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3 15:43: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實地調查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隨著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市住房建設基本形成了以商品房為主、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為輔“三位一體”的住房供應體系,基本解決了不同層次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居住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房地產市場進一步得到完善。
XX年至XX年10月份,全市共建成商品房面積210.6萬㎡,完成銷售面積136.8萬㎡,空置面積74.0萬㎡,空置率為35.2%,其中XX年1-10月份全市建成商品房面積49.1萬㎡,銷售27.2萬㎡。
XX年榆林市區商品房均價1646元/㎡,XX年漲至2300元/㎡,XX年更是漲至高層4000元/㎡、多層3000元/㎡,XX年1-10月份,高層3900-4100元/㎡、多層3000-3200元/㎡。盡管XX年下半年以來成交量下降明顯,但房價仍未下降且略有上升,這主要是受建材價格、心理預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XX年特別是二、三季度以來,榆林城區樓市發生強勢反彈,從低迷逐步走向火熱,5-10月份剛性需求促成成交量大幅反彈,房價平穩上揚。
經濟適用住房也是影響榆林房地產市場的重要因素。XX年--XX年全市累計完成經濟適用房85.1萬㎡,其中XX年完成22萬㎡;XX年完成18.1萬㎡,同比下降17.7%;XX年完成45萬㎡,同比增加了148.6%,安置住房困難戶8510戶。目前在建經濟適用住房23萬㎡,小高層均價2300元/㎡,多層均價約1800元/㎡,在房產市場占有較大份額。
廉租房建設起步較晚。在實物配租方面,榆、神、府等7個縣區申報了建筑面積7.7萬㎡(1540套),總投資1.17億元,其中榆陽區等5個縣區已開工4.25萬㎡、850套。
二、我市房地產市場的主要表現及原因分析
1、房價起伏較大,樓市回暖較快。榆林房地產市場起步較晚,撤地改市特別是XX年以后逐步發展壯大,多以本土企業為主,一些經營思路、開發模式、營銷策略、管理經驗、廣告宣傳、市場定位、經濟實力等方面較好的企業脫穎而出,消費者對撤地改市后房價漲幅的心理預期,加之中國宏觀經濟利好的影響,榆林的房地產市場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同時在“買漲不買跌”消費心理的作用下,在某些大樓盤開盤時甚至出現了排隊買房的現象,各種因素導致榆林特別是榆林市區的房價起伏較大(見圖2),充分暴露了房地產市場的不健全和不完善。金融危機以來,榆林的房地產市場也受到了較大程度的影響,XX年全市共建商品住房空置面積按主體竣工口徑計算約47.5萬㎡,空置率約為63%,交易量大幅下降,開發量明顯下滑。XX年全市房地產上市交易面積67.6萬㎡,交易額17.9億元,交易面積較上年下降近40%,開發量下降10%,到XX年第一季度,更是跌到了低谷,下降了63.1%。7縣區XX年第一季度較去年第四季度下降了61%,到了第二、三季度強勢反彈,7縣區分別比上季度增長了54.8%、56.3%,促成今年二、三季度榆林房地產市場快速回暖主要源自兩大動力:一是去年一度低迷的樓市積壓了的購房需求在今年上半年集中釋放;二是救市政策效果顯現。上半年為防范通貨緊縮,保持經濟增長,穩定宏觀經濟形勢,國家出臺了不少扶持政策,增強了消費者的購房積極性。同時,相對寬松的信貸政策明顯促進了房地產商的開發熱情,進而引燃了XX年三季度樓市的大爆發。同時,銀行信貸支持也是助推房價快速回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截止6月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已達1092億元,居全省第二,較年初增加206億元,較年初增加137億元,增長29.35%,同比多增76億元,增量已相當于XX年全年的181.75%,增幅分別高于全國、全省4.93個和1.35個百分點。6月末,全市金融機構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為67億元,較年初新增4億元,其中,6月當月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新增4.15億元。金融機構為積極配合國家啟動和鼓勵消費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創新金融服務品種,增加了對居民消費的信貸投入,有力地推動了榆林房地產市場較快回暖。
2、區域發展不平衡,南北差異較大。由于我市經濟南北差異較大,作為支柱產業之一的房產業也存在明顯的不平衡性。目前我市僅有榆、神、府、定、靖、橫等北部6縣區有規模較大的房產市場,綏、米、子等南部
6縣區房產市場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同時,房價也存在較大差異。如作為全國百強縣之一的神木縣XX年-XX年全縣共建成商品房面積60萬㎡,房價高峰時一些地理位置優越的房價達到5400元以上,南部縣區的房價則普遍較低,基本和我市的人均收入水平相一致。
3、投資型購房減少,消費者趨于理性。XX年以來,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房價的過快增長,導致很大一部分購房者把購房作為一個投資項目,助推了房價的強勢上漲。但從XX年第三季度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榆林的房地產市場出現了持續低迷,投資型購房客戶明顯減少,一些潛在的購房者也在持幣觀望。一部分經濟基礎好且在榆林房產投資中受益的人則到西安、北京等周邊的一線、二線城市購房。消費者購房逐步趨于理性,房地產市場更是一種剛性需求在推動,泡沫成份在逐步減少,榆林的房地產市場正在逐步走向規范,走向成熟。
4、土地價格大幅上升,土地開發成本提高。土地供應和土地儲備是房地產企業進行房產開發的前提和先決條件。榆林城區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招拍掛工作從XX年起實施,隨著土地管理政策的嚴格化及供地方式的規范化,土地使用權供應方式逐步走上規范化軌道,土地使用權供應也將由經營性用地招標掛逐步完善到工業用地的招拍掛,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和土地使用權的有償使用制度,土地價格隨著榆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水漲船高。房地產企業對土地需求比較旺盛,其土地價格逐步抬高,開發成本大幅上升(見表4):
XX年以前,榆林城區土地價格畝均價為57.43萬元,而XX—XX每畝均價為207.4萬元,XX年畝均價94.1萬元,基本與XX年以前持平,土地價格的變化正與榆林城區的房價基本吻合。據調查,XX年上半年榆林城區房地產企業未參與土地競拍活動,現在建和銷售的商品房,是以前的儲備土地。XX年金融危機以來,房地產企業均未冒然購地,他們對這場金融危機的影響程度、持續時間、宏觀調控政策變化、房價走勢等不確定因素難以作出準確科學判斷,土地購買熱情不高,對土地價格的心理預期不是很樂觀,導致土地需求銳減,土地價格明顯回落。同時土地購置費用上漲,土地開發成本大幅提高。榆林市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土地購置費用,從XX到XX年呈現先高后低的趨勢,從高速增長到大幅回落。XX年至XX年,榆林市房地產市場持續火爆,土地購置費用快速增長,增速達到1.7倍;之后受市場影響,房地產投資熱情減弱,使得XX年至XX年土地購置費用有較大幅度下降,同比下降41%。依據榆林市商品房屋銷售額和銷售面積計算出來的平均銷售價格(現價),從XX年的2050元/㎡上升到XX年的2394元/㎡,上漲了344元/㎡,漲幅達17%。從宏觀政策調控的層面上來看,土地嚴控、銀根緊縮、所得稅預征都對開發商造成一定的壓力。總體來講當前支撐房價上漲有三大因素:一是隨著居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居民住房以舊換新、以小換大,住房的更新換代成為時尚。與此同時,XX年股市持續低迷,存款利率較低,房地產市場恰恰成為投資者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經濟發展與消費增長是支撐房價增長的重要因素。二是從房地產企業的角度上看,隨著近幾年以來的土地儲備和“招(標)、拍(賣)、掛(牌)”制度的實施,增加了土地出讓的透明度,增大了土地獲取價格,從而直接推動了房地產成本的上漲。三是受拆遷成本加大、建筑材料價格上漲和工人工資水平上升等因素的影響,增加了房地產投資成本。消費需求的改變使商品房的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也增加了商品房建設成本,促漲了房價。土地開發投資是房地產開發的前期準備,是將“生地”變為“熟地”資金的投入,進行土地平整等“七通一平”的過程。從XX年—XX年,每平方米土地開發成本由263元上升到794元,增加了531元。
5、房地產資金來源借貸比重增加,自籌資金比重減少。XX年榆林市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本年度資金來源中,國內貸款占到17%,到XX年上升到33%;企業自籌和其他資金來源的比重分別由51%、32%下降到XX年的42%和25%。在省內其他地區房地產公司貸款大幅減少的情況下,我市房地產資金來源中的國內貸款穩中有升,也是我市支持房地產市場良性發展政策的具體體現。XX年國內貸款達到48%,企業自籌和其他資金來源分別占到27%、25%
企業自籌資金和以定金及預收款為主的其他資金來源下降,反映了房地產投資者和大多購房者處于觀望狀態,人心的穩定及市場信心的重建都需要時間,目前房屋銷售仍處于調整期。
面對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沉著應對,制定了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對全市工業經濟運行實施政府干預,在有效地遏制了工業經濟持續下滑的勢頭,加之中省宏觀政策的相繼出臺和“保穩定、保民生、保發展”目標的實施,榆林的房產企業逐步走出低谷,從第二季度開始,榆林的房地產受國家調控政策的推動,投資者信心顯著增強,銷售額明顯增加,房地產業可以說率先從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對榆林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我市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和作用
