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科學專業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3 15:41: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人體科學專業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人體科學專業

篇(1)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實驗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為了更好的實現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培養目標,運動人體科學實驗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在體育院校中,實驗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正確思維方法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運動人體科學作為體育科學中的二級學科,其實驗教學內容是運動人體科學完整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國內各體育院校正在進行各種實驗教學改革的嘗試,也取得了初步成果。本文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以“適應社會發展”為原則,提出了體育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路和內容,為提高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質量提高參考。

1 更新實驗內容,建立完整實驗課程體系

重組實驗課程教學內容,改變對理論教學的過分依賴,根據本專業培養目標,逐步建立獨立的適合本專業的實驗課程教學體系。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是指在原有實驗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方法新穎、涉及多學科的應用性和綜合性實驗,刪減那些驗證性強、方法陳舊、內容單一的實驗項目。把這些實驗項目科學歸納后建立適合本專業的新的實驗課程教學體系。

2 合理設計實驗類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本著打好基礎、加強實踐、提高能力、統籌兼顧和整體優化的宗旨,實驗類型應該由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合理組成,將實驗教學內容按功能模塊進行有機整合在新的實驗教學內容中,基礎性實驗主要考察學生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和基礎理論知識掌握情況,所占比例較大。綜合性實驗主要考察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對理論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而設計性實驗的開設與增加主要為了改變學生按實驗步驟機械操作,只動手不動腦的實驗習慣。這樣即可改變原有按部就班的舊實驗教學模式,又增強學生的實驗主動性與創新性,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因此在完成基本實驗技能培養的前提下,應適當增加設計性實驗的比例。

3 建立“開放”式實驗教學體系

原有的實驗教學模式往往是學生按照老師的講解、書本的內容按部就班進行實驗操作,這種“封閉式”實驗教學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創新思維的培養。而“開放”式實驗教學體系的建立就是要打破這種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使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體系汲取多方面的長處和經驗,更加具有生命力?!伴_放式”實驗教學包括兩個方面: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對內開放是允許學生有組織地在課余時間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實驗操作,也可以是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更高水平的實驗操作。對外開放主要是指與學校內外進行各種形式的實驗室人員交流和實驗資源共享,充分吸收其它專業所長,充分利用本校資源。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的培養,極大程度的提高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4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拓展實驗課教學空間

隨著各個體育院校學生人數不斷的增加,實驗設備和經費極大不足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大力開展多媒體輔助教學,把一些實驗設備量不足、尚未購進的貴重設備和需要采用活體動物的實驗內容制作為多媒體課件,可以滿足實驗教學的需求,緩解師資矛盾。利用多媒體手段不僅可將抽象的知識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出來,而且還可通過動畫的方式演示機能的動態變化過程,給人以直觀的感受。此外,也可以根據實際條件進行網絡教學,拓展實驗課教學空間。在完成實驗課程教學任務的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全面了解與本學科相關的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使學生素質得以全面發展。實驗課教學空間的拓展也要求全面提高實驗教師的綜合素質。實驗教師是高等體育院校教學、科研中的一支重要隊伍,是教學環節的關鍵,是進行實驗教學改革和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為提高實驗教師業務水平,可以多給現有實驗教師提供進修交流的機會,也可將科研能力強的學科帶頭人、教授、副教授引入實驗教師隊伍。另外,也可以選擇實驗能力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師、研究生充實實驗教師隊伍。

5 改變考核辦法,多種形式進行學生實驗成績考核

實驗教學作為學校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于理論課教學。它既有相對獨立的教學體系,又與理論教學密切相關,因此建立和完善實驗教學的考核機制,制定合理的考核內容和標準非常重要。實驗考核應堅持全面、客觀、公平的原則,在全面考核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重在考核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成績考核與評定可采取實驗技能操作、實驗報告批改、實驗設計和理論考試相結合的多種形式的考核辦法,以提高實驗考核的真實性和科學性,使考核能夠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是一個復雜的工程,涉及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實驗考核、培養目標以及教學模式等各個方面。面對21世紀的挑戰,我們應及時轉變觀念、積極探索、深化實驗教學改革,不斷完善實驗教學體系,以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查珍,周元祥.改革實驗教學培養復合型人才[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0,(4):23—25.

[2]陳克敏,林明棟,王竹立,等.機能學科實驗教學創新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3,23(3):21—25.

[3]常春耘,陸南.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2):235—238.

[4]周葉中,陳學敏.綜合性大學實驗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0,33(5):75—82.

[5]尤桂杰,鐘興明,顧麗燕,等.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3):103—105.

[6]邱紅霞.運動人體科學基礎理論實驗教學改革研究[J].體育科技,2005,26(2):77—81.

篇(2)

十幾年短暫發展的歷程中,在政府大力支持和相關政策的扶持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發展呈現出空前的繁榮。然而從目前運動人體科學相關專業的就業總體情況下看。存在著社會需求和學校培養的供需錯位問題。要改變這樣的局面,就必須對影響就業的因素進行全面的調查與分析。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來自山東省各大高校的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270名。

1.2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文獻法:查閱了大量的專著、核心期刊等文章并通過網絡查閱相關資料,對其進行資料分析,為本文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問卷調查法:采用畢業生問卷調查,對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體育學院、泰安醫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270名畢業生發放問卷270份,回收250份,回收率為92.6%,有效率為100%。

數理統計等方法:對調查和收集的相關數據采用excel等應用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客觀量化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就業意向

培養目標決定了培養形式,培養形式又決定了人才的就業去向,教育部把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從事體育領域中群眾性體育活動組織者、管理者、和咨詢者以及運營者和科學教研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然而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就業生的就業意向中占主導地位的并非如此。 結果顯示,28%的就業生希望就職于學校,21%希望就職于科研設計,19%希望去國家機關,剩余的分別是私企12%,事業單位9%,外企7%,其他2%;學生畢業后,27%的學生希望繼續深造學習,25%的學生希望立即就業,23%的希望考取公務員,20%的希望自主創業,還有15%的希望能出國留學;學生就業地調查顯示,58%的學生希望留在學校所在地濟南工作,19%回到家鄉,其余23%選擇到其他地區就業。

由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學校和科研設計單位是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就業的主要意向地。而真正從事本專業的卻寥寥無幾,由此可知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在體育運動領域中還沒有占有一席之地,致使專業人才大量外流,從事著與自己專業不相關的職業。這不僅是專業人才的流失問題,也對我國高校運動人體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2.2就業信息來源

學生就業信息的來源,在其就業中占有很重要的因素,間接地影響到學生的就業方向。調查顯示,49%的學生對于學校就業政策,就業手續辦理以及相關制度不很清楚,37%完全不清楚,9%較清楚,只有5%很清楚;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迫切需要了解單位的信息排名為:薪酬福利,主要業務和公司前景,企業資金和規模,職位信息,聘用條件,管理體制,人才培訓;學生獲取就業信息渠道的途徑,27%通過網站,22%通過學校就業信息,21%通過校外招聘,11%通過親戚朋友,9%通過廣播電視媒體,7%通過報紙,1%通過手機群發信息,2%通過其他途徑;在學生中,39%的人認為親屬或朋友能提供最多的求職幫助,學校老師為21%,其他方式為40%。

