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9 07:45: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法國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從文化產業的整體布局來看,西安文化產業以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式發展,尤其注重與高新技術、旅游等相關行業的關聯嫁接,重視文化產業的開放性、多層次性,初步建成了曲江、高新、經開、浐灞、臨潼、秦嶺北麓、城墻景區七大文化產業板塊;培育了廣播影視業、文化娛樂業、新聞出版業、文化旅游業、文物及文化保護業、廣告業為發展重點的“六大行業”,并規劃實施了西安城墻景區工程、大唐不夜城項目、大明宮遺址公園等十二個重大項目,文化產業立體化布局已經確立。
2.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增加迅速。
從近幾年的發展情況看,西安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逐年上漲。從2008年的127.44億元到2012年增加到334.68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從2008年的5.5%增加到7.7%。2012年,文化產業增長速度快于GDP和第三產業,高出GDP增速18.5個百分點,高出第三產業18.1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在拉動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文化產業結構日趨合理。
從西安文化產業的行業結構來看,傳統文化產業平穩增長,新型文化產業迅速擴張,產業結構漸趨合理。以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影電視服務以及文化藝術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文化產業(即文化產業核心層)平穩增長,始終保持41%~42%左右的增加值份額;以網絡文化服務、休閑娛樂服務和以廣告、會展、文化商務為主要內容的其他文化服務等類別的層在文化產業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成為西安文化產業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相關文化產業層仍是西安文化產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相對于文化產業核心層和層的發展則顯得較為緩慢。從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看,三個層次同步發展,層增長領先于核心層。2012年,層實現增加值117.30億元,增長36.5%,高出全市5.9個百分點,成為文化產業的主要增長點;核心層實現增加值134.44億元,增長28.0%;相關層實現增加值82.94億元,增長26.9%。
二、西安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文化管理體制滯后。
西安文化管理體制盡管進行了改革,但仍帶有傳統的文化事業型的性質。這種管理體制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條塊分割,與文化產業發展不相適應,資源配置和企業經營項目結構不夠合理,文化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地利用。一方面是企業發展的資金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資產利用率不高,閑置浪費現象。以文化價值為靈魂,以科學技術和現代傳播載體為支撐,由文化創意、文化產品制造、文化傳播、文化消費、文化服務、文化交流所構成的產業鏈已經形成,世界文化的現代化和工業化已經走向了快車道。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不斷開辟高附加值、高創意、高流通的新領域,并形成一條長長延伸的產業鏈條,高創意是產業鏈條的下游,獲得高附加值是產業鏈的歸宿。而西安文化產業組織形式還處于小規模狀態,大多數文化企業實力弱小,分散經營,缺乏活力,文化企業市場主體意識淡漠,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競爭力不強,創新能力不足,具有強勢品牌或知名品牌文化產品的企業較少,文化產業的總體競爭力不具有市場優勢。
2.文化融資體制落后。
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已經形成市場化的投資機制,除政府投資外,還包括企業投資、私人投資、彩票集資、基金投資。西安文化產業投資渠道單一,政府投資有限,事業單位發展文化產業投入和社會資金投入都不足。這與發展文化產業和擴大文化市場所需要的資本擴張能力很不適應。此外,政府的投入與產出不協調,投入帶有隨意性,文化投入資金在運作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資金不足制約著西安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融資渠道不暢,嚴重制約了西安文化產業的發展。
3.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挖掘、利用不足。
西安是文化資源大市,卻不是文化產業強市。文化企業創意、創新能力與開發西安廣闊的文化資源所需的能力之間仍有一定差距,使得西安目前僅僅停留在對現有資源的重復開發,或者僅將眼光放在原有的或歷史的發展點上,不能深入進行創新性、長遠性考慮。雖然西安擁有一些知名度較高的產業品牌和項目,但是缺乏進一步的深度挖掘,無法開發衍生產品、形成產品系統,使得西安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不能形成更為廣闊的產品群,西安獨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也難以彰顯。西安十三朝古都,尤其是以周秦漢唐文化資源蘊含最為豐厚,但是目前只有曲江在唐文化的發掘保護和開發上取得了較大的成績。西安的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亟待進行。
4.人才機制不健全。
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和使用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西安科技實力雄厚,高校眾多,為西安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但由于用人體制、機制等原因造成科研機構與實際產業脫節,科研人員與市場脫節,專業培養與企業需求脫節等問題。造成許多優秀人才外流,導致西安缺少具備獨到眼光和創新思路的精英策劃,因而難以出現文化精品。隨著現代傳媒、動漫游戲、數字視聽、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文化旅游、影視、網絡文化、會展博覽等新興文化產業的迅速擴張,人才資源的浪費與閑置、外流現象,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西安文化產業向廣闊的新興領域發展。
三、提升西安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
1.推進制度改革創新。
完善文化產業政策,積極推進公益性文化單位機制改革,轉換經營性文化單位體制,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產業,支持民營文化企業發展,培育壯大一批文化產業集團和骨干企業。規范發展文化產業協會和具有一定社會文化管理職能的文化中介組織。構建城鄉一體、豐富多樣、繁榮健康、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場體系。在文化體制改革創新上,一是轉變政府文化管理職能,建立強有力宏觀調控。進一步加快政府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通過“服務、咨詢、監督、協調”等方式把文化市場的管理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二是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拓寬融資渠道。要改變主要依靠財政投入和文化企業自身積累擴大再生產的方式,運用投資控股、金融信貸、資本市場融資等手段,加快建立和發展文化產業基金組織和資本市場融資等多元投資主體,尤其是民間資本的參與;三是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建立文化單位注冊登記制度,合理劃分文化單位的類型與功能,實行分類指導;四是進一步擴大西安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規模,建議根據城市經濟增長速度逐年增加文化產業發展資金規模。
2.促進融資渠道多元化。
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導向,企業投入為基礎,金融機構投入為支撐,外資和民間投入為重要組成部分的融資體系,形成以國有文化資本為主,非國有文化資本為補充的文化資本格局。一是鼓勵國有文化企業進行由國有資本控股、社會資本參股的股份制改造,以此來吸收大量的社會資本。二是成立文化中介組織尤其是行業協會,與金融機構結合,改善文化行業投融資環境,改變銀行在民營文化企業貸款中的約束條件,簡化貸款手續。三是積極吸引文化產業外資。吸引外商以合資、合作的方式,與西安的文化企業合作,允許外商以技術、品牌、創意等作為無形資產入股,對經營不善的文化企業,讓外商購并,使其復生,以股權互換建立貿易伙伴關系,共享擴大的市場資源。四是加強基金建設,調整基金結構,發揮好文化產業發展基金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
3.深化西安文化資源的開發。
