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市場調研報告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2 14:55: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勞動力市場調研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據統計,2018年北安市勞動力市場用工需求93家企業、總用工人數6000余人,用工單位多集中在服務業與制造業。用工年齡集中在25歲到40歲之間,男女用工比例基本各占50%。專業技術人員占10%。文化程度初、高中占85%,高學歷比例較低.底薪1500元至2000元占80%,2000元至4000元15%、4000元以上占5%。雖然用工需求量較大,但是勞動力市場中的勞動力仍然存在著招工難、就業難的問題。

二、勞動力市場存在的問題

1、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在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占總勞動力的比重較大,勞動技能相對單一,缺乏較高專業技術和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市場競爭意識,就業困難。

2、不愿在本地就業。部分勞動力(尤其大專院校畢業生)在選擇就業時對用人單位工資待遇、工作環境等要求較高,加之外出打拼心理,選擇外出就業,造成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增多。

3、對信息知曉度低。部分勞動力對用工信息專欄和信息平臺不關注,導致很大部分外出返鄉人員和本地待就業人員對用工信息知曉度不高。

4、維權意識不夠。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在遭遇用人單位不簽訂勞動合同、不予辦理購買社保、拖欠工資等侵權行為時,維權意識淡薄,無法找到合理的處置方法。

5、成功創業有困難。勞動力一方面面臨項目、技術、資金缺乏的障礙,另一方面對市場需求、風險預測等難以準確把握,單憑創業熱情和苦干精神難以成功創業。

三、勞動力市場存在問題的原因

1、城鎮勞動力供大于求,供求比例嚴重失衡。國有、集體企業在容納勞動力方面,均趨于飽和狀態,加之近幾年由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企業內部改革不斷深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使一些企業生產經營發生困難,失業、下崗職工群體成批增加。

2、企業用工行為不規范。企業片面強調用工自主權,大量使用廉價農村勞動力,沖擊了城鎮勞動力的就業,一方面企業內部下崗職工大量存在,一方面又用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

3、勞動者素質普遍偏低,且擇業要求過高。由于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就業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過去就業只是為找個飯碗,而且現在就業則較多考慮到個人的愛好、工作環境、報酬高低等多種條件因素,一方面苦、臟、累工種招不到人,加之城鄉判別在一定時期仍然存在,引發了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拾遺補缺;另一方面,企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也更高,而求職者缺乏學習技術的積極性。因此,在勞動力市場中,顯現為用工單位想招的人招不到,求職者想去的單位去不成,即形成“有人無事干,有事無人干”的結構性失業。

4、社會保險的社會化程度低,不利于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勞動力進入市場,必然存在一定的風險,需要形成完備的市場保護機制,人們對社會保險意識不強,參保積極性不高,特別是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參保的積極性不高;農民包括鄉鎮企業職工和城市農民工仍以土地發揮保險職能。勞動者個體在流動和轉換工作崗位時,要由自己承擔風險,使勞動者在參于市場競爭就業時顧慮重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勞動力市場的發展速度。

5、社會分配不均衡,直接影響勞動力的配置。工資水平是勞動者擇業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壟斷行業中職工收入偏高,使勞動力市場中作為勞動力價格的工資,對勞動力供求的調節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另外,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全市勞務中介組織中,除市職業介紹所有服務場地外,其余的多數是臨時租用房屋,設備簡陋,服務手段落后,遠不適應勞動力市場發展的需要。

四、發展勞動力市場的幾點思考

1、各類職業介紹機構,積極收集用工信息,開展求職登記、組織勞務洽談,為用工單位及求職者雙向選擇提供服務。通過為企業招工、介紹家庭各類服務、開展技術工人交流、勞動力余缺調劑等多種形式,強化對勞動者的指導,樹立正確擇業觀念。利用培訓會、招聘會引導企業和勞動者樹立正確的用工、擇業觀念,在充分滿足企業用工的同時,不斷提高就業率,促進人力資源供求雙方的有效平衡。

篇(2)

隨著電子商務熱的延續,似乎電子商務人才將成為就業形勢下的寵兒,但是從各方面數據來看,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卻被市場冷落。一方面市場需要大量的電子商務人才,但另一方面電子商務專業就業率卻不高。

針對中等職業學校電子商務專業課的實際情況,我曾經以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了了解,對反饋信息又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中職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急需解決的問題后又以座談的形式征求學生對問卷的修訂意見,并定期在一、二學年電子商務專業中各抽取一個班級進行問卷調查,搜集相關信息。對調查問卷的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后制定可行性項目及方案。

