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4:57: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個體戶工作經驗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流動人口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流動人口犯罪的心理特征分析
第一,聚財貪富心理。對于絕大部分的流動人口而言,他們之所以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獲得高于在家鄉勞動所得的收入。但是對于大部分的流動人口來說,想要掙到理想滿意的、符合預期目標的財富是不現實的。與此同時,與城市本地人、成功人士相比,生活條件和收入反差相對較大,在殘酷的現實與美好的愿望之間形成的巨大落差,讓他們開始懷疑勞動致富道路的可行性與正確性,加之一部分人受貪財求富、攀比享受心理的驅使,極易產生通過不正當的違法犯罪途徑來滿足理想收入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念頭。
第二,從眾效尤心理。流動人口主要來自貧困落后的地區,有著大致相同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風俗習慣等,身在異鄉以鄉緣、地緣、血緣等情結、和互動的同化心理,多交往頻繁和密切,在一些人有犯罪念頭,或者因為犯罪僥幸獲得非法收入的時候,極易引發其他同鄉人員的爭相效尤,以至拉幫結派,實施相同類型的違法犯罪活動。
第三,對社會的仇恨和敵視心理。由于流動人口都是背井離鄉,大多數人只在暫住地工作較短的時間,面對暫住地一些不平等的歧視性政策和當地人無意中流露出的排外言行,極易引發流動人口中高危人員的不滿和逆反、報復以及反社會德心理,會因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的怨恨,擴展轉移到對整個社會的敵視與仇恨,從而導致其實施違法犯罪活動。
(二)流動人口的犯罪特點分析
一是以非法侵財型為主。一小部分流動人口在還未找到工作之前,身上的錢財用完后,為了生存而走上違法犯罪之路。還有部分比例的流動人口由于各種主客觀的因素,在付出艱辛的勞動之后,卻未能得到令其滿意的工作薪酬,感覺僅依靠辛勤的勞動還不如通過偷盜、搶劫等犯罪活動來錢快,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是以明顯的季節性犯罪為主。大部分流動人口,在農閑時進城務工賺錢,農忙時回家耕種收割,會因自身未能掙到令其滿意的薪酬和工資,在虛榮心的驅使下,或者顧及其面子,懷著僥幸心理,鋌而走險,實施搶劫、搶奪、偷盜等違法犯罪行為,以達到快速求財的目的。
三是在犯罪過程中多使用暴力手段。從形形的的各種案件分析,犯罪分子的作案動機單純、手段原始單一,但同時又具有很殘酷的暴力行為。案犯在實施犯罪過程中,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實施偷盜、扒竊等非暴力犯罪,在被發現后極易轉化為搶劫等暴力犯罪行為。同時,搶劫、綁架、飛車搶奪等暴力手段犯罪也時有發生。
(三)流動人口的犯罪主體構成分析
流動人口犯罪的主體囊括了多類型的人員,有失去土地的流動人口,無業的,吸毒的、或者作案犯科的、有前科的人員,還有在高危地區聚集的未成年人等等,總的來說,這些高危人員都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以青壯年為主。從偵破的外來流動人口犯罪案件中分析,18-30歲的青壯年人群是外來流動人口犯罪的主要人員,這也與這一年齡段人群的心理特征相吻合,他們的思想意識易受到外界客觀環境的影響,易沖動、偏激,甚至不計后果。今年上半年全縣查處的幾百名流動人口侵財犯罪嫌疑人中,年齡為18-30歲的青壯年人員。
二是鄉緣性、地域性幫派結伙作案突出。外來流動人口犯罪案件,多呈現出鄉緣性、地域性結伙作案的特點。他們大部分來自農村的貧困地區或案件高發的高危地區,被生活環境所迫和影響,極易產生極端德思想和扭曲的心理,認為靠勞動致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在相互認同的情況下,以拉幫、結伙的方式,連續長時間的對不固定的對象實施犯罪行為。
(四)流動人口犯罪的作案目標分析
一是犯罪區域相對而言,比較集中,形成高危人員作案的高危地區。居民區、城鄉結合部、人員密集的鬧市等地,由于人員復雜和密集,成為流動人口實施盜竊、搶劫、搶奪等違法犯罪活動的高發區域。
二是犯罪分子作案多為流竄作案。表現為鄉緣性的同鄉關系糾合,短期聚集作案突出。往往認準同性質的作案目標,例如,有的專門盜竊居民住宅,有的專門盜竊摩托車、電纜線、手機等為主,有的則專門進行飛車搶奪、搶劫等暴力犯罪。
三是選擇針對的犯罪目標相對明確。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行為時,為了達到目的,選擇特定范圍內的人員作為侵害對象和目標。個體戶、第三行業服務人員等成為最主要的受害群體。案犯選擇這些人員作為侵害目標,主要原因是因為這類人群隨身攜帶的錢財比較集中,有時甚至謀財害命。
二、流動人口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流動人口自身主觀因素分析
一是內心的貪念和僥幸心理的結合,促使犯罪的發生。流動人口外出打工的目的是為了依靠正常的勞動獲取錢財。然而,對于一小部分人來說,想要掙到自我滿足、符合心意的薪酬是根本做不到的。外來流動人口的工作不穩定,收入相對較低,殘酷的現實和理想的目標差異較大,極易產生矛盾心理。導致他們開始懷疑通過正常的勞動致富是行不通的,進而產生通過違法犯罪活動達到自我心意的犯罪心理。
