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4:55: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客家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為客家地區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意見2012年7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特別指出要“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而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所處的位置,正是贛南、閩西、粵北的三角地帶,與客家聚居地基本重合。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以贛州為切入點,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深入挖掘客家傳統生態倫理文化,為贛州提供生態保護與和諧發展同步進行的理論借鑒和實踐指導,對于喚醒客家人的生態文明意識,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贛州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五位一體”,建設美麗贛州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客家傳統生態倫理文化研究的路徑
客家傳統生態倫理文化研究的路徑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梯田耕作、、文學藝術、禁忌制度、村規民約等。
(一)民居建筑客家村落的選址、布局、座向、道路、池塘、樹木等基本都是根據"堪輿"理念建構的,是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完美結合。尤其客家圍屋作為客家人適應當地復雜地理環境的建筑產物,選址和建造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合乎生態的經驗和原則,居所選址講究地理生態性,結構布局體現出“天人合一”的要求,房屋功能表征著政治倫理生態,凝聚著以生命為核心的生態美學意蘊。圍龍屋的外形是“方與圓的有機結合體,方與圓寓意‘天圓地方’,整座屋宇即為一個小宇宙的象征,這便折射出客家人深諳‘天人合一’、人地和諧之道的文化風貌。”
(二)梯田耕作梯田耕作是客家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客家人對山地環境長期感應的結果,切實防止了水土流失,促進了土壤養分的累積,成為傳統山地農業生產中生產力和生產水平最高的生產方式。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梯田耕作文化”,不僅是帶有濃郁山區小農經濟特色的文化體系,也是一個人地協調并具有美感功能的人工生態系統,系統內的森林、梯田、村落和小氣候進行著一種復雜而有效的物質和能量循環。
(三)客家人有自然崇拜的傳統。他們認為土地、房屋、水溪等都具有神性,稱為“伯公”(土地神)。俗語說,“入山先問伯公”,“伯公唔開口,老虎唔敢食狗”。此外,家里有灶王,村里有社王等等。自然崇拜的神秘性深深地根植于客家群眾的生態價值觀中,有益于人們形成對自然環境的敬畏和尊重,在客觀上限制了人類的一些破壞自然的行為,對生態保護的具有積極意義。
(四)文學藝術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智慧的結晶,是客家人對大自然的感悟。如比較有名的疊字山歌“山中山谷起山坡,山前山后山樹多;山聞山田蔭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3]P66體現了客家人親近自然、歌唱自然和呵護自然的氣質,傳達著一種“天人舍一”的精神意蘊。客家的一些俗諺,如“山上樹木光,好田會變荒”、“高山開荒,平地遭殃”等等,都是客家人尊重自然,保護生態,注重與自然保持和諧關系的真實寫照。
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它是馬克思剩余價值論的基礎,也是政治經濟學的基礎。馬克思有關于政治經濟學的所有理論都是構建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的。對于勞動價值論,在新時期有必要對其進行更深人的認識。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由來與演進
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基礎是由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所奠定的。
(一)英國學者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勞動價值論
1,配第在價值理論方面的成績
配第在價值理論方面的成績主要表現為在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第一個考察了商品價值問題,第一次有意識地把商品價值的源泉歸因為勞動,從而確立了勞動價值理論;揭示了價值量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商品價值量與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時間成反比;認識到勞動分工會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不僅認識到商品價值量取決于勞動,也意識到貨幣的價值量也是由勞動決定的。
2,配第在價值理論方面的缺陷
配第在價值理論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現為混同了價值和交換價值這兩個不同的范疇;其價值和價格概念也含混不清;沒有把創造價值的抽象勞動和創造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區分開來;把使用價值及價值混為一談。
(二)亞當·斯密對勞動價值理論有所發展
斯密是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者。斯密明確提出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他區分了使用價值和價值,而且還對價值規律及其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但是斯密的勞動價值論也有不徹底性,他認為:(1)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2)商品的價值是由交換時所購買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決定的;(3)商品的價值是由“多種收人”,即工資、利潤和地租決定的。斯密的第三種價值決定論被后人稱為“斯密教條”。
(三)大衛·李嘉圖提出了在資產階級限度內最徹底的勞動價值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完成者
大衛·李嘉圖對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有了更正確的認識,實際上他是把使用價值看作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著,并且他始終堅持商品價值是由勞動時間決定的觀點,對斯密勞動價值論中的錯誤觀點進行了批判。他同意斯密的商品價值分解為“三種收人”,但不同意“三種收人”決定價值。但李嘉圖無法從價值規律的范疇內說明價值規律同利潤規律之間的關系,同時也無法解決價值規律同平均利潤之間的矛盾。所以說,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不能完整的解釋價值規律。
(四)馬克思的科學勞動價值論的創立過程
馬克思在巴黎期間的筆記中否定了李嘉圖的“勞動創造價值”理論,同時在方法論上反對李嘉圖在價值理論中所用的抽象方法。在《哲學的貧困》和《雇傭勞動與資本》這兩個著作又開始承認李嘉圖的價值理論學說。隨后在《1857一一1858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最終形成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并最終在《資本論》中完成了科學勞動價值理論體系建設工作。馬克思創建的科學勞動價值理論的內容包括包括:商品二因素理論,勞動二重性理論,價值量決定理論,價值形成理論,商品拜物教理論,價值轉型理論,國際價值理論,生產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理論等。其中的核心內容概括起來就是:人的活勞動是價值產生的唯一源泉,其他勞動與生產要素都不創造價值,不能成為價值的源泉。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在相同的時間里,復雜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是簡單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的倍增,等等。
二、當今現時代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再認識
(一)生產精神產品的科教文衛勞動,以及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性勞動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創造問題
在當今這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商品生產大大超過以往任何時期的時代,馬克思的科學勞動價值理論仍然能夠對現有的經濟現象進行科學的解釋。而且盡管處于信息時代,但必須承認在商品生產和交換中耗費的活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才是創造新價值的唯一源泉。北京大學胡代光教授就對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創造價值的“生產要素創造價值論”進行了批駁。他這樣說道:“有人提出了所有生產要素共同創造價值論。認為進入新世紀和新技術發達時代,還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一元論,那肯定被認為腦子出了問題,而且聰明的馬克思、恩格斯也會在墳墓里發笑”。這種理論“將馬克思的基本原理化為烏有了。”從勞動價值論角度來分析,胡代光認為,生產要素在現今,不但包括資金、廠房、機器、知識產權、信息、管理等要素,這些新要素都具有資本化特點,都不具體創造價值,只有和具體的生產性勞動相結合,才能夠創造出來新的價值。而生產性勞動則是既包括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既包括生產物質資料,又包括生產精神產品的科教文衛勞動,以及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性勞動。“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工作和經營管理作為勞動的重要形式已愈益對其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勞動者整體既包括工人,又包括科技人員、管理人員,乃至被雇傭的指揮勞動或監督勞動的人員,他們都以各種不同方式參與商品價值的創造。”仔細揣摩其涵義,筆者認為,做這樣的論述的原因是:這些生產精神產品的科教文衛勞動,以及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性勞動,既創造了使用價值,又創造了價值,在作為商品出售時,也同時包含了剩余價值。“我國輕視知識和排斥知識分子的問題有著深刻的經濟、社會和思想根源,主要是來自小生產方式的局限性和由此產生的民粹派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勞動的分工體系來說,知識生產、智力創造也越來越獨立于生產環節之外,腦力勞動作為一種復雜勞動就越來越成為價值的主體。但是勞動價值論不僅適用于工業經濟時代,而且同樣適用于知識經濟時代。”只不過這種商品或服務在購買時與物質性的商品的不同點在于:這種勞動就是勞動者的具體勞動本身,而不是凝結在商品中的轉化為物化勞動的活勞動。
所以就存在這樣一個問題:轉化為物化勞動的活勞動與其他的生產性勞動,特別是服務業的生產性勞動的最大不同在于,轉化為物化勞動的活勞動是最終凝結在物質資料當中的,而其他的生產性勞動,特別是服務性勞動,其勞動并不是凝結在物質資料當中的,在購買時就意味著對這種勞動的即時消費。比如:擦鞋工為顧客擦鞋,理發師傅為人理發,在其勞動力的購買中就直接實現了消費;而不是像金銀等物質財富的提煉一樣,在消費的同時有人的勞動凝結在待加工的原材料上,最終使其轉化為金銀,并能在其物質的存在期內一直具有相應的價值。服務性勞動等其他未凝結在物質資料中的生產性勞動在消費的同時就已經消耗的尤影無蹤。但由十這兩種勞動都具有相應的價值與使用價值,所以,除了由于兩種生產性勞動的作用對象存在差別而使其最終存在方式不同外,其本質都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活勞動,具有相同的性質,應當同樣予以重視。其本質上都創造了社會財富。
(二)第一部類與第二部類和第三部類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
如前所述,凝結在物質資料中的活勞動與不凝結在物質資料中的生產性勞動是有區別的。正是由于這兩種生產性勞動是不同的,在經濟運行中就應該認清這兩種生產性勞動的具體特性。如果不能弄清這兩種生產性勞動之間的不同特性,在經濟建設中極易造成經濟發展的失衡。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中已經根據性質將生產物質資料的部門分為生產生產資料的第一部類和生產生活資料的第二部類,而且第一部類與第二部類之間的擴大再生產要按照比例協調發展。我們如果將不凝結在物質資料中的生產性勞動所屬的生產部門稱之為第三部類,那么第三部類與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等三個部類也要協調發展。
假設在三大部類不擴大再生產的條件下,所生產的所有產品和勞動都進行交換和消費,那就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第一部類能夠為第二部類提供全部固定資本投資和向第三部類提供部分固定資本投資,而巨第二部類能夠為所有部類提供物質生活資料和向第三部類提供部分固定資本投資;同時第三部類應該能為前兩個部類及自身所必需的不凝結在物質資料中的生產性勞動。而這種情況在現實生產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在現實生產中存在的是擴大再生產。只有擴大再生產才能夠提供人們的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新增加人口的消費需要。那么在擴大再生產中就應該也是第一、第二、第三部類協調性的出現增長,不能出現不協調而使經濟出現不健康的增長進而引發經濟危機。這樣產生的不健康增長應該有如下幾種:
第一,當第一部類所占有的資源過多時,有可能會由于沒有相應的消費品與勞務(此處指沒有凝結在物質資料中的生產勞動,下同)與其交換,從而導致消費資料和勞務的缺乏,大量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因為找不到買主而破產,進而可能引發經濟危機。
第二,當第二部類生產消費品過多,而第一類沒有相應的物質補償,第三部類沒有相應的勞務提供,根據價值規律,生產資料和勞務就會價格急劇上漲。這樣可能會維持一段時間的經濟虛假增長,但最終經濟會因發展過于不平衡而陷人經濟危機。
一.
