主義的內涵和表述,總是簡單的歸結為幾個方面,不斷機械的加以轉述。

集體主義價值觀缺乏可操作性,人們常常把集體主義當做是一種說教的形式,沒有進入人的實際生活,與人的切實利益相結合。集體主義的實現更多的是靠人自身的道德修養,但是道德只是起到約束指導的作用,不具有強制性,集體總是強調要尊重和滿足個人的合理需要,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常常是空的口號。要優化集體主義的這種現實境遇就要加強制度上的約束力,把集體主義的要求落實到具體的措施、制度和法律上,從法律上明確規定個人與集體的權利與義務,對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明確劃界,使個人行為要一定可靠的節制和約束,使集體對個人需要的滿足能夠落到實處。

集體主義的宣傳沒有廣泛的群眾性。現在我們對集體主義的宣傳大多數場合下就是以個別英雄榜樣做例子進行說明,這就給人一種印象,集體主義僅僅是孤立的個人現象,僅僅是對個人的表揚,沒有情感上的共鳴,集體主義與大多數人分離了,給人生硬說教的感覺,久而久之,人們就對集體主義的宣傳產生了逆反心理,也不會自愿的把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作為自己的行動向導。

我們不可否認,集體主義也是產生腐敗的根源之一。在集體中要保證辦事效率,必須設立一個領導,在實際的操作中領導的存在,往往造成了權力的過度集中,領導的智慧代替了集體的智慧,領導的決定代替了集體的決定,以權代法、以權壓法,一切事情都以集體的名義堂而皇之的進行。集體全體成員的財富被集中,對這些財富進行再分配時根據的不是民主公平,而是領導者手中的權力。要克服這種現象首先領導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理解體會集體主義的深刻內涵并能夠把集體主義的要求付諸實踐,其次,加強法制建設和法律的執行力,強化法律監管,再次,以合理的制度來保障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實現,是集體主義的原則制度化、具體化,使集體主義的精神深入人心,形成強大的道德輿論壓力,使腐敗分子孤立無援,真正感到人言的可畏,沒有膽量勇氣與廣大人民群眾為敵。

參考文獻:

[1]魏英敏.當代中國倫理與道德[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1.

[2]萬俊人.現代性的倫理話語[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篇(7)

功利主義引起的矛盾分析

1.公平與效率的矛盾

公平與效率在現實生活中反映了衡量社會發展的兩個尺度。效率即衡量社會發展生產力,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方面所能達到的速度和水平;公平則衡量國家在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和需求上所達到的程度。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通過經濟發展的效率來實現社會公平。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反映了義利革新的有機統一。功利主義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社會發展中效率的要求。馬克思指出:“‘共同利益’在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是由作為‘私人’的個人造成的。”體現正當的個人利益的功利性觀念、效用觀念與社會主義建設要求是一致的。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在于比資本主義更公平,因為它要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實現一切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但是,這一公平目的的實現是以生產力較高水平的發展為前提,絕不是生產關系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先進。生產關系的先進性首先表現在它與生產的性質、水平相適應,從而提高更高的生產效率。

沒有更高的生產效率,社會主義的公平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效率優先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需,在我國現階段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必要途徑。市場經濟會使人們收入差距拉大,拉開的差距只要適當,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的進步。但必須看到,為了保證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進行第二次分配,進行必要的調節。

2.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矛盾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商品經濟,其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通過個人利益這根杠桿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強了個人追求物質利益的觀念,人們不再恥于談利,賺錢也不再是不義之舉,帶來了人們對個體利益的高度重視。功利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經濟的某些特征和要求。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但是,如果把市場經濟發展中個人利益的要求過分夸大,就混淆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市場經濟與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相結合時,對社會道德狀態的影響是不同的。

3.短視行為與務實思維的矛盾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活動本身的特征,使功利主義以有用性、功利性的后果作為評價行為的根據,也使得社會上許多短視行為有了市場,只顧眼前的利益,輕視長遠利益,注重結果,輕視原因和動機。這種短視行為與務實精神是相違背的,務實精神強調重實效、重效果,堅持在實踐中認識真理,堅持真抓實干,開拓前進。

功利主義與社會主義本質的二元張力推動社會發展

社會主義的最終價值取向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這必須建立在社會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必須以物質資料的充足為前提。在一定程度上,功利主義為社會的迅猛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但是,過分的強調功利主義則使社會的發展表現出為了物的發展而發展,人變成了物的發展手段和工具。所以,要清醒地認識到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

