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3 15:42: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三年級數學下冊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我熱愛和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自覺遵守教師職業道德,全心全意為教育事業服務,關注教育改革。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及時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教育和教學能力。以認真負責的態度上好每堂課;用滿腔的愛關心學生,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的,積極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循循善誘,既教書又育人。能主動、認真地服從和配合學校各級領導安排的工作,與同事們團結協作,相互幫助,共同完成學校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
二、以認真的態度學習
新時代要求教師要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學識,要有終身學習的觀念,具備淵博的知識和多方面的才能對每一位教師來說很重要。因為我們的產品會說話,會思考,他們什么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且往往“打破沙鍋問到底”。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為人之“道”。所以我認真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教研活動,我努力學習別人先進的教學經驗,改變舊的教學觀念,把新的教學理念運用在自己教育教學之上。
三、以滿腔的熱情教學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認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因此,他強調“教一個人某門學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結果記下來,而是教他參與把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我在教學課堂教學中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學與導的關系,把教與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上,在教法上著眼于導,以學生發展為本,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主動參與構建知識的過程,促使學生樂學,會學,善學。
本期完成了兩位數乘兩位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統計,小數的初步認識軸對稱,實踐活動,總復習這七個單元的教學目標。主要達成了如下教學目標:
1、會筆算三位數除除以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筆算。
2、會口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十、百的數。
3、初步認識簡單的小數(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初步知道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初步認識小數的大小,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4、認識面積的含義,能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會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并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會利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5、了解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能初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的中的作用。
6、初步認識軸對稱,知道生活的中的對稱現象和軸對稱圖形,了解生活的中的對稱美,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的。
7、經歷從實際生活的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的生活的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次為時兩天的教研活動進行了六個主要議程:一是教研員隨堂聽課;二是教研室指派的兩位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各上一節研討課;三是參加小學選派的兩位數學骨干教師的集體備課;四是小學兩位數學骨干教師各上一節研討課;五是對這四節研討課進行課例反思;六是對五、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材進行教材解析。由于幾位擔任課堂教學執教教師的充分準備,小學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使得這次活動得以圓滿成功。
擔任研討課執教的四位教師是能禹小學的教導處主任楊培志老師(執教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的意義》),星火小學的楊曉花老師(執教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柱體的表面積》),小學的鄭志蓮老師(執教三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集合》),小學的靳秋虹老師(執教二年級數學下冊《評議和旋轉》)。所有的課都上得很出色,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課堂教學之后是課例反思,這一環節中有執教老師的教學設計的介紹,有聽課老師的交流與議課,還有教研員的點評。幾位老師各具特色的教學和深入細致的說課,給聽課教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楊培志老師的課教風穩重,教學功底扎實,充分突出了一個“實”字,課堂教學實在、扎實、注重實效;楊曉花老師的課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處處以學生為本,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注重了數學文化,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靳秋虹老師的課聯系生活,巧妙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的使學生形成了清新的空間觀念,突出了知識的聯系和區別;鄭志蓮老師的課從生活中引出數學,使整堂課圍繞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特別著手抓住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變靜態數學為動態數學。四位教師的研討課引發了大家對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深入思考和積極探討。