將對西安文化資源的開發與文化創意、文化創新相結合,從多方面、多角度對西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深度研究、挖掘。以古代王朝的歷史遺存為依托,培育秦、漢、唐歷史文化品牌。創建“秦漢唐文化產業園”,以產業化和商業化思路激活歷史文化,使其綻放現代光彩;重新梳理與整合秦漢唐歷史文化資源,創新定位其在中國民族復興中的重要地位,形成世界的“秦漢唐好萊塢”。大力開發打造以秦文化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鏈,包括主題遺址公園,旅游景區和文化活動節日等多種類型的文化產業項目。不斷挖掘秦文化的內涵和豐富秦文化的精神,以阿房宮為核心,借鑒唐文化的產業鏈開發模式,集中力量打造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秦文化產業鏈,使之成為西安繼唐文化之后又一個西安文化產業的戰略高地。
二、新時期國產動畫電影發展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對中國元素運用不足
中國元素是中華民族在演化、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體現民族利益和國家尊嚴的符號,更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國產動畫電影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更要注重對中國元素的運用與創新。對于國產動畫電影而言,如果缺乏對中國元素的運用其產品的質量就沒有了精神和靈魂。從1998年由迪斯尼制作的《花木蘭》到2008年好萊塢大片《功夫熊貓》都是對中國元素的運用與創新,而且在全世界取得了票房與口碑上的雙贏。而“花木蘭”、“熊貓”這兩個極具中國元素的動畫形象更是受到世界影迷的喜愛。但是,國產動畫電影在創作上對中國元素的運用卻少之又少,在動畫電影市場上難得一見具有中國元素、中國風格的動畫電影。對于國產動畫而言,在今后的動畫電影創作上要著重運用中國元素。這決不是簡單的將中國傳統文化、民間故事復制或改編,而是要將其加以創新。在《花木蘭》、《功夫熊貓》中雖大量運用中國元素,但就其內容而言卻是以表現美國式的價值觀為核心而進行故事編寫和創意設計的,是對中國元素的內涵再創新。因此,國產動畫在基于中國元素的創作時,必須要將中國文化精神內涵、價值觀的東西融入到動畫電影作品中。
(二)動漫教育依然落后
皮克斯為了能夠得到優秀的動漫人才,制作出精品動畫電影而專門設立了皮克斯大學,為的是能招收大量熱愛動漫的人才并加以系統化、專業化的培養。為了培養高素質、精尖動漫人才,皮克斯大學開設了創意設計、動漫繪畫、故事編寫等學科的專業課程。我國自2004年開始,為振興動漫產業,培養動漫人才,先后在全國170多所高校中開設了有關動漫的專業和學科。但是由于我國動漫教育基礎薄弱,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更缺乏系統、專業的動漫理論研究,導致我國動漫教育依然落后。這樣就使得我國在動漫技術、人才等方面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到目前為止,我國動漫產業的從業人員僅1萬人左右,不足韓國的三十分之一。三維動畫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應用已有數年,但在我國的動畫制作應用卻仍以二維動畫為主,以“喜羊羊”系列取得成功的國產動畫電影仍以二維動畫技術為主。
(三)觀眾定位偏向低幼化
在我國,動畫藝術即兒童藝術的觀念普遍存在。新時期以來,國產動畫電影依然以兒童題材為主,觀眾定位更是以兒童為主要觀影對象。在每年的全球動畫電影市場,美國和日本的動畫電影票房大都高于國產動畫電影,除了其動畫電影技術、創意高于國產動畫電影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影片的觀影對象包含了各個年齡段,而不是單一的兒童群體。這也是《海底總動員》、《玩具總動員》、《冰河世紀》等國外動畫電影取得全球高票的原因。在國內,無論是《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還是《熊出沒》系列等都是以走兒童路線為主。其實,動畫片之所以區別于其它影視藝術,是在于其特殊的制作方式和獨特的藝術特點,而不是以觀眾群體為根本區別。新時期以來,國產動畫電影大都以兒童為觀眾定位,鮮有全年齡的動畫電影。雖然我國的很多動畫企業都一直在嘗試改變這一局面,但是要改變國人對動畫藝術即兒童藝術這一觀念顯然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四)缺乏知名動畫品牌
迪斯尼、夢工廠、皮克斯成為小孩子耳熟能詳的動畫企業,但眾人皆知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其創作公司廣東原創動力文化有限公司卻鮮為人知。這是中國動畫企業對樹立動畫品牌的意識不足:一是缺乏知名的動畫電影企業,二是沒有具有代表性的動畫形象。迪斯尼、夢工廠、福克斯等動畫電影公司在全世界都具有很大影響,他們推出的動畫形象更是深受全球動畫愛好者的喜愛,米老鼠、藍精靈、湯姆貓、白雪公主、功夫熊貓等動畫形象給一代甚至幾代人留下了美好的記憶。這些知名動畫企業從動畫電影到游樂園、服裝、圖書等一系列衍生品中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不斷地發展了其企業品牌的知名度。而中國動畫企業,自1995年開始,我國取消了對動畫的統購包銷的政策,開始將國產動畫企業推向市場之后,中國動畫產業鏈幾乎斷層,難以有從動畫電影及動畫品牌中而衍生出的顯著經濟效益產生。總體來說,中國動畫電影尚缺少著名品牌,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
(五)創新能力不足
很多國產動畫電影的故事情節平淡,動畫形象不夠生動活潑,充滿了濃重的說教意味。這使得國內觀眾對國產動畫電影的信心不足。在動畫原創方面,也一直存在盲目跟風、創新不足、模仿等問題。2006年上映的《魔比斯環》內容老套,缺乏創意,結果使得投資近1.3億元人民幣的商業片幾乎血本無歸。在2008年《功夫熊貓》上映取得巨大成功后,接著2011年由北京電影學院和天津北方集團聯合制作的《兔俠傳奇》在全國各大影院上映,但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兔俠傳奇》無論是在故事題材、創意設計上幾乎是《功夫熊貓》的復制與模仿,所不同的是主人公由熊貓變成了兔子。觀眾指責聲一片,對國產動畫電影的失望之情也隨之而生。在觀眾的眼中,國產動畫電影的總體質量不高,主要原因是中國動畫企業創新不足,盲目跟風,不能正確把握動漫的核心精神是堅持原始創新理念,幻化、形象、動感地傳遞優秀傳統價值觀及時代價值觀。
三、大力發展國產動畫電影的主要對策建議
(一)以“中國元素”為基礎進行動畫電影創作
動畫的魅力在于創造一個獨特的幻想世界,這個幻想世界或是滿足受眾在親情、友情、愛情等方面的感情訴求;或是表達出成長、堅強、勇氣等自我發展的訴求;或是用幽默、風趣、調侃的方式。[2]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積淀,有數不勝數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豐富的民間傳說、海量的文學巨著,這些都是國產動畫值得去挖掘、創新的素材,都可以運用于國產動畫電影的創作之中。此外,民間手工藝術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的智慧結晶,以中國傳統手工藝術中的剪紙、年畫、戲劇臉譜、水墨畫等形式為主誕生了一批具有中國風格的國產動畫電影。《豬八戒吃西瓜》,以民間剪紙來設計豬八戒這一動畫形象,使他的形象看起來生動活潑、滑稽可笑,與他的性格也相得益彰。《小蝌蚪找媽媽》是以水墨畫為基礎設計的,其特點單純、簡潔,極具美感。水墨動畫片的出現是我國動畫片民族化道路一次飛躍,更是中國動畫對世界做出的一大貢獻。[3]國產動畫電影在對高科技應用的同時在題材選擇上應大力挖掘我國民間藝術,讓國產動畫電影的表現形式多樣化。這不僅可以拓寬國產動畫電影的表現范圍,更可以弘揚中華文化。以中國元素為題材的國產動畫電影更符合國內觀眾的文化審美需求和文化認同的心理。民族精神、價值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靈魂所在,更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得以發展和傳承,正是民族精神、價值觀的作用。同樣,在國產動畫電影的創作中要融入具有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傳統美德、民族精神、價值觀。日本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曾說:“希望能夠借著更具有深度的作品,拯救人類墮落的靈魂。”[4]國產動畫電影更需要這種具有深度的作品即融入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價值觀和傳統美德。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以自強不息、頑強拼搏、樂于助人、忠孝友愛為主的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國產動畫電影之中,不僅能提高動畫電影的精神內涵,更可以向觀眾、社會傳遞正能量。實現中國動畫電影復興的“中國夢”,只有這樣中國動畫電影才能自立于世界動畫電影之林。
(二)牢固樹立動畫品牌意識
一個企業只有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宗旨、品牌,才能夠生產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皮克斯的企業文化是為有夢想、有追求的動畫人才提供一個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所以才會有高質量的動畫電影產生。而迪士尼的企業宗旨是“帶給所有人歡笑”,所以它的每一部動畫電影在全球市場都大受歡迎。對于缺乏品牌意識的國產動畫企業來說,樹立品牌意識、建立企業文化和企業宗旨尤為重要。品牌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商業化迅速發展的今天,樹立企業的品牌意識對企業來說是一種無形的資產。迪士尼、夢工廠推出的每一部動畫電影,其票房基本都是業界之首。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所創作的每部動畫作品都能夠吸引大量觀眾。這就是品牌的效應。國產動畫電影企業在今后要著力打造有影響、有知名度的動畫電影、動畫形象品牌。以動畫電影、動畫形象品牌為旗幟,帶動動畫產業鏈的發展。“喜羊羊”系列電影中塑造的動畫形象喜羊羊、美羊羊、懶羊羊、灰太狼、紅太狼等受到廣大觀眾尤其是兒童的喜愛和追捧,以這些動畫形象而生產的玩具、文具服裝更是獲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統計顯示,2009年《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收益中,播出權僅占30%,衍生品的形象授權占到40%,其余30%來自于其他收入。[5]但是,我國更多的動畫企業依然沒能在企業、動畫形象上樹立自己的品牌。國產動畫電影要發展自己的品牌,以品牌帶動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
