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傳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2 14:59: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國際傳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國際傳播論文

篇(1)

1、提出了中國學者的國際傳播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傳播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使用模式來描述和解釋傳播現象。目前關于傳播的模式已有數十個之多,但很少中國人提出的模式。由于國際傳播比較特殊,不能簡單的使用一般的傳播模式,因而關于國際傳播的模式并不多,較重要的有諾沃特尼(EricJ.Novotny)于1981年提出的“跨國信息流動模式”(Novotny1981)、美國美利堅大學著名國際傳播學教授莫拉納(HamidMowlana,曾于1995-2000任“國際媒體與傳播研究協會”主席,現為該組織名譽主席)于1986年提出的“國際信息流動模式”等,②其中莫拉納的“國際信息流動模式”具有代表性(見圖2a、圖2b)。“關氏模式”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國際傳播學研究的崛起并躋身于國際傳播研究的前沿,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2、突出了國際傳播的跨國界跨文化特點。國際傳播具有跨國界跨文化的特點,但很少有國際傳播模式能將這一特點既簡明又突出地表現出來。在“關氏模式”中,兩個大方框表示國際傳播中有信息交流關系的兩個國家或兩種文化。與莫拉納模式相比,關氏模式更突出地揭示了國際傳播的這一特點,而且十分簡明形象。

3、揭示了影響國際傳播的國內外因素:同國內傳播相比,國際傳播要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約。如何表現影響國際傳播的各因素,是各種國際傳播模式面臨的一個難題。莫拉納模式突出了技術因素,并揭示了國際傳播機構內部與外部的影響因素,但卻忽視了民族文化、國際組織機構和國際關系等因素的影響。“關氏模式”彌補了莫拉納模式的這些不足,它突出了政權和文化等國內因素的主導作用,同時也體現了國際組織、國際法和國際關系等國際因素的影響。

4、體現了國際傳播的互動和反饋方面。同國內傳播和同文化中的傳播相比,國際傳播的難點在于互動性差,反饋困難。但國際傳播中的互動和反饋是存在的,而且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因特網的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互動和反饋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容易。以前的國際傳播模式,包括莫拉納模式,都忽視了國際傳播的互動和反饋方面。“關氏模式”中的雙向交流模式,將國際傳播的這一方面體現出來。

5、反映了國際傳播中的不平衡問題。兩國之間的信息流動基本上是不平衡的,尤其是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關氏模式”中兩國之間的雙向交流,用粗細不同的箭頭表示不同的信息流量,將國際信息流動不平衡問題表現出來。

總之,“關氏模式”更全面更完整地揭示了國際傳播現象,有許多創新之處,極有學術價值、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關氏模式”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關氏模式”雖然對以前的模式作了重要改進,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這表現在以下幾點:

1、忽視了莫拉納模式所強調的技術因素。國際傳播的發展,尤其是國際大眾傳播的出現和發展,技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沒有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無線電技術的發展,就沒有國際廣播;沒有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衛星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就沒有國際電視和國際互聯網。正因如此,莫拉納將技術因素最突出的體現出來,將“技術軸”作為構成其國際傳播模式的兩軸之一,是很有道理的。可惜“關氏模式”丟掉了技術這一關鍵因素,盡管補充許多其它影響因素,但仍有因小失大,舍本求末之嫌。

2、忽視了經濟因素的重要作用。20世紀70年代以來,尤其是冷戰結束以來,經濟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地位越來越高,已上升到與政治同樣的高度甚至更高。③這是因為,國際電視和國際互聯網等新的國際傳播方式需要大量的投資,因此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是不行的。另一方面,隨著西方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其文化產品如電影、電視節目、書刊的出口貿易成為其國際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跨國傳播公司迅速發展,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角色。西方國家文化產業和跨國傳媒公司主要是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而不是為了政治目的從事國際傳播活動的。因此,在全球化時代,經濟的因素異常重要。可是經濟因素在“關氏模式”中沒有得到足夠反映。

篇(2)

一、國際傳播研究的現實狀況

國際傳播是一個年輕的、正在發展的、充滿活力而又具有迫切現實性的新興學科。

從國際方面看:國際傳播的最初研究起源于美國。60年代末,國際傳播作為一個學科在美國開始得到了承認。1971年,位于華盛頓的美利堅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率先開設了國際傳播的碩士學位課程。70年代,國際傳播研究走向國際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動下,成立于1957年的聯合國下屬的教科文組織國際大眾傳播協會,于1978年設立了國際傳播分會,作為其12個分會之一。隨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先后組織出版3本報告:《多種聲音,一個世界》(1981)、《世界交流報告》(1989)和《世界傳播概覽——媒體與新技術的挑戰》(1997)。1994年,國際傳播分會開始出版自己的會刊《國際傳播》,每半年出版一期。在每年召開一次的國際大眾傳播協會的近幾次會議上,國際傳播成為最熱門的論題之一。

與此同時,民間的研究自80年代以來方興未艾。在我們不完全的資料收集中,80年代涉及國際傳播的書目就有十數種。如:《組織中的國際傳播》、《國外新聞和世界信息新秩序》、《全球信息與世界傳播:國際關系的新領域》、《二十世紀的國際新聞播報》、《傳播的國際百科全書》等。90年代以后的研究著作更多。例如:《國際傳播中的現實議題》、《全球新聞業:國際傳播的歷程》、《資本主義與傳播:全球文化和信息經濟》、《超越國家:90年代的國際傳播》、《國際傳播與全球化:批判導論》等(以上見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藏書目)。筆者發現,國際傳播的研究以美國領先,大部分的著作也多出自美國。這一點顯然與美國是一個國際傳播大國,掌握了世界傳播信息量中相當大的比重有關。在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媒體集團中,美國就占了5家。

從國內方面看:在我國,國際傳播的研究可以說剛剛處于起步階段。1982年傳播學才通過著名傳播學者施拉姆介紹到中國。同年年底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新聞研究所召開了第1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1985年復旦大學成立了高校第1個傳播學研究機構“文化與傳播研究中心”。1986年,在黃山召開了第2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1988年,在北京,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進行了第一次社會輿論調查。經過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低潮,1993年在廈門召開的第3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確定了傳播學本土化的方針,1995年在成都召開的第4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拓開了傳播學更廣闊的研究領域,1997年中國國務院學術委員會對傳統學科體系進行調整,傳播學開始被并入原來的一級學科新聞學,稱新聞傳播學,下設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在傳播學20年的引進、介紹、研究和本土化、實用化過程中,國際傳播是發展最晚的一個分支領域,直到90年代末,才在各個高校和研究所成立專門的教學與研究機構。目前在北京初步形成了以北京廣播學院國際傳播學院、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所、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傳播研究所等幾家為主的格局。在國內傳播學一百多本著作上千篇文章中,有關國際傳播方面的論著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們查到的國內以國際傳播為題的中文書只有3本,一是北京廣播學院院長劉繼南教授主編的《國際傳播論文集》(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二是北京廣播學院國際傳播學院院長蔡幗芬教授主編的《國際傳播與對外宣傳》(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三是譯著,即美國羅伯特·福特納的《國際傳播:全球都市的歷史、沖突及控制》(華夏出版社2000年)。有關的文章也不是很多。經初步分析,我們發現,這其中,從大的方面講,北京廣播學院國際傳播學院的研究集中在國際關系與大眾傳播、對外宣傳與國際關系及對傳播學的譯介方面,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則集中在對策論、國外輿情分析、焦點問題報道等實用化內容方面。該研究中心出版了60期輿情分析報告并成立了陽光論壇,建立了自己的網站。

筆者認為,剛剛起步的中國國際傳播學研究還存在許多弱點,大致說來就是研究的玄化、泛化、空化和術化。所謂玄化是指在傳播學的介紹、引進過程中偏重引經據典、直譯許多國外名詞而缺乏對文本的中介轉換,造成概念混亂,這種做法顯然不利于這門學科的清晰化和本土化。泛化則表現在研究的平面化,不界定學科邊界,不限定學科內容;而是把一切現象都往傳播學里面裝,似乎一切人類文化現象都是傳播現象,一切跨越了國界的信息交流都是國際傳播,結果使研究目標無法鎖定和深入。空化是我們過去政治化研究傳統的延續,在缺乏實證研究、量化研究、具體研究、微觀研究的基礎上空發議論,有的只是生拉硬套某種哲學理論,結果背離了研究的科學精神。術化則集中于對策研究,一切以實用化為目的。當然,如果的的確確搞“術化”,那應該是先基礎(術)、再理論(學)再運用(學術),但實際上這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從樂觀一面看,盡管存在許多弱點并且剛剛起步,但國際傳播學仍然是一個充滿希望和前途的新興學科。恩格斯告誡我們,“歷史過程中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一旦社會上產生了某種需要,那將會比10所大學都更能推進研究的深入。國際傳播發展的兩大背景是人類社會的全球化和民族國家化、以及大眾傳播的興起和傳播分化。這決定了國際傳播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已經而且必將繼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對國際傳播學進行深入研究是時代的任務和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國際傳播學的學科來源

國際傳播并非無本之木。其學科來源,大約有3個方面。

國際傳播來源之一是傳播學。傳播學是一門起源于40、50年代,成熟于60、70年代,并在80年代以后得到了巨大發展的新興學科。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藏目錄中,有關傳播學的英文著作就達4000多種。從體系上看,傳播學研究包括傳播定義,人類傳播史,傳播符號、過程、結構,傳播方式和媒介,傳播受眾和效果,傳播制度與控制,國際傳播和全球傳播,傳播學流派等內容。傳播學本身就是來源于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等多種學科的一門新學科,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加入了控制論和信息論等新元素。從理論上看,現在形成了注重研究過程、以實證為特點的美國學派和注重研究后果、以理論批判為重點的歐洲學派。傳播學與國際傳播的契合點主要在政治方面。日本學者鶴木真曾把國際傳播定義為“以國家社會為基本單位,以大眾傳播為支柱的國與國之間的傳播”。另一個日本學者生田正輝更是直截了當地指出“國際傳播的首要特征,是它與政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它是一種由政治所規定的跨國界傳播”。由此而來,國際傳播研究的重點在于國際傳播內容的價值問題、信息與問題、文化霸權問題、信息全球化及國際信息秩序問題等方面。這些課題對國際傳播中的宏觀問題和理論問題賦予了較大的注意。

