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3 15:42: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扶貧工作意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積極動員,統一安排部署。2015年7月27日,召開__鄉人大組織開展工作評議動員會,參會人員有鄉村社干部、縣鄉人大代表以及部分精準扶貧戶代表,對評議工作進行宣傳動員和工作部署。
(三)深入各村社開展調查工作。2015年7月27日-8月3日,鄉人大主席團組織調查組先后深入__、五星、大屋、南溪四個村。通過召開會議、個別座談、查閱資料、實地查看等方式,對近三年以來,我鄉扶貧攻堅開發工作情況開展了評議調查。匯總和梳理調查、聽取的意見并形成評議材料。
(四)組織召開集中評議和測評工作。2015年8月7日,鄉人大主席團召開專門會議,組織縣、鄉人大代表、村社干部以及部分貧困戶代表對被評議單位近三年來扶貧攻堅、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等工作情況進行集中評議和測評。測評結果滿意達84%。
(一)新村建設規劃不盡合理,群眾參與不高。
公路沿線和高山社建設標準不一致。規劃實施隨意性大,特色亮點不夠突出,群眾參與新村建設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還存在等、靠、要思想,不能夠積極投工投勞,主動配合。個別村在農村建設中側重基礎設施、美化亮化等“面子”工程,對發展主導產業和引導致富能人返鄉創業重視不夠,各村主導產業普遍存在規模小、水平低、效益不高現象,難以形成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撐。
(二)扶貧攻堅項目實施難度大,任務艱巨。
我鄉共有精準扶貧156戶558人,分布較散,各村社均有涉及,貧困程度參差不齊,大部分生產生活條件差、素質偏低、思想相對保守、致富門路不多。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始終存在,群眾因災、因市場等因素影響而致貧和返貧現象時有發生,特色主導產業發展緩慢,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
(三)農業結構單一,尚未形成真正骨干支柱產業。
我鄉群眾經濟來源以打工和種植業,特別是以種植玉米和洋芋等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產業,傳統的農牧業和非農產業弱小,其產品產量低、質量差、增產不增收。
(一)立足村情、突出特色,推進示范村建設打造新農村。
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逐村逐社充實完善規劃,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用規劃引導新村建設,避免盲目建設和資源浪費。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原則,充分調動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加強項目整合和資金捆綁,鼓勵、支持、引進外來資本和民間資本參與新村建設。要結合實際制定出產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長、中、短”適合本地優勢的產業,努力建成一批民風民俗、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美麗鄉村,確保新農村建設健康持續發展。
(二)明確任務,強化措施,打好扶貧攻堅戰。
緊緊抓住秦巴山區集中連片開發戰略和市紀委幫扶的良好機遇,嚴格落實擇貧而扶、扶貧到富原則,讓貧困群眾切實享受到國家扶貧開發的優惠政策。提升貧困群眾和農民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用好用活信貸扶貧政策,全面推行小額貼息貸款。不斷完善部門包村、干部包戶精準扶貧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辦法,確保扶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三)創新模式,強化考核,切實做到精準扶貧“扶真貧”。
景村街社區“一村一品”的發展集生豬運銷,仔豬運銷、生豬養殖為一體,在11年的基礎上,2011年發展態勢良好,群眾熱情較高,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僅此一項使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03元