關于“儒家”,《漢書•藝文志》作了較為全面的概述和界定:“儒家者流,……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從這段總括性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原創儒家有三個主要的特點,這就是:求道、為學、致用。
首先,儒家重視求道,“于道最為高”。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一生致力于求道。《論語•學而》說:“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衛靈公》說:“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論語•里仁》說:“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顯然,求道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孔子的“道”,主要講的是為人處世之道。孔子說:“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又說:“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但最重要的是“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
孔子之道,為思孟學派以及后來的《易傳》所發揮,從而形成了儒家的“天人合一”之道。《中庸》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并且認為,“仲尼祖述堯舜,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易傳》曰:“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周易•乾•文言》)并且明確提出天道、地道與人道統一的“三才之道”(《周易•系辭下傳》)。
正因為儒家講的“道”是人道與天道的統一,是“天人合一”之道,所以,儒家又重視“天”,重視研究天地自然,從而形成了儒家的自然觀,主要包括:思孟學派的陰陽五行自然觀、荀子的氣論自然觀和《易傳》的陰陽八卦自然觀,充分表明儒學融合自然之道。雖然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儒家的這些自然觀并不能算作是科學,但是在中國古代,陰陽五行自然觀、氣論自然觀以及陰陽八卦自然觀一直是古代科技的思想基礎,是中國古代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儒家重視為學,“游文于六經之中”。孔子作為教育家,要求自己和學生有廣博的知識。《論語•雍也》說:“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孔子講“博學”,主張“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具有知識論傾向;不僅要求學習社會文化,學習倫理道德方面的知識,而且也包括學習自然方面的知識,從而使學生成為“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的君子。這里的“游于藝”,就是學習“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數”實際上包括了古代的數學知識。而且,孔子還要求學生“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思孟學派和荀子的著作以及《易傳》等也廣泛涉獵自然知識。
正因為儒家重學,也重視自然知識,包容科技,先秦儒家自孔子開始就十分重視對于古代科技著作的研究。他們所整理、研究以及撰寫的著作中,《夏小正》、《禹貢》、《月令》等都是當時重要的科技著作,《詩經》、《堯典》、《周禮》等也都包含了豐富的科技知識。先秦儒家把科技知識包容于儒學之中,而這些科技著作以及科技知識事實上成為后世儒家學習和研究科技的知識基礎。
再次,儒家重致用。孔子重人道、重學問,最后又落實到致用上。在為政方面,孔子講“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講道德教化;同時也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講利民。這一思想后來被孟子發展成為“仁政”。孟子認為,施行仁政,首先要“制民之產”。他說:“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孟子•梁惠王上》)因而要發展農業生產,要“不違農時”;“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孟子•梁惠王上》)。在儒家看來,講“仁政”,就要發展農業生產,當然也就離不開發展農業科技。
儒家講民本,最終又要落實到發展農業,發展農業科技;與發展農業相關,又要研究天文學、地理學以及數學等等。這表明儒家本身具有發展科技的內在要求,儒家文化與科技密切相關。在中國古代科技體系中,農業科技以及與之相關的實用科學發展較快,其原因概在于此。
二.
原創儒家具有的求道、為學、致用的特點,使得儒學融合科學于一體。而且,后世儒家在發展儒學的過程中,大體上繼承了這個重要的傳統,只是在各個時期,儒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從儒學發展史看,歷代都有儒家學者研究自然、研究科技,對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做出直接的貢獻。
漢代儒家確立了儒家的經學傳統,較多地發揮儒家為學包括研究科技知識的特點。漢代經學家在整理和研究儒家經典時,把包含有古代科技知識的儒家著作也確立為經典。按照中國古代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藥學和農學五大學科的分類,《周易》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數學知識,《詩經》、《尚書•堯典》、《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以及《春秋》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天文學的知識,《尚書•禹貢》、《周禮•夏官司馬•職方》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地理學知識,《周易》、《禮記•月令》等著作中包含了與醫學有關的知識,《詩經》、《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等著作中包含有農學知識。尤其是,漢代經學家還把春秋時期的技術著作《考工記》補入《周禮》,列為儒家經典。漢代儒家在整理和研究儒家經典的過程中,對其中的科技知識進行注釋和發揮,實際上也是一種科學研究。
漢代儒學包容科學,不僅表現為漢儒所確立的儒家經典中包含古代科技著作和科技知識,而且,漢代有不少儒家直接參與科學研究,甚至成為那個時代的科學家。漢代儒家普遍對天文歷法感興趣,并有所研究,這不僅有其政治方面的原因,也與儒家講“天人合一”有著密切的關系。李約瑟說:“天文和歷法一直是‘正統’的儒家之學。”[]筆者以為,至少在漢代可以這么說。在漢代儒家中,對天文學頗有研究的,至少有揚雄、桓譚、劉歆、賈逵等。揚雄對天文學很有興趣,主張渾天說,并提出“難蓋天八事”。桓譚對天文學也頗有研究,在宇宙結構問題上,反對蓋天說,主張渾天說。揚雄和桓譚對于渾天說取代蓋天說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后來的儒家學者劉歆修《三統歷》,被認為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完整的天文學著作”,“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歷的雛形”。[]賈逵在天文學上頗有造詣,他所參與修訂的東漢四分歷比以往各家歷法有顯著的進步。
宋學確立了儒家的道學傳統,較多地發揮了儒家求道包括求自然之道的特點。宋學家在當時中國古代科技發展至高峰的背景下,大都深入學習和研究當時的科技。邵雍、張載、二程以及朱熹都對自然現象有過研究。
朱熹的“理”一開始就具有科學的內涵,它既是形而上的“太極”,又是具體事物包括自然事物的規律,因而也包括了自然規律在內;所以,朱熹理學既是心性之學,又是自然學。這正是對原創儒學“天人合一”的發展。此外,朱熹對于儒家“格物致知”的詮釋,使之包含了格自然之物的內涵,賦予了科學的意義。朱熹說:“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謂格物,便是要就這形而下之器,窮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朱子語類》卷六十二)“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一書不讀,則闕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須著逐一件與他理會過。”(《朱子語類》卷十五)可見,在朱熹廣泛的格物中,也包括格自然之物。朱熹非常強調研究自然現象,把握自然之理。他說:“雖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豈不可以格。如麻、麥、稻、粱,甚時種,甚時收,地之肥,地之蹺,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朱子語類》卷十八)“歷象之學自是一家,若欲窮理,亦不可以不講。”(《朱文公文集》卷六十《答曾無疑》)“小道不是異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農圃、醫卜、百工之類,卻有道理在。”(《朱子語類》卷四十九)更為重要的是,朱熹還運用“理”的概念直接研究自然、研究科學,在天文學領域取得重要的成就。他提出了以“氣”為起點的宇宙演化學說,提出了地以“氣”懸空于宇宙之中的宇宙結構學說以及天有九重和天體運行軌道的思想,在中國天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明清之際,西方科學傳入中國。明清時期尤其是明清之際的儒家,較多地發揮了儒家經世致用的傳統。他們或者以“格物致知”的名義融合科學、研究科學,或者打著“西學中源”的旗號學習西方科學,會通中西。清代的儒學即使在最后轉變成為專注于考據訓詁的經學,也依然以特殊的方式研究科學。當時的儒家對于西方科學雖有不同態度,但總體上持積極吸納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古代科技的近代化。