新聞學是國際傳播的來源之二。它發韌于報刊出現后的18世紀,在19世紀末新式新聞的崛起中初步形成。20世紀上半期出現了種種有巨大影響的新聞學理論,20世紀50年代以后又開始融入了大眾傳播學,形成了新聞傳播學。新聞學包括新聞學理論、業務和新聞傳播史三部分。作為應用學科,新聞學的業務部分是一個更龐大的學科分支,大大多于、強于其理論部分。新聞學與國際傳播的結合在于新聞的業務實踐從一開始就包括國際新聞部分。

然而,筆者所見,國內學者包括新聞界對國際新聞的認識存在模糊不清、界限不明的現象。國際新聞似乎是指與國內新聞相對的那部分內容,即屬于“國際方面的消息”那一類。同時,面向國外的新聞報道及其他傳播活動則被看作是對外宣傳。其實,從國際傳播的角度來看,國際新聞應該指跨越了國界的新聞,并不僅僅是來自國外的新聞,也不僅僅是對外宣傳,而是雙向互動的新聞。

從歷史上看,在新聞報道的內容中,國際新聞從一開始就占據了較大的比重。大眾報刊興起后,國內新聞、地方新聞逐漸奪走了國際新聞的地盤。但是即使在新式新聞到達頂峰的19世紀末的美國,國際新聞仍然穩定地占據著相當大的新聞比重。隨著20世紀初世界體系的形成,國際新聞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穩定,當然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有時稍有增減。按照傳播學的觀點,國際新聞,實際上屬于國際傳播范疇;而且可以說,國際新聞是國際傳播的主要組成部分。對國際新聞的認識,是國際傳播學出現的基礎。在新聞史中曾出現過政黨報刊、言論紙向大眾報刊、新聞紙轉變的過程,在國際新聞傳播的歷程中也同樣遵循這樣一條軌跡。在新聞史早期,國外新聞報道主要發生在民間(即傳播者主要為民營辦報人)。進入20世紀后,隨著國際社會的形成與競爭的激化,國家開始成為國際新聞的重要傳播者,國際新聞開始明顯地表露出其政治性和實用性。這時國際新聞的首要特征就是宣傳。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各國主動認識并開始運用國際新聞進行宣傳的重要時期。一戰以后特別是二戰之中,這種認識和運用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冷戰時期,這一傳統得到了延續。到了20世紀末,國際新聞的宣傳特征才在表面上有所減弱。

總之,國際新聞是新聞學與國際傳播的結合點,其重要特征表現為政治性和實用性。英國新聞界泰斗北巖勛爵曾任英國一戰時期對德宣傳總監。傳播學的創始人拉斯韋爾早在1927年就出版了《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一書。早在1931年出版的關于國際傳播的兩本書《國際傳播:美國的態度(Calrk,Keith,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theAmericanAttitude,NY1931)、《國際傳播:語言問題論文集》(HerbertNShelton,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ymposiumontheLanguageProblem,London1931),也都涉及對外宣傳問題。于1984年出版了第一部中文《國際傳播》專著的臺灣學者李瞻本人也是一個新聞史學家。由于國際新聞只是新聞中的一個現象,對外宣傳是一個實際操作問題,加之新聞學本身又是一個實用性的學科,所以在新聞學的論著中,鮮有詳論國際傳播者,有的也只是強調其宣傳功能。所以從新聞學演化而來的國際傳播研究,其側重點主要在“術”的研究,即宣傳技巧、效果以及對策研究。但是按現在我國的學科分類,國際傳播要在新聞學和大眾文化事業中去查找,這雖能表明國際傳播與新聞學的淵源關系,但嚴格說來這種學科界定并不科學,也不太符合現實需要。

國際傳播的來源之三是國際關系學。國際關系學最早就是國際政治學。一戰以后政治學由傳統的歷史比較分析轉向現實主義政治,于是國際政治學逐步轉化為國際關系學。20年代后,現實主義政治學占據了主流。二戰后,行為主義政治學開始濫觴,國際關系學也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起來了。國際關系學包括國際關系史、國際關系現狀及控制、國際關系理論等幾個方面。國際關系學是一門“能夠幫助人們理解、預見、評價乃至控制國家間關系和國際現狀”的學科。它包含兩個研究層面,一是雙邊和多邊層面的國際關系,二是宏觀國際關系體系。國際關系學關注的主要內容包括:國家作為國際基本行為體的利益、力量、外交戰略,國際間的競爭與合作,國際關系的體系與結構、動力與控制及演變和預測等。國際傳播在國際關系的微觀和宏觀層面都是重要因素。西方國際關系學者是在60、70年代開始從國際關系角度進入國際傳播領域的。這一時期行為主義在國際關系學中占據了主流地位。行為主義試圖從可觀測、可控制的國家行為出發,建立一種“精確”和“科學”的國際關系學。創造了國際關系學分析模型的美國學者卡爾·多伊奇,在60年代出版的一系列著作中,建立了國家外交決策系統和國際一體化的控制系統,其中大眾傳媒和民間輿論傳播的通訊交換和控制在這一模型中占據重要地位。羅伯特·諾斯則在國家間信息傳遞的媒介模型之上建立了內容分析和決策心理分析理論(ContemporaryPoliticalAnalysis,1967)。所謂內容分析是總體分析,就是通過對大量的國際信息進行數據化處理和分析,直觀地把握國際體系;所謂決策心理分析則是個體分析。理查德·梅里特著重在國際傳播的過程和內容方面做文章,建立了包括政府行為體、非政府行為體和文化交流在內的國際傳播三元交叉模型(CommunicationinInternationalPolitics,1972)。后來,一些學者進行了不少媒體與外交、輿論與對外關系的專題研究,創立了“公共外交”(PublicDiplomacy)研究領域。當然還有一些學者試圖從大眾傳播和國際關系這兩個不同的學科角度來搭建相互關系(如臺灣學者周莉音《國際關系中國際傳播之角色》,黎明文化公司1985),但總有些缺乏深度、缺乏理論貫通性的感覺。在近年來從國際關系學角度進行的國際傳播的研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在國家行為個體、國家力量及力量顯示方面,有人認為傳統的國家力量研究,其定量分析僅僅集中在基本實體、經濟能力、軍事實力和貫徹目標的意志力幾個方面是不夠的;應該而且必須加上國家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收集、整理、擴散及控制,因為信息能力也是一種重要的國家力量。二是在國際關系整體及全球化問題方面,有人認為必須加入國際傳播因素。在當代的國際關系體系中,如果缺乏國際傳播體系,那是非常不完整的,因為國際傳播體系也是國際關系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國際關系角度出發研究國際傳播,能為我們從理論和實際、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理解國際傳播提供不少有益的幫助。

從以上國際傳播的3個學科來源看,國際傳播是一個交叉性的學科,它與上述3個學科都有淵源關系,又不完全直屬于其中任何一個。其多學科性、交叉性恰恰符合當代社會科學綜合化與學科分化的一般趨勢。

三、深化國際傳播研究的思考

對于深入推進國際傳播學的研究,我們認為至少有4個方面的工作要做:國際傳播的本體論研究、國際傳播史的研究、國際傳播“術”(技巧)的研究及國際傳播學科體系的理論研究。

國際傳播本體論要解決國際傳播是什么的問題,也就是國際傳播的定義問題。我們可以說傳播學研究“社會信息的傳遞和信息系統的運行”,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簡單地說國際傳播研究“國際間社會信息的傳遞和系統運行”?我們可以說新聞學研究“對新近變動事實的傳播”,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簡單地說,國際傳播是“對新近變動的國際事實的傳播”,或者說是“對新近變動的事實的跨國傳播”?我們可以說國際關系學是研究“國際關系體系的運行和演變規律”,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簡單地說國際傳播是研究“國際傳播體系的運行和演變規律”?應該說上述說法都有道理,但未必全面準確地反映了現實。

在傳播學的體系建立過程中,美國學者拉斯韋爾提出的5個W的體系模式很有創建性,為傳播學界所廣泛接受。但實際上國際傳播在每個W的具體定位上都存在分歧。如在傳播者方面,有人認為應該主要是指國家或國家的組織,有人認為還應包括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和有影響力的個人,還有像梅里特,則提出了三元模式。在傳播內容方面,有人認為主要是指國際新聞的傳播,有人提出政治、經濟和文化信息的三分法,還有人則認為應該包括一切信息。在傳播工具或渠道方面,有人認為主要是指大眾媒介,而且重點是電子媒介;有人則認為應包括人際交流的一切方式。在傳播受眾方面與在傳播者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樣,有人認為應該有特定的傳播對象;有人則認為凡是面向國際社會的傳播都是國際傳播;而所謂國際社會,就是沒有國界的社會。與上述諸方面相比,可以說國際傳播在效果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最多,而且效果研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但是,同樣在這一方面,“公共領域”理論、制碼解碼理論、“議程”設置理論、“文化霸權”理論都在大行其道。很明顯,只有對上述的分歧和爭論進行梳理和明確化,才能建立對國際傳播的本體論認識。

篇(3)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在用一種語言即英語相互交流和傳播思想。不管你是否喜歡英語,如果你要想融入全球化趨勢和信息化浪潮,并開展有效的國際傳播,或成為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一定影響力的政治家、商人和科學家,那么你必須(至少學會)能夠用英語進行國際傳播。“英語語言的這種強勢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雪球,幾乎無法阻擋”。[1]

一、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的表現方式

首先,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表現為使用英語的人口數量上。目前,全世界有近3.8億人口把英語作為母語,約2.5億人口把英語用作第二語言。而學習英語的人數則更多。英國文化委員會估計,全球正在學習英語的人口大約為10億,另有15-20億人口每天使用接觸英語。到2050年,全球一半人口會較熟練使用英語。[2]

語言學家把上述使用英語的人口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指把英語作為他們的母語的人們,通常也是他們惟一的語言。這些人主要居住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冰島、南非。第二類是指把英語當作第二語言的人們,這些人一般居住在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或美國擁有較大影響力的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尼加拉瓜、新加坡、菲律賓和中國的香港。第三類是指把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的國家和地區,一般與美國和英國沒有十分密切關系。[3]

