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農業技術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3 15:42: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鄉鎮農業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鄉鎮農業技術論文

篇(1)

關鍵詞: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體制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和農業技術推廣的日益擴大,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與農業生產規模的迅速發展不相協調的是當前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的落后、老化,管理體制、工作機制、人員結構等方面的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1]。因此,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地方政府部門應加強農技推廣體制管理和機構管理,提高人員素質和工作效率,為我國的農業生產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1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職能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必須制定和實施農技推廣計劃,引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和新成果,并予以試驗、示范和推廣。在農作物的生長方面,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要開展農作物病蟲草鼠等農業生物災害的監測、預報、指導防治和處置工作,并監測農作物苗情、耕地質量、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投入品使用情況,要進行植物檢驗檢疫。同時,還應當管理、保護農業資源,引導、扶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機構,協助農機產品質量、作業質量、維修質量和服務質量的監管工作,開展農機安全生產監管,協助處理農機安全事故[2]。在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方面,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當廣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督和產地環境監管工作,全面推廣農業標準化技術,將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落到實處,建立農產品生產檔案,使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得以順利進行。

2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體制主要問題

2.1管理體制不合理

目前,我國大部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仍舊屬于鄉鎮政府及其部門的管轄之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沒有自主決定權和話語權,所有日常農業技術推廣和管理工作由鄉鎮政府進行安排和組織[3]。然而許多鄉鎮政府由于缺乏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重視和認識,在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進程中疏于對相關人員和事務的管理,甚至有些鄉鎮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缺乏工作熱情,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無法正常、順利地開展。

2.2工作機制不靈活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缺乏切實、有效的管理機制和人員激勵機制,沒有將工作業績、推廣效果與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進行掛鉤,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缺乏努力工作和繼續學習深造的動力,認為無論工作態度和工作成果如何,個人收入、獎勵等都不會有任何變化,許多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兢兢業業工作多年,卻無法進行職稱評定,大大打擊了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沒有根據工作人員的工作崗位、工作職責等制定合理的工作管理機制,沒有將推廣人員按照工作內容不同進行合理劃分,導致農技推廣工作缺乏系統性、層次性和有效性。

2.3人員結構不理想

由于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待遇管理、編制管理、職稱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和不合理,大部分農技推廣機構無法吸引真正具有較高專業素養和推廣才能的人才,致使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結構不理想。許多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技術人員都主要由年齡較大、農業技術知識不全面的當地剩余農業人口構成,由于缺乏待遇提升、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刺激,技術人員沒有針對現代化的農業技術開展及時的、系統的學習和研究,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知識結構老化、落后,無法滿足當前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嚴重影響了鄉鎮農業技術的推廣和農業生產方式的進步[4]。

3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體制問題解決措施

3.1結構管理方面

針對當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體制上存在的管理職能劃分不清的問題,應當將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獨立出鄉鎮政府部門,為了更好地適應當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事業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可建立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推廣企業,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開展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改革,實行公司式管理和運作,徹底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性質、智能、人員管理模糊不清的問題。對于那些與鄉鎮政府有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無法完全從中脫落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可將行政、服務部門保留在鄉鎮政府中,把其具有經營功能的部門和人員與其他政府資源、社會資源進行結合,成立新的農業技術推廣企業,由地方工商部門實施監督、管理,嚴格按照經營范圍參與市場競爭。原有的農技推廣行政部門仍由鄉鎮政府管理,屬基層事業單位,與新建農技公司屬兩個完全不同的法人組織,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組織、經濟上的交叉關系,農技推廣部門人員與政府其他部門人員同屬政府管理、享受相同待遇。

3.2人員管理方面

為了充分適應和滿足當前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科技生產的需求,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企業應當在技術人員和經營人員的選用上采取崗位競聘制,提高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水平。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層應組織農業技術方面的專家、學者,根據目前農業技術發展狀況,制定人才評定、評測計劃、方案和內容,在農技推廣機構內部和鄉鎮所有農業人員范圍內選取具有良好農技專業知識和較強農技推廣經營服務能力、經驗的優秀人才,擴充農業技術推廣隊伍[5]。在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管理上,行政人員和其他服務類職能部門人員應當由獨立出來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或鄉鎮政府統一管理,屬事業單位編制,而技術人員、經營人員可實行獨立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或農技推廣企業人事式管理,使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管理更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3.3待遇管理方面

對于屬事業單位編制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其工資、獎金、財政補助等各類經濟收入按照國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相關標準由地方政府負擔,并納入鄉鎮政府財政預算,其他人事編制的農業技術推廣技術人員、經營服務類人員的待遇由獨立出來的農技推廣機構或新成立的農技推廣企業承擔。在工資分配上,應當進一步加強績效考核管理的合理化和透明度,將工資、獎金等參考標準納入單位、企業總體工資制度和標準內容范圍中,并向全體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公開,避免各種由于收入管理過程不透明而產生的問題和糾紛。同時,應當充分考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基層性和廣泛性,將相關人員待遇收入、職稱評定與工作業績、推廣成果掛鉤,在實行保底基本工作制度的基礎上,根據員工的工作態度、工作成績等將員工彼此之間的收入差距拉開,督促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進行繼續學習和深造、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4結語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鄉鎮農業技術發展和農業生產擴大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為了加快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的速度和效率、加強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相關政府和部門應當高度重視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體制管理和改革工作,解決當前農技推廣機構體制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積極推行體制改革和人員結構優化,為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和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丁奎 繆方云 單位:云南省魯甸縣龍頭山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參考文獻

[1]劉建華,陳公賢,陳宏輝.新形勢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管理體制分析[J].基層農技推廣,2014(6):20-22.