一、考核體系表

根據這些分析我試著制定了電子商務專業課階段學習活動表而且有每個階段教學內容相配合的制作活動和教學活動表和課程引導考評考核體系表。

這門課是實際應用很強的課程。我感覺開設實習課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本課程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熟悉網站的制作、電子商務業務流程及網上交易。

在要求學生全面掌握電子商務的基本知識時,側重培養學生從事電子商務活動的應用能力。想通過(實驗一)網頁制作基礎實驗、(實驗二)中文搜索引擎比較等完成整個實習。(實驗三)網絡營銷(實驗四)營銷網站制作實驗完成本課程的學習。

二、實驗課

現將實驗的一些規定編寫如下,希望能共同研究,探討。

實驗一,網頁制作基礎實驗

實驗題目:網頁制作基礎實驗。

實驗課時:12課時

實驗目的:通過本實驗,使學生熟悉站點建立和頁面設計,網頁制作。實驗內容和要求。實驗內容:Web站點的建立、頁面設計、網頁的制作、主頁分頁的連接等。

實驗要求:本實驗結束后,要求學生制作一個簡單的個人站點,內容形式,風格不限。

實驗步驟:我們首先以一個簡單網頁向學生舉例,用最簡潔的語言講述網頁制作的過程,使學生在學習完本課內容以后能夠制作簡單的網頁就行。

實驗二,中文搜索引擎比較

實驗題目:中文搜索引擎比較。實驗課時:4課時。

實驗目的:對各個搜索引擎的功能進行比較,發現其共同點和不同點,分析其經營策略等。

實驗內容和要求:通過使用主要的中文搜索引擎,如Google、Yahoo、中搜、百度等等。進行比較,發現他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分析他們的經營策略等。并對未來的應用前景進行說明和想象。每四人或六人為一個小組,交一份報告即可。在撰寫過程中要相互配合,充分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團結互助。

實驗三,網絡營銷

實驗題目:網絡營銷 實驗課時:4課時

實驗目的:網上市場調查報告的撰寫,了解什么樣的網站能賺錢,為什么?

實驗內容及要求:撰寫網上市場調研報告,題目自擬。形式不限。

要求:明確調查目的、對象、設定網上調查項目、對調查方法進行選擇、對需要費用進行計算、得出結論或建議

實驗四,營銷網站制作實驗

實驗題目:營銷網站制作實驗實驗課時:6課時。

實驗目的: 通過本實驗,使學生會制作一個簡單的模擬營銷網站即可。

實驗內容和要求:內容:利用網頁制作技術,制作一個營銷網站。要求:要求學生利用多學科知識,利用網頁設計方案和美術設計,制作一個電子商務網站。通過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設計意圖的表達能力。設計一個主頁一個分頁即可。

評分標準:主頁50分、分頁50分。

實驗步驟:選定網站的類別、規劃框架、搜集需要的資料圖片并進行整理、制訂網站風格、畫出草圖,小組討論可行性方案后進行制作。

三、抓好課程體系建設,對專業核心課程進行大膽改革

電子商務專業的課程設置是否科學,直接關系到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通過校內校外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教師學生相結合、教學與訓練相結合,多方位、多渠道、多維度地加大學生專業素質能力培養。

(1)因材施教,分流培養。根據學生的特點及興趣,按照電子商務應用、網絡營銷、網絡信息編輯等方向對學生進行培養。(2)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增強畢業生的競爭優勢。以促進學生的專業實踐活動。(3)結合企業需求、社會需求以及電子商務的最新發展,全面、細致、深層次地從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課程改革。鼓勵學生將“用中學”和“學中用”相結合。(4)對電子商務專業課程進行資源建設,在電子商務教學上實行教學資源共享。(5)及時將相關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融入教學。結合電子商務師國家標準,圍繞核心能力進行培養,將素質教育和職業能力培訓緊密結合。(6)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與電子商務有關的大賽,可以用技術技能競賽獎項替代相關課程的學分。通過賽學結合,達到以賽促學的目的。

篇(3)

作者簡介:盧曉寧(1973-),女,浙江金華人,浙江省金華市教育局教研室職成教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政策,職業教育課程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09-0051-05