雖說把漢語作為母語的人口目前也要超過13億(包括海外華人),但講漢語人口多限于中國人和華人,外國人把漢語作為母語或第二語言畢竟鳳毛麟角。這些年,隨著中國的國力的增強,也出現了漢語熱,但與英語熱相比,還不能同日而語。

其實,國際傳播中的英語強勢不但體現在使用的人口數量上,更多體現在英語的應用范圍之中。冷戰結束后,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來,英語在全世界各個領域被廣泛應用,包括政治、經濟、貿易、文化、外交、旅游、通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學術研究等。據統計,目前世界上有60多個國家把英語作為官方性的語言。[4]有85%的國際組織把英語列為通用語言(聯合國、歐盟等)。世界上有75%的郵件是用英語寫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聯網信息都是用英語出版和的。[5]英語強勢在科學研究領域的交流中尤為明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德語曾替代英語成為科學研究的主要語言。但是隨著二戰后(尤其是冷戰后20年中)美國在世界上超霸地位的確立,英語的強勢已勢不可擋。據科學引用指數(SCI)的創始者尤金·加菲爾德(EugeneGarfield)教授對1997年全世界幾千份主要科學期刊調查發現,1997年全球共發表925,000份科學論文,其中95%是用英語撰寫,而且這些論文中只有一半是由來自英語國家的作者撰寫的,也即有一半的論文是非英語國家的作者用英語撰寫的。英語的強勢可見一斑。[6]

國際傳播中的英語強勢在我國也較為明顯,尤其是在過去20年中更是如此。我國英語媒體的大量出現便是例證。到目前為止,我國以傳播新聞為主的英語媒體包括一個英語電視頻道、一個外語電臺、9家英文日報和周報、10家英語雜志和9大英文網站。這對于一個以中文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而言,已足以顯示我國在對外傳播事業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英語語言的重要性。[7]上述的統計中還未包括全國各地以英語學習為主的英語報紙。

除英語媒體的發展外,中國的英語學習人數之龐大也足以說明英語強勢的影響。據估計,我國約有3億人口在學習和使用英語[8],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英語熱,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我國英語熱的出現與國家的開放政策有密切關聯,這一點在我國入世后更是如此。現在,我國不但要求高初中以上所有學生必修英語,從2001年起,還要求在有條件的城市中普及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9]。英語也是我國每年高考和研究生考試的必考科目,還是提拔干部和晉升技術職稱的必要條件之一。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一個人的英語能力還可以決定他是否能夠成為國際化人才的標志。

二、國際傳播中形成英語強勢的成因

英語語言的強勢是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才形成的。1300年,英語還只是英格蘭的“下等人”所說的語言到1500年以后,現代英語才開始形成,主要指英語已擁有相對穩定的拼寫、發音和詞義[10]。但英語真正作為國際性語言的出現是19世紀以后的事情。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原因促成了英語的國際性地位。

1.從宏觀角度講,英語強勢并非語言本身所促成的,因此英語強勢在國際傳播中的出現并非只是這種語言本身的強勢。正如牛津大學教授瓊·艾奇遜(JeanAitchison)指出的那樣,一種語言的成功或失敗與語言的內在特性并無多大關聯,而與使用這種語言的人的力量有很大關系。[11]

就英語而言,這一點最明顯不過了。在18-19世紀中,工業革命使得大英帝國的影響力開始遍及世界各個角落。英語也隨著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的士兵和商人開始流行到世界各地,并向全球性語言的目標邁進。英語不光在英國的殖民地使用,就連非英語國家的外交談判也用英語進行。1940年,德國和日本兩國在商議建立反英美的聯盟時,兩國的外長(JoachimvonRibbentrop和YosukeMatsuoka)就使用了英語進行談判。[12]

不過,無論英語的適應性有多強,也不管英語勢力曾覆蓋多大面積,目前英語的國際性地位主要源于二戰以后講英語的美國的大國地位。丘吉爾在二戰結束后意識到大英帝國的沒落不可避免,于是設想用美國的力量來維持英國對世界的領導地位,當然他得到的只是美英之間的“特殊關系”。隨著全球影響力向大西洋的另一端轉移,一種新的英語(美式英語)在全世界流行[13]。美式英語的流行與英式英語稍有不同:美式英語主要不靠政治和軍事,而是依托流行文化和媒體市場的力量向全世界推廣,其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于是出現了“可口殖民主義”、“文化帝國主義”等新的術語來描繪英語在國際傳播中的強勢。

除上述原因外,20世紀末,全球化的經濟發展和新的政治格局也迫切需要一種“國際性”的通用語言,于是,英語語言本身的某些便利使其很快成為首選目標。

2.從語言層面講,國際傳播中的英語強勢與英語語言本身的生命力有密切關聯。首先,英語與印歐語系的所有語言都有聯系。對于東方人而言,英語也許會很難。但對于西歐人、俄羅斯人甚至伊朗人來說,英語也許不那么難學,因為他們會發現英語的語法和詞匯與他們的母語有相似之處。

與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英語又獨具“世界語言”的特性,即英語的多樣性、靈活性和適應性。盡管英語強勢源于英國和美國英語,但是全世界五大洲都有國家把其列為官方語言。同時,英語雖然詞匯量是世界上最大的語言,至少有50萬個單詞,比德語(近20萬)和法語(10萬)都要多,但一般使用者只要能掌握1000到2000個英語單詞就可以用英語有效交流。

此外,英語能允許非英語人士進行“本土化”,創造出適合他們的英語,如新加坡式、中式英語(普通話和英語混合)、西式英語(西班牙文加英語)、日式英語(日文加英語)、克里奧耳語(西印地語加英語)、甚至法式英語(法語加英語)和德式英語(德語加英語)等[14],也可以包括在上海出現的“洋涇浜”英語。總之,英語的強勢表現為其“能容忍非英語人士用蹩腳的英語使用英語”,進而使他們覺得英語的便利性和親近性[15],使之更具“世界性”。

3.英語的這些“世界性”當然與其文化價值體系有密切關系。相比其他文化而言,英美文化價值觀能更多地鼓勵創新、能容忍“異己”。也許正因為如此,像比爾·蓋茨這樣的人物可能只能出現在美國,他不太可能出現在強調集體主義的歐洲和東方國家。

其次,英美媒體強大的市場化傾向和技術強勢也足以使英語在國際傳播中占主導作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好萊塢效應”和“硅谷現象”。前者主要是指文化產品,包括英語媒體、電影等娛樂產品;后者主要是指電腦和互聯網為基礎的技術產品。這些產品在世界的風靡必然導致產品所包含的英語語言流行到全世界,這些產品在世界的主導地位當然也會幫助英語在國際傳播過程中取得強勢。

最后,英語強勢的形成還因為現存世界性文化中多數已以英語語言形式出現。如上文所述,世界上80%的文獻是用英語撰寫的。要把這些文獻轉化為其他一種世界性的語言,如世界語、漢語或德語等,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英語的強勢的形成就成了一個輪回邏輯:英語是世界性的,因為它本來已經具有世界性了。[16]

[page_break]

三、英語強勢的特點

從上述論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的三大特點。

1.首先,英語強勢的實質是講英語國家的強勢。這在英語國家中也不例外。目前,美式英語之所以能取代英式英語也只是對美國在世界格局中作為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和實力的反映而已。因此,如今席卷全球的語言雖然還被稱為“英語”,但它攜帶的內容卻是美國文化。[17]

2.這種英語強勢是不可抗拒的,而且在短時期內較難改變。非英語國家可以選擇順應這種強勢還是拒絕,但無法阻擋這種英語強勢的出現。

3.由于語言和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傳播業等領域是緊密相聯的。英語語言強勢必然也會反過來進一步強化這個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傳播業上的強勢。也就是說,英語強勢不是簡單的語言世界性的問題,它會通過其強勢地位運用各種手段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各個方面(包括語言)產生影響。

四、英語強勢的影響

英語強勢的影響像把雙刃劍。它們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也可以同時出現,即一個看似是負面的影響往往也會伴隨著有利的一面,反之亦然。有趣的是這一點不但適用于非英語國家,也同樣適用于英語國家本身。

1.對英語國家的影響

對英語國家或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而言,英語強勢所帶來的影響應該說正面、有利的影響要多于負面、不利的影響。首先英語強勢使得這些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強勢進一步強化,這些強勢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強英語的強勢;其次,英語強勢還會促使這些國家的國民自然產生一種民族優越感,使他們覺得作為英語人口的榮譽感。從長遠講,這是英語強勢給英語國家帶來的最大好處(或有利影響),因為這會使得整個國家和民族始終保持一種高昂姿態并會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凝聚力。當然,這種優越感和榮譽感在各個英語國家中的表現程度也會有差別,實力最強的美國可能表現最為強烈。

但是,這種強勢所帶來的優越感和榮譽感有時也會帶來負面影響。例如,由于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通用性和便利性,多數英語國家的國民沒有興趣去了解其他國家和文化,較少關心國際新聞,也不想學習外國語。據了解,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使用其他語言能力最差。2000年,全美所有大學學習阿拉伯語的人中,只有9人畢業,而英國是歐洲使用語言最單一的國家。這種惰性使得他們會越來越封閉,思維方式也會逐步僵化。[18]

此外,英語強勢及其普及性也會導致英語的變種,如新加坡式、中式英語(普通話和英語混合)。這種變種不但會引起某種語言交流障礙,同時對英美兩國的英語語言本身也產生了影響。《金融時報》指出對英語的真正挑戰來自那些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口,因為目前這些人口不但在數量上已遠遠超過英語母語人口,這些人口人數也正以迅猛速度增長。該報預言這種情況必將對英語本身產生深遠的影響。[19]

2.對非英語國家影響

英語強勢給非英語國家帶來的影響可能與英語國家正好相反,其負面不利的影響可能要多于正面有利的影響。英語成為全球通用語言帶來的直接好處是不同國家的人們能夠自由地進行交流,但是語言并不僅僅是傳播的工具,它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和身份的標志。面對英語強勢的不可抗拒性,許多非英語國家覺得無可奈何,但對英語強勢所帶來的文化入侵(文化帝國主義)又表示擔憂,因為這些文化入侵所帶來的影響雖然看不見、摸不到,但確確實實存在,而且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有人甚至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是這些殖民宗主國過去炮艦政策的延續,只是現在殖民的手段相對文明了一點。[20]