1、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1998年廢除福利分房、實行住房商品化改革以來,我市房地產業進入持續穩定發展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大。從1998年到XX年,房地產行業年均增長24%,高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1998年到XX年,扣除土地購置費后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對gdp增長的直接貢獻率從不到1%上升到2.5%。由房地產開發投資到引致的相關產業經濟增加值,可視為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貢獻率,1998年到XX年榆林市房地產業開發投資對gdp增長的間接貢獻率從3%上升到10%。
一、調查情況
第一部分政策調查
針對國家九部委《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被調查的房地產企業普遍認為,《意見》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力度,對于規范市場,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但也有部分企業認為該《意見》對于區域市場是否都適用,有待商榷。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購買力等因素也不一樣,對于房地產市場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現狀,是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中必須要慎重考慮的。*房地產市場近幾年發展較快,不管是從房地產投資規模、增長速度、資金來源、房價及增長幅度等來看,*房地產市場從總體上看是健康的,發展是平穩的,作為省會市,在全國比較而言,*房地產價格比較合理,甚至偏低。因此,《意見》的執行應當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應該根據各地具體情況,進行有效的調控,否則,就是“空調”。
(一)《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重點發展滿足當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得到了大多數企業的贊同。92.2%的被調查企業認為該項措施切合市場需求,有必要,《意見》的六項措施明確指出了“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及“重點發展滿足當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問題,表明了國家在調整住房結構,引導合理消費、解決普通百姓買房難問題方面的決心。認為不符合市場需求,沒必要的僅占4.3%,說不清的占3.5%。
(二)《意見》中指出“凡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建設,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經濟適用住房)面積所占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對這項限制戶型的措施對我市應如何落實被調查的房地產企業中有68.3%在認為應該按照項目和區域結合調整;16.8%的企業認為應該按照區域實施調整;12%的企業認為應該按照項目實施調整,2.7%的企業認為無所謂。這也是國六條爭議最多的地方,許多企業表示,房地產行業有很強的地域性,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每個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都有自己的特點,用同一標準對全國各地的房地產行業進行調控,肯定會在一些地方造成政策與市場的矛盾。因此,希望《意見》能因地制宜,滿足不同地區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要求。
(三)《意見》中指出“為抑制房地產開發企業利用銀行貸款囤積土地和房源,對項目資本金比例達不到35%等貸款條件的房地產企業,商業銀行不得發放貸款。對空置3年以上的商品房,商業銀行不得接受其作為貸款的抵押物”。對此項嚴格房地產開發信貸條件,對引導和規范房地產市場方面,有53.3%的被調查房地產企業認為有一定作用,認為能起到積極作用的占33.4%,認為很難評價到的占10.1%,認為沒有影響的占3.2%。
(四)《意見》中指出“對超出合同約定動工開發日期滿1年未動工開發的,依法從高征收土地閑置費,并責令限期開工、竣工;滿2年未動工開發的,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對雖按照合同約定日期動工建設,但開發建設面積不足1/3或已投資額不足1/4,且未經批準中止開發建設連續滿1年的,按閑置土地處置”。對此項加大閑置土地處罰力度的措施,73.7%的被調查企業認為可以在房地產開發中起到調節作用,認為作用不大的占18.2%,認為不起作用的占2.2%,說不清楚的占5.9%。被調查企業普遍認為此項措施的實施能切合市場需求,規范房地產行業一些不規范的行為,可以調節對閑置土地處罰力度的實施,加強和引導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對穩定住房價格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五)《意見》中指出“加強房地產開發建設全過程監管”;“切實整治房地產交易環節違法違規行為”。這兩項措施,對于引導和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25.7%的被調查企業認為能夠起到很大作用,67.2%的認為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認為作用不大的占6.2%。
(六)《意見》中指出:“完善房地產統計和信息披露制度”;“統計和房地產主管部門要定期公布市場供求和房價情況,全面、及時、準確地市場供求信息”。對于這項措施,82.57%的被調查企業認為十分必要,認為可有可無的占11.25%,認為沒有必要的占2.38%,認為不清楚的占3.49%。
第二部分房地產開發投資狀況調查
(七)認為本地區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對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較大的房地產企業占71.95%,認為一般的占25.52%,認為作用不大的占2.38%。
(八)認為本地區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適中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占76.23%,認為開發投資規模偏大的企業占13.47%,認為開發投資規模偏小的企業占9.98%。
(九)對本地區房地產開發投資前景的判斷結果是樂觀的企業占59.59%,判斷結果是一般的企業占35.18%,判斷結果是不樂觀的企業占4.75%。
(十)認為影響本地區房地產開發投資的主要因素在被調查企業的認識上有較大的差異。有22.55%的企業認為首要影響因素是房地產市場需求情況,第二是有17.48%的企業認為是本地區經濟發展形勢的影響,第三是有17.43%的企業認為是土地政策的影響,第四是有16.94%的企業認為是房地產業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第五是有14.49%的企業認為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第六是有8.55%的企業認為是企業資金狀況的影響。
(十一)認為本公司未來兩年內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將加大的企業占58.32%,認為本公司未來兩年內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將不變的企業占33.28%,認為本公司未來兩年內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將縮小的企業占7.77%。
(十二)認為本地區個人購房能力一般的開發企業占61.97%,認為本地區個人購房能力較強的開發企業占29.32%,認為本地區個人購房能力不強的開發企業占8.24%。
(十三)房地產開發企業認為影響個人購房的主要因素居第一位的是價格因素,占25.25%,居第二位的是區位因素,占21.56%,居第三位的是家庭收入因素,占17.55%,居第四位的是設施配套因素,占9.95%。居第五、六、七位影響因素分別是戶型設計因素、物業管理因素和工程質量因素,分別占7.6%、4.98%和4.76%。
(十四)商品房空置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認為空置房會造成企業經營困難的居第一位,占45.48%,認為空置房對企業生產經營有些影響的居第二位,占44.53%,認為影響不大的占5.23%。
(十五)房地產公司認為未來兩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首先是自有資金,占25.88%;其次是自籌資金,占24.61%;第三位才是銀行貸款,占22.29%;第四位是個人按揭貸款,占10.12%。
(十六)房地產公司未來兩年房地產開發的投資意向首先是建普通住房,占31.64%;其次是建商業用房,占23.91%;第三是建經濟適用房,占17.45%;第四是建寫字樓,占13.25%;第五是向其他行業投資,占6.29%,第六是建別墅與高檔公寓,占4.97%。
(十七)房地產公司認為造成商品住宅空置的主要原因:第一是房價原因,占12.93%;第二是戶型面積過大原因,占12.22%;第三是戶型設計不合理,占11.51%;第四是小區周邊環境原因,占11.15%。
(十八)房地產公司認為目前本地區商品房銷售價格是適中的占43.58%,認為商品房銷售價格偏高的占38.67%;認為商品房銷售價格過高的占10.14%;認為商品房銷售價格偏低的占6.81%。
(十九)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國家針對房地產行業連續兩次出臺調控措施,對市場產生較大影響,企業對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判斷趨于理性。對今后一段時期房價走勢,認為漲幅回落趨穩的占68.94%,19.02%被調查企業認為繼續快速上漲,認為價格下跌的占2.*%,不清楚的占9.51%。被調查企業普遍認為,盡管從總體上看*房地產市場發展是健康的,房價相對比較合理,但在目前這種大的政策背景下,受影響在所難免。
第三部分房地產開發土地市場調查
(二十)房地產公司認為我市土地供應不足的占50.4%,認為土地供應量不好說的占22.98%;認為土地供應適量的占21.*%;認為土地供應過量的占3.49%。
(二十一)房地產公司認為我市目前的土地供應區域結構是“結構不盡合理,發展失衡”,占45.8%,認為土地供應區域結構“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的占37.56%。
(二十二)今后我市應在中心城區的哪個區域或哪個行政區域增加土地供應量,房地產公司首選是西區,占19.97%,其次是東區,占14.1%;第三是鄭東新區,占10.46%;第四是南區,占8.72%;第五是北區等。有65.93%的房地產公司認為我市應該保持適度寬松的土地政策,15.53%的房地產公司認為我市應該保持適度從緊的土地政策,13.15%的房地產公司認為我市應該保持現狀。調查的大部分房地產公司需要土地大約在20畝——500畝之間,所能承受的價格大多在每畝50萬——100萬之間。
