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6 04:08: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跨文化交際論文英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是分不開的。這是因為外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特別是外語的應用和發展自己的能力,跨文化的溝通??缥幕耐庹Z教學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80年代中期,中國的大學英語教育,制定統一的課程,編寫了系統的教材。 1987年9月,全國舉行了第一次CET。在此基礎上,1989年1月舉行的第一次全國大學英語考試。這對全國大學英語教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改革的深入和開放走向世界的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對外交流逐步擴大和深入。在這種情況下,對大學畢業生的英語水平要求較高。對于中國學生,詞匯和語法可以讀,可以應付考試,但在跨文化溝通的問題上經常發生。這些必須通過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提高,以解決和改善。
毫無疑問,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來看,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主要障礙除了語言本身,還要從文化背景入手,因為許多語言現象的解釋是由文化因素決定的。文化背景知識,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合理選擇教學材料,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學習由被動的學習語言知識轉變為主動的應用語言知識。因此,在相應的大學英語運用靈活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以及語言交際能力。
二、跨文化性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英語教學應包括以下內容:在有限的時間內,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通過運用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我們在從事英語教學活動中,無論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中心”或“學習為中心”,不僅是語言學習,掌握教學規律,而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及語言交際能力。
1、詞匯解釋的含義為基礎,與詞的文化內涵相結合
詞匯是用來解釋語言的基本單位,國家文化的概念是一種參考,它是最脆弱的文化滲透。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往往各個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內涵。為了讓學生靈活地運用英語,在英語教學和文化方面的指導方面,應通過文化差異的比較,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的差異,逐步培養文化意識。例如,在一些常識的語言文字是一種恭維,但在另一種語言可能是貶義。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集體主義,相互依存,因此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在西方,是負面,消極的意義。相反資產階級,野心,在中國人有一定的負面內涵,但它對于西方人是一種恭維。關于“宣傳”,英語詞典定義為“政治團體影響的信息公開傳播,往往夸大甚至虛假信息?!比欢?,這兩個不同的字有不同的文化環境和貶義的贊美,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以,當我們說,促銷產品,使用產品的推廣,而非產品的宣傳。
2、課文講解,以語篇分析為主,語言點講解為輔
日常教學中有一個普遍的現象:教師講解課文時,如果不知道語法,不講語言點(通常是復雜的,難以理解的句子),翻譯不是造句,學生經常難以理解。心理語言學家通過調查發現,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與兒童學習母語是不同的。成人環境,認知等因素在學習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可以破壞,成人總是下意識地學會了更多的語言和母語。成年學生,他們的認知模式和思維模式早已定型。關鍵不在于是否適應中國學生的習慣,而是在于要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新的認知方式(學習第二語言)。因此,教學中要解釋的文字以及話語分析,應根據文本體裁(敘事,描述,說明,議論等),作者是如何開始的文章(通過什么手段,在附著力的章節和收斂),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主要思想),為目的所使用的文字和語氣等等。這些對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作者寫作方法,和思維習慣,以及講英語是很有幫助的。至于語言點講解,它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向教師提供一些幫助。我相信,如果不以課文講解,以語篇分析為主,即使老師可以說明一個簡單的句子或到相應的翻譯幾個句子,也達不到讓學生理解的要求。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當前跨地區、跨國以及跨民族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作為通用語言成為了國際交流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不僅涉及到英語語言本身的知識與理論,同時也涉及到了英語文化,因此,重視推動文化教學與英語教育的整合,是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英語教育中來合理的選取英語文化內容并融入教學活動中,不僅可以讓英語教學本身具有更加豐富的素材,同時能夠在促進學生英語素養提高的基礎上為英語教育創設良好的分為。在此方面,教師應當注意,英語文化教學內容的選取應當以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認知水平為出發點,并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認知水平來在不同的階段開展具有不同側重的教育教學活動。如在高校大一階段,教師應當側重于語言教學,從而確保學生具有良好的英語語言基礎,而在大二以及之后的階段,教師則應當有意識的融入英語文化教學內容,從而較好的實現文化教學與英語教育的整合。
2)在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在高校英語教育過程中,學生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參與主體,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設計,都應當以學生的英語基礎和知識接收能力為出發點。在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為重要教學任務的英語教育中,雖然教學的內容得到了擴展,但是高校英語的教學課時卻沒有響應的增加,在此背景下,教師只能夠在傳授給學生合理科學的學習策略與學習技巧的基礎上來讓學生自主的完成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因此,為了實現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有效提高,教師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承認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有必要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策略、學習風格等來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對英語文化作出體驗、對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重要性做出認識,同時推動學生英語知識的自主構建并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英語學習觀念。
3)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渠道來挖掘學生潛能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在社會各個領域中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的價值以及優勢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肯定,而在高校英語教育中,通過實現英語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整合,不僅能夠讓英語教學具有更加豐富的教學素材和更加直觀、生動的教學內容呈現形式,同時能夠為學生學習英語文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如通過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索一些英語電影和英語歌曲對英語文化進行展現,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對英語文化進行親身體驗,并提升學生開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興趣,從而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潛能進行有效的挖掘。
4)體驗式教學與說教式教學并重
