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3 15:42: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教學類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養成教育是一種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手段,在促進小學生身心和諧發展方面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養成教育可謂源遠流長,偉大教育家孔子曾說: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边@一觀點對養成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十分重視習慣的培養。他指出: “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社會習慣?!苯逃褪桥囵B習慣。行為習慣不只是一個人的外部表現更是其內在素質,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質的外化[1].良好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的重視和持之以恒的堅持。注重小學生的養成教育,有利于改進和加強小學生的德育工作,同時也順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培養的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尤其是小學階段的養成教育,是形成良好品質的基礎,是塑造健全人格,促進個性全面穩定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應重視和加強小學生的養成教育,通過培養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1 小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1. 1 養成教育是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小學生的養成教育有利于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由于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很多情況下學校更注重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致使學校的德育工作實效性相對較差,存在著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而學校平時的德育教育也只是要求學生背誦日常行為規范的條條款款,通常老師只是通過口頭要求來對學生進行說理教育,并沒有將德育教育落實到學生的日常學習過程中。因此,就錯過了對學生不良行為的矯正和良好行為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機??梢哉f,大多數的老師和家長只是把目光聚集到孩子的智力開發和學習成績的提高上,卻忽視了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只要孩子學習成績足夠優秀,他的嬌蠻任性、粗野無禮等不良習慣都會被視若無睹。這足以說明,重視和加強德育工作,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迫在眉睫。
小學生的養成教育有利于提高學校德育教學的質量。德育工作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首要工作。學校應該堅持以德為先的原則,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小學生的養成教育,要以小學生文明禮貌的教育為重點,培養學生真實、善良、健康、快樂的品質,讓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更好的發展。學校還應勇于探索發現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徑,在實踐中加強養成教育的工作,在老師指導下發揮學校課程在養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 2 小學階段的養成教育是學生形成良好品質的基礎
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對小學生行為發展起基礎性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是非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是決定一個人未來行為習慣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里如果忽視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及時對不良行為做出矯正,不僅學生的良好行為得不到健康發展,反而會滋生一些不良的的行為習慣,從長遠來看,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因此,我們不能忽視這個重要時期,應該讓孩子在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的同時就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此外,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也可以提升小學生的人格魅力。從心理品質的角度來說,健全的人格是個性發展的基礎,是學會做人的先決條件。
現行的教育更多的是教師的照本宣科,而書本上生硬的知識點很難觸動和影響學生的心靈深處,這就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因而,學校和家庭應該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潛能的開發[2].
2 小學生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
2. 1 家庭環境方面的不利影響
( 1) 溺愛獨生子女現象普遍存在。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溺愛獨生子女的現象越來越多,父母的疼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袒護,使他們容易養成好逸惡勞、不思進取、任性自私、貪玩享樂、我行我素等不良行為習慣。如果這些不良行為習慣引不起父母、長輩的重視,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矯正,那么就會一直延續下去,甚至會越來越嚴重。一旦錯過了矯正孩子不良行為習慣的關鍵期,以后再施以矯正就困難了,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終身難改。
( 2) 部分父母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科學教育方法。我國幅員遼闊,雖然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著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尤其在經濟落后的西部農村地區,許多年輕的父母自己也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在子女的教育上缺乏科學的知識和方法; 有些家長雖然文化基礎不錯,但出于生活壓力,忙于生計,沒有時間和耐心教育孩子,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學習教育科學的新知識,缺乏現代教育理念、知識和視野,他們或者是以簡單粗暴的態度對待孩子,或者是放任不管,任憑孩子自由成長,孩子缺乏足夠的正確的、科學的教育引導。
( 3) 留守兒童的教育缺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城鎮化發展迅猛,城市空間的拓展為閑置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很多父母選擇外出務工淘金,他們的孩子就交由隔代長輩照料,而隔代長輩的教育多是簡單的溺愛,只是給予孩子較多的物質方面的滿足,對孩子寬容放縱,覺得只要孩子健康、吃飽、穿暖就行,而很少去關注他們的日常行為、道德品質等的養成,這就造成這部分孩子性格孤僻,自控能力較差,甚者出現暴力傾向等不良現象。
( 4) 家庭的一些不良行為影響。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孩子的良好發展,需要家庭健康文明的教育。
正如《理想國》中所說: “從我們兒童、少年時代起,對于我們來說,就有一些關于正義和美的信條,我們是從它們之中被生養、培育,成長起來的,就像是在父母雙親的養育之下那樣,我們服從,跟隨它們,并且尊重,崇奉它們?!辈谎远鳎恍┘彝ゴ嬖诘男锞啤①€博、吸煙、臟話連篇、隨地吐痰等不良習慣會使孩子也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梢哉f,正是家長的點滴行為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的行為習慣的形成[3].
2. 2 家庭和學校影響的不一致
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然而,家庭和學校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并沒有形成合力。
( 1) 家庭和學校在教育孩子的責任心方面有差異?,F在,從學校的領導到教師,在教育學生的責任心方面都是比較強的,但好多家長卻對孩子頗為放任,學校和家庭之間的這種不一致使孩子深陷矛盾之中。比如,好多父母雖然都會強調孩子在學校要好好學習,但自己卻忙于自己的事情,無暇顧及或者不愿意多與孩子交流,更不會輔導和檢查孩子的作業,更有甚者,當孩子的行為出現不妥之時,父母不聞不問,任由孩子“發揮”.孩子的不良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矯正,單憑學校單方面的說教式的教育是很難有效果的。
( 2) 家庭和學校在教育理念方面有差異。比如不少父母時刻擔心孩子吃不好,穿不好,盡其所能精細呵護著自己的孩子,無條件的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而學校中老師總是教導學生要勤儉節約、艱苦努力,憶苦思甜等,這樣兩種不同的理念和方式,使學生經常處于矛盾之中,影響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阻礙學生的發展。
( 3) 家庭和學校在孩子發展的側重點方面有差異。學校雖然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但學校畢竟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畢竟還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但家長就不同了,大部分的家長關注的只是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往往忽略掉孩子在學校的言行舉止、道德行為等的表現,這種家長和學校在孩子發展的側重點上的差異,同樣使孩子時常感到困惑,妨礙著孩子的全面發展,影響著良好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3 改進小學生養成教育的措施
3. 1 深化認識并提升養成教育地位
教育就是要讓人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習慣的養成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首先,我們應該為孩子區分良好的和不良的行為習慣,告訴他們那些良好的習慣可以堅持,那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改正。因此,我們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比如在學校,我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遵守紀律,積極思考,和老師有良好的互動交流,作業要獨立完成等。此外,我們還要增強學生的辨別能力,通過和優秀同學之間的交流來積累經驗,促進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從而進行對比,找出自己哪方面不如別人,以及自己的成績、行為表現等不如其他同學的原因,讓學生形成共識,取長補短,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其次,我們應該改變家長的觀念,創造良好的環境來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激烈的社會競爭讓許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落在別人后面,絞盡腦汁給孩子灌輸各類知識。并沒有考慮過孩子是否能夠承受,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此類的做法確實有悖教育的真實目的。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只有當孩子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道德品質的時候,才會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最后,學校教育應該著重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而不是一味關注學生的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起榜樣,讓人人肩負起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任,讓每個學生受到良好行為習慣的熏陶、感染。
3. 2 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溝通共管
( 1) 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同時也是孩子的塑造者。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很大的作用。許多學生在學校接受了教師的正確教育引導,可是受到家庭中父母的不良行為習慣的影響,使孩子在學校所接受的教育大打折扣。父母的行為習慣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讓好的行為習慣時時影響著孩子。
( 2) 健全的學校教育。習慣是由無數次的重復或者不斷地練習而逐步形成的一種行為方式。良好習慣的養成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核心和基礎,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首先,要加強教師的身教。古語說: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要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教師就要給學生榜樣帶頭作用。比如,要求學生不隨地亂扔紙屑果皮、不隨地吐痰、不污言穢語,教師就要舉止文明??梢哉f,在小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的形象總是非常完美的,小學生會有意識地將老師的一言一行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因此,教師不但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良好形象去影響學生,而且還要經常鼓勵學生認真地學習,積極地思考,努力培養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其次,要加強班級管理的教育。學校的班級管理與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一個班級班風的好壞,教師管理水平的高低,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全面健康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不斷加強班級管理,強化養成教育,規范學生的文明言行,才能形成團結互助,積極向上的良好班風。通過班級管理活動,讓每位學生都能發展自我、認識自我,找到自己的不足,進一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3) 和諧的社會氛圍。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顯著地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但也出現了一些對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很不利的消極的負面的影響。只有優化社會環境,加強家庭、學校、社會的溝通和合作,才能促進小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首先,要堅持正面教育。教師要經常給學生講名人名家的故事、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跡,讓他們的心靈得到洗禮,對英雄模范人物產生敬仰之情,從而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榮辱觀。其次,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從實踐中了解和認識社會,很好地適應社會,并培養學生堅持不懈、不屈不撓和自立自強的品性,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克服困難,樹立良好的自信心。
3. 3 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作為未來接班人的學生,他們的行為習慣的好壞,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一個民族的將來如何,全在于對下一代的教育,包括對下一代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以及學生的自我教育。
要想培養高素質、有修養的一代新人,必須得注重學生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尤其是要對學生進行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我約束、自我完善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從“要我怎樣”向“我要怎樣”轉變,實現由他律到自律的過渡,逐步走向成熟。良好習慣的形成可以通過不自覺、下意識的重復同一動作,但主要是通過有意識的練習來形成。所以,良好習慣的養成不僅需要堅持不懈的強化和訓練,更需要學生自我教育意識的覺醒和充分發揮[4 -5].