結果表明,大學生的就業信息不能滿足他們的就業需求,而且從信息獲得方式上看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夠及時全面的掌握就業信息,從而會讓畢業生錯過很多就業機會。在學生個人方面,他們對學校所提供的求職幫助上并沒有過多希望,而更多依據親戚朋友或者其他方式。所以在對應屆生的課程設置上,應該多給予一些就業指導,以便他們更加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

3 建議

3.1課程設置增加實踐指導類課程的比例

課程設置是培養目標的直接表現,是培養人才的具體實施方案,因此課程的設置應該以響應社會的實際需求為本,以能力培養為核心。這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還應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首先,應依據學生特點和社會需求開設相關運動技能課程,滿足社會健身指導的實際需求。其次應加大實踐指導類課程的比例,改變目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不足。尤其是實踐指導類課程應貫穿始終。只有提高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實踐指導能力才能顯現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的優勢所在。

3.2設置健身指導崗位

體育運動領域中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運動指導及康復指導是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主要培養方向之一,為滿足社區體育和大中型企業職工的健康體育指導,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合理的工作崗位,以滿足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基本就業保障,從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實現全民安全健身的全面展開。

3.3改變學生的就業觀念

調查中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希望到國家機關、高校、事業單位。以得到更好的名聲和待遇。在地域的選擇上則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愿意回到鄉鎮就業的較少,對于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學生到中學就業也是一個很不錯很適合的選擇,但是往往這種選擇是在個別學生最后的就業選擇上。所以改變學生的就業觀念,降低自己過高的期望值是學生在校期間就該接受的思想。

準確定位,明確發展方向。當今社會是競爭的社會,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有自身的優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學生應從實際出發根據個人的不同條件,全面的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文化修養。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融入到社會的團體中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陳永軍.社會體育人才培養的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0):1398-1400.

[3]姚鴻恩,李宗珊,榮湘江等.我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本科)辦學現狀的調查研究[J].體育學刊,2006,13(1):82-84.

篇(3)

關鍵詞:體育文獻計量;運動人體科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中國

中圖分類號:G8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10)11-0111-04

Analysis of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LIN Hua,XIA X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ir research specimens on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se theses in terms of thesis topic selection,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se thes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recruit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sis topic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there were more fundament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 than pur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developing researches, and there were signs of inadequate novelty of topic selection, repeated topic selection, and deviation of topic selection from sports practice; the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animals, seldom the human body; the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were mainly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more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 area than to mass sports fitness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ports bibliometrics;human movement science;thesi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China

學位論文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集中反映某個領域的熱點問題和研究現狀,是衡量研究生學習、科研能力和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本文以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為研究對象,以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檢索數據源,檢索項為學科專業名稱,檢索詞為運動人體科學,檢索范圍從1999~2010年,匹配條件為精確,截止2010年5月12日,由此獲得963個檢索結果,其中通過篩選剔除與本研究不相關的學位論文35篇,最后將928篇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全日制碩士畢業學位論文作為本文研究對象。

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科學研究內容的一部分,是研究人體從事體育活動過程中人體變化規律的科學,包括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等,基本屬于自然科學的研究范疇[1]。根據體育科研成果的性質可將體育科學研究分為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3類[2]。其中基礎性研究又可分為純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兩類,而應用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又常被歸為一類,以“應用研究”統稱[3]。

1碩士學位論文選題

選題是科學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英國著名科學家貝爾納[4]曾指出:“課題的形成和選擇,無論作為外部的經濟技術要求,或作為科學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復雜的一個階段。一般來說,提出課題比解決問題更困難。”因此,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2年以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大多是以生物學傳統的動物實驗、生理生化指標測定、技術動作分析等微觀實驗研究為主,而近些年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逐漸采用一些新技術手段,如蛋白質組技術、基因芯片技術、激光共聚焦技術等,在運動性心臟、骨骼肌以及運動性疲勞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從傳統的生物學研究向多層次、全方位開展跨學科研究,以系統整體觀點來綜合宏觀和微觀研究,依托基礎性研究突出應用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應用基礎性研究論文有509篇,占54.85%,應用性研究論文次之,有327篇,占總數的35.24%,而開發性研究和純基礎性研究論文數僅占8.19%和1.72%。

結果顯示,純基礎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選題較少,雖說運動人體科學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具有應用基礎性研究課題的屬性,但其本身還是存在著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的內在結構,只有各研究類型均衡發展,才能夠有效促進整個學科研究的進步。因此,在研究生學位論文這個特殊科研群體中,應特別注重科學研究的均衡發展。

從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分析來看,研究內容豐富,選題方向多樣,能夠體現當前運動人體科學研究領域的新熱點、新問題。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體育保健學等傳統研究方向的研究內容不斷深化的同時,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漸呈現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如低氧訓練的生物學基礎、高原訓練和運動員機能監控、人體功效學、生物力學研究及運動器材研發、體育工程學等。

2002年以前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集中,在骨骼肌生理、心血管機能、疲勞與恢復、營養、激素及內分泌、機能評定、免疫等方面,研究高原訓練、代謝方面的論文分別有7篇和6篇[5],而現在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高原訓練和代謝的增加到37篇和96篇。如今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在傳統研究領域更加深入,同時還有些新的研究內容不斷增加,如基因多態性與運動能力的關聯性研究、納米技術、蛋白質組學技術、中醫保健以及運動人體科學網絡教學平臺的建立等。不過,近年一些研究如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謝組學方法、自由基生物學等生物工程技術已應用于運動人體中,但碩士學位論文中還甚少涉及。

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基礎[6]。交叉和綜合選題成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的普遍現象,不僅涉及到同級學科不同方向之間的交叉選題,還涉及到同級學科之間和跨學科之間的交叉選題,使研究課題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因此,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生在進行論文選題時要拓寬研究視野,突破思維局限,敢于創新呈現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2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科研論文根據研究目的所選擇和組成的客體,本文通過對928篇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梳理,發現以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的有409篇,占44.07%;以運動員為研究對象208篇,占22.41%;以軍人、老年人、患病者等為研究對象的有104篇,占總數11.21%;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有93篇,占10.02%;以少年兒童為研究對象有67篇,僅占總數的7.22%。

由此可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碩士學位論文以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最多,而以人體為研究對象的論文,選擇的群體相對廣泛,選擇研究對象最多的是運動員,其次是大學生,少年兒童相對較少。

3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

一門科學的發展依賴于研究方法手段,而研究方法的發展有利于該科學的發展,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它的發展直接影響著體育科學研究的進程,作為體育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的發展同研究方法手段發展也是分不開的[7]。從本文分析的碩士學位論文看,大部分論文能夠從多層次、多角度、多學科的范圍研究問題,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實驗法、訪談法、測量法等,采用最多的是實驗法,這也符合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研究特點。而與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學位論文多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等[8]不同的是運動人體科學論文的研究習慣以實驗為基礎,以客觀量化的數理統計為依據,以觀察法、訪談法、文獻資料法為輔助研究手段進行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研究。

從質與量的角度可將研究方法分為比較、歸納、分類等的定性分析法,數理統計的定量分析法及運用數理統計而仍以定性方法研究的半定量分析法。在本研究中發現,運用定量分析法研究的學位論文占總數的63.79%,定性分析法研究占13.69%,半定量分析法研究占22.52%。其中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育測量與評價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的分別占82.27%、80.53%、70.15%。結果充分體現研究論文多以定量數據分析為主。

