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4:58: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養成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對于養成教育自古以來就有精彩的見解,作為一名教研員,我對于中國古代的《弟子規》中涉及的養成教育的論述印象深刻,通過對《弟子規》的深入學習了解,結合自身在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思考,我對養成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反思。
首先,現在的青少年思想極為活躍,知識儲備也很充足,但現實生活中自我管理能力較為欠缺,我認為《弟子規》中“謹而信”一段做了精彩的論述,從孩子的起早、穿衣、行走等生活細節耐心引導,從而形成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好習慣。
反觀現在孩子的日常生活,房間亂七八糟、衣褲鞋襪到處亂扔,上學時忘帶課本,這些問題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大量存在,究其原因是家長、學校對孩子自我管理這一好習慣沒有重視,沒有培養好。對于這一問題,首先應該從點滴細節做起,記得有一位名人說過:“好習慣的形成至少需要三周的反復訓練,才能形成自覺的習慣。”所以,依據孩子不同的年齡段,給他們制訂相應的訓練計劃,家長更要做好監督約束管理,做好獎懲工作。
其次,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應該由孩子管理自己的學習。我認為這一觀念首先應該給家長樹立起來,大膽放手讓孩子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自我管理。比如,讓孩子自己訂立學習計劃,安排學習時間,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效率的概念。
再次,現代社會誘惑很多,必須讓孩子養成自我約束的好習慣。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建立“對”“錯”以及“可”“否”的觀念,而不是一味地打壓,要讓孩子知道標準以及父母對事情的看法。比如,《弟子規》中“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就是對生活中的細節做了規定,也只有規定明確了,孩子才能知道該怎么去做。
課堂是誠信培養的主陣地,教師則成為誠信培養的主導。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可見,教師必須具備誠信美德,也就是要有誠實守信的態度,與人為善的情感。身教勝于言傳,作為教師要為人師表,率先垂范。帶頭講誠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身體力行,以教師高尚的品行,人格魅力,誠信的作風取信于學生,做誠信的表率。與此同時,在語文、數學等各學科中滲透誠信培養。
1.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誠信培養,促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各學科教材中有關于學生誠信培養的內容,教師可以直接利用,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知之為知之等良好學習習慣。如《品德與生活》第四冊《紅領巾胸前飄》一課中,要求學生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教師在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在誠信培養之中養成良好習慣。
2. 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拓展和滲透誠信培養,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在數學課堂上,顯性的培養內容較少,教師則可以挖掘教材,運用隱性內容進行滲透和拓展。此外,每周一節的班隊會課,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途徑。
二、誠信之花,開滿校園,培養學生優秀公民素養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學校作為育人基地,讓學校開滿誠信之花,必然對培養學生優秀公民素養等養成教育具有促進作用。
學校開展的誠信系列活動,培養了學生誠實守信等優秀公民素養。如:學雷鋒活動,辦誠信手抄報活動等與傳統美德教育結合,調動學生自我發展、自我提升的積極性,在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活動中,使學生受到優秀公民素養的培養。
1. 你學雷鋒活動。雷鋒是誠信的典范,在開展學雷鋒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拓展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中國歷史上綻開著無數誠信之花,奏響著無數誠信之歌,演繹著無數誠信的絕唱。周文王為了招攬天下賢士,曾“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正因為他那沉甸甸的誠信,才讓我們看到了他坐擁天下的局面。焦裕祿等人的清正廉潔,無私奉獻,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他們的坦誠守信激勵著一代一代的華夏兒女,才使我們的民族一步步走向繁榮富強,以此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等優秀公民素養。
