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培訓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2 14:58: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學培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醫學培訓

篇(1)

1•1培訓不規范,按照衛生部制定的崗位培訓大綱要求,需完成600~620學時的培訓任務,而目前許多地方的培訓未按此要求進行,培訓學時普遍未達標,有的甚至僅培訓了3天就認為完成了崗位培訓,對于轉變基層醫生觀念、提高臨床水平和服務質量幫助甚微,不能起到由專科醫生向全科醫生轉型的作用。

1•2崗位培訓沒有時間保證和經費保證,許多地方開展全科醫學培訓,一是單位不給時間,二是沒有相應的經費支持。基層單位普遍人員緊張,參加培訓的學員只能利用休息日,培訓經費緊張也是十分突出和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在經濟不太發達的地區更顯得突出。

1•3使用的培訓教材不統一,在被調查的28個省中僅有12個省使用衛生部規劃教材進行培訓。一些省份使用自編的教材進行培訓,而編寫教材的人員又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全科醫學培訓或從事全科醫學工作,因此培訓教材質量沒有保證。

1•4培訓與使用相脫節,一些人經過培訓并不工作在社區,而工作在社區的人又沒有進行過培訓,因此培訓不足和過度培訓并存。在一些地區沒有明確的要求,使工作在社區的醫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一些地區培訓工作開展緩慢,師資嚴重缺乏,基層醫生渴望學習卻找不到培訓項目,也很難得到各類培訓信息,使得這些醫生不能及時得到培訓,即培訓需求和供給之間存在矛盾。

2規范化培訓規范化培訓即畢業后教育,是實行專科醫師制度的途徑,是今后發展方向。然而由于許多配套政策尚未到位,使得開展此項工作舉步維艱。

2•1規范化培訓試點工作不順利,培訓周期長,參加人員少,積極性不高,短期內很難全面展開,至今沒有較成功的經驗。

2•2沒有與規范化培訓相關的支持政策,如培訓期間的工資待遇問題、職稱問題、培訓結束后的工作崗位問題等均不甚明確。使得不少參加培訓的人存在后顧之憂,嚴重影響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一些地方全科醫學規范化培訓和其他專科規范化培訓同在一所三級醫院進行,但待遇、工作安排等都明顯不同,全科醫學培訓學員的待遇沒有保證,原單位的支持力度各異。

2•3沒有經費保證,進入規范化培訓的人員培訓費由誰支付沒有明確的規定。對于個人來說這是一筆可觀的費用,因此由個人付費顯然不現實,這也影響了培訓的開展。

3師資問題

各省培訓中心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較多問題。從調查結果看,100%師資接受過全科醫學培訓的僅有6個省,其他省份均有部分師資尚未接受過全科醫學培訓,有近20%的省份一半以上的師資未接受過全科醫學培訓,利用這樣的師資開展培訓顯然很難勝任崗位的要求,這也是造成全科醫學培訓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3•1資格認證工作:目前缺乏對全科醫學師資資格認定和管理的措施,亦沒有持證上崗的相關規定,培訓不培訓一個樣,這是造成目前師資隊伍管理混亂、素質不高的根本原因。有些師資既沒有接受過培訓,也沒有從事過全科醫療工作,對社區衛生服務也是一無所知,只是照本宣科,這樣的教師很難保證培訓的質量。沒有合格稱職的全科醫學師資也是造成規范化培訓開展較難的問題之一。

3•2師資的繼續醫學教育問題:目前對師資每年必須接受繼續醫學教育尚未有明確的要求,也缺乏教育途徑,全國全科醫學類的國家級繼續醫學項目屈指可數,使得眾多的全科醫生和師資參加繼續醫學教育存在一定困難,因此使師資水平的提高受到一定的影響。

4職稱問題

全科醫師的職稱系列目前僅開展了主治醫師資格考試,且有許多省份尚未開展,基層許多工作在社區一線的醫師不知道已有全科醫師系列。大多數省份尚未開展全科醫師副高職稱的評審工作,這是造成全科醫師隊伍不穩定的重要原因。

5幾點建議

5•1充分發揮國家級和省級培訓中心的作用,加快培養合格的全科醫學師資,加快轉崗培訓的進程,增加培訓項目,滿足培訓需求,力爭完成2005年的培訓目標。

5•2對市級、縣級開展的培訓,省級中心應給予認真的指導,培訓合格由省衛生行政部門或省培訓中心頒發上崗證書,或通過省一級衛生行政部門組織的資格考試,取得培訓合格證書或上崗證。應盡快制定培訓計劃,實行目標管理,培訓和上崗資格認證同時進行。

篇(2)

循證醫學(Evidence一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證據的臨床醫學。循證醫學要求醫務人員由以理論為基礎加經驗的醫學模式向以科學證據為基礎的模式轉變,通過嚴格的檢索、挑選和評價文獻來回答臨床醫護人員提出的問題。使臨床醫療人員認識循證醫學在臨床實踐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幫助并指導臨床醫療人員檢索并利用循證醫學資源,是醫院圖書館員的職責所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圖書館針對臨床開展了一系列的循證醫學資源的教學與培訓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醫院圖書館在循證醫學資源利用的教學與培訓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國外臨床教學醫院的圖書館員較早認識到了圖書館在醫院開展循證醫學資源利用的教學中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在美國的醫院圖書館中開展了基于醫院臨床的圖書館服務。例如,在克里斯蒂安娜醫療健康系統中,學科館員通過參加臨床查房,開展針對臨床實踐中的循證醫學臨床研究證據的查找,指導臨床醫師利用循證醫學資源川;在田納西州大學醫學中心的臨床教學醫院中,圖書館在指導臨床醫師及實習醫師學習利用循證醫學相關資源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國內已開始認識到了醫院圖書館在循證醫學中的作用,通過收集、檢索多種循證醫學資源,將最佳的臨床研究證據傳遞給臨床醫師等。

從國內外對醫院圖書館在循證醫學實踐中的作用的探討可以看到,醫院圖書館員除了幫助臨床醫療專業人員查找循證醫學資源外,應讓臨床醫療人員體會到循證醫學資源在臨床實踐中的重要作用,能自覺、主動、正確地查找與利用循證醫學資源,這就需要對臨床醫療人員開展相關循證醫學資源的教學與培訓。因此,該院圖書館組織臨床學科館員,開展了針對臨床的循證醫學資源利用的教學與培訓工作。

