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3 15:42: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3-7667
國內刊號:11-2878/G4
郵發代號:2-466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65
期刊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比較教育研究》(月刊)創刊于1965年,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教育類學術刊物。作為社科類核心期刊和中國比較教育學會的代會刊,《比較教育研究》質量不斷提高,成為教育界公認有一定影響的刊物。刊登內容:國外教育思想及流派、國外教育改革的經驗,國外教育先進理論、實踐、經驗、動態,中外教育的比較研究。
辦刊宗旨
中國高校歷年世界排名情況總匯
美國聯邦政府大學生資助制度發展的新趨勢研究
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任課教師應具備的五種意識
通識教育課程與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比較
整體教學觀在支教項目中的運用——同濟大學中德學院2010暑期社會實踐項目解讀
文理科畢業生就業取向的差異性分析——以同濟大學的兩個學院為例
基于輔導員素質提升要求的輔導員培訓工作研究
高校學術規定探析
關于快速建設中的高校和高校財務危機的思考
美國高校校園媒體傳播特色——以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例
大學學什么?——兼談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
科學研究的八個關系與世界一流大學
科學研究的八個關系與世界一流大學
在工程教育領域共同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深化和拓展務實合作的新嘗試——在同濟大學“2010年中歐工程教育研討會”上的致辭
在工程教育領域共同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深化和拓展務實合作的新嘗試——在同濟大學“2010年中歐工程教育研討會”上的致辭
歐洲工程教育模式的轉變
歐洲工程教育模式的轉變
中國工程教育發展的新思路
中國工程教育發展的新思路
文化設計和技術的結合——全球背景下的技術創新
文化設計和技術的結合——全球背景下的技術創新
中歐攜手共促工程教育
中歐攜手共促工程教育
中外合作辦學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中外合作辦學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大學學術委員會的構架與運作機制考察
大學學術委員會的構架與運作機制考察
我國高教“后大眾化”階段網絡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其破解
我國高教“后大眾化”階段網絡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其破解
獨立學院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研究
獨立學院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研究
地下建筑施工課程多媒體課件與網站制作
地下建筑施工課程多媒體課件與網站制作
體驗實驗系統框架下的專業認識實驗
體驗實驗系統框架下的專業認識實驗
禮儀教學應注重禮儀的思想道德內涵
禮儀教學應注重禮儀的思想道德內涵
水利工程綜合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以同濟大學土木學院水利工程系為例
水利工程綜合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以同濟大學土木學院水利工程系為例
研究生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對策
研究生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對策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信息化系統建設初探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信息化系統建設初探
主動服務學術為先——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看美國高校如何經營媒介關系
主動服務學術為先——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看美國高校如何經營媒介關系
基于本科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教務管理——以同濟大學為例
基于本科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教務管理——以同濟大學為例
一流大學卓越校長——麻省理工學院與研究型大學的作用(五)(1992—1993)
一流大學卓越校長——麻省理工學院與研究型大學的作用(五)(1992—1993)
順應世界潮流服務國家戰略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院系產出-投入績效評估方法研究
可持續發展大學的內涵及發展途徑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關鍵問題研究
論產學研合作教育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作用
研究型大學學生就業指導優劣勢的分析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3-160X
國內刊號:42-1041/G4
郵發代號:38-144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2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語言的發展能夠有效促進幼兒認識水平和思維水平的發展,是幼兒成長重要標志,在幼兒教育中,教育者要重視對幼兒的語言教育,并采取有效地方式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幼兒階段是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引導時幼兒的語用能力和水平,使幼兒的認知能力,幼兒智力在此基礎上得到有效發展。如果在這樣階段,幼兒語言教育未得到有效貫徹,幼兒缺乏語言交流的環境或者語言引導不當,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就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甚至他們開口說話都會成為問題,這樣,幼兒的智力發育,思維的發展是不可能獲得顯著提高的,這對幼兒未來的發展將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因此,在幼兒階段,要重視幼兒的語言教育,通過語言教育,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一、幼兒語言教育策略
