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4:55:5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本教育學習心得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展”。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對于教師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要求多么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能力,是與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老師應該學會恰當的去引導孩子、做小結,并不是什么都不說,要把握好一個度,這一點還需要在今后的課堂上繼續努力學習。
自從接觸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愿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到最后卻往往是自己失敗。不過,如何有效踐行郭教授的觀點,我仍然不知所措。
通過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還要看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窮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么,你為學生今后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
一、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網絡科技飛速發展,中國的信息化技術快速普及。自1998年教育部在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將原有的科技信息等5個專業整合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一個專業以來,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專業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內有幾百所院校都開設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但在另一方面,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進程卻要落后許多。因此,中國急需掌握企業管理原理,并懂得信息化技術的專業性人才。但現今大量的本適合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的就業機會,大量地被諸如計算機或者管理類的非對口專業畢業生占據。本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通過調查問卷方式從專業認知、自身能力現狀分析、教學設施與環境評價以及學生就業等幾個方面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進行了分析,試圖探究近幾年來本專業畢業生就業的諸多問題、學生核心競爭力缺乏等表象的深層原因,為完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培養模式提供有益的探索。
二、信息系統專業發展及教學問卷調查的設計研究
基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特點和市場需求對該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提出了很多的要求。針對中國高素質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我們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以及復旦大學等四所國內知名高校的信息管理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問卷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專業的認知、專業能力分析、教學環境師資力量以及畢業走向的幾個方面。在127份調查問卷中,有1個缺失樣本,有效樣本為126個,樣本缺失率為0.8%,受訪者現狀如下表1所示。
三、調查結果分析
本研究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進行實地調查,在2個月時間內隨機抽取以上高校信息管理專業學生。
1.關于專業認知
這一部分內容主要了解學生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否清晰。在問卷設計中,將專業認知度從1~5劃分為5個層次,采用5級的語義差異量,表其中1代表對信息系統專業非常不了解,5代表非常了解。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對專業課程培養計劃最為了解且程度接近,而對專業實習情況較為陌生。而對本專業的優秀期刊波動很大,說明了解程度出現兩極分化。總體來說,學生對課堂與科研的了解程度顯著地高于社會應用的認知。
2.關于自身能力
筆者通過對平均分進行分析,對各項評價指標予以綜合分析。
首先將所有能力的評價指標全部進行平均分和方差分析,按照平均分從高到低排列。
受訪者在能力評價中得分較低的幾項主要集中于技術類的能力。此結果反映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在具體技術類工作上尚缺乏有效的課程培訓。
而對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相關理論與原理(包括企業管理專業知識掌握情況,項目管理的統籌計劃能力,業務流程描述分析能力,人力資源基本原理掌握情況),受訪者的評價結果相對較好,平均得分區間在2.9至3.2,這說明受訪學生對專業相關理論的掌握普遍滿意,同時反映出信管專業授課教師的良好教學能力。
