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4:57:5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專英語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電大開放教育中英語專業學生的現狀
隨著英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社會在職人員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選擇了英語作為他們繼續教育的專業。在電大開放教育的英語專業的學生中,包括了各個行業和領域的從業人員,既有外企和公司的職員,酒店,旅行社等服務業的從業人員,又有小學或幼兒園的老師。電大開放教育學生的構成特點決定了他們英語水平的參差不齊,這為英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同時,由于電大學生大多數都是在工作之余學習的,他們承擔著比脫產學生更大的體力和精神上的壓力,所以能夠堅持讀完電大的全部課程需要很大的毅力。從目前的情況看,電大的學生尤其是英語專業的學生流失量比較大,很多英語專業的學生剛進電大的時候,熱情飽滿,雄心壯志,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一些學生就因為基礎差或缺乏興趣等原因半途而廢了。因此,如何夠提高電大開放教育學生學習英語的質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成為每一位英語教師必須研究的課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從電大開放教育英語專業教學中存在的障礙和困難分析入手。
二、電大開放教育中英語專業教學的囿限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自其成立以來不斷發展取得了可喜的經驗和成果。目前在電大系列教育中,英語專業的學生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英語專業教學也占有著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的英語專業教學中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和困難。
1.學生基礎普遍比較差
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良好的聽說讀寫譯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英語專業課的教學也不應僅僅停留在語言教學得層面,應該在語言教學的基礎上側重語言所涉及的文化文學知識的講解。這就要求英語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比較好的英語語言功底。但大多數電大學生的專業基礎比較差,英語的綜合能力比較弱,他們中的很多人入學時的英語水平還尚未達到一名高中畢業生的水平,更談不上英語專業學生的要求了。這就為英語專業課教學的開展設置了極大的障礙,給英語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2.學習時間少而且分散
接受開放教育的學生,大多社會身份復雜。在家里,他們是支撐家庭經濟的棟梁,上至照料父母,下至撫養兒女;在單位,他們可能是普通職員,也有可能是主任或經理;在電大,他們又是接受開放教育的學生。電大學生的這種多重身份的特點決定了他們不能像脫產學生那樣有充足的時間來學習,同時他們也無法將全部的精力放在學業上,他們只能用一些零散的工作、生活空余時間進行學習。
3.缺少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良好的語言環境對于英語的學習至關重要,然而很多英語學習者缺乏這種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對于電大的學生來說這一問題更為突出。電大教學采用的是一種面授和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大多數學員由于身兼數職,接觸英語的機會大部分都是在課堂上,缺乏良好的語言環境也為電大開放教育的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4.沒有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英語專業的學科特點決定了英語的學習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個長期積累,堅持不懈,逐漸進步的過程。因此要想學好英語就必須制定長期的學習計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持之以恒堅持到底。然而對于電大英語專業學生來說,很多人在學習英語之初,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虎頭蛇尾。這些都為他們學習英語設置了障礙。
三、提高電大開放教育學生英語學習質量的對策
1.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認為,興趣可以增強記憶。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教育家布盧姆也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興趣、樂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無趣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也更加迅速。”如果學生一旦對英語發生興趣,就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會成為他們堅持不懈的強大動力。因此要想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質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1)創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建和諧的課堂氛圍。課堂教學的過程,不只是簡單的機械的知識傳授,它還是老師與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不要忽略了情感效應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只有師生配合默契,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教貴情深”,教學藝術的魅力在于感情,有了感情就會增加教學魅力。積極的情感交流,能促使課堂氣氛和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因此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對于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質量至關重要。
(2)教學素材緊密聯系現實生活
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要與時代緊密地結合,這樣才能學以致用。然而教材復雜的選材和編寫過程使得它難以跟上瞬息萬變的社會發展,這就要求老師在講解教材的基礎上,注意補充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如文化習俗、風土人情、名人趣事、時事熱點等豐富有趣的內容寓教學之中。當所學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時候,就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創建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語言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由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的不斷循環的過程。然而現實中,學生沒有良好的語言輸入和輸出環境。因此老師要鼓勵學習者充分利用現代化外語學習資源和條件,努力建構自然與真實的語言環境,在這些環境中發掘豐富多彩的學習渠道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彌補語言環境的不足,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1)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英語資源
在當今這個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英語學習的途徑廣泛,手段眾多。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英文書刊,觀看英文原聲影像,收聽英文廣播等渠道,來增加語言的輸入,信息的攝取。這些英語資源不但可以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語言水平,還可以增加人文知識,開拓視野。雖然學生對于這些英語資源并不陌生,然而在實際學習中這些資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老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得利用這些資源,使他們在一種輕松有趣的環境下學習語言,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