( 1) 生活方面。目前一般的小學都是走讀學校,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在課堂中,而多半的休息娛樂生活的時間都在家中,因此,家長可以利用休息時間讓孩子參與到家務活動之中,通過具體的事情對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訓練和指導,使孩子學會怎么照顧自己,鍛煉他們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此外,還應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學生的衛生環保意識,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教育學生不僅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還要有愛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健康的體魄。
( 2) 學習方面。學生的學習行為不能再局限在上課、作業、考試的圈子里,應該引導學生去積極主動地進行選擇、探究、創新。努力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應該由領導者變成引導者,發掘學生的潛能,充分實現學生的自主管理。讓學生在學?;蛘呒彝ブ校寄茏龅胶侠戆才抛约旱臅r間,獨立完成各科目老師布置的作業等一些事情。
( 3) 安全方面。學校應該把學生的安全放在首位,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要求學生做到上下樓梯要靠右走,遵守交通規則不在公路上追逐玩耍,過馬路要一停二看三通過。學校還要定期舉行安全知識的教育和演習,例如進行安全知識的普及宣傳教育和火災、地震等災難現場的緊急逃生疏散的演練,讓學生知道在危機時刻如何做出正確逃生選擇,掌握一些科學的自我保護技能,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總之,習慣是一個慢慢培養的過程,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以及學生自己的合理管理和及時矯正。對兒童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學知識而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就是說,教育的過程首先是良好習慣的養成,然后才是知識的獲得、智力的增長等。
參考文獻:
[1]葉圣陶,劉國正。 葉圣陶教育文集[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周 潔。 小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研究[J].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9,31( 7) :4 -6.
[3]柏拉圖。 理想國[M]. 顧壽觀,譯。 長沙: 岳麓書社,2010.
[4]雅斯貝爾斯。 什么是教育[M]. 鄒 進,譯。 北京: 三聯書店,1991.
[5]谷顯麗。 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 蒙古教育,2010( 2) :27 -28.
小學教育類論文二
這個時代是信息技術時代,計算機科學技術基礎能力的掌握已成為適應社會的必須。書到用時方恨少,作為小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師的我們,不能總認為小學生年紀尚小,時間尚多,不夠重視小學計算機與科學教育。恰恰相反,我們要從小學生接觸計算機的第一堂課的時候就樹立其正確的觀點,讓其知道掌握計算機知識的重要性,為做好與高中!大學計算機課程的銜接打好基礎。因而,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計算機與科學課程應將目標!課程!教學!內容等在長遠目標下進行改革,進而提高小學生計算機能力。教師要結合小學生實際消化與接受能力的情況下,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認真對待有限的小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提高課堂有效性。
1、計算機信息與技術教學目標的改革
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與時代接軌,學生應從小學教育開始進入對計算機能力掌握過程,如了解計算機基本知識,掌握軟硬件基礎知識等。雖然是小學階段,課程一旦開設了就應認真看待,珍惜課時安排給予足夠的重視。對于計算機科目我國教育部提出了教學目標為擁有計算機開發能力,讓學生具備運用計算機工具進行分辨問題的思想意識與能力,提升學生計算機信息素質,同時也提出了,計算機應用基礎按三個層次進行,分別為文化基礎的教育,技術基礎的教育以及應用基礎的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新課程改革下,學校教育包括小學教育在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應以培養素質為核心目標,將知識素質作為教育目標的主體。而這些基本素質與計算機能力雖然不要求小學生就必須具備,但是應以此作為目標,對小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教學目標加以適當改革,并在小學生一開始接觸計算機課程時就將掌握計算機能力的重要性灌輸至腦海中,只有將教學目標進行準確定位,并讓學生體會到掌握知識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才有助于使學生的計算機科學課程的學習轉被動為主動。同時學校教育應該體現的是“能力本位”,也就是說,計算機教育在從小學開始就要準確而清晰地將目標定位好,不僅注重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也開始結合小學生的興趣與接受能力,適當開始培養學生對計算機實際操作能力。因而,小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不能因課時少等限制因素而趨于形式,而要從目標以及課程設置上都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2、遵循精簡原則對課程進行設置
當下,國內計算機基礎課程設置極不完善,存在普遍問題,如課程的設置并不能全面包含小學計算機教學目標,不能有效利用小學有限的計算機課時,一堂課下來,不論從理論知識還是實際操作技能上均不能讓學生有著明顯收獲,內容單一,趨于形式化,課程的設置不能周全考慮到與其它課程的關聯性,進而不助于提高小學生對計算機知識掌握重要性的認知度等。都使得小學計算機課程的設置顯得不合理,影響了小學生計算機知識的掌握,阻礙了學生計算機素質的提高,從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因而,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最為直接并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注重科學的課程設置的重要性,結合教育目標對課程設置進行精簡,建設科學合理也不失全面的課程設置。對于新課程背景下,課程的設置要將培養學生應用與創新能力作為核心,因而課程的設置要將計算機課程作為培養這些能力的工具,而不是為學習而學習,好比“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尤其在還是小學階段的小學生,這種課程設置觀點極為重要。
而另一方面作為應用能力較強的計算機課程,這一點更為重要,不單符合課程改革核心,同時也是考核一課程是否為精品的客觀標準之一。因而,我們要結合實際,以培養能力為核心,圍繞技能應用進行全面課程設置改革,設置精品課程。只有如此,才有助于通過學校課程教育實質性的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進而培養出具良好綜合素質的學生,與素質教育接軌。
3、改革教學內容,將理論與實踐關聯起來
計算機科目實踐性很強,教師要把握好理論與實踐操作訓練的課時與內容分配,合理安排講與練,要做到精講,多留時間讓學生進行實際練,也就是所謂的精講多練。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講時,充分利用時間對教學內容的精髓給予講解,點出內容基本知識點,而不是花大量時間“復述”與傳授表面的知識,,然后節余出更多時間,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實踐操作,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指導與講,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因而,在計算機課程教學計劃中,要將實踐操作教育作為教學內容重點,基于此,每位計算機教師,要做好科學的統籌規劃與安排,將計算機實驗教育體系逐步完善。教師應該將能力培養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具有較強的實際動手的能力。因此,我們應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更新教學內容。
4、完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性教學
作為計算機教師,我們不僅應該傳授給學生相關的知識,同時,我們還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方法。計算機的更新速度比較快,這就要求么我們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如果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我們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那么學生就會缺乏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面對新出現的知識,學生就會不知所措,學生就會落后。因此,我們應該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要將教學的重點逐漸轉向“學”,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學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同時,作為教師,我們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提相關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之上對學生進行啟發,在此基礎之上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引導,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鼓勵他們就所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就要求教師要提倡差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通過課堂學習,我們在讓學生獲得相關的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所培養出的學生才能滿足時展的要求,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服務于社會。