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3 15:42: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財經英語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財務預警模型分析
(一)單指標財務預警
最早利用單個指標預測民企財務預警的統計方法是美國的比佛(Beaver,1966),他認為民企此時的經營狀況概括為財務失敗,不僅包括企業發生的財務破產的極端現象,還包括在正常的生成經營過程中如果公司發行的債券拖欠不履行、償債不及時、或者不能優先支付股利等與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相違背的活動,就可以運用這些單個的指標進行說明民企出現財務失敗的現象。利用的單個指標主要包括現金流量/總負債,凈利潤/總資產。其中第一個指標比較精確,預測的準確率達到89%,第二個指標的準確率達到78.5%,距離失敗的時間越短,準確率越高。這也符合了財務預警是個持續的動態,對企業的影響是有潛伏期的。如果能夠提前一年預測出企業即將面臨財務困境,及時采取措施是能夠阻止困境的進一步惡化的。兩個指標都涉及了現金流量這個指標,因為現金做為流動性最強的資產,具有很強的變現能力,所以該模型在利用過程中具有局限性,為了彌補不足,還將企業的其他各項流動資產的變現能力也融入進去,并將民企的生產經營狀況的結合在一起,將所有可以變現的資產全部量化,用全部的負債包括長期負債與流動負債作為基數,整個負債規模,不僅考慮了總量,還考慮了流動性,將整個負債累計在一起,因為一旦出現財務困境,不僅短期負債償還沒有了保障,從長遠角度看,影響到整個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籌資信譽。這就使得運用單個指標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時,分子是流動資產,而分母是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之和,分子分母雖然不具有可比性,但考慮的是整個企業的融資和資產問題,能夠客觀預測出企業的長短期償債能力,而避免了單獨考慮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的局限性。單變量指標主要是考慮變現能力比較強的資產,因為這些資產才具有很強的償債能力。這種資產的一部分的變現與整個負債的對比得不匹配性就會造成無法考量民企整體資產的獲利態勢。用單個指標預測民企的財務困境方法雖然簡單,但是因為不同性質企業保留的現金持有量是不同的,不同行業的財務比率不具有可比性,不利于公眾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就會出現不同的財務比率與與企業的真實客觀情況存在很大差距的情況。特別是對于一些受季節性影響較大的公司,運用相同的指標進行比較也會產生沒有橫向縱向的可比性,會引來很多爭議,逐漸被相對應的多變量分析方法所彌補其劣勢。
(二)多變量財務預警
多變量模型包括Z分數模型和F分數模型。(1)Z分數模型。為了彌補單變量指標預測財務預警的局限性而引入多各變量進行預測企業的財務困境,美國學者奧曼(Altlan,1968)將與企業財務狀況相關的若干變量組合在一個函數方程: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其中:X1為營運資本/資產總額,反映了企業流動資產的變現能力和規模特征。民企是否會面臨財務困境,主要看可以立即償還債務的流動資產在整個資產中所占的比重的大小。可變現的營運資本越多,可以償還的債務能力越強?;蛘郀I運資本對負債的比例越大,則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越小。陷入財務困境的企業應該優化流動資產的構成,加快存貨的周轉速度,盡快處理滯留的存貨;建立信用等級評分制度,提高應收賬款的質量和回收速度。同時,還應該合理安排短期債務,使流動比率的數值提高。X2用到了企業的期末留存收益。民企的留存收益是由企業多年的生產經營活動累計形成的,企業以支付給企業股東的股利的稅后凈利潤來表示期末留存收益,稅后的累計獲利能力越大,發生財務風險的可能性越小,企業采取科學的經營方法和籌資手段,合理保證累計稅后利潤的持續增長。X3即EBIT/資產總額,該指標考慮了支付所得稅和利息之前的利潤對企業的貢獻度,息稅前利潤占整個企業資產的比重。一般來講,總資產規模越大的企業承受財務風險的能力就越大。由于固定資產和長期經營性資產一方面是企業經營的重要的基礎保證,規模越大,企業的獲利能力就越強,從而企業的償債能力就越強;但是由于這兩類資產變現能力很弱,所以如果過大的話,由于其相應變現能力和變現金額的約束,反而會降低企業的償債能力。因此,不能一味的追尋企業資產規模的擴大,資產規模的擴大是會提高企業的償債能力,但是隨著其提高,企業相應的負債也會急劇提高,對于總資產內在的各大類資產相對總負債內部的各大類負債的比例很難控制和調整。如果這兩者產生了很大的偏差,必然會導致企業的財務狀況的惡化。因此,不能一味的追求企業總資產規模的擴大。為了保持企業持續經營核算的假設科學性,這個指標在計算時是以正常業務經營的息稅前利潤為基礎,不僅全方位考察投資者和債權人關注的資產的整體流動情況和償債能力行為,而且對于利潤的積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個指標對于多變量分析方法是非常重要的。X4測定的是財務結構,分母為總負債的賬面價值,分子為股東權益的市場價值,能夠反映出民企在目前的政治經濟環境下所有者的資產能否增值,如果出現股東權益市場價值增加,則不會出現財務困境。所以這個指標在上市公司預測財務危機的時候經常利用到。但是由于民企目前股權結構非常復雜,如何確定股東權益非常難,所以對于民企而言,如果確定權益的市場價值,通常用預期收益法來確定股東的市場價值。這個方法雖然很科學,但是經常利用到行業平均資金利潤率來確定股東權益的市場價值,如何確定本行業平均資金利潤率又是個難題,在確定行業平均資金利潤率的時候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主管確定的股東權益市場價值很難完全符合現實,這也就導致這種方法在運用時候要考慮主觀判斷的誤差。X5為總資產周轉率,資產周轉率越低,周轉的天數變長,所以對于財務困境和財務破產企業來說,陷入財務困境和財務破產的根源并不是資產規模太小,而是就企業自身來說其經營出現問題。因此即使一味地擴大總資產規模,也不會擺脫危機,相反,如果采用剝離和分立的方式優化民企的資產結構和發展方向,集中優勢資源發展拳頭產業,會使得民企更具競爭力。同時,還可使公司資產獲得有效的配置,提高公司資產的質量和資本的市場價值。這樣適度科學地減少資產將更有利于企業走出財務困境和財務破產,走向良性發展的道路。因此,本文所指的降低總資產規模是在理性預期基礎上的有利于自我發展、符合經濟規律的降低。X5的分子為扣除銷售折扣和銷售折讓后的銷售收入凈額。對于處于財務困境中的民企而言,必須有勇氣在危機面前進行取舍,優勢資產優勢力量發展自己。而且處于財務困境中的企業,它的生產存在一定程度的惡化,一定程度上依賴非經營性利潤來維持,有一些生產可能已經處于停滯或半停滯狀態,已經沒有什么經濟效益了,應該剝離或者轉產。這樣的話會使企業生產的產品、生產流程等發生變化,企業要在剝離沒有經濟效益的資產的同時引進新的生產線,新的生產原料以及相應的技術人員,這樣會使成本急劇上升,而轉產后生產出來的新的產品要銷售出去會需要一定的時間,企業在信用水平低下的情況下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為新產品打開銷路,這樣就產生一個時間差,造成利潤的暫時下降。另一方面,對于陷入財務困境的企業,其債權人通常更愿意與企業直接聯系,進行非正式的財務重整,幫助企業恢復和重新建立較堅實的財務基礎,從而得到雙贏的結果。這種非正式的財務重整主要有債務展期和債務和解。有時對于發生財務困境的企業,債務的展期或到期債務的減免都會為發生財務困境的企業贏得時間,使其調整財務,避免破產。這樣一來,這種非正式的財務重整可能會使財務困境企業的財務費用有所提高,這樣的銷售周轉率就會下降。Z分數模型從不將僅考慮了整個企業的資產構成,還考慮資產對企業的銷售能力的貢獻度和獲利水平的構成,將企業的償債能力、獲利能力、營運能力都囊括在整個企業的指標分析構成中,將財務預警的指標能夠科學量化,反映的結果也非??捎^:Z值越小,說明企業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非常低,而且科學量化的數值能夠定位出企業到底是哪個指標出現了問題。作者還將該模型運用于具體的企業,得出該企業的Z值的臨界值為1.8。根據預先確定的標準如表(1)所示。奧曼教授將該方法運用于正在持續經營的33家美國企業進行預測,精確度非常高。但是運用該模型的前提條件是企業必須提供真實性、準確性、完整的會計資料。該模型在西方國家如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法國、德國、愛爾蘭、日本和荷蘭都得到了廣發的應用。與正常經營的企業相比,面臨財務困境的企業的Z值的平均值都低于臨界值1.8。(2)F分數模型。Z模型在預測企業的財務困境的時候沒有用到企業的現金流量,而企業的現金流量在預測企業的財務預警時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為了綜合反映企業的獲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將企業的現金流量的變動反映在F分數模型中。所以F分數模型結合了Z模型和單變量模型的優點,避免了兩種方法的缺點:專家認為F模型結合了企業的現金流量,在預測財務困境方面更具有客觀性,科學性。本模式結合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相關標準發生了變化,現有的計算方法也必須改變,這樣才能科學客觀評價企業的現在及未來狀況。本模式使用的樣本更加擴大。為了彌補樣本量少的局限性,本模式在選取樣本時候選取了不同行業的企業,這樣得出的結果即具有一般性,又含有特殊性,樣本結果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本文選取了PCPlus會計數據庫中1990年以來的4160家公司的數據進行了F分數模型檢查;F分數模式如下:F=-0.1774+1.1091X1+0.1074X2+1.9271X3+0.0302X4+0.4961X5其中:X1、X2及X4與Z分數模型中的X1、X2及X4相同,這里不再進行分析。而Z分數模型的樣本僅為66家(3家破產公司及33家非破產公司)。運用F分數模型檢驗方法得出的結果對比如表(2)所示。其中:X1、X2及X4與Z分數模型中的X1、X2及X4相同,這里不再進行分析。兩個模型的區別在于運用的X3、X5不同,在F分數模型檢驗中,X3是一個隨時能夠利用的現金流量,衡量企業所有的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所產生的可以立即用于償還債務的現金流量。但有時候,企業提取的類似于折舊攤銷等費用,也是企業創造的現金流入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必要時可以動用用于償還債務。X5則測定的是企業所有資產創造現金流量方面的能力。相對于Z分數模式,該模型主要用于分析企業手中隨時可以支配的現金流量,更加強調企業的現實能力。根據不同企業不同指標和財務比率的測算,得出其臨界點為0.0274;若某一測驗的企業的F分數低于0.0274,則將被預測為破產公司;反之,若F分數高于0.0274,該企業還可以持續經營下去。當然,不同企業所處的行業有差別,財務比率可能相差很大,為了使得比較的結果具有可比性,可以將行業因素帶來的誤差消除到最小,比如將行業樣本得出的模型來預測同類企業的情況。或者在選取樣本構建模型時直接刪除樣本個體的行業差別對預測精確度的影響,將所有備選企業的財務比率除以行業平均財務比率得出該比率的中位數,從而構造出該行業的平均指標,這樣得出的比率預測模型對大多數企業都適用。
三、財務預警應用