尤其是對那些少數語種和民族而言,英語的強勢可能是毀滅性的,甚至意味著他們的語言、文化和身份的消亡。語言的消亡這種情況古已有之,只是現在規模更大,速度更快而已。有人說到本世紀中有一半的語言會消失,而有人說是90%。[21]

對于那些也想成為語言強國的非英語西方國家(如法國)而言,這種無可奈何的心理更為明顯。現在,法國盡管每年花費一億美元來推廣法語文化,但是法語在世界語言中的排名仍然只有第9位,而且法語的衰落仍到處可見。法國的科學家們清楚地意識到他們的處境,“要么用英語發表文章,要么說著法語默默無聞地死去”[22]。

于是,非英語國家便會面臨一種困境:是要融入世界、要現代化,還是要孤立自己、保持民族性?要現代化就必須融入世界,而要融入世界肯定會對于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文化帶來一定的變化。從目前情況看,能否成功地走出這一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能否有效處理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的問題。

3.對中國的影響

英語強勢對我國來說正面和負面的作用都有。從正面角度講,英語強勢的直接作用是促使英語在我國的大范圍的普及,從而有效提高了我國國民的素質和國際化程度,改善了我國與世界接軌的軟環境。試想:如果在過去20年中沒有英語這座語言橋梁,我國改革開放的結局會怎樣?如果我國不引入英語強勢,不重視英語學習,不把英語水平與接受教育、晉升和就職等方面掛鉤,那么過去20年中就不可能出現一個又一個的英語熱:從新概念英語,到3L,到《走遍美國》,到瘋狂英語,也不可能出現所謂的“英語經濟”,也不可能每年大批中國莘莘學子赴國外留學,也不可能出現上文中提及的那么多英語媒體。

總之,沒有20多年來對英語強勢的有效吸收,就沒有我國現在具有初步國際化程度的大環境,而沒有這樣的大環境,我國要能夠加入世貿、申奧成功也是不可想象的。

我國的經驗表明,只要能把英語強勢處理得當,只把英語當作融入世界的工具使用,那么我們就能用較少的成本較快發展本國現代化,縮小落后的時間,為盡快進行“趕超”打下基礎。

當然,許多中國學者對目前的英語強勢和普及所帶來的潛在危險表示擔憂。1998年在哈爾濱召開的“技術進步和當今世界發展”研討會上,他們認為在當今信息技術時代,語言的強勢必然會觸發文化強勢,從而產生新的不公正。[23]

這種擔憂顯然是有道理的。只要看一下英語在漢語中的滲透就可以知道:政府官員在記者招待會上隨口會說出WTO、PNTR、APEC等英語縮寫,仿佛說自己家鄉話一樣。年青人中更是滿口TOEFL、GRE、NBA。即使你問一位老太太去醫院干嗎,她會回答:“我做CT”。

著名社會語言學家陳原認為這是漢語的奇觀,奇在沒有任何紅頭文件規定的情況下,英語單詞會如此自然地出現在漢語中,即使像老太太不懂CT為何義但照說無妨。[24]

那么,如何看待英語強勢在帶來積極作用時也可能帶來潛在的危險(負面作用)呢?如何看待英語強勢對漢語甚至我國文化可能會產生的負面作用?本文認為首先我們沒有必要杞人憂天。正如陳原教授所說的那樣,有生命力的語言(或文化)從來不怕異物的“入侵”。任何語言都不是自給自足的,時不時會攙雜一些異物才能豐富和發展自己。[25]從另一個角度看,漢語在英語強勢面前能夠有效吸收眾多的英語單詞,正是漢語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表現。因此,面對英語的強勢和我們漢語的彈性,我們應該充滿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不是滿懷憂慮感。

語言如此,文化當然也如此。中華文化五千年來之所以能源遠流長靠的就是其能去粗取精的特性。西方文化通過英語強勢必然會影響我國的文化。但是,從長遠講,我們如果能吸取外國文化的精華,去其糟粕,中華文化也一定會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礎上獲得新的發展,更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五、結束語:英語強勢的未來

在英語強勢之前,其他語言(如拉丁語、世界語、法語和德語)也曾出現過強勢,但是隨著講這種語言的國家影響力的下降,這些語言的強勢已經不復存在,有的甚至已經死亡。那么,英語也會沉浮嗎?英語會像其他語言一樣出現頹勢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既然其他語言都會沉浮,英語也不應該是個例外。那么英語頹勢的標志是什么呢?《英語的未來》的作者大衛·格雷多爾(DavidGraddol)認為科學技術是一大標志,他認為英語出現頹勢的標志可能是當重大技術發現不斷出現在中國或其他國家的時候。這個時候英語的重要性可能會大幅度下降。[26]

科學技術當然是一個標志,但筆者認為英語出現頹勢肯定還會在其他方面(如政治影響力、經濟實力等)有所表現,畢竟一種語言的強勢是靠其他強勢來支撐的。事實上,英語國家公民中對國際新聞缺乏興趣、對世界事務缺乏了解以及學習外國語言所表現出的“低能”都表明了這些英語國家(至少在這些方面)的不靈活性甚至僵化趨勢。從長遠來講,這也許是英語走向頹勢的開始,但是應該承認這一過程將是漫長的。

參考文獻:

[1][2][3][19][26]Englishistheinternationallanguage.FinancialTimes.December28.2000.p.20

[2][10][11][12]Aworldempirebyothermeans.TheTriumphofEnglishDecember222001.ChristmasspecialofTheEconomist.p.63.

[4][23]Huang.C.Z.LinguisticDiversityaconcernaglobalvillage.December11.2000.ChinaDaily.p.4.

[6]TheDominanceofEnglish:Collegesworldwideabandontheirnativelanguagesforacommontongue.The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September8.2000.p.1.

[7]郭可:《我國英語媒體的發展趨勢和傳播效果》,2002年未。

[8]Zhao.Y.&Keith.P.C..(1998)EnglishinChina.WorldEnglishes.Vol.14.No.3.p.377-399.

[9]ChinaBoostsEnglish.21stCentury.March29.2001.p14.

[13]Stevenson.R.L(1994)GlobalCommunicationinthe21stCentury.LongmanPublishingGroup.NewYork:Longman.p.88.

[14]《地道英語將不復存在》,《參考消息》,2001年3月29日第6版。

[15]Stevenson.R.L(1994)GlobalCommunicationinthe21stCentury.LongmanPublishingGroup.NewYork:Longman.p.91.

篇(4)

當前,我們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大眾傳播媒介扮演著一個新的能動角色,積極參與塑造當今的國際關系。當今,和平與發展成為國際關系的主題,國際貿易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強,其范圍不斷擴大。而國際貿易中大眾傳播的內容也倍受各方的關注,影視產品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由此引出的知識產權、文化侵略等等成為貿易各方常常爭論不休的問題。此外,由于大眾傳播工具用途的開發,電子商務、網絡貿易等競相成為當代國際貿易的時髦方式。國際貿易與大眾傳播的結合,極大地豐富了國際貿易的內容與手段。可以看出,二者不僅在相互促進,而且也在相互融合中發展。

一、大眾傳播與國際貿易在發展中相互促進

1.每一次大眾傳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國際貿易決策變得更為快捷和準確。

大眾傳播媒介從印刷媒介到電子媒介再到網絡媒介,每一次革命都使國際貿易變得更快捷,這主要體現在貿易信息的傳播速度和技術手段上。

17世紀以前,人類已經掌握了許多通訊工具和手段,其中報紙作為一種有影響力的新式傳播工具也在古羅馬帝國和中國唐朝出現了。這時,報紙主要用于為地中海和尼德蘭地區商人們提供商情、船期和海外其他情況,信息源即是海外或國外,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上百年。這樣,商人們決策時就有了較多的信息,從而使得決策更為準確。所以說,大眾傳播工具一開始就直接和國際貿易有聯系。隨著印刷傳媒的發展,其信息傳播和輿論導向功能對國際貿易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作用。它可以提供各種國際經濟信息,報道國際經濟領域的最新事態,評述國際經濟新近變動的重大事件,預測國際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從而對各國的對外貿易產生影響,為各國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提供依據。

到了20世紀,廣播和電視等電子媒介的出現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量更大,而且不受空間的阻隔、國界的限制,覆蓋面廣,這就為貿易決策提供了更快的信息服務。國際經濟和國際貿易在20世紀發展非常迅速,國際競爭也日益激烈,掌握越多越新的信息在激烈的商戰中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電子媒介的信息傳播特點恰好滿足了這方面的需要。

20世紀末,網絡的出現使得全球各國、各地區都緊密地聯系了起來。它打破了傳統的地域概念,形成了以信息為中心的跨國界的虛擬空間。網絡使大眾傳播領域又發生了一次根本性變革,也對國際貿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網上的信息具有極大豐富、多媒體形態、迅速及時、全球傳播、便于檢索、交互等特點,這些特點不僅可以為貿易決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網絡與貿易的直接結合,如電子商務、網絡貿易等,從而使得貿易過程更為快捷。

2.國際貿易促進大眾傳播的效果。

國際貿易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也在促進著大眾傳播的效果實現。這不僅體現在有形和無形貿易本身所蘊含的商品與服務信息的傳播與交流,而且體現在貿易渠道的通暢也使得大眾傳播的效果更易達到。因為當今世界各國間的力量對比已由過去的主要是政治的對抗,轉變為主要是經濟和科技的較量。經濟實力決定著一國的綜合國力,關系著一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這無疑會對各個國家傳播自己的文化與理念帶來影響。一個國家的外貿實力增強,會提高其在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與談判力量,這對大眾傳播的實踐和效果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二、大眾傳播與國際貿易在相互融合中發展

1.大眾傳播與國際貿易的結合,極大地豐富了國際貿易的內容與手段。

(1)很多大眾傳播產品成為國際貿易的客體(標的)。隨著國際貿易中無形貿易的發展,報紙、期刊、雜志等印刷媒介和廣播、電影、電視等電子媒介不再僅僅扮演為貿易提供信息的角色,而是日漸成為貿易產品的一部分。影視服務貿易的興起與發展就是佐證。