在此分析中,研究發現,受訪學生在綜合能力方面(信息搜索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英語溝通能力)普遍表現了很高的滿意度,平均得分介于3.2至3.9之間。首先,較高的滿意度得分源于此種能力在評價上的模糊,受訪學生很難從標注化的檢驗中客觀認識到自己的綜合能力水平。其次,受訪者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日常的課程設計,實習以及相關活動中,均有機會在實踐中培養鍛煉自身的溝通表達,信息搜索整合等能力,因而,在與周圍同學的對比中,能夠展現出自信。
3.教學設施與環境評價
在本部分的調查及分析中,本研究將教學設施與環境評價細化為教學評價,教學設備,實習機會,專業課的教學方法,本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國際交流情況,教學管理制度以及教師教學總體評價。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學生對教學設備與管理制度情況最為滿意,但對于相應的軟件如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則認為不理想,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訪學生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設置的預期與現實情況存在差異;實習機會與國際交流情況看來也存在很大的問題,與前面專業認知的調查形成吻合。
四、結論與建議
1.專業認知方面的討論
通過對表1的分析,我們發現,受訪學生對就業方向,實習情況及本專業優秀期刊三個方面均比較迷茫,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只是對本專業的課程和科研等領域較為了解,而實習情況與就業方向又有著相輔相成的相關性,而且大多數人對本專業優秀期刊的了解程度也較差,這反映了受訪者對信息管理的專業知識更多的來源于教科書,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理論在實際中應用能力的欠缺以及對本專業的未來走向缺乏了解,同時致使學生對最先進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業技術與理念的缺乏了解。
2.自身能力方面的討論
通過對表2分析,首先,我們得到的結果同樣顯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知識起決定作用。不難發現,管理知識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理論基礎;其次,是對信息和數據的分析能力;再次,才是計算機的相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要有,但不是我們專業取勝的決定因素,所以,管理理論是核心,數據分析及計算機應用是手段,溝通表達能力是基本條件。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學生要想在競爭中勝出,必須注重信息管理專業的能力和技能的提高。
信息管理專業的受訪學生在專業素養方面普遍偏弱,在數學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以及管理專業能力方面的平均得分均在3.0以下,所以我們不難看出,信息管理專業的學生在應聘過程中,較低的專業能力成為了最主要的制約因素。而相對于計算機和其他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沒有優勢可言。
3.教學設施與環境方面的討論
從以上四個高校的受訪者的反饋信息中可以看出,信息管理學生對教材評價與教學設施的評價均較為滿意,而研究認為對教學設備與教材的評價是一個相對值,由于各校的受訪者只了解本校的情況而對外校并無太多了解,因此,在問卷調查中反映出一個很接近的均值與標準差。
在對所得調查數據進行頻數分析后,我們發現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受訪學生普遍對教學方面表示了滿意,給教師評價以及教學管理打出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實習機會和國際交流情況兩個方面受訪者的反應均不理想,實習機會的缺乏,嚴重制約了學生對所學理論的應用能力,是導致就業優勢不明顯的一個因素;而國際交流情況則可在一個方面反映出學生的外語掌握情況,此項調查中只得分3.22分,為此六項中最低。國際交流機會的相對缺乏導致學生的外語能力不能充分鍛煉,而成為就業中的軟肋。相關文獻,有46.78%的企業有各種程度的外語要求。而對英語水平的要求,在所有有英語要求的崗位中,有65.52%要求英語良好,信息管理的許多就業崗位一般需要運用英語搜集、分析與整理外文文獻或情報。因此,國際交流的相對不理想需要吸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4.相關的建議
研究根據浙江大學近兩年的官方統計資料,對信息管理專業學生的畢業走向進行了頻數分析以及統計檢驗和圖表可視化。在本次調查中,我們根據浙江大學2009和2010年的信息管理專業就業情況的統計數據中,在選擇直接就業的畢業生中,僅有38.6%選擇就業方向與其本人的信息管理專業背景相關,而其余61.4%的畢業生則無關。
而在就業與專業是否應相關的調查走訪中,以浙江大學為例,調查發現有70.6%的受訪者希望能夠找到與專業相關的職業。這個數值上的差距反映了當前信息系統專業的畢業生有超過30%的學生,因為專業能力而失去與相關專業的企業就業機會,說明了專業培養的還是應用型人才,要明確專業定位。而這一部分的學生,將被計算機能力強和人際關系能力強的競爭者所取代。信息管理專業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是在于信管專業能力提高,而調查結果顯示,在數學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以及管理專業能力方面普遍需要加強,這值得信息管理專業的教師和同學們深思。
參考文獻:
[1]周叔蓮,王偉光.論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關系.
[2]姜小奇,徐雨明,唐亮.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發展策略分析[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30(3):93-95.
[3]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本科人才市場需求分析――基于網上招聘的內容分析[G].武漢:圖書館學刊,2009,(8).