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作者簡介]王煥玲(1972- ),女,河南南陽人,南陽理工學院文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寫作教學。(河南 南陽 473004)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5-0167-02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旨在培養具有扎實的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和理論,具備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較高的文學審美鑒賞能力,系統掌握文化傳播或中文教育理論及相關技能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近些年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網絡編輯、報紙雜志編輯、辦公室文秘、廣告文案策劃與寫作等工作,這些崗位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寫作能力都有比較高的要求。就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而言,寫作能力是最能彰顯本專業人才優勢的素質之一,也是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一般都會開設基礎寫作、應用寫作、廣告文案寫作、新聞采訪與寫作等寫作類課程,這些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學生寫作能力也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一、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寫作類課程存在的問題
1.課程開設缺乏持續性和系統性。寫作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應該貫穿大學四年的學習之中,并且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適應學生的就業需要。但是目前很多應用型本科高校寫作類課程一般只在低年級開設,缺乏寫作能力訓練的連續性。
2.課程重理論、輕實踐。為了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必須在課程理論講授的同時設置一些實踐教學環節,但是很多高校的寫作類課程在實踐教學環節安排上尚屬空白,即便有的安排了實踐教學環節,也被教師安排為課堂練習,沒有真正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提升寫作能力,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無法得到實現。
3.缺乏激勵機制,無法調動教師實踐教學的積極性。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實踐教學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導致寫作類課程的任課教師缺乏進行實踐教學改革的積極性,致使實踐教學流于空談。
二、調整專業課程體系,科學設置寫作類課程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該從專業的高度來設置寫作類課程,保證學生每個學期都有寫作類課程,保證每位學生在大學期間都能夠有專人負責指導和監督,保持寫作訓練的連續性,讓寫作能力訓練不斷線。從一年級開始結合學生的其他專業課,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逐步開設基礎寫作、應用寫作、新聞采訪與寫作、廣告文案與寫作、應用寫作綜合訓練、企業內刊編輯、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課程,這樣從基礎知識和理論到具體文種的寫作到綜合寫作,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1.第一學年:奠定基礎階段。新生在入學伊始,教研室便為其指定專業指導教師,由專業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大學四年的專業發展,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趨向,為其制定明確的專業發展目標。寫作能力是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之一,專業教師應對學生四年的寫作學習提出指導意見和明確要求,可要求學生四年中完成100篇文章的寫作任務,每年完成篇目在25篇左右;寫作類課程的考試成績必須為良;必須在校內文學刊物和網站上發表一定數量的文章。
2.第二學年:技能練習階段。這一階段主要開設基礎寫作、應用寫作兩門基礎課程。基礎寫作課程主要講授寫作的基本理論及知識,教會學生如何提煉文章的主題、如何選取材料、如何布局謀篇、如何錘煉語言等,從各個環節教會學生基本的寫作技巧和方法,要求學生能夠在賞析佳作的基礎上運用各種基本文體寫作。在基礎寫作的基礎上進一步開設應用寫作課程,教師通過對各種應用文體知識和寫法的講解,通過各種應用文體訓練,使學生能夠進行行政公文、事務文書和專用文書的寫作。這一階段要求學生完成30篇以上的作品。
3.第三學年:專業提高階段。在第二年的基礎上使其進一步學習新聞文體和廣告文案的寫作,要求學生能夠在校內外刊物上發表一定數量的新聞稿件,能夠進行簡單的廣告文案與寫作。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后很大一部分會進入企業,從事企業文化宣傳工作,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有必要開設一門企業內刊編輯課程,這門課程開設時可集中進行,教師通過帶領學生走進企業,使學生接觸企業內刊,了解內刊運作的程序和編輯組稿的要求,指導學生參與企業內刊的編輯。這種集中實踐的形式,將會很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寫作能力,特別是新聞文體的寫作能力。學年論文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開的寫作課程之一,這門課程一般開設在三年級的下學期,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和寫作技能的基礎上初步進行專業論文的寫作,這門課程能夠使學生在較高層次上對專業知識與寫作技能加以整合,培養專業的審美體驗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表達能力以及專業論文的寫作能力。
4.第四學年:應用驗收階段。在這一階段,可以設置三門綜合性的實踐課程:應用寫作綜合訓練、學年論文、畢業論文。應用寫作綜合訓練課程主要通過為學生設置相關實踐情景,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進行各種文種的寫作,強化之前的寫作課程的理論及能力,使學生具備較高的應用寫作能力;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必須進行的專業論文寫作環節,也是對學生四年來專業課學習的總結和驗收環節,訓練和測試學生的專業綜合研究能力和專業論文寫作能力。
三、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搭建實踐教學平臺
1.增加寫作類課程課內實踐時數。為了突出學科的應用性,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漢語言文學專業大都開設了應用寫作、新聞采訪與寫作、廣告文案與寫作等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是由于傳統思維定式的影響,寫作類課程的教師往往忽視了實踐教學環節,在制訂培養方案的時候,這些寫作類課程的實踐時數或者為零,或者比例相對較小,即便一些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安排了寫作類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但是由于受到學術型、理論型教學模式的影響,這些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往往被理論授課環節所替代,課內實踐環節往往形同虛設。因此,要提高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必須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增加寫作類課程實踐環節的比重,最好能將理論與實踐的比例保持在31 的水平,這樣才能將實踐教學落實下去。另外,為了確保實踐教學環節能夠確實被執行,我們還應該有詳細的課內實踐大綱。
2.開設寫作類集中實訓課程。為了強化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應在高年級開設不同種類的集中實踐課程,如應用寫作綜合實訓、企業內刊編輯等課程,這些課程既有對學生專用文種寫作能力的綜合訓練,也有對學生專業綜合寫作能力的訓練和考核。這些集中實訓課程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和模式,讓學生利用這個機會參與到實際工作中,提前了解未來的工作崗位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具體要求。例如擔任應用寫作課程、企業內刊編輯課程的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相關企業,使學生在企業集中實習,參加企業的行政工作和企業內刊編輯工作,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了解行業對專業能力的需求,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讀寫能力和采編能力。