[2]李安寧,王德成.我國農機化技術推廣體系發展問題探討[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4(5):1-4,16.

篇(2)

1、推廣政策落不實。

農業技術推廣法頒布后,雖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在落實上還有距離,主要是在經費方面,農業技術推廣法規定,農業技術推廣經費隨著財政收入的逐年增加而增加。而近年來不但沒增反而減少,造成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步履為艱。

2、推廣隊伍不夠穩定。

造成推廣隊伍不穩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現在:一是工作量大,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長期在農業生產第一線,無論在工作環境還是工作量上是其它行業無法比的。二是工作環境差福利待遇低,由于缺少經費,下鄉缺少必要的交通工具,除了微薄的工資以外就再也沒有其它待遇了。三是晉升職稱緩慢,由于獲得相應等級的科技成果和論文少,學歷再提高的可能不大,晉職稱就得比其他行業晚。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農技人員存在“跳農門”思想。

3、推廣系統管理機制不協調。

一是業務工作范疇不明確,鄉鎮機構改革后,原來五個站或七個站合到一起辦公,難以突出重點,不能獨立進行工作,往往跟鄉鎮政府包片跑中心,造成開會不到,情況不報,試驗示范、科技培訓、技術指導也就停止的局面。原來鄉鎮和縣農業行政部門雙重領導,變成現在的鄉鎮縣里多個部門共同領導,都管也都不管。影響正常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秩序;二是系統內關系難以理順,由于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隸屬于同級行政部門,資金和物資被擠占挪用現象難免發生。1985年開始,國家和省相繼投資籌建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被擠占挪用現象比較普遍。

4、推廣系統內部難以調控。

一是無資金管理權,尤其是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實行財務砍塊包干,縣中心無權過問或監督;二是對農業推廣系統的物品無權管理,特別是鄉鎮站,均歸當地政府管轄,造成農技推廣部門物品被無償擠占、挪用、侵吞。一方面使國家資產白自流失,另方面使鄉鎮站無法正常工作。有的地方甚至連辦公室都被侵占,使農業技術人員“凈身出戶”;三足對本系統的人員沒有管理權,表現比較突出的也是鄉鎮農業技術人員,對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干部,被提拔到鄉鎮領導崗位,抽走了精華骨干力量。同時,又安排一些非本專業人員進入農業技術推廣系統。大大降低了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人員的素質。

二、解決途徑

l、切實提高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認識。

實踐表明,農業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應用于生產轉化成生產力,離不農業技術推廣這個渠道,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是搞好推廣和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基礎和組織保證,要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重要性的宣傳,讓各級領導能夠了解該項工作,該部門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對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起著關鍵作用。只有不斷地加強推廣體系建設,重視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才能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才能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才能促進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

2、切實抓好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優惠政策和鼓勵措施的制定與實施。

一是落實好鄉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工資浮動政策,增加他們的福利待遇,在子女就業、職工住房等方面給以優惠,讓他們思想穩定安心工作;二是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評定職稱時,應注重實績,在科技成果和論文方面應給以優惠,由于他們在基層工作,獲得相當等級的成果和論文非常困難,為了鼓勵他們的積極性,在晉升職稱時應給以照顧。

3、切實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合作,促進推廣事業發展。

加強與科研、教學等單位的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對于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將起到一定的作用。一是以推廣項目為紐帶的合作推廣方式。與有關科研、大專院校等有關單位共同協作,聯合推廣技術項目,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解決了技術走型、變樣、跑粗等一系列問題,有利地促進了項目的推廣;二是以互聘技術顧問方式互相促進提高。農業院校、農業科研單位聘請推廣部門專家為他們的技術顧問,組成技術顧問組,幫助他們提出實踐的新課題及生產方面的新動向,促進科研和教學。反過來,推廣部門聘請科研、教學單位的專家為技術顧問,在不同生產季節進行技術合作,解決生產中存在的技術難題,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順利開展;三是以建立科技示范同區和示范帶為結合點的合作方式。根據科技示范園區和示范帶的具體內容,組織科研、教育、推廣、金融、財政等有關部門,組成一個科技保障集團,在不同時期深入實地,發現問題,及時會診,就地解決問題。加快技術推廣的步伐。

篇(3)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4-0196-1

1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概況

我國的農技推廣體系包括中央、省、市、縣、鄉五級,其中縣及縣以下屬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這是整個農技推廣體系的基礎。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國家設立在縣鄉兩級為農民提供農業公共服務的組織,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推力,是我國實施與實現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手段與途徑。