4碩士學位論文的應用價值

動物實驗在生命科學、醫學等研究中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成為生物學、醫學的一門主要研究方法,是探討生命奧秘、人類疾病機制及治療等不可缺少的手段。運動人體科學與生物學、醫學一樣,同屬于自然科學的分支學科。單從研究對象選擇可以看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多以動物實驗為主,大多數運動機制是在動物實驗中實現的。近年來,隨著基因技術的日益發展,各種基因表達形式也逐漸成為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的熱點。

研究動物的優點在于動物具有廣泛的遺傳基礎,個體差異較大,在模擬人體運動的某些研究中是比較有用的,其實驗結果也帶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尤其在選擇一些誘發性動物模型時,能夠在短期內復制出大量模型,并能嚴格控制各種條件,使復制出的模型運用于不同研究目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正確的掌握和運用動物實驗方法,可使實驗者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同時還能獲得可靠的實驗結果,減少研究的盲目性。但動物實驗同時存在著很多缺陷。運動人體科學畢竟是要研究人運動的一些機能機制,動物的發生發展過程、運動特征及環境與所效仿的人類運動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在體育領域中,從實用價值角度看,人體實驗的研究更能直接說明問題。

縱觀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發展,根據科學研究的目的、任務和需要,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成果應多從研究人類運動的角度出發,將基礎理論研究合理運用到運動實踐中。

除了以動物模型為實驗對象外的519篇論文中,研究成果與競技體育有關的論文230篇,其中基礎性研究63篇,應用性研究119篇,開發性研究48篇,主要研究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與訓練監控,運動員身體恢復的手段和方法、新技術、特殊儀器應用于運動員訓練等。如低氧訓練是當前運動訓練研究的熱點之一,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有40篇論文與低氧訓練的機制及應用有關。

從多維角度思考,研究成果的“社會化”既是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也是衡量體育科學研究社會價值的最好尺度[9],在運動人體科學領域,除服務于競技體育研究范圍外,在全民健身范圍內,人類健康與健身運動領域也應得到重視,大眾體育的發展,必將接受運動人體科學理論的指導,并將體育納入“一級預防”的“預防醫學”框架之中。在我國推出《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10]。在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中與群眾體育有關的研究有115篇,占總數的22.16%,主要研究包括不同運動方式對人體身體形態、機能及身體素質的研究,各種力學負荷對人體運動功能的影響,慢性病患者的運動健身指導方案,“現代文明病”的根治及抗衰老與體育運動保健的研究,人體體質健康狀況及因素分析,不同人群運動健身的特點與方法,運動與營養膳食處方的指導等。

近年來我國的肥胖癥患病率呈上升趨勢,肥胖少年的增長比例更大,成為兒童時期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兒童單純性肥胖可作為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誘發因素之一。學校體育也成為現在體育科學研究的領域之一。學位論文的研究涉及到學校體育的有174篇,其中包括對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狀況、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狀況、不同運動對學生生理機能評定、體育院校學生專項教學訓練素質等。

5小結

運動人體科學是一門綜合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對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分析,發現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研究生論文選題多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純基礎研究及開發性研究比例相對較少,選題方向不均衡,但隨著體育科學研究領域研究內容日益發展,創新性研究課題也將成為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的必然趨勢。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對象大多以動物模型為主導,繼承自然科學研究傳統的研究模式,但為了能更好在體育運動領域發揮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的作用,直接采用人體實驗將是運動人體科學應用于運動實踐的突破點。在設計實驗,采取合適的研究對象是科研論文成敗的關鍵,在碩士論文研究中應重點考慮如何將人體實驗與動物實驗的優勢相結合。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還是以傳統的實驗研究與定量分析法為主流驗證結論,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多元綜合方法應用將在今后運動人體領域科學研究穩步發展,移植更新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必將成為體育領域科學研究的重點。

從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整體分析來看,其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應用價值更多的還是局限在競技體育范圍內,應用于大眾運動健身以及學校體育領域相對較少。

參考文獻:

[1]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2006-2007體育科學學科發展報告[R].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 黃漢升. 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瑞元,周越. 體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現狀與展望[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1):1441-1445.

[4] 貝爾納J D. 科學研究的戰略[G]//科學學譯文集.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5] 張瑞華,朱晗,張哲,等. 對我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研究生論文選題的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9):1232-1234.

[6] 張雪霞. 從學位論文選題的跨學科現象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J]. 體育學刊,2006,13(1):88-91.

[7] 黃翠,藏威,李國金,等. 運動人體科學研究方法的現狀及展望[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7):1367-1370.

篇(4)

關鍵詞: 運動人體科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

Key words: human movement science;experimental teaching;reform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0-0255-02

0 引言

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室是體育專業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育保健學和運動心理學等多學科實驗內容,是體育專業都要涉及的專業基礎教學內容。然而,現在各體育院?;蛟合抵?,除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以外,其他相關專業都未能全面、系統地安排這些實驗,運動人體科學類各門課程的實驗教學各自為政,自成體系,幾十年沒有變化。

1 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現狀

1.1 實驗教學依附理論課程教學、各成體系,實驗教學內容交叉重復 在運動人體科學的平臺上,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等基礎課與體育保健學、運動損傷等專業課各自強調體系的完整,相近的課程彼此獨立,導致有些實驗教學內容重復。例如:PWC170的測定,體成分分析、心肺功能測試等,這些實驗在生理學實驗指導書、體育保健學實驗指導書上同時出現。

1.2 實驗項目設置和教學方法陳舊、滯后 實驗項目的設置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前提條件之一,而目前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的實驗項目還是以基礎性和驗證性的實驗項目為主,沒有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

1.3 實驗教學考核體系不完善 與理論課相比,實驗教學不受重視,沒有完善的考核標準,考核形式單一,目前很多院校的實驗考核是以學生的考勤和實驗報告作為實驗成績標準,考核成績所占比例很小。

2 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指導思想和建設思路

根據《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和《新世紀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關于對高校實驗室進行重點建設和改造的要求,以加強基礎教學、拓寬專業口徑、實施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目的為出發點,提高投資效益,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實踐與創新的能力,為培養從事體育教學與管理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服務。

3 構建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體系

3.1 優化實驗內容 新的教學體系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目前,黃淮學院體育系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提高了綜合性、設計性的項目設置,運動生理學和體育保健學的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實驗項目所占比例達到100%。運動解剖學和體育心理學在基礎實驗項目的基礎上也增設綜合性實驗。

3.2 實驗項目的調整 我系新制訂的2013級人材培養方案,在修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時,所有運動人體科學教師進行探討,將實驗項目進行整合,注意學科間的銜接,避免實驗交叉和重復,減少非教學重點、非實用性的實驗項目和教學時數。

3.3 改革實驗教學方法和實驗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運動人體科學實驗也應進行教學改革。強化預習提高實驗課質量,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利用多媒體來多方位呈現實驗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演示,看到了規范的實驗操作過程,這樣就大大提高和強化了實驗課的效果。

3.4 建立合理的實驗教學考核評估體系 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法,重要的是要對操作進行考核,并加大操作考核的權重,重點考核實驗技能、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系實驗考核是實驗技能操作、自評、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實驗報告和出勤的綜合成績。

3.5 實現實驗室的統一管理和開放 實驗室統一管理是指對實驗室人員、賬目、物資、藥品、儀器設備等進行統一管理,優化資源,為實驗教學服務,實驗室管理要規范,為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我系建立了較全面的管理制度,并對大型儀器建立專門的檔案,保證大型儀器的使用率。

4 小結

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提高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質量也是我們應該重視的環節,使實驗教學走出實驗室,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努力探索體育教育專業實驗教學的新途徑,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改革必將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參考文獻:

[1]王曉蘭.淺析大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中實驗室的重要作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5):35-39.