在隨后的研討交流中,參會教師一致認為,課前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備課,教學中教師的課改意識強,注重教學知識要來源于生活,運用于實際,服務于數學,注重營造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以及在現有條件下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師注意課堂教學的預設性和教學過程的生成性的統一,要注重數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這幾堂課的共同特點,很值得大家學習借鑒,同時,也認真分析了教學中出現的不足,并對如何改進教學進行了廣泛地交流。
課例反思后進行了教材簡析活動,在這一環節中兩位老師不僅針對本冊教材做了全面系統的解析,還向大家傳授了進行教材簡析的方法:1、抓住每一章節、每個知識點的重難點;2、明確分析出教材中顯性和隱性的知識點;3、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方法;4、分析教材中的哪些知識點是學生最容易犯錯的,哪些是有困難的,我是怎樣通過自己的引導和教學設計來避免錯誤,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老師們一致認為,本次活動集聽課說課評課和教材解析為一體,使大家提高了對新課程的認識水平,弄清了一些以前在理論上和教學實踐中感到困惑的問題,明確了今后教學的努力方向,幾位授課的老師也深深感到,通過參加這樣的活動,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高。
總結這次活動,呈出出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1、領導重視,安排到位。縣教育局楊光宇副局長親臨現場指導,各學校認真組織此項活動,同時以文件的形式制訂了活動實施方案,對活動內容、活動形式都作了詳細、周密的安排。
二、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抓重點,展開討論,講練結合,務求每個學生學懂掌握。突破難點,則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各抒己見,集大成、2012年個人教學工作總結形共識的做法,使學生學得明明白白,既扎實,又能向縱深發展。在初二(5)班,注重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傾斜于基礎要求;在初三(3)班,導入迅速,巧設疑問,引發探究,記牢為先,運用為要,一切為了中考。
三、堅持參加校內外的教研活動,聽了8次公開課,汲取了他人的寶貴經驗。我本人也主動上了一次公開課,并認真聽取了同仁們的評議。我覺得聽課和做課都很重要,他們對于提升一個人的教學能力是有很大幫助,希望大家今后都積極去做,2012年教學工作總結精益求精。
四、及時批改作業,保持好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的作業是學生的勞動成果,無論好壞,他們都充滿盼望,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及時批改,不要讓其熱情的心冷卻,那樣下次作業就會懶于動筆,影響深遠了。我安排學生的作業有;初三(3)有同步練習(每課),作文6次,周記15次;對初二(5)班的要求相對降低,作文不多,只有3次。重點抓寫短語,寫片段,共有10次之多,課課有練習。無論是什么樣的作業,我都及時批改,練習保證當天批改,第二天發給學生,短語、周記、作文保證在一周之內批改完畢,測驗評卷不超過三天。這樣,保證了學生寫作業的積極性。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9A-0056-01
作為課堂有機組成的一部分,“課堂小結”這個教學環節的地位顯得越加尷尬,它往往缺乏變化:時間固定、句式固定、形式固定,讓教師麻木,讓學生反感。“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改造“程序化”的課堂小結,讓其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是提升課堂效率的途徑之一。
一、課堂小結不妨“纏纏綿綿”
臨近下課,許多老師在進行課堂小結時總是顯得匆匆忙忙,一般只有2~3分鐘時間。這種課堂小結很容易流于形式,學生只會看著板書,機械地復述一遍。或者有時候由教師自己再強調一遍,收效甚微。
“纏纏綿綿”的課堂小結,是允許時空的拓展和延伸的。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圓的認識》一課時,在教學完第一課時之后,我在課堂小結階段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你設計一份圓規的使用說明書。”顯然這樣小結方式,學生是不可能在寥寥幾分鐘內完成的,他們首先需要了解說明書的一般格式,對說明書的項目進行簡單的分類,如“圓規的構造”“圓規的功能”“圓規的用法”等,然后才開始積極地回憶課堂教學內容,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盡管這樣的小結完成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學生們卻投入了極大的參與熱情,在課余時間自發地組成合作小組,交給了老師一份份滿意的答卷,他們也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課堂小結理應“疙疙瘩瘩”
課堂小結方式的僵化,讓一些“久經考驗”的高年級學生變得輕車熟路,他們大多數會將板書讀一遍,陪著教師順暢地走完這一過場,而其他的學生則淪為“看客”。提升課堂小結的難度,讓學生真正經歷知識的梳理、構建過程,讓學生自己選擇總結方式、自己確定總結順序。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用字母表示數》一課時,教師將各個知識點隨著教學進程的展開而故意打亂板書的排列順序,最終形成的板書結構顯得非常凌亂。面對“亂七八糟”的板書,指名小結的學生在復述時吞吞吐吐。此時其他同學自發地進行補充、糾正和完善,教師用期待的眼神鼓勵學生集體參與,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串聯,梳理知識之間的前后順序和彼此聯系,最終形成完整、清晰的小結。
三、課堂小結應嘗試“斷斷續續”
課堂小結并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的某一個固定環節,而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靈活地擴大小結的范圍,在適當的契機適時地進行小結,讓學生及時反思,從而促進后繼教學環節的展開,也使得反思歸納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