(一)提供真實的財務信息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預測民企的財務困境,基礎必須是依靠企業真實公允的會計信息。所以為了使得財務預警模型更加客觀量化出企業目前的狀態,必須將經過注冊會計師審計后的財務信息提供給構建財務預警模型的經理層或者治理層。但是縱觀我國目前的資本市場充斥著會計信息造假不真實的現象。而且將企業的經營活動凝練成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財務報表會用到很多會計估計和判斷,這些需要主觀反映的事實就操作會計利潤和報表制造空間和彈性,虛假的事實也會給進行財務預警制造很多障礙。企業的經理層會被表面的會計數字而迷惑不去考慮構建預警模型,遲延滯后的預警會讓企業忽視真實經營績效,當出現經營失敗的時候會在采取措施可能有點為時過晚,這時可能就會由財務困境演變成財務破產。普遍存在利潤操縱、虛假信息等極不規范現象,企業財務報表的編制因為包含很多的主觀判斷,這樣就會存在很多的的彈性與信息失真的空間,往往并不能依據載體真正真實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與成果。所以在構建企業的財務預警模型的時候,企業必須正確履行會計責任,借以提供真實合法的會計信息,在此基礎上構建的財務預警模型才是科學客觀的。
(二)明確財務預警模型適用環境
構建的財務預警模型是依據每個企業的具體情況,并且隨著企業情況的變化隨時進行調整,這樣才能夠準確對財務狀況進行預測。并且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不一樣,模型的構建也要分清行業,當用該模型進行預警出現差異時候,要對結果進行反饋,這樣才能在模型和結果之間不斷進行修正。財務預警模型出現偏離也是很正常的,這時要分析出現偏離的原因是什么。是企業的經理層的責任還是客觀條件引起的,只有在考慮具體行業、具體企業的實際情況才能構建科學完備的模型。
負債經營是指企業通過銀行貸款,發行債券、股票、商業信用等方式來籌集資金的經營方式。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作為競爭主體的企業,普遍采用負債經營方式參與市場競爭。負債經營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為企業帶來額外的利益,但它同時又具有不利的風險一面,有負債就有風險,這種靠負債所籌集的資金來支撐企業發展而陷入困境的風險,我們通常稱之為財務風險,它是通過債務成本與全部資本的比率變化來體現的。并隨著企業負債負擔的加重而增加,負債負擔越重,企業生存所受到的威脅就越大,過度而不合理的負債將危及企業的生存,因此,對企業負債經營及財務風險進行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負債經營的作用
負債經營作為一種經營策略,它不僅是為了彌補企業的資金不足,滿足企業生產經營對資金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為企業帶來許多其他的好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負債具有財務杠桿作用。不論企業經營成果大小,利潤多少,債務利息額是固定的,因而當利潤增大時,每一元利潤所負擔的利息就會相應減少,從而使自有資本所有者的收益大幅度提高,這種債務對所有者收益的影響稱作財務杠桿。
2.負債利息具有“抵稅作用”。負債的利息費用列入財務費用,與企業的收入抵扣,使負債經營的企業同全部采用自有資金進行經營的企業相比,成本費用增大,利潤減少,應納稅所得額隨之減少,從而減少上繳的所得稅,降低企業稅負。
3.在通貨膨脹時期,負債經營具有舉債效應。由于債務的實際償還數額以帳面價值為準,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所以,通貨膨脹會給負債經營的企業帶來額外收益,通貨膨脹率越高,企業因負債經營而得到的貨幣貶值利益就越大,這種因負債經營而可能獲得的收益,稱舉債效應。
二、財務風險的成因及控制
前已述及,企業負債經營是有利可圖的,那么能否無限制地借債經營呢?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負債經營有一定的風險,財務風險是伴隨著企業債務而存在的。企業財務風險主要是因企業資本結構的變化、企業盈利能力與債務資金成本的不確定性,舉債額和償還期限等因素影響而形成。
在企業資本構成中,如果資金全部由股東投入,無債務,企業除了經營風險外,無財務風險,一旦企業因資金不足,向銀行借款,企業的資本結構發生變化,企業就擔負著為自己所借債務還本付息的壓力,財務風險由此產生。如果企業因經營不善或其他原因難以償付到期本金和利息,企業便陷入財務危機。
負債的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使盈利能完全補償借入的資金成本。否則,企業將無利可圖,更談不上發展。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必須保持一定的資金利潤率,并使其大于借入資金成本率。但市場變幻莫測,企業很難正確估算資金利潤率,因此就面臨著盈利能力與債務成本差額的不確定帶來的財務風險。如果盈利抵不上債務資金成本,企業就要面臨虧損,增加財務風險。
另外,企業負債越多,財務壓力越重,越有可能不能及時償還債務。即使企業盈利能力很強,也存在著過度舉債、利息包袱沉重而不能到期償還本息的財務風險。再是債務償還期限越短,企業償債時間越緊迫,面臨的財務風險就越大,極易出現償債危機。
針對財務風險形成的幾個因素,企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控制財務風險。
1.要有強烈的風險意識。企業冒險總會存在風險,企業不能為了持續地追求高利潤,不計后果,大肆籌資舉債,增加財務負擔。利潤多少不是衡量一個企業強與弱的唯一標準。過度負債不僅會背上沉重的利息包袱,而且一旦再生產過程發生中斷、阻塞、資金周轉發生困難,不能按時償債,企業將面臨喪失信譽、負責賠償的風險,甚至導致破產。企業首先要考慮的是生存,然后才是高額利潤。應排除一切不利于生存發展的各種因素,不能冒生存受威脅的風險,要樹立強烈的風險意識來控制風險。
2.建立最有利的資本結構。企業必須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對企業最有利的資本結構。以最低資金成本,最小風險程度,取得最大的投資收益,在風險和利益之間尋求最佳配合。在好的市場環境中,采取進取型策略,并對可能的風險有充分的估計和準備,可以適當多借入資金;在不利的環境中,應謹慎從事,耐心等待有利時機的轉化,以此組織調整資本結構,并做到胸有成竹,機動靈活,可以有效地控制財務風險。
3.選擇正確的籌資方式。在綜合考慮資金成本、財務風險、信息傳遞等各種因素的基礎上,企業應選擇以下籌資順序來控制財務風險,使企業財務風險降到最低,首先,企業籌資應選擇內部積累,這種方式籌資難度小,風險小,保密性好,能為企業保留更多的借款能力。其次,如果企業從外部籌資,應首選發行股票,因為普通股票發行成本高于債務發行成本,外部籌資最后的選擇是向銀行借款,把還本付息的財務壓力降到緊低限度。
4.采取適宜的借款策略。企業在借入資金時,不應將其作為一種簡單的財務實踐,應慎重考慮。雖然有時借款可以增加企業的利潤,有時可以改善現金流量,然而,不管在何種情況下,應明確在多變的企業環境中借款的預期收益。如果預期收益無法確定,企業就無借款的充分理由,企業必須知道何時應該借款,何時不應借款,只有這樣,才會控制企業的財務風險,不致因盲目借款而遭致財務失敗。
(二)健全的財政金融支農服務是新型主體開展國際化經營的加速器。從宏觀角度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市場開放領域的拓寬,我國農業經營活動已經擴展到國際范圍,新型主體不可避免地直接面臨來自國外的跨國公司、大農場主等農業經濟組織的競爭壓力。從微觀角度看,我國新型主體要取得長遠發展,必須在減少生產成本和開拓市場等方面有所作為,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和開拓市場也就成為其高級化發展的必然選擇。如果單靠新型主體憑自身力量去參與國際市場角逐,其立足過程將會極為漫長和曲折。財政金融服務支持將會從多方面加速新型主體國際化步伐。財政方面,可以安排專項資金,鼓勵新型主體建立外向型農產品生產基地,專門用于境外農產品生產;可以對新型主體農產品出口進行適當獎勵和安排出口檢驗檢疫費補貼;可以建立出口保護與救助機制,幫助新型主體應對技術壁壘、貿易磨擦等問題。金融方面,銀行可以通過專項貸款支持新型主體引進國外優良品種、先進技術甚至建立海外生產基地;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創新保險機制,發展新型主體出口農產品生產專項保險,增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力度;在支持我國大宗和特色農產品出口方面成效顯著的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也可增加新型主體外向發展支持項目。
二、當前我國財政金融支農服務體系在支持新型主體構建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財政支農注重功利性,金融支農“形”重于“實”,新型主體所獲支持有限。近年來,我國財政支農資金總額雖然逐年遞增,但是其功利特性也相當明顯。一是許多財政支農資金被灑向一些徒有虛名的形象工程,這些工程大多脫離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僅沒有提高農民福祉,反而擠占了本可用于新型主體建設的有限農用資源。二是財政支農資金大多被投入到見效快、收益高的農業項目中去,而一些見效慢但意義深遠的新型主體項目卻難以受到財政資金青睞。本質上講,這都體現了地方官員政績導向下的功利思維。金融支農主要是通過銀行貸款和保險機構承保來實現。銀行貸款方面,由于貸款條件過高、抵押物品不足、貸款責任追究制度、金融產品適應性較差等原因,新型主體實際上能獲得的貸款極為有限。如對新客戶的介入條件,農業銀行要求客戶有效凈資產要在1000萬元以上、資產負債率不超過60%、流動比率在120%以上,這種條件直接關閉了絕大部分新型主體貸款求助之路。農業保險方面,政策性農業保險在全國大多處于試點階段,其保險品種覆蓋范圍很小且只保成本不保收益,對新型主體尚無實質幫助;商業保險公司的偏好與新型主體業務特征基本沒有兼容性,前者難有興趣為后者承保,即使勉強參與也會盡量轉移風險,如限制賠償金額、嚴格賠償條件等。
(二)財政支農附有行政回報,金融支農強調有償性,新型主體獲得支持的成本過高。行政回報是指執行政府某項優惠政策的行政部門或行政人員,直接要求或暗示受支主體做出有利于執行部門或執行人的行動或獲取特定報酬,是政治動機和經濟動機的混合產物。在我國財政支農支出過程中形成的委托關系中的各層級政府官員都是有限理性的經濟人,其主觀上個人利益函數與國家財政支農支出最終目標存在差異,這很可能出現支農支出決策、執行行為扭曲。一些得到了財政支持的新型主體被迫按照執行者意愿進行生產經營、被迫建設樣板工程以供上級領導視察、被迫經常面對新聞媒體說好話甚至被迫“熱情招待”或“感謝”相關工作人員。這種行政報酬無疑加大了新型主體受支成本。金融資本具有與生俱來的逐利本性,其關注重點是利益回報。金融機構的貸款,不僅需要支付利息,也需要提供抵押或者擔保。抵押品和擔保品需要進行評估,這不僅會產生評估成本,還會花費較多時間成本。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農業資金流動與需求也具有季節性,而金融機構的貸款品種并不一定與這種特征相吻合。新型主體需要季節性短期貸款時,因為貸款品種問題,有時被迫進行長期貸款,貸款成本被無形提高。追求最大利潤的商業保險公司,面對經營項目具有高風險特征的新型主體的投保,不可避免地要索取更高保費,新型主體的商業性投保成本同樣不低。
