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理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2 14:56: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網絡理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網絡理論論文

篇(1)

二、利益相關者網絡結構形態模型再思考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前提條件是清楚的,即一個好的運行環境是有利的,而一個壞的運行環境則是有害的。但是,針對組織問題和目標,人們喜歡聚焦于利益相關者及其關系的影響,而盡量簡化利益相關者所處的混亂和復雜的背景環境。許多學者就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地討論,并且Vidgen等(1996)將利益相關者定義為能夠影響一個人類或非人類組織單元的政策,或者受到一個人類或非人類組織單元的政策影響的所有人類或非人類組織單元。雖然此定義可能有失公允,但是其目的是想引起人們對利益相關者所處環境因素的重視。盡管Rowley從社會網絡的視角切入了對利益相關者管理理論的研究,重點關注了網絡密度和中心性,實現了對于二元關系視角的超越(Rowley,1997)。但是,他過分關注網絡的整體屬性而忽視了利益相關者分析所堅持的主體屬性分析,使得網絡中節點間互動關系中的結構和行為要素無法進入分析范圍。林曦以企業為研究對象,通過融合關系行為和網絡結構維度,得出了一些整體結構分析無法得出的結論和啟發(林曦,2013),但是她并無法清晰闡釋利益相關者互動行為的發生機理及其過程。這種情況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該利益相關者網絡結構形態模型缺乏對利益相關者主體行為的影響、承受和表現載體的考察,即利益相關者行為運行環境。基于此,本文試圖引入行動者網絡理論重新構建利益相關者網絡結構形態模型,彌補傳統社會網絡模型的缺陷,拓寬對于利益相關者及其行為分析過程的理解。ANT有利于幫助匹配影響組織成功的利益相關者(人類主體)和其運行環境(非人類主體),其貢獻在于明確了利益相關者網絡結構及其形成機理,因為它強調談判和協商的作用,并承認非人類主體作為組織、群體和個體環境的重要性,將人類主體和非人類主體共同納入網絡結構形態模型當中。

三、行動者網絡理論及城市環境治理轉譯過程

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法國學者MichelCallon、JohnLaw和BrunoLatour為代表(巴黎學派)的社會科學家共同提出了行動者網絡理論,為諸多學科領域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思想和理論。ANT認為應該平等地看待“人”與“非人”的網絡要素,通過“異質性”網絡模型刻畫社會實體之間的關系,并認為網絡結構環境對單一行動者提供了機會和限制,以及個人、群體或組織的行為受到了其他網絡行動者關系的影響。此外,ANT強調聯合整個行動網絡的價值,重視行為主體之間的利益協調與整合,主張通過社會行動者之間的溝通、談判、協作等社會互動行為來將社會沖突轉化為秩序,為研究利益聯盟網絡的形成提供獨特的視角和方法(王愛民等,2010)。行動者網絡理論是以三個核心概念為基礎,分別為行動者、廣義對稱性和轉譯。ANT將有主觀目的和意圖的人類主體和非人的觀念、資本、科技等主體認為是行動者,即任何可以改變事物狀態的東西。這些“異質性”行動者構成了網絡的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的影響能力。廣義對稱性認為應該克服傳統社會學中的二元劃分,整合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以完全平等的方式對待網絡中的“異質性”行動者,打破以人類行動者為中心的傳統思維。轉譯概念是ANT的中心,是事實建構者給出關于他們自己的興趣和他們所吸收人的興趣的解釋,反映了行動者之間相互作用的途徑以及其網絡形成的過程,并且刻畫出在構建網絡過程中利益嵌入的特征。轉譯成功的關鍵在于每個行動者都獲得滿意的角色,將處在各個領域的異質性行動者聯結起來,構建起一個處于動態穩定的網絡。行動者網絡理論,又稱為轉譯社會學,認為只有過轉譯才能構建起行動者網絡。行動者網絡的構建并不是原有預定的行動者簡單組合,而是每一個行動者的利益、角色、功能和地位都在新的行動者網絡中重新加以界定、安排和賦予。1986年,Callon通過對圣柏魯克灣的海扇貝養殖案例的分析,描述了一個由海洋學家、漁民、海扇貝、海灣以及多樣的技術等元素所構成的網絡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并辨出五個轉譯的關鍵環節,分別為問題呈現、利益賦予、征召、動員和異議。在此轉譯過程中,還應設立一個強制通行點(ObligatoryPas-sagePoints,OPP),OPP是指核心行動者的問題成為實現其他行動者目標或利益的必經之點,是所有行動者進入網絡的唯一選擇。在此研究基礎上,許多學者通過結合特定的研究問題和情景進行了對應的行動者網絡轉譯分析,那么針對城市環境污染問題,城市環境治理異質行動者網絡的轉譯和構建過程可如圖2所示。根據圖2可知,城市環境治理異質行動者網絡的人類行動者包括政府、企業和公眾,分別代表國家、市場和社會力量,而非人類行動者則包括生態、政策、資金和資源等,并且一般由政府部門承擔著核心行動者的角色,因此OPP可設定為治理環境污染,實現清潔環境。盡管這些轉譯環節看似分開的,但是它們并不總是可分的,有些環節可能會重疊。此外,成功轉譯后所構建的網絡也有可能遭到某些因素的破壞,并且一旦網絡結構發生變化,新的轉譯將重新開始,更多利益需要再次協商。總之,轉譯是一個實體引導其他實體朝其所期望的目標前進而必須經過的路徑,并最終說服其他行動者被征召和動員進網絡。

四、城市環境治理利益相關管理過程分析

城市環境治理是一個基于“滿足-理解-管理(Meet-Understand-Manage)”的過程,其中多方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和知識將被關注和采納,而不僅僅只是規則制度(Parr等,2003)。城市環境治理的概念內涵表明其需要解決兩個基本問題:多元利益主體的作用范圍和正當角色;多元利益主體采取什么樣的行為來達到城市環境治理的目標。同時,多方利益相關者參與過程還應充分考慮某些條件影響因素,如社會文化、政治、法律、技術、時空和生態等。也就是說,城市環境治理利益相關者管理應該符合地方背景和實際環境情況。那么,行動者網絡理論通過平等地看待人和非人行動者,將所有影響核心組織目標實現的要素納入到網絡中,因此城市環境治理也可認為是人類和非人類行動者網絡組構過程,即多方利益相關者的不同利益取向和行為方式在其運行環境背景和條件下透過轉譯建構起一個動態穩定的異質行動者網絡。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個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城市環境治理利益相關管理過程分析框架,并說明了其具體步驟和詳細內容,請見表1。根據表1可知,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城市環境治理利益相關管理過程試圖將治理理論、利益相關者管理理論和行動者網絡理論融合在一起,通過良好的城市環境治理利益相關者管理,提升城市環境治理效率和水平,以期創建一個推進城市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過程,其具體步驟如下:

