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4:55: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八年級下冊英重點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關注學生的英語學習認知發展需要,多創設豐富的思考情境,引導學生在主動質疑思考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感知體驗。由此可見,通過留白的方式來活化課堂教學過程,一方面能使得課程教學充滿探究氛圍,讓他們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獲得語言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合作探究能力,使得他們在彼此協作的過程中提高英語表達綜合運用能力,滿足課程學習的發展需要。
一、導學案留白:引導學生閱讀質疑
運用導學案的方式創設各類思考題目,能使得學生在有針對性認知感悟的過程中主動閱讀和質疑,將認知轉變為質疑積累運用。導學案的運用,使得學生在有效發現自己學習問題和不足的基礎上,更有利于他們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幫助他們獲得更全面的感知,以此滿足他們的探究好奇需要。
導學案的運用,能針對學生學習問題進行有的放矢的引導,讓他們的感知更豐富。例如,在譯林版八年級下冊Unit 2“Travelling”的Reading A“A trip to Hong Kong”教學中,可要求學生在整體閱讀感知的基礎上,圍繞“The history about Hong Kong”和“The beautiful and wonderful place in Hong Kong”,建議學生從文章中找出相應的表達信息。同時也可設計如下的思考題目:How does the author introduce Hong Kong for us? Where do you want to visit in Hong Kong?通過導學案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閱讀和主動質疑。
在導學案運用和指導過程中,應該根據文章閱讀要求和表達主旨大意,設計一定的理解性思考探究題目,讓學生有更全面深刻的感知體驗。在設計中,搜集學生的閱讀學習認知問題,梳理形成一定的思考知識,讓學生在主動接受的過程中更好地主動探究。設計的思考題目應該具有多元化和差異性,讓學生能夠針對自己的問題和不足,主動思考和積極交流,幫助他們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思維,有效針對問題進行相互協作,讓他們在探究中獲得全面感知體驗。
二、任務題留白:幫助學生互動探究
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引導他們在主動思考和深入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感知體驗,使得他們掌握更為豐富的語言表達技巧。通過創設任務來設計留白問題,能使得學生在彼此協作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養成積極探究的良好習慣。
創設相應的任務話題,以此為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有利于他們獲得深刻的理解感知。例如,在八年級下冊Unit 6“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教學指導中,可根據文章表達的主題,設計“What are characters about ORBIS doctor’s work?”“What are you going to say with ORBIS doctor?”開場性思考題目,引導學生通過同桌交流的方式找出相關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可要求學生就“How do you want to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What do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等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產生更深刻的感知印象,幫助他們增強整體理解感知。
創設任務留白,使得學生有針對性地發現自身學習問題,給他們提供更廣闊的互動交流空間。結合課程知識難點,突出重點呈現和難點化解,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理解,運用多樣化方法予以探究。重視任務的多元化和發展性,讓學生在深入思考的過程中有所發現。鼓勵學生通過同桌互問、小組提交、師生對話等方式主動深思和探索,不斷激發學生的認知感悟。任務的多元化和合作多樣化,更能夠使得學生形成有效合作學習動力,幫助他們增強感知。
三、拓展性留白:提高學生語用技能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嘗試運用拓展的方式引導他們進行思考,能使得他們帶著認知思考的激情和主動探索的動力,主動嘗試和大膽表達,以此幫助他們獲得更全面的感知印象。拓展性留白,使得學生在主動運用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
拓展性留白設計,能使得學生有針對性地回顧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學習感知,在反思學習認知過程中收獲。要求學生嘗試運用多元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思考過程,便于教師發現問題癥結所在,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方法。多運用口語交流、寫作展示、朗讀展現等方式,豐富學生的認知思維情感,讓他們在不斷表達中體味教師留白的良苦用心。學生在拓展留白中的嘗試,能使得他們在主動融合學習感知的基礎上,更積極主動地運用。
由此可見,留白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補白,讓他們在屬于自己的思考空間內主動交流和積極合作,增強認知體驗和感悟。為學生創設自由和諧情境,鼓勵他們在積極思考、質疑探索和互動協作的過程中大膽嘗試,有利于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能,主動融入課堂,提高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農村中學新課程改革的現狀分析
新課程改革在其他省份、地區開展已有時日,而我所處的漳州市除市直、薌城區、詔安等幾個縣區于2002年開始實行新課程改革外,其他縣都于2004年秋季開始使用新教材,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新課程改革。然而目前在校七、八年級的學生在小學階段使用的是舊教材,是在舊教材體系下度過的,在學習方法與學習理念上與新課程改革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生動手參與能力差、綜合知識匱乏、學習自主性差等。而數學新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是:通過義務教育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⑴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⑵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⑶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⑷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通過比較目前農村中學學生的現有狀況與新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可以明確體會到在農村中學開展新課程教學對于教師、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據我從多方面了解:現在,歷時多年的新課程改革在不少地方正進入一個高原時期。任何事物的發展軌跡都是呈螺旋形的,當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出現高原現象是正常的。但應該從多方面分析、查找原因,總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1 認識的偏差與慣性的結果。新課程改革雖然已經實行十來個年頭了,但不少教師并沒有真正理解課改的本質精神,他們只是從形式上感覺到新課程改革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沒有真正理解新課程改革所要求的“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的過程”的含義。因此在課改實行一段時間后,新鮮感過去了,覺得課改與過去教學似乎沒有太大的差別,在慣性的作用下,又走回了老路。
認識的偏差也導致把外在形式當作改革的目的的本身。當然,教學形式的變改是必須的,而且是改革深入的開始,一概否定教學形式的改革是不對的,這種否定必然阻礙改革的開展。但是如果僅僅滿足于教學形式或課堂形式的變化,把這種變化誤認為是改革的目的,則同樣會使新課程改革淺嘗輒止或誤入歧途。那種課堂教學形式化和僵化地搞所謂的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的傾向,就是沒有真正理解課改實質而產生的。
1.2 學生考試特別是升學考試還是教學的指揮棒,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各種評價制度、評價方法、評價內容沒有實現根本的符合新課程改革精神的改革,卻要求教師轉變思想,這是非常困難的事。為了對付升學考試,有的學校專攻語數英三科,有的甚至放棄一些考查科目,綜合素質評定更是人人優秀的無效評定。在這種情況下,教學出現“返祖現象”就不值得奇怪了。
1.3 教師評價缺乏科學的可行的制度和方法。目前依據新課程改革要求制定并且實行的教師評價制度,似乎還非常少,多數地方對教師的評價還是以升學率作為主要依據,社會如此,領導如此,學校也不得不如此。作為教師,又豈能無視年年的考核和方方面面的評價而無動于衷呢?