2開展循證醫學資源利用教學的特色

2.1由臨床學科館員擔任相關的教學工作學科館員制度是以學科為基礎的對口服務模式,是圖書館為開展深層次的學科咨詢而采取的最新服務措施。為更好地開展循證醫學資源的教學,一方面圖書館組織有醫學背景的圖書館員作為臨床學科館員深人到臨床科室開辦循證醫學資源的講座及培訓等,根據臨床科室的時間、不同層次的需求,結合科室的相關臨床病例,講授在臨床實踐中如何有效地查找并運用循證醫學資源,開展與臨床結合的循證醫學資源的培訓。另一方面由各個科室選出1一3名臨床醫師擔任科室兼職學科館員,對這些來自不同科室的兼職學科館員進行包括循證醫學資源在內的常用生物醫學資源檢索等技能培訓,解決各自科室經常遇到的相關問題。至今,該院圖書館的臨床學科館員先后開展了近40次循證醫學資源利用的培訓。通過這些講座,臨床醫師進一步體會到利用循證醫學資源的重要性,并積極與圖書館配合,查找臨床研究證據,開展循證醫學實踐。在開展循證醫學資源利用教學與培訓中學科館員與臨床科室的聯系進一步加強。

2.2不斷豐富循證醫學資源利用教學與培訓內容并進行科學組織除了網絡上大量的免費循證醫學資源外,該院還購買了一系列專門的循證醫學數據庫。循證醫學資源的不斷豐富為臨床醫療專業人員提供了便利,但也對臨床醫療人員了解和利用循證醫學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該館采取了以下措施。

2.2.1制作網絡循證醫學資源導航系統并指導臨床醫師使用。目前,因特網上與循證醫學有關的網站已有5000多個,這些網站的內容新穎,且有很多是免費。為了便于臨床醫師使用,該館將常用的幾十種循證醫學網絡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并做成網絡循證醫學資源導航系統,放在圖書館主頁上,供臨床醫療人員檢索利用。

2.2.2指導臨床醫師利用循證醫學數據庫。該院先后購置了專門的循證醫學數據庫,如美國臨床醫學事實型數據庫(MICROMEDEXHealthcareSeries),循證醫學評論數據庫(EBMReviews)、臨床實證全文數據庫(ClinicalEvidence),MDConsult數據庫等。這些數據庫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價值較高,許多臨床醫師卻未曾接觸過。圖書館臨床學科館員結合不同科室的特點,將這些數據庫介紹給臨床醫師并輔導他們使用。

2.2.3指導臨床醫師利用其他生物醫學數據庫查找臨床研究證據。除了專門的循證醫學數據庫外,從常用生物醫學數據庫如CBMdisc,MEDLINE,PubMed等中也能直接查找臨床研究證據。特別是當從專門的循證醫學數據庫中檢索不到相關的循證醫學證據或臨床醫師想更多了解相關臨床研究證據時,可以考慮利用這些數據庫。將利用這些常用的數據庫檢索循證醫學證據的方法介紹給臨床醫師,指導他們查找臨床研究證據。如介紹如何從CBM-disc,MEDLINE等數據庫中檢索系統綜述、實踐指南、隨機對照試驗、對照臨床試驗、有關診斷、治療、病因、預后等循證醫學證據。

2.3多種教學形式并重為更好地為臨床服務,指導臨床醫師利用循證醫學資源,該院圖書館根據需要采取了在全院范圍內開展講座,深人臨床科室教學,舉辦臨床醫師短期培訓班及面向臨床醫師的個性化咨詢輔導等多種教學與培訓形式。

2.3.1開展全院范圍內的循證醫學資源講座。圖書館定期舉辦全院生物醫學資源的相關講座,通過講座對全院醫師進行循證醫學資源檢索與利用的宣傳及培訓。這種形式相對比較固定,參加人數較多。

2.3.2深人臨床科室開展循證醫學資源利用的教學。這是最為靈活,也是應用最多的形式。目前該館已經25次到臨床科室講課。因為不同臨床科室有各自的專業需求及時間安排,該館根據不同科室的時間科學安排講課時間和教學重點。在介紹循證醫學資源當中,結合不同臨床科室所熟悉的病例,讓臨床醫師親身體驗通過查找循證醫學證據來指導臨床決策的制定。這樣教學形式可以在授課過程中隨時進行互動交流,既讓臨床醫師認識到了循證醫學在臨床實踐中的重要作用,又調動了臨床醫師學習利用循證醫學資源的積極性。

2.3.3針對臨床醫師(含進修醫師)舉辦短期培訓班。該院臨床醫師較多,每年進修的醫師也較多,他們大多對生物醫學資源非常感興趣,該館每年分別為本院醫師及進修醫師舉辦4期生物醫學資源檢索與利用的培訓。針對參加短期學習班的臨床醫師,有重點地介紹循證醫學相關資源。如進修醫師大多來自基層醫院,當地數據庫資源較少,因此以介紹網絡循證醫學資源導航系統中的免費循證醫學資源為主,以便進修醫師返回基層醫院后,能利用自身的網絡條件查找免費循證醫學資源。新晨

2.3.4開展面向臨床醫師的個性化咨詢輔導。循證醫學資源的檢索與利用要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僅靠課堂教學與培訓是不夠的。因此該館在日常工作中根據臨床醫師提出的具體問題,開展面向臨床醫師的個性化咨詢輔導。如臨床醫師想查找某方面的循證臨床證據,該館會根據其要求,直接指導臨床醫師先利用專門的循證醫學數據庫進行檢索,如果對檢出結果不滿意,再對CBMdisc,MEDLINE,PubMed等進行檢索,通過主題詞、自由詞檢索該主題內容,然后結合循證醫學篩選臨床研究證據的標準,制定進一步的檢索策略進行組配,并根據檢索出的文獻進行適當調整,從而制定出完善的檢索策略,查找出相關的臨床研究證據,使臨床醫師在臨床實踐中進一步學習掌握檢索和利用循證醫學資源。

篇(3)

(二)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對定量資料用FOX-PRO6•0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與分析;定性資料先從錄音磁帶過錄為文本進行整理,通過閱讀過錄文本、編碼、屬性歸類、進行解釋等一系列定性分析步驟,對資料進行解讀。