明清之際的儒家學者黃宗羲撰寫了不少科學著作,其中天文學、數學類著作“有《授時歷故》一卷,《大統歷推法》一卷,《授時歷法假如》一卷,《西歷假如》、《回歷假如》各一卷外,尚有《氣運算法》、《勾股圖說》、《開方命算》、《測圓要義》諸書共若干卷”[];地學類著作有《今水經》、《四明山志》、《臺宕紀游》、《匡廬游錄》等;還有《律呂新義》及其它科學著作。清初儒家學者李光地對天文歷算有特殊的愛好,與當時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梅文鼎交往甚密。在與梅文鼎的交往過程中,李光地對天文學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其天文歷法類著作主要有:《歷象要義》、《歷象合要》、《歷象本要》等,主編《御定星歷考原》、《御定月令輯要》等;還有論文《記太初歷》、《記四分歷》、《記渾儀》、《算法》、《歷法》、《西歷》等。清代考據學大師戴震“凡天文、歷算、推步之法,測望之方,宮室衣服之制,鳥獸、蟲魚、草木之名狀,音和、聲限古今之殊,山川、疆域、州鎮、郡縣相沿改革之由,少廣旁要之率,鐘實、管律之術,靡不悉心討索。”[]并且撰寫了大量的科技著作,其中有天文歷法類著作:《原象》、《續天文略》、《迎日推策記》、《九道八行說》、《周禮太史正歲年解》、《周髀北極璿璣四游解》、《記夏小正星象》、《歷問》、《古歷考》等;數學類著作:《勾股割圜記》、《策算》等;地學類著作:《水地記》、《直隸河渠書》、《汾州府志》等;技術類著作:《蠃旋車記》、《自轉車記》、《釋車》、《考工記圖》等。清代著名的漢學家焦循是與汪萊、李銳齊名的重要數學家。[]《疇人傳》“續編”說:“尚之(李銳)在嘉慶間,與汪君孝嬰(汪萊)、焦君里堂(焦循)齊名,時人目為談天三友。”[]焦循的數學著作有:《加減乘除釋》、《天元一釋》、《釋弧》、《釋輪》、《釋橢》、《開方通釋》等。此外,焦循還有《禹貢鄭注釋》、《毛詩地理釋》、《毛詩鳥獸草木蟲魚釋》、《李翁醫記》等科學類著作。
縱觀儒學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歷代都有儒家學者研究自然、研究科技,并撰寫科技著作,把科學與儒學融合在一起。
三.
儒學融合科學,然而在儒學體系中,科學只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并不占據主導地位。雖然儒家也需要研究天地自然,但是,這種研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儒家最終把握“形而上之道”的手段。對于儒家來說,科學既不是可有可無,也不是最為重要。儒家既不反對科學,也不將科學擺在首要的位置上。尤其是當科學與儒學發生矛盾時,當需要對科學與儒學的重要性作出比較和權衡時,科學往往處在次于儒學的地位。
正因為如此,儒家對于科學的態度往往會受到今天推崇科學的人們的誤解。甚至李約瑟也認為,“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儒家反對對自然進行科學的探索,并反對對技術作科學的解釋和推廣。”[]并以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加以說明。其實,孔子反對“樊遲學稼”是否可以用來證明儒家反對科技,則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
據《論語•子路》記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然而,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只是因為在孔子看來,義的價值要高于利,道德的價值要高于實際的技能;只是就義與利、道德與實際技能相比較而言的;并不是不要利,不要實際技能,而是不要只講利,只講技能。因此,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并不存在反對科技、鄙視科技的問題。
從古代科技尤其是古代農業科技的發展看,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實際上并沒有產生多少負面的影響。北魏時期的重要農學家賈思勰撰重要的農學著作《齊民要術》,其中說道:“樊遲請學稼,孔子答曰:‘吾不如老農。’然則圣賢之智,猶有所未達,而況于凡庸者乎?”[]按照賈思勰的理解,孔子因自以為在農業生產上不如老農,所以才無法教授樊遲學稼;而且,連孔子都不如老農,那么凡庸者就更是如此,所以應當學習農業科技。唐代重要的農學家陸龜蒙著《耒耜經》,其在“序”中說:“孔子謂:‘吾不如老農’,信也。因書為《耒耜經》以備遺忘,且無愧于食。”[]陸龜蒙認為,孔子說自己不如老農,這是實話,所以應當要研究農學。宋代重要的農學家陳旉著《農書》,有洪興祖作“后序”,其中引陳旉所說:“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先圣之言,吾志也;樊遲之學,吾事也;是或一道也。”[]顯然,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實際上并沒有成為古代農學家研究農業科技的障礙。無論對農學家們的解釋作如何評價,無論他們的解釋在今天的一些人看來是多么的“不符合”邏輯,但至少可以肯定,他們沒有把孔子反對樊遲學稼與他們研究農業科技對立起來,也就是說,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實際上并沒有對古代農業科技的發展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
朱熹也曾說過:“格物之論,伊川意雖謂眼前無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須有緩急先后之序,豈遽以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間而忽然懸悟也哉!且如今為此學而不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間,此是何學問!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飯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陳齊仲》)如果僅從字面上理解,這段文字只是講研究自然當在“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之后,不可“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間”,并沒有反對研究自然之意。但是,他用“炊沙而欲其成飯”之詞,似有輕視科學之嫌。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據當今學者陳來先生所著《朱子書信編年考證》,朱熹的此段文字寫成于“丙戌冬”(1166年,朱熹36歲),[]當為朱熹早期言論,在他后來的著述中,類似的言論幾乎不復出現。
朱熹于47歲(1177年)寫成的《論語集注》對孔子所言“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進行注釋時說:“游者,適情之謂。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闕者也。”(《論語集注•述而》)后據周謨“己亥(1179年,朱熹49歲)以后所聞”,朱熹曾經在比較“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四者的輕重時說:“‘游于藝’一句,比上三句稍輕,然不可大段輕說。如上蔡云‘有之不害為小人,無之不害為君子’,則是太輕了。古人于禮、樂、射、御、書、數等事,皆至理之所寓。游乎此,則心無所放,而日用之間本末具舉,而內外交相養矣。”(《朱子語類》卷三十四)從朱熹此時對于程門弟子謝良佐的批評可以看出,朱熹認為儒家的“六藝”“皆至理之所寓”,絕不是可有可無。
另據陳淳“庚戌(1190年,朱熹60歲)、己未(1199年,朱熹69歲)所聞”,朱熹晚年明確指出:“小道不是異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農圃、醫卜、百工之類,卻有道理在。只一向上面求道理,便不通了。”(《朱子語類》卷四十九)可見,朱熹晚年對于學習農圃醫卜之類的“小道”明確持肯定態度。
從朱熹對待研究自然、學習“六藝”的態度變化可以看出,朱熹同樣也是重視“小道”、重視“六藝”的,根本沒有反對、鄙視之意,只是有先后、緩急之別而已。
由此可見,儒家視科技為“小道”,這只是與儒家形而上之“大道”相比較而言的,只是大小的“小”。與此相類似,有關“喪志”、“雕蟲小技”之類的說法,也都只是表明儒家視道德更重于科技。應當說,儒家并不反對學習科技知識,而只是反對輕視道德一味地沉迷于科技之中。