1、生豬運銷。2011年社區發展本地運銷戶68戶,通過基地及龍頭企業的引導,輻射帶動周邊丹鳳、商州、廟坪、城關、石門、永豐等地發展運銷戶520余戶,其所收購的生豬都運往景村街社區基地,基地通過聯系將生豬運往陜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北京等14個地區,或者直接送往基地屠宰冷凍場。目前,景村街社區有運銷生豬車輛68輛,發展外地客戶580余人,全年共運銷生豬8萬余頭,僅此一項實現收入380萬元。
2、仔豬運銷。2011年社區發展仔豬運銷車輛38輛,帶動周邊廟坪、官橋、柏峪寺、古城、三要、永豐、城關、石門等地發展運輸車310余輛。仔豬主要銷往陜西(澄城、合陽、蒲城、白水、潼關、臨潼、西安、咸陽、寶雞)、河南、湖北、山西(運城、芮城、風陵渡)等地,年外銷26萬余頭,社區實現收入221萬元左右。
3、生豬養殖。以洛南縣明和食品有限公司和鄭州紅宇屠宰冷凍公司為依托,2011年社區養殖規模再創新高,全年實現生豬存欄3800頭,母豬存欄170頭,生豬出欄6800頭,創收185萬元。
4、其他產業。在“一村一品”的帶動下,社區利用自身優勢不斷推動種植業、飼料加工業、運輸業、飲食等產業迅速發展,轉變了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拓寬了農業的多種功能,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二、包扶工作開展情況
1、認真研究安排全年包扶工作。元月12日,局班子聽取了包抓領導和駐村指導員上年工作開展情況,研究安排2011年一村一品包扶工作。元月28日,包抓領導***到景村社區,在聽取駐村指導員的匯報,查看景村社區運銷場點,養殖大戶后,與村干部共同研究確定全年產業發展計劃。3月16日,包抓領導***再次深入景村社區進行督促檢查,并就建好運銷合作化組織、加快服務體系建設等問題召開會議進行研究安排,全年包抓領導6次深入村組進行調研、座談,和社區干部共同商議、制定發展方案。
2、擴大運銷隊伍建設。
2011年,景村街社區在11年運銷隊伍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擴大運銷隊伍規模,新增生豬運銷13戶,增加車13輛;發展仔豬運銷8戶,增加車8輛,輻射帶動周邊等地發展新運銷戶80余戶,極大的推動的全縣生豬運銷產業的發展。
3、加強輿論宣傳。為增強群眾參與一村一品建設的積極性,利用春節前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時機,鼓勵群眾積極創業,大力營造發展一村一品的濃厚氛圍,全年共公告4次,制作標語68條、條幅2條,召開會議4次。
4、加強培訓教育。邀請鎮防疫站技術人員進行養殖技術、疾病防治培訓8次760人次。并采取上門指導等形式對群眾進行技術培訓,不斷提高和規范種養戶的技術水平和操作能力。
5、協助做好村組各項工作。協助的工作主要有:和社區兩委班子共同制定產業發展規劃;“三大戰線”植樹造林,共栽植楊樹4500多株,扦插柳樹XX余株,成活率達到95%;核桃建園,新建良種核桃園50畝、點播100畝;做好7組民房5戶25間的拆遷重建工作;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完善集鎮功能建設,先后粉刷河東新街居民住房墻面2700余㎡;鋪設馬路磚3500㎡;安裝路燈50盞,修建河堤欄桿180米;硬化魯家巷至景村中心小學路面380米,同時對街道進行綠化、美化、亮化。做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組,將不良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計劃生育“三查”工作做到不漏一人;此外,協助村委會做好黨建活動等工作。落實包抓責任,解決實際問題。按照市、縣一村一品發展規劃、包抓考核管理辦法及駐村指導員管理辦法等要求,切實落實包抓責任。
6、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大棚菜、精細菜等蔬菜種植播種到480畝;烤煙栽種110畝;藥材50畝;林果380畝;桑蠶45畝。積極鼓勵支持群眾興辦個體私營企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今年新發展個體經營戶24戶,私營企業1戶。
三、存在主要問題
一是在爭取資金上需下功夫。景村社區是全市唯一一個以營銷為主導產業的示范村,發展工作具有初探性、組織性、服務性、帶動性,專業合作組織初建運營,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等許多工作,因缺少啟動資金,不能順利開展,雖然市鄉企局在經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給了一些資金支持,但遠遠不能滿足工作的需求,需要包扶單位積極爭取各項資金,需要市、縣發展一村一品辦公室重視并協調給予資金扶持;二是品牌建設有待加強。我社區生豬運銷產業具有一定知名度,享有較好聲譽,但如何打造成一個規范化的知名品牌,需要進一步努力;三是基地建設滯后。由于養豬成本較高,群眾投入有限,加之防疫形勢依然嚴峻,影響群眾養豬的積極性,影響總體養殖數量不能快速提高,生豬來源不能滿足運輸需求。