(2)合理有效地使用網絡平臺
繼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執行、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8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及現行西安世園會的火熱舉行,社會對外語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高素質外語人才已成為各高校英語教學的一項迫切任務。從國家教育部2000年3月批準頒布并實施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1]明確地得知英語專業課程可以設置為三大模塊。
1.職業技能(聽、說、讀、寫、譯);
2.職業知識(包括語言學、文學、英美概況等課程);
3.相關職業知識(包括涉外文秘、外交學概論、東西方政治經濟學、商務和金融財會管理等課程)。這三大模塊應該是一個有機整體,絕不是將其中的一塊用另一塊來替代。新教學大綱的頒布確立了英美文學教學在英語專業教學中的地位,并為英美文學教學在各高校中有秩序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雖然英美文學課程在新教學大綱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并不意味著目前英美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都得到了解決。因此重新審視英美文學教學在英語專業教學中的作用及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美文學教學的不可或缺性
1.文學是文化的載體。文學是一個民族優秀思想文化的結晶,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習俗等許多文化。要掌握一門外語一方面是它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它的陶冶性,即學習者對文化和文學的敏感性及修養。外語專業學生首先應掌握好所授各門課程,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但在涉外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僅僅依靠正確的語法、句型、詞匯、語音語調是不夠的。只有了解英美國家的風俗文化、行為習慣、各種思想文化才能減少對文學的誤解和沖突,促使交際的順利進行。所以說英語人才的打造不盡是語言基本功的培養,也是跨社會交際文化能力的培養,而后者恰恰是英語專業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中的瓶頸,學習英語最理想的方法是親身至于英語語言環境,感受文化氛圍的渲染及熏陶,從而不斷地運用文學背景知識與歐洲人輕松自在地交流。
但是,此情況對我國大部分外語院校、系的學生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了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和文化背景,我們只能給學生提供些有限的文字資料、雙語原版影視資料和錄音等資料,或者是聘請一些外教參與我們的教學,但這也僅僅是杯水車薪,只能解決學生的聽力和口語的問題。鑒于此,要改變學生的這種學習氛圍匱乏的情況,英美文學當之無愧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材料,做到了有效彌補其不足和滿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學作品覆蓋了文學知識及各民族社會文化的案例,英美文學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傳統、社會、經濟和經濟制度等背景知識的機會。通過學習英美文學知識,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和文學素質,塑造完美人格,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文學鑒賞能力,使之成為具備較高素質的英語人才。
2.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是語言大師經過加工提煉的語言。它具有形象生動、凝練精美、美妙的特點,是學生學習與模仿的最好語言材料;文學也具有生活語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樸實自然,通俗易懂,極有利于學生閱讀和吸收的特點。而英美文學作品恰恰是學習英語的極佳材料,英語語言的發展與延續離不開喬叟的故事、莎士比亞的戲劇、拜倫的詩歌、狄更斯的小說和許許多多的英語文學作品。英語專業學生,若不閱讀大量的英美文學作品就稱不上高素質的英語人才,即使英語說得再流利、語法再正確、語音語調再標準也是淡而無味,缺乏文學修養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英美文學的作品里,有許許多多各式各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富有鄉土氣息的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語言風格的材料。學生廣泛地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和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學生在大量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的同時,不會再是乏而無味地背誦單詞和句型,而是沉浸在文學語言環境,以不同場合不同語言給之的感觸來進一步提高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對作品的鑒賞能力,體驗原汁原味、經典精邃的文學語言的魅力。
3.文學對學生的品德修養、心理素質、文化素質和交際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學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文化修養、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養文化鑒賞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英美文學學習中,學生可以不受時空和地域的限制,盡情翱翔于歷史的海洋中,親身感受英美人民文明的進程。例如,在喬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國的英雄氣概、神權的至高無上
;在莎士比亞的劇本和詩歌里,可以感受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權意識的覺醒、人對科學知識對藝術的追求與渴望;在斯威夫特和勃朗特的小說里,可以體驗18至19世紀資產階級文明的啟蒙、發展和腐朽;在哈代的作品里,可以感知工業化進程中虛偽的資本主義對人性的壓抑、人類的無奈;在愛默生和梭羅的作品里,可以體會超驗主義的唯美與理想;在海明威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美國民主的實質、人民的反戰情緒……總之,學生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可以體察到人類對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為之而奮斗的艱苦歷程,也會領略到歷代戰爭和經濟危機給英美人民帶來的災難,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對和平的企盼,對帝國主義的嫉惡,對人類命運的迷惘和關切。在這萬花筒般的天地里,學生的價值觀和思想將會得到純凈升華,他們的價值取向和思辨將找到正確的航向,他們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將得到驗證、鞏固和進一步的補充和發展。
二、英美文學教學的可行性
英美文學教學在我國各高校的開展經歷了許多坎坷的道路。1960年之前,英美文化在英語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普遍認為要接觸西方文化,就要學習英語,而學習英語大可通過閱讀大量英美文學材料及作品來提高。對當時大多數學府高校來說,教學任務的核心也隨之放在了英美文學的課程上,特別是外語院校,對其英美文學的教學計劃和課程都給予了極高的重視,同時也安排教師抽大量時間對學生進行課外輔導。到了1980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整個社會,乃至國際上的各種外語權威機構的外語理念進入我國外語教學界,人們開始認為英語只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能聽會說就可以了,因此在此思想的指導下,英美文學首先受到了史無先例的冷落。這一點可以從1990年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中得到清晰的了解,英美文學課程被官方列為選修課,英美文學從此一直處于低谷境界。
那么,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是什么呢?