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對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提出了新的要求。調整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的專業結構,提升專業建設的品質,是職業教育適應這一轉變的重要基礎工作和核心環節,也是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服務社會能力的關鍵舉措,更是中等職業教育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近期,教育部在發展職業教育時,強調“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為此,本文試圖通過梳理人力資源市場的供求關系等,從宏觀層面分析現階段中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問題及策略。希望能為中職教育專業建設質量的提升拋磚引玉。

一、數據采集

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的數據采集于浙江省就業管理服務局公布的《2010年省部分市縣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狀況分析》(1-3季度),按季度的平均值進行統計;中職教育的相關數據采集于省教育廳《2010年度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基本情況數據表》、《省2010年教育事業統計》和《省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情況一覽表》。

主要從“文化程度需求結構”、“各行業、職業需求結構”、“技能、技術等級的需求結構”三方面進行統計。

(一)文化程度需求結構

圖1顯示2010年全省季平均崗位需求數為252.3萬,對有高中以上學歷要求的人數占比為28.84%;其中中職學歷的為31.19萬,占比12.36%;普高學歷的為23.98萬,占比9.50%;大專學歷的為12.81萬,占比5.08%。2010年全省季平均求職人數為130.04萬人,其中中職學歷的為23.51萬人,占比18.08%;普高學歷的為29.90萬人,占比23.00%;大專學歷的為12.57萬人,占比9.70%。中職層面求職數大大低于崗位需求數,而普高層面卻是求職數多于崗位數。

從求人倍率看(圖2),全省的求人倍率為1.89,崗位需求數大于求職人數。其中低于1的是普高及大學學歷的求職人數,其他的均大于1。中職的求人倍率為1.3,居第三位。

(二)從行業、職業需求結構看

圖3顯示,中職學校所開設的專業已基本覆蓋所有行業,且在校生占比與行業需求占比大體相當。但還有6大專業類別的占比差距在5個百分點以上。其中低于行業需求占比的依次為加工制造類專業,相差26.16個百分點;輕紡食品類,相差7.8個百分點;旅游服務類5.31個百分點;高于行業需求占比的依次為信息技術類,超過10.51個百分點;文化藝術類、體育健身類、休閑保健類,超過6.93個百分點;教育類,超過5.86個百分點。

從行業對中職生的需求數看(圖4),15個專業大類中有6類差距在0.5萬人以內,有6類差距在1萬人以上。崗位需求數高于中職畢業生數1萬人以上的專業大類依次是加工制造類約10.5萬人、旅游服務類約2.6萬人、輕紡食品類2.6萬人、財經商貿類1.6萬人;崗位需求數低于中職畢業生數1萬人以上的專業大類依次是信息技術類1.8萬人、文化藝術類、體育健身類、休閑保健類1.2萬人、教育類1.1萬人。

從各類職業的供求狀況看(圖5),各類職業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可見各類職業都存在崗位需求數高于求職人數的情況。其中求人倍率在2以上的是商業和服務業人員、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可見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和商業服務業人員是用人需求的主體,其需求占比分別為49.37%和29.12%,兩者合計占總需求量的78.49%。

(三)技能、技術等級的需求結構

從崗位需求對技術等級的要求看(圖6-1、6-2),對技能、技術等級有明確要求的季度平均總需求數82.91萬人,占比32.86%;有技能、技術等級的求職人數45.14萬人,占比21.25%,崗位需求數比求職人數多55.28萬。崗位數較多的主要集中在初、中級技能和初、中級專業技術職務,季度平均74.64萬,占比90.25%;求職數較多的也集中在初、中級技能和初、中級專業技術職務,季度平均24.88萬,占比90.01%,但求職人數比崗位需求數少49.76萬。

從求人倍率看(圖7),所有技能和專業技術職務等級的求人倍率都在1.5左右。求人倍率居前四位的分別初級專業技術職務2.13、中級技能1.94、高級技師1.88、中級專業技術職務1.73。

二、問題分析

(一)專業建設的三大現實問題

從如上圖表與數據中不難看出,目前,中職教育的專業建設在規模、結構與人才培養上還存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三大差距”:

1.學生數量與市場需求量的差距。2005年以來,國家倡導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中職教育進行了擴招,浙江也不例外,到2010年中職在校生數已達到64.22萬人,畢業生17.82萬人。但從人力資源市場的文化程度結構看,2010年,人力資源市場對中職文化程度的崗位需求數31.19萬人,是求職人數的1.3倍,是2010年中職畢業生數的1.75倍,這說明至2010年中職教育的培養規模還遠不能滿足于市場的需求。