[4]高惠璇.應用多元統計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信息化:為中國工業化裝上智慧“大腦”.2008-11-19.B070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以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口若懸河、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學生們干巴巴的坐在那里聽,只是在聽老師講,而他本身并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節,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松,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很放的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其中,我們班的韓子健、韓世紀同學的變化就很明顯,原來的時候他們倆在課堂上屬于不主動積極回答問題的那類學生,對學習的參與積極性不高,但自從我們開始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探究并走向講臺當小老師為大家講題之后,他們倆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積極性特別高,課下還動不動就問我問題,看到他們的變化,我特別高興、特別激動,甚至都不敢相信。通過看他們兩個的變化使我更加堅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個孩子解放每個老師。
二、老師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關于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以前的時候在課堂上總是像一個老大媽一樣,嘮嘮叨叨,生怕孩子們聽不懂,總是反反復復的講個不停,自從接觸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識到,我這樣的老師太強勢,而且我發現在教學中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愿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到最后卻往往是自己失敗。
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展”。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教授對于教師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要求多么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能力,是與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上了一段時間的“生本課”,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課堂上該說些什么不該說些什么了,一開始總感覺本節課的知識點應該由學生來生成,自己盡量不敢多說話,但是后來才知道,老師應該學會恰當的去引導孩子、做小結,并不是什么都不說,要把握好一個度,這一點還需要在今后的課堂上繼續努力學習。
三、生本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我們通過看教學視頻,發現生本課上的孩子們都是自信的、快樂的,現在我有時候體會到這一點,當學生從自己研究和探索中發現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時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悅。但是,更多的時候是憋著一股氣,每次都在想:孩子們怎么這么不會合作?語言表達能力怎么這么欠缺?每次做總結時怎么總是說不在點子上,還那么啰嗦?實際上,他們的現狀其實很正常,因為在前期,我們并沒有在課堂上有意識的去培養孩子的這些方面的好習慣,現在,我們剛剛開始接觸生本教育,作為老師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夠,又何況是孩子們呢?但是,通過看他們的變化,發現他們在學習上沖勁十足,自主意識很強,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識,更多的是學習上的創新意識,我深切的意識到,孩子們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
通過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還要看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窮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么,你為學生今后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5-00-01
一、生本教育概述
生本教育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教師要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教”,讓學生依照自己的學習天性來學習,依靠學生的內部自然發展學生的學習天性。
二、利用生本教育理念指導信息技術教學設計
1、立足生本教育根本,設計好教學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者與幫助者,要立足課程設置與教材,熟讀精選,精心創設教學情景與符合學生需要的學習活動,盡可能將教材中理論轉變為直觀、形象、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為學習準備豐富的學習資源,幫忙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讓學生愛學、樂學、會學、善學。
2、立足學生主體觀,突出學生作用
信息技術課程貼近生活,操作性與實用性強,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喜愛,這是信息技術課程無可比擬的優勢。但信息技術課堂要真正生動活潑起來,富有成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只有激勵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學習的主體性與積極性,為學生提供一個實現自我價值的空間。因而必須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有效進行合作與交流,讓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接受者和創造者,體會學習的樂趣和學以致用的成就。
3、活用生本教育方法論,突出學習與探究
生本教育主張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先學后教,不教而教,以學定教。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造思考與表現的空間,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恰當應用小組合作與探究學習等方式,讓學生融入學習氛圍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以生帶生,以學促學,達到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飽學足,共同發展。
4、探索多元化評價,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評價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更能督促和鞭策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堂實踐操作性強,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同等重要,應該進行多角度、多樣性的評價,以有利于激勵學生繼續自主學習,尋求發展。