2. 組織學生辦手抄報活動。通過全體學生參與辦誠信手抄報,調動學生收集誠信故事、誠信名言等資料,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不欺騙、不隱瞞,才是真正的人生態度。遠離爾虞我詐與圓滑世故,多一份真誠的感情,多一點信任的目光,腳踏一方誠信的沃土,從而澆灌出學校滿園誠信之花,夯筑起學生人生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
三、誠信之水,潛入家庭,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家庭中滲透誠信,讓它如春雨潤物,潛移默化,以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1. 是玩游戲也要講誠信。教育孩子在玩游戲時,答應了別人的是必須做到。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父母為了培養和鍛煉孩子的健全人格,通常抓住孩子生活中誠信教育的機會,隨時隨地進行教育,絕不姑息遷就,因為他們的教育針對性強,很少空談大道理,所以往往更具時效。
2. 是誠信比金錢更重要。家長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欺詐行為,但對孩子要進行正面教育,讓孩子相信誠信,讓孩子知道誠信比金錢更重要,以利于孩子樹立健全人格。
(一)在中小學養成教育中欠缺系統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課重視程度不夠。表現在一些學校擅自取消或減少心理健康教育課,一切為數理化讓路。影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帶來養成教育的效果不遂人愿,比如:中學生"惡作劇"、"踹門"等損壞公物等較為常見的不良行為,一般是由"搞笑"、"發泄不滿或表現膽量與能力"的心理所致。這種不健康心理下是不可能形成愛護公物,關愛他人的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再如:現在的獨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愛等原因自我意識強,學習不好怪父母沒給一個好腦袋,怪家長沒送自己去一個好學校,怪老師的教學方法不適應,看不起他等等,我們不排斥有教師、家長的因素,只是學生過多的對他人責怪,而不是從自身學習態度、目標、方法、習慣等方面找原因。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必然導致對自己失去信心。
(二)養成教育的放松,缺乏一貫制實施。名人劉芳說過:習慣的養成靠堅持,堅持就有習慣,給學生一個機會,學生還你一個驚喜。我們缺少驚喜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堅持。斯托達德說:"做一切事情都應盡力而為,半途而廢永遠不行。"相當一部分學校和教師未能將養成教育認真堅持下去有諸多因素造成:
1.現在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導致的。各級教育部門考評教師和學校的重要指標就是看考試的成績和升學率,社會各界也只關注學校升學率和學生成績。這樣的評價機制導致教師、學校重智育輕德育,多課業輔導,少養成教育訓練和活動,使一些學生學習成績是在教師強壓手段之下,不自覺被動中獲得,一旦放松成績直線下降。
2.漫長的養成教育之路和挫折,使一些學校教師放松堅持養成教育計劃的實施。人的養成教育過程很漫長,也很難。從幼兒開始小學、中學一遍一遍反反復復說教感化、訓練和活動,對于差生有時效果令人失望,如果性格修養不過硬,情緒激動之下,過激的語言和過激的教育手段會給學校和教師帶來一票的否定,這使得一些教師和學校放松養成教育。當然不能排斥教師的修養度也會對養成教育造成影響。
(三)學校養成教育欠缺從師生每個人做起,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比如:課間休息時,教學樓內咚咚踹門聲響個不停,一些教師和學生就是沒聽見,我們不排除專注備課和寫作業的可能,也不排除習慣了這種聲音以及認為是班主任的事的可能。養成教育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來完善。
二、完善養成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學校全體教師的素質,從我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
言教是養成教育的基礎,身教是養成教育的關鍵,請教是養成教育的紐帶。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而教書的目的是為了育人,只管教書不管育人的教師不是合格的教師。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首要的任務就是學會做人即養成教育。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本身的思想素質和行為在養成教育中尤為重要。因為己不正焉能正人。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教師良好的品格是一顆種子,他一旦灑在學生的心里,就會綻放燦爛的花朵,對學生一生都可能產生深刻的影響"。由此,提高教師素質,從思想上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我們教育和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切不可忽視從小事做起,以身作責,身先垂范。謀求以高尚的品德引領學生,以豐富的知識提升學生智慧,以細微的行動帶動和感染學生。從而在教育和示范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品德和價值,實現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凌源市實驗小學把《三字經》《弟子規》和《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古詩定為學生的必背內容,又從《論語》《老子》《中庸》等文化典籍中選取名篇名句編印了《小學生經典導讀》教材,要求學生不僅會誦讀,還要能熟背,并在此基礎上推動“養成教育課程化”,即在學前班、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開設國學經典導讀校本課程―國學課,每周授課兩課時。經過反復探索,國學課已經形成了“分享引入―讀誦理解―故事明理―演練導行―生活力行”五步教學模式。課堂通過故事、游戲、歌詠、表演等形式,讓孩子們在樂中學、樂中解、樂中行,使養成教育空洞的說教成為學生內在素質的需要,使良好行為成為學生自覺的行動。