在英語教育過程中,相對于學生而言,教師在英語專業知識以及英語文化知識方面的素養優勢更加明顯,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將自身對跨文化交際的體會講授給學生,雖然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出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方面所產生的成效是不容忽視的。另外,體驗式教學也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有效路徑,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各類參觀活動或者在課堂中進行角色扮演來促使學生對英語文化進行體驗,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知識與經驗,從而讓學生對英語知識以及英語文化作出更加深刻的認知。
5)引導教師對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進行對比
在漢語環境中,學生本身無論是在語言知識方面還是文化認知方面都具有著一定的思維定式,并且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也很少對這種思維定式做出反思,并且也經常出現將漢語語言知識和漢語文化套用到對英語語言知識和英語文化的理解中。因此,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對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作出比對,并使學生在了解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深化對英語文化的認知并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進行比較,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構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氛圍,并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以及文化知識作出更加牢固的記憶。同時通過這種比較,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文化是多元化的,并且文化之間并沒有優劣之分,只有在承認每一種文化的合理性基礎上,才能夠與更好的開展跨文化交際,這不僅有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同時能夠培養學生開放且包容的文化觀。
6)在認識學生差異的基礎上因材施教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包括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在內的所有教學活動都應當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對學生差異性做出了解的基礎上進行人才視角。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學習歷程的不同,所以無論是在文化體驗、思維方式還是價值觀方面,每個學生都會存在差異,而這些內容恰恰又是文化教學的基礎,所以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從學生的文化體驗、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出發來對母語與英語文化作出比較,從而促進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強化。
2重視提高教師的跨文化素養
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高校英語教師是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過程中的主要引導者,同時是連接學生與英語文化之間的橋梁,教師本身所具有的跨文化綜合素質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產生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作為高校英語教師,要具備強烈的跨文化意識,并重視對自身的英語文化知識結構進行完善,在充分了解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推動自身跨文化修養的提高。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如果教師與學生不能充分了解英語文化準則與英語文化模式,則將難以對英語語言專業知識作出真正的掌握。雖然當前大部分教師都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給予了高度重視,但是由于自身欠缺跨文化素養或者欠缺跨文化教育經驗,針對學生開展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也往往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
所以,在高校英語開展跨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兩點內容:一是教師有必要對自身的文化修養進行提高。作為高校英語教師,在不斷豐富自身英語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有必要通過閱讀英語文學作品、鑒賞優秀的英語原聲電影、欣賞高雅的英語歌曲以及結交外國朋友來對英語文化作出全面深刻的了解。另外,教師要在掌握英語文化知識和文化特點的基礎上具備較好的漢語文化認知與教學能力,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展示漢語言文化與英語文化的差異來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與認知,從而促使學生的文化洞察力以及文化敏感性得到提高,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在高校英語教師的跨文化素質提升過程中,高校有必要對教師的繼續教育內容作出改革,從而讓教師提高自身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在教師培訓以及繼續教學方面,培訓內容以及繼續教育內容有必要涉及到民俗學、歷史、文學以及地理等多種知識,從而讓教師深刻的理解英語文化產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礎上對英語文化作出理解與認知。另外,在教師的培訓以及繼續教學方面,有必要增加多遠文化教育以及跨文化教育內容。從而在使教師樹立開放且包容的文化館基礎上,對英語文化進行接納與吸收。
3解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過程中的阻礙
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際。
一、語言知識與語用知識并舉,了解西方文化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向較注重教學的內容和語言能力,即培養學生能造出一些意義正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學生沒掌握語用知識,不知道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在具體環境中用英語進行準確的跨文化交際[1]。“不懂得語言的運用規則,語法規則將變得毫無用處”(Hymes1972)。如“Whydon''''tyouopenthedoor?”是一句符合語法規則的句子,但它含有強硬的命令口氣,就不適合對長輩或初交的人說這句話,可用“Whynotopenthedoor?”來表達。又如,當夸獎別人的菜做得好時不能說“Ididn’texpect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沒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烧f“Whatadeliciousfood!”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往往比較寬容,而違反說話規則會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Walfson,1989)[2]。這里的說話規則是所在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必須存在的一種默契,一種雙方交際時都遵循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Principles)”[3]。為使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能準確運用所學語言,必須語言知識與語用知識并舉,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職學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識。如《大學英語精讀III》Unit4“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的課文標題“DownButNotOut”學生很難理解。筆者先介紹美國拳擊術語“downandout”,意思是拳擊手被對方擊倒后淘汰出局。再結合課文對“女隱士”特點的分析理解,把標題譯為“潦而不倒”學生才恍然大悟??梢?,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內涵就很難理解它在特定場合中引申出的社會意義。同是這篇課文中“…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inthenight,itisasnormallyhardtoturnherawayasitisalostdog.”這句話令人費解。狗在西方視為人類忠實的朋友,所以趕走一只喪家之犬屬不道德行為。又如:“WhyITeach”一文中,很多學生不理解“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經》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塵土clay造人,并賦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這句話中用clay隱喻沒有知識的人,用breathe比喻“獲得知識,開始成長”。這個典故把教師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類比,使我們領會到教師育人與上帝造人同樣偉大[4]。學生明白這些文化及隱含意義后,終于茅塞頓開。
