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專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3 15:42: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公共管理專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公共管理專業論文

篇(1)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Reform

WANG Guanqu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Current college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has the problems of targeting inaccurate, teacher staffing unreasonable lack of relevant professional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lagging behind. To effectively improve public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clear thesis (design) teaching objectives, optimizing curriculum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mproved professional updating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constraints; path analysis

作為高校本科人才培養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也是本科教育教學中的最后一個環節,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多種原因的影響,目前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教學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因素阻礙了公共管理專業的發展。深入分析當前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的對策,對培養符合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當前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教學存在的制約因素

相對于其他專業,公共管理專業設置較晚,加之自身具有的獨特性(專業學科的交叉性、中外文化的差異性以及學科的實踐性等)造成了當前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嚴重制約著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的質量。

1.1 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

教育主管部門明文規定:畢業論文是高等學校畢業生在畢業之前,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獨立撰寫的具有學術價值的論文,它是高等學校的學生完成學業的標志性作業,也是對學習成果的綜合檢驗。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教學過程要在堅持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結合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生培養的特點和實際需要。

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是制約當前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教學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就目前而言,國內相當一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課程定位不準確。甚至部分高校的教學大綱將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定位專業選修課,這導致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在課時的安排,教師人員的配置,教學設施的配備方面都存在嚴重不足。

對教師而言,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嚴重影響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目前部分高校將畢業論文(設計)定位為一門選修課,而畢業論文(設計)這門課程所講授的論文選題、論文寫作的方法、格式和規范,參考文獻選擇、外文文獻翻譯等等需要花費教師和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由于相應的課時安排和重視程度都不到保障,教師在論文寫作的教學過程中只能側重對于空洞的書面講授,忽視了畢業論文(設計)課程強調實踐性和參與性強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學生直接參與和動手寫作的能力,不僅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的質量大打折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顯得力不從心。

對學生而言,教學目標的不準確使得學生對專業英語的學習產生了兩點誤區。首先,盡管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注重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但由于本科生課程安排相對緊湊,學生用于開展科研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大多數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不夠。畢業論文(設計)課程培養和考查的恰恰是學生的科研能力,但由于課程的安排和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無法將所學的有限的知識與課程有機結合起來。

其次,由于大多數高校將畢業論文(設計)設置為選修課,學生對這門課程重視程度不夠。作為選修課,學生本能地認為畢業論文(設計)就是一門普通的增長知識的課程,只要求理解就可以,無需深入掌握。這就直接造成了學生普遍對畢業論文(設計)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結果在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中相關的問題層出不窮,學生沒有能力將畢業論好。雖然部分學生論文寫作達不到規定的標準,但是學生又得畢業,最終結果就只有在執行的標準上大打折扣,嚴重影響了學生素質的培養。

1.2 教師人員安排不合理

盡管我國相關教學大綱規定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應當由教學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項規定執行過程中遇到困難。目前無論是青年教師還是高級職稱的教師都在畢業論文(設計)教學過程中面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于青年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面臨著一定的困難和挑戰。首先,畢業論文(設計)課程對教師知識的儲備和運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師由于工作不久,從事一線的教學工作時間較短,在科研和教學方面都與老教師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諸多困難。其次,部分高校對于畢業論文(設計)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由于定位選修課,學校以及學院對課程教學的投入的精力和關注度都不夠,更不可能為青年教師提供專項的進修培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惡性循環。

對于高級職稱的教師特別是教授而言,時間和精力的缺乏成為制約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和實踐經驗,而且還必須具備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教學工作。由于高級職稱的教師特別是教授或是承擔著較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擔負著行政領導職務,常常無法保證或投入過多的精力進行教學工作,特別是畢業論文設計還是一門選修課,教學的質量往往達不到教學大綱的要求。

1.3 相關專業教材缺乏

教材作為承擔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直接關系到教學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國范圍內而言,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課程教材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就相關教材數量而言,專門針對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材可謂鳳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專業在國內開設較晚,加之相關高校對課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導致了國內從事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課程教材編訂的人員有限。由于缺乏相應的教材,許多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課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學或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教學資料,其內容缺乏公共管理專業所需的專業性、實用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其次,就僅有的幾部教材而言,教材內容普遍存在滯后性和非針對性。在這些畢業論文(設計)課程教材中,有的教材側重于經濟類管理,缺少針對性;有的側重于政治學,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還有的教材內容嚴重滯后,不能隨國內外公共管理專業的迅速發展而不斷更新,許多方法和事例難以滿足當前公共管理專業的本科教學要求。

1.4 教學方法和手段相對滯后

目前,相對滯后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直接影響著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課程的教學質量。

第一,教學方法缺乏創新。現階段,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學仍未擺脫普通課程教學的窠臼,缺乏針對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自身特點的教學創新。教師的教學方法局限于知識點的講授,并沒有注重通過將知識點的理論與現實社會的實踐有機結合,而是空洞的說教,一旦遇到具體的寫作,學生就無從入手。因此,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僅僅停留和局限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已經很難適應時展的需要。

第二,教學手段單一僵化。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應該結合公共管理專業和本科論文寫作的雙重特點,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研意識。而現在的教學仍然停滯在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依舊單一僵化。教學、教材和課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學手段,學生主觀能動性不強,被動地依賴教師,部分學生需要教師的亦步亦趨的督促式指導,不能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解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 當前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提升的路徑探析

2.1 明確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目標

設置公共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應當依據教育部對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有關規定,結合各自學校自身公共管理專業發展的情況制定畢業論文(設計)的教學目標。就目前而言,應當突出強調它在專業教學計劃中的必修課地位,引起師生們的重視。

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的總目標應定位為:“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要求,結合顧客——學生的要求和用人單位的要求,建立畢業論文 (設計) 各環節的質量目標, 達到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和滿足學生個性的發展,最終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識運用、技能的培養和創新精神、開拓創新能力和學術道德的培養”。①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的具體目標主要包括:在教師的教授和幫助下,通過學習了解畢業論文的基本屬性和特點,逐步掌握如何進行論文選題、如何撰寫開題報告、資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檢索、論文的結構和撰寫規范,論文的修改和論文的答辯等相關問題,最終確保學生能夠高質量地完成畢業論文(設計)。

2.2 優化課程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綜合運用能力的基礎。針對當前公共管理專業教師隊伍的構成的現狀,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來加強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

其一,針對教學和科研相對欠缺的青年教師而言。未來公共管理專業的青年將逐步實現高學歷,科研能力將成為青年教師的強項,教學經驗的不足可以通過逐步的教學實踐得以彌補。因此,未來青年教師無疑將成為畢業論文(設計)課程教學的主力。而就現階段而言,首先,高校有關部門應當積極為青年教師提供一個鍛煉和學習的機會。教師作為特殊的職業,其經驗和知識的積累恰恰需要平時的摸索和鍛煉。其次,學校、學院可以聘請校內外一些學歷較高、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通過這些老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不僅可以減輕青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壓力,而且培養和鍛煉青年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其二,針對具有豐富教學和實踐經驗的老教師而言。老教師科研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他們參與到畢業論文(設計)課程中來,對于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水平和質量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就現階段而言,由于老教師承擔著相對繁重的科研任務或行政任務,而畢業論文(設計)課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部分學校強制讓這些教師承擔這門課程,其教學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優的解決路徑是老教師和青年教師共同參與畢業論文課程的教學工作,老教師更多的是對青年教師提供必要的指導,而青年教師直接參與到教學的第一線,形成多層次和多元化的教學梯隊,既達到了鍛煉教師隊伍的目的,又擴大了學生與教師在學術、科研、社會實踐等方面進行交流的空間,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深遠的影響。

2.3 更新專業教材內容

當前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材的針對性、時代性和實踐性不強,教材多側重于經濟管理類或政治學類教學,脫離了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的教學要求。為了改變目前教學的現狀,相關部門應聯系開設公共管理專業的高校,組織本領域的專家學者根據我國高校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編寫不同公共管理專業領域的教材,提高專業教材內容的適用性。教材應當服務于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教學目標:首先,在理論層次方面上,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必須明確作為本科畢業論文的共性特征和作為專業學科的個性特征。教材必須明確畢業論文在公共管理專業教學中的地位和目標,并為教師的教授提供一個可以參考和借鑒的教科書,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學習論文寫作的教材。其次,在實踐能力方面上,學生能夠根據所學知識熟練掌論文的選題、開題報告的撰寫、資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檢索、論文的撰寫規范,論文的修改和論文的答辯等相關問題。并且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實現將四年所學知識與實踐問題有機結合,鍛煉和培養自己的學術科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

2.4 改進教學方法

公共管理專業教學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服務于社會實踐。因此,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學必須將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運用有機結合,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以學生實踐為核心的現代教學模式,取代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首先,對于教師而言,在授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覺參與課堂討論,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實踐意識,使得教學活動逐步由“receptive”向“creative”轉變。專業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然后指導學生為解決問題進行文獻檢索,相關論文閱讀,思考分析,并將問題解決方案以小論文形式提交等。這一過程既是培養學生的論文意識,提高寫作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能力的過程。”②其次,學校教務部門和相關學院應當定期組織專業教師進行類似教學比賽性質的交流活動,不僅可以檢驗教師的教學質量,而且可以及時解決教學難題,總結教學經驗,不斷為專業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此外,針對公共管理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學校應當全力支持和鼓勵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學走出課堂,將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注重分析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努力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最終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教學質量。