結果

(一)各類醫務人員接受全科培訓現狀:本次調查的495名CHS職工中,171人為醫生,162人為護理人員,67人為預防保健人員,其他為醫技和管理人員。171名醫生中,接受過全科培訓的占39•8%,中心和服務站醫生的培訓率分別為36•9%、48•8%;成都醫生的培訓率為46•2%,沈陽為26•4%,上海為45•7%。162名護理人員中,接受過全科培訓的占12•3%,中心和服務站培訓率分別為10•5%、20•7%;成都護理人員的培訓率為36•4%,沈陽為29•3%,上海為0•0%。67名預防保健人員,接受過全科培訓的占35•8%,中心和服務站培訓率分別為24•5%、66•7%;成都預防保健人員的培訓率為5•0%、沈陽72•7%、上海28•0%。不同工作類型的醫務人員接受全科培訓的程度不同(經χ2檢驗,P<0•01),醫生和預防保健人員培訓率較高。總體而言,三市對CHS人員的全科培訓力度不夠。專題小組分析結果發現,醫務人員認為造成培訓力度不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方面條件限制而沒有機會培訓(42人次),主要表現在人員不足導致沒時間培訓和缺乏培訓經費兩個方面。接受過全科培訓的醫務人員,平均接受培訓次數為1•2次,人均培訓天數為134天,中位數為80天,不足3個月的占52•4%。其中醫生人均培訓天數為135天,中位數為90天,不足3個月的占49•2%;護理人員培訓天數不足3個月的占60%;預防保健人員平均培訓天數為105天,中位數為46天,不足3個月的占66•7%。

(二)接受過全科培訓的醫務人員對目前培訓效果的評價

總的看來,接受過全科醫學培訓的醫務人員對培訓效果的評價并不高。醫務人員認為目前全科培訓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培訓時間太短(53人次)、缺乏實踐(38人次)、重點不突出(29人次)、課程內容太多(27人次)、形式化氣氛太濃(20人次)、上級部門重視程度不夠(16人次)、學非所用(16人次)、沒有書本與講義(13人次)、培訓速度過快(10人次)及培訓內容缺乏新進展(8人次)。定性訪談資料分析發現,針對于全科醫學培訓中存在的問題,中心及服務站領導與醫務人員所反映的情況基本一致,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時間安排不合理,培訓方式沒有和中心或服務站的實際工作結合起來,造成缺課人數多,培訓達不到應有的效果(15人次);②實習安排不合理,缺乏社區實踐(13人次);③培訓對象不對口,多數培訓對培訓對象沒有要求,往往是臨床醫生、預防保健醫生還有護士都去參加,因所學專業的差異和基礎不同,造成聽課效果差別大,培訓效果差(13人次);④全科醫生的培訓時間太短,達不到培訓效果,形式化氣氛太濃(10人次);⑤培訓缺乏針對性(9人次);⑥培訓費用高,中心或服務站負擔重,影響培訓積極性(6人次)等。

(三)培訓需求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把醫務人員培訓需求意愿(有較高培訓需求意愿定義為1,無較高意愿定義為0)作為因變量,把所在城市及地區、機構、性別、年齡、學歷、職稱、工作類型、技能勝任程度、是否接受過全科培訓等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非條件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其中分類變量均設為虛擬變量引入回歸方程。模型表明,不同城市醫務人員對全科培訓需求意愿存在差別(各城市有較高培訓需求意愿的醫務人員所占比例依次為:成都91•4%,沈陽87•9%,上海66•3%);年齡這一變量的偏回歸系數為負數,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培訓需求意愿有降低的趨勢(各年齡段有較高培訓需求意愿的醫務人員所占比例依次為:<30歲為84•8%,30~39歲為81•4%,40~49歲為72•5%,50~59歲為63•3%);是否接受過全科培訓(1是,2否)這一變量的偏回歸系數為負數,說明接受過全科培訓對職工的培訓需求意愿有正效應。單獨對影響醫生全科培訓需求意愿的因素進行非條件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所在城市、年齡、是否接受過全科培訓等是主要影響因素。

(四)醫務人員對全科培訓知識的需求評估:通過各類醫務人員對全科醫學中部分科目(本次共調查了21項科目)熟悉程度(1~5分評分)的自我評價發現,目前醫生對內科和臨床基礎知識的熟悉程度較高;對外科、慢性病處理、診斷、急診處理和健康教育也較為熟悉;但對精神保健、衛生統計及社會醫學等知識熟悉程度較低。內科、臨床基礎、外科、健康教育是護理人員較熟悉的領域;預防保健人員對各科的熟悉程度均較低。各類醫務人員對全科醫學中部分科目培訓的必要性(1~3分評分)評價結果發現,醫生對內科、外科、心理學、急診處理、診斷、臨床基礎、康復技能、老年保健等知識培訓需求較高;護理人員對心理學、內科、臨床基礎、急診處理、健康教育、外科、兒科、交流技能、康復技能與老年保健有較高的培訓需求;預防保健人員對預防醫學、婦幼保健、心理學、傳染病處理等培訓需求相對較高。

(五)醫務人員對全科培訓的認知和建議:

1.對全科培訓的認知:訪談中的大多數醫務人員認為很有必要進行培訓,認為:①培訓能彌補技能的不足(36人次);②培訓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質和醫療質量(31人次);③培訓有利于所掌握知識的更新(27人次);④開展CHS需要培訓全科醫學知識(9人次)。從醫務人員對培訓的認知來看,主要是從知識、技能和提高自身素質方面考慮,很少有醫務人員能提升到針對中心及服務站服務功能的轉變、服務模式的變化而引發的對知識、技能要求的變化這一高度上來認識。

2.對培訓方式的建議:針對目前的全科培訓現狀,多數中心及服務站領導認為,醫務人員的全科培訓應結合實際情況,以分批進行、半脫產培訓、適當延長培訓時間、進行系統化培訓為好,在培訓方法中應增加一些案例討論。