課堂小結也并不僅僅在課堂上進行,還可以大膽地拓寬課堂小結的時空,讓課堂小結延伸到課外乃至校外,讓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方法,進行各種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小結活動。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元、角、分的認識》一課后,筆者組織學生開展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調查家中常見生活用具的價格,用虛擬物品的形式開了幾家百貨商店,要求學生任意購買兩件商品,算出自己應付的錢數及找回的錢數。由于活動耗時較多,筆者分次開展活動。學生在這種“買”與“賣”的趣味性活動中,興味盎然地開展小結,鞏固了簡單的人民幣計算的方法,這樣的小結方式比那種“指名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四、課堂小結應求“快快樂樂”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9A-0017-01
長期以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操作經驗,也有了操作意識。但是在很多時候,課堂上的操作還停留在淺層次的“偽操作”上,學生的主動性沒有得到充分地展示和發揮。要走出這個“誤區”,筆者認為,要不斷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
一、不重形式重體驗
許多教師在認識上把操作看得比較“神秘”,認為操作是一種復雜的認知活動,進行教學設計時,往往有兩個誤區:一是找不到可以操作的地方,認為不需要操作;二是認為要貫徹“課程理念”,千方百計地在教學活動中尋找可操作的內容,設計可操作的活動。其實,操作本不必如此,華應龍老師曾經說過“要讓數學像呼吸一樣自然”,也許在不經意間,你的一個小小的操作活動的安排就讓學生收獲頗多。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長方形的面積》時,要用小正方形擺滿長方形,從而算出長方形的面積。這樣的活動需要進行操作嗎?一定要每個學生在課前準備好小正方形和長方形,用擺的形式才能探索出長方形面積的求法,才能找出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以寬的計算方法嗎?回答是否定的。這種不能帶給學生任何思維啟示的活動太過“形式化”。筆者在教學時就采用了圖例法來替代這種費時費力的“操作”。這樣的過程不繁雜,不費周折,卻育人于無聲。
二、不重表面重內在
大多操作活動進行時教室是非常熱鬧的,一些教師認為這樣就是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放手學生去做了。其實這樣的操作活動關注點有問題,操作不能給定一個內容而后放任學生自由,而應當給予適當的操作要領指導、合作和幫助,讓學生真正地在操作過程中發現到數學知識。教師在操作活動之前應當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操作提綱,制定操作目標,引導和參與操作過程,給予學生一定的建議,并引發學生的思考。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錐的體積》時,操作過程比較簡單,但是操作方法是簡單的“告訴”,還是讓學生經歷思考后自己去發現呢?操作的目的是驗證還是發現呢?顯然我們應當選擇后者。教學中,筆者是這樣引導操作的:
師:前面學習過圓柱的體積公式,記得是怎樣推導的嗎?
生:記得,將圓柱的底面積轉化為長方體的底面積來計算。
師:統一公式是什么?
生:V=SH。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錐的體積公式,想一想,可以把圓錐的底面積轉化成長方形面積然后用統一公式來計算嗎?
生:不可以。(追問:為什么?)因為長方體和圓柱體上下均勻,而圓錐體不是。
師:那具有相同底面和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是不是相同呢?
生:肯定不同,圓柱的體積大。
師:為什么?
生:如果把圓錐補上一部分,把頂點所在的部分也變成一個圓,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相等,所以圓錐的體積小于圓柱的體積。
師:說得真好,你們聽明白了嗎?那么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嗎?怎樣研究圓錐和圓柱的體積關系?
生:要等底等高,就像圓柱和長方體的關系一樣。
師:你猜他們的體積有什么關系呢?
生:我猜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是圓錐的兩倍。
師:是嗎?我們應該怎樣來研究?
生:可以用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倒水看看,桌面上就有這樣的容器。
師:那就開始你們的研究吧。
……
三、不重結果重過程
針對要研究的內容我們可以設計相應的操作方案,但不可否認,由于操作中可能存在的誤差和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操作未必就能成功,對于這樣的現象,我們要重視操作的過程而淡化操作的結果,讓學生在經歷中總結得失,建立科學的態度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
0108-01
幾何知識在小學數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教學內容涉及物體、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變換,與生活息息相關。幾何知識的學習是由淺入深,學生的空間觀念也逐步積累,其具體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然而,在幾何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的教學手法僵硬,學生覺得抽象難懂、概念模糊不清,難以養成良好的空間思維能力的現狀。如何提高幾何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談三點做法。
一、聯系生活,引入幾何
幾何圖形來源于生活實物,把實際生活引入到幾何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把學生熟悉的實物引入教學,引導學生將生活中對圖形的感受與有關幾何知識建立聯系,提高教學效率。首先,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基本生活經驗和生活經歷,在生活中搜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通過列舉的形式把幾何實物引入教學中。其次,結合教學內容總結幾何圖形的性質和特點,由具體到抽象,講解圖形概念,明確圖形定義,深化學生對幾何圖形的理解。最后,鼓勵學生聯系生活,談談還有哪些實物與幾何圖形相似,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確保學生切實掌握幾何圖形。
例如,在引入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長方形概念時,筆者進行了如下引導:
師:同學們,大家看一下你們的桌子,還有講臺上的黑板。你們覺得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
生A:長長的,四四方方的。
生B:都有角。
……
師:大家都能看得出其中的相同點并能總結出它們的特點,非常棒!在數學中,我們把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做長方形,又叫矩形。那么,你們還能在生活中找到和長方形相似的物體嗎?