1、通過語言環境的營造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家長、教師以及周邊的人都會對幼兒的語言發展產生影響。只要我們為幼兒創造說話的環境,不斷有人給幼兒講話,無論他們是否能夠聽懂,都能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因此,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不斷地為學生創造說話的語言環境,引導幼兒不斷說話,不斷表達,在交流中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在幼兒語言教育過程中,幼兒的語言詞匯是逐漸豐富起來,他們從最初的短句表達,逐漸學會用長句表達,慢慢地會說出一段話,表達自己的思想意識。這是幼兒語言發展的規律。在教師對幼兒進行語言教育過程中,要遵循幼兒的語言表達規律,為幼兒創造利于表達的語言環境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在最初的語言教育階段,幼兒可能會產生較強的語言交流的欲望,但他們可能不能夠準確表達的意識,也可能是詞不達意的,教師不能因為幼兒表達不準確或者是錯誤的,就給予否定他們,教師要通過語言環境的引導作用,不斷增強他們的表達欲望,只有幼兒敢說,不厭其煩地講話,他們會積極的模仿身邊的身邊的人說話,在模仿中,他們會學會大量的語言符號,最終會準確表達自己的意志。這樣,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得到顯著提升。
2、通過有效的引導促進幼兒語言發展。
在幼兒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有效引導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教師的積極引導對幼兒語言的發展是很重要的。教師引導可以使幼兒在短時間內有效地學習語言,同時,教師引導也可以使幼兒及時發現語言表達中的不當之處及時改正,有效的語言引導可以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有效提高,尤其是在外語教學中,教師的引導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外語表達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師在與幼兒的溝通中,可以通過引導,教孩子學說英語。當教師給孩子發蘋果的時候說,就可以引導孩子學說英語。比如,“來,寶貝們,咱們吃apple了。”教師說完這就話,幼兒很快就會明白 “apple”就是蘋果,這樣,幼兒會自覺地模仿教師不斷重復這個英語新詞,幼兒的語言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二、幼兒語言教育的作用。
1、語言教育可以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不會說話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通過直接感知客觀事物獲得認識的,這種認識是一種形象認識。這種認識認識水平的提高是來源于幼兒的直接經驗,但對于他們感知以外的事物,他們卻不能了解認識。但如果他們的語言能力發展起來,他們就可以通過交流獲得對未知世界的認識,這種認識不再是一種感知后的感性認識,而是經過了思考分析的較為理性的認識。因此,語言教育可以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比如,在幼兒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形象的語言向幼兒描述一個物體,或者是講一個故事,即時孩子沒有見過這個物體,他們也可以通過教師的語言元素中獲得獲得初步的認識,這對于語言能力較差的孩子而言是根本不可能的,這說明孩子在語言能力發展的基礎上,孩子的認知能力才能獲得了發展;同樣,只有語言發展到一定的層次,孩子才能聽懂故事,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思維想象故事。再比如,在幼兒英語教育中,教師可以根據環境的變化教孩子學生英語。我們知道“night”這是個抽閑詞語,但只要教師教法得當,孩子在天黑之后會主動說, “goodnight”這個單詞,這說明孩子的思維在語言訓練中獲得了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是思維發展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語言教育對于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二、語言教育可以促進幼兒的交流能力的發展。
人是社會中的人,只有在社會交流中,人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各種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因此,社會性對個體的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個體的社會性的體現是離不開交流的,在交流中,人才能真正獲得提高,交流離不開語言交流,因此,在幼兒階段,教師就應該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使孩子都能通過語言交流,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這對孩子的發展意義重大。眾所周知,語言交流能力較強的孩子,在與人交流中就會如魚得水,可以很好地與人交流,他們的協調能力、說服能力、為人處世的能力比一般孩子要高的多,這些孩子更能得到大家的喜愛,受到人們的重視,這樣的孩子更為自信,未來的發展更為順利;而語言能力較差的孩子,他們不懂得如何表達,往往會通過極端地手段表達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這樣在孩子的成長中就會出現較大的交流障礙,他們往往會成為被排斥、被擠壓的對象,這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幼兒教育者通過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促進孩子交流能力的發展,使孩子懂得如何與人相處,意義重大。
總之,在幼兒教育中,語言教育是很重要的,語言教育可以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提高孩子的交流能力,是孩子在生活中不斷地獲得快樂的體驗,健康的成長,因此,作為一名幼兒教育者,一定要重視幼兒的語言教育,通過設置語言交流環境,進行語言引導等方式促進幼兒的語言能力的發展,這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對于幼兒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意義重大。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c)-0153-02
生命教育的概念始于西方國家,20世紀末從我國臺灣傳入大陸后,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熱議和實踐探索。生命教育將人的生命視為教育主體,當前我國教育體系下,唯一以人的身體作為教育對象的就是體育教育。文章從生命教育及體育教育的內涵出發,對于生命教育與體育教育的契合性進行探討,構建生命化體育教育理念,為體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體現提供理論支撐。當下,體育教育在中小學體育教育過程中一直處于尷尬地位,無論是師資還是場地方面都存在著一系列不同的問題。然而,對體育教學現實進行一系列考察,其體育教育的深層問題在于體育人或者說社會對生命本身的認知態度直接影響到體育教學的現實效果。故此,對體育教學教育的生命化認識的側重應該成為體育教學研究的重點。