1.4 教研缺乏專業引領,缺乏持續的專業培訓。應該說,新課程改革激發了廣大教師的教改、參訓、教研、課堂改革教學的熱情,但實行一段時間后,由于缺乏專業引領,教研只在低層次上徘徊、重復,教師們的上述幾種熱情也就慢慢冷卻,效果自然也就差了。
1.5 缺乏持續的經費投入。由于經費不足,一些地方的課改活動難以為繼,教研次數減少,周期變長,形式單調,其他的諸如教具添置、現代教育技術的升級、必要的外出培訓,更是無法實現了。
2 新教材分析
那么,新教材的新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呢?我所在的地區采用的是北京師范大學的版本。北京師范大學初中數學教材的編寫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據,主要有以下特點:
2.1 更為關注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而不只是純粹的操作
數學學習更多地是一種理解性學習;學生對事物的理解有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按照既定的程序進行操作是數學學習中必要的步驟,但遠不是最終目標;許多操作性活動(包括物理操作、運算)有助于學生對相關數學內容的理解。如:空間觀念的發展,圖形性質的認識,隨機性、等可能性、概率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例函數。教材將函數內容的學習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1)經驗型理解
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感受變化過程、“對應”現象;嘗試探索變化規律的活動;經歷研究函數基本性質的過程;嘗試根據函數的基本物征做預測的活動;為后續的函數學習打基礎這些方面在七年級上冊的第3章、七年級下冊的第6章等章節中都有。
(2)形式化理解
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從事函數內容的實質性學習:理解函數的基本概念(自變量、定義域)和相關的性質;借助函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基本途徑是從對具體的函數(一次、反比例、二次等)研究開始,深入到一般的層面。這些方面在八年級上冊的第6章、九年級上冊的第5章、九年級上冊的課題學習、九年級下冊的第2章等章節都有體現。
(3)結構化理解
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不同函數之間的聯系;函數與其他數學內容的實質性聯系,進而構建函數在初中數學知識系統中的地位。這些方面在八年級上冊的第7章、八年級下冊的第1章、九年級下冊的第2章等章節都有體現。
2.2 讓學生學會推理、證明,而不僅僅是能夠證明一些具體的數學命題
(1)數學學習有助于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其實質是數學推理的學習能夠有助于人們進行合理、有效的推理活動。嚴格說來,全書都體現出這樣的想法。
(2)數學推理的學習包括對推理過程的理解、把握(了解命題的含義、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等),以及準確地表達推理(證明)的過程。
(3)數學推理的學習不能等同于數學證明的學習。數學推理有多種形式,數學證明則物指具有公理化意義的邏輯證明。
(4)關注數學證明本身的學習,而不僅僅局限于學習怎樣證明一些物定數學對象的性質。數學 證明本身的學習包括:
---獲得或質疑需要證明的命題;理解命題的結構,物別是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邏輯聯系;獲得完成證明的基本策略。這些方面在八年級下冊的第6章、九年級上冊的第1、3章等章節都有體現。
---數學證明與公理化。讓學生在學習數學證明的過程中體會公理化的基本含義;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形式化的數學證明。
因此,確切地說,對于數學證明的學習,與以往的教材相比,教材的要求是加強了,而不是削弱了。
2.3 關注基礎,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眼前的分數學
(1)學生應當在義務教育階段打下的數學基礎主要有哪些?按照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目標的基本定位,每一個學生在數學方面應當得以發展的知識和技能是多方面的,它們與100年以前,甚至50年以前的含義都是不一樣的。
(2)基礎的形成不能“畢其功于一役”。基礎的形成應當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階段性目標與終結性應當明確區分。例如:
數的計算---七年級上冊第2章的處理,第2章與其他相關章節的聯結性目標;技能的形成不應當采用“畢其功于一役”式的方式。
讀統計圖表---了解數據、讀懂統計圖表中所蘊涵的信息、根據問題的需要處理數據、依據數據結果做統計推斷。
(3)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與其數學學習成就之間不存在本質性沖突。數學學習對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多地依賴于他們對相關知識、方法和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水平。學生在這一方面的發展需要時間并經歷一定的階段。
學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與其數學學習成就之間不應當存在本質性沖突。學生的數學成績更多地與數學學習評價相關。
2.4 遵循人的認識過程而不是簡單地依照邏輯程序展開教學
(1)個體對事物的認識在總體上與人類對它的認識相一致;成熟的數學內容及其結構是人類歷以千百年的實踐與思考而構建的,不可能一次性完完全全地傳遞給學生。
(2)具體、形象、操作是認識發展的必然之路,但不是目標。例如:七年級上冊第1章的從“先做一做,再想一想”,到“先想一想,再做一做”;概率的認識。
(3)嚴謹是相對的,抽象是不斷發展的指數運算;幾何定理。
(4)結構是人為的,相對結構本身而言,我們更應當關注結構的形成過程。設計“回顧與反思”。
2.5 讓學生愿意親近數學而不拒絕數學
(1)有效的數學學習建立在學生對數學的思考基礎之上。
(2)現實的數學一定是簡單的、淺薄的數學?
