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4:55: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聲樂考試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直以來,全國大部分普通高校都在沿用音樂學院的教學模式,力圖一切向音樂學院靠攏,某種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大量事實證明,這并不符合普通院校的實際情況,原因在于二者的生源和培養目標不同,普通院校生源水平參差不齊且基礎較為薄弱,它培養的不是高、精、尖的歌唱家,而是中小學教師或是在企事業單位能獨擋一面的一專多能型人才。社會的多元化發展需要的是綜合型人才,而教育觀念落后、授課方式單一、教材陳舊或者盲目使用新教材、考試方式單一等等諸方面已嚴重與社會需求脫軌,因此,改革勢在必行。
二、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改變落后的教育觀念,徹底根除重技輕藝思想
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這不是在培養音樂家,這首先是培養人”。當前的聲樂教學,由于目標定位不準確,在培養規格和方向上容易產生糊涂認識:片面追求聲樂演唱的技能技巧,而忽視音樂的審美性質和音樂的情感性特征;文化意識淡薄,導致學生也是重小課輕大課,無疑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為此,作為聲樂教師,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從關注學生聲樂技能的傳授到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未來。其次,教師在傳授聲樂技能的同時,要引領學生進入聲樂作品的內部,從文化的層面去理解和認識,進一步感受音樂,體味音樂,最終達到音樂的審美需求。最后,聲樂教師也必須掌握其它姊妹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特征,具有不同藝術表現和表演的修養,善于去挖掘與聲樂相關的其它知識予以補充,從而帶動學生,徹底根除重技輕藝的藝匠思想。
(二)上課模式由單一式向多樣式方向轉變
對于改變教學中傳統的授課方式,現今部分高校雖也做了大膽的嘗試,但都過于片面,要么是個別課,要么是小組課。筆者認為,在聲樂教學中完全可以采用個別課、小組課和集體課相結合的形式,這樣勢必有利于人才的培養,三者結合起來可以做到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個別課可以解決學生的聲樂技巧問題,小組課和集體課可以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共性問題,比如說:一年級以集體課為主,經過學習或達到一定標準可以安排上小組課,采用滾動式方法以競爭機制促進學生努力學習;二、三年級可以采用個別課、小組課相結合的方式上課,同時上集體課講授聲樂理論知識;四年級以個別課為主,以便拔高專業,參加藝術實踐,突出專業優勢。
(三)教學方法由注入式、受動式向引導式、主動式轉變
聲樂教學往往是教師講授抽象的理論知識、范唱,繼而學生模仿唱,這樣結果是忽視了學生能力方面的培養,也會慢慢使學生喪失學習聲樂的興趣。相反,在聲樂教師進行課堂講授時,要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辨別,可以組織程度較好的學生進行探討,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譬如說演唱一首作品,要想唱好它,學生須搜集大量的資料如作品的時代、風格、內容等,對照歌譜進行仔細的分析,繼而再結合聲樂技巧進行演唱。同時也可以組織學生共同探討這首歌該如何唱,說出各自的理解,并分別演唱,看誰唱得更感人,更有思想,而后教師進行總結。這期間,教師只作引導性的暗示,而不是從頭至尾教學生如何演唱。這樣教學形式上的改進使學生能夠直接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改變教師一貫的“注入式”封閉教學格局,也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開展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四)注意更新教材,豐富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一直以來,聲樂專業可以說沒有固定的教材,大部分教師選用的一般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聲樂曲選》,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些教材中的部分曲目已顯示出某些弊端。另一方面,近幾年雖有大量新作品涌現出來,也有相當一部分老師用到教學上,但普遍存在盲目性,有些甚至根本不符合學生的個性特點,相反,一些優秀的新作品卻用之極少甚至不用等等,這些都與聲樂教師不無關系。教師的喜好往往決定著學生的演唱作品,往往是民歌教師只教授民歌,美聲教師只教授美聲等等,這樣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嗓音特點和演唱特點,結果是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我們必須改革:首先,在聲樂教學中,不僅要選擇思想性和藝術性較高,有訓練價值的中外聲樂作品,同時也要對優秀的聲樂新作品積極選用,不斷更新教材,做到與時俱進。其次,要泛唱與精唱相結合,要讓學生接觸不同風格、不同體裁、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聲樂作品。再次,在曲目選擇上,既要學習西歐的傳統唱法,也要學習中國的民族民間歌曲、戲曲、通俗歌曲,使學生向藝術的深度和廣度發展,真正做到與時俱進。
(五)開展第二課堂,加強藝術實踐,突出聲樂專業的特點
實踐教學在日常的聲樂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和作用。普通音樂院校的聲樂教學任務不是培養高、精、尖的歌唱家,相反,我們應面對中國音樂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來審視我們的教育現狀,立足于培養的最終目標,充分與社會接軌。四年的學制其實很短,那么我們如何在教學中加強藝術實踐,培養出適用性人才并最大限度地實現良好就業呢?筆者認為開展第二課堂至關重要:1、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可以定期組織周末音樂會,節假日組織大型音樂會;2、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的各種藝術活動,讓學生擔任各種音樂學習班的教學輔導工作,達到與社會接軌;3、與學校接軌,鼓勵學生走進中小學,參加中小學的音樂教學和文藝節目的輔導和編排工作等等。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演唱和表演技能,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的積極性,而且也有利于教師不斷地總結經驗,發現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積極走入社會,認識自己與社會的差距,找準學習的目標,以便以后更好的就業。
(六)考試方式由單一演唱向形式多樣化轉變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重要。對歌唱的欲望,對歌唱的愛好,都是學生學習的動力。進入普通高中的學生,幾乎沒有受過專業的音樂訓練。所以,教師就要學生擺脫“恐唱”,給他們“人人都能歌唱,我更可以!”的勇氣!讓學生明白:歌唱就是一種夸張的講話!同時,教師盡量挖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盡量使學生獲得更多成功的體驗,從而讓學生樹立堅定的歌唱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二、掌握規律,進行科學、有效的專業技術訓練
聲樂教學主要包括兩個內容: 發聲訓練和聲樂作品的演唱。
第一方面首先是練聲。對學生進行發聲訓練,相當于是在人身上制造樂器,所以要讓學生明白:歌唱發聲就要把自己的身體當成一件樂器,橫膈膜作為氣息的支撐點,小腹作為吹氣口往上運氣,后腦當作樂器音筒,教師要明確告訴學生:氣息到了咽部以后,不要直接從嘴巴泄出來,而是要往上豎著到達后腦這個音筒的共鳴腔,聲音才會圓潤、結實而明亮。
第二方面是練唱,也就是聲樂作品的演唱。在這個訓練環節上,我基本上是按金鐵霖老師的“聲、情、字、味、表、養、象”七字訣來全面要求的。金鐵霖老師作為我國資深的聲樂教授,主張在民族唱法中借鑒和吸取西洋唱法的技巧,并把它歸納為“聲、情、字、味、表、養、象”七字訣。我認為對于所有音樂作品的演唱,用這七個字來要求是非常正確的。
三、展開豐富的想象 ,初步形成科學的歌唱方法
在聲樂教學中,往往會存在教學語言語義的不確定性,使得學生對教師講述的要求感到不易理解和把握。教師應盡量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形象化,并啟發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展開豐富的想象,通過對一些具體形象的聯想,將發聲的原理和機能中各種比較抽象、不易理解的概念變得清晰可辨。比如:把身體當成樂器,把丹田當成吹口,后腦當成音筒等待。另外,運用感覺教學,將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動作和感覺用于歌唱訓練之中,如訓練氣息下沉時,用聞花的動作、雙手提重物的感覺去體會,用打哈欠來找打開喉嚨的感覺,等等。德國著名的聲樂教育家莉莉·雷曼在談到高音的感覺時,也曾形容說:“聲音立在喉嚨里的一根氣柱或噴泉上”。