三、應用生本教育理念指導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1、創設情景,進行前置性研究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大部分學生都對實踐課程非常感興趣,參與度也比較高,而理論課程學習相對枯燥,學生比較厭煩。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教學情境,將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變成較為形象、直觀的事物,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在學習“計算機的基本組成”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計算機模擬成一個學生喜歡的機器人,通過對機器人結構的學習與探究,了解計算機構成及各部件的作用,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煉教材,明確探索方向
目標是行動的指南。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學習目標清晰,就能有效地調動各種感官相互協作,朝著目標邁進,并能不斷地反饋、檢查、矯正、調整、優化學習探索過程。否則,只能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盲目探索,無所適從,被動參與,降低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對于大部分的信息技術課,教師可以將一定的知識與能力的學習蘊藏在一個個分解的任務中,讓學生明確要達到的目標并通過一定的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提高來完成任務。
如在教學五年級《學做郵票》一課時,通過展示精美的實物,讓學生觀察得到的信息來初步了解郵票的構成,再出示用WORD軟件制作的個性郵票,讓學生明確本課的中心任務。
3、交流評價,體驗成功喜悅
生本教育指導下的信息技術課堂是學生自學成果的展覽廳,又是引發學生思考的“博物館”。在全班進行交流,學生展示研究成果,提升思想感悟,教師要發揮其主導作用,巧用課堂教學評價語言,客觀進行評價,并組織與帶動學生在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小組評價、綜合評價中體驗成功、收獲喜悅。
4、總結提高,完善知識體系
課堂交流是學生的思想表達與技術展示的平臺,學生在交流中展現的豐富多樣的思維、知識與技能,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總結,以實現知識的清晰化、條理化與體系化,形成理性認識。因而在探討與交流后,有必要設置小結環節,師生共同總結與提高,完善知識體系,交流學習心得。
5、拓展研究,開拓知識視野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課時不多,但教學內容涵蓋范圍廣,更新快,與社會、時代的信息步伐緊密聯系。在一個星期一節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可以將課堂拓展到具體生活中,讓學生帶著新的有意義的探究問題走出課堂,繼續探究,利用網絡等進行課外交流與資源共享,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習生活服務的意識。
生本教育理念運用于信息技術學科為教師與學生帶來全新的課堂教學體驗,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觀念和素質要不斷更新、提高,從生本教育的理念中感悟與體會其內涵,最大限度的釋放課堂,釋放學生的天性,還學生一個全新的課堂,真正的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以前的課堂,每一節的上課內容不會預先告訴學生,很多的問題都是突發式的,因為我覺得學生都知道了上課的內容與問題,這節課就沒有了新鮮感與吸引力了。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很難實現。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學生,先學后教。學生學在老師教之前。前置性作業是對學生課前先學的一個引導。如果說課前的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回到課堂把故事說出來就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不僅把課前閱讀到的知識經過思考表達內化成自己的學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辨力,口頭表達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養,帶動了聽與說的訓練,能說會道是為了以后的寫做鋪墊的。可以說,充足的先學準備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
生本課堂里,精彩的是學生,不是老師。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搜集回來的資料。學生站起來表現自己的機會很多。我們為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機會,而老師是要努力做到“不現自我”。老師上課要做的不是講解課文,進行知識的傳授,而是組織學生交流他們的預學所得。我們這次聽課,感覺老師是站到一邊,但其實對老師觀察課堂,適時點撥,駕馭整個課堂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前的課堂,每一節的上課內容不會預先告訴學生,很多的問題都是突發式的,因為我覺得學生都知道了上課的內容與問題,這節課就沒有了新鮮感與吸引力了。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很難實現。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學生,先學后教。學生學在老師教之前。前置性作業是對學生課前先學的一個引導。如果說課前的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回到課堂把故事說出來就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不僅把課前閱讀到的知識經過思考表達內化成自己的學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辨力,口頭表達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養,帶動了聽與說的訓練,能說會道是為了以后的寫做鋪墊的。可以說,充足的先學準備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
生本課堂里,精彩的是學生,不是老師。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搜集回來的資料。學生站起來表現自己的機會很多。我們為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機會,而老師是要努力做到“不現自我”。老師上課要做的不是講解課文,進行知識的傳授,而是組織學生交流他們的預學所得。我們這次聽課,感覺老師是站到一邊,但其實對老師觀察課堂,適時點撥,駕馭整個課堂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興文縣老科技人才協會成員、興文縣光明小學校長
李 茂 剛
有幸兩次參加到廣州學習"生本教育"的座談會,同行的發言讓我充分體會到了思維的激蕩,生命的閃光!讓人看到了興文教育實踐"生本教育"的希望,更增強了踐行者們的信心。提出些想法,也很粗淺,更期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一、領導再重視 頂層再設計
興文推進課程改革,是否走"生本教育"之路,事關興文教育的全局,也是將來一定時間內影響興文教育的重大事項!管理者們必需走進生本,認識生本,才能領導生本;各職能部門也必需認識生本,學習生本,才能配合做好生本;學校的校長及到中干也必需走進生本,研究生本,這樣才能帶頭踐行生本。從目前情況下,觀望者還很多,沒有領導的高度重視,強力的推進,也許效果就不明顯!