至于“奇技巧”的說法,應屬另外一類。“奇技巧”的說法出自《禮記•王制》。其中說:“作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尚書•泰誓》也有“作奇技巧以悅婦人”的說法。其實,這里的“奇技”、“奇器”或“奇技巧”是有所指的,主要是指無益于國計民生的、蠱惑人心或只是取悅于人的技法,并不是指所有的科技。當然,不排除有些科技的東西被歷史上的某些儒家學者視作“奇技巧”,但是,同樣也有一些儒家學者反對把科技視作“奇技巧”。明清之際,重要的儒家學者李光地明確反對把西方人的科技視作“奇技巧”。他說:“西洋人不可謂之奇技巧,蓋皆有用之物,如儀器、佩觽、自鳴鐘之類。《易經》自庖犧沒,神農作;神農沒,堯舜作,張大其詞,卻說及作舟車、耒耜、杵臼、弧矢之類,可見工之利用極大。《周官》一本《考工記》,全說車。”[]因此,籠統地說儒家視科技為“奇技巧”是不符合事實的。
所謂儒家“重道輕藝”之說,如果就比較和權衡“道”與“技藝”孰重孰輕而言,儒家的確如此;但如果以此認為儒家輕視“技藝”,顯然是一種誤解。與這種誤解相類似,儒家還被說成是“重義輕利”。其實儒家講“重義輕利”是有特定含義的。孔子講“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顯然,儒家并不是不講“利”,而是要在義與利發生沖突時“重義輕利”。同樣,孔子講“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漢代的揚雄講“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技”[];朱熹講科技“亦是道理”;充分表明儒家并不輕視“技藝”,而是包容著“技藝”。因此,無論是“重義輕利”,還是“重道輕藝”,其中的“輕”都并非指輕視之“輕”,更多的是在對二者進行比較權衡時的輕重之“輕”,是相對而言的。
從總體上看,儒家講求道、為學、致用都要求研究自然,都離不開學習和研究科技、運用科技,因此,儒學融科學于一體,具有科學的內涵;與此同時,研究自然、學習和研究科技只是儒家把握“形而上之道”的一種手段,只是相對次要的方面;所以,在儒學中,科技只是“小道”,必須服從于儒家的“大道”。正因為儒學具有科學的內涵,包含有研究自然、學習和研究科技的要求,儒家自一開始就把研究自然、學習和研究科技當作建立和發展儒學體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無論是先秦儒家還是漢代經學家、宋學家,乃至明清之際的儒家,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曾在一定程度上以不同方式研究過古代科技。這一切都表明儒家與古代科技并非對立。
參考文獻:
[1]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總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3.
[2]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2.
[3]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三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430.
[4]樂愛國.朱熹:一位被遺忘的天文學家[J].東南學術.2002,(6).
[5]全祖望.鮚埼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文[M].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洪榜.戴震文集•戴先生行狀[M].北京:中華書局,1980.
[7]錢寶琮.中國數學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286.
[8]阮元.疇人傳(卷五十)李銳[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
[9]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8.
[10]賈思勰.齊民要術•序[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75年.
[11]陸龜蒙.甫里集(卷十九)耒耜經[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2]陳旉.農書•洪興祖后序[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0引言
價值工程(VE)是通過各相關領域的協作,對所研究對象的功能和費用進行系統分析,不斷創新,旨在提高對象價值的思想方法和技術[m。在價值工程當中,功能分析和費用分析是兩大部分,前功能分析又是整個價值工程的核心。自從價值工程理論被創立到現在,其理論體系不斷被完善,但是在實踐當中,其真正意義被很多人所誤解岡。即使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在很多場合,實踐者僅把VE簡單地看成是一項降低成本(CostReduction,CR)的管理技術,而并不是從提高產品價值,滿足客戶所需要功能的角度出發。
實際上,價值工程中的功能代表了客戶(使用者)的利益,成本(壽命周期成本)代表了企業的利益。只有這兩者緊密結合,才能夠為企業創造出更多的“價值”。但由于產品的定位客戶群不同,產品都只能滿足消費者的部分需求,對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我們應該有差別的對待。更多關注于我們產品的目標客戶群,兼顧其他的客戶,才能真實地評價我們產品的價值,突出產品的特色。
1基于客戶需求價值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驟說明
一般用價值工程的方法來對產品進行評價分為四個步驟:對象選擇,功能分析,功能評價和價值計算。但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在進行功能分析之前,還應加入一個步驟,那就是產品定位。
功能不同于性能。性能是產品的自然屬性,是客觀存在的;功能是一種主觀的認識,是依附于其作用對象而存在的。對于一個唐三彩的碗,對家里很奢侈的人來說這只碗的主要功能就是盛飯,而不會在意這只碗是不是真的好看;而對收藏家而言,這只碗有其歷史、美學價值,那對他們來說這只碗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來珍藏,而不會在意這只碗能盛多少飯。一般的價值分析方法沒有考慮到產品的各種不同使用者對產品功能需求的差異性。所以,通過先進行產品定位,就可以明確我們的目標群體,而這部分客戶群體,也是在我們產品定位的前提下消費我們產品可能性最大的一群人。我們在進行產品的價值評估時,應優先考慮這一部分人的需求。
由于我們的功能評價是建立在消費者的基礎之上,所以,必不可少的是進行客戶調查。雖然如前所述,我們會優先考慮我們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但事實上很難對目標消費群體和非目標消費群體進行明確的區分,只能用不同程度來衡量。
對于產品定位的目標消費群體的限值,在此限值處的消費者使用此產品的可能性最大;相應的,離此限值越遠的消費者使用此產品的可能性越小,呈現出連續變化的趨勢。所以,在進行客戶調查時我們應選取各個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進行抽樣,通過連續性的差別權重函數來進行區分。通過一定量樣本的調查數據,連續函數的形式是可以通過相關計量經濟學方法來確定的。
由于正態分布的優良數學性質,在期望值處概率密度值最大,而離此期望值越遠,概率密度值越小,基本符合我們在前面對消費者購買產品可能性的定性分析,所以我們以正態分布函數為例進行介紹。
對于正態分布N(μ,σ)μ林是對客戶分群的一個指標值,反映了在此種收入程度上的人最容易接受我們的產品。。大小反映了客戶對產品定價(或者是區分客戶群體的因素)的敏感度,。越大,說明我們產品的目標消費群體越集中,反之亦然。
在遵守一般價值工程方法的大原則下,我們提出了基于客戶需求價值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驟:對象選擇(目標產品選擇),產品定位(確定目標消費群體),功能分析,客戶調查,功能評價和價值計算。
2實際計算過程與算例
下面通過基于客戶需求價值分析方法來完成一個實際項目的產品決策問題。
某房地產開發商要在某城區內的二級地段進行住宅開發,地塊面積為200畝,一邊臨水,一邊緊鄰城市次干道,周邊居民收入水平和環境條件一股。現對此住宅開發進行產品的檔次定位分析。
根據地塊的城市規劃用途、地段特征及周邊城市居民的收入狀況,現擬定建設3種不同住宅標準的住宅小區。
對于產品定位來說,A方案定位于高收入階層,月薪10000左右;B方案定位于中等收入階層,月薪6000左右;C方案定位于中低等收入階層,定位于月收入3000左右。由于對于不同的方案,不同收入的被調查者來說,其權數不同,而各被調查者的權數變量Aij看作類似服從正態分布(Aij~N(μi,σi)。其中,i表示方案號數,j表示調查的消費者編號。在此,我們假設σi都相等,且都等于樣本標準差,樣本標準差計算可得。σ=4364.25在樣本容量N>30的大樣本前提下,樣本方差近似等于總體方差,本例為計算簡便所以取小樣本計算)。那么,我們可以得到:A1j~N(10000,4364.25);A2j~N(6000,4364.25);A3j~N(3000,4364.25)。在每一方案T,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權數的集。
對于本項目,我們抽取了6名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費者來進行調查,在方案A的條件下,其收入水平與各消費者權數如表2,方案B和方案C的計算相似:
在方案A條件下,用MATLAB繪出不同收入水平消費者評定各消費者權數的連續曲線進行參照本例中,我們把住宅分解為5個上位功能和10個下位功能(參考文獻4),通過業主方、承包方、用戶和第三方來聯合打分得出各功能權數,并讓6位客戶用0-4評分法站在他們各自需求的角度進行打分,以之前得到的aij進行加權,得到每個方案的價值系數。
根據這種思路,我們可以相應算出B,C方案的功能評價系數,并計算其價值系數。