討論

(一)總體而言,三城市對CHS醫務人員的培訓力度不夠。三市五區所調查的醫生,接受過全科培訓的比例均不足50%。也就是說,目前從事CHS工作的醫生尚有一半以上未接受全科培訓。在2000年12月29日衛生部下發的城市CHS機構設置原則等3個文件的通知中,針對于人員配備指出,在全科醫師資格認可制度尚未普遍實施的情況下,暫由經過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合格、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臨床執業醫師承擔,醫護人員在上崗前須接受全科醫學及社區護理等知識的培訓。按照這個標準,目前所調查的中心及服務站基本達不到這個要求,特別是由區級或地段醫院轉型的中心,對各類醫務人員的培訓比例均不高。全科知識熟悉程度與需求評價調查發現,醫生的知識面窄,提供綜合有一定的難度,對培訓知識的需求以臨床培訓需求為主。預防保健人員對各科的熟悉程度較低,反映出預防保健人員知識面窄、知識掌握程度低、專業不明顯的特點。由此可見,以目前CHS醫務人員的素質水平,提供高水平、高質量、綜合性的CHS是不現實的。醫務人員全科醫學專業素質不高,已成為制約CHS發展的關鍵問題。因此,要加快我國CHS的健康、持續發展,就必須突破發展過程中人員素質較低的瓶頸問題。

(二)建立全科醫生培養基地,強化對CHS人員的培訓,提高人員素質。要突破發展中的人才瓶頸問題及相關人員的觀念問題[3,4],充分利用CHS職工有較高的培訓意愿,加大培訓力度。對CHS全科醫學的培訓應從系統的觀點出發,進行綜合考慮。

篇(4)

統計學方法理論考試、操作技能考試成績和問卷調查數據經審核無誤后,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診斷學理論考試成績分析實驗班232人,對照班112人。分別從兩班隨機抽取50名學生的診斷學理論考試成績,統計結果顯示:兩班學生成績均符合正態分布,對照班學生平均成績為68.3分,實驗班為75.5分,兩班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操作技能考試成績分析按操作技能評分細則分別對兩班學生進行診斷學操作技能考試,包括各項臨床常用的體格檢查、心電圖讀片和診斷性穿刺檢查,總計100分。分別從兩班隨機抽取30份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學分析,并建立相應數據庫。

結果顯示:對照班學生操作技能考試平均成績為67.0分,實驗班為80.0分,兩班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調查問卷結果分析基本情況兩班共發放問卷100份,兩班各50份,收回有效問卷90份(實驗班46份,對照班44份),有效回收率為90.0%。其中男48人(占53.3%),女42人(占46.7%);年齡20~23歲,平均年齡21.6歲。實習現狀在畢業實習中期通過調查發現,實驗班有33名學生(占71.7%)能較快掌握臨床操作技能,縮短了臨床實習適應期;對照班有15名學生能較快掌握臨床操作技能(占34.1%),而其他學生需要較長的實習適應期。研究表明,實驗班教學方式能明顯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縮短臨床適應期。實習中期考試成績對兩班實習生進行實習中期考核,考核內容包括診斷學的臨床操作技能,采用百分制,由各實習醫院各科主任醫師打分。分別從兩班學生的實習中期操作技能考試成績中各隨機抽取30份,結果顯示:對照班學生的中期考試平均成績為80.0分,實驗班為83.0分,兩班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實驗班學生臨床操作技能好于對照班,學生能較快上手。

全科醫學又稱家庭醫學,相當于我國的社區醫學,傳統意義上的社區醫學在我國發展較慢。近年來,由于我國基層衛生服務條件差,各社區和鄉鎮衛生院需要大量的衛生服務人才,導致各大醫學院校相繼開設了全科醫學方向專業。我校全科醫學發展相對較慢,但醫學教學實力雄厚,各科教學均由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骨干教師負責。針對大專起點的全科醫學生主要就業方向為社區和鄉鎮衛生院,筆者認為在全科醫學診斷學教學中,使學生掌握操作技能尤為重要。在診斷學教學中穿插醫學圖片和視頻資料,并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利用仿真環境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加強操作技能培訓等;同時,與社區醫院的見習相結合,實行邊教邊學的教學模式。

與對照班的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較,實驗班教學方式多樣,注重臨床操作技能的培訓。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班的理論考試成績和操作技能掌握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班,且有顯著性差異。因此,在診斷學教學中,注重操作技能培訓非常必要。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在教學中采用與社區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驗班,臨床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遠遠好于對照班。同時問卷調查結果還表明,對照班學生實習時的臨床適應期平均為57天,而實驗班學生臨床適應期平均為34天。實踐證明,有效的教學模式能大大提高學生的醫學素質和動手能力,幫助學生較快地掌握各種臨床操作技能。

作者:張穎 趙國福 陳俊群 單位:江西醫學院上饒分院

篇(5)

2崗前培訓的必要性

我們在前期的高等院校教學評價中,進行了相關的崗前培訓,收到較好的效果。目前的醫學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都促使我們必須積極推行崗前培訓,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師資隊伍。

3崗前培訓的方法和內容

3.1入院下科前培訓

3.1.1愛院教育:首先由醫教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醫院和相關科室概況、醫院特色項目、醫療設備、科研學術水平等情況,通過介紹使學生們明白他們已是一名真正的實習醫生,讓實習生熱愛所在醫院。這樣才能使他們更快地進入角色,融入到大集體生活中,并釋放他們的熱情,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3.1.2規章制度的宣教: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是保證醫院工作秩序、防止醫療差錯或糾紛、提高醫療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法規[1]。將醫院相關規章制度進行具體詳盡的介紹,讓實習生明確各個環節人員的職責,并讓學生起監督作用,促進教學工作的落實,防止醫療事故的發生,確保整個實習過程順利進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3.1.3醫療安全教育:近年來,隨著人民法律意識的增強,患者自我保護意識日益增強,對醫務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通過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結合典型的臨床案例進行分析,讓實習生認識到醫療安全、醫療風險、醫療糾紛發生的原因和防范、醫患法律關系的重要性,明確在醫療過程中自己及患者的權利和義務,增強法律、安全及風險意識,提高工作的責任感,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另外,在醫療過程中,醫生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患者的血液、體液等情況,會接觸被污染的器械等,通過典型的例案,讓學生在醫療過程中,學會自我保護。

3.1.4醫德醫風教育:要使醫學實習生完成從一個醫學生到實習醫生的轉變,必須加強醫德醫風教育。醫德規范是指導醫務人員進行醫療活動的思想和行為準則,加強實習生的醫德醫風教育,使實習生深刻領悟到“救死扶傷”的內涵,培養高尚的職業道德意識。在醫德醫風教育過程中,要提出明確的規范要求,讓學生明確醫德醫風的基礎、重點、方向和核心等內容[2]。同時組織實習生觀看先進醫務工作者生平事跡的電影或錄像,討論觀后感,讓學生感受到先進醫務工作者的高尚情操,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

