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4:54: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雙語課程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即特定目的英語,是外語教學研究領域的分支。早期研究者如Dudley-Evans和StJohn(1998)等對ESP進行了各方面的定義,其中Strevens(1988)系統分析了ESP教學的特點,提出了絕對特點和變量特點的區別。絕對特點(AbsoluteCharacteristics)包括:(1)滿足學習者的特定需求;(2)教學內容集中在特定科目、專業或社會活動;(3)目標語言的學習在詞義、語法、語義、語篇以及文本分析等方面符合所涉及目標活動中的實際使用情況;(4)此概念的提出是相對于普通英語而言。變量特點(VariableCharacteristics)包括:(1)針對某一技能集中學習;(2)沒有既定的教學法。
1.2ESP教學理念與我國高校國際貿易雙語教學的關系
雙語教學(BilingualEducation)在某些雙語運用程度特別高的國家和地區如加拿大、印度以及我國香港地區等教育體系中是主流的教學模式。根據我國教育部對雙語教學的規定,“雙語教學”課程是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語授課課時達到該課程課時的50%及以上的課程(外語課除外)”。由于該定義的界定比較模糊,而我國各個高校根據自己學校師資、生源以及課程開設的情況進行調整,我國高校雙語課程教學的實際開展模式并無統一范式。現階段,我國國際貿易雙語課程開展的主要模式有:(1)浸泡式教學法,即采用原版外文教材英文授課的方式,讓學生在全英文環境中學習專業知識;(2)采用原版外文教材,以英文教學為主,中文教學為輔;(3)采用自編或原版外文教材,以中文教學為主,專業英文為輔。鑒于學生和教師情況的不同,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大部分高校往往采用第二或第三種模式。然而,無論是以上哪一種模式,專業英語的學習和應用是雙語課程中的關鍵環節,甚至成為了某些高校雙語課程的主要教學目的。基于以上分析,結合ESP教學的特點,關于ESP教學理念的研究的確能夠給現階段我國高校國際貿易雙語教學提供參考。首先,兩者都是將專業知識與英語能力兩者相結合開展教學;其次,兩者的教學目的都是讓學生在專業領域能夠適應國際化的要求;再者,兩者在教學模式上都沒有形成既定的范式,均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節。因此,探討國際貿易雙語課程設計時采用ESP教學理念具有啟發作用。
2.ESP教學理念下國際貿易雙語課程設計的主要因素分析
課程設計是一項綜合性活動,包括了確定教學目的、學科內容、課程安排、教學方法以及效果評估等多個方面。根據ESP的教學研究,影響課程設計的主要因素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即需求動機、教學資料和教師角色。
2.1需求動機
學習者需求分析是ESP教學的首要考慮因素(Harding,2007)。在ESP教學中,確定學習者需求動機可以分為三個范疇:目標情景分析(Targetsituationanalysis,TSA),當前情景分析(Presentsituationanalysis,PSA),以及學習情景分析(Learningsituationanalysis,LSA)(Dudley-Evans&St.John,1998)。目標情景分析(TSA)指學習者的客觀需求,即學習者在目標情景中應該要了解的知識和技能。在目標情景分析中,分析的主要范疇包括:(1)目標語言的使用動機;(2)目標語言的使用方式;(3)目標語言使用時涉及的內容;(4)語言的使用者是誰;(5)使用目標語言的地點或環境。當前情景分析(PSA)指學習者的當前缺失,即學習者所欠缺的知識和技能。在當前情景分析中,分析的主要范疇包括:(1)學習者目前的目標語言水平;(2)學習者目前最急切需要提高的目標語言技能;(3)學習者采用目標語言的交流對象;(4)目標語言學習和分析的地點或環境。學習情景分析(LSA)指學習者的主觀欲望,即學習者主觀上認為自己應該學到什么。學習者的主觀欲望取決于個人認知,因此個體差異性較大。通常情況下,學習者的主觀欲望也往往與客觀需求相結合。作者對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21名學生進行了開放式問卷調查,問題包括了自我評價、課堂體驗期待和教學效果期待三個方面。其中挑選了有效問卷200份,進行數據分析并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對課程開設的客觀需求,即TSA維度:(1)雙語課程的設置反映了國際貿易行業對專業外語類綜合性人才的需求;(2)主要涉及內容與外貿實踐有關。其次,當前情景分析方面,即PSA維度:(1)語言水平:被調查對象接受雙語教學的時間集中在大三第二學期,已經完成兩年大學英語教育,多數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個別通過了大學六級考試,英語水平比較參差,但總體符合雙語課程基礎要求;(2)專業水平:被調查對象均已完成了經濟學和管理學基礎課程的學習,并均在大三階段開設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雙語課程的開展與其他專業課程基本同步。最后,對學習效果的期待,即LSA維度:(1)81%的學生在問卷中提到了希望通過雙語課程的學習,實現語言能力的提高;(2)問卷答案中,被調查對象希望通過雙語課程的學習實現交流的對象主要可以歸納為兩類:一是在英語面試過程中與面試官交流表現一定的專業素養,二是外貿工作開展時與外國客商交流順利。
2.2教學材料