(三)打造全年齡動畫電影
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發展,國人在文化消費方面的增加,國產動畫電影的市場越加廣闊。國產動畫電影一直以兒童路線為主,很少有符合全年齡觀眾觀看的動畫電影。使得國外動畫電影占據了國內動畫電影市場。所以國產動畫電影要改變現階段以兒童定位發展路線及動畫電影題材低幼化現象,打造全年齡動畫電影。從2002年起,由美國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出品的《冰河世紀》系列動畫電影在國內受到各個年齡段觀眾的一致好評。究其原因,是動畫制作人在動畫設計、題材選取上始終以打造全年齡動畫電影為宗旨而取得的成功。影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豐富多彩,觀眾既可以看到性格穩重、心地善良、一副好丈夫、好父親形象的公猛犸象曼尼,也可以看到優雅、智慧且充滿母愛的母猛犸象艾麗。更有像劍齒虎迪亞哥這樣改變自己,由一個暴躁、愛發脾氣而逐漸變成一個重感情、善良的形象。當然,也還有長相滑稽、笨手笨腳卻充滿愛心的巨爪地懶希德這一活寶形象。觀眾可以從不同的這些動畫形象中找到自己喜愛的角色,滿足了不同年齡段觀眾的觀影需求。總之,國產動畫電影要在動畫題材、故事內容上開拓創新,打造全年齡動畫電影。
2美國
美國城鎮化發展模式與歐洲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如下: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擁有充足的土地和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追求個人自由成為美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美國的聯邦政治體制決定了城市規劃及其管理屬于地方性事務,聯邦政府調控手段薄弱,政府也沒有及時對以資本為導向的城鎮化發展加以有效地引導,工業革命后誕生的中心工業城市環境逐步變差,美國社會階層日趨分化嚴重,這些因素造成美國城鎮化的過程過分依從市場需求和過度消耗自然資源,造成城鎮化發展的自由放任,形成了極度的郊區化模式,即美國的城鎮化發展模式采用的是低密度蔓延式的城市發展,通俗講就是“無邊界城市”。這種過度的郊區模式導致巨大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引發了經濟、社會和環境的一系列問題,目前成為世界各國引以為戒的深刻教訓。美國城鎮化的具體特征是工業革命后誕生的中心城市大部分采用柯布西埃式的“光輝城市”布局,如:高密度公寓式街區,高聳的玻璃辦公樓,封閉購物商城,未來派快速路,單一功能的區劃等。嚴重缺乏人文情調、鄰里關系和人氣,環境陌生,生活工作機械化不方便,缺少文化娛樂氛圍;美國郊區的特征是建筑密度很低,以獨立住宅為主;采用嚴格功能分區(居住、購物、工作各自分離),大部分家庭日常需求依靠汽車;住宅區開發大量占用農業用地;購物主要在有大型停車場的購物中心和商業圈內,而非歐洲那樣的傳統商業區;城鎮內部道路采用棋盤式布局,直接跟高速公路相連;有限的公共交通,公共空間不足;公建設施如學校、醫院等水平遠高于內城;商業建筑采用火柴盒式構型。它的總體布局方式與中心區基本相似,僅僅是低密度而已,這種模式可以說是“將原來那種工業革命時期建立起來的摩天大樓的立體城市變成了今天信息和服務經濟為主的水平式城市”[2]。據統計,20世紀50年代美國大城市人口的60%居住在核心區,但到了2000年,約80%的人口居住在郊區。盡管美國的郊區化有效地滿足了廣大中產階級追求理想居住環境的市場需求,人口密度降低,城市與郊區、鄉村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不斷融合,但并未徹底改變中心城區的缺陷,同時還增加了新的破壞:土地資源浪費嚴重;經濟成本居高不下;生態環境破壞愈演愈烈;貧富差距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加劇;資源能源消耗量大。美國獨立式住宅的總面積比其他建筑的總面積的總和還要多得多,可以說,美國的城鎮化過程即是郊區城市化的發展過程。近年來,這種城市蔓延模式也引起美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反思。由地方政府最先提出的“精明增長”理念獲得越來越廣泛的社會共識。其主要內容包括強調土地利用的緊湊模式,鼓勵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為主的開發模式,混合功能利用土地參與,通過限制、保護開放空間和創造舒適的環境,鼓勵公共參與,通過限制、保護和協調,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公平。同時政府還劃定“城市拓展界限”,采取行政和經濟手段,抑制郊區化的發展速度。這是針對美國長期以來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向郊區的無序蔓延所帶來的社會和環境問題的反饋,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價值取向,以科學管理為手段,有可操作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3]。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這種國情條件下,必須吸取美國過度郊區化的教訓。美國鄉村對開放空間的保護是一個傳統。《清潔水法》第404條款規定了向美國全境水體和濕地排放污水和傾倒垃圾的管理辦法,在美國農田和濕地是大規模共同存在的現象。道路、景觀、開放空間通常成為農業生產區、居住區以及商業功能區的緩沖地帶,它們之間功能混合的程度和多樣性不如歐盟那樣明顯,保護開放空間的常用方式是組團式布局(也稱為開放空間設計),另一個區別歐盟的模式是采用簡單的工業化模式。對比歐盟和美國(包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村莊發展模式,歐盟基本保持原有村莊的用地規模、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用改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方式將原來的鄉村生活水平提高到了城市水平,保持了原有的鄉村風貌,所有的公共空間要素得到最大的協調和保護,這是通過千百年探索而得到的一個最佳結果。而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通常是在一個綠地上以城市開發的方式重新建設一個全新的城鎮,在短期內是不可實現所有空間要素的協調發展的。歐盟面臨的挑戰是在充分繼續保持原有文化資源基礎上增加地方產品的價值并創造新的技術,而美國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優化開放空間,解決各種資源的浪費、污染、短缺、交通擁堵、生態惡化和社會分化問題,顯然后者的問題更加困難。在歐美的鄉村發展中還有些教訓:把鄉村功能局限在單純農業上會引起嚴重的農業環境污染,造成以環境為代價實現糧食安全;把鄉村基礎建設等同于生產性基礎建設會導致嚴重缺少社會公共服務;過度地拆并鄉村建設中心居民點等。
3日本和韓國
日本的城鎮化走的是集中型城市化道路。日本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條件下,為了實現跨越式的經濟發展,選擇適合本國土地資源條件的整體城鎮化發展和區域布局模式,走集中型城市化道路。日本城鎮化進程的主要特征是以大城市為核心的空間集聚模式,以獲得資源配置的集聚效益,實現跨越式的經濟騰飛。伴隨著城市不斷擴展和城鄉人口流動和轉移,日本及時進行町(鎮)村合并(其中1950—1955年村的數量由8357個銳減2506個,減少了70%),提高土地的占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日本政府對于城鎮化的引導作用比較顯著。但政府的區域發展政策的成效有限,特別是東京等大都市圈人口和經濟活動的“極化”現象越來越顯著。進入21世紀,為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形勢,日本政府開始強調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區域發展政策。韓國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是以首都圈為核心的空間集聚發展。作為新興的工業化國家,韓國的經濟騰飛也伴隨著空間高度集聚的城鎮化進程,政府的公共政策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初期,韓國政府曾經忽視了農村發展,導致城鄉差距不斷擴大。后來政府將農村發展列入國家戰略,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新農村運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同步推進農村現代化。這不僅是要提高農村的物質生活水平,更是一場社會教育運動,以“勤勉、自助、合作”的國民精神來啟發和喚醒農民。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韓國已經基本消除了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韓國城鎮化的主要問題是首爾和首都圈的過度集聚發展。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和改善區域發展的不均衡狀態,韓國政府的區域發展政策開始實施地方都市圈戰略,除了形成能夠抗衡首都圈的經濟規模,地方都市圈還要為所在區域的發展極核、參與全球競爭的前沿基地和特定產業領域的國中心。
4中國