篇(2)

盡管我國相關教學大綱規定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應當由教學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項規定執行過程中遇到困難。目前無論是青年教師還是高級職稱的教師都在畢業論文(設計)教學過程中面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青年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面臨著一定的困難和挑戰。首先,畢業論文(設計)課程對教師知識的儲備和運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師由于工作不久,從事一線的教學工作時間較短,在科研和教學方面都與老教師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諸多困難。其次,部分高校對于畢業論文(設計)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由于定位選修課,學校以及學院對課程教學的投入的精力和關注度都不夠,更不可能為青年教師提供專項的進修培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惡性循環。

對于高級職稱的教師特別是教授而言,時間和精力的缺乏成為制約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和實踐經驗,而且還必須具備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教學工作。由于高級職稱的教師特別是教授或是承擔著較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擔負著行政領導職務,常常無法保證或投入過多的精力進行教學工作,特別是畢業論文設計還是一門選修課,教學的質量往往達不到教學大綱的要求。

1.2相關專業教材缺乏

教材作為承擔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直接關系到教學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國范圍內而言,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課程教材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就相關教材數量而言,專門針對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材可謂鳳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專業在國內開設較晚,加之相關高校對課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導致了國內從事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課程教材編訂的人員有限。由于缺乏相應的教材,許多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課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學或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教學資料,其內容缺乏公共管理專業所需的專業性、實用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其次,就僅有的幾部教材而言,教材內容普遍存在滯后性和非針對性。在這些畢業論文(設計)課程教材中,有的教材側重于經濟類管理,缺少針對性;有的側重于政治學,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還有的教材內容嚴重滯后,不能隨國內外公共管理專業的迅速發展而不斷更新,許多方法和事例難以滿足當前公共管理專業的本科教學要求。

1.3教學方法和手段相對滯后

目前,相對滯后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直接影響著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課程的教學質量。第一,教學方法缺乏創新。現階段,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學仍未擺脫普通課程教學的窠臼,缺乏針對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自身特點的教學創新。教師的教學方法局限于知識點的講授,并沒有注重通過將知識點的理論與現實社會的實踐有機結合,而是空洞的說教,一旦遇到具體的寫作,學生就無從入手。因此,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僅僅停留和局限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已經很難適應時展的需要。第二,教學手段單一僵化。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應該結合公共管理專業和本科論文寫作的雙重特點,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研意識。而現在的教學仍然停滯在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依舊單一僵化。教學、教材和課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學手段,學生主觀能動性不強,被動地依賴教師,部分學生需要教師的亦步亦趨的督促式指導,不能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解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當前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提升的路徑探析

2.1明確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目標

設置公共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應當依據教育部對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有關規定,結合各自學校自身公共管理專業發展的情況制定畢業論文(設計)的教學目標。就目前而言,應當突出強調它在專業教學計劃中的必修課地位,引起師生們的重視。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的總目標應定位為:“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要求,結合顧客——學生的要求和用人單位的要求,建立畢業論文(設計)各環節的質量目標,達到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和滿足學生個性的發展,最終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識運用、技能的培養和創新精神、開拓創新能力和學術道德的培養”。①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的具體目標主要包括:在教師的教授和幫助下,通過學習了解畢業論文的基本屬性和特點,逐步掌握如何進行論文選題、如何撰寫開題報告、資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檢索、論文的結構和撰寫規范,論文的修改和論文的答辯等相關問題,最終確保學生能夠高質量地完成畢業論文(設計)。

2.2優化課程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綜合運用能力的基礎。針對當前公共管理專業教師隊伍的構成的現狀,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來加強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其一,針對教學和科研相對欠缺的青年教師而言。未來公共管理專業的青年將逐步實現高學歷,科研能力將成為青年教師的強項,教學經驗的不足可以通過逐步的教學實踐得以彌補。因此,未來青年教師無疑將成為畢業論文(設計)課程教學的主力。而就現階段而言,首先,高校有關部門應當積極為青年教師提供一個鍛煉和學習的機會。教師作為特殊的職業,其經驗和知識的積累恰恰需要平時的摸索和鍛煉。其次,學校、學院可以聘請校內外一些學歷較高、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通過這些老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不僅可以減輕青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壓力,而且培養和鍛煉青年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其二,針對具有豐富教學和實踐經驗的老教師而言。老教師科研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他們參與到畢業論文(設計)課程中來,對于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水平和質量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就現階段而言,由于老教師承擔著相對繁重的科研任務或行政任務,而畢業論文(設計)課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部分學校強制讓這些教師承擔這門課程,其教學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優的解決路徑是老教師和青年教師共同參與畢業論文課程的教學工作,老教師更多的是對青年教師提供必要的指導,而青年教師直接參與到教學的第一線,形成多層次和多元化的教學梯隊,既達到了鍛煉教師隊伍的目的,又擴大了學生與教師在學術、科研、社會實踐等方面進行交流的空間,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深遠的影響。

2.3更新專業教材內容

當前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材的針對性、時代性和實踐性不強,教材多側重于經濟管理類或政治學類教學,脫離了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的教學要求。為了改變目前教學的現狀,相關部門應聯系開設公共管理專業的高校,組織本領域的專家學者根據我國高校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編寫不同公共管理專業領域的教材,提高專業教材內容的適用性。教材應當服務于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教學目標:首先,在理論層次方面上,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必須明確作為本科畢業論文的共性特征和作為專業學科的個性特征。教材必須明確畢業論文在公共管理專業教學中的地位和目標,并為教師的教授提供一個可以參考和借鑒的教科書,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學習論文寫作的教材。其次,在實踐能力方面上,學生能夠根據所學知識熟練掌論文的選題、開題報告的撰寫、資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檢索、論文的撰寫規范,論文的修改和論文的答辯等相關問題。并且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實現將四年所學知識與實踐問題有機結合,鍛煉和培養自己的學術科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

2.4改進教學方法

篇(3)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緣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新古典自由主義思潮推動下西方國家“第三部門”的蓬勃發展、規模擴大以及由此引發的職業化管理需求,一些大學如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紐約大學等為回應社會發展需要先后開設公共事務(管理)專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社會公眾對公共產品與服務巨大需要與供給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顯現,作為對社會需求的回應,教育部(原國家教委)于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正式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列入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次年秋東北大學、云南大學兩所高校率先試點招生,隨后開設此專業的學校迅速增加,到2006年全國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的學校多達303所。與開辦高校多、招生規模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高校培養目標不清晰、方向不明確、課程體系不健全、專業特色不明顯、就業出口不暢通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將直接影響該專業的社會聲譽直至專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解決的根本思路是對人才培養模式邏輯起點的正確認識和邏輯體系的完整構建。本文試圖以多元化結構與平衡的視角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必要性

1.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當代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內在要求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培養高層次有用人才,這意味著高等教育必須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需求相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推動高等教育量的增加和質的提高。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飛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客觀上要求高等教育辦學層次不斷提高,本科階段教育將越來越多的成為一種中間階段的教育而非終極教育,研究生教育將日益擴大并成為高等教育的主體。當代高等教育的這一發展趨勢,內在地要求本科階段教育更多的體現為素質教育而非職業教育,相應地,本科階段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應更多地體現為素質取向而非職業取向,傳授與訓練多種知識、技術與能力將成為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文理滲透”、“理實交融”、“多學科交叉”、“跨學科學習”等將成為本科階段成功教育的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結構將被不斷采用并成為一種本科素質教育的制度保障。

2.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社會對復合型人才需求大勢的外在要求

21世紀是信息時代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各類組織處于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之中。一方面,許多問題(無論是技術的還是管理的)的復雜性程度在不斷提高,有效開展工作、解決問題需要相關工作者了解、熟悉、掌握許多領域的專門知識,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要求不斷提高,單一知識結構的人員將越來越不能適應當今及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有效路徑;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行業新舊更替的速度不斷加快,產業發展重心轉換的頻率不斷加快,復合型人才由于其高度的靈活性和較強的適應性而明顯地比單一型人才更具優勢,這同樣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結構提出了要求。

3.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學科和專業發展的直接動力

學科交叉、各學科知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從而推動學科和專業發展,這已是不爭事實,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作為一種制度保證,有利于學科交叉而形成學科互補,有利于專業基礎的夯實而形成專業特色,從而成為學科和專業發展的直接動力。特別是像公共事業管理這樣的新興專業,沒有諸如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系統工程學等學科理論知識的支撐,不吸納其他相關學科的豐富“營養”,就無法想象它能夠茁壯成長,更無法想象它能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科體系和鮮明的專業特色。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構建設想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內涵

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涉及招生、培養、就業的全過程,好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實現招生、培養、就業等環節的一體化聯動,從而形成自組織系統。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以系統的觀點,強調從招生到就業各環節的平滑過渡、緊密銜接和閉環反饋,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就業/升學渠道和師資結構等環節。

