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發展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3 15:41: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村經濟發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村經濟發展論文

篇(1)

2、要著眼提高農民素質,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和引導

發展農村經濟,當務之急是教育農民、改造農民。一是要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要發揮司法部門的職能作用,定期組織農民學習法律法規。二要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要充分發揮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各鄉鎮事業服務中心的職能作用,大力發展民間科技服務組織,通過專家講座、科技致富典型引帶、專業技術培訓和組織農民參觀典型現場等手段,強化對廣大農民的科技培訓。三是要增強農民的市場觀念。要引導農民舍得投入,購置必備的通訊和網絡設備,善于通過電話、互聯網等媒體捕捉市場信息。四是要增強農民興辦公益事業的責任感。縣鄉人大、組織和民政部門要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完善村民代表議事會管理機制,提高“一事一議”成效,鼓勵農民出資出勞,大力興辦公益事業。

3、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提高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

首先是優化糧食生產結構,糧食生產要以增收為目的,要以生產質量高、增加值多的農產品為主,要積極發展糧食產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產經營模式轉變為集約生產經營模式,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效益。其次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業、林果業、水產業和蔬菜業等。最后是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為了避免地區之間產業過度雷同,實現規模經營,形成區域整體優勢。

4、建立和完善法規制度機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不斷促進各項工作的法制化。農經部門要重視法制建設工作,樹立依法行政的觀念。要使已有的法律成為相應管理工作的依據,同時也要善于把握時機,使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管理規范上升到法律法規層面,通過建立和完善農經法規制度體系,逐步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辦事成為農經工作的主要方式,推動工作發展。

5、盤活土地資源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載體。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首先必須盤活土地資源。要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前提下,實現土地資源,尤其是后備資源的有序流轉,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開發效益。盤活土地資源,一是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穩定是盤活的前提,只有嚴格執行土地承包期延長 30 年不變的政策,才能盡可能地調動農民開發土地的積極性,消除短期行為和掠奪性經營現象。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流轉機制。鼓勵將耕地、山場的經營權通過轉包、拍賣、入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戶、向能人集中,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配置。

6、必須突破性發展龍頭企業

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就是千家萬戶分散經營與瞬息萬變大市場之間的矛盾,由于農產品生產與市場之間缺乏必要的連接紐帶,分散生產和銷售,很難形成規模和優勢,即便是形成了規模生產,也會因為分散銷售搶市場而出現互相壓價、相互殘殺的現象,加大了農產品交易的市場風險和交易成本。要確保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就必須突破性發展產業龍頭企業,靠龍頭將農戶的分散經營與大市場有效連接起來,形成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格局。發展龍頭企業:一是要走出政論辦企業、管企業的誤區。本著誰有能力誰牽頭,誰先發展扶持誰的原則,按市場經濟規律組建龍頭企業。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龍頭企業的發展經營必須兼顧公司、農戶等多方利益,防止出現一味追求公司利益而損壞農民利益的現象,只有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共同體,才能切實起到產業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三是要為龍頭企業的發展出臺優惠政策,創造寬松的環境。

7、確保黨的農村政策落實

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歷來是黨的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把貫徹落實農村經濟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經常化,保證黨的農村政策落到實處并長期穩定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落實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按照“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運作、重在實效”的要求,落實“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運作,重在實效”的實踐要領,確保黨的方針和農村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農村經營管理工作要圍繞黨的方針政策,宣傳落實支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業持續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更加和諧,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進展。

篇(2)

[摘要]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湟中縣作為青海省主要的農業大縣,在農機部門的大力推廣新機械、新技術、新產品下,我縣主導產業的生產已實現全程機械化(如小麥、馬鈴薯等),這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了勞動者的強度,加速了勞動力轉移,本文從我縣農業機械的發展,對促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作用做一下簡要分析。

[關健詞]農業機械化;農業;農村經濟;影響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實現現代化的前提,機械化的水平決定著農業現代化水平,是農業科技水平和裝備力量得以發展的體現,對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提高國家糧食生產,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降低勞動的勞動強度,加快土地流轉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適度發展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具有重要作用。

1湟中縣農業機械化的現狀

1.1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明顯提高

全縣十二五末農業機械總動力為62.54萬千瓦,農業機械擁有總量9.05萬臺(部),配套農具4.01萬臺(部),耕、播、收機械化程度分別達到99.12%、41.66%、46.02%,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66.85%,比十一五末分別提高了57.82、-11.84、35.22和31.04個百分點。

1.2主要作物機械化生產技術漸趨成熟

湟中縣擁有耕地84.7萬畝,其中小麥播種面積為12.8萬畝,馬鈴薯播種面積為10.3萬畝,飼草種植面積達4.7萬畝,油菜播種面積為14.2萬畝,蠶豆面積為1.23萬畝。至今小麥、馬鈴薯、飼草除山區不適宜機械工作的都實現了機播、機收的全程機械化;油菜、蠶豆除山區不適宜機播的實現了機播。可見,我縣主要農作物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已成熟,其他作物的機械化程度在進一步研發和提高中。

1.3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不同作物機械化程度存在差異

由于地理、經濟條件的不同,造成我縣區域間的機械化程度不同,川水地區由于平坦、地塊較大,機械的種類、型號等比較多樣,腦山地區地塊小、地形不平、交通不便等,機械的種類、型號比較少,機械效率低;不同作物間機械化程度不同,國家對于主導品種研發投入更多,機械的數量、型號、種類更齊全,機械的生產效率也更高,對于非主導作物國家可能投入的研發資金不足,產品種類、型號等不多,形成機械化程度不高。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應關注發展潛力好、機械化程度較低的產業,加大研發和推廣資金,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全覆蓋。

1.4一家一戶經營模式,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發展

農業機械化要求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但當前土地聯產承包制將土地分割成七零八落,在農民的自主經營體制下,土地流轉必須是區域內農戶全體同意,方可形成聯片便于機械化經營,但農民素質和認識水平的不同,往往達不成協議,遭成資源浪費,勞動生產率低。為適應目前的生產力發展,必須采取措施打破目前不利機械化生產的局面,讓土地合理、穩定、依法流轉。

2農業機械化在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作用

2.1農業機械化是提高勞動效率的重要手段,實現農業增效的保證

農業機械化是改變原來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經營規模、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機械的開發和運用帶替了古老的二牛抬杠模式,解決了低投入、低產出、低效益的局面,土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勞動質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降低了勞動強度和勞動成本,實現了規模效益。高質量的機械化作業,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擴大了生產規模,還大大地提高了產量和質量,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的。