(二十三)房地產公司準備進行房地產開發的首選區域是東區,占14.58%,其次是在西區開發,占11.41%,第三是在北區開發,占11.09%。
第四部分住宅套型調查
結合“[20*]37號”套型面積控制規定,房地產公司認為符合我市實際的、適合三口之家現在及未來需要的緊湊、實用的套型面積是:
*
二、房地產市場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市房地產業整體上保持著快速、協調、健康的發展態勢,但在初級發展階段中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普通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供應仍顯不足。普通住宅需求占80%,且價格上漲相對較快,表明普通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市場供應量相對不足。同時,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控制普通商品住房價格過快上漲的壓力較大。
2、商業營業用房空置面積繼續擴大。上半年,*市商業營業用房竣工面積10.2萬平方米,銷售面積為6.4萬平方米,累計空置面積45.2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空置的繼續增加,應引起有關方面的密切關注,一方面造成積壓和占用資金,影響資金的回籠,另一方面不利于房地產企業的健康發展和*市商品房市場供需結構的合理。
3、房地產市場信息公開工作仍需加強,引導企業合理投資、消費者理性購房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上半年*市房地產市場存在著企業投資不盡合理,消費者觀望等待,甚至出現不切實際的過度消費、超前消費等現象,急需加強引導。
4、房地產企業競爭實力不強。在目前*市有開發量的有200余家房地產企業,其余企業沒有開發量。在700多家房地產開發企業中,其中一級開發資質的有4家,二級以上資質的有47家;二級以上資質企業僅占8%左右。因此,本地開發企業整體上規模小,品牌意識不強,融資渠道單一,在全國市場上的競爭力,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均較弱,影響力大、知名度高、綜合實力強的企業和企業集團尚未形成。
5、房地產經營不規范行為現象存在。在房地產開發、市場交易、物業管理、中介服務、租賃管理等環節還存在著一些不規范行為,一定程度阻礙了市場的健康發展,還需要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
6、住房保障工作壓力加大。隨著*市城市框架的拉大,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鎮人口的大量增加,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問題將日益突出,住房保障工作壓力將愈來愈大。
三、今后房地產發展的幾點建議
1、建議對土地資源應進行高效整合后,不斷投放到市場上,從而抑制土地價格的上漲趨勢。針對老城區土地供應緊張且價格高,建議政府應加快環線以外市政配套建設,拉大城市框架,應控制未來土地價格的上漲。
針對土地供應區域位置不均衡,建議側重加大東區和西區土地供應量,在西區和南區多開發適合中低階層人員的住房。
2、積極引導商品房開發結構,控制商業用房開發規模。調查顯示:單套戶型在80平方米——120平方米的兩室、三室是銷售較好的戶型,建議多建此類戶型房子。加大普通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控制商業用房開發規模。要按照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的要求,在土地供應、稅收政策、信貸支持等方面向中、低檔商品房開發傾斜,滿足廣大中低收入者的購房需求。
3、采取有效舉措,抑制房價快速上漲勢頭。針對廣大居民不同層次的需求,開發出不同檔次、價位的商品房;多建中、低價位,滿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盡快從供給上下功夫,讓中低收入水平的人群能買得起房子,能買到合適房子;切實穩定好住房價格,應制定具體措施限制“炒房”現象,加大對開發商和中介機構的管理,對有哄抬房價、亂漲價行為堅決制止。
截至目前,我區被征地農民26051人,征地面積為21000畝。此次調研共涉及鎮、鎮、鄉3個鄉鎮的21127名被征地農民。其中:鎮8671人,占受訪總數的41.1%;鎮9555人,占45.2%;鄉2901人,占13.7%。
(一)失地農民基本情況。
1.居住地分布。在受訪失地農民中,區內居住20573人(其中,在城區居住11214人,在鄉鎮居住9539人),占受訪總數的97.4%,多數居住在本地安置房;區外居住554人,占2.6%,主要是在外出務工地或就讀學校居住。
2.年齡結構。從年齡結構看,中青年失地農民居多,其中:0—18歲2802人,占受訪總數的13.3%;19—59歲12418人,占58.8%;60歲及以上5907人,占27.9%。
3.學歷層次。從文化程度看,失地農民文化程度以小學、初中為主,具有大專以上文化比例較小,且以年輕人居多,文化程度總體偏低。其中:小學及以下文化7426人,占35.15%;初中文化9806人,占46.41%;高中文化3338人,占15.8%;大專及以上文化557人,占2.64%。
4.參加社保情況。據調查結果顯示,12363人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2008年以后的失地農民),占受訪總數的58.5%;常年有4150人參加失業保險(動態數據),占19.6%;11356人參加醫療保險,占53.8%;317人參加生育保險,占1.7%;1000人參加工傷保險,占4.7%。
(二)失地農民就業情況。
1.勞動力就業情況。在受訪失地農民中,擁有勞動力的失地農民有13178人,占受訪總數的62.4%。其中:9806人實現就業,在區內就業7687人,占受訪勞動力人口總數的58.3%;在區外就業2119人,占受訪勞動力人口總數的16.1%;未實現就業3372人,占25.6%。可見,部分擁有勞動力的失地農民還未實現就業,政府應關注這部分失地農民的就業情況,通過加快公益崗位開發、引導園區就業等形式,促進失地農民加快就業、就近就業和穩定就業。
2.勞動力職業分布情況。據調查數據顯示,從事傳統種植業、養殖業等第一產業1444人,占就業總數的14.7%;從事第二產業4535人,占46.2%;主要集中在工礦企業、建筑業和建筑安裝業;從事第三產業3827人,占39.1%,以餐飲業、家政服務業和百貨經營類為主。(見圖二)
3.勞動力就業愿景和途徑。在受訪的未就業失地農民中,選擇愿意就業2835人,占受訪未就業失地農民總數的84.1%;認為無所謂432人,占受訪總數的12.8%;不愿意就業105人,占受訪總數的3.1%。在失地后就業途徑選擇中,5039余人通過中介介紹就業,占就業總數的51.4%;2082人通過親友介紹就業,占21.2%;643人通過政府部門安置就業,占6.6%;612人通過自主創業就業,占6.2%;245人選擇繼續從事農業,占2.5%;1175人選擇其他途徑就業,占12%。(見圖三)
從以上數據觀察,我們發現通過中介介紹和親友介紹是失地農民實現就業的有效途徑,主要在外出務工群體中體現;政府提供的服務型公益崗位和園區企業崗位未能全面實現失地農民家門口就業問題。
4.勞動力自主創業意愿和資金來源。通過調查,1666人表示有自主創業意愿,占受訪總數的7.9%。在創業過程中,481人使用拆遷補助創業,248人申請小額貸款創業,39人在親友募集下創業,79人享受政府補貼創業,210人是通過其他形式募集資金創業。
(三)失地農民收入狀態。
1.家庭月收入狀況。從收入水平來看,就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有2783戶,占受訪總數的34.7%,其中靠領取低保金生活的家庭、就業困難家庭主要集中于此。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有4280戶,占53.3%;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966戶,占12%。(見圖四)
2.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失地前,以農業作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的失地農民有11674人,占受訪總數的64%;以外出務工作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失地農民有4784人,占26.2%;兩項合計占受訪總數的90.2%,由此可見,大多數農民失地前是以農業和外出務工作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失地后,從統計數據的變化中我們看到,以農業作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的失地農民下降到1349人,占受訪總數的11%;以外出務工作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失地農民有4976人,占40.1%;以自主創業作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失地農民由原來的640人增加到1747人,占14.2%;以其他類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失地農民由原來的816人增加到2812人,占22.8%;可見,以農業作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所占比例直線下降,主要以外出務工、自主創業和其他途徑作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比例增幅較大,由原來的34.2%增長到77.4%,提高了43.2個百分點。
3.失地后生活情況。通過走訪調查得知,15193人認為征地后生活水平有一定改善,占受訪總數的71.8%。5979人在生活上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其中,有就業困難1975人,占受訪總數的10.8%;自主創業困難775人,占4.2%;醫療保障困難223人,占1.2%;住房保障困難383人,占2.1%;養老保障困難1749人,占受訪總數的9.6%;其他方面困難876人,占4.8%。(見圖五)上述情況,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要采取積極且富有成效的舉措,積極解決以上失地農民群體生活困難,著力打造平安和諧的社會環境。
(四)失地農民培訓需求。
1.就業培訓情況。調研發現,失地農民對就業培訓認識不夠充分,主動接受就業培訓情況不容樂觀,整體就業技能水平較低。統計顯示,68%的失地農民從未接受過就業培訓,成為就業困難最大的群體,基本上只能從事清潔工、餐飲服務等技能要求較低的行業。
2.就業培訓愿景。在就業培訓方面,希望接受培訓的失地農民有5215人,占受訪總數的28.5%。其中,想參加家政培訓的占希望培訓人員的10.5%,電工培訓占12.3%,廚師培訓占17.8%,美容美發培訓占11.1%,計算機培訓占32%,建筑安裝培訓占4.1%,現代種養技術培訓占3.1%,餐飲服務培訓占9.1%。失地農民最希望接受培訓行業緊隨市場緊俏行業走向。(見圖六)