影視服務業,主要包括電影和電視的媒體傳遞及其服務,它帶給人們的是對信息的直接汲取、對藝術的直接欣賞。目前,世界電影服務貿易市場廣闊,交易量大,據統計年進口影片在100部以上的國家達83%。而且,各國對進口影片的依存度高,國內生產量與國內放映總片數之比超過10%的國家也僅有30個,可見,大部分國家嚴重依賴進口電影市場。在國際電影貿易中,美國占據著主導地位。如1992年美國電影占領了英國電影市場的95%,法國的2/3。1996年美國在歐洲聯盟電影市場的總體占有率為70%。1995年到1996年歐洲同美國在電影、電視領域的貿易逆差從48億美元增加到56.5億美元。美國電影在我國進口電影中也占據主導角色。1996—1998年我國共發行進口影片149部,其臺片37部、外國片112部。在外國片中,美國片62部,占55.3%。

另外,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也都從境外進口電視節目,而且進口的數量占整個電視節目總數的百分比,大部分在20%—50%之間,有的甚至達到83%,可見世界電視服務貿易也廣泛存在于各國之間。從全球來看,進口節目的絕大多數來自美國,以及相當少的一部分來自西歐和日本一些地區,如拉美3/4的進口節目來自美國。我國引進的外國電視節目情況也表明美國節目占主導地位。1994—1998年,我國引進有線節目共478部3593集(其臺53部1062集)。外國節目中,美國占269部1238集,占全部外國部分(425部、2531集)的63.1%和48.9%。1990—1998年,我國引進無線節目共790部10268集(其中包括港臺133部3376集)。外國節目中,美國占266部2348集,占全部外國部分(657部6892集)的40.5%和34%。所以可以說,國際影視貿易十分活躍,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2)大眾傳播媒體(網絡)與國際貿易直接融合成一種新的貿易方式——網絡貿易。網絡這一新興的傳播媒體,正將整個世界聯在一起,改變著一個社會的認知結構,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也為網絡貿易敞開了大門,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一個亮點。“網絡貿易”、“網絡商務”這些新詞在新聞媒體上也頻頻出現,越來越引人注目。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崛起及其服務功能的日臻完善,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網絡貿易不僅會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貿易的競爭思維和行為,而且會日益成為信息化時代全球商界最有效的競爭手段之一。

網絡貿易是在1994年以后才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貿易方式,然而由于其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加快商業周期循環、節省時間和費用、降低成本等優勢,其發展速度讓人吃驚。據統計,全球網上貿易交易額1996年只有23億美元,1997年就為250億美元,1998年達500億美元。2001—2002年可能達到3300億美元,2003到2005年可望增長到1萬億美元。另據世界貿易組織(WTO)預計,到2002年,通過網絡進行的國際貿易將會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0%—15%。按現在網絡貿易的發展勢頭,未來十年全世界國際貿易將有1/3通過網絡來進行。可見,網絡貿易前景廣闊。

2.國際貿易也是大眾傳播的一個途徑。

世界各國通過國際貿易可以互通有無,從而增進人類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過國際貿易各國人民在國內市場就能買到世界各地的高質量、多品種以及花樣、規格繁多和性能優良的商品。此外,通過國際貿易各國人民還能得到他國提供的優質服務與文化產品,從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達到共享人類文化的目的。可見,無論是有形的國際貿易還是無形的國際貿易都是人類進行交流和傳播的一種途徑。

在有形國際貿易中,貿易標的是有形的貨物,我們通過貨物的進出口,不僅達到了物質方面的交流,而且能達到精神方面的交流,因為每一商品本身都蘊含著豐富的知識與信息。事實也是這樣,我們正是從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等諸多商品中享受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外國游人也正是從中國的絲綢、茶葉等商品中享受著中國的古老文明。展望未來的國際貿易,無論在技術水平、人員素質、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將有很大的提高和改進,這必然會使大眾傳播的途徑更為通暢。

在無形國際貿易中,國際貿易對大眾傳播的作用體現得更為充分。如國際技術貿易,它是傳播科學技術的重要方式,通過這種貿易方式,我們可以了解和享用世界范圍內先進的技術知識。國際電信服務貿易對大眾傳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很難想象,沒有電信服務業的發展,人類今天的交流與傳播會是什么樣子。國際影視貿易是國際貿易與大眾傳播結合得最緊密的一個領域,我們正是從許多進口的影片、電視節目中了解著國外的風土人情,了解著世界各個角落正在發生的事情。隨著國際影視貿易的日益活躍,必然更好地帶動人類文化藝術的傳播與交流。

為了人類更好地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WTO及其他國際組織也都在積極尋找方法來規范這種通過國際貿易方式進行的文化交流,如就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達成了協議。這不僅是為了保護知識產權,而且是為了人類更好地進行交流,也能促進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這是文化傳播與國際貿易的共同目標。

篇(5)

二、船舶機電設備狀態評估指標

(一)優劣度

機械設備優劣度主要就是對設備目前狀態滿足工作程度的一種評價。指的就是設備測量值和設備核定指標間的相對值。不同機電設備的標準值與極限值來源是存在著一定差異的,因此,設備優劣度計算模型也存在著差異,一般包括以下幾種:

1.閾值模型

船舶機電設備一般會帶有一些說明書,其中就會對項目標準值與極限值進行規定。部分參數就是指上標準值與下標準值,以及其各自的上極限值與下極限值。優劣度的閾值模型主要就是在設備狀態值基礎上計算得出的,表明了設備的目前狀態。

2.統計模型

在機電設備目標標準值與極限值未知或者設備在運行階段數值出現變化的情況下,設備優劣度計算就一定要對設備歷史數據進行考慮,根據客觀存在的歷史數據對設備狀態進行一定的分析與評估。從另一方面而言,設備優劣度就是某一值達到特定需求時,設備運行具有良好的可信度。不管是將歷史數據當成是均勻分布還是其它分布狀態,設備優劣度的計算模型都要具有很高的可信度,當歷史數據顯示設備項目具有良好特性的時候,可信水平可以稍低;當歷史數據顯示設備項目的可控情況不良的時候,一定要盡可能提升可信度,保證設備的正常、高效運行。

(二)可用性

可用性就是指設備在完成指定內容的能力程度,或者就是指設備在設定完成保障計劃的基礎上,對完成任務與實現內容的時間比。機電設備的可用性是隨著設備工作狀態的不同而不同。在設備出現重大故障或者等待報廢的時候,將會增加維護時間,也就是可用性為零。因此,要想提高機電設備的可用性,就一定要減少設備維護時間與保障延誤時間。在某種程度上而言,設備可用性指標不僅和設備硬件特性相關,還與設備維護水平、管理水平、保障水平等軟實力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其一,現時可用性。其主要就是對船舶機電設備、裝置、系統的及時執行能力進行度量與預測。其表達式為:IA0=(AQF×PWH)/(ETtR+EMT)。如果考慮執行任務類型的話也就是計算任務可用性,其表達式為:MA0=(RQF×PWH)/(ETtR+EMT)。在表達式中,AQF表示的就是即時執行任務能力的品質,主要就是在設備或者系統歷史數據的基礎上計算得到;PWH表示的就是執行任務人員的管理水平與保障資料維持的時間;ETtR表示的就是設備恢復功能所消耗的時間;EMT表示的就是任務執行預測時間;RQF表示的就是執行任務所需的能力品質,根據執行任務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如果執行低烈度常規巡航任務的時候,取較小的RQF值,執行戰略演習、警戒任務的時候,取較高的RQF值。由以上兩個表達式可以看出,除了EMT取決于執行任務情況之外,其它因素均與設備維護、管理、保障等方面有關。

三、系統、全面、動態的評估船舶機電設備狀態

船舶機電設備主要就是為了保證整艘船舶可以更好的完成布置的任務。因此,在評估機電設備狀態的時候,不只是對某一單獨設備或者某一部件的評估,也是對機電設備、裝置、系統在船舶運行時間過程中狀態改變的了解,靜止點的狀態評估無法全面反映設備的運行狀態,一定要運用綜合方法對設備優劣度與可用性進行評估,進而實現對船舶機電設備的系統、全面、動態評估。系統與子系統之間、設備與子設備之間一般均是通過串聯或者并聯進行連接的。串聯連接就是指假設多個子系統或者子設備中任意一個出現故障,那么系統就會出現故障,停止運行;并聯連接指的就是當系統中某一設備出現故障的時候,系統還可以正常運行,也就是說,單個設備的故障不會對系統可用性產生影響。通過對設備串聯連接與并聯連接的分析,可以明確系統中設備之間的關系,進而充分利用設備,發揮設備的作用。針對同一設備的不同項目關系而言,很難運用串聯或者并聯的關系進行解釋,通常情況下,可以通過權重傾斜、灰色關聯、模糊隸屬等關系進行解釋,并且在這些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相關工作的深入研究有著積極的意義。

篇(6)

2設計計劃管理

設計計劃管理是項目管理的核心部分之一,計劃是整個項目進展的導向。設計計劃管理主要包括產品設計線表計劃管理、技術協議談判計劃管理、設備資料供圖計劃管理、詳細設計圖紙送審/G版圖計劃管理、生產設計模型平衡計劃管理、生產設計圖紙計劃管理、MP/POR計劃管理、計劃考核管理等內容。通過對計劃管理內容的梳理,逐步形成了設計院內的設計計劃管理業務流程。

2.1產品設計線表計劃

產品的設計線表計劃主要針對各船型的首制船在設計院內部編制的設計線表,確定各專業室的詳細設計、生產建模、生產設計出圖等關鍵節點,通過節點來控制設計的整體進度。一般首制船的總設計周期為10個月,其中詳細設計周期為6個月,生產設計周期為6個月,詳細設計與生產設計并行周期為2個月。由于船舶市場競爭激烈,營銷部在接船時會過多考慮船東的要求,壓縮設計和生產的周期以滿足船東要船的時間。計劃員在編制院內計劃時就會適當壓縮設計周期,運用并行協同設計的方式壓縮設計周期。