2.2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業機械化是完成和推廣農業先進科技的載體,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手段。農業機械化的廣泛應用,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為人類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提供了保障。農業勞動生產率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標,而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手段,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出路就是農業機械的現代化。可見,沒有農業機械的現代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

2.3農業機械化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農村社會文明建設

實現農業機械化能有效節約土地生產成本,提高土地產出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從而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土地收入;農業機械化的提高推動了土地流轉的邁進,農民以租金形式取得收入的同時選擇了從事其他就業的機會,為農民取得非農務工收入提供了方便。再通過各類技能培訓,掌握一定的技能,可以就地創業或進城務工,增加了務工收入,增長了知識,轉變了觀念,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文明建設。

2.4農業機械化是加快土地流轉,發展二、三產業的先決條件

農業機械裝備的運用,大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規模經營的限制,遠遠超出了人力、畜力所能承擔的農業生產規模,農業機械作業不僅在量上有所突破,并且在質上比人力、畜力實現了現代科學農藝要求,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改善,農業生產率和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各生產要素、資源提到了有效、合理配置,加速了當前土地流轉的進程,解放了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3全面實現機械化的方向、對策

3.1必須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直接決定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高低,并且農業機械化水平是農業競爭力的核心能力,農業機械化水平決定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和農產品競爭力的強弱。因此,在農業機械化的建設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國家科研經費和農機補貼資金,加大對各類農業機械的研發和推廣力度,以創新為手段,促進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科學化、自動化、現代化。

3.2必須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機械化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根據我縣地理條件、經濟發展和土地流轉水平,有選擇性地發展具有各自特色的農業機械化。如川水地區地塊大經濟條件好,要著力發展大中型農業機械,如大中型拖拉機、大中型聯合收割機、高端的全自動農機配套設備等,豐富農機裝備結構;地塊較小經濟條件不好的腦山地區,因地制宜發展適宜的農業機械,如小四輪拖拉機、小型收割機、小型配套農具,達到經濟、適用、操作方便的目的。

3.3必須能有效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首先,農業機械化的運用能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化械化,并能解放出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業外收入,讓更多的土地流轉到新型職業農民手中,進行產業化發展、規模化經營、企業化運作,出讓土地的農戶以土地入股、租賃等形式取得收入,各方實現效益的最大化,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農業機械化用先進的機械帶替了人、畜動力,節約了農業生產中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僅解放了生產力,而且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從而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再次,農業機械化程度促進了土地流轉的進程,改變了傳統小農經濟模式,粗放型的經營模式向集約型的模式發展,提高了單產降低了單位成本,優化了各生產要素,使農業生產活動呈現規模化、效益化,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3.4必須提高機械利用率,培育服務型經濟實體

隨著當前土地流轉速度的加快,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壯大,農業機械化的經營模式應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農業機械工作應向專業化、效益化發展,應培育機械作業服務的專業組織或隊,在農業生產中應實現(如小麥收獲作業)有償的跨區流動,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率,實現農業機械服務的專業化、全面化、多樣化,覆蓋農業生產的各個工作環節,解決一家一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提高機械效率,促進機械化農業的發展。

4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我縣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有利于當前由農業大縣向蔬菜大縣邁進的轉型,還使得轉型的新型產業的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而且,隨著農業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會不斷地創造出科技含量高、實用經濟的農業機械,從而滿足產業結構轉型中各方面的需求,促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雖然我縣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部分產品的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但是,像蠶豆、藥材、溫室等生產,還處在半人工半機械的局面,所以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開發,用創新的手段來解決出現的各種難題,以全面實現農業機械的現代化,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光輝,陳莉.我國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解析[J].安徽農學通報,2007(05).

[2]羅昕,胡斌.論農業機械化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地位及作用[J].安徽農學通報,2007(10).

[3]張慶霞,劉從九.2007-2017年安徽省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定量預測[J].安徽農學通報,2007(16).

有關農村經濟發展的論文范文二: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摘要:中國是一個龐大的人口大國,農村人口數占了人口總數相當大的比例,國家也時刻關注農村的經濟發展,對農村經濟進行科學的管理與規劃,以促進農村經濟平穩而快速的發展,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文章結合農村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的作用與影響,提出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農村經濟發展;策略

前言

我國經濟自改革開放后得以快速發展,農業經濟也隨之發展,現在我國的重點工作之一便是使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通過一系列管理手段,調控市場經濟,發展現代化農業,提高農民群眾構建新農村的積極性。

一、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的影響作用

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問題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為農村現實需求提供了細致的分析,使用科學的管理手段促使農村經濟得到發展,也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論指導,解決發展中的遇到的問題。

1.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結合農村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通過農業經濟管理,并結合農村的經濟狀況和現有條件,產生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發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實際情況的發展方式,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時也使得農村經濟發展更科學、更規范。合理的制度能夠加速農村經濟的發展,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保證了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的速度。

2.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點明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使農業有目的性的進行發展,確立了農業在市場的地位,更有利于找準農業的發展方向。

3.為農村經濟的發展解決制約問題

農業經濟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或緩解農村經濟存在的眾多制約問題,提出可行性的解決方案,并對農村未來發展進行合理規劃,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利用,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保護環境,保證農村經濟快速而平穩發展。

二、現代化農業建設背景下的經濟管理策略

面對農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經濟管理者要結合農村發展狀況采取相應的策略與措施去解決問題。

1.制定并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

農業經濟管理制度與農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嚴格的制度能對管理目的進行約束并進行更加好的規劃,要隨時代的進步進行革新,摒棄陳舊的管理方式。在體制建立的過程中,最基本的是讓農民群眾對農業發展產生新認識與新觀念,這樣能加速農業結構的轉型,促使經濟發展。農產品方面則是利用加工手段改變農產品以往的外觀,使其銷售市場更為廣闊,產業鏈更豐富,更保證了生產環節的安全,農民群眾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1]。而農業經濟管理體度建立的根本出發點就是為了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利益,這個發展體制要科學并有效的將利益、沖突、權益進行統籌兼顧,解決群眾的問題,保證群眾利益不會受到損害。科技與農業相結合,能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促使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2.立足農民群眾,多種方式融資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是促使我們國家農業發展的關鍵點,在資金的支持下才能對農村經濟進行管理與發展,然而政府的投資是有限的,除政府的撥款援助外,還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與此同時,吸引社會上的企業向農村投資,多方式融資的同時促進鄉鎮企業發展,有助于建設新農村,同時也處理了農村剩余大量勞動力的問題,幫助資金上有問題的群眾脫離難關。