1.明確治理對象并界定所需解決的核心問題。

目前,我國城市大氣、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最為緊迫和重要,并以大氣污染治理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考慮到不同的環境污染問題具有不同的屬性特征,如污染來源、途徑和方式等,明確具體的治理對象是有必要的。ANT表明應該將問題呈現作為轉譯的第一階段,而問題呈現是圍繞核心行動者進行的。盡管政府不再是城市環境治理的唯一主體,但是以政府主導的國家力量依然是城市環境治理的核心主體,是不可替代的組織者和指揮者。因此,以政府環保部門為代表的國家力量應認定為核心行動者,即核心利益相關者,其急需解決城市環境污染問題,以實現城市環境清潔的目標。然后,根據核心行動者的目標,設置一個強制通行點(OPP),將核心行動者的問題成為其他行動者目標實現的必經途徑。

2.識別利益相關者的關鍵利益以及各自差異。

城市環境治理要求治理主體多元化,即除了政府外還需要其他行動者參與到治理過程中。Carole提出在城市治理過程中政府應將更多基礎設施和服務的提供義務和責任轉移給其他組織,如企業、NGO和公眾,強調開發和管理不同類型的組織間網絡的必要性(Carole,2001)。同時,國家、市場和社會三元理論也表明了城市環境治理不僅只是政府干預,還應該發揮市場和社會的調節作用。基于這一宏觀選擇范圍,并結合核心行動者的問題,辨識出城市環境治理的利益相關者,并明確各自的關鍵利益。其次,界別利益相關者在資源、權利、意識和知識等方面所存在的差異,有利于進行合理的利益賦予、征召和動員。此外,還應明確利益相關者在網絡中為了達到其所期望的目標所需排除的主體障礙。

3.勾畫人和非人異質行動者的網絡關系圖譜。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三者協調穩定發展,并且這種平衡會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城市環境治理利益相關者的行為取向和選擇。因此,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經濟效率、社會公平和生態和諧三者應該確定為異質行動者網路的系統屬性,即系統行動者。一般而言,利益相關者行為分析包括利益相關者的實際行為、合作意愿和沖突威脅。那么,這就有必要首先界定和明確利益相關者的行為選擇范圍和行為期望,并且辨識出能夠影響利益相關者行為的其他非人類行動者,包括政策、資金、資源和其他等。最后,在人類行動者和非人類行動者的基礎上,初步勾畫出行動者之間的網絡關系圖譜。

4.賦予利益并進行網絡行動者的征召和動員。

根據資源依賴理論,依賴體現了組織與其環境之間的利益交換關系,并且這種利益交換是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進行的。分析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資源依賴,有利于理清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和行為關系,以進一步識別利益相關者行為支持/反對態度和認知相似度,為轉譯過程中的賦予利益環節提供可靠的基礎依據。然后,根據核心行動者的目標,賦予其他網絡行動者利益或角色,以激起其加入網絡的興趣,并召集所有異質行動者,進行初步的討論和協商,以達成行動共識。從國家、市場和社會的邏輯出發,設計人類和非人類異質行動者的互動機制,并動員所有行動者進入到治理網絡當中,實現城市環境治理行動者網絡的初步建構。最后,辨析和評估核心利益相關者目標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目標的內在契合度,并重新識別和定位利益相關者群體的核心價值,以鞏固和穩定異質行動者網絡。

5.制定具體的利益相關者管理策略和計劃。

如何制定利益相關者管理策略是利益相關者管理研究的重要問題,特別是不同利益相關者類型匹配不同的管理策略。因此,結合異質行動者網絡建構過程,分別從個體(合作意愿和沖突威脅)、關系(兼容性和必要性)和網絡(網絡密度和核心組織的網絡中心性)角度,制定具體的利益相關者管理策略。然后,分別針對整體和具體的利益相關者,制定詳細的利益相關者管理計劃,以利于城市環境治理工作的有序進行。此外,通過采用聽證會、座談會和專家論證會等,評估城市環境治理利益相關者管理策略和計劃可行性。

篇(2)

一、引言

隨著20世紀70—80年代美國企業的“外購”這一企業網絡化浪潮.以及日本企業利用企業間生產協作而帶來的強大競爭優勢.企業紛紛通過戰略聯盟、外包、特許經營、企業集團、共同市場安排等多種方式形成了企業的網絡結構。理論研究中,科斯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將市場與企業看成兩種相互競爭與相互替代的兩種制度安排,而理查德森提出存在著一個連續的交易形態,從有組織商品市場上的交易到一系列中間領域,開始注重合作,注重傳統關系與商業信譽,然后是復雜的和相互關聯的聯盟與企業集團,在那里合作則更為正式和徹底。威廉姆森、霍奇遜等人注意到了理查德森的思想.分別提出了相似的企業網絡概念.認為它是區別于企業與市場的另一種組織形態.是獨立的企業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約形成的互相依賴、共擔風險的長期合作的組織模式。從此.企業間合作的制度安排得到重視,理論界開始注重研究誘導企業內外產生各種企業網絡關系的成因.以及如何治理這種企業網絡關系。

二、企業網絡的成因與功能

威廉姆森、阿爾欽、德姆塞茲等人提出了以交易為中心的思想.特別是威廉姆森提煉出了交易的三個特征:不確定性、資產專用性、交易頻率。他認為不確定性高、資產專用性高、交易頻率高的交易按等級制制度來組織具有較小的交易費用.也就是說.企業的內部指令與權威更適合治理具有上述特征的交易.而當這三個特征處于較低水平時.市場是有效的協調與治理手段.處于這兩者之間則有多樣化的企業網絡形態。但這種觀點對企業網絡的分析與解釋顯得過于薄弱。

理查德森從互補性活動的角度為企業網絡的存在提供了一個正式的理論解釋.他認為企業只是截取了整個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的若干環節.這些環節包括制造的各個階段、研究與開發、營銷等.這種分工活動與專業化、企業的獨特能力相互強化.因此企業的活動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需要各種各樣的組織安排對其進行協調。可以說.理查德森的觀點突破了威廉姆森等人只注重分析交易的局限.嘗試從生產和企業能力的角度來解釋企業網絡的成因。帕費爾和薩蘭奇克提出了“資源依賴”這種較為全面的觀點,同時注重了生產和交易兩個方面,并且這里的資源廣義地包括了有形資源與人力資本、經驗、能力等無形資源。企業可以通過并購或企業自身的規模擴大與成長實現資源的內在化,但是可能存在成本過大、反托拉斯管制、資源需求的短期性、企業的復雜性與管理難度增加、企業的靈活性降低等問題,使得這種內在化并不總是最優的。然而,企業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契約安排形成長期的互相依賴的合作關系,不需要內在化也能夠獲得與利用這些外部資源,如企業的合作研發,利用其他企業的資源進入其他領域等。簡單的說,這種契約安排與合作關系比內在化節省了生產、組織、管理成本,而比純粹的市場關系減少了交易費用和市場不確定性而導致的風險成本以及其他損失成本(如其他時間延誤成本等等),并且合作改善了企業的收益結構,不僅提高了短期利潤。更加強了企業長期的核心競爭優勢。