1.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般來說,市場主體往往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通常并不優先顧及社會和他人的利益,因而有悖于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現象時有發生,出現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在過去的實踐中,我們局限于從分配領域理解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經歷了公平優先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再到公平和效率兼顧,更加注重公平的歷史性轉變。即使僅從分配關系看,我們也只是重視公平與效率的量的統一,忽視了二者的質的統一。因此,要嚴格尊重市場機制,以求效率,又要適當地對市場的弱者、失敗者、最小受惠者給予扶持、幫助和救濟。

2.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利益的強調和重視,一方面使社會發展得到強大的動力,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系列負面效應,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等。對于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我們絕不能只講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或以集體利益的名義剝奪個人利益,而是應該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兩相利”,辯證地對待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相互關系。第一,我們要肯定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第二,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在二者發生矛盾的情況下,個人利益應該服從集體利益;第三,在確保集體利益的前提下,關心個人的正當利益,尊重個性的獨立和發展。這樣,一方面克服對個人利益的偏激可能引發的傾向,另一方面也糾正了片面地強調集體利益而忽視個人利益的正當性。

3.正確認識未來發展對當前發展的規定性

未來的發展對當前發展的目的、方向、性質、途徑、手段等具有規定性。在社會發展中,我們不僅要看到當下的利益,更要看到長遠的利益。既要吸取講究實際、講究效果的功利主義的合理因素,又要克服其短視思維、短視行為的局限性。應堅持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觀的根本觀點,一切應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篇(8)

文章編號 1008-5807(2011)03-003-0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指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一種經濟形態。它即迎合了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對市場機制高效運行和自由競爭的要求,又與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相結合,突出政府和國家在經濟調控、彌補市場缺陷方面的作用。近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實踐基礎上和具體運行中也迸發了許多新的認識,開始反對新自由主義的私有化觀點和對公有制經濟的歪曲,但并不完全否定私有制經濟的存在,特別是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贊同私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有其合理性與積極作用,認為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結構并不符合初級階段的國情。這一論點被廣泛應用到了我國的具體建設中。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創新就在于實現了兩個結合:既結合了市場經濟規律和社會主義原則,又把市場機制與國家宏觀調控結合起來,實現了對國家干預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核心觀點的思想承接,但與兩者相比更科學、更全面地反映了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更符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同時,我們還認識到,實現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核心在于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在于國有企業能夠真正成為自主經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要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并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為我國的宏觀調控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經過20年的改革,我國建立了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不僅實現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還實現了從封閉經濟到開放經濟的跨步性轉變,積極融入到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由美國引發的次貸危機,隨著全球金融系統累計性風險的逐漸暴露,已經擴大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并將蕭條擴散到了實體經濟,形成了嚴重的經濟衰退。2008年下半年,我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斷然轉變了宏觀經濟調控方向,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推出了一個4萬億元人民幣的龐大投資計劃和旨在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10項措施。經過中國政府刺激經濟的擴張性宏觀調控政策,經濟發展初見成效,經濟已經有所增長,這不僅為我國經濟的后續平穩增長提供了支撐,同時也為全球應對國際性金融危機及世界經濟恢復帶來了有益經驗和初步信心。

我國目前處于國家經濟主義的全盛階段,無論是官督商辦的清末維新,還是民國時期將大型商業銀行收歸國有的歷史階段,就政府控制的經濟總量而言,都無法與目前的資源控制程度相比較。政府出臺積極財政政策與行業振興規劃,不僅沒有遭到市場派人士的反對,而且各行各業都在盼望著行業振興規劃的出臺,顯示出國家經濟主義在金融危機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影響。然而,與美式的政府管制不同,我國對付金融危機的辦法不是拆散壟斷企業,而是將資源更多的聚集到政府項目、大型企業中,希望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達到增加投資與擴大內需的雙重功效。增加政府投資進行基礎行業建設在短期內的確可以刺激經濟增長,但從長期來看,政府消費必定抑制居民消費增長,并不能熨平經濟周期,積極財政政策主導下的政府投資永遠無法滿足不斷擴張的產能需求,只有市場的高效運行的與健康發展才能真正帶動經濟恢復。