課題引領,養成教育校本化
2006年3月,學校啟動了“經典誦讀國學啟蒙教育工程”,并以“國學啟蒙為載體對學生實施做人教育”這一科研課題為切入點進行校本研究。課題組根據《中小學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結合《三字經》《論語》《常禮舉要》《朱子治家格言》等經典,編寫了《好習慣伴我快樂成長》《實驗小學師生文明禮儀常規》等校本教材,對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禮儀習慣進行明確規定,教材分“在校篇”“居家篇”“社會篇”三個篇章,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劃分為低、中、高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側重,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學生、在社會做好少年,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特色活動,養成教育多元化
學校不斷探索和創新養成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開辟多種途徑實施養成教育,把良好習慣的培養融入到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之中。
書香校園,讓讀書成為習慣。學校建設“以讀書長知識,以讀書樹理想,以讀書促養成”的書香校園,讓讀書成為習慣已經成為凌源市實驗小學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一項重要舉措。學校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開展了快樂讀書“六個一”、校園“讀書節”等活動,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深受全體師生的喜愛。以活動促讀書,以讀書促學習,以學習促文化品位的提升,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讀書習慣,而且夯實了學生的文化底蘊。
“日行一善”,讓美德成為習慣。學校在學生理解經典、背誦經典的基礎上,開展了“日行一善”的踐行經典活動。要求學生每天最少做一件好事,善大善小憑心而做,然后記錄下自己認為值得記錄的善行,在國學課上進行分享,班級每周評選一名“班級美德星”,年級組每月評選“年組美德星”,學校學期末評選“校園美德星”。“日行一善”活動通過“知善、行善、揚善、樂善”的過程,使學生懂得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讓中華民族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的傳統美德,逐漸融入學生的生活,并內化為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
陽光評價,養成教育常態化
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一個“外化―內化―外化”的過程。為了使教育過程循序漸進又能持之以恒,學校創建了“紅領巾好習慣銀行”和“星級少年”評價體系,為每一名學生建立“快樂成長袋”,設立“壞習慣集中營”,促使學生按計劃逐漸改掉不良習慣,養成好習慣。
(1)父母長輩的溺愛。現在的中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和爺爺、奶奶對其無比寵愛,甚至溺愛,而對孩子缺乏應有的教育指導,這就導致學生養成了許多不良行為習慣,如嬌生慣養、好吃懶做,對學習漠不關心,對長輩不尊重,以自我為中心。
(2)缺少正確的家庭教育。一部分學生家長,尤其是在農村,家長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對孩子的教育沒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和目標,不但自己不能給孩子以榜樣示范,而且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也不能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僅是簡單粗暴地進行打罵,從而使孩子對家長失去了信任,產生了逆反心理,向著岔路越走越遠。
(3)望子成龍。當前社會形勢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都很高,想讓自己的孩子考名牌大學、考研究生、讀博士甚至出國留學深造。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家長包辦了一切,孩子只需負責學習。這就導致部分學生產生了除了學習,對其他一切都漠不關心的態度,從而助長了這部分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形成。
(4)特殊家庭的影響。特殊家庭環境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人生觀的形成影響是巨大。如單親家庭,這些學生由于父母離異、家庭破裂,其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和傷害,容易形成固執己見、性格孤僻的不良心理。他們缺少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尤其缺乏父母的管教,經常會無故逃學曠課,甚至無禮地對老師進行頂撞。另外,隔代監護家庭的問題對學生的影響也比較大。現今,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他們長期不在家,把孩子的監護任務交給了上一輩,而隔代監護的老人不但經濟上困難,且體力、精力、心理等各方面都已經跟不上孩子的需求。他們對孩子的管教基本上是放任自由,這極易使學生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氣。再有“空巢”家庭。這些家庭的孩子無人監管,父母、長輩都長期在外工作,因無人管束,缺乏自控能力,所以他們極易受社會青年引誘,把逃學、曠課當成家長便飯。