聲樂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文藝演出等實踐活動,提高舞臺表演能力和舞臺歌唱能力。第二課堂是校園文化的主要內容,也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演出讓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提高自己。
四、建立學習檔案,因材施教,認真考查
改革聲樂課程教學內容,增加少數民族地區特色作品
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的音樂教學改革多年,取得了方方面面的可喜成就,但對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本科應用型高校的音樂教學改革,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如何真正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高等院校音樂教學改革中具體化和合理化,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聲樂課的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尤其在教學內容上要進行一定的調整,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歌小調等曲目。據調查,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院校聲樂課的教學曲目基本仍采用上世紀80年代及后來多次修訂的高師聲樂曲選教材,內容上,少數民族音樂的曲目在數量和份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具有少數民族和地域性音樂特色的作品難以呈現。在聲樂教學上依舊存在一些重技巧輕文化的現象,區域性特色聲樂作品使用偏少,國外聲樂作品涵蓋面很窄,更新緩慢。因此,聲樂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將大量具有少數民族音樂特點的、有代表性的曲目充實到教學內容之中。首先,在原有高師聲樂教材基礎上,以我國民族發聲為基礎,學習借鑒西方發聲方法,撰寫具有地域和民族的聲樂特點的一整套從演唱方法到曲目內容的輔助聲樂教材,把本地域少數民族的民歌通過收集整理加工,按類別、內容、曲調、難易程度等編寫為聲樂教材,在教學中加以運用,這對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少數民族聲樂藝術精髓在聲樂教學活動中能更好地體現出來,民族音樂將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同時也切實體現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這也是從根本上解決目前高校聲樂教學民族、地域特點邊緣化問題的關鍵和有效方法。其次,我們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應有計劃地加強區域特色聲樂教學,要把聲樂教學當成培養正確審美觀、開闊學生視野、傳承人類精神文明的一種工作,不能將聲樂課變成聲樂技巧課,要挖掘少數民族地區豐富多彩的聲樂作品,了解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此增加聲樂課程的寬度和厚度,使教學內容不斷豐富和更新。要調整頭腦中既有的聲音概念,不要總是以一個固化的標準看待聲音,不要輕易認定某種聲音是不正確的、不科學的,因為不同的聲樂作品需要不同的聲音來表現,要大膽鼓勵學生多唱新作品、嘗試新唱法,排練新形式,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突出應用型的特點。
改革聲樂課程的設置,做好大課小課的合理安排
據調查,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院校的聲樂教學,多沿用傳統的一對一的教學組織形式。近年來由于擴招,師資力量缺乏,一些院校的聲樂教學采用了一對一、一對二、一對眾等大小課并存的多種教學組織形式。通常學生人數在6人以上的教學組織形式,稱為聲樂大課;學生人數約2-5人之間的教學組織形式,稱之為聲樂小組課;由教師與學生一對一進行教學的則稱之為聲樂小課。傳統的聲樂小課雖然教學過程中針對性比較強,利于聲樂技能的練習,但卻存在著缺乏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多向的整體流,不利于聲樂表演的學習,并且容易導致學生在不同的場地或情景中心理過度緊張、過度的依賴教師的指導而缺乏主動性,嚴重地影響了聲樂教學質量的提高。針對這種情況就必須將聲樂大課與聲樂小課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繼續小課的教學訓練;另一方面在特定的階段融合大課教學,合理安排大小課,提高聲樂課程的教學質量。“大課以理論為主,小課以技能為主,大課小課緊密結合”。聲樂大課主要講授具有共性的聲樂理論知識,是對傳統聲樂小課教學方式的補充和完善。聲樂大課是含技能技巧在內涉及更為廣泛的藝術文化、關注學生素質提高的人文課程,既有利于學生演唱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學生通過對各種聲樂作品知識性、歷史性、人文性的學習而全面協調的發展。課程設置要將大課合理地安排于學生學習聲樂小課的四年之中,第一學期根據學生的演唱程度安排學生兩個人上一節聲樂小課,同時相應地開設聲樂基礎理論與名作賞析和聲樂發展簡史兩門大課,讓學生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開始技能訓練。第二學期仍然上兩個人一節的小課,同步開設意大利語音拼讀與嗓音保健兩門大課,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好理論基礎。第三學期開始每個人上一節聲樂小課,并相應開設正音課,開始嚴格系統的指導與訓練。第四學期每個人上一節聲樂小課,同時開設聲樂教學法,為學生上中小學音樂教法課程做準備。第五學期每個人上一節聲樂小課,并開設歌劇名作賞析課程,為學生拓寬知識面。第六學期每個人上一節聲樂小課,同時開設聲樂美學課程,以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第七、八學期每個人上一節聲樂小課,不定期開設聲樂講座,為學生就業做準備。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學生演唱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學生通過對各種聲樂作品知識性、歷史性、人文性的學習而全面協調的發展。大小課的結合不僅減少了課時量、降低了教學成本,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授課方式既保持了師范性的特點,又打破了傳統單一授課的形式,提倡了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四、改革聲樂考核方法,突出實踐性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漸深入,通過幾代聲樂教師的不斷努力與探索,音樂專業的部分課程在考試內容與考試形式上都做了大幅度的改革。這些改革將考試變得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讓課堂教學與考試內容聯系得更加緊密,讓學生在考試中不但得到檢驗還能得到鍛煉,使學生成為既能夠適應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的需要,又能夠適應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需要的應用型人才。聲樂課程的考試形式及內容與其他課程不同,除了理論知識外,還要考核學生的專業技能。所以,聲樂考試內容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實踐性等特點。以往傳統的考試中,考試內容太單一,不是注重技能訓練就是注重理論基礎,忽視了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將來的工作實際相結合,也沒有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如今聲樂課程的考試改革為了加強教學成果的實用性,更好地配合教學內容的更新,在考試規定曲目中更多地、有意識地選擇了一些富有民族特色、地區特色及中小學教材中的歌曲和社會活動中應用價值較高的聲樂作品,要求學生從入學后的第五個學期開始,考試內容中添加音樂會實踐成績,成績占期末總成績的百分之三十。音樂會形式不限,可以是同一個老師的專業學生合開一場;可以是同年級的幾個同學合開一場;也可以是個人獨唱音樂會。同時,規定畢業生在畢業考試時演唱曲目中必須含一首具有當地民族風格的作品或中小學教材上的歌曲。這樣既能促使學生重視實踐練習,又培養了學生聲樂教學教唱的能力,也讓學生學會了大量有特色的、實用性較強的歌曲,使其能盡快適應社會的需要。總之,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聲樂教學改革己邁出了可喜的腳步,但有許多方面還要靠時間和實踐去總結與檢驗,一些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有待于調整和不斷完善。我們堅信,只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實學生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就一定能培養出更多更好的能適應社會需要的具有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等方面全發展的人才。