(三)財政支農結構呈分散性,金融支農方式具有求穩偏好,不利于全面發展新型主體。財政支農具有公共物品屬性,必須考慮倫理、民生、社會和政治等諸多因素。因此,我國財政支農資金的投入很分散,國家農業財政投入“橫向”被各職能部門分割,而在“縱向”被中央、省級、地級、縣級甚至鄉一級政府分割。具體而言,財政支農補貼名目眾多,如惠農補貼項目就有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超過20種,而且部分補貼是按承包戶頭直補,這種力求面面俱到的普惠式補貼方法,缺少重點和導向,也使得許多地方政府雖把新型主體作為重點扶植對象,但卻在財政資金幫扶方面力不從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具有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等多重要求,在安全性原則指導下,金融貸款不可避免地表現出求穩偏好。一方面,我國新型主體大多從事與農業有密切關系的經營項目,具有天生的高風險性;另一方面,我國新型主體處于培育和發展階段,很少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也具有高風險性。金融機構必將對貸款金額、貸款條件、貸款期限、貸款利息等方面做出有利于自身的風險規避。目前,由于自然災害頻發,我國涉農商業保險公司大多入不敷出,我國農業保險的現狀不容樂觀,基本處于停滯的狀態。金融支農求穩偏好與新型主體經營高風險特性間的矛盾,難以通過市場機制由雙方化解,這無疑不利于全面發展我國新型主體。
(四)財政支農與金融支農配合性較差,制約了支農政策效果。財政支農與金融支農雖然具有完全相同的目標,但我國財政支農資金運行與農村金融信貸、保險間的相互聯系并不緊密。從執行主體看,財政支農資金與各級計委、扶貧辦、財政局、農業綜合開發辦、林業局、農業局、水利局、畜牧局、農機局等十多個部門有關,而金融支農主體也涉及商業銀行、政策銀行、郵政儲蓄、農村信用社和政策性、商業性保險機構等。金融支農和財政支農的執行主體眾多,部門間協調難度加大各自為政在所難免。從政策制定過程看,財政部門在安排支農支出時很少尋求金融配合,沒有將財政資金與金融資金結合起來進行統籌規劃,使其在支農力度上顯得勢單力??;金融部門在制訂信貸政策以及落實信貸投放時,往往不太考慮財政支農方面的政策,不能使農村金融資金發揮最大的作用。從政策執行角度看,財政支農與金融支農兩項政策協調配合橫跨多個部門,所牽扯的制度、政策文件較多,真正遇到有關新型主體的貼息、資助以及風險補償等需求時,相關政策依據的查找較為困難。財政支農與金融支農間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協調機制,導致兩項政策不能形成合力,影響了政策效果,這必將對新型主體的構建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三、支持新型主體構建的財政金融支農創新
(一)加大財政支農傾斜力度,開展金融支農專項服務,提高新型主體的受支持力度。委托理論認為,委托關系中,由于委托人與人的效用函數不一樣,必然導致兩者利益沖突,而解決委托問題的關鍵是建立健全激勵和監督機制。財政支農目標是支持農業、農村的發展,提高農民福祉,而部分地方涉農官員的目標卻是富有功利性地博取民聲和彰顯政績。為此,地方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財政支農支出的激勵和監督機制,以此促使執行官員的主觀認識不產生偏離;確保其目標函數與政策初衷一致,通過監督機制改善信息不對稱進而減少成本并確?!靶略鲛r業補貼向新型主體傾斜”。任何組織的發展都需要資金呵護,具弱質性和高風險性于一體的新型主體更是如此。金融機構要將支農政策落到實處,建立和完善在“三農”服務大架構下的新型主體服務機構,積極開展針對新型主體的專項服務;要針對新型主體積極創新貸款擔保方式,發展訂單和保單類金融工具;要調整信貸審批流程,簡化審批手續,根據新型主體的金融需求特點來創新金融產品。只有金融機構改變了為“三農”服務流于形式和掛在口頭的傳統,真正提高了農村資金供給能力,金融支農才能成為新型主體發展壯大的助推器。
(二)杜絕財政支農附帶行政報酬的現象,健全金融支農補貼機制,降低新型主體獲得支持的成本。新公共服務理論(TheNewPublicServiceTheory)認為,公共管理者的重要作用并不是體現在對社會的控制或駕馭,而是在于建立一些明顯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應力的公共機構,幫助公民表達和實現他們的共同利益,承擔為公民服務職責。行政報酬的索取顯然違背了“為公民服務”宗旨,降低了社會資源使用效率。地方涉農政府部門及其官員要增強服務意識,不以部門利益或個人私欲控制和駕馭財政支農資金,不人為抬高新型主體受支成本。同時,地方政府要規范和公開財政支農辦事程序,增強資金透明度,明確新型主體的資金申報、審批環節,做到辦事制度化、程序化,從制度和流程上杜絕行政報酬的產生。從一定程度上講,金融支農是一種公共產品供給行為,富有特定公益性,政府理應對此給予一定的支持和補貼,避免金融機構將各類成本完全轉嫁給新型主體,抬高其貸款、保險成本。地方政府可建立新型主體貸款專項獎勵基金,對涉及成本高、收益低的金融業務給予一定財政獎勵,加大金融機構貸款的財政貼息力度,以降低利率、改善貸款條件,充分調動金融機構對新型主體發放貸款的積極性。地方政府要針對新型主體的現實困境,完善保險保費補貼制度,加大保費補貼投入力度,提高補貼比例,擴大覆蓋范圍,化解新型主體因擔保物稀少而被迫承擔高保費和接受不平等保約的困境。
企業財務預算是企業全面預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全面預算的中心。企業財務預算是反映企業未來一定預算期內預計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收支等價值指標的各種預算的總稱。企業財務預算是在預測和決策的基礎上,圍繞企業戰略目標,對一定時期內企業資金的取得和投放、各項收入和支出、企業經營成果及其分配等資金運動所做出的具體安排。企業財務預算與其業務預算、資本預算、籌資預算等共同構成企業的全面預算。由于財務預算能從價值量方面總括地反映經營期內決策預算與業務預算的結果,因此也被稱為總預算,其余預算則相應稱為輔助預算或分預算。
財務預算具有控制的作用。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都要圍繞預算目標展開,在企業預算管理的全過程中,控制始終貫穿于其中。預算目標一經確定,即成為企業、部門以及員工的行動目標,執行過程必須以預算為標準實行嚴格的控制。
一、部分企業財務預算存在的問題
(一)對財務預算管理認識不足
目前,我國部分企業仍然采用傳統的生產經營計劃,它是以生產為導向的全面預算,而財務預算管理則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它是企業為了適應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建立起的一種現代企業管理模式。許多企業對財務預算管理體系應包含的內容缺乏應有的理解和足夠的認識,相當一部分企業頭痛醫頭,腳痛治腳,哪方面出問題,就對哪方面進行預算控制。不少企業在編制預算時只側重內部生產,甚至有的企業生產、銷售人員都不參加預算的編制,使預算目標脫離實際而無法執行。
(二)預算管理組織機構不完善
當前部分企業預算管理組織機構設置很不到位,董事會和董事長在財務預算編制過程中的參與程度較低,加之多數企業對有無必要開展財務預算管理這一問題的認識并不十分清楚和統一,所以財務預算的編制和調整工作都落在財會部門或預算小組,致使財務預算管理缺乏權威性和前瞻性,難以發揮財務預算的控制作用。
(三)預算的執行力度不強
大多數企業中的預算負責機構僅在預算編制中發揮作用,在執行過程中作用不大,尤其是預算的執行差異分析與控制往往是對預算執行結果進行分析,對預算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則很少顧及。很多企業每年只進行一次差異分析,這種分析最多只能起到事后評價的作用,事中控制作用較差。至于對預算執行的實時控制,則更多的企業無法真正做到。
二、建立有效財務預算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公司領導要高度重視
對員工進行廣泛宣傳,使企業上下都明白實施預算管理的重要性和意義,營造一個有利于開展預算管理的環境。全面預算設計企業管理和生產經營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而這些環節都是由企業的不同部門和員工分擔執行的,因此需要全體員工直接或間接參與預算管理的過程,員工對于他們所要負擔的部分的實際情況是最了解最有發言權的。在編制財務預算過程中,財務部門通過積極協調、控制、配合各部門做好財務預算的編制、審查、匯總、上報、反饋、分析等具體工作,保證企業財務預算的實現。企業領導應帶頭遵守預算管理制度,在對預算外項目審批時要嚴格履行預算審批程序,不能因預算具有不確定性而隨意增減預算外開支項目,給預算指標的完成制造障礙。
(二)健全預算組織機構,加強預算控制力度
預算管理組織機構包括預算管理委員會、預算部及預算責任網絡。預算管理委員會是實施預算管理的最高組織機構,負責每年的預算編制、調整和考核,負責協調解決預算管理中出現的重大問題。預算部是處理預算管理日常事務的職能部門,在預算管理委員會的直接領導下工作。預算管理責任網絡是以組織機構為基礎,根據所承擔的責任來劃分的,企業下屬分支機構是預算的主要執行單位,其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預算執行結果負責。預算一經確定,在企業內部就具有“法律效力”,下屬分支機構要充分按預算辦事,圍繞預算組織經營活動。預算管理委員會每季(月)召開預算執行情況分析會,通過對各項預算指標執行情況的分析,跟蹤實施預算控制管理,并采取必要的制約手段,把企業管理的策略融會貫通于預算執行過程中。
(三)大力推廣先進的預算編制方法,提高財務預算管理水平
預算編制是企業實施預算管理的起點,也是預算管理的關鍵環節。為了有助于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企業在編制預算時必須根據實施預算管理的目的,結合具體部門、單位的實際情況,對不同經濟內容的業務采用不同的預算編制方法。對于市場價格及企業市場份額情況不能確定的企業,應盡量采用彈性預算;而對于市場情況比較確定的企業,則采用固定預算更為合適。不同的預算編制方法適應不同的情況,不能將預算編制方法模式化,不能“搞一刀切”。
(四)及時反饋預算執行信息,積極審慎調整預算
預算在執行過程中肯定會出現一定的偏差,財務部門應及時向預算執行部門反饋預算執行信息,以便各部門領導及時了解本部門的財務開支狀況,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及時解決,從而確保其經濟活動不偏離本部門的財務預算目標。
(五)不斷完善財務預算考核體系
在財務預算期末,對各部門預算執行情況進行考核。為此,應成立一個具有權威性的考核組,研究并建立一組適于本企業實際的、易操作的考核指標,并制定一個可操作的考核獎懲辦法??己说脑瓌t是:以預算為基礎,從嚴從細、量化到人。對于業績考核的評價標準應以先進的預算為標準,將實際發生數與預算數進行比較,對于實際發生額與預算數之間的各種差異,不論是對實現目標利潤有利還是不利都必須進行認真的分析,找出原因,以便于改進。
總之,企業財務預算管理是企業利用市場背景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企業的整個管理過程中發揮著規劃、協調、控制與業績評價職能,是降低企業風險,提高經濟效益與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因此加強并深化財務預算管理勢在必行。財務預算是現代企業的重要管理工具。企業管理以財務管理為中心,財務管理又以資金管理為中心。因此,財務預算管理內容表現為資金及其流轉,又可直接表現為現金及其流轉?,F金流量信息可以用來評估和預測企業的償債能力、變現能力、收益質量和財務彈性。這四個方面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顯然是極其重要的。財務預算具有幫助決策的作用。財務預算將企業的現有資源與企業未來發展目標聯系起來,在預算體系中,知識和信息被重新分類總結,并通過向擁有決策權的管理人員傳遞這些知識和信息的方式來協助決策的制定。
【參考文獻】
[1]王毓;細化企業預算管理 提升財務管理水平[J];財經界(學術版);2011年04期.