四、2011年工作計劃
(一)工作思路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本村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優勢為基礎,以發展龍頭企業和完善生豬運銷和生豬養殖合作化組織為突破口,以規范管理為切入點,努力開拓市場,通過運銷帶動養殖,通過養殖帶動種植業、飼料加工業、服務業等產業發展,擴大運銷規模和集散地影響力,提高本村養殖業和種植業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水平,增強群眾組織化程度,推動產業結構由種養業為主向種養、加工、服務等產業共同發展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由傳統的小農戶分散經營為主向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轉變。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一核心,堅持產業優先、科技引領、生態先行、人才保障、企業帶動、資金扶持的方針,進一步形成規模優勢,堅持“一村一品”工程與新農村建設、與科技入戶工程、農業結構調整結合,與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及國家扶持的農業項目建設結合,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全面提升本村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實現產業富民強村。
(二)目標任務
到2011年底,全社區生豬出售10萬頭;大棚菜、精細菜等蔬菜種植發展到500畝;烤煙發展到150畝;藥材發展到130畝;林果發展到400畝;桑蠶發展到50畝。做大規模,做優產品,使景村街社區生豬直銷產業成為洛南縣乃至全市推進“一品一村”工程的先進的典范。
(三)工作重點
1、加強輿論宣傳,營造發展氛圍。
采取利用廣播、公告、標語、條幅等方式對“一村一品”的發展重點、發展目標、先進經驗、致富典型,重點宣傳省、市、縣扶持發展“一村一品”的政策措施。全年計劃至少公告3次,制作標語100條、條幅5條,召開會議4次,做好輿論宣傳工作,營造發展氛圍,激發廣大農民群眾參與“一村一品”建設的積極性。
2、多方籌集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村民為主、政府扶持、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體系。積極爭取各種扶持資金,用于營銷網絡體系建設,群眾培訓,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畜牧養殖小區配套設施建設以及疫情防治等方面。積極聯系金融機構、信用社提供貸款,努力爭取省、市、縣“一村一品”發展資金和其他各種扶持資金,為運輸戶購置車輛和設備,養殖戶擴大規模,購買優良畜禽,繁育良種,改善生產設施,提高養殖效益,提供資金支持支持。策劃、推介特色項目,通過招商,吸引社會資金投入。
3、規范合作社組織,強化信息服務。規范設立洛南縣明和運銷專業合作社,建立完整專業的管理制度,積極擴大社區養豬專業協會,把千家萬戶按市場需求組織起來,提高運銷的組織化程度,促進小規模與大市場的對接;提供信息服務。建立起農業信息服務站點,幫助農民了解市場信息,分析市場前景,提供市場情報,為農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務。
1月16日至1月22日
二、排查方式
醫保、衛健聯合組織精干力量成立4個工作排查組,針對健康扶貧、醫保扶貧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全覆蓋、地毯式”的排查,進鄉鎮、進村屯,精確到戶到人全面查找問題。
三、排查內容
(一)衛生健康局
1、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設備配置是否達標,日常用藥是否滿足當地群眾需要。
2、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是否達到100%。
3、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慢病患者是否實現有專人管理、有治療方案、有正規購藥渠道、有病情評估、有隨訪記錄服務,慢病建冊率是否達到100%。
4、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是否掌握健康扶貧政策程度,是否清楚看病、買藥、報銷程序。