3.1.5病歷和處方書寫規范:病歷是處理醫療糾紛的重要法律依據。對實習生進行病歷書寫的培訓,可使實習生掌握病歷書寫的相關要求,明確正確書寫病歷的重要性,加強法律意識,增強責任感,重視及規范病歷書寫。另外通過優秀病史和差的病史的展示,讓學生親眼目睹病例的優劣,對其實習期間的病史書寫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處方書寫質量也具有提高醫療質量的作用。通過對處方書寫規則及注意事項、及品管理條例等相關內容的講解,可普及處方書寫相關知識及管理規定,提高醫療質量。

3.1.6計算機操作培訓:目前,大多數醫院采用電子病例和電子處方。電子病例和電子處方同樣具有法律效應。進行相關操作的培訓,可以使實習生盡快進入到臨床實習醫生的角色,避免將大量的時間消耗在電腦操作上,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醫療診治上,對提高醫學生實習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3.1.7禮儀培訓:禮儀是醫患雙方贏得尊重和愛戴,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最佳形式[3]。優美的儀態可以給病人以親切的印象,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人痛苦,提高醫療工作質量[4]。通過對實習生的禮儀形象培訓,可讓實習生給患者以良好的印象,增強患者的信任感,給患者以值得信賴的印象,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對防止醫療事故或糾紛的發生也起到積極的作用。

篇(6)

2醫學技術類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2.1在目前的高職醫學技術類人才培養過程中,各院校非常重視校、院、企合作。

但在校、院、企合作的過程中,由于經驗有限,對其內在規律掌握不足,對校、院、企三方利益的結合點研究有限。因此,在現在的教學中,盡管各學校采用了校院合作的培養模式,但大多停留在師資和實習的淺層,沒有形成一個高效保障的教學機制,造成了人才培養脫節的現象。

2.2目前高職醫學技術人才在工作崗位中使用的是高、精、尖昂貴的設備。

在實踐教學環節上,要求學校的設備投入資本較大,且有些設備具有放射性損傷,需要嚴格的防護標準,對校內實訓教學提出嚴格的要求[3]。由于實訓設備的不到位和實訓條件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學生實踐教學內容學習的不完整,體驗的不深刻,嚴重影響了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直接影響了技能水平的程度;在學生實習中,實習生不能直接操作和使用精密儀器,不能在臨床崗位進行一些實際操作,使得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質量難以保障。3.3高職醫學技術類專業學生的頂崗實習較為分散,實習管理存在一定困難,教學質量難以保障。同時高職醫學技術人員使用的儀器更新換代速度快,新技術應用的新項目較多,需要大量的職后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

篇(7)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養人才,培養出符合人才市場需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符合國家建設需要的人才。對于7年制的培養目標,應加強頂層設計,換句話說/按需培養0,隨著口腔醫療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越來越多的外資或者私人資金開始投向口腔醫療市場,高端口腔診所越來越多,但是制約這些私人或外資口腔診所醫院發展的一個問題是人才缺乏,目前高水平醫生大多集中在公立醫院,而目前我們培養出來的口腔醫學專門人才,即使是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在臨床新技術掌握程度、服務意識、人文素質、接診技巧等方面,距離能夠提供高層次口腔醫療保健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口腔醫學七年制學生具有綜合素質高、英文水平好、溝通能力強等優勢,如果善加引導,創新培養模式和方法,就能夠培養出高質量口腔醫學專門人才,就能夠適應這種人才需求,將會有越來越好的就業空間。

因此我們提出分級培養的概念:為滿足社會對不同層次口腔專門人才的需求,克服與國內同行院校/同質化0競爭的問題,對不同學制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目標化分類培養。第一層次以七年制長學制為主體,以課程國際化建設為契機,強化競爭、流動、淘汰機制,以國際化標準采取精英式教育,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口腔專門人才。第二層次是五年制口腔醫學,結合國家政策,五年畢業后再經過3年的系統培訓,目的是培養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基層口腔醫療服務的全科口腔臨床專門人才,加強臨床操作技能訓練和自我學習能力培養,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兩個培養層次實現相互流動,優勝劣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個人特點、發展潛能,選擇合適的培養模式,使我們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根本轉變,顯現出突出特色。

二、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調整教學計劃,突出七年制特色

就像前面提到過的那樣,多數院校強調7年制學生培養的/強基礎、寬口徑0,多數7年制學生的第一年在生命科學院一類的綜合院系培養,其目的是提高和強化學生的科研素質,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并不理想,首先7年制學生實際上沒有太多的時間從事科研工作,主要優勢還在于較充足的臨床技能培訓,因此這一年強基礎并沒有進一步強化他們的臨床技能,有些/刀鋒走偏0;其次,口腔醫學專業和基礎課程任務非常繁重,而他們進入口腔專業課學習的時間明顯滯后,形成了一個/前松后緊0的情況,使學生普遍感覺進入專業課學習后,課程負擔突然加重,很不適應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顯然是不合理的;最后,由于專業課學習時間不充足,想根據7年制的特點增加部分專業課學習(比如臨床新技術、新方法的介紹和拓展),也有些捉襟見肘,因此很多院校迫不得已,在專業課學習培養方案上與5年制基本一樣,這也是由于培養時間不夠造成的,這顯然不符合7年制的培養目標。因此應該認真反思7年制的培養計劃,是不是完全符合我們的培養目標,是不是可以將其第一年從綜合院校生命學院撤回來,適當增加與口腔醫學相關性更強的科學,或者使他們能夠早期接觸口腔臨床,適當增加專業課學習的時間,使專業教師有更充足的時間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這至少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畢竟沒有充足的培養時間,是不能培養出與眾不同的高素質人才的。

三、堅定不移的走國際化道路,將7年制學生培養成具有國際化競爭力的口腔醫學專門人才

篇(8)