學習者需求分析可以幫助教學者決定教學材料的設計和選擇,而教學材料的選擇對教學過程的影響至少有三個方面。首先,教學材料決定了學習者將會學習到的語言技能;其次,教學材料對學習者的學習方法產生影響;第三,教學材料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產生影響。我國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采用的教材良莠不齊的現象十分嚴重。除了教材,真實的教學材料也對教學效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合格的真實材料應該符合以下幾個特點:(1)跟課程大綱一致;(2)應該反映不同學生的需求;(3)與學生的語言水平相符;(4)曾收到材料使用者的積極反饋。我國國際貿易專業課程主要分為兩大類:經濟管理類和外貿實踐類,這兩大類課程的雙語教材選擇有比較大的區別。首先,經濟學和管理學相關教材多采取國外原版教材,理論論述相對嚴謹,但需要教師搜集相關的本土化教學材料作為補充;外貿實踐課程如外貿實務、外貿談判等,由于對本土化要求高,而由于文化環境、社會環境和法律環境的差異,國外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對于中國學生來說不太實用且難以理解,所以大部分院校采用的是國內出版或教師自編的外文教材。
2.3教師角色
ESP的教學者在教學中發揮了多重角色:教師、組織者、課程設計者、資料收集者以及研究者。為了同時滿足這五重角色的要求來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學者必須參與這些活動的實踐。其次,ESP的教學者應該創造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學環境(Tudor,1996)。為了創造這樣一個環境,教學者需要了解教學對象的需求和偏好,準備結合實際運用的教學材料,并構建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的實踐渠道。此外,為了使課程的日益更新的知識領域,并且使語言技能跟學習者的專業知識提高相匹配,教學者應該提供實時真實的教學材料。我國高校國際貿易雙語課程的教學主力主要分為兩大人群:一為國際貿易專業研究者或教師,這一類教師的要求往往需要具備海外背景;二為高校英語教師,兼外貿英語等實務類課程。大部分雙語教師對自己在雙語課堂中的定位往往比較困惑,主要矛盾包括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傳授專業知識點之間的矛盾,各個學生英語水平之間的矛盾,以及雙語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學習之間的矛盾等。
3.ESP教學理念指導下國際貿易雙語課程設計的策略
明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目的是課程設計的基礎。教師們應該根據學習者的具體情況,對課程教學大綱、課堂模式、評估方式等方面進行全方面規劃。基于上文中對ESP課程設計要素分析在國際貿易雙語課程中的啟發,結合國際貿易課程雙語教學實踐經驗,本文提出以下一些策略:首先,構建以學習者需求動機為基礎的任務式雙語教學模式。我國國際貿易傳統教學模式仍然以教師為中心,與雙語教學中以學生為出發點的理念相違背。教師們可以運用ESP對學習者需求動機的三重分析法,采用多渠道了解學生需求,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其次,“教產研”三位一體,完善雙語教材和教學資料體系。雙語教學是普通專業教學和語言教學相結合的產物,它不是單純以語言能力提高為目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平衡兩者關系成為了教學中的難題。教學材料作為教材的補充,具有靈活性和實效性等優點。教學者應該與行業變化接軌,盡量采用真實的資料和案例作為教學材料。再者,師資隊伍構成多元化,構建課程設計團隊機制。由于我國高校雙語師資相對缺乏且背景構成不一,可以推行團隊課程設計的方法,將專業知識和英語學習進行有機結合。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各種國際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需要大量既懂外語又有專業知識的國際化人才。為了使高等教育能夠適應這一需要,培養出國際化的人才,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2007年又明確指出:“推動雙語教學課程建設,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在這些政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高校積極開辦雙語課程,培育雙語人才,在全國各地掀起了雙語教學的熱潮。在此背景下,組織行為學課程雙語教學便應運而生。組織行為學課程開設雙語教學,開創了全新的“教”與“學”的思路,學生通過對原版教材的提前預習及仔細閱讀,再通過授課教師的英文授課,學生能夠以英文的思維方式思考國外的原著學科,能更好地跟蹤本學科發展的前沿理論與方法,保證組織行為學學科知識的及時更新。同時,也有利于傳達組織行為學核心知識和核心理論,增強對世界一流學術大師及其思想的了解,把握學術精髓。然而,在取得種種進步的同時,我們也在實際教學中碰到了許多因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嚴重阻礙了組織行為學雙語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并明顯制約了雙語教學效果的提高。有鑒于此,本文將對組織行為學雙語教學中所涉及的跨文化教學進行探討,并給出一些對策建議,希望有助于促進我國雙語教學的順利開展。
一、雙語教學與跨文化的關系
所謂雙語教學,是指在學習母語的同時用非母語進行部分或全部非語言學科的教學, 其實際內涵因國家、地區不同而存在差異。在雙語教學中,由于語言具有交際功能, 當交際的雙方分屬于不同的社會文化群體時,就產生了跨文化交際。同時,又由于各個民族的語言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本民族文化的印記,所以在習得一種民族語言知識的時候,就是習得這個民族的文化和他們的傳統。所以雙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是緊密聯系的。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文化教育是重要的環節。由于雙語課程不僅承擔著語言能力目標的實現,還承擔著專業知識目標的提升。因此,在雙語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實現以上兩個目標,就有必要在雙語課程中滲透文化知識,進行跨文化教學,從而將學生培養成掌握學科知識的雙語人,雙語文化人。