2.專業設置與行業需求的差距。雖然從全省來看,中職教育所開設的專業已涵蓋了省就業管理服務局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狀況分析中所列的行業。但專業培養規模與行業需求還存在著“供大于求”和“供不應求”的情況。加工制造類、旅游服務類、輕紡食品類等6大類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差距在2.6萬人以上,加工制造類專業缺口最大,達10萬人以上;信息技術類、文化藝術類、教育類等專業畢業生是供大于求。從大類職業的求人倍率來看,所有職業的求人倍率都大于1,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與商業服務業人員的更是大于2,說明在全省范圍內,這兩類職業的員工最為稀缺。由此可見,中職教育的專業結構與行業需求的耦合度還不夠,各專業的結構比重有待調整。

3.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的差距。從崗位需求的總體看,行業企業對技術等級的要求高于對學歷的要求,各技能、技術等級的求人倍率均處于高位。雖然求職人員的技術等級構成與用人需求的技術等級結構基本一致,但每個技能或技術等級的求人倍率幾乎都在1.5以上,可見技術人員稀缺已成為人力資源市場的急需解決的問題。從崗位需求數看,需求量較大的崗位主要集中在初、中級技能和初、中級專業技術職務,占比90.25%,求職人數比崗位需求數少49.76萬。從全省中職培養培訓的能力看,2010年中職畢業生中級以上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率僅為62.66%;在社會培訓方面,“近三年來,每年約有27%的受訓者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年均15萬人左右,與中職畢業生數相加也不足33萬,而人力資源市場的崗位需求缺口數卻是高達49.76萬。可以看出,中職無論是學歷教育還是社會培訓,在人才培養的質量上,與崗位需求相距甚遠。

(二)問題的成因分析

為什么會形成這些差距呢?據2009年、2010年全省中職專業結構調整工作調研情況看,根本的原因在于中職教育專業建設的盲目性、隨意性:

1.專業建設存在“信息盲區”。由于不了解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狀況,不了解各種產業的實際發展規模,中職專業建設往往走“經驗主義”、“主觀主義”的道路[1]。中職學校在設置專業時缺乏充分的市場調研和嚴謹的科學論證。即使做市場調研,由于部門與部門間的信息不通暢、有效的人力資源市場及產業發展數據不易及時采集,學校及教育部門缺少掌握人力資源預測的人力等原因,難以做出嚴謹、科學的規劃與方案。因此,專業建設總體上而言,呈現出了較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2.專業建設存在“違規行為”。“違規行為”是指學校沒有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專業建設規律與職業教育教學的規律,在沒有分析市場需求、辦學條件,教學資源供給的情況下,隨意地、頻繁地變更專業,導致專業建設質量低下或教育資源受到浪費的不負責任的行為。“違規行為”之一,僅僅依據生源設置專業[2]。什么專業能招到學生就設置什么專業。有些中職學校認為,“什么主體專業、新興專業,有學生報讀就是好專業”,“當地勞動力缺乏,外來人口多,不管什么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都有工作”,于是就出現了先組建班級,再草草設置課程,尋找專業教師,添置實訓設備等本末倒置的現象。“違規行為”之二,片面依據就業情況設置專業。當年什么專業就業情況好就開設專業,什么專業就業情況不佳就撤銷什么專業,于是就出現教師頻繁轉專業、設備稀缺或閑置、教學水平提不高等情況。“違規行為”之三,跟風開設專業。一部分學校看兄弟職校什么專業好招開設什么專業,而沒有分析自己學校的辦學特點與條件,更沒有考慮到專業重復設置,會導致校際間無畏競爭而造成教育資源的分散與浪費,學生就業困難等后果。如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全省開設的學校有249所,在校生近8萬人,占比高達17.25%,已造成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供大于求的局面。

3.專業建設存在“專業不專”的情況。“專業不專”是指專業特點不明顯,專業專長不突出,專業吸引力不夠,專業競爭力不強。據有關調查顯示,38%的畢業生認為在學校期間“沒有學到東西”;32家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中,也有三分之二的用人單位認為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職業素養是職業學校最薄弱的環節[3]。原因之一,部分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還難以跟上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新變化,有些專業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與就業崗位實際要求不符,教學理念與方法落后,導致學生選了專業卻無專業特長。原因之二,中職學校專業課教師的數量少,動手能力弱。據《2010年全省中職學校社會培訓工作調研報告》顯示,職校教師缺口高達1.7萬人,現有的專業課教師90%以上來自師范院校,普遍缺少企業實踐的經驗。師資的薄弱,不僅使中職學校社會培訓工作難以展開,而且也使在校生的專業課尤其是專業實訓課難以按要求開足課時,再加上深層次的校企合作還未建立,因此,中職教育的培養培訓水平普遍偏低。