中國目前城鎮化所面臨的具體狀態如下:1)中國工業化發展周期短促而劇烈,目前正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后期,歐美發達國家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所有重大問題和危機現象在中國目前都已集中爆發,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這個問題。2)中國人口眾多,人均占地(居住占地和耕地)少,約0.093hm2。3)我國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模式、氣候環境、人口構成等差異巨大。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區的經濟特征、城鄉狀況和人口構成與歐、美、日的大城市相近,城市蔓延程度和密集程度可能較之更高。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還處于工業化的前期階段,人口密度極具降低,因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城鎮化發展模式。4)我國是政府政策性主導的國家,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其他方面的聲音過于渺小和無力,這在歐美國家已經證明單一聲音為主導的城鎮化政策是十分有害的。5)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節奏過快,且采用的是極端粗放的發展模式,各方面都缺乏德國式的縝密邏輯和精確的概念。這正在造成著巨大的浪費,這種極端惡劣抵消的習性嚴重損害城鎮化政策的制訂和執行。6)中國政府和民眾擁有美國式的經濟擴張和掠奪財富的雄心壯志,同時還擁有遠超歐盟的悠久歷史文化,使二者達成協調發展的難度非常巨大。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特殊性)和歐美發達國家的城鎮化基本規律(普遍性),就可以提出一個中國城鎮化的最佳模式,此模式完全沒有必要重復西方城市發展通過城市蔓延、攤大餅、郊區化、逆城市化這幾個階段,而直接走向后現代或準后現代模式。在此設計理念指導下提出的是一種四級區劃模式(包含中心區、郊區、衛星城和村莊四個層面)。后現代化在建筑方面的主要特點是:在開放式空間和封閉式空間之間的矛盾構成形式中,把開放式空間從現代建筑規劃模式中的道路網絡、廣場等人造區域擴大到公園、街道、商場、樹林、河流、湖泊、濕地、農田、牧場等。不僅要求上述諸要素與城市空間進行良好地圍合、環抱、隔離,還要求諸要素之間進行良好地互動和和諧共生。這個問題在四級模式中的任何一個區域都要很好的實現,因此它的設計難度也是很高的。下面分別從人口構成、產業分布、綜合地位和發展方向、建筑規劃模式來完成對這四級模式的描述。
4.1中心城市區作為中心城市區應承載區域內的絕大部分人口,絕大部分的社會無產或低產收入階層人士,大部分的中產階層和高收入階層人士在此生活和工作,不允許造成城市中心區人口空心的現象;產業構成上主要承載區域內絕大部分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此不允許發生在美國和英國那樣城市產業“空心化“的現象;其地位為區內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在建筑規劃方面,不能采用柯布西埃的”光輝城市“模式,而要采用高密度、緊湊型、混合功能、立體化的空間布局,打造一個復雜精密、運轉高效的龐大城市機器,以滿足眾多人們舒適生活和緊張工作的需求,也就是德國的“極核效應”模式和日本的“空間集聚”模式。在龐大的機器之中個人不會感到渺小和孤獨,因為這種混合功能模式可以使得每個人都能感到自身生活在適宜的空間之中。中心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要完備,特別是軌道交通非常完善(日本東京地鐵有3000km,地下5層空間分布,而北京地鐵只有300km,可提高的空間很大)。
4.2郊區在此區域盡量避免采用美國的現代郊區化模式,采用混合型的、中等密度的、緊湊型的模式。人口構成主要是中產階級和社會高收入階層;產業分布為高端的第三產業,包括高端教育、文化、休閑娛樂、商業、醫療、金融服務等;綜合地位為城市次中心區;規劃建筑布局上為較高密度的混合功能模式,絕不能采用歐美的低密度模式,它的最大特點是這里有最好的教育醫療和最舒適的居住環境。
4.3衛星城鎮郊區之外布置衛星城鎮。人口構成主要是工薪階層和少量農村人口;產業分布為中低端制造業,第一和第二產業的相關服務業(農機修理、礦業機械修理、產業工業園等);規劃建筑模式采用較高密度的(高于郊區低于中心區)、緊湊型、混合功能模式。
4.4農村主要指分布在廣袤田野中的農村居住點。人口構成為全部的農村人口;產業模式主要是采用機械化耕作來保證整個區域的糧食安全和其他農副產品的供給,在這里要防止產業功能的過度農業化,使得農田覆蓋面積過廣而造成產業面積過度膨脹;規劃建筑布局避免采用方格網狀的整齊排列的工業化布局,而要合理組合各種開放空間要素的組團式緊湊型布局(如江浙一帶水鄉、徽派民居小鎮等),保持鄉土特色和地方風貌。還要避免工業化建筑風格,道路不采用水泥硬地,而采用砂石路和石板道路,街區尺度要多樣化,不要設計寬直的馬路。加強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盡量由政府完成),污水處理和濕地要借鑒歐盟的經驗。
1.它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國際模擬法庭競賽不單純是專業知識結構和儲備的比拼,更多的是思維創新能力、邏輯分析能力、表達感染能力、外文寫作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綜合較量。這不僅有利于提升法學本科生的素質教育,同時也擴大了比賽的參與對象。事實上,這類競賽并不局限于法學專業的學生參與,其他專業的學生也擁有同等的機會,從而使其比較容易在高校中普及。
2.它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
國際模擬法庭競賽能讓學生有很強的參與感和代入感。盡管案件進程以模擬的方式進行,但技術層面的仿真程度并不亞于真實案件的處理,有助于磨練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能力,為未來的職業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它能讓學生真正在專業的環境中使用外語,而不只是進行一般的交流,這也是國際化培養的重要一環。
3.它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國際聲譽。
相比于同境外特定數量高校的合作與交流,學生在匯聚了眾多國際知名院校的國際模擬法庭競賽上取得佳績,更有利于展現一所高校的培養實力,提升其國際聲譽和影響力,從而吸引更多優質資源,形成良性循環。因此,特別對于以法學為基礎和骨干的綜合性高校或專業性院校而言,國際模擬法庭競賽對于本科生的國際化培養,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無論從資源投入還是從培養效果方面考量,它都是值得嘗試的優秀教學手段之一。而且,它與傳統的法學本科生教學模式沒有本質的沖突,甚至可以說,它是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重要補充。
二、國際模擬法庭競賽的組織和功能
對于法學本科生培養的國際化,可以從兩個層次來理解:一是培養模式和培養手段符合國際化標準,即培養過程的國際化;二是培養出的學生具備國際化視野和優秀的國際化知識機構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綜合素質,即培養結果的國際化。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和途徑,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訴求,也是高校本科生培養國際化的終極目標。但從實踐來看,對培養過程與培養結果的結合并不盡如人意。譬如前文提及的各種交流項目,很多時候這種教學資源和時間的投入,并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而國際模擬法庭競賽,從其組織和功能上恰好可對這兩個環節進行有效的銜接。現有的國際模擬法庭競賽主要發端于歐美,以國際性司法機構為模本,模擬并再現庭審過程。它以既存的國際法規則為基礎,融合了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特點,一般均屬于國際高水平的模擬法庭賽事。目前引入中國的比較有代表性的賽事諸如“杰賽普”(Jessup)國際模擬法庭競賽、“紅十字”國際人道法模擬法庭競賽、“拉赫斯”(Lachs)空間法模擬法庭競賽、“史丹森”(Stetson)國際環境法模擬法庭競賽、“普萊斯”(Price)傳媒法國際模擬法庭競賽、國際刑事法院模擬法庭競賽、“貿仲杯”國際商事仲裁模擬仲裁庭競賽、世界貿易組織模擬法庭競賽等。這些國際模擬法庭通常分為兩個競賽環節:書狀和口頭辯論。其中,書狀環節能夠較真實地反映參賽學生在專業外語寫作、學術規范應用、邏輯框架建構以及法律檢索與研究等方面的綜合素質,而口頭辯論環節則能體現出參賽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思辨能力、說服力和感染力等綜合能力。
這種優秀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并非與生俱來的,恰恰是學生通過準備并參與上述競賽的過程,并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在上述各方面形成質的飛躍和提升,從而適應國際競爭的需求,這也是國際模擬法庭競賽能夠作為法學本科生國際化培養手段的原因所在。事實上,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學生在基礎知識和基本素質方面并不弱于國外知名大學的學生。但在口頭表達、邏輯分析、說服力和感染力等綜合能力的疊加與構建方面確實存在著不小的差距,這與我們傳統的培養模式有關,也正是要通過國際模擬法庭競賽這一新型教學手段克服的難題。簡言之,傳統的教學模式奠定了培養的基礎,而國際模擬法庭競賽則是提升與飛躍的過程。由此可見,國際模擬法庭競賽本身具有教學的功能,是對傳統教學效果的深入和強化。必須指出的是,在法學本科生培養的國際化方面,我們決不能否定或忽視傳統方式的功用,但這種國際競賽教學方式確實可以成為有益的補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國際模擬法庭競賽還是其他國際化培養手段的試金石。正如前文所述,這些競賽是學生國際化知識結構的比拼,是具備國際視野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較量。競賽成績的優劣,能夠較為直接地反映出法學本科生培養國際化的成功與否,也能間接體現出學生未來國際競爭力的強弱。遺憾的是,截至目前,中國高校學生在這些國際賽事上的表現并不理想,本科生培養的國際化仍然任重而道遠。
三、國際模擬法庭競賽的運用