生B:書本、站牌……
在以上過程中,通過現實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物體形狀,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學生感受到了幾何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幾何的意義和樂趣。
二、動手操作,了解幾何
學生在學習幾何知識時,只憑借看、聽、說等方法是不夠的,動手操作能使抽象的圖形具體形象化,加深對幾何圖形的理解。同時,能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思維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提供感性材料,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引導學生制作各種平面、空間圖形的模型,讓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看一看、畫一畫、拼一拼。學生通過制作模型的過程步驟,熟悉每一種幾何圖形的特點,弄清幾何圖形之間的聯系,在親自動手中理解幾何概念,促進思維發展,增強表面認知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筆者準備了適量的硬皮紙和膠水等教學輔助材料,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用硬皮紙做出一個長方體:筆者先在黑板上畫出如何剪裁硬皮紙框圖,讓學生按要求剪裁硬皮紙,完成這一步后,引入表面積的含義,通過剪裁后的硬皮紙,學生可以直觀地測量表面積的大小。
通過上述一系列引導和制作過程,把動手操作和幾何概念巧妙地結合起來,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直觀地了解了長方體的構造,并且學會了表面積的求解,增加了他們學習幾何的興趣。
三、空間想象,構造幾何
在數學幾何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所謂空間想象能力,就是指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距離、方向等,經過加工后在人的頭腦中形成映象的能力。在幾何中用此種能力解決幾何問題,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方面,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去觀察、觸摸幾何模型,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有意識地感知。不僅可以借助實物,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呈現幾何模型的多維動態,引導學生在腦海里重現圖形,循序漸進地使圖形在腦海中翻轉。另一方面,教師應培養學生進行空間想象的習慣,可以由淺及深,由二維到三維。讓學生在聽到某一圖形名稱后,就能習慣性地在腦海中再現其形狀,比如先長方形再到長方體,從圓形再慢慢想象到球形,如此循環訓練,逐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估算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的一項內容,也是數學教育界一致認為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數學技能,估算具有快捷、實用、相對準確的特點,可以提高學生計算速度。《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教學建議”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如何在低年級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估算的價值,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而提高他們的估算能力呢?下面是我在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估算的作用
我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在教學中增加“營養”,讓估算貼近生活,進入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把感性認識轉化成估算意識,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估算的興趣,讓學生從估數開始接觸到估算的知識點。
二年級下冊例題:第一杯子裝有200粒黃豆,右邊的兩個杯子里的黃豆大約各有幾百粒?讓學生猜測大約有多少粒并說明理由,讓學生體會到估算就在生活中,可以現學現用。估算與實際生意緊密相關,估算與其他的數學知識也密不可分,低年級估算能力要與準確熟練口算為基礎,我在教學過程中把估算的方法教給學生,如“去尾法”、“進一法”,例題;估算48+8時,教會學生可以把48看作50,8可以看作10,50+10=60,所以估計48+8的得數不會超過60。
二年級下冊例題:電話機單價98 元,電飯煲單價192元,自行車單價403 元,電風扇單價105 元。媽媽帶了300元買一部電話機和一個電飯煲,夠嗎? 買一輛自行車和一臺電風扇,大約需要多少元? 讓學生在小組里說說你是怎樣估算的,這樣教學,讓學生通過整理信息、觀察、比較、分析,給學生提供了估算的機會,讓他們體會到估算就在生活中,學習估算也是很有趣和必要的。
二、鼓勵估算算法的多樣化
《新課標》提出“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估算既然是一種計算,也會出現多種估算方法。估算的方法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也就不同了。無論是“加減的估算”還是“乘除的估算”,估算方法都是先把算式中的數看成跟它比較接近“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的近似數”,再通過口算算出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肯定和鼓勵學生總結出的估算的多種思路和方法,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估算方法,不必強調學生用其中的哪一種,讓學生理解估算方法有很多種,只要是合理的,就能存在的。我在教二年級下冊和三年級數學內容中,逐步培養學生估算方法的多樣化,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估算能力,目的是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只有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才能產生多樣化的估算方法。二年級下冊練習題: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到劇場去看木偶戲,一年級有195 人,二年級有198 人,劇場共有400 個座位。夠嗎?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理解題意后,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分組討論,最后讓小組匯報,學生們的情緒很高,各小組都呈現自己的解決方法。
方法有①:直接計算,195+198=393,393<400. 夠坐。
方法②:將195 看作200,198 看作200,200+200=400,400=400,夠坐。