作者:薛蕾
高師聲樂課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也是音樂師范專業必修的一門技能技巧課。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試用)教材已經在全國中小學推廣使用,對照現行的、照搬專業音樂院校的高師聲樂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其培養目標的發展。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師聲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筆者認為,高師聲樂教改的核心問題是制定與修改相適應的聲樂教學大綱。
聲樂教學大綱是指導聲樂這門學科如何進行教學的根本依據,它的內容包括培養目標、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授課形式、考試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筆者總結自己多年的聲樂教學,分析了當前高師聲樂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高師聲樂教改的核心問題——制定與修改聲樂教學大綱,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建議。
一、轉變觀念,明確21世紀高師聲樂教學的培養目標
在上世紀高師音樂教育剛剛起步之時,由于師資和生源相對有限,所以高師聲樂教育所培養的對象還僅能滿足于高師、中師的師資或部分表演團體需求,鑒于這種需求方向,高師音樂教育逐漸形成了強調專業技能而忽視其師范性的觀念。[1]筆者曾在廣東幾所高校的音樂專業進行調查,從調查結果上看,大部分高師音樂教育的教學與音樂藝術院校沒有什么區別,特別是聲樂教學偏重追求藝術上的“高、精、尖”,致使整個教學盲目地向專業音樂院校看齊。
隨著音樂教育的發展,音樂師資陣容的不斷擴大,使音樂教育市場的需求趨于穩定與飽和,高師的音樂教育開始面向對基礎音樂師資與普及音樂教育的培養。在21世紀,高師聲樂教學培養目標要轉變觀念,堅持師范教育的信念與培養目標,從“精英教育”向“基礎教育”“普及教育”轉化,針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需要,努力培養出“站穩講臺、兼顧舞臺、面向社會”的適應型人才。
二、改革傳統的聲樂教學授課形式,建立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模式
聲樂教學中的一對一的授課方式是指教師與學生進行單獨的授課形式。[2]這種授課方式個性化較強,強調你教我學,我說你背,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之間缺乏互相的觀摩和交流,學生僅僅知道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對將來的教學中所遇到的形形的問題就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如何下手。隨著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擴大招生,聲樂教學仍沿用傳統的“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要求與發展。其弊端在于,聲樂基礎或條件好的學生脫離師范性而趨于專業表演,差一些的同學則覺得聲樂無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時也影響了其他課程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在高師聲樂課中,應采取以個別課為主,理論課、小組課、集體課并存的教學模式。
課型的分類是指教學大綱對不同年級的學生的劃分,其課時可以在聲樂總體課時中靈活分配[3]。理論課內容一般來講包括基礎理論與聲樂教學法這兩方面的內容,可以通過集體授課方式進行教學。集體課是解決聲樂基礎理論或技能技巧課學習中的共性問題,同時,還可以在集體課中進行聲樂觀摩,如觀看聲樂教學錄像、名人名曲欣賞、名家聲樂講座等。這樣集體課省去了原有“一對一”授課時教師對聲樂理論的不斷重復,同時也為小組課與個別課創造了有效的空間;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則體現在小組課與個別課中。教師在對學生基本狀況初步了解后可按現有歌唱水平進行大致分組;聲樂教師在實施分組和小課教學時,應注意體現其階段性的靈活性,按學生的學習進度隨時進行調整。
改革傳統聲樂教學“一對一”的授課方式,引進小組課、集體課、個別課多種課型并存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互相學習借鑒、互相啟發影響,遇到問題一起分析、一起討論解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模式引入到新課和解決共性問題的教學中。這樣不僅為教師解決學生個性問題贏得更多的時間,而且為學生將來適應中小學音樂教學積累更多的經驗。
三、打破學科界限,拓展教學內容,適應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要求傳統的聲樂教學內容局限于聲樂理論的學習與掌握歌唱的技巧,在聲樂教學中往往忽略了與基礎音樂教育的實際聯系、與中小學音樂教育脫節。[4]將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內容部分引入高師聲樂教學中,如在聲樂教學中引進自彈自唱、合唱、小組唱、重唱等歌唱訓練,同時增加聲樂作品鑒賞教學法等教學內容,并在小組課與集體課教學中采用類似于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的方式,給每個學生以鍛煉的機會,使學生及早了解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的內容;同時,高師的聲樂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去向有經驗的中小學教師學習,親身體驗基礎音樂教學的過程,積累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經驗,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聲樂教學要著眼于將來學生的實際工作需要調整教學內容,在培養“一專”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多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要求。
四、重視聲樂教學法教學,強調理論聯系實際
高師聲樂教學在全國各院普遍不被重視,專門開設本課程的高師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講座形式或在學生畢業實習一兩個月前籠統進行講授學習,加之很多教學法,老師并沒經過專業學習,本身又沒有基礎音樂教育的經驗,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一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早已嚴重滯后于當前音樂教育教學思想的教學原則;教學法考試只注意理論考查,與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實際脫節,使教學法成為一門“死法”,使學生學之無用。
高師學校應緊緊圍繞“師范”做文章,不能盲目與專業音樂院校攀比專業水平,而應該在專業學習的同時注意音樂教學法的教學,保證教學法的課時。在聲樂教學中應當緊密聯系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實際,讓學生從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確師范性質;在第一學期,高師就應該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了解和參與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在四年的時間里有步驟地從教學見習到幫助開展活動,從部分承擔教學任務到獨立備課、上課、讓學生時刻意識到自己將來的工作性質,一畢業就能夠勝任基礎教育的音樂教學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實際,切忌盲目使用