三、改善策略

(一)開展技能型人才需求預測,打破專業建設的“信息盲區”

技能型人才需求預測,是確定及調整人才教育規模發展速度的重要依據[4],是中職教育走出專業建設“信息盲區”的有效途徑。技能型人才需求預測內容應該包括:區域產業發展的走勢,技能型人才總量預測,技能型人才專業結構比例預測、人才技術結構比例與規模預測等等。這些信息將有利于中職教育有的放矢地開設與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專業,找準專業建設的方向;有利于中職教育科學地調整專業結構與規模,確定重點發展的專業和緊缺的特色專業;也有利于學生及家長理性分析畢業后的就業行情,以較正確地選擇專業。

技能型人才需求預測要講究時效性與超前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亦指出“政府切實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那么,人才需求預測信息最好能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同時,只有這樣,預測信息才能與規劃一起較好地引導職業教育的發展。這需要政府部門間加強協調,立足服務企業轉型升級和促進經濟發展,充分重視技能型人才需求預測工作,給教育部門、學校及廣大群眾提供科學規劃、合理調整或準確選擇的依據。

(二)加強專業統籌規劃,杜絕專業建設的“違規行為”

專業的統籌規劃既指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基于各區域的經濟發展需求而制定的專業規劃及激勵措施,也指中職學校在區域大規劃下的自身專業建設規劃及配套舉措。兩者的協調一致來共同實現中職教育專業建設的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貫通。

作為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政策引導。首先要明確各地中職學校建設和發展的目標。根據國家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精神,每個縣(市、區)重點辦好1至2所骨干中等職業學校,對欠發達縣(市)骨干職業學校建設給予必要的扶持,形成職業教育的品牌和競爭力。對規模小、辦學條件差的職業學校,要有計劃地進行“撤、并、轉”,擴大職校規模,優化職業教育資源,從而提升職校的培養能力。其次要根據人才需求的狀況,運用省重點專業、特色專業評審等項目杠桿,設置專業及招生計劃報批制度等手段,積極支持鼓勵人才緊缺專業的建設,科學調整市場需求過剩的專業。如扶持與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相關的專業,重點培育加工制造類、旅游服務類、輕紡食品類專業,加快調整信息技術類、文化藝術類、教育類等市場需求過剩的專業。作為中職學校亦要做好專業規劃,確定學校的重點發展專業,新設專業或撤銷專業,并制定專業發展的配套計劃,如本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本專業師資培養計劃、本專業課程建設計劃、本專業實訓基地建設計劃等等。克服專業建設的隨意性與盲目性,做到專業建設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教育教學規律與專業建設規律,確保專業建設科學穩步推進。

(三)深化與行業企業的合作,改善“專業不專”的現狀

深化與行業企業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使中職專業建設根植于行業企業的土壤,以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為基本依據,提高專業建設的水平,不斷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教育部關于充分發揮行業指導作用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指出,“行業是建設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力量”,“要依靠行業相關專業優勢,充分發揮行業在人才供需、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專業布局、課程體系、評價標準、教材建設、實習實訓、師資隊伍、企業參與、集團辦學等方面的指導作用,促進行業在職業學校專業建設和教學實踐中發揮更大作用”。

因此,深化與行業企業的合作,要圍繞解決專業課程無特色、專業教師動手能力不強、學生專業不專等問題,有針對性的選擇與設計合作的項目領域,尋找合作的途徑。首先,要創造條件激勵教師進入行業企業,成為行業的一員,積極參與行業交流、行業標準制定等活動;直接參與技術開發、技術轉化與技術改造等[5],從而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與企業素養。其次,也要創造條件吸引行業企業行家、專家進入學校,使他們成為學校專業建設的骨干力量,積極參與專業發展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的制定和專業課程體系、專業課尤其是實訓課教材的建設等,既使學校的專業建設水平得到切實地提高,也讓行業專家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得到很好地傳承與發展。第三,要吸引企業進駐學校,便于師生在校園中就嘗到企業技術、文化等“味道”,也便于職校學生與企業員工工學結合常規化的開展。因為,實踐證明,常規化、制度化的工學結合工作是能讓學生學到真正崗位本領、提高育人質量的有效途徑[3]。第四,要激勵學生走進企業。除了見習、頂崗實習之外,更要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搜集企業的亮點、問題或項目帶回學校,與同學老師一起研討。從而讓學生在搜集中學會思考,在研討中學會鉆研,在思考與鉆研中提升能力。