1.許多愛好者被迫放棄了文學的研究。
2.各種國內外教學與研究雜志登載的英美文學類的文章少之又少。
3.對各高校學生來說,四年的英語專業學習,練就了一口流利的口語,但往往在涉外信息方面顯得內容很匱乏、思維膚淺、底蘊很淺薄。
文學素質的下降必然導致外語素質的下降,這一思想對社會的影響終于在新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得到了新的答案,該新大綱重新把英美文學課程推到了必修課的位置,這就使得各高校從新把文學對社會、對人類不可或缺的影響有了徹底清晰的認識,英美文學重新有了生機、有了生命。
鑒于英美文學教學的歷史和在當前外語課程設置中的地位,我們應當重新認識文學課,激活文學課,使文學課具有真正的實際作用。隨著世貿的加入,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外語權威機構對英語教學在各高校的開展將給予更多的支持,堅信英美文學教學將在英語教學中體現其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在大學英語專業知識中建構的途徑
2.1明確該教學方式的應用范圍面對現階段成果頗豐的大學英語教改實踐,需要明確中美文化比較在專業知識建構上的應用范圍。本文主要從閱讀和聽說兩個方面進行了主題討論,其中也表明在這兩個板塊的教學中可以使用該教學方式。那么對于作文寫作而言,是否也可以采取這種教學方式呢?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發現,理論上看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實踐中感覺采取該方式有些多余,并可能增大學生在寫作練習中的心理負擔。因此,在寫作訓練范圍還是以傳統教學方式為宜。
2.2把握該教學方式的應用時段大學英語課程一般開設在大學一年級,且每周4課時。然而,大學生英語課程在許多高校中還扮演著提高學生英語過級率的重任。因此,中美文化比較下的專業知識建構也無可能貫穿于閱讀和聽說訓練始終。因此,需要把握好該教學方式的應用時段。筆者建議,教師可以根據特定知識點進行發揮,如引導學生閱讀美國人寫的文章,可以事前向學生就兩國文化所導致的思維方式的不同進行介紹,從而告訴學生在閱讀時要緊扣文章邏輯而不要過分自我發揮。
2.3重視該教學方式的課前準備建立在中美文化比較下的專業知識建構,依賴于教師自身的文學修養,以及對大量材料的查閱。前面也已提到,美國人的思維方式深受移民文化和西方哲學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課程準備階段就應按照“美國社會文化特征——美國人的思維特點——美國人的行為偏好”的內在邏輯來進行資料準備。受到教學課時的限制,教師在闡發這些知識時應以提升學生的興趣和點撥學生的認識為基礎。總之,努力改變現階段在教學中枯燥、乏味的局面。
2.4構建該教學方式的控制機制為了更好地實施這種教學方式,我們還需要構建起該教學方式的控制機制。控制機制的內容包括:依托教學團隊來不斷深化對比較文化教學的認識;將學生的主觀評價納入到控制機制中來,具體來聽聽學生對該教學方式的體會。由此可見,借助中美文化比較下的專業知識建構模式,將能豐富學生的視野和拓展他們的英語專業能力。
3實證討論
秦建華在《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初步調查(英文)》中對來自中國5所高校的216名英語專業,以及354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能力進行了測試,其實驗結果表明,中國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大學生都缺乏足夠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秦建華,2005)。《中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證性研究》對266名中國非英語專業和30名英語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和SPSS數據分析。其實驗數據顯示,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和在跨文化交流中采取恰當的行為的能力都很低(王瑩,2007)。因此,教師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著手進行課前準備:(1)對中美文化中哲學內涵的專遞。哲學作為上層建筑將影響著一國的文化特質的形成和走向,因此首先需要從中美不同的哲學內涵入手進行文化知識傳遞。之所以英美人具有理性思維和實證推理的優勢和習慣,這深深受到希臘哲學的影響。可見,教師可以就希臘哲學所蘊含的理性思維和實證推理元素進行提煉,并從總括層面來傳遞給學生。(2)對中美文化中民族特性的傳遞。為何英美人具有直線思維的特質,并反映在閱讀材料上具有“是什么就是什么”的特征,這與國人的喜歡繞圈子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在特定的哲學意識下,所逐漸形成的民族特性。如,在日常交往中的原則性極強,并尊重制度安排。由此,使學生明白這一點將有助于他們在涉外崗位上,能適應英美人士的行為習慣,而不至于陷入中國人臆斷的尷尬之中。(3)對中美文化中價值觀念的傳遞。價值觀念的不同也充分體現在中美文化的差異中,而美國人的價值觀念又受到移民文化的深刻影響。眾所周知,移民文化所推崇的競爭、自由、平等,深深影響著美國社會,并植入到了每一位美國人的意識形態中,這就使“自信”、“創新”、“冒險”的特質植根于美國人的行為習慣里。在語言邏輯上則表現在,如面對需要冒險的事宜,國人常常從消極的一面進行表達,而美國人則從積極的一面進行表達。
**師范大學校長史寧中曾經在其“尊重的教育——新世紀的教育理念”中提出:新世紀的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規律,特別是尊重人才成長的規律,尊重受教育者,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個性發展。除了教會必要的知識,必須培養學生具有“生活的勇氣、向上的精神、創造的激情和社會責任感”。尊重的教育,如果落實到教育的執行者之一,大學專業英語教師的行動上,就是在課堂上進行“尊重的教學”。何為尊重的專業英語教學?