3.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

現今社會處于信息化發展迅速的時代,農業經濟也需要信息化管理,實現農業與科技相結合,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為農民群眾實現創收。建立電子信息平臺,完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系統通過平臺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合、處理、,實現信息與資源的共享,根據數據進行規劃,更好的掌握市場需求,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

4.組建農業經濟管理隊伍

農業經濟管理隊伍的綜合實力影響著農業經濟管理的成效,也影響著農業的經濟發展狀況,所以要嚴格把關管理人員并對其進行專業的、針對性的前期培訓、后期檢查,要改變傳統、陳舊的管理方式,順應時展潮流,要組建成一支具備高責任感、高操作能力、高素質水平的經濟管理隊伍,管理人員要學會自我約束,定期進行專業培訓,要深入了解國家的農村經濟政策,并不斷的學習管理方面的知識以完善自我。要多鼓勵、引導大學生回農村建設,提供合理的薪酬、獎勵和提升機會,激發其工作熱情并為其營造良好而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讓他們用其所學的知識與所具備的文化素養為建設中的新農村注入新鮮血液[2]。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合理而科學的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方針。農業經濟管理不僅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論基礎,還為農村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切實可行的緩解方案、解決方案,所以應正確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策略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進行多方面融資,組建管理隊伍,保證了策略的有效實行,進而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使農村的經濟得到長足發展。

篇(3)

凱里市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是以苗族為主的聚居城市,是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是巴拉河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示范區所在地,其苗寨農家風情游發展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豐富的農業資源、旅游資源,便利的交通條件,優越的區位優勢等為觀光立架西瓜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禮品西瓜以其形體美觀小巧、肉質細嫩、汁味甜、品質極佳、生育期短、攜帶方便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適合現代家庭消費和市場發展的要求。城郊農家樂的迅速發展,為農村帶來了無限商機,也為禮品西瓜提供了一個新的消費市場,兩者的有機結合為雙方發展起到了互助的推動作用,是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種新途徑。

1立架禮品西瓜生產概況

2007年,貴州省凱里市三棵樹鎮巴拉河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示范區夢里水鄉苗寨休閑娛樂山莊種植了禮西瓜,面積7344m2,每公頃產量為32175kg,總產量2.36萬kg;每公頃產值8.04萬元,總產值5.9萬元禮品西瓜種植有紅小玉、黃小玉、金福、小鳳仙、禮品3號5個早熟西瓜品種.通過增施有機肥、地膜覆蓋、立架引蔓、網袋吊瓜等栽培技術,西瓜產量、產值得到了很大提高。

2西瓜上架促進苗寨農家樂風情游發展的原因分析

2.1種植新穎,吸引游人觀光立架禮品西瓜與人們常見的爬地西瓜不同,西瓜懸浮于空中,能夠滿足游客的好奇心,開闊眼界,實現觀賞品嘗的需心。前來游玩的城市游人90%以上是第1次見到吊掛懸空的西瓜,對他們很有吸引力。新穎的栽培方式能吸引更多的游人來欣賞苗寨風情和觀賞園風光。

2.2提高景區知名度觀光立架禮西瓜與旅游業相結合、交叉后形成了一種新興產業,其發展打破了產業界限,既能提高當地禮品西瓜知名度,打響禮品西瓜旅游品牌,促進產品銷售,拓展產品增值空間。實現產品增效;并能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拉動當地餐飲、娛樂等服務業的必興旺發達,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又能為苗寨農家樂推波助瀾現在到巴拉拉河游玩的游客80%以上都知道夢里水鄉苗寨休閑山莊有禮品西瓜,到山莊游玩的每個游人都會帶上幾個禮品西瓜給家人或朋友品嘗,既提高了苗寨的知名度,又實現子西瓜的增效。

篇(4)

從茂名這座城市的發展史來看,她是一座因石油而興起的年輕的油城,那么她又是如何成為我國最大的水果生產基地的呢?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探討。

經濟地理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在對一個地方進行分析的時候,首先應當考察這個地區的區位因素。

一、茂名及周邊農村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資源

茂名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優越的氣候條件,地處熱帶亞熱帶的過渡地帶,擁有大面積山丘屬微酸紅壤,日照時間每年長達2000小時。

(二)基礎設施

茂名擁有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井然有序的城市規劃。公路、鐵路、水路和管道共同形成了茂名的交通網絡,同時茂名還有功能齊全的現代通信網絡和充足的水電供應。

(三)農業和工業

茂名是我國最大的水果生產基地,形成了以荔枝、龍眼、香蕉為主,多種經濟作物并舉的產業結構。同時茂名還是全國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茂名石化公司目前擁有年1350萬噸原油加工能力和年100萬噸乙烯生產能力。

二、區位因素與政策分析

在對總體的區位因素進行分析之后,有必要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來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中央提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就是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諸方面內容,每一方面的建設與發展都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其它部分相互聯系的。就農村經濟發展而言,其所需要的資金、技術、信息等因素都離不開工業和城市,其所生產的各種農產品的最終銷售也離不開工業和城市。因此如何用具體的措施將政策與區位因素結合起來就顯得十分重要。

三、繁榮農村經濟的措施

在促進茂名周邊農村發展的眾多因素中,資金、科技和信息三大要素漸漸成為拉動茂名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對于繁榮茂名周邊農村的經濟,提高農業的產業結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資金是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前提,即工業反哺農業。其實質是解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資金來源問題。茂名既是工業城市也是農業城市,其工業企業納稅額占茂名市稅收比例35%以上.每年茂名市又投入大量的資金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得農業生產的原材料進得來,生產出的農產品出得去。在資金鏈上形成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機制。工業成為了農業的重要資金來源。

(二)科學技術是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從一定角度上講,科學技術的運用就是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就是培養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里不僅僅是怎么種的問題更是種什么的問題,即如何根據當地條件和市場需求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的問題。科學技術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得以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茂名市水果局曾在全市組織開展荔枝、龍眼等水果優良單株選育和提純復壯工作,普查篩選出50多個優質水果品種,并且建立種質資源園,逐步繁育推廣。