5、縣、鄉定點醫療機構是否落實“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政策;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是否設立健康扶貧政策宣傳欄;各級醫療機構醫護人員是否清晰掌握健康扶貧政策。
(二)醫療保障局
1、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是否開展了醫療保險報銷業務。
2、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慢病患者是否實現報銷優惠、有轉診通道服務。
3、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掌握醫保扶貧政策程度,是否清楚報銷程序。
4、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是否全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實現動態“應保盡保”。
5、是否建立“五道防線”,住院報銷比例是否達到90%;普通慢病報銷比例是否達到80%。
6、全縣各定點醫療機構是否實現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大病兜底“一站式服務、一個窗口辦理”。
(二)收入來源:據走訪調查, 2014年該村村民年均純收入約為3500元,主要以務工為主,村民居住條件差,部分村民自今還居住在土木結構的房屋里,安全隱患極大。
(三)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該村村民集資自建社道公路及村道公路共17.5公里,目前已經硬化4公里;堰溝水渠損壞嚴重,影響農田灌溉;村內無小學,子女上學難;轄區內移動信號弱,通訊質量差。
(三)醫療衛生及社會保障方面:該村內沒有醫療衛生站,新農保覆蓋面積小,新農合覆蓋率約為85%。
結合該村實際情況考慮,制約該村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地理環境惡劣,以山地丘陵為主,難以實現規模種植,經濟基礎差;二是基礎設施落后,村道目前只硬化了4公里,堰塘溝渠損壞嚴重,影響灌溉,農產品產量不高;三是缺乏勞動力,大多數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殘只能種植一些基本的農作物,用以維持家庭基本生活。
三、幫扶措施
(一)成立幫扶小組,明確幫扶責任。市醫保局黨支部成立幫扶工作小組,由支部書記、局長趙大權任組長,支部副書記、副局長李永豪擔任副局長,雷雨負責幫扶整改的具體工作。
通過實施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幫助受援醫院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改善和加強管理。通過三年的建設發展和對口支援,使受援醫院的管理水平、學科建設、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并持續改進和提高。
二、支援內容
(一)根據上級文件要求,我們每次需要向受援衛生院派遣3名支援人員,原則上以中級職稱為主,根據當地衛生院特色,駐守受援醫院開展臨床診療、教學培訓、重點學科建設等技術援助活動。
(二)根據受援地區需求,支援醫院不定期派出專家到受援醫院進行專題講座、教學查房、手術示教、危重病例搶救等。
(三)與受援醫院建立疑難重癥會診、轉診綠色通道,免費接收受援醫院醫務人員到支援醫院接受住院醫師、專科醫師培訓或進修學習。
(四)按照醫療技術分類分級管理的規定,幫助受援醫院開展適宜技術和新技術、新業務,結合實際拓展服務范圍。
三、具體實施措施
(一)在確保支援工作的持續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醫務人員3個月輪換一次,中途不可換人。輪換人員于各季度首個周一為交接日。為合理搭配資源,醫院將各個科室下鄉進行了排序,希望各科室嚴格按照順序派遣人員完成下鄉任務。
(二)如科室有人員進修、休假或者其他因素導致不能下鄉的情況,可提前向醫務部申請后延。由醫務部核實情況后決定該科室是自動后延還是調至最后一批。在所有科室輪轉完成前每個科室只可申請后延一次。
(三)如有個別醫務人員涉及到晉升職稱需要下鄉的,可向醫務部提出申請,由醫務部和申請人及下批下鄉科室溝通后優先安排需要晉升人員下鄉。
(四)凡是由意外事件導致下鄉順序或人員改變的,由醫務部在本月的質控動態上進行公布,請各科室留意質控動態以便及時安排本科下鄉工作。
(五)支援人員派駐期間由受援醫院統一管理,并參與受援醫院的相關業務和管理工作,參與當地義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等工作。