在很多人看來,專業英語課堂應該是:老師在前面用英語講,學生在下面邊聽邊記;老師把該講的講透,越祥越好;學生把該記的記住,越多越好。這種教學把教師假設為英語和專業的“知者”(knower),把他所知道的用英語表達的專業知識傳給“無知”的學生。教學主要是通過“講解”(explanation)加上偶爾教師的提問或學生的提問完成的。講解過后,學生常常要做一些用英語表述的專業知識的練習,檢驗是否明白了被講的一切。課堂上大部分時間是老師在說話。
不可否認,過去多數專業英語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的不同時點成為好的講解者,但是現在,如果英語教師的教學生涯只由這種“教”的經歷充斥著,那他真的有必要停下來思考,并問如下問題:“這是最有效的專業英語課堂教學方式嗎?”
之所以有必要問這個問題,是因為這種課堂上教師的卻是在“教”,可是究竟有多少由于老師的“教”而產生的“學”呢?很可能出現以下情況:老師在賣力地用英語教,但學生卻沒有從他那里學著什么,因為大多用英語表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在漢語的專業課本上存在;如果說學專業知識,學生會看懂漢語課本;如果說學專業英語,在這樣的課堂上英語老師卻沒有給學生機會去學。因此,在教師是“講解者”的課堂上,不知何時,很多努力要跟上講解的學生,退了下來;另一些記錄不知何意的筆記的學生,停下了筆;更多的人做起了白日夢;開始上課時的張張期待的面孔,有很多已經換成了靜靜的黑頭頂。
這就是“不尊重的”專業英語課堂教學!首先,上課的老師忘記了:這是專業課,更是外語課。而語言是需要互動的。其次,作為教師,他不能替學生學習,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為自己學習。第三,也是最要不得的,他把學生真的當成了“容器”,一味地在灌輸。在他看來,他們只需被動地接納,這便是最大的不尊重。何況處于被動地位容易產生疲勞,使人失去興趣。
大多數人回憶自己的學生時代,最容易想起也最難以忘記的是重視你、鼓勵你、欣賞你、尊重你、并以你為榮的老師。在他期待的目光中自己做了什么,出了什么成績也記憶猶新!這就是“尊重的教學”帶來的快樂和幸福。老師信任、器重學生的能力,并表示欣賞和欣慰。老師的尊重是學生最大的學習動力。
其實,根據JimScrivener的總結,學習過程常常需要五個步驟的循環:(1)做事(doingsomething);(2)回憶(recallingwhathappened);(3)反思(reflectingonthat);(4)得出結論(drawingconclusions);(5)運用結論準備繼續做事(usingtheconclusionsforfurtherpracticalexperience)。因此,“教”不一定產生“學習”;前者會介入到人們學習得以產生的每個步驟中去,但學習的產生主要源于“做”,以及做了之后的反思、回憶等。
上述循環對專業英語教師的啟示是:人們靠自己做而能學的更多,并不是靠灌輸;要讓學生們用英語多說、多講、多做,因為學生都是聰明的、功能完好的正常人,他們會思考、聯想、回憶、反思、并得出結論,而不僅僅是接受知識的容器。:
在外語教學界,最近的研究越來越強調學生作為“完整的人”(wholeperson)的重要性。承認學生是完整的人就是對學生的尊重。完整的人對專業英語教師意味著:學生們來到課堂,不僅僅帶來了筆和紙,還帶來了許多看不見的東西:他們的需求、愿望、夢想,他們的生活經歷、家庭背景,他們的人生記憶,他們的熱情、期待,以及他們的憤怒、恐懼,等等,他們是完整的人。因此可以說,專業英語教師“教”的工作僅僅是產生專業學習和英語學習的一個小因素。課堂教學基本上是關于如何與完整的人打交道的工作。只注重把內容傳輸給學生是不夠的。教師要真正地尊重學生,就要了解他們的心聲,努力找出使學習真正發生的方法。這意味著過去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要發生改變:教師再也不是中心焦點,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們人人都參與學習活動,講起來,做起來。這時的教師不僅僅是“知者”和“講解者”,他更應該是學生個體需求、感覺和想法等等的“覺察者”,并且有能力使用恰當的教學組織程序及技巧,設計多樣的、適合不同個體差異及需求的練習和課堂活動,創建人人都積極主動地參與自己的學習的課堂氛圍。他有時又是向導,有時是參謀,有時是“信息源”。
美國心理學家CarlRogers曾指出三個最重要的、有助于創建有效學習環境的教師特點,它們是尊重(respect)、理解(empathy)和真實(authenticity)。其中的“理解”是指教師能想象學生的感覺,并且感同身受;“真實”是指教師作真實的自己,不虛偽、不假裝、不貌似權威,作誠實的、有時甚至是脆弱的真人。仔細想想,這后兩者的本質其實還是在講“尊重”。當教師具有了尊重的品質,課堂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更加開誠坦白,充滿信任,少了猜疑和膽怯、多了勇氣和自信;教學氣氛會更積極、更有朝氣。學生會更勇敢地面對外語學習上的挑戰,同時提高自尊(self-esteem)、增強自悟(self-understanding),繼而逐漸地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而不是認為那是別人的工作。
總而言之,“尊重”的英語教師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增強學生自信;了解學生的問題及所求;熱情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幽默;真誠;平易近人,耐心,等等。在具體的課堂操作上,首先,要依據教學內容設計足夠的課堂活動或任務讓學生參與。活動可以包括個體活動、同桌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其次,在課堂活動的組織上,努力做到:創建和善、輕松的學習環境。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如果充滿信任、肯定和支持,就會有更多的英語交流。
參考文獻:
二、細導方法,抓住重點,破解難題提能力
方法不對,事倍功半。部分學困生初中英語學習成績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便是學習方法的錯誤,對于這部分學困生,教師應該仔細引導方法,幫助學生抓住學習重點,破解學習難題,幫助學生逐漸克服困難,提升學習成績。對于初中英語這部分學困生轉化,筆者認為可以利用成敗歸因理論,引導學生發現學習問題出現的主客觀原因,進而幫助學生更為清晰準確地認識自身存在問題,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促進學習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學初中英語“一般將來時”語法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will”與“begoingto”的用法出現錯誤。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歸因,并根據歸因結果確定解決辦法。如有的學困生歸因的結果是“沒有認真學者區別,以為能夠隨意使用”,筆者便建議他:“認真投入,好好比較,再接再厲。”如有的學生歸因結果是“:老是死記硬背,無法準確分清楚二者用法上的區別”,對于這種情況學生,筆者便從多方面引導學生區分“will”與“begoingto”,細致講明各個情況下如何使用更妥當,并引導學生構建知識樹,牢記區別。通過這樣利用歸因確定學困生各自的學習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建議和解決,能有效改善學困生的學習問題。