高師聲樂教材在近十多年來有較大的發展,除國家權威的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繼出版了不少高師聲樂教材。盡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還未有統一規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選擇教材上,許多高師院校照搬專業音樂院校的教材,讓學生難于達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實用性不大,發給學生成為書櫥中一生“擺設品”,浪費學生的教材費。
高師聲樂教材使用要切合實際,切忌盲目使用。選擇教材要以師范性、實用性為原則,選擇思想性強、藝術性較高,可以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聲樂作品為教材,以保證專業教育目的實現。
高師聲樂課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也是音樂師范專業必修的一門技能技巧課。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試用)教材已經在全國中小學推廣使用,對照現行的、照搬專業音樂院校的高師聲樂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其培養目標的發展。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師聲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筆者認為,高師聲樂教改的核心問題是制定與修改相適應的聲樂教學大綱。
聲樂教學大綱是指導聲樂這門學科如何進行教學的根本依據,它的內容包括培養目標、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授課形式、考試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筆者總結自己多年的聲樂教學,分析了當前高師聲樂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高師聲樂教改的核心問題——制定與修改聲樂教學大綱,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建議。
一、轉變觀念,明確21世紀高師聲樂教學的培養目標
在上世紀高師音樂教育剛剛起步之時,由于師資和生源相對有限,所以高師聲樂教育所培養的對象還僅能滿足于高師、中師的師資或部分表演團體需求,鑒于這種需求方向,高師音樂教育逐漸形成了強調專業技能而忽視其師范性的觀念。[1]筆者曾在廣東幾所高校的音樂專業進行調查,從調查結果上看,大部分高師音樂教育的教學與音樂藝術院校沒有什么區別,特別是聲樂教學偏重追求藝術上的“高、精、尖”,致使整個教學盲目地向專業音樂院校看齊。
隨著音樂教育的發展,音樂師資陣容的不斷擴大,使音樂教育市場的需求趨于穩定與飽和,高師的音樂教育開始面向對基礎音樂師資與普及音樂教育的培養。在21世紀,高師聲樂教學培養目標要轉變觀念,堅持師范教育的信念與培養目標,從“精英教育”向“基礎教育”“普及教育”轉化,針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需要,努力培養出“站穩講臺、兼顧舞臺、面向社會”的適應型人才。
二、改革傳統的聲樂教學授課形式,建立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模式
聲樂教學中的一對一的授課方式是指教師與學生進行單獨的授課形式。[2]這種授課方式個性化較強,強調你教我學,我說你背,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之間缺乏互相的觀摩和交流,學生僅僅知道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對將來的教學中所遇到的形形的問題就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如何下手。隨著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擴大招生,聲樂教學仍沿用傳統的“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要求與發展。其弊端在于,聲樂基礎或條件好的學生脫離師范性而趨于專業表演,差一些的同學則覺得聲樂無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時也影響了其他課程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在高師聲樂課中,應采取以個別課為主,理論課、小組課、集體課并存的教學模式。
課型的分類是指教學大綱對不同年級的學生的劃分,其課時可以在聲樂總體課時中靈活分配[3]。理論課內容一般來講包括基礎理論與聲樂教學法這兩方面的內容,可以通過集體授課方式進行教學。集體課是解決聲樂基礎理論或技能技巧課學習中的共性問題,同時,還可以在集體課中進行聲樂觀摩,如觀看聲樂教學錄像、名人名曲欣賞、名家聲樂講座等。這樣集體課省去了原有“一對一”授課時教師對聲樂理論的不斷重復,同時也為小組課與個別課創造了有效的空間;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則體現在小組課與個別課中。教師在對學生基本狀況初步了解后可按現有歌唱水平進行大致分組;聲樂教師在實施分組和小課教學時,應注意體現其階段性的靈活性,按學生的學習進度隨時進行調整。
改革傳統聲樂教學“一對一”的授課方式,引進小組課、集體課、個別課多種課型并存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互相學習借鑒、互相啟發影響,遇到問題一起分析、一起討論解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模式引入到新課和解決共性問題的教學中。這樣不僅為教師解決學生個性問題贏得更多的時間,而且為學生將來適應中小學音樂教學積累更多的經驗。
三、打破學科界限,拓展教學內容,適應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要求
傳統的聲樂教學內容局限于聲樂理論的學習與掌握歌唱的技巧,在聲樂教學中往往忽略了與基礎音樂教育的實際聯系、與中小學音樂教育脫節。[4]將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內容部分引入高師聲樂教學中,如在聲樂教學中引進自彈自唱、合唱、小組唱、重唱等歌唱訓練,同時增加聲樂作品鑒賞教學法等教學內容,并在小組課與集體課教學中采用類似于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的方式,給每個學生以鍛煉的機會,使學生及早了解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的內容;同時,高師的聲樂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去向有經驗的中小學教師學習,親身體驗基礎音樂教學的過程,積累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經驗,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聲樂教學要著眼于將來學生的實際工作需要調整教學內容,在培養“一專”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多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要求。
四、重視聲樂教學法教學,強調理論聯系實際
高師聲樂教學在全國各院普遍不被重視,專門開設本課程的高師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講座形式或在學生畢業實習一兩個月前籠統進行講授學習,加之很多教學法,老師并沒經過專業學習,本身又沒有基礎音樂教育的經驗,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一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早已嚴重滯后于當前音樂教育教學思想的教學原則;教學法考試只注意理論考查,與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實際脫節,使教學法成為一門“死法”,使學生學之無用。
高師學校應緊緊圍繞“師范”做文章,不能盲目與專業音樂院校攀比專業水平,而應該在專業學習的同時注意音樂教學法的教學,保證教學法的課時。在聲樂教學中應當緊密聯系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實際,讓學生從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確師范性質;在第一學期,高師就應該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了解和參與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在四年的時間里有步驟地從教學見習到幫助開展活動,從部分承擔教學任務到獨立備課、上課、讓學生時刻意識到自己將來的工作性質,一畢業就能夠勝任基礎教育的音樂教學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實際,切忌盲目使用