2 我國農業技術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職能不清

職能的混亂,會造成很多問題的產生。經營、公益性的技術推廣及執法監督管理3個功能混淆。造成技術推廣部門重經營輕推廣、重經營輕服務的現象嚴重發生,有些地區的農技推廣部門甚至只有經營性活動,沒有履行服務性推廣的義務。因此,出現了農民不滿意,領導不滿意,農技人員也不滿意的局面。

2.2 體制不順

農技推廣體制的不順暢直接導致農技整個系統的工作不順、信息不暢。例如:很多農技人員的一大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鄉鎮中心工作上及在編不在崗、混編混崗現象普遍發生。

2.3 保障不足

我國鄉鎮的農技推廣系統中,有2/3的機構存在著有錢養人、沒錢干事的現象,另外的1/3甚至無力養人。據統計,2007年,我國財政全額撥款的縣級以下的農技推廣機構中,其中約36.8%的機構人員和工作經費都有財政保障,而50%的機構只能保障人員經費,相關工作經費(例如:開展試驗、示范等)則主要靠經營創收來保證。

2.4 理念不新

目前:以技術為核心,行政推動,自上而下,產中服務。未來:以人為本,市場引導,自下而上,生產、生活、生態全方位,產加銷一條龍。

2.5 機制不活

競爭上崗、職業資格準入、績效考核等科學管理措施在客觀上較難推行。我國農技推廣機構普遍存在內部管理機制不完善的現象,獎懲并舉的激勵機制和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在推廣機構中很少實行,因此,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沒有有效的監督,就無法調動和發揮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另外,某些實行大綜合的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存在著由于人員身份不同導致待遇不同的現象,有些人員是全額的,有些是差額的,還存在著自收自支的,這樣就很難統一管理,雖然是綜合,實質還是各自為戰。

3 大力推進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3.1 加強機構建設,確保職能有效履行

明確公益性職能任務。加強對農技推廣機構的公益服務性定位的管理,細化公益性職能工作任務,明確要求和職責,細化到每位推廣機構的工作人員。

科學核定編制。本著精干、高效、合理的原則,科學測算、合理核定并落實鄉鎮或區域性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人員編制,確保公益性職能的有效履行。

3.2 加強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

人員競聘上崗。采取公開招聘、競聘上崗、擇優錄取的選拔方式,將真正有能力、有責任心的專業人員吸納到農業技術推廣系統中,以增強隊伍的戰斗力。

強化人員培訓。實施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計劃,對農技人員分層分類開展培訓;實施農技人員學歷提升計劃,選拔骨干農技人員進行專業研修、繼續深造(建立學習的動力機制是關鍵)。

職業資格準入制度逐步實施。推廣機構的農技推廣人員應具備相應的專業背景,或經縣級以上相關部門正式考核培訓從而達到相應的專業水平,才可以進行競聘選拔,尤其是公益服務性的推廣機構一定要嚴格把好準入關。

鼓勵支持大學畢業生下鄉支農。創新用人機制,引導鼓勵涉農專業大學生到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服務,實施農業技術推廣項目,領辦農業試驗示范基地,為基層推廣體系注入新生力量。

3.3 創新運行機制,增強農技推廣活力

全面推行農技推廣責任制度。合理確定崗位責任,明確崗位人員的工作職責、范圍、對象及內容,量化工作指標和任務要求。

建立健全績效考評機制。推行由農民群眾、縣農業主管部門和鄉鎮政府三方共同參與的績效考評機制,將農技人員的工作量和進村入戶推廣技術的實績作為主要考核指標,考評結果與農技人員工資報酬、職務晉升等掛鉤。

創新農技推廣的手段。為了全面推開績效考核制度,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心,要大力推行農技工作人員包村聯戶的工作模式;要創造一切有利的環境條件發揮試驗示范園、高產示范區等輻射帶動作用;大力提高農技推廣公益信息化建設;推廣專家、農技人員、農戶即產學研密切結合的有效形式;采用委托服務、招投標制、政府訂購等方式,摸索農業公共服務等多種實現形式。

3.4 加強條件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鄉鎮或區域性推廣機構設施條件建設。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政府主導、分級負責的原則和多功能、一體化的建設思路,加強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設施條件建設。重點加強儀器設備、辦公條件、交通工具、業務用房的建設,實現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工作有場所、服務有手段、下鄉有工具。

探索村級服務站點建設模式。利用現有辦公場所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的服務設施,采取民辦公助、技物結合、開放運行的方式,逐步建設村級服務站點,探索對農民的服務機制。

參考文獻

[1] 何偉進.淺談農業技術推廣中的困難及對策[J].北京市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04).

[2] 袁文,張一帆.試論農業推廣體制創新的難點與對策[A].第三屆中國農業推廣研究征文優秀論文集[C],2001.