1.從宏觀層次和微觀層次改革國有企業。從宏觀層次改革國有企業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重組和結構性調整。這需要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的退出機制,以全面收縮國有企業的經營戰線,使其盡可能地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讓位給比它具有更高效率的其他所有制企業。這既是非國有企業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國有企業自身和整個經濟發展的需要。事實上,國有企業的巨額虧損不僅使中央和地方財政難以承受,也給銀行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因為一個充斥著不可持續的信用擴張的經濟結構以及一個充斥著大量的不良債權的經濟體系都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一個很明顯的經驗事實是,在傳統國有企業經營體制下,由于預算的極度軟約束,為了追求控制權的擴大,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無效率的規模擴張,在這種情況下它對貸款利率信號是極不敏感的。國有企業累積的風險可以轉嫁給銀行,銀行最終又轉嫁給國家。在這種微觀基礎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由于缺乏效率)都將無效。從這個意義上說,從宏觀層次改革國有企業是提高財政貨幣政策效應的首要前提。而從微觀層次改革國有企業是指對那些經戰略性重組后保留下來的有存續必要的國有企業,按照其行業性質和對國家經濟安全影響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分別建立適合他們各自特點的企業制度和企業經營機制。但總的趨勢應該是,除極少數企業繼續保持國有獨資外,對絕大多數國有企業都要進行規范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全面的制度創新,建立起與市場經濟體制相容的微觀運行機制,從而強化它作為市場主體的性質和功能,參與市場的公平競爭,或發展壯大,或退出消失。
2.保護非公產權。財政投資對民間投資的帶動不足,是擴張性財政政策效應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民間投資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為銀行對非公企業貸款的歧視性政策,另一則為對非公產權保護的法律框架不健全。在這種情況下,非公財產所有者特別是私人財產所有者的不確定因素多,保衛自己財產的交易成本過高。這種不確定使企業家無法形成對未來的穩定預期,從而導致非公投資者缺乏全力以赴投資的長期行為。這樣,作為市場經濟微觀基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各種非公企業,就很難發展到其應有的規模、水平和實力。
3.進一步打破壟斷,向非公企業開放更多的領城。第一,減少對傳統國有壟斷部門的準入障礙,即向民間資本(非國有經濟)開放這些投資領域,這一方面為競爭格局形成提供基本前提,另一方面達到啟動民間投資需求,增強社會對未來經濟良好預期之目的。第二,正如國有部門壟斷地位形成靠的是國家力量一樣,打破這種壟斷也必須依靠國家力量,對諸如電信、民航、電力、鐵路、教育、金融等傳統壟斷領域,科技進步及社會發展已為它們成為競爭性領域提供了可能性,國家不僅要允許而且應以優惠政策鼓勵新人者,同時對目前居于壟斯地位的企業賦予更多的逆補貼方式,以促使競爭格局的早日形成。
二、完善金融市場。逐步實行利率市場化
1.完善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貨幣政策以及耐政政策傳導和發生作用的重要條件,培育和呵護市場特別是金融市場,其本身就是實施有效財政貨幣政策的前提和內容之一。隨著我國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金融市場的發展極為迅速,在這種條件下,原有的市場管理原則已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發生這種變化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傳導過程也會相應發生變化,所以必須對有關方面進行改革。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角度來看,主要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逐漸增加同業拆借市場的市場參與者,根據有關規定允許符合條件的合作金融機構、證券公司以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參與同業拆借市場,從而擴大同業拆借市場的資金需求,降低銀行信貸資金滯留在同業拆借市場的比例。二是發展國債回購市場,建立國債回購的一級交易商制度,這不僅能完善我國的金融市場體系,而且還能為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提供交易場所與交易對象。三是加快商業信用票據化的步伐。實現企業間資金融通的票據化不僅有助于解決長期以來困擾我國的“三角債”問題,而且還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調控增加了一條有效的途徑。四是發展資本市場,增加企業直接融資的比率,提高企業和居民戶資金安排的利率敏感度。五是大力開發金融產品,鼓勵和引導各種金融機構進行產品創新和有利市場化改革方向的制度創新。
2.采取措施逐步實現利率市場化。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在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它對資金這種稀缺資源的配置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故常被用來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然而在存貸款利率受到嚴格管制的條件下,利率的這種作用受到極大的限制。市場化的利率作為貨幣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條件之一,從提高貨幣政策效應的角度上說,實行利率市場化是有益的。但實行利率市場化必須具備一定的前提,他們至少包括:第一,對利率變化具有較高敏感度的存、貸款主體;第二,完全商業化運作的銀行機構,它們既有嚴格的風險控制機制和能力,又有追求利率最大化的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動力;第三,中央銀行具有較高的監管水平。目前,中國的通貨膨脹負增長,總體利率水平較低,商業銀行自我約束加強,利率擴張機制受到抑制,是實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有利時機??梢栽跀U大銀行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的基礎上逐步放開對貸款的直接利率管制,讓商業銀行根據貸款對象的資信狀況和貸款的風險大小,靈活確定貸款利率。此后,對存款利率實行上下限管理,擴大浮動幅度,最終實現存款利率的自由化,讓利率真正成為資金的“價格”,居民戶可以充分自由地選擇金融商品,各類企業可以在利率約束條件下一視同仁地獲得貸款,這樣必能反過來提高居民戶和企業資金需求的利率彈性,從而促進貨幣政策效應的提高。
三、改革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和經營機制
在通貨緊縮條件下貨幣供應的內生性加強是貨幣政策有效性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商業銀行對央行調控行為的不配合又是貨幣內生性增強的原因。目前我國四大商業銀行的存貸款總額仍占全部存貸款總額的近70%,它們的行如何對貨幣政策效應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目前我國四大商業銀行不僅有著一般國有企業的通病,而且還存在大企業病。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四大商業銀行普遍缺乏風險控制機制,形成了大量爛帳、壞帳(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吸取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危機之后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加強了風險控制。但現在的問題是它們似乎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即在強化風險控制的同時沒有構建與之相匹配的激勵機制,以致出現普遍的消極“借貸”的行為,這種行為加劇了這次的通貨緊縮。究其根源,這種消極“借貸”與當初缺乏風險控制一樣,都是產權制度的缺陷所致?;诖?,目前理論界和銀行實際部門都在探索深化國有銀行改革的措施,比如,“多級法人制”、“切塊上市”等等。盡管在改革的具體措施上有不同爭論,但在總體改革方向上是比較一致的,那就是國有商業銀行也必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實現產權多元化的基礎上建立有效的企業治理結構。使之成為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真正的企業。
四、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
投融資體制缺陷是我國重復建設嚴重、經濟結構不合理和財政政策效應低下的重要根源之一。實踐表明,缺乏微觀指引的擴張性宏觀政策往往只能大量增加存貨而使資金沉淀,從而不能帶來較大的乘數效應。那么如何發揮微觀指引作用呢?這就需要深化融資和投資領域的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使資金流入有效益的行業和企業。改革的方向是減少政府在投融資領域的干預,建立符合市場規律和國際標準的投融資體系。具體而言,一方面要求商業銀行提高貸款回報,并從外部“硬化”企業的財務預算。另一方面,則需要建立和發展新型的中介機構,尤其是高水準的專業化投資銀行和基金管理公司,以識別高回報的投資項目,進行有選擇的融資和投資提高投資的效益水平。不僅如此,這些金融機構可以依托市場對國有企業進行資產和債務重組,從而將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結構調整與投融資有機結合起來,造就行為端正的微觀經濟單位,為包括財政貨幣政策在內的各種宏觀政策的實施提供良好的微觀基礎和機制。
五、提高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和中、高收入階層的消費傾向
消費是驅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無論是對財政政策乘數還是對貨幣政策乘數而言,都是邊際消費傾向越大則乘數越大。所以提高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和提高全體居民特別是中、高收入階層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對于提高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應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為此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提高農民收入,降低貧困人口比重。第一,增加對農村的財政投入,努力改善農村的自然條件、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這是提高第一產業相對生產率進而提高農民收入的物質前提。第二,改革現行農村土地使用權的管理方法,研究農民具有固定土地使用權并可進行交換的具體方法,以促進土地的規模化經營。這是改變落后耕作方式,提高相對生產率進而提高農民收入的制度前提。第三,逐漸取消戶籍制,堅決取消對農民的歧視性就業政策,徹底清除限制農民向城市流動的體制障礙,使進入城市并能在城市以合理合法方式生存的農民獲得體制內生存,享受公正的體制待遇。這既是農業規?;洜I的前提,也是迅速降低貧困人口比重的有效途徑。第四,實行優惠(至少是公平)政策,進一步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并在政府的規劃及其相關政策配合下通過市場機制引導鄉鎮企業向一定的地域適當集中,以產生集聚效應,促進農村城市化進程。農村城市化是農民非農化進而降低貧困人口比重的最根本途徑。
2.加快建立社會保障體制,引導居民消費倫理合理轉變。居民對未來預期收入與支出的不確定性,是居民預防性儲蓄的主要動因。居民的這種不確定性越大,預防性儲蓄的比率就越高,相應地即期消費也就越少。如果建立社會保障體制,可以消除或減少居民的不確定性,使消費持久上升。同時應積極發展消費信貸,促進居民消費倫理合理轉變。居民在從低收入的生存型消費轉變為高收入質量型消費時,消費占其收入的比重增加,周期變長,若靠居民自己儲蓄,則需要很長時間,使消費波動性較大,容易出現消費的“斷層”。消費信貸的介入使居民可以“花未來的錢”,從而使居民消費結構的轉變在支出上得以平緩地實現,降低消費的過度敏感性,避免消費“斷層”的出現。如果說低收入階層的消費疲軟可以通過收入調節來激活的話,高收入階層的消費疲軟則只能通過供給調節來激活。應通過供給主體性質的多元化來增加有效供給,從而消除供給結構“折層”,這對啟動高收入群體的消費進而提高他們的消費傾向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優化經濟結構,增加有效供給
無論對于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而言,其效應的形成機理都是通過最初的政策變量的改變進而經過該變量在一定經濟結構內與其他變量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如果經濟結構不合理,即使是適當的財政貨幣政策也不能發揮應有的效應。
我國目前經濟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第二產業的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同一類型的企業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第一產業現代化程度太低,勞動生產率低下。這些問題的存在,使社會總供求的結構錯位,既抑制了有效需求,使得需求嚴重不足,又造成了大量的低效供給與無效供給,使供給相對過剩,亦即供給相對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并存,在這種情況下,擴張需求僅依靠財政貨幣政策往往難以湊效,而必須通過調整結構改善供求的結構性關系來實現。調整經濟結構一是要促進傳統部門的產品升級換代;二是要治理低水平重復;三是要促進新興產業部門的發展,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例如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生物工程產業的發展,促進以教育產業化和旅游產業化籌為特征韻精神產品產業的發展,使新的需求得以較快增長:四是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提高第一產業的現代化水平;五是要減少對第三產業的準入障礙,向民間資本開放第三產業投資領域,形成有效競爭的格局,全面提高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和質量水平,以增加第三產業的有效供給??傊挥性诮Y構調整中,才能在形成新的供給(有效供給)的同時形成新的需求,使供求結構相銜接。這樣財政投入和貨幣政策引致的投資增加才不會以存貨的形式沉淀下來,從而為財政貨幣政策乘數的形成提供必要前提。
七、改革財稅體制,提高政策之間的協調性
財稅體制從根本上說是關于資源和收入在社會成員與政府部門之間以及在各級政府機構之間進行配置和再配置的制度安排。因為這種制度安排對社會成員的經濟行為有著巨大影響,進而也通過這種影響對財政貨幣政策效應的形成發生作用。目前我國的稅制主要是1994年在治理嚴重通貨膨脹的背景下產生的,現在的宏觀經濟背景與當年顯著不同,故現行稅制與經濟發晨不相適應的矛盾日益突出,稅收政策與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的目標取向顯得極不協調,也因此降低了財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比如現行增值稅,其模式是生產型的,即是一種對投資征高稅的制度,越是高新技術或者機器設備越多的大型企業,不能抵扣的稅金就越多,企業稅負就越重,這種抑制投資需求的稅種阻礙了投資的擴大,不符合加強技術創新、優化經濟結構的要求,從而也不利于提高財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內部各工具之間(如利率、稅率、匯率)以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間,都應圍繞宏觀調控的總目標彼此協調一致、相互配合,避免相互沖突而使政策效應弱化。
【參考文獻】
[1]張舂霖.結構調整的制度基礎和判斷標準[J].經濟研究,2000,(9).