實施生本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需要有頂層設計的思想,從戰略上去構建,從戰術上去實施。一是目標如何定位;二是責任如何明確(有些同志在私下交流,校長認為課程改革是分管副校長的事,分管副校長認為是教導主任的事,教導主任認為是學科教師的事,最后效果可想而知);三是具體如何去做;四是評估如何去改。這些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沒有頂層設計的思維,恐怕實施生本教育的效果也難盡人意!
二、學習再深入 認識再提升
參加了兩次學習生本教育座談會,感覺大家積極性很高,思維也在激烈的交鋒,這本來就是好事!但感覺得我們中的部分人,好象自己完全弄明白了生本教育,能一攬眾山小的樣子!其是生本教育是一項由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成果,只有我們不斷去學習,去踐行,認識才會更深入!所以,管理者有必要提醒大家,深入去學習生本教育,組織相關活動,進行多層面的研討,才會提高大家的認識,才會在行動上真正去踐行生本教育。
學習生本的成本很高,但學校的管理者如果沒有真正去體會,那實施的效果是不明顯的。所以個人認為,無論是從主管局到學校,還得需要堅持派出去學習,只有相應的管理人員有體會,有思考,這項工作才會有成效。學校的設備可暫時少一點,但學校的管理者必需要懂課程改革,知道如何改!如果沒有人思想的變化,再多的物也只是一種擺設而已!
三、點面要結合 措施要配套
如何在興文的學校實施生本教育,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也一定是一個有很大爭議的問題。綜合相應一些地區實施的情況來看,個人粗淺的認為,應點面結合,精準發力:從縣級層面來看,點是確定部分重點推進學校,面是全縣的小學、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級,其是生本教育從起始年級做是最容易的,從起始年級開始也少走彎路;從學校層面來看:點是選擇好一批班級,面是一個班的各學科整體推進,這樣容易形成生本教育的學習模式,縮短學生養成習慣的時間,突顯成效!
實施生本教育,相應措施要配套,實施生本教育的實驗校,實點班,涉及到教師的配套、學生的評價、家長的配合等諸多事項,所以相應的措施必需要配套,才能有利于生本教育的實施。
四、平臺要搭建 活動要開展
一個人低頭走路,總不知道自己走在那兒了!有些學校總是愛單干,總怕別人超過自己,我們缺乏的是團隊精神,有思想的原因,也是體制的因素。從生本教育的實施來看,只有搭建起相應平臺,才能讓相應學校少走彎路,才能促進其同學、同研、達到共成長目的!因此,建議一是可結合原來學區的基礎上,參照教育集團的一些做法,成立起生本教育學校共同體,建立相應機制,明確相應責任和權利,給予相應經費保障,切實開展系列活動,真真實實的去做生本;二是建立生本教育專家指導團隊,可借助名師隊伍、學科教研員等建立起自己的本土專家團隊,對生本教育學校進行一定的指導;三是進一步開闊視野,適當的時候邀請郭教授的生本教育專家團隊或生本教育名校的名師給予指導,也可適當組織生本學校去部分生本教育名校跟崗學習,努力讓其學以致用!