另一方面,英語大師王佐良先生曾說過:“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因此,語言教學不僅僅要掌握“語言規則”(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as code),即:懂得語法正確與否,而且還要掌握“語言使用規則”(the conventions governing the use of the code),即:決定語言是否得體。在組織行為學雙語教學中,教師只有通過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對比,加強跨文化知識的導入,才能使學生對西方社會逐漸形成系統、全面的了解。進而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語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文化差異對組織行為學雙語教學的影響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兩者密不可分。在雙語教學中,由于母語和目的語所蘊含的兩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文化取向、思維方式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許多語言現象單單從語言本身是無法解釋清楚的。具體來講,文化差異對組織行為學雙語教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文化差異會影響學生對組織行為學雙語教學課程知識點的理解
組織行為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其研究對象往往是和我們人類社會聯系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等范疇。由于組織行為學課程雙語教學大多使用國外原版教材,因此,學生對于該門課程雙語教學知識點的理解就和目的語(大多為英語)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關。也就是說,文化差異對學生在理解雙語教學知識點時有著很大的影響。例如,當筆者在給學生講解霍夫斯泰德評估文化的五個維度時,其中有一個維度是各種文化背景下人們的長(短)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 & short-term orientation)。長期取向是指人們總是想到未來,而且看重節儉、持久與傳統,而短期取向是指人們看重此時此地。由于我國的社會環境和傳統教育,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認為長期取向比短期取向更可取。考慮到文化差異,筆者告訴學生,美國是一個多元國家,允許各種文化共同存在。按照組織行為學的觀點,長期取向并不一定比短期取向更可取。短期取向下的人們更容易接受變革,他們對于工作的忠誠度也很穩定。因此,長(短)期取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價值觀取向,它們共同存在,其本身并沒有優劣之分。這樣,就讓學生對該知識點有了準確的理解與把握。
(二)文化差異會影響學生進行組織行為學雙語學習的思維習慣
具體來講,這種影響突出表現在語篇分析和詞匯理解兩反面。一方面,學生傾向于總是潛意識的拿所學語言與自身母語進行比較,導致無法跳過難句或語法,而對整個語篇的含義進行分析。大學生是成年人,他們的認知模式和思維模式早已定型。關鍵不在于是否遷就學生的習慣性思維(漢語思維),而在于幫助并引導學生了解、掌握新的認知方法(學習第二語言)。另一方面,詞匯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一個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它最容易受到文化滲透。學生受困于中式的詞義理解,往往難以領會一些西方語言的詞義。例如,在組織行為學雙語教材中,多處涉及到“宣傳”這個詞匯,例如“廣告宣傳、新聞宣傳、公關宣傳、產品宣傳和企業宣傳”等等。漢語里“宣傳”指的是“對群眾說明和講解,使他們相信并且跟著行動”。而英語詞典中對“propaganda”的定義是“政治團體為影響公眾所散布的信息。通常是夸大甚至是虛假的信息”。可見,“宣傳”一詞在兩種不同的文化環境有著不同的褒義和貶義,從而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所以,“產品宣傳”用的是“product promotion”,而不能想當然的認為是“product propaganda”。
(三)文化差異會影響學生對組織行為學雙語教學教材的案例理解
案例教學法是不少課程講授中頗為常見的方法。然而,西方原版教材對一些案例的選用表達常有別于我國的本土教材,經常會由于文化的差異而讓學生對案例的理解不準確。在組織行為學的雙語教學中尤其如此。如在講授“群體沖突”一節時,由于文化的差異,學生們受傳統理念的影響,對“沖突”這個概念的理解還停留在“沖突的存在是管理不善的結果,應當避免沖突”的認識上。如果就理論解釋理論,學生們是很難接受“沖突從績效的角度,是可以產生價值的”這一觀點的。為此,筆者在課堂上就我們學校如何充分利用競爭手段,通過增加工資、獎金、表彰、晉升、待崗等形式,產生積極意義的“沖突”、創造新局面的實例,借用我們自己的文化,說明了“沖突是任何組織都不可避免的,且往往是保證高績效所必需的”、“沖突本身并無好壞之分,只有從績效的角度,才能判斷沖突的價值”等觀點。