3.搭建校內外實踐平臺。寫作能力的培養不僅僅需要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需要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練習。因此學校和寫作課程的教師應該為學生搭建良好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平臺。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的文學刊物和校園網絡,使之作為學生習作發表的陣地,鼓勵學生參與院校的文學刊物,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學校應該加強對外聯系和合作,建立多家專業實習基地。學??梢岳弥苣┖凸澕偃瞻褜W生分期、分批地派到企業,參與企業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文化宣傳工作,例如撰寫日常行政工作文案、企業策劃宣傳文案、企業內刊文案等,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夠真正了解到行業對學生寫作能力的需求,從而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更好地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也更早地適應了社會的需求。
四、實施激勵機制,鼓勵教師開展實踐教學
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基本能力包括漢語閱讀能力、漢語寫作能力和交際能力等。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為了重點培養學生的寫作技能,監督學生的學習過程,督促學生加強平時的寫作,需要給每位學生指定一位責任導師,由導師負責指導、監督、跟蹤學生的寫作。為了加強寫作類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也需要寫作課程的任課教師投入極大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目前許多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無法深入推動,其原因之一在于任課教師缺乏主動性、積極性,深層的原因是高校缺乏對實踐教學環節工作的激勵機制。指導老師為學生批改文章、帶領學生參加企業實踐活動總是在課外進行,教師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補助,而且這些活動耗費教師很大的精力,使其無法集中精力搞科研,而社會實踐的成果又無法作為教師晉升職稱的要件,因此許多教師在課程的實踐教學中將實踐教學環節改為理論環節,把學生禁錮在課堂內、書本的教條上,使寫作課程的教學與社會嚴重脫節,背離了設置寫作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的初衷,也就無法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這是許多應用型本科高校面臨的一個普遍的問題。
因此,要提高學生的綜合寫作能力,必須進行實踐教學改革,必須使專業指導教師有足夠的熱情和精力,這就要求高校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鼓勵青年教師參與實踐教學改革,鼓勵教師深入企事業單位頂崗實習,積累實踐經驗;對積極參加實踐教學改革的教師實施資金補助;對參加實踐教學改革的教師在職稱評定時予以職稱晉升政策的傾斜;為教師創造實習、實踐環境等,這樣才能激發教師指導熱情,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五、緊密結合實際,探索各門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
各門寫作課程的教師要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課程自身的內容和性質,逐步探索各門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A寫作課主要培養學生基礎文體的寫作能力,教師可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鼓勵和幫助學生創辦文學刊物、利用網絡平臺寫作等方式進行實踐教學方式的探索,特別是在當今網絡技術發達的時代,基礎寫作課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撰寫博客文章,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應用寫作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應用文種的寫作能力,教師可通過創建新的實訓模式、編寫切實可行的實訓方案、校企合作辦刊等方式進行實踐教學探索;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實踐性較強,更應該創建開放式互動式寫作教學平臺進行實踐性教學改革,而不是拘泥于傳統的文本和案例,應該想辦法把學生拉出校園,發現身邊的新聞,隨地取材,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際采訪與寫作能力;廣告文案寫作課程也要研究各行業對廣告文案寫作教學的要求,探索課程的實訓模式,從而使學生的學習和寫作能夠與社會實踐接軌,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二、綜合性大學體育類專業學生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現狀
綜合性大學體育類專業學生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由于受到了教材普遍適用性不強、師資配給沒有引起重視、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沒有得到及時革新等因素的影響,現在的很多綜合性大學里體育、藝術類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處于老師無樂趣的教、學生疲于應付的尷尬局面,從而在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方面則更為困難:
1.教材普遍適用性不強。編寫對應課程和教學對象的教材是保證教學效果的基礎。教材的選用在教學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好壞。就體育類專業英語教材而言主要存在的問題有:教材選用的針對性不強;語言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比例把控不當;教材內容的趣味性不強;教材各個章節之間的難度沒有很好銜接等。
2.師資配給沒有引起重視?,F有很多綜合性大學對體育類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沒有普通本科學生的要求高,一般學生在現階段都有一個大學階段必須過大學英語四級的基本要求,而對于體育、藝術類學生則沒有這個要求,體育、藝術類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則沒有足夠重視,由此引起了大學英語教師對于體育、藝術類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也缺乏相應的熱情和壓力。
3.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沒有得到及時革新。目前大多數的專業英語教學都停留在語域分析和技能與學習策略分析階段,即語法、閱讀、翻譯教學階段。教師選擇一本專業教材,教學過程中過于側重閱讀和翻譯,教師講授得多,學生參與得少。
三、解決思路
我們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學生語文基礎差、運用能力弱的原因是什么?我認為歸根結底就是積累的問題。
積累,從大的方面說,它是我們學習最為重要的方法,尤其在語文學科,不僅僅是在復習階段,它貫穿于我們學習始終,甚至是終生的一個過程。從小的方面說,我們在高中階段,語文學科就基礎知識,識記背誦等,都需要不斷的積累鞏固。我們不可避免的要求學生要積累,不斷的背誦,反復的記憶,然后把我們記憶的內容運用到我們的試題中,這些都是積累。而學生因為懶惰、偏科等等原因,讓我們的工作收效甚微,該怎么讓我們的苦心不被辜負?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不一定完全解決問題,但也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
我在教學中,每次遇到不同的學生,我都會在課堂上先給他們講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事情:上大學時,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到我們學校上課――不論他的人品如何,但是他的英語真的讓我們大家很佩服――他說,他上大學的時候英語真的很不好,可以算是系里的倒數。怎么辦?每天去天臺上聽英語,大聲地朗讀出來,剛開始的時候真的是聽不懂錄音里的任何話,讀的文章也根本不懂什么意思。但三年以后的某一天,他突然發現錄音全能聽懂了,文章都能讀懂了。當時我覺得很神奇,也很羨慕,都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那樣?;剡^頭來我們想想,其實道理很簡單。這時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我要說的是:積累!
學生說積累,但是我們積累什么呢?背了那么多的古詩、名句、名篇……,最多在考試默寫詩詞的時候派上用場,他們所謂的背誦積累說到底都是一個功利的行為,讀書是為了得分。比如說什么文化熏陶,個人德修養,文學體驗,不是他們的目標。他們更看重這個功利性,那一旦一階段不能實現,他們就徹底放棄。
其實我們都知道,積累所帶來的提高,實際是一個知識的內化過程。表面學到的東西,需要時間的沉淀,不斷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揣摩,慢慢滲透到自己的心靈之中。才可能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甚至才可能有所創新。任何東西,你只有體驗了,才能知道其中的滋味。但是這些道理誰都會說,可是卻難以真的記在心里,真正在實踐它。現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學生也更加急功近利,想要看到的是結果,而非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我覺得要讓學生有所變化,能真正堅持做到持之以恒,就必須先從改變他們急功近利的思想觀念開始。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在回答他們的時候,我都會在黑板上畫這樣一幅圖:
這里的每一條“――”都是我們積累的一部分,只有長時間的積累,才能跨過“ ”,登上另一級臺階,就是大家會發現自己變得比以前更加會用語文。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量變到質變”。橫線就是積累的過程,即量變,我們自己的力量在知識的階梯下顯得很渺小,所以要走過橫線,就是個漫長的積累過程,才能爬上豎線這個很高的障礙!所以在語文的學習積累中,我們絕對不能又要在一天兩天之中就能怎么樣,持之以恒,靜下心來讓知識不斷沉淀在你的體內,融成你的一個部分才是最重要的!
積累所帶來的提高,實際是一個知識的內化過程。我覺得要讓學生有所變化,要讓學生學會積累,主動積累,能真正堅持做到持之以恒,就必須先從改變他們急功近利的思想觀念開始。即思想觀念是基礎,只有把根基打牢了,才能夠讓學生真正的領悟到積累的妙處!
改變思想觀念是第一步,然后我們的學生要怎樣做,才算是真正的積累呢?