2.學校教育的影響
學校教育的一些弊端,極易使學生產生不良行為習慣。如教育改革雖已經全面實施,但以升學為主的教學模式還是沒有從根本上得以改變,對一個學校教學好壞的評價還是以升學率為主。在這樣的教育機制下,很多學校的教學重點仍是只放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重視不夠,尤其對一些紀律較差的學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從而致使一些學生的不良行為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糾正,這在無形中也助長了不良風氣的形成。3.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當今社會復雜多變、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嚴重影響到了閱歷不深的學生。如吃喝穿戴的攀比、哥們義氣、不良信息等方面的影響,都極易使涉世不深的學生走向歧途。
二、如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就必須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為此,社會、學校、家庭都應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齊心協力、齊抓共管,把學生的養成教育確實落實到實處,才能促使他們健康成長,使之成為未來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一)家庭的正確教育和引導是必不可少的做好家庭教育,這就需要家長加強自身學習,掌握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生理與心理特點,正確引導,耐心教育,從而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為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這樣講“良好的習慣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在長期小學教育工作中,使我深深地懂得小學階段是人的成長的起步階段,也是人的良好習慣形成的初始階段,培養良好習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好的習慣使人受益一生。作為和學生朝夕相處的老師更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最重要力量,以己之見,淺談養成教育的點滴做法。
一、養成教育抓點滴細微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今年我有幸代了一年級,一年級學生要養成的習慣涉及生活、學習等方面,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都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教育。可是,如此多的“該”與“不該”往往使剛入學的小學生顧此失彼、應接不暇,單憑老師的說教,效果不理想。為此,我把對學生行為習慣的要求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學生很感興趣。如上課鈴聲一響后,小班長帶領同學邊拍手邊唱:“鈴聲響,進課堂,手放好,胸挺直,兩眼平視向前看。”學生邊唱兒歌邊檢查自己的坐姿,自然地進入上課狀態。再如在課前準備這個學習習慣培養上,我們班級是這樣做的:學生在上完一節課后是不能馬上下課的,他需要把下節課的學習用具準備好放在桌子的指定位置然后再下課。因此,養成教育要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地,需要從學生點滴的養成教育抓起。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在校園內輕聲慢步地行走,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上學衣帽整齊等等,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實是實實在在的素質基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臺起于壘土”,所以養成教育必須從小從點滴抓起。
二、養成教育重身體力行
對于學生而言,教師是具體的道德概念的化身,不管有無進行教育的自覺性,都會成為學生仿效的標準。特別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的模仿力強,可塑性大,熱切地關注著周圍的人和事。平時我們教師要身體力行,身教重于言教,長期堅持,學生會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求學生每天到校認真早讀,我必會在輪到我的早讀課在教室和學生一起學習;要求學生不在教室內大聲喧嘩,我必會輕聲細語對學生說話。要求學生整理好學習用品,我也必會在我批改好作業后整齊放好作業本。當地面有紙時,我總是撿起來;教室桌凳歪斜時,我總是整理齊;當下樓梯時,我總是靠右邊走……這一切,學生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慢慢地學生都會照著我的樣子去做。總之,要求學生做到的,我都會努力要求自己首先做到。學生受到這種行為的影響也都會自覺堅持學習。