同時,政府期望依靠內需增長來拉動經濟恢復的舉措在具體實施時存在缺陷。比如,依靠政府補貼的家電下鄉和汽車下鄉行動,依靠發放消費券,將有利于建立民間信用和商業信用的基礎,會取得暫時彌補消費缺口的應急作用,獲得短暫平衡,然而政府沒有為內銷企業提供相關保障,也沒有尊重法律等機制在建立統一市場中的作用,單單只依靠政府的補貼而沒有相關市場機制的配套運行,很快將面臨更大的失衡。總而言之,內需經濟需要的是市場領域的深入改革,意味著資源配置和分配領域的徹底市場化,只有政府干預和市場改革同步深化,才能真正解決我國的內部經濟結構問題和外部金融危機的壓力。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依靠外向型經濟走強國富民之路,然而當今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幣升值使中國以出口為生存根基的中小企業遭遇困難,全球金融危機讓中國低成本外向型制造業產能嚴重過剩。加上國家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資增加產能,經濟主要靠政府投資拉動,民間投資沒有跟進,投資拉動效率日益下降,未來的經濟矛盾將更加突出。因此,要有效地應對世界性金融危機,在危機背景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政府在采取積極的國家干預政策的同時還必須注意調整財富分配和產權結構,實行資源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形成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推行全面的稅費體制改革和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推進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從既得利益階層手中拯救市場經濟。

綜上所述,我國在危機背景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切實集中解決社會經濟問題和主要矛盾,認清拉動內需的力量到底在哪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平等對待中小企業,將政府干預與市場改革相協調同步推進,堅持自由支撐市場、國家結合干預,最終才能切實帶動我國經濟恢復及平穩發展。

篇(9)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運動形態,其實質以市場運行為中心環節構架的經濟流程,通過價值規律的作用進行資源配置和生產力布局,用市場價格調節社會生產的種類和數量,按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進行國民收入分配,從而實現國民經濟均衡穩定發展的經濟體制。

這里,我們提出資源合理配置、優勝劣汰和經濟均衡發展,必然涉及市場經濟內在的根本因素,這就是競爭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平等競爭是企業的活力所在、市場的活力所在。

一、平等競爭

所謂平等競爭,即商品生產者(法人實體)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平等地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平等地位主要包括:機會均等地占有歸社會所有的生產經營條件;機會均等地按照統一的市場價格取得生產要素;機會均等地按照市場價格出售自己的商品;機會均等地參加勞動者之間的競爭性活動,做到平等競爭,必須解決以下問題。

(一)企業無級別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是競爭的直接參與者。按照《企業法》的規定,企業具有獨立自主性,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企業既為獨立法人,當然具有天然的平等權。由此可以說企業無論規模大小,資產多少,在競爭規律面前是一律平等的,是沒有級別的。所以,市場經濟中的企業,不應由行政命令規定企業為地級、縣級、科級。俗稱小商小販,并不是因為其人小、級別低,而是就其經營規模和資產而言的。反之巨商大賈,也不是由于其權位顯赫,級別高而得名,而是其資產多經營規模而著稱的。要創造平等競爭的條件,國有企業理應成為無行政級別企業。

(二)企業無主管

企業是市場經濟中最基本的要素,是經濟實體。在社會上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享有上述“四自”之權,負有“四自”之責。在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聽命于主管行政上級,盈虧國家包攬,在計劃的襁褓中無競爭意識和競爭必要。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企業不再是政府的附屬物,必須獨立地果斷地走向市場,而政府行政部門不宜再當企業的“婆婆”,干涉企業的“四自”,從這個意義上講,應有更多的國有企業,真正成為無主管上級企業。

(三)企業無永恒

企業的根本任務是組織商品生產。人類社會的發展說明任何一種商品都不是永恒的。單個企業的產生、發展也不是永恒的,這是市場經濟中的必然現象。企業的產生和存在,并不取決于人們的主觀意志,而取決于市場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企業的生產、發展、兼并、倒閉等都是自然現象。就企業本身來講,能否占領市場,能否在平等競爭中存在和發展,取決于所生產的商品是否超過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超過時企業的前途有慮,沒超過時企業的前途有望。所以說單個企業就其商品和自身發展看并不是永恒的。

二、平等競爭與反壟斷經營是密不可分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現代市場經濟、現代市場經濟早跨越了自由競爭和壟斷經營時期。壟斷是極不利于平等競爭的,是妨礙市場經濟運行的。這對我們分析和認識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中,舊經濟體制下易形成壟斷的因素,是非常必要的。如,獨家經營的企業如何參與平等競爭,處理不好計劃體制下靠行政命令運轉與市場體制下市場調節的銜接,任意抬價、限產、封鎖,就形成了壟斷經營,便無競爭更無平等可言。如,翻牌公司的出現,靠行政命令或政府某些部門部分職能強拉企業,控制某些商品的產與銷,造成壟斷經營。又如,地區間高壁壘、分割市場、行業地方保護等。