三、組織行為學雙語課堂進行跨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一)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雙語教學面臨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克服畏懼心理的難題,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就是引入跨文化教學。在雙語教學中,通過文化比較和文化差異分析,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和體驗西方文化下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從中體會到二元文化的有趣差異;另一方面,還可以推進學生的探究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為前提,以教材為基礎,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主動探究問題、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一種教學方式。將跨文化教學引入雙語教學,能夠促使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溝通活動解難釋疑,使學生形成學習的主動性、探索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能夠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組織行為學課程的雙語教學,既是一門學科基礎課程的知識技能傳授,也是對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和提升。許多語言學家經過研究,普遍認為除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技能,還需要培養他們的文化能力。當前大學生普遍表現出英語交際能力差,溝通自信不足,過分偏向英語應試教育。只有將跨文化意識充分融入雙語教學的各個環節,鼓勵學生進行課堂英文問答、討論、演示和課后英文寫作等,才能使學生的交流溝通水平在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得以提高。
(三)能夠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和文化感悟
文化通識和個人修養越來越成為國內外本科生教育的主要指標。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種語言便是一種文化,而一種文化便是一種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以文化作為感召力的雙語教學可以使學生在更寬廣的課程領域接受兩種文化的熏陶,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擺脫傳統狹隘觀念的束縛,形成一種對文化的潛在反應能力,以開放的心態和跨文化的素養迎接全球化社會所帶來的諸多挑戰。
四、組織行為學雙語課堂進行跨文化教學的方法
由于缺少西方國家的語言環境,在組織行為學課程的雙語教學中,學生不能身臨其境的去學習和感受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這就要求教師要設法在雙語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最大限度地將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導入教學過程。
(一)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
要在雙語課堂上努力增強學生對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如對許多中國人來說communism,collectivism,interdependence等都含有正面積極的意義,但這些對西方人來講卻含有反面、消極的意義。相反capitalism,bourgeoisie,landlord,ambition等對中國人來說有一定的貶義,而對西方人來說則帶有褒義。這些詞匯在不少社會科學中都較為常見,如果忽視或輕視了這一點,本身也會對學生的課程內容理解產生障礙。而一旦正確引導學生分析中西方學者這種文化背景和學理的差異,將有助于其形成雙重文化的學習能力。
(二)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具體的“情境”和“語境”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實際上是一種極具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跨文化管理活動的視頻資料、模擬組織行為學場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將組織行為學實踐中的跨文化沖突展現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一個跨文化管理實踐的情景。教師也可以擔任其中的一個角色,這樣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可以體驗跨文化的實踐活動。
組織行為學雙語課堂上很重要的是要營造出雙語教學的氛圍,這種氛圍既包括了課堂知識點的雙語討論和辯論,也包括對課程案例的現實模擬表演。前者能夠鍛煉學生用西方語言進而到用西方思維來考慮問題,激發其用英語表達觀點的愿望。后者則是將整個教學過程組織成近乎實際的交際活動,讓學生體會在不同場景下應該講什么,從而達到良好的雙語教學效果。
(三)教師應該同時熟悉專業課程材料和西方文化知識
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只有教師具備較強的跨文化意識,才能培養出具有跨文化意識的學生。而雙語教學對教師的專業課程熟悉程度和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與其他的非雙語教學的課程不同,組織行為學引入雙語教學,還要求教師更加熟知西方的一些文化故事和名人名作。這既考驗著雙語教師多學科的知識廣度,也要求其花更多精力進行備課工作。如果教師不能在授課前進行充分地查閱和注釋,也就無法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文章。
(四)鼓勵學生進行多渠道自主學習