方法③:將195 看作200,200+198=398,398<400,夠坐。
方法④:將198 看作200,195+200=395,395<400,夠坐。
這樣教學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對算法進行自主修正、反思、選擇、確認,從而實現算法的優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讓學生感受到方法的多樣化以及方法之間的關系,不僅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升估算策略的多樣化,也幫助學生形成優化意識,提高他們的估算能力。
三、加強估算的準確性及習慣
估算教學并不是單一的計算技能訓練,它有機地滲透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它以熟練的口算為基礎,為精確的筆算服務。學生的估算能力越強,計算能力也會越高。估算可以挖掘出學生潛在的創意和智慧。估算教學中讓學生在“估一估”后再“算一算”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估算的合理性,與真實數據之間的差距,從而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二年級下冊例題:每盒有48 枝水彩筆,先估算3 盒大約一共有多少枝,再用豎式計算。這樣教學不但關注了筆算和估算的訓練,也讓能學生逐步養成估算的習慣,而且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精算過程中應有估算,即利用估算來尋找精算的錯誤,其實估算中也會用到精算,精算與估算是一組不可分割的計算方法。例如:在教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先讓學生應用估算的方法估計商是幾十多還是幾百多,再讓學生用豎式計算。這樣教學是讓學生通過估算對計算的結果作大致的判斷,計算結果出來后,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估算,以驗證計算的正確性,讓學生體驗估算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習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32-0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小學數學開設了“綜合與實踐”內容,明確了“綜合與實踐”的教學內涵與意義。盡管一線教師對它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仔細剖析實際教學還是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內容選擇無從下手、活動組織力不從心、教學重心有失偏頗等,加上主觀上將其簡單等同于“綜合練習”或者輕易看成“興趣活動”,導致了教學方向的偏離,降低了活動的效益。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總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而“綜合與實踐”是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的重要載體。如何正確詮釋該課程的內涵,演繹“綜合”與“實踐”的精彩?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突出學科特征,散發數學味
整合各個獨立的學科,融合學科差別、建立大學科觀是國際上教材編寫時的共同趨勢。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著數學課卻感覺是在搞社會活動,這樣張冠李戴就喪失了學科特點,數學課必須要堅持數學特色。
散發數學味首當其沖就是要簡約教學目標。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要落實四基,于是為了達成所謂的情感目標,那些貼著愛國主義、互助友愛、公益環保等的標簽都跑進數學課堂。由于數學“綜合與實踐”課不像“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和“統計與概率”那樣有鮮明的知識特點,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識的有機揉合和方法的靈活運用,一些教師就以為是沒有新知識,在教學內容輕松簡單的情況下增加思想價值來為自己的課堂加碼,這樣的想法是很膚淺的。如,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旅游費用的計算》一節綜合實踐課,曾有教師在旅游景點的選擇環節就安排“看圖片”“說經歷”“談感受”“選景點”四個步驟,近十分鐘被強行擠占。可想在費用的理解、選擇和計算等的教學上會是怎樣的倉促,一節課就在學生涂涂畫畫中草草收兵。簡約教學目標就是要突現數學學科內容,那些數學所特有的知識、思想和方法是必須要“放在頭版頭條”的。數學不是一個筐,什么東西都往里裝,要用數學的魅力來吸引學生學數學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強大的動力。
二、整合數學知識,強調綜合性
數學課程標準中對“綜合與實踐”的解釋之一就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解決一些數學問題或現實問題的過程”。很明顯該注解的關鍵詞中有“綜合”,換句話理解就是我們的教學要培養學生能綜合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學習綜合性的數學內容。正是借助這種綜合性強的課程載體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探索和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合”不僅是數學內部各分支之間的聯系,也是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遷移。如,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面積是多少》一課,學習如何計算復雜的圖形面積,學生不僅需要綜合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還要靈活選擇分割、拼接、旋轉等解決方法,在不規則的面積問題上還要將精算與估算有機結合,這里就很好地將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進行了有效綜合。實際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圖形的特征,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將不規則轉化為規則,化腐朽為神奇。又如,學生在學習了統計知識后,可以創設《小鬼當家》的活動內容,在課余時間利用表格記錄一周里全家的日常開支,繪制成折線和扇形統計圖。一方面既讓學生親身經歷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全過程,鞏固了統計的知識,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學習基本的理財常識,學會合理安排生活開支,從小培養理財意識,也與語文教科書中設置的“勤儉節約”主題單元教學相得益彰。
三、聯系實際生活,注重實踐性