(3)數學化是最有價值的事情--設計樓梯。
2.6 讓學生能夠用數學解決問題而不是僅僅會做練習
(1)大多數學生未來可能不思考數學,但他一定要能夠“數學地思考”;能夠模仿已有的形式解題是必要的,但能夠思考數學,用數學去解決問題更生要;熟練地用十字相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很重要嗎?(2)用數學解決問題具有豐富的含義。用數學解決問題既可以是用數學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也可以是解決數學問題,如九年級上冊的“課題學習”、凸多邊與凹多邊形。這里更多的是強調“做數學”的過程。
2.7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1)教材不能僅僅是經過教學法加工的數學知識結構。
(2)我們應當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與形成過程;問題情境一建立模型--求解--應用與拓展。
(3)設計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需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背景,基本的思維物征;學生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環境與技術等。
3 學校、老師、學生如何對待新課改
3.1 學校、老師該如何對待新課改
新課程提出了教學的新理新思維,它要求教師是學習型的老師、研究型的老師,要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鼓勵老者教師的教學方法創新,促進教與學的互動。這就進一步要求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基層學校,應組織教師積極開展探索適合本校實際的、使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教研活動,即實施校本教研。那么,該如何開展校本教研呢?
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專業研究人員構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體關系: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是開展校本研究和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三種不可或缺的力量和行為方式。
3.1.1 自我反思。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具有研究的性質。自我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校本教研辦有轉化為教師個人的自我意識和自覺自愿的反思行為,校本研究才有基礎,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
(1)教學前的反思是指憑借以往的教學經驗(如在準備一節以前教過的課時),對新的教學活動進行批判性分析,并作調整性預測,具有前瞻性。
(2)教學中的反思是指對發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及時發現、自動反思、迅速調控。這表現為一種教學機智(課堂上有個別學生提出類似玩笑的問題,能靈活應對;又如任教兩個班級,在上完一個班級后,上第二個班級的課時所作的教學調整;等等)具有敏感性。
(3)教學后的反思是指在某一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如上完一節課后,及時做好課后記等)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導下,去發現和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或者對有效的經驗進行理性的總結和提升。自我反思是教師把自已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 自已的教學觀念,反思自已的教學行為及教學效果;形成自已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使自已真正成為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主人。通過反思、通過研究,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 為,提高教學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動性、盲目性,提升教學水平。
3.1.2 同伴互助。校本教研強調教師在自我反思的同時,開放自已,加強教師之間在課程實施等教學活動上的專業切磋、協調和合作,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交換信息,彼此支持,共同成長。
(1)學校應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研討活動;教研組活動是教師之間相互合作,共同反思最主要的教學實踐,開展專題討論、集體備課、集體聽課和集體評價一般都應在教研組中進行。
(2)教師本人主動與教學伙伴進行研討,這種研討不拘時間,不拘地點,不拘形式,可隨時發生,也可隨時結束,并且是大量的。
3.1.3 專業引領。校本教研雖然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是在“本校”展開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內的教師力量,因為校本教研是要在一定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研究,缺少科學的、先進的理念引領,就可能困于實踐不成熟、不正確、不科學。那么,怎樣才能做好專業引領工作呢?