1. 轉述動詞及其分類
轉述動詞指在陳述相關事實和闡釋觀點時所使用的動詞。在英語學術語篇的轉述結構中,轉述動詞作為傳遞相關信息的轉述標記,具有預示和支配語篇意義的功能。轉述動詞的恰當使用能夠使作者有效地將自己的論述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聯系起來,從而使得自己的論述更具有說服力。Hyland(2002)根據所轉述的動作類型,將轉述動詞分為三類:研究型轉述動詞(表示研究的結果或過程),其中,研究結果類型又進一步分為敘實、反敘實和非敘實三小類;認知型轉述動詞(主要與心理過程有關),進一步分為積極,批評、遲疑和中立四小類;話語型轉述動詞(與話語表述有關),可以再分為三種類型:懷疑、確信和反對。
2. 實例分析
本文在對轉述動詞進行分析時采用了Hyland提出的轉述動詞分類框架,分別從CNKI和PQDT選取4篇學術論文中的文獻綜述部分,建立兩個小型語料庫,即中國學者學術期刊語料庫(CEJ)和國際學者學術期刊語料庫(IEJ),由于這兩個語料庫庫存相近,因此可比性比較大。筆者首先從這些語料中統計出轉述動詞出現的總量,其次分別統計出中國學者和外國學者使用轉述動詞的次數,并將這些動詞進行分類整理,得出相關數據。
由數據整理所得,CEJ中轉述動詞的出現次數為52次,IEJ中轉述動詞的出現次數為64次,中外學者在撰寫學術論文時使用的轉述動詞數量差別不大。在CEJ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轉述動詞分別是point out,believe,define,indicate,prove,refer to 和 so on;在IEJ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轉述動詞分別是define,state,note,argue,view,acknowledge,refer to 和 so on。結果表明,在這11個轉述動詞中,有些轉述動詞在兩個子庫中都出現過,比如 “refer to”和“point out”。
而且,CEJ與IEJ中轉述動詞的分布情況也相類似: 話語性動詞占主導地位( CEJ 中占28%,IEJ 為41%),高頻詞也以話語性動詞為主,如 point out,define,state,note和argue;其次是研究性動詞(CEJ 中占11%,IEJ 為9% );認知性動詞出現頻率最低,分別為6%和5%。轉述動詞的這一使用情況與應用語言學的學科圖式是密切相關的,因為作者選擇的語料庫是關于跨文化交際的,它屬于軟學科,這一學科通常以論證為主,來理解社會中的各種復雜關系和問題。而話語性動詞的大量使用不僅是推動論證展開的有力工具,還是作者巧妙地使用言辭來闡明觀點,表達個人立場的一種重要方式。
2.1 研究性轉述動詞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對于中國學者來說,用來描述過程的轉述動詞使用的情況較多,而用來描述研究結果的轉述動詞則較少。另外,盡管作者可以通過反敘實性轉述動詞的使用來表示對他人研究成果的異議,并樹立自己的立場,但是中國學者和國際學者都很少使用這些動詞來挑戰、質疑他人的論點,因此,此類動詞在CEJ和IEJ中僅出現2次。
2.2 認知性轉述動詞
通過分析可知,認知類轉述動詞所占比例較小,而且中國學者在表達自己對被引述內容的態度時多選擇模棱兩可的試探類動詞,積極的認知動詞使用較少,沒有使用批評動詞。這恰恰說明了Carson and Nelson(1996)的結論,他們發現中國學生經常避免直接批評同伴的論點,也不會直接給出有效的反饋信息。這一特點主要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內部交流時更傾向于相互協作,而不是向對方提出有挑戰性的、質疑性的問題。因此,受這種環境的影響,中國學者在匯報學術成果時往往會顯露出中庸的立場。
2.3 話語性轉述動詞
在本研究中,話語性轉述動詞所占的比例最大。在CEJ和IEJ中都用了state,discuss和note等詞來表達自己對于被轉述內容的態度,如敘實或非敘實。另外,作者常用一類動詞(如question等)來表示對被引述內容的反對態度,這類動詞可用來表達作者異于被轉述者的意見或主張,但是作者在使用此類動詞時顯得較為謹慎,如IEJ中僅使用1次,而CEJ中沒有此種用法。這些話語性動詞的使用有助于讀者更清楚地了解作者或被轉述者的立場態度。
2.4 小結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學術論文的轉述動詞暗含了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態度。所以,翻譯轉述動詞時,不能只看這些詞語的本身, 要通讀全文并充分理解作者對各個轉述內容的態度。
3. 結語
在學術論文中, 轉述動詞數量眾多、種類多樣、感彩豐富。本文只是介紹和討論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通過對比分析中國學者和國際學者英語學術語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本研究發現,中國學者通過使用不同類型的轉述動詞來引用他人觀點,以構建個人的學術認識,顯示出其對學科知識的熟悉程度;而且,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學者更傾向于使用不確定的、懷疑的或中立的轉述動詞來轉述他人的論點,在評價他人觀點或是陳述個人觀點時,則傾向于使用溫和的語氣。
轉述動詞的恰當使用能夠使作者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本研究通過語料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將有助于中國學者了解學術語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特征,從而增強其對學術語篇應用的駕馭能力。(作者單位:長安大學)
參考文獻
[1]Carson, J. and Nelson, G.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ESL peer response group interaction.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6 (5) : 1-19.