2.2設備技術協議談判計劃

設備技術談判是船舶詳細設計的開始,設備技術談判對船舶設計至關重要,不僅關系到船舶的性能,并關系到產品的成本。根據產品設計線表主計劃,計劃員按照廠商表內、廠商表外設備清單編制設備談判計劃。船型首制船一般為開工前10個月開始,后續船開工前6個月開始進行設備談判以及技術協議的簽訂。計劃員按照項目的開工時間、設備的重要性和系統設計的順序倒推編制設備談判計劃,而設備的POS文件的提交時間為設備談判計劃前10d。由于廠家和自身的原因,對設備技術協議的簽訂過程控制比較困難,一般采取看板管理,由計劃人員定期更新看板中的談判時間、技術協議簽訂時間和技術協議提交SEM系統時間,以保證設備技術協議按計劃簽訂。

2.3設備資料供圖計劃

設備資料的供圖計劃主要包括設備認可圖、設備工作圖、設備完工圖。設備資料的供圖計劃管理對后續設計的詳細設計圖紙送退審以及生產設計建模出圖起至關重要的作用。計劃員將根據技術協議簽訂的具體簽訂時間往后推20d要求設備廠家提供認可圖資料,設備工作圖的供圖時間為認可圖意見關閉后15d,設備完工圖供圖計劃為試航前2個月全部提供完成。由于設備資料的供圖時間比較緊,國內的廠家提交設備資料不及時,對設計的影響比較大,“供圖預警機制”和看板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解決方式,經常會采取雙周供圖滾動機制進行每周報警。

2.4詳細設計圖紙送審/O版圖計劃

詳細設計圖紙送審/O版圖是設計人員進行生產設計的基礎,所以合理編制詳細設計圖紙送審計劃/O版圖計劃是進行生產設計的關鍵。詳細設計圖紙送審計劃根據設計院產品設計大日程計劃、設計主節點計劃標準和詳細設計關鍵圖紙的先后順序進行計劃的編制和平衡。詳細設計的O版圖即詳細設計的清潔版,是生產設計建模出圖的輸入。詳細設計圖紙送審結束后,船東、船檢進行圖紙退審,設計人員對退審意見進行回復和關閉后,進行最后O版圖的出圖。O版圖的出圖計劃一般按照圖紙送審結束后一個月進行編制O版圖的初步計劃,后續根據退審情況以及意見回復情況進行動態調整,但是必須滿足設計院的大日程計劃。

2.5生產設計模型平衡計劃

生產設計模型平衡是生產設計出圖的基礎,保證船舶設計的合理性和準確性,避免生產過程中由于設計原因產生的返工。模型平衡的原則:根據產品設計線表主計劃,按分段總段劃分圖、區域劃分圖、搭載網絡圖,根據搭載順序,確定生產設計模型平衡的區域計劃。首先,確定各區域平衡計劃節點包括結構建模開始時間、結構背景提供時間、結構建模完成時間、舾裝建模開始時間、舾裝建模結束時間、區域平衡時間、開孔/加強提供時間、出圖前平衡時間。結構背景提供時間一般在建模開始后15~20d內完成;舾裝建模開始時間即結構背景提供時間;區域平衡時間在舾裝建模結束時間2~3個工作日進行區域平衡;區域平衡后5個工作日為開孔/加強提供計劃時間;區域平衡后10個工作日為出圖前平衡計劃時間。由于模型平衡后,經常會發現平衡的內容由于專業室的疏忽或者牽涉的專業較多等原因,導致模型修改不到位的問題。計劃管理需要進行模型平衡后的檢查確認工作,保證模型的準確性。

2.6生產設計圖紙計劃

生產設計模型平衡后,將進入生產設計出圖階段。根據項目中的設計圖紙目錄,計劃員編制生產設計圖紙計劃。計劃員根據公司生產先行中日程計劃以及各類圖紙標準提前期,在公司SEM系統中生成設計圖紙的發放計劃。生產管理部通過與生產部門、設計院溝通協調后確定的民船首制船標準提前如下:1)船體切割、加工、組立、相應工藝圖,以相應最早分段切割(A)時間提前10d;船體出庫單以相應分段切割(A)時間提早12d;鋼板BOM以相應分段切割(A)時間提早20d導入SEM;船體涂裝圖以相應分段涂裝(E)、總段涂裝(H)時間提前30d;2)C階段圖紙,制作圖以及相應工藝圖以相應分段組立舾裝(C)開始時間提前45d,安裝圖以及相應分段工藝以相應分段組立舾裝(C)開始時間提前20d;3)B階段圖紙,制作圖以及相應工藝圖以相應分段預舾裝(D)開始時間提前45d,安裝圖以及相應工藝圖以相應分段預舾裝(D)開始時間提前20d;4)P階段圖紙,制作圖以及相應工藝圖以相應總段舾裝(G)開始時間提前45d,安裝圖以及相應工藝圖以相應總段舾裝(G)開始時間提前20d;5)D階段圖紙,以該區域里最后一個總段搭載(K)開始時間提前45d;6)分段U單元圖紙,制作圖以及相應工藝圖以相應分段預舾裝(D)開始時間提前45d,安裝圖以及相應工藝圖以相應分段預舾裝(D)開始時間提前20d;7)總段U單元圖紙,制作圖以及相應工藝圖以相應總段舾裝(G)開始時間提前65d,安裝圖以及相應工藝圖以相應總段舾裝(G)開始時間提前20d;8)區域U單元圖紙,制作圖以及相應工藝圖以該區域最后一個總段搭載(K)開始時間提前60d,安裝圖以及相應工藝圖以該區域最后一個總段搭載(K)開始時間提前20d;以上標準可以隨著公司生產節奏的變化以及設計的進度進行階段性的調整,保證設計出圖和生產的進度要求。

2.7POR/MP計劃

由于以前的設備訂貨計劃主要靠設計部門按照生產管理部的生產大節點編制設備訂貨,會經常出現設備訂貨晚和過早的問題。設備訂貨晚會導致生產節奏脫節,設備訂貨太早可能會導致倉庫丟失等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司利用SEM的訂貨系統進行控制訂貨的計劃。SEM中的POR就是設計采購訂單的需求,即設計部提供給配套部的采購號船的物資依據。MP就是物資計劃,即設備或者材料的采購計劃。MP的計劃是通過PND(現場需求日期)和LEADTIME(采購周期)由SEM系統精確的自動計算出物資采購計劃,做到采購的JIT。設計院所、配套部和生產管理部共同編制完善準確的MP計劃是保證配套及時訂貨和設備及時到廠順利生產的保證。

2.8動態計劃

對于設備技術協議談判計劃、設備認可圖退審計劃、POR發放計劃、詳細設計送退審計劃、詳細設計O版圖計劃、生產設計建模平衡計劃、施工圖出圖計劃等各產品計劃,若因船東/船級社退審、設備資料供圖、設計專業自身等原因,無法滿足相應計劃,專業室必須提前14d進行計劃延遲申請。由設計管理部計劃運行室和生產管理部(海工項目部)協調同意后方可進行計劃延遲,以保證生產部門的生產計劃順利完成。

2.9計劃考核

計劃考核管理就是通過對設計研究院產品設計任務計劃完成情況的過程跟蹤和考核,更有效地推進設計研究院產品設計任務有序、節拍化開展,提高計劃執行率,確保公司經營計劃的順利實現。設計計劃管理以考核為手段,通過對設計院所專業室進行周度和月度的考核,促進各專業室對項目計劃的及時完成,保證公司的經營生產任務順利完成。

篇(7)

輔鍋爐是船舶動力裝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控制的可靠性和經濟性對保證船舶安全航行有著重要的意義。

船舶輔鍋爐是一個多輸入、多輸出且相互關聯的復雜的控制對象,其實際操作必須遵循嚴格的步驟,在實習和教學環節中,實現每個人都進行實際操作有難度。因燃油運行成本且可能出現操作失誤,會給實習和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和不安全因素。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產生,這些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

1控制系統的組成

輔鍋爐是船舶上最早實現自動控制的裝置之一,其控制項目包括:水位自動控制,燃燒自動控制,鍋爐點火及燃燒時序自動控制和自動安全保護。

1)水位自動控制。控制給水量的多少,使進人鍋爐的給水量大致大于鍋爐的蒸發量。

在蒸發量比較小、蒸汽壓力比較低的船舶輔鍋爐中,大部分采用雙水位自動控制系統。雙水位控制系統指輔鍋爐的水位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波動,輔鍋爐水位所允許的變化范圍是60~120mm。當水位下降到水位下限時,自動起動給水泵,給水泵開始向輔鍋爐供水,輔鍋爐水位就會逐漸升高;當給水量達到一定限度,也就是水位上限時,給水泵自動停止工作,不再向輔鍋爐供水。

2)燃燒自動控制。被控量是輔鍋爐內的蒸汽壓力,根據汽壓的高低自動改變進入爐膛的噴油量和送風量。

對貨船輔鍋爐,燃燒自動控制系統的要求簡單、可靠,對輔鍋爐運行的經濟性要求不是很嚴格,大多數這樣的輔鍋爐采用汽壓的雙位控制,少數采用比例控制,并保證輔鍋爐在不同負荷下,其送風量基本適應噴油量的要求。在油船輔鍋爐中,要求汽壓必須穩定,同時對輔鍋爐的運行經濟性要求比較高,這樣輔鍋爐才能在不同的負荷情況下,保證有一個最佳的風油比,所以通常采用比例積分控制或更好的控制算法。

3)點火及燃燒時序控制。給鍋爐一個起動信號后,按時序的先后進行預掃風、預點火、噴油點火,點火成功后對鍋爐進行預熱,接著轉入正常燃燒的負荷控制階段,同時對鍋爐進行一系列的安全保護。

按下輔鍋爐啟動按鈕后,自動啟動燃油泵和鼓風機,關閉燃油電磁閥使燃油在輔鍋爐外面循環,此時風門開的最大,以最大風量進行預掃風,防止爐內殘存的油氣在點火中產生冷爆。

預掃風的時間根據輔鍋爐的結構形式不同而異,一般是20~6OS。達到預掃風的時問后自動關小風門,同時點火電極打出火花進行預點火,時間約為3S。然后打開燃油電磁閥或開大回油閥,或讓一個油頭噴油工作,即以小風量和少噴油進行點火。點火成功后,先維持一段時間低火燃燒,對輔鍋爐進行預熱,再開大風門關小回油閥或增加一個油頭向爐膛噴油,使輔鍋爐轉入高火燃燒,即進入正常燃燒的負荷控制階段。在預定的時間內若點火不成功或風機失壓、中間熄火等,會自動停爐,待故障排除后按恢復按鈕使時序控制恢復到起動前的狀態,方能重新起動輔鍋爐。