[2]朱玉華,楊正宏.改革實驗教學管理模式的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11):117-120.

[3]丁筱玲,趙立新.加強實驗教學改革搭建創新實驗平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3):16-17.

[4]李明.實驗室改革及發展趨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1):149-151.

[5]林華,聶金雷.創新教育與高師體育實驗教學改革[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310-312.

篇(5)

運動人體學科學是一門醫學、生物學、體育學相互交叉的學科。培養掌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理論和試驗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學校、體育科研機構、運動訓練基地和保健康復等部門,從事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的教學、科研、競技運動和康復指導的高級專門人才。1988年30多所體育院校、師范院校相繼開設運動人體科學專業。2004年經國家教育部同意、備案,泰山醫學院、溫州醫學院、贛南醫學院、山東中醫藥大學等6家醫學院校相繼開設運動人體科學專業?!扼w育概論學》、《體育管理學》、《體育心理學》、《學校體育學》、《社會體育學》、《運動訓練學》等體育學課程列為泰山醫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必須課程或選修課程。

最初,由于是醫學院校開設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醫學、生物學課程依托醫學背景,而體育學教學,我們與體育院校相比,我們沒有雄厚的體育專業師資背景,體育學理論課程由基礎部體育教研室教師擔任,盡管教師具有多年的體育授課經驗,與體育院校體育理論專職教師相比,還存在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方法不當等現象。再就是從學生調查中顯示96%的學生沒有運動訓練實踐的基礎,學生對體育學知識的領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差,經常存在教師講課,學生茫然的現象。這兩個方面影響了體育學的授課質量。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內涵建設的發展,我們較好的完成了體育學理論的教學,在體育學理論教學中也取到了較好的成果。結合近年來該專業體育學理論課程的教學,針對該專業學生的特點,我們對體育學理論教學進行了探討。

一、加強教學管理,以科研促教學

充分利用2006年我校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契機,充分探討體育學理論授課存在的師資情況,通過學校有關部門,從基礎部體育教研室選調部分責任心強、有上進心、教學水平高的教師到運動人體科學系體育理論教研室,相對固定了體育學教師的授課課程和研究方向,同時外派學習和進修。由2至3名教師固定教授1門課程,定期開展集體備課、學術講座等教研活動,以此提高教學能力和改進教學方法。鼓勵教師積極申報校級、省部級等課題,以科研促進教學,目前,教師承擔校級課題9項,參加省部級課題3項,逐漸形成了教師人人有課題的良好局面。

二、師生轉變思想觀念,改變教與學的方法

學生從第二學期就逐漸學習體育學的各門理論課程,學生所采用的學習方法往往還沿襲著高中時代的學習方法,但面對厚厚的書本和大量的陌生知識,不知道該如何去學習,如何才能掌握和理解這些內容。作為教師,如何為他們架起一座從中學到大學的橋梁,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成功的關鍵,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具體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去獲取知識。同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還要注意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認識到培養創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樣轉變教師和學生思想,更新了觀念,師生之間的相互配合,積極主動地推進了創新性體育學理論教學工作的開展。

三、密切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合理分配教授任務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具體的體育學知識與運動技巧固然重要,學習方法及對正常人體的認知能力更加重要。學生將來要從事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的教學、科研、競技運動、康復指導與醫學相關的工作,不可能在學校把知識都學到,將來工作后還要對本專業的知識進行細化、強化。對他們來說掌握所有體育學理論知識顯然不現實,能夠更好地將體育學理論和他們的專業方向緊密結合起來,顯然更為重要。對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體育理論,了解國家體育戰略方針,競技體育、大眾體育、學校體育的發展趨勢對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的影響與需求;教授運動訓練學、體育心理學、學校體育學等課程,讓學生理解、掌握運動的基本規律、訓練原則、訓練方法、隊員、學生的心理狀況等基本知識,結合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特點,適當調整教學大綱,重點突出“運動與醫學”的結合,使學生形成較強的專業知識體系,為勝任未來從事的運動康復、體育健康促進、運動醫學服務等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主動式實踐教學法,使學生稱為教學主體

主動式實踐教學法正是基于讓學生成為實踐教學的主體這一指導思想,著眼未來而構建的,它主要是實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PBL強調“先問題,后學習”,獲取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同等重要,包括圍繞問題的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并在這樣的活動中逐步形成強烈而又穩定的問題意識,始終保持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學生是主動學習者,教師只是促進者和設計者。應用于體育學教學的主要過程是:把學生分成小組。學生針對某一階段要學習的體育學理論內容先自學,在自學中提出許多問題,針對問題去積極查閱參考資料,并且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后進行討論,每組學生針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做中心發言,其他學生作補充發言,甚至可以爭論。老師只是針對前一階段的學習進行總結,給出正確的答案。這樣,課堂的主體不再是老師,而是變成了學生。

五、增加學生體育實踐的機會,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我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是從高中理科招生的,大部分學生沒有運動訓練的實踐基礎,學生對運動知識感知能力和領悟能力較差,缺乏對體育理論現象和運動規律的了解,這就不利于學生正確的理解體育學理論。為之我們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也取到了較好的效果。第一,利用課堂教學時間組織體育術科觀摩課,包括田徑、球類及武術等課程;第二,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組織運動訓練和比賽;第三,充分利用寒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社區、體校、運動隊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體驗運動現場情況。

六、積極開展網絡教學

結合我校開展網絡教學,體育學理論課程大部分進行了網絡課程制作。通過網絡課程的開設,補充了書本上沒有且學生感興趣的知識;網上進行模擬測試,復習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點;通過視頻資料下載觀看,更好地理解所學的抽象知識,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網絡教師及時布置作業,通過答疑討論區及時解決了學生提出的困惑與疑問,通過交流,解決了學生與老師當面不方便交流的問題,加強了教師與學生的密切聯系程度。

總之,進行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體育學理論課程教學探討,主要是為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體現專業特色,培養高級人才。以上是筆者在我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體育學理論教學和管理的一點體會,僅供同行參考。

參考文獻

[1]姚洪恩.等,辦好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理論與實踐.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20):1.