1.1醫師培訓結束后仍需進行研究生教育。

醫學專業具有特殊性,隨著社會及醫療科技的不斷發展,用人單位在用人需求上要求高學歷人才,并要求同時具備研究生學歷、學位,這也意味著學生必須接受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而為選拔優秀一線臨床醫學人才,用人單位更愿意選擇具備良好臨床技能能力的專業學位研究生。結束住院醫師第一階段培訓的本科學歷的培訓醫師90%以上選擇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攻讀專業學位還需花費2-3年時間進行與醫師培訓具有一致要求的臨床能力訓練。

1.2研究生畢業后必須進行規范化醫師培訓。

基于用人單位對醫學生學歷的要求,為在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嶄露頭角,65%以上的本科畢業生畢業第一選擇為考研。以廣州市某醫科大學附屬教學醫院為例,錄取的本科學歷培訓醫師從2005年的92.5%下降到2012年的38.9%,而2011年更是達到最低點25.5%(見表1)。然而,按照衛生部《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辦法》規定,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均需進行住院醫師第一、第二階段培訓,國內二甲以上醫療單位招聘醫學人才均要求具備住院醫師培訓第一階段合格證書,所以取得研究生學位、學歷后必須再進行2年的住院醫師第一階段培訓。

2住院醫師培訓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聯合培養的實踐

整合醫學教育資源,提高醫學資源的有效利用率,積極探索建立住院醫師培養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是醫學畢業后教育改革的一項有力舉措。國家教育部、衛生部2012年頒布《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2013年國家教育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于批準第一批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的通知》,正式確立住院醫師培養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改革模式,這標志著我國畢業后醫學教育即將邁向一個嶄新的臺階。

2.1學生的選拔

聯合培養模式屬于精英醫學教育,生源質量要求較高,需在兩種學生層次中選拔優秀畢業生,一是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二是報考全國研究生統考生;所招學生須為參加統招高考并以一本線錄取的生源。同時制定入圍條件,其本科期間專業課程平均成績年級排名、外語水平、特長及獲獎情況均應作為入圍選拔的評判依據。成立專家考核小組,進行基礎知識、英語、面試、臨床技能操作等考核,考核形式一般為筆試、口試、技能操作等多方面結合,以確保生源的優質度。確定錄取的學生實施學校、醫院兩級管理,以醫院管理為主,學生具有培訓醫師和碩士研究生雙重身份。

2.2課程學分的互認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程包括政治理論課、外語、基礎理論及專業課。住院醫師需完成醫學倫理學、傳染病防治、醫學統計學等公共科目學習和各專業理論課程學習。實行聯合培養模式需實現兩類課程的相通及學分互認,可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基礎理論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公共科目相結合,專業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大綱中規定的專業理論課相結合。另外結合所學專業及臨床工作需要,再選修至少2門課程,達到課程的學分的并軌和互認。

2.3臨床培訓及考核的量化統一

規范化培訓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具有基本一致的臨床能力訓練。因而聯合模式的學生在培訓期間,將其臨床培訓工作量統一標準,輪轉時間統一安排為30個月以上。培訓實行導師團隊指導制,由輪轉科室推薦,按照二級學科組成導師團,各輪轉科室設專職導師一名,負責該科室輪轉期間醫學人文教育、臨床教學、臨床研究指導、出科考核等。實施學生工作量登記制度,將臨床輪轉期間的工作進行量化統計,通過結構性指標、過程性指標和結果性指標、形成一套合理的培訓量化體系,以保障高質量完成臨床培訓。

2.4科研能力訓練的并軌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側重于從事實際工作能力,以培養高級臨床醫師等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相比科學學位側重于學術理論水平和實驗研究能力,以培養從事基礎理論或應用基礎理論研究人員為目標來說,其科研要求相應較低;而聯合培養學生更需確保充足的時間進行臨床輪轉以達到醫師培訓要求,所以對其科研能力要求應酌情降低。將導師配備安排于入學第2-3年,科研訓練不脫產,靈活安排于二級學科輪轉期間,使其能結合臨床實際,學習并掌握循證醫學的理論和方法,具備閱讀和分析專業性期刊的能力,學會文獻檢索、收集資料、數據處理等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2.5學位授予標準的改革

許多專家慣用學術論文的評價標準去評價專業學位論文不能達到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所以制定分類型的授位標準側重臨床實踐訓練是保障聯合培養學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適當降低對學位論文的要求,寫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獻綜述或病例報道,并組織專家組對其文獻綜述或病例報道進行述評,論文評價合格、順利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書、通過課程考試、達到相應學分者,即可同時授予其臨床專業碩士學歷學位證書及普通專科醫師培訓證書。

3實施住院醫師培訓與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需解決的問題

隨著國家教育及醫療體制的改革,醫學教育被納入到教育部進行統一管理,住院醫師管理則由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負責,醫師培訓制度和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之間銜接不夠,人才培養內容、目標機制有所重疊,如此造成多重培養模式共存而導致臨床教學管理混亂。

3.1政府長效機制的建立

規范的培養機制是中國臨床醫生培養的發展方向,其培訓方案、培養目標、考核制度等均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質量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兩種身份在相互結合統一的過程中,在政策、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乃至不可預知的矛盾,聯合培養的順利實施,須在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牽頭指揮下,成立有效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構建有利于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與培訓醫師聯合培養有機結合的長效管理機制,認定學生的雙重身份,規范和統一各試點單位的改革工作,對改革工作給予政策支持及宏觀指導,對于提高改革的質量和效率尤為重要。

3.2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執業醫師法》的銜接

篇(9)

