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教案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2 14:55: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幼兒園課程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幼兒園課程教案

篇(1)

微課以視頻為主要載體,集視頻、PPT、錄屏等多種形式為一體,是教與學過程中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結合。其主題突出、形式新穎、短小精悍、針對性強,在短時間內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可,并廣泛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將微課引入幼兒園安全教育課程教學,雖解決了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中的難題,但也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本文從當前幼兒園安全教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引入微課的原因、微課的設計與制作、微課的應用模式等四個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一、當前幼兒園安全教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幼兒園的日常教學過程中,幼兒的人身安全至關重要,是幼兒園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及開展各項教育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幼兒年齡通常較小,好奇心強,缺乏生活常識和經驗,不具備良好的安全意識,經常做出很多危險的動作,更難以進行自我安全保護。現階段,很多幼兒園常常出現一些安全事故,應引起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并在日常教學中增強幼兒的安全防范意識,防患于未然,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

目前,幼兒園的安全教育課程教學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安全教育教學缺乏生動性和形象性,教師多以說教為主,很少安排實踐課程;幼兒獲取安全知識的渠道相對狹窄,安全意識十分薄弱;教育教學缺乏實效性和可行性,且經常與實際情況背離。

若想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首要工作便是改變當前的教育觀念和模式,并盡可能多地增加實踐課程,讓幼兒真正投入實踐演練當中。因此,將微課教學模式應用于幼兒園安全教育教學很有必要。

二、引入微課的原因

安全教育微課為幼兒提供了優質的教學資源,為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提升其自我保護能力提供了新的教育形式。微課巧妙地解決了傳統安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難題,所以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利用微課輔助教學已成為大勢所趨。

安全教育微課有其自身獨有的特點:一是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一般以安全教育為主;二是教學目標十分明確,即以防止安全事故發生為基本目標;三是教學重點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即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安全意識和習慣。安全教育微課還具有很多優勢:一是與傳統的模擬演練相比,節約了大量時間、人力和物力;二是在形式上生動、活潑且形象,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三是能夠清晰地再現一些事故場景,教會幼兒必要的安全求生手段;四是具有廣泛的傳播范圍,可進行全面推廣和普及。

三、微課的設計與制作

若想提升安全教育微課的應用效果,微課的設計與制作至關重要。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重點結合幼兒目前所處的生活環境,優先選取幼兒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安全事故作為微課教學案例。例如,針對火災、地震、交通事故、踩踏事件、電梯事故等,可以設計并制作“火災如何逃生”“地震來了怎么辦”“在馬路上發生交通事故怎么辦”“擁堵了怎么辦”“被困在電梯中要做什么”等微課,使幼兒通過觀看短視頻,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并掌握相關的安全知識。教師在設計與制作微課時應該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微課只有準確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不斷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快速地將教育內容映射在幼兒的腦海中,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善于利用幼兒的實際生活環境,選取幼兒常見的安全問題進行微課設計與制作,并在其中設計懸念和疑問,增強微課的新穎性、創新性及生動性,引導幼兒主動思考,如此才可達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第二,提升微課的適用性。微課教學的目的是增強幼兒的實際應用能力,因此,教師要聯系實際生活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將教學內容具體化和生活化。教師可以將問題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拋錨教學法融入微課教學設計。在微課教學中,教師講解較少,主要是將教育過程中的核心內容通過情境式教學、故事、安全演練等方式進行滲透。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如在地震安全教育中,可讓幼兒在預習環節觀看“地震帶來的后果”的短視頻,借助真實的教學環境,不僅降低了幼兒的理解難度,還激發了其學習興趣,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安全知識。

第三,注重教學語言的合理運用。在微課教學中,教師要全面、精準地了解幼兒語言,盡可能多地使用“童言童語”講課,并輔以生動有趣的音樂或簡單明了的旁白。這種“童言童語”式的聲音提示及講解,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使幼兒在觀看和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產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同時,教師在設計及制作微課時應滿足主題集中、文字優美簡潔、氣氛良好、色彩豐富艷麗等要求,這樣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快速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四、微課的應用模式及不足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其出現既順應了信息時代的潮流,又滿足了教育發展的需求。但在內容設計、資源建設、教學應用模式等方面,微課尚存在較多不完善的地方。雖然微課有廣闊的運用前景,但其中的問題需要廣大教師繼續探索和解決。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微課在教育領域中的實踐及應用日益廣泛,“微課時代”已經到來。將微課應用于幼兒安全教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認識目前存在的問題,了解微課的重要性,掌握微課設計及制作的方法,熟悉微課的應用模式及存在的不足,這樣才能對幼兒的安全技能進行重點培養,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識。安全教育微課的產生可在很大程度上為現階段的安全教育課程教學提供新途徑和新思路,也對教師的綜合能力和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不斷創新,不斷探索,才能設計出更加優質、高效的微課,實現資源的優化共享,營造安全的校園環境,使幼兒學會正確地應對突發安全事故,為其人身安全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李少梅.微課在學前教育中的運用與思考[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2]王國萍.幼兒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師教育,2014(1). 

[3]張乃艷.讓微課在幼兒園“火”起來[J].幼兒教育,2015(6). 

篇(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這就指明了幼兒園的安全工作特別是幼兒的安全排在幼兒教育的第一位。而在《幼兒園工作規程》中也指出:“幼兒園應主動與幼兒家庭配合,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教育幼兒的知識,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說明幼兒教育是家庭和幼兒園共同的責任,要發揮教育的整體功能,就必須要求幼兒園與家庭的教育要協調一致,才能使幼兒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家園協調一致,保障幼兒安全教育的有效實施

《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兒生活的家庭和社區既有豐富的安全教育的資源,但同樣存在一些的安全隱患。家庭和社區對幼兒的安全教育所發揮的作用,幼兒園是替代不了的,針對當前存在的一些安全問題,首先要形成教育合力,構建家園互動的機制。對幼兒的影響,家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如果幼兒園教育沒有家庭的配合,家長的一致努力,往往會收不到應有的效果。而幼兒園的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果沒有家長和家庭教育的支持,幼兒園教育將會失去根基,無法實現共同承擔體的落地式功能,所以家庭與幼兒園兩者形成合力,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家園協調一致,共同構建幼兒安全的防護墻。如學校可以通過召開家長座談會,為家長宣傳幼兒安全教育知識;幼兒園老師也可以上門對家長進行安全教育的指導,在家庭中要注意哪些安全的問題等,以便更好地與家庭聯系,與家庭溝通,有效地保障幼兒安全教育的實施。

二、創設安全的家園教育環境,有效加強幼兒的安全教育

篇(3)

一、現狀調查,找準課程設置的基點

1.做好問卷調查

為了解本園安全教育工作現狀,明確課程構建的方向與重點,同時也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支持,課題組采用自編的《安全教育園本構建課題組教師調查問卷》《安全教育園本構建課題組幼兒調查問卷》《安全教育園本構建課題組家長調查問卷》進行調查。

幼兒園分別抽取了小、中、大班不同年級、班級的幼兒、教師、家長進行了有關安全教育內容與開展方面的現狀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80份,回收547份,回收率為94.3G,其中有效問卷530份,問卷有效率為91.3G。

2.認真分析問卷

通過問卷的統計分析,深入了解了在現行的安全教育中,幼兒園缺少系統性園本化的安全教育課程,安全教育缺乏科學規范地實施;幼兒園安全教育形式不夠活潑生動;安全教育內容有待完善豐富;教師與家長的安全知識與技能有待提高,要更好地利用家園共育途徑來開展安全教育。

二、理性思考,規劃課程思路和目標

1.規劃課程研究思路

在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在專家的引領及教師們的努力下,幼兒園形成了安全教育園本構建思路框架。

2.明確課程構建目標

從課程構建來看,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研究活動,為此,幼兒園確定了研究目標:①通過研究,形成一套目標明確、系統性、操作性強的園本課程和教材;②通過研究,培養幼兒良好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③通過研究,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發展,形成家庭、社會、學校相結合的安全教育體系和具有安全意識的校園文化。

三、積極行動,推進園本課程的構建

(一)重視幼兒發展,營造安全教育環境

著名教育家內德勒、布羅菲和古德為幼兒園環境建設提出了11個目標,其中就提到,我們要達成有積極的情緒氛圍、能關注幼兒的健康和安全、促進幼兒自信心發展等目標。因而,對于幼兒的物質環境,我們應該精心創設,以期達到教育環境的生動、形象與直觀,讓幼兒既可以獲得直觀經驗又能得到綜合性教育。除了在幼兒園室外大環境和室內小環境上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育人環境,我們還要在一日的各項活動中注重環境的創設,注意生活中安全的教育。