(1)通過網絡、報刊等,教師自覺學習,吸收先進的教學理論,并運用于反思和互動和教學活動之中。這是教師從教書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經之路。(2)通過專家、學者的教學現場指導或學術專題報告等,指導學校的教改實驗和推行研究者的實驗成果。
(3)學校通過組織開展“請進來”與“走出去”的校際間教學教研交流活動,進行教學觀摩研討,使參與的老師受啟發。實踐證明,專業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備課、聽課、主課、評課等,對教師幫助最大。
要更好地開展新課程改革,我認為最為迫切的應該是盡早建立科學的、符合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教師評價制度。要使課改具有自行發展的動力,必須把關注的重點和改革措施放到教師方面來。盡管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無疑是主導。沒有教師的教改積極性,根本談不上教改。在提高教師課改積極性方面,過去通常注重的是組織學習,轉變思想,樹立新的觀念,這是必須的,但這種做法的效果不一定持久。道德的自我約束,可以使人群中的中堅分子保持其先進性,但對于多數人來說,就不大容易了。一個好的制度,可以使壞人也懼于制度的懲罰而不敢做壞事;而沒有一個好的制度約束,好人也可能隨波逐流。這是公認的道理。所以,要使課改獲得自我發展的動力,獲得持久的動力,關鍵點在于的一套科學的教師評價制度。
3.2 老師、學生該如何對待新課改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什么能力?學生應當如何配合老師的教學呢?從建構主義的角度來看,數學學習是指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在數學活動中,學生與教師產生相互作用,形成了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發展了情感態度和思維品質,如果不懂得學生能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不考慮學生作為主體的教,不會有好的效果。
3.2.1 關于學生主體意識
學生的主體意識,如果用較為通俗的理解,可認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用“發現者”的眼光與意識去發現知識的來龍去脈并把它接受下來。在這一點上,古今中外均有異曲同工的說法。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興趣是學習的最好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我認為有一項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務,這就是不斷地扶植和鞏固學生想要成為發現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專門的工作方法來實現他的愿望”。
3.2.2 為什么要注重學生的主體的培養
素質教育的一個基本理念是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合作的能力、創新的能力、實踐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而學生主體意識的樹立是根本。
傳統課程只重視了教師怎么教,把傳授知識作為第一目的,教師成為教授數學知識的工作,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學生淪為數學知識的“接收器”,教師與學生也淪為“分數的奴隸”,忽視了學生是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和過程獲取知識的,而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我們知道,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以自己原有的經驗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構建自己的理解,原有的知識又因為新經驗的加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學習并不簡單是信息量的積累,它同時包含由新舊經驗的沖突而引發的觀念轉變和結構重建。因此,學習過程是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這個過程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給予相當的重視和尊重。應當考慮,在某一個知識方面,學生已經積累了哪些生活經驗,現實生活中哪些經驗可以作為本次教學的鋪墊,讓學生從事哪此實踐活動可以活化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等等。
眾所周知,傳統的數學教學以傳授知識為已任,學生只是機械地模仿教師解題的一招一式,要學習的知識總是被老師突然地放在了學生的面前,這樣一來,學生哪有時間和空間去操作、觀察、猜想、探索、歸納、類比、質疑……,而如果向學生預示解決問題的方法乃至結論,將有礙于學生積極的思維,有礙于學生的自己建構知識,更別滲透說數學文化,培養人文精神。而這與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相抵觸。
現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認知雖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他強調,教一個人某門學科,不是使他把一些結果記錄下來,而是要使他參與把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成重要的。
3.2.3 在數學教學中該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促進有意義的學習,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呢?
在數學教學中可以把知識分成幾塊如:概念教學、公式定理教學、復習教學。那么,在教學中具體應怎么辦呢?(1)概念教學中的主體意識
在概念教學中,通過向學生提供知識形成過程中的若干前提條件,包括準備階段過程中的一些比較粗糙的意念,工具及方法,組織學生從知識的整體出發,從共性出發,從特點出發來討論、辨析,互相啟迪,從而由學生自己來選擇定義方式,探求判定方法,確定分類的形式等等。使學生的思維更開闊,課堂更活躍,同時也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使知識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如在七年級(上)第三章“同類項”概念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從名詞的含義入手,理解同類項的含義,特別是“同類”兩個字的闡釋,接著給出幾個式子,如(1)Y與8Y(2)-2X2與X3(3)X2Y與XY2(4)-3與X(5)-5與1000(6)a2b與a2bc(7)-2x2與5x2,讓學生憑直覺思維推測哪些是同類項,哪些不是。然后在教師肯定學生判斷正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同類項概念的本質,教師能過提供準備材料、精心設計數學問題、創設思維情境、增加知識的探索與形成過程,以增加學生思考、探索與嘗試的體驗,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需要,將原本枯燥無味的概念教學變得鮮活起來。
(2)公式定理教學中的主體意識
在公式定理推導的教學中,由于受教材篇幅和結構體系的局限,書上有些定理、公式末給出嚴格的證明,有的是直接認定,有的在表述之后就另以引用,往往省略了探索過程,這樣學生學到的只是現在的、死的結論;如果教師能帶領學生通過“擬真的”發現,模擬數學家的思維活動,重視數學公式定理的發展規律,還原知識的形成過程,規律的發展過程和思維的探索過程,這無疑將極大地激發學習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體現教學中的主體意識。
如在冪的乘方教學中,在復習了一些準備知識之后,教師先列舉一些式子讓學生計算。如82、93、252在學生算出結果后,再問(2×3)2,(3×2)3,(5×2)2怎么算?然后又引導到(am)n的計算問題上來。經過學生思考、分析、討論之后,便能正確地歸納出冪的乘方的運算公式。這樣一來,使學生參與整個知識的發現過程推導過程,經過實踐,他們認識了公式的結構,掌握了公式的推導,熟悉了分工的應用,從而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分析綜合、推理證明的能力。