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會做以下的事情:老師讓學生自己整理討論,在特定語境當中辨別見過的詞在句子、語段當中是什么意思!她實際上是在進行新舊的一種梳理,讓學生自發的“溫故知新”,歸納某詞有哪幾種用法,讓他去回憶,回顧自己學過的東西,這就是除了死記硬背等最低等的積累外,更高層次的積累,即自我梳理的過程。
積累所帶來的提高,實際是知識的內化過程,而作為積累的更高層次,梳理更是一種知識的心理內化過程。表面學到的東西,需要時間的沉淀,不斷用自己的已知去理解,揣摩,慢慢滲透到心靈之中。才可能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才可能有所創新。我們希望學生積累,強調記憶背誦的重要性,但是,學生積累的多了,就像專家說的,不論是頭腦當中的,還是記載本子上的等等,都有一個限度,當積累的知識達到一定限度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那些紛繁復雜的各類知識作一個條理性的“分類”,讓這些東西在自己的頭腦中不斷發酵。我說有積累才有可能創新,但是如果沒有梳理的話,你記住的東西也只能是像頭上亂蓬蓬的“鳥窩”,永遠也變不成“麻花辮”!用這個“梳”字真的把其內涵準確的表達出來了。
博覽,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的語言刺激,而在閱讀過程中,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業已形成的聯系系統更為完整、嚴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閱讀課外還注意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讓學生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養料。我采取了以下兩方面的措施。
(1)選擇課外讀物
語文課外閱讀活動目前尚在起步階段,一套完善的語文課外閱讀教材仍未問世,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也有必要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使其在讀中積累語言。我是從兩方面引導學生的:1)訂閱少兒刊報。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推薦了一些優秀的刊物讓學生自行訂閱,并組織學生交換閱讀。向學生推薦文質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2)結合教學需要,學校、班級開展主題活動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或組織學生到圖書館借閱。如,學了《赤壁之戰》后,可推薦閱讀自讀課本中的《游赤壁》,閱讀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等。這樣不僅能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也有利于語言的積累。
(2)教給閱讀方法
教材只是提供了例子,教師應通過教材的例子教會學生正確讀書的方法,激勵他們運用課堂上學到的讀書方法廣泛涉獵各種題材、各種體裁的課外讀物。如教給學生摘錄、歸類、整理的方法,教會學生讀時批注,讀后寫心得體會的方法。這樣的課外閱讀,才是真正的以讀促積累,長此以往,必定會讀有所獲。
魯迅先生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痹谡Z言積累中。教師要讓學生廣泛地觀察,大量地閱讀主動地積累,養成“采蜜”的好習慣。教師要不斷開辟語言積累的途徑,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使他們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語言倉庫。指導他們在閱讀中摘錄好詞佳句、名言警句、成語格言、優美詩詞等,把生活學習、電影戲劇、報刊書籍、宣傳標語、電視廣播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記錄下來,廣擷博采課外語言,并在同學中進行傳閱交流,互相觀摩。這樣直接、間接的語言材料積累多了,學生寫文章就會語言豐富,表情達意就能揮灑自如。
2 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積累的方法
我們認為“授之一魚,只供一餐;授之一漁,可享一生”??茖W、有效的讀書方法是提高課外閱讀的關鍵所在。對學生積極指導、認真實踐,逐步形成了以下課外閱讀積累的方法。
(1)美讀積累法
葉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讀稱為“美讀”,并指出,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在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所以,教師要注意引發學生在朗讀中動情、生情,自然而然地主動積累語言。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在讀到自己特別欣賞的材料時美美地甚至是搖頭晃腦、舞足蹈地大聲讀出來。學生在聲情并茂的美讀中自然而然地記住了這些語言材料。
(2)背誦積累法
“背誦是積累知識、豐富語言材料的好方法?!笔紫仁嵌鄤涌?,要求學生每天朗讀一定的課外讀物,同時某些篇段要求做到熟讀成誦。出聲朗讀能準確、完整地讀完作品的內容,試著讀出語氣,讀出感情,便有助于理解作品。如果背下來了課外閱讀材料中的好詞佳句、精彩段落,那學生語言倉庫中定會越來越豐富,學生要用時則“信手拈來”。接著我們還要教給學生防止遺忘的方法,告訴學生,讀到能背下來時不要停下來,應再讀幾遍,這樣才能記得牢。背誦后忘得最快的是開頭十幾天,因此,在熟讀成誦后隔三差五就要復習一下。
(3)摘錄積累法
俗話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睂W生在學習中會遇到一些他們認為有價值的內容或感興趣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有可能是其對作品的瞬間領悟和理解,需要及時記錄,以防稍縱即逝。這時候,用一支鉛筆圈、點、勾、畫、批、注就顯得尤為重要。每學期,我們應該要求學生準備一個摘抄本,用來摘抄他們喜歡的句子和詞語或記錄他們讀書時的體會感受。時間久了,學生就養成了隨手摘抄和記錄的好習慣,每當遇到好詞好句,都能及時記錄,做積累語言的有心人。寫作時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運用,而不用再擔心語句的枯燥無味了。
二、現代教育技術在財經類實驗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目前,我國大多數財經類實驗室以計算機作為教學硬件,以專業應用程序和操作軟件以及實驗數據庫作為教學軟件,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具體情況設計教學流程,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課堂中的應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型媒體技術的應用
財經類實驗教學中的基本操作實驗包括原理類、流程類和驗證類,通常教師利用動畫、視頻、PPT、教學軟件和計算機流媒體等進行演示和模擬,例如對企業的實際制造生產、運營管理過程或銀行業務進行再現,從而增強學生的感性認知。傳統多媒體,例如視頻和課件,具備實用性和直觀性,而現代教育技術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多樣化的媒體技術,例如模擬軟件、實驗軟件及其集成軟件,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流程的連貫性和整體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傳統多媒體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講解層面,而現代教育技術則集中與演示層面,兩種方式的有機結合,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財經類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
2、構建教學情境
現代教育技術中的虛擬技術對現實的仿真效果良好,教師在財經類實驗教學中利用虛擬技術能夠進行仿真實驗,創建形象的實驗情境,讓學生在虛擬現實中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會計實驗中,教學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模擬井下集團企業的會計業務,并模擬不同角色分工進行會計分析、決策及預測、審計等實訓教學,利用會計仿真軟件,構建問題情境,并對實際案例進行分析,能夠使學生認識實際會計業務,并調動他們的知識儲備進行思考和分析,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了教學目的。
3、互聯網資源的應用
網絡教學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形成的新型教學模式。該模式將學生視為教學主體,利用開放的網絡環境進行開發、研究和綜合實驗,將教學和科研聯系起來,是培養學生能動性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以項目群為核心,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項目,明確實驗目的,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實現文獻閱讀和專題檢索,完成選修課程并充分掌握該領域的技術手段和問題解決方法。此外,學生還可以選擇符合自己水平的實驗項目,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通過在線課堂進行自主學習,教師通過在線輔導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是物化可操作的教學理論或思想,教學模式是借鑒了美國教育心理學家(B,S,BLOOM)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1],這種模式旨面向全體學生,縮短優、良、差各類學生基礎上的差距,使每個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能雙向發展,淡化分數,扎實地學到食品企業如加工、檢測的基本技能,適合職業學院的特點。
基礎化學教學模式是由本專業培養方案、教學活動、教學評價三部分組成。教師根據培養方案和基礎化學(無機、有機、分析)自編教材,結合專業特點提出具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并以①展示、②預習、③實施、④反饋、⑤矯正、⑥達成的學習小組為中心。在教學模式的框架下進行調節控制教學活動。本模式突出了六個基本環節― 教學資訊,形成性評價(過程性考核),反饋與矯正等[2]教育學論文,這就較好地控制并改善了輕工食品基礎化學教程,突出因材施教、因人實教、企業所需我所教與學,使教與學在較大程度上相互適應?,F就這些內容分別加以說明。