(六)所有下鄉人員在下鄉期間不擔負本科任何工作,科室不得以任何理由將其從下鄉單位調回,如有特殊原因,由科室主任或個人向醫務部提出申請,醫務部上報領導審批后再行決定。一旦發現科室擅自將下鄉人員調回科室工作,或個人無故回科工作的將給予下鄉個人及科室每工作日40元的處罰。
(七)下鄉人員需要請假并低于3天的,先向受援醫院負責人請假,待批準后電話通知醫務部備案;需請假3天以上的待受援醫院負責人批準后,書面向醫務部主任說明原因。
四、下鄉考核及獎懲措施
(一)所有派遣人員在下鄉期間除日常工作外,必須完成其教學、查房、考勤等考核任務。(具體內容見附表)
(二)教學任務每兩周一次,授課時間嚴格按照兩周一次進行,下鄉結束時授課低于四次者,或每次授課時間間隔低于一周者均視為不合格;查房任務每周一次,下鄉結束時查房低于8次者視為不合格;所有派遣人員在下鄉期間必須每天填寫考勤表,簡單記錄當日工作情況,考勤率低于80%視為不合格。
(三)以上三項考核一項未完成扣除一個月的下鄉補助;兩項任務未完成的扣除兩月下鄉補助,并通知受援醫院不予給其填寫《醫生到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服務鑒定表》,三項任務均未完成的,扣除兩月下鄉補助,不予填寫《醫生到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服務鑒定表》,安排其重新下鄉進行考核并對其所在科室進行500元的處罰。
(二)全面推進定點扶貧,充分凝聚社會力量。堅持縣為主體,做好市、縣級部門定點扶貧的聯絡協調服務工作。出臺了《行政事業單位領導干部及縣屬企業定點扶貧工作考核辦法》,切實加強對定點扶貧工作的監管。2014年縣級對口聯系鄉鎮的單位183個,其中:縣級部門(單位)105個,鄉鎮政府機關18個,重點企業60個。定點扶貧掛職干部725人,幫扶貧困戶972戶2818人,落實幫扶資金717萬元(含物資折款)、幫扶項目39個。市級定點幫扶單位7個,幫扶貧困戶95戶196人,落實幫扶資金50.7萬元(含物資折款)。深化民間扶貧,充分發揮種子基金、扶貧開發協會作用。拓展公益扶貧,抓好“棟梁工程”、“愛心包裹”等學生扶貧助學,2014年全縣共捐贈愛心助學包裹資金6.72萬元,資助學生87人。
(三)抓好民生工程,強力推進“扶貧解困”。2014年市上下達我縣“扶貧解困”民生工程目標任務為7070人。現已完成扶貧解困7070人,占下達任務的100%。
(四)穩步開展貧困村村級互助社資金退出工作。我縣2007年試點實施社會扶貧貧困村村級互助社,現存8個村。針對當前部分互助社管理松散,農戶入社率低,農戶對這種小額資金需求不大,互助社作用不明顯,互助資金難以發揮效益問題,根據省扶貧移民局、省財政局《關于印發〈省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退出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精神,對全縣貧困村互助社資金予以全部退出,將互助資金用于該村發展其它扶貧項目,進一步提高扶貧資金運作效益。
(五)全面夯實扶貧基礎,著力實施精準扶貧。在認真分析縣情,搞好排查摸底的基礎上,制定了《縣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實施細則》,印發了《縣扶貧開發建檔立卡指標體系》、《縣扶貧開發建檔立信息采集系統培訓手冊》等相關培訓資料。經鄉鎮申報,省、市、縣審核,最終確定鎮村、鄉村、鄉村等21個貧困村,9330戶貧困戶,25298個貧困人口,貧困戶、貧困村識別錄入系統管理工作已全面完成。
(六)扎實推進水庫征地移民安置和移民項目建設工作。按照國務院471號令和國家發改委“先移民、后建設”要求,水庫堅持移民政策,配套實施地方政策,移民安置工作順利推進。2014年,共完成水庫淹沒區、樞紐區和渠系區工程征地1920畝;完成移民安置協議簽訂114戶,其中規劃內103戶;完成移民集中安置點場平、地下管網鋪設,正在修建移民集中安置房,預計春節期間完成;完成庫區文物古跡、燃氣、電力、通訊等專業項目清理;完成庫底清理消毒;“兩橋一路”其中東風橋預計本月底完成,力爭明年初啟動兩岔河橋建設,庫周公路控制性工程已完成,即將全面鋪開建設。
(七)順利完成水庫移民集中安置點變更和移民階段性驗收。受城鄉建設發展變化、移民搬遷安置意愿變化的影響,本著“搬得出、穩得住、有發展”和“以民為本、尊重民意、統一規劃”的原則,將原規劃的移民相對分散安置在水庫上游,調整為現在集中安置在水庫下游緊靠“溫州商城”處,距離縣城城區約500m。此項工作于今年4月12日獲省扶貧和移民工作局以《水庫工程移民搬遷安置變更報告(審定本)〉的批復》批準。今年全面加大對圍堰線下移民實物補償、補助和建設征地工作,完成了庫底清理和防疫衛生標準檢測工作。圍堰截流階段的移民安置得到省、市移民部門和專家組的一致認可,于8月21日獲省扶貧和移民工作局代“水庫截流階段移民安置驗收委員會”行文通過驗收。