篇(6)

沈陽體育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所開設的醫學統計學課程存在如下問題∶未設置實驗課或實習課,學生的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差,撰寫畢業論文時不用或錯用統計分析方法;教學大綱不要求醫學統計學術語,學生不能應用統計分析軟件;多采用講授方法,重視推導公式,課程內容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學生畢業論文中,統計圖表制作不規范,不能應用統計學知識并結合統計圖表解釋結果。本研究針對上述問題,以加強學生理解基礎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和實際應用能力為目的,根據沈陽體育學院的現有教學條件,進行教學改革。

1 研究對象

以2008級運動人體科學專業43名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8人,女生25人。

2 教學改革方法

2.1 加強醫學統計學的基礎理論教學,采用講授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理論教學,并在教學中采用參與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

2.2 采用中英文雙語教學的方法,要求學生掌握基本醫學統計學術語,為熟練應用統計學分析軟件奠定基礎。

2.3 擴展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進行實例講解的同時,增加應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分析內容,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

2.4 加強統計表和統計圖制作的教學,并增加課堂練習時間,進行根據統計分析結果制作統計圖表內容,提高學生對科研結果的總結能力。

3 研究結果

3.1 針對全部章節的教學內容制作教學課件,在教學課件中強調了對學生難以理解內容的解釋,如正態分布、t分布、卡方分布等,使學生在本文由收集整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正確使用統計學用表(如見圖1)。

3.2 在教學中重視知識的連貫性,循序漸進逐漸引入新知識,強調課前預習,培養學習能力。在理論講授結合多媒體課件講解的基礎上,融入參與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練習題解答和實例統計學分析。結果表明,多種教學方法結合的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集中精力,很好地掌握教學內容。

3.3 采用中英文雙語教學的方法,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醫學統計學術語,有利于學生學習統計學分析軟件的使用方法。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描述統計中的常用英文專業術語如,central tendency,histogram,mean,median,percentile,variance等。

3.4 在掌握上述英文術語的基礎上,擴充應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分析內容。如在描述統計學的集中趨勢和離散趨勢教學中,在課堂演示應用spss統計軟件對某地120名18―35歲健康男性居民血清鐵含量進行統計描述[1](如見圖2)。課堂演示后,要求學生參與,應用spss軟件重復操作過程,并解釋分析結果。

3.5 在統計學檢驗方法的教學中,融入spss軟件分析和統計圖表的制作內容,使學生掌握數據表示的方法,培養基本的科研素養。如在進行兩獨立樣本t檢驗的教學中[2],講解目的、強調檢驗條件、檢驗方法、公式、檢驗步驟、結果解釋,并應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在分析中強調明確檢驗假設,正確建立數據庫,如何讀取檢驗結果,如何進行統計結果解釋,專業解釋等。在上述內容的基礎上,演示如何表示分析結果,并演示應用excel制作統計圖表的過程,如見表1,圖3。

3.6 考試成績分析 試卷主要考核學生掌握統計學基本理論、統計學基礎知識、統計計算能力及統計圖表制作等方面的情況,在命題中更加強調學生應用所學的統計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考核學生針對不同資料選擇恰當統計學檢驗方法的能力,同時大部分試題需要學生在全面掌握各部分理論內容后才能做出正確解答,因此本試題更加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綜合應用能力。考試成績≤59、60-69、70-79、80-89、≥90分的學生分別占2.3%、20.9%、32.3%、18.6%、25.6%。

4 討論

本次教學改革在提高學生的統計學英文專業術語能力,培養區分資料分布,正確選用統計學分析方法和提高實際數據分析處理能力等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此外,在各部分教學中貫穿統計數據的科學表示方法,規范統計圖表的制作,對培養學生撰寫科研論文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7)

中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該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促進學生體育與健康發展為主要目標。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施效果直接影響著職業教育所培養人才的健康狀況和勞動者的素質,進而影響著人才質量。隨著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也在發生著變革,專業特色與體育健康教學相結合在實際教學中有著重要意義。把專業特色融入體育健康教學中,既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又有助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學習,培養了學生職業能力。

一、烹飪專業特點

中等職業教育烹飪專業是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并且在畢業后能迅速上崗的中等技術人才為目標。烹飪專業的學生首先要有健康的體質、良好的體能。其次,烹飪專業的學生還要有良好的技能。烹飪專業的畢業生必須熟練掌握:原料加工、禽魚宰殺、刀工切配、搪鍋拋鍋、烹調技術等操作技能,這些操作技能是烹飪職業的基本功,是菜式不斷創新的基石。另外,烹飪專業的學生還要有良好職業素養。

因此,健康的身體狀況、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學習烹飪所必須的前提條件。在保證體育與健康基本課程內容的前提下,加強與烹飪專業相關技能素質的教學和練習,將會大大促進專業課技能教學,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二、體育與烹飪專業學生的體能相結合

烹飪專業的學生首先要有健康的體質。他們的工作很辛苦,不僅工作量大,而且較為繁重。無論是加工切配,還是臨灶烹調,都是在站立姿勢下完成的,都需要消耗大量體力。所以,任何一項技能的學習都要求學生,下肢能夠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站立,并且上肢還要反復地進行技術訓練。不少的學生剛開始都是因為體能跟不上,而無法完成一定量的訓練,因而達不到訓練的要求。因此在體育課中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能訓練尤為重要。

根據烹飪需要長時間站立的專業特點,我們可以進行耐力項目的練習,來提高學生的體能。通常我們可以進行有氧運動訓練,提高學生的有氧運動能力,如增加每次上課前準備活動的慢跑距離。這個練習是可以作為每次課固定的訓練內容。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改變一些教學策略。首先,變中長跑的教學內容為長距離快走。這樣不僅可以達到了提高學生體能增強耐力素質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從心理上緩解學生畏懼長跑心理,增強學生鍛煉的信心。其次,加強腿部練習,提高學生的下肢力量,做一些負重練習,例如,負重站立練習、負重弓箭步走、杠鈴深(半)蹲練習等。這些練習動作既可以在每次課后半程作為學生素質練習的內容,也可以單獨安排一節專門針對腿部的訓練課程進行練習。(練習時要注意保護,防止運動損傷,特別是杠鈴深(半)蹲練習,一定選擇適宜重量)另外,在體能訓練的同時要加強考核制度。我們可以以一個月為單位對學生進行體能考核,以便及時了解學生體能鍛煉的效果,調動學生體能訓練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體能訓練必須堅持經常性、長期性和效率性,強化自覺訓練的意識。

三、體育與烹飪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相結合

烹飪專業的基本技能包括原料加工、禽魚宰殺、刀工切配、搪鍋拋鍋、烹調技術等操作技能。把這些技能細化我們不難發現,根據崗位不同,可分成切、宰、烹等,其中切又分為直刀切,推、拉切,跳刀切,斜刀切、平推刀、平拉刀,斬、劈、剁、起、片、撬、改、雕,等等;根據學生初步接觸烹飪的情況,我們可以在體育課中設計與之相適應的練習內容,例如,“鐵鍋拋沙”、“啞鈴”、“直臂卷繩”、“指臥撐”等專項技能素質的練習。在專項技能素質練習中,我們可以利用階段教學法、分組教學法、分層教學法等。

1.階段教學法

階段教學法中,我們首先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講解一些專業技能的動作要領,同時要求學生在準備運動時注重有關關節和韌帶活動,預防肌肉拉傷和關節損傷。其次,我們可以在專業教師的幫助下,根據行業的要求作“拋鍋”的動作示范,突出該動作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動作樣板,建立起動作執行的定向印象。接著學生先徒手進行“拋鍋”模仿練習,然后以“空鍋”持械練習,注意動作要標準到位。熟練后再加入一定重量的“原料”——“沙”進行仿真練習。最后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分別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和總結其練習的優缺點,并要求學生將個別不到位的動作通過反復練習、聯系、協調、完善起來,并達到自動化階段。本階段要強調反思,避免訓練的盲目性。

2.分組教學法

在分組教學法中,我們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選定一位組長負責(挑選動作相對標準的學生),并在分組練習的時候,由同學相互監督和糾正,既提高了他們練習的積極性,了解動作的技術要領,又促進了同學間的聯系。