盡管上述各種企業網絡理論在解釋企業網絡的成因、企業網絡化的目的等方面關注了不同的角度.但它們的共同點在于強調了企業間能合作關系,通過合作實現雙贏或多贏的企業哲學,從傳統的敵對思維向伙伴關系轉變.通過互動實現協同效應.正如鮑威爾所言.互補和協作是網絡的基石。然而,一味的只強調合作是片面的與危險的。合作掩蓋不了企業間的利益沖突與競爭關系.只有正視它們才能使合作不至成為空中樓閣.因此,企業間競爭、利益沖突與合作關系需要利用各種制度安排來協調和治理。

三企業網絡的治理機制

企業網絡中各企業主體通過業務與資源上的相互依賴,降低成本,加快組織學習與技術的創新,加大市場占有,加強企業競爭優勢,少不確定性和分擔風險,因此各企業有著顯而易見的合作激勵,但是企業間利益沖突.資產專用性帶來的“準租金”。不確定性等交易特點導致了機會主義行為。行為兩面性假設是看待企業網絡關系的一個相對全面的觀點.即承認各企業主體存在合作與機會主義的行為兩面性。企業網絡治理結構的目的也就在于如何通過各種制度安排來加強協作、挖掘合作的潛在價值、增加合作收益與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簡單的說,就是增強合作的激勵與對機會主義行為的約束。而且應該認識到兩點:

一是通過事前的制度安排可以盡可能杜絕機會主義的存在,如簽訂盡可能完備的合同等措施,但是由于有限理性以及非理的客觀存在,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二是合作收益的激勵提供了對機會主義行為的約束,合作的長期性和巨大收益會弱化機會主義行為,只是不可能完全抑制機會主義。哈耶克在他的文化選擇理論中提到那些建立了合作擴展秩序的群體必定已經找到了足夠有效的制度來減少免費搭便車,道德風險等機會主義行為,無論是道德自律(第一方監督),互相牽制(第二方監督)還是強權仲裁(第三方監督),在這種意義上,提供足夠的合作激勵就只是作用相當于道德自律的第一方監督形式。

企業網絡的最主要特點就在于它不同于純粹的市場交換關系和企業中的上下級關系,而是通過合作關系實現協同效應。傳統的僅僅依靠價格機制的市場治理結構只能提供短期經濟激勵,但無法提供通過合作改善長期戰略地位的激勵和有效控制風險與機會主義行為,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兩者是相互沖突的,如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價格壓榨只能損害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和戰略意義,價格機制無法勝任企業網絡的治理;而企業網絡之間又不存在權威,無法實現類似于企業內部的控制方式。因此,企業網絡所根本的相互依賴與合作關系需要更有針對性的雙方或多方治理結構.并且治理更多地體現為具有自組織特性的自我治理.它發揮作用需要相互影響的企業的互動,而不是寄希望于最后的外部管制與法律仲裁。

目前大多數的研究文獻都認為組織網絡的核心治理機制是信任,并且認為信任機制是建立在非正式人際關系基礎上的,通過人際關系形成的共同價值觀與道德感.社會關系的制約與關系互動中累計起來的集體身份認同,激勵大家去履行承諾,不輕易從事機會主義行為,以免破壞自己的聲譽、降低相互之間的信任感。能夠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網絡績效。其實這種思想在本質上可以歸結為格蘭諾維特所提出的經濟關系和活動的社會嵌入性,強調了個體與群體的關系或紐帶所形成的社會網絡對于經濟關系與活動的影響。格蘭諾維特就曾強調過,“不像市場和等級制度之思路所假設的那樣.事實上在將秩序引入經濟生活的進程中.我主張企業之間的社會關系更為重要。而企業之內的權威則不那么重要”。Jones等學者提出了兩種嵌入方式:一是關系嵌入.它是以雙邊交易的質量為基礎.表現為交易雙方重視彼此間的需要與目標的程度。以及在信用、信任和信息共享上所展示的行為;二是結構嵌入,它可以看作是群體間雙邊共同合約相互連接的擴展。通過第三方進行間接的連接。形成以系統為特征的關聯結構。結構嵌入包含著四個主要因素:限制性進入、宏觀文化、集體許可與聲譽。限制性進入是指非正式人際關系是由親友關系、同學關系或長期合作、交流而引人的,可以通過較少的合伙者增加互動頻率。增大協調的動機與能力,但是它也形成了一定的排外性與地域性,無法與各種可能的、有共同利益的行動者建立合作關系,很難擴展網絡的信息交流,社會資源或生產合作的范圍。宏觀文化涉及到團體間在價值、思想與原則上的默認,這種默認與互動頻率互相促進。集體許可是一種事后治理機制,通過懲罰低效的和違背集團準則、價值與目標的行為來保護合作。聲譽則是一種事前治理機制,包括一個人的特征、技能、信任度與其他重要屬勝,通過提供關于個人信任度與意愿度的信息來減少行為的不確定性,以增強合作的有效性。

然而,盧曼提出非人際關系的信任已逐漸取代人際信任這一觀點,認為非人際關系的信任是當代社會最主要的信任模式,祖克爾則提出了“制度性信任”這種模式。信任在沒有家庭關系及類似關系的非人際的經濟環境中也能產生,由第三者證明和由第三者保存附帶條件委付蓋印的契約來保證一個交易期望的預期。后來,帕維羅則將制度性信任分解為五個元素,包括公開的監測機制、法律約束、鑒定機制、反饋機制、合作規范。用新制度經濟學的術語來講,基于人際信任和非正式人際關系的治理機制是一項非正式制度安排,而制度性信任則是通過各種正式制度安排治理企業網絡關系。應該說,祖克爾的“制度性信任”這種多邊治理機制類似于哈耶克的第三方監督的思想,然而,能夠產生信任誘導合作的正式制度安排并不只僅僅是祖克爾所提出的那種方式。人競爭、當事人相互套牢、第三方治理與聲譽市場是三種典型的治理機制。

人俱樂部與人競爭機制。這種形式就是用人促進人,用人監督人,將競爭機制引入信任與合作機制中,讓人內部有競爭存在,人之間存在前后差序。并且隨著人的表現動態變化的。這種機制類似于企業的內部市場競爭,比如說供應商管理中的雙供應商策略就是典型的人競爭機制。從構成網絡的成員來看,多人及其差序激勵機制消除了基于人際關系的信任治理機制或單一人機制的排外性和地域性所導致的激勵不足與合作惰性。從構成網絡的關系來看,單一人情況下,稍候發生的根本性的轉變會造成雙邊壟斷局面。人的唯一性提高了其討價還價的地位與能力,而在多人情況下,相對彈性的委托關系可以減弱人討價還價的能力。從信息角度看,多人帶來的多通道信息機制更便于委托人收集和比較人之間的信息。