篇(4)

一、鄉鎮基層農技推廣的現狀

鄉鎮農技推廣人員技能和專業知識相對落后,由于鄉鎮農技人員更換頻繁,農技人員對推廣知識掌握的少:另外大多農技人員得不到有效的專業培訓,知識陳舊,不了解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實際操作。2,推廣手段嚴重滯后。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高新技術更新換代步伐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在高新技術的應用上,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應用較少,推廣手段落后,無固定的試驗示范基地,推廣技術跟不上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和規模化種植的步伐。

二、面對農作物規模化種植以及農技推廣的現狀

(一) 加強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以適應農作物規模化種植發展的需求。

農業發展靠科技,科技轉化靠推廣,農業新技術能否順利的推廣到實際生產中與推廣技術人才密切相關。現代化的技術必須有掌握現代化知識的人來推廣,因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要適應新形勢,必須將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放在首位。1,要加強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技術培訓。通過培訓使他們不斷更新知識,更新觀念,提高素質。使其了解掌握新技術的原理、操作規程等,成為“專家”更好地做好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2,要增加鄉站農業技術人員職數,將一些農業院校畢業的大學生補充到鄉站,使老、中、青農技人員相結合,各自發揮特長,提高鄉站人員整體素質。3,要提高廣大技術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全局觀念和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愛崗敬業,盡職盡責,樂于奉獻的精神。

(二)加強農業技術與互聯網的融合,借助互聯網更好的為農業規模化種植服務。

采取政府牽頭,多措并舉,無償服務和有償服務相結合等各種形式建立健全直接到種植戶的互聯網系統。這樣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把十分復雜的農業技術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形象逼真,易于操作和接受;通過網絡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

1,建立面向 種植戶、農業企業的農業科技推廣網絡服務平臺。首先以互聯網思維實現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網絡平臺的融合。其次,通過推廣服務網絡平臺,解決好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的結合點、網絡平臺服務方式與農業技術人員、種植戶的結合點以及農技人員技術的泛推廣,須統籌建立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大數據庫,建立區域與種植戶的結合模式;第三,要解決技術傳播與互聯網媒體、微媒體的結合方式,使盡可能多地覆蓋更多地區、更多領域、更多種植戶。

2,農業科學技術的標準化信息推廣與傳遞。與互聯網思維融合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必然要求提供標準化的技術信息。第一,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要將農業技術成果變成數字化、可信息傳遞的網絡“產品”,變為種植戶、企業易于接受的圖片、動畫視頻、標準化文字等。第二,通過平臺集聚相關涉農科技成果,建立易于分類、檢索與推廣的農業大數據庫,實行全國范圍的農業大數據聯網互通;第三,通過網上與網下示范,以及手機短信、微信平臺載體技術,讓農業技術人員、種植戶知道最新技術成果,實時了解市場行情,推進農產品產銷對接;第四,通過種植戶及農業技術人員互聯網應用后的示范宣傳,擴大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提高農業技術普及率。

(三)加強農機農藝結合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先進技術和裝備。

加強農機農藝的融合,對引領農業機械化發展,促進農業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推進規模化種植的農業現代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農藝技術要標準化、大規模、高速度地推廣,必須與農業機械化技術相結合,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世界農業發展的實踐表明,生物技術與工程技術、信息技術、環境技術集成,農機與農藝相互融合促進,是現代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向,也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規模化種植農業的出現正是機械化技術廣泛應用的前提。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建立實驗,展示示范效果,以點帶面引導農民自覺應用。2,注重培訓指導。通過培訓,使基層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人員掌握技術要點、學會技術推廣方法,指導農民掌握技術要領、正確操作使用機具。發揮專家、技術推廣骨干作用,及時提供技術咨詢服務,解決農民疑難問題,加快農業機械化技術普及應用。3,實行全面推進。以主要糧食作物關鍵環節為重點,加強技術集成示范,加快實現瓶頸技術突破。圍繞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因地制宜推廣重點環節機械化技術,加快提升農業規模化種植和種糧大戶的機械化水平。

(四)加強宣傳預防為主生態防治,逐步推廣有機農業種植。有機種植是一種在生產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也不采用基因工程和離子輻射技術,而是遵循自然規律,采取農作、物理和生物的方法來培肥土壤、防治病蟲害,以獲得安全的生物及其產物的農業生產體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有機防治產品。利用微生物礦物質等滅菌;利用人工或合理輪作除草;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色紙、防蟲網粘蟲板等防治害蟲,使用有機肥漚肥綠肥礦物肥提供養分。有機產品有益于人體健康,有良好的經濟價值和廣闊的前景。種糧大戶對于新技術有渴望又有經濟條件,對于有機種植業得推廣和發展提供了便利,為我們的農業技術推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篇(5)

人是農業技術推廣的主動性因素,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關鍵在于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的數量與素質"因此,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其整體素質,對于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具有重要意義。

1 我國農技推廣人才隊伍的現狀

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包括中央、省、市、縣、鄉五級,設有種植業、畜牧獸醫、漁業、農業機械化等技術推廣機構。從總體上看,近年來,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基本穩定,大專以上學歷和中級以上職稱人員比例明顯上升,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隨著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人力資源開發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人力資源開發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1 總量嚴重匾乏,整體素質偏低 農業技術推廣人力資源的數量和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業技術推廣質量的優劣和效果的好壞。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已取得重要進步,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水平仍然不高。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遠低于發達國家80%以上的水平,究其原因,核心問題在于缺乏人才,尤其缺少在一線從事普及、推廣、轉化農業科技成果的人才。

1.2 結構不合理 現階段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編制內農業技術人員的年齡結構不合理,農業技術人員年齡偏大。二是新生力量補充有限。