高師聲樂教材在近十多年來有較大的發展,除國家權威的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繼出版了不少高師聲樂教材。盡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還未有統一規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選擇教材上,許多高師院校照搬專業音樂院校的教材,讓學生難于達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實用性不大,發給學生成為書櫥中一生“擺設品”,浪費學生的教材費。
高師聲樂教材使用要切合實際,切忌盲目使用。選擇教材要以師范性、實用性為原則,選擇思想性強、藝術性較高,可以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聲樂作品為教材,以保證專業教育目的實現。
六、考試形式的多樣化,增加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
聲樂是一門歌唱藝術,它必須在藝術實踐中得到鍛煉。高師的學生每個學期最多在期中或期終進行考查或考試,考試形式基本都沿用音樂專業院校的聲樂考試方式,每人演唱一至二首作品,在本科四年共考試次數不超過10次;而對于將來面臨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的高師的學生來說,藝術實踐受到一定的限制與約束。筆者認為,高師考試形式應該多樣化,增強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目前高師考試形式還可增加重唱、小組唱、合唱等考試形式。與此同時,文化部門或專業部門要創造機會,支持學生參加藝術實踐活動,如舉行音樂會或聲樂比賽,加強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以便學生將來更好地勝任中小學音樂課中的唱歌教學和課外活動中的聲樂輔導工作。
制定與修改相適應的高師聲樂教學大綱是21世紀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新形式下的教改核心問題。高師聲樂課程的改革切實要圍繞基礎音樂教育的展開,進行修改調整。文中幾點淺陋之見,只求拋磚引玉,期望高師聲樂教學能早日與中小學基礎教育新課程方案接軌,努力培養出“站穩講臺、兼顧舞臺、面向社會、多能一專”的適應型人才。
普通高師院校音樂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中小學音樂師資,音樂學專業中聲樂學科歷來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基本能力(即歌唱教學能力)的一門主干課。立足為基礎音樂教育培養歌唱教學型人才,明確學生的職業意識,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始終是高師聲樂學科教學改革的方向。
一、高師聲樂個別課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高師音樂學專業的聲樂教學,為了適應基礎音樂教育的需要,歷經多年的改革與實踐,在教學理念、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種集聲樂個別課、小組課、集體課三位于一體的新的高師聲樂教學體系已經形成。根據高師聲樂學科自身特點建立的聲樂學科新體系,特別是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質設立的聲樂小組課和聲樂集體課,教學目的十分明確,增加了大量的聲樂基礎知識、聲樂藝術理論、課堂教學實踐等內容,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歌唱教學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體現出高師聲樂學科所應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音樂院校培養歌唱人才的特征。
高師聲樂個別課是占整個學科體系中課時量最大、最傳統、最基礎的課程,是聲樂學科的主要授課形式之一,是培養學生歌唱教學能力的核心課程。然而多年來,聲樂個別課的教學改革卻始終沒有突破原有的模式,在教學思想上過多重視歌唱技能的提高,在教學內容上過多看重曲目難度的深延,在教學形式依然是“一對一”教師彈、學生唱的傳統教學模式,考試成績“一曲定分數”依然左右著對學生的評價。這些不但導致許多教師把教學科研的大部分精力耗費在如何提高演唱技術方面,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關注甚少,而且使學生迷失聲樂學習的正確方向,過于追求歌唱技巧,而忽視對自身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畢業生“會唱不會教,會唱不會彈,會唱不會講,會唱不會排”的現象嚴重,脫離了為基礎教育培養的音樂師資軌道。中小學音樂教師不論在課堂歌唱教學還是在輔導課外歌唱活動中,除了要具有基本的歌唱能力外,最直接最主要的就是其教育教學能力。教育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在歌唱教學過程時的審美能力、判斷能力、自彈自唱能力、創新能力等。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不注重對學生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不引導學生對自己職業意識和能力的關注,那么我們培養的學生在其今后所從事的工作中,就難以具有新時期對中小學歌唱教師必備要求的――教會學生“唱會歌、唱好歌、會唱歌”[1]的教學能力。因此,加強對學生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使我們培養的人才適應中小學音樂課的歌唱教學的要求,具有“既能唱又能教”的雙重能力,是當前高師聲樂個別課教學改革首要任務,也是聲樂教學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要努力探究的方向。
二、加強對學生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培養的途徑
聲樂個別課教學要改變那種傳統的對歌唱技術因素要求過高、技術至上的教學思想,改變發聲技術占據課堂左右師生的局面,把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把提高學生的歌唱教學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必須突破和跳出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方式,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途徑入手。
(一)建立多容量的立體課堂教學,以此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所謂多容量的立體課堂教學空間包括橫向和縱向兩方面:橫向是指課堂教學要求大容量的知識和內容,改變以往聲樂個別課單純的“聲音聲音還是聲音”的“技能第一”教學理念與教學內容,使聲樂課堂呈現出涵蓋技能、判斷、知識、審美、表現等多容量的教學內容;縱向是指根據不同學年不同層次的學生,依照教育部下發的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聲樂課程教學指導綱要》[2],科學合理地設計好學生在每個學年、每個學期、每個周的教學進度及應完成的教學內容。教師要改變以往課堂教學“哪里出問題,老師就摳哪里”,因為一個技巧問題不能解決,學習就止步不前。要像聲樂集體課或其他理論課一樣,依照教學進度精心備課題寫教案,有意識地增強課堂內容的知識量及連續性和完整性,按時完成教學內容,這樣或許這節課學生的聲音在某個技能上或音樂表現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差距,但不會影響學生整個課堂知識的理解和學習。因此,建立多容量的立體課堂教學,教師有層次、有計劃、有目的、有內容、有條理的教學是培養學生歌唱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較為規范的課堂教學,會耳熏目染地培養學生條理清晰的課堂教學思維,為他未來的課堂教學奠定一定的基礎,是一種高校聲樂課堂教學與中小學歌唱課堂教學的有效銜接,聲樂教學不再僅僅是技術技巧和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學生一種課型規范的傳授和教學能力的培養。
(二)實行“一對二”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