【關鍵詞】

CAP-LAP;培訓;質量標準;臨床醫師;檢驗醫學科

實驗室員工培訓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概念,模糊的質量標準容易造成培訓程序缺乏系統性、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評估時機缺乏嚴密性、評估內容缺乏依據、評估方法缺乏科學性、培訓檔案管理缺乏條理性及培訓過程缺乏監控指標等一系列問題。美國病理學會實驗室認可體系(collegeofAmeri-canpathologists-laboratoryaccreditationprogram,CAP-LAP)的質量標準則對實驗室的員工培訓程序、培訓內容、評估時機、評估內容、評估方法、培訓檔案管理及培訓質量監控指標等方面的要求進行了具體而詳細的描述[1]。2003年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檢驗醫學科遵循CAP-LAP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一種“誰負責誰編寫,誰編寫誰培訓,誰培訓誰評估,培訓評估有記錄,所有記錄要歸檔,培訓質量要監控”的員工培訓與評估模式[2]。這套模式歷經CAP三個檢查團的嚴格檢查均獲得較高評價。臨床醫師到檢驗醫學科輪轉培訓可達到兩個目的,一個是掌握與檢驗醫學科相關的專業知識,提高臨床醫師完成崗位職責的能力;另一個是了解檢驗醫學科全程質量管理體系,增加臨床與檢驗的信任度。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檢驗醫學科是臨床住院醫師輪轉培訓的科室之一,而我國尚未制訂臨床住院醫師檢驗醫學輪轉培訓的相關制度。基于上述原因,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檢驗醫學科呂元主任多次向醫院呼吁進行臨床住院醫師檢驗醫學科輪轉培訓的探索。2008年起,在醫院教育處的大力支持下,檢驗醫學科開創性地將CAP-LAP員工培訓的質量標準和科室通過CAP認可過程中建立員工培訓與評估模式的成功實踐經驗運用到臨床住院醫師檢驗醫學科輪轉培訓模式的實踐中。

1CAP-LAP員工培訓質量標準

1.1培訓程序必須先培訓后評估;評估不合格必須進行再培訓和再評估。

1.2培訓內容實驗室必須針對每位員工完成其崗位職責的能力進行培訓。《員工崗位能力培訓手冊》必須詳細而準確地描述每個崗位不同的培訓要求,必須包括檢測結果的判斷和解釋等技能。《員工崗位能力培訓記錄表》必須包括培訓人及被培訓人簽名、培訓項目和有效期。

1.3評估時間①新定崗人員(半年一次);②定崗一年以上在職人員(每年至少一次);③啟用新的操作項目、新方法及新儀器時;④工作輪調前一個月內。

1.4評估內容必須針對已培訓內容進行評估。

1.5評估方法①直接觀察常規操作,包括標本準備、標本處理和測試等環節;②監測化驗結果的報告和記錄;③審核檢測中間結果或工作表、室內質控記錄、室間質控結果與分析和定期檢修記錄;④直接觀察儀器保養和功能檢查的操作;⑤通過已知結果的標本和CAP室間質量評估及室內盲樣標本檢測來評估操作能力;⑥評估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員工崗位能力評估記錄表》必須使審核人員能夠明確什么技能已被評估和如何評估。

1.6培訓檔案管理《員工崗位能力培訓記錄表》存入組室培訓檔案。《員工崗位能力培訓匯總表》和《員工崗位能力評估記錄表》存入《員工檔案》。

1.7培訓質量監控指標實驗室質量改進計劃必須包括合適的質量監控指標以保證質量的持續性改進。可選擇培訓與評估等記錄為培訓過程的監控指標。可選擇CAP員工室間質量評估標本檢測結果反饋表為培訓結果的監控指標。

2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臨床住院醫師檢驗醫學科輪轉培訓模式

目前,我國尚未制訂臨床住院醫師檢驗醫學輪轉培訓的相關制度。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臨床住院醫師檢驗醫學科借鑒CAP-LAP質量標準和科室通過CAP認可的成功實踐經驗建立臨床住院醫師檢驗醫學科輪轉培訓模式,并根據培訓過程的反饋意見持續完善。

2.1入科前準備

2.1.1建立培訓團隊1)教學管理人員由檢驗醫學科主任及教學主管和教育處繼續教育辦公室管理人員組成。具體負責:①確定檢驗醫學科輪轉培訓的住院醫師數量、批次和時間(與放射醫學科相同);②制訂檢驗醫學科輪轉培訓的住院醫師的輪轉進度;③督促帶教老師編寫《臨床住院醫師檢驗醫學科輪轉培訓手冊》,經科主任審核后由教學主管匯編成冊;④監控并記錄各培訓與評估的環節;⑤實施反饋及改進機制;⑥管理培訓檔案;⑦嚴格執行檢驗醫學科和教育處雙重管理的考勤制度。2)帶教老師由檢驗醫學科主任、主管、組長和檢驗醫師組成,具體負責:①針對臨床住院醫師崗位需求制訂培訓內容;②培訓并評估相關的培訓環節;③根據臨床住院醫師的反饋意見及時改進培訓質量。

2.1.2編寫《臨床住院醫師檢驗醫學科輪轉培訓手冊》制訂培訓內容的依據是臨床住院醫師崗位職責中與檢驗醫學科相關的部分,主要包括:①網上查閱《標本采集和運輸手冊》;②指導患者、護士和其他工作人員進行正確的標本采集和運輸工作;③網上選擇和組合檢驗項目;④正確解讀檢驗數據;⑤合理使用檢驗報告;⑥掌握與檢驗醫學科交流的方式。手冊由輪轉進度表、入科培訓、入組培訓、自評表與評估表等四部分組成。每批更新一次。

2.2入科培訓由科主任和各職組室的主管主講。科室領導介紹科室的概況、通過CAP的過程和規章制度并參觀科室。醫療副主任講解檢驗科的全程(尤其是分析前)質量控制與臨床的關系。醫療主管(檢驗醫師)講解臨床醫生在檢驗科的學習要點。實驗室信息系統(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LIS)主管講解檢驗流程與LIS管理。文本主管講解文本管理制度。安全主管講解對實驗室安全的認識。教學主管講解臨床住院醫師檢驗醫學科培訓模式及注意事項。《入科培訓記錄表》由教學主管負責記錄,每位授課老師和輪轉住院醫師簽名后交科主任審核。

2.3入組培訓由各臨床組室的組長和檢驗醫師主講。

2.3.1標本接收室及抽血組1)理論講解,包括CAP-LAP對檢驗科分析前質量控制與臨床關系的要求,探討臨床醫師、護士、患者及家屬、標本運輸工作人員和檢驗科在分析前質量控制中的作用。2)現場介紹,包括門診抽血組工作流程,標本接收和拒收工作流程,標本接收過程中容易忽略的問題。3)示范,包括整個抽血操作、標本接收和拒收流程。4)專題討論:如何做好分析前質量保證的工作。

2.3.2生化組1)現場介紹,包括生化組工作流程,生化組檢驗項目、臨床意義及正常范圍,項目標本采集要求(包括注意標本送檢時間、標本拒收范圍),急診項目要求和危重患者項目急診檢驗及危急值報告項目,生化項目檢測過程質量控制,生化檢驗項目的合理使用。2)輪轉各組,包括LIS系統標本前處理小組、出凝血小組、自動生化分析小組、電泳和雜項小組。3)專題討論:如何做好生化檢測的臨床溝通工作。