一、文化滲透的重要性
文化是社會現象的體現,各個社會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二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語言是文化的傳播工具,文化要靠語言來傳承,文化因素是影響語言理解的重要因素,英漢文化差異直接影響中國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理解。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外語教學內容和目標。
二、文化滲透的內容和目標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就英語教學而言,它涉及到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價值觀念等,每個方面都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就語言內容教學目標而言,通常涉及的領域和范疇包括生活領域、教育領域、經濟領域、科技領域、娛樂領域、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等等。一切與人類關注的問題都可以包括進去。文化教育是英語教學的必要因素,它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語言的精髓,準確運用語言。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涵蓋了多方面的,貫穿于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在教學中,教師既要以語言知識的教學為中心,體現英語教學的特點,同時又要兼顧文化知識的傳授與文化理解力的培養,既要以學生的英語水平與理解接受能力為基礎,又要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與學的活動中來。
三、當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存在的問題
1、教師在教學中對文化滲透的意識不夠強
在英語教學中,許多老師本身對跨文化理解不到位,接觸英美文化不夠多,因此,學生從老師的教學中能夠汲取的文化知識就非常有限。目前在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教學中,不少老師還是以講單詞、講句子和語法為主,教學方法和模式沒有改變,對外國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對外國文化的講授方法比較簡單而且不能深入和擴展。
2、學生對跨文化學習的認識不足
只強調語言形式和內部結構的結構主義教學,割裂了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及功能的聯系。用這種方法學習語言的學生可能很會做專測語法形式、結構的試題,但必然缺乏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應試學習是當今學生學習的一大觀念問題,從上學初始,老師和家長都過度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從中學開始就為考重點高中、考大學而學習,考上大學后,又有各類職業證書的考試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學生的學習關注點在拿證書,為考證書而學習。證書影響到學生的就業,學生為考試而學,因此,學習造成了對學生心理的負面影響。雖然學生在四六級考試中也涉及到了閱讀與寫作,但是他們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詞匯、語法和句型的掌握上,很少去關注外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涉及到英語國家歷史、人物、經濟、地理、文學作品等方面,學生幾乎答不上來,知識面窄,不理解文化的學習對語言的學習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語言學習只停留在文字本身而沒有涉及到文化內涵。
四、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策略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學習語言就是為了使用語言,就不得不關注語言的語用性。過去的外語教學只注重語言使用的準確性或正確性,教學以語言的形式為主。以語用學為指導的外語教學則注重語言的功能及語言使用的適當性和得體性,要避免“語言準確”而“語用不準確”的現象就必須了解文化的差異性,在英語教學中就必須有文化的參透。
語言習得與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由J.Schumann創立的文化移入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是現代外語學習的主要理論之一。該理論認為語言學習就是文化移入。Schumann在闡述其文化移入模式時指出:“外語習得是文化移入的一個方面,學習者對目標語的文化移入將決定他對該語言的掌握程度”。在文化中學語言,將外語學習和文化學習結合起來是外語學習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建議采用的策略是:
1、英語教學目標中要增加文化性、社會意念項目,特別是那些與學生本族語所依存的社會文化差異大的,例如文化行為和文化心理項目。文化行為項目又為分介入性文化行為項目和非介入必文化行為項目。屬人際關系的介入性文化項目,如稱呼、招呼、問候、寒暄、介紹、邀請、拒絕、拜訪、約守、幫忙、送禮、告別等,是中西文化差異較大的區域,不能只教語言形式和用法,而應同時介紹語用規則和文化習俗。
2、注重文化心理方面文化差異性。如社會價值觀、個人本位與集體本位、競爭與順從、等級與平等;倫理價值觀以及文化信念和民族心理,如顏色、數字、手勢、動植物、物品的文化聯想等。
3、在課程內容上增加目標語文化、中國文化和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如思維差異,中西文化受不同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影響具有諸多差異性。中國傳統思維注重實踐經驗,因而借助于直覺體會,通過知覺從總體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認識對象的內在本質和規律,中國人對事物的認識只滿足于對經驗的總結和對現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對感性認識的深層思考與對現象背后事物本質的哲學思辨。而西方思維則具有濃厚的實證、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又如教育差異,體現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模式等一系列教育環節上。教師通過所教教材內容滲透不同領域的文化差異性比較,使學生能更多地了解,從而更加正解地學習語言和使用語言。
4、在教學方法上可采用閱讀、翻譯、比較、對比、注釋、討論、案例分析、觀察、調查、采訪等多種手段讓學生掌握相關或必要的文化知識、語言功能和交際策略,如跨文化語用、思維、心理、判斷、推論等交際知識和技能;又如跨文化談判、經營、貿易等專業知識和技能等。
五、結語
文化滲透應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始終。除了英語課堂上文化知識的傳授,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課下進行文化學習。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英文報刊雜志,收聽英文廣播,欣賞英文電影,瀏覽英文網站等多種方式豐富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篇閱讀能力,提高閱讀理解的準確性,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素質,達到更高英語水平。大學英語語篇中存在很多的互文現象,增加了語篇理解的難度,甚至引起學生對語篇的錯誤理解。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語篇閱讀能力,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重視語篇中的互文現象,使學生對互文語篇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并在實踐中逐步掌握互文語篇的運用。本文通過互文性理論與英語閱讀幾方面的聯系,分析在英語閱讀中互文理論的重要性,并從中得到啟示,以指點英語專業閱讀教學。