2設計的實現

該系統采用TCP/IP結構,是一個開放的模塊化環境,系統的管理和三維模型的實時渲染都在web服務器上運行,客戶端只要連接到Internet上的任意一臺計算機,下載一個很小的網頁插件就可以遍覽該系統。而它的實現方式就是通過網絡傳輸反映三維場景的模型文件,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將相應的模型文件下載到客戶端,通過網頁插件來提供對模型文件的動態實施和實時渲染。

3三維實體模型的建立

維實體模型是該系統實現漫游和交互的基礎,模型的好壞直接影響運行的效果和客戶端瀏覽的逼真度。粗糙的模型,不能給人視覺上的美感,失去原有實體模型的真實性;模型建得過細,就會降低場景圖形的繪制效率,同時給渲染和計算機的顯示帶來麻煩,因此建模過程中,平衡模型細節度和復雜度顯得尤為重要。

采用3dsmax進行建模。逐級對船舶輔鍋爐的組成部分,各組成部分中的零部件進行分割,根據部件的形狀和工作特征,選擇不同的建模方法,然后把個部件組合成完整的三維場景,最后導入到虛擬編輯器(VRP編輯器),以供底層的程序進行控制,形成一個完整動態模型。圖2為鍋爐控制面版的三維圖形。超級秘書網

4交互功能的實現

在交互功能的實現過程中,首先使用VisuaC++中的MFC框架來設計服務器的用戶界面根據界面定義的功能,使用網絡類作為基類來設計一個專門處理自己窗口通信消息的網絡對象通過消息函數(CRemoteTestDlg::()nButtonStartVrp())調入設計的三維場景,通過控件定義相應事件處理函數來驅動三維場景,從而實現對j維場景中模型的控制。

在=三維虛擬文件與H’I’MI網頁結合上采用超鏈接的方式:在HTMI網頁中,通過超鏈接的設置來實現同維虛擬文件的結合。瀏覽者可以通過激活超鏈接來實現網頁與虛擬現實場景的轉換,雙方的平面顯示空間不受約束,為場景中的一些重要細節呈現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例如,當用戶點擊視點切換文本框中的一個超鏈接,維虛擬場景中的視點就會自動切換到相對應的場景。以輔鍋爐水位控制算法程序為例說明交互的實現機制。

水位控制的算法分為水位控制的運動算法和模擬水的行為算法。水位控制的運動算法相對簡單,根據鍋爐的運行狀態,水位做相應的變化,可以勻速上升、勻速下降、加速上升、加速下降以及在某一水平線的波動。模擬水的行為算法是實現水位控制虛擬化的核心,采用四連通的五位區域采樣方法,將四連通周圍的五個點求平均值;通過引入阻尼系數來模擬水波上升或下降的震動效果,并反映到導航圖中;然后通過激活水波使整個水位控制更接近實際,真正達到虛擬仿真的效果以下是模擬水的行為算法的部分程序:

5結束語

從開發高度逼真的船舶輔鍋爐系統的實際需要開發,設計出一種純軟件控制系統,在獨立的PC機上運行,將船舶輔鍋爐控制系統虛擬到計算機上,操作人員調用內存中的船舶輔鍋爐操控系統的維圖形,(用鼠標控制瀏覽方向)對三維對象進行虛擬控制,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構建虛擬動態設備,仿真出與實際設備相近的運行過程,彌補傳統操作流程上真實感的不足。

同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提供的高速運行環境,能夠實現多人遠程實時操作和三維模型的瀏覽和交互動態演示,讓操作者與電腦實現人機交互,如同身臨其境,達到替代實際現場操作的目的,克服了實際操作的單一性和危險性等缺點,降低了船舶輔鍋爐控制系統運行演示的成本以及船舶輔鍋爐誤操作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費干.船舶輔機[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8.

篇(8)

美學消費時代,時尚品牌在設計和傳播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對于文化元素的把握,其不僅會提升品牌本身的價值,而且還會在消費者當中產生一定的附加影響值,對于提升品牌的綜合競爭實力具有最為直接的作用。但文化元素如何與時尚品牌進行有效的融合,在不影響品牌核心與精神內涵的情況下,使其產生增值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1時尚品牌設計中的文化意蘊

1.1基于本土化文化意識的時尚品牌設計

本土文化通常意義上包括所謂的民族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地域地理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視域下,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生活方式,群眾的不同信仰都可以作為時尚品牌的不同文化載體,呈現出不同的效果,讓身為藝術載體的時尚品牌呈現出無窮的魅力,成為靈感的源泉。以中國著名的服裝品牌Laurenee Xu為例,其設計最大的風格特點就是將中國文化與時尚設計二者相互融合,形成一個具有獨特民族精神和文化靈魂的系列。2015年1月,在法國巴黎春夏高級定制時裝周上,勞倫斯?許所展示的“敦煌”系列,靈感就是源于中國古老的“敦煌飛天”壁畫,將中國千年敦煌的神秘與瑰麗、華美與壯麗融合在T臺那一件件華美的服飾之中,像一件件藝術珍品燃起無數看客內心深處對于敦煌文化的向往和憧憬。

1.2文化意識在時尚設計過程中的運用

在時尚設計的過程中,對于文化意識的運用要充分注意理論學習和研究,要在文化精神的層面充分把握文化元素的靈魂與核心,防止在時尚設計的過程中片面地出現對于文化意識符號化、表情化的理解,表象化地將文化元素羅列在時尚品牌的設計過程當中,這種設計是不成功的,也是不利于品牌價值生成的。法國著名時尚品牌CHANEL在每年12月份都會發表一個Pre-Fall系列,并且每次都會選擇一個不同的城市作為靈感,汲取當地的文化元素在這一季度的誠意設計之中。例如,2016巴黎――羅馬系列,2015巴黎――薩爾茲堡系列,2014巴黎一達拉斯系列,甚至更早期的2010巴黎一上海系列。古羅馬的假日時光、薩爾茲堡的異域宮廷、達拉斯的西部狂野、中國上海的內斂古香……不同的民族文化共同融合在CHANEL的品牌下,同時伴隨著品牌女性獨立自主、追求自由精神的文化理念完美契合,將紛繁復雜的異域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個共生的文化理念之下,而不是簡單的堆疊、累加,反而讓一年一度的早秋大秀,成為眾多時尚愛好者每年不可缺席的“時尚盛會”。

2時尚品牌傳播中的文化意蘊

2.1時裝AD中的文化意蘊

時裝AD是時尚品牌所有廣告當中最為人關注也最被品牌重視的藝術設計之一。每年三九兩季AD投放時期,不同品牌都會拿出最能彰顯品牌特色以及全新設計元素的AD來吸引大眾,同時宣傳品牌理念。例如,Louis Vuitton 2016SS廣告的首發系列當中,并沒有真人模特出境,而是利用日本同名電子游戲《最終幻想》的動畫角色作為廣告面孔,帶給世人一種濃烈的未來感,同時也與Louis Vuitton最新一季品牌的未來感不謀而合;再比如Chanel 2014SS廣告,以巴黎夜色為主要畫面背景,伴隨著巴西超模Gisele在夜色下的漫步、隨性,仿佛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在巴黎的夜空下自由自在、不被世俗禮儀所禁錮的Chanel女性形象。比利時著名時裝設計師沃特?范拜倫東克就曾說過,時尚品牌的時裝AD是其給時尚界的重要貢獻,設計師或品牌方面將品牌理念融合在一個個圖形與畫面之中,將該季度的精神融合在人物的肢體語言和畫面的布景選擇上,這樣不僅可以加深社會大眾對于品牌風格的定位印象,還能使其傳遞出更多的品牌信息。畢竟對于時尚品牌而言,其最終所要面對的是消費者,一切AD的投放是要為品牌服務,為品牌的市場發展和經營服務,只有向消費者傳達出最新的理念,才有可能激起消費者對其購買或者關注的心理,使其在廣袤的時尚競爭中更加有力。

2.2動態時尚廣告中的文化意蘊

動態時尚廣告即一般所說的TVC,主要是在電視上投放的品牌宣傳視頻。其不僅是一種商業行為,更是一種彰顯品牌文化元素和文化內涵的藝術行為。充滿創意與內涵的TVC不僅能夠在視覺上沖擊人們的感官,還能使消費者在目不暇接的商品當中瞬時聚焦,將目光定格在這一視頻當中所展現的產品上。通常意義上一則動態的時尚廣告主要是圍繞產品的基本信息,依靠視覺設計者的技能和直覺感官,利用多種外來元素將其產品、廣告面孔、北京元素進行有效的組合、篩選,并創造出各種情境將其組合在畫面中使其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更利于廣告推動產品銷售的這樣一則效果的實現。

例如,Chanel品牌最新的一支“邂逅”香水廣告,利用保齡球這樣一種元素,構建了一組動態的廣告畫面,一群天真浪漫的少女在畫面中玩轉保齡球場,但是仔細一看,那些所謂的保齡球和保齡球瓶都是“邂逅”香水。這則廣告的掌鏡大師利用充滿動力的視角、獨特的運動文化,將這一則“邂逅”品牌所要表達的動力、活力和青春的元素通過靈動的跳躍、青春的畫面全部展現出來,讓不少消費者面對著這樣一則動態的視頻廣告,在心境上和思想上瞬間年輕和活躍起來。

2.3時尚品牌廣告語中的文化意蘊

篇(9)

面向國家社會音樂文化建設和音樂傳播學科及學術發展的現實,第三屆“全國音樂傳播論文征集”活動正式啟動。本屆活動以“音心相印,樂至道存”為宗旨,以激發更多的音樂傳播學術思想和追求,呼吁音樂傳播研究的價值理性,倡導音樂傳播的積極社會效應和人文精神價值,順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律、文化自強的時代潮流。

一、征文對象: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及在校學生(包括本科生和碩士、博士研究生等),科研院所的青年科研人員,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媒體等領域的音樂傳播從業人士等。