二、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謹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類學家Kalvero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國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對方社會交往的信號或符號經常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慮反應,這種現象在跨文化學中稱“文化休克”[5]。學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異,用漢語的思維去理解、判斷英語的語境,極易產生“文化休克”。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與語言的橋梁,而文化差異就是思維方式的本質差異。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具有女性陰柔偏向,西方思維方式具有男性陽剛偏向。中國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國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國人好靜、內向、守舊,西方人好動、外向、開放;中國人求同、求穩,西方人求異、求變。我們在教學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漢文化的主要差異以及語言表達方式進行歸納、比較和總結,這將有助于學生逐步區別語言的文化內涵,培養跨文化意識,增強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
1.贊美之詞
中國文化對贊美之語總是比較崇尚謙虛原則,“YourEnglishisverygood”和“Ilikeyourbeautifulwatch”之類的應答都要用“Thankyou”,因為這些贊美之詞僅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談話的手段。
2.提供幫助
中國人對于別人的幫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謝”的方式,在西方人們崇尚自立,會以“謝絕+解釋”作回答。如回答“Wouldyoulikesomecoffee?”這樣的kindoffer,通常用“No,thankyou”或“Yes,I’dloveto,butnotnow”之類的婉轉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語的人的語言錯誤,但對文化錯誤卻會耿耿于懷,特別是文化禁忌。筆者把英語國家人士初次交談的“禁忌”歸納成W-A-R-M四個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樣引出“七不問”:不問年齡、體重、收入、、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和“吃了嗎”。4.交際勢能——把握交際訊號的強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話題是談論天氣,如“It’sreallyacoldtonight,isn’tit?Yes,itis.”這樣的對話很容易使雙方轉入其他話題,并且能縮短會話距離,避免交際障礙。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飯,主人客氣地邀請你一起吃,“Wouldyouliketohavedinnerwithus?”如果你真的沒吃,最好不要客氣,否則挨餓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創設交際語境,培養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現代英語教學非常重視語境,建構主義理論也提倡語境化教學(Situatedinstruction)。因此教師要盡力為高職學生提供真實的或模擬的交際情景,力求創設學生能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氛圍,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中。如《綜合英語II》Unit7“ListeningandActivities”聽說部分,為使學生了解并熟練掌握“祝愿”和“問候”的日常交際用語,我設置如下情景作為導入:Weallknowtherewillbe“AJobHunting”inourcampustomorrow.Areyouinterestedintheinvestigationonjobhunting?Howdoyougreettheinterviewers?Andhowdoyourespondtotheirreply?學生積極動腦,很快列舉出許多學過“祝愿”和“問候”或“代問候”及其應答的表達。聽力結束教師趁熱打鐵適當補充,引導大家歸納總結。接著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自編對話進行操練,做到學以致用,運用自如。
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不斷應用,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如利用多媒體、幻燈、音像或互聯網等創設良好的英語交際環境,使學生在教師、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更多的文化信息,從而提高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使課堂教學真正交際化。在《BEC》“Interview”這一項目設計課上,我先組織學生看一段有關招工的錄像,然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Whatdoyouwanttodoafteryougraduatefromtheuniversity?Whatquestionsarelikelytobeaskedinajobinterview?Whatwouldyouaskifyouweretheinterviewer?接著我用PPT設計了幾種模擬招聘的具體場景,讓學生申請做家教、商店促銷員、收銀員和導游,然后在課堂上表演。師生們從語音語調、內容設計、體態表情、語言得體和合作創新等方面進行互評。大家積極參與,表現了空前的興趣和競爭力,體現了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時在課上不愿開口說英語的學生在大家的鼓勵和配合下,增強了信心,消除了緊張情緒,獲得了很好的鍛煉機會。運用多種電教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課堂變成了社會的縮影,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在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中勇于開口,樂于開口,在模擬情境中建構新的語言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四、滲透中西文化,培養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包括語言交際能力和非語言交際能力(Non-verbalcommunication)。非語言交際行為是指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行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語言至多只占整個交際過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語言交際傳遞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語言行為就成了跨文化交際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間觀,因而導致不同的會話距離。在英國,禮貌的聽者會認真地注視講話者并不時眨一眨眼表示對對方所談之事感興趣,美國人則希望聽者頻頻點頭或發出哦、嗯之類的聲音表示對所講內容感興趣。中國人則通常會眼看著對方保持安靜。有位頗為出色的中國學生到一家英國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試。敲門進入辦公室后,學生坐下并順手把放在經理面前的一張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試后,該生自我感覺良好最終卻遭拒絕,是因為英國經理事先將椅子放在他認為合適的交談距離位置,而中國學生無意間向前一拉,將距離調整到他認為舒適的位置,可能使經理感到不適,最終導致被拒絕錄取。
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出來(呂叔湘1977)[6]。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進行中英非語言交際對照教學,如中國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謝,英語文化的人用親吻和擁抱表示感謝;美國人習慣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國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動作,在美國人看來是滑稽可笑的;美國人用手拍成年人的頭表示同情、鼓勵對方,中國人則認為這是有意侮辱對方;中國人氣憤至極會跺腳,美國人在急不可待時才跺腳;英文化的人喜歡佩戴貓頭鷹圖像的徽章,因為在英文化中貓頭鷹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國人看來貓頭鷹是邪惡的化身,俗話說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預示著兇多吉少。中國人在給人指方向時,習慣于用食指指點。在英語文化中,這是既不雅觀、又不尊重別人的手勢;用手下意識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國人看來既無什么含義,也無傷大雅。美國人卻將這一動作視為隱匿不好的想法或謊言的手勢,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絕對方的看法。
參考文獻:
[1]蔣永遠.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0,(2):73-79.