當事人相互套牢與“人質”效應。在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行為的假定下.交易的一方會試圖利用專用性投資不能移作它用的事實來侵占另一方的合法權益.威廉姆森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法是縱向一體化.將水平關系轉化為垂直關系,利用權威進行治理。如前所述。一體化的成本可能過高,并且失去了合作帶來的各種優勢,在現實中,涉及高度資產專用性的汽車制造業在日本也并未出現范圍廣泛的縱向一體化.而是依賴關系合同的方式。交互投資或共同投資作為一種雙邊共同套牢方式展現了其有利于合作的一面,雙方的相互依賴性不僅由于分工合作的關系而強化,而且由于共同經濟關系而更加穩固,威廉姆森將這種支撐這類長期易的因素稱為合作中的“人質”因素,雙方共同提供“人質”是當事人相互套牢,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的基礎。

篇(3)

當今互聯網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著社會的各個領域,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2年7月19日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網民達到5.38億,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中網民占22.6%,大約1.22億,大學生上網已經成為主流。因此,如何搞好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規范大學生的上網行為,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 網絡與網絡倫理

本文中的網絡是指由電子計算機、遠程通訊等技術聯結世界各國家、部門及個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統,最終實現資源共享。網絡為人們的行為、思想觀念注入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內容和形式,在促進信息交流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由于網絡世界并不是一個純技術空間,從其產生之日起就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一系列沖擊并隨之產生了諸多道德問題。網絡犯罪、網絡沉溺、網絡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網絡安全等問題日益凸顯。因此,必須在道德價值觀念層面研究網絡現象、網絡行為,建立相應的網絡倫理規范,以減少和預防各種網絡倫理問題的出現,這就是所謂的網絡倫理。

二、大學生網絡倫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傳播內容的泛濫。網絡容易使大學生迷失真我。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其中有豐富的有效電子資源同時也存在著很多不良信息。這些信息對于一些自控力較差的學生具有極其不利的影響。信息生產、傳播的過多過快,生產、傳播價值取向的復雜性以及網絡信息把關者的相對缺失,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信息的不真實。

2、個人隱私的泄露。在信息社會中,我們可以直接獲得自己所想要的信息資源,而且我們還可以對許多數據資料進行新的研究與加工。所有網的子網可以在彼此免費的情況下獲得別人的信息,所有子網和計算機也要無償地為網絡提供資源。這樣,個體的隱私就難免會受到威脅。此外,電子通信方式已成為社會生活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人們很容易在通訊的過程當中,遭到欄截和干擾。

三、大學生網絡倫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1、網絡自身的性質。網絡具有虛擬性,人和人的交往是建立在虛擬的環境中,所以人與人很難取得相互的信任,由此便產生了大量的網絡倫理問題。網絡具有隱蔽性,網絡的這種隱蔽性使得網絡信息真假難辨,大學生很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導致弄虛作假的現象出現,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倫理道德觀念。網絡具有娛樂性,網絡的娛樂性使得大學生不再以學習為重心,上網大部分是為了娛樂,經常在網上聊天、網上游戲、聽音樂、看網上節目等,網絡世界的多變性讓他們目不暇接,以至逐漸迷失了方向。

2、大學生自身的因素。大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加之部分學生缺乏抵制低俗內容的自制能力,致使其附庸低俗文化和低級趣味,從而道德認知和價值觀念上發生偏離,引起一定程度的倫理危機。另外,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道德判斷力弱,評價標準尚不成熟,他們對網上違法犯罪活動的危害性認識不充分,在他們的觀念中,虛擬的網絡犯罪不是犯罪,而是一種檢驗自己智力水平的游戲或者是對技術的挑戰。

3、高校的管理不到位。現實中,由于教育力度不夠,許多大學生對其網絡的可為與不可為了解甚少。一方面學校從宏觀上沿襲了傳統德育教育基本模式,忽視了大學生個體網絡行為的新情況。另一方面從微觀上忽視了對大學生進行具體的網絡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層面的培養。同時,在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倫理教育與法制觀念教育之時,沒有將道德與法律有效的結合而形成合力,致使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模糊、法制觀念淡薄。

四、加強大學生網絡倫理教育的對策

1、大學生應該培養慎獨精神。由于網絡的開放性自主性、網絡監管有限,大學生的網上行為受到的約束和限制相當少,可以為所欲為地做一些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培養“慎獨”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應該將社會道德規范內化于自己的內心,變被動的服從為主動的律己,網絡道德的遵守是非強制性的,但是大學生人們應該認清網絡的利與弊,對自己應該嚴格要求,提高道德自律能力。總之,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有正確健康的網絡心態,自覺抵制網上不道德行為,維護和諧網絡環境。

2、高校要完善對大學生的網絡監管制度。高校要制定大學生的網絡準則,加強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的培養。網絡倫理是現實倫理的延伸和拓展,要想使大學生有一個正確的網絡倫理觀念,對大學生的上網行為必須有所規范,同時要對其進行監督和管理。

篇(4)

1.1兼容性問題。多網融合的實現,是通過多網融合管理系統平臺對多網的功能進行統一管理,但是從當前網絡結構現狀分析,多網融合存在著網絡兼容性問題,以“三網融合”為例,三網融合存在著寬帶化不統一的問題,計算機網絡采取的是分組傳送技術,這樣網絡在傳輸數據的過程中就會存在分組數據丟失、抖動等問題,無法實現語音和視頻信號的穩定性,而廣播電視網采取的是單向廣播方式,無法實現與網絡平臺的整合,滿足不了互動業務發展。

1.2缺乏成熟的網絡可視化技術。隨著多網融合的不斷發展,不同的網絡運營商為了實現多網融合,需要不斷的添加各種新設備、新業務,為此多網融合信息管理平臺需要及時的了解網絡拓補結構圖,以便根據相應的業務進行有效的管理,但是根據現在的網絡拓補圖分析,其結構存在很大的不同,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多網融合的可視化技術還不成熟,無法對多網進行完整的網絡拓補結構視圖。

1.3網絡綜合管理技術不完善。多網融合都是建立在傳統的運營商運行管理模式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他們基于不同的網絡運營模式,其管理方式也就必然會不同,而多網融合則是對不同運營商進行業務整合,這就需要不同的運行商改變各自為主的運營管理模式,建立綜合性的管理技術,而這方面受到傳統思想、人員專業技術以及資金設備等方面的限制,多網融合綜合管理技術還不完善。

2、多網融合系統的管理需求

2.1多網融合的系統結構。為滿足不同網絡用戶的需求,多網融合平臺必須要完成以下功能:用戶終端在異構網絡中的切換、支持媒體流與終端的適配。因此多網融合控制平臺應該具有多業務協同觸發控制、異構網絡注冊和接入控制、資源調度、終端群管理、移動性管理等等。同時也要保障多網融合平臺要具有適合各種網絡資源的接口和各種服務接口。總之我們可以根據多網融合系統的要求分為:業務層、控制層、承載和終端層。