二、參考選題:下列為本屆征文的參考選題方向,投稿者也可以此為提示,圍繞活動精神自擬論題方向。

音樂傳播理論研究 理論建設與學科建設;學術史與學術群體;傳統文化思想與音樂傳播等。

社會音樂文化建設 大眾(社區、社會群體等)音樂文化生活調查研究;音樂文化產品創作品格、品位的社會導向;音樂文化特色城市/鄉鎮/社區建設等。

傳媒音樂教育 音樂傳播相關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

傳媒與音樂研究 各類音樂傳播媒介(報紙、廣播、影視、網絡、演出等)的運作特點和規律;各類媒介音樂產品(如影視劇音樂、廣播電視音樂節目)的生產、傳播。

傳統音樂文化傳播研究 各民族民間音樂和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當代傳媒音樂產品中的傳統音樂元素等。

音樂文化產業研究 音樂文化產品創意;音樂文化產業鏈及各要素;音樂商品及市場的歷史與現狀等。

中國(高校)校園音樂文化建設 高校音樂類社團建設;特色音樂類公共選修課;校園歌手和音樂比賽;音樂演出進校園等文化活動與現象的調查與解讀。

音樂期刊研究 音樂期刊編輯;音樂期刊的歷史與現狀、社會活動;期刊評估等。

流行音樂傳播研究 流行音樂的生產、批評、接受(尤其是青少年)等方面的實證與文化研究等。

三、稿件要求:必須為首發原作,否則取消獲獎資格。字數原則上不超過15000。來稿務必齊、清、定。

1.請使用Word文檔標準格式(擴展名doc或docx,推薦存為doc格式),文件名須包含作者姓名和論文標題。

2.首頁首行請寫“第三屆全國音樂傳播論文征集”字樣,論文標題寫在第二行(黑體三號),第三行起寫作者簡介(宋體四號,包括姓名、性別、單位、專業、研究方向、電話、E-Mail、地址和郵編等,在職人員須寫明職務或職稱,在讀人員須寫明當前學習階段和入學年份)。

3.論文摘要:100—300字,楷體五號;關鍵詞:3—7個,楷體五號,用空格分開;正文:宋體五號;文內若有各級小標題,酌情使用其他字體和稍大字號以示區分。

4.文內注釋:一律使用當頁腳注,宋體小五號,每頁另起編號(注釋序號使用圓圈數字,如①②③等)。

5.參考文獻著錄:須包括主要責任者(作者、主編等)、文獻題名及版本、出版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或刊期等(報紙文獻須有版面號),外文文獻和互聯網文獻著錄可參考MLA規范。

6.按A4幅面排版,頁面下方居中插入頁碼。論文若含照片、圖表、譜例、附錄,請分別按類編號以便指稱。

四、投稿方式與截止時間:應分別采取以下兩種方式投稿,方為有效。打印稿請寄往:北京市朝陽區定福莊東街1號中國傳媒大學70號信箱(郵編100024)。另請在信封正面寫明“第三屆全國音樂傳播論文征集”字樣。此稿恕不退還。電子稿請發往本活動專用郵箱。郵件的“主題”中請注明作者姓名和文章標題。聯系人:韋杰、魏曉凡;電話:(010)657837102.投稿截止日期:2013年10月31日

篇(10)

論文摘要:我國房地產廣告行業迅速發展,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不僅影響房地產廣告行業的健康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本文著重分析了房地產廣告中存在的缺乏創意、虛假宣傳、概念炒作、崇洋炫富等問題,以引起相關人員的注意,希望從文化、語言、法律、教育等方面著手,共同努力,促進房地產廣告行業健康發展。

論文關鍵詞:房地產廣告;問題;改進策略

房地產廣告,是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地產權利人、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的房地產項目預售、預租、出售、出租、項目轉讓以及其他房地產項目介紹的廣告。中國房地產行業的蓬勃發展為與之伴生的房地產廣告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房地產廣告又促進了房地產產品的消費和房地產行業的繁榮,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房地產廣告以其獨特的魅力不僅影響著房地產產品的銷售業績,甚至決定著樓盤的市場定位與品質,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動房地產業的發展。房地產廣告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不僅影響房地產廣告行業的健康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一、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房地產廣告包含市場調研、分析、創意、文案表現等諸多細節。然而,由于國內市場發展過快導致的浮躁,以及一些策劃人急功近利,缺乏專業素養等因素,常常步入房地產廣告策劃的誤區。

(一)缺乏創意

被譽為美國廣告教皇的大衛·奧格威說過“要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同時讓他們來買你的產品,非要有很好的點子不可”。在這里“點子”就是創意,被廣告人視為廣告的生命,然而由于創意的差別,效果是天壤之別,尤其在房地產產品同質化的今天,“有創新才有市場”己顯得越來越重要。雖然獨特銷售主張是每個策劃者都明白的,然而為了實現銷售,他們把大量的心思用來制造“賣點”,以引起購房者的注意,而忽視廣告作品的創意。雖然絞盡腦汁,卻依然離不開“遠離鬧市喧囂”、“坐擁城市繁華”。甚至有些策劃人為了“完成任務”,拿來北上廣的廣告抄襲、摹仿,追求短期效益。

(二)虛假宣傳

廣告就是“巧傳真實”,真實性和新奇性是廣告信息傳達中有兩個重要的原則,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就需要新奇,而真實卻是廣告生存的基礎,二者不可偏廢。在房地產項目的推廣中,通過廣告創意獨特的吸引力、說服力及記憶點的,以震撼人心的方式把產品中最使消費者關注的“真實”巧妙地傳達給消費者。

然而現在許多房地產廣告卻極盡新奇之能事,為了達到震撼的效果而放棄真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廣告畫面缺乏真實性。為了視覺感受的直觀、簡潔,提高視覺沖擊力,大量采用效果圖、合成圖代替實景照片,亂人耳目、混淆視聽,為了逃避責任這類廣告往往再以極不起眼的字體標上“本廣告解釋權歸開發商”,將開發商的“心虛”表露無遺。

2、虛假價格宣傳。有的開發商在房地產廣告中標上不可思議的最底價格,而個價格往往是在售樓盤中朝向和樓層最不好的房屋的價格,或者是特定環境、時間下的促銷價,并不反映整個樓盤的真實價格。而購房者被低價吸引過去后卻發現真實的情況和廣告上宣傳的存在較大的差距。

(三)虛假承諾

廣告承諾是房地產開發商在宣傳樓盤的同時對購買事項做出的特定說明,以及對樓盤的質量、環境、配套設施等有關方面的聲明、陳述或者對購房者的購買行為所做出的種種優惠、鼓勵措施,以達到促銷目的的行為。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缺乏科學依據的升值回報承諾。如某商鋪廣告稱:“一鋪養三代,一鋪旺三代”;某商廈廣告稱“投資回報率可能(‘可能’二字小號淡化)高達200%”。這種承諾既缺乏科學依據,又不符合客觀情況,實屬欺詐。

二是缺少法律依據的落戶承諾。如上海某房地產項目稱:“外地人士在滬安家,提供戶口入滬,子女就讀等全方位服務”,但是根據上海市商品房買賣和辦理戶口的相關規定,購房落戶有購房面積、總價、試行地區等多重限制,這種購房落戶的承諾容易給消費者帶來認知上的差錯。

三是允諾模糊,誘騙購房者。比如廣告稱:“買現房,送裝修”,卻不明示裝修的細節,為日后的糾紛留下借口;甚至出現“買房子送家具”是運送不是贈送的幽默。把尚不具備的公共配套設施在廣告中宣傳,交通、市政配套都能被拿來在廣告中忽悠。這些不實宣傳,已經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經營者應該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服務的真實信息,不得做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規定。

(四)炒作概念

概念營銷是以某種有形或無形的產品為依托,向消費者宣傳傳遞一種新的消費概念,賦予企業或產品以豐富的內涵或特定的品位和社會定位,從而引起消費者的關注與認同,并最終喚起消費者需求的一種營銷策略,往往以其獨特的構思為企業贏得市場先機。然而時下的房地產市場,真正的概念營銷不多,概念炒作卻風靡盛行,通過杜撰出或時尚或似乎帶有文化品位的概念,反復炒作。翻看各地的房地產廣告,“花園”、“廣場”比比皆是,“卡布其諾”、“普羅旺斯”讓人摸不著頭腦,再看廣告畫面似曾相識,這種缺乏新意的模仿已經傷害了房地產廣告的健康發展。

(五)崇洋炫富

房地產產品作為目前老百姓生活中最大的支出項目,是理性程度最高的領域之一,不同檔次的房子有其特定的消費者,不同的樓盤,在廣告宣傳中應有恰當的手法策略傳達到目標受眾。然而在當前的房地產廣告中卻在蔓延著崇洋與炫富兩股歪風。“北歐花園”、“加州·陽光城”……作為項目名稱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廣告策劃者本人都不能說清楚這些名字和項目之間的聯系時,這就只能是一種崇洋媚外的虛假宣傳,甚至有些設計與宣傳本身就不搭界,例如有些小區宣傳的“歐洲花園”卻是中式典型的亭臺軒榭,小橋流水,有人將這股“自取其辱”“崇洋風”批評為“自我殖民主義”。

除了崇洋風,還有炫富風,雖然許多地方政府多次整治房地產炫富廣告,炫富之風依然在蔓延,所有的樓盤都在努力刻畫了自己的奢華形象,“至尊”、“奢華”、“獨享”、“名門”、“世家”、“皇家”等成為房地產廣告里出現最多的詞,竭力通過這些廣告,制造出夢境,讓我們相信選擇這樣的房子就擁有最高尚的品位,享受到最頂級的奢華。有廣告甚至用“有的人只能一輩子仰望,有的人卻唾手可得”來割裂社會,成為和諧社會的噪音。這樣的廣告不僅是在渲染不健康的消費觀念,更加劇民眾的不公正感,這種炫耀財富的廣告,既不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實際,也有悖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主旋律。

二、房地產廣告存在問題的改進策略

上一篇: 地域管轄論文 下一篇: 小學英語教研活動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一区 | 色五月五月丁香综合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 亚洲中文少妇专区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永久免费 | 中文字幕一级二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