五、考試要改變 評價要跟上
課程改革實施困難的原因是多樣的,考試評價的導向是一個重要原因。廣東的生本教育實驗校是小學六年級才統一考試,初中是初三才統一考試,山東省的整個高中是高三才統一考試,生本教育的實施,開始成績肯定是有差異的,如果這些不改變,很難去實施。我們要想一下達到廣東生本教育實驗校的做法,估計也是不現實的。是不是我們就無所改變了呢?我個人覺得還是我們思想解決得不夠,放手不夠,是不是嘗試一下:一是取消學期的過程性檢測,這是下面一些學校和老師呼聲,因為這樣的檢測沒有什么意義?二是能不能在起始年級第一學年不統一考試,由生本實驗校自己組織考試或按生本教育的要求來考,要給改革者留有時間。
我們評價整體太粗略;一是內容較單一;二是方法較簡單。現代義務教育的評價都在轉向引導學校特色發展上來,我們并不是說分數不重要,但我們要的是利于學生發展的分數,有內在質量的分數,但我們更要關注學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學生的特長發展。所以是否考慮把評估的內容分成幾個類,各類評各類的,總要讓那些分數差的學校看到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特色發展的著力點,而不是一個所謂的綜合督導評估;二是評估的方法更多樣些,加大過程性的抽測評估的分值,壓縮學年督導評估的分值,三是否可探討引入第三方的評估,努力讓其更客觀公正。如果評價不改變,那些實施生本教育的學校,剛開始起步階段,估計很難堅持下去,要讓改革的學校有理由改下去!
一、創建情境,突出探究,激發認知動力
歷史教學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內化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提高歷史思維能力。科學設計的情境是學生歷史多感官教學開展的前提條件。隨著生本理念在中學歷史教學應用的日益深入,借助其強大的現實價值,為歷史教學情境的搭建塑造更為直觀、生動、形象的觀念指導,更容易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生活體驗與認知興趣。
借助生本理念創建歷史情境,就要具體實施中,要結合學生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改變以往傳統教學設計中的刻板性、單線性問題,轉而朝著可視化、形象化、多元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教師要把握的一個宏觀原則是:以生本理念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借助聽、說、讀、寫等多種手段,運用眼、耳、口、手等多種器官,了解歷史、體驗歷史、感知歷史,借助情境教學設計的系統化,通過情境教學讓學生將歷史知識歸納總結,綜合在一起,更加系統化。
課堂教學在傳遞基本知識的同時,借助情境教學來實現學生能力的轉化,促進其能力發展。當然,通過生本理念完成情境教學設計還應該在具體結構與形式等方面科學考慮,需要體現的是技術在歷史情境搭建中的現實價值,需要學生能理解與接收,不能將其簡單地當作教師運用生本理念進行“炫技”。同時,還需要考慮學生在客觀的情況下能夠完成的最大限度,以及最佳的情境教學完成順序。科學性也體現在情境教學要貼近生活、深入現實,讓學生能從自身環境體驗到。因為無論是學校生活、家庭生活還是社區生活,不論是天上地下還是海洋陸地都是青少年十分熟悉與向往的東西。面對這樣情境性強的情境教學,學生只有樂于參與的心態,而沒有思想負擔。且能夠極大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一位教師在講美國南北戰爭時,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林肯是位性格溫和、寬厚、仁慈、謙遜的人,可是為什么他當選為總統成為一場殘酷戰爭的導火線?這場戰爭悲劇能否避免?為什么林肯贏得了戰爭,自己卻被刺身亡? 教師設置的這個有著鮮明對比的這個情境,深深地抓住了學生,讓學生開始動腦筋,自覺地去課本中尋找答案,讓學生在活動的展開中聯系自己的經驗、體驗,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討論、比較、評價、互補與修正,豐富與完善自己的認識,并引出新的開放性問題。所以問題的開放性對教學目標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自主學習,深化思考,引領差異發展
在學生運用生本理念開展歷史課堂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的歷史素質存在較大差別,綜合把握歷史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教師“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在運用生本理念開展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包容大部分學生的思考,通過面的擴展讓各類學生都得到發展。這就需要有針對性地區分多感官教學的層次與難易度。一般的,可以在運用生本理念開展課堂學習的時候考慮按照基礎、發展、創造的逐級上升層次,對于基礎層次,要求所有的學生基本都能參與,借助生本理念所呈現出概括性、形象化歷史思維圖式、問題線索、內容結構,讓學生積極主動去尋找知識,努力完成。同時,學生還可以借助MSN、QQ等即時通訊工具進行一對一溝通,或者用QQ群建立討論組來進行溝通互動。此外,學生還可以將自己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成果到Q-ZONE等空間之中,讓自己的同學進行跟帖留言,對于歷史問題展開溝通互動,幫助全體同學進行互助提高。
三、突出激趣,優化引導,推進共同進步
學生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良好的情緒狀態既是我們開展一切教育活動的前提,也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因此,教師運用生本理念開展歷史課堂學習計能否產生實效,對于學生立體全面的感知歷史,了解歷史的內在魅力,進而提升對于歷史的學習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生動有效的生本理念指導下的歷史教學,需要教師本身就具有豐富的生活與教學經驗,對問題的獨到見解,能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不是超越一名學生的認知與接受能力。另外,伴隨著歷史教學的日益發散性與靈活性,教師應發揮生本理念圖形結合的優勢,融抽象于形象,化刻板于生活,重視學生的感性思維術思維訓練,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多種途徑進行自我調整、親身體驗、自我感悟與質疑,能發表個人思考的意見或見解,而這也就從更為廣闊的層面提升了學生的歷史素養。
四、創新評價,強化激勵,增進參與動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2-144-01
一、教師要把握好從“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理念的過渡,創新課堂教學