1.一日活動中的安全教育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提出“一日活動皆課程”的理念,即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不管是集體活動,區域的游戲活動,還是喝水、洗手等生活活動都是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全部的課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幼兒一日生活中蘊含著安全教育的契機,我們要在幼兒晨間活動、早操、談話等一日活動中有機地滲透安全教育,培養幼兒的安全意識和行為。為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幼兒園制定了《幼兒一日活動安全常規細則要求》,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隨機進行安全教育。

2.開展“安全主題教育月”活動

在研究中,幼兒園還根據上級工作安排或園內實際情況,圍繞安全教育制定并開展“安全主題教育月”活動,如日常生活安全教育月活動,體育運動安全月活動,幼兒自我保護安全教育月活動,消防安全教育月活動,幼兒交通安全教育月活動,防觸電、防溺水教育月活動等等。每次開展的活動都有一個重點,如在“消防安全教育月主題活動”中,可以圍繞消防教育主題策劃一個月的活動內容,如幼兒進社區活動――走進消防隊、邀請專家培訓《消防知識安全講座》、滅火器的使用及演練、安全主題墻創設等等一系列相關主題月活動,由課題相關負責人進行本月活動策劃和開展,并做好相關活動記錄和活動評價。

(二)指導教師實施,豐富安全園本課程

1.貼近生活,挖掘安全教育資源

(1)延伸教學主題,挖掘資源

安全教育內容豐富廣闊、涉及面廣,但是我園使用的教材中健康、社會領域中涉及安全教育的內容較少,缺少系統性,往往又與主題教學脫離,因此,我們課題組從使用的教材中的各個主題中挖掘安全教育內容,形成與主題相融合的安全教育系列課程。如中班教學主題《相親相愛》中的一節音樂活動《小烏鴉愛媽媽》,本節音樂活動目標是通過歌曲的學習,理解歌詞內容,從中培養孩子愛媽媽的情感。如果僅僅作為一節音樂活動,通過教學達到以上目標足矣,但是我們課題組老師通過思考,在音樂活動后擴展延伸了一節自我保護教育的安全活動《小烏鴉找食物》,教育幼兒不要隨意相信陌生人的話,要給自己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順利完成任務。在主題教育實施的基礎上,我們從幼兒主題教學中提取適合幼兒的、涉及安全的內容,來挖掘安全教育資源并實施開展安全教育活動,這樣既體現了主題教育與安全教育的融合,又符合《綱要》和《指南》中提出的多領域相互滲透的原則。

(2)貼近生活,生成資源

首先,根據生活中的四季,針對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特征,靈活地生成課程。如春天,萬物復蘇,孩子外出活動增多,可生成幼兒戶外活動安全教育;夏天氣溫較高,冰涼美味的冷飲會成為孩子們最愛,良好飲食行為和習慣培養需要我們關注;秋天氣候干燥,要注意防火安全教育;冬天,可根據冰雪天的交通不便生成交通安全教育等等。其次,可以根據幼兒園自身條件開發安全教育課程。本園是全縣規模最大的幼兒園,位于交通復雜、人流密集的十字路口旁。基于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們陸續開展了過馬路、認識紅綠燈等交通安全系列活動。同時,還可以從社會的突發事件(國內外地震、火災等事件)和幼兒的偶發行為入手,捕捉教育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時、隨機地生成安全教育課程,從而幫助幼兒在真實環境中獲得直接經驗,促進幼兒安全意識的提高。

2.多種形式,進行安全教育

(1)組織趣味游戲,加強安全訓練

《綱要》中指出:“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游戲既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也是對于幼兒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游戲的重要性并且有效的將安全教育滲透于游戲活動中,才能讓幼兒在其中獲得輕松、愉快的體驗并學習各項安全自護技能。如,在生活與健康的課程《你知道怎么辦嗎》中創設一些表演情景:“你一個人在家,有個陌生人敲門怎么辦?”“如果你的手劃破了怎么辦?”……啟發幼兒思考,并從中獲得各種各樣自救自護的經驗,同時組織幼兒討論哪種方法更好,讓幼兒懂得采用最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從中培養幼兒勇敢、機智的品質。

(2)開展模擬演練,提升防護技能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模擬演練活動,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增強安全意識并習得自我防護的技能。如,開展“地震逃生”“逃離火災”等演練活動,通過模擬逃生的游戲,使幼兒了解安全自救逃生的方式方法,學習保護自己。

(3)進行隨機教育,重視日常滲透

日常生活中的偶發事件也不容我們忽視,教師以偶發事件為契機,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也是一種常見的教育形式。如:有些幼兒乘著老師不注意去水龍頭處接冷水喝,教師就可以以“喝生水會生病”為主題開展生活與健康教育活動,讓幼兒了解喝冷水的危害。這種時時皆安全、處處皆教育的形式不僅提升了我們的教育質量,而且還能做到“潤物細無聲”式的滲透。幼兒園里每一個環節都是教育的好時機,只要教師及園內其他工作人員會發現、勤思考,就能提升幼兒的安全意識。

(三)增強家長意識,實現課程構建同步

幼兒園內的安全教育僅是幼兒教育的一部分,家長在幼兒的教育中也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只有搭建好家園共育的橋梁,家長和老師做到密切配合,在學校和家庭的方方面面不斷對幼兒進行安全的強化教育,督促幼兒習得自護技能,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使幼兒能夠應對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才能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達到課程建構的家園同步。

1.豐富安全信息平臺。幼兒園在宣傳欄處開辟一塊安全專欄,及時告知家長近期安全注意事項和問題等,同時家長可以從班級博客、QQ群、微信等信息平臺中獲取安全育兒常識,掌握科學安全教育的方法。

2.參與安全環境創設。邀請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班級、園所的安全教育環境創設,讓環境成為孩子無處不在的老師,啟發孩子思考,引導幼兒在環境的浸潤中學習。

3.參與園所安全管理。推選家委會代表,讓家長代表融入到幼兒園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安全工作計劃的制定、園所設施的安全檢查、園內安全隱患的排查等等。

篇(4)

一、立足幼師職業崗位(群)需求,精選案例,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實踐性和啟發性

案例教學法的特點之一就是,教師根據教育目的選擇典型案例,引發學生對具體事實和原材料進行分析、討論,學以致用。因此,案例創設的典型性、實踐性、問題性和趣味性舉足輕重。筆者認為案例的選擇創設應滿足以下幾點:

1.案例創設的典型性、代表性

案例的選取既要滿足教學目的的要求,自覺突顯理論學習的重難點,又要具備典型性,能讓學生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加深對主要知識點的理解和拓展應用,從而提升學生對同類案例群的運用遷移能力。如筆者在講授“幼兒同伴交往和社會行為(中班)”的章節,就選擇了兩個幼兒園實地拍攝的視頻:幼兒園里三個小朋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分享玩具、建立友誼的過程;三個小朋友因為溜滑梯順序發生矛盾,并在教師的幫助下嘗試解決矛盾的過程。這個案例的實用性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大家緊緊圍繞著“兒童的友誼建立”“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學習的最后,學生不僅能自己總結出兒童同伴交往的影響因素,甚至還有不少學生關注到了視頻中兩位幼兒園教師對問題的處理過程,提出了教師的態度行為會對“兒童早期智力的發展、兒童心理‘敏感期’產生深遠影響”等許多發散性問題,而這些不同視角和思維的碰撞又成為激發學生學習更多新知識的重要契機。

2.案例創設的實踐性、問題性

活生生的案例最具有說服力。在幼兒園里真實出現、經常使用的案例會因為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職業需求而能引發學生更多的共鳴。此外,案例多角度呈現的問題也更易于引發學生積極的討論和探索。在“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的教學中,筆者堅持以幼兒園教師職業崗位(群)能力分析為基礎,結合幼兒園教學的典型任務,把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學習問題、感情問題、人際交往問題、自我認知問題等作為案例設置的主要內容。

3.案例創設的濃縮性、啟發性

案例是一個學習的背景,最重要的是案例所設計的問題。好的問題創設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啟發性的問題創設更能推動課堂學習的步步深人。反之,如果問題的創設缺乏理論一致性,課堂教學就容易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甚至滑人“學生玩耍一堂課,嬉戲小結就完事”的誤區。在教學中,筆者總是在案例投放之前就提出核心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開始案例學習,通過問題的創設訓練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設計游戲技能、指導游戲技能和游戲教學技能,要求學生在實例教學中既消化掌握教學活動的理論,又能獨力擔當起組織教學活動,并能設計、創編、組織幼兒教育教學游戲的任務。