二、失地農民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近幾年來,我區在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與就業出路問題上,雖然進行了一些積極地探索,但部分失地農民在生活、培訓、就業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困難。
(一)失地農民綜合素質普遍偏低。
從全區調查數據可知,有小學或初中文化的失地農民占到受訪總數的81.6%,這部分失地農民普遍年齡偏大,思想相對保守,缺乏從事二三產業工作的相應技能,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競爭需要。從目前的情況看,這類失地農民從事的是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低的加工制造業和建筑業以及以受限制較少的臨工。以羅龍鎮的調查數據為例,現有的失地農民中僅有7.5%的人員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也多以木工、泥工為主,只能從事建筑業,就業行業選擇十分單一。
(二)失地農民市民觀念轉變緩慢。
在調查中,許多失地農民擔憂:原先有地種,有房住,基本能夠自給自足;現在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遷,覺得生活無著落,還沒有從有地變為無地中走出來。因此,一些失地農民在新修的安置樓房里養豬、養狗,擾亂城市社區社會環境;甚至有一些農民不思上進,拿到政府的安置補償后整天打麻將,根本不愿意接受城市新生活,在衣、食、住、行、娛等方面與現代城市文明不相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社會對其市民身份的認同,逐漸導致“假性市民”人群增多。
(三)部分失地農民生活出現困難。
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失地后就意味著生活已經城市化了,以往自己種自己吃,而現在生活用品都要到市場去買,從而增加了生活成本。加之部分農民失去土地后,受文化程度、職業要求、擇業觀念、年齡、身體等因素影響,很難找到合適的崗位,只能閑賦在家,靠補償費度日,致使一部分失地農民成為“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游民,且土地征用賠償還不足以長期解決失地以后的生活來源問題,因而失地后生活變得較為困難。特別是2006—2008批次的失地農民,因征地分批次且跨年代久遠,加上生活成本提高和保障較低,原有補償款目前基本已被失地農民日常花銷開支,這批次失地農民逐漸陷入生活困境,對社會穩定存在著潛在隱患,容易引發問題。
(四)失地農民就業形勢比較嚴峻。
在調查的家庭中,農民失地后,原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農民因年齡偏大、受技能限制、有病等因素影響,很難實現就業,即使一部分失地農民因征地安排進廠務工,但因企業管理不適應、技能不對稱等原因而紛紛下崗,能堅持在企業工作的所剩無幾。加之企業用工與失地農民需求矛盾較大,多數企業想用年輕、高學歷、有技能的人才,所需崗位要求設置較高;而部分失地農民就業要求過高,大部分在擇業時看重收入水平、工作環境,對時間長且管理嚴格的工作都選擇放棄。通過調查,我們發現70%左右的失地農民已更換過企業,就業穩定性差、流動性大,就業形勢不樂觀。
三、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解決失地農民出路問題,必須綜合考慮,統籌兼顧,逐步建立起一套“經濟補償、社會保障、就業服務”三位一體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機制,實現“一次性補償”向“長期性保障”的戰略性轉變。
(一)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失地農民就業能力。
1.加強就業培訓組織。就業是增加失地農民收入,提高失地農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徑,也是農民市民化的重要保證。因此建議:一是根據全區失地農民基本情況,制定《區失地農民就業與社會保障一覽表》,建立健全失地農民基本情況信息庫。二是由鄉鎮人民政府對家庭成員、經濟收入、社會保障情況、就業技能、就業意愿、就業去向進行詳細登記,統計失地農民人員名單及就業需求。三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加強與鄉鎮和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統籌組織全區失地農民技能培訓。
2.加快就業觀念轉變。在市民化進程中,失地農民迫切需要以城鄉文化融合為目標,實現由行政村管理向城市社區居委會管理的轉變和文化的轉型。由此建議,一是對于土地已被基本征用的村,統一轉業轉戶,建立社區居委會,按照城市社區的規范和要求進行日常管理與維護。二是開展城市文化生活方面的宣傳、解釋和培訓,更新觀念、轉變方式、消除陋習,實現“洗腳、上岸、進城“的轉換,成為一個真正的市民。三是開展”認清形勢、主動就業“形勢培訓,促使失地農民主動參與市場化就業。
3.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充分整合和利用好現有教育培訓資源,根據市場需求和失地農民求職意愿確定培訓專業和設置課程。一是開展電工、車工等“藍色證書”實用技術培訓以及駕駛、保安、月嫂、家政等職業技能培訓。二是開展房產中介、旅游、創意設計等現代服務業培訓。三是借助校企合作平臺,與用工單位繼續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和“自助餐式”培訓,打造規范標準的實用性“培訓超市”。
(二)搭建就業平臺,拓寬失地農民就業途徑。
1.科學統籌,加大勞動力市場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原則,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一是由財政劃撥專項經費,在辦公場地、設備設施、隊伍建設上保障勞動力市場建設,為中高級技能人員、失地農民和外來務工人員等提供一站式就業服務。二是建立促進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制度、援助就業制度、市場準入制度和競爭、交換規則,統一工作業務流程,做到勞動者求職、單位用人及職業中介行為規范有序。三是借助互聯網、電視臺、手機短信、城市電子屏、宣傳服務卡、網站等信息宣傳平臺,真實、準確、快捷的供求信息,構筑高效的就業信息服務平臺。
2.創新實踐,探索完善安置模式。實踐證明,一次性的貨幣補償安置并不能解決失地農民的根本問題。因此,今后可采取股份合作、發展園區經濟等多種安置模式,引領失地農民走城鎮化、市民化道路。城區模式:一是在已征的國有建設用地中將規劃允許的區位條件好、商機好的地段,留出部分地塊給村集體進行開發建設,村集體可以自行經營、可以招商引資合股經營、可以出租經營。二是鼓勵城市周邊失地農民和集體將少量土地盤活起來,推行股份合作制,建商廈和公司,發展商貿。園區模式:一是繼續與征地企業、招商企業簽訂提供一定數量或一定比例就業崗位的協議,優先安排失地農民進入園區生產企業就業。二是鼓勵和扶持有一技之長的失地農民圍繞工業園區特色產業,自主創業,從事加工、修理或商業、服務業等行業。三是按照規劃用途,征地時按比例返還一定土地給被征地的失地農民開發經營,保障其后續發展和生活來源。
3.集聚產業,促進就業崗位增加。產業是城市發展的支撐,更是擴大城市就業的有效途徑。因此,只有把經濟發展蛋糕做大,才能把就業蛋糕做大。一是圍繞“食品、輕工、精細化工、機械制造”四大主導產業,推動企業科技創新和產能升級,可重點發展以“豆腐干”產業為代表的勞動型密集產業。二是以古街業態培育為引擎,大力發展就業潛力較大的商貿物流、商務會展、信息咨詢、餐飲娛樂、休閑旅游、創新創意等城市業態。三是采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扶持失地農民發展花卉苗木、特色水產、優質蔬菜等特色產業,讓失地農民有用武之地。
(三)強化政策落實,筑牢失地農民就業保障
地圖被稱為“地理學的語言”,是初中地理課堂學習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工具,在初中地理學習中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由于初一學生在小學學習過程中沒有讀圖的基礎和習慣,因而進入初中學習以后對地理課程中出現的地圖感到無從適從。
從地理新課標來看培養學生“如何識圖和如何使用地圖以及學習地理圖表的技能”是《地理新標》對學生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新要求。
一、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
1.調查對象:黑河市第四中學初一年級1.2班、1.5班和1.7班。
2.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我在大量閱讀了如何提高學生地理識圖能力方法的研究文獻后,根據課題研究的目的和內容設計了對“初一學生地理識圖能力方法的研究調查問卷”。問卷主要由個人資料、學生對學習地理識圖的方法兩部分組成。經篩選分析,整理出五道題目,構成調查問卷。
3.問卷調查:共向黑河市第四中學1.2班、1.5班和1.7班共計3個班發放115張問卷。
4.存在問題:
(1)初一學生沒有良好的識圖習慣,一幅地圖不知道該從何下手“識”起。
(2)在記憶地圖的時候,只能靠死記硬背地圖,缺少好的記憶方法 。
(3)學習的態度不認真,目的不明確,認為識地圖、記地圖就是為了應付考試。
二、解決方法
(一)采用“一讀二記三分析”方法進行識圖綜合訓練
1.“一讀”即讀懂地圖。這是讀地圖綜合訓練的最基本環節。我主要采用“三問讀圖法”來進行讀圖綜合訓練。“三問讀圖法”即每讀一副地圖時都沿著 “圖中有什么”“圖位于哪里”“圖叫什么名稱”這三問來讀圖。剛剛實施這一讀圖訓練時,由我來提出“三問”,學生一一回答,經過我反復強化,“三問”已深入學生的頭腦中,再遇到地圖,學生就已經能夠自己沿著這“三問”來讀圖了。“三問讀圖法”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讀圖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巧,而且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讀圖習慣。
2.“二記”即強化學生記憶一幅地圖,明確三問之后就要熟記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稱和位置,初一地理主要以世界地理為主,大多數國家地區,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是很陌生的,比較難記,因此在講授新課時每講到一個地區、國家時,都以實景圖片或播放短片介紹該地區的主要特征,以此來加深學生對該地區的印象,同時也可以采用順口溜法、諧音法等方法,幫助學生記憶地名,有時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去想辦法記憶,有時學生想出的辦法出乎我的意料,學生想出方法有時更有創新性、更幽默、更有效果。