正如上文所述,在法學本科生培養的國際化方面,指導學生參與國際模擬法庭競賽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教學手段。然而遺憾的是,與龐大的法學院數量相比,愿意參與這類競賽并嘗試這種新型教學手段的高校并不多。即使是積極參與的院校,盡管對際模擬法庭競賽給予了相當大的支持,但在認識上仍存在一定的誤區。特別是,只把這類國際模擬法庭競賽視為一種課外拓展活動,而沒有作為一種國際化的教學方法。譬如實踐中,許多高校僅對參與國際模擬法庭競賽的學生在評獎時給予一定加分,但并不作為學分加以認可,這就限制了許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在現有的法學本科生培養模式下,也導致了本科生參與國際模擬法庭競賽比例偏低的問題,客觀上遏制了其發揮作為國際化培養手段的作用。在教師層面,許多高校對教師的指導工作并不計算工作量或不計入課堂學時,也抑制了這些專業教師的參與度,從而影響了這一教學手段的效果。因此,要運用好這一教學手段,就必須匹配一定程度的教學方法改革以及配套的激勵措施,否則很難發揮應有的成效。
國際模擬法庭競賽的另一個缺憾,是參與度相對較低的問題。由于競賽本身的規模所限,每種競賽中能夠參與到比賽進程的學生不過五六人,相比于任何一所高校法學專業本科生的數量而言,這一比例都是極低的,那又如何發揮它們在本科生培養國際化方面的輔作用呢?事實上,我們可以更加寬泛地看待國際模擬法庭競賽,并把它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結合起來。譬如,可以一項國際模擬法庭競賽為依托,在每一學年度開設選修課程,把該課程的講授作為選拔參賽學生的一部分,而對最終參賽選手的指導則作為該課程的延伸,這樣既能保證讓最大限度的本科生參與到這種教學模式中來,也能使傳統教學模式和新型教學手段得到完美結合,不僅契合目前各高校普遍施行的法學本科生教學體系,也增強了教師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按照這種思路,如果選取若干國際模擬法庭競賽作為依托的話,現階段能夠將絕大多數法學本科生納入到這一教學模式中來,從而真正實現其國際化培養手段的功能。國際模擬法庭競賽還是展現一所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其國際聲譽和影響力的最佳媒介。在這方面,亞洲范圍內如新加坡、印度、菲律賓等國家已經走在前面。這些國家中一些著名大學的法學院,已經多次在世界著名的國際模擬法庭競賽中奪冠或進入前三甲,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該高校乃至該國整體法學培養水平的認知。
二、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1、正確理解和認識城鎮化的基本內涵
全面實現小康,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首要的是重新認識和審視我們的工作思路、目標定位和工作方法,并由此產生與時俱進的革命性轉變,把推進城鎮化發展上升為理性認識進而轉化為社會共識,在指導思想上,實現由農業型發展向城鎮型發展的嬗變;工作實踐上,從抓種促收的瑣事中擺脫出來,把轉移農業人口和擴大農產品消費需求上升為工作大局。唯有觀念真正脫胎換骨了,我們才能在城鎮規劃、城鎮建設、城鎮經營、城鎮管理等方面有所作為,在城鎮化進程中有所貢獻。
2、建立推進城鎮化的機制框架
要從整體機制上考慮推進城鎮化的措施,方可有望形成導向、提高效率。一要有足夠的輿論,像和尚念經一樣把它時時念著,念出各級覺悟、群眾熱情和社會共識。二要有組織領導機構和工作人員,抓工作先抓領導,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三要有考核辦法和指標,對下級考核,對本級部門考核,通過考核提高這項工作的比重和分量,使其在各項工作當中有所突顯。四要政策引導和經濟杠桿,切實產生推動力量。
3、合理規劃城鎮發展體系
規劃縣域城鎮體系發展布局,理清縣域內城鎮體系結構、關系、規模、定位、產業支持、發展策略,等等。
(1)空間適度距離。
農村集市極大多數傳統上輻射半徑是10-15華里,即成年人1小時步行路程。現在發達地區提出打造一小時經濟圈,是指用高速公路來擴充1小時輻射半徑,也是一小時概念。可見一小時經濟圈對城鎮化有重要意義。參照這個邏輯,可以在現有交通條件和地理格局下,有依據地運作形成縣城(縣級市)為中心——次中心或重點鎮為骨干——建制鎮為網底的城鎮體系。
(2)充分考慮發展水平和建設基礎,限制城鎮數量增長,在現有城鎮的基礎上,建立發展梯次發展格局。
城鎮發展已跨越數量增長期,現在的工作重點是形成合理發展結構和加快發展速度,而不是發展城鎮的個數。
(3)尊重歷史傳統和群眾習俗,因勢利導。
尊重群眾習俗,利用交通基礎條件和交通設施改善,加以引導,有利于拓寬、優化、加強小城鎮輻射功能;同時,有效促進小城鎮發展。反之,如果以行政區劃、改變小城鎮布局等人為干預,則有可能為其所傷,于事不僅無補,反而有損。
4、緊抓四個重要環節
(1)科學編制并嚴格實行規劃。
首先要強調高起點,高標準。在規劃問題上不能搞短期行為,降格以求。其次,要統籌兼顧。不僅要考慮水、電、路的走向,還要考慮娛樂休閑的場所;不僅要滿足人們生活的舒適,還要滿足人們就業的便利,等等。再次,要突出特色。要充分利用好當地的自然景觀、人文勝跡、風俗民情以及建筑風格。刻意在環境、風格上高人一籌。而且規劃一經制定,要以地方法規的形式公之于眾,發動群眾監督執行。
(2)切實引進經營觀念和方法,拓寬城鎮建設籌資渠道。
因城鎮化發展時日無多,一方面要還基礎設施不足和不配套的舊帳,一方面又要求發展甚至求大發展,資金壓力非常之大,財政資金根本就是杯水車薪。矛盾突出不言而喻。解資金這個結,出路在于經營城鎮。要用市場的眼光來認識和審視城鎮建設,變“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為“有多少事籌多少錢”,走出一條城鎮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路子。一是做活土地置換文章。二是引進民資、外資參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把公用設施推向市場。三是政策優惠,以更優良的環境、更優質的服務,更優厚的回報吸引外商參與城鎮建設。
(3)暢通集聚城鎮人口渠道,加快農民市民化步伐。
一個地區城鎮化的基本內容就是向城鎮轉移農業人口,能否聚集人口關乎城鎮發展成敗。引人進城,要清除農民進城障礙。一是政策引導。徹底鏟除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門坎,并且在就業、上學甚至低保等方面一視同仁。二是就業拉動。利用城鎮的區位優勢,辦工業園,既把外企引入,也可把地方分散的小作坊集中起來揚優成勢。三是資源吸引。相對集中教育衛生文化資源,完善供水供電交通設施,優化美化城鎮環境,借以增強吸引力。
近代以來,法國一直是接受移民時間最早、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倡導“平等、自由、博愛”的法國人曾經因為“共和模式”的成功而沾沾自喜,這一政策也被稱為當時最成功的移民政策。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法國的移民政策卻日趨嚴格,移民群體和法國主流社會的矛盾也逐漸升級。本文將從“文化適應”理論的角度來探討法國移民政策“共和模式”的得與失。
一、法國“共和模式”移民政策的內涵和淵源
所謂法國“共和模式” 又稱雅各賓模式 ( Jacobin Model) ,它發端于法國大革命時期,到 19世紀后期基本得以確立,它是法國吸收與同化外來移民政策的框架。法國“共和模式” 的核心是在共和、平等、世俗的基礎上賦予合法的外來移民以平等的公民資格, 旨在平等地對待外國移民,使其完全融入法國社會,但移民必須接受共和國的同化以成為完全的法國公民。
首先,“共和模式”在法國的殖民時期就已初見雛形。法國在其廣大的殖民地采取直接統治的方式,通過傳播法國的文化和教授法語同化殖民地人民。法國的殖民地統治模式體現了“同化”政策,這種模式也與現在的移民整合一脈相承。
第二,“共和模式”強調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個人而并不是群體。個人必須首先接受統一的共和國價值觀和法國文化,才能獲得法國公民資格。出于族群可能會強化個體的差異,激化沖突,進而危害到社會的統一的考慮,法國反對以文化、宗教、種族等基礎建立起來的社群。
第三,“共和模式”源自于法蘭西至上的文化優越感。法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發達的經濟、優越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福利。這種民族優越感使其覺得其他文明理所當然的應當融入到法國的優越文化中。
二、文化適應理論視野下“共和模式”早期成功的分析
Redfield,Linton和Herskovits在1936年給出的“文化適應”定義得到普遍認可:“文化適應”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兩個群體之間,發生持續、直接的文化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發生變化的現象。跨文化心理學家Berry根據文化適應中的個體對原來所在群體和現在與之相處的新群體的態度來對文化適應策略進行區分,區分出移民采取的4種文化適應策略:整合,同化,分離,和邊緣化。Berry的模型得到了普遍認可,文化適應是雙向的,移民群體和主流群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他們的關系受到兩者所采取的文化適應策略的影響。
根據文化適應理論,當兩個群體的適應策略較為接近或者一致集中于較好傾向的時候,群體之間就會出現融洽的關系。十九世紀中葉起,法國的早期移民主要是來自比利時、西班牙、意大利、波蘭等歐洲國家,1851 年,來自以上四國的移民占全法外來移民總數的 58 %;此后從 1872 年到 1936 年,以上四國移民所占比例均在 70 %以上。這些早期移民在法國自發的學習法語,接受法國的文化,與法國本族人通婚,成為法國公民。而且由于周邊國家也同屬于西方文化體系,宗教也是以天主教為主,和法國在體制、文化和宗教上與法國的差別較小,接受法國的文化價值觀的并不難,只要移民接受法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就能夠獲得法國國籍,享受與法國公民同等的權利。早期歐洲移民群體自覺選擇向法國的文化價值觀靠攏,在接受的過中鮮有文化價值觀方面的沖突。法國政府在“共和同化”原則下的一系列同化措施也為早期歐洲移民融入法國社會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在早期的移民同化過程中,“共和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受到了普遍的贊賞。
三、文化適應理論視野下 “共和模式”后期困境的分析
相反,當雙方的適應策略出現較大差異,比如主流社會認可同化,移民群體認可整合的時候,雙方最容易出現問題。當雙方均采取較壞選擇的時候,如主流社會采取的策略是隔離或者排斥,而移民群體也采取隔離或者邊緣化策略的時候,群體間最容易引發各種沖突。