實踐證明,幼師專業的女學生占大多數,表演能力強,親和力大,趣味性的案例教學吸引著原來呆坐在座位上死讀理論的學生走出來,體驗以形象為主體的具體場景實踐學習,這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教育問題的能力。

二、結合幼兒園典型教學任務,實施案例教學,建立開放性、綜合性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般而言,“典型案例導學——案例實踐教學——評價反思”是實施案例教學的關鍵環節。

1.整合課程,接軌“工作過程和學習過程”,確定典型案例教學任務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敎材共有四章內容,筆者在備課的最初就按案例教學的需要打碑章節界限,把教材整合為若干板塊,確定課程里適于案例教學的學習內容。諸如:(1)依據“幼師職業崗位(群)的教學目標”確定案例分類,如將幼兒園各獨立部分結構整合相關的案例任務為:幼兒游戲活動案例、幼兒活動區活動設計案例、幼兒語言教育活動設計案例、幼兒科學教育活動設計案例等。(2)依據“不同性質的游戲設計與指導”分類,整合為:第一類創造性游戲;第二類規則游戲;第三類體育游戲或視頻欣賞等各自歸類,并細化到教學進度中,對個別實在不能進行案例情境教學的內容要合理分配。(3)依據“不同場所的硬件設施條件”分類,整合為:第一類以學校實驗室、實訓室現有的物質條件、硬件設施為主要實訓依托的案倒教學;第二類以(實習)幼兒園現場教學為依托的案例模塊;第三類以社區(社會)等開放性場所設施為主要依托的案例實踐教學。各個階段的學習情況不同,案例的選擇也各有不同。(4)依據“一般教學規律的遵循”分類,整合為諸如以“幼兒教育活動順序的層次性”來整合創設案例任務。(5)依據“學習過程中某一主要學習方法”為分類點,諸如第一類以“觀察法為主”的實踐案例,筆者就經常倡導自然條件下幼兒心理及行為現象的觀察教學;第二類以“調查法為主”的實踐案例,筆者就曾創設過讓學生針對幼兒的個性、情感、意志發展水平等方面,進行五周的個案追蹤調查。

2.創設案例情境,將學生引入需要通過某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

案例情境的創設是案例教學法的“導向階段”,精彩的情境專題既能實現當前學習內容與現實情況的接軌,巧妙引出任務的主題,又能引導學生確定游戲計劃、明確設計任務,激發學生完成任務的興趣。筆者在準備“看圖講述”活動設計中,就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一組出示情節圖片,一組放映小動漫視頻。學生討論:哪組更易于刺激幼兒說話的欲望?為什么?在熟悉的感性情境認知里,學生很快理解掌握了幼兒園看圖講述活動的目標、要求以及幼兒園看圖講述活動設計的基本要求等理論知識,甚至還有學生就如何更好地引導幼兒進行看圖講述,提出了自己的活動設計主題。

3.案例教學“教學做合一”,幫助學生實踐、體驗、反思、內化

這個實踐環節以學生的操作為主,讓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綜合運用獲得的知識信息,教師則重點把握好游戲過程中的觀察、指導和評價,創設推進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實際教學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要將實訓內容與課程教學、幼師職業技能緊密結合,在理論的指導下開展實訓,在實訓過程中深化理論,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同時,情境模擬、觀摩見習、方案設計、小組討論等的學習方式更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幼教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使幼兒教育職業技能訓練不流于形式、不走過場。

4.成果評價、實時反饋,堅持多元化、發展性評價,優化實踐教學反思'

“實踐反思型幼兒教師”是我們培養的終極目標,因此,教師及時指導反饋學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學生共同釋疑評析游戲學習情況,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議等一系列反饋反思工作就成為課堂評價的重頭戲。筆者所在的班級在這一環節里,最常用的是使用“活動設計評價表”,其內容包括:設計的意圖、活動目標及設計的依據、活動準備的內容、活動流程、各關鍵環節的安排、活動延伸的設想等。同時,在f時的過程考核中,筆者還堅持以小組為單位,為每個學生建立“小小成長檔案袋”,將學生的作業、練習、說課視頻、實習資料、模擬教學活動視頻、評價反思、見習隨感等資料系統地保存下來,重點培養學生設計活動方案、實施活動方案和評價反思的能力。

實踐告訴我們,學生自評、師生互評、小組間互評、組內成員互評、檔案袋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評價方式,更容易搭建一種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也能更好地激勵學生的均衡發展。此外,通過完成表演游戲、結構游戲與體育游戲等一系列的案例任務,不僅讓學生學會了玩多種游戲,提高了學生的游戲理論水平和游戲實際操作技能,又提升了學生組織和指導教育游戲活動’設計和創編游戲方案的專業能力,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施案例教學的過程既是將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有機結合的過程,又是師生共同取得進步和發展、教學相長的過程。

三、活化課程的動力與實施的壓力并存一案例實踐教學效果與困境的反思

篇(5)

“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是鍛煉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開展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設計能力的重要課程,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設計是幼兒教師教育技能的集中體現。《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到“活動”一詞83次,5大領域均有涉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到“活動”76次,《幼兒教師專業標準(實行)》中把“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作為七項專業能力之一。為了培養學生設計活動的能力,學前教育業內人士展開了較多的探索和研究[1-3],各高職院校普遍開設了5大領域教法課程(幼兒園健康教育、幼兒園語言教育、幼兒園社會教育、幼兒園科學教育、幼兒園藝術教育),多數學校還專門設置了“幼兒園活動設計”。筆者分析認為,課程的整合和設計還需要下更大工夫。

一、當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差異較大

筆者分析了5所高職院校“幼兒園活動設計”類課程的設置,比較如下:

表1 5所高職院校“幼兒園活動設計”類課程設置的比較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

1.各院校對“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重視程度不一致,有的學校把活動設計分散到了五個領域教學中,沒有專門進行整合的過程。

2.與藝術相關的領域,設置的課時普遍較多,其他領域課程課時較少。

3.有些學校把領域教法課程設置為選修課。

(二)課程內容重復率高

筆者經調查發現,大部分高職院校5大領域教法課程相互之間及和“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之間存在很大程度的教學內容重復。比如A學校,6門課程同時開設在第4學期,都把教學生寫教案(活動設計)當成了主要教學內容。不僅以上6門課,其他課程也以“創新”的名義讓學生寫教案,真正到了“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教學生寫活動設計的時候,發現他們已經寫過了,走進了誤區。譬如說兒童文學課程教師讓學生寫教案,他的思路一定是局限于兒童文學的,游戲課程教師讓學生寫教案,思路一定是局限于游戲的,語言教育教師讓學生寫教案,很少能顧及其他領域。這些“活動設計”實際上成了“夾生飯”,看著好像是在給“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打基礎,實際上是在地基上蓋了一層“豆腐渣工程”。“練拳容易改拳難”,“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老師教授課程前要先糾正學生的思路,“李逵”碰到“李鬼”,也無可奈何。有的學校把5大領域教法課改名為“**領域活動設計”,把寫教案的工作完全放在這些課程中,沒有再安排“幼兒園活動設計”這一門課。學生沒有整合的機會,并且課程之間重復率高。

(三)課程安排缺乏有序性

5大領域教法課和“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的安排,在筆者考察的5個學校里,有序性均有待加強。有的學校是6門課都放到了第4學期,加上內容重復率很高,就會存在一個現象:不同課程任課教師同時在做同一件事。學生上不同的課程,學的內容是一樣的。拿著這一門課的作業,就可以應付另一門課。更有甚者,有的學校還沒有學如何開展活動設計,譬如“兒童文學”、“游戲”等課程就讓學生寫教案,名曰“創新”,實為“刨活”。“創新”的結果是不得不花費一定的時間在本來不該講“如何寫教案”的課程里講起了“教案書寫”。厚此一定薄彼,相應的,本來應該講的內容一定會受到影響。這些事情并非不可做,而是應該站在更高的層次整體設計、梳理、序化課程體系,防止各行其是,令從百口出。

(四)教學模式比較單調

大部分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5大領域教法課程和活動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都比較單一,貫穿“講―寫―練”的“三段式”教學思路,老師首先照本宣科地講述本領域課程的主要內容,其次按照自己的“經驗”指導學生如何書寫教案,寫完后在班級里面模擬教學。全過程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教學形式,本來應該是職業性很強的課程,跟職業接軌的內容不多;本來應該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僅僅體現在“模擬課堂”,并且是低層次的模擬;本來應該是開放性很強的課程,卻做得很封閉,導致教法課很乏味。

二、簡析“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導致當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存在諸多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教育大環境的原因,有教師的原因,有課程體系設置的原因。