[2]湯在新,吳超林.宏觀調控:理論基礎與政策分析[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1.
[3]董輔réng@①.宏觀層次與微觀層次的國有企業改革[J].經濟研究,1999.(6).
[4]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組.正視通貨緊縮壓力.加快微觀機制改革[J].經濟研究,1999,(7).
[5]李山,許小年.啟動經濟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提高增增長率[J].改革,1999,(3),
財務管理的帳目必須規范,才能保證財務制度有序運行,財務人員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職責,嚴肅財務紀律,重視財務制度。對帳目要求:信息真實、賬目清晰、原始憑證無誤、發票管理嚴格、資金物資盤點準確。財務檔案管理由專人負責,增強財務審計力度,強化財務監管,定期復查財務檔案。保證財務管理的每次收支都有證可查,有法可依,從管理制度上堵截巧立名目的公款消費。財務管理制度、會計核算的流程、財務檔案的管理,三者相互制約。在現金管理,財務審批上相互制約。監督核查時可以及時發現財務收支的薄弱環節,并進行糾正和完善。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9-0159-03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和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工具。內容合理、體系完整的教材不僅有利于學生系統地學習知識,也有利于教師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推進,大學英語教材也在不斷進行調整和改進,目前我國用于大學英語的教材有十多套,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相較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大學英語教材的研究遠遠少于前者。筆者認為,只有使用高質量的教材,才能真正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
一、我國大學英語教材的發展歷程
我國大學英語教材從1961年到20世紀90年代可分為3個時代(董亞芬1991)。第一代教材以《理科英語》和《文科英語》為代表,出現于1961年~1966年5月前。此時大學英語教材采用“以課文為中心,以語法為剛要”的傳統模式。第二代教材出現于1979~1985年,主要有復旦大學的《英語》(文科用)、北京大學的《英語》(理科用)等,大體沿用第一套教材的教學模式。第三套教材出現于1986年~90年代中期(《教學大綱》修訂前),此時的大學英語教材開始進行分級、分冊。主要有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6所高校合編的《大學英語》、上海交通大學編寫的《大學核心英語》等。第四代教材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陳珍珍2010),國家對原有的文科和理科兩個《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進行了合并、修訂,我國大學英語教改進入了新階段,教材開始配備光盤和學習軟件系統,從紙質平面教材向多媒體網絡教材方向發展。此期間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有《新編大學英語》、《21世紀大學英語》等。蔡基剛在2005年提出“第五代大學英語教材”的概念,提出大學英語應具備“培養綜合應用能力”、“實用性”、“主題性”、“內容化”、“以學生為主”、“有利于任務型教學法實施”、“立體化”、“多樣性”原則(蔡基剛2008),此后不斷涌現出很多優秀的大學英語教材,如《新編大學英語(第三版)》、《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新標準大學英語》等。
二、當前大學英語教材存在的問題
20世紀以來大學英語教材不斷更新換代,但仍面臨不少問題,造成學生學習英語興趣不高、無法很好地將英語這一交際工具應用于學習、生活和工作中。以下是筆者總結的當前大學英語教材存在的問題。
1.與高中英語不銜接?!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02)提出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須具備3500的詞匯量。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定大學生要掌握4500個詞匯。據調查,大學英語教材里有相當一部分新詞與高中課本重復。此外,教材中大部分的語法和單元主題也與高中相近。知識重復率高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重復而缺少新知識的內容容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難以調動學習興趣,產生學習懈怠感,不利于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2.課時的設置與內容不協調。目前全國高校的大學英語課時一般為每周2~4課時,時間短、任務重,教材的許多內容在課上無法完成,而作為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課外也不會花費太多時間在剩余內容上,使得這些內容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資源浪費。此外,由于時間有限,不少教師在課堂上有開展豐富教學活動的意愿,卻受制于有限的教學時間無法進行。
3.網絡教學資源利用率低?,F代大學英語教材往往配備學習光盤、教學光盤、網絡教學管理平臺、配套試題冊等網絡教學資源,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平臺。但由于多種原因,如學校硬件設施缺乏、教師素質不高、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等,造成網絡教學資源利用率較低。很多教師“不清楚”或“不會使用”網絡教學資源,更無法指導學生使用。而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使課后的“自主化學習”流于形式,造成了教學資源浪費。
4.缺少文化底蘊。當前英語教學最大的問題之一在于“有語言、沒文化”。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查明建曾做過一個實驗:讓英語不錯的學生和外國留學生交流,每個人用10來分鐘來講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風土人情等,結果很多“英語尖子”竟說不了幾分鐘,交流無法進行。以《新編大學英語(第三版)》第一冊為例,10個單元中,只有Unit9 Holiday and Special Days涉及到了西方文化,其余內容都與文化沒多大聯系。沒有文化的交流是空洞的,大學英語課程不應僅僅為了學習語言而學習語言,而應是一個以語言為載體去了解多元文化的課程。
5.應用性不高。我國大學英語長期以來堅持以打好語言基礎為目的,忽視了學習者的專業特點和社會需求。很多在英語考試中獲得高分的學生卻不具備基本的英語應用能力,如用英語交流、收聽英語廣播、閱讀英文報刊等。更無法輕松地查閱本專業的英語文獻資料、撰寫英語論文。蔡基剛2011年對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的學生調查顯示:69%的學生表示在今后有“用英語讀本專業的文獻和文章”的需求;56.5%的學生表示今后會“選修全英語或雙語課程”;79.3%的學生認為“能夠用英語寫摘要、文獻綜述、實驗報告、小論文和研究非常重要”??梢姶蠖鄶荡髮W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增強英語交際能力,用英語為本專業服務。從某種程度上說,語言使用比語言欣賞對學生更有實際應用價值。
研究設計
興趣是首要的動機,與自我效能、自我調控等因素關系密切(Hidi&Boscolo2007;Drnyei&Ushioda2011)。因此,本研究以興趣為中心,具體探討以下問題:學生在論文寫作前是否有興趣?論文寫作過程中寫作興趣是否有變化?若有變化,導致變化的因素是什么?論文完成之后評價如何,有何成效?動機變量之間以及動機變量與結果評價之間有何關系?畢業論文答辯結束后,我校124名2007級英語專業學生書面匿名描述了論文寫作經歷,簡述了寫作動機、過程和意義。為了進一步了解整個論文寫作過程中學生興趣的具體發展變化情況,之后又在學生離校前,通過QQ聊天和發送Email的形式征集了56名學生的論文寫作意見。在對124名學生的回答整理歸類時,否定畢業論文寫作或者認為畢業論文只是畢業要求的回答記作1,認為畢業論文寫作帶來知識和能力收獲或者是有意義的回答記作2。由于本文以興趣為首要研究動機,因此證書型動機被歸入否定畢業論文寫作意義一類。在分析56名學生的回答內容時,以興趣和態度動機為中心設定寫作前、寫作中、寫作后三種變量。興趣狀況沒有發生變化記作0,無興趣或者有反向興趣變化記作1,有興趣或者有正向興趣變化記作2;整體否定畢業論文寫作記作1,整體肯定畢業論文寫作記作2。同時,利用內容分析法整理出影響論文寫作的動機因素,計算相應頻次,然后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和討論
1.論文寫作前后的動機對比根據56名學生反饋的信息,畢業論文寫作前有較大興趣的學生共29名,沒興趣的共27名,有興趣學生的比例略高于沒興趣學生。寫作過程中,有14名學生的興趣沒有發生改變,占25.0%,其中包括9名開始就沒興趣的學生和5名開始就很有興趣的學生;有22名學生受到了明顯負面動機影響,占39.3%;有20名學生受到了明顯正面動機影響,占35.7%。寫作過程中有略微更多的學生受到了負面影響,但這些負面影響的決定性作用比較有限。僅有6名學生最初的寫作興趣消失;其余16名學生只是寫作興趣削弱,但對論文寫作結果仍然持肯定態度。寫作完成后,有18名最初對畢業論文寫作持否定態度的學生改變了整體看法,這樣在整體上對畢業論文寫作持肯定態度的學生增加到了41名,占73.2%。具體結果見表1。在畢業論文寫作前,雖然有興趣的學生比沒興趣的學生僅多3.6%,不存在分布差異(p=0.789>0.05),但Mann-Whitney檢驗顯示兩組的興趣表現強度之間仍然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05),說明學生最初在整體上對畢業論文寫作沒有興趣的假設值得懷疑。在寫作過程中,興趣變化的分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395>0.05),但興趣變化結果對寫作評估具有決定性意義。寫作結束后,持肯定態度的學生比持否定態度的學生多出46.4%,在最初的基礎上提升了21.4%;卡方檢驗顯示,兩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0.05),學生的興趣和肯定態度明顯超過排斥態度,這說明畢業論文寫作在整體上對學生沒有意義的假設值得推敲。上述研究結果在考察124名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的價值判斷時得到了進一步印證。124名學生中,僅有10名學生認為畢業論文寫作只不過是為了畢業證和學位證,沒有實質性意義;其余114名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表達了對畢業論文寫作的興趣和肯定,總體上認為畢業論文寫作對自己的知識結構或者能力水平有著積極影響,具有重要意義??ǚ綑z驗顯示,兩組數據分布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05)。雖然較多研究認為英語畢業論文寫作存在很多嚴重問題(如韋森2009;羅明江,柳輝2010;盛國強,周永模2011),但我們的兩次調查結果均表明,大多數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持積極態度,肯定了畢業論文寫作的意義。2.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動機因素對學生寫作前興趣和寫作后評價的Spearman相關性檢驗顯示,二者不存在統計學的相關意義(r=0.143,雙側p=0.294)。這說明寫作過程對56名學生的論文寫作態度和興趣有著明顯的影響作用,論文寫作過程在意義建構中起著關鍵作用。而我們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論文寫作過程中都存在哪些動機因素?什么因素影響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興趣和意義建構?就畢業論文寫作的個人看法而言,56名學生通過Email反饋的文字內容反映了以下多方面問題:(1)找到并理解所需資料或者獲取有效信息,(2)論文寫作的計劃,(3)對所選擇論文話題的興趣,(4)指導老師的責任感以及對學生的評價,(5)畢業論文和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的關系,(6)學?;蛘咴合嫡撐墓芾淼暮侠硇院托?,(7)找工作的情況,(8)各種考試,(9)同學和朋友們對畢業論文寫作的態度,(10)網絡資源的合理使用,(11)頂崗實習,(12)對英語寫作的態度,(13)課程設置和畢業論文寫作的關系。這些問題分別簡寫為13項變量:資料信息、目標和計劃、話題興趣、指導老師、畢業要求、論文管理、找工作、考試、同學態度、網絡資源、頂崗實習、寫作態度和課程設置。從當前相關研究來看,這些變量具有較高的可信性。經對比,它們與胡衛星、蔡金亭(2010)所探討的影響英語學習動機減退的18個可測項目的語義之間有高度一致性。同時,變量的豐富性和情境性強于文莉、謝荷峰(2010)所探討的文科類畢業論文質量影響因素。需要說明的是,依據Drnyei和Ottó的動機過程模式,資料信息、話題興趣、目標和計劃、寫作態度等應該屬于論文寫作前動機因素,但因為它們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持續發生作用,具有復雜性和動態性特征,所以在此作為寫作過程中的動機因素來討論。研究根據這13項變量在學生反饋中被提到的頻次,使用SPSS17.0計算秩均值,并對變量進行排序,結果見表2。