2.2業務控制面結構。①業務控制面結構。業務控制面的結構如下圖所示:其主要包括用戶側、IP網絡側,策略控制以及業務控制側。②業務控制面功能。業務控制面的功能主要是對具體的業務進行控制,為實現這些業務需要外部服務器提供相應的功能,根據具體的功能,我們可以分為:注冊模塊、群管理模塊、媒體控制模塊、SIP模塊、短信管理模塊以及呼叫控制模塊。用戶側用戶終端群IP網絡側,策略控制策略控制路由業務控制服務器業務控制側

篇(5)

以上是兩個網絡化組織的例子。事實上,一些優秀的公司已紛紛構建網絡化的組織,作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組手段。

傳統的層級組織的運作是以職能為中心,完成一件事情需要按照組織層次規定的路徑來進行,員工關注的是部門的職能目標,而非最終結果。例如,銷售人員在一次項目投標中需要開發工程師到現場協助澄清一些關鍵的技術問題。按照組織層次,他需要征得銷售主管的同意,然后由銷售主管與開發主管協調,可能雙方還要就出差費用的歸結經過一番商討,最后等開發主管安排好工程師準備出發時,客戶早已等得不耐煩了。所以,層級組織的運作往往會導致業務流程繁雜、信息傳遞環節過多且失真、效率低下、顧客不滿意等問題,顯然無法滿足日益激烈的企業競爭的要求。

篇(6)

對西方管理理論發展的各個階段所形成的流派,研究者有不同的概括。如克勞德·小喬治概括了四個管理流派:科學管理、行為學派、管理過程學派和數量學派。[1]168-182JanesF.Stoner等概括為科學管理學派、古典組織理論學派、行為學派、管理科學學派和管理理論的近期發展(包括系統方法、權變方法)。從縱向發展看,在管理學不同的發展階段出現的不同學派,它們之間并不是一種更替的關系,后邊的學派并未取代先前的學派,各個學派互補共存。

從橫向看,同一歷史時期也出現了多個學派并生的局面。哈羅德·孔茨在20世紀60年代初將當時的管理理論劃分為管理過程學派、經驗或案例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和數量學派六個流派或研究方法,由此導致了管理理論叢林的出現。

為克服或改變管理學學派林立的現狀,一些流派和管理學家試圖以一種理論體系來實現管理學各學派的整合,但叢林現象不但未改觀,反而有增無減。20世紀80年代,孔茨再次對當時的管理學流派進行梳理時,概括出了11個不同的理論派系。管理理論叢林的深層原因是什么?能否實現對管理理論體系的整合?本文試對這些關系管理理論發展方向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對管理理論體系整合的探索。

對管理理論的整合出自兩個動機:一是為了管理理論的健康發展。管理理論學派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各個學派獨立為戰,互相排斥,阻礙了管理學的深入研究與探索。沒有統一和規范的管理理論又使人們對管理學的科學性產生懷疑。二是實現管理學科體系化的要求。作為一種科學、系統的理論,管理學必須綜合各流派的研究成果,使之融為一體,才能成為一種普遍適用的、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有效的管理科學。學習組織與管理理論的學生面對的是一些有關組織理論與管理實踐的零碎而雜亂的資料。出現在20世紀中期的現代綜合思潮推動了管理學派綜合、統一的探索。

(一)系統學派的探索。

20世紀60年代在管理學中占統治地位的系統學派曾希望用“系統的觀點”來統攝其他所有各個學派。系統學派認為組織由目標與價值、技術、社會心理和結構等各個分系統組成。傳統組織理論強調結構分系統和管理分系統,從而重視制訂原則。人際關系學家和行為科學家則強調社會心理系統,把注意力集中在激勵、群體動力學和其他相關因素上。管理科學學派則強調技術分系統和對決策和控制過程的量化方法。這樣,每個管理學派都各傾向于側重特定的分系統,而不承認其他分系統的重要性。系統學派則把管理看作一個開放的社會技術系統,因而要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統及其相互關系。

系統學派沒有將管理理論各個學派統一起來,主要原因是該理論本身難以進行應用。由于這一學派概念上的復雜性,管理人員很難在實際操作中加以應用來提高組織的效率。“開放式系統學派沒有指明影響組織內部活動的主要變量,也未能夠識別出影響組織運作的環境要素。可以這樣說,開放式系統理論學派只是一個時髦的概念性學派,其發展還不足以使之成為一種有用的綜合理論框架。系統學派在20世紀70年代初趨于衰落。”

(二)權變管理學派的努力。

權變管理學派希望用“權變的觀點”來統一管理理論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盧丹斯在1973年發表了題為《權變管理理論:走出叢林的道路》的論文,提出要用權變管理理論來統攝其他各個管理學派。盧丹斯指出:“所謂的權變的路徑,有時稱為情境的路徑,到現在仍只是剛剛興起。也許1980年后,這條路徑將能引導我們從管理理論叢林中打出一條出路來。”與系統學派的結果一樣,權變管理理論在管理流派的統一上同樣收效甚微。

(三)價值學派的目標。

隨著20世紀80年代組織文化理論的流行,出現了一種用“價值觀”的思想來統率管理學各個流派的做法。按照組織文化理論影響最大的《卓越叢書》(ExcellenceSeries)的作者之一湯姆·彼得斯自詡的說法,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企業界正在經歷一場以他的主張為旗幟的“革命”,即“返回基點的革命”,而基點就是價值觀的重新塑造。價值學派是一種“非理性主義”,這決定了它無法與傳統管理理論相融合,其對傳統管理理論的整合走向失敗成為必然。

(四)過程學派的成就。

1961年12月,哈羅德·孔茨(HaroldKoontz)教授發表了《管理理論叢林》論文,詳細地闡述了管理研究的各種方法,并認為存在著“管理理論的叢林”。孔茨教授先是承認每一種方法都對管理理論有一定的貢獻,然后進一步指出:(1)人力資源方法和數量方法與其說是一種管理理論,倒不如說是管理者采用的一種方法;(2)過程方法能夠包括和綜合當今各種管理理論。過程方法最初由亨利·法約爾提出的,在他提出的行政管理的五個要素中,計劃和組織是著重點。

就對管理理論各流派的整合而言,過程學派是最為成功的。對管理職能的探討構成了幾乎所有的主流教科書通用的管理框架。比如孔茨的“計劃、組織、人事、領導及控制”,托馬斯·P.羅賓斯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以及托馬斯·S.貝特曼的“計劃與戰略、組織和人事、領導、控制和變革”。就這一事實而言,過程學派對管理理論的整合的努力是最為成功的。