一、互文性理論與英語閱讀概述
“任何語篇都是由引語拼湊而成,任何語篇都是對另一語篇的吸收和改造。”互文性是指一個文本與其他文本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影響。互文性出現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隨即成為后現代、后結構批評的標識性術語。這種研究強調多學科話語分析,偏重以符號系統的共時結構去取代文學史的進化模式,從而把文本文學從心理、社會或歷史決定論中解放出來,投入到一種與各類文本自由對話的批評語境中。文學作品的互文性解讀,指的是對該文學作品或文本中出現的內容與相關的作品之間有關的典故、引用、仿照、壓縮、另鑄及移就進行挖掘和研究,從而更深層的解讀該作品。語篇分析法則是指不立足于點,而是從語篇入手,把文章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明確地篇章結構分析的一種英語教學方法。它要求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詞、句的表層意義上,而要上升到對作品的框架、背景、思路、意識形態等深層意義的把握,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語篇的互文性分析是語篇分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將互文性同語篇分析聯系起來進行外語閱讀研究可改進和提高教學效果,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有著深遠意義。
(二)互文性理論與文化背景
由語篇的主題和主旨而喚起的讀者內心包括信仰、認知、價值觀和風俗習慣等內容被稱之為閱讀語篇的文化互文性。大學英語閱讀語篇的內容涵蓋極廣,跨越多種學科,包含社會歷史、民俗風情、地理文化等。單純依靠詞匯和語法等知識去解讀閱讀語篇,是不能獲得最佳理解效果的,甚至無法對語篇進行較為準確的理解。因此,在大學英語閱讀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利用文本互文性對文本進行解讀,將語篇分析與文化特點相結合,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深層的社會文化知識,最終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
(三)互文性理論與媒體聯系
在這個傳播媒介極大豐富的時代,英語專業閱讀不僅只局限于書本,更拓展到了各種新式媒體。媒體互文性主要是指通過文本、聲音、圖像等物質媒介來創造互文性的效果,如評論、插畫、動畫、序言等。培養大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的媒體交互意識就要在實際教學中革新傳統教材。將傳統與創新相結合,如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運用、遠程教育的不斷發展,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實現互文性教材的思想,從而推動英語閱讀教學的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
二、互文性理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啟示
(一)豐富背景知識,拓寬知識面
由于中西方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等因素的不同,我們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存在片面的、偏頗的理解。通過互文性理論的運用,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不同于中國的思維方式,從而獲得更多的背景知識。這些背景知識可能包括人文哲學,也可能包括社會科學的方方面面。通過對這些背景知識的了解,我們可以獲得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文化知識,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文化知識,從而在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同時豐富自己的內在文化水平,不斷拓寬知識面,達到一箭雙雕的好效果。這些知識不僅在英語閱讀中會得到運用,更會在英語寫作、英語聽力等方面得到體現,甚至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是有很大好處的。
(二)加深內容理解,提高閱讀水平
在英語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同學們很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感受,真正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然而,通過對同學們互文性意識的培養,使得同學們可以設身處地地了解作者感受,從而可以有效減少因為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的文化理解差異。真正架起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橋梁,進一步加深對原文內容,原作者情感的理解。此外,在不斷理解原文的過程中,同學們會積累更多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掌握更多的專業文化知識,從而不斷提高自身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
(三)克服傳統教育缺陷,培養思辨意識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只專注于老師的講課,然而,在互文性理論的培養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對英語篇章的不同理解,通過互聯網絡、圖書館藏等收集相關資料佐證自身觀點或是加深篇章理解。通過這些自主學習,同學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會不斷加強,同時又在無形中加強了自身的英語水平,為今后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互文性理論注重將文本文學從心理、社會或歷史決定論中解放出來,投入到一種與各類文本自由對話的批評語境中。在英語閱讀中運用互文理論不僅是對英語閱讀能力的一種培養,更是對大學生思維方式的一種鍛煉。通過對同一文章不同方面的理解,可以很好地培養大學生的思辨思維,這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三、結語
大學生互文性意識的培養對于其英語專業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可以培養大學生在英語專業學習中的自主性和創新性,大大減少學習的盲目性,而且可以大大增強單詞記憶過程中的記憶效果。除此之外,通過文章與文章之前互文性的理解,可以在無形中培養學生潛意識的語感,使得學生在英語寫作、英語聽力、英語對話中產生豐富的聯想,激活并調動相關知識儲備,提升學生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隨著文化、信息全球化的迅速發展,英語的使用情況已發生了深刻變化。美國學者Smith(1976)認為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英語使用者日益增多,英語的使用不僅是為了了解西方文化,而且也是為了向西方傳播本民族文化。他的觀點得到了Robert McCrun(1986),David Graddol(1997)和Swerdlow(1999)等人的贊同和補充。Crystal(1997)進一步強調,作為國際語言的英語,應當表達使用者自己國家的文化和觀點。他們的觀點已得到西方學者的廣泛共識。
一、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關于中國文化教育缺失的現狀