(八)有效落實移民和移民各項工作。積極為移民爭取后扶資金,確保了移民的穩定。足額按期兌現了移民后扶直補資金,積極協調支持移民就醫、就業、子女入學,積極對上爭取后扶項目資金,幫助移民改善基礎設施和支持發展致富。目前,我縣移民無一例上訪事件。電站移民與當地群眾和睦相處、互相支持、共同發展,他們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在老翁鎮和鎮大力發展和帶動當地農民發展砂仁產業總面積達4000多畝,促進了我縣農產業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力度不夠,扶貧體系發展不平衡。
(二)項目實施鄉鎮在扶貧資金報帳方面進度較緩,造成了部分扶貧資金滯留。
(三)由于縣級財政吃緊,造成移民資金劃撥較緩,未按時完成移民投資計劃,制約了水庫工作的推進速度。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創新工作機制。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全縣扶貧開發工作。
(二)完善扶貧開發工作考核機制。建立健全鄉(鎮)、部門、縣屬企業扶貧開發工作長效考核機制,完善考核辦法。
(三)加大檢查、督促力度。會同縣財政部門,加大檢查、督促力度,確保按時完成扶貧資金報賬進度。
(四)協調落實好移民政策。
“十三五”計劃完成1630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522人、同步搬遷9780人。2016年計劃完成6289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75人、同步搬遷4814人),2017年計劃完成10013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047人、同步搬遷4966人)。
(二)2016年工作進展
1、安置點建設:全縣建設8個集中安置點(其中:進城進園點1個、鄉鎮圩鎮點5個、中心村點2個)。2016年8個集中安置點房屋主體建設已經全部完工,完工率100%。
2、完成人數情況:(1)已落實建檔立卡搬遷對象268戶1475人,落實率100%。其中集中安置263戶1459人,集中安置率達98.9%;分散安置5戶16人,分散安置率達1.1%。
(2)已落實同步搬遷人口對象227戶1207人,落實率25%;全部集中安置。
3、資金情況:(1)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資金到位8518.125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1032.5萬元、省級財政專項資金147.5萬元、地方政府債券1438.125萬元、專項建設基金737.5萬元以及政策性低息貸款5162.5萬元)。目前已撥付到位資金6735.96萬元,撥付率為79%。(2)同步搬遷資金到位3851.2萬元,已撥付到位資金918.08萬元,撥付率為23.8%。
4、搬遷入住:(1)計劃建設建檔立卡貧困戶移民安置住房268套,目前已完工268套,完工率100%;現在已有搬遷戶212戶1176人搬遷入住,入住率79%;2016年搬遷戶264戶已全部簽訂舊房拆除協議(清退識別不精準4戶),現已拆除舊房66戶,拆除率25%。(2)計劃建設同步搬遷戶移民安置住房962套,目前已完工227套,完工率23%;現227戶1027人均已搬遷入住。
(三)2017年實施情況
已落實建檔立卡搬遷對象997戶5047人,落實率100%;計劃建房997套,其中集中安置931戶4813人,占95%,分散安置66戶234人。2017年同步搬遷計劃任務4966人,已落實同步搬遷對象577戶2943人,落實率59%;計劃建房577套,其中集中安置573戶2924人,分散安置4戶19人。
2016、2017年全縣建設集中安置點44個(原來49個點取消了5個),其中進城進園移民安置點1個,鄉鎮圩鎮集中安置點28個,中心村集中安置點15個。全部已開工,已完工16個,完工率38%,在建28個,44個點預計在12月底基本完工。
二、主要做法
1.壓實主體責任,強化組織領導。一是成立領導小組。成立了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發改委、扶移辦等為成員單位的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二是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由分管縣領導組織政府辦、財政、國土等部門單位,建立完起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與不定期召開會議具體研究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三是健全監督檢查機制。加強對資金分配、使用、管理的全過程監督,定期開展稽查、審計,并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列入我縣“三查一通報”督查機制的重點督查內容。四是制定配套政策。根據有關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出臺了確實可行又是“真金白銀”的相關政策,出臺了《縣政府性投資脫貧攻堅工程項目招投標工作暫行規定》等文件,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廣。