1.培養目標的多元化

經過幾年的辦學實踐,特別是畢業生的不斷輸出,各高等院校都已注意到培養目標設定方面存在的問題,比如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的吻合度不高,畢業生的實際就業去向與培養目標的一致性很低等。這就要求我們有必要對此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加以重新審視,這也說明單一化的培養目標并不能很好地切合實際以及促進專業的健康發展。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多元化,就是在目前專業不成熟、第三部門發展不成熟、就業崗位接納度不大的特定歷史時期,根據各校各地實際,基于分類培養的思路,而對人才培養設定多個目標、多條路徑,從而形成培養目標體系。比如把一部分實踐能力強、富于創業精神的學生往企事業(含公益性企業)方向培養(就業主導型目標),把一部分有希望通過公務員考試的學生往公務員方向培養(準公務員型目標),把一部分刻苦鉆研、品學兼優的學生往研究生方向培養(知識發展型目標),通過諸如此類的分類培養,能夠使培養目標更切合實際需求,目標達成程度也會大大提高。

2.課程體系構成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培養目標和分類培養思路,課程體系構成必須多元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成的多元化,是指課程設置不僅要有理論類課程,而且要有較大比例的實踐類課程。理論類課程不僅要有體現專業性質的基礎平臺課程,而且要有體現多元培養目標的模塊方向課程;實踐類課程不僅要有課程知識運用的操作環節(如社會調查、公文寫作),也要有理論知識綜合運用的研究環節(如學年論文、畢業論文),還要有實際或仿實際工作的實踐環節(如各類實習、模擬實訓、社團活動)。另外,就理論類課程而言,除了開設公共(事業)管理類課程以保證專業性質與方向不偏離外,也要適當開設企業管理類實用課程以增強學生的適應性,還要適當開設人文、理工、科普類課程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和數理演算能力,使學生系統掌握、熟悉、了解多方面的知識、技術、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3.就業/升學渠道的多元化

由于事業單位改革難度較大,進程相對滯后,且目前對從業人員職業技能要求還不高,人員進出受體制性因素制約,就業容量受限;“第三部門”不發達,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規模不大,對專業化管理要求不高;公務員考試不設“公共管理”專業門檻,相反本專業畢業生經常被擋在有特定專業要求的單位的招考資格之外,專業優勢經常難以有效發揮;現行的研究生專業設置目錄沒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只有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等相近專業方向,給升學考試帶來一定的專業壁壘阻礙。從而追求單純的“出口”模式只能是不切實際的理想,多元“出口”模式是現實的必然選擇。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就業市場上,學生的就業適應性比就業專一性更重要。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升學渠道的多元化,就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在強調公共精神的理念基礎上,依據“管理主義”的共性特點,學生在包括政府部門、公共事業單位、社區、企業等在內的各類組織事務性、管理性崗位上廣泛就職或升學讀研,注重“出口”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從而形成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聯動的良性運作機制。

4.師資結構的多元化

公共事業管理學是建立在政治學和經濟學兩大學科基礎之上,關于社會領域內公共事務管理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既要以管理學科為基礎,構筑起由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交叉發展形成的多學科知識結(下轉273頁)

(上接272頁)構基礎,又要以適應多元化職業發展要求為目標,加強專業的職業技能訓練,從而構建一種動態均衡的人才培養模式。由此決定了此專業師資結構的多元化,即教師隊伍的專業背景來自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這群人組合在一起以團隊的方式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和積累,一方面可以實現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學科交叉和融合,推動公共事業管理學科的良性發展。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動態平衡

根據自組織理論,一個系統自組織功能愈強,其保持和產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強。而系統內外各要素之間的協同是自組織過程的基礎,系統內各序參量之間的競爭和協同作用使系統不斷產生新的結構,從而推動系統自身功能的升級發展。如果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促使構成該系統的多元要素之間發生競爭和協同的作用,并由此建立動態平衡的機制,那么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下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從一種平衡態發展到另一種平衡態,則可實現專業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建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動態平衡的機制,關鍵是實現理論、技能與實踐教學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人文社科知識與理工知識傳授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專業特性突現與管理共性并具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多樣化延展與特色化追求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通過這四個方面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促使“文理滲透”、“理實交融”、“多學科交叉”、“跨學科學習”等現代教育理念的落實,能夠形成專業發展動態平衡的機制,從而實現專業建設基調由“環境適應型”向“內涵特色型”轉變,形成“公共精神”與“管理主義”的有機融合的公共事業管理獨特學科體系,繼而增強專業和學科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婁成武,鄭文范,等.關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問題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0,(2).

2.李燕凌.拓寬農業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10).

篇(4)

1我國工程管理專業實踐環節存在的問題

1.1培養目標缺乏專業特色生產實踐環節的教學應承擔以下3個方面的人才培養任務:1)鞏固和深化土木工程技術、經濟管理、法律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2)專業基本技能訓練。由多個實踐訓練單元串聯起來,構成專業工作能力的訓練體系;3)綜合性訓練,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能從事項目全過程管理。由于多數院校的工程管理專業是在原土木工程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所以目前工程管理專業的生產實踐教學內容和方法大都參照土木工程進行實踐大綱的制定偏向專業技術訓練,實踐的安排缺少工程管理專業應有的特色,如計價管理、成本管理、招投標與合同談判、采購管理等。另外,工程項目時間跨度通常在1年以上,而學生生產實踐安排僅幾周,只能了解工程施工現場的部分專業技術內容,缺乏對工程項目全過程、全方位管理的認識[2]。

1.2評價體系缺乏靈活性各個實踐環節的評價體系是對實踐參與者(工程管理專業學生)的直接激勵。如何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實踐的意義,以正確的態度開展實踐,這是評價體系不能回避的問題。但傳統的實踐評價體系多以學生答辯環節的表現作為主要評價標準,而缺乏對學生平時表現,實踐單位評價的柔性指標。這種評價體系無疑向外向型的學生傾斜,不容易體現實踐過程中學生的收獲。

1.3實踐環節弄虛作假、抄襲的現象嚴重工程管理專業的實踐,本應該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與現實世界接觸、碰撞,并在其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而這些能力又是學生今后工作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實踐環節缺乏全過程的實時監督,而評價體系又過于寬松,讓不少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有機可乘、蒙混過關。令人擔憂的是,這種風氣又延續到下一屆。

2實行實踐教育多樣化

2.1實踐理念的多樣化

2.1.1培養導向的多樣化在實踐環節中,究竟以什么作為導向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實踐環節培養的是面向就業市場的崗位能力還是面向更高層次教育的學習研究能力。顯然,不同的學生會給出不同的答案,而不論哪種答案都是不容忽視的。這就要求實現實踐環節教育的培養導向多樣化:既要為畢業后步入工作崗位學生的職場能力打基礎,又要為走向更高層次教育學生的研究能力作鋪墊。

2.1.2培養重點的多樣化工程管理專業的知識內容十分豐富,涵蓋技術、管理、經濟、法律4個知識平臺。各個學生在興趣、能力方面存在差異,怎樣設置實踐環節的重點,以使學生的知識構建在實踐中發揮特長,而不是千人一面。學校只有向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另外,由于工程管理專業工作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涉及到投資決策、項目設計、項目施工、后期運作各個方面[3]。學校怎么在實踐中對這4個方面權衡取舍。答案也只有多樣化地開展實踐。

2.2實踐形式的多樣化

2.2.1校內校外均應重視學生在校內實踐更容易組織和交流,而在校外實踐能更多地接觸書本以外的東西:兩者各有所長。許多高校有自己的校辦企業,也有校外自己的實踐基地,這兩種方式結合可以讓學生有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2.2.2加強多媒體及其他現代技術手段的應用多媒體給了課堂更加豐富的內涵,這種聲光色一體的現代技術能夠對現實世界盡可能地仿真。照片、錄像等在課堂的應用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如果能把多媒體應用到某些實踐項目,可能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還能節約經費,比如遠程教育的開展。不僅如此,在一些實踐項目中,開發出一套像網游一類的軟件,讓學生在虛擬的世界里進行實踐,也可能成為實踐的一種方式,甚至會更受學生的歡迎。

2.3開展方式的多樣化

2.3.1團體實踐和個人實踐并重團體實踐鍛煉學生的交流與協作能力,個人實踐更注重自主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過程中注意這兩種形式的搭配也是很重要的。

2.3.2必修與選修的形式均可利用現有的實踐環節多為必修課,學生被動地接受課程安排。而學校也似乎忽視了選修這種形式的存在。如果在實踐環節設置一些選修課,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鍛煉,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大有裨益的。

2.3.3學校實踐基地與學生選擇實踐地點結合學校的實踐基地為學生的實踐提供了保障,但有時也成為局限。比如大多數學校在大四時會有一個為期不短的實習。部分學校的做法是直接將學生送到實習基地,一個月后一起回校。但是實踐基地的內容單一而且重復,不可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超級秘書網

2.4實踐評價體系的多樣化

2.4.1允許多種實踐成果形式評價體系應該對不同的實踐結果有寬容精神。實踐日記、實踐答辯等均應作為且只應作為實踐評價的一部分。而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小發明、論文等均應進入評委視線。

2.4.2評委來源多樣化評委在評定學生成績時難免會受自身立場的影響,如果在評定過程中邀請不同身份的評委諸如其他學校老師、在職人員,甚至學生來參與不同權重的評審,會更好地體現學生實踐的收獲。

3多樣化實踐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多樣化實踐的重點。實踐的多樣化不應該是盲目的、無序的,而應該是有前有后重點突出的。如前面提到的工程管理專業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運用,側重點應該是項目設計和項目施工。學校實踐應該加大這兩個階段所需知識的權重,如建設項目管理、工程經濟學、施工技術等。另外,各個高校的重點也應不盡相同,應盡量發揮其特長。

2)對學生的要求較高。傳統的實踐,學生只需完成給定的題目,遞交相應的材料完成答辯即可。而多樣化實踐過程中很多時候要求學生自主選擇實踐形式、題目。這對于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能有效地避免作假舞弊,而且我們相信,這種自主學習也是教育發展的趨勢。

3)經費問題。多樣化的實踐教育實際上是一種面對學生個體更為細化的教育。這種教育無疑對經費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當前我國的高校對實踐環節的投入整體不高的情況下,怎么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在學校加大投入的基礎上,爭取更廣闊的資金來源可能是一條出路。

4結語

國外的教育在實踐所占的比重為40%~50%,而我國僅僅為30%。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和研究機構對本科生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從建筑業對招聘工程管理人員的素質要求來看,有89%的用人單位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工作經驗。工程管理專業由于學科自身的特點,實踐環節開展較為困難,于是筆者提出了多樣化的舉措。但我們也應該很清楚地看到,多樣化也會有一些問題,甚至問題也可能是“多樣化”的。但是我們堅信,那不會擋住我們探索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成微,翟林煒.我國工程管理學科及工程管理師認證體系的發展[C].見:何繼善.中國工程管理環顧與展望[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4382441.