1.3 學習培訓少 由于受制經費不足等條件的限制,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尤其是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參加學習培訓機會很少

1.4 事業發展空間有限 能否晉升高級技術職稱是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事業發展上升通道的重要體現。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任務主要是從事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為農戶或農民提供技術指導與服務。由于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比較辛苦,而工資待遇偏低,知識更新慢,很難形成申報技術職稱所必須的科研論文等成果。

2 農業技術推廣人力資源開發的影響因素

影響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人力資源開發的因素有很多,歸結起來主要有五種"

2.1 管理體制不順 現階段我國實行的是以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體的農業技術推廣管理體制,依據行政區域分行業和專業設置,靠行政方式管理"以鄉鎮級種植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例,2010年屬縣級農業主管部門管理的約占40%,鄉鎮政府管理的約占15%,縣鄉雙重管理的約占45%。這種多頭管理體制,導致農業技術推廣責任不明確,部門、地區各自為政,爭項目、搶資金,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人事分離,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農業技術指導嚴重脫節,技術推廣不能很快地向基層延伸,阻礙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影響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積極性的發揮。

2.2 職能定位不清 由于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特別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公益性定位不清,同一機構同時承擔多種職能,造成推廣機構“錯位、越位而不到位”,推廣業務無法正常開展,致使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精力轉移。

2.3 推廣經費投入不足

2.4 “倒三角”的資源配況 盡管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分布以及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的主體部分都在縣、鄉兩級,但是,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工作條件和人員配備均呈現出明顯的“倒三角”現象,即越是上層推廣機構,其工作條件與人員配備越完善,而基層尤其是鄉鎮推廣機構的工作條件和人員配備與實際所需相差越遠。

2.5 責任考評機制不健全

3 加強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

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尊重人才成長規律,以人才培養為重點,以能力建設為核心,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

3.1 發揮農業院校優勢多層次培養農業技術推廣人才 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建設,應從農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農業教育入手,狠抓人才培養源頭。強化農業教育,優化層次和布局結構,加強學科建設。

3.2 創新用人機制 全面推行農技推廣人員聘用制度,規范上崗資格條件,逐步實行資格準入制度,及時補充新生力量。

3.3 構建長效培訓機制 借鑒國外經驗,我國應構建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長效培訓機制。樹立培訓是投資的理念,建立農技推廣人員知識更新制度,制定分層分類培訓規劃。

3.4 建立健全責任考評制度 建立健全推廣責任制度,完善績效考評機制,健全獎懲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篇(6)

農業科技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而農技推廣體系又是農業科技的重要載體,是發揮新形勢下科技對“三農”支撐作用的重要依托。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需要。尤其是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普遍扎根農村,直接聯系千家萬戶,是整個農技推廣體系的基礎和前沿,在為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提供有效服務的技術支撐過程中起著“大樓底座”和“神經末梢”的關鍵作用。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需求,農技推廣體系中人才缺乏、素質不高、職責不清、機制不活、服務手段落后等一些不適應新形勢的問題日漸暴露和凸顯,新形勢、新任務都迫切要求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一、基本情況

我縣位于山西省東南端,地處太行、太岳、中條山三大山系之間,屬于丘陵山區。全縣40萬口人,54.6萬畝耕地,其中五分之四分布在山區和半山區,并且很少有5畝以上的大塊平原地,立地條件決定著我縣的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很低,加之人均不到2畝地,如要糧食獲得高產,勢必通過提高單產來實現,而要實現糧食單產的提高,加大科技的投入最是關鍵。

看一下我縣的科技資源現狀:目前,全縣在編在崗農業、畜牧、蠶桑、林業、水利、農機等農技人員565人,其中,縣局345人、鄉鎮220人。大專學歷以上人員占11.8%;初、高中學歷人員占88.2%。且人員老化、素質不高、服務手段落后。

科技資源的潰乏與落后的農業生產現狀決定著加強我縣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有著更加重要和現實的意義

二、存在問題

1、人才缺乏

一是總量不足。鄉鎮農科站大多站只有1人,且身兼數職,一人得負責技術、植保、土肥、果樹、環保、農產品安全、食用菌、蔬菜、新能源等多方面的技術服務工作,還要忙于政府日常事務和中心工作,很難分出心力來搞研究,搞創新,搞推廣。

二是專業人才缺乏。以鄉鎮蠶桑技術員為例,22名技術員中大專學歷只有4名,占總人數的18%,初、高中學歷的占到82%,且大多不是蠶桑專業畢業的,只是在實踐中土生土長的鄉土人才,由于自身素質的欠缺,接受新技術的能力非常有限,更談不上搞科技創新。

三是人才隊伍老化。由于近年沒有分配或招聘到農業系統的農業專業人員,造成農業戰線人才短缺、人員老化且后繼乏力,工作熱情和激情不高。以蔬菜技術人才為例,目前,全縣只有5名技術員,且年齡均在46歲以上,外出學習機會少,知識更新慢。2010年以來,全縣共發展設施蔬菜1500畝,全部聘請的是山東壽光的技術員。

2、服務網絡不健全

服務網絡在村級基本形成斷層,村委一級沒有設立專門負責農業技術的人員及科技服務點,服務網絡到達不了最需要的底層,很多農業技術、信息要想真正推廣到農戶、農民、種養大戶、經營戶很難。