假設我們用相同的數據,不考慮目標消費群體,即所有顧客打分的權重相等(aij=1)的話,我們計算的價值系數。
2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文獻綜述
我們通過文獻檢索,了解到近年來很多教師對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提出了改革意見和做法,如林秋月等對計算機輔助無機化學實驗教學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利用音像動畫代替課堂演示、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實驗教學等措施。白麗娟等認為,在培養學生基本操作技能和科學素養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她提出改革后的考核內容以無機化學實驗的基本知識、基本操作、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采用平時考核和期終考核相結合的辦法:平時考核包括預習、操作、實驗素養與習慣、實驗速度、實驗結果、實驗報告和實驗創新;期終考核包括筆試、實驗操作及實驗小論文。殷平等提出課內課外加強師生互動、實施輔助教學手段、開放實驗室、充實無機化學實驗教學中的科研內容、努力提升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條件等方面就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研究。李向清等從大學無機化學實驗的基礎性、無機化學實驗的綜合性和研究性、無機化學實驗的環保性教育、無機化學實驗的微型化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意見,具體措施比如:安排一些簡單無機化合物的合成和提純實驗,以訓練學生動手能力;每節新課改為先預習、再實驗、后總結的做法;每次實驗結束最好能留有一定的時間以便教師和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適當增加一定量難度適中、有一定趣味性和應用性的綜合實驗技能訓練內容,等。石振武等對工科無機化學課程實驗教學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抓好實驗前預習報告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要求學生以自己的語言完成預習報告;加強學生實驗操作過程的管理和考核,以實驗操作是否得當正確、操作是否熟練、用時長短、實驗記錄的結果是否準確、儀器是否干凈、實驗臺是否整潔等幾方面作為實驗操作成績評定的基本依據;完善實驗記錄的方法和評定,要求學生根據實驗的內容制定恰當的實驗現象和結果的記錄表并進行忠實詳細地填寫,并將該實驗記錄表經指導教師簽字確認后黏貼在實驗報告中。王霞等將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法引入無機化學實驗課程教學,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由學生提出問題、查閱資料、分組討論、設計方案、動手實驗、觀察現象、測定數據、最后總結反思。她們并以實驗“硫酸亞鐵銨的制備”為例初步探討該教學法在無機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關于成績評價研究也有一些,但發表時間較早,如:楊秀清等提出無機化學實驗成績由六個部分組成,其中預習20分,實驗紀律10分,實驗操作20分,實驗記錄10分,衛生整理10分,實驗報告30分。并對各部分分值提出了具體操作要求。姜潤田等認為應該將開設的每個實驗的成績取平均,再乘以70%作為本門課的平時成績;期末成績以綜合性實驗考核為準,占30%;把平時和期末兩塊成績加起來即為本門課的總成績。開放性實驗屬選修性質,考核合格即可。
3無機化學實驗教學課堂管理方面的改革探索
3.1設計問題提問,加強對學生預習情況的檢查
學生在實驗課前對即將要做的實驗是否有整體全面的認識,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識和相關原理,是否對一些具體的細節進行過認真的思考,直接關系到其做實驗的效果,甚至是成敗。如何提高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呢?我們做了如下改革:將以前上課剛開始一段時間的講解改變成現在的提問。課前我們盡量做到把實驗中所有的細節設計成問題,有必答題和搶答題等多種形式,然后上課時就設計的問題提問學生,并把他們回答的結果簡要記錄下來,留待課后打分給成績時參考,或者當堂直接給出成績,這個成績將作為總評成績的一部分。該部分成績在最后的總評中所占的比例應事先向學生公布。設計問題的總數最好能覆蓋大部分或全部同學。回答的結果要及時點評,給出正確答案,以便在接下來的實驗中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指導。由于回答問題的好壞直接牽涉到最后該門課的總評成績,因此容易引起學生的重視,客觀上起到了提高學生課前預習積極性的效果。另外,還要提出一些有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實驗中去發現和總結。比如在《氧化還原反應》實驗中,反應物相對量的不同會影響某些反應最終的實驗現象和結果,可以就此設計問題。
3.2課堂上不斷巡視,加強對學生實驗操作過程的監督
在學生進入實驗操作環節以后,教師不要像以前那樣只顧做自己的事情,而是要加強對學生實驗過程的考察。我們采取了以下做法:教師在課堂上認真巡視每位同學做實驗的過程,并做好相關記錄。這樣做有三個目的:一是要及時掌握每位同學實驗開展的情況,防止有的小組中個別同學不做實驗、依靠別人,這種情況會時有發生,應及時提醒;二是要及時發現個別同學的錯誤操作,并給予當場糾正,對較嚴重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要同時提醒全班同學加以防范;三是要注意發現操作非常認真規范的同學,適當給予表揚。另外在巡視的過程中也要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困難,比如有學生某個知識點忘記了,要及時給予解答;有的同學儀器損壞了,要及時為其更換,也就是說教師這時候還要為學生做好服務工作。課堂考察的結果也要給出相應的分數,并確定其在總評成績中的比例。
3.3對實驗數據和產品拍照留存,加強對學生實驗結果的考察
在以往的學生實驗課上,我們發現有學生不夠認真,沒有做出實驗結果就草草收場。由于當時不注意對學生實驗結果的考察,對這種現象未在實驗總評成績中體現。我們對此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對每一位學生的實驗結果進行取證,包括對實驗數據原始記錄和實驗產品進行拍照,并對實驗數據的合理性進行檢查。將檢查記錄的結果打出成績,并將該成績作為總評成績構成的一部分。我們發現,這種做法大大提高了學生做實驗的認真程度。當然對實驗失敗的同學,我們的做法是鼓勵其重新做一遍,以獲得較好的實驗結果。
3.4及時交流,提高學生對本次實驗的再認識
等到大部分學生做完實驗以后,可以考慮開始一邊繼續前面的工作,一邊與學生進行交流,其目的主要是考察本次學生實驗的整體情況,了解哪些地方比較成功,哪些地方容易失敗,并督促學生進行反思,同時也為自己下一次設計問題提供素材。另外,時間允許的話,可以讓做的好的同學向大家介紹經驗,主要說出他在課前對哪些關鍵點做了深入的思考,做實驗時注意了哪些方面?等等。也讓做的不好甚至失敗的同學分析自己本次實驗沒做好的原因,以免后面的同學重蹈覆轍。比如在做“硫酸亞鐵銨的制備”實驗時,有的同學得到的產物量多且結晶性好,而有的同學所得產品量少且呈面糊狀,甚至有少數同學產品發黃,這就應要求學生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4無機化學實驗教學學生成績評價方面的改革探索
4.1根據出勤情況對每位學生進行評價判分
一般來說,學生除了生病或有重要的事情才請假外,都會正常出勤的。在我們所帶的三屆學生無機化學實驗課堂上,缺勤情況比較少見,但遲到現象比較多,也有少量學生會早退,即實驗未完成或實驗臺沒整理好就離開了實驗室。因此,我們認為出勤成績應考慮到對遲到和早退現象的處理,我們采取了如下做法:對遲到和早退現象進行酌情扣分,并按一定比例將其體現在總評成績中。
4.2根據預習情況對每位學生進行評價判分
學生預習情況主要包括預習報告完成情況和課堂上回答問題情況。學生預習實驗報告不能直接抄襲書本,應采用自己的語言書寫,內容應包含新使用儀器設備的原理、使用步驟和注意事項,以及對實驗課本中思考題的解答,等。由于無機化學實驗大部分為驗證性實驗,實驗思考題的解答可以通過課前查閱資料來解決。我們根據學生預習實驗報告的書寫情況和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給出合理的分數,并確定其在總評成績中的比例。
4.3根據課堂巡視情況對每位學生進行評價判分
以往對學生實驗成績的評價未充分考慮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表現,現在我們要根據上述課堂管理中課堂巡視的結果,給出學生相對公平的操作分,當然這一點做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需要事先合理設計出給分點或扣分點。我們的做法是先設定一個基本分,然后再根據每位學生做實驗過程中的表現,對操作準確到位的情況加上一定的分數,而對操作不當或出現錯誤的情況減去一定的分數,并將該部分分數按一定比例體現在總評成績中。
文化價值主要是指教師對于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及世界觀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本文由教學的實例出發,從四個方面論述了數學課堂教學中文化價值的挖掘.