(3)復習練習中的主體意識
由于受到課本知識結構、學生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制約,所以在平常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結構是相對零亂的,缺乏條理和有序,因此在復習教學中,注意引導不斷整合其認知結構,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形成一個條理化、有序化和網絡化的有機體系。
學生通過參與知識系統全面的整理與疏通,強化了對知識的理解,發展了認知結構,并經過分析對比、歸納總結和推理論證等教學實踐活動,重構網絡體系;形成知識系統;清晰解題思路;掌握規律方法;突破疑難癥結;克服薄弱環節,由此達到鞏固、加深和提高的目的。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逐步完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教學活動的指導應逐步簡化,逐步放手,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解決,培養教學意識,構造數學模型,提高數學想象,誘發創造動機,把數學嵌入活的思維活動之中,并不斷在學數學中、用數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方法,形成思想,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之,新課程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也并非學校或是教師或是學生單方面的事。它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一段時間的摸索。筆者此文只是一些淺顯之見,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將會力求改進、力求完善。
參考文獻
復習課是對一段時間內所學知識進行復習的課堂,因為復習內容均是已學過的知識,所以多數復習課教法單一,常常是“填鴨式”的滿堂灌,或將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重復,學生參與性不強,課堂氣氛沉悶,復習效果因而不理想。歷史復習課更是如此,如何讓學生愛上歷史復習課,提高復習課的課堂效率?這里談談筆者日常復習課的一些做法:
1 構建知識框架,讓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課堂教學
法國數學家笛卡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學習有其自身的規律,光靠“死記硬背”、“拼時間”是不行的。新課改理念下,課堂的功能變了,課堂不僅是知識技能的訓練,更是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掌握。復習課同樣如此,有效的復習絕不是對知識進行再次講解,而是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多個器官——耳、眼、口、手,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活動參與到復習中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覺得歷史復習課并不枯燥,學習歷史有法可循,日積月累就會對歷史復習課產生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一些學生,他們確實非常努力,恨不得把教師講的每句話都記下來,但他們不會整理知識,沒有歷史的思維方法,所記憶的知識零散而不成系統,非常容易忘記。最終,他們雖然努力卻成績平平。對于這類學生,就需要教師教會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如何整理知識,形成知識框架,掌握歷史知識要素;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教師尤其要將自己歸納、綜合、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展示給學生,教會學生積極思維,將學習引向深入。
如:在復習《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中國近代史)時,筆者就引導學生先看目錄,整理出兩條中心線索: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反抗。這便是“樹干”。列強的侵略有、第二次、中日、、日本全面。這樣就“揪出”了“小樹枝”,再擴展到發生的背景、目的、導火線、經過、結果、影響……這樣就由“小樹枝”擴展到“樹葉”,既能喚醒學生對舊知的“再次訪問”,又能使學生融會貫通。這樣的知識框架的構建,強化了復習的系統性,同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掌握了自己梳理知識、構建知識框架的能力。用同樣的方法,學生能夠自己整理出另一條“樹干”——中國人民反抗斗爭的知識結構圖。教師將自己歸納知識的過程展示給學生,再要求學生自己解決同類問題,從而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提高了復習課的課堂效率。
2 比較對照,辨析異同,縱橫串聯,培養學生的能力
僅僅掌握基礎知識是不夠的,學生還要學會運用,能夠審題、解題。在全面掌握知識系統性的前提下,要教會學生重新組合教材,縱橫串聯,進行知識歸納。
如:《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中提到,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縱橫串聯:①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的史實;②臺灣與大陸的三次分離,兩次回歸;③我國對臺方針政策的變化;④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⑤阻止臺灣回歸的因素;⑥你對祖國統一有何認識?通過縱橫串聯,既鞏固了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又加深了對知識全貌和實質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同時,在歷史復習中,學生還需要學會比較對照、辨析異同。比較教學法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復習課中運用比較法可以對教材的重點內容進行前后貫通、中外交錯地復習指導,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比較、評價問題的能力。在歷史教學中,常用的比較法包括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
所謂縱向比較是指把發生在同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進行比較。此方法應用于復習,有利于學生找出歷史事件的差異,認識歷史發展的階段性和人類歷史不斷進步的規律性,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深層次的理解。如在復習美國近代史上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時,筆者先明確比較點:美國近代史上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都是美國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次戰爭皆因為發展資本主義而起,都以替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障礙為結局。它們是有著許多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