3.“三分析”即分析地圖內在含義,只記住地理名稱和位置,并不是學好地圖的標志,因此學生讀圖過程中必須要會分析地圖,例如,從《世界的人口分布圖》中只能讀出世界上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地區,那為什么會這樣?這就需要學生利用學過的相關的地圖來解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真正學到了運用地圖,解決地理問題的方式與方法。
(二)記憶地圖位置,根據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識圖技巧與方法
1.記憶地理位置,首先我要求學生熟記《世界地圖》,腦子中有世界地圖的輪廓,再將這一區域還原到世界地圖中去,這樣就容易記憶了。
2.記憶地形與河流時,尤其記憶世界河流的時候,學生記憶非常的困難,記憶效果不是很好。例如在講授新課東南亞地形時,強制學生記憶,記憶效果非常的差,因此我采取嘗試通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來記憶。要求學生使用橡皮泥來塑造中南半島的地形,要求學生所使用的橡皮泥顏色要與圖中的顏色保持一致,通過這樣的練習,加深了學生對分層設色地形圖的認識與記憶,再看地形圖時就能將其立體化、全面化,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又有利知識的遷移。
3.國家、交通也是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很難記憶的,記憶國家與交通,通過組織學生“虛擬”旅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幫助學生記憶。“虛擬”活動包括設計旅游路線、導游介紹當地景觀等等。例如,在學習歐洲西部的國家時,國家比較多學生很難記憶,這時我讓學生安排設計歐洲7日游路線,形式為小組活動,每組派一名代表當導游向全班展示,去旅游觀賞當地的景觀和自然環境。
4.最后填圖鞏固,落實到筆上,為了鞏固學生的記憶,在每節課上設計了填圖環節,通過填圖幫助學生熟記各種地理事物名稱、位置。
中圖分類號:S6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3547(2014)18-0073-02
水芹[Oenanthe javanica (Bl.) DC.]屬傘形科水芹屬多年生宿根水生蔬菜,原產中國及東南亞地區,是我國主要的水生蔬菜之一,其主產區分布于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1]。水芹營養價值較高,且有清熱、利尿、降壓降脂等食療功效[2,3],市場需求逐年增加。在海南,水芹與蓮藕同為主要水生蔬菜,二者年種植面積約667 hm2,其中,水芹主要分布于文昌市東路鎮、海口市長流鎮與舊州鎮、屯昌縣及瓊海市部分地區。相比較而言,東路鎮水芹生產技術較高,基本達到終年生產(其他地方僅在冬春生產上市)。2013年8月、12月以及2014年3月、5月對海南文昌市東路鎮水芹生產基地進行調查,掌握了文昌水芹產業發展現狀,并針對現存問題提出合理建議。
1 文昌市東路鎮水芹生產基地現狀及優勢
1.1 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①水源充沛 該基地水源來自鳳譚水庫,可終年不間斷供應水芹生產用水。
②基地地理條件良好 該基地地勢平坦、寬闊,133.3 hm2以上連片生產,四周開闊無山丘樹林遮擋,通風良好。
③基地基礎建設較好 該基地排灌系統已基本建成,基地具有硬化灌溉渠道及硬化道路,能保證水芹收獲、清洗及外運銷售。
1.2 是海南省最大的水芹生產基地和唯一的終年產品供應基地
該基地全年種植,產量較高,每茬單產4 000~ 5 000 kg/667 m2,年總產量16~20 t/667 m2。
1.3 效益較好
水芹為該基地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每667 m2年產值約6萬元。
1.4 政府重視程度較高
各級政府除為該基地投資建設道路及排灌系統外,還建有蔭棚,133.3 hm2以上農田連片建設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1.5 農民種植技術及積極性較高
該基地農民已掌握張網搭架栽培技術,基地架材均為農戶自購的耐浸水進口柚木。
2 存在的問題
2.1 種苗退化
該基地所用品種為當地傳統的農家種,長期無性繁殖,加之未采用科學的提純復壯技術,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催芽、育苗、選苗技術[4,5],導致生產中出現較多弱苗,且斑枯病嚴重。另外,海南全省水芹品種趨于單一化,夏季極易枯死或開花衰敗,缺少遮光降溫條件則無法獲取產量,甚至難以安全越夏。
2.2 遮陽技術欠妥
該基地遮陽大棚采用連片大面積覆蓋,每張遮陽網覆蓋大棚長達100 m以上,且每個連片遮陽區域內有多個農戶,農戶無法根據自家生產單獨調整遮陽網開閉。而水芹為喜涼性蔬菜,在高溫長日照條件下容易開花[3],除氣溫過高或軟化及其他栽培需要外,應避免全天遮陽,以防徒長或分蘗少;另外,過度遮陽雖能降溫,但是產量和品質均降低[6]。
2.3 病害嚴重
海南熱帶地區水芹生產主要病害為斑枯病[3],該基地品種退化及種植密度過高(農民為追求高產片面增加種植密度)是斑枯病高發的主要原因。
2.4 商品率相對較低
該基地因種植密度過大而造成初級產品弱苗、纖細苗過多,商品率低下[7]。
2.5 周年生產技術有待改進
該基地年生產4茬水芹,夏季栽培費時較長(約3個月)。筆者2013年在湖北進行水生蔬菜調研知悉,我國水芹生產技術較高的武漢市蔬菜研究所每年可生產6茬。對比海南東路水芹生產技術可發現,東路鎮農戶采用傳統的扦插繁殖技術而非排開育苗移栽技術。再者,東路水芹基地未充分采用遮陽、噴水降溫技術,沒有完全克服水芹因夏季高溫而產生的休眠、生長緩慢等生理障礙[8]。
2.6 水肥管理不合理
該基地肥料基本采用三元復合肥,水分控制技術中未采用控促根及提水軟化技術[9]。
3 水芹生產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水芹有清熱、利尿、降壓降脂等功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富貴病”日趨嚴重,水芹的消費日益增加[2]。水芹既可作為我省主要的夏秋度淡蔬菜之一,又可作為冬季北運蔬菜。就水芹本身生理習性而言,該蔬菜既不耐熱也不耐冷(其正常生長要求12~24℃)[3],但耐風雨(不可被雨水長時間淹沒[10]),采用必要降溫設施及適當選用耐熱品種則可保證我省全年水芹生產。
4 建議
一是引進改良及提純復壯當地品種。從國內外引進耐熱抗病品種進行篩選,特別是與國家水生蔬菜研究中心合作,以及從東南亞熱帶地區引種,用作地方品種資源改良。二是建設育苗、種子繁殖基地。進行標準化育苗、培育壯苗。三是政府牽頭,研究院所與基地共建。建議由政府牽頭,聯合海南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與東路水芹生產基地進行產研共建,在遮陽網覆蓋(覆蓋時間及遮光率等)、微噴降溫、排開播種、肥水調控等技術層面共同研發,以提高水芹產量和品質,提高經濟效益,創立地方品牌。四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應進一步扶持該基地農戶改造水芹生產田塊基礎建設,提高田埂高度,有利于通過調控水位軟化水芹、提高品質。
參考文獻
[1] 柯衛東,劉義滿,黃新芳.水生蔬菜安全生產技術指南[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2] 黃凱豐,時政,歐騰,等.水芹的營養保健成分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1,39(5):434-435.
[3] 夏月明,朱玉萍,吳明興,等.夏季大棚水芹連作障礙防治技術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1):158-160.
[4] 葉元英,黃新芳,柯衛東.水芹栽培技術簡介[J].蔬菜,2008(11):34-35.
[5] 尹渝來,鮑忠洲,孫芳芳,等.早中熟水芹新品種蘇芹雜5號的選育[J].長江蔬菜,2012(16):19-20.
[6] 陳曉紅,江解增,徐媛,等.遮陽網覆蓋對初夏濕栽水芹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0,38(4):172-173.
[7] 彭惠蓉,程光忠,郭肖,等.不同移栽密度對水芹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22):40-41,57.
二、調查結果詳述
2、地黃當前市場環節的貨物走動情況分布貨物走動情況樣本量百分比快27%一般1037%慢1556%
二、山西部丘陵崗地耕地土壤理化性質及評價
通過對市山西部地區等村的土壤樣品采集、化驗、分析和匯總,根據數據結果進行土宜性評價,結果如下:
三、山西部丘陵耕地土壤特點、改良辦法及適宜作物
1.村地塊土壤特點、改良辦法及適宜作物。該區域面積約7000畝,土壤類型紫泥土、紫砂土,Ph值6-6.8,中性偏酸、有機質偏低、磷鉀豐富、土層淺,部分巖石,土壤不肥沃,紫砂土包漿,紫泥土粘重。改良辦法:增施有機肥。適宜梯田種植苗木、茶樹等,建設水肥一體化解決干旱問題。
2、村地塊土壤特點、改良辦法及適宜作物。該區域面積4000畝左右,土壤類型為嶺沙土,Ph值5-5.4、偏酸、有機質低、磷鉀豐富、土層淺、沙性強。改良辦法:增施有機肥,生石灰調酸。適宜種植果樹、苗木等作物。建設水肥一體化解決干旱問題。
一.調查背景及目的
近些年來,出現全國性的房地產過熱現象,房地產的價格不斷攀升。國家政府對此事高度重視,2002年以來針對房地產過熱、房價過高現象,出臺了一系的宏觀調控政策,希望有效的抑制房價的上漲,特別是近期新國八條的出臺進一步顯示了國家在調控房價上的堅定決心,以此我們此次針對鄭州市本地區的房地產需求現狀、消費者的居住現狀及購房定位情況所進行問卷調查,便是根據房地產開發經營與管理這門課理論知識的學習,為了加強對學科的理解和方法的應用,從而對該地區的房地產現狀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調查方法
通過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對鄭州市居民進行隨機調查問答,調查對象年齡在20-60歲之間,共發放調查問卷40份,獲取調查結
果后采用Excel表對數據進行錄入和處理,并經過嚴格的復核,以圖表形式具體反映出目前鄭州房地產市場方面的情況。 三.調查結果 1.居住條件分析
我們可以看出,在消費者的居住條件中,出租房和商品房所占比
例較大,均占40%;其次是福利房占14%,然后為經濟適用房占6%。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鄭州市消費者居住條件以出租房和自購商品房為主,而經濟適用房較少,從而說明鄭州市住房保障體系不完善,有待進一步加強。
2.家庭收入分析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鄭州市消費者家庭月總收入主要集中到2000-4000元范圍內,占到被調查者的50%;其次是4000-6000元范圍,占到23.53%;排到第三位的是2000元以下,占17.65%;而6000-8000元以及8000元以上的消費者比例甚小。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鄭州市消費者家庭月總收入水平仍然偏低,故消費者購房需求不旺,也即居民收入水平與購房能力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在進行房地產開發定價時務必要考慮消費者實際家庭收入水平。 3.