3、投入不足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待遇沒有保障。以鄉鎮農技人員為例,“三定人員”就有12個,工資雖有保障了,但養老保險、醫保等長期沒有解決。二是裝備水平很低。大多數鄉鎮農科推廣站只有1-2間辦公室。靠“一張嘴、兩條腿”搞推廣的現象普遍存在。三是推廣經費缺乏,沒有新技術研發、推廣財政專列經費。

4、機制不活

在現行的體制下,基層農技人員沒有量化的目標、任務,職責不清。并且缺乏合理的競爭上崗、考評、晉升等激勵機制,這些都大大影響了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業活力。

三、建設內容

1、加強培訓,建設隊伍。一是加快培養農業科技人才。不僅要定期派送縣、鄉兩級農技人員到高校、農業先進縣學習新技術。還要廣泛開展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分層分類定期培訓,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提高基層科技人員的綜合能力。二是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加快培養農村干部、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科技示范戶、大學生村官等農村發展帶頭人;農民植保員、防疫員、水利員、信息員、沼氣工等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種養大戶、農村大戶、經紀人等農村經營型人才。真正打造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硬的人才隊伍。

2、健全服務網絡。實施全省“一鄉一站、一村一點”全覆蓋工程,每個鄉鎮建設一個農技推廣站,每村建設一個科技服務點,培育科技示范戶,建成“縣農技推廣部門—鎮農技推廣站—示范戶—輻射戶”的農技服務網絡,并且每村要有專門負責科技工作的兩委干部,解決村級科技服務環節薄弱的問題。鼓勵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社會組織積極開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構建以公益性推廣機構為主導,其他服務組織廣泛參與的“一主多元”的農技推廣機構。

篇(7)

大豆是我市主要的油料作物,隨著大豆振興計劃、科技入戶工程和農業先進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45厘米窄行密植的栽培面積逐年擴大,單產水平不斷提高。單產由過去141kg/667m2,提高到200 kg/667m2,大山鎮小面積生產示范單產高達247 kg/667m2。下面介紹敦化市以測土配方施肥為中心的大豆窄行密植高產栽培技術。

1、測土化驗

敦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全市16個鄉鎮,200個村屯采集土樣2000份,GPS定位點2000個。土壤樣品經過化驗見表1。進行大豆優質高效栽培,必須了解施肥對大豆品質和產量的影響,尤其是氮磷鉀綜合作用[1]。敦化市白漿土占耕地面積44%,土壤通氣性差,合理施肥是大豆優質高產的關鍵。

表1 全市各鄉鎮土壤化驗平均值(ppm)

 

鄉鎮

氮平均值(ppm)

磷平均值(ppm)

鉀平均值(ppm)

翰章

大石頭

雁鳴湖

江源

青溝子

賢儒

大橋

黑石

江南

官地

紅石

黃泥河

秋梨溝

額穆

沙河沿

123

211

147

304

186

231

144

137

194

152

224

329

225

176

146

56

53

43

48

45

58

56

54

50

49

58

51

55

50

57

156

192

198

121

120

171

138

150

155

143

142

131

篇(8)

30年來,陳維明踏遍全縣16個鄉鎮、189個自然村,兢兢業業地為農民做好服務工作。為把農業培訓工作做得更好,他深入鄉村,調查全縣農村農民的文化結構狀況和科技水平,有針對性地完成了《玉山縣農村農業科技發展現狀與對策》理論性論文,為學校制定了一套較為先進的農業科技培訓工作體系。同時他也虛心學習先進經驗,先后赴江西省農業大學、江西生物科技學院、江西省農科院等教學科研單位參觀學習,把外面的獨特辦學模式和培訓方法帶回來,使農廣校的農業教育工作更加多元化,培訓機制更加靈活,制度更加完善。

在全縣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中,學歷比陳維明高,職稱比他高的也不少,然而農民卻很信任他,在農民眼中,他是最知心的朋友:“因為陳老師熱情人又好、技術又管用,他是誠心來幫我們的。” 他不怕苦、不怕累、不圖名、不圖利的作風,打動了農民的心,贏得了農民的信任與尊重。

追求科技 從不放棄

凡是有利于農業增效,有利于農民增收的新技術,陳維明都大膽實踐和探索,成功后總是最先交到農民手中。為了提高農民的標準化生產能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陳維明還編寫了各種技術操作規程,讓農民按規程去做。其中,通過推廣一茬多熟大棚西瓜種植,實現了“一畝一園一萬元”的目標,全縣種植面積已達8000余畝,平均畝純收入達5000元以上。此外,通過引進種植茶葉良種浙農113、浙農117在樟村等地種植,推廣高山茶葉高產種植與名茶加工技術,使玉山縣名茶生產上了一個新臺階,全面提高了種植水平和產品質量。

農業教育 追求創新

2004年以來,陳維明根據玉山縣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主持實行了固定辦班與流動辦班相結合、短期培訓與長期培訓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等辦學模式,陳維明還根據當地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和需要,開設了近年迫切需要的培訓專業,如沼氣工程、村級動物防疫員、農村經紀人、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人員、高山有機農業生產與加工、超級稻生產等實用性專業作為培訓科目,提高了廣大農民種養水平。