1 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被動態地、不斷發展地賦予不同的內涵。古希臘學者認為體育之于生命,形同于血液之于軀體。運動于生命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學者認為生命教育應包含4個層次:生命意識的建立、生存技能的提升、社會化生命的塑造、精神生命的達成。有學者認為生命教育包括3種內涵:一是教育要關注生命的整體性和主體性;二是教育要遵循生命成長的規律;三是教育要培養熱愛生命、珍視生命的健全的生命品格[1]。我國臺灣學者孫效智等人認為,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它涵蓋了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和這一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既關乎人的生存與生活,也關乎人的成長與發展,更關乎人的本性與價值[2]。當下,生命不僅是學科上對人作為生物體表現出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等復合現象的定義,還應包括人面對生命或人生時所表現出的與之相關的社會現象以及現象背后的意識形態和個性心理方面的內容,即具有身體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才能構成生命的完整性。綜上所述,生命教育是一種倡導保護生命尊嚴、肯定生命價值、關注生命完整并促進個體生命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2 體育教育與生命教育的內在聯系
近30年來,我國的經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教育事業雖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但教育漸漸趨于為賺錢謀生做準備的地方。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抗壓能力差、人格缺失、價值觀扭曲等現象顯現日益凸顯,催生出對教育的最終目的的拷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由此可見,當前我國的教育立足于“以人為本”,強調作為生命載體的“人”及人的全面發展,生命成為教育起點同時也成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國當前教育框架下,以人的身體作為教育對象的只有體育教育。而在體育教育過程中,無論從塑造發展健康的身心,還是從增強個體與集體的融合與協調等方面,都與生命教育有著高度的契合點。那么,在生命教育和體育教育的關系上,可以理解為生命教育為體育教育的主題,體育教育則是生命教育的體現。
3 構建生命化體育教育理念
體育教育中要真正體現生命教育的豐富內涵,期待學校體育教育實踐最終走向感悟生命歷程、培養精神意志、提升生命質量,構建生命化體育教育理念需要從以下幾點出發。
3.1 遵從生命的生成性,凸現教學的體驗性,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人從一個只會啼哭、脆弱、毫無生存能力的個體逐漸變為溝通自如、融入社會、身體強壯的個體,從懵懂無知到聰明睿智,人的生命是一個逐漸顯現生命意義、動態生成的發展過程。這種動態生成性意味著在對生命意義的不斷優化的過程中發展的不確定性及面向未來的可能性。生命化體育教育中,通過實施一系列的身體鍛煉,在運動過程中感受對身體變化的直接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生命的理解,逐步建立生命意識,教導其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教育者以人的生命發展為依歸,以對生命的敬惜之心,注重從全面發展的角度動態地、整體地來把握學生的生命歷程,把盡可能多的體育知識、技能和文化的東西,從生命的實際需要出發納入學生的體育教育過程,有意識地關注學生過去、現在和將來在每一個階段的不同的生命體驗,使體育課程真正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歷程。
3.2 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構建自由寬松的體育教學環境
“每個生命個體的形成,是個人的遺傳素質與具體時空中的人生社會體驗的整合所產生的涌現。不僅個體所處的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它自身也是由多層次的生命構成的生態系統。”[3]每個個體都有其獨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構成生命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的體質、運動特點、性格、需要及興趣、特長等都各具特點,教育者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生命獨特性,承認每一個學生對生命的體驗與理解的差異性,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互動教學環境,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生命獨特性的需求,讓學生們在體育教學中獲得自我生命的確認感及生命力量綻放的愉悅感,從而拓展體育課堂的生命空間。只有在這種自由寬松的體育教學環境中,學生們才能充分釋放自己的潛能,使其身體及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向著自由全面的方向發展。
3.3 關注生命的完整性,實現生理生命到精神生命的超越
根據哲學可知,任何對象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而且這個系統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與社會方方面面保持著動態的聯系。學生的生命是完整的,是與社會保持緊密聯系的。體育教育需要關注對學生社會化生命的塑造,直到精神生命的達成。體育課程中除了對學生的身體進行鍛煉增強體質、培養頑強意志外,運用各種團隊運動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培養集體榮譽感、團隊意識及合作能力,激發學生作為團隊乃至社會一份子的責任感。在體育教育的過程中,注重生理生命到精神生命超越性的激發,借助這種積極向上的內驅力優化體育教學過程來促進學生身體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全面協調發展。
4 結語
生命教育與體育教育的高度契合,使通過體育教育的課程載體來達成生命教育的目標應為可行之選。生命化體育教育遵從生命的生成性,凸現教學的體驗性,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構建自由寬松的體育教學環境,關注生命的完整性,實現生理生命到精神生命的超越,引導學生在體育教學實踐體驗中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體味生命、享受生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將教育的意義落到了實處。在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但要關注學生體能的提升與體育技術的提高,更加要關注體育教學對學生個體生命本身的關注,合理處理生存與發展,使體育課程服從于學生個體個性化需求。
參考文獻
[1] 錢巨波.生命教育論綱[J].江蘇教育研究,1999,16(4):19-21.