然后,讓學生采用“縱向比較法”比較兩次戰爭發生的根源、重要人物的作用、頒布的重要文獻、結果、性質、影響,區別出它們的異同。通過縱向比較,學生認識到了這兩次戰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各自所起的作用,理解了美國在近展史上不斷進步的規律,提高了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增強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從而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入了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學習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所謂橫向比較,是指把發生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同類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進行比較。在歷史復習中,橫向比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如在復習世界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內容中,筆者抓住各歷史事件的關聯,專門設計了專題復習內容《近代世界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對于近代主要國家英、法、美、俄、日等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進行橫向比較教學。通過對英、法、美、俄、日等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背景(原因)、過程、結果、影響、性質等進行橫向比較復習,加深學生對改革的認識,使學生認識到這一時期的改革體現了這個時代的特征,使資本主義制度逐步確立并發展起來,世界歷史步入近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始逐步形成。學生對世界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有了一個全面系統的理解和認識,從而使所學知識更加鞏固,理解更加深入,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技能,提高了學生理解、分析、概括、比較的能力。
3 面向學困生,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
提高歷史復習課的效率,不能僅僅將眼光放在特長生的身上,我們還要將目光聚集到學困生身上。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我們在課堂上必須關注學困生。平時,筆者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3.1 把補缺補差工作放在平時,變“亡羊補牢”為“防患于未然”。平時經常把學困生找來與他們談心,了解他們欠缺的部分,伺機給他們補缺補差。建立學困生糾錯本,要求他們把常錯的題目重新訂正在糾錯本上。這樣,到復習課時,他們就不至于拉下太多,復習課的有效性就可以得到實現。
一、語文綜合性學習促進語文教師提升專業素養
由于薄弱初中老師無奈地把時間和精力,大量地用在生管和應試上,所以對于自身知識的積累、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手段的多樣化等方面,往往無暇顧及。所以在本區優質校與薄弱校的師資交流中出現了這樣一種尷尬局面:有些優質校教師因無法適應薄弱校的學情,無法控制班級紀律,學生學習成績比以前更差了;有些薄弱初中老師輪崗到優質校教書,學生是很配合了,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力不從心,無法把課文內容挖掘得精深透徹,無法把教學手段運用得淋漓盡致。
馬洛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改進自己的沖動,一種更多地實現自己潛力,一種朝向自我實現或人性充分發展的沖動。”筆者認為,薄弱初中語文教師在保證教育教學工作平穩進行的前提下,應努力拓寬知識面,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提高授課質量,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滿足學生、家長、社會的需要。而如果薄弱初中的語文老師下定決心上好一堂綜合性學習課的話,那他在這一過程中將受益匪淺。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課主題豐富,有關于自然科學的,如《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奧秘》《科海泛舟》等,有關于生活的,如《這就是我》《我愛我家》《獻給母親的歌》等,有關于人類社會的,如《追尋人類起源》《世界何時鑄劍為犁》《讓世界充滿愛》等,有關于文學藝術的,如《戲曲大舞臺》《蓮文化魅力》《古詩苑漫步》等。并且就單一主題而言,信息量也是相當驚人的,如《探索月球奧秘》,就涉及到天文地理知識,涉及到古詩文的積累,涉及到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
而這門課程的特點又決定了,沒有現成的適合所有學校和班級的教材和傳統意義上的教案。因此想上好一堂語文綜合性學習課,首先,教師應具有豐富的知識、開闊的眼界。平時應積極擴大閱讀面,多積累資料,知識面不能局限在本學科上,更不能局限在本學科的課本知識上。要把這么豐富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得認真備課,要設計整體的活動方案,在活動方案中要對學習內容、目標要求、組織方式和時間分配等做出安排。得充分了解學情,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寫好教案。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的著眼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還應與學生多交流多溝通,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組織學生在課前做好準備,在實施活動課程過程中要向學生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條件,否則在課堂上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在授課過程中,要按嚴謹的步驟組織教學,精心安排好學生的各項活動,還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等教學手段的作用。課后還要了解學生對這堂課的評價,還要總結整堂課的得與失。以上工作中任何一個環節做不好的話,活動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因此,上好語文綜合實踐性學習課,大大拓寬了教師的知識面,有效地促進了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熟練掌握,提升了教師對各類教學資源的挖掘和整合能力,以及嫻熟的課堂駕馭能力、教學研究和探索能力、教學實踐的反思能力、人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有效促進薄弱校師資水平快速提升。
二、語文綜合性學習培養讓學生提升興趣,努力進取
本區薄弱初中學生不愛上語文課的原因主要有三種:一是覺得老師講課的內容枯燥無味;二是由于基礎太差而聽不懂或沒信心;三是由于家長管教不嚴,學生慣于玩耍疏于學習。對于這幾種厭學語文的學生,
文綜合性學習既可以激發和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效率,也可以讓他們更多地了解人生與社會,從而摒棄不良習慣,回歸常軌。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很多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是讓學生很感興趣的。如七年級上冊的《這就是我》和《我愛我家》、七年級下冊的《成長的煩惱》《我也追“星”》,這樣的活動課學生都有生活體驗,都有話可說,有文可寫,沒有“基礎”和“智商”方面的障礙,即使是成績很差的學生,也可能在活動中表現很出色,學習興趣自然就提高了。并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厭學學生對語文的認識也會有所改變。之前他們可能認為語文就是一些有關于文章、詩詞、作文之類的內容,甚至認為學語文就是為了考試,而現在他們認識到語文就在身邊,語文就是他自己,語文就是生活的點點滴滴,語文不僅關注字詞積累,關注閱讀,關注寫作,語文還關注個性、關注人生、關注社會,這樣的語文,他們怎么會不喜歡呢!