[3]張衛紅,張凱.外語教學中語用知識的應用分[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3):329-331.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我們的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
1.中西跨文化交際中經常出現的文化沖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的文化沖突有很多種,在這里我們不可能一一敘述,只能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
1.1隱私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1.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1.3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1.4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2.造成文化沖突現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沖突現象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沖突,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2.1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東西文化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特征。由于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驗和感覺,在交往中也往往以這種經驗和感覺去“以己度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可以解釋為識別和簡化對外界事物的分類感知過程。從本質上說,思維定勢往往忽視個體事物的差別,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的認知態度,常常帶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條。在所有的定勢中,有些定勢是正確的,而有些則是錯誤的,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交際失誤。
2.2行為規范各不相同
行為規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單的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常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隨俗的原則。
2.3價值取向不同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分美與丑、善良與邪惡,這就是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但是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后。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于眾,人必非之”。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展被視為是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2.4語用遷移造成影響
人們對遇到的現象、事物和行為的評價和解釋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也同樣如此,因此往往會造成交際的障礙,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語用的遷移。文化不同語言的使用規則就會不同,一種文化的標準規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條件加以解釋,而不能以此為規范來描述另一種文化,否則必然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其深層原因就在于人們缺乏對社會語言差異的敏感性,會無意識地進行語用遷移,而這種后果有時會很嚴重,甚至會招致巨大經濟損失。我國的羊絨制品在國際上評價頗好,北方某廠曾出口一種“雙羊”牌高檔羊絨被,商標被譯成英文Goats,結果銷路特別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語中goat這個詞除了本意“山羊”外,還有“色鬼”之意。有了這樣的英文商標,無論這種羊絨被的質量有多好,用起來多舒服,那些妙齡女子、家庭主婦也不會愿意把它鋪上床的。
3.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3.1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2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電影、投影儀、互聯網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一定要使新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緊密聯系,并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
3.3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例如,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談時,聽者一般都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神,以示聽者的認真和對說話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中國人不習慣于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
3.4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但學生在課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時間,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學校還應充分發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他們是活的文化教材,讓學生直接與外教交流,聽外教做報告或講課,其言傳身教會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吨貞c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顧江禾,東西方文化對比小議?!短匦蜋C械學院學報》,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
國際旅游、求學、公干等項目人數劇增,出入境人數創歷史新高,與去年同比增加37%。僅春節和黃金周,出境人數就贏超過150萬人次??鐕尽⒑腺Y公司使外企供職和聘用外籍人士成為常態。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承接大型的國際高峰會議,ALPC、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海世博會、APEC會議等,覆蓋范圍廣,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時代需要
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商務英語的使用,已經成為社會主流文化之一,是衡量現代人才的重要標志,它是時代的產物,應市場的需要而生,應社會的需求而發展。媒體文化、商務交流等已經成為跨文化交際的主要范疇。因為,懂英語、說英語、寫英語和用英語的能力是現代人才的重要素質。英語交際能力和溝通能力是最為常見的要件,不可或缺。
二、跨文化能力視閾下的商務英語教學路徑分析
1、豐富教學大綱,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正名,教學有理有據
在傳統的商務英語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基本素質,側重于英語的學習,即聽說讀寫的能力。教材編寫方面、教學內容安排、教學課程設置、以及教師給定的教學重點內容等等,皆以英語培養為主,以交流為輔,往往忽略了文化背景因素。從這個層面上講,傳統商務英語教學是落后于社會發展需求的。將跨文化能力素質提升明確納入到商務英語教學大綱之中,提升教師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從根本上給與跨文化交際能力正名,明確目標,端正認知,才能完成教材編寫、課程設置、文化內涵的培養、跨文化敏銳性的訓練等一系列后續問題的改變。否則只能說起來舉足輕重,做起來松松垮垮,甚至無視眼中,跨文化能力只能紙上談兵,或者淪為空談。
2、突出文化導向,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加籌,教學有章可循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中的語言,脫離了文化,語言就只是符號。文化視閾下的語言才賦予了語言靈魂和家園。結合二者方能使二者彰顯各自的特點,發揮特長。將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到重要位置,是對商務英語教學的挑戰,是革新的重要舉措。語言一直在英語教學中立于不敗之力,幾十年的教學經驗豐富,而跨文化的技巧盡管與語言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從文化積淀和授課技巧角度而言,則遠遠不夠。要將語言和文化合二為一,要多方借鑒,多元發展,突出文化導向,設定情景,加大商務英語訓練力度,靈活多變,不斷研究、豐富和實踐,為跨文化交際的商務英語教學提供參考。