如果說綜合是一種思維方式,那么實踐就是一種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學習品質。教師在教學其他三個板塊的內容時是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活動使學生獲得新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而“綜合與實踐”的教學則是引導學生運用以往的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的問題,它需要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去開展各項具體的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提升研究性學習能力,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
實際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實踐,既要“全程”也要“全員”。如,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活動流程是收集圖形、觀察特點、尋找并畫出對稱軸、創作軸對稱圖形。活動前教師要鼓勵每一個學生走進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用自己極具個性的方式捕捉身邊的軸對稱圖形,比如拍照、繪畫、錄像、采集等。學生親自實踐了,他們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沒有了實際的觀察,所謂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獨家發言。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不僅可以發生在課外,在課內也一樣可以生動模擬。如,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教室內開辦“小小文峰超市”。學生自己從家中帶來各種各樣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長了解具體的價格,再準備一些仿真的紙幣。活動時學生扮演顧客、導購員、收銀員等,自由購物、自行結算。在模擬實踐中積累“買”與“賣”的經驗,增強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完善課題過程,加強研究性
“綜合與實踐”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活動,如何選擇有現實意義而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是教師教學設計時的首要環節,接著是問題的展開、問題的解答和活動的總結。其實一次綜合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經歷了選一選、問一問(選題),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開題),試一試、做一做(做題),講一講、評一評(結題)。這樣的四個環節就和科學家做課題研究完全一樣,只不過他們的課題歷時較長、難度更大、綜合性更強而已。
整合各個獨立的學科,融合學科差別、建立大學科觀是國際上教材編寫時的共同趨勢。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著數學課卻感覺是在搞社會活動,這樣張冠李戴就喪失了學科特點,數學課必須要堅持數學特色。
散發數學味首當其沖就是要簡約教學目標。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要落實四基,于是為了達成所謂的情感目標,那些貼著愛國主義、互助友愛、公益環保等的標簽都跑進數學課堂。由于數學“綜合與實踐”課不像“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和“統計與概率”那樣有鮮明的知識特點,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識的有機揉合和方法的靈活運用,一些教師就以為是沒有新知識,在教學內容輕松簡單的情況下增加思想價值來為自己的課堂加碼,這樣的想法是很膚淺的。如,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旅游費用的計算》一節綜合實踐課,曾有教師在旅游景點的選擇環節就安排“看圖片”“說經歷”“談感受”“選景點”四個步驟,近十分鐘被強行擠占。可想在費用的理解、選擇和計算等的教學上會是怎樣的倉促,一節課就在學生涂涂畫畫中草草收兵。簡約教學目標就是要突現數學學科內容,那些數學所特有的知識、思想和方法是必須要“放在頭版頭條”的。數學不是一個筐,什么東西都往里裝,要用數學的魅力來吸引學生學數學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強大的動力。
二、整合數學知識,強調綜合性
數學課程標準中對“綜合與實踐”的解釋之一就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解決一些數學問題或現實問題的過程”。很明顯該注解的關鍵詞中有“綜合”,換句話理解就是我們的教學要培養學生能綜合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學習綜合性的數學內容。正是借助這種綜合性強的課程載體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探索和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合”不僅是數學內部各分支之間的聯系,也是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遷移。如,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面積是多少》一課,學習如何計算復雜的圖形面積,學生不僅需要綜合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還要靈活選擇分割、拼接、旋轉等解決方法,在不規則的面積問題上還要將精算與估算有機結合,這里就很好地將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進行了有效綜合。實際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圖形的特征,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將不規則轉化為規則,化腐朽為神奇。又如,學生在學習了統計知識后,可以創設《小鬼當家》的活動內容,在課余時間利用表格記錄一周里全家的日常開支,繪制成折線和扇形統計圖。一方面既讓學生親身經歷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全過程,鞏固了統計的知識,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學習基本的理財常識,學會合理安排生活開支,從小培養理財意識,也與語文教科書中設置的“勤儉節約”主題單元教學相得益彰。
三、聯系實際生活,注重實踐性
如果說綜合是一種思維方式,那么實踐就是一種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學習品質。教師在教學其他三個板塊的內容時是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活動使學生獲得新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而“綜合與實踐”的教學則是引導學生運用以往的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的問題,它需要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去開展各項具體的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提升研究性學習能力,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