[2] 肖敬.淺談生命教育讀本[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主管單位:山西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臨汾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8-8571
國內刊號:14-1249/G8
郵發代號:22-177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6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主管單位:成都市人民政府
主辦單位:成都大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8-9144
國內刊號:51-1720/G4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7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大學時期是學生性格養成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的將德育融入其中,既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也是體育教育的教學目標之一。因此,把德育的豐富內容寓于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強化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讓其在體育教育過程中,達到提高身體體質、陶冶情操、鍛煉意志、培養優秀品德的目的,是品德教育滲入體育教育的重要意義。我們根據自己的體育教育經驗,分析了基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大學體育教育的教學方法。
在隊列訓練中培養紀律性 延續學生的軍訓作風,將軍姿貫穿在體育教學練習中,在集合口令響起后,學生迅速列隊、整理衣冠、報數、師生相互問好。嚴格按教師所要求的隊形、順序、要求進行列隊訓練。訓練中,嚴格遵守紀律,站姿正確,衣著整齊,不做與列隊無關的其它活動等。隊列訓練不單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身姿,還要糾正諸如挺腹、含胸、歪頭、斜肩等小毛病;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其儀容嚴整、衣著整潔的良好習慣,樹立嚴格的時間觀念、紀律觀念、集體觀念和講求規范的觀念,提高反應速度、動作標準和協調統一的應變能力。
在競技體育中鍛煉其堅強意志 競技體育本身具有培養情操、鍛煉意志的含義。我們在體育教育過程中,可以發現很多學生由于身體素質、體能和意志的不同,在進行體育鍛煉過程中,會出現畏難的情緒,如怕流汗、怕受傷、膽怯等一些心理現象,特別是在跳高、跳遠、單雙扛等難度和體力消耗較大的練習中更加突出。所以,針對學生各種的畏難情緒,要進行教學演示和講解等,使學生深入學習并減小畏難情緒。通過對競技項目不斷的練習,使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然后進一步培養學生不畏艱難、吃苦耐勞和勇于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如在籃球教學比賽時,通過三對三的小組比賽,可以培養學生遵守規則、遵守紀律的優良品質。而且在激烈對抗的比賽中,小組的學生通過配合、策應、傳切等鍛煉,可以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團結的力量,培養小組的團隊精神。
在體育游戲中相互合作 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體育游戲是最受學生們喜愛的一項體育教學活動。體育游戲與很多正規的體育鍛煉相比,它的趣味性更能夠吸引學生。很多體育游戲動作多樣,可以訓練學生的注意力、反應速度、力量、耐力等。某些合作性的體育游戲則有助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如在體育課堂做“獵人打獵”游戲(用投排球來代替獵槍)時,不僅能訓練學生投射和躲避能力,更可以培養他們發揚集體合作的精神,做到相互協作、團結一致,為集體榮譽“爭取多打獵物”而努力,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團結互助的優良品德。
整理體育器材中培養其愛護公物的品德 在上體育課時,離不開體育器材的配合。所以,在課前整理活動場地、領取體育器材和課后收拾器材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熱愛勞動、樹立愛護公物等品德的重要契機。如在課前組織學生去器材室領取活動器械時,培養學生愛護公物的意識。引導學生采取合適的方式領取,禁止學生拖拉體育器材,如在領取籃球、足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等小件體育器材時,不許用腳踢、不要亂扔等行為,發現有損害或者不正常使用體育器材的現象應及時制止教育,對于那些主動幫助老師整理活動場地和愛護器材的同學應給予贊揚。這樣,不僅可以有效保護體育器材,而且能夠促進學生們培養樂于助人、熱愛勞動和愛護公物的良好品德。
滲入體育教育的重要意義
體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體育教學活動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實施德育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通過復雜的身體練習,將學生的思想活動反映到各項體育訓練中。通過體育鍛煉來克服各種心理困難,提高身體素質;鍛煉學生形成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永不服輸的意志;通過集體性的游戲,培養其團隊精神和團結協作的集體意識;通過競技性的活動,培養奮發向上、拼搏進取的良好品德;通過講解和觀看優秀運動員的比賽,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因此,我們必須支持和推動將思想品德教育滲入體育教學過程中,使體育教育在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思想品德教育和體育教育互相促進、互相影響、有機結合,體育教育為品德教育提供培養機會,品德教育的有效開展又能更好促進體育教育的發展。