三、養成教育需榜樣激勵
模仿是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模仿的對象是無窮的,尤其是小學生模仿性能強,為學生樹立榜樣,是行為規范訓練的有效形式。根據這一特點,我經常利用中午的時間,用電腦給學生播放一些少兒奇才故事,如“孔融讓梨”、“匡衡鑿壁借光”、“張良拾履”等名人故事,使學生了解到,他們能成為名人,與他們小時候養成的良好習慣分不開。也就是說:“好習慣成就好人生”。通過聽故事看錄像,使學生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一種自尊自愛、自我激勵的動力,還提高了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幫助他們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在學生中開展“身邊的榜樣”、“我要向他學”“送自己一個好習慣”等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學習對方的優點,鼓起超過對方的勇氣,促使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工作措施:
一、明確教育目標,加大力度,確保落實到位。
二、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形成校長全面負責,其它領導教師齊抓共管。
三、強化養成教育隊伍建設
四、做好三個目標的評比檢查,確保公平公開。
五、以少先隊基礎陣地開展豐富多采的活動,鞏固養成教育成果。
六、切實實施目標管理與崗位責任制掛色,定期評比兌現獎罰。
具體工作途徑:
1、主管領導及教師召開養成教育研討會,逐步完善《養成教育要求與評比標準》的各項內容。
2、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召開養成教育擴大會,各班主任及科任教師結合班級實際及所教學科內容,制定出工作計劃,并邀請學生代表參加,強提參考意見。
3、利用班隊會形式,對《守則》、《規范》、《養成教育要求及評比標準》學習,逐條落實,使學生能背誦在口,實踐在行。
4、各班教師都應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思想動向,明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針對性的做好學生思想的輸導工作,訓練學生養成自覺的習慣。
5、各班設立養成教育評比園地及好人好事記錄,《規范》、《守則》、《養成教育要求及評比標準》上墻。
6、切實做好三個目標評比及檢查情況。建立領導、教師、學生三級督查小組。每小組由一位值班領導,一名教師及一名學生代表組成,檢查措施:
(1)值周領導全面負責隨時抽查。
(2)值周教師和值周學生定時檢查,每日由一名科任教師,一名值周學生定時檢查,一同進行扣分,由值周同學執筆記錄,記錄冊由教師負責保管。
(3)其它值周學生定點上崗檢查,在校門、大廳、二、三樓值勤處配合領導、教師檢查。
7、領導隨時抽查《守則》《規范》《養成教育要求及評比標準》的掌握情況,熟知率至少達到95%。
8、對值周人員進行必要的培訓,增強他們的思想意識,提高工作質量,使檢查工作有條不紊,公平公正地開展。
9、負責的領導教師必須嚴格進行檢查,做好成績累計工作排出名次與本周檢查的總結、記錄一起于每周五下午第一節課前上交到少先隊。少先隊將檢查記錄累加,評選出本周的紀律、衛生、好人好事流動紅旗獲得者。每月由紀律、衛生流動紅旗次數評選出精神文明班級。
10、對檢查中的問題及時反饋。
每周五定為例會日,安排養成教育工作階段性總結,各班主任應明確扣分原因,確定今后努力的重點特別應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教育。
11、少先隊是小學生的先進組織,充分利用少先隊這塊陣地,開展“三個一”活動,組織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學雷鋒樹新風,尊老愛幼等教育,鞏固與完善養成教育成果。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145-02
幼兒園是孩子最初接受啟蒙教育的場所,應當考慮到“養成教育”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小而言之,對于孩子的全面發展,大而言之,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少兒期是形成性格的最關鍵時期。在此階段,幼兒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知道做人的道理,以后即使是學到的課本知識再多,也很可能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因某種原因而前功盡棄,或走上社會成為一個“半廢人”。因此,很有必要對幼兒園養成教育進行探討。
一、養成教育的概念
養成教育的思想起源很早,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陳鶴琴認為:“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 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 所以幼年時代, 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我們知道幼稚期(自出生至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么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而我則認同錢文忠在解讀《弟子規》中所述的觀點:就是讓他們從小養成一種守規矩、守規范、懂道理的習慣。
二、養成教育的內容
它以社會公德、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規范為主要內容。具體內容如下:
1、道德習慣――道德習慣是指在道德意識支配下出現的較為穩定、持久的道德行為。