篇(9)

大通縣屬高原大陸氣候,冬季氣候寒冷、夏季氣候涼爽,土質肥沃,地理條件優越,環境宜人;交通便利、寧張公路貫穿全境,并通有寧大高速和寧大鐵路線,鄉鄉通柏油路,50%以上村莊實現道路硬化,利于農產品的運輸。通訊發達,實現了廣播、電視、電話村村通,開通了大通縣農業信息網、農業電話語音咨詢熱線,縣鄉各機關單位全部實現電話、傳真與電腦辦公,具有較為完善的信息網絡傳輸系統,是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理想之地。

近年來,通過實施省、市農業重點新技術推廣項目“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村和種子村的建設,為打造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大通農業、形成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經濟效益顯著,促進了大通特色農業產業的迅速發展。

1 農業生產現狀

“十五”期間,在確保農村自用糧食需求和農民生產生活的前提下,積極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2006年我縣糧油作物種植面積4.64萬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27萬公頃,總產量7.90萬噸。其中小麥面積1.40萬公頃,總產量4.56萬噸;馬鈴薯0.57萬公頃,總產量2.48萬噸;蠶豆面積0.26萬公頃,總產量0.71萬噸;油料1.94萬公頃,總產量4.43萬噸;蔬菜面積0.29萬公頃,總產量11.26萬噸。馬鈴薯、油菜、蠶豆為主的特色作物在農作物總播種面積中的比重占到60%。農作物種植向適應市場需求和高原特色調整優化,由糧油作物為主的“二元結構”向產值高、收入好的“多元結構”轉換。實施了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建立了縣級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和鄉級病蟲監測點。

2 農業技術推廣現狀

2.1加強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壯大了農技推廣隊伍

“十五”末,我縣基本形成了以“縣為龍頭,鄉為紐帶,村為基礎”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縣農技推廣中心現有職工56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8名(占85.7%),工勤人員8名(占14.3%)。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高級職稱7名,中級職稱19名,初級職稱22名,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力量。于2005年建成了大通縣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由專人負責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病蟲信息,指導全縣的農作物病蟲鼠害防治工作。全縣20個鄉鎮均建有農技綜合服務站,管理模式以鄉鎮管理為主,現有人員74人,其中中級職稱14人,初級職稱46人,其他14人;村級服務基本以縣鄉技術人員和村干部服務為主。

2.2 加大了農業科技創新力度,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

重點推廣了青春533、高原448、樂麥5號、民和853等小麥優良品種;青海9號、10號、11號、12號等蠶豆新品種;青雜1號、青雜2號等雜交油菜品種;狠抓馬鈴薯脫毒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重點推廣了脫毒175、下寨65、青薯2號、大西洋等馬鈴薯脫種,使糧油作物的生產逐步向“小麥良種化、蠶豆優質化、油菜雜交化、馬鈴薯脫毒化”的方向邁進。并累計推廣旱作溝播技術0.73萬公頃,配方施肥技術7.67萬公頃,種子包衣技術0.18萬公頃,病蟲草害防治技術23.0萬公頃以及農業重點新技術2.43萬公頃,受益農民19萬人,充分展示了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支撐作用。

2.3加強了農業科技示范區的建設

重點實施了優質油菜、優質蠶豆、馬鈴薯種植基地等項目。2007年共建立優質蠶豆、油菜溝播、小麥良種繁育、優質馬鈴薯種薯繁育及商品薯生產等為主的31個集中連片示范基地66.7hm2。不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而且特色種植初步形成,并向規模化發展。區域化種植、產業化經營的新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我中心在全縣建立14個“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村和種子村,其中馬鈴薯特色產業村3個,面積232.92hm2,平均產量33.75t/hm2,收益達2.025萬元/hm2(0.6元/kg),總收入471.7萬元;油菜特色產業村4個,面積9.488萬公頃,平均產量3 375kg/hm2,收益1.215萬元/hm2(3.6元/kg),總收入達512.3萬元;小麥良種繁育種子村4個,面積327.7hm2,平均產量4 500kg/hm2,收益1.08萬元/hm2(2.4元/kg),總收入353.9萬元;蠶豆良種繁育種子村1個,面積505.4hm2,平均產量4 875 kg/hm2,收益1.17萬元/hm2(2.4元/kg),總收入39.4萬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涌現出一大批種植大戶和特色種植產業重點鄉鎮,發展勢頭積極。

截至2006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 842.85元,比“九五”末增長64.98%,“十五”期間年遞增10.53%。農技推廣為我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貢獻。

3 存在的問題

3.1農民自身科學文化素質偏低

大通是少數民族居多的自治縣,農民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基本素質偏低,接受農業新技術的能力較差。雖然每年都進行科技培訓,但傳統種植觀念改變較慢,因為有文化的青壯年大部分外出打工,真正掌握新技術和實用技術的青年農民不從事農業生產,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部分是老人、婦女,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較慢。村干部和農民技術員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但力度不大;由于經費緊缺,不能系統的進行定期培訓,科技知識更新慢,不能及時掌握新技術新方法。