篇(5)

現行的高職工商專業的實踐教學,只有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兩個環節,專業理論知識與現有社會資源嚴重脫節,實踐教學體系不健全,沒有獨立的實踐教學模塊,實踐教學內容和方式不能體現社會的需求,嚴重地影響了學生職業崗位能力提高。

1.2實踐教學師資力量薄弱

現行高職工商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經驗不足、力量薄弱。很多的高職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在招聘教師時看中的是學歷和職稱,對他們而言,實踐教學全憑自己的書本學習和想象。不能更好地根據企業中真實的崗位的要求來設計實踐活動,也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

1.3實踐教學的基地建設不足

目前,工商管理專業的社會需求量大,崗位多且要求多種多樣,學校要建設模擬實訓室本身就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因此,很多高職工商專業的校內模擬實驗室常采用的“空對空”的講座“,掛實訓之名,行講課之實”,使實踐教學的目標和任務落空。

2、構建“任務驅動”下高職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性教學

2.1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基于“任務驅動”下的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必須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原則,制定實踐實訓模塊,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其主要的內容如下:一是專業認知模塊:大一新生入學,對他們進行專業的認知學習,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學業要求、能力要求、就業崗位、就業形勢以及本專業和個人的發展趨勢。二是企業認知模塊:大一的上學期,組織學生到企業去參觀學習,了解企業規模、效益,運行機制,感受企業的文化,熟悉企業中的崗位的職責和崗位要求,了解各崗位的提升空間和發展方向。三是專業實習模塊:大一的下學期針對所學的專業課程,進行跟崗見習,了解企業中的崗位職責,熟悉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崗位的工作規范,掌握相對應的職業技能,體驗工作的樂趣。四是綜合實習模塊:大二開始進行各種綜合實習,如進行創業設計大賽、營銷策劃大賽、ERP大賽,進行商務談判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熟練掌握各項工作的流程和要求,掌握管理技能。五是畢業實習模塊,在大三的最后學期,進行創業設計,通過方案的設計,讓學生學會了如何去創辦一個企業,如何采用先進的管理方式和有效的營銷技巧去運作自己的企業,如何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總之,高職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以上述的五大模塊為主線,構建每個學期都有實踐環節,形成了“專業認知、企業認知、專業實習、綜合實習、畢業實習”逐步提高的應用型人才實踐培養體系。

2.2豐富實踐教學的形式

為了更好地落實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任務,提高高職工商管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采用靈活多變的實踐教學形式:一是采用多樣化的校內實訓形式校內實訓是一種根據企業的崗位職責的要求,設置情景而進行的模擬化的實踐活動。如ERP實驗室、商務談判等模擬訓練,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掌握各個角色工作規范、工作職責,掌握企業崗位必需的技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二是采用靈活多變的校外實訓形式校外實訓是一種將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進行融合,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的活動。如到企業進行跟崗見習、頂崗實習、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讓學生進行真實的崗位體驗,感知企業文化,實現學生、學校和企業共同提高共同發展。每種實訓形式都需要寫出詳細的實施腳本,反復排練、演習,采用角色扮演、方案設計、跟崗定崗等多種形式,感受真實的職業環境,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促進人才與社會的接軌。

2.3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的能力

為了保證高職工商專業實踐教學的順利實施,必須增強教師的實踐教學的能力,實踐中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雙師型”的隊伍建設。對于高職工商管理專業的老師除了要有相應的教師資格證書外,還必須擁有一定的職業資格證書,即具有理論課教學能力,又具備專業實踐教學能力。二是要求教師每學期到企業進行不少于一個月頂崗實踐鍛煉。通過定崗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了解企業對崗位能力的要求,了解企業文化,更好地組織實踐教學工作。三是支持有條件、有能力的教師到企業任職,全面深入企業管理、企業運營的各個領域,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四是鼓勵教師參與企業科研工作,從研究的角度對企業進行全面地調研,進行企業策劃,開展產品分析等,提高教師服務社會產業能力。

2.4完善實踐教學的配套設施建設

為了更好地保證高職工商專業的實踐教學的完成,必須加大校內實訓室的建設力度,同時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建立“共棲型”的實訓基地,實行資源共享,達到共同提高。如我院工商管理專業與威海家家悅集團公司聯合辦學,成立威海家家悅工商管理學院,建立了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學習基地,學生進行輪流實踐學習,學生在真實的工作中,完成真實的工作任務,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完成了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篇(6)

2.我國教師教育研究尚待深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中國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中國教師教育研究一直是一個年輕的領域,雖然有一定的突破,但該領域的發展仍然非常緩慢。傳統的教師教育研究主要涉及教學技能、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對教師的認知取向、本質、人格、信仰以及職業發展一直沒有得到深入的發展和廣泛的研究。工商管理類專業方面的專業教學改革不僅要求研究教學策略,還要研究教師本身,探討教師的態度以及如何實現觀念創新等。從教師職業發展角度研究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有利于把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改革推向縱深,能夠有效地應對傳統和時代的挑戰,有利于教師在復雜的社會文化和教學環境中脫穎而出,提高工商管理類專業方面的教學水平。

二、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職業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1.教師繼續教育的內涵。教師的繼續教育不僅涉及教學技能和方法,也包含教師對教學實踐和職業發展的認識、價值觀念等內容。首先,教師的人格、認知和教學實踐要以社會文化行為為準繩,同時也受國家和各類不同學校教育體制的制約。由于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制的巨大差異,中西方關于工商管理類專業的認識及其學習方法的理解差異較大,如西方人贊成“用邏輯和理性主導管理學的學習”,而中國人則奉行“經驗和情感化的管理學教學”。此外,中西方對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學理解、教師本質、師生的角色與責任、教學策略等方面也有較大的分歧。其次,各級教育行政管理機制對教師發展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如若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能夠依照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學規律,兼顧該專業教師發展的特點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發展的措施,其教師職業發展的環境問題就能基本上得到解決;反之,不良的生活與教學工作環境是教師發展的最大障礙。如若教育主管部門不顧事實,采取“一刀切”的辦法,則由于不同學科內在規律和對從事該領域的教師要求不同,教師較容易產生受挫感、身心受到嚴重傷害,對科研與教學產生應付心理,最終導致教學和教師的職業發展受到嚴重打擊。此外,如果缺乏教師繼續教育的時間與相關政策、學習資源和獎勵機制嚴重滯后、教師的決策權嚴重受限,則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和職業發展的主動性與期待心理就會嚴重受阻。

2.教師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長期以來,中國教育遵循儒家思想,尊重圣人和權威,唯權威是從,導致我國的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偏離理性精神。工商管理類專業是凸顯理性科學的一門學科,這一點可以從標志現代管理學誕生的兩大經典著作中看出:泰勒(F.WTaylor)的《科學管理原理》以及法約爾(H.Fayol)的名著《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但在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及應用在要兼顧管理學的理性精神之外,從我國文化和教育水平的實際情況出發,才能真正提高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學水平。縱觀西方文明的發展史,從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到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和德里達,從知識論到現象學、解釋學、后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彰顯人的理智、想象力、判斷力、創造力等的主體性哲學和理性精神漸漸成為西方文化的精髓。如果忽略了西方文化的主體精神和理性精神等文化精髓,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就會本末倒置。簡言之,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的根本在于專業教師的主體認知和創造力。作為教師都不能盲目隨從國外的或是中國的教育權威,而必須從實際國情、校情等出發,秉持良好的師德和人格,反思教學活動,在復雜的教育實踐中勇于創新。目前,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面臨這樣一種實際情況:教師必須依據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教學大綱,抓綱扣本、以此為據。老師所學習到的一切學科知識、技能、教學方法皆出于大綱,大綱就是一切,由于教師時間、精力方面的問題,超綱既沒有必要又難以做到。如果教師本身缺乏創造性,教學技能、方法、知識就會平庸保守,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只能做如集體聽課、短期培訓等表面文章。使用同樣的大綱、課本、技能和方法,學生的學習基礎接近,教學效果懸殊較大原因的關鍵在于教師不同。學科知識、技能和教學方法是可以學習和復制的,但優秀教師的能力和創新是不可復制的。教師的信仰和自由創造力關系到中國教育改革的成敗,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教育的重點必須轉向教師的繼續教育和職業發展。