(一)教育大環境的原因

學前教育專業是師范性很強的專業。在師范教育階段,教師教育技能是最受重視的,其中包括講課,但是學生彈、唱、舞等技能的訓練基本流于形式。隨著高職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大部分學校走向了反面,放大了各種職業技能訓練的重要性,反而教師教育技能出現了弱化,導致有些學校的畢業生到了幼兒園能彈能跳,但是不會組織幼兒園教育活動。

高職教育提倡教學改革朝著職業化發展,課程設計要體現職業性,所以任課教師不約而同地很自覺地把“寫教案”當成了課程主要內容之一。

(二)教師的原因

教師對幼兒園實際工作不熟悉,包括寫教案和模擬課堂,主要的憑借是“想當然”。一些師范教育專業畢業的教師把學科教育的方法技巧很“自然”地嫁接到了這門課里,至于是否適合幼兒教師卻不考慮。和幼兒園教育工作脫節,導致課堂“理想化”,導致老師不敢開放課堂,但任課教師還要教改,于是想當然地把“寫教案”、“模擬課堂”當成了重要工作。但是越如此,越脫節,舍本逐末。

(三)課程體系設置的原因

課程體系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安排的同一專業不同課程的學習內容和進程。一般按照由易到難,由理論到實踐的順序安排。課程內容和進程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任課教師不斷地對課程進行改革、創新之后,很可能課程間會出現一定的重復或者沖突,需要調整課程體系,使各門課程既有活力又形成合力。學前教育課程體系,尤其是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的重構,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4]。

三、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整合與設計的建議

(一)教學內容的整合

提高對《指南》的認識,把《指南》作為一個深化學生職業認識和能力的有力抓手,把《指南》全文作為學習內容[5]。整個課程分為學《指南》、寫教案(活動設計)、試講與說課三個模塊。5大領域教法課程和其他職業課程重點放在學習理論知識和講課兩個方面,教案書寫不做詳細講解。

(二)教學進程的重構

“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按照內容模塊,分到前3個學習,第1學期學習《指南》,通過《指南》的學習,讓學生在第一個學期就知道自己目標職業的工作內容,強化職業意識。第2學期學習教案書寫,通過教案的書寫,鍛煉學生設計教育活動的能力,為第3學期開展兒童文學、游戲等職業課程打好基礎。第3學期學習試講與說課,鍛煉學生的職業應用能力,為第4學期開設的5大領域教法課程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這樣的體系中,把“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變成了貫穿前3個學期的職業崗位課程。讓學生更早、更多接觸職業工作,同時為不同學期開設其他課程提供一個很好的教學工具和基礎。

(三)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要立足于職業性,體現實踐性,追求開放性。

1.《指南》的學習應該貫穿政策出臺的背景和當前學前教育的形勢,通過案例式的教學靈活展開,切忌變成理論知識的刻板講授。

2.教案的書寫應該引入幼兒園一線工作教師作為兼職教師,共同研討新形勢下教案書寫應該注意的問題,不再注重系統理論知識的傳授,一切從幼兒園實際工作需要出發,不盲目“嫁接”學科教學方法與技巧。

3.在試講和說課中開展多形式的實踐教學,拓展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開展小組訓練[6][7]、幼兒園見習、幼兒園實踐3個層次的訓練。第1個階段利用小組內的訓練模擬課堂,嘗試運用項目任務式教學法[8][9],實踐場所由課內改為課外。由組長監督實施,全程錄像,老師在課內進行錄像點評。第2個階段是到幼兒園進行有生試講見習和實習。第3個階段是班內組織說課比賽。這3個階段,充分體現老師主導,學生主體,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職業工作,提高能力。

參考文獻:

[1]耿杰.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職高專《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2(23).

[2]賀瓊.幼兒園活動設計的實踐與探索[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1).

[3]侯建平,秦葆麗.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優化再思考[J].運城學院學報,2013(06).

[4]葉圣軍.論學前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的設計與重構――以福建兒童發展職業學院學前教育系為例[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

[5]李天順.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培訓班上的講話[J].學前教育研究,2012(12).

[6]周立峰.“小組合作式學習”在幼兒園活動設計與指導教學中的運用[J].職業教育(下旬刊),2013(12).

篇(6)

中圖分類號:G 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3)09-0113-04

一、問題提出

英語浸入式教學是一種嶄新的外語教學模式,它與傳統或其他外語教學最大的區別在于其學科教學內容與英語語言教學有機融合(convergence),使學科教學與英語教學有效整合(integration)在一起進行,達到英語學習的最佳效果。

在廣東有兩個英語浸入式實驗幼兒園。筆者于2005年加入課題小組,與其他研究者一起為實驗教師提供教師培訓和教學指導。已進行的培訓內容涉及浸入式教學理念、教學原則、課堂用語及評課等。其中一所公立幼兒園的實驗教師全部是本土培養的英語教師(native Chinese),經過6年實踐,他們在英語語音、詞匯、口語、教學觀念等方面有了很大進步。另一所私立幼兒園于2009年加入英語浸入式課題組,實驗教師全部為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外籍教師(International teachers),在英語語言輸入的準確性及地道性方面無須培訓。雖然受聘教師大多沒有教師教育的專業背景,但經過英語浸入教學理念、教學策略及評課等培訓,實驗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很快。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從整體上看,實驗教師在教學中有許多大膽的創意和嘗試,可是其教學設計均存在不足,教案的書寫五花八門,所覆蓋的內容完全不能體現出浸入式教學的突出特點,即學科教學與語言教學的融合性,學科目標與語言目標沒有分別列出。此外教案中存在的問題還有:教學目標用語籠統,活動目的不清晰,沒有評估方式,無法確定學生是否掌握所學內容,等等。

為提高我國英語浸入式的教學效果,確定既符合英語浸入式課程特點又符合我國英語浸入式教學實際的教案書寫要素是非常必要的。筆者查閱了我國關于英語浸入式教學的文獻,發現極少涉及教案書寫要素方面的內容,僅在強海燕和趙琳主編的《中外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研究》一書中有提及“怎樣才算一節好的英語浸入式實驗課”,但也沒有涉及教案書寫要素的論述。本文就我國幼兒園英語浸入式教案書寫應該涉及的要素作一探討。

二、理論框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歐美許多國家,不少學校也有學科內容和語言內容相融合的課堂教學實踐和探索,并提出了學科與語言融合教學(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以下簡稱CLIL)和保護性教學(Sheltered Instruction,以下簡稱SI)等課程模式。其中CLIL課程模式有很多種,而在幼兒園階段最典型的模式就是“浸入式”。它在國外浸入式實驗中被使用并被證明取得成功。

CLIL課程模式通過4C框架,即學科(content)、交際(communication)、認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將學科內容與語言進行融合。學科教學的重點在于學習者的認知發展,那么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成了學科教學的重中之重。語言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語言學習和語言使用包括三種類型,即“language of learning”、“language for learning”和“language through learning”。第一種指圍繞學科主題及基本概念所確定的語言教學目標;第二種指功能性“鷹架”語言(scaffolding language),如學習者為了使用目標語言進行討論、提問、比較時所需要的功能性語言。鷹架語言促進了學科內容學習相關聯的語域(speech acts)的發展,對學習任務的有效進行非常關鍵。鷹架語言需要教師備課時予以充分考慮。而以母語進行的學科內容學習則無需考慮這一點。第三種語言指教師在課堂上捕捉到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所產生的隨機語言。根據這個定義,隨機語言通常是不能提前預測的。但是學習者一旦有了表達想法的需要,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時機進行輸入,促進學習者語言學習的發展。文化是CLIL課程設計要考慮的最后一個因素,也被稱為“被遺忘的C(forgotten C)”。可見,根據4C框架,CLIL的教案包含的要素有:學科、認知、交際、文化、評估標準。

SI課程模式是英語國家(尤其是美國)針對越來越多的外國移民所進行的外語教學課程。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完全不懂英語(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或者英語水平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cy)極其有限,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兼顧這種多樣性,在教授學科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習者的語言(英語)水平,以保證所有學習者在學業上的成功。研究表明,這種課程模式可以提高母語非英語的二語學習者在學科內容理解、認讀及寫作等方面的能力。加拿大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法語晚期浸入式(大學階段)教學實驗所采取的就是“保護性專業課教學”課程。[4]根據SI課程模式,教師的教學設計需要涵蓋八個方面,共涉及30個特點[7],包括備課、背景知識建立、可理解性輸入、教學策略、互動模式、練習及運用、上課、復習及評估,等等。雖然其教案書寫格式多樣,但主要涉及六大要素:(1)學科內容目標和語言目標分別列出;(2)核心詞匯;(3)教材;(4)建立背景知識;(5)有意義的學生活動;(6)復習和評估。

上述兩種課程模式對教學設計的要求對于我國幼兒園英語浸入式教學的教案書寫要素,具有重要借鑒意義。通過有效整合CLIL和SI課程理論及教學策略,結合我國幼兒園英語“浸入式”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教案書寫包括學科領域(或主題)、學科內容目標及語言目標、可理解性輸入、活動、評估等五大要素。

三、幼兒園英語浸入式教案書寫要素

(一)學科領域(或主題)――What (subject/domain) do I teach in English?