雙語教學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僅僅依靠每周一、兩次的課堂講授,學生的英語思維是不可能形成的。這就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之外,能夠自主閱讀西方經典文化名著,觀看反映西方文化生活和歷史的電影、電視劇,并多瀏覽英文的知名媒體網站和主流論壇。同時,在生活中有意愿與西方人士和一切西方元素的事物進行接觸,從而自發創造感受跨文化差異和熏陶西方文化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錢 芳,俞麗偉.高校管理學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教育學術月刊,2009(12):103-105.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9-0116-02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WU Hao
(College of Tourism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Hunan 427000)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lingual teaching and cross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ilingual teaching, and explored the necessity to conduct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Finally, some methods of conducting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Cross Culture; Bilingual Teaching; Organization Behavior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各種國際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需要大量既懂外語又有專業知識的國際化人才。為了使高等教育能夠適應這一需要,培養出國際化的人才,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2007年又明確指出:“推動雙語教學課程建設,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在這些政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高校積極開辦雙語課程,培育雙語人才,在全國各地掀起了雙語教學的熱潮。在此背景下,組織行為學課程雙語教學便應運而生。組織行為學課程開設雙語教學,開創了全新的“教”與“學”的思路,學生通過對原版教材的提前預習及仔細閱讀,再通過授課教師的英文授課,學生能夠以英文的思維方式思考國外的原著學科,能更好地跟蹤本學科發展的前沿理論與方法,保證組織行為學學科知識的及時更新。同時,也有利于傳達組織行為學核心知識和核心理論,增強對世界一流學術大師及其思想的了解,把握學術精髓。然而,在取得種種進步的同時,我們也在實際教學中碰到了許多因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嚴重阻礙了組織行為學雙語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并明顯制約了雙語教學效果的提高。有鑒于此,本文將對組織行為學雙語教學中所涉及的跨文化教學進行探討,并給出一些對策建議,希望有助于促進我國雙語教學的順利開展。
一、雙語教學與跨文化的關系
所謂雙語教學,是指在學習母語的同時用非母語進行部分或全部非語言學科的教學, 其實際內涵因國家、地區不同而存在差異。在雙語教學中,由于語言具有交際功能, 當交際的雙方分屬于不同的社會文化群體時,就產生了跨文化交際。同時,又由于各個民族的語言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本民族文化的印記,所以在習得一種民族語言知識的時候,就是習得這個民族的文化和他們的傳統。所以雙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是緊密聯系的。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文化教育是重要的環節。由于雙語課程不僅承擔著語言能力目標的實現,還承擔著專業知識目標的提升。因此,在雙語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實現以上兩個目標,就有必要在雙語課程中滲透文化知識,進行跨文化教學,從而將學生培養成掌握學科知識的雙語人,雙語文化人。
另一方面,英語大師王佐良先生曾說過:“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因此,語言教學不僅僅要掌握“語言規則”(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as code),即:懂得語法正確與否,而且還要掌握“語言使用規則”(the conventions governing the use of the code),即:決定語言是否得體。在組織行為學雙語教學中,教師只有通過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對比,加強跨文化知識的導入,才能使學生對西方社會逐漸形成系統、全面的了解。進而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語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文化差異對組織行為學雙語教學的影響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兩者密不可分。在雙語教學中,由于母語和目的語所蘊含的兩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文化取向、思維方式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許多語言現象單單從語言本身是無法解釋清楚的。具體來講,文化差異對組織行為學雙語教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文化差異會影響學生對組織行為學雙語教學課程知識點的理解