經Friedman檢驗,這13項變量在總體分布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05),對論文寫作有不同影響。根據計算所得的秩均值,排在前十位的變量依次為資料信息、目標和計劃、話題興趣、指導老師、畢業要求、論文管理、找工作、考試、同學態度、網絡資源。但是,這些自我報告的變量次序不一定反映了它們的實際影響,很可能只是反映了相關變量在被調查對象論文寫作過程中的議題設置傾向。總體而言,各變量之間雖然有顯著性差異,但Spearman檢驗顯示部分變量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顯著相關性,相互之間有交互影響。具體結果見表3。經Spearman檢驗,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資料信息與話題興趣之間呈正相關(r=0.269),指導老師和同學之間呈正相關(r=0.285),頂崗實習和找工作之間呈正相關(r=0.328),網絡資源和目標計劃之間呈正相關(r=0.265)。這些相關數據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資料的難度和豐富與話題興趣之間相互促進,同指導老師的交流和生生交流之間也相互促進,頂崗實習與找工作之間相互傳遞精神壓力,目標計劃與網絡資源的利用率之間相互促進。因此,切實解決本科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比如如何引導學生找到難度合適的學術資源或者幫助學生理解中英文信息,如何在管理上促進師生之間的對話,如何建立和促進資源共享,如何疏導已經找到工作和尚未找到工作學生的精神壓力,如何發展學生的多任務處理能力,如何引導學生制訂計劃,如何幫助學生獲取和利用網絡資源等,將有效增強學生的信心和自主決策能力,促進正面動機效應,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興趣、寫作投入程度和寫作水平。同樣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話題興趣與畢業要求、找工作兩項變量之間都呈負相關(r=-0.298,r=-0.326),畢業要求和目標計劃之間也呈負相關(r=-0.276)。這說明在畢業論文與學位證獲得等工具性目標掛鉤時,學生對于論文話題的興趣、提前計劃的可能性和對于論文的期望值反而會降低,而且找工作也會影響學生的論文期望值和寫作興趣,進一步體現了學校的管理和教育機制對學生內在動機的消極影響。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找工作與考試、網絡資源之間呈正相關(r=0.868,r=0.377),這說明學生越是忙于找工作就越是忙于考試,而且越是忙于找工作就越是依賴獲取便捷的網絡資源。畢業要求和資料信息之間呈負相關(r=-0.427),這說明越是強調論文寫作的工具性目標,學生就越是撿方便的做,付出的努力反而越少。因此,如何消除或者盡量減少畢業要求、找工作和考試所帶來的負面動機效應,最大限度地實現培養目標,這是改革畢業論文寫作、提高論文水平的重要議題。部分變量和56名學生的最終評價之間也存在顯著相關性。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學生的最終評價分別與資料信息、話題興趣呈一定正相關(r=0.291,r=0.283),說明資料信息越充分和有用,學生對話題越有興趣,他們最終對畢業論文的反應可能越肯定。在同一顯著性水平上,學生的最終評價分別與找工作、考試呈一定負相關(r=-0.284,r=-0.284),進一步說明了學生越是忙于找工作和考試,就越是否定和貶損畢業論文寫作的意義,這與王崇義(2004)、文莉和謝荷峰(2010)等對畢業論文存在問題的分析一致。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學生的最終評價與院校的論文管理呈中度負相關(r=-0.411),說明院校的論文管理越不合理,學生越是反感和抵觸畢業論文寫作。由此可見,充分發揮資料信息和話題的正面動機效應,設法降低找工作、考試、論文管理的負面動機效應,對于畢業論文寫作改革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動機研究對論文指導和寫作的啟示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10-190-02
一、引言
高校具有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適用型人才的職責,具有為社會服務、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辦學目標,因此,在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創新的過程中,高校應擔負起更加重要的職責與使命。山西素來是一個煤炭資源大省,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今天,以煤為主的經濟發展逐漸凸顯出資源枯竭、成本上升、污染嚴重、發展滯后等特點,因此,迫切需要進行全省范圍內的經濟結構大調整。在此區域背景下,山西省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間,進行全省經濟轉型跨越式發展的總體戰略部署和安排,但是如何實現轉變、能否轉型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才的支撐。此外,隨著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經濟體制及經濟結構的多元化趨勢也愈發明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及全國經濟體制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企業的發展對于復合型人才,尤其是英語過硬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由此可見,如何培養和輸送合格的英語復合型人才來幫助全國的企業進行經濟體制與經濟結構調整,來幫助山西在這次轉型跨越發展中成功轉型、走向世界,是擺在所有高等院校、尤其是山西各大高校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山西區域經濟發展與人才需求
1.山西經濟發展現狀及轉型跨越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山西是一個地處內陸的中部大省,是一個依托煤炭資源而興建和發展起來的煤炭資源大省,在我國經濟發展建設初期,山西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支持,為推動我國工業化,加速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在產業結構上以煤炭資源開采為主,呈現出產業結構單一的特點。目前,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開采量的逐年增加,山西的煤炭經濟出現了資源漸趨枯竭、開采成本上升、支柱產業單一、產品初級化、接替產業發展滯后、失業人員增多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特別是環境污染嚴重,所有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和制約著山西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山西省的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在山西省“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以轉型跨越發展、再造一個新山西為總體戰略目標,實現以煤為基、以煤興產、以煤興業、多元發展。山西的轉型跨越發展是在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的國際大背景下提出的,全省各行各業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貿易等方面的往來本已日益頻繁,隨著經濟轉型跨越式的發展,全省與世界各國的往來溝通將會更加密切,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以往單一型的外語人才已越來越無法滿足社會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需求。各種企業和組織越來越需要既有專業知識,又懂英語,能用英語流利順暢地和國外合作商進行洽談、溝通、切磋、商討的復合型人才,因此,要想實現這些目標,英語復合型人才是關鍵。如何為山西經濟轉型跨越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英語復合型人才保障,已經成為擺在山西省高校面前的現實問題。全省高校審時度勢,依托各自的辦學優勢和實際情況,探索出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2.高校學生對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在需求。針對高等院校在校學生對于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在需求及對目前高校英語教學現狀的滿意程度,筆者對太原理工大學大一和大二的共100位在校非英語專業學生隨機進行問卷調查,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既要提升語言能力、為了自己以后就業增加籌碼,又要取得學分或者畢業證(如四六級考試)、為將來考研或者出國做準備,同時也可以看到,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取得學分或畢業證以及為以后就業考慮是最廣大在校大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為了能達到學習者的學習目的,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絕大多數學生期望目前英語學習教材的內容應該是既要與學生所學專業目標結合,要與現行的科普知識結合,又要與現行的時事結合。此外,認為英語學習教材的內容應該與學生所學專業目標結合是學生普遍認同的觀點。
在回答“關于學生對于英語學習各個方面的需求程度的感受”問卷時,62%的學生表示希望以英語為工具,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75%的學生表示希望學校開設與專業相關的英語課程(如專業英語等);61%的學生希望學校開設專門用途英語(即針對職業目標的英語課程,如新聞英語,財經英語等)。
由此可見,大多數的學生都不滿足于將大學階段英語學習內容局限在僅僅通過四六級考試之類的通用英語(EGP)學習上,更希望以英語為手段,涉獵更多相關的科普知識,了解與其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GEAP),最終順利地過渡到專業英語課程(ESP)的學習上。通過對于學生內在需求的分析,不難看出學生渴望能夠通過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使自己成為能夠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英語復合型人才。
如何通過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滿足學生對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在需求,為山西經濟轉型跨越發展乃至全國經濟發展輸送合格的英語復合型人才,成為山西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英語復合型人才指的是既懂英語,又懂專業知識,能與外界用英語就專業領域的問題進行順暢溝通和交流的復合型人才。目前,全國對于這種人才的需求量相當大,而山西的供給尤為匱乏。針對這樣嚴重的供需矛盾,為了滿足社會和就業市場的需求,太原理工大學在借鑒其他高校先進做法的同時,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課程設置,主要采取四種人才培養模式:
1.調整非英語專業學生基礎英語學習時段的課程設置。與英語專業的本科生相比,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是高校教育中占絕大多數的群體,因此,輸出的復合型人才總體英語水平的高低關鍵取決于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如何調整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基礎英語學習時段的課程設置,使其更好地與專業掛鉤,更好地向高年級的專業英語過渡,決定著未來英語復合型人才的多寡與優劣。
調整非英語專業學生基礎英語學習時段的課程設置,引入模塊類教學模式,徹底改變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基礎英語學習時段只有通用英語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輸入的狀況。
首先,將針對非英語專業一、二年級本科生傳統的大學英語一至四級的課程設置調整為分級授課。在學生入學伊始,進行分級考試,按成績高低,將其分為一、二、三,三個等級,根據其水平差異選取不同級別的教材,進行語言模塊的基礎教學,因材施教。其次,針對在隨后的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已通過國家英語四級的學生開設語言模塊類、文化模塊類、學術模塊類和專業模塊類的課程,學生可根據其專業方向、未來發展、個人興趣愛好等選擇不同的模塊類下設的不同課程進行學習。
語言類課程模塊旨在夯實語言基本功、側重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訓練,培養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為日后英語六級考試及考研、出國打下基礎。主要課程包括大學英語(五、六),大學英語翻譯,英語視聽說(初級、高級),實用英語寫作等。