3.教師的繼續教育與教學實踐的關系。教師的職業發展與教學實踐活動息息相關,教師的實踐活動就是個人實踐知識的社會構建。教師的思維和信仰是課堂活動向縱深拓展的基礎,是教師職業發展的前提。課堂活動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展現教師人格,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調動學生積極性,盡力實現教學目標的活動。課堂教學是教師學習和發展的主陣地,教師不僅要了解和探究各類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能力,而且還要實現中西文化以及課內、課外管理與教學的協調。教師的課堂思維有效地融入自我經驗和社會文化經驗,具體表現為不斷的反思、想象、判斷和創造。教師的社會文化經驗包括中西文化知識、國家教育管理機制、學校教育管理體制、課程規劃、教學大綱、教學活動、師生關系、同事關系、家庭關系、學習資源等,各個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對教師的教學和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教師的社會文化經驗的中心點是教師的課堂實踐活動,而教師的主體經驗和創造性是高效課堂活動的核心。這與教師的個人經驗相互依存、相互發展。個人經驗包括教師已有的知識總量、認知能力、人格發展、處理復雜問題的態度和信心,與社會文化經驗息息相關,兩者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如果缺失個人經驗,教師道德、職業規范、人際關系甚至職業發展就會自然喪失;另外,如果匱乏社會文化經驗,教師的個人經驗就會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壤。教師的個人經驗不僅與個人的已有知識、教學活動、學生有關,而且與教育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有關。高效管理課堂活動離不開教師對學生、中西文化、教學活動、自我人格發展的準確把握,同時又要兼顧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認知能力和創造性。因此,個人經驗是個體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過程。在課堂實踐活動中,兩種經驗時而協調統一、時而相互沖突,老師的應變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由此可見,個人經驗建立在社會經驗基礎上,在教育教學方面,只有前者適應后者,教學活動才能順利進行。

4.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繼續教育的現狀。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的繼續教育主要限于學歷培訓、業務技能培訓、學術講座,其教育目的、內容、教材、結果沒有統一標準。繼續教育是教師職業發展的基礎,但成敗的關鍵還在于教師本身的認知與創新。實際上,關于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本身的發展問題并未受到學界的足夠重視和深入研究。繼續教育只能使教師的學歷、學術水平、業務能力達到一定的水平,但并不能完全決定教師的職業發展。然而,有相當數量的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雖然學歷較高,但其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卻一般,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師的敬業精神、認知和信仰。調查數據顯示,高學歷和高職稱的老師不一定受學生歡迎,而那些忠誠于教育事業、精力充沛、富有創新精神、積極向上的教師卻深受學生歡迎。優秀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研究學生的動機、興趣、知識基礎、年齡等,學科知識和教學基本功深厚,把個人經驗與社會文化經驗相結合,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把傳授型教學變為探究性教學,敢于面對挑戰、善于破解難題,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的自學和培訓不但要重視基本知識和能力提高,還要把對教師人格和認知能力的培養作為重中之重。教育主管部門所制定和的各種文件、行政命令、規章制度對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的職業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正確的政令和管理無疑對教師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而消極的管理會損害教師的利益、挫傷教師的積極性,阻礙教師的職業發展。

三、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職業發展的對策

1.改革教育體制。中國教育行政部門必須改革教育管理機制,把教師及教師職業發展放在政策定位及教育改革的優先位置。首先,積極規劃創新型教師培訓,改進常規性培訓。同時,學校教育管理者應在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的軟件和硬件方面為教師創造條件,如實驗室、專業圖書資料等。其次,改變僅僅依靠教師數量和學生成績評價的教師評估機制,建立多類別、多層次的評估體系。最后,各個學校、不同學校教師、本校同事、教師與社會團體之間應建立定期的合作與相互學習機制,取長補短、彌補差距。學校各級管理部門應積極為教師繼續教育牽線搭橋,創造條件。

篇(7)

工業設計是對工業產品進行預想的開發設計和生產設計。是實現人——產品——環境的協調方式之一,它對工業產品的形態、色彩、材料、結構等各方面進行設計處理,使產品既具有使用功能,又能滿足人們審美的精神需要。能讓平面構成這一門設計基礎課程為工業設計的本質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1現有的教學特點

1.1教學對象的分析

工科學生思維方式普遍是注重邏輯思維和理性認識,思考問題、思維構成都比較冷靜。發散思維不夠,缺乏其創造力。在學習過程中,一部分學生沒有美術基礎一遇到動手繪制的課程就沒有信心,產生畏懼感。作為專業教師,教學中應尋找適應他們的學習方法,根據平面構成教學的目的,在教學理念、模式、內容上認真研究、探索、改革以適應本專業的需要。不應該存有偏見,從狹隘的教育思路出發,認為他們缺少藝術細胞,無從教起。現代心理學認為科學邏輯的實證論與藝術的想象力并不矛盾。美國藝術心理學家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覺》中強調:“一切知覺都包含著思維,一切推理都包含著直覺,一切觀測中都包含著創造。”理科學生完全有可以塑造的形象思維的潛質。關鍵是應該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去激發他們的創造思維,引導他們去思考。

其中也有不少學生對電腦設計有盲目崇拜,電腦萬能的錯誤認識,從而輕視手繪課程的訓練。專業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做思想工作,上理論課程,讓學生認識動手的重要性。

1.2教學現狀的分析

我國的工藝美術教育是本世紀從國外引進,這種教學體系帶有濃重的“現代主義”的輿論色彩,并表現出明顯的滯后狀態,幾乎是“三大構成”一統天下。這種理性的國際主義風格的工業社會產物的教學體系,愈來愈表現出忽視具象造型,畫面機械、冷酷。

填格式的構成形式一直沿用很久,讓學生覺得平面構成就是畫黑白格子的錯誤理解。近幾年隨著思想的開放,和國外交流頻繁,以江南大學為先鋒對藝術設計基礎課程進行了一次大的革新。但由于工業設計在我國的歷史不長,整個學科體系不健全、不完善,更不要說工業設計專業的基礎體系了。我們從藝術設計的“三大構成”拿到工業設計專業上,平面構成需進行改革這是必然的,因為兩個專業是有很大的不同。

2平面構成教學改革

2.1老師需要改變教學思想,采用更多的啟發和激發式教學。

按照常規的教學就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他們的學習過程就是模仿老師的風格,接受老師灌注知識的過程。我們老師必須從“以老師為本”改為“以學生為本”。工科學生與藝術生思維模式不同,他們所具備的創造力也會不同,只是看老師怎樣去開發。在教學中教師在講述基本理論后應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去發現和發揮自己的能力,學生思維過程中老師應認真觀察其變化,及時為他們提供素材和意見。學生遇到問題時和他們一起思考,以合作的形式來完成作業,老師應是發現者、組織者、激發者、探索者。遇到少部分學生積極性上不來,或由于工科生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時,就應該采取激發式的手段將他們的能力挖掘出來。給他們布置大量的課題,而且需在短時期完成,強行激發他們去思考,并且能夠作到快速反映。

2.2以手繪為主,強調讓學生養成工細、干凈的習慣。

由于現在電腦的普及,以后電腦在設計中應用較多,其二工科生對手繪天生的畏懼,有不少學生輕視和逃避手繪課程的訓練。老師在開始就應該進行思想教育,讓他們懂得手繪重要性。在整個教學中應該以手繪為主,加入少量的電腦,來解決工科生手繪能力偏低的問題。而且在教學中必須要求作業工整、細致、干凈。剛開始工科生從來沒裁過紙張,裁的紙就象老鼠咬過似的,在畫復雜的圖象時一般畫完,畫面就到處污漬,作業成了垃圾。需嚴格要求他們紙張邊緣光滑,畫面不許裁下進行裝裱,一開始就畫于紙張中間,畫面和紙張都必須干凈無污漬。剛開始可能一半都不能達到要求,但經過這樣嚴格的訓練他們都能夠掌握,甚至比藝術生的能力要強。這樣讓學生接觸設計的同時就養成良好的設計習慣,對以后的設計生涯會有很大的好處。

2.3不限制學生的繪畫材料工具,養成對材料不斷探索的良好習慣。

靳埭強先生說過:“我不會教你用工具,而是教你用工具去思考。”以前平面構成教學就是黑白兩色,工具就是墨水和毛筆。現在工具的多樣性,紙張的豐富程度以大大改善。我們老師在教學中不應墨守成規,要積極啟發和調動學生嘗試各種工具、紙張乃至各種物質,讓學生養成對材料的探索和興趣。使他們在探詢材料所產生的效果中激發他們的思維,發現材料的美和不同材料所產生的效果美。比如有學生在做嗅覺感受轉向視覺感受的課題時,將牙膏代替白色部分,讓觀賞者能在視覺享受的同時又有嗅覺的觸動,使作品多角度的展現。

工業設計對工業產品的形態、色彩、材料、結構等各方面進行設計處理,使產品既具有使用功能,又能滿足人們審美的精神需要。其中材料在工業設計中也是占著很重要的比重,所以要讓他們養成學會去挖掘材料、組合材料的習慣。