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課堂中,教師處于“中心”的地位,由老師將所有的物理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處于一個被動接受的位置,不利于主體性的發揮;而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將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一切物理教學都應該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導向。因此,基于高中物理新課程的背景,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生本教育”理念,實現角色的轉變;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發展要求來規劃設計課程,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展示的機會,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進行主動探究知識,讓“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將“學會”成為“會學”。
在物理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把自己看做學生的引導者和領路人,把學生置于主體的位置,做好主導的相關工作,探究式物理教學與傳統教學并不是相沖突的,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革新和深化,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是比較深遠的,要進行轉變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需要不斷地認識、實踐和總結,更要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大膽嘗試;如何由“教書匠”向創新型的教師方向過渡,值得物理教師深思;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準確把握教學思路,合理設置課程進度,并在教學方法上追求多樣性和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并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此外,應該打破師生間的隔閡,師生間要增強互動和交流,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解疑答惑;不同學生之間存在著水平的差異,教師應該一視同仁的對待,尊重學生,提倡一種師生平等、關系和諧的局面。
二、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積極發問
“生本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學生是知識的學習者,教師的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學生能夠掌握大綱要求的知識,從而具備物理思想的素養,教師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培養有知識、有文化水平的學生,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如果能收獲樂趣和成就感,就會激發學習的動機,從而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和長久的熱愛。高中學生的學習負擔是很重的,繁重的課業壓力使很多學生感到力不從心,因此,如何在這種緊張的學習狀態下讓學生愛上物理并學好物理,需要教師多多傾注心力。雖然課本教材是很重要的物理學習資源,但是卻不是唯一的學習資源,因此,將眼光從課堂內擴展到課堂外是很重要的,可以定期開展物理相關知識的講座,實驗操作競賽或者發明創造評比等,都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物理思維,使物理學習沖破題海戰術的局限,讓學生卸下思想包袱,向更廣闊的物理領域發展;讓學生走出物理課堂進行體驗式物理學習,才能夠激發在物理學習中的靈感,使物理課程呈現出一片生機。物理教學中,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設置來鍛煉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養成愛思考的習慣,是很重要的。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就會調動已經存在的知識儲備和日漸形成的學習方法,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最終解決問題,強化物理知識的運用;對“問題意識”有了一定的認識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自己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從而養成一種善于提問、主動思考的良好習慣,長此以往,學生們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行為就會得到強化,從而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當前的高中物理課堂中,并沒有徹底改變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依然存在,學生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還是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因此,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并善于發問,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掘學習物理的更大潛能。
三、利用物理實驗教學,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物理學科中,實驗占據了很大的比例,物理實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物理實驗要遵循一定的物理定律,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證實物理結論的正確性和真實性,學生進行實驗嘗試,根據實驗現象進行總結歸納,這一過程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通過質疑和思考,和進行動手操作,在課堂中占據主體地位,真正體現了生本教育的理念。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生本教育是相對于傳統的師本教育而言的,它與師本化、灌注性教學相對立,有強大穿透力、沖擊力、震撼力和感染力。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真正實現主動學習和探究呢?下面筆者就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的運用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生本教育理念的實踐操作