文化類課程模塊旨在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學習興趣,使其更多地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法制等,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課程包括英文影視欣賞、西方文化與翻譯、英美文學賞析、英美概況、英語演講與辯論等。
學術類課程模塊旨在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向學生講解學術英語的語體、學術論文的寫作、學術英語的翻譯及學術報告的陳述等,使學生掌握學術英語在詞匯、句型、表達、風格等方面的特點,提高其學術能力,實現了由通用英語(EGP)學習向學術用途英語(GEAP: General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學習的轉變。主要課程包括學術英語寫作、學術英語閱讀、學術英語翻譯、學術英語聽說、學術英語交流等。
專業類課程模塊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通過學習和閱讀專業類的英語科普文章、英語論文等,了解專業英語的語體,擴大專業英語詞匯量,實現與高年級專業英語學習的對接,實現了由學術用途英語(GEAP)學習向專業用途英語(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學習的轉變。主要課程設置包括商務英語、外貿英語函電、法律英語、工程英語(如礦山英語、化工英語、土木英語)等。
2.調整英語專業學生課程設置。英語專業應在夯實學生英語基本功的前提下,注重培養其綜合素質。在課程設置時,應在強化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開設豐富的選修課程,如商務、財經、法律、醫學、公關、文秘、旅游、計算機等。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在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同時拓展其視野,增強創新能力和對專業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
3.開設國際班。各個專業可以根據專業性質、國際需求及職業發展開設國際班,諸如在校內學習兩年專業基礎類課程后到國外的合作院校再學習兩年專業類課程,而后取得學位。這樣通過國外的學習可以接觸到更多更豐富的專業知識,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提高了英語能力,真正意義上完成了英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任務。
4.開設二學位。此類模式中,在大學二年級末、三年級初的時候,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英語專業作為第二學位或者英語專業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另外一個專業,如法律、計算機、管理等,進行學習。在學習期間,如果達到了該專業的學習要求,則可在大學本科學習期滿后獲得除本專業的學位外的另一個專業的學位。相對于第一、二類培養模式,此種模式中的學生對于另一個專業的學習有更多的熱情、積極性、主動性和時間投入,因此在大學本科的學習過程中,就會將專業學習與英語學習更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了英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四、結語
在山西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的大背景下,太原理工大學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摸索出了一套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方案,期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為山西經濟建設,轉型跨越發展輸送一批批合格的英語復合型人才,解決目前此類人才匱乏的現狀。同時,也希望山西其他高校對此方案提出寶貴意見,共同為山西的發展輸送更多更好的優秀的英語復合型人才。
[本論文為山西省科技廳“高等教育轉型時期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課題編號:2013041046)課題研究結題論文,課題主持人:秦茵。]
參考文獻:
[1] 余瑾,覃成強.國際化背景下“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M].廣西: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 ??≤S.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教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 林景英.泛北部灣經濟建設背景下廣西高校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3(5)
[4] 戴煒棟.關于面向21世紀培養復合型高級外語人才發展戰略的幾個問題[J].外語界,1999(4)
一、會計信用法律體系構建中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
(一)從理解會計制度的作用、職能和會計過程角度,把握會計信用法律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會計是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管理的要求而產生、發展并不斷完善的。寫作畢業論文會計最初表現為人類對經濟活動的計量與記錄行為,其作用主要是為經營者本身服務。現代會計不僅服務于企業,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信息,而且還要服務于企業外部的有關主體,為企業的投資人、債權人、貿易伙伴、相關的社會公眾等提供信息,以幫助他們了解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更重要的是,現代會計要為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和調控及組織財政收入提供必需的信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與實施宏觀調控的需要,從一個方面促使會計規范與會計信用規范變成強制性的法律,而不再是一般的商業慣例,會計法也因此被歸入經濟法范疇而不再是商事法范疇。如果把這一重心理解錯了,由此建立起來的結論也就不大可能正確。理解會計對財政收入與宏觀調控的意義,是有效構建會計信用法律體系的關鍵之一。
一般認為,會計的職能主要有“反映”和“監督”兩項。反映職能就是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來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情況;監督職能是基于反映的信息對經濟活動進行控制。會計法與會計信用立法的任務就是要通過對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行為制訂和提供有效的規則,使會計信息能夠正確反映經濟活動,并為控制經濟活動提供正確的信息。如果立法不能提供有效規則促使會計行為正確反映經濟活動的情況,就會形成會計信息失真,那會計立法就存在缺陷。當然,會計立法完善而有法不依,同樣會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會計工作的過程,從廣義上考慮,包括會計信息的記錄、會計信息處理、會計報告的制作、會計信息的披露、會計信息審計監督、會計信息其他監督等。因此,會計信用法律體系的構建,最基礎部分就是如何通過法律、法規、準則、紀律等,把會計信息形成的整體過程,用法律制度規范的形式反映出來。而做好這一工作,涉及到會計理論、會計方法、會計政策等,也涉及到如何以法律規范有效、準確地反映會計理論、會計方法、會計政策等,這一問題必須依靠會計和法律方法相結合去實現。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與會計政策內容上的缺陷,不可能通過法律方法進行糾正,而必須依靠會計理論去解決。會計理論、會計方法、會計政策,都是來自于實踐,是實踐經驗的升華。但有些理論與方法是從國外引進而不是來自于中國的會計實踐,因此,會計立法過程中,有必要更多地聯系我國會計實踐,尤其是在會計立法過程中廣泛征求實務界意見,吸收實踐經驗成果。
(二)從會計主體行為特征的角度,把握會計信用法律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會計可理解為一種制度,也可理解為一種行為,或者合在一起,理解為一種制度化的行為。寫作碩士論文會計的社會功能,這里是指社會為什么需要會計這樣一種制度化的行為。與任何經濟制度一樣,會計這種制度化的行為不能離開兩個方面:即效率和分配。效率,主要是要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以同樣多的投入,盡可能多地提高產出。效率目標是在投入既定時把社會總財富或總福利這塊蛋糕做得最大。而分配是在不同主體之間如何分配這塊蛋糕的問題。分配與會計信用相聯系,就必須考慮國家與企業之間關系、企業與人之間關系、投資人與國家關系、投資人與企業關系、人與投資人之間關系、國家與政府機關組織的人之間關系等。從間接的影響考慮,還有國家、企業與一般公眾,尤其是企業或政府機關組織中職工的關系。如果把制度變遷依其對效率和分配的影響分為以效率提高為目的的“效率性制度變遷”、以分配調整為目的“分配性制度變遷”和既影響效率又影響分配的“混合性制度變遷”,純粹的效率性制度變遷遇到的阻力就會最小,因為這種變遷并不會減少什么人的利益,而只可能增加,或只改變相對利益;以利益分配調整為主的分配性制度變遷的阻力就會大得多,既得利益階層會極力阻止變遷的進行;而混合性制度變遷所遇到的阻力,則由其利益分配和效率提高的混合比例決定。在會計信用法律體系的構建中,許多制度變遷或制度的實施,都是涉及到利益分配的調整,因此阻力必然會很大。
事實上,效率問題本身就存在著不同層次主體之間、不同種類主體之間、同一層次不同主體之間的矛盾。如企業的效率與國家的效率不同,存在著沖突;不同企業之間的效率存在著沖突和矛盾;企業投資人與經營者之間、企業與企業職工之間、企業會計人員與企業效率之間等等,都存在著矛盾。這些矛盾和沖突的存在,要求有效的會計信用法律體系必須處理好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在提供真實會計信息方面實現激勵相容。如果效率激勵不相容,會計信息失真就無法避免,相容性越差,失真度就越高。
分配具有與效率沖突相同的問題。不同層次主體之間、不同種類主體之間、同一層次不同主體之間利益分配問題處理不好,在分配激勵方面不相容,會計信息失真同樣不可避免,并且,激勵的相容性與信息失真成反比。而效率與分配的激勵相容性,涉及的則不僅是會計信用法律體系的問題,還涉及到復雜的產權問題、體制問題。
效率與分配相互影響,但是,就具體的個人行為來講,從生活實際現象來看,每個人都更在乎對自己的分配問題,這是人的理性,也正是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寫作醫學論文或者更準確地說,主體在處理自己內部問題時可能更注重效率,而在處理自己與其他主體關系時,則更側重分配。因此,從內部來講,不同層次的主體在考慮自身的效率方面,都有內在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但從外部關系來講,不管組織還是個人,則更多的是側重自身在分配中獲得更多份額。當效率與分配發生沖突時,自然在選擇分配獲得更多份額方面有更多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種行為特征決定了會計主體對內傾向于提供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真”信息,而對主體之外,則傾向于提供有利于自己多分配的“假”信息。這一結論適用于從個人、組織到國家的各個不同層次主體的行為的解釋。許多企業有所謂“真”“假”“兩套賬”,即對內一套真賬,對外一套假賬,正是對這一結論的證實。
因此,因效率帶來的問題往往被包含在不同層次的分配問題之中。例如,會計人員在自身利益上講求效率,如在一定的工資、獎金與升遷機會等總報酬前提下,盡可能節約自己的時間、精力、能力去完成會計任務,極為講求投入產出效率;而在處理與組織的關系時,則除了盡可能地省時省力等外,還會盡可能地利用機會去通過提供假信息,而占有組織利益。對企業來講,則對內可能極講效率,盡可能節省成本,增加收入;而在處理與國家關系時,則盡可能多報支出,增加
成本,減少收入。對于不同層次的會計領導、會計監督人員,在處理個人與企業、企業與國家關系時,如果與個人利益相關,則對能夠增加個人利益的方式選擇上有更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由此分析可以看到,效率問題包含在不同層次的分配問題之中,處理好效率問題,其實質是協調不同層次主體利益的分配問題?;蛘哒f,處理好不同層次主體利益的分配問題,就能處理好不同層次的效率問題。因此,會計信息失真,根本上是由于不同層次主體的利益分配矛盾造成的。會計信用法律體系有效構建的根本實質問題,就在于如何通過立法處理好不同層次主體的利益分配問題,解決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相容問題。有效的信用法律體系必須既要處理好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實體利益分配的相容問題,同時又要有規范的程序和嚴格有效的執法,以保障立法所確定的利益分配能夠有效實現。
(三)從會計信息提供主體的產權特征角度,把握會計信用法律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從提供會計信息的組織的組織結構與產權關系上,可以把會計信息提供主體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國家或政府投資形成的“國有”、“國營”型的企業與政府機關,這類組織是典型的“產權主體缺位型”主體,其會計信息失真主要是由“”問題造成的。與此相對的另一類組織,則是私人獨資、合伙及人數有限并由所有者直接經營的有限責任公司類型,它們是典型的“投機分配型”主體。這一類組織中的會計信息失真主要是通過“投機分配”,損害國家、銀行、債權人利益而造成的。而介于這兩類主體之間的,則是中小投資者甚多,而容易由大股東控制的股份有限公司型的“所有權與經營分離型”主體。這類企業中“”和“投機”兩類問題兼而有之。