3、注重科學研究,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助力,教師訓練有素
盡管跨文化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由于我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已經初見起色。在國際上,我國的商務英語影響力度和科研成果,遠遠不及美國。就亞洲而言,也與日本不可同日而語。在借鑒跨文化交際研究中,我國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在國際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體驗商務英語技巧,建立跨文化商務英語教學模式,培養一支業務精、能力強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是商務英語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創造教師境外交流的學習機會,公派年輕教師融入英語國家,感受文化、體驗文化、詮釋文化、傳授文化。要善于挖掘中國的外教人才,為他們提供平臺,以實現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和差異互補。
一、高級英語中跨文化教學現狀
近年來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跨文化教學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已是英語教學中不爭的共識??缥幕虒W的重點應該是“提高意識”而非“認同采納”。作為英語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高級英語》除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外,還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是提高學生對于不同文化的分析鑒別能力。因此,《高級英語》課程需要注重教學中雙向文化認知的導入,創設中西文化的課堂交流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高級英語教學階段除了對基礎階段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進行鞏固和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意識、特別是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因為高級英語階段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語言技能和知識.而運用語言知識需要對一定的目標語的社會文化,包含歷史文化、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等內容的融會貫通。
二、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文化教學的障礙
(一)英語教育考試導向及其要求。
劉潤清先生在(21世紀的英語教學》一文中不無憂慮地指出.“目前英語的教與更多的是出于商業目的,并不是為了發展什么‘文化’和‘社會’的目的,這正是有識之士所擔心的”。各種英語考試多半是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的考查,這樣.英語教學的過程免不了過分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對其語言所蘊藏的文化卻往往忽略。而高級英語教育更是如此。
由于高級英語的語言知識量非常豐富,能力要求絕大多數也停留在英語語言的聽說讀寫譯。學生沒有太多涉獵到文化的內容,對他們的考試成績影響不大。2004年修改的《高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大綱》加大了對于文化內容的考核,雖然考察的基本上都是常識性的內容,但由于多年來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師生文化意識淡薄,課堂文化元素難尋,跨文化教學的路依舊艱辛。因此,認真研究跨文化教學,探索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真正提高高級英語教學質量,培養未來社會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
受我國多年應試教育及高校擴招引起的綜合教學水平降低的影響。很多年輕高級英語教師本身就缺乏淵博的中外歷史、社會文化知識,再加上學生本身的不重視,在高級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意教那些考試要求的內容而忽略一定的文化社會背景。這些狀況應該引起英語教師的反思。所以,培養跨文化意識的人才呼喚有較高的語言素質和較強的文化素養的教師。
三、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的措施
雖然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有諸多障礙和困難,但這不是不進行跨文化教學的理由。不管教初級英語還是高級英語,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應該有意識地進行文化教學,而且要持之以恒,因為“語言學習者不可能一下子擺脫自己固有的文化而輕易獲得另一種文化” (Byram,1994)。那么如何在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挖掘教材,順勢拓展。
現行的張漢熙編AdvancedEnglish及楊立民編Con.tempo.r~-’yCollegeEnglish等教材有一個特點是“文化滲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材料。深挖其文化元素并進行適當的拓展,增加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授肯尼迪的就職演說時就可以圍繞美國總統選舉、任期等內容展開,并可以對比中美兩國元首等內容,讓學生將相關知識銘記于心。又如“VirginiaWoolf’的“Professionsdorwomen”中有關于英國人不愿吃雞腿的習慣——吃雞腿等于“sacriifce”,中國學生對此不理解。這種不解源于中英飲食文化的差異。
(二)詞匯教學,彰顯文化。
語言中受文化影響最大的是詞匯。PeterTrudgill在《社會語言學》一書中指出:“一個社會所用語言中的詞匯體現出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別?!庇⒄Z中有許多詞匯來自神話、寓言、傳說或典故。了解這些詞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應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又如在學動物名稱時可以介紹寵物習俗。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愛的動物,因此寵物文化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例如中英兩國的人對狗有不同的傳統看法。中國人一般厭惡鄙視這種動物。常常用狗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諸如“狗仗人勢、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但是英國人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語中有許多關于狗的習語。例如luckydog。喻指“幸運的人”;bigdog,喻指“大亨、要人、保鏢”等。詞匯富含文化,只要教師勤于探究和積累,通過詞匯教學.可以讓學生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的各種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學生會更加佩服老師知識的淵博??傊?,這是教學相長的好事。
(三)靈活教學,滲透文化。
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獨特的文化傳統,其中包括人生價值觀、風俗習慣、社會禮儀等,這一切就構成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和語言技能,而且還要使他們了解英語所依附和產生的英語文化。目前,中國對各類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不可避免地成了當前外語界的主要任務。怎樣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含義
跨文化交際(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指本族語言者與非本族語言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缥幕浑H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會環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
二、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遵守著不同的交際原則,這些交際原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它們蘊含著文化意義。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遵循什么樣的交際原則上,常常會受到他們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擾。