學科領域(或主題)是幼兒園英語浸入式教師在書寫教案時首先考慮的問題。在我們進行教學實驗的兩所幼兒園中,一所幼兒園實行單科教學,包括健康、科學、社會、語言、藝術等五大領域,但另一所幼兒園則實行學科領域整合的主題教學。無論是哪一種課程框架,都需要教師在授課前確定所授內容的學科領域或主題。學科領域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筆者搜集到的兩所幼兒園英語浸入式教案都沒有明確列出學科領域或主題,雖然在教學實施中可以看到教師用英文進行各種學科領域的教學,但大都隨意性很強。我們需要把這種潛在意識變為顯性意識,使教學目標更明確。

在CLIL和SI的課程模式實施過程中,教師大部分是不同學科領域的教師,而且這兩種課程模式大部分在小學至大學的階段實施。所以,在學科領域上教師不需要進行選擇,而是自己任教什么學科就教什么學科,所以在CLIL和SI的課程教案中,明確學科領域并未特別加以強調。而在中國進行的幼兒園英語浸入式教案卻需要明確這一點,因為大部分浸入式教師是英語語言教師。根據傳統外語教學的觀點,她們認為自己的教學任務就是教授語言知識,即“我這節課教什么(英語知識)”;而浸入式教師在備課時卻需要回答另一個問題,即“我這節課用英語教哪個領域(或主題)”。筆者從實驗教師上交的教案中發現,通過英語教授學科領域知識的理念并未在每位實驗教師備課過程中內化及體現,而該要素的確定能讓實驗教師更加明確英語浸入式課程特點并設計相應課程。

(二)學科學習目標及語言學習目標――what will my students be able to do after the lesson?

在CLIL和SI 的課程中都有提及學科學習目標和語言學習目標要分別列出,在幼兒園英語浸入式教案中尤其需要包括該要素,因為浸入式中“語言教學與認知教學并行”[5]79的教學原則決定了這一點。學科目標的確立是確保幼兒認知發展,語言目標的確立則是為了確保幼兒英語語言的發展。筆者采用“學習目標”而非“教學目標”,主要是鼓勵教師在備課時思考“學生會學到什么內容”(What will my students learn)、“學生學完后會做什么”(What will my students be able to do)等問題,而不是“我要教什么”(what I will teach)。

實驗教師之所以要分別列出這兩個學習目標,是要根據不同的學習目標設計不同的評價方式,以確保實驗教師促進學習者在認知水平和語言兩個方面的共同發展,而非僅僅是語言。

(三)可理解性輸入教學策略(strategi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How do I make sure the kids understand what I do and say in class?

如果說上述兩個要素解決了教師教什么(what)的問題,那么可理解性輸入教學策略則是解決教師達到教學目標的途徑(how)的問題。CLIL和SI課程模式是利用目標語來教授學科內容。教師要特別考慮如何讓所教授內容被學習者所理解,這絕不等同用學習者的母語教授學科內容的教學方法。其中的技巧在于思考如何“不降低認知挑戰的難度而簡化目標語言的輸入”,并結合各種可理解性輸入教學策略確保學習者理解所學內容。英語浸入式教師如果掌握了可理解性輸入教學策略,就可以確保幼兒理解所授內容,從而確保其認知發展。

Krashen指出,可理解性輸入教學策略有很多,包括:提供語境線索(創設情景),提供非語言線索(手勢、表情),平衡所知語言與未知語言的關系,語言調整(語調、重復、講話清晰、放慢語速等),利用學習者已有的學科知識和經驗等。對于幼兒學習者來說,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習者已有的學科知識和經驗(prior knowledge),使背景知識與新授內容有聯系。

根據課堂聽課及教案書寫來看,教師的可理解性輸入教學策略顯得單一。大部分教師通常選擇圖片或卡片來介紹實物,但是遇到抽象的詞或概念則顯得束手無策。如對“空氣”概念的講解,教師通常的做法是把自己對概念的理解用一大堆英文說出來,認為這是輸入概念的唯一途徑。但是這種方法只會讓幼兒不知所云,教師也明白幼兒可能沒有聽懂,接著再用英文說一遍,如果幼兒還沒有反應,教師也會有挫敗感。此外,教師普遍有這樣的看法:幼兒英文水平極其有限,英文還在學習,怎么還可能用英文來完成學科內容的學習呢?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筆者曾經在實驗園聽過一堂科學課,教師就讓小朋友通過觸摸、觀察及實驗明白了“無論吹泡泡的工具是什么形狀,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這個科學現象。整堂課用英文,可以看出小朋友完全明白所教授內容,在教師的帶領下他們不僅學了英語,同時也訓練了猜測和驗證的能力。通過可理解性輸入教學策略,精心設計輸出語言,教師只需簡化語言目標而無需降低學科認知的難度。這一點正是英語浸入式的實驗教師要攻克的教學技巧難題。通過這一要素的設定,教師提高對可理解性輸入重要性的意識,積極探究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最終提高英語浸入式的教學水平。而作為課題組的研究人員,我們也應對實驗教師展開可理解性輸入教學策略培訓及討論分享,為實驗教師提供技術支持。

(四)有趣、有意義和互動的活動――Can the kids learn and have fun in the designed activities?

活動的重要性對于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毋庸置疑。教師通過各種可理解性輸入途徑幫助幼兒順利過渡到能夠理解新授內容之后,隨后主要通過有趣的游戲及以玩為主的活動來進行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鞏固。但是根據筆者的觀察,部分實驗教師設計的活動意義不大,只是為了活動而活動,活動的目的也不清楚,結果就是小朋友打打鬧鬧蹦蹦跳跳就匆忙結束了。

根據幼兒特征,活動設計最好具備有趣、有意義、互動三個特征。教師要考慮四個因素:活動內容、目的、步驟和互動方式。活動內容有時以學科知識為重,有時以語言知識為重。目的則分為鞏固知識,確認理解或評估。在講解步驟的環節教師要特別簡化語言,多用可理解性輸入策略,以確保幼兒理解活動流程。記錄互動方式可以提醒教師采用多種課堂互動方式,主要包括:教師對全班(T-W),教師對個人(T-I),兩人一組(P)和多人小組(G)。如果教師每節課或每個活動的互動方式只有一種,通過看記錄,教師就可以自我反思,意識到課堂互動方式更加多樣。

(五)可以觀察得到的評估(observable assessment)――How do I know that the kids have learned?

評估是教案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對于幼兒來說,無論是教授學科內容或是語言,教師都無法通過試卷來進行評估。在幼兒園階段,評估方式的特點應該是“可以觀察得到”。教師可以利用提問、活動或任務設計等途徑了解小朋友的理解和反應,以確保達到教學目標,評估方式可以分為教師觀察和搜集學生作品兩個方面。教師觀察內容包括活動進展是否順利,幼兒是否能完成任務(認知及語言任務),幼兒行為及幼兒反應。教師觀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課后可以把學生所做的各種活動材料收集,建立學生學習檔案,這也是評估學生學習效果的另一種方式。

評估要素在教案書寫中是留白的,要等到教師上課之后再書寫,也可以看作是教師的課后反思。在收集的教案中,我們發現實驗教師極少涉及評估這一要素,這說明教師在備課中很少思考“怎么才能看出幼兒已學到了所教授的內容”這個問題。希望通過這個要素的書寫,促進實驗教師思考并在教學上實踐。

上述五點幼兒園英語浸入式教案書寫要素是在借鑒了CLIL課程的理論框架和簡化了SI課程教案書寫要素的基礎上加以充實和改進,符合我國英語浸入式在幼兒園這個特定階段的特點,具備可操作性。為了更加直觀理解,筆者制作了教案書寫模板(見表1)。