長期以來,國內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的文化教育主要停留在培養學生對英美國家文化的系統掌握,旨在引導幫助學生養成英語思維的習慣,使學生能夠融入英美文化,從而更成功有效地掌握和使用英語用來溝通和交流。很少有專門介紹關于中國文化的內容,即使有大多是對個別單詞和表達的翻譯介紹,這樣的中國文化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這樣的教學總體上仍然是單向的交流,忽視了中國文化的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英語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幾乎完全被忽略。由于受到強勢文化的侵入,絕大多數學生更愿意了解和獲取西方文化知識,他們對中國文化要么知之甚少,要么不能用恰當的英語來表達,從而導致跨文化交際能力發展失衡,這樣學生在日后的交流中不但無法滿足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需求,而且很可能由于表達不準確而造成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誤解。與此同時,也造成學生雖然具備了牢固的語法結構知識,卻無法實現用準確的英語向世界介紹中國豐富的文化。
二、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的現實意義
(一)在英語專業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能夠幫助學生成功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使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是英語專業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成功的交際不是單向的,而應該是雙向的。真正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應該在文化交流平等的前提下,交際雙方尊重對方的文化,不把自己的文化強加給對方,交際基礎是交際雙方各自獨特的背景和經驗,通過交際給對方帶來他們想要的信息。除此之外,跨文化交際也不是一方單方面向另一方面學習。所以在學生力求掌握地道英語,學習英語國家文化和學會用英語思維的同時,也應該能夠使用英語向西方人介紹中國人自己的文化、歷史、習俗和價值觀等。這樣不僅不能向西方傳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且也不能保證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進行。因此,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導入能夠加深學生的中國文化底蘊和用英語釋義中國文化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成功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在英語專業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加深本國文化和理解西方文化
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通過中國文化的導入,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回憶和鞏固已經掌握的中國文化知識,還能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此外,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的沖突常常使他們在理解上發生困難,在英語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導入,通過中西方兩種文化的比較,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西方文化,而且能夠增加學生的親切感,同時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對那些英語掌握扎實又對母語有著深刻理解的學生來說,會更加激勵他們學習求知的需求。所以,在英語專業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導入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英語專業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文化鑒別力、學會辯證看待中西文化的差異,從而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在長期單向的文化教育的影響下,大多數英語專業的學生對于英語文化和其表達耳熟能詳,但是卻對如何用英語表達自己國家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少學生錯誤的認為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文化是先進的,應該全盤接受;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過時落后的和土里土氣的。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崇洋的情緒,造成學生對西方的文化不能夠鑒別,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能夠繼承和發揚,不僅如此,由于大學學生尚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時期,這種情緒勢必將影響他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在英語專業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導入,引導學生通過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對比,幫助學生提高文化鑒別力,學會辯證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既積極吸收西方文化的優點長處,又堅持弘揚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避免盲目地崇拜和不加選擇地一律接受,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促進自身發展。
四、結語
因此,高校英語專業教師應當針對當前英語專業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缺失的問題,在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導入,從而幫助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最終使學生能夠用英語表達和傳播中國的文化。
參考文獻:
[1]Crystal D.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杜瑞清,蔣亞軍.近二十年“中國英語” 研究述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1).
長期以來,我國大中專學生英語交際能力差,尤其是口語能力更差的問題比較突出,啞吧英語現象帶有普遍性,提高口語教學水平,解決啞吧英語變為流利英語問題已經在我們這些從事大中專公共英語課教師面前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提高大中專學生英語口語教學質量呢,下面就此問題談幾點看法。
口語教改的重要作用教學大綱要求與啞吧英語現實的矛盾。教學大綱要求大中專學生能就教學內容和一般聽力教材進行問答和討論,能就一般的社會生活話題進行簡單的交談,討論和發言,表達思想清楚,語音,語調基本正確。然而目前大中專學生很難達到這一要求,口語水平極低,學7年左右英語,用英語表達很差,呈現啞吧英語的局面,能看,能讀,不能說。一個班級僅有一至二人能用英語簡單表達,絕大多數不能表達。導致這種局面一是目前英語口語課程開設的課時少,有的學校基本不開,但更主要原因是過時陳舊的英語教學方法,重閱讀,語法,輕實際表達,至于口語訓練幾乎沒有,這種教學方法必須改革,采取新的教學方法,增加口語課是迅速提高英語教學水平達到大綱要求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