所謂“一對二”聲樂個別課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指,改變以往聲樂個別課“一位教師教,一位學生唱”的教學模式,探索“一位教師教,一位學生彈,一位學生唱”的三人課堂教學模式。如:甲學生唱,乙學生彈,在甲學生唱完以后可以先由乙學生指出該學生的問題,再由教師進行點評,接著乙學生唱,甲學生伴奏,甲學生點評,再由教師引導點評講授。“一對二”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兩個學生要為對方彈奏練聲曲和聲樂作品,在教學過程中要求聽出并評判對方聲音和歌唱中的問題,使學生最大程度地參與到教學中,使師生雙方對加強對未來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落在實處。第一,“一對二”教學模式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鋼琴伴奏能力,鋼伴能力是中小學音樂教師最為重要的教學能力之一,也是高師音樂學專業教學的一個薄弱環節,很多學生畢業時依然達不到在各種調式上自彈自唱能力和即興伴奏的能力。通過“一對二”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為對方彈奏練聲曲和聲樂作品,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鋼伴的積極性,同時長期大量彈奏曲目的累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彈奏能力這一薄弱環節;第二,課堂上兩位學生相互的評判及教師的引導的點評,不僅使學生真正的參與到教學中來,提高學生的判斷力能力和審美力,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歌唱教學時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教學能力;第三,通過“一對二”的課堂教學模式,拉長學生課堂的學習時間,使學生接觸了更多的知識和作品,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第四,通過“一對二”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更加重視對自己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能脫離單純的追求歌唱技術的困擾。
(三)改革考試內容與評價標準,轉變師生的教學觀念和學習重心。
聲樂考試評價是引導師生對自己教學成果和學習水準的評價,因此考試的內容和評判標準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目的。因而聲樂課程考試的內容和評價標準一定要和我們的培養目標結合起來,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聲樂課程考試內容應由原來的單一的曲目考試變革為多重內容的考試,聲樂考試內容包括應是指定曲目和自彈自唱曲目大項,再加上平時課堂成績。這樣,學生聲樂學科的成績不再是單指他歌唱技能的成績,而是指他的歌唱能力的綜合成績。曲目考試標準的打分標準要以音樂表達和基本的技能掌握為評分標準,自彈自唱和伴奏打分標準以即興能力和鋼伴水平為主。通過考試內容的擴展,促進學生的學習鋼伴的積極性,把師生學習的目標從追求歌唱的難度高度心理,擺正到真正培養自己去如何做一位合格的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心理上來。
總之,高師聲樂教學應加強對學生職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立足為基礎音樂教育培養歌唱教學型人才,不斷提升高師聲樂學科的教學質量。中小學音樂課歌唱教學中需要教師具備什么樣的能力,我們所培養的學生就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切實體現出高師音樂學專業聲樂學科與其他專業聲樂學科不同培養目標與人才特色的差異,更好地為基礎音樂教育服務。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251-01
新的教育理念是摒棄以往的只重視學生理論知識學習,不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的狹隘思想。在這種教育理念的引導下,聲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情趣的重要課程。教學評價是聲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但是由于現階段的評價方法過于單一,同時缺乏針對性,導致教學質量的提高受限。本研究針對聲樂教學的特點,提出了一些比較先進的教學評價方法,為以后更好地進行教學評價提供依據。
一、教學評價的類型和優缺點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情況采取多種教學評價方法。而不同的教學評價方法均有其不同的特點。首先,根據評價標準的不同,可以分為相對評價和絕對評價。其中,相對評價是指事先不設定一定的基準,將評價對象中的一個或者一部分設置為標準,然后其他的評價對象與此標準進行比較,以確定不同評價對象的水平。此評價方法可以了解不同W生之間的差異,但是由于沒有固定的標準,導致容易偏離教學目標,不能為教學改進提供依據。而絕對評價是有一個確定的客觀標準,評價對象與客觀標準進行比較,判斷其優缺點。一般情況下,學校設置的評價標準是通過教學大綱目標設定的。此種評價較為公平,可以指導被評價者積極地改進工作。按照評價的功能,教學評價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主要是在教學工作開展前,為了了解學生的情況,開展的教學評價,便于對教學工作進行合理安排。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的及時的教學評價,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接受情況,分析教學的效果與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存在的問題,幫助教師及時改進教學工作。總結性評價是現階段教學工作中常用的評價方法,一般是在教學活動結束時進行。比如經常用的期末考試,了解學生是否達到了與其的教學目標。最后,按照評價的表達方式,教學評價還可以分為定性和定量評價。而在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是定量評價,是從量的角度統計和分析教學工作的優劣,更加直觀地表現教學工作的優缺點。
二、現階段聲樂教學評價中出現的問題
現階段,在學校的聲樂教學工作中,對于其教學質量的評價往往采用過程和結果評價的方式,評價的方法存在很多問題。首先,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很多高校對于聲樂的考核十分重視。學校多在學期末的時候安排聲樂考核,讓學生進行聲樂表演,通過一兩曲歌曲呈現本學期的教學成果。總體來說,這種考核方式過于單一,學生只是機械地練習考試曲目,應付考試即可,難以真正喜愛并理解聲樂藝術。其次,教學評價的內容比較單一,不夠全面。在現階段的教學評價框架中,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的演唱技巧,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表達,導致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過于膚淺,演唱是做不到神形并茂,其音樂素養提高有限。最后,教學評價太過主觀化。
三、優化教學評價的建議
(一)轉變教學理念。作為教師來說,對于教學工作的開展應該吸取更多更為先進的教學思想,轉變以往僵化的教學理念,推動教學工作的開展。因此,學校應該重視聲樂教學工作,給予財政、空間等方面的支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鼓勵教師探究先進性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為培養人才提供條件。
(二)促進多元化教學評價的開展。首先,以往的教學評價將教師作為評價唯一標準,雖可以保證評價的質量。但是,此種方式的評價主體過于單一,難以保證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因此,教師應該對評價主體進行變革,采取學生互評等方式,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其次,在評價方式上,也應該采取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以往教師的量化考核,雖然簡單易操作,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法,重視學生的發展,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階段性的進步。此外,在聲樂教學工作中,教師不僅應該重視課堂教學內容,還應該重視教學內容的實踐,以往在學期末的聲樂教學考試,除了存在評價環節不完整的缺點外,還難以體現聲樂教學實踐性的特征。因此,此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其舞臺實踐能力均不盡如人意。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組織一些活動,給學生舞臺表現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
二、專業及方向、學制、教學單位
專業代碼
專業
專業方向
學制
教學單位
130202
音樂學
音樂教育
四年
音樂教育學院
音樂學理論
五年
音樂學系
藝術管理
四年
鋼琴調律
四年
演藝學院
130203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五年
作曲系
130308
錄音藝術
音樂音響導演
四年
音樂編輯與制作
四年
演藝學院
130201
音樂表演
指揮(樂隊指揮、合唱指揮)
五年
作曲系
演唱(美聲、民族聲樂)
四年
聲樂系
通俗聲樂演唱與編導(含通俗聲樂、美聲、民族聲樂)
四年
演藝學院
中國樂器演奏(二胡、琵琶、揚琴、古箏、竹笛、笙、嗩吶、民族打擊樂器)
四年
中國器樂系