組織行為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其研究對象往往是和我們人類社會聯系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等范疇。由于組織行為學課程雙語教學大多使用國外原版教材,因此,學生對于該門課程雙語教學知識點的理解就和目的語(大多為英語)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關。也就是說,文化差異對學生在理解雙語教學知識點時有著很大的影響。例如,當筆者在給學生講解霍夫斯泰德評估文化的五個維度時,其中有一個維度是各種文化背景下人們的長(短)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 & short-term orientation)。長期取向是指人們總是想到未來,而且看重節儉、持久與傳統,而短期取向是指人們看重此時此地。由于我國的社會環境和傳統教育,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認為長期取向比短期取向更可取。考慮到文化差異,筆者告訴學生,美國是一個多元國家,允許各種文化共同存在。按照組織行為學的觀點,長期取向并不一定比短期取向更可取。短期取向下的人們更容易接受變革,他們對于工作的忠誠度也很穩定。因此,長(短)期取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價值觀取向,它們共同存在,其本身并沒有優劣之分。這樣,就讓學生對該知識點有了準確的理解與把握。
(二)文化差異會影響學生進行組織行為學雙語學習的思維習慣
具體來講,這種影響突出表現在語篇分析和詞匯理解兩反面。一方面,學生傾向于總是潛意識的拿所學語言與自身母語進行比較,導致無法跳過難句或語法,而對整個語篇的含義進行分析。大學生是成年人,他們的認知模式和思維模式早已定型。關鍵不在于是否遷就學生的習慣性思維(漢語思維),而在于幫助并引導學生了解、掌握新的認知方法(學習第二語言)。另一方面,詞匯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一個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它最容易受到文化滲透。學生受困于中式的詞義理解,往往難以領會一些西方語言的詞義。例如,在組織行為學雙語教材中,多處涉及到“宣傳”這個詞匯,例如“廣告宣傳、新聞宣傳、公關宣傳、產品宣傳和企業宣傳”等等。漢語里“宣傳”指的是“對群眾說明和講解,使他們相信并且跟著行動”。而英語詞典中對“propaganda”的定義是“政治團體為影響公眾所散布的信息。通常是夸大甚至是虛假的信息”。可見,“宣傳”一詞在兩種不同的文化環境有著不同的褒義和貶義,從而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所以,“產品宣傳”用的是“product promotion”,而不能想當然的認為是“product propaganda”。
(三)文化差異會影響學生對組織行為學雙語教學教材的案例理解
案例教學法是不少課程講授中頗為常見的方法。然而,西方原版教材對一些案例的選用表達常有別于我國的本土教材,經常會由于文化的差異而讓學生對案例的理解不準確。在組織行為學的雙語教學中尤其如此。如在講授“群體沖突”一節時,由于文化的差異,學生們受傳統理念的影響,對“沖突”這個概念的理解還停留在“沖突的存在是管理不善的結果,應當避免沖突”的認識上。如果就理論解釋理論,學生們是很難接受“沖突從績效的角度,是可以產生價值的”這一觀點的。為此,筆者在課堂上就我們學校如何充分利用競爭手段,通過增加工資、獎金、表彰、晉升、待崗等形式,產生積極意義的“沖突”、創造新局面的實例,借用我們自己的文化,說明了“沖突是任何組織都不可避免的,且往往是保證高績效所必需的”、“沖突本身并無好壞之分,只有從績效的角度,才能判斷沖突的價值”等觀點。
三、組織行為學雙語課堂進行跨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一)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雙語教學面臨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克服畏懼心理的難題,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就是引入跨文化教學。在雙語教學中,通過文化比較和文化差異分析,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和體驗西方文化下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從中體會到二元文化的有趣差異;另一方面,還可以推進學生的探究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為前提,以教材為基礎,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主動探究問題、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一種教學方式。將跨文化教學引入雙語教學,能夠促使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溝通活動解難釋疑,使學生形成學習的主動性、探索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能夠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組織行為學課程的雙語教學,既是一門學科基礎課程的知識技能傳授,也是對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和提升。許多語言學家經過研究,普遍認為除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技能,還需要培養他們的文化能力。當前大學生普遍表現出英語交際能力差,溝通自信不足,過分偏向英語應試教育。只有將跨文化意識充分融入雙語教學的各個環節,鼓勵學生進行課堂英文問答、討論、演示和課后英文寫作等,才能使學生的交流溝通水平在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得以提高。