(四)拓寬社會培訓范圍,提高專業服務能力

技能型人才難求已成為人力資源市場需求不爭的事實。人力資源市場供求顯示,對高中以上學歷的求人倍率為1.06,對有技能和專業技術職務等級的求人倍率為1.86。兩者對比可以看出,對用人單位來說,在技術與學歷兩者中,更看重的是求職者的技能、技術。因此,大學生回爐培訓、職工崗前培訓、預備勞動力培訓、農村勞動力培訓等社會培訓在社會上有了廣泛的需求。于是,作為肩負著高中段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雙重使命的中職教育,在當前這個經濟轉型升級的特定歷史時期,其社會培訓,尤其是職業技能培訓的使命自然被突顯出來。從另一角度說,中職學校開展社會培訓,也有助于準確地了解社會需求,促進自身做強做大,也有助于增強中職教育吸引力,提高中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因此,社會培訓已成為了培育中職教育新的增長點。

中職學校要抓住機遇,拓寬培訓市場,積極開展社會培訓,尤其是職業技能培訓。首先,要擴大培訓對象,多形式開展面向企業職工、退役士兵、新型農民漁民、進城務工人員、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預備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其次,要根據社會需求設置培訓項目,完善培訓課程,豐富培訓內容,不斷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第三,要提高培訓質量。因地制宜地推進訂單培訓、菜單培訓、定向培訓、定崗培訓、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種培訓模式,以使受訓者基本能獲取初級技能或技術證書為目標,使一部分受訓者能獲取中級乃至高級的技能或技術證書為追求,切實提高培訓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合群,左超.高職校企合作專業建設聯動機制的構建[EB/OL]..

[2]儲朝暉.走出高職專業設置的圍城[J].教育與職業,2008(04):62-63.

篇(4)

根據商務部統計,2009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777億美元,同比增長37.3%;新簽合同額1262億美元,同比增長20.7%。截至2009年底,我國對外承包工程累計完成營業額3407億美元,簽訂合同額5603億美元。2009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22個國家和地區的2283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其中非金融類對外投資433億美元,同比增長6.5%。截止2009年末,我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2200多億美元。

2009年我國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89.1億美元,同比增長10.6%;新簽合同額74.7億美元,同比下降1.2%;我國境內對外勞務合作營業額達到48.7億美元,同比增長26.5%,占我國對外勞務合作營業額的比重則上升到54.69%;而我國對外勞務合作國外項目營業額開始下降,達到40.38億美元,比2008年減少了1.67億美元,同比減少3.98%。2009年,全年派出各類勞務人員39.5萬人,同比下降7.5%。2009年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77.8萬人,同比增加3.8萬人。截至2009年底,我國對外勞務合作累計完成營業額648億美元;合同額674億美元;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502萬人。

二、當前我國對外經濟合作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對外承包工程以亞非市場為主的傳統格局繼續鞏固

2009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以亞非市場為主的傳統格局繼續鞏固。從完成營業額的情況來看,亞洲和非洲地區分別占51.2%和36.2%,兩大洲營業額占全國營業總額的比重由2008年的86%上升到87.4%。此外,拉丁美洲市場完成營業額36.4億美元,同比增長21.3%,占營業總額的比重4.7%;歐洲市場占4.1%;大洋洲市場占2.6%、北美洲市場占1.2%。

(二)對外承包工程行業國別市場進一步呈現多元化

2009年,我國與36個國家新簽合同額超過10億美元,較2008年增加了10個國家,其中伊朗114億美元、委內瑞拉以96億美元的業績位居前兩位。新簽合同額排名前十位國家的累積合同額為604.1億美元,占新簽合同總額的47.9%。完成營業額超過10億美元的國家21個,同比增加了8個,其中在阿爾及利亞和印度兩國完成營業額均接近60億美元。

(三)對外承包工程項目規模不斷提升,大項目繼續增加

2009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的新簽合同金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有440個,較2008年增加了93個,合計金額1017億美元,占新簽合同總額的81%。其中上億美元的項目240個,同比增加了45個。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承接的第納科一阿納科鐵路項目和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承接的Hormuz煉廠EPC項目,合同額均超過了70億美元;山東電力基本建設總公司簽下的印度WCPL6x 600MW燃煤電站和上海振華港口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海上采油鉆井平臺等項目,合同額突破20億美元。