如何在體育教學中有效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有很多國內外同行的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學習。但是無論采取哪種體育教學方式和訓練途徑來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教師都應在體育教學中做到:既要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鍛煉了身體,又要培養學生形成優秀品質。因此,應切實將體育教育建立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之上,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思想品德修養得到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從書籍、學術論文和網絡信息3方面對體育史、體育概論、教育哲學、安全學、生命教育理論等方面的專著展開分析研究。通過國家圖書館、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的文獻資料對體育產生學說和各類運動項目的起源、演進觀點進行考證;學術論文方面,重點查閱中國知網(CNKI)、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數據庫和其它教育、體育核心期刊;為對體育起源中的余力論、勞動論等理論以及生命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的研究進展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筆者對自1998至2015年期間發表的有關體育起源學說、生命安全教育領域的90余篇學術論文進行梳理。同時也在香港大學圖書館、谷歌(Google)學術搜索網站上查閱相關的文獻和最新研究資料,以期盡可能地了解本研究領域的歷史資料和前沿動態。
2生命安全教育是體育的本源要素
本源,指事物產生的根源(見《辭海》解釋)。體育本源是指原始人類為適應社會、生活和自身環境,有意識創造出來的身體動作、身體活動等自發。原始體育的活動包括生產、生存、教育、娛樂、游戲、祭祀、舞蹈、競技等多種形式,這些活動隨著人類社會的進化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呈現出其特有的功能。在原始社會的初級階段,人類的生產力極為低下,人們生活的唯一目的是生存和繁衍,但當時的生活、生產水平,遠遠不能滿足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人類需求層次理論中所指的“基礎層次的生理、安全需求”[1],因此在人類社會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生存、安全一直是原始人類尋求生活保障的基本要素。隨著原始人的身體意識和生命意識逐漸覺醒,他們認識到身體是生命存在的表現形式,是人的生命力的中介;領悟到身體活動、強壯身體是生存和延續的基礎。由此,他們有意識地做出各種保護動作和身體練習,以達到生命安全的目的。與此同時,他們覺悟到將這些動作和練習傳授給后代,有利于延續人類的血脈。通過勞動、狩獵、攻擊和防御,人們創造出保護生命的生活環境;透過肢體比劃、涂鴉和言傳身教,人們向后代傳授生存技能和安全教育。原始人的生存意識、繁衍后代意識和生命保健意識,催生了維護生命的安全教育,孕育著原始體育的酵素,生命安全教育自然而然地與身體動作練習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呈現出原始體育生存、安全、教育的顯。至此,體育教育的雛形也開始逐步形成。由此可以推論,生命安全教育是體育的本源要素之一,也正是在此基礎上,體育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凸顯出人類生存技能傳授和安全教育的特征,反映出古代體育產生的根源所在。
3體育起源于人類生存的安全需要
對體育教育的本源回歸進行探討,自當從最原始的體育萌芽階段來追溯、分析體育的起源,因此,體育產生的過程論證,便成為體育理論體系中關于研究體育起源的邏輯起點。
3.1體育產生的過程伴隨著人類生存技能的形成
推本溯源,體育產生的過程有3個階段:1)身體活動萌芽時期;2)身體練習形成時期;3)競技賽會產生時期[2]。當人類的始祖從樹上走向地面并直立起軀體,就邁出了人類進化的第一步,也進入了身體活動的萌芽時期,并開始了人類自為意識下的狩獵攻擊和保命防御行為。這些基于本能的、自發的、隨意的身體動作,逐漸發生質的變化,由在勞動、生存、生活過程直接聯系的“學習”,開始向間接聯系轉化并形成相對穩定的動作模式。在身體練習形成時期,狩獵生產過程和保護生命延續的技能,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這些動作技能是依據人體的內在需求和生活實踐的現實需求進行綜合或整合選擇。它不是某一具體動作的簡單重復,而是經驗與教訓的提煉。出于生存、繁衍對人們體能和技能的要求以及自身發育的關注,人類開始有目的地將自己作為訓練的對象,培養自己的力量、速度、靈敏、耐力等身體素質,形成了特定的身體練習方式。從“身體活動”到“身體練習”,標志著體育萌芽產生了質的飛躍,完成了由自在狀態向自為狀態的演進。據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研究,人類是在這個身體練習形成的時期,開始總結出走、跑、跳、投擲、攀登、爬越等動作,并把這些生產勞動和生活本領,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生存技能傳授給后代。到了原始社會中期,為適應搶奪資源的需要,人們沿襲并完善了古代體育動作和技術功能,用于培養斗士、教育后代。一些動作技術的體能練習日益專門化,并通過個人及群體的游戲比試,演變出最初的競技運動和競賽活動,形成了競技賽會產生時期。體育產生的3個階段伴隨著人類由猿到人的體質進化過程的完成,人類社會組織也由原始人群發展為“母系氏族”社會。氏族社會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由群體游動不定的遷徙生活,進入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階段,也預示著氏族集團的戰爭出現。到舊石器晚期,爭奪和保衛氏族生存空間的沖突,已經成為生死存亡的攸關大事。有組織的攻防戰斗、安全防御準備和生存教育、繁衍后代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事項[3]。因此,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掌握了比走、跑、跳、投、攀、爬等基本生活技能更復雜、更高級的擊、殺、刺、劈、射等搏斗和閃避、躲開、逃逸等防御的攻防技術,各種帶有軍事特征的古代體育項目相繼出現。由此可見,在人類社會的演進過程中,體育是隨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逐漸形成的。應該指明,本文把體育產生的過程歸因于原始人類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并非不承認體育的產生具有勞動、生產、生活等因素,或體育產生學說中的余力論、巫術論、游戲論、模仿論和勞動論,更不是要割裂體育改造人體的生理效應等作用,而是為了在相對意義上區分安全教育與勞動生產、娛樂游戲的本質,為了更有利于解剖和闡釋體育起源具有的多元屬性和多維需要。