教案書寫體現了直觀、互動、反思等特點。教師通過這個教案書寫模板,可以根據要求一目了然地進行課前準備,并且根據模板提供的要素線索,進行自我提問和反思。

該教案書寫要素并未把CLIL課程模式中的文化作為一個單獨的要素列出,原因是在幼兒園階段,文化的概念無需明確提出,而是融入到課程的主題或領域中涉及。另外,在SI課程教案書寫中有提到教材要素,而在幼兒園英語浸入式教案中則無需列出。原因是我國幼兒園階段不屬于義務教育,并沒有規定的統一的教材。目前大部分幼兒園英語浸入式教師都是整合不同的教材或教學資源進行備課,所以在教案中無需也無法列出所使用的教材情況。

四、結 語

要使實驗教師內化幼兒園英語浸入式教案書寫要素,按照要素書寫教案,達到更理想的效果,還需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1.幼兒園要構建英語浸入式課程框架結構(curriculum map)。只有有了課程框架,教師才能按圖索驥確定自己所教學科及語言在整個課程框架中的位置,使教授內容更趨于科學合理,符合幼兒發展的需要。

2.幼兒園教師要進行教案書寫專項培訓。因為教案要素涉及CLIL和SI的課程理念,在推廣書寫要素之前幼兒園要爭取教師的認同及理解,否則教師在書寫教案時仍會覺得無從下手。如果教師不認同,其積極性就會降低,并阻礙幼兒園英語浸入式教學的順利進行。此外,提高教師的可理解性輸入教學策略,鼓勵教師大膽嘗試,這些都可以讓教師感受到支持和幫助,對教學的順利進行及開展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強海燕,趙琳.加拿大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創舉及其在我國的借鑒[C]//強海燕,趙琳.中外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1-12.

[2]HARMER, J.英語語言教學的實踐[C].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3]張曉遐.怎樣才算一節好的英語浸入式實驗課[C]//強海燕,趙琳.中外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162-163.

[4]強海燕,LINDA SIEGEL.加拿大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發展概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4,(7):1-7.

[5]趙微,李聞戈,高小妹.幼兒園第二語言教學的新創舉[C]//遲延萍.英語浸入式教學研究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9-82.

篇(7)

教學的示范與觀摩

教師可以采用現代多媒體的手段,為學生播放幼兒園優質課的案例,例如上海市虹橋幼兒園中班語言課《果醬小房子》;中班音樂活動《青蛙唱歌》等,要求學生觀摩過后提出活動課的設計環節及出現過哪幾個閃光點,教師在逐一講解總結。為了更好的提升課堂的指導效果,教師可定期帶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去幼兒園親身體驗,觀看幼兒園優秀教師的精品課,可以使學生在微格課堂上提供情境逼真的效仿與示范。還可從幼兒園請到優秀的一線教師對學生進行親身的經驗傳教,指導學生設計、組織與實施幼兒園活動課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教學技能與實踐能力。

編寫教案

學前幼兒的教育活動是有組織、有計劃進行的,活動的實施要有一個具體的方案。所以微格課上教案的編寫也是教學的重點,微格課上需要對學生編寫的教案不斷地指導,結合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不斷修改,使學生的教學技能達到更高的標準。教案的內容分為以下幾點:

1、活動標題

這一部分應寫清楚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具體類型,活動的名稱,適合的年齡段,具體的內容等。

2、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指通過這次教育活動,應該實現的教育任務。活動目標的制定應具體明確,便于操作。如:“體驗某種具體的情感或培養某種性格品德,學習某些新詞,會運用某個句式,能說完成的話等。”

3、活動準備

教學活動設計所需要的教具、設備、學具,環境的布置,提前使幼兒建立已有經驗。

4、活動過程

在策劃整個活動過程時,要結合教學目標,讓活動情節環環相扣。教師要對具體的內容寫出提問、講解、舉例等教師活動。教師應預想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應對各種問題。

5、教學時間的分配

預想好教學活動的時間,分配好每個環節所需的時間。

模擬教學

模擬教學的訓練過程可以突出以下幾點內容:

1、課程的導入

幼兒園活動課內容的導入關系著整個活動課的效果,所以課程的導入技能至關重要。根據學前幼兒各年齡段的特點,在導課時間上有一個合理的分配,把幼兒的興趣點引導出來,使活動能夠有序有效的進行。

2、多媒體設備和教具的有效結合

隨著現代教學設備不斷進步,在幼兒園活動大多會采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幼兒會通過直觀的教具來領悟新的知識。所以學生要根據活動設計的內容來設計教具,結合多媒體教學設備準確的引導和演示。

3、學習語言的講解技能

作為幼兒園教師用語言來組織教學,善于表達,語言的“兒童化”是幼兒園教師必備的基本功之一。所以在語言技能上要培訓學生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組織教學時注意說話的語氣、語調,注意活動課上語言“兒童化”的表達,生動的組織教學活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總結與評價

學生在設計的活動課完成之后,要對其進行及時的總結與評價。首先學生要有一個自我評價,提出活動后的反思,教師應根據學生在教學中的具體表現進行具體指導。也可以小組形式進行集體評價,現提出優點,最后指出不足。這樣可以使被評價者增強自信。在評價后,根據出現問題反復修改自己的教案,最后能夠讓學生的教學技能有所提高。

篇(8)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078-01

基于工作過程的幼兒藝術教育專業課程應以促進職業能力的形成為目的,使學生能夠獲得結構完整的工作過程中所涉及的程序性知識、職業技能和相關的職業體驗。根據多年的教學工作經驗,筆者在成人幼兒藝術教育專業的重點基礎課程——《鋼琴》的教學模式上作了一些研究和改革,以“改變觀念,重在結合”為指導思想,進行了以下教改探索。

一 教改思想在實際教學工作過程中的體現

1.將彈奏的作品與幼兒園課堂活動相結合

第一,與教案相結合。要求學生運用自己所彈奏的作品來組織一堂幼兒園活動課程,并編寫教案。通過這種結合,在彈奏作品的同時學生們學會了如何編寫活動設計依據、活動目標、重難點、活動準備等教案要素,為將來的實際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第二,與活動導入相結合。要求學生將所彈奏的作品融入到幼兒園課堂活動導入中,學會靈活運用作品的風格特點來設計活動導入。通過學習,學生們不但要熟練彈奏作品,更對所彈奏的作品特點有了自己的理解,同時大膽地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導入設計中,提升了學生的工作能力。

第三,與幼兒園課堂教學相結合。通過彈奏作品的風格特點、彈奏技巧、特有節奏等要求,學生們結合幼兒園課程中英語、科學、律動等課程,自主設計與課程的結合點,并以實操展示的形式在課上進行交流,在提升學生們對音樂藝術想象力的同時緊密與工作過程相結合。

2.技能教學與興趣教學相結合

第一,技巧練習與趣味作品相結合。學生們所彈奏的作品逐漸擺脫枯燥的技術練習作品,而多選用有趣味性的、耳熟能詳的兒童歌曲或民歌等為練習作品,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練習興趣。

第二,彈奏展示與錄音回放相結合。音樂需要傾聽,學生所彈奏的作品更需要得到傾聽和肯定。在鼓勵學生多進行彈奏展示的同時,利用電鋼教室可彈奏同步錄音功能將學生彈奏作品進行錄音并回放,學生還可將彈奏作品拷貝保存,使學生對彈奏的興趣及自信心得到更大的提高。

第三,教學展示與互評相結合。將彈奏作品運用于幼兒園教學活動中,除了要讓學生們大膽展示外,還要在整個班級中進行評比和交流,一方面使學生在每次展示中鍛煉自己,另一方面還使學生在互評環節充分互動起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3.知識傳授與經驗交流相結合

第一,與優秀教案、教學視頻相結合。在學習中除了教師講授外,大量結合網絡上優秀教案、教學視頻,通過觀摩學習,學生進一步了解如何將鋼琴彈奏更全面地運用于幼兒園的各個教學環節中。

第二,與幼兒園任職學生的知識經驗相結合。班級中有一部分學生已在幼兒園任職多年,運用她們豐富的幼兒園任職經驗與教師授課相結合,對學生們進一步了解幼兒園工作有著極大的益處。

第三,與已畢業的優秀學生經驗交流相結合。本專業有著一大批優秀的、任職于幼教工作第一線的學生,這對幼藝專業而言是極好的資源。利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機會,讓這些經驗豐富、事業有成的教師們為學生們打開另一扇窗,從學習到就業、從工作到生活,她們將極大地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為她們將來更好地立足于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針對教改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

1.教材的及時更新

教材應有與教改相配套的實訓教材,如教學法實訓教材、幼兒園一日流程實訓教材、幼師職業素質培養教材等,同時應結合幼教教育最新動向及時制定綜合實踐教學大綱和詳細的技能訓練考核方案,使各項技能的訓練和考核落到實處,形成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2.進一步建立完善考核評定方法