二是消極的社會心理,導致其進行犯罪行為的發生。外來流動人口主要的犯罪群體是進城務工或經商的農民,他們有著特定的心理和內心世界:競爭意識比較淡薄,對貧富差距形成的鮮明對比,心理感受比較強烈,同時心理承受能力低,社會適應能力不強。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激烈的競爭、工作歧視、工作中的傷害等一系列的原因,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追求利益的欲望,貧富差距的不滿心理感受更加強烈,導致部分流動人口以侵害人身、損壞財產以及其他德暴力犯罪行為來發泄內心的怨恨與不滿。
三是受教育的水平相對較低,法制觀念淡薄。流動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極少,大部分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由于受教育的水平較低,對法律法規知之甚少,對自己犯罪行為造成的嚴重后果、社會危害性,以及自己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根本沒有清楚的認識。今年上半年,全縣查處的流動人口犯罪嫌疑人中,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約占89%。
(二)社會客觀因素分析
一是文化差異因素。城鄉之間的隔離與的二元化,形成了城鄉各自的文化習俗和價值觀念。流動人口在進入城市后,發現自己的很多價值觀念根本不適應城市的生活,在不斷遭受挫折后,很多人放棄了自己的道德準則,不再顧忌行為的約束。價值觀念不同導致的沖突,行為規范的失范,從而導致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是市場經濟特點。市場經濟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計劃經濟相比,競爭空前激烈,在為每個個體提供平等的機會、相同的法律地位的同時,在不同起點的群體之間造成了嚴重失衡的不平等。由于流動人口大部分不具有適合市場經濟和城市產業發展的工作能力、工作經驗等,不能在市場經濟中有效競爭和發展,導致他們只能從事高危險、高強度的體力勞動的工作,為了在城市中生存和得到預期的心理滿足,有些人選擇從事違法犯罪活動。
三是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的不到位。目前對流動人口和管理和服務工作,多注重人員登記控制,只有當流動人口涉嫌違法犯罪時才對其進行干預,對其缺少日常思想觀念、法制觀念的宣傳教育,導致他們只能處在一種與城市相對隔離的亞文化環境中,受到城市中不良文化的熏陶,少數缺乏進取心、意志薄弱者自然走下坡路,最終成為犯罪分子。
三、抑制流動人口犯罪的對策思考
一是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外來流動人口的整體素質。首先,對外來流動人口上崗前,進行特定的文化、職業技能、法律的專門培訓,相對提高其文化素質,適應城市發展的勞動技能,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以達到減少外來流動人口犯罪的主觀因素;其次,加大宣傳力度,開展清理整頓出租房屋信息,規范對外來人口的管理和服務的宣傳等活動,以進一步增強出租房屋的業主和外來流動人口遵紀守法的法律意識,共同維護好社會治安環境;再次,鼓勵、引導外來流動人口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手段解決糾紛和矛盾;最后,在外來流動人口聚居的區域廣泛宣傳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規章,提高流動人口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識,減少其犯罪的思想根源。
二是以務實的態度,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積極主動地關注關心流動人口的現狀和疾苦。公安機關在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服務中,務必真正做到堅持以人為本,以務實的態度,將服務理念真正融入到對流動人口的日常管理中去,培養流動人口對暫住地的感情,消除他們的自卑感和被歧視感,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同時切實解決號流動人口實際存在的各種問題,關心流動人口的疾苦,解決好流動人口的子女上學、醫療、改善其生活條件,積極維護流動人口得合法權益。
三是進一步推進和完善社區警務化管理,強化對實有人口的管理。社區警務是公安工作接觸群眾的最基礎、最前沿的工作。社區民警要根據本社區的具體實際情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區各方面的現有治安資源和潛在的治安資源,整合優化社區的治安資源,開展周期性的入戶調查,全面掌握轄區內實有人口的信息,熟悉社區人員的基本情況;通過社區警務的管理服務,捕捉社區治安動態變化信息,為打擊違法犯罪提供線索。
四是提高群眾的自防意識,積極預防和控制各類流動人口違法犯罪案件高發。通過實施讓群眾了解防范信息、大力宣傳報警方法和渠道、分析流動人口犯罪人員的作案規律和特點等各種措施,增強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防范意識,全面提升居民防偷、防搶、防騙能力,使之成為防控犯罪的積極因素和有效力量。一旦防范意識成為自覺行為,它就會發揮出巨大的社會效能,從一定程度上遏止違法犯罪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