2、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多次重復和練習而鞏固下來并變成內心需要的行為方式。
3、生活習慣――生活習慣是幼兒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有關飲食、起居、衛生、消費等習慣。
4、勞動習慣――勞動習慣是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熱愛勞動,積極參加勞動,并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的行為習慣。
5、行為習慣――從小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能更好地為幼兒全面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
三、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國內外許多教育家所達成的共識:對于人的一生而言,任何知識都可以日后通過繼續教育、終身教育去彌補,唯有人格的養成是從小培養并且基本定型。一個年輕人如果不懂規矩,將會遇到許多麻煩和困難。我們已經充分意識到,知識和規矩的失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問題。幼兒園教育以3―6歲為主要對象,是兒童社會化的初級階段,是培養道德品質、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基礎階段,也是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實踐證明社會越是進步,科學越是發展,就越需要重視養成教育,使孩子們真正做到“好習慣早養成益終身”。
四、幼兒園養成教育
1、幼兒階段實施養成教育的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幼兒教育是人生的起始階段,是終身教育的起點。如果我們培養的孩子知識、技能沒有問題,就是不怎么懂規矩、守規矩,那他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后,又怎么能指望這樣的人遵守社會行為規范?進入企業或者單位又怎么能遵守規章制度呢?所以在幼兒園開展“習慣養成教育”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2、養成教育目標
養成教育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孩子從小養成懂規矩、守規矩的良好習慣,按照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和禮儀規范接觸社會,進入社會乃至為社會服務,從而成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3、幼兒園養成教育的方法
(1)營造情景氛圍 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
(2)師幼共同制定行為規范準則
剛入園幼兒對于幼兒園的一切都很陌生,特別是對集體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更是難以接受和適應,我們就結合具體事物向幼兒說明幼兒園需要遵守的一些常規,并說明應怎么做,為什么要這樣做,保障班級活動順利、有序進行。
(3)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飲食習慣,二是睡眠習慣,三是個人衛生習慣,四是正確的坐姿、站姿、閱讀和畫畫姿勢等。①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教育。《綱要》中在教育目標要求到:幼兒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園作為幼兒步入社會的第一道門檻,因此這一時期要給予幼兒適當的引導、啟發和教育,發展幼兒的智力潛能,同時還要培養他們良好地鍛煉習慣和衛生習慣,促進他們的身心和諧發展。②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③文明禮貌養成教育。它是指:講話態度方面的要求,從學前兒童掌握口語開始,就要求他們在言語交往中,要態度自然,不允許撒嬌和粗暴地講話④遵守集體規范的養成教育。幼兒園是孩子集體性生活、學習的場所,許多活動都是集體進行的。遵守集體規范教育應以常規訓練為主。
(4)教師要重視示范性教育影響
①在孩子入園時段園領導站在大門口迎接孩子,主動熱情地向孩子們問好,孩子們也會主動和我們禮貌的打招呼。②日常班級管理中,利用幼兒對教師高度崇拜的心理,使他們對教師的各種行為表現都能認真地模仿和學習。
(5)積極鼓勵 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教師要巧用激勵機制,通過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以及師幼之間的情感來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物質強化和精神鼓勵相結合。 (6)家園配合 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家長是幼兒園教師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的原則,吸引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
幼兒的社會性培養需要家、園、社會保持一致、密切配合。唯有如此,養成教育才能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陳鶴琴全集》第二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117-120.
[2]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陳鶴琴全集》第二卷, 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674―675.