住房面積分析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在消費者的住房面積中,80-100平方米所占比例較大,為54%;100-130平方米占17%;50-80平方米占14%;50平方米的為9%;130平方米占6%。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消費者對住房面積的要求主要為80-100平方米,開發商在設計住宅面積時,應把重心放在該面積范圍內。 4.居民信息獲得途徑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消費者獲得房地產信息的途徑有報紙、朋友/親人傳播、戶外廣告、電視、中介機構、網絡、專業雜志、房展會、其他,各占比例依次為63%、51%、49%、34%、34%、17%、11%、11%、11%。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開發商在進行宣傳時可以著重利用報紙和戶外廣告,并且要注重服務水平和房產質量,使該房產在消費者的人際關系網中得到大力推廣。 5.居民購房計劃分析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消費者計劃在3-5年內購房的占
40%;5年的占28.57%;2年的占25.71%;一年和半年的均為2.86%。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大多數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和購買積極性不高,開發商應提高消費者的購買積極性。 6.居民購房目的分析
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消費者的購房目的84%為自住;10%為
出租;6 %為升值轉賣。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大多數消費者購房是為自己和家人居住,靠出租和轉賣等投資手段來獲取利潤所占比例較小。
7.居民能承受房價分析 .
由以上數據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19%的人能接受3000元/平米一下,54%的人能接受3000-5000元/平米,19%的人能接受5000-8000元/平米,7%的人能接受8000-10000元/平米,2%的人能接受10000元/平米以上。由此可見絕大多數人還是中等收入水平,能接受的房價還是在5000元/平米一下,而現實房價由于各種原因一直居高不下,讓普通居民無法接受。 8.居民購房面積分析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消費者對房屋面積的要求大多數為80-100m3,占45.71%;100-130 m3占28.57%;130 m3 占20%;50-80m3占5.71%;50 m3為0。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大多數消費者對房屋面積的要求為80-100m3,開發商在設計房屋時應適當增大該類房屋的數量。
9.居民購房付款方式分析
選擇分期付款方式的購房者占63%,選擇銀行付款的購房者占20%,選擇一次性付清的購房者占17%,選擇公積金貸款的購房者占3%。
10.居民對購房配套設施的要求分析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消費者購房時最關注的生活配套設施是學校教育資源、超市及菜場,各占到被調查者的69%;其次是醫療衛生設施和綠地廣場,各占到66%;排到第三位的是休閑場所,占51%;然后依次是商業步行街,占23%;餐飲場所和停車場占8%。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學校教育資源、超市及菜場是消費者最注重的生活配套設施,開發商在開發一定要注意地段的選擇。
11.居民對建筑風格要求的分析
從調查分析看,選擇歐式風格的購房者的比例占33.33%,選擇現代簡潔式風格的購房者的比例占25%,選擇中西結合購房者的比例占22.22%,選擇中式風格的購房者的比例將近占20%。
12.居民對未來兩年鄭州房價的分析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未來兩年鄭州市的房價來說,認為有上漲可能性的占到多數,為37%,認為變化不大的占到了31%,不好說的占到20%,認為可能會下跌的占到了11%。 13.開發商與購房者矛盾分析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開發商與購房者的主要矛盾是開發商定價過高,占40%;其次是面積縮水,占22%;開發商的誠信問題占17%;質量縮水占16%;合同不平等占5%。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開發商緩解與購房者矛盾的最直接手段是降低房價,并且還要提高房屋質量和開發商的誠信。
三、問題和建議
就目前居民的住房條件來看,居民家庭月收入水平低,住房面積小是當前主要存在的問題;對于未來有購房計劃的居民來說,大多數人只會為家人居住而購房,很少的人會擁有多余的資金來進行房地產的投資,而且所能接受的房價在5000/平米以下的居多,大家未來的購房需要也在100平米左右,滿足家庭居住即可;針對鄭州市未來幾年的房價水平,多數認為會有上漲空間,但仍有部分人反映,如果房價繼續上漲,居民無法支付房款,房價或許有下降的可能。從長遠來看,如果越來越多的人買不起房子,甚至租不起房子。
加快經濟建設,政府制定惠民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這是解決房價問題的關鍵;國家要采用宏觀調控手段,加大調控力度,穩定房價;政府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約束開發商行為,提高房屋質量,
增加保障房和經濟適用房的數量,保證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
房地產市場調查報告優秀范文篇【二】
兩港一城建設熱潮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促進了我區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目前房地產業在我區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房地產業直接稅收占到總稅收的15%左右,相關稅收占到總稅收的30%;如果加上契稅收入,則占到36%。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房地產業對稅收的支柱作用會更加明顯。
近期,中央和市陸續出臺了針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政策,對于受外部環境影響較敏感的房地產業來說,政策的調整無疑會影響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認清我區房地產市場現狀,客觀分析政策對房地產走勢的影響,從而研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對保持我區房地產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區房地產市場發展現狀
今年1-6月,我區房地產業實現稅收5億元,同比增長85%;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7.3億元,其中住宅投資完成23億元;商品房施工面積489.9萬平方米,銷售100萬平方米。今年以來,我區房地產業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1、房產投資保持較高增速
我區近年的大開發大建設態勢和房地產市場的走熱使得房產開發商對我區房地產市場前景紛紛看好。今年上半年我區房地產開發仍延續了去年以來的較快增長勢頭,1-6月,房地產開發平均增速為42.2%,具體走勢見圖一。其中,住宅建設在房地產開發投資中的地位突出,占到房地產開發全部投資的62%;商業營業用房今年開發增速也持續走高,2-6月累計增速分別為:2.6%、15.2%、84.5%、79.1%、1.9倍;辦公樓開發投資也保持了10倍以上的增速。
2、房產銷售勢頭回落明顯
今年我區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的同比增速均呈逐月下降趨勢,2-6月的增速走勢見圖二:
從商品房預售情況來看,回落趨勢明顯。1-6月全區預售3940套,總面積50.6萬平方米;預售套數和面積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降低了15.5%和15.4%。出于對宏觀政策的觀望心態,3月份我區商品房預售出現了一次明顯下降,4月份僅售出474套,總面積6.5萬平方米,與3月份相比均下降了44.3%。5月、6月繼續維持了較低的預售水平,每月預售385套,總面積5萬平方米左右。
3、房產平均價格持續走高
雖然今年年初開始,中央及市頻頻出臺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有關政策,但年后,房地產市場已進入快速上漲的新一輪行情,由于土地的稀缺性、百姓改善住房的實際需求支撐以及跟漲不跟跌的投資心理等因素影響,我區房價也呈持續走高的態勢。
自年開始,我區房地產價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提升,房價在、、年分別同比上漲20.5%、30%和42%。目前,我區新建商品房均價已達5590元每平方米,同比上升20%;存量房均價已達5000元每平方米,同比上升47%。
二、近期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對我區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影響
由于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房地產市場投機成份嚴重,中央將防范房地產風險作為今年宏觀調控的重點,市也出臺了多項有關政策,加強對房地產業的調控。中央和市的政策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來調控房市:
二、調查結果
1. 學校基本概況:吉林地區共有10所特教學校,其中有4所培智學校、2所聾啞+培智學校、4所綜合學校。除吉林市特教學校建于1949年外,有4所建于70年代、3所建于80年代、1所建于90年代、1所建于2012年。
校園總占地面積為79958平方米;校舍總建筑面積為45967平方米;共有5個實驗室;10個多媒體教室;46個專用教室(語言治療室、康復訓練室、感統訓練室、物理治療室等);視聽閱覽室面積為160平方米;379臺計算機;25808冊圖書;8冊盲文圖書;康復器械總價值為5179857元;固定資產總額為48016319元;學校預算內教育經費(財政投入)年均15932776元;社會收入(如捐贈等)年均1230000元;其它收入年均322000元。