2.4擺脫以前模式化訓練,給予點、線、面新的形式和內容,還需加入體、空間的訓練來適應專業的需求。

以前平面構成教學中對點、線、面的訓練過于模式化,只講機械式的構成,忽視具象造型,畫面機械、冷酷。老師教學中應對點、線、面的概念有深入認識,啟發學生發揮創造力給予點、線、面新的形式和內容。讓畫面不但是點、線、面的構成,又富有內涵,這樣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再在數量上、畫面的大小上進行變化,要求創意稿和正稿結合,使學生多角度進行思考。作業完成時還要上臺講述創意思想,訓練思維及表達能力。

工業設計是空間性較強的專業,不能照搬藝術設計專業的平面構成教學模式,應該加入二維中體的表達訓練,加強空間的練習。對各種體的表現、體與體的穿插、銜接、構成等表現,及各種體在空間中的變化練習,讓學生對物體在空間上的變化、構成有比較系統的訓練。

2.5通過對感性思維的表達,來訓練他們的感性思維的能力。

設計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工科生理性思維比重大,感性思維不夠活躍。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感性思維訓練。比如做一些視覺感受到視覺感受、聽覺感受到視覺感受、嗅覺感受到視覺感受、觸覺感受到視覺感受的專題訓練課程,從而提高感性思維的能力。這種課題也是對點、線、面綜合表達能力的一種強有力的體現,使他們能進一步認識平面構成的益處和作用。

以上的平面構成教學改革建議,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取得較好的效果,但還是有不成熟的地方,尤其是對于建立一個完善的適合的工業設計基礎教學體系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不僅只是在平面構成這一門學科的改革,還應和其他老師、其他課程產生聯動關系。

參考文獻

[1]設計教育究竟如何進行[J]藝術與設計,2003,(46):99

[2]人文素質、全面能力及人格―訪西安交通大學李樂山教授.產品設計[J]2003,(3):53-54

篇(8)

收集2012-2013年筆者所在醫院使用新建消毒供應中心實施護理管理規范管理后的資料,為規范化管理后組;以2011-2012年舊消毒供應室護理管理規范管理前的資料,作為對照組。

1.2護理管理規范管理實施方法

1.2.1建筑布局

舊消毒供應室是180平方米,周圍環境條件差。潔污通道未分開,各區域密閉性差。2010年在護理部的支持下,新建消毒供應室建在醫技綜合樓二層,面積700平方米,接近手術室,周圍環鏡清潔,無污染源。三個通道。三區劃分明確,有實際屏障、緩沖間。各區氣流從潔到污,物流從污到潔,不交叉,不逆行。

1.2.2設施設備

舊消毒供應室較簡陋,所有的器械、器具,均是超聲+手工清洗。在新建消毒供應中心時,按照規范配置了污物回收器具、分類臺、手工清洗池、壓力水槍氣槍、清洗消毒設備及配套、純水機設備、干燥設備及相應清洗用品;帶光源放大鏡的器械檢查臺、包裝臺、器械柜、包裝材料切割機、醫用封口機、及非手觸式洗手設備等,設施齊全。

1.2.3工作開展

舊消毒供應室回收處理再生的滅菌物品種類20種,特殊及專科的物品勻由科室處理,消毒供應室滅菌。新建消毒供應中心后,在護理部的協調下,實施集中管理模式,接收處理全院所有重復使用的器械及物品,尤其是手術室,婦產科,口腔科所有器械的清洗、包裝、滅菌工作;接收了全院臨床科室使用的濕化瓶、止血帶、呼吸管路的清洗消毒工作。發揮最大專業優勢,保護環境和職業安全。

1.2.4人員培訓

由于傳統的原因,在筆者供應室工作的護士大多為年齡較大,身體較差或各種原因不能勝任臨床工作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缺乏專業學習、進修,造成了供應室管理工作上的一些困難和缺陷,影響了安全措施的有效執行。護理管理規范化管理后,建立消毒供應室人員的繼續教育制度,根據專業進展,開展培訓,更新知識,先后選派技術骨干參加專業學術培訓。全科70%人員外出參加省級、市級消毒供應室專業培訓班學習,轉變了護理理念和工作態度。定期組織供應室護理人員學習《消毒供應中心管理3項強制性行業標準》、《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和《手衛生》等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強護士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安全意識,規范操作。同時科室堅持每個月進行2次業務學習,每月1次安全知識培訓考核,讓大家掌握供應室專科知識,汲取掌握新知識、新技術,與時俱進,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防范護理缺陷的能力。每月進行1次理論、操作考試,不斷提升工作人員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水平。從根本上提高供應室全體專業素質。

1.2.5工作質量

根據以往院護理質控組、科質控組檢查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照《消毒供應中心管理3項強制性行業標準》和《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影響工作質量和效率的問題。筆者總結后發現各工作環節主要存在:各項規章制度或操作規程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措施不健全,安全教育薄弱,護士不認真執行各項技術操作規程,職業防護不到位,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不力,清洗器械不合格,除銹不徹底,包裝質量不合格,各種效果監測記錄不及時等安全隱患。規范化管理后把消毒供應室質量納入全院醫療質量:(1)實行分級管理,針對查出的缺陷和問題,召開科務會,討論原因、整改措施,并書面進行整改反饋上報,護理部追蹤評價,不能馬上解決的問題進入下一個PDCA循環質控點。(2)嚴格落實職業安全防護措施,建立職業安全手冊。配備完善的防護用具,加強手衛生管理,提高手衛生的自覺性,依從性。(3)嚴格執行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規范。加強下收下送管理,按回收流程進行污染器械密閉回收。做到專人,專車。選擇正確的清洗方法及操作步驟,保證清洗效果,嚴格清洗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質量檢查;無菌間由專人管理,滅菌物品檢測合格后方可進入無菌間,無菌物品應分類,分架按時間順序存放,做到位置固定,標識清楚。(4)每日對浸泡的消毒劑濃度進行隨機抽樣監測,每月對無菌物品、室內空氣,物體表面、工作人員手等進行細菌學監測,形成CSSD特有的質量控制體系,以保證滅菌質量。

1.2.6臨床溝通和滿意度調查

每月發放臨床對消毒供應室滿意度調查表,建立與臨床科室有效的溝通,每季度護士長下科室征求意見和建議。規范化管理后,服務態度不佳,解釋不到位,下收下送不及時,滅菌物品數量不夠,器械性能不良等現象明顯改善。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滿意度

護理管理規范管理后,下收下送從以前的當面清點改成不在臨床清點,密閉箱式運送回供應室清點反饋。這需要消毒供應中心與科室之間建立配合和信任,護理部的協調和供應室護士長的溝通發揮了作用。臨床滿意度2012-2013年較2011-2012年明顯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工作質量、管理質量分

護理管理規范化管理后,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質量、管理質量得分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人員培訓考核

護理管理規范管理后,消毒供應中心人員培訓技能操和理論知識考核得分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4執行合格率

護理管理規范化管理后,手衛生、職業防護、消毒液濃度檢測、呼吸管路濕化瓶清洗消毒、器械清洗消毒除銹,滅菌物品合格率,均比對照組明顯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篇(9)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管理活動日益系統化和專業化,對管理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并提出多方面、高層次的培養要求。然而,目前從工商管理類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畢業生的綜合能力、發展潛力、自我認知和由此形成的就業期望,與用人單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間存在著沖突。有關調查表明,多數用人單位認為工商管理類本科畢業生政治素質較好,工作態度認真,責任心強,但是實踐和創新能力不強,無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就高校而言,為了主動適應和調整人才供需之間的動態平衡,就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應用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將專業深度與廣度有機結合,拓寬專業的適應面。而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正式實現上述目標的關鍵環節。下面結合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的特點,對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進行探索。

二、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1.總體目標

構建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目標是:基于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實踐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培養方案,以滿足企事業單位對管理人才能力要求為出發點,培養出具有管理、經營戰略、市場營銷、經濟及法律等方面的綜合知識和能力,能勝任經濟管理部門工作和企事業單位實際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2.基本框架

(1)實踐教學的主要任務

實踐教學是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參加一定的實踐活動把書本知識運用于實踐的教學環節,它是為配合理論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專業訓練和鍛煉學生實踐能力而設置的教學環節;普通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一般指實訓、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作為理論教學的附屬環節。

具體的說,就是將各個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合理配置,構建成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體,按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術應用能力等層次,循序漸進地安排實踐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的目標落實到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掌握必備的、完整的、系統的技能和技術。

(2)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

實踐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課堂實踐教學、現場實踐教學、課外實踐活動和畢業論文(設計)四方面。(1)課堂實踐教學是指配合課程教學,以促進學生深化理論知識,掌握基本專業技能,一般以課堂為教學場所,常見的方式兩種:一種是情景模擬,指設計某情景,讓學生扮演某種角色,開展某項營銷活動,比如:模擬公司組建、商務談判、產品推銷、市場調查等;另一種是案例分析討論。教師事先準備相關案例,將全班同學分成幾組,學生先個人分析,然后小組討論,再課堂發言交流,教師總結。(2)現場實踐教學是以實習基地為條件,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實踐動手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操作性實習、專業技能訓練,以及畢業實習。(3)課外實踐活動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道德意識為主要目的的科研訓練、課外科技活動、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4)畢業論文(設計)是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目的的實踐教學活動。