美國著名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經研究發現,一個人一天當中的行為中只有5%屬于非習慣,而剩余的95%都是習慣,而且一旦形成某種習慣之后就難以改變。因此,習慣作為一種“自動化”的演化過程,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對幼兒園幼兒進行養成教育的幾點探索和嘗試,僅供參考。
一、構建良好環境,將良好習慣融入其中
我國現代幼兒教育事業的開拓者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凡是可以給幼兒刺激的,都是他們的環境。”可見,環境對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需要構建輕松、愉悅、自然、和諧的教育氛圍,所以幼兒園中的每一項事物都應對幼兒產生有益影響,我們要讓幼兒園中的每一塊墻壁、每一樣物品、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都能與幼兒進行對話,不斷促使幼兒對自身的行為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不知不覺中滲透良好的行為習慣。最重要的是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1)在閱讀區域,鋪上地墊,在墻壁或閱讀板上張貼圖文并茂的兒歌,引導學生靜靜地閱讀,并愛護每一本圖書;(2)在操作區域,可以提供形象奇特的垃圾桶,引導幼兒操作之后自己收拾和清理雜物,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3)在生活區域,可以提供各種樣式的服裝、鞋帽,還可以準備“美食”和“調羹”,讓幼兒自己穿衣戴帽、喂食吃飯,以強化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4)班級中可以設置評比區域,對于表現好、習慣好的幼兒給予相應的獎勵,以增強幼兒的習慣意識。此外,還可以將文明用語、衛生習慣、交通安全、環境保護等內容用藝術化的方式布置成豐富多彩的墻飾,當幼兒經過樓道、墻面、活動區、班級時,隨時都能感受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氛圍。這些絢麗多彩的畫面,隨時都可以給幼兒相應的提醒,使他們在看、聽、說、玩的過程中接受養成教育,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有目的地設計活動,強化幼兒良好行為
3~6歲的幼兒,一般自控能力較差,他們雖然知道應該怎樣去做,但是往往搞不清楚為什么要這樣做,所以經常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或者良好習慣沒有得到鞏固。所以如果對幼兒進行單純的說教是無濟于事的,我們要采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設計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活動,以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例如,幼兒如果在吃飯時出現說話、交頭接耳、將不喜歡的菜扔在地上等不良行為,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飯菜香噴噴》《白白的饅頭哪里來》等活動,讓幼兒充分了解農民伯伯的不易與辛苦,從而懂得愛惜每一粒糧食,不能浪費糧食,也不要偏食和挑食。然后準備各種水果、蔬菜等材料,讓幼兒自己動手制作簡單的飯菜,使他們從擇菜、洗菜、切菜、炒菜等一系列活動中體會廚房阿姨的辛苦,還可以安排幼兒輪流充當小班長,對表現較好的幼兒提出獎勵和表揚。通過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活動,可以幫助幼兒提高認知,使他們懂得正確的生活道理,并在情理交融的過程中,讓學生真正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教師要善于運用趣味的游戲活動來幫助學生提高認識,讓學生在情境交融的游戲過程中愿意主動做出好的行為。比如,通過“娃娃家”的游戲,讓幼兒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和諧相處、禮貌待人;通過“開商店”的游戲,促使幼兒主動與人交往,培養幼兒誠懇禮貌的良好習慣。
三、加強正面教育,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幼兒養成階段,沒有問題的大小區分,要知道問題都是由小開始積累的,所以,我們要本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原則加強正面教育,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有很多不良習慣只是表現在個別學生身上,看似不突出、不普遍,但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這種不良習慣就會在幼兒群體中開始滋生并廣泛地傳播,這時再進行正面教育就為時已晚了。比如,輕度暴力、不文明的語言行為等;但還有些不良行為習慣看似比較嚴重,但隨著幼兒心理的成熟就會不斷地減少甚至消失,比如,不注意衛生、自控力差等。所以,我們教師在進行教育時要注意分析問題的輕重緩急,積極挖掘教學優勢資源,從負面影響大的不良習慣入手,及時制止不良行為習慣的擴散和發展。例如,我所教的班級去年新轉來一個小男孩,由于是外地的新生,從小比較喜歡往高的地方爬,每當教師不注意的時候就會爬到高處的地方,但多虧我發現及時,并進行了制止,但終于又一次在我沒有注意的情況下爬到了課桌上,并向大家炫耀自己的勇敢,然后直接從課桌上跳了下來,但好在沒有發生什么危險。因此,我只是對這個學生進行了批評教育,告訴這個學生這種行為的危險性,但這個學生只是覺得心中委屈,卻絲毫沒有將我的話放在心上,依舊我行我素。直到一次家長會上,有幾位家長反映發現自己的孩子養成了爬高的習慣,總是喜歡爬到高處炫耀自己的勇敢,這時我才意識到不良習慣是具有傳播性的,如果再不加以制止,必定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于是我開始著手計劃教育方案,利用課下時間從網上搜集了有關安全方面的案例和資料,制成了主題名為“珍愛生命”的多媒體課件,將一例例“有血有肉”的真實案例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幼兒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這樣一來,遠比教師口頭批評效果要好得多,讓幼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自覺修改不良習慣,從而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四、加強家園配合,矯正幼兒的不良習慣