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僅貼近學生生活,還面向學生未來。如八年級上冊的《世界何時鑄劍為犁》《走上辯論臺》,下冊的《科海泛舟》,九年級上冊的《微笑著面對生活》、下冊的《腳踏一方土》。這些綜合性學習,有的是關于科學的,有的是關于人生的,有的是關于社會的,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學好語文對學好其他學科,對走好以后的人生路,對認識世界都是有益的。
語文活動課的教學內容往往涉及了語文應用的各個領域,特別是觸及最新和最實用的領域,并與一定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有較強的時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能夠彌補必修課課堂教學的不足,全面反映社會生活對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又能帶給學生具體生動的感受,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語文綜合性學習讓學生獲得成功與快樂
薄弱初中學生厭學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基礎空虛,閱讀量少,閱讀能力低,所以學起來吃力,成績低下,缺乏成功的快樂。而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通過橫向的、綜合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更好地解決問題的素養和能力;培養學生為主動性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而進行探究活動的態度;培養學生關心他人的情感與品德,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與快樂。
中圖分類號:G423.07
初中英語是一門打基礎、學入門的學科,高效的課堂教學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成長尤為重要。對構建高效課堂的探討,具有極大的教學實踐意義。
一、構建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策略
1. 高效課堂教學應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前提
學習興趣是最好的驅動力,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力,進行自主、高效的學習,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習效率。因此,高效課堂的搭建應該把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放在顯著的位置上,通過教師的調控,將各種教學內容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傳達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2. 高效課堂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重點
在課堂教學中,應避免傳統教學灌注式的教學方法,應在目前可采用的多種先進的現代教育設備的輔助下,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成主動的參與者,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教師要鼓勵探究性質疑,使課堂上處處閃爍著創造的火花。例如,仁愛版英語八年級下冊有這樣一個句子:The plants in Picture 1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those in Picture 2.學生對掌握其字面意思并不難,但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分析those的用法,引導他們透過其用法,提出可否用it,this,these,再鼓勵他們分析that在此類巨型中的運用。通過這樣的引導和分析,為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品質營造了更多更闊的學習前景。
3. 高效課堂教學應注重差異性教學
一個班級中的學生,在學習習慣、行為方式、思維品質和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現在學習需求和能力發展上也不盡一致。如何讓基礎薄弱、學習速度較慢的學生“吃得了”,又讓基礎好、學得快的學生“有東西吃”,是我們可運用差異性教學來解決的課題。
在實施差異性教學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獲得反饋意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相應層次的問題,看是否達到了預期的要求。其次,要針對每個學生的潛能進行富有激勵性的差異評價,使評價成為激發不同層次學生學好信息技術的催化劑。基礎好、進步快的學生,自信心比較強,對他們的評價要嚴格,不但要求他們能夠正確解答,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還要求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基礎差、進步慢、自卑感較強,應盡量地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用激勵的語言評價,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時常得到成功的喜悅。
二、構建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具體途徑
1. 善用語境教學,活用課堂互動
語境是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促進要素,在課堂上合理地創造語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提供大量互動的機會,讓學生能邊學邊用,讓學生感受到成功運用新學語言達到相關交際功能的成就感。具體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如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將課本本身蘊含的語境形象地表現出來,可以利用實物和場景進行對話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可以通過編制小游戲進行小組合作的模式來讓學生參入到教學場景中來,等等。
2. 力行高質量備課方案,追求適度教學
教師應該注重備課方案的質量,并在教學掌控過程中把握適度的原則。具體來說,要掌控好以下三個“度”:課堂密度、教學坡度、教學適度。課堂密度是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合理分配一堂課的時間,注意講練結合,注重學生興趣和情緒的調動,教學內容安排有序,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開口能力。教學坡度是指教學內容的安排應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到難,由舊到新,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教學知識點。教學適度是指教學過程中要適合好、中、差各階梯的學生,幫助學生共同進步。
3. 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
教師不僅應該引導學生學東西,更要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學東西。具體來說,要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利用推理、歸納等邏輯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教給學生正確的記憶方式,幫助學生進行課業的復習和預習工作,指導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倡導自主學習,及時幫助學生進行自我總結和評價,等等。
4. 采用合作學習機制,提高學習積極性
進行語言學習,課堂有限的語言應用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機制能為學生創造大量的實踐機會,并通過小組內的競爭,提高學習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初中階段,學生進行看圖說話(talking about pictures)一般感到很困難,如果在掌握了基本句子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為幾個人一組進行準備,這時,學生會你一言、我一語,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在吸取了其他同學的思想后,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務,用英語表達好自己的情感。
探討高效課堂的構建是一個長期的研究課題,隨著各種理論研究和實踐教學反饋的進行,高效課堂的構建必然會朝著深入和有效的方向發展。本文提出的四種方法——善用語境教學、提倡適度教學、引導學生學習策略的形成、采用合作學習機制,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比較好的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2-0218-02
1.教學模式的探究背景
最新的2011年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初中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義務教育階段最高級別要求是五級。其中對學生閱讀技能的要求有7個方面。這些主要包括了對篇章結構,語言表達,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考查, 其中,還特別提出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 15 萬詞以上。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歷年來的各級英語考試中,也都不斷提高閱讀理解的分值。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閱讀理解卻又是讓學生和教師都感到比較棘手的問題。大多數教師對閱讀教學的處理,更多的是側重于語法、詞匯、句型的講解, 往往忽視了對閱讀方法的培養,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與判斷能力的指導。學生方面存在的關鍵問題在于英語閱讀量偏少,絕大多數學生僅僅局限于課本中的閱讀篇目,或練習,試卷等出現的文章,極少涉及課外英語讀物。《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也把寫作納入到語言技能的目標中,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寫作要求,收集、準備素材,起草短文,使用常見的連接詞,簡單的描述人物或事件。但是,教師在寫作教學實踐中往往只重視語法、詞匯、句型的準確性,忽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以至于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寫作水平比較低,不會用英語表達,甚至有的學生放棄寫作。
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的現狀是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嚴重分離。絕大多數教師忽視讀與寫的相互促進作用,常常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孤立進行,這樣的教學模式就使學生逐漸失去閱讀興趣、降低閱讀效率,缺乏有效的寫作指導,減少了寫作鍛煉,無法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能力,從而較大地影響了英語整體教學成果。所以, 要改變這一現象,我們就要通過閱讀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來提高教學成效,從根本上解決閱讀與寫作的教學難題。
2.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2.1 語言輸入假設和語言輸出假設。美國應用語言學家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說認為,決定外語習得的關鍵是學習者接觸大量可理解的、有意義又有關聯的目的語。斯萬的輸出假設理論認為,成功的外語學習者不僅需要可理解的輸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輸出"。她指出"語言的輸出對語言習得也同樣有積極意義。"外語學習過程是一個輸入(視聽、閱讀)到內化(加工、記憶)再到輸出(說、寫、譯)的過程(張東正1999)。只有讓學生通過多聽、多讀來接觸和感知語言材料,達到一定的語言輸入量, 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對輸入的語言材料進行反復操練、運用,使之內化成自己的語言習得材料,最終以寫作輸出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
2.2 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許多語言學家對閱讀與寫作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大量研究,證明閱讀和寫作可以貫通一起進行教學。威都遜認為,學習者可以通過寫作來學習閱讀技巧,而通過閱讀來學習寫作的技巧。將閱讀與寫作教學進行有機結合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盛一英2005)。我國詩人杜甫提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這也形象地說明了廣泛閱讀和書面表達的相輔相成的關系。
3.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
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就是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把語篇結構的分析、語言知識的傳授以及寫作技能的訓練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讓學生在訓練閱讀技能的過程中提高其寫作技能,并在學習和使用寫作技能的過程中提高其閱讀能力(盛一英2005)。將閱讀的語篇當作學生的語言輸入材料,經過理解,分析和歸納,內化成一定的寫作模式,最后形成有效的書面表達作為輸出材料。這也讓學生在閱讀前就有明確、積極的閱讀目標,從而更高效地進行英語閱讀。筆者以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級下冊 Unit9閱讀課文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 為例(這是有關新加坡的閱讀文章,談論過去的經歷)進行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究。幾個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
3.1 閱讀前(Before-reading)
導入:教師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前的指導,通過新加坡旅游短片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下面教學打下伏筆。另一方面教學新詞匯為閱讀和理解文章掃除障礙。
(1)Ask some questions:
Do you like traveling? Where have you ever been?