三、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組織實施

1.細化總體目標

實際上,實踐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加強實踐教學,首先要在理順實踐教學體系的內外關系基礎上,細化實踐教學目標體系,明確各實踐環節和活動的具體目標。具體來說,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要落到實處,必須對學生實現就業所必備的能力進行分解,按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術應用能力等層次劃分,據此把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總目標細化為基于各環節、分階段培養各種技能的子目標,并循序漸進地安排實踐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具體落實到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

2.制定嚴格的程序規范和標準

由于工商管理專業所學知識涵蓋了管理、經營戰略、市場營銷、經濟及法律實踐等多門學科,實踐教學工作涉及面寬,要保證組織管理工作到位、教學環節合理銜接,必須建立與之配套的程序規范和標準,使實踐教學活動有章法可循、有制度可依。例如組織有關專家共同制定實踐教學大綱,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依據;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組織一線教師根據大綱要求編寫適用的實踐教學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確保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建立完整的實踐教學檔案管理制度,實踐教學檔案主要包括:實踐教學大綱、實踐指導書、實踐課表、實踐考核成績、實踐課程軟件等,數據資料要按學校教學檔案管理的有關規定建檔保存。

3.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質量評估體系

不斷完善和強化對各環節教學質量的監控體系,確保該體系自上而下層層展開,落實到每一個實踐過程,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評估、獎懲等手段實施改進,必要時進行調整,將不足之處和遺留問題置于下一個新的質量管理監控循環系統中,進一步改進、優化各教學環節管理過程。

在實踐教學體系中,評估體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子系統,因為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沒有科學、公正的評估體系,前期的檢查結果未必明確,后期的獎懲環節又沒有依據。該體系應在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起到“感覺器”的作用,即是確認初始目標是否實現或是否需要更新,從而驅動“控制器”作出相應調整,保持系統的穩定。

評估體系中常見的評價方法有:過程式、成果式、取證式、綜合式四種。過程式評估強調過程管理,要建立專門機構負責實踐教學監督管理,對整個過程實施定期和不定期實地檢查,并要求教師和學生完成有關日常教學情況的詳細記錄,以便相關部門進行抽查;成果式評估指教師根據學生上交的課程設計作業、調查報告、案例分析報告等成果來檢驗其運用所學課程理論知識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為確保成績的真實性,還可以與一定形式的答辯相結合。取證式評估要強化實驗教學與相關職業資格認證考核的聯系,學生通過實驗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認證證書,可折合為相應課程的成績和學分。綜合式評估是指學生實踐成績應根據階段性成績和綜合性考核成績,結合實踐紀律綜合評定,并有相應記錄。

四、實踐教學的保障條件

1.加強實踐教學資源建設

首先,要保證充足的經費,除了學費和政府、學校撥款外,還可以尋求企業贊助,建立校企互動機制,提供形式多樣的實質服務,如為目標企業優先招聘優秀畢業生,為企業提供管理人員培訓和基層員工培訓等;其次,有效地利用專項資金及社會各界的捐贈,強化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具體包括:定期更新教學儀器設備,及時添置適用、先進的模擬軟件(如ERP系統、專業模塊仿真等);提高儀器設備的科技含量,強化教學軟件體系的效用;對相關教學人員進行短期模擬操作培訓,以提升實驗室的使用價值。第三,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積極與對口單位和部門簽訂合作共建的實習基地協議,明確雙方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領域開展合作的具體項目,使教師和學生走出課堂,與社會相融合,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共同提升師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2.提高教師隊伍的實踐教學能力

高校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其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優劣。目前,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很多都缺乏實踐經驗,在實踐教學中深度不夠,不能全面、系統、高質量的指導學生完成專業技能訓練,因此,為保障教學質量就必須提升指導教師的整體實踐能力。一方面,通過學歷教育、培訓、兼職等途徑提升現有教師的專業技能,并采取多種激勵手段促進更多教師積極進行心智模式的轉變,開展自身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調整,建立適應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需求的能力結構;另一方面,引進一些具有高學歷、高職稱、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并設法從外面聘請一些實踐經驗豐富、專業理論基礎扎實的管理人才作為兼職教師。總之,從這兩個方面著手提高師資隊伍的實踐教學水平和能力,使師資隊伍盡快從整體上實現結構性和功能性轉變。

五、結論

總之,為了提升工商管理類專業的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動態平衡性,培養出具有管理、經營戰略、市場營銷、經濟及法律等方面綜合知識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是努力方向,而主要途徑是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這一體系只有根據本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特點,把實踐教學的目標落實到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調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改革的實效性,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才能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掌握必備的、完整的、系統的技能和技術,培養其職業崗位能力。

參考文獻:

篇(10)

一、前言

施工圖審查根據國家法律、法規、技術標準與規范,對施工圖設計文件的結構安全、公眾利益和圖家強制性標準、規范的執行情況及設計深度進行全面審查。該制度執行一段時間以來,消除了大量結構安全隱患,并促使設計單位提高設計質量。由于目前的工程設計越來越復雜,且設計周期普遍偏短,結構專業施工圖設計文件中存在某些質量問題,作者通過對多年以來施工圖審查經驗的總結,并結合同行的討論,把這些經常發現的問題整理列舉出來,供結構專業設計和審查時參考。

二、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問題

1、《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279號)規定未根據勘察成果文件進行工程設計將被處以罰款。常見的問題是基礎設計參數取值與勘察報告不符,包括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取值、樁基礎和支護結構的計算參數、地下水位取值等。出現該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設計單位根據個人的經驗確定設計參數,且未與勘察單位協調調整補充相關資料。

2、砼外加劑、建筑構配件指定生產廠家也違反《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的規定。

3、樁型及其施工工藝的選擇與實際環境、地質條件不相適應,未考慮擠土、振動、噪音可能對周邊造成的影響,不符合環保、施工安全的有關要求,如在市區使用錘擊樁、在可能造成污染的環境區域內使用沖鉆孔灌注樁且無泥漿處理系統、有砂碎卵石含水層,深厚淤泥層,垃圾填埋層以及化工廠等場地使用人工挖孔樁等。

4、屬于《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專項審查技術要點》(建質[2003]46號)中規定范圍內的高層建筑,未根據《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規定》進行震設防專項審查。尤其建質[2003]46號文規定中的特別不規則超限工程調整結構設計或者進行震設防專項審查。

三、基礎設計方面的問題

1、建造在斜坡上或邊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構筑物,未驗算其穩定性。當設有一側或多側開口的地下室時,主體設計未考慮土壓力影響進行受力分析,并驗算整體建筑的抗傾覆和抗滑移穩定性。當地下水埋藏較淺,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構筑物存在上浮問題時,未進行抗浮驗算。

2、建筑物地存在液化土層時,未對樁基礎抗震承載力進行驗算。未根據具體工程情況考慮樁側負摩阻力對基樁承載力的影響。

3、樁基礎設計中,僅按豎向荷載作用進行布樁,未驗算彎矩作用下承臺底部邊樁的反力。尤其是框剪結構的剪力墻及剪力墻結構核心筒底部彎矩和剪力對基礎承載力的影響較大,不應遺漏。對于水位較高的地下室和短肢剪力墻、大跨度結構等彎矩較大的承臺底部樁基尚應驗算是否存在向上的抗拔力。

4、抗拔樁設計時,樁身配筋量僅按強度要求進行計算,缺少裂縫寬度驗算,按裂縫寬度控制計算結果的配筋量遠大于按強度要求計算的配筋量,在設計中往往缺抗拔樁靜載試驗及其配筋做法等要求說明。有抗拔要求的承臺按一般樁基受壓的承臺進行配筋,承臺頂部受拉區未配筋,筏基基礎梁或地下室底板梁的受力方向與一般樓屋面梁板不同,其梁配筋設計也采用平法表示但未附加圖示說明,存在安全隱患。

5、目前建筑工程大量采用截面尺寸較小的預應力管樁,且在多層建筑中采用單柱單樁或一柱兩樁基礎,柱底彎矩由基礎梁和樁共同承受。單柱單樁或垂直于兩樁連線方向的基礎梁設計中,未考慮平衡該方向柱腳在水平風荷載或地震作用下所產生彎矩因素,基礎梁兩端箍筋未按框架梁抗震構造要求設置箍筋加密區,基礎梁的上下主筋在樁臺內錨固長度與構造做法要求未加說明。樁身考慮承受上部結構傳來的彎矩作用時也未進行抗彎承載力計算,存在著抗震薄弱環節,給工程留下潛在的隱患。

6、淺基礎施工圖中經常未注明基槽開挖后應進行基槽檢驗的要求,樁基礎施工圖中經常未注明樁端持力層檢驗、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樁進行豎向承載力檢驗的要求。

7、天然地基擴展基礎持力層或樁基持力層下面存在軟弱下臥層,有的工程既不進行沉降驗算,又不作軟弱下臥層地基承載力驗算。

8、壓實填土地基處理問題,有的工程處于部分挖方、部分填方地段,填方地段采用壓實填土人工處理地基,其壓實填土地基的填料、施工、壓實填土的范圍以及壓實填土地基檢驗等均未提出具體要求說明,甚至未注明壓實填土的密實度要求和地基承載力特征值要求,壓實填土地基施工質量如何控制,其地基承載力能否達到設計要求等均存在疑義。