從數學教學大綱到數學課程標準,教材變了。數學課堂教學的方式更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患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就基礎教育而言,數學教學的文化價值在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數學教學中所體現的文化價值主要是指教師對于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及世界觀等方面產生的重要影響.
在數學教學中關鍵是對教學內容的挖掘和理解.不但要將知識的工具價值展示出來,還要把它的文化價值、育人價值挖掘出來.既要注意它的知識形態,更要注意它的文化形態.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下面結合教學實例談談數學課堂教學中文化價值的挖掘.
關注學生。改進方法,挖掘學生主動參與的智慧
在現實生活中.當你跟孩子交流時,你站著與蹲下來跟他說話.他向你提出問題。他的思路、交流的方式活躍程度是不同的.
在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有意識地設計一些缺憾.讓學生在回答、提問、交流的過程中間把這些問題以及它的結果逐步完善,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間,營造與學生在平等起點上交流的氛圍,讓學生不但能夠接受你。而且還能勇敢地挑戰你.跟你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追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境界.
例如.宜興外國語學校的杭字教師在《圖形的旋轉》的小結時,讓學生自己總結.并在班上交流:本節課,我學到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感到最困難的是……然后.結合學生所述,教師給予適當指導.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回顧自己在本課學習中的收獲、困難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口頭表達能力.更能使學生更主動、更自主、更智慧地學習.
注重生活中的數學美。讓學生感受數學美
喝白開水與品茶,感受是不同的.如果你只把數學當做一門工具,很可能是淡而無味的:而作為一種文化來講.就要慢慢地讓學生有一個體驗和感悟的過程.
在數學中.一個復雜問題的簡單解法,一個對稱的式子,一個優美的圖形,一個和諧的結構。一個奇異的念頭,都會使你沉浸在數學美的海洋中.數學美在發現問題、提出猜想和欣賞解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例如.泰州九龍實驗學校的陳建教師在上《黃金分割》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黃金分割的應用。在播放國歌的同時。用多媒體展示升旗的畫面.在歌曲達到(我們萬眾一心……)的時候。畫面旗桿的對應部分出現閃爍的紅點.這樣。把歌曲中的黃金分割轉化為線段中的黃金分割,讓學生直觀地體驗國歌的雄壯之美,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注重數學問題生活化,挖掘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師要鮮活地使用教材.同一教材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建立新的教學方式,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培養學生的重點,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對課本素材的充分利用,或挖掘內涵,或利用變式。或改變題型.這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創新使用教材的要求.
例如,宿遷中學的韓成云教師《從問題到方程》一課中,把整個一節課的問題情境通過李雪同學在家中與父母的交流,以故事的形式把它呈現出來。使得師生互動、學生交流積極性的調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注重思維訓練。挖掘學生潛能
(1)數學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創新.教師要創設求異的情境,激發學生多思、多問、多變,讓學生在質疑、探索和求異中有所發現和創新.
例如,徐州市九里中學的朱黎生教師在《圖形的旋轉》一課中,采用學生喜歡的笨笨熊、企鵝為例,通過企鵝蕩秋千的情境引入圖形的旋轉,并由學生類比圖形的平移得出圖形的旋轉的概念.這樣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類比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隨機選取2013年7月實施人性化護理,實施前后3個月內門診診治的各100例眼科患者為研究對象,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18~77歲,平均(43.5±9.2)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3例,高中42例,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35例;觀察組中男54例,女46例,年齡18~76歲,平均(43.2±9.1)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1例,高中41例,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3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上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組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知情同意下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自愿參加本次研究。
1.2入組標準
(1)所有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眼科疾病;
(2)排除有精神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不愿或不能配合完成護理、研究患者。
1.3方法
根據患者掛號號碼采用計算機隨機抽簽方法選取2013年7月實施人性化護理前后3個月內各100例患者,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患者滿意度,采用HAMA量表評定患者焦慮情緒,采用抑郁狀態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抑郁狀態。評價實施前后護士工作責任心、主動服務意識、與患者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護理質量。
1.4觀察指標
(1)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包括護理態度、護理質量、護理效率、就診滿意度、護理滿意度等10項內容,總分100分,根據患者得分規定,非常滿意:得分≥85分,滿意:得分60~85分,不滿意:得分≤60分。
(2)焦慮情緒:采用HAMA量表進行評定,HAMD量表:0~8分表示無焦慮,9~19分為輕度焦慮,20~34分為中度焦慮,34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3)抑郁狀態:抑郁狀態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SDS量表包括20個評價項目,將20個評價項目得分相加為粗分,將所得粗分×1.25為標準分值,正常<35分,輕度為35~49分,中度為50~69分,重度>70分。
(4)護理質量:通過科室主任、醫生、患者共同對每項護理內容進行評分,總分100分。(5)統計實施前后3個月內醫療糾紛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8.00%明顯高于對照組8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組別n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滿意度[n(%)]觀察組對照組1001008173171421398(98.00)87(87.00)x2P8.72070.0031
2.2兩組患者不良情緒和護理質量比較
觀察組焦慮情緒、抑郁狀態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實施前后醫患糾紛比較
實施后3個月內醫患糾紛發生15起明顯少于實施前3個月內發生32起,實施前護理引發醫患糾紛占65.63%明顯高于實施后護理引發醫患糾紛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醫學模式轉變,“以疾病為中心”醫學模式轉化為“以患者為中心”,眼科門診患者中有著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職業,接診患者時不僅需要精湛技術,還應在護理服務上讓患者滿意,以消除患者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有助于疾病的診治和預后。人性化護理根據就醫環境、患者心理、患者疾病進行全方位人性化護理,對減輕患者不良情緒、提高護理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有重要幫助,具體實施如下:
(1)營造溫馨就診環境:眼科門診患者較多,環境嘈雜。在走廊上增設患者就診排隊休息座椅,增設免費飲水機,宣傳眼科疾病及保健知識,增設花卉、植物等。增加門診護士,幫助就診患者指導就診程序。保持就診區域環境干凈、整潔,溫度適宜。
(2)就診護理干預:患者到眼科就診應主動和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存在眼部疾病,溝通過程要態度熱情、語言的得體大方,主動表示關心和支持患者話語。介紹就診流程和科室環境,消除患者陌生感,積極回答患者及家屬存在問題,消除患者存在不良心理。指導患者應就診的眼科醫生,引導患者快速就診。