1.價值觀念的差異:每個社會都有其自身的價值體系,它影響著生活在該社會的人們的思維模式及交際原則。比如說中國人提倡集體主義,相反,西方人更強調個人主義。例如英語某些單詞既有褒義色彩,又有貶義色彩,由于中西兩種價值觀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詞,我們常取其貶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國人多取其褒義,表示有雄心壯志。
2. 禮儀習俗的差異:社會習俗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沿襲下來的一種生活方式,習俗文化一般包括稱呼、問候、道謝、打電話、告別等。例如,中國人常用“吃飯了嗎?”作為吃飯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語,如按字面譯成“Have you eaten?”外國人聽起來就覺得很奇怪,有時會誤以為你要請他吃飯。
中國學生學英語沒有學習母語的那種環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語言的同時一定要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
三、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種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沒有的特質,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種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帶來的跨文化交際遇到文化障礙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認為:只注意語言的形式, 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因此,要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最佳效果,我們不僅要掌握語言本身的規律,而且還需要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四、在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1.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文化素養。英語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效果。許多英語教師對傳授語言知識,講解語法結構駕輕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際能力時,就會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識不夠豐富,語用能力不強,因而對英語語言文化教學有畏難情緒。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英語教師應到國外進修學習,親臨所學語言的民族文化氛圍,耳濡目染,親身感受英美國家的語言與文化差異。
2.作好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應適當穿插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諸如這些國家的歷史、地理、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及風土人情等等。要讓學生明白, 在交際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因為, 即使使用的語法詞匯都正確, 也會導致交際的失敗。
3.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網絡,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僅靠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和掌握外語的需要。適當、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幫助學生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創造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如播放一些專門介紹社會情況的記錄片等,讓學生直接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
培養當代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提高外語人才的素質以及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任務,需要我們廣大外語工作者認真探索,努力嘗試。
參考文獻
“跨文化交際”這個概念是從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即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以前,這主要是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所關心、研究的問題,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更隨網絡的誕生,人類生活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小,中國的崛起吸引了全球的眼光,這一切使得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跨文化交際也成為我們時代的一個突出特征。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廣義的定義,我們所說的“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語言是文化的一個載體,承載著文化的豐富內涵,是傳承文化和傳播文化最重要工具,語言也是一個社會群體標記,體現語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是語言創造了文化,而文化也影響語言和語言的使用,豐富語言的表達方式。
文化具有鮮明的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之間自然會產生差異,這些差異有宗教、哲學、道德方面的表現,更有世界觀和價值觀上的表現。文化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就成為語言上的差異,這就是語言的文化特性。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內斂,追求中庸,受到稱贊和表彰,必有一番自謙之詞或歸功于集體,而西方文化中,人們推崇個人至上,追求自由主義,受到贊美和稱贊,總是用“Thank you”坦然承受。在中文詞匯中,凡涉及“豬”和“狗”的,多數用于貶義,因而有“狗仗人勢”、“豬狗不如”的貶義詞,而西方文化中,豬是聰明、文雅的象征,狗有忠誠、勇敢的特性,“dog”極少用于貶義,也不會有“stupid pig”的詞匯。在英語中,常用狗來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為,習語“a lucky dog”(幸運兒)、“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時候)等等。這里舉的例證并不證明不同文化的孰優孰劣,只是說明語言的文化特性。在當今時代,隨著文化交流的加強,不同文化會相互滲透與融合,形成了大量的外來語詞匯和局部族群的語言變體,如黑人英語(Black English)、墨西哥英語(Chicago English)和亞洲美國英語(Asian-American dialects)等,這些也都說明語言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特性,否則對方可能不了解你要表達的意思,甚至會因誤解而產生誤會。
二、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
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英語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他們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這個意義出發,可以將英語教學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環。雖然現在跨文化教育得到重視,跨文化意識加強,但十幾年應試教育下我們的學生普遍存在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把學習語法和詞匯當作英語學習的全部。實際上,語法和詞匯只是語言學習的基礎,不是語言的全部。二是學習方法陳舊。學習中只注意詞、句的理解,不注重章節。三是語用能力強,文化素養低。只注重口語的訓練,忽略語言的文化內涵。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制約了英語學習的效率,也會影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從前述我們知道,語言承載著文化的豐富內涵,不同的語言承載著不同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因而學習一種語言,必須掌握這種語言背后所體現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也同樣需要掌握英美文化的內涵,在英語教學中,單純的語言學習是枯燥的,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誘人的。
1·在教學中注重英美文化的導入