實際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實踐,既要“全程”也要“全員”。如,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活動流程是收集圖形、觀察特點、尋找并畫出對稱軸、創作軸對稱圖形。活動前教師要鼓勵每一個學生走進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用自己極具個性的方式捕捉身邊的軸對稱圖形,比如拍照、繪畫、錄像、采集等。學生親自實踐了,他們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沒有了實際的觀察,所謂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獨家發言。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不僅可以發生在課外,在課內也一樣可以生動模擬。如,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教室內開辦“小小文峰超市”。學生自己從家中帶來各種各樣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長了解具體的價格,再準備一些仿真的紙幣。活動時學生扮演顧客、導購員、收銀員等,自由購物、自行結算。在模擬實踐中積累“買”與“賣”的經驗,增強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完善課題過程,加強研究性
二、教材分析
本冊的重點:混合運算和應用題是本冊的一個重點,這一冊進一步學習三步式題的混合運算順序,學習使用小括號,繼續學習解答兩步應用題的學習,進一步學習解答比較容易的三步應用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復雜的數量關系,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得意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繼續培養學生檢驗應用題的解答的技巧和習慣。第二單元整數和整數的四則運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學的有關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復習、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數的認數范圍擴展到千億位,總結十進制計數法,然后對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運算定律加以概括總結,這樣就為學習小數,分數打下較好的基礎。第四單元量的計量是在前面已學的基礎上把所學的計量單位加于系統整理,一方面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更加鞏固,一方面使學生為學習把單名數或復名數改寫成用小數表示的單名數做好準備。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自然數和整數,掌握十進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含有三級的多位數。
2、使學生理解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法之間的關系。
3、使學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整數口算、筆算的熟練程度。
4、使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加法和減法的筆算和簡單口算。
5、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數據整理的方法,以及簡單的統計圖表;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的平均數。
6、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會比較熟練地計算一般的三步式題,會使用小括號,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的文字題。
7、使學生會解答一些數量關系稍復雜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并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的應用題;初步學會檢驗的方法。
8、結合有關內容,進下培養學生檢驗的好習慣,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和唯物辯證觀點的啟蒙教育
(二)過程與方法
1 . 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初步了解運籌的思想,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2.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措施:
1. 加強思想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使學生進一步端正學習態度。
2. 以學生為主體,提倡啟發式教學,注重嘗試教學,Ji發學生求知欲。
3. 重視抓課堂教學改革,采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要求作業在課堂上完成,并及時反饋。
4. 做好后進生的輔導工作,實施“課內補課”的方法,組織互幫互學。
5.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和綜合能力。
6. 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8. 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五、課時安排
四年級下學期數學教學安排了72課時的教學內容。各部分教學內容教學課時大致安排如下:
一、混合運算和應用題(11課時)
1、混合運算2課時
2、兩、三步計算的應用題8課時
3、整理和復習1課時
二、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18課時)
1、十進制計數法2課時
2、加法的意義和運算定律3課時
3、減法的意義和運算定律3課時
4、乘法的意義和運算定律4課時
5、除法的意義4課時
6、整理和復習2課時
三、量的計量(6課時)
2、名數的改寫4課時
四、小數的意義和性質(17課時)
1、小數的意義和讀寫法2課時
2、小數的性質和小數的大小比較3課時
3、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4課時
4、小數和復名數3課時
5、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2課時
6、整理和復習2課時
五、小數的加法和減法(3課時)
小管家1課時
六、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10課時)
1、角的度量1課時
2、垂直和平行2課時
3、三角形2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