西洋管弦·打擊樂器演奏(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小號、圓號、長號、大號、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西洋打擊樂器、豎琴)
四年
管弦系
鋼琴演奏
四年
鋼琴系
鍵盤樂器演奏與編導(鋼琴、手風琴、電子管風琴)
四年
演藝學院
通俗樂器演奏(爵士鼓、古典吉他、薩克斯管)
四年
130204
舞蹈表演
舞蹈表演與教育
四年
舞蹈系
130206
舞蹈編導
舞蹈編導
四年
三、招生對象及報考說明
(一)招生對象:我院各專業方向均面向全國招生,報考條件如下: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
2、高級中等教育學校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
3、身體健康,符合報考專業體檢要求。
下列人員不能報考:
1、具有高等學歷教育資格的高等學校在校生;
2、畢業生之外的高級中等教育學校在校生;
3、因觸犯刑律被有關部門采取強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四、招生計劃的說明
我院屬于教育部批準的獨立設置的藝術院校,在國家招生計劃下達前須提前自行組織專業考試。具體招生計劃待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廳正式下達后將在招生考試網上公布(網址:zsks.whcm.edu.cn),請考生屆時在我院校園網上查詢。
五、專業報名方式、時間、地址
1、網上報名
我院專業考試報名一律采用網上報名、網上繳納考試費用的方式進行,不接受現場報名及其它繳費方式;網上報名時,考生務必按要求認真填報,并仔細校對所填報名信息,經確認無誤后再進行網上繳費;繳費完成后,考生所填報名信息即不能再進行修改,考生無論是否參加考試,其所繳納費用一律不退;如考生未在我院公布的時間內進行報名并繳納費用,或考生所填內容不符合我院公布的相關要求,將視為專業報名無效。各專業方向(品種)專業考試費每方向每人次350元。每位考生限報兩個專業方向,多報無效。
網報時間:2015年1月20日至2月5日
網報地址:zsks.whcm.edu.cn
2、現場確認:凡報考音樂教育、音樂學理論、藝術管理的湖北省考生只需進行網上報名、網上繳費,不需參加現場確認,不需打印專業準考證。其余方向的湖北省考生和非湖北省均須按照以下時間進行現場確認和領取專業準考證。
(1)現場確認時間:2015年2月26、27日
(2)現場確認地點:武漢市武昌區張之洞路(原紫陽路)1號武漢音樂學院濱江校區A棟一樓。
(3)現場確認手續:
湖北省考生持“2015年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報名登記表” 復印件、“湖北省音樂舞蹈類統考合格證” 復印件和二代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辦理現場確認手續(包括校驗報名信息并簽名確認和領取專業準考證)。
非湖北省考生如已在戶口所在省(市)高招辦辦理藝術類高考報名手續,須持藝術類高考準考證復印件和二代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如未辦理高考報名手續,須持所在學校介紹信或畢業證和二代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辦理現場確認手續(包括采集照片、校驗報名信息并簽名確認和領取專業準考證)。
報考一個專業方向需證件一套,至多不超過兩套。
六、考試時間及地點
考試時間:具體考試時間安排將在我院招生考試網zsks.whcm.edu.cn中的 “考試日程安排” 欄目中另行公布。
報考音樂教育、音樂學理論、藝術管理方向的湖北省考生無須參加武漢音樂學院校考,報名考生的湖北省音樂類統考成績作為武漢音樂學院校考成績(未參加武漢音樂學院校考網上報名和網上繳費的考生視為未報考武漢音樂學院,沒有校考成績)。
考試地點:武漢市武昌區張之洞路(原紫陽路)1號武漢音樂學院濱江校區。
七、注意事項
①湖北省考生必須獲得湖北省音樂舞蹈類統考合格證方可報考我院;考生所報考的專業方向(品種)應與其參加湖北省統考的專業方向(品種)一致,否則視為無效;鋼琴調律專業方向考生須獲得湖北省音樂類統考音樂學(音樂教育)或音樂表演類(鋼琴品種)合格證方能報考。
②每位考生限報兩個專業方向,多報無效,如果考生所報考的兩個專業方向在考試時間上發生沖突,由考生自行取舍。
③報考音樂教育、音樂學理論、藝術管理專業方向的湖北省內考生僅需進行網上報名、網上繳費,不參加現場確認及校考,以統考成績作為該方向專業成績。
④所有專業方向均初、復試一并進行;初試缺考的考生一律不得進入復試;有缺考科目的考生,考試成績均視為無效。
⑤曲目庫和筆試科目考試大綱詳見我院招生考試網(zsks.whcm.edu.cn);音樂教育、鋼琴演奏、鋼琴調律、鋼琴演奏與編導、演唱、通俗聲樂演唱與編導、二胡、古箏、小提琴、薩克斯管、指揮專業方向(品種)必須嚴格按照招生簡章要求從曲目庫中選取曲目參加考試,其它音樂表演類各專業品種可有2首曲目不選自曲目庫。
⑥演奏、演唱、指揮類科目由考試委員會指定演奏、演唱、指揮考試內容的全部或部分。
⑦除特別說明可以視譜演奏(唱)的曲目外,其他曲目均為背譜演奏(唱)。
⑧高考文化課分數計入總結構成績的,按百分制折算后再依據分值比例計入結構總成績(即考生高考文化成績÷高考文化總分×100×分值比例)。
八、專業考試科目、要求、分值以及錄取原則
(一)音樂學專業(演唱類科目的伴奏僅可使用鋼琴伴奏CD,或清唱,不得另帶伴奏人員;鋼琴伴奏CD請考生自備,CD中只能按報名時的曲目順序存儲本場考試曲目,不得存儲其它信息)
1、音樂教育方向
科目及要求
1、初試:《基礎樂理》、《視唱練耳》
2、復試: 演唱:從曲目庫中選取歌曲2首; 鋼琴演奏:從曲目庫中選取練習曲2首、樂曲1 首。
分值及
錄取
1、高考文化課總分達到我院劃定的分數線;根據公布的招生計劃數,按結構總成績從高到低錄取;
2、湖北省考生結構總成績(百分制)=高考文化課總分40%+湖北省音樂類統考成績60%;
3、非湖北省考生結構總成績(百分制)=高考文化課總分40%+武漢音樂學院校考成績60%
4、武漢音樂學院校考成績=演唱40%+鋼琴演奏40%+基礎樂理10%+視唱5%+聽寫5%。
2、音樂學理論方向
科目及要求
1、初試:《基礎樂理》、《視唱練耳》;
2、復試:《音樂鑒賞》。【參考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音樂鑒賞》,于潤洋、吳斌主編,人民音樂出版社】
演唱歌曲2首或演奏樂曲2首,樂器不限。
分值及錄取
1、高考文化課總分達到我院劃定的分數線,語文單科成績達到75分(150分制);根據公布的招生計劃數,按結構總成績從高到低錄取;
2、湖北省考生結構總成績(百分制)=高考文化總分70%+湖北省音樂類統考成績30%;
3、非湖北省考生結構總成績(百分制)=高考文化課總分70%+武漢音樂學院校考成績30%
4、武漢音樂學院校考成績=音樂鑒賞60%+演唱或演奏20%+基礎樂理10%+視唱5%+聽寫5%。
3、藝術管理方向
科目及 要求
筆試:《音樂鑒賞》。【劃定合格分數線,不計入總分;參考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音樂鑒賞》,于潤洋、吳斌主編,人民音樂出版社】
分值及 錄取
1、高考文化課總分達到當年湖北省高考“文科三本線”;根據公布的招生計劃數,按高考文化課總分從高到低錄取;
2、通過各省音樂類統考的考生,在網上報名和網上繳費后,無須參加我院校考,可直接填報我院藝術管理專業方向;
3、獲得我院任一專業方向(品種)“專業合格證”的考生,填報高考志愿時,均可填報我院藝術管理專業方向,其藝術管理高考志愿與藝術管理專業方向的考生平行(即與藝術管理專業方向的考生志愿等同)。
4、鋼琴調律方向
科目及要求
科目及要求與鋼琴演奏方向相同
分值及錄取
1、高考文化課總分達到我院劃定的分數線;根據公布的招生計劃數,按專業結構分從高到低錄取;
2、專業結構分(百分制)=聽寫40%+視唱10%+演奏40%+基礎樂理10%。
(二)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
科目及
要求
1、初試:《基礎樂理》、《視唱練耳》;
2、復試:
筆試:作曲Ⅰ《歌曲寫作與單旋律發展》、作曲Ⅱ《鋼琴曲寫作》、《基礎和聲》
演奏(樂器不限):樂曲1首,曲目自定(如使用鋼琴演奏,曲目須不低于車爾尼《鋼琴練習曲》op.299程度;如選擇使用其它樂器演奏,則須從本簡章音樂表演專業樂器品種范圍內選取樂器,演奏獨奏作品1首)。
分值及
錄取
1、高考文化課總分達到我院劃定的分數線;根據公布的招生計劃數,按專業結構分從高到低錄取;
2、專業結構分(百分制)=作曲Ⅰ15%+作曲Ⅱ25%+基礎和聲20%+演奏10%+視唱5%+聽寫10%+基礎樂理15%。
(三)錄音藝術專業(含音樂音響導演、音樂編輯與制作兩個方向)
科目及要求
科目及要求同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分值及錄取
1、高考文化課總分達到我院劃定的分數線;根據公布的招生計劃數,按結構總成績從高到低錄取;
2、結構總成績(百分制)=高考文化課總分40%+專業結構分60%。
3、專業結構分(百分制)=作曲Ⅰ15%+作曲Ⅱ25%+基礎和聲20%+演奏10%+視唱5%+聽寫10%+基礎樂理15%。
(四)音樂表演專業
1、指揮(樂隊指揮、合唱指揮)方向
科目及
要求
1、初試:《基礎樂理》、《視唱練耳》(含二聲部彈唱);
2、復試:
筆試:作曲Ⅰ《歌曲寫作與單旋律發展》、《基礎和聲》、《聽寫》、《樂理》;
面試:指揮指定曲目3首,從曲目庫中選取1首管弦樂隊作品、1首合唱作品指揮;演奏鋼琴樂曲1首,曲目自定(須不低于車爾尼《鋼琴練習曲》op.299程度)。
分值及
錄取
1、高考文化課總分達到我院劃定的分數線;根據公布的招生計劃數,按專業結構分從高到低錄取;