桂林工學院已經將《當代英國概況》、《當代美國概況》和《跨文化交際》等課程作為選修課提供給非英語專業的工科學生,這雖然對學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積極促進作用,也能幫助學生更有效的使用語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積累英美民族的發展歷史、宗教道德、風俗習俗、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識,慢慢去了解熟悉英美的文化,用所學語言傳承文化和表達文化,讓文化融解于語言之中,但教師在英語課教學中積極的導入英美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當課文內容涉及到Different Ideas aboutFood and Drinks時,可引導學生自己來對比中西方在飲食方面的差異。學生了解有關中國人和西方人飲食習慣的信息是:中國人喜食雞肉、魚和海鮮,美國人愛吃牛排;茶在中國和英國都是the na-tional drink (舉國飲用的飲料),但英國人喜歡在茶里加糖、牛奶或檸檬。如果提問學生:“‘紅茶’英語怎么說?”學生都不假思索地答道:“red tea”。其實“black tea”才是正確的,學生會感到不可思議。那是因為中國人和英國人著眼點不同,同是茶,我們中國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顏色,故稱“紅茶”;而英國人注意到茶葉本身的顏色是黑的,故稱“black tea”。詞與詞之間的搭配往往是約定俗成的,不能完全用母語的搭配規律套用到英語學習中。
當課文出現music話題時,可以給學生介紹音樂的大致發展歷程,介紹音樂的派別和風格??梢灾亟榻B美國音樂的發展:如何從blues經歷country music, jazz, rock music,rap, hip hop發展到現代音樂,特別介紹美國鄉村音樂發源地——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并播放幾首經典的鄉村歌曲,如:約翰·丹佛的《CountryRoad》《TakingMeHome》,卡彭特的《YesterdayOnceMore》和“貓王”埃爾維斯·普萊斯利的《LoveMe Tender》等,在課文背景中出現的有關美國內戰知識,可以給學生講解有關美國內戰的起因、背景以及林肯的一些生平軼事,讓學生知道美國的歷史以及林肯在歷史上的影響和地位。再如,在學習Romance這一主題時,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故事情節,而且還要引導學生欣賞作者的修辭藝術和表現手法,增強學生的藝術修養和文學水平。
教材里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節日習俗、中西方對待老人的不同態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精神等等,在學習有關課文時,除了運用“對比法”、多媒體手段以外,還可以采取讓學生討論或上網查找資料等方法,逐一讓學生了解。同時,通過這些方法也培養了學生有意識地運用文化背景知識的能力。實踐證明,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越豐富,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就越強,學習英語的信心也就越足。 轉貼于
2·揭示詞匯的文化內涵
英語詞匯在許多方面與漢語詞匯存在著不對應現象,除了詞匯的本義,還在詞匯中蘊涵了豐富的內涵。如你知道“Friday”,而如果你不了解英美民族的宗教背景,不清楚耶穌蒙難的日子,你不會了解“Black Friday”的內涵,更無從理解“Friday face”的意指(意指“愁眉苦臉”),與此相似的還有“Sunday”,學生了解其文化內涵,也會理解為什么“Sunday”是每周的第一天?為什么“Sunday”要做禮拜?因為沒有這樣文化背景的漢語詞匯“星期五”“星期天”是沒有這樣內涵的。還有如“Chairman”為什么是“主席”?“Chairman”和“主席”又有何不同?這能從中英兩民族的演化進程中得到答案,使學生領悟不同民族在演化進程中所衍生的語言構造的不同。類似的詞匯比比皆是,信手拈來都可引出一些典故,教師有豐富的資源可以利用。
3·語法中的文化內涵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語法體系,且差異頗大。我們不但要探究其邏輯形式與結構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內在因素,才會發現其中所包涵豐富的文化因子。如漢語說“一塊面包”,而英語說“a piece ofbread”,盡管漢語中沒有名詞單復數的變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個可數名詞。在西方,人們把面包當成主食之一,吃的時候把一塊面包切成數片,有時還會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雞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語中“bread”是一個不可數名詞。再如這樣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made of silver.”這里的謂語動詞怎么用單數形式呢?原來西方人用餐時的禮儀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雙手齊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個整體。因而,句中的謂語動詞要用單數形式。
總之,我們應該認識到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不是空泛的,實施跨文化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社會發展也必將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類交流愈加頻繁,外語教學的任務就是要培養高素質、有著較深厚文化修養的外語人才。在教學階段,注重跨文化教育,能增強不同文化的認同感和包容性,從而更好地促進語言和文化的發展,以及不同語言、文化間的交流和溝通。
參考文獻:
[1] 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7, 8(6)·
[2] 顧江禾·東西方文化對比小議[J]·外國語, 2007, 22(4)·
1 跨文化交際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間相互交流與交融即為跨文化交際,這種跨文化交際不僅包括政治、經濟上的交流,還包括國與國之間人們生活文化的交融。在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的中國,中外文化交融程度令人欣喜。
古典詩詞被認為是文化的結晶,是思想傳遞的靈魂之曲。在跨文化交際頻繁的現代社會,中國古典詩詞經過前國務院總理于記者招待會和國際會議中的巧妙運用,從而越來越來受到國內外政客與學者的關注。然而中國古詩詞英譯在情境各異、目的語讀者不同的情形下,譯文效果卻大不相同。因此,譯者能否巧妙地運用“三美原則”有著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
2 古典詩詞英譯的三美原則
形美、音美、意美作為翻譯美學理論的三大方面,在每一個細節上都體現著美學翻譯的魅力所在。
2.1 形美
劉宓慶[1]在《翻譯美學理論》一書中提出:“精致獨到的結構形態是主體審美意圖外化的重要手段。為了使譯文結構美麗對稱,譯者應恰到好處地選詞,切勿過分體現原文的意境,亦勿迫切展現譯文的魅力?!?/p>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淮南子?覽冥訓》)
We would better fetch a flint than beg for light.We would better dig a well ourselves than beg for water from others.(Tr. Zhang Lu at the Press Conference,2009)
譯者張璐在此處采用排比結構來強調語者的語氣,并且她采取直譯的翻譯策略,將意象詞“燧”直譯為“flint”,“井”直譯為“well”,并將主語“乞火”與“寄汲”分別直譯為“beg for light”和“beg for water”來強調中國應該自力更生。一對完美的排比句,對稱的結構使得該譯文完美地體現了“形美”而又不失原意。
2.2 音美
著名翻譯學家阿多諾[4]在其《美學理論》一書中,提出“詩歌最基礎的特征是音美,而這種美能讓人在句子當中感知到?!?/p>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I sigh and wipe away my tears,oh!I’m grieved at a life full of woes.(Tr. Xu Yuanchong 300[2])
在該句詩詞譯文當中,中國現代著名譯者許淵沖采用異化翻譯策略,將讀者引領入中國古詩詞文化當中。譯文將“兮”很好地譯為“oh”,且都用“z”音結尾,將偉大詩人屈原當時對國家的憂慮與嘆息展現地淋漓盡致?!皊igh”與“wipe”兩個動詞,看似無聲勝有聲。
2.3 意美
意美的關鍵在于是否能細膩地展現句子的深層意義[3]。于此,意象美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譯者必須做到妙筆生花,并能使目的語讀者感受到原作者的核心思想。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A thousand sails pass by the wrecked ship;ten thousand saplings shoot up beyond the withered tree.(Tr. Zhang Lu at the Press Conference,2007)
該首詩中有很多個意象,如“沉舟”、“千帆”、“病樹”、“萬木”,它們交相呼應,顯現出一副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畫卷。譯者張璐為使國際友人更容易理解溫總理說此話的用意,采用直譯策略,特將“沉舟”直譯為“wrecked ship”,“千帆”譯為“a thousand sails”,“病樹”譯為“withered tree”,“萬木”譯成“ten thousand saplings”,從而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傳遞溫總理相信兩岸同胞能共同沖破一切困處的殷切期盼。