(三)信息為繁榮農村經濟提供方向指引。現在的市場是顧客主導、競爭激烈、變化迅速的市場,因此獲得及時準確地信息十分重要。經過近幾年的努力,茂名全市農村信息化建設已基本形成了以《茂名農業信息網》為龍頭,《中華金果(茂名)電子商務網》等專業網站為輔助,上聯省農業廳、下聯各縣,橫向聯接全國各省,縱向延伸鄉鎮、農產品批發市場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生產大戶的信息網絡。四、致富模式的思考

通過對茂名市繁榮農村經濟所采取的各種有效措施的來分析,在工業發達地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中,資金、技術和信息是三個最為基本的因素,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這三個方面,這三個基本因素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基本的致富模式。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第一位的直接需要時資金,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農村很難高效的地運轉。充足的資金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啟動和高效的運轉;科學技術是使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物質經濟能夠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在當今各種原材料都在漲價的背景下,提高生產產品的附加值是促進增收的好方法,在農業上的運用之一就是因地制宜的種植各種經濟作物,要想在保證質量的同時高產、穩產,這顯然離不開科學技術。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資金的投入,人才、技術的投入最終轉化為產品,產品是用來滿足需求的,只有滿足需求的產品才能使生產要素得到應有的回報,而需求來自于市場,要獲得市場,首先應到信息。因此,資金、技術、信息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三位一體的基本要素。

篇(5)

培植淄博市齊城農業高新手藝開發區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年夜抉擇妄想,是我區農業成長的新機緣。自去年8月份,齊城農業高新手藝開發區啟動培植以來,區委、區政府高度正視,抽調精壯人員,組成了管委會。禮聘中國農業科學院搞好了開發區總體規劃,規劃面積1.5萬畝,重點培植高新手藝試驗示范園、高效種植園、現代化畜牧養殖園、農副產物加工園四個功能園區,各個園區協調配套,有機統一,順應了農業現代化成長的要求。在工作上,一是注重抓了政策擬定和宣傳。按照上級有關政策,區委、區政府擬定出臺了《淄博市齊城農業高新手藝開發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在合適國家方針政策的前提下,從資金、土地、稅收等方面為投資者供給最佳優惠前提,并經由過程加年夜宣傳力度,在市內外引起了較年夜反映,今朝已有千余人次參不美觀考查開發區,咨詢投資政策,洽談合作項目。二是增強了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及年夜專院校的連系與協作。先后與中國農科院、山東農業年夜學、萊陽農學院、山東理工年夜學等科研教學單元成立了科技協作關系,現已進入本色性研究項目兩項,還有幾個科研項目正在參議之中,為我區農業成長供給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三是加速了基本行動措施培植。區內主干道路、供電行動措施、辦公及科技培訓中心等已完陋習劃設計,正在招標培植中,為進區項目締造了較好的情形。今朝,15萬頭生豬屠宰及深加工、“兔巴哥”系列膨化食物、乳制品等5個項目已開工培植,總投資4400多萬元;高科技低溫脫水食物、授粉熊蜂周年繁育等8個項目正式簽約并籌備動工,總投資1.7億元。此外,波爾山羊養殖、生物肥加工、啤酒添加劑等項目正在進一步洽談之中。

二、依靠科技,不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環繞成長高效農業,我區始終堅持“市場為先、科技為要、效益為本”的原則,實施科技帶動,不竭調整優化農業財富結構,加速全區農業支柱財富的優化進級,提高主導產物的品質及加工增值能力。在積極指導東部鄉鎮蔬菜上規模、上檔次、增效益的同時,對西部鄉鎮安身高起點、年夜規模、快速度,鼎力實施“瓜菜西移”計謀,并不竭擬定和完美扶持政策,搞好蔬菜科技示范園區培植,收到了以點帶面、敦促蔬菜持續成長的下場。2001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8萬畝,其中呵護栽培面積占80%以上,年蔬菜總產量達16億公斤,實現收入15億元。在結構調整中,我們堅持把成長畜牧業作為重點,凸起抓了畜牧小區培植,促進了畜牧業的規模化成長。全區已建成畜牧小區50多處,生豬存欄9.5萬頭,年出欄肥豬13萬頭,家禽存養490萬只,尤其奶牛獲得較快成長,存欄量打破4000頭,比去年增添一倍,全區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增添到30%以上。在科技的敦促和市場的拉動下,我區農業結構調整正執政著結構合理、產出高效、可持續成長的標的目的邁進。

三、用科技打造名牌,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

跟著人們糊口水平的提高,出格是WTO的插手,名牌已是產物通順的“通行證”,是“命牌”。對此,我區把創名牌、樹名牌算作成長無公害農產物和創匯農業的一項關頭性法子來抓。一是凸起抓了“良種工程”,在不竭刷新傳統農業品種,培育傳統特產的同時,積極開發、引進、推廣糧食、蔬菜、果品、畜禽、花卉等名、優、稀、特、新品種,出格是以淄博維生種苗公司等農業企業為龍頭,充實闡揚其科技優勢,積極引進推廣國內外新品種58個,改善了農產物品質,慢慢培育創出了“綠帝”、“綠彩王”、“紫姑娘”等蔬菜名牌,暢銷國內外。二是狠抓了無公害蔬菜基地培植。按照市場成長的要求,注重把蔬菜尺度化出產作為主攻標的目的,并在皇城設立了無公害蔬菜出產試驗示范基地,取得了較好下場。我區被國家命名為“中國西紅柿之鄉”、“國家級蔬菜尺度化示范區”、“中國優質蔬菜出產出口基地”。三是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我們操作信息收集,狠抓了國內國際蔬菜市場各類信息的匯集、清算和剖析,先后插手了“農業部信息網”和“中俄商貿網”,進入國際互聯收集,并成立了臨淄蔬菜信息網站,實時體味國內外蔬菜市場行情信息,在上海、呼和浩特、牡丹江等城市設立了蔬菜直銷市場和發賣處事處,隨時體味外埠蔬菜市場需求品種、數目、價錢和商檢尺度,為產銷兩地牽線搭橋,傳遞信息,搞益處事。去年,全區90%的蔬菜實現外銷,外銷全國60多個年夜中城市,并經由過程滿洲里等邊貿口岸向俄羅斯、韓國、日本、噴香港等國家和地域出口蔬菜1200萬公斤,創匯180萬美元,分袂比上年增添45%和42%.