3.2體育起源的“安全需求論”學說
本文從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視角出發,嘗試在學術探討中構建體育起源的“安全需求論”。在價值取向、功能定位的綜合層面上最大程度地抽象出體育起源的本質,力爭在客觀事實層面和內在理性層面達到對體育起源的合理闡釋。希望在公認的體育起源勞動論、需要論等主流學說中,補充“安全需要論”的學說,其構建依據有以下的觀點。
3.2.1體育的自保公理揭示出安全需求是體育起源的根本動因
公理是指在一個演繹系統中依據客觀分析、歸納確立起來的,不需要證明而作為出發點的初始命題。體育的自保公理是“不言自明”的基本命題,它反映體育中最一般、最本質的規定[4]。體育何以能夠產生?從安全需求論來說,體育的啟蒙是通過人類的自保行為和生存需要得到發展的。自保是人的本性,人的未特定化與發展需要的矛盾,以及人的結構特征和生理機能特點,使得體育成為人類自我保護的重要手段。愛惜生命,捍衛生命是人的本能,防御和攻擊是求生的需要。對生命的珍視和保護是人類最低層次的愿望,也是最高目標的追求。原始時代,人類的祖先只能依靠雙手去獲取生存物品,用自己的身體去適應環境,因而在生命進化過程中形成了遺傳結構上的未特定化特征。人類學家格倫從生物學的角度,揭示了人的先天自然性與文化習得性之間的必然聯系。格倫認為,與動物相比,人最根本的區別是人在生物學上的“非專門化”及“匱乏性”特點。它表明人與動物在本能上有著巨大的差別,人類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天生較弱。動物的每一個器官都是專門化的,完全適合于各自特定的生活條件和環境,如鴿子的方向感應、蝙蝠的聲納定位。而人類沒有濃密的皮毛來應對惡劣的氣候、沒有銳利的爪牙來對付兇猛的天敵,因此,在同大自然的斗爭中,人類必須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爬得更敏捷,更需要鍛煉出超越動物的勇敢精神和意志品質,而人類這種能力獲得的過程是體育產生的重要途徑:“勇敢需要力量,力量源于體魄,體魄來自鍛煉,鍛煉必需體育”[5]。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指出:體育源于人的“自保沖動。”體育學者李力研認為:“在自然的人化過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類的物種倒退。體育的本質就是人的自然化”[6]。人類學和行為學的大量研究,證明了人類通過體育鍛煉而形成的身體應急反應機制和本體生存技能,可以彌補生產勞動力低下給人體造成的成長缺陷;補充生活方式不足給人體帶來的機能損耗;避免惡劣環境給人體帶來的風險和危害。它為人類的發展進化、遺傳變異提供了外部條件,使人類能健康地繁衍下去,正因如此,使得體育成為人們有意識地進行自我保護的活動和世代相傳的教育,顯示出其價值所在,這就是體育的自保公理。體育的自保公理證明了原始體育的起源與生命安全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毋容置疑,人的本能需要是體育產生的源泉,也是體育賴以發展的根本前提。任何一種社會現象,其生命都離不開人與社會的需要。體育也不例外。原始人類不僅需要勞動和生活,更需要安全的環境。就體育產生的“安全需求論”而言,除了生存安全的需要以外,還有適應環境的需要,對付同類襲擾的防衛需要,同疾病作斗爭的保健需要等等。這些需要歸納起來,就是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強身健體和身心發展的需要、傳授安全教育和延續人類文明的需要,由此也構成了體育產生的需求動因。
3.2.2古代體育項目的形成與發展凸顯了生存安全技能的特征
原始社會的體育萌芽,經過雅斯貝爾斯敘述的軸心時代,演進發展出各自特色的體育文化。古希臘和古羅馬形成了以古代奧運會為代表的西方體育文化;古代中國和古印度形成了東方體育文化。不同文明進程和地理環境的人們對身體、生命的認知差異,創造出不同的體育項目。如西方體育的拳擊、摔跤、角力、標槍、跳遠、賽跑等;東方體育的射箭、駕御、武術、養生術、瑜伽等。這兩種體育文化既有個性差異,又有共性特征。其共同的本質是源自生存、生活、軍事、游戲;發展于教育、競技、安全、健康和生命保護技能等過程。縱觀古今中外的體育發展軌跡,從古代奧運會的五項全能、賽跑、角力等競技,到現代奧運會的田徑、足球、速度滑冰、高山滑雪等幾十項比賽項目,以及東方民族傳統體育的武術、舞獅、龍舟、瑜伽等運動。如果我們沿著歷史唯物觀的路徑,順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脈絡去尋根溯源,不難發現,遠古時代的原始體育運動項目,不外乎歸類為生存形式、搏斗形式和娛樂形式三大種類。前兩類形式的運動項目經歷了漫長的演進和轉型,雖然已發展為各有特色的現代體育運動項目。但是,依然帶有明顯的生存、格斗歷史痕跡和安全教育特征。例如田徑、體操、游泳這三大體育基礎項目中,田徑表現了人的走、跑、跳、投等基本素質和技能;體操表現出人的翻、轉、旋等平衡、協調和空間感覺;游泳表現出人在水中的速度、潛浮等適應能力,它們都由原始體育的最古老項目逐漸演變成現代奧運會的主要競技項目。統計資料顯示,現代奧運會比賽的20多個大項中,除了娛樂觀賞的球類項目外,其它的約一半競賽項目都體現出對抗[7]、格斗的技術特質,而這些技術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莫不與漫長的體育形成階段融合了大量的生命安全技能有關。
4原始體育中生命安全觀的價值取向探討