2.采取超常規舉措,推進項目實施。一是科學制定2017年項目規劃。嚴格按照贛扶移字[2017]24號文件要求,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組織鄉村兩級干部、幫扶干部再次上戶摸清貧困戶家庭情況、搬遷意愿及發展需求,科學編制了《縣“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2016年縣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及《2017年縣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等文件。二加大統規統建力度,嚴格控制分散安置。我縣易地扶貧搬遷實行“政府統規統建安置、從嚴控制分散安置”的安置方式,2017年已落實5047人,全部采取統規統建。對2017年的集中安置點建設項目,采取政府統規統建方式,統一進行簡單裝修、拎包入住,戶均自籌嚴格控制在1萬元以內。三是加快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推進。我縣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列入縣六大攻堅戰重點工程項目,實行定期調度、定期督查工作制度。以“8.31”“10.31”“12.31”三個時間節點強力加快項目建設進度。8月23日,縣委、政府對全縣脫貧項目開工率低于100%以下11個鄉鎮和7個責任單位進行了約談,有力推動了項目的實施。四是用好用足政策性資金。充分發揮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5.8萬元的搬遷安置資金,按照確保貧困戶戶均自籌控制在1萬元以內的要求倒算資金投入。每人5.8萬元的搬遷安置資金和每戶1萬元的自籌資金整合統籌后仍有結余的,要切實用于安置點就業基地建設和產業發展,不得挪作他用,如資金不夠的,安置點征地等費用可在整合涉農資金中列支。五是推進舊房拆除及土地增減掛政策落地。嚴格按照“一戶一宅、建新拆舊”要求,與448戶搬遷戶簽訂了舊房拆除協議,明確規定搬遷1年內拆除舊房。同時,由鄉鎮對接縣國土局,按照應保盡保的要求,加大增減掛鉤指標支持,結合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工程,有效改善了遷出區生態環境,實現了脫貧致富與生態建設的“雙贏”。
3.落實扶持政策,完善后續保障。一是緊織保障網絡。教育保障方面,實現搬遷后就近入學,組織開展關心關愛貧困學生專項行動,累計為351戶搬遷戶貧困學生發放各類資助資金71萬元。健康保障方面,結合健康扶貧“4+1”工程,累計為193名搬遷人口補償賠付醫療費用156萬元。社會保障方面,充分發揮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的作用,統籌各類社會救助資源,2016-2017年累計為1906名搬遷人口發放低保金254萬元,人均1332元。二是發展產業帶動。用好用活“產業扶貧信貸通”資金,組織174戶搬遷戶貸款投資入股光伏電站或龍頭企業,戶均年增收達到3200-5200元。用好用活產業扶貧政策,幫助搬遷貧困群眾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加快了貧困農戶脫貧致富步伐,如杰村圩鎮集中安置點建設,將帶動搬遷戶在油茶、光伏和肉牛、白蓮、蔬菜等種植業和養殖業創業增收。三是組織就業幫扶。設立扶貧車間幫扶就業,在各鄉鎮設立外發加工點和村級扶貧車間,累計幫助57名搬遷人口穩定就業。鼓勵工業企業、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能人大戶等經濟組織吸納、帶動搬遷人口就業。設置鄉村公路養護、農村保潔、山林防護、治安巡邏等公益性崗位,安置了7戶搬遷對象實現就近就業。
三、存在的問題與下一步工作打算
雖然,我縣為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離上級的要求及群眾的期望還有較大的差距主要問題有:
一是安置點調整影響整體進度。全縣共有鎮3個安置點因搬遷戶搬遷意愿發生改變而取消了安置點建設,導致整體工作進度受影響。
二是搬遷任務重。上級下達我縣“十三五”搬遷任務16302人,其中建檔立卡6522人,同步搬遷9780人,建檔立卡人數落實6488人,同步搬遷人數落實1201人,對比我縣實際情況,同步搬遷任務重,我縣已向省辦請示作核減調整。