客家形成的歷史,是歷經艱辛的遷徙史。在這個過程中,客家文化逐漸豐富了自身的內容。客家文化已不是純粹的華夏漢文化了,它是華夏漢文化(即傳統文化)與客家人遷徙途中所遇到的其他漢民系文化以及土著文化相互接觸、碰撞、融合的綜合體。客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子文化之一,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既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又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重構,形成自身獨有的特點。下文從客家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數字的寓意角度談談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構。
一、客家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數字寓意的認同
對客家文化具體事象中數字現象進行研究,并和傳統文化進行比對,可以很清晰地發現客家文化與傳統文化對數字寓意有很多相同之處。如,共同對數字“四”的禁忌,因為數字“四”諧音“死”。車牌、房牌或電話號碼尾數含4的是令人生厭的,一般這些號碼只能賤賣。對數字“七”的敬畏,共同認為“七”是一個神秘數字。在漢語中,相對與其他數字,數字“七”神秘性更大,使用范圍也更廣。早在《周易.復卦》中就有“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的說法,意思是當天道循環往復一次所需的時間為“七日”,“七”于是成為一個周期數。在傳統文化中,數字“七”也經常被人所忌諱的。在給人送禮時七件或七樣是不會出現的,在飯桌上七盤菜數不會上的,在挑選好日子時,逢七、十七或二十七日人們也不會挑的。另外,“七”與喪葬有關,在傳統文化中尤其在客家文化的喪葬習俗中有“走七”、“四七”、“七七”、“做七”等禁忌之俗。在客家話中,凡帶“七”的詞都不太好,都帶有一層麻煩的意思在其中。客家人對“七”的禁忌,還體現在人日節吃“七樣菜”等習俗上。吃“七樣菜”除了客家人利用其諧音象征來祈愿家人機靈能干、生活永遠幸福之外,還隱含著客家人對數字“七”的禁忌。在傳統文化中,人們自古在追求一種完整、圓滿、和諧的大團圓的狀態,這種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十分深遠。數字中的“偶數”正好具備那種完整、圓滿、和諧的性質。這樣,偶數不可避免地被中國人所崇尚,從大量的吉利數字多為偶數的現象中可見一斑。單數由于不具備這種性質,而倍受冷落。在生活中,人們習慣于“成雙成對”的完滿狀態。對于那些孤立、不完整、不圓滿的不和諧狀態,人們是十分排斥的,總是想方設法讓它們達到圓滿、和諧的滿意狀態。所以,民間送禮是送“雙”不送“單”的,婚慶日是不選在單日而選在雙日的,待客上菜的數目也講究上雙數的等等。一句話,中國人追求“好事成雙”。當然,偶數并不全是吉祥數,有些單數也被視為吉利數。客家人就深通此道,于是在傳統文化中“六”、“九”這兩個吉祥數字在客家地區也十分推崇。“六”作為吉祥數字的原因,它代表“順”,酒令以及俗語都有“六六大順”之語。與全國很多地方一樣,“六”在客家地區也是個吉祥數,送禮、開業、慶典、婚嫁等喜慶事也以“逢六”為吉日。傳統文化中,“九”除了與皇權有關的神圣意義之外,在民間由于“九”與“久”諧音,含“九”的日子就被人們視為是喜日。如,九月九日,含雙“九”與“久久”諧音,寓含有“天長地久”之意,是婚嫁的好日子。客家人也對“九”十分推崇,含“九”的日子經常被人們選為辦事情的好日子。
二、客家文化對傳統文化中數字寓意的重構
在傳統文化里,陰陽學說自古十分盛行。根據陰陽學說,世界是由陰陽兩極所構成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陰陽兩極對立的狀態中。如,天、男、奇數為陽;地、女、偶數為陰等等。偶數在陰陽二元論中被認為是大吉大利的,因此,以“二”為代表的偶數就成為人們所歡迎的數字。人們在婚事喜慶中尤其喜用雙數,是取“成雙成對”之意。如,婚事各項具體事物中,象婚禮現場的陳設、飾物均取雙數。可在客家人眼里數字“二”并不全是吉數,在客家方言中“二”讀成“匿”是含有貶意的。客家話中的 “阿二牯”、“阿二麻” 就是指愚笨之人。在粵語區中,“八”與“發”諧音。數字“8”特別受廣東人喜歡,他們把“88”念成“發發”,寓意財運亨通。由于以廣東為代表的南方沿海地區是改革開放較早,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其對數字的嗜好影響著全國其他地方。受廣東人的影響,現在對“八”的愛好已風靡全國。電話號碼、車牌號、門牌號凡帶有“8”的都是非常熱銷,很受歡迎。可在客家地區,人們對數字“八”并不推崇,很大原因是由于那句俗語“七不出,八不歸”,即逢“七不出門,逢八不回家”。再者,數字“八”在字形上有“分別”、“分離”之意。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傳統文化與客家文化中數字寓意“大同小異”。兩者有著相同的數字禁忌、數字崇拜,這是主要的。兩者也有對數字禁忌、數字崇拜寓意不同之處,這是次要的,這也是客家文化所獨有的特色。 轉貼于
三、客家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構
儒家思想文化一直以來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尤其是漢民族一直以來主要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熏陶,我國歷代的統治階級也都把儒家思想當作最重要統治工具之一。國家政治生活、社會日常活動以及人們平時的思想言行中都流露出儒家思想意識。在某種程度上,客家文化很好地繼承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突出地表現在,“崇敬祖先、重視教育以及因循守舊與銳意變革上。”客家民系是一個非常講究“孝悌”的民系。某人對上孝敬父母、對下友愛兄弟,會受到全村人的尊敬、贊揚;反之,則會被大伙所指責、唾棄。客家人的“孝悌”精神,進一步體現在崇敬祖先上。客家人對祖先十分崇敬,每逢仲春、仲秋以及冬至日等祭祀時節和重大事件時必準時向祖先備禮設祭。客家人祭祀先祖的祠堂在客家地區遍地都是,每個家族無論大小都會有自己的祠堂。祠堂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客家人尋根崇祖的精神。另外,這種崇祖意識還表現在客家方言上。客家人對“家鄉話”非常重視,甚至,有了“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口號。“田”指的是土地,“言”指的是以語言為代表的代代相承的文化。由于戰亂等原因,客家先民被迫不斷地遷徙。在遷徙的過程中,土地不象語言那樣便于攜帶,于是便成了包袱、累贅。客家先民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使得他們沒有土地或少有土地,即使占有土地,也不可能長時間的擁有。所以,客家人對土地的態度是不太看重的。共同的語言文化,是一個家族、一個民系聯結在一起的牢固紐帶。共同的文化語言,是客家人每到一個新遷徙地,安定、繁衍,抵御外族侵擾,加強內部團結的有力保障。“言”的種種神奇作用,使得客家先民無論走到哪,都是一個團結、強大、具有頑強生命力的群體。客家先民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客家人對“言”的重視大大地超過了對“土地”的重視。例如,在客家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漢語,從客家話中可以發現古漢語在各個時期發展的痕跡,客家方言被人稱為古代漢語發展演變的“活化石”。
在漫長的遷徙、僑居、聚居過程中,客家先民為了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生產生活環境并融入當地社會,不得不對其原先所擁有的古中原文化進行改動,并適當地融入當地文化的某些元素。客家文化就是在這種情形下產生的,它是古中原文化與僑居地、聚居地的文化相互作用下逐漸形成的。例如,當客家先民行進到江淮流域時就對以楚文化、吳越文化為代表的地域文化進行了有益汲取;當客家先民進駐到閩、粵、贛三角邊地時對畬族文化、瑤族文化、苗族文化等為代表的土著文化進行了認同和融合;當客家人定居于贛、粵、閩三角邊地時對潮汕文化、福佬文化為代表的其他漢民系文化進行了學習和借鑒,這就使得客家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采。贛、粵、閩三角邊地獨特的地理位置,一個相對封閉的山地丘陵環境使得客家文化得以相對穩定地保留下來。
數字是文字的一種,從數字我們可以看到文化的影子。當客家先民還未向南遷徙時,他們與中原大本營的漢民族,無論是在宗教信仰、民族風俗還是審美情趣、思維方式都是一致的,這從數字觀念上可見一斑。例如:客家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都有崇尚偶數的傾向,認為單數是不好的、未達到完滿的狀態。對“四”的禁忌,對“七”的禁畏,對“六”、“九”的推崇等等。隨著客家先民不斷地向南遷徙,客家人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存環境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文化上。客家人在頑強地保持其原先優秀的文化傳統的同時,在與新的文化接觸、碰撞、融合中也吸收了新的文化營養,客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與傳統文化是有一些異同的,我們可以從數字上得到驗證。原先在傳統文化中吉利數字“二”,在客家文化中并不全是吉利意義,有時含有貶意,客家人就稱愚笨之人為“阿二牯”。還有大吉大利的數字“八”在客家地區,也因為俗語“七不出,八不回”等原因而并不受到推崇。
從以上對客家文化與傳統文化中數字現象的比較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數字隱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通過數字我們看到了客家群體的遷徙史,客家人的生存環境,以及客家文化的演變過程;通過數字我們還了解了傳統文化同客家文化的關系是根本與枝葉、源頭與支流的關系。數字在客家文化對傳統文化的重構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藍希瑜 羅瓊:《贛南客家婚俗及其社會文化功能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5(5).
[2] 溫珍奎 尹珊:《贛南客家葬俗述要》[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2).