一、教學模式
確定教學模式是較好地完成培養方案的主要環節,具體做法是;針對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情況對每一知識要點、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為性動詞進行具體描述,用韻語手段去貼近生活。它是教與學雙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以后,就會激發學習動機,再借助瑯瑯上口的歌訣,如:化學分析天平的操作使用―“稱質量,用天平;使用前,先調整;一調低水平;再調指針零。左物右碼,先減后增;稱時需啟動,操作先止動;啟動止動細心穩重”及試管振搖操作方法:“三指捏,兩指拳,腕動臂不動”等,促使自己運用達到一定技能。
基礎化學教學模式一般分為兩部分:
1、認識部分:它指概念、理論、原理、用語、用途等。掌握程度用識記、簡單應用、理解、綜合應用四個水平層次描述。
2、技能部分:它指儀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性質實驗操作,設計實驗,食品企業檢測實用等。實驗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序用模仿、學會、熟悉、實用四個水平層次描述。
例如:對《基礎化學》中“溶液的滲透壓”的認識是:
⑴、能區別擴散和滲透現象;
⑵、記住產生滲透現象的條件;
⑶、知道等、低、高滲溶液的概念。
一般理解:
⑴、能說出滲透壓的概念;
⑵、能正確進行毫滲透單位的簡單計算。
簡單應用:
⑴、能根據滲透定律,結合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具體情況比較不同溶液間的滲透壓大小。
⑵、能指出滲透壓在食品檢驗上的意義。
“溶液”的實驗操作技能是:
模仿:
⑴、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⑵、吸量管和洗耳球的使用方法
學會:
⑴、固液藥品取用操作“拿瓶標簽對虎口,瓶蓋倒置別亂丟;量液注意彎月背,取后塞好藥送回”。
⑵、漏斗、玻璃棒操作
⑶、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⑷、洗滌操作(尤其是比色杯洗滌),定容操作
熟悉:
⑴、托盤天平、量筒、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⑵、觀察刻度線(深、淺溶液)的方法
二、設計達標手段
師生雙方在明確了學習目標以后,為達到要求,教師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設計最優化的教學方案、組織教學;且一切活動都要以完成企業所需為核心,傳統教學中的優秀教法都可以借鑒論文開題報告范例。例如:
1、實驗啟發型:該教學突出化學科以實驗為基礎這一特征,引導啟發學生探索新知識;
2、自學研討型:該法著眼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其特點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展開教師的引導啟發活動。具體作法一般是下發“自學提綱”或提出“自學思考題”。學生自學后進行質疑、答疑,師生共同到食品企業討證。
3、綜合啟發型:是在傳統啟發教學的基礎上,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依據學生心理特點和水平教育學論文,采取各種啟發手段達到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在具體實施中,屬于知識記憶的:可通過學生自學教材或教師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學生通過回答問題,達到識記的要求;理解的:給學生創造知識疑惑情境,以討論的形式達到理解程序;應用的:給學生設置具體問題,掌握問題的解決辦法。
三、反饋
在基礎化學教學模式中,為了獲取學生學習目標的技能達標程度信息,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教學,需隨時從學生那里得到反饋信息,其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上課提問,討論或采用簡單可行的診斷性檢測,課下處理作業,與學生談話及征求意見等,如果學生測驗未達標,可以明確指出他在哪些知識上未學好及在哪些相應的思維能力上還有欠缺。這樣便于學生在學習中自我矯正,自我強化,又便于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矯正,突出“以人為本”教學。如教學“回爐”,分組上課,個別指導,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學習材料等矯正措施―由“學會”變“會學”。從而使中、差生不欠帳,能夠越過基礎知識的溝壑?;瘜W教學目標常用兩種考核手段:
1、理論考核,以六個學習水平設計相應的習題和試題進行考評,其對應關系一般如下:
識記-填空題:簡單應用―選擇題;理解―是非、判斷題;綜合應用―簡答題;創見―假設問答題;創見性應用―實際應用題。
2、實踐(訓)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一般可以從五個方面來進行,化學儀器的識別操作-應用-提純;化學計算;物―化學反應的觀察、鑒定;獨立操作能力。
四、“輕工食品基礎化學教學模式”的特點
將傳統教學中主要由教師掌握教學目的變為師生共同明確的企業所需,并根據企業所需進行教與學,使技能處于中心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形成評價,只看測驗后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標程度教育學論文,不計考分,不排名次,可以減輕差生的心理壓力,提供“吃小灶”,有利于差生增強學習信心。其特點,比外延模糊不清的傳統教學目的,容易評價、具體明確、外顯性強,有別于傳統教學的特點。
五、實施“輕工食品基礎化學教學模式”效果
實施“輕工食品基礎化學教學模式”是教改中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的一項改革。食品營養與檢測全體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將培養方案,教材、教法含操作韻語及學生的自學融為一體進行統籌,自編《基礎化學》教材,已經從傳統教學的“講”遷移到“導”上來,從而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趨于科學化。
六、附部分化學韻語供行家參考:
⑴ 液體藥品的拿、量、放、注
拿瓶標簽對虎口,
瓶蓋倒置別亂丟;
量液注意彎月背,
取后塞好藥送回。
⑵ 漏斗使用和注意事項
A、四靠兩不過;
B、一角二低三碰;
⑶ 用詩詞謎語表達CaCO3→CaO→Ca(OH)2→CaHCO3→CaCO3更有趣味 性,曰: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渾不怕;
粉身碎骨依然在,
留得清白在人間。”
⑷ 酸堿鹽溶解性表歌謠:
鉀鈉銨鹽都可溶,
硝鹽遇水影無蹤;
鹽酸鹽不溶銀亞汞,
硫酸鹽不溶鋇和鉛;
溶堿只有鉀鈉鋇鈣。
參考文獻:
[1]王佐書《化學教學法》
與一般的高職院校相比,衛生類職業院校有其特殊性,護理、藥學、檢驗等專業都與病人有著密切的聯系。以護理為例,曾有過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一名護士給病人輸氧,不小心卻是拿了一瓶氮氣,導致病人死亡,可見醫護人員的一個“不小心”往往就會給病人帶來巨大的危害。而當前的狀況是,“在開放的醫療環境和過分重視科學技術的影響下,護士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理念逐漸淡化,疏遠醫德修養,漠視生命的尊嚴和價值,護患關系變得冷淡。作為護士,不能用心溫暖患者的疾苦,不能以關懷的態度了解患者的需求……護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也隨之消失。”[2]醫學者面對的對象是人而非機器,人是有感情的生物,而當前種種醫患矛盾的產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醫護人員缺乏對病人的理解與關懷,缺乏仁愛精神。作為醫護人員需要具有這樣一種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大學語文課程需要擔負起這樣一個培育的任務。仁愛,也即孔子所說的“愛人”[3],愛人是仁的內涵,在《論語•鄉黨》中提到馬廄失火了,孔子下朝,沒有問馬怎么樣,而是問“傷人乎?”[3]孔子向來注重對于生命的敬重,由此也可見儒家對人的關懷和仁愛。《孟子•離婁下》言道:“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盵4]護理人員只有具有對于生命的熱愛與敬畏之情,才能在面對患者時真正地從內心有意識地理解病人、關愛病人,形成“他者”意識。而藥學、檢驗等專業也都與病人的生命息息相關,這樣一種“愛人”的醫學精神同樣不可缺。正是因為這些醫學相關專業學生未來的崗位與病人的切身利益緊密聯系,所以在衛生類職業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更應強調其責任感、仁愛之心等醫學所需的人文素質的培育。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學思想中非常強調社會責任感。儒學者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中國數千年傳承的儒家思想與醫學精神歷來息息相通。儒家思想中有著與醫學精神相契合的內容,而這也是衛生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必不可少的部分,儒家思想的內化可以使得衛生類專業的學生在面對病人時潛心于專業知識,在世俗的誘惑面前表現得更有責任感,更能懷抱一顆仁愛之心。
2文本閱讀與人格內化