三是后續扶持有待加強。部分搬遷戶思想觀念落實,缺乏勞動技能,主動脫貧致富能力較差,后續扶持需進一步加強。
下一步,我縣將不忘初心,緊盯“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全面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二是應報盡報。確保貧困人員公立定點醫療機構住院醫療費用最高限額內實際報銷比例達到90%左右。
1、2012年度項目計劃實施情況
省批復我縣2011年計劃項目16個(含經濟發展規劃項目5個,應急補助結余資金項目3個),有10個是鄉村道路;5個是水庫維修、灌溉溝改造、提水泥;1個是場地硬化,總金額為124.06萬元,在09年已實施了一部分,大部分是今年2012年實施的,到目前為止,已基本驗收建檔。2012年省批復的項目最近剛下達,正準備開始實施。
2、移民直補人資金發放有序,一是對移民直補人口實行動態管理,采取我辦檢查、鄉鎮上報、群眾有獎舉報等方式,對死亡“農轉非”以及群眾有反映并經核實的非水庫移民等人口嚴格按照策進行核減,并進一步完善移民基本信息檔案,二是及時發放直補資金。收到上級資金撥付后,在幾個工作日內,及時準確把資金發放到移民“一卡通”帳戶。到目前為止,今年已將省下達的3個季度的直補資金全部發放到了移民手中,沒有出現擠占、挪用、截留現象,確保了資金發放高效,社會反響良好。
工作中,我們做到一是嚴格申報程序;二是嚴格項目管理;三是嚴格資金管理。
二、認真做好移民辦與扶貧辦合并的移交工作及以編制第二個五年規劃工作
1、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今年9月份縣移民辦正式從原先的民政局合并到扶貧辦,成立了“縣扶貧和移民辦公室”,移交過程中,涉及到項目申報、項目實施、資金對接、檔案整理等情況,我辦及對召開扶貧和移民辦公會議,專題研究此項工作,在不到一個星期內完成了整個移交工作,移交民的各項工作進展非常順利。
***醫院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要求,按照“到村入戶、整村推進”的原則,狠抓項目落實,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扶貧工作在近一年的時間里取得顯著成效。
一、明確重點,深入調查,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
該院堅持把農民脫貧致富作為一個難題來解,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務,下決心下大力去完成。首先調查致貧原因,把它作為破解難題的著手點。經調查分析,全村農民致貧的原因主要有:想發展缺少資金缺信息缺技術,難以啟動發展項目而貧困;僅靠種點責任田家庭收入單一而貧困;信息不靈、交通不便、生產成本高、效益低和缺少有效的市場服務而難以脫貧。在查明了貧困現狀和致貧原因,該院主要領導和駐村扶貧隊員在摸清農民致貧原因后,把該村貧困戶的基本家庭情況,貧困原因等一一立卡建檔,寫出調查報告,制訂了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
二、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帶領農民致富相結合。
農村基層組織是關系農村發展的重要組織堡壘,起承上啟下,帶動農村發展的重要作用。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選好“領頭雁”,實現“選準一個人,帶領一群人,致富一個村”。把那些既有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精神的“農村能人”選拔到村級領導崗位上。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讓村干部在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市場經濟的實踐中提升自己,找準自己的定位,盡快轉變工作職能。年初,通過自籌資金50多萬元投放到村兩家瀕臨倒閉的民營企業,為其購置先進生產設備,政策資金上的扶持,技術上的支持。很快,企業運轉良好,現已安排25人就業,職工人均月收入600多元。在兩家民營企業的帶動下促進該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
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活生產條件促脫貧。
該院緊緊抓住項目建設,切實解決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努力改善村民生活生產條件,推進村容村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