由于竺可楨并不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明與文化,所以在時期,浙江大學的學生從浙江西遷后,他于1938年11月發表《王陽明先生與大學生的典范》,利用王陽明來教育浙大學生要在國家困難當頭時自立自強,不辱使命。由于王陽明的學術從大范圍說屬于宋明理學,他首先提出自己對理學的認識:“通常學者往往有一種誤解,以為理學是不可理解的東西,又或以為理學家是迂闊不切實際的。豈知學術本無畛界。”“真正的理學不但不迂闊,而且有很多話是切合人生實用的。專家專其所學,果能再來誦習體會古人立身處世之微言大義,最是有益于為學與做人之道。而陽明先生才高學博,無論在學問、道德、事業,與其負責報國的精神,都有崇高的造就,在此國家蒙難學府播遷之中,他那一段艱苦卓絕窮而益奮的精神,更是我們最好的典范。”
然后,他向大學生講述王陽明值得他們學習的三點,即是知行合一、致知力學的精神,講究內心修養、內省力行的功夫,艱苦卓絕的意志和公忠報國的精神。他最后要求大學生們“要自覺覺人,要成己成物”,要“本先生之志,不以艱難而自懈,且更奮發于自淑淑人之道,協助地方,改良社會,開創風氣”,發展內地的文化,要在自己到過的地方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到了1940年8月,戰爭還沒有結束,竺可楨著文《浙大的使命》,再次提到以王陽明為典范:“昔王陽明先生至龍場一年,其影響所及,風化文物,莫不因而改善進步。陽明先生之門弟子,率能篤踐師說,影響亦宏。浙大來此,尚有多年之追留,吾人自當法步先賢,于所在之地種種設施,草草興興,盡心竭力以赴。時跡非常,吾人之責任尤重!”
從這些方面看來,竺可楨并不像五四時期中國激進的知識分子,全盤批判中國的傳統,他從歷史之中看到中華民族的希望,以為中國當時的責任,并不在完全拋棄傳統,而在改良傳統中進步。改良的方法就是在中國文明與文化中引入科學精神,講究科學方法,他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這種主張。
什么是科學精神?什么是科學方法?這也是作為科學家的竺可楨一直在思索的問題。1935年,竺可楨曾經發表《中國實驗科學不發達的原因》。提出科學精神就是無功利心地求真理:“近世科學能得有今日,全靠了伽利略、刻卜勒、牛頓、達爾文等幾個少數科學家的研究。他們研究的目的,一方面固然不是想制造飛機炸彈來殺人,但同時也并不存心要拯人民于水火。他們的目的是在求真理,是要認識大自然的真面目,這是近代科學的精神。他們的方法,是假設一個原則,然后用種種實驗來證明這種原則是否合理。等到原則成立以后,再從這原則來推演到旁的事物上。所以近代科學用的是歸納法和演繹法。”
在1941年的《科學之方法與精神》一文中,竺可楨又提出科學精神是比科學方法更加根本的東西,方法可以隨時而易,但是科學精神卻是永恒不變的:“提倡科學,不但要曉得科學的方法,而尤貴在乎認清近代科學的目標。近代科學的目標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學方法可以隨時隨地而改換,這科學目標?嶄求真理也就是科學的精神,是永遠不改變的。了解得科學精神是在嶄求真理,吾人也可懸揣科學家應該取的態度了。據吾人的理想,科學家應取的態度應該是(1)不盲從,不附和,一以理智為依歸。如遇橫逆之境遇,則不屈不撓,不畏強御,只問是非,不計利害。(2)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3)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之,嚴謹整飭毫不茍且。”竺可楨甚至在文章中指出,王陽明先生就是具有科學精神的人,但是他缺乏正確的科學方法?比較起來?方法是通過學習就可以獲得的,倒是科學精神卻不易培養,所以他覺得具有求真之科學精神的王陽明如果生活在20世紀,“豈獨能格竹子之物而已”,必定能夠成為一位大科學家。
新課程需要以發展性教師評價為指導思想,構建新的教師化學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創立包括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同行評價(包括專家評價)在內的量化和質性(即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教師化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使化學課堂教學評價的過程成為教師、學生以及評價者等課堂教學參與者之間進行溝通、交流、形成共識的過程。為此,筆者對如何構建化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進行了探索。
一、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的理念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都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課堂教學評價必須適應這些變化。
1.為學而教,以學評教。
在教學活動中,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服務于學。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最終都會在學生方面得到體現。在“為學評教”問題上,以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在課堂內的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中的行為和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過程等。在“以學評教”問題上,著力于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既要關注教師在教學中的行為,更要把評價重點放在教師的行為對學生的“學”所起的作用之上。
2.重三維目標的落實。
三維目標對學生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中不但應注重“雙基”和“學科能力”目標的落實,更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方法和思考,關注學生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培養與形成。評教師的教學能力更多地應體現在能否及時地了解學生在課堂上所做、所說、所想,能否了解學生學會了什么和感受到了什么,能否為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創設理想的學習環境,能否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等。
3.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和核心任務,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應以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轉變為先導。教師的角色應由重“教”向如何指導學生去“學”轉變,由簡單地呈現教材內容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轉變。現代信息技術已成為課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恰當地選擇和使用傳統或現代教學媒體,也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否整合教學技術和教學方法,能否對學生進行適時、適宜的學習方法指導,能否恰當地選擇和使用現代教學媒體,是課堂教學評價應關注的重要方面。
二、課堂教學各項評價指標的內容
課堂教學各項評價指標著重考查教師的教是否體現三維目標的全面落實。
1.聽課者(同行或專家)評價內容。
(1)教師教學活動的評價指標。
*教育理念——主要包括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堅持開放的教學觀;堅持學科與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及整合;堅持不斷探索與創新;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激勵者。
*學科功底——學科教學基本功(實驗操作、粉筆、鉛筆、普通話、簡筆畫,恰當運用各種現代教學媒體的能力),本學科相關知識水平及教師自身習慣與能力;創造性地理解與把握教材的能力;知識傳授準確無誤。
*教學方式——結合教學實際選擇最適當的教學方法并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運用。教師注重自己教的方法與學生學的方法的有機結合,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注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其次,現代化的教學不僅要體現教育觀念的現代化,而且要體現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現代化。*教學任務——根據新課程標準三維目標要求,全面正確地理解和落實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突出重點,注重基礎,學科特色明顯。
*學習動力——創設和提供民主、平等、寬松的學習氛圍;善于激勵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一直注意引導和調動學生,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
*科學方法——基礎知識教學過程中重視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教育。教學過程體現問題性、參與性和實踐性,給學生機會,引導學生進行獨立自主的學習與探究。促使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積極表達交流。
*人文關懷——運用恰當的教學評價激勵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等的選擇,均應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通過教學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發展”。
(2)學生學習活動的評價指標。
*活動廣度——一方面是學生學習中的動腦、動手、動嘴、用眼等情況,另一方面是學生參與的廣度。
*參與方式——學生參與方式多樣,獨立學習、小組學習、群體間的交流協作、動手操作等。
*學生狀態——濃厚的興趣、較高的熱情、飽滿的情緒、強烈的求知欲。
*活動時間——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科學探究的時間。
*學習品質——善于傾聽,很好地與他人溝通,能質疑發問,敢于表達不同想法和觀點。
*參與效果——教學目標的達成,能力發展趨向的形成。
*生成狀態——學生學習中的投入、認識提高的情況;是否伴有滿足、成功、愉悅等體驗,并對后續學習更有信心;學生的個性是否得以顯現。2.上課教師自評的指標。
*引導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科學方法教育的情況。
*落實情況——指導學生在學習中落實知識,提升能力的情況。
*教學創新——利用學科特色,進行價值觀教育和教學中的創意突破情況。
3.學生代表對學習效果自評的指標。
*知識與技能——主要知識點的落實情況和技能的掌握情況,是否已較完整地學會了所學的知識。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過程,所用的學習方法是否適合本人的實際情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過程中本人的學習態度、學習積極性、參與程度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情況。
三、中學化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的使用和結果表述
1.課堂教學評價流程。
*評課者熟悉學科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研究和閱讀教師教案,做好詳細的聽課記錄。
*運用座談會或書面檢測等方法進行課后測驗與調查。
*評定課堂教學評價表(附件略)各項指標的達成等級。
*對等級賦值計算。
*寫出評課意見并反饋。
2.數椐處理和結果表述。
對課堂教學評價表中的各項指標,用等級賦值方法計算后,再用等級表述評價結果。
*指標得分計算:
評價指標的等級賦值為優:95分、良:80分、一般:65分、差:50分。
指標得分=等級賦值×權重。
*評課總得分:總分=∑指標得分(所得總分按照四舍五入取整數)
*評課結果的等級表述:總分在95~86分為優、85~71分為良、70~56分為一般、55分以下為差。
*評課結果的定性描述。
3.評價方案的應用拓展和反思。
*本評價方案不僅適用于化學學科,若對指標、指標權重進行微調,還可用于大多數文化課的課堂教學評價。
*本評價方案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由聽課者進行“他評”,執教教師和上課學生進行“自評”,能很好地體現新課程的理念。
*對評價表的統計處理建議用MicrosoftOfficeExcel進行處理,能更迅速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