二戰后,來自北非的穆斯林移民成為移民群體的主力。隨著大量穆斯林的涌入,伊斯蘭教已成為法國第二大宗教,廣大穆斯林們從生活到思想都深深打著伊斯蘭文化的烙印,他們的日常生活是在伊斯蘭宗教范圍展開的。伊斯蘭教的宗教特性使法國主流社會擔心伊斯蘭教可能會對法國的民族性產生威脅,但在很長時間內,出于地緣政治以及經濟考量(二戰后,法國需要大量需要廉價勞動力),法國政府在對穆斯林的宗教傳統方面,采取的是消極的寬容政策。在政教分離原則的指導下,法國政府當局相信“只有將伊斯蘭教置于共和制度之下,消除其(傳統的)思想,穆斯林才能與共和國而不是其族群保持一致”。而對于法國的穆斯林移民來說,伊斯蘭教不僅僅是一種信仰,它還標志著穆斯林的種族身份,蘊涵著神圣情感,支配著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穆斯林移民希望在保持自身的宗教和文化上融入法國社會,實質上是整合的策略。一面是政府致力于將移民同化入法國文化和主流社會之中,另一面是穆斯林移民不愿意放棄自身的文化傳統接受同化,這就導致了適應策略的不同。所以適應策略的不同是導致了穆斯林移民群體和法國社會矛盾升級的原因之一。
四、結語
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在人類歷史上,各種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積極貢獻。存在差異,各種文明才能相互借鑒,相得益彰;強求一律,只能導致人類文明失去活力、僵化衰落。地球村中的每個成員只有采取包容差異性的態度,世界才會在包容寬仁中通向多樣并存、和而不同的和諧之路,妄圖以“一”統“多”,只會引起對抗,導致紛爭不斷,難以共容。
參考文獻
黨的十七大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我黨站在更高的歷史起點上為當代中國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當代中國文化建設
十七大報告對我國文化建設取得成就進行了概括的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扎實推進,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成效明顯;思想道德建沒廣泛開展,全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
建國六十年,我國社會生產力取得了較大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建設有巾圉特色的社會主義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在思想道德文化上,我國不斷探索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新發展,始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促進了我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在文化發展上,逐步提出文化產業概念,并將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黨的十六大又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戰略目標,從巾央到地方都積極貫徹黨的會議精神,積極探索文化產業的發展;在文化體制上,黨和同家政府一直強調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在政府的主導下,部分事業單位進行了企業化運作的改革,廣播電視集團、報業集團、出版集團等紛紛建立,文化體制改革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時我國頒布了諸多的政策,降低文化市場的準入門檻,大力鼓勵民營經濟參與到文化產業中來,活躍了文化市場,此外伴隨著文化的資本運作的發展,全國各地文化企業的直接或間接上市公司不斷增加,拓寬了文化企業的融資渠道,提高文化企業的競爭力。
我國的當代文化建設,必須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改變傳統的管理文化的模式,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實現整個文化事業和產業的繁榮有序。“即國家從整個文化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綜合運用各種調節手段,把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服務、消費等活動納入國家所確立的文化發展方向和文化發展目標,以提高文化事業建設的整體效應,保障文化事業持續、穩定和健康地發展。”
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
所謂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作用下,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利用其所掌握的權力創制的法律規范、法律制度或者人們關丁法律現象的態度、價值、信念、感情、習慣以及學說理論的復合有機體。
一般說來,中周古代有四大類法,即禮、樂、政、刑。現代人習慣將政、刑作為中國古代的正宗的法,而諸如禮、樂卻被視為法外之物。然而從發展事實看,禮樂是中國封建社會君王平天下最重要的法。禮樂的體系的崩潰,才進而導致了整個社會的秩序混亂。而所謂的政刑其實僅僅為維護禮樂制度而設,對違反禮樂制度的一種震懾手段而已。“禮樂”和“政刑”相輔相成,共同維護著整個社會秩序有條不紊的運行。即《禮記》中所記載的,“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政刑,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禮與法并不是截然對立的,自從它們誕生就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穩定。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力量的積淀,它們存在于普通民眾的心理、習慣、行為中,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一種社會歷史慣性機制,傳統法律文化自始至終影響著整個社會長期發展的各個領域,以其特有的規范、凝聚、評判的作用,與社會生活交織在一起,制約著社會發展的進程。
一個社會法律文化的形成,是不斷修正其民族習性和法律傳統的過程;也是不斷消化,吸納別國和其他民族的法律文化的過程。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古代賢人提出了適合他們時代的法律文化,而經過了幾千年的積淀和延續后,雖然時代相距遙遠,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精華部分可以為當代法文化引進一種新思維方式。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傳統法律文化影響了數千年來的中國法律實踐,左右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思維。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蘊涵了諸多對現代社會的有益內容,其中許多不乏對當代社會的法律文化建設有積極的作用,如“富而好禮”、“秩序和諧”、“義利誠信”、“賢人政治”等。而諸多的傳統法律文化思想都是當今社會發展有益的借鑒,如“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思誠者,人之道也”、“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法立而無犯,刑設而不用”。
三、當代文化建設中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
在當代文化建設的指引下,建設和諧社會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基本治國方略,而和諧社會需要一種和諧的社會理念,也需要一種維護和諧的法律制度。建設和諧的法律制度,必須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價值,將傳統法律文化中進行現代轉換。
對抵押貸款發放銀行來講,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具有如下益處:首先按揭證券化實質是把資本市場上的資金引入住房抵押貸款一級市場,它拓寬了抵押貸款資金的來源.其次,通過抵押貸款證券化,把抵押貸款業務從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內移到表外,變表內業務為表外業務,就可脫離國際清算銀行對資本充足率的限制。再次,長達20-30年的按揭貸款,對于按揭貸款發放銀行來說,回收周期時間跨度很大,但通過證券化,銀行及時把長期抵押貸款資產在資本市場拋售兌現,或自己持有變現能力很強的抵押債券,可以增強抵押貸款的流動性.最后,當抵押貸款資產被證券化后,原來集中由一家(或少數)銀行持有的抵押貸款資產,變為資本市場上很多投資人持有抵押債券,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抵押貸款風險。①對購房人(借款人)來說,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化的益處為:1、由于銀行受到抵押貸款資金來源不足、資本充足率、短期資金存款與長期資金貸放從而導致流動性風險的制約,因此在提供按揭貸款時條件都非常苛刻,如嚴格限定借款人資格、盡量縮短貸款期限、減少按揭成數等。這就加大了購房人買房的難度,抑制了他們的購房意愿,同時也制約了房地產業的發展。而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化則可擺脫這些限制。2、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市場的建立有助于降低按揭貸款利率,減輕了購房人的還款利息負擔。
對投資者來說,證券化的益處對投資者來說,轉讓手續的簡化,使得交易更為便利。以一般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雖非絕對不可轉讓,但此種轉讓一方面須辦理債權讓與的手續,如訂立契約、交付債權證書及通知債務人等,另一方面也須辦理抵押權移轉手續,如辦理登記等,如此復雜的程序,往往使投資者望而卻步,不敢問津。而依發行抵押證券的方式予以轉讓,則此等缺點盡可克服,因證券乃抵押權及被擔保債權的化體,只須背書及交付證券,即生轉讓的效力,其手續可謂異常簡化。