3.分層教學法

篇(8)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1]。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教學要緊緊圍繞職業能力目標的實現,盡可能取材于實際的工作過程[2]。將實際的工作過程引入教學過程,以工作任務引出學習任務,整合課程內容,改革課堂教學,形成課程內容設置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對應和銜接的課程體系,有助于實現工作過程與教學過程的對接。為了使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課程教學更加適合護士執業發展的需要,課題組從臨床護理需求出發,針對職業院校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的課程特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貼近護理專業實際,在分析護理崗位工作任務的基礎上,對《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課程進行了整體設計。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改革前期調查分析

我院護理專業面向全國部分省、市、縣招生,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需要,知識、能力、素質綜合協調發展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高級護理人才。本著以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解剖學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宗旨,本教研組成員在多次集中討論并與相關護理專業教師多渠道溝通的前提下,編制了以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調查問卷。選擇周口市中心醫院、周口市中醫院、周口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等大型醫院,對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等科室護理人員,采取隨機對值班護士現場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目的是掌握護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對解剖學知識的需要和應用情況。經統計分析可知,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知識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用率最高,分別為17.39%和16.77%,脈管系統相關結構在護理工作中運用率亦較高,占15.53%,應當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又通過對壓瘡、心肺復蘇術等30多個護理工作中用到的解剖學知識的問卷調查分析,發現許多臨床護理工作中常用的解剖學知識點,學生卻掌握薄弱。問卷調查分析也為我們提供了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成為我們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解剖學課程改革的重要參考。

2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設計

2.1護理專業對應崗位(群)分析

通過對社會護理人才需求、護理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護理職業崗位對護理人員的能力要求以及畢業生就業現狀與發展的廣泛調查與結果分析,提煉出護理職業崗位為: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及老年福利護理等三大職業崗位群和若干崗位鏈。結合本學科特點、本院現狀及目前畢業生職業前景,在課程設計上以臨床護理崗位作為重點依據。擬從臨床護理崗位基本工作任務中尋找相銜接的學習領域及學習任務,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對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課程進行整合設計,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有效銜接。臨床護理崗位根據科室大致分為:骨外科護士、康復科護士、消化內科護士、消化外科護士、呼吸內科護士、婦科護士、產科護士、泌尿科護士、心血管內科護士、心胸外科護士、五官科護士、神經內科護士、神經外科護士、內分泌科護士等[3]。

2.2分析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學習領域

選取不同護理崗位所從事的典型護理工作任務,如產科分娩的護理、泌尿科男性導尿術、呼吸內科氣管插管、神經內科腦卒中的護理、急診科指壓止血和心肺復蘇、及各科室的肌內注射、靜脈穿刺、長期臥床病人壓瘡護理和不能經口進食病人鼻飼等。根據完成典型工作任務學生所需掌握解剖學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轉化為具體解剖學學習領域(表1)。每一解剖學學習領域即是教學內容的具體知識點,再分解為不同的學習任務,根據學習任務不同設計具體教學方案。

2.3遵循能力培養規律,設計學習情境,細化學習任務

選取典型工作任務—心肺復蘇術為例,學習領域—心肺復蘇術相關解剖學知識。細化的學習情境和學習任務如表2。

2.4整合課程內容,完善課程設計

打破解剖學教學傳統學科本位,以實際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課程內容,科學設計學習任務和學習情景,提煉和整理出適合護理專業的、與臨床護理工作密切相關的解剖學內容,編寫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解剖學校本教材?;诠ぷ鬟^程為導向的解剖學校本教材,把每個系統設計成教學模塊,每個教學模塊分為若干個護理工作任務,把護理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任務,導入相關解剖學知識,并跟進實驗操作和精選習題。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解剖學校本教材,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核心思路,以每個學習領域為切入點,共選取工作任務89個、實驗操作18項、精選習題301道?;诠ぷ鬟^程為導向,改革課堂教學。打破學科型課程教學的以知識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實踐與理論脫節的教學模式。形成任務驅動,“教、學、做、評”一體的教學方法[4]。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工作任務驅動,采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分組PK的方式,把護理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解剖學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進教師有效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有效銜接。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改革實驗教學。舉行解剖學知識與技能競賽等活動,注重實驗技能培訓和考核,著重提高學生在活體、標本及模型上的辨認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現教學過程和工作過程的對接。

3以“能力”為本位,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及評價標準

課程考核改變過去只注重理論知識考核的形式,加強實驗課考核和平時成績[5]。課程考核分為3個部分:理論課考核占40%,實驗課考核占40%,平時成績占20%。理論課考核:期末舉行理論考試,具體時間由教務處安排,考試內容按解剖學教學大綱所要求。理論課考核主要考察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掌握熟練程度。實驗課考核:臨近期末實驗課結束進行,考核形式是在標本、模型或活體上辨認結構。實驗課考核,著重提高學生在活體、標本及模型上的辨認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今后學習臨床課程奠定基礎。平時成績:包括實驗報告和目標檢測(精選習題)兩部分,目的是督促學生平時保質保量完成實驗報告和精選習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傊蚱苽鹘y解剖學系統化教學模式,崗位分析-工作任務-學習領域-學習任務,以此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課程設計,通過工作任務驅動[6],把護理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解剖學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進教師有效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1徐涵.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3(2):3-8.

2姜大源.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系統化設計——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9,26(4):66-70.

3史杰,雷有杰,王珂.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解剖學課程改革與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6,35(6):148-150.

4閆天杰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醫學實踐性課程改革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6(6):38-40.

篇(9)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指出,中醫藥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即未來15年將以提高中醫藥產業現代化水平為主要任務,使中藥工業總產值在醫藥領域占比達到30%以上。可見,該產業已成為國家重點發展和產地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1]。因此,完善中藥學專業建設體系,培養思想品德優良、專業基礎扎實、執業技能熟練,能滿足中藥規范化種植、產地初加工、品種與質量鑒定、中藥材炮制、中藥提取、中藥制劑、中藥經營與管理、中藥藥學服務等各個領域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尤為重要[2]。中醫藥高等院校應鎖定人才培養目標,明確人才培養方向,逐步探索中藥學專業發展路徑,如辦學條件、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師隊伍等,從而建立健全客觀、高效的人才培養體系。現將甘肅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業建設過程中現行實施方案及一些經驗、體會總結如下。

1加強中藥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中藥學專業是甘肅省省級特色專業。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借鑒國內其他高校先進的中藥學教育經驗,并結合國家和我省醫藥事業發展對中藥人才的需求,積極探索適合國情、省情的中藥學人才培養體系。該體系秉承以提升學生就業崗位勝任能力為方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改革理念,打破思維定式及學科界限,推行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整合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提升我校中藥學專業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職場競爭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終身學習能力[3]。

1.1改革教學模式和方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教師通過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知識的自我建構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重點在專業主干基礎課、專業課開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方法和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法,從不同方面加強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訓練。比如,在藥事管理學課程中將部分章節設置成辯題,學生分成正反兩組,以辯論賽的形式展開所要講授的內容。通過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聯想思維、理解分析的能力;采用多元評價及多主體評價綜合評分模式,以激勵學習為原則,重視學習過程評價,使學生成為評價主體[4];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改進中藥學技能評價和評估體系,加強實訓教學客觀化、標準化評估,不斷提高中藥學課程的實訓和實踐教學水平;研究開發具有視頻、音頻及信息分析相結合的智能化中藥學實踐教學系統。通過以上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學改革手段,鞏固學生的中醫藥理論知識,提高實踐技能。