二、管理叢林現象的客觀性

對于管理理論叢林的原因,許多學者作了精辟的分析。孔茨在《管理理論叢林》一文中歸結為以下幾個原因:其一,組織、領導、管理決策制定等術語的用法及含義不同造成的“語義學叢林”;其二,對管理和管理學的定義和所包含的范圍沒有取得統一意見;其三,把前人對管理經驗的概括和總結看成先驗而加以拋棄;其四,曲解和拋棄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則;其五,管理者不能或不愿相互理解。孔茨的分析側重于技術和主觀的原因,筆者就其客觀原因進行如下總結:

(一)任務及環境的不同。

篇(7)

1.1層次化網絡管理技術

在計算機網絡規模不斷擴大與網絡系統復雜程度的逐漸提高,網絡管理技術一時間也無法滿足為管理的完善提供保障依據。為了使對信息獲取、篩選的不便以及數據源缺乏認證功能等一系列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未來發展過程中,計算機網絡管理技術會朝向層次化網絡管理技術發展。主要是基于管理者和管理者之間增加中介管理者,從而實現分層管理。以網絡管理第二版中的遠端配置及安全性為基礎,對網絡管理協議的第三版進行強化。無論是網絡位置,還是計數器均得到有效強化。另外,對于管理信息庫而言,能夠對管理信息庫變量實現追蹤,進而對其變化過程做好詳細記錄,并把記錄信息反饋給管理者,從而使計算機網絡管理技術全面實現層次化管理。

1.2集成化網絡管理技術

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了通用管理信息協議,然而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沒有被得到推廣及使用。對于網絡管理來說,是有一定的標準的,即需保證網絡刮泥協議的簡單化,然而在具有復雜化特點的網絡管理中加以處理還有諸多缺陷。所以針對上述問題,未來發展過程中,計算機網絡管理技術便會朝集成化網絡管理技術方向發展。從而為網絡管理技術提供充分有效的保障,以此同時在保護目前存在的網絡管理技術的投資方面作用也非常顯著。這主要是依賴于集成化網絡管理技技術汲取了國際標準化組織與簡單網絡管理協議兩者之間的精華及優勢,在有機融合的情況下,便實現了有效共存及互通。

1.3智能化及分布式網絡管理技術

網絡管理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智能化的實現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之一。實現網絡智能化方面的管理具有多方面的優勢,能夠將多協作和具有分布式特點的人工智能思路灌輸進網絡管理過程中,以此讓網絡管理的寫作能力得到有效強化,與此同時使互操作性系統的功能得到有效提升。與此同時,分布式網絡管理技術也是計算機網絡管理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計算機網絡實現分布式管理同樣具備多方面的優勢,一方面能夠以網絡中存在的數據點以及數據源為依據,進一步對所需數據進行采集,對于網絡中具有的拓撲結構是無須多加考慮的。另一方面,以網絡為途徑,能夠實現對多個控制臺數據的采集及監控。除此之外,分布式網絡管理當中節點間是能夠實現相互鏈接的,數據不單單局限在一條傳輸渠道上,從而使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得到大大提升。

篇(8)

1、引言

網絡的發展,尤其是Internet的發展將信息時代的社會細胞(多媒體計算機和掌握了計算機技術的人)連成了一體,實現了人類智慧的連網,并由此創造出全新的網絡文化。不少學校順應時代需要建設了校園網,并連入了互聯網,開始了網絡教學的嘗試。

所謂網絡教學是指教師利用計算機網絡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或學生通過計算機網絡獲取知識。由于網絡教學具有時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個別化等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根據網絡教學不同的教學模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成為認識的主體,這就要了解網上教學的教學模式、特點、問題以及應對辦法,在教學工作中不斷實踐與創新。

2、網絡教學的特點。

網絡教學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建構學習,是基于多媒體技術的網絡技術下的新的學習理論。這種理論是將學生看成是知識學習的主動建構者,外界信息環境經過教師的組織、引導,學生主動建構,轉變成為自身的知識。這種開放性、創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和固疾。

基于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網絡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網絡教學過程的交互性。網絡教學最大特點是它的實時交互性。實時交互性是指在網絡上的各個終端可以即時實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之間。通過課件還可以有效地獲得圖、文、聲、像并茂的教育信息,師生之間的交互可以獲得教師的指導,學生之間的交互可以進行協作學習。這種雙向交互活動不僅使學生通過視、聽手段獲取教學信息,而且它還代表著一種學生所能接受到的、前所未有的興趣。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交互學生能及時地了解自己的進步與不足,并按要求調整學習,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質量與效率。

(2)網絡教學資源的共享性。學生通過網絡可以共享資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軟件的共享,核心是軟件的共享。網上資源豐富多彩、圖文并茂、形聲兼備,學習者在鏈接或教師指導下,可輕松自如地在知識海洋中沖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資源,神奇的網絡環境,對教育個性化的形成,對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對實現教學過程要素關系的轉變,對促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3)多媒體信息的綜合性。多媒體網絡融超媒體和超文本于一體,集圖形、圖像、圖表、聲音、文字于一體,有利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

(4)教學方式的先進性。傳統教學的中心是教師的教,網絡教學的中心是學生的學。在網絡教學中,教學不再是滿堂灌,學生的學習應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學習。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組織、調控,并以作業的評價方式幫助學生。至于學生的步調、方式、進度、內容的數量和難易程度等則由學生本人決定。

(5)教學目標的多樣性。學生的個體差異,如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風格、學習的起點等決定了教學目標的多樣性。在傳統的“教學流水線”上難以實現因材施教,網絡教學克服了這些弊端。多媒體網絡教學,帶來了許多真實的情境,將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現象帶進了課堂,學生的學習效率將得到提高,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6)教學內容的豐富性。網上的教學內容不僅有本校學科教師編制的CAI課件,而且有來自于不同類型、不同地區學校的課件內容。學生通過比較借鑒,選取那些內容結構組織嚴密的優秀網站或課件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效率。

3、網絡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與方式。

學校中心工作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學校要真正為培養一代新人發揮效能就必須從課堂主陣地著手。現代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課堂教學中心從教師轉向學習者,核心在于學習者主動將新的信息和經驗與其原有的知識基礎相融合的過程,因此網絡教學正是適應了建構主義理論的需要。

網絡教學模式大體可以分為:

(1)集體教學模式。教師先用常規教學中的講授法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同時將概念、原理等講述清楚、提供途徑,讓學生在計算機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組討論、協作交流,同時交待任務情景。利用計算機迅速和反饋及時的特點,提供化難釋疑。放手讓學生自行練習,學生出現疑難問題,可用電子舉手。教師通過監視管理功能,選定有疑難問題的部份學生,組成一個特定的學習小組。學生可以利用語音對話、BBS論壇、留言簿、公告欄等展開討論、進行經驗交流。教師同時也可接受學生的咨詢,指導學生解疑,提供幫助。利用廣播功能,可以對典型錯誤在小組或全班進行廣播,迅速進行糾正,以引起學生注意。對有創造性的見解在小組或全班廣播后進行表揚或肯定,以供同學學習和借鑒。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來說可以在輕松環境中學習新知識,促進了學生共同合作的意識。對教師來說,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學生的學習反饋信息,做出更加符合實際的教學內容的變更和教學方案的調節。