(三)能夠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和文化感悟
文化通識和個人修養越來越成為國內外本科生教育的主要指標。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種語言便是一種文化,而一種文化便是一種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以文化作為感召力的雙語教學可以使學生在更寬廣的課程領域接受兩種文化的熏陶,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擺脫傳統狹隘觀念的束縛,形成一種對文化的潛在反應能力,以開放的心態和跨文化的素養迎接全球化社會所帶來的諸多挑戰。
四、組織行為學雙語課堂進行跨文化教學的方法
由于缺少西方國家的語言環境,在組織行為學課程的雙語教學中,學生不能身臨其境的去學習和感受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這就要求教師要設法在雙語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最大限度地將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導入教學過程。
(一)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
要在雙語課堂上努力增強學生對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如對許多中國人來說communism,collectivism,interdependence等都含有正面積極的意義,但這些對西方人來講卻含有反面、消極的意義。相反capitalism,bourgeoisie,landlord,ambition等對中國人來說有一定的貶義,而對西方人來說則帶有褒義。這些詞匯在不少社會科學中都較為常見,如果忽視或輕視了這一點,本身也會對學生的課程內容理解產生障礙。而一旦正確引導學生分析中西方學者這種文化背景和學理的差異,將有助于其形成雙重文化的學習能力。
(二)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具體的“情境”和“語境”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實際上是一種極具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跨文化管理活動的視頻資料、模擬組織行為學場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將組織行為學實踐中的跨文化沖突展現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一個跨文化管理實踐的情景。教師也可以擔任其中的一個角色,這樣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可以體驗跨文化的實踐活動。
組織行為學雙語課堂上很重要的是要營造出雙語教學的氛圍,這種氛圍既包括了課堂知識點的雙語討論和辯論,也包括對課程案例的現實模擬表演。前者能夠鍛煉學生用西方語言進而到用西方思維來考慮問題,激發其用英語表達觀點的愿望。后者則是將整個教學過程組織成近乎實際的交際活動,讓學生體會在不同場景下應該講什么,從而達到良好的雙語教學效果。
(三)教師應該同時熟悉專業課程材料和西方文化知識
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只有教師具備較強的跨文化意識,才能培養出具有跨文化意識的學生。而雙語教學對教師的專業課程熟悉程度和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與其他的非雙語教學的課程不同,組織行為學引入雙語教學,還要求教師更加熟知西方的一些文化故事和名人名作。這既考驗著雙語教師多學科的知識廣度,也要求其花更多精力進行備課工作。如果教師不能在授課前進行充分地查閱和注釋,也就無法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文章。
(四)鼓勵學生進行多渠道自主學習
雙語教學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僅僅依靠每周一、兩次的課堂講授,學生的英語思維是不可能形成的。這就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之外,能夠自主閱讀西方經典文化名著,觀看反映西方文化生活和歷史的電影、電視劇,并多瀏覽英文的知名媒體網站和主流論壇。同時,在生活中有意愿與西方人士和一切西方元素的事物進行接觸,從而自發創造感受跨文化差異和熏陶西方文化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錢 芳,俞麗偉.高校管理學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教育學術月刊,2009(12):103-105.
0、引言
軟件測試是從事計算機軟件開發和維護專業的人員應該掌握的一門技術。軟件測試是軟件工程中的關鍵活動之一,是保證軟件質量的重要手段,其工作量通常占軟件開發總工作量的50%以上,而對于某些可靠性要求極高的軟件系統,如航天、銀行等領域的軟件系統,軟件測試占軟件開發總工作量的比例甚至達到60%~80%。軟件測試的目的是發現軟件中的錯誤,并及時修正這些軟件錯誤,以減少軟件在后出現錯誤,提高軟件產品質量。軟件測試是一項需要專業技能的工作,它包含許多理論和實踐。如果缺少這些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測試的深度和廣度就不夠,測試質量也就無法保證,從而導致軟件質量達不到要求,影響軟件的可信性。