篇(6)

1.2農村產業化經營需要金融服務方式的改善。我國提出了實施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通過農業產業化轉變傳統的種植模式,為農民增收創收,但是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啟動資金,這就要求金融機構要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更豐富的金融產品。金融機構不僅要為農業提供傳統的存貸款業務,還要根據農業發展提供具有特殊的金融產品。

2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金融支持瓶頸

2.1農業貸款水平偏低、不良貸款比例較高。當前形成農村金融機構主力部門的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由于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自身實力較差,它難以滿足農村信貸的需求,存在嚴重的資金缺口,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末,三農貸款增速明顯回落。同時在加上農村信貸回報率不高,導致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不愿意將資金用于支持農業經濟,而是更愿意投放于回報率較高的房地產行業、資源開采等行業。

2.2農村經濟缺乏信心體系,信用環境建設落后。雖然今年我國提出了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可以進行抵押的政策,但是具體的實踐中,農村土地經營權被抵押的現象還非常少,大部分金融機構不愿意以土地經營權作為抵押,這樣一來導致農民江南西信貸抵押的實物非常少,而依靠信用體系進行信貸的模式,又因為農村沒有完善的應用體系而沒有辦法實施。

2.3農村金融發展不平衡。我國農村經濟存在著嚴重的發展不平衡現象,東部地區的農村經濟最發達,而西部地區農村經濟則比較落后,對照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地區分布圖:農村經濟越發達的地區,金融機構就越多,金融政策就越完善,而且非金融活動也越來越頻繁,以我國溫州地區農村為例,當地的民間信貸非常的普遍。而經濟越落后的地區,金融機構就越少,金融機構針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產品也就越少。

2.4農村資金外流嚴重。隨著金融機構競爭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將營業網點布置在農村,但是他們的經營目的并不是為農村經濟服務,而更多是吸取農村的流動資金,進而轉移到城市經營網點,用于進行信貸業務、購買理財產品等,這樣的結果是造成農村信貸投入越來越少,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真正為農村經濟服務的金融機構,農民的投資渠道比較缺乏。

3農村經濟發展金融支持的具體對策

3.1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首先放松農村金融管制,培育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性主體。之所以造成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匱乏的主要原因就是金融準入門檻比較高,因此要加大鼓勵民間資本發起或參與設立區域性中小型銀行、村鎮銀行、貸款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并盡快放寬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對其他資本的限制,賦予其在利率定價方面更大自;其次完善農村金融市場推出機制。只有完善農村金融市場的推出機制才能夠將不符合農村經濟發展,影響農村金融市場穩定的金融機構推出農村市場,當然實施農村金融機構推出機制需要經過試點檢驗才能夠實施。

3.2規范農村非正規金融體系。農村非金融組織體系的存在與農村金融需求有著直接的關系,健全的非正規金融組織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對于非正規金融組織體系應該要合理的引導,從而服務于農村經濟發展。一是要健全完善的非正規金融體系法律法規;二是合理引導非正規金融體系朝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三是實施民營金融準入制度。

篇(7)

(一)政府農村產業經濟政策是農村信用社得以發展的前提。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加大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把高產高效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作為主要發展方向,相繼出臺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系列的經濟政策。在各項政策的指導下,全縣農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陵陽的西瓜大棚,小店的蘆筍種植,庫山、天寶的中草藥,桑園、大石頭的大姜等為代表的成規模的農業產業帶,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0年共實現農業總產值27億元,同比增長2.4%,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農村信用社的資金來源與運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提高認識,多措并舉,各級政府全力支持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政府各級部門已充分認識到農村信用社是地方金融機構,其興衰與政府息息相關。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6月末其農貸總量占全縣農貸總量的90%以上,農村信用社已逐漸發展成為最好的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是名副其實的農村金融主力軍。

長期以來,各級政府多措并舉化解風險支持發展,在涉及農村信用社切身利益問題,在政府利益與信用社利益發生沖突時,政府寧可自身承擔也絕不把包袱甩給農村信用社。一是政府舉債解決基金會問題。1999年根據上級安排全縣清理農村合作基金會,根據有關精神對符合條件的基金會可由農村信用社收購,政府及時組織了人員對全縣21家基金會進行了清產核資,縣政府本著不甩包袱、不壓擔子、不轉嫁風險的原則,將基金會全盤關閉,所形成的債務由政府承擔,避免了將風險轉嫁到農村信用社。二是幫助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增資擴股是農村信用社增強抵御風險能力、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主要手段之一,各級政府始終給予大力支持,充分發動社會各界踴躍入股。目前,農信社股金總額已達4727萬元,較行社分門辦公時增長4693萬元。三是整頓社會信用秩序,清收盤活不良資產。今年5月份,根據市政府統一部署,縣政府大力開展了清收盤活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活動,為信用社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活動中,縣政府成立了由縣政府分管縣長任組長,公安、法院等職能部門為成員的清收盤活領導小組,積極幫助清收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并把清收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各鄉鎮。各鄉鎮政府也相應成立了清收領導小組,重點抓好清收工作中的組織協調工作。到目前,共清收盤活不良資產203萬元,有效化解了農村信用社的經營風險。

二、明確經營思路,轉換經營方式,建立有效監督制約考核機制。

(一)明確經營思路,突出以信貸支農為主線的工作重點。信用社充分認識到信貸支農既是信用社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又是擺脫困境、化解風險的必由之路,必須把握住良好的發展機遇,充分發揮“農”字優勢,作好支農這篇大文章,使農村信用社真正占領農村金融市場,成為支農主力軍。工作中,他們以發放小額農貸作為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信貸人員走村串戶大力發放小額農業貸款。今年,累計發放小額貸款9.6萬余筆,涉及金額34579萬元,占貸款總投放量的87%。

(二)建立內部考核機制,打破平均主義,真正體現多勞多得。長期以來,該社沒有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收入分配機制,職工“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孬干好一個樣”,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普遍缺乏危機感和責任心。對此,今年初,該社對收入分配進行了徹底改革,先后出臺了《****農村信用社2001年度經營目標考核辦法》、《聯社機關工作業績考評辦法》等相關文件,明確了經營目標與勞動報酬的關系,從兩方面入手實行全員考核。經營目標分為基礎目標、新增目標、中間業務新增利潤目標三項,收入分為生活費和目標獎懲兩項,收入報酬與工作目標相掛鉤,完成基礎目標可保證基本生活費;完成新增目標計劃的全額兌現效益工資,對超額完成部分按比例給予獎勵,最高可達1萬元。分配機制的改革,拉大了收入差距,真正體現了“基本工資保吃飯,效益工資靠實干”的分配機制,成為促進業務發展的助推器。