(2)自主學習模式。該模式是利用服務器功能,充分利用硬件資源,使有限設備發揮最大的效率。學生利用服務器站點,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難易、進度并隨時與教師、同學進行交互。一個服務器站點相當于一個小型圖書館,學生可以共享服務器站點上的大量信息,在網絡環境中進行個別學習,使課堂教學逐步擺脫傳統的教師中心模式,學生由傳統的被迫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目前網絡教學的八種方式:

(1)視頻廣播:由網絡管理中心通過播放視頻(實時視頻或錄像)。這種形式與電視或播放錄像沒有太大的區別,學生無法控制,實際上是一種直播課堂式的教學。它的好處是學習者不受地域和人數的限制,且占用帶寬小(只需1.37M)。多用于名師授課、學術報告、重要會議的直播等。

(2)視頻點播:學習者可以根據需要對服務器中的視頻進行點播。內容可以是電視教學片,也可以是課堂實況錄像。由于是非實時的點播,所以我們可以對其精心設計(插入圖文、視頻、動畫等)。

(3)視頻會議:視音頻多向實時傳輸的形式。

由于設備昂貴,應用不是很普遍,多用于教師答疑。

(4)WEB教材:把教學內容作成網頁的形式。

其好處是編制難度不大,運行方便,因而使用普遍。

(5)多媒體課件:運用多媒體語言或課件開發工具開發的教材,一般通過下載到本機運行。

(6)BBS論壇:師生間、學習者間以電子公告板的形式相互交流和協作。

(7)聊天室(教學討論區):師生間、學習者間通過文字、語音等形式異地實時交流。

(8)e-mail:師生間、學習者間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相互交流。

4、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辦法。

(1)課堂容量問題———網絡資源的合理利用。

為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有關人員在網絡上放置了大量的信息資源,但是卻產生了一個嚴重的后果,那就是:豐富的資料讓學生眼花繚亂,又是背景資料、又是電子板書、又是圖片、又是相關鏈接資料。

學生連瀏覽一遍都來不及,更別提做筆記、分析、思考、判斷、吸收、綜合、消化了,結果出現了學生無從下手、漫無目的、閱讀隨意的現象。這實際上是使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處于一種嚴重失控狀態。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我們對課堂教學容量的認識走進了誤區。我們知道課堂上單位時間內的教學容量是不可能無限制擴張的。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接受、能消化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增大信息容量不應該作為網絡教學的目標,提高教學效率才是目標。作為教師,要處理好網絡與教材之間的關系。

網絡知識如果局限于現有教材,它就變成了電子課本;網絡知識如果完全脫離了教材,它又變成了無源之水。網絡只是教學的工具和手段,在運用其進行教學時,一定要仔細分析,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教學目標,突出主題、重點、難點,不能為了學生的興趣而隨心所欲。所以,只有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掌握好課堂容量,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2)自主學習問題———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為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減少了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自主閱讀時間,在閱讀過程中不加干涉。在網絡教學中教師充當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學生隨意閱讀該不該干涉呢?這會影響學生自主學習嗎?這是網絡教學實踐中感到困惑的又一個問題。經過理論研究和實踐論證,網絡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頭腦里自行完成意義建構的過程。教師在網絡教學過程中應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變成為學生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幫助者和資源組織者的角色。網絡教學中如果是良性的交流互動,教師的作用非但不會削弱,反而會增強。

比如在閱讀、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幫助個別同學調節閱讀進度、對討論過程中的錯誤概念及時糾正,發現討論過程中學生高質量的論證分析可以提醒大家關注,在線指導解決同學的疑問等等。所以網絡教學中教師的角色要重新定位。

(3)情感互動問題———傳統手段的必要補充。

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又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是如何在網絡教學中解決情感互動問題。思想教育功能在網絡環境下如何體現呢?通過探討,筆者認為先進的網絡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手段并不是水火不容、有你沒我的關系。把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思想情感,情感升華就會在有聲與無聲之間潛滋暗漲。比如課始播放一段音像資料、課中穿插一段生動的講述、課尾同學之間通過語言展開激烈的思想交鋒等等,都可以起到情感互動的作用。因此解決網絡環境下的情感互動問題,傳統的教學手段可做必要的補充。

(4)課件通用問題———課件模板的優化設計。

一般情況下課件制作基本上是為了某一節特定的課例而設計的,因此通用性很差。通用性是考察課件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標準。如果一個課件通用性很強,不僅制作它的老師用,全校都能用、全國都能用。

提高通用性最好的辦法是設計一些內容簡潔、重點突出的網絡課件制作模板。教師可以根據課型的不同需要,或嵌入討論系統或嵌入留言系統等,發揮計算機的交互功能。另外,制作課件也可以發動學生,上網搜索資料等事情可以教給學生去做。學生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就已經在學習,并且是對主動性要求更高的學習。

(5)網絡教學對設備、對技術的要求很高,難以推廣的問題———循序漸進、明確分工。網絡教學對設備有一定的要求,學校沒有一定數量的計算機、沒有互聯網接入就無法開展網絡教學活動。然而,我們對網絡教學認識的發展必然經歷一個過程,新的學習方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變革的,這種變化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建設一個小型的實踐環境開始網絡教學的探索。當然,隨著我們實踐的深入、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網絡教學的物理條件會得到改善的。即便囿于經濟因素,無法大規模開展網絡教學,只要我們在小規模網絡教學的實踐探索過程中轉變了教育觀念、提升了教學水平,這同樣可以視為網絡教學實踐探索的有益效果。與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應用相比,從學校層面來看,網絡教學對技術的依賴不高。超級秘書網

真正的多媒體制作,涉及教學方案設計、文字腳本撰寫、平面設計(美工)創意、2D3D動畫制作、視音頻素材采集和編輯、編程等等方面,對人力資源的技術水平要求很高,對制作平臺的硬件要求很高,對客戶端設備有一定要求。而網絡教學呢?如果我們充分運用已有的公網資源,充分運用已有的權威機構專業網站、個人特色網站,充分運用通用軟件,技術復雜的事情交給個別專業人員去做,只需要教師運用Word來寫作一個學習活動方案。教師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探究學習活動方案的設計上、更多地集中在學習者學習活動的輔導上。

5、結束語。

網絡龐大的信息資源、優越的多媒體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為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網絡服務日臻完善的時代,面臨的是一個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時代,開展網絡教學是時代的需要,是學校教學的必然選擇。我們要依托校園網,營造數字化的校園環境,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方式,充分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戟峰。教育技術進入信息化發展新階段[M].中國電化教育。2000.3

[2]張秀英。世紀回眸,從媒體的演變看電教的發展[M].中國電化教育。1999.10

[3]田屹。論信息時代的學校網絡教學[J].教育技術中心2004-10-24

篇(9)