3 結束語
面對跨文化交際日益繁盛的當代社會,我們應當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古典詩詞,從而讓世界盡可能多的了解中國。若在如記者招待會、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等重大國際會議環境下,譯員需靈活采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或歸化的翻譯策略,并結合“三美原則”使得古詩譯文能更容易為西方人士所理解;在古詩詞英譯書籍或是古詩詞交流會中,應多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并基于“三美原則”。
參考文獻:
[1] 劉宓慶.翻譯美學理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
[2] 許淵沖.中國古詩英譯300篇[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20-0031-02
旅游是文化體驗的一種方式,無論旅游者進行旅游活動的初衷如何,旅游活動行為本身必然是旅游者文化與旅游接待地文化接觸、影響、交融的過程。在旅游活動中,無論是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還是同一地區不同亞文化之間的文化碰撞和影響,都是以旅游者為載體、在旅游活動中進行的。所以,旅游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
不同層次的文化差異必然使跨文化交際障礙重重,不同文化的交流產生各種沖突在所難免。而究竟是哪些文化方面的因素會對跨文化交際產生影響呢?在分析影響跨文化旅游的文化因素時,本文試圖將其總結為三個圈層,即價值觀念差異圈層、地域文化差異圈層和社會規范差異圈層。
一、 價值觀念差異圈層
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最不容易被覺察的部分和在跨文化交際時最難以改變的部分。它告訴人們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確的、必要的、社會環境所期望的,什么樣的行為是錯誤的、多余的、社會環境所唾棄的。這個系統包含了人在某種社會文化背景下的行為規則、思維方式、認知準繩、處世哲學、演繹推理模式、評價事物的規范和道德標準。簡而言之,價值觀是一套做出選擇和解決沖突的習得規則。價值觀包括價值取向和行為取向,具有激勵行為選擇、判斷過去行為、評價他人或事件以及直接注意和知覺東西的作用。旅游者和客地居民生活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分別形成了與本文化相應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如何規避兩種甚至多種不同價值觀念之間的沖撞,是研究跨文化旅游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地域文化差異圈層
國籍是區分不同區域之間文化因素最明顯的分界線。不同國籍游客處于各自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中,這種社會環境文化是對旅游進行最初塑造和影響的社會文化形態。旅游者身上會始終帶有其本國籍社會文化的深刻烙印,這種烙印是旅游者的母體文化,構成旅游主體最基本的文化背景,使旅游者的行為遵循著既定的社會規范和文化指令。
語言系統中所承載的跨文化因素一直是傳播學領域和跨文化交際領域的研究熱點。語言是文化傳承、傳播最直觀的載體,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不存在沒有語言傳播的文化,也不存在沒有文化背景的語言,文化的變遷時時刻刻影響著語言的運用。語言在跨文化旅游中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語言溝通可以使旅游過程更加順暢和輕松,反之則會使旅游活動產生障礙,凸顯出交流和心理障礙。語言障礙往往給跨文化旅游帶來負面效應,不暢通的語言交流會阻礙跨文化旅游活動的正常進行,甚至可能引起文化和現實的沖突。
客地居民的文化背景即旅游目的地社會環境文化背景,旅游者出發地與旅游目的地兩種文化直接相遇、碰撞和發生交融。作為傳播和溝通不同文化的媒介,旅游者在旅游行為組織過程中自然而然要負載與生俱來的母體文化背景,隱形的文化差異通過思維觀念、行為方式和習慣等形式表現出來。作為不同文化的承載主體,客地居民與旅游者相遇,一方面可能會使兩種文化相互滲透、交融,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引起不同文化的碰撞,甚至發生文化沖突。
影響跨文化旅游的國籍、語言、客地居民的文化因素都具有明顯的地域色彩,屬于因地而異的文化因素,因此,將國籍、語言和客地居民對跨文化旅游的影響歸為地域文化差異圈層。
三、社會規范差異圈層
社會規范是人們社會行為的規矩及社會活動的準則,是人類為了社會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會互動過程中衍生出來,相習成風、約定俗成或者由人們共同制定并明確施行的。其本質是對社會關系的反映,也是社會關系的具體化。風俗、道德、法律、宗教等是社會規范的各種具體形式,不同的社會規范顯示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流中,規范的打破是引起文化沖突的重要原因。其中,在跨文化旅游活動中,影響旅游文化交際最為明顯的因素為和民族風俗因素。
宗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重要社會現象,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從廣義講,宗教歷史也就是一部人類文化的歷史,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人類思維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的社會文化現象。宗教與文化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文化決定宗教,宗教體現文化。文化是本質性的,宗教只是文化的一種形式。宗教依賴于文化,每一種宗教都有它的文化前提,不同的宗教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體現了風格迥異的文化傳統??梢哉f,宗教因素滲透于社會文化生活的層層面面。
民族習俗體現于不同國家或不同民族,是人類自覺的本質力量的表現形式。從文化角度說,民族習俗是特定文化長期以來的沉淀,是文化跨越時間得以保留的載體之一,它具有社會變革和科學進步所無法代替的文化價值。全世界民族眾多,不同的民族通過不同的方式(如信仰崇拜、圖騰祭祀等)來表現本民族的世界觀,并且大多都具有極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說,民族習俗是一個民族聚集為一個整體的共同認知,相對于現代物質生活而言,民族習俗是體現民族精神、承載民族文化傳承的精神載體。
通常,文化的差異都包含在三個范疇之內,即人與自身的關系、人與外部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這三個范疇發展而來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就組成了人類文化的整體框架。人類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集中體現在對這三種關系的不同理解和處理方式以及對三者的不同側重上。民俗文化作為民族習俗文化范疇的一部分,是指以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族民間物質、精神和制度上的傳統,它包括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歲日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民俗文化同樣包括文化視角中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層面。
民俗中的精神文化是民族習俗在長期特定的文化環境中積淀形成的民族價值觀念,通過感性的文化形態和社會的文化形態得到體現。例如,藏民族的精神文化與佛教所倡導的精神境界緊密相關,使藏民族的民俗文化始終透露出的信息,信來世修今生的佛教思想使藏民俗文化帶有明顯的宗教依賴性,高原較為惡劣的生存環境更使信徒寄希望于更高層的力量和更遙遠的未來。
民俗中的物質文化是人們在長期勞動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創造和獲取的實體文化,它是勞動主體生產、生活的縮影,是民俗文化中可視的一部分。例如藏族獨特的碉樓、藏族人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酥油茶和糌粑、星羅棋布的寺院建筑、特色鮮明的藏族服飾等,都是承載藏民族民俗文化特征的載體,具有濃厚的文化背景。
民俗中的制度文化體現為該民族的禮儀及社會習俗,是展示民族深層文化底蘊的一部分。例如藏族人在迎接客人及表達尊重時,會雙手捧上哈達表示敬意,這是藏區最常見的待客基本禮儀。不同顏色的哈達表示不同的祝福含義,常見的白、綠、藍、黃四種顏色的哈達更是與自然界中的四種顏色相關,說明藏民族與自然環境關系之緊密。在藏民的意識里,自然界高于人類本身,帶有不同含義的神性,這種思想滲透進生活,就表現為當藏族人表達敬意的時候,會引用可以代表自然界某種物質的屬性。這些約定俗成的共同習慣形成了藏民族獨特的社會習俗。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謝貴安,華國梁.旅游文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龍曉明.跨文化旅游理念在桂林旅游發展中的應用[D].中 南林學院,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