價值取向在哲學意義上可理解為人們基于自身的價值觀、立場和需求,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水映和主觀意志體現。本文探討的原始體育價值取向,是指古代人類以生存發展、強身健體需要為基礎,對體育價值的自覺選擇,包括對期望空間和環境空間下的體育價值追求。探討體育的價值取向,涉及兩個最基本的問題:人本位的價值取向與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這兩種相向而行的價值取向決定了體育的核心價值和功能定位,人本位的體育價值取向認為人的價值高于社會價值,把人作為體育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因此,體育的價值應體現在保護生命存在、推進生命成長、提升生命質量等方面[8];而社會本位的體育價值取向,認為社會價值高于個人價值,體育的根本價值是滿足社會整體發展的需要,體育教育的基本職能之一,就是充當維護社會穩定和統治階級控制的工具。從歷史發展的縱向維度來分析,人類社會經過了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的漫長進化歷程,原始體育的價值取向也在動態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一元價值取向轉變為二元乃至多元的價值取向。在遠古年代,人類社會是以人為本位,以個人、家庭為中心,原始體育的價值取向以人的生存和發展為主導,通過體育教育,不斷增強人類體質和拓展生命的存在空間并重視以優良強壯的體魄遺傳給后代。在這樣的原始生態環境下,古代人類對體育教育的價值取向是建基于生存觀基礎上的一元導向,其體育的價值取向體現在人類期望通過不同的身體活動來實現滋養生命、豐富生命內涵、促進個體生命成長的愿望,以及追求個體生命表達、延長人類生命的體育運動體驗需求上。因此,原始社會的體育價值,與人的生命存在與成長密切相關。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的發展,體育的價值和功能產生了變化,人們對體育的價值從個體的需要擴展到社會的需要,一元價值取向變為多元價值取向。生命安全教育價值、強身健體價值、健康心理價值、人際交往價值、休閑娛樂價值、生命美學價值多元并存。這個時期“大河文明”與“愛琴文明”產生的體育文化與體育價值逐漸由軸心時代的希臘、中國、印度所承襲,形成了三大主要的體育價值觀,如斯巴達的軍事體育、中國的射御武技、印度的瑜伽養生都帶有鮮明的強身健體、安全教育價值取向。當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以統治者、統治階級意志為中心的社會體制形成,社會本位開始凌駕于人本位,在統治階級及宗教神權看來,提倡個人生命安全價值觀和安全教育是影響其政權統治及用神權思想控制民眾的巨大障礙,必須從教育體系和體育中抹去。特別是隨著東方“儒家學說”、西方“神權論”及“禁欲主義”的興起,個人的生命價值不再被尊重,普通人的肉體生命可以被蓄意摧殘,原始體育的生存安全技能被淡化和消減,甚至于體育自身也遭到統治者及宗教神權的壓抑和摒棄。歐洲“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帶來的文明與進步,并未改變統治階級懼怕尊重個人生命價值會動搖其統治地位的觀念。但與此同時,他們發現體育的競技、娛樂、休閑等價值和功能卻可以帶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因此,在統治階級的主導和指引下,體育剝離了生命安全教育的價值與功能,成為國家管治、社會穩定的工具,至此,生命安全教育與體育教育漸行漸遠。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倡導的人文主義,高揚人的個性自由解放旗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現代社會人文思想的價值觀。但是,體育的價值卻更多地被引向功利主義,體育價值取向被扭曲。明顯的事例是高水平的競技運動和商業體育賽事造成的體育異化現象,令體育成了對經濟利益和物質財富進行“創新性追求”的手段,使功利性成為現代社會追求的首要目標。而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異化現象,則導致了學校體育片面追求競技體育或體育教學虛無化的兩極效應,相反,作為促進學生生長發育,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和對外適應能力的學校體育本質功能卻被嚴重忽視。令我國近幾十年來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嚴重下降,學生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或自然災難時,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生命安全遭受重大威脅。種種現象表明,在近代體育多元并存的價值取向中,生命安全教育再無一席之地。直到21世紀,人類對生命價值的覺醒和對生命質量的追求,讓人們重新認識到生命教育的意義,原始體育的安全觀逐步回歸體育學術研究探討,對體育教育與生命安全教育的價值審視才日漸展開。
5現代體育中生命安全教育功能的回歸與挖掘
對體育功能的本源回歸探討,意味著我們必須在回歸探索中豐富、挖掘和完善體育教育的功能,進而努力實現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現代體育教育目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體育的功能總是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發生動態的變化。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體育功能的認識是不同的,體育的作用也不大一樣。如今天我們用于娛樂、競賽的武術、拳擊、擊劍運動,在古代社會主要是為了獵殺動物、搏斗自衛而施展的攻防手段。反之,在原始人視之為生存教育和體育教育的刻在巖壁上被戳戳點點的圖案,現代人不再看作是體育教育,而是原始人的圖騰崇拜。當我們以歷史發展觀的視角,來審視體育對人的個體和社會所發揮的作用和效能,就會發現體育的功能是多元的,既有作用于個體和社會的功能,又有體育的獨特功能和派生功能之分;向上延伸,可以發展到提升國家地位和影響,向內挖掘,則可以深入至影響人生幸福的生命安全教育。以動態、發展的眼光來聚焦體育的功能,可以從運動項目的功能提升和轉化中得到驗證。例如,武術的功能具有多元性,從最早期的生存搏斗、防守自衛功能轉化到套路演練、表演娛樂的作用,之后再過渡到散打競技比賽的功效,隨著社會的發展,武術又被人們挖掘和回歸其獨特的功能。例如近年美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的醫學界、運動人體科學界的相關研究,發現太極拳的步法站樁練習,可以有效加強保護老年人的身體平衡能力[9],減低和避免老年人摔倒受傷的機會,在眾多預防、治療老年性摔傷的治療介入手段中,步法站樁練習最具療效和最具社會成本效益[10]。目前各國的專家學者正在對此做更深入的研究。可見,武術運動已經超越了體育文化、表演競賽的范疇。它的本源功能回歸,成為造福老年人平安長壽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又如,鑒于近年來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安全意識薄弱,學生傷害事故不斷發生,有關部門正在組織研究如何加強安全教育和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其中的結論之一,是武術散打、拳擊、空手道等對抗運動的防守、解脫技術可以有效應對暴力襲擊的行為,因此,學生的人身安全防范指南把攻防對抗技術作為安全教育技能編寫成教材。再有的例證:目前學校體育教學課堂的安全事故頻發,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學生的普遍自我保護能力較差,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保能力呢?最新的研究結論是:回歸體育的安全教育功能。田徑的走、跑、跳,攀巖的攀、爬是人們回避風險、危機處理的要素;體操技巧的前、后滾翻動作,旋轉感覺和協調性,具有摔倒時,減輕受傷的自我保護作用;游泳技術更是具有水中遇險、避免溺水的拯救生命功能。類似的這些項目都有一個共同的指向,就是具有生命保護和安全教育的功能。