網絡中的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在網絡環境下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上網查閱資料,既可增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可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還可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一、幫助理解課文。有些文章的內容背景性很強,通過上網查閱有關的背景資料,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在《海上日出》中,巴金在描寫了日出的壯觀景象之后,發出了由衷的感慨和贊嘆:“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海上日出本來是一種自然景觀,作者為什么賦予它強烈的感彩,稱之為“偉大的奇觀”呢?這就得了解巴金寫這篇文章的思想和時代背景。學生通過上網,查到了許多有關的資料,如《熱情如火的巴金》、《巴金簡介》、《巴金自傳》之《文學生活五十年》……他們明白了,那太陽的光亮不僅照亮了天,照亮了海,也照亮了巴金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使他熱血沸騰,使他胸中燃燒起熊熊的革命烈火。此刻,巴金已把自己與海上日出的景觀、祖國的命運三者融為一體了。于是,海上日出在巴金的眼中就成了“偉大的奇觀”了。這樣,學生既進行了課外閱讀,又理解了課文內容。

二、增加知識儲備。語文學習的核心人物之一是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這種能力,是通過大量語感積累獲得的。我不僅立足于教材,更是千方百計利用教材提供的契機,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之前,我布置學生上網查閱有關的資料。學生了解到,人們不加節制地開采自然資源,破壞了地球的植被,出現了地陷。他們了解到,石油的儲量是有限度的,按目前的生產速度,100年后我們將無石油可采。他們了解到,人們破壞了森林,造成了水土流失;人們把工業廢水流入河中,造成了魚蝦死亡,酸雨的次數越來越多。這一切,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意識。在學完課文之后,有的學生寫了對全校少先隊員的建議書:建議大家分類丟垃圾;盡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不摘花,不踩草;不吃口香糖……有的學生編了有關環保的手抄報。有的學生寫了保護地球的宣傳語:“還大地綠色,讓天空蔚藍”;“精心保護地球,造福子孫后代”;“為了我們的地球母親,請不要向她的血管里注入廢水”……有的學生寫下了讀后感:美麗的湖泊正在不斷萎縮,道道水波,好像在訴說它深深地悲哀;水草豐美的草場正在不斷惡化,這里已沒有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令人心醉的美景……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向我們敲響了生態警鐘。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讓我們保護好眼前的一山一水,多留下一片森林和綠地,為人類的發展留下一點空間吧。如果沒有上網查閱有關的資料,沒有增加學生知識的儲量,學生能有如此深的觸動嗎?又如學完《赤壁之戰》后,我引導學生上網查閱有關的資料。有的學生在網上讀《三國演義》,有的學生讀對赤壁之戰的分析,有的學生讀關于周瑜、曹操的評價,興趣盎然。

三、幫助形成知識鏈。學生一方面學習課本知識,一方面通過查閱資料獲取相關的知識,久而久之,知識量不斷增加,不知不覺形成了知識的聯系。有如串串珍珠,提起一根線,一連串的知識就被串起來了。由一些課文的背景知識能夠連接出中國革命的歷史。如學習了《千里躍進大別山》、《倔強的小》、《舍身炸暗堡》、《飛奪瀘定橋》、《豐碑》、《金色的魚鉤》,并上網查閱了有關的資料,對中國革命的歷史學生就有了感性的認識。

篇(10)

一、網絡化財務管理的經濟背景

1.網絡經濟是從以產品為中心到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經濟。信息時代以網絡為主要特征,故信息時代的經濟亦被稱為網絡經濟。在網絡經濟條件下,生產者在網上其產品的詳細信息,包括產品的性能、三維模型、產品定價、銷售方式等許多消費者關心的產品信息。而消費者則根據自己的需求及嗜好,利用網絡尋找適合自己的生產廠商,而且有較大的選擇余地。這樣減少了消費者和生產廠商之間的中間環節,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其優勢還在于通過這種面對面的直接接觸,可以使企業按照消費者的需求量安排生產量,從而不需要大量的庫存。

2.在網絡經濟條件下,“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網絡是傳播信息的通道。在網絡的平臺上,消費者可以迅速、便捷、低價地獲得商品,從而造成信息的超載。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著名的觀點就是“信息的豐富產生注意力的貧乏”。可見在網絡經濟條件下,“注意力”成為一種稀缺的資源,使得人們不得不花時間在“注意力”上。網絡經濟條件下的這一特性使獲得“注意力”的競爭成為企業競爭的主要目標,所以更加個性化的需求信息的收集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3.在網絡經濟條件下,其邊際效益呈遞增趨勢。根據經典的經濟學原理我們知道,在傳統經濟中既定的生產要素配置條件下,隨著生產要素的不斷投入,邊際效益是遞減的。而在網絡經濟條件下,其邊際效益呈遞增趨勢,即投入越多產出越大,其產生的原因是由網絡經濟的外部性造成的。只要進入網絡經營的生產廠商越多,網絡經濟的效應就越大。

二、在網絡經濟條件下,企業的財務管理將呈現下列趨勢

1.財務預測將得到廣泛運用。預測是企業日常管理的信息依據,隨著生產經營的日益復雜,資本市場競爭的加劇,財務預測將得到廣泛應用。

2.注重財務風險和投資風險分析。將風險因素作為企業財務決策的主要參數,并對風險程度做出比較準確的計量和評估。

3.財務決策數量化。企業籌資規模、資金成本、資金結構的確定以數量為依據;日常管理的預測、控制將運用數學模型;投資決策中的風險測定及最優方案確定將運用計量模型和經濟數學方法。

從網絡經濟條件下財務管理的發展趨勢看,財務管理過程實質上是一個處理財務信息的過程,信息是網絡經濟條件下財務管理的基礎,財務管理中信息處理的正確、及時以及財務人員具有的信息處理能力決定著財務管理的能力和效率。因此,網絡經濟直接引發了新的競爭,以及對財務管理嶄新的需求——網絡化財務管理。在此,所謂網絡化財務管理系統,是在已實現的會計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具有互聯網功能的財務管理支持系統。

三、網絡化財務管理給企業財務管理帶來的影響

1.在空間上,網絡經濟條件下的物理距離變成了鼠標距離。企業財務管理者可以方便地實現財務信息的遠程處理和財務活動的集中化管理。企業的關注重點為更多地關注整合企業外部財務資源。

2.在時間上,網絡化財務管理信息可即時生成和處理,可實現財務管理由靜態向動態管理的跨越。企業財務管理者可在準確的時間擁有準確的信息。

3.在效率上,網絡化財務管理下的各種經營數據和財務信息都是網頁數據化的,并可在網絡上流通,實現信息共享。結算支付的電子貨幣大大提高了結算效率,加快了資金周轉。

上一篇: 包工頭管理工作計劃 下一篇: 皇帝的新裝教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一区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另类在线欧美制服 | 色综合天天狠天天透天天伊人 | 亚洲vs日韩vs欧美vs久久 | 亚洲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 免费一区二区日韩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