2. 學生基本概況:吉林地區特教學校共有110個教學班,在籍學生總數為985人,本地學生883人,外省市學生102人。其中,學前班100人,小學584人,初中198人,高中103人,盲生1人,聾生249人,培智學生548人,多重殘疾163人。35名學前班學生尚未定性。學生住校人數為473人。高中部學生2013年畢業人數為90人,升學人數為71人,有19人就業。
3. 教師基本現狀:學校在職教師總數為361人,其中男教師112名,女教師249名。有學科教師276人,專業服務教師(如言語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物理治療師等)4人,行政及工勤人員69人,兼職55人,還有9人為外聘教師。教師人事編制:正式在編教師361人,非正式編制9人。教師學歷結構為:中專及以下32人,大專78人,本科247人,研究生及以上4人。教師職稱結構為:無職稱10人(主要為非在編教師),初級98人,中級198人,高級64人。教師最后學位專業為:特殊教育專業畢業57人,非特殊教育專業畢業304人。
以下各項數據為279位教師填寫的問卷統計結果:教師的年齡結構為:30歲以下有32人,31~40歲有83人,41~50歲122人,50歲以上有42人;40歲以下、41~50之間、50歲所占的比例分別為32%、31%、12%,從事普通教育工作的教齡情況:未從事的有93人,1~5年的有36人,6~10年的有31人,11~20年的有76人,20年以上的有43人;有從事普通教育經歷的教師占74%;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齡情況:3年以內有42人,3~5年有38人,6~10年有65人,11~20年有87人,20年以上47人;有近50%的教師有10年以上的特教教齡。每周的課時數情況:3節以下27人,4~7節22人,7~12節91人,12節以上139人;80%以上的教師工作滿負荷或超負荷。
近兩年接受特殊教育專業培訓情況:沒參加過80人,參加1次有106人,參加2次有48人,3~5次有24人,5次以上有21人;有70%以上的教師近兩年參加過特殊教育專業培訓。近兩年參加特殊教育專業培訓的級別情況:參加校級培訓的147人次,參加市級培訓的69人次,參加省級培訓的128人次,參加國家級培訓的30人次。培訓范圍較廣,層次較高。近兩年參加特殊教育專業培訓的形式情況:參加研討交流的有165人次,參加短期培訓班(1~2周)的114人次,參加中長期培訓班(1~2個月)16人次,參加脫產培訓(半年以上)2人次,參加函授培訓4人次,參加骨干教師培訓班27人次,其它形式培訓19人次。近兩年參加特殊教育專業培訓的內容情況:參加公共基礎課程(如心理學、教育學、課程改革、班級管理等)培訓的有82人次,參加專業基礎課程(如特殊教育概論、各類特殊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特殊教育政策法規、特殊兒童診斷與評估、行為矯正技術、個別化教育計劃制定、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特殊兒童康復學、特殊教育管理、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等)培訓的有176人次,參加專業技能課程(如盲文、手語、特殊學校教材教法、特殊兒童教學設計、特殊兒童感知覺訓練、聽力言語訓練、定向行走訓練、各類特殊兒童康復訓練等)培訓的有69人次,參加職業教育課程(如傳統手工、剪紙、民間工藝制作、服裝設計與制作、各類特殊兒童的勞動技能訓練等)的有12人次。培訓內容專業性較強,與教育教學需要緊密結合。
教師的月收入情況:1000元以下5人,1000~2000以內7人,2000~3000元84人,3000~4000元163人,4000元以上20人。工資在3000元以下的接近35%,平均工資相對較低。對自己收入是否滿意情況:基本滿意的有115人,非常滿意的9人,不滿意的155人,有56%的教師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
“十二五”期間,主持或參加的課題級別情況:有62人沒參加,有90人參加市級課題,有86人參加省級課題,有57人參加國家級課題,有78%的教師參加了各級課題的研究與實踐。
有157人很喜歡自己從事的特殊教育工作,有108人基本喜歡,有14人不喜歡,95%以上的教師喜歡特教工作。有246人很關心學校的發展,有26人一般關心,有7人不關心,有88%的教師非常關心學校發展。有255人很關心學生發展和前途,有20人一般關心,有4人認為無所謂,91%的教師對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愛心。有192人非常希望參加特殊教育專業進修,有69人希望,有18人無所謂,絕大多數的教師具有強烈的專業發展愿望和需求。有197人認為特殊教育教學理論對教學有很大指導作用,有75人有一點作用,有7人認為沒有作用。有145人能夠經常通過各種途徑學習特殊教育教學理論,有129人偶爾,有5人從不。有93人經常將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并以理論的形式體現出來,有165人偶爾做到,有17人從不。有31人認為目前所擁有的特殊教育教學理論完全能夠滿足教學要求,有162人認為基本能,有86人認為不能。有131人非常希望接受相關的特殊教育教學理論的培訓,有125人希望,有23人無所謂。如果有機會參加特殊教育專業培訓,有22人最希望學習公共基礎課程,有89人最希望學習專業基礎課程,有144人最希望學習專業技能課程,有43人最希望學習職業教育課程。學生對自己課堂教學評價方面,有162名教師認為非常滿意,有116人認為基本滿意,有1人認為不太滿意,體現了廣大教師對自我工作的高度認可和自信。有207人能夠經常通過各種渠道不斷改善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有71人偶爾,有1人從不,說明廣大教師非常注重自我發展、自我提升,對工作、對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155人經常在課后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自我反省,有117人偶爾,有7人從不,說明多數教師注重教學反思,具有現代教師的職業習慣。有33人認為 “搞教育科學研究很好,就是太耽誤教學工作了”,有87人基本同意此觀點,有159人持反對意見,說明多數教師具有正確的科研理念和科研態度。
在對“教育科學研究與教師本職工作相矛盾嗎”這項調查中,有14人認為是,有100人認為有些矛盾,有165人無矛盾。在搞教育科研的過程中,有122人深感缺乏專家引領,往往感覺無從下手,有129人感到有一些,有28人感到得心應手,說明特教學校的科研工作還需更多的專家引領,充分發揮科研帶頭人的作用和職責。在工作方面,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32人認為教育經費不足,146人認為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困難,有83人認為工作負擔太重,有2人認為人際關系復雜,共事合作難,有20人認為沒有學術引路人,有22人認為教學科研配套服務跟不上,有19人認為學術論著發表困難,有70人認為缺少進修機會,有12人認為考核機制不合理。教師在工作上還存在許多困惑和無奈。教師在生活方面面臨的主要困難包括:有148人認為經濟收入低,29人認為住房條件差,59人認為缺乏社會保障,有35人存在家庭情感危機,有84人身體健康存在隱患,有71人感覺工作壓力,有44人擔憂子女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有20人面臨其它困難,說明教師還存在許多生活壓力和困難。
三、調查結論
1. 特教學校在吉林地區分布合理,地區內沒有空白點。特教學校在吉林地區的分布為市直學校1所,9個縣市區各1所,整個地區分布沒有空白點。多數學校建校歷史悠久,其中,吉林市特教學校建于1949年,與共和國同齡。師生人均占地面積為59.4平方米,占有絕對優勢;教學設備及專用教室齊全,能夠滿足教學需要;學校各項收入師生人均達到12990元,教育經費比較充足;師生比例為1:2.73,處于特教學校師生比合理區(1:2.5~1:3.1)。上述各方面充分說明吉林地區特教學校的教師具有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條件。
2. 特教學校擁有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學校男女教師的數量比不足1:2,男教師數量偏低。教師的年齡結構,中青年教師所占的比例占有絕對優勢,不存在教師的老齡化問題。教師的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相對較為合理。外聘教師數量較少,教師崗位基本能夠滿足需要。
3. 特教學校擁有一支專業化的教師隊伍。雖然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的教師僅占在編教師的15.8%,有74%的教師有從事普通教育的經歷,但從事特殊教育工作平均教齡卻相對較長,10年以上超過了1/3。另外,各所學校均普遍重視對教師采取多種形式、選取多項內容、面向全體教師進行的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專業的培訓和指導,基本滿足了教師特殊教育專業化發展的需求,確保了特殊教育教學的順利實施和高質高效的發展。
4. 特教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特教學校擁有一支科研型的教師隊伍。他們對教育科研工作認識深刻,具有正確的科研理念。“十二五”期間,絕大多數教師主持或參加了各級各類課題的研究與實踐。在課題實施過程中自覺追隨專家的腳步,用科研的視角審視和思考教育教學上的各種現實問題,并自覺運用科研方法不斷探索、反思、總結和升華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為特教學校的未來發展奠定了科研基礎。
特教學校擁有一支懂業務、重自修、愛崗敬業、甘于奉獻、有責任心和愛心的教師隊伍。他們喜歡這份特殊而又繁重的教育事業,他們關心學校的發展,更關心學生的發展前途;他們對自己有著強烈的專業化發展需求,善于抓住一切機會提升自我,經常通過各種途徑學習、鉆研特殊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并渴望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得到更多方面的培訓和指導;他們善于對自己的工作進行深入反思和剖析,也善于團隊互助與合作。他們的工作滿負荷甚至超負荷,但從無怨言。在他們身上既有普通學校教師的美德與素養,更有對特殊教育事業的那份執著和大愛。
特教學校擁有一支身心健康、樂觀豁達、自尊、自重、自信、自強、自愛的教師隊伍。他們能夠從容、自如地面對和駕馭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盡情享受著快樂、收獲著幸福;他們有理想、有目標,永不停歇追求的腳步;他們精力充沛,善于進行自我身心調試,每天都能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到不平凡的工作中。
5. 特教學校教師也有自己的煩惱與無奈。工作方面,工作負擔過重、職稱晉升困難、學術難、缺少進行機會、缺少學術引路人、教學科研配套服務跟不上、考核機制不合理等都是特教學校教師當下所面臨的主要困惑。