(三)大力發展營銷貸款,改變傳統信貸投入模式。過去,由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地資金的需求狀況也不同,加上個別信貸人員怕承擔責任,出現了惜貸、懼貸的心理,導致信用社有款放不出、借款人用款貸不著的供求矛盾。針對這一問題,信用社及時調整工作思路,一改傳統信貸投放模式,全面推行了貸款營銷制度,主動走出社門向優良客戶推銷貸款。信用社與職工個人簽訂放款責任書,在限額內由其自主發放貸款,保證到期及時收回本息。為有效防范風險,對貸戶實行信用等級管理,根據資信狀況不同將貸戶分成A、B、C三個等級,放款額度從1000元到2萬元不等。營銷貸款重點支持了城鄉個體工商戶和資金需求量大的農戶發展經營項目,實現社會效益和自身效益“雙贏”的良好經營局面。

(四)改革人事用工和干部任用制度,激發全員活力。年初以來,信用社進行了勞動用工制度改革,實行全員聘任制,職工經過考試和評議合格者由信用社與職工簽訂聘用合同,聘期2年,合同期滿經過考核合格者重新聘用,不合格者自行解聘,使全員都產生了危機感、壓力感。在干部任用上實行競爭上崗,在聯社機關開展了中層干部競聘,通過個人答辯、群眾投票、組織考核等程序,有15名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群眾威信好、學歷層次高的人員競爭上崗,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對基層信用社主任實行末位淘汰制,在年度綜合考核中處于末位的信用社,其主任將自動辭職。

三、建議有關部門盡快幫助農村信用社解決當前面臨的幾個問題。

信用社緊緊圍繞“雙增”工程,各項業務取得了快速發展,創建社以來的最好水平,上半年共繳納稅金80萬元,自行社脫鉤以來共繳納稅金1443萬元,為地方財政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發揮了主渠道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不良資產占比高、支農資金實力不強等不利因素需要加以解決。

篇(8)

海南省的生態環境全國一流,世界聞名。優良的生態環境是海南最具價值的物質資源。保護好生態環境,依托生態資源發展經濟、改善生活,越來越成為海南人民的共識。這種共識,隨著建省以來發展方式的轉變而形成、深化。從建省之初提出工、農、貿、旅并舉的發展舉措,到上世紀末相繼出臺的“一省兩地”產業發展戰略和建設生態省的重大決策,再到2010年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人們日益清晰地認識到,海南的發展必須充分利用熱帶海島生態這一優勢資源。開發利用生態資源,首先要保護好生態資源,實現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然而,由于發展經濟、追求富裕的愿望在不斷蝕食和淡化著人們的生態意識,甚至沖昏人們的頭腦,自覺不自覺地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在海南仍然非常普遍,非常嚴重。盡管近年來海南加大了環境保護力度,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生態保護法規措施,但海南的生態保護形勢并不樂觀,嚴重威脅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諸多因素長期存在,保護生態的任務十分艱巨。

一、海南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破壞狀況

海南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比較其它經濟發達省份,現代工業企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不顯著。不過,農業(農村、農墾)生產、旅游開發和房地產擴張等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卻有增無減,其中,來自農業生產的破壞范圍廣,危害大,不容忽視。就破壞范圍而言,農村散布全島各個角落,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所及,既包括農村周邊生態環境,也包括生態保持區,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整體性的。就破壞程度而言,目前海南和全國一樣,所面臨的一共性問題,如生態林地損毀、生活垃圾和化肥農藥污染等,一個都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生態環境呈緩慢退化之勢。對于諸多咄咄逼人的危害生態安全因素,遏制的力量顯得十分薄弱,對于已遭受摧毀的生態環境,促進其恢復的力度不夠。

(一)農作物違規和無序種植對生態的損毀極其嚴重

只要深入海南各地調研,親眼所見,就不難發現絕大部分生態區都已被或正被農業種植所蠶食、分割、截斷孤立,完好無損、綿延完整的生態在海南已極為罕見。幾乎所有農村周邊小山丘上的原生態植被都已被剔光,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蔥蔥的經濟林、農作物。高大一點的山嶺,也多數逃不過被圍剔的命運,只剩下頂峰、溝壑里一小塊所謂的生態林,如瓊海市官塘區的白石嶺、萬寧市禮紀鎮的西嶺等,在這些地方,山上山下,處處是檳榔,真正意義上的原生態已不復存在。在有名的呀喏噠熱帶雨林景區,實際上除山壑里還保留著原生態植物外,整個景區的山坡都已被荔枝園、龍眼園等果園團團包圍。即使是七仙嶺、五指山、吊羅山、黎母山等自然保護區,也被農業種植片片蠶食,層層分割,面積委縮、功能退化,動植物多樣性不斷減少,一些以往常見野生動植物瀕臨絕種。

海南農作物違規、無序種植在上世紀末達到高峰,有些地方因此而把生態推向滅絕的邊緣。種植的作物種類繁多,包括橡膠、檳榔、橙桔、菠蘿等,當時尤以檳榔種植最為瘋狂。由于農民認為檳榔的經濟前景較好,在東南部和中部地區曾一度出現家家戶戶種檳榔,到處墾荒種檳榔的景象。本世紀初,違規、無序種植的勢頭受到初步遏制。2005年,海南林業局提出“25°坡度以上種黃金都不行”的口號,下決心保護日趨脆弱的生態。但整體破壞格局已經形成,或明或暗的持續破壞行為仍然發生,恢復措施乏力。

(二)農業養殖和農藥化肥造成的污染逐年加劇

農業養殖是生態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海南,近海水產養殖、陸地養殖、山區養殖等各種農業養殖并存。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水產品,禽畜產品需求量不斷增加,養殖的量和面也呈逐年快速擴大的趨勢。農村養殖幾乎均無排污設備,每個養殖場都是一個排污戶,生產的污水污物直接向外排放,注入小溝溪流,流進江河湖海。小戶小排,大戶大排,污染日積月累。農業養殖不僅是重要的污染源,而且也是導致毀林損地的一大要素。養殖所到之處,紅樹林、海防林、濕地等生態都遭受不同程度破壞,甚至完全被毀。萬寧市神州半島風豪港灣原有的一大片蔥翠美麗的紅樹林,就因水產養殖擴增而漸被砍光。