6結論與啟示
6.1結論
對體育的本源回歸探索,得出以下的結論:體育起源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安全需要;原始體育的價值取向注重人的生命存在和身體覺醒,其本質功能具有生命安全教育的功效。古代體育的生存技能、搏斗項目雖然早已演變發展為現代體育運動,但在尊重生命價值的當今文明社會,仍然能夠煥發出生命安全教育的活力和作用,能夠在學校體育教育中展現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價值和功能。
6.2啟示
分析生命安全教育與原始體育及現代體育教育發展的相關因素,對未來體育教育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
6.2.1重塑體育教育的生命安全教育價值觀
現代人類世界,推崇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普世價值;彰顯的是關懷生命、維護生命質量的文明價值觀。因此,確立“為了人的健康、為了人的健全、為了優化人的生命存在”的體育教育核心理念,重塑體育教育的生命安全教育價值觀,是21世紀人類社會對現代體育教育的需要和呼喚。
教育科學是與教育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是同步進行的,無一例外,我國的教育科學與教育制度也是如此。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有利有弊,近代社會我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落后,實行閉關鎖門的政策,國家長期受到工業文明的西方國家的迫害,雖然西方列強給我國造成了不可估量、難以想象的不利影響,但是西方國家的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傳播到了我國。我國也是一個教育文明古國,在過去我國與其他其他國家地域的交往密切,各種學術思想相互融會貫通,在社會發展的大潮流中兼容并蓄,相互碰撞,相互促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些西方國家的學制和課程自然而然地引進到了我國。中國早期師范教育也在此時應運而生。近代社會,蘇維埃在許多方面給予我們效仿的支持援助。解放以后,我們效仿蘇維埃實行了拋棄一切西方國家的教育科學理論。至此蘇維埃教育模式在我國相當一段時間長期發展蔓延。我國建立屬于自己的教育學提倡始于1958年,這時蘇維埃教育模式不再適用,不再發揮原本固有的作用了,于是我國開始了長期的教育學探索道路。由于那時“左”的思想嚴重泛濫,最終我們自己的教育學體制樹倒猢猻散,并為真正建立起來。十年的給我國帶來了空前的危難。結束后,開始了相當長期的撥亂反正的運動,我國的教育學才迎來了復蘇的時代。一個世紀以來,經過長期以來特別是過去的30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國的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碩果累累,取得了許多值得國人驕傲自豪的成就。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我們應該深刻反思,深刻認識到當前教育學科危機的隱患還是真實感受得到的。面對教育理論的諸多方面的需求和要求的背景下,我國現今的社會現實與教育改革實踐必須遵循這一千載難逢的時代背景,然而對于解決攻克教育學科發展問題迫在眉睫。
2.我國當代教育學科發展的局限不足
(1)教育學科知識和體系的研究與構建
《大教育論》的成功問世以來,教育學研究者把創建科學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體系作為一項偉大艱巨的任務。而從目前來看,教育學科發展的缺憾主要有以下幾點:認知論上的本質主義認識觀和知識觀,方法論上的思維范式。經驗教訓告訴我們,要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如果二者之間發生了矛盾沖突,就會導致危機的產生。
(2)簡單的“拿來主義”的弊端
教育學科發展不能一味地盲目借鑒,我們要知道引進國外的教育學理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幫助,但是引進的目的和動機不可能根本解決中國的教育實踐問題。努力形成的思維方式和具體方案,建立不同的模型方法,不能出現概念體系和研究范式都是別人的,要有著自己的思維與研究范式,有自己的原創元素。
二、教育學研究概述
1.實踐在教育學科的作用
簡單的“拿來主義”與片面的學科知識體系是當代我國教育學科發展的重大問題。純粹的研究方法領域、體系結構,借鑒和簡單的“拿來主義”是根本行不通的。“本源的教育實踐”才是最根本的出路。這關鍵要增強和確立實踐關懷與立場,直面問題的癥結所在。
2.教育學研究的重要作用
(1)生成鮮活的教育學知識
“‘確定性”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與簡單的“拿來主義”這兩種傾向在內容和話語上顯示出“晦澀、艱深”的特點,這是脫離于生動的教育實踐的,也從形式上疏遠了實踐理論工作者、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距離。因此我們更要立足于現實,力求做到真實可靠,植根本土。教育學研究還要遵循研究者必須深入實踐,必須承認教育發展的實踐邏輯規律,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2)功能靈活的教育學體系的構建與教育學科地位的提升
在教育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以摒棄過于看重研究知識和學科邏輯體系的“確定性”。獲得豐富鮮活的教育理論知識,需要把投身到教育實踐當中。教育學科地位的提升要得益于教育實踐需要與發揮學科功能。理論來源于實踐,要想提升教育學科地位就要加強整體現實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