生活方面,主要煩惱依次為:經濟收入低(有35%的教師工資處在3000元以下水平,另外,即便工資較高,但付出與所得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對接,因此,工資偏低成為絕大多數教師的一大煩惱與無奈)、身體健康存在隱患、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擔憂子女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家庭情感隱患等。
上述不和諧因素的存在,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部分教師工作能量和才華的釋放與發揮,也勢必在一定程度上會成為特教學校健康發展的障礙。
四、討論與分析
吉林地區特教學校覆蓋全地區,教學場地寬敞,教學設施配套齊全,教育資金充足,師生配比合理等各方面條件均具有較大優勢,足見吉林地區各級政府和全社會對特殊教育的高度關注和重視,確保了地區內特殊兒童能夠就近就地享受到最好的特殊教育,也讓特殊兒童和家長充分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和無私的關愛,為創建和諧吉林、和諧社會增添了新的和諧元素。
,原是區的一個建制鎮,原轄21個行政村,總人口3.68萬人,耕地面積40815畝,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容,國家西氣東送、蘇嘉杭高速為、市繞城高速和東方大道等建設工程的實施,鎮村的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歷史性變化。2004年5月8日撤鎮改為街道,歸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原21個行政村,加上從車坊鎮劃入3個村,撤并為14個行政村、7個社區居委會;原有4.08萬畝稻田、湖蕩爛田,現僅為1.5萬畝。各項工程建設征土用地涉及18個村,2005年止,有失地農民16519名,占總人口的44.8%,其中老年人員3541人,保養人員5490人,剩余勞動力5380人,被扶養人員2108人。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被拆遷的村民已搬入國泰、通橋、塘南、姜家4個居民新村定居,其中國泰新村目前已有1600多戶農戶分別住進了別墅或公寓樓等安置房,過上了有保安、環衛、醫療配置比較齊全、交通便捷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結構轉變為以二三產業為主體產業格局,勞動力以務農為主變為就業多樣化。2005年,全街道完成工業銷售17.7億元,財政收入1.59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5%、55.4%,農村人均純收入8010元,增長10.8%。通過有序、良性轉變,呈現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新局面。
二、積極的舉措
街道黨委辦事處,認真貫徹落實區區委、政府出臺的[2003]63號《關于對被征使用土地農民實行補償的規范方法的通知》和[2004]81號《關于市區進一步完善已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實行辦法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對失地農民養老、醫保、低保、就業四個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建立起了失地補償與社會保障相結合的保障機制。
1、失地農民養老保障。
街道目前養老保障待遇的落實分為六種情況:(1)失地時已達退休年齡(即男60周歲、女55周歲以上)的每人每月享受120元農保金和40元補差,計160元。2006年1月1日起再增補差20元,計每月180元;(2)失地后達到退休年齡的,農保轉城保,即2005年達到城保退休年齡的失地農民,每月養老金385元,2005年7月1日起月增47元,為每月432元。對這一農保轉城保政策,失地農民尤為擁護,若老夫妻倆有800多元月收入,生活基本不愁。目前全街道有502位失地農民已享受這個標準;(3)保養人員(即男45-59、女35-54周歲)每人每月發放160元生活補貼費;(4)剩余勞動力(即男18-44周歲、女18-34周歲)每人每月發放150元生活補貼費(限發10年);(5)被撫養人員(指失地時不滿16周歲,但取得二輪承包證的)每月補助生活費50元(限發10年);(6)區委[2003]63號文件出臺之前失地的剩余勞動力采取一次性貨幣安置,每人發18000-15000元。
2、失地農民醫療保障。
主要是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防止農民因病致貧。到目前為止,100%的農民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2006年,參保人員個人出資50元,村(社區)出資40元,區財政補貼50元,全年共計每位失地農民的醫保金額是140元。一旦生病就醫可以按區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手冊規定標準結報醫藥費。
3、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
據民政辦2005年統計,農民月收入不足180元/人、城鎮居民月收入不足300元/人的低保戶共349戶,全年發放低保金79萬多元(區和街道各半負擔),并對近600戶臨時困難戶發放補助費18萬余元,使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有了一定保障。
4、失地勞動力就業。
據統計,目前全街道共有失地失業勞動力2200人,除間隙性零雜工外,已采取種種途徑解決就業的占近70%,還有30%左右仍需著力安置。
三、期盼與建議
通過對失地農民“三保一就業”的調查,我們感到:街道對貫徹落實失地農民的各項政策措施是有力的,效果也是明顯的,大多數農民在就業增收上反映較好。如六豐村顧水林,他今年62歲,原為六豐村10組,現已搬遷入住安置房,他上有老父母,下有三個兒子、老父母及妻子享受每月180元農保金,自己已由農保轉城保,月享受432元退休金,三個兒子均有自己的工作和穩定收入,加上均已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生產比較穩定。他對失地補償政策比較滿意。據調查,像顧水林家這樣的村民戶約占全村的30%以上。
調查走訪中,我們也實地聽到有的失地農民反映的意愿和期盼,原塘東村村民沈小泉,現年70歲,隨征地拆遷,2005年全家5人已搬遷國泰新村。他說:失地前是小康戶,現在變貧困戶。失地前兒子開爿羊毛衫加工小廠,年收入2-3萬元,自己在村打水機房管水,每年有1萬元左右收入,全家承包6畝多地,種種、養養、吃吃,糧、菜、禽還有余,全家人均收往前超萬元,生活基本達小康。現在廠拆了,地沒了,收入降了。老夫妻倆靠農保,小夫妻倆做打雜工,年收入不足2萬元,孫子15歲在讀書,開門七件事,加上人情往來,樣樣得化錢,原積蓄用完,生活達不到一般人家水平。他又講,現在指望小輩忠誠點(敬老、愛幼),領導關心點(社保、醫保標準逐步提高),我們開心點(心情舒暢,樂觀);對家庭,現在住得舒暢安穩,希望子女工作認真,收入穩定,孫輩好學上進,早日成才。有人對此現象戲稱:住新房(拆遷安置房),穿西裝,口袋缺錢心里慌。
根據調查和農民座談的情況,如何進一步搞好失地農民的“三保一就業”工作,我們建議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以完善和強化:
(一)深化養老保障。一是農保應逐步向城保轉化,以縮小城保與農保的差距。尤其要注重解決早失地難進城保,僅享受農保的問題。按理說,早失地者早貢獻、多貢獻,不能讓這部分人員吃虧。二是對2003年區委63號文件出臺前,實施失地農民一次性補償安置的,應采取適當措施,如建立相應的補助機制和逐步列入農保轉城保的方法,以消除后遺癥。
(二)完善醫療保障。失地農民的醫保,雖然實現了全覆蓋,但在今后實踐中還應在制度設計、個人帳戶、大病統籌、門診報銷以及醫療網點等等方面多考慮失地農民人群、老年人群的特殊性,強化人性化管理,深化醫保制度。
(三)改善低保制度。對因病、因災或突發事件造成生活困難,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戶,要充分發揮民政和社會捐助相結合的機制,扶貧幫困,使弱勢群體有基本生活保障,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四)強化再就業工作。失地農民就業如同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各級各地都比較關心重視,區、街道、村(社區居委會)均做了大量工作并收到了明顯成效,但仍需加大對失地農民就業引導、鼓勵、扶持的力度,形成政府、失地農民和全社會共同努力的創業就業的良好氛圍,達到增加農民收入和穩定社會的目的。
1、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失地農民就業競爭力。農民從田里走入企業、單位,要有一個技能升級的適應過程。對此,近幾年來,以鎮(街道)為主體加強了失地農民的技能培訓,2005年我街道就培訓了1762人次,并發了培訓證書,這對改善失地農民文化素質、生產技能“兩低”(低文化、低技能)起到了積極作用。今后仍需加強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讓失地農民適應就業需求。
2、辦好聘專場,積極推薦就業。據統計,近幾年來鎮(街道)已辦勞動力招聘專場46期,企業提供2640多個崗位,應聘成功的有1690人,成功率64%,其中本地勞力達1192人。今后仍要進一步辦好招聘專場,溝通就業供求,方便失地農民就業。
3、搭好就業平臺,內聯外擴,促進多渠道就業。一是要進一步發揮街道勞動社保中心作用,建立好一戶一表的勞動力數據庫。強化數據庫的動態管理,有的放矢,提高就業率。二是進一步加大街道、村(社區)和企業的聯動,互通培訓、招工、用工信息,全力推薦或接納本地勞力就業,倡導企業后勤崗位全部使用本地勞力。三是進一步發揮商會作用,積極推薦農村勞力就業。據調查,近年來在商會支持下,已有44戶“兩低”勞力就業。今后仍要繼續做好工作。四是進一步外擴,向轄區周邊的開發區、工業園區和鎮、村推介本地勞力,使失地勞力就近擇業上崗。
4、加強引導,鼓勵失地農民自謀職業、自主創業。一是政策上扶持,對失地農民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應同城鎮下崗失業人員一樣,在準入、稅收、補貼等方面給予最大限度的優惠;對吸納失地農民勞力的企業可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和社保補貼。二是創業引導,對有能力開店、辦廠、搞運銷的人員,應積極倡導鼓勵,并在工商、稅收、行政服務等方面給予一定優惠。三是扶持“雙低”勞力就業,對于文化水平低、技能低的原長期務農勞力,應在環衛、綠化等崗位給予優先安置,發揮他(她)們勤勞和吃苦耐勞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