住房按揭證券化對于完善中國資本市場的證券供給結構,培育和壯大機構投資者的投資力量非常有利。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化為我國證券市場增添了新的證券品種,有助于完善和豐富證券投資品種,優化證券市場供給結構。住房按揭貸款既不同于股票的高風險和高收益,也不同于政府債券的低風險和低收益。與公司債券相比,它的風險比后者要小,但收益和信用評級卻要高一些,所以,按揭貸款證券內含的這種較優化的風險和收益組合,無疑對成長中的中國機構投資者和散戶投資者是十分有吸引力的。
中國按揭證券化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按揭證券化是大勢所趨,然而從1992年海南發行地產投資券融資到今天已有十個年頭,我們舉步維艱。良好的經濟環境,住房一級抵押市場的雛形,初具規模的證券市場體系和房地產體系以及相對健全的法律都是我們實現按揭證券化的優勢所在。但是,在這條道路上也有著重重的障礙。
(一)實行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化風險障礙。未實行證券化時,風險主要集中于商業銀行等按揭貸款發放者行業內部;而證券化的目的之一在于可以把這種風險分散到資本市場,化解風險。但證券化的風險分散化猶如一柄雙刃劍,當由于地區性的或局部性的經濟失衡發生時,大量借款人因失業等原因無力償還按揭貸款,風險就會隨著證券化而擴散到整個資本市場上,進而傳播到整個經濟系統。雖然這種系統風險發生的前提是概率較小的局部經濟失衡發生,但從按揭貸款證券市場的建立來看,它自身不能抵御這種風險。
(二)實行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化在法律、法規上的障礙
1.《民法通則》規定“合同一方將合同的權利、義務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第三人,應當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并不得牟利”;合同法第80條規定“債權轉讓時應當通知債務人”。如此一來,銀行一一通知數以萬計貸款者的難度暫且不說,通知的巨額成本也姑且不論,只要貸款者一不愿意,辛苦和巨額成本都將付諸東流。《信托法》規定銀行不能從事信托經營行為;然而,在住房貸款證券化過程中,相關當事人與銀行利用契約來完成相應信托功能是必不可少的。2、當借款人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償還貸款時,貸款人(按揭權人)處置抵押房屋有許多困難(雖然中國人民銀行頒布實施的《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借款人到期不能償還貸款本息的,貸款人有權依法處理其抵押物或質物,或由保證人承擔償還本息的連帶責任。”。第三十一條規定:“借款人在還款期間內死亡、失蹤或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后無繼承人或受遺贈人,或其法定人、受遺贈人拒絕履行借款合同的,貸款人有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的規定處分抵押物或質物。”。但事實上,包括擔保法在內的有關抵押物處置的法律、法規,沒有關于處置抵押物的法律程序和如何安置居住在抵押房屋中的居民的處理規定,因此,客觀上造成貸款人在借款人不還款時,難以處置抵押物和實現債權。這使得抵押成為有名無實的擔保,增加了按揭貸款風險,這不利于以按揭貸款為基礎發行的證券的信用級別提升。因此有學者提議,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與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相關的《強制搬遷法》。3、如果進行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化,我國對投資者范圍方面尚存在較多限制。目前政府由于擔心作為債務人的企業違約給機構投資者帶來風險,故禁止主要機構投資者-養老金、共同基金、保險公司購買企業債券,這是不利于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化實踐的。4、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化涉及到一系列稅收和會計處理方面特別的要求,而這些在現行的有關政策和法律中均是空白。
(三)利率問題是無法繞開的大障礙。一方面,住房公積金貸款和商業性住房貸款實行的不同利率在證券化時難以統一;另一方面,使先行者尷尬的是先期的嘗試注定了難以盈利。2000年時,10年期住房按揭貸款利率為5.58%,同期國債利率為4.72%,利差空間僅為0.86%,而且這是不考慮其他成本的計算。再加上發行證券的其他費用,使銀行無力克盈。
筆者認為,要想解決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化在我國所遇到的困難,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健全法制環境現有法律體系無疑是實施住房貸款證券化的阻礙。時下當務之急是著手構筑資產證券化所需要的法律框架,并研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彌補證券監管體制的缺陷及解決相關操作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困難。同時,結合資產證券化的特性,在我國現行會計和稅收法制的基礎上,制定具體的適用制度,確保住房貸款證券化在規范化、法制化的良性軌道上順利實施。
構建信用評估體系獨立、客觀、公正的信用評估是住房貸款證券化成敗的關鍵。由于住房貸款證券化會以打包形式進行,且標的比較大,也可能把不同地域的房屋組合在一起。因此,在缺乏有影響力的獨立資產評估機構的情況下,對地價、地面建筑質地的評估顯然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同時,我國也缺乏對個人償債能力的評估機構,為銀行在開展住房貸款業務過程中埋下風險“地雷”。因此,當前亟待進一步加快住房貸款保險市場和擔保制度的建設,規范信用評估行為,完善資產評估及個人信用認證的標準體系,從而提高國內信用評估機構的素質和水平,最終防范金融風險。
線條、筆墨是中國畫的主要表現語言,董其昌云:“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巧論,則山水決不如畫。”③注重筆墨,追求筆墨的精妙在傳統中國文人畫中居于首要地位,在這里筆和墨已具備了獨立的審美意義,具有一定的抽象性。wWW.133229.cOM以“筆”而論,正所謂:“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同來。”書畫同源使得書法的用筆和線條引注于繪畫,通過流動有律的線條來表達生命的節奏,表現物象的“骨”和“神”,從而使畫面物象的構成和用筆更加豐富多彩,使繪畫的線條更富于力度、美感和文化的素養。作為書法的用筆、線條本身是一種非文字的、非辨識的形式知覺,是對線條及其相關形式表現的審美感知。它不是具體的再現某一事物,而是在一切具體事物之上進行高屋建瓴的概括、抽象的結果。造型心理學講,大自然并不存在線條,它反映的是人類對世界的抽象意識,中國畫以線條作為造型最主要的手段并賦予線條一種內在的生命力和個性特征,這就使中國畫的線條更具有一種獨立于象外的審美價值和情趣,它是經過漫長的歷史和文化積淀形成的被人們的審美意識所肯定的獨特的表現形式,是具有一定穩固性的表現形態,是作者審美情感、精神修養、人性品格的抽象表現,這種表現深刻、概括并且具有廣闊的涵蓋力,是一種抽象性的表現形式。
再來看中國畫的表現語言“墨”。王維《畫學秘訣》中說:“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草木敷榮,不待丹綠之采,云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⑤中國傳統水墨畫略去光線,獨鐘水墨,利用墨色的濃淡干濕形成的韻味來表現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從“墨”本身來看,作為凈化升華的色彩,它是具備了無限可能的抽象色,是創作主體賦予外物的假定,它根源于藝術家在視覺表象上對色彩的非知覺的處理,以這一種墨色表現宇宙萬象,這種反映不是真實再現的忠實反映,是一種主觀化的反映,是在掙脫現實世界自然萬物光彩奪目的色彩,而得到的對現實世界“質”的主觀反映,這里的“質”就是前邊所引的“自然之性”,很顯然這種“墨”的表現方式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如追溯其文化的淵源,應該與孔子“繪事后素”在繪畫上以靜素淡泊為高雅以及儒學理性主義的文化態度有聯系,再就是以道家“五色令人目盲”和復歸自然的人生價值觀為基礎,它們共同奠定了傳統水墨畫抽象色的表現風貌。
筆與墨的骨肉融合作為中國畫的主要表現語言,體現了中國畫特有的形式美感,是中國畫藝術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有相當豐富的內涵。“墨之濺筆也以靈,筆之運墨也以神,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能受蒙養之靈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無筆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之靈,是有筆無墨也”。⑥在這里筆、墨、蒙養和生活被巧妙的融合升華,這種精神與筆墨的結合運用因人的技巧、力量、線條、筆觸等純形式因素的存在,給人以遠非自然形式所能給予的東西,借助于各式抽象的點、線、渲、皴、擦,攝取萬物的骨象來表現作者的審美情感和人文氣質,這種點線交流律動的筆墨表現形式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它是中國畫的主要抽象形態。
二、寫意性表現方式所具有的抽象性
寫意性是中國藝術觀的一大特點,從《易經》開始“意”即被看作萬物內部的本質,圣人“立象以盡意”、“得意而忘象”,其次“意”又指人們主觀的心意,明代王履聲稱“畫雖狀形主乎意”。⑦萬物內部的“本質”則是在自然界萬千事物具體形象(包括不同類屬的具體形象)的基礎之上抽離概括升華出的事物的本質規律。人們的主觀“心意”則是人們對自然界萬物本質的主觀反映。無論是萬物內部的“本質”,還是人們主觀的“心意”都不是對自然動植物的模擬再現,而是在自然萬象基礎上進行的分離和概括,其中有一定主觀化情緒化方面的成分。中國畫的這種寫意性的表現方式中蘊含著一定的抽象性因素。以下分述之:
(1)重“神似”的審美的表現方式