農藥化肥是生態環境的另一污染源。跟全國大多數農村一樣,如今海南農業生產幾乎是無作物不施化肥,無瓜菜不撒農藥。由于農藥化肥用量極大,殘留物多,時間持續,加之用法不夠科學,使用效率不高等原因,其污染范圍之廣,危害之大,非常驚人。農業養殖和農藥化肥造成的污染逐年加劇,在海南各地鄉村的田間地頭,土質變差,水變濁變臭。昔日田溝小溪清澈見底、魚兒穿梭的景象已難覓蹤影。

(三)農村生活垃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加重

在全省范圍內,不論城鄉,生活垃圾的處理都是個大難題。然而,與城市相比,農村生活垃圾更難應付。城市有專門垃圾收集、運送和處理設施,而絕大多數農村卻沒有,且農村范圍廣,地區分散,垃圾不易收集和處置。雖然目前海南文明生態村數量已過萬,約占全省農村總數的一半,鄉村公路、電視網絡等基礎設施有很大改善,但在生活垃圾處理以及排污系統建設方面進展極為緩慢。在農村,生活污水橫溢現象依然普遍,日用廢舊物品、塑料袋、建筑廢料等垃圾往往是被隨意拋扔,隨處可見,阻塞河溝,污染田地,妨礙觀瞻,到了讓人難以容忍的地步。

(四)多數鄉鎮企業高耗低效治污無力直接危害環境

海南是工業落后地區,鄉鎮企業不發達,與其它沿海發達城市相比,鄉鎮企業污染環境的現象不突出,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對生態的不利影響可以忽略。2010年,海南鄉鎮企業經濟單位已愈5萬多戶,其生產活動無疑與生態安全戚戚相關。海南的鄉鎮企業大多規模小,實力單薄,科技水平低,技術設備落后,高耗低效,對治污往往有心無力。其生產過程所產生廢氣廢煙、污水毒物甚至沒有經過簡單的處理,就直接排放到環境中去,成為生態殺手。在調查中容易發現,鄉鎮企業多的地方,環境污染總是相對較為嚴重。

二、促進海南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當前,海南正加快建設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的步伐,這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熱帶現代農業發展,無疑需要更多的耕種土地供給,更多的化肥農藥和扶助設施,從而對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態構成新的威脅。與此同時,熱帶現代農業是高科技的優質高效的農業,講求科學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和節能環保,因而也有利于促進環境的改善。海南應緊緊抓住文明生態村和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建設的機遇,采取有力措施,戰勝挑戰,努力促進農村經濟和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深入研究,制定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

開展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在充分摸清海南生態環境狀況的基礎上,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透徹分析生態環境現狀,準確評估生態環境安全及影響因素,進一步明確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目標,提出科學可行的實行和保障措施。

特別是要嚴格劃定生態保護區和生態保護緩沖區范圍,劃分不可開發區、可開發區。在保護區和緩沖區內,堅決禁止農業、工業、旅游及房地產開發,盡可能杜絕外來因素的干擾和危害。要注意不同生態功能區的整合,避免人割斷森林、海洋、漁業、生物、河流、濕地等自然要素的整體生態功能。

(二)建立健全生態保護法規,實施更為嚴格的生態保護標準

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確立“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戰略定位。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須根據形勢需要,在現有《海南省環境保護條例》、《海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定》、《海南經濟特區限制生產運輸銷售儲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規定》等條例規定的基礎上,制定一部內容全面的環保標準更高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以及制定和完善有關生態保護區管理、農村水源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法規。

(三)加強生態環境監控,加大對破壞生態行為的懲處力度

建立海陸空立體監控體系,采用衛星傳感、水質測驗等科技監測與人工實地察看相結合,職能部門專業監督與社會群眾監督相結合的辦法,既重視臨近地區和敏感地區的監控,也不疏漏邊遠偏僻地區的監控,實現環境監控全省實時覆蓋。明確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實行生態環境監控問責制。對危害環境的行為不聞不問或監管理不到位的單位和個人,要嚴厲查處。

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及時依法從嚴處理,對觸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采取科學果斷措施盡快恢復被毀自然生態。對保護區內種植的農作物,采取政府補償、獎勵和農村自愿的辦法,堅決予以推毀。恢復生態,切不可用人工種植公益林的方法,人為干預生態區植物的生長,破壞生態的多樣性。海南雨水陽光充足,空氣滋潤,只要不人為破壞,生態恢復相對較快。

(四)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責任制,積極推動綠色發展

切實將綠色發展成績作為領導考核的重要內容,從體制機制上激勵領導干部不斷深化改革,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推動節能增效,積極倡導綠色消費,采取有力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對于那些只顧眼前利益,急于出政績,保護生態環境不得力,甚至放縱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領導干部,要嚴肅追究其責任。

(五)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在農村深入持久地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使農村群眾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的意義和重要性,掌握生態環保的基礎知識。引導農民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愛護生態環境的活動,培養講究衛生、分類處置垃圾、減少排污、節約能源資源等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習慣。特別要重視加強對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從小培養生態意識和環保理念,培養保護生態的行為習慣。

繼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加強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疏通河道水渠,修建排水道排污溝、污水處理廠、凈化沼氣池、垃圾處理場等。有條件的修建鄉村公園,綠化美化鄉村內外環境。

(六)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推進綠色農業快速發展

加快科技推廣,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以農業科技為支撐,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全力推進綠色農業快速發展。通過綠色生產有效控制化肥、農藥等人工合成化合物施用,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節約資源能源,增強農業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篇(9)

1.1.1全市經濟總量增長較快。

2010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85.0億元,比上年增長7.1%,是“十一五”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農業產值366.6億元,增長7.9%;牧業產值364.2億元,增長6.5%;林業、漁業和服務業產值為23.0億元、15.7億元和15.5億元,分別增長4.6%、4.8%和6.3%。

1.1.2糧食生產能力快速提升。

從“十一五”時期的情況看,我市糧食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連續三年突破100億公斤,2010年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25.9億公斤,比2005年增長35.4%。

1.1.3畜牧業生產增勢加快。

全市大牲畜、生豬、家禽存欄分別達到203.4萬頭、397.7萬頭、5914.1萬只,同比分別增長4.1%、7.7%、6.2%,分別高于“十一五”。肉類、禽蛋和奶類產量分別達到75.0萬噸、34.5萬噸、143.1萬噸,奶類低于“十一五”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