在考核方面還應細化實操考核部分,如授課能力、與知識點相結合的能力、語言能力、幼兒園教學與藝術技能相結合能力的考核等。以鋼琴課程為例,現在技能項目的考核評定分兩步進行:一步是平時成績考核、一步是期末成績考核。將來還應細化為基礎技能項目考核成績、藝術技能與幼兒園實操技能相結合的考核成績兩方面,學生必須在這兩方面成績全部及格的情況下考核方能通過。

篇(9)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備案課題“構建農村幼兒園課程體系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JJC1316026)的階段性成果;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備案課題“城鎮化進程中幼兒園對家庭教育指導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JJC1316056)的階段性成果;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幼兒家庭教育策略研究”扶持共建項目(項目編號:15EDE21)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3-0020-03

一、農村幼兒園課程現狀

在無統一的省編教材情況下,農村幼兒園通過園本研究,在課程建構上取得了一些實踐成果。例如某幼兒園在課程建設中,強調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把五大領域內容細化為適合幼兒具體學習與發展的十二個學習方面,形成獨具特色的園本教育活動資源庫。某農村幼兒園因地制宜,探索農村幼教發展之路,構建了快樂游戲科學活動方案。

雖然在課程建構上有體現自己優勢的園本課程,但同時也存在嚴重的“拼湊課程”現象。例如,在教材的選擇上五花八門,隨意借用現象時有發生;幼兒園無園本課程的實施方案,班級各自為政,班本課程缺乏專業的指導與評價。

以下是農村幼兒園比較典型的課程現狀,既有取得的成就,也存在需要調整和研究的問題。

1. 優質資源的結合與無效利用

近幾年,安吉游戲火遍全國,一些鄉鎮幼兒園通過到安吉學習,將安吉游虻木驗與本園的原有資源相整合,創設了以游戲為價值取向的課程體系。提倡課程觀念上的改變,但是也考慮課程構建的整體要素,依據本地區幼兒的實際情況,具有明確的課程目標、完整的課程內容、靈活的教學方法、適當的組織形式和科學的課程評價。目前,農村幼兒園在課程建構上,形式感強,內涵挖掘不夠,缺乏經驗提升,沒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完整的課程體系。

2. 整合課程的曲解與實踐

調研中發現,很多幼兒園在沒有省編教材的情況下,各自選擇市場上的幼兒園課程參考書,類別五花八門,質量參差不齊,一般具備教師好用、教案齊全、材料豐富的特點。幼兒園甄別能力有限,導致選用的教材有時不適用于本地區或者本園的幼兒,也有一些教師不知道要根據幼兒特點和經驗準備活動,一味照搬書上的教案,難以實現教學目標。當前,我國農村不少幼兒園課程和教材內容與要求超出了幼兒實際能力水平,“小學化” 傾向嚴重。還有一些幼兒園選擇兩套甚至更多的教材,然后拼湊在一起,沒有統籌的方案和評價,難以保證質量,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3. 家長工作的突破與轉型

在農村幼兒園,家長工作一直較難開展。由于一些家長對幼兒園課程不了解,導致成為幼兒園“小學化”的推手之一。調研中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推廣的做法,一些幼兒園在家長工作方面積極思考,巧設對策,用事實和家長對話,讓家長從理解開始,逐漸走向配合。例如,在家長會時,用孩子的游戲故事、學習故事作為案例,展示孩子在活動過程中的變化;教師用專業的語言、真實的圖片講述游戲的重要性和孩子在游戲過程中得到的經驗。在家長開放日時,家長的表現也被照片記錄下來,家長是支持孩子發展還是阻礙了孩子發展,教師也給予了專業的分析。從過去給家長講大道理到用事實告訴家長,讓家長自己改變觀念和行為,這種做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各級培訓的成效與缺陷

近幾年,學前教育開展了大量培訓活動,從十天的短期培訓,到幾個月的頂崗實踐,培訓規模前所未有,受益教師遍布全國。從高端公辦幼兒園,到一線發達城市示范園,均成了培訓實踐基地,受訓教師開闊了眼界,汲取了先進的理念,基礎性知識和專業技能基本得到了提高。但是,目前的培訓還停留在大而全的層面上,缺乏系統性、縱深式的主題培訓,如專門進行關于幼兒園課程建構的內容,讓園長、教師系統掌握課程理論與在實踐中的應用。

5. 特色課程的亂象與管理

特色課程在幼兒園中普遍存在,例如創意美術、樂享閱讀、戶外體育、生活實踐課程、科學探索等。特色課程可以作為幼兒園主體課程的補充,依托幼兒園自身的優勢和資源開展特色活動,以滿足幼兒不同發展的需要。但是,有些幼兒園將特色等同于特長,以招攬生源為目的,課程開設沒有邏輯關系,各種特長類課程占據大量時間,無法保證幼兒全面發展的要求。尤其是私立幼兒園,缺乏整體管理和科學指導。

二、幼兒園課程構建的影響因素

1. 主體人員的復雜與矛盾

(1)幼兒教師的生存困境。農村幼兒園教師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專業教師沒有編制,轉崗教師較多。這部分教師從中小學轉到幼兒園任教,但是職稱仍然按照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制度執行,因此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沒有競爭能力,在各方面條件上遠遠落后于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難度的加大,導致有些教師一旦有機會隨時都可以離崗,轉去中小學任教,增加了幼兒園教師隊伍的不穩定性。缺少編制、待遇低下、轉崗教師過多、專業發展困境等原因,導致了幼兒教師隊伍的不專業、不穩定。教師隊伍的問題與困境,直接導致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的質量無法保證。

(2)家庭教育的過度缺失。農村幼兒園的留守兒童占據很大比例,在家園共育方面難以做到共同協作、教育互補。隔代看護現象在縣城極為普遍,教育觀念、自身能力、年齡偏大、區域環境等因素,都使隔代看護只重看,不重教。家園溝通困難重重,家長學校有量無質。幼兒園課程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得到家長的認同和配合,需要家長共同參與進來,為幼兒園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雙方共同努力,目標一致,才能建設具有園本特色的高質量課程。

2. 外部因素的調適與沖突

(1)偏遠地區的地域劣勢。以黑龍江省為例,偏遠的地域條件,陳舊的教育觀念,封閉的思想狀態,導致好老師不愿意去,教育資源缺乏,幼兒園課程隨意性大。

(2)走向城市的資源取舍。隨著“兩期三年”行動計劃的開展,學前教育發展成就顯著,尤其是一些縣級農村幼兒園加大了投入,按照示范性幼兒園的要求建設了標準化的幼兒園,硬件、軟件都有了很大改善。在課程選擇上,也接近于城市幼兒園,舍棄了農村幼兒園特有的廣大資源,一些優質的鄉土資源在漸漸消失。如何利用當地資源,如何將當地資源納入園本課程,建設獨特的、適合當地幼兒的課程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3. 質量把握的標準與難度

(1)課程意識的模糊淡薄。調研過程中,發現一些幼兒園沒有課程總體框架和方案,只是選擇幾本認為比較好的參考書,自行組合課程。有些幼兒園教師照搬照抄參考書上的教案,沒有根據本班幼兒的特點加以改變,活動效果大打折扣。部分教學園長不了解本園課程整體情況,對教學質量無從把握,缺乏整體課程意識。

(2)專業支持的保障困難。走訪調研過程中,大部分幼兒園都提出需要課程專家給予幫助和專業指導,尤其在課程建設方面。如果沒有系統的理論支撐,很難做出完整、完善的園本課程。但是,一些偏遠城市或農村,不具備專家長期、系統跟進指導的條件,只能自己摸索前進。

三、農村幼兒園課程方案建構對策

1. 深入有效的園本背景分析

r村幼兒園的課程實施不能照搬他人模式,而是要立足于當地的實際情況,構建當地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獨特模式。課程建構之初,要對幼兒園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包括硬件條件、家長資源、教師情況、幼兒特點、園所歷史、區域環境、課程特點等。只有分析充分、深入,從課程要素角度出發,才能夠確定幼兒園課程建構的方向和目標,找到本園課程建設的優勢和問題。

2. 構建整體的課程觀

建立整體的課程觀,就要了解幼兒園課程結構。幼兒園課程結構是指幼兒園在國家、地方課程方案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的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整合幼兒園資源優勢,將課程組織在一起所建構的一套適合本園實際的有機統一的課程體系形態。課程領導者和決策者要科學認識幼兒園課程結構,根據自身情況確立適宜的目標,在目標引領下,組織資源和素材,完善課程,做到整體規劃、目標明確、兒童為重、評價到位、科學完善。