(2)Show some pictures and ask students where it is.
Then play a short video about Singapore, and ask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key words in the introduction.
3.2 閱讀中(While-reading)
(1)Skimming(略讀)
Let students to skim the article,then ask the questions: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段落)?
Please match the topic words to each paragraph.
Para1 A. a night zoo
Para2 B. weather
Para3 C. food
Para4 D. general situation(概況)
培養學生迅速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給出選擇項,降低閱讀難度,有利于中下生的發展。
(2) Scanning(跳讀)
Ask students to scan the article and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in each paragraph.
Para1 Where is Singapore?
Para2 Can you find Chinese food in Singapore?
Para3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night zoo?
Para4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 Singapore?
引導學生通過略讀抓住段落大意,培養學生在閱讀中,能較快尋找某些特定信息的能力。
(3)Close-reading(研讀)
Let students read Para1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y is Singapore a wonderful Place to take a holiday to many Chinese tourists?
Let students read Para2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kinds of food can we find in Singapore?
Let students read Para3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by filling in the blanks.
Q: Why is the "Night Safari" special?
1) Singapore has a special zoo called _______________.
2) A lot of animals ________at night, so this is___________ to watch them.
3) At the zoo, you can watch lions, tigers and foxes in a ________than a normal zoo.
Ask students to read para4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en can we go to Singapore? Why?
通過細節閱讀,進一步分析文章的內容和篇章結構,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閱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篇內容和獲取一定的語言知識。
3.3 閱讀后(After-reading)
(1)Ask students to shorten the article by completing the passage about Singapore.
培養學生的語篇概括能力,幫助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
(2)Ask students to discuss and sum up how to introduce a place to others in groups.
Show the structure to students after discussing.
培養學生從語篇中提煉出一定的寫作結構和可用信息,并給予一定的寫作策略指導。
(3)讓學生在這個寫作策略的指導下,試著介紹一下自己的家鄉或某個熟悉的地方。
這樣就將閱讀材料內化并靈活應用,最終形成書面表達,達到語言知識輸出的目的。
以上案例是筆者在進行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究中的實踐典型。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閱讀前的導入,閱讀中的Skimming(略讀),Scanning(跳讀),Close-reading(研讀)的層層推進,讓學生逐步學習,理解,掌握文章的篇章結構和語言表達方式,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完成了語言的輸入,并在閱讀后進行寫作策略的指導,為學生進行同類話題的寫作奠定了較好的基礎,讓他們懂得如何利用閱讀中習得的語言知識來謀篇布局和具體描寫,從而完成語言輸出的教學目標。
4.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
通過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究,使學生逐步提高閱讀的技能和速度,更使得教師擺脫了傳統的只注重語法,句型,詞匯教學的閱讀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對語篇的整體理解,篇章結構的把握,以及對寫作的促進作用方面的教學研究。學生也從中感受到寫作難度的降低,從而提高寫作的積極性。通過一段時間來的訓練,學生普遍對寫文章有了較大的自信心,也更愿意進行寫作訓練,尤其對原來害怕寫作的學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對于原本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直接模仿,利用所學課文的內容和寫作方式的情況要少得多,他們更多的是在參考所學文章的基礎上,充分整合所有的習得知識,根據自己的寫作策略,創作出較有個性的文章。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起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這一模式最大的受益者是寫作能力不強的學生。他們從原本畏懼寫作,無法下筆,轉變為下得了筆,寫得成文章。他們通過借鑒所學的課文,引用文章的語言表達方式和篇章結構,寫出較完整,有意義的文章。經過這樣的不斷訓練,他們對閱讀和寫作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因此,閱讀效率和寫作能力也不斷得到提升。在這種教學模式的訓練下,各個層次的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筆者任教的兩個教學班的閱讀和寫作的成績,在各級測試中均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說,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對于閱讀和寫作教學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