三、平等競爭是合法競爭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然是現代市場經濟,必然是法制規范健全的有序經濟

一方面我們要鍵全經濟領域的立法,使市場經濟各個領域有法可依;一方面要強化執法,保護公平競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立健全了一些經濟法,但我們還缺少市場發育方面的立法,更缺少經濟杠桿部門執法的法。正因為如此,產生了一些社會不公和非平等競爭現象。分配不公、假冒偽劣商品的出現、運用某些管理職權謀取私利、行賄受賄等嚴重妨礙了市場經濟的法制化和有序化。

(二)經濟的法制化有序化,目的是保護合法競爭、公平競爭

當前,從競爭角度看,國有企業不如鄉鎮企業,鄉鎮企業不如個體私營企業,個體私營企業不如外資企業。從主觀上看,在于企業內部的經營機制尚未達到市場經濟所要求的水準。從客觀上看也有不公平競爭的因素。政府職能中某些部分仍在捆綁著企業的手腳,向企業攤派,企業承擔社會服務過多等。解決這些問題也要靠立法。我們能夠為吸引外資、引進技術而改善投資環境給予優惠政策,也能夠對國內企業給予相應或同等的待遇,否則就會造成不平等競爭,相對落后的企業就難以翻身,難以在競爭中生存下去。從法律角度給予適當保護是合理的。

(三)合法競爭中必須排除不合法因素

篇(10)

2不完善的政治經濟體制

從自然經濟過渡到計劃經濟,再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整個發展過程對于中國來說其實并不長,雖然經濟體制不斷地發生變化,但是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所特有的因素還是會影響到新類型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中國目前正處于轉型時期,不再是傳統社會,而是向現代社會邁進,社會在經濟、政治以及法律方面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還需要不斷地進行完善。而這個過程當中出現的各種現象,會影響到人們原來的誠信道德理念,落后的道德規范、原則遭到了破壞,但是可以適應社會的、新的誠信道德理念卻還沒有構建完成,正是這種道德真空時期的存在,才讓整個社會缺少誠信。想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最重要的就是訂立市場經濟契約,其支撐了現代市場經濟。所以,現代市場經濟可以看成是契約經濟。雖然法律可以對契約進行約束,但是法律卻不可能準確地預見事物的發展,并且提前進行制約,只能從外在的角度保障契約,而真正可以保障契約的是經濟活動當中的誠信。

3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的不完善性

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起步晚、發展緩慢、發展時間短,從中國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到社會改造時期的計劃經濟,在這一路的改革前進中,對計劃經濟的影響因素依然存在于當今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中,因此,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的缺陷需要逐步完善。我國目前正處于轉型階段,由傳統向現代的快速轉型,使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體制中的不完善性逐漸凸顯。對此產生的不良結果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往的誠信原則被破壞,然而現在的道德規范卻還沒有真正形成,這種現象的出現易造成社會道德危機。若想建立完善的社會經濟政治體制,必須以建立市場誠信條約為前提,它是完善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缺陷的保證,同樣也是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的靈魂。改革開放使我國政治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實現了由商品匱乏的賣方市場向產品豐富的買方市場的轉變,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的經濟向多層次、全方位開放的經濟轉變,因此,當代的社會政治經濟體制需要一定的束縛,而建立市場誠信條約正好符合這一需求,為其完善提供一種保障。誠信是道德規范的基礎,是政治經濟體制完善發展的基礎。市場經濟必然建立在對投資者和市場經濟參與者的私權保障的基礎上,沒有誠信法制保障的經濟社會自由就不可能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4加強誠信道德建設,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4.1建立政策法規,完善市場監督機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統一的、開放的,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壯大社會主義經濟,必須要建設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即最重要的是誠信道德建設。目前,有人為滿足自身的利益需求,在利用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的缺陷性制造市場失信,這種現象的屢次發生,嚴重破壞了我國的誠信道德規范和建設。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規,完善市場監督機制,彌補這一缺陷,為建設我國的市場政治經濟體制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人們在市場交易行為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信守承諾。除此之外,還應該積極建立企業和消費者兩者之間的信用體系,為建立健全的國家信用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市場經濟體制具有一個非常基本的特征,即交易普遍性,然而這一重要特征為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同時,必須加強誠信道德建設,誠信是一種價值,為建設社會政治經濟體制提供保障。

上一篇: 設計藝術教育 下一篇: 施工管理工作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有码字幕青青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中文精品欧美无线码一区 | 五月丁香久久综合网站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 欧美亚洲国产aⅴ人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