3. 可行的管理和評價機制

課程管理能夠實現課程的整體規劃,保證課程的科學設計,并在執行過程中高效高質。如果沒有課程管理制度,課程內容就會隨意雜亂,無法保證課程資源的合理利用,不能保證幼兒的全面科學發展,等等。因此,幼兒園要建立科學的課程管理和評價制度。首先,園長要有整體課程的領導力,在民主管理的基礎上,發動全園教師集思廣益,引導課程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其次,園長、教學園長要心懷大目標,落實小目標,通過管理和評價,讓教師更具有課程執行力。

4. 切實提高教師待遇

在教育過程中,幼兒園課程是實施教育教學的最基本的途徑和手段,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體,教師的待遇直接關系到課程實施的效果。因此,要切實提高農村幼兒教師待遇問題,以便更加穩定師資隊伍,提高教育質量,提升教師素質。各級各地政府應該重視學前教育的發展,加大對農村幼兒園的投入力度,增加幼兒教師編制名額,鼓勵農村生源的畢業生回鄉就業。

5. 建立長效的專業支持保障

專業支持機制需要行政、教研、科研等幾個方面的力量合力支持。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制定相關政策,將省內專家庫專家按照自身優勢進行分類,建立專家與幼兒園的網絡銜接。教研部門通過培訓和教研活動,將專家與幼兒園進行實地銜接,科研部門可以通過科研項目、課題研究,將專家與幼兒園進行項目銜接,多方位、創條件,為幼兒園課程構建提供長期有效的專業支持。

參考文獻:

[1] 焦曉玲,谷忠玉.淺談農村幼兒園園本課程構建模式[J].學前教育研究,2007,(10):48.

篇(10)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是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以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衛生學等專業理論課程以及聲樂、舞蹈、美術等藝術課程為基礎,為幼兒園教育見實習、畢業設計等教育實踐奠定基礎,對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尚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學生藝術教育活動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此,本文試針對問題提出對策,以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培養學生藝術教育活動的實踐能力。

一、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內容割裂零碎。在教學內容上,由于各類型的活動缺少整合和領域滲透,因而學生在設計和組織活動時出現內容零碎和割裂的問題,缺少對幼兒經驗的整合。同時,教學的實施僅僅關注引導學生設計和實施歌唱、韻律、打擊樂、音樂欣賞、繪畫、手工、美術欣賞等集體教學活動,忽視了對學前兒童游戲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環節的藝術指導,導致學生只會在集體的藝術教學活動中把握幼兒藝術發展,極少關注在游戲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環節去引導幼兒藝術發展。

(二)教學方法陳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多以理論講授為主,缺少實踐環節,教學的重難點僅僅落在知識層面而非行為能力層面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主動性不足,缺乏對理論的深入理解與運用,在實踐中難以設計和組織高質量的藝術活動。

(三)課程實踐途徑單一。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實踐環節少,且少有的課程實踐主要安排在課內完成,形式單一。課程實踐途徑單一導致學生可以用于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較少,課堂上所學習的理論不能很好地在實踐中運用,不利于實踐能力的提高。

(四)教學評價不科學。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的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進行,課程的最終成績以期末考查成績為主,平時成績占比非常低。在評價內容上,主要考查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很難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及實際教學水平。在評價主體上,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對教師評價指標的內容、具體操作步驟和結果較少有發言權,往往處于被動狀態。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考核方式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熱情,出現松散懶惰的現象。

二、對策研究

(一)優化教學內容。為了避免課程內容割裂零碎問題,首先開展幼兒園教師崗位需求調查,分析幼兒教師的工作過程。同時,邀請幼兒園教師參與研討,并結合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反饋,摒棄傳統的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章節”式的學科內容體系,以真實職業活動為課程內容主線,最終將課程內容整合為設計實施歌唱活動、設計實施韻律活動、設計實施打擊樂活動、設計實施音樂欣賞活動、設計實施繪畫活動、設計實施手工活動、設計實施美術欣賞活動、設計實施藝術綜合活動等8個學習模塊(包含14項學習任務)。《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在教學內容上,可增加設計實施藝術綜合活動,結合當前幼兒園現行使用的教材,引導學生了解幼兒園課程統整的特點,重點理解藝術與其他領域統整的綜合活動特點及統整原理,并且能夠根據藝術綜合活動的原理設計實施藝術綜合活動。此外,在各學習模塊中滲透區域游戲。如音樂區、美術區的設計與指導以及生活中如何引導幼兒感受與欣賞美,表現與創造美。在教育活動設計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安排學習任務,堅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使學生設計和實施藝術活動的能力在一個個學習任務的完成中不斷提高。如設計實施歌唱活動,第一次任務是教師指定優秀的歌唱活動教案,學生進行模擬教學,第二次任務提高難度,指定年齡班、題材,設計教案并模擬組織教學活動,第三次任務可再次提高難度,學生自選年齡班和題材,根據幼兒的年齡和素材特點設計教案并實施活動。

(二)創新教學方法。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以“任務驅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程實施中,構建 “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每項任務由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與評估等五個階段組成。在下一個任務的資訊階段,會對上一個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反饋,并提出更高的任務要求。以設計實施歌唱教學活動為例:(1)資訊階段,教師布置任務,借助具體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研討,歸納總結相關原理,教師適時進行講解。(2)決策階段,學生小組合作進行集體討論,分析教師布置的任務。(3)計劃階段,組內成員進行分工,明?_自己在本次任務中的角色,經過多次研討制定出活動方案。(4)實施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活動設計、制作教具,進行組內試教,組內成員都參與試教,每次試教結束后其他成員提出建議。(5)檢查與評估階段,教師隨機抽取一人進行模擬教學,活動結束后進行自評,接著進行小組互評,其他小組對該活動進行評價,指出活動實施過程中的亮點和不足之處,最后教師進行進一步梳理總結、幫助學生提升經驗,為下一任務的學習奠定基礎。

2.以“案例教學”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為了讓學生融入真實的教育情景,提高學生設計和組織幼兒園藝術活動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精選幼兒園藝術活動教案、教學活動錄像作為教學素材,通過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幼兒園藝術活動設計的要求和教學實施的要點。同時,引導學生遷移所學的知識與理論,有針對性地分析和解決活動設計、教學實施的亮點及存在問題,避免以往教學中學與用相脫節的弊端,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以“情景模擬”培養學生的“教師角色”意識。情景模擬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創設相應的情景,并讓學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擬情景過程,讓學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獲取知識和提高能力的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以教師的“身份”進行演示、模擬組織片段教學或在實訓室中模擬組織完整的藝術教育活動。通過情景模擬,培養學生“教師角色”意識,鍛煉教態、語言、提問、教育機智、活動組織以及與幼兒溝通等能力,幫助學生“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

(三)拓寬課程實踐途徑。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校內實訓――模擬教學。校內的仿真實訓室模擬幼兒園真實的教學環境,配備幼兒桌椅、移動黑板、鋼琴等設施設備。在學習課程之初安排學生開展校內實訓: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組為單位完成藝術活動方案設計、制作教具、組內試教,最后每組選取一人扮演幼兒教師模擬組織活動。為了避免“表演式”的試教,由非本組成員扮演幼兒。在模擬的幼兒園教學情景中進行實踐,有助于提升其藝術教育活動的組織能力。

2.校外實訓――實景演練。充分利用學生到幼兒園教育見實習的機會開展實訓,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在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指導下,及時發現并糾正不足,迅速提高藝術活動設計和實施能力。教師在學生見實習前布置實踐任務,如以見實習小組為單位,推選1人擔任主教,其他作為助教,共同組織實施活動。第一,活動實施前,小組成員共同分析本班幼兒能力及經驗,研究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課堂所學,商議教學目標,細化教學過程,寫出詳細教案。第二,請指導老師(幼兒園或本校均可)審閱教案、提出建議,組長提前約請幼兒園指導老師到場觀看活動實施并給予指導。第三,活動實施時,全組同學全程參與,分工協作,注意觀察和記錄活動實施的情況,用攝錄設備記錄整個活動過程,便于實習結束后在課堂上進行活動研討與交流。第四,活動實施后,組長提前約請幼兒園指導老師與全組同學共同評議活動,記錄整理小組同學對活動的反思和指導老師對活動的評議。第五,將教案、反思、評議于見實習結束交給任課老師批閱,教師選取典型的活動案例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觀摩研討,并做進一步的指導。

上一篇: 水務節能工作計劃 下一篇: 高校籃球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无日本日本免费一区二区 | 欧美亚洲另类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Ⅴ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视频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 综合网日日天干夜夜久久 | 中文字幕免费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