(四)對外承包工程項目由傳統的施工承包向高端的業務模式發展

為應對日趨激烈的行業競爭,企業積極轉變傳統的施工承包業務模式,不斷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在不斷提高施工承包水平的基礎上,向高端業務領域邁進。2009年,企業承攬的EPC(設計一采購一施工)項目明顯增多,合同額較大的項目,尤其是上億美元的大項目,幾乎都是EPC總承包的形式。一些有實力的企業抓住市場調整的機會,積極嘗試BOT(建設一經營一轉讓)、PPP(公私合作關系)等帶有投資性質的業務模式,探索產業升級道路。

(五)對外承包工程項目的專業領域多元化發展

從2009年新簽合同額分布來看,中國對外承包專業領域分布更為多元化,交通運輸為298.2億美元,占比23.6%;房屋建筑業,達248.6億美元,占比19.7%;電力工業達231.9億美元,占比18.4%;石油化工業達171.6億美元,占比13.6%;電子通訊業為92.6億美元,占比7.3%;制造業及加工業為91.3億美元,占比7.2%;供排水業為32.3億美元,占比2.6%;礦山建設為14.7億美元,占比1.2%;其他行業為80.4億美元,占比6.4%。

(六)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實力大大提高

中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繼續提升,海外業績進一步增長。2009年,我國50家內地企業入選美國《工程新聞記錄》(ENR)225家最大國際承包商行列,雖然今年入選企業較2008年少了1家,但企業平均營業額達到7.14億美元。50家企業合計完成海外工程營業額357.14億美元,同2008年相比增長57.4%,占225強總營業額的比重為9.15%,同比增加1.8%,國家綜合排名從2008年的第七位上升至2009年的第四位。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新簽合同額75億美元高居“2009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新簽合同額前五十名的企業”榜首。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65.42億美元成為“2009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最多的企業”。為了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提高業務能力的同時,更加注重環保、公益事業的發展和相關方利益,更加重視社會責任,努力促進東道國經濟長遠發展,從而塑造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七)對外勞務合作地區市場受到不同影響

2009年我國對外勞務合作在亞洲和非洲市場完成營業額有所增加,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在歐洲和北美市場出現大幅下滑。亞洲是我國最大的對外勞務合作市場,由于亞洲市場經濟復蘇的帶動,2009年市場年營業額33.6億美元,同2008年相比略有增長,占我國對外勞務合作國外業務營業額比重的83.21%。2009年由于我國對非洲工程承包完成項目大幅增加,對非洲工程項下勞務合作業務迅速增長,非洲成為我國對外勞務合作的第二大市場,2009非洲市場營業額同比增長37.93%,達到3.37億美元,占比為8.35%。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歐洲和北美勞動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勞務進入壁壘普遍提高。受此影響,2009年我國在歐洲市場的對外勞務合作營業額同2008年相比下降55.13%,僅為

2.32億美元,占比為5.75%。北美市場繼續呈現下滑趨勢,2009年營業額0.42億美元,同比減少0.11億美元,占比1.04%。美國市場2009年營業額為0.29億美元,同比減少23%,占比0.72%;加拿大市場2009年營業額為0.1 3億美元,同比降16.9%,占比0.32%。

受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的影響,我國向對外勞務合作主要市場的派出人數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據日本國際研修協力機構有關資料顯示,2009年經由該機構統計接收的中國研修生共40861人,同比減少14028人,同比F降25.56%;接收中國技能實習生共47539人,同比減少2432人,同比下降4.87%。韓國市場除漁工合作外基本限于停滯,雇傭許可制下勞務合作尚未啟動。新加坡市場也出現了較大程度的下滑。德國廚師僅派出400余人。外派海員也呈下降趨勢,2009年末在船人數39247人,同比減少4333人,降幅10%。

(八)工程項下勞務派出大幅增加

商務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外派各類勞務人員394833人次,其中工程項下外派各類勞務人員214208人次,占全部外派勞務的54.25%。工程項下勞務外派人員僅包括我對外承包工程項下外派勞務人員,未包括以純勞務形式外派的建筑勞務,如包括這部分建筑勞務,工程項下外派勞務占整個勞務外派的比重還將上升。