2、專業結構分(百分制)=指揮25%+作曲Ⅰ15%+基礎和聲20%+鋼琴演奏10%+視唱5%+聽寫10%+基礎樂理15%。
2、演唱方向
科目及
要求
民族聲樂美聲
1、初試:《基礎樂理》、《視唱練耳》;
2、復試:從曲目庫中選取歌曲5首【民族聲樂曲目須有1首傳統民歌或根據傳統民歌改編的歌曲或戲曲、說唱風格的歌曲;美聲曲目須有中國歌曲1首,外國藝術歌曲或外國歌劇詠嘆調1首(用原文演唱)】。
通俗聲樂演唱與編導
1、初試:《基礎樂理》、《視唱練耳》;
2、復試:從曲目庫中選取歌曲5首【曲目須有1首外國流行歌曲并用原文演唱】。
說明:
民族聲樂、美聲考生均可兼報通俗聲樂,不另行參加通俗聲樂考試,其專業結構成績通用;錄取時將按通俗聲樂、民族聲樂兼報通俗聲樂、美聲兼報通俗聲樂三個方向分別排隊,分別分配招生計劃,分別錄取;
民族聲樂和美聲復試可自帶伴奏人員一名,也可清唱,不能使用伴奏CD;
通俗聲樂僅可使用CD伴奏,或清唱,不得另帶伴奏人員;伴奏CD請考生自備,CD中只能按照填報順序存儲本場考試曲目,不得存儲其它信息;考生可自行決定是否使用話筒演唱。
分值及錄取
1、高考文化課總分達到我院劃定的分數線;根據公布的招生計劃數,按結構總成績從高到低錄取;
高考藝考生是近年來高校招生的重要群體,而聲樂專業的考生則占據著主要地位。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競爭激烈的考試現實,高考培訓班開始遍地開花,藝術類高考生的數量不斷增多。與此同時,很多沒有聲樂基礎的學生也加入到了藝考的隊伍中,他們的學習具有很強的特殊性。首先,他們音樂基礎薄,幾乎未進行過專業學習,僅是憑借自己的喜好演唱。其次,學習周期短,階段性強。他們都是上了高中后才選擇學習聲樂,只有一兩年的時間,更有一些學生只學幾個月就參加高考,而且平時學習壓力很大,幾乎沒有課后練習的時間。最后,他們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通過聲樂高考。而高考培訓班教師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如果教師本身沒有正確的聲樂教學方法和理念,加之學生的現狀,教學中就會出現各種難題,事倍功半,有的甚至會出現嗓音疾病。
聲樂教師面臨著如何對基礎淺、底子薄的考生進行高效、科學的聲樂教學。如何使學生順利應對考試,同時為學生今后的聲樂學習打下基礎,還需要從練習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理念等方面多思考,多總結。具體包括以下三點:其一,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與發聲理念。其二,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自我練習能力。其三,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質、音樂審美,增強聲樂演唱的情感體驗。
練習方法與發聲理念
正確的發聲方法是聲樂學習者必須掌握的技能,而正確的發聲理念則是指導大腦和發聲肌體的思想動力。在一開始的學習中首先要知道,歌唱中如何正確地運用呼吸、什么是真正地打開喉嚨、如何讓聲音有共鳴、如何做到歌唱中全身的協調與放松等,然后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有計劃有步驟地練習與訓練。
對于初學者進行聲樂訓練時,不能操之過急,多以自然聲區的發聲練習為主,根據情況逐步擴展音域。初學者發聲狀態不穩定,或者不正確,如長時間采用錯誤的方法練習、盲目飆高音、盲目勤奮練習的情況下,都有可能造成聲帶過度疲勞、充血,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聲帶疾病,所以,初學者盡量要在教師的監督下進行練習。
培養學生自我練習能力
每個聲樂學生都有不同的音色、聲部、性格。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專業進步與成長。學習聲樂首先要科學鑒定聲部,不能單憑教師的經驗確定。在教學實踐中,要根據學生的聲音條件、聲部以及性格來塑造學生的聲音形象,選擇適合的歌曲,不能用一種模式套用在不同的學生身上。學習聲樂是一個復雜、抽象的過程,它要求把人體做成樂器,用人聲來詮釋整個音樂的全部。由于每個學生生理、心理及個性上的差異,聲音音色、演唱表現都有所不同,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個人的情況,在演唱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盡量讓自己的器樂發出最好的、有自己特色的聲音。
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要學會自我練習、自我修正。這就需要學生有很敏銳的辨別能力,知道自己最美的音色和最好狀態時的感覺。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聲音觀念,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獲得最佳狀態的聲音;聽覺感覺應當怎樣;身體感覺應當如何;什么樣的感覺下會有什么樣的聲音;自己要怎樣科學地訓練、記憶這些感覺。這都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將所學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使其在演唱技術方面得到真正提高。
增強聲樂演唱的情感體驗
聲樂專業學生不良歌唱心理素質主要表現為各種考試、表演、比賽中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恐懼、怯場等不良現象。產生這些現象的具體原因很多,除了生理、性格、環境等原因外,主要是因歌唱者自身的心理素質不好造成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個人的功利心太重對于在校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考試、比賽中怕出差錯,怕老師批評,怕丟面子;有的學生面對一些較大的正式比賽或演出機會,功利心過重,希望通過難得的機會一展才華,一舉成名。由于對自身期望值過高,使自己在表演之前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同時,“一唱定終身”的觀念造成自己過度緊張,考慮過多,心態不純粹導致演唱頻繁失誤,表演不能盡如人意,從而導致焦慮、緊張、恐懼、怯場等不良現象的形成。
2.演唱時缺乏自信心自信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素質。自信是一種對生活的積極態度。自信心強的人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相信自己能獲得成功。在校的聲樂專業學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們有的是由于聲樂基礎差,缺乏應有的技術水平;有的是自己的性格原因而膽小怕事;有的是由于缺乏實踐鍛煉而無經驗等等,從而使他們自己在平時的學習、考試或比賽中缺乏自信,從而影響自己演唱水平的正常發揮。所以我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之中,要自覺加大自信心的自我培養,有了自信心才能臨陣不慌,才能更加完美的演繹藝術作品。
3.演唱基本功不扎實由于學生的基本功不夠扎實,到了舞臺上由于受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必然導致在舞臺上的緊張、恐懼和膽怯的心理,從而使演唱器官干澀、緊張,氣息不能沉下來,也就必然導致聲音的艱澀難聽,達不到良好的藝術表演效果。
4.缺乏舞臺實踐經驗經驗不足導致學生在演唱時無所適從,引發表演前的緊張和擔憂。一是缺乏環境適應能力。由于學生缺乏較多的不同環境的實踐鍛煉,當真正登臺演唱時,他們不能及時適應演唱環境的改變,從而給心理帶來很大的負擔而影響演唱的效果。二是跳不出失敗的陰影。有的學生由于曾經表演受挫,記憶中的不快經歷使自己心理蒙上陰影,進而引發緊怯場、恐懼、焦慮,背上極重的心理包袱,如學生自己不能進行有效的心理調節,極有可能陷入心理怪圈,使每次表演都重蹈覆轍,使自己無法正常發揮演唱水平。
良好歌唱心理素質自我培養的途徑
1.正確看待失敗,培養歌唱心態一是要有不怕失敗的心理準備,樹立失敗乃成功之母的意識。對于在校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考試、比賽中希望自己取得好的成績,得到老師、同學以及觀眾的好評或早出名,這是正常現象。但由于我們自身的知識水平、技能技巧、實際演唱經驗等都有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也有一個由觀念轉化為行為的過程,因此,在平時的學習、考試、比賽中出現問題都是正常的現象,不要怕挨批評,不要怕丟面子,不要期望“一鳴驚人”。同時,要調整心態,讓自己心態平和,豁達樂觀,用積極自信的態度對待一時的得與失,才能輕松愉快的學習、考試、比賽。二是要不斷總結和善于總結。在平時的學習、考試、比賽結束后,都要自覺地進行反思、體會和總結,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長期堅持,那么,每一次失敗或效果不好都是邁向成功的階梯,都應是自己不斷走向成熟的標志。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質也在每一次失敗和不斷的總結過程中得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