1.2建立院校教育與本科生導師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以院校教育為基礎,充分發揮本科生導師制教育制度在中醫藥文化傳承中的獨特作用。中醫藥高等院校應積極探索適合本科生導師制教育教學制度,導師不僅要指導他們的學習,而且要指導他們的生活。該制度可更好地貫徹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以期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進一步明確導師制在本科生中藥思維培養方面的重要意義,強化導師指導學生實踐技能的作用,強化學生參與導師的文獻整理和科研活動[5]。同時充分調動本科生導師與學生互動的積極性,既保留院校教育的管理規范、體系完整的優點,也汲取師承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注重傳統文化傳承等精髓,進一步樹牢中藥學專業思想,建立良好的職業規范,進而提高中藥學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1.3構建社會實踐基地和服務體驗渠道,增強學生社會服務能力和意識

中藥學本科生在校的實踐操作模式單一,學生不能完全了解并掌握實踐操作技術,并缺乏對所學專業、所處行業的了解。針對此類問題,校方積極構建社會實踐基地,推動大學生社會服務,提高職業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崗位。首先,在原有校內實踐教學的基礎上,理論課程教學后期強化綜合實踐能力訓練。中醫藥高等院校及學院充分利用省內優質藥企、科研院所的資源,采用校企互惠的合作機制,開辟新的教學實踐基地,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校外實踐機會。這既讓學生對所學專業及相關課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也讓教師能夠正確處理“教學、科研、生產”的關系,樹立“以教學為中心、生產為基礎、科研為先導”的意識,不斷改進實踐教學方法,保障教學質量。其次,持續推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活動,組織開展中藥學相關技術培訓、推廣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和增強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6]。通過依托學校大學生“三下鄉”暑期實踐服務團,定期組織在校大學生到農戶、藥企、田間、藥材集散地、醫院制劑室、藥房等地進行社會實踐服務和調查、中藥學技術培訓等活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社會反響良好。

1.4建設交叉與新興學科課程,培養創新復合型中藥學人才

加強中醫藥傳統與現代科技結合類課程的建設,如中藥工程、中藥品質生態學、中藥化學生物學等課程。通過聘請校內外名師開設學科動態、交叉學科、人文類等講座,提供師生交流互動平臺,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知識交融。通過德育教學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人文類講座提高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

1.5建立科研思維訓練平臺,發揮科研的引領作用

發揮科研的引領作用,逐步構建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中藥學特色實驗教學體系,形成基礎性實驗、綜合實驗和自主探索性設計實驗的教學模塊,使學生掌握中藥學科學實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同時選派學科教師擔任學生科研團隊指導教師,積極申報“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大賽”“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和“學生科技創新基金”等科研課題,推動本科生介入科學研究,充分利用學生學術節活動及課外科技創新教育體系,進行集中展示,交流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強化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

2加強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重視教學質量標準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質量標準體系,有效開展自我評估,對教學質量進行全過程實時監控。構建內部質量保證與外部質量監控相統一的質量保障體系。學校內部教學管理和規范教師執教行為相結合,完善備課、教學設計、批改作業、考試命題等各個環節的管理和監控制度;常規教學檢查與專項教學檢查相結合;藥學院二級督導聽課與評教評學相結合;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和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分析報告公示與專項評估相結合;畢業生質量追蹤和用人單位評價相結合。教學保障體系組織機構健全、制度完善,全員參與質量監控,教學秩序得到保證。重視教學質量管理隊伍建設,教學質量意識不斷增強,教師教學效果良好;學生學習質量意識潛移默化,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建立領導聽課、專家督導、評教評學和評管、學生信息員反饋、專項評估等監控方式,全面及時地了解掌握教學過程各環節、教學活動各因素在教、學、管過程中的基本狀況[7],為教學質量評價提供全方位反饋,保證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

3加強中醫藥外語教學,培養學生對外交流能力

中藥學是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基礎學科,因此培養外語基礎扎實,具有熟練外語交流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是中藥學專業教學的特色,也是重要的任務。中醫藥高等院校著重推進中藥學雙語教學和實踐,尤其是中藥學、中藥藥理學、中藥炮制學等專業課雙語教學。另外,除了開設中藥學英語實踐課程,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英語實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英語講座與交流場所,提高學生醫學英語的實踐運用能力。組織學生積極承擔校內與中醫藥課程相關的翻譯和校對工作,承擔校博物館外語講解員和翻譯等工作。積極加強中藥學中英文網絡課程建設,提高中藥學專業的國際交流能力和水平[8]。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進學科人才建設

4.1重視師德師風建設與宣傳

制定學院師德師風建設措施,規范教師的從教行為,強化和落實學院師德師風建設考核及獎懲制度,并開展形式多樣的師德師風主題活動。以教研室為單位,制定青年教師培養計劃,以“老-中-青”傳、幫、帶為主要形式,從教師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教學能力等方面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定期舉行教研活動、專題講座的同時,在相關精品課程網站開設“教學研討”板塊,作為學院教研活動的輔助平臺,促進教師間的相互交流和專業成長。合理有效的師德宣傳具有激勵、鼓舞、引導的功能,須做到標準化、制度化、常態化,將師德宣傳作為主要內容。宣傳工作可通過多種內容和形式,如以教師節等重大節慶日、紀念日等為契機,充分利用網站宣傳欄、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校園媒體平臺,著力宣傳優秀教師的典型事跡,營造崇尚師德、爭創師德典型的良好輿論環境。

4.2建立完善激勵機制

完善的激勵機制一旦形成,會對教育教學產生正向調節作用,并進一步促進中藥學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學院及學校可通過激勵優秀的教學團隊、教學名師及骨干教師,培養一批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卓越教師,發揮他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引領示范作用[9];通過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優秀教學成果評選、崗位技能競賽和教學比賽等,激發廣大教師參與教育教學改革的熱情,樹立教學為尚、教學為先的觀念,鼓勵教師更加關注和投入教學工作,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4.3加強學科人才建設

推進以課程建設為主線的教學改革,將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成果納入教師考核體系,參照科研評價要求對課程建設和教改項目開展分階段考核,每年組織各類教學成果獎勵活動,積極引導教師參與教學改革。加大中藥學科的人才建設力度,明確重點學科人才梯隊建設的目標。同時對中藥學科繼續加大扶持力度,積極推動中醫藥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建設,通過包括柔性引進方式在內的多種人才建設機制,為新興、交叉學科的蓬勃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10]。

5小結

中醫藥事業直接關系到公眾的健康、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高等中醫藥院校承擔為社會輸送中藥學專業人才的重任,高等院校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圍繞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醫藥結合、繼承創新、實踐為重、能力優先”的教學理念,通過科學和人文相融,提高學生中藥思維能力,培養中藥學本科生綜合素質,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等[11]。不斷完善教學各環節質量標準,構建內部保證與外部監控相統一的質量保障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明確重點學科人才梯隊建設的目標。通過組織保障、建立標準、信息收集、評價分析、信息反饋和調控等內部質量管控,并多途徑實現外部教學質量監控,共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12]。

參考文獻

[1]范佳樂.封亮:守正創新推進中藥現代化[J].科學中國人,2020(19):68-69.

[2]張麗,吳啟南.中藥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與思考[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1):5-9.

[3]劉鳳杰,孔招娣,張榮華,等.基于綜合評價指數模型構建創新型中藥學科學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21,37(15):2659-2662.