(九)對外投資:并購類投資為主要方式,資源類投資為主要內容

2009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對境外進行的直接投資中,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達433億美元。其中,并購類投資累計175億美元,占同期投資總額的40.4%。據韓國最大的市場咨詢和會汁公司森貞KPMG集團發表的國際企業并購(M&A)市場調研報告分析,中國企業同外并購投資規模逐年迅速擴大,為企業今后快速發展和高速增長創造了條件,同時為擴大國外市場打下了良好基礎。為了保證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能源和礦產品的進口渠道,中國企業加人了對能源和礦產品企業并購,如中石化以72.4億美元收購瑞士石油企業Ad-dax,是迄今為止中國公司進行海外油氣資產收購的最大一筆成功交易;中國石油成功收購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權;中國2009年在礦業和金屬業方而的并購交易額為161億美元,占全球該行業交易總額比重為27%。

三、我國對外經濟合作存在的問題

(一)國際發展環境日趨復雜,我國工程承包企業的國際工程管理和運營的能力較低,將面臨許多新的課題和挑戰

盡管經歷了金融危機并保持較快的發展,但中國承包工程企業在施工環節中參與規劃、投資、運營、管理的能力還較低;融資困難仍然是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瓶頸,政策性、商業性融資機構的機制尚不健全,中小企業很難得到資金支持。隨著我國工程企業參與國際化項目的增多,我國企業已成為各利益集團關注的焦點,企業的經營越來越受到國家間利益的博弈、國力的角逐、資源和市場的爭奪、文化和觀念的差異等種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對外承包工程企業面臨的發展環境日趨復雜,這將不斷給企業提出新的課題和挑戰。

(二)境外勞務糾紛問題依然明顯

據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統計,2009年共發生境外糾紛事件111起,涉及勞務人員7322人。其中規模較大的是羅馬尼亞勞務糾紛事件,2000多名建筑工人因雇主拖欠工資等原因罷工并多次向我駐羅使館請愿。境外勞務糾紛事件的原因復雜、使用法律難以界定,往往需要動用大量行政、外交資源等措施加以解決。在這些勞務糾紛中,工程項下勞務糾紛占相當大的比重,應引起高度重視。

(三)對外投資缺乏長遠規劃。有待進一步法制化管理

雖然制定了對外投資的相關鼓勵政策,但缺乏對外投資長遠規劃和政府支持。對外投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是企業的市場行為,又是國家利益的體現,它不僅僅是一個企業或幾個企業的事情,它需要國家的統籌規劃及有關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四)企業管理人才短缺影響對外投資

在我國對外投資中,高素質、熟悉市場、精通外語和管理的國際化人才越來越成為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制約,這些人才將在未來成為影響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活動進展的重要因素。找不到合適的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已經成為我國企業對外投資進程中面臨的一大新問題,正在影響公司海外業務的發展。

(五)缺乏完善的咨詢服務體系

由于政府各部門各自為政、疏于交流合作,政府相關部門向企業提供的海外市場信息零星過時,不具完整性、時效性和權威性,很難滿足企業的要求。中介機構缺失,能對企業的海外業務進行政治環境、社會文化、法律、經濟、財務和安全等方面提供咨詢的機構更是嚴重不足。企業獲取有效信息十分困難,亦很難做出迅速正確的投資決策,甚至會因投資失誤而蒙受巨大損失。

四、對我國對外經濟合作的建議

(一)提高我國工程承包企業的國際工程管理和運營的能力

我國工程承包企業在做好現有的施工承包業務同時,應該不斷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承攬EPC(設計-采購-施工)項目,BOT(建設-經營-轉讓)及PPP(公私合作關系)等帶有投資性質的業務。探索產業升級之路,向高端業務及高附加值領域邁進。中國企業應當深入到規劃、投資、運營、管理等領域,提高國際工程管理和運營能力。同時要更加注重社會責任,努力促進東道國經濟長遠發展,展現國際化高水平企業的良好形象。

(二)合理解決境外勞務糾紛問題

應當引導我國勞務人員增強法律意識,采取正確的途徑來解決糾紛問題,堅決抵制國際的引誘和煽動,維護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各相關部門應該幫助我國勞務人員鑒別境外雇主資質,明確簽訂合同需要注意的問題,采取相應措施規范中介機構,并且加強監督管理,以達到減少境外勞務糾紛的目的。

(三)加強對外投資長遠規劃與法制化管理

上一篇: 民營醫院醫生工作計劃 下一篇: 經濟學院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做天天吃中文 |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69 | 日本综合AⅤ精品视频 | 亚洲午夜高清国产 | 日本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国产一线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