大學語文課程“就是通過對這些作家、作品的解析,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辨析,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達到培育學生人文精神的目的?!盵5]大學語文的培育功能與思想政治課不同,大學語文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它并不是通過簡單的說教來影響學生的,而是在引導學生閱讀大量優秀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在不經意間陶冶學生的情操,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除了選擇部分《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語段作為教學內容外,衛生類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同樣需要通過讓學生閱讀優秀作家的作品來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正如《中國文學史》中所說:“越是能在漫長的世代、廣袤的地域,給予眾多讀者以巨大的感動的,其成就也就越高。而且,越是這樣的作品,越能使讀者在感動之余受到某些啟發,領悟到某種哲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其人生態度……”[6]優秀作家的作品就屬于那類“成就越高”的作品,它們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沉淀,為人們廣為傳唱,影響了千千萬萬的學子。儒家的入世精神激發著歷代儒家學子以家國為己任,以君子人格作為自己行為的楷模,大學語文課可以擇取部分對學生的人文素質起到積極影響的優秀詩詞文賦為文本,特別是學生所熟悉的作家作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與思考,從而使文中所表現的儒家精神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素質。如為學生熟知的大詩人杜甫所受的教育是正統的儒家文化,其詩被譽為“詩史”,他的作品中處處可見儒家的仁愛精神、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是作者自述生平的一首詩,在抒發自己豪情壯志的同時,也傾吐了其仕途的失意,揭示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詩歌語言樸實但風格沉郁,頗能體現杜甫詩歌的風格。詩中“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7]”是千古名句,多讀書方能下筆生花,方能生動地反映所思所想所見?!百x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盵7]足顯杜甫在文學上的自信與追求,再結合作家身世,誦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盵7]又能體會了杜甫“憂民愛物”這樣一種儒家的執念,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誦讀、學習詩歌并結合衛生類高職專業的特點,讓學生進行討論,把學醫者的執著追求、愛人敬人的仁心與從業責任心內化為自己的人格,從而培養學生的醫學精神。還有如大文豪蘇軾,學生學過其《念奴嬌•赤壁懷古》,熟知這位大文豪骨子里融合了儒道釋三家思想。在講授大學語文課程時,可以列舉蘇軾詩詞體現出儒家思想進取精神的部分來進行講解、討論。韓愈、辛棄疾、陳亮等等大家的詩文皆可擇而取之,進入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良好職業精神??偠灾?,通過選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學生在獲得審美的基礎上把儒家思想中與醫學精神契合的部分內化,形成適應社會需求的職業素養、人文素質。
3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人文學科,在大學主要指社會科學,經濟及管理類學科。在我國的大學教育構成中,人文學科的學生大約占30%左右,也就是說大約有幾百萬在校文學科類大學生。
近年來,為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進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作為人文學科類的大學生,要努力學習,大力加強科學素質的提升。
一、人文學科學生科學教育的基本定位與關系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從一般的學科和課程構成在教育目的的反映上看,人文教育主要進行的社會科學,管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教育,在這個基礎上,科學教育既要傳承傳統意義上的自然科學知識與理論,使之拓寬知識領域,更好進行科學素質教育,重點在拓寬知識結構的基礎上,以自然科學知識的教育,求得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重點解決“方法論”問題。對人文學科學生進行科學教育,解決的是學生科學素質問題,為整體提高學生素質奠定基礎,這實際上是現代教育所要面臨和解決的課題。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展開了這方面的探索完成,如廣泛地開設了自然科學的必修課與選修課、基礎與專業課,進行通才與專才的教育,加大學科知識相互滲透的力度。而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工作則更早,其教育方式,體系也更完備,如美國的通識教育、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報告”、STS教育等。
但應當明確的是,我們現在探索的科學教育,已經不能再是簡單意義上的一般的數現代知識的再度灌輸和教育,不能只是一般自然科學的系統性教育,而是要更強調科學精神的培育,及“求真”能力的培養,以此培養學生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這才是在文科大學生中加強科學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
二、人文學科學生科學素質教育重要性
大學生作為同年齡段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其科學素質應當較高。但是,目前對人文學科大學生群體的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中的這一群體并不比其他社會群體的高多少。
一般來說,科學素質應當包括三個方面,即科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的理解程度;對科學研究方法與過程的基本理解程度,以及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的正確理解。同時滿足上面幾個方面的條件,才可以說具備了基本的科學素養。
由于我們教育方法,課程設置乃至教育制度上的缺陷,當代大學生科學研究方法的缺失是較為嚴重的,這點已不容懷疑,這也是多年來我們的科研成果眾多,創造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不高,我們的科研論文眾多,但有獨創性的不多。我們的高學歷、高學位人才眾多,但真正成長為大家的人物即寥寥無幾的重要原因。
中國教育史上,有兩個時期是值得回味和反思的,從中可以看出我們的高等教育的一些缺陷,也就是科學素質培養中的一些問題。
上世紀40年代,由于爆發,國內北京、上海的一些大學內遷至昆明,成立了西南聯合大學。由于戰爭,當時的辦學條件異常艱苦,甚至連基本的時間實驗設備設施及教材都相當缺失,但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學校堅持對學生進行貫通的科學素質教育,不局限于某一學科的專門教育,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提升了學生科學素養,尤其學生掌握與研究方法。因此,培養的學生既有深厚扎實的理論專業功底,同時,又使學生具備了學習與科研能力。這種科學教育的成果在未來展現出來。30年后,到70年代就很快涌現出了楊振寧、李政道和在國內學術界做出杰出貢獻的大家,如“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彭恒武、朱光亞、錢偉長,還有成長為兩院院士的王伏雄、陸寶麟、涂光織、等大家,西南聯大的學術水平在世界都是有具有一定地位的,它培養了幾十位兩院士,如果從大學畢業算起,西南聯大的畢業生20多年后就成了世界公認的大家。
1977年,我國恢復高等教育的招生考試,每年招生人數從20多萬,至今也是30多年,但全國的恢復招生考試以后的畢業生公認為學術大家的寥寥無幾,要成為能問鼎諾貝爾獎的人到目前還幾乎沒有,同樣也是30年,辦學條件優于30年前的西南聯大,而畢業生質量即不能相比,究其原因,科學教育的缺失是其中重要一條,現在的學生,沒有相當嚴格與扎實的基本功訓練、更缺少科學教育中方法的培養,對人文科學的學生,科學素質教育尤其具有不可缺少的地位與重要性。
首先,科學素質是大學生素質構成的最重要基礎之一。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由于我國現行的高考選拔制度上的缺陷,中學階段文理過早分科教育,文科大學生對自然科學教育的理解是極不完整的,更談不上深入和全面。而從理論上看,人的素質是由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三方面組成的,這幾方面相互滲透、聯系和影響,共同構成其整體素質。而科學文化素質是人的素質的最高層次,是其他形式發展與構成的基礎。而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不足,就此而言,對人文大學生的科學教育至關重要,它關系到這類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
其次,社會對人的整體認識偏差使人才的評價系統不完善。我們的大學教育在這種不完善的評價系統的引導下,將大學教育定位于一種單純的職業教育,這種教育理念導致大學教育多年來過于功利化,過分的專業化,具有強烈的行業性與較窄專業性,而目前經濟發展,結構變化相當迅速,原有的重專業、輕復合;重知識積累、輕全面素質提升;重平均發展,輕個性教育的教育模式弊端在市場變化面前變得束手無策,學生技能單一,考試技能較強,工作技能卻較弱,尤其缺乏靈活性與創造性,很難適應當今社會的需求,因此,必須提高人文學科類大學生的科學素質教育。
再次,從現代科技的發展狀況看,邊緣學科、交叉學科日益滲透堅密聯系,實現高度綜合化,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相互融合的趨勢愈加明顯?,F代社會問題,科技與經濟問題都具有相互聯系與綜合性,人類必須站在全新的高度,從整體上去認識與把握客觀世界,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有本專業扎實的理論知識,還應當具有更為廣泛的科學知識,培養良好的科學思維能力,具備良好的科學素質。
因此,我國高等教育要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必須加強科學知識教育。教育本身的功能在于全面提升人的素質,既然要求的是全面提升,當然也就包括了科學素質的內容,否則就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提升素質。自然科學本身重視探求真理的“客觀性”,即實踐性,將是一種知識體系,是一種研究活動,就應當有貫穿于人科技活動和社會活動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的審核能力,通過科技知識與素質的提高,使之具備良好的科學論理與道德,具有良好的科學思維,因此,人文科學而的大學生進行科學教育,重要的在于養成好的科學思維,科學精神,科學論理道德,這對人文學科的大學生尤其是應當的。
三、人文學科大學生科學素質教育的模式
(一)改革目前的課程設置結構
當前在教育方面我們非常習慣于滿堂灌,因此總感到教學時數不多,許多專業學習的標準往往以教學的時數為重要依據,很少考慮當前科技教育發展的形勢和學生接受科技教育的個體差異。
因此,必須大力改革目前的課程結構模式,減少一些強調共性的統開課,盡可能在激發學生興趣和滿足社會需求的基礎上,開設科技教育課程,強化科技教育對人的巨大的培養和塑造功能。
(二)改革高等教育辦學質量評價標準,將科學素質培養納入評價體系之中