[4]石鋮,郝蕾,劉宇,等.以“學生為中心”的《臨床中藥學》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8(43):132-133.

篇(10)

一、教師研修:關注教師學科育人能力提升

學科核心素養是現代社會公民必備的素養,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基礎,每門學科的課程對于文化的傳承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學科育人是以學科核心知識為重要載體,重視教學內容的結構化設計,基于真實的情境任務,在學生團隊或個人開展實踐性學習、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興趣、落實學科課程目標、幫助學生達到學業質量標準的育人行為。課堂教學是學科育人的一部分。

學科育人要堅持價值觀與能力并重,要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學生需要通過學科課程的學習,獲得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特別是批判性思維能力、全球化能力等。這些需求對教育的目標、內容、組織、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

教師的學科育人能力是一種學術能力。它是教學的學術、育人的學術,是高度專業化的表現,其實踐性極強,具有學科性、現場性、個性化等特點。學科育人能力不是一項簡單的技能,是有教無類的、動態發展的學術能力,要求教師具備學生知識、課程知識、教材知識、教學知識、評價知識以及學習設計、實施和自我發展能力等。以學科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現場并不只是單向的輸出,無論是授課、組織活動以及師生之間互動,都對教師有很高的學科教育專業要求,教師的學科教學,在不同學段、不同學校、不同班級都不一樣,個性化極強。

只有堅持學科育人,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才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因此,教師研修要超前思考、跨界思考,要關注教師學科育人能力的提升,要幫助教師獲得“帶得走”的理念和能力,內化成教師的自主行動。只有這樣,教師回到教學現場,才有可能創造性實施,解決現場問題。

二、研修轉型:專業提供高品質教師發展服務

教師研修,要滿足需求,更要引領需求。唯有專業,才更能體現教師中心,才能立足現在、面向未來。

1.尊重客觀規律

這一點非常重要,是專業精神的表現。教師研修機構具有研究、指導和服務的職能,首先要研究學生成長、教師成長、學科發展、學生學習和成人學習的規律。當然,也可以直接掌握并應用已有的關于規律的研究成果。對于研究過程當中生成的成果,一定要在區域層面把研究成果進行實踐應用,最終轉化成教師研修的資源,服務教師發展。

2.依據標準研修

素養導向、標準導向、問題導向的教師研修,有利于教師的學科育人能力提升。專業性的重要表現是依據標準開展研修。標準引導方向、明確目標、規定內容。教師發展標準體現了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和進階發展要求。教師在不同的專業發展階段,從新任教師、發展期教師、成熟教師到名師,素養特征和發展需求是不同的,育人能力是呈現進階發展的態勢的。

目前,國家正在研制《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標準》,旨在規范和指導各地分類、分科、分層實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師全員培訓,引導各地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進行科學診斷,設置針對性培訓課程,確保按需施訓。促進各地按照教師專業成長規律,系統設計課程內容,創新研修模式,持續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與整體素質,也為探索教師研修學分管理奠定基礎。

3.建設專業隊伍

專業的研修需要專業的隊伍和專業的機構。每個區域都應有一支高度專業化的培訓者團隊。培訓者隊伍的能力建設至關重要。目前,這支隊伍的名稱在各地不同,包括教研員、研修員、培訓者等,一些地區的培訓者隊伍還存在數量嚴重不足、結構不盡合理、專業化程度較低、學術性不夠等突出問題,這些問題亟須改善。在各地,教師研修機構的名稱更是多樣,包括教研中心、教師進修學校、教育局教研室、教育發展研究院、教師進修學院、教師研修學院、教育學院等,其主體職能大體相同,部分職能略有不同。當前的主要問題是,要服務教育改革的需求,機構的職能需要豐富,內設機構需要匹配,以此來提升專業性。

4.不斷超越自我

這也是專業精神的一種體現。自我突破、自我超越,需要有前瞻性、寬視野,更需要教師培訓者有使命感、責任感與擔當精神。教師的培訓者應基于教育改革的需要,基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的需要,基于教師的實際需求,超前研究與實踐,給一線教師提供專業的解決問題的方案,指導學校和教師發展。這樣的組織具有專業型、學習型、實踐型、研究型、創新型、合作型、生態型、服務型的特征。

5.加學科建設

重視學科建設是專業研修的另一個重要特征。要從課程、教學、評價、資源、教師專業發展,以及教師職前職后銜接等方面,重點開展研究與實踐,促進學科建設,這非常重要。要科學地把握學科建設的方向,建設一流的學科隊伍,才能專業地服務教師的學科育人能力的提升,著力推進研究成果的轉化。

唯有研修轉型,才能更好更專業地支持教師發展。具體包括:研修工作重心從“學科教學”轉向“課程育人”;教學目標從“知識獲得”轉向“素養提升”;研修內容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教學改進從“基于經驗”轉向“基于實證”;教師研修從“專家傳授”轉向“教師眾籌”、從“統一培訓”轉向“個性發展”。

在研修轉型實踐中,我們聚焦課程改革中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以課題或者項目為載體,教研員牽頭整合高校專家和一線骨干教師資源,建立多個團隊,研究、解決真問題。例如:“促進學科能力發展的教學改進”“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研究”“基于學習者分析的教學改進”“基于學法指導的教學改進”“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中小學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建設研究與實踐”等30余個項目。在項目實施中,建立研究、實踐、改進和追蹤機制,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教師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的過程,問題解決了,教師的能力也就提升了。教師自己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非常重要。其中,微團隊培訓的做法非常好,有利于團隊成員互相支持、共同解決問題、持續改進。

三、合作研究,提升中國特色教師教育的品質

當前,教育改革節奏快、力度大,我們要順勢而為、趁勢而上,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確保教師培訓機構、教師培訓者隊伍的專業性,研修機構和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要共同創新發展,共同開展研究。

1.服務區域教育

教師研修機構是區域的專業智庫,服務學校、教師發展,服務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面對多元需求,要通過高水平的研修轉型面對挑戰、解決問題,主動求新求變,轉變理念、豐富內容、創新方式、建立機制是轉型的重點,體現了中國特色教師教育系統的核心能力。

2.共同創新發展

教師教育研究的寬度和深度在不斷發生變化,研修制度具有中國特色,不可替代。我們要共同實踐,共同創新,發揮團隊力量。研修機構之間要開展合作,同時,研修機構也要與高校開展合作,做好教師職前職后銜接。對于教師職前培養,無論是本科、碩士或者博士學位,都應在職前加強教育教學學習與實踐,區縣級教師研修機構可以作為教師職前培養實踐基地,經過教學現場的學習、研究、實踐、改進,使學生畢業后能夠直接勝任教學工作。例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與北京師范大學開展合作項目,共同開發本科生或者教育碩士的教學實踐類課程,教研員可以去授課,做兼職教授。

3.共同開展研究

21世紀以來,國際上高水平的教師教育研究呈增長態勢,美國占據中心位置。但中國大陸處于弱勢,研究成果較少,缺乏國際化的教師教育研究機構和團隊,缺乏相對聚焦的研究主題,缺乏持續穩定的追蹤研究。

上一篇: 團課思想匯報 下一篇: 全面從嚴治黨工作要點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老师 午夜视频网址在线 | 三上悠亚在线亚洲网站 |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一区久久 | 综合色区国产亚洲另类 | 日韩激情乱码精品在线 | 精品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