2.3.3免疫組1)現場介紹,包括免疫組工作流程,免疫室檢測項目及相關臨床意義,免疫檢測項目及分析和應用免疫檢測結果,免疫室檢測項目的分類及開單要求(包括開單路徑),免疫檢測項目的特殊要求(包括患者準備、標本的采集、送檢時間等),主要是激素、甲狀腺、藥物濃度等,免疫檢測可能存在的干擾(包括患者自身問題和檢測過程中的問題),免疫檢測過程中的全程質量控制。2)專題討論:如何做好免疫檢測的臨床溝通工作。

2.3.4PCR室1)現場介紹,包括PCR室工作流程(以HBV為例),HBV病毒載量與肝炎的預后、轉歸以及肝癌患病率之間的關系,介紹HBV檢測的方法和各自的優點、局限性,乙肝病毒YMDD基因突變以及檢測的意義,我國標準化臨床基因擴增實驗室建立的意義和基本設置。2)專題討論:PCR檢測項目的臨床意義和科研價值。

2.3.5門診、急診組入組培訓1)現場介紹,包括門診、急診組工作流程,常規檢測項目所使用的儀器、方法、操作、質量控制、檢驗目的和報告方法,門診、急診生化檢驗項目的正常值、臨床意義、危急值、標本采集與運送的特殊要求和干擾因素等。2)專題討論:門診、急診組等窗口單位與臨床各科室的溝通方法。

2.3.6微生物組1)現場介紹,包括微生物實驗室工作流程,怎樣開出正確且有意義的培養單,各種微生物標本的采集、運送、儲存的具體要求,各種臨床上常見細菌的革蘭染色形狀,痰標本培養合格痰的判斷標準,血培養流程,抗酸涂片及分枝桿菌培養標本采集、送檢的要求,讀懂微生物報告表達內容、藥敏結果。2)依次輪轉標本接種、痰標本鑒定、其他標本鑒定和藥敏試驗等崗位。3)專題討論:微生物檢測項目的臨床溝通和科研價值。每組輪轉培訓結束時每位住院醫師填寫輪轉體會,組長填寫組室評語,由教學主管匯總后交科主任審核。

2.4出科考試帶教老師依據實用性的原則針對培訓內容出題并依據得分標準閱卷,閱卷后簽名。評估采用開卷考試的形式,教學主管負責監考和試卷分析。教學主任審核評估結果。

2.5反饋及改進機制將培訓內容和培訓進度列為培訓質量持續改進的監控指標,每批學員在出科考試時針對檢驗醫學科輪轉培訓的內容和進度也進行適時的不署名反饋調查。科主任定期主持召開檢驗醫學科教學會議。教學主管匯總并匯報反饋意見。教學管理人員和帶教老師根據反饋意見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完善臨床住院醫師檢驗醫學科培訓模式。

2.6培訓檔案管理《入科培訓記錄表》、組室評語和出科考試試卷由檢驗醫學科教學主管匯總后交教育處繼續教育辦公室備案。出科考試結果由檢驗醫學科主任錄入每位受訓醫師的《臨床住院醫師華山醫院輪轉手冊》(華山醫院教育處編)。反饋表和改進措施在所有授課老師和科主任簽名認可后,由檢驗醫學科教學主管一式兩份交檢驗醫學科和教育處繼續教育辦公室備案。

3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臨床住院醫師檢驗醫學科輪轉培訓模式的成效和體會

3.1培訓成效檢驗醫學科按照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臨床住院醫師檢驗醫學科輪轉培訓模式培訓了10批共100名臨床住院醫師。受訓完畢的臨床住院醫師針對輪轉培訓的內容和進度提出了97條具有建設性的反饋意見和建議。檢驗醫學科召開相應的教學會議,認真對待每一條意見和建議,集體討論合理的改進措施并付之實際行動,取得2008-200年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臨床住院醫師輪轉培訓質量綜合評價第一名的優秀成績(圖1)。

3.2實踐體會

3.2.1《臨床住院醫師檢驗醫學科輪轉培訓手冊》的重要性《臨床住院醫師檢驗醫學科輪轉培訓手冊》針對提高臨床住院醫師完成崗位職責的能力編寫,受訓醫師普遍反映實用性很強,可作為工具書長期使用。手冊是臨床住院醫師檢驗醫學科輪轉培訓與評估的依據,豐富多彩的培訓方式有利于臨床住院醫師消化培訓內容,開卷考試的形式有利于臨床住院醫師歸納總結培訓內容。

3.2.2反饋及改進機制的重要性實踐證明不署名的反饋調查反映出臨床住院醫師的真實想法并能實時監控培訓質量。檢驗醫學科定期召開相應的教學會議,集體討論每一條意見和建議合理的改進措施,有利于及時發現培訓過程的問題、解決問題并保證培訓質量持續改進。

篇(10)

趙銥民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認為,究其原因, 并非各級干部不盡心盡責,也并非資源不充分、不到位。其最重要的原因是,震區衛生行政管理干部災害醫學知識、應急處置經驗嚴重缺如所導致的應急處置能力低下。

為履行全國政協委員的職責,趙銥民在震中、震后先后訪問調查了震區和震區外的62位市、縣級衛生行政管理干部。他痛心地發現,他們竟無一人接受過系統的關于災害應急處置能力方面的培訓。而醫療系統能在各次重大救災中有出色的表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過了系統、規范的應急處置培訓。

“雖然我們可以原諒和理解這些失誤和不足,因為這樣的大災害畢竟罕見,但是,這些教訓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趙銥民說,“我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地震、洪災、泥石流等頻發的多災國家,此外還可能經常面對重大疫情、重大交通事故、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因此,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有足夠的思想準備、知識準備、技術準備、物資準備去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災難。”

為了在未來的災難或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能更高效地組織實施救治,減少損失,趙銥民建議,國家衛生部門應重點建立市、縣兩級的衛生行政管理干部進行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培訓機制,提升干部的履職能力。同時,他就此問題提出三點具體建議:

上一篇: 搬遷工作方案 下一篇: 幼兒園師德師風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先锋影音资源国产性爱教学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中文 |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男人aⅴ第一网站 | 最新色福利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