在第一類產權缺位型主體中,從領導到會計人員到其他員工,組織財產既是任何人的,也不是任何人的。是任何人的,是因為財產是國家資產,同時也是企業大部分職工進行生產從而賴以生活的資產;不是任何人的,是因為它是國家資產,誰也不能獨自為自己的利益而使用。這類財產,承受著一定程度的“公地悲劇”的損害。這類企業的領導層或決策層,尤其是主要領導,其激勵可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通過企業經營效益的提高而獲得收入提高、待遇提高和地位升遷的實惠以及自身經營能力提高的回報;另一方面,則可能是通過利用職權而轉移企業利益,增加自身私利。前一種是國家希望和鼓勵的,后一種則屬國家不希望、反對甚至嚴厲打擊的。但究竟哪一種占上風,則完全要看哪一種激勵更強有力。對這類主體中的中層或一般員工,也存在著兩種激勵選擇:一是積極奉獻,提高收入;一是與管理者處理好關系,不奉獻卻能同樣甚至獲得更多收入或實惠。由于對管理者與一般員工都不存在產權問題,在工資收入及獎金激勵不公平或奉獻與回報不對稱時,就必然存在“投機占有”的合作激勵。員工以及任何人員,在會計信息真實不能增加自己任何收益,而會計信息失真不能對自己造成任何直接損害時,就不可能存在監督會計信息真實的激勵。而對會計人員來講,合作對自己有利,監督對自己無關痛癢時,同樣失去監督作用,而剩下的就只能是合作提供不真實的會計信息。
對“投機分配型”企業而言,產權與投資者、產權與決策者一般情況下都是合一的。由于這類企業收入與積累的增加,直接與投資者、決策者的利益相關,一般不存在產權主體缺位型企業中管理層與員工(會計人員)合作損害企業利益的情形,因為這類行為受到嚴格的監督,造成損害也會受到積極的追究。對于這類企業,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激勵,主要來自于通過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逃避稅收,獲得銀行貸款、其他債權人借款等,損害的主要是國家、銀行和其他債權人的利益。這類企業中經常存在比較積極的購買虛假會計信息的行為。對這類主體監督的重點,在于資產、成本、收入等信息是否真實、其處理過程是否遵守有關會計法和會計制度及會計規則的問題。
而對于“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型”的企業,則前兩類企業存在的問題都存在。但相比產權主體缺位類,產權主體是明確的,“問題”主要出現在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投資人與經理層之間。寫作英語論文經理層的經營受到股東,尤其是大股東的積極監督,而大股東也受到小股東“用腳投票”方式的積極監督,“問題”導致的損害并不十分嚴重,而且有比較積極的監督力量。而投機分配激勵方面,這類企業依然存在,包括人與大股東合作,以及大股東與人和會計人員合作的激勵,但又與投機分配型企業不同。由于人的投機分配行為,收益并不能完全甚至較多的歸于自己,而違法違規的法律責任卻要由他承擔,因此,大股東的投機分配行為一般受到一定約束。當然,如果人與大股東合作損害小股東利益而無需承擔法律責任,或者承擔責任付出的代價遠小于與大股東合作獲得的利益,就另當別論了。
基于以上不同產權類型組織行為的分析可知,我國的經濟體制與企業產權體制狀況是影響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極為重要的因素。改革經濟體制、調整企業產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等,就必然構成完善我國會計信用法律體系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四)從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分類的角度,把握會計信用法律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標準進行不同的區分。從會計信用法律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方面去考慮,即從法學的研究方法考慮,則下面兩種分類方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一,從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方面,可以區分為“合法的會計信息失真”和“違法的會計信息失真”。所謂合法會計信息失真,是企業等組織在遵守法律強制規定前提下的,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所謂非法會計信息失真,則是企業等組織不遵守會計法、會計制度和會計規則而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從守法意義上,前一類不存在主觀上的故意,而后一類是主觀上的故意造成的。
第二,從主觀和客觀的區分上,將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區分為“主觀原因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和“客觀原因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陀^原因,是指那些無法通過法律制度完善消除,或者至少目前不能通過制度完善而消除的,那就只能依靠加強這些方面的會計理論研究來解決。主觀因素的會計失真,則是指那些通過制度分析,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就能解決的會計信息失真。
這兩種分類方法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明白客觀因素的會計信息失真涉及的問題不可能通過法律來解決。主觀因素的失真,須從合法與違法方面考慮,法律、會計制度、會計規則中已有明確規定的,是加強執法的問題;而法律沒有規定或規定不合理,無法執行的問題,則需要從法律制定和法律健全與完善方面考慮。當然,法律制度的創新也有一個成本與收益的問題。有些問題執行的成本太高,就要以制度創新的邊際成本與制度創新的邊際收益的平衡為界。
二、完整的會計信用法律體系應當包括的基本方面和重要內容
從會計信息的生產、利用、監督等全過程來講,完整的會計信用法律體系必須包括以下方面:(一)針對會計記錄、會計處理、會計報告、會計信息披露等方面立法,保證會計信息生成規則的科學性和生成過程的真實性。這方面立法內容,要求按會計信息生成過程和環節,做出全面的規定。具體內容應當包括:1.加強關于會計記錄規則的立法,明確會計記錄、會計處理、會計報告制作的原則、方法、要求,保證會計信息的生成技術本身的科學性,強化有關會計記錄、會計處理和會計報告等規則的確定性、適應性、操作性。2.加強會計專業人員在會計信息制作過程中的職責、義務,規定明確的法律責任,保證會計信息生成過程中會計專業技術人員行為的規范性。3.加強信息報告和披露的內容、要求、頻率、范圍、標準、格式、地點、獲取等方面規則的立法,保證會計信息對企業有關情況反映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4.加強信息報告與披露過程中非會計專業技術人員的職責和義務及違規法律責任的立法,以盡可能減小非會計人員對會計信息生成和披露過程的干擾。5.加強會計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紀律和職業道德方面的制度建設,使會計職業紀律和職業道德建設與會計立法互為補充,促進會計人員素質的提高。
(二)會計信息質量檢查體系立法。會計檢查的有效性依賴于通過立法建立有效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制度,確定會計檢查的主體、依據、對象、內容等,保證會計檢查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
(三)會計工作人員正當權利的保障立法。會計人員正當權利的有效保障,是保證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真實的基本條件。必須通過立法保障會計人員在提供真實會計信息時,正當權益不受損害,尤其是設置相應的機構、程序使其正當權益能夠受到有效的保護。
(四)維護中介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獨立性立法。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證券公司等對會計信息是否真實起著重要的監督作用。此方面立法主要內容應當包括:1.中介機構及其專業工作人員的正當權益及其保護立法。2.干涉中介機構和專業工作人員獨立的制裁立法。3.對中介機構及其專業工作人員違法行為處罰立法。尤其應當加強資格處罰。4.對中介機構和專業工作人員因故意和重大過失違法執業造成損害的賠償責任立法。
(五)會計征信體系建設立法。國家應當盡快制訂會計信用征信和評級立法,為會計征信和評級提供法律依據。通過會計征信體系,建立起企業、會計人員或機構、高級管理人員等遵法守紀的信用記錄,對違犯會計法律、法規、準則及會計紀律達到一定記錄數量或一定程度的行為人,強化資格罰,強化自我約束。
(六)會計法律責任立法。加強會計信用法律責任立法,主要包括:1.會計技術人員、審計技術人員的崗位責任制度立法。2.會計主管及領導離任和會計離崗的離職、離任、離崗審計制度立法。3.加強會計領導責任制度立法。寫作留學生論文4.加大企業會計違法懲治力度。5.加大對會計專業技術人員正當權益侵權法律責任。6.明確對會計信息虛假、重大遺漏造成的投資損失的民事賠償責任。法律責任的規定應當充分考慮違法行為造成的損害和執法資源與執法效率方面的問題,使法律責任的落實具有實在的威懾力。
(七)會計監督立法。會計監督包括審計監督和其他監督。會計信息是企業質量的說明書,而審計則是對作為企業說明書的審查。加強審計制度和準則立法,主要是指就審計主體、對象、內容、范圍、方法、程序等方面加強立法,使審計方法對會計信息的監督更為有效。除了審計作為對會計的監督以外,還必須加強其他監督立法。主要應當包括:1.會計專業技術人員的權利保障監督立法。2.會計信用評級監督立法。3.會計法律責任監督。4.會計信用征信過程監督立法。5.對審計監督的監管立法。
(八)會計人員、審計人員、專業監督人員等的素質教育立法。各類專業人員的素質不高是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強對會計專業人員、審計人員、會計有關的各類監督人員的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并將其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是健全我國會計信用法律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
(九)會計行政執法程序立法。會計執法程序立法,是會計實體法得以落實和實施的重要保障。
三、完整會計信用法律體系有效運用的外部環境基礎
上述九個方面的立法,只是一個完整法律體系理論上應當考慮的必要內容。如果沒有一定的外部制度環境為基礎,會計信用法律體系依然難以存在。必要的外部制度環境,和會計法律體系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鏈條,任何一個環節的斷裂,都會直接影響整體的運行效果,甚至會使整個體系的構建功虧一簣。
張維迎(2002)認為,價值迷失、產權制度缺失和政府行為的不確定性是導致了中國社會誠信的缺失的根本原因。本文認為,影響會計法律制度有效運行的因素或條件是多種多樣的,但以下幾個方面是完整會計信用法律體系有效運行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
(一)經濟發展的程度與經濟體制環境。經濟發展程度決定什么樣的會計信用法律體系才算是完善的。會計立法必須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形勢,與時俱進。我國處在一個經濟體制、市場發展程度、所有制結構等快速變化的階段,會計立法必須以不斷發展變化的經濟環境為依據,不斷進行調整和創新。同時,會計立法受經濟體制的制約。經濟體制改革不推進,會計立法就很難有效解決會計信息生成、傳遞、監督過程中,國家、企業、個人三者之間的激勵相容問題。
(二)政府行為規范與政府行為信用。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的基石。政府作為國家行政權的擁有者,國家強制力的主要實施者之一,如果不講法治,以言代法,以權代法,再完善的法律條文也是一句空話。政府堅持依法治國,遵守法律,是會計信用法律體系有效運行的基礎。
(三)執法與司法信用。執法與司法腐敗會使有效的法律體系失去意義。法律的有效實施,不僅有賴于公正的執法,而且離不開公正的司法。執法和司法信用是會計信用法律體系有效運行的基礎。
(四)產權體制與公司治理。產權明晰,才能有效解決“問題”而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過多的國有資產,以及國有資產所有者在投資、管理、監督各方面的“缺位”,使經濟的整體運行無法有效調整“效率”與“分配”的矛盾,國有投資企業中的會計信息失真就很難治理。對于產權明晰的企業而言,則要加強投資者對公司的產權意識、投資責任意識,強化公司治理,強調人的誠信義務,強調投資者對國家的誠信義務,并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才能有效解決因“投機”而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張維迎.2002.重建誠信的艱難之路.國際金融時報,7月12日第4版
張維迎.2003.信息、信任與法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辦公室.1999.會計學.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張維迎.2002.2.12.重建誠信的艱難之路.國際金融報
加里.S.貝克.1995.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科斯等.1994.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