當前,我同時對高等教育的辦學質量評估中,一般都著重于教師教案的完整性,近年來甚至以統一性作為模式,由此而來的是,教師的教育個性無法發揮,培養學生就勢必成為一種共性模式。對學生的學習質量評估,過于在考試過程,論文數量,考試分數,甚至將試卷及各類題量都作為一種統一標準。對于人文學科類的大學生,更把作業的規范性和次數作為標準,使學生陷于新一輪的文山題海之中。
因此,要體現科技素質的培養,就要改革這種評價模式,體現“科學素質”培養的特色,要將科學教育課程提升到人文學科學生總課程的的20%以上,加大科技知識普及、科技寫作知識的傳授力度,并結合學科特性,發揮其邏輯思維的特性,在開設一些具體的科技課程同時,側重于學習《創造學》、《科技概論》、《科技論文寫作》、《科技發明與創造》作基礎選修課,加入《科技實踐》課作為具體的一門科技活動過程的實踐課,并要規定一定的訓練量。
(三)建立有特色的科技實踐活動基地
可以考慮在大學的研究機構和社會上的科研開發機構中,有針對性的建立科技實踐基地,并注重人文學科學生特色。
人文學科學生不可能直接參加科技研究,但建立這種基地,可以讓人文學科學生有實踐基地作保證,讓人文學科學生知曉科學研究、科技開發的全過程,尤其是科技開發的組織工作乃至投入生產、創造效益的過程,讓人文學科的學生知曉這一過程,參加組織工作的過程,可以培養科技意識,懂得科研開發的全過程,潛移默化中增長科技活動的知識,提升其科技素質。
(四)改革課堂科學教育方式
當前,相當多的高校已開始逐漸認識到人文學科大學生中開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性,陸續在人文學科中加入了一些科技教育的課程,這種變革當然是非常好的。遺憾的是,從實踐上看,效果似乎還難以顯現出來,近年來畢業生的人文學科的大學生普通缺少創新精神和科技工作應有的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正是這種教育還收效甚微的反映。
原因在于,我們的教育模式上,太習慣于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來應對嶄新的科技發展現狀,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育,就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由于我國基礎教育的特性,使相當多的人文學科在基礎教育階段忙于高考的應試學習,因此基礎教育階段的自然科學知識缺乏。因此,課堂教育要從這一實際出發,不能在描繪一些具體學科的基礎知識,甚至公式的推理與推導,而要著重科技的發展歷程、現狀,著重培養對科學思維、科學精神的養成,著重科學素質的提高。
其次,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充分發揮科技教育手段的作用,利用網絡、多媒體,科技作品的制作等教育過程,培養學生對科研開發過程的理解,甚至就從多媒體設備、電腦教育設備設施的構成與使用講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拋棄一支粉筆講公式,一塊黑板演示現代化科技的陳舊模式。
再次,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我們太習慣于一套試卷,一個標準答案的考核方式,當前要全面改革這種方式,引入如科技開發活動的組織方案制定,科技現象的描述一些帶有自主創新性的科技課程考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科學創新意識。
三、結語
科學教育對人文學科類大學生的科學教育,不單是一種基礎教育的補課過程和彌補過程,而是培養人文學科類大學生對科學素質的理解,對科技活動認識的一門重要素質提升課程,這對這類大學生全面科學素質的提高,對社會的發展有著極大的益處,要充分認識其重要性,在課程結構、教學考試、考核方式上進行改革,才會收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錢貴晴.綜合實踐活動及師資建設研究成果[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引言
初中是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的一個及其重要的階段,而語言的學習又是積累的重要組成部分??梢哉f,語言不僅是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自我修養的手段之一,更是學生領悟中華文化的載體。豐富的語言積累是我國歷代學語文的優良傳統。
1.初中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的重要性
(1)語言積累是我國歷代學語文的優良傳統
我國古代私塾非常重視朗誦的記憶,認為只要多多的朗誦就會積累文字、句子,就能熟能生巧的應用這些文字、句子,因此,那時采用的是經驗式語文教學方式,并要求學生記住所學的知識。比如,我國古代的學生在熟練記憶、背誦《三字經》、《千字文》、《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書目后能熟練將之應用到文章的寫作中。因此,我國古代對語言積累的重視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還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2)當前語言教學的重要課題是語言積累
初中語文新課改明確提出了語言積累的教學任務,這就說明教育部門越來越重視語言積累,這就要求各初中院校需增加學生在課內外的閱讀量,這樣初中教師不僅能夠從繁瑣的語文課程中解脫出來,還能達到新課標規定的課堂閱讀量。
2.初中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的途徑
(1)加強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實現語言積累
朗讀是語言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語言積累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朗讀,學生通過朗讀文章不僅能夠積累豐富的詞語,還能夠積累優美的句子。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大聲的將課文朗讀出來,讓學生通過朗讀文章品味出文章中蘊含的趣味,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感悟并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語言素材。學生在第一次朗讀時,教師要校正學生的發音、咬字,在學生掌握正確的發音后讓學生大聲的朗讀出來,同時教師指導學生采用正確的朗讀形式,比如根據文章的內容可以組織分角色進行朗讀或齊讀、范讀,也可以采取朗讀比賽的形式組織朗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合理的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的朗讀既可以讓學生積累語言,又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情趣。
(2)強調背誦,讓學生在背誦中實現語言積累
與朗讀一樣,背誦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語言積累的有效途徑,人的大腦中知識的儲備與治療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的才干,這主要是由于人在思考和表達時都要從大腦中提取相關的素材。而背誦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學生的讀、誦、悟是一個連續過程,如果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沒有誦,那么學生的理解、感悟將失去意義,語言積累將失去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自身的行為激發學生背誦的熱情,同時為學生做示范、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以激發學生朗誦的主觀能動性。但是,背誦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教師現引導學生縷清文章的含義,在理解每個段落的含義,然后在進行背誦。這樣學生能夠更好記憶背誦的文章,而且不容易以往背誦的文章,同時還能讓學生體會背誦的樂趣,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3)加強對復述的重視和語言的積累
復述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口頭訓練中的重要手段,復述能使學生在使用語言時更加的規范、準確,能讓學生將書面化的語言轉變為更容易讓人理解的語言。在復述時,首先要收集和整理語言材料,然后加工、轉換有用的語言材料,只有這樣才能學生理解和記憶文章,才能加深學生對文章、句子、詞語的理解與掌握。因此,通過規范化的復述方式可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在復述的過程中,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選擇復述的教材時,要結合教材的特點、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能力。例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師生合作復述或表演復述的方式對段落、圖文結合的文章進行復述;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針對性的結構調整方式或人稱轉換方式將長篇幅文章的重點、難點復述出來。在當前提倡開放性學習的階段,教師需不斷引入新的復述方式,不斷改進復述方式,以便讓學生真正做到舉一反三。
(4)擴大學生課外閱讀量
課外閱讀既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能夠培養鈄隕淼奈幕素養,學生通過課外閱讀養成勤于思考、樂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同時鞏固課堂上學習到的語文知識。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的內容引導學生閱讀各個領域的課外圖書,引導學生閱讀積極向上、語言清新、簡單明了的圖書,讓學生在閱讀中成長,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成長。同時,教師也可以將課外圖書帶到課堂上來,與學生一起閱讀、一起分享圖書中的凈化,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優美的詞語、句子,從而為以后的寫作奠定基礎。
3.結語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不僅要靠學生不斷的朗讀文章、背誦文章,還要靠提高學生課外的閱讀量,語言積累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思考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更能讓學生真正理解中華文化的美麗,這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