1.創設情境,誘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索的動力
學生只有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愛學、樂學、會學、善學。因此,教師要認真進行教學設計,通過故事情境、問題情境、游戲情境等方式,精心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在課堂中展示教學魅力。特別是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往往實踐操作課學生特別感興趣,不但參與率高而且氣氛活躍,一到了理論課堂(諸如鍵盤指法、計算機基礎知識等)反差很大,甚至出現好多學生“神游”現象。教師這時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將生硬、枯燥的理論變化成直觀、形象、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例如在講解《計算機的組成》一課時,筆者知道對孩子們來說這是比較枯燥的一課,于是用多媒體課件將計算機模擬成一個同學們都熟悉且喜歡的形象――機器人,通過帶領學生“探秘機器人之旅”來了解、學習計算機的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寓教學內容于“探究”未知中,從課堂的開始就牢牢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抽象的網絡定義就通過一些小情境被學生真實地感知,教師趁熱打鐵,順勢引導學生根據已學過的知識去探尋計算機網絡,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大膽想象,熱烈討論,分組匯報時涉及到計算機網絡的分類、功能等各個方面的知識,最后以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歷史作為課的結束,許多學生下課后感覺到意猶未盡。
2.實踐討論,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和探索的體驗
學生最能理解的知識是什么?是通過自己雙手實踐得到的知識。因而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讓學生帶著合適的學習任務與學習方法反復實踐,熟練掌握所學內容。特別是針對低年級好動、好玩、好奇、樂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維帶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注重學生的“模仿”操作,強調讓學生積累信息技術操作基礎,通過模仿老師的操作來學習新知,遷移能力。如畫圖、鍵盤指法及正確的坐姿等基礎性的教學內容,更要加強學生的“模仿”練習,讓學生體驗自己創造的喜悅,感受操作實踐的過程,積累操作經驗。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如幻燈片制作、網頁設計等創作型的課程,以創新、創造思維與能力的提高為重要學習任務,努力提高學生基于信息技術平臺的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3.啟發思維,喚起學生學習的意識和探索的能力
良好的課堂設計可以啟發學生,使學生學會查找、選擇、處理、掌握信息,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創新思維。
其實各個學科之間,是可以互通的,教師應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豐富課堂學習,在立足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的同時,針對教材進行擴展和充實,亦可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把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內容聯系到一起,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啟發學生創新思維。例如,在講授《鍵盤輸入》一課時,我就以動物圖片導入新課,“大象”、“猴子”……學生爭先恐后地說。教師此時可提出要求“你們能不能把它們用英文‘寫’到計算機上,并且要用正確的指法,還要比一比誰更快。”
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的任務,啟發創新。將它分解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確定研究主題、探究合作、解決問題等幾步,學生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創新思維得到培養。例如,在講授《添加文字》一課時,我就創設了一個有關“六一”兒童節的情境,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任務,依次可以是添加標語、寫對聯或是記錄自己的一天等。
4.拓展練習,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和探索后勁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課時不多,可以將課堂拓展到生活中,讓學生帶著有意義的問題走出課堂,繼續探究,利用網絡等進行課外交流與資源共享,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習、生活服務的意識。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已學的知識完成作品,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能有效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各種能力,發展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例如,在教授《建立個人博客》一課時,除了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我還加入了現在比較流行的“微博”,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學習“織圍脖”,真正開拓學生的視野。
對于那些課堂所學知識滿足不了需要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利用課外時間深入學習LOGO等語言的程序設計,也可以讓學生在整合各科所學知識的基礎開展豐富多彩的合作和信息交流活動,如設計賀卡、電子像冊、網頁等,這些活動打破了學科界限,使學生既能學習和鞏固知識識,又能創造性的運用知識。
三、結語
生本教育理念的運用讓信息技術的課堂更加人性化,也帶來了全新的課堂教學體驗。我們相信,生本教育能促使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它會像春風一樣吹綠小學信息技術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