1.1.4縣域經濟貢獻率提高。

我市10縣(市)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84.7億元,10縣(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GDP比重達到2.9%,比“十五”末期提高0.7個百分點,縣域經濟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1.3%,比“十五”末期提高4.6個百分點。

1.1.5農民人均收入增加較快。

我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10年達到8020元,同比增長18.4%,增幅高于“十一五”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

1.1.6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及副省級城市中位居前列。

全市農業經濟總量占全省份額的1/3左右,主要經濟指標多居全省前列。2010年我市肉類、奶類產量居全省十三地(市)和農墾之首,糧食產量、禽蛋產量位居農墾之后。在有資料的14個副省級城市中,我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加值、糧食產量、牛奶產量始終居首位,牧業中肉類總產量位于長春、成都和沈陽之后排在第4位,禽蛋產量位于沈陽、長春和濟南之后排第4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僅高于西安和長春排在第12位。

1.2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1.2.1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2010年初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大力實施“兩改”工程,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上半年,縣域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8.7億元,同比增長7.9%,對縣域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0.3%,拉動縣域經濟增長1.3個百分點。

1.2.2工業生產快速增長。

各縣(市)搶抓“強縣”發展機遇,不斷壯大優勢主導產業,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步伐,著力提升縣域工業化水平。縣域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6.1億元,同比增長19.6%,高于全市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5.6個百分點,對縣域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0%,拉動縣域經濟增長5.8個百分點。

1.2.3服務業持續穩定發展。

今年以來,各縣(市)加快實施民生工程,以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了第三產業穩步發展。上半年,縣域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39.7億元,同比增長10.8%,對縣域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4.7%,拉動縣域經濟增長5.8個百分點。

1.2.4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

上半年,我市縣域實現固定資產投資額124.2億元,同比增長14.5%,占全市固定資產總額的23.5%。投資額超10億元的縣(市)有六個,分別為賓縣、五常、尚志、雙城、巴彥、通河,其中賓縣、五常投資額超20億元。

1.2.5消費市場繁榮興旺。

全市消費品市場受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及汽車下鄉、家電下鄉等惠農政策拉動,全市縣域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83.1億元,同比增長17.1%。從絕對值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前三位的是尚志、雙城和五常,分別實現零售額33.3億元、31億元、29.6億元。從增速看,零售額增速高于縣域平均水平的分別是依蘭、五常和尚志,增速分別為20.6%、18.8%、18.7%。

2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業生產基礎薄弱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從水利基礎設施情況看,我市屬于缺水較重城市,全市水資源中3/4以上為地表水且多為過境水。二是土地流轉規模不大,形式單一,流轉規模是以中小型為主,流轉的土地主要集中在種植業。

2.2畜牧業生產規模不高

一是規模化養殖程度不高。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幾年我市畜牧業規模化程度逐年提高,但與省外部分城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二是缺少牽動力較強龍頭企業。

2.3農業產業化規模小,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一是龍頭企業規模較小。輻射牽動作用不夠。二是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多以粗加工為主,產業鏈短,精、深加工品種少,農產品加工增值轉化率低。三是利益聯結不夠緊密。

2.4縣域經濟總體實力偏弱

一是經濟總量偏小。二是結構調整滯后。三是強縣地位弱化。

3促進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意見

3.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以水利發展為契機,加強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建設;圍繞50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加快建設高標準良田、改造中低產田,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大對農機裝備和深松整地補貼力度,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實施現代農業科技支撐工程,積極開展高產創建活動;加強氣象災害預警預報,最大限度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

3.2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

加強標準化規模化原料生產基地建設,推進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逐步形成生產、加工、銷售協調發展的一體化產業鏈條;引進知名企業落戶我市,培育扶持本土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市場競爭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全力打造“哈爾濱食品”大品牌。

篇(10)

雖然我國的農村經濟運行體制處于不斷完善過程中,但是基層政府職能在開展過程中不能夠準確的結合農村人民的需求,人們在能力和渠道等方面都顯得比較弱勢,再加上農村經濟組織不完善,使得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使得基層政府組織和農村農民之間變得失衡,鄉村糾紛事件增加,使得農民對于基層政府產生了很大的不滿,影響農民對于基層政府的信任。

1.2農村基礎設施與農村經濟發展矛盾顯著

當前對于我國農村地區來說,基層設施建設化程度比較低,投入存在明顯不足,投入方式也非常不當,農業標準化程度較低,農村農業發展過程中基本上還是依靠天氣和氣候等自然條件來決定農業產量,這種情況下使得農村生活水平難以有效提升,基礎設施明顯不足,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3農村土地流轉制度與農村經濟發展趨勢要最大程度吻合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土地資源是非常零碎的,土地均分以及相關的土地管理制度使得我國農村土地經營規模非常小,和現代化的市場發展狀況不符合,這就對農村的土地投入使用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使得我國農業產量明顯下降。再加上農村土地承包使用權的不完整,使得農村土地在流轉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困難,因此要想更好地推動我國農村經濟和諧發展,就必須要克服這些難題。

2促進農村經濟和諧發展的對策

一是落實各項政策,促進經濟發展;二是致力于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三是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機制,加強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公開透明。

2.1落實各項政策,促進經濟發展

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對貧困家庭的學生實行教育救助;加大農村合作醫療力度,提高農民參加率,擴大合作醫療的覆蓋面;發展農村衛生事業,改善農村醫療條件,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傳播先進文化,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改變農村面貌。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投入力度,調動干群創業的積極性。加大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投機行為,完善農資流通渠道,降低農資價格,切實給農民減負。

2.2致力于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將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加強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

2.3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機制,加強農村土地流轉過程的公開透明

通過市場機制對土地流轉進行規范和約束,對土地流轉的運行機制、價格、違約責任給予嚴格規定,并且加強市場公正、透明,防止土地流轉的投機行為,建立土地流轉市場風險評估機制,降低土地流轉經營的風險,提高業主履約的能力,確保土地經營、業主履約,將農民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涉農優惠政策,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上一篇: 新聞稿 下一篇: 汽車保險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视频 | 色偷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动漫 | 亚洲综合日韩一区 | 日韩欧美永久免费aⅴ在线 午夜少妇特级福利 | 五月婷婷六月丁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