“傳神寫照”乃是中國傳統繪畫寫意精神的核心,中國傳統文人畫重在追求“神似”,而對“形似”的要求又不太苛刻(和西方古典繪畫相比),即不過分執著于事物的外在自然屬性如比例、結構、透視。重“神似”的寫意不是簡單地描繪含混不清的圖像和意念,而是作者對民族個性、社會現實、時代精神以及自然規律深刻體察的總和,畫家或借物喻人或寄情予物,情景交融,使人與自然成為一個整體達到“物我兩忘”的境地,這是一種意識與精神的升華。不過分求“形似”通過“寫意”以“參贊造化”,正如齊白石所說“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不似則欺世,太似則媚俗”。注重追求“氣韻生動”的境界,這種通過寫“神”來表現生命風采的寫意方法,不是一種照鏡子的寫實方法,而是一種在客觀自然基礎之上的主觀表現方法,是和心靈對應的抽離,是“師造化”和“師心”的結合,其中含有一定的抽象成分。
(2)擺脫自然時空限制的表現方式
通過擺脫自然時空的限制來追求藝術表現和概括的自由,強調宏觀地把握世界,用歷史的全局的眼光來觀察世界是中國畫空間表現方式的一個特點。“以大觀小”,移步換景的觀察方法,作者的眼睛不是從固定角度集中于一個透視焦點,而是流動著飄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抓住自然的內部節奏,把全部景界組成氣韻生動的藝術畫面,一幅畫中可以畫不同季節、不同時代的幾種事物,或不同地區的不同事物,充分發揮畫家的主觀性和藝術自由性,所謂“天地造物,隨其剪裁,陰陽大化,任其分合”,仿佛是胸中造化吐露于筆端。畫面上空白的特殊處理是突破空間的另一種方式,空白處可以是天、地、水、云煙,也可以什么都不是,“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⑧這不僅喚起對各種實體的聯想,而且造成“咫尺有千里勢”之感。再看中國的“三遠”之法,“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⑨對于同一片景物“仰山巔,窺山后,望遠山”,用流動轉折的視線,俯視往還,處處流連,這種擺脫自然時空的限制,畫家從高處把握全局按照需要自由組織空間的表現方法,不是對自然真實空間的再現,而是對無限世界的相對集中和概括,其精神的著重點在全幅的節奏和生命,它與抽象的筆墨語言的結合形成一種永恒的“有意味”的表現方式,這種表現方式是對外在具體形象與時空的“隔離”和“抽離”,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三、程式化表現方式所具有的抽象性
以“程式”為主的高度意匠是中國畫表現方式的又一特點。“程式”顧名思義,即一定的模式,是前人經過漫長的積累、提煉、歸納、概括出來的集大成的范本,是一門藝術的基本構成要素所表現出的有規律有固定模式的表達方式,是藝術家進行創作時組織、加工素材,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要依據的基本方法和語言。從彩陶、三代銅器物上的幾何線型到楚漢帛畫、漆畫上的自由線型,再到傳統繪畫中的各種線描、勾皴法、點法等。至此以線條作為形式框架的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語言已經被引申發展為各種具有抽象意味的程式化的表現方式,如后來的游絲、鐵線、釘頭鼠尾等十八描,折帶皴、斧劈皴、小混點、梅花點……等等各種皴法和點法,這是由裝飾紋樣變為表情符號的歷程,是人對美的感受變得愈益豐富,表現更加隨意的歷程。在原始自然的基礎之上經過積淀建立的新的感性使藝術由再現變為表現,由具體形象變為抽象的形式,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這是人們根據長期觀察自然的經驗和對生活的提煉與積淀,結合民族的審美習慣和文化傳統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藝術表現形式的過程,是“程式化”的過程,是在“自然的人化”過程中形成的相對固定形式的“人化的自然”,這個過程中蘊含著一個抽象化過程的存在。
對中國畫家來說,文人畫所表達的并不單純是客觀世界,其借助筆墨程式所表達的是中國文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它除了依靠筆墨語言的變化外,要依托的就是這種語言程式了。譬如:人物畫中衣紋線描中的“蘭葉描”、“鐵線描”、“釘頭鼠尾描”等,它們的區別不僅僅是哪種描法表現了哪種衣服的質感,而在于這些程式化的描法都含有一種“抽象美”性質的“程式”性結構。就像中國戲曲中“程式化”的身段動作,同現實日常生活中的動作有極大的距離,但其中的唱、念、做、打單獨欣賞時就是非常美的藝術。中國畫歷經宋元明清乃至今日,它的程式傳承都未改變,仍為畫家創作的法度,由此看來中國畫同中國戲曲一樣是有著特殊表現方式的藝術。大凡要離開生活的自然形態遠一點,即加工美化較多,形式感較強的藝術,都會有某種程式。中國戲曲和中國畫的造型和表現形式都證實了這一點,它的這種程式化存在的美學性質即在于其中的抽象性因素。
總之,在中國畫的表現方式中有一定的抽象性因素存在。從橫向來說,它是對現實生活中各種具體事物的形態、動態、情趣、意象等的抽離和升華;從縱向來說,它是在漫長的人類藝術實踐中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淀過程。這種抽象因素對各種表現形式具有廣闊的涵蓋力、溶解性、包容性,其目的在于追求具體物象以外的某種情趣、意象。它與中國畫本身具有的隨意性、個性化等特點以及現代的思維模式如:開放、互通、交流、包容等具有一致性,這就決定了中國畫在當代文化的整體格局中,在保證民族性的前提下同其他藝術交流的可能性,從而證明中國畫在新時期的文化踐履中必將有勃興的契機。
①李澤厚《美學三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489頁。
②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60頁。
二、跨國公司的國籍標準
當人們討論某個跨國公司的國籍或者母國的時候,其標準可能是不相同的。這些標準可概括為以下幾類:一、成立地說。這種主張認為,法人是法律為特定目的而創設的擬制人格,它只有經過成立地國家的批準才能成為法律上的主體。二、主要營業地說。此說認為,法人的住所是法人的經營管理或營業中心所在地,因此法人的國籍應依其主要營業地而定,即主要營業地在內國的為內國法人,主要營業地在外國的為外國法人。三、設立人國籍說,或稱資本控制說。此說主張法人的國籍應按組成法人的成員的國籍來確定。四、復合標準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法人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加強,出現了一種把法人的住所和法人的登記注冊地結合起來確定法人國籍的主張。
三、跨國公司無國籍化的出現
1.跨國公司無國籍化的含義。跨國公司的無國籍化并不是說跨國公司沒有國籍,而是指跨國公司的母國意識正在不斷減弱,其同母國的經濟聯系不斷減弱,在制訂公司戰略時更加傾向于著眼全球。跨國公司的無國籍化淡化了國籍,淡化了跨國公司母國的地位,而突出了本土化,突出了成本與效率優先的規則。母國的公司總部作為整張網的最中心,更多的起到支撐作用,其決策作用則被弱化了。跨國公司將全世界的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從全世界的角度出發,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投資、交流、生產、銷售,建立全球性的營業網絡,將分布在地球上不同地區的不同原材料、資金、技術、勞動力等予以優化配置,將最便宜的原料以最優化的運輸方式運送到生產效率最高、勞動力價格最低廉的地方組織生產,然后再將其生產的產品運送到需求量最大的國家,獲取最高額的利潤。2.跨國公司無國籍化的原因。跨國公司無國籍化趨勢的出現是多種原因所導致的結果。首先,國際貿易競爭環境在近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次,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新科技革命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再次,金融資金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這開啟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篇章。為了適應競爭環境的變化,跨國公司在股權以及管理架構等方面做出了相應的調整,跨國公司吸納資金的范圍從一國發展到向全球吸納,這同時也意味著,跨國公司的股東構成也在向全球范圍發展,而隨著這種發展,跨國公司的管理架構、治理結構甚至是企業文化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但是無一例外的是,這些變化都使得跨國公司朝著無國籍化的方向發展。
四、無國籍化跨國公司的法律關系
跨國公司的無國籍化趨勢雖然日漸顯著,但是其與母國之間的法律關系卻是不可消除的。這是因為,淡化母國意識并非使母國不復存在。跨國公司的母國仍然會根據自身的情況,對跨國公司進行必要的管理,以使跨國公司對母國的積極作用更加明顯,同時削減其消極作用。以中國為例,中國政府會對跨國公司的投資進行投資前審批、投資中促進以及投資后監管。政府代表母國多通過法律規定對跨國公司的各項活動進行管理和監督,所以筆者認為,跨國公司與母國的關系應該為管理與被管理的經濟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二者也在這個過程中相互利用,發展自身。
而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之間的法律關系,當然也存在著經濟行政管理法律關系,同時,二者之間也存在著特許協議法律關系。所謂特許協議法律關系,是指跨國公司為了能夠在東道國從事某種活動,與政府簽訂某些協議,而這種法律關系的性質以及這類合同到底是屬于國際合同關系還是國內合同關系,仍然存在爭議。母公司與子公司的關系為股東與公司的關系,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決策通常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母公司也常為子公司的唯一股東或者享有股權最多的股東。在責任承擔方面,子公司通常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能夠獨立地享有權利、承擔義務。但根據英美法的規定,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以適用公司人格否定的制度,直接追究跨國公司的母公司的責任,子公司不用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