3.2良種引進、繁育管理工作滯后

篇(10)

[中圖分類號] S8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6-0174-01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組成中占有十分基礎性的地位,但是,畜牧業在我國農業產值領域中的比重大小已經成為了直接衡量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程度十分重要的標志,當前形勢下以及今后的時期中,加強我國農業綜合能力建設已經成為了鄉鎮經濟工作中以及農業經濟工作中十分重要并且緊迫的戰略任務。現代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已經成為了增強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加強畜牧業自身發展,對于促進我國鄉鎮經濟發展以及農業經濟發展,全方位建設小康社會一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但是,做好我國動物防疫工作已經成為了保證我國農業穩定發展最為根本的保障,動物防疫工作不僅僅關系到了我國畜牧業生產以及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更加關系到了人們身體健康,下面,筆者就對如何建立鄉鎮畜牧獸醫的公共服務體系進行淺析。

一、建立鄉鎮畜牧獸醫公共服務體系的現狀

近些年來,我國各個地區的畜牧獸醫機構都實施了改革工作,改革主要從三個方面開展,原來畜牧獸醫的站點不改變,在畜牧獸醫機構改革過程中保持著我國鄉鎮畜牧獸醫站基本不變,不管是在資產所有權方面還是在經費供給渠道方面,甚至是隸屬關系方面都不變,重點將其放在運行機制方面來實施改革,在增強我國鄉鎮畜牧獸醫內部活動方面做文章,將工作重點放在增加服務功能方面。建立起鄉鎮畜牧獸醫技術綜合服務中心,把鄉鎮里面所有畜牧獸醫機構都合并成為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人員實施統一調配,資產要實施統一管理,工作也要實施統一安排。還要做到職能分離,實行一個區域站管理以及中心站管理,我國鄉鎮畜牧獸醫行政執法以及部分公益性僅僅由縣級的畜牧獸醫主管部門來進行負責,飼料銷售以及藥品銷售等等經營性活動都要實行社會化的管理,過去原有的鄉鎮畜牧獸醫工作人員都要進入到中心站中,受委托來實施品種改良工作以及產地檢疫工作,并且從事一個具有經營性的活動。

二、建立鄉鎮畜牧獸醫的公共服務體系措施

1.建立鄉鎮畜牧獸醫公共服務體系要建立籌資機制

長久以來,我國的城市以及我國鄉鎮公共服務籌資的過程恰恰相反,我國城市畜牧獸醫公共服務自上而下進行設置,我國鄉鎮公共服務自下而上來實施設置,這一種戰略存在的弊端就在于1978年至今所實施的改革政策得到了不斷放大,進而導致了我國鄉鎮社會政府轉變自身職能,與此同時,不僅僅沒有對資金的來源進行解決,反而加重了資金的匱乏。特別是在1994年所實施分稅制度以及2000年度所實施的將一改革、兩調整以及三取消作為主題的我國鄉鎮稅費改革,進而使得我國鄉鎮公共服務供給產生了嚴重的變化。我國基層政府自身的稅源得到了萎縮,與此同時,我國中央財政以及我國地方財政上級財政對于我國基層財政轉移的支付規模比較小,不能夠實施透明管理,缺少規范,很難對鄉鎮財政進行彌補。所以,要求我國中央政府財政資金必須要實施戰略性的調整工作,使得財政資金向我國鄉鎮地區的基礎設施配套進行傾斜,這樣也就從本質上使我國鄉鎮畜牧獸醫公共服務具有國家層面制度的保障以及國家層面財政的資金保證,從本質上有利于對制度障礙進行克服。

2.建立鄉鎮畜牧獸醫公共服務體系要建立管理機制

想要建立管理機制必須要實施公開招聘,定崗定責,以錢養事以及動態管理的措施,把我國過去傳統鄉鎮畜牧獸醫站所實施的整體改制,進而實現獸醫站人員的身份置換,所謂的身份置換就是指從單位人轉變成為企業人,在實施改制以后,鄉鎮服務中心要實施競爭機制,進而將人員分化進行落實,使一部分人員成為鄉鎮畜牧獸醫公益主體,進而獲得政府財政,使其能夠用在畜牧獸醫服務部分實施支付資金的轉移,另一部分的人員還要實施相對來說比較個人化的經營,鄉鎮畜牧獸醫機構除了每一年將費用上繳中心之外,其余所獲得的收益都要歸個人。

三、結語

本文中,筆者首先對建立鄉鎮畜牧獸醫公共服務體系的現狀進行了闡述,接著又從建立鄉鎮畜牧獸醫公共服務體系要建立籌資機制以及建立鄉鎮畜牧獸醫公共服務體系要建立管理機制這兩個方面對建立鄉鎮畜牧獸醫的公共服務體系措施進行了探討。

參考文獻

[1] 魏生明.石文輝化隆縣鄉鎮畜牧獸醫科技服務體系狀況的調查與思考[期刊論文]-青海畜牧獸醫雜志2008,38(5).

上一篇: 水利規劃設計論文 下一篇: 婦聯雙擁工作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jiZZjiZZ在线播放 | 日本日本乱码视频在线看 | 午夜在线播放免费人成年 |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五月天久久国产你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