9、天然地基獨立基礎帶梁板式的地下室底板設計中,地下室底板與柱下獨立基礎埋置于同一持力層上,結構計算中僅按上部結構荷載全部由柱下獨立基礎承擔,而地下室底板僅按一般地下室底板受荷情況進行設計,實際上整個地下室底板與柱下獨立基礎在上部荷載作用下,將會一起發生沉降變形共同受力,按上述計算原則進行設計,對底板而言是偏于不安全的,有可能會導致地下室底板承載能力不足而開裂。按照變形協調受力的原理,應當將地下室底板與獨立基礎連為一體按彈性地基有限元受力分析。也可以采取如下模式:除了柱下獨立基礎之外,其地下室底板與持力層之間采取褥墊處理措施。這時,底板可不參與獨立基礎分擔上部荷載,而按底板本身承受底板與疏水墊層自重、地下水上浮力、人防等效荷載(有人防時考慮)等進行設計。

10、天然地基錐體獨立基礎設計問題,有的基礎設計錐體斜面坡度大于1:3,該錐體部分砼很難振搗密實,現場施工往往是砼自然堆上,采用鏟子或抹灰刀拍搗成形,其錐體部分的砼很難達到設計強度要求。故建議:改為階形獨立基礎為好。既保證獨立基礎砼施工質量,又使基礎在柱軸力作用下砼局部承壓驗算容易滿足。

四、地下室外墻設計存在的問題

1.地下室外墻配筋計算:有的工程外墻配筋計算中,凡外墻帶扶壁柱的,不區別扶壁柱尺寸大小,一律按雙向板計算配筋,而扶壁柱按地下室結構整體電算分析結果配筋,又未按外墻雙向板傳遞荷載驗算扶壁柱配筋。按外墻與扶壁柱變形協調的原理,其外墻豎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墻的水平分布筋有富余量。建議:除了垂直于外墻方向有鋼筋砼內隔墻相連的外墻板塊或外墻扶壁柱截面尺寸較大(如高層建筑外框架柱)之間外墻板塊按雙向板計算配筋外,其余的外墻宜按豎向單向板計算配筋為妥。豎向荷載(軸力)較小的外墻扶壁樁,其內外側主筋也應予以適當加強。外墻的水平分布筋要根據扶壁柱截面尺寸大小,可適當另配外側附加短水平負筋予以加強,外墻轉角處也同此予以適當加強。

2.地下室外墻計算時底部為固定支座(即底板作為外墻的嵌固端),側壁底部彎矩與相鄰的底板彎矩大小一樣,底板的抗彎能力不應小于側壁,其厚度和配筋量應匹配,這方面問題在地下車道中最為典型,車道側壁為懸臂構件,底板的抗彎能力不應小于側壁底部。地下室底板標高變化處也經常發現類似問題:標高變化處僅設一梁,梁寬甚至小于底板厚度,梁內僅靠兩側箍筋傳遞板的支座彎矩難以滿足要求。地面層開洞位置(如樓梯間)外墻頂部無樓板支撐,計算模型和配筋構造均應與實際相符。車道緊靠地下室外墻時,車道底板位于外墻中部,應注意外墻承受車道底板傳來的水平集中力作用,該荷載經常遺漏。

3.地下室外墻在計算中,有的工程漏掉抗裂性驗算。外墻的厚度目前做得比較薄,外墻鋼筋保護層比較厚,其裂縫寬度控制在0.2mm之內,往往配筋量由裂縫寬度驗算控制。

五、上部結構設計存在的問題

1.《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01)中對基本風壓值未明確的地區較多,基本風壓值的取值較亂,50年一遇基本風壓值不應小于30年一遇基本風壓值的1.1倍,對于山區的建筑物,風壓高度變化系數應考慮地形條件的修正。對于特別重要或對風荷載比較敏感的高層建筑,其基本風壓應按100年重現期的風壓值采用。

2.樓面計算荷載偏小或者局部隔墻計算荷載遺漏、構件設計截面尺寸或材料強度等級與計算不符,幾乎是每個工程都有發現的問題,主要是由于建筑、結構專業配合不密切以及設計和審核把關不嚴引起的。對該問題進行整改時往往要重新電算。

3.施工圖審查時核對構件實際配筋是否滿足計算要求是一項繁重的工作。由于審查周期很短,審查師不可能對所有構件一一核對,只能抽查。但是設計人員整改時往往只針對審查師指明的某一構件問題進行修改,未指明的其余構件的實配鋼筋比電算值少就沒有自行認真核對整改。

4.有的工程樓屋面板電算配筋時,對邊梁的截面尺寸與跨度大小不加區分約束條件進行分析,一律按嵌固邊支座約束條件計算,其結果有的邊梁處板面支座負筋配的很多鋼筋,而板跨中和內跨支座板面負筋配筋不夠。設計跨度較大的懸挑板時,挑板所在的邊梁和內跨板設計時未考慮挑板傳來的彎矩作用也是常見的問題。

5.對于一級框架和9度抗震設計的結構,抗震規范和高規均規定應根據梁的實際配筋面積進行強柱弱梁驗算,SATWE軟件計算時可輸入梁超配筋參數,梁實際配筋時應與此相符,即實配鋼筋不應大于計算量的與梁超配筋參數的乖積。有的工程框架梁支座負筋實配鋼筋面積比電算值多出很多,而梁的箍筋與柱子的配筋按電算配筋,其結果形成強梁弱柱、強彎弱剪,與抗震設計原則相違背。對抗震極為不利,且由于支座負筋面積增大之后,又使得梁支座負筋配筋率超過2.5%,梁的箍筋直徑又未增大2mm,反而帶來兩條違反強制性條文規定。像這類問題,在審圖中時常出現,有些設計人員認為增大配筋總是偏于安全,增加配筋的部位不對,反而適得其反。

6.非結構構件的抗震設計普遍被忽視。有的工程建筑因為造型需要,在屋面上用磚砌筑較高的女兒墻,僅在墻體內設置鋼筋砼構造柱與壓頂梁,也不進行抗風與抗震的驗算,在臺風或地震作用下,有倒塌砸人或砸壞屋面板的可能,雖然是非結構構件,但是結構設計未采取可靠措施,將給工程留下安全隱患。屋頂高大女兒墻采用鋼筋砼結構按懸臂結構設計時,作為嵌固端的邊梁未考慮女兒墻傳來的扭矩作用,相鄰的屋面板也未加強,同樣存在安全隱患。

7.地下室頂板室內外板面標高變化處,當標高變化超過梁高范圍時則形成錯層,未采取措施不應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部位,規范明確規定作為上部結構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樓層的頂樓蓋應采用梁板結構,地下室頂板為無梁樓蓋時不應作為上部結構嵌固部位。結構計算應往下算至滿足嵌固端要求的地下室樓層或底板,但剪力墻底部加強區層數應從地面往上算,并應包括地下層。

8.抗震規范和高規對建筑物的平面不規則(包括扭轉不規則、凹凸不規則和樓板局部不連續)和豎向不規則作出了明確的定義和限制。其中凹凸不規則定義為結構平面凹進的一側尺寸大于相應投影方向總尺寸的30%,樓板局部不連續定義為樓板的尺寸和平面剛度急劇變化,例如有效樓板寬度小于該層樓板典型寬度的50%,或開洞面積大于該層樓面面積的30%,并規定不應采用同時具有多項平面、豎向不規則以及某項不規則程度超過規定很多的設計方案。在實際工程中入口門廳、越層會議室和餐廳、立面開洞等設計方案根本做不到上述要求,所以凹凸不規則和樓板局部不連續應理解為大部分樓層不規則,局部樓層可不受該條文限制,但應采取有效加強措施。

9.高規第8.1.3條規定:框架-剪力墻結構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大于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50%時,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級應按框架結構采用,其最大適用高度和高寬比限值可比框架結構適當增加。其中放寬要求后的最大適用高度和高寬比限值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

ρ—框剪結構中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占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百分比;

H、λ—框剪結構當ρ>50%時的最大適用高度、最大高寬比;

H1、λ1—框架結構的最大適用高度、最大高寬比;

H2、λ2—剪力墻結構的最大適用高度、最大高寬比。

10.施工圖審查時最經常發現的違反強制性條文的構造問題主要有:

1)普通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取值偏小;

2)板配筋不滿足受彎構件最小配筋百分率要求;

3)框架柱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偏小;

4)框架短柱(指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現有大部分計算軟件未提供剪跨比計算結果,現仍按框架柱的凈高是否大于柱截面高度的4倍判斷)未全高加密箍筋;

5)框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5%;

6)框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箍筋直徑未按要求增大2mm;

7)框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頂面縱向鋼筋配筋量的比值偏小;

8)框架梁高小于400時加密區箍筋間距偏大(如采用@100,小于梁高的四分之一);

9)沿連梁全長箍筋的構造未按框架梁梁端加密區箍筋的構造要求采用;

10)外框筒梁和內筒連梁箍筋直徑小于10mm;

11)墻體水平分布鋼筋未要求作為連梁的腰筋在連梁范圍內拉通連續配置;當連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時,其兩側面沿梁高范圍設置的縱向構造鋼筋的直徑小于10mm;對跨高比不大于2.5的連梁,梁兩側的縱向構造鋼筋(腰筋)的面積配筋率小于0.3%;

12)框支梁未沿梁高配置間距不大于200mm、直徑不小于16mm的腰筋;

上一篇: 五年級英語教學 下一篇: 幼兒園給食堂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另类激情 | 小泽玛丽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在线观看国产高清a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 | 违禁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一本大道香蕉大在线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