造成幼兒不良習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和幼兒園教育的原因,也有社會環境的原因,還有幼兒自身發展水平的原因。所以說,對不良習慣的矯正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從發現引起不良行為的線索開始矯正:(1)形成積極的情感認同體驗。具有不良習慣的幼兒一般存在偏消極的態度定式,其周圍的人際關系也不是很正常,所以應從調整幼兒與周圍幼兒的人際關系著手處理,要求教師真正愛護幼兒、尊重幼兒、關心幼兒;教育全體幼兒要互相幫助,尤其對于具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幼兒,可以采用一對一、互助組的方式,幫助幼兒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認同體驗。(2)持之以恒,反復矯正。壞習慣的形成是非常容易的,但是矯正壞習慣的過程卻是漫長的,需要持之以恒、反復矯正,這就需要廣大教師不急不躁、反復督促,一定要按照幼兒的身心發育規律進行矯正。比如,一位小朋友每天一回家就看電視,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我們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互相配合、長期堅持,最終幫助齊心協力幫助幼兒改掉不良習慣。
總而言之,幼兒養成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我們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要從生活細節入手,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以愛的名義進行引導,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將是幼兒一生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孫彥霞.如何提升幼兒一日生活的養成教育價值[J].家庭與家教:現代幼教,2009(12).
[2]江玲玲.榜樣示范在小班養成教育中的運用[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1(1).
調查發現學生習慣養成與教師的教育觀念轉變有關。教師中或多或少存在重學生學習成績提高,忽視學生習慣的培養,重視優生評價,忽視后進生評價的現象,這些現象與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倡導新課改理念,轉變學生觀是當前一項重要的任務。
(二)學生習慣養成與學校常規教育相關
調查發現有的學生做錯事不承認,有的學生發現教學樓有臟物裝做沒看見,雖然教師經常說教,但往往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學校在進行矯正教育中往往堵得多,疏導得少。說教批評多,引導少。長此以往,導致學生說謊話,不誠實,自我約束能力差。良好行為習慣是做人的基礎,如果學校能有效抓好學生常規教育,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誠信習慣,對提高教育實效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多種途徑,抓好學生養成教育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智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鍛煉身體的習慣。”養成教育關系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寄宿制學校加強養成教育是學生成長規律的內在要求寄宿制學校學生在校時間多,學生生活在學校,學習在學校,活動在學校,學校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生活實踐的空間。但如果寄宿生的吃、住、行、生活得不到妥善合理的管理,那么,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就無從談起,無論從人的成長規律,還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寄宿制學校必須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
(二)寄宿制學校加強學生養成教育彌補了家庭教育的不足
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現在的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很差,不會做飯,不會洗衣服,不會料理自己的起居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缺乏必要的獨立生活能力。有的孩子雖然知識豐富,頭腦發達,但因缺乏獨立生活能力,成了由人供奉的“天才”。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引出的一系列問題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寄宿制學校進行養成教育有其潛在的優越性和重要性,能彌補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中的不足。
(三)寄宿制學校加強學生養成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首先,養成教育是由基礎教育的任務決定的,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術和身體心理素質,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學會健體”。其次,學生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養成教育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良好的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就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另外,加強養成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需要。
三、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具體實踐
(一)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的變革
我班人數多,適合組織八人學習小組。各小組自成一塊,相對獨立,同時各小組有一定的間距,便于學生走動交流。每個小組推薦一位責任心強、具有一定組織能力、富有愛心的學生擔任組長,管理本組全部事務,使小組成員增強獨立感、責任感和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