由于國內軟件產業的現狀所致,很多的軟件公司屬于軟件外包型公司,這些公司以軟件開發為主。這樣,軟件工程專業很大一部分學生畢業后通常從事軟件開發或者程序員工作,這也影響著學校對軟件工程專業的設置。因此,當前高校在軟件工程專業課程設置上往往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軟件開發課程的設置上,如各種語言的學習、軟件開發方法的學習等。但是,軟件工程不僅包括軟件開發,還包括軟件測試以及軟件維護。大部分國外大型軟件公司,如微軟、IBM等公司,這些公司對軟件測試非常重視。在這些公司內部,軟件測試人員數量并不比軟件開發人員少,因為一個優秀的軟件產品最終是通過不斷的軟件測試進行驗證和評價的。隨著軟件工程課程的不斷完善,當前軟件測試的重要性已逐漸得到重視,很多高校已將軟件測試課程作為軟件工程專業課程中的必修課程。該課程是軟件工程的核心組成部分,是連接軟件開發和軟件的紐帶。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要了解軟件測試及其管理的重要性,掌握軟件測試基本理論、技術和方法,具備研究設計測試用例和使用自動化測試工具的基本方法和實踐能力,能將測試驅動的理念融入軟件開發、維護的研究與應用中,從工程化角度提高和培養學生從事大型軟件的測試技術和能力。
盡管軟件測試課程已作為軟件工程專業的必修課程,但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對該課程的調查反饋發現,教師覺得該課程不好教,教學效果不好;而學生感覺該課程較空洞,沒有發現其在實際軟件開發中有多大的應用。這主要因為在傳統的軟件測試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聽教師授課,聽教師講授各種軟件測試概念和方法,但學生并沒有真正學到這些理念,并沒有對這些方法進行應用。所以這種傳統的軟件測試教學方法效果很難令人滿意。
揚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將軟件測試課程作為一門雙語研究性課程進行試點改革,探討如何更好地進行軟件測試課程的教與學。本文將以該學院軟件工程專業軟件測試課程為例,探討學生自主學習的軟件測試雙語研究性教學方法。筆者作為該課程的授課人實施了本文的軟件測試教學方法,其目的是研究如何促進學生進行雙語研究性教學,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軟件測試新技術,從而讓學生學到軟件測試課程中的一些測試理念,讓他們了解軟件測試在整個軟件開發過程中的重要性。
1、軟件測試雙語研究性教學
軟件測試雙語研究性教學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教學、研究、實踐。這三者在軟件測試雙語研究性教學中的關系是:以教學為本學習,以研究為重點突破,以實踐為輔助訓練。下面分別介紹這三方面的內容:
1)教學方面。
軟件測試雙語研究性教學和傳統的軟件測試教學一樣,根據軟件測試教學大綱進行教學,主要包括軟件測試基本概念、軟件測試基本方法、白盒測試、黑盒測試等。由于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加入了研究,所以教學是以基本的測試理論和技術為主。另外,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本課程屬于雙語課程,所以教學過程中采用英文PPT,中文授課方式進行教學。另外,教學主要以啟發式教學為主,讓學生更多參與課堂討論,由于本文主要討論研究方面,所以這里對教學不做詳細討論。
2)研究方面。
本課程采用的是研究性教學,因此研究是本課程的重點和特色。本課程所采取的研究方式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采用閱讀文獻的方式。由于本課程是雙語教學,研究過程中所提供的文獻材料全部是英文論文,這些材料都是從當年軟件工程領域頂級國際會議中選取的有關軟件測試方面的最新技術和方法,這樣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了解最新的軟件測試技術、方法,及軟件測試發展的方向。這一部分的實施方法將在第3節進行詳細介紹。
3)實踐方面。
軟件工程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同樣,軟件測試也是如此。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理解和掌握軟件測試技術,將測試理念貫穿到軟件工程項目中。本課程軟件測試實踐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驗證性實踐,熟悉已有測試工具,學會使用這些工具,并利用已有測試工具生成測試用例;二是自己開發軟件測試工具,主要根據研讀的論文進行工具的設計和開發;三是軟件測試工具的驗證和評估,主要是對自己開發的工具進行驗證和評估。一方面利用已有測試工具來驗證當前軟件測試工具,另一方面,利用已有軟件測試知識評估測試工具在故障識別方面的效率,這有助于學生更深地掌握軟件測試技術,了解什么樣的測試技術是好的測試技術或者方法,是有效的測試工具。這一部分也不是本文的重點,因此不詳細展開討論。
2、軟件測試雙語研究性教學特色
本課程作為揚州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的試點課程,采用雙語研究性教學方式進行課程的授課和學習。對于雙語性教學,主要采用英文材料,中文授課;而對于研究性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最新的軟件測試技術和方法,研讀相關的英文論文,進行專題報告和討論,并鼓勵學生開發實現這些技術。因此,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了5個特性。
(1)自主性:讓學生從給定的英文材料中自主選擇學習材料,自主組建團隊,自主與英文材料作者聯系、溝通、交流和討論。
(2)協作性:學生必須要組建團隊,團隊成員數量由2~4人構成,團隊之間相互協作、配合,共同完成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
(3)互動性: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要與論文作者溝通和交流,真正把握論文作者的真正意圖,并嘗試提出自己的見解,與論文作者進行討論。
(4)實踐性:要能夠實現論文材料中的軟件測試方法,在工具開發過程中,鼓勵學生采取測試驅動的開發方法,并利用所掌握的軟件測試技術去測試自己的工具。
(5)研究性:在研讀論文過程中,要對論文進行深入的討論和研究,特別是對作者的思想以及未來工作、論文中的不足進行研究,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3、軟件測試雙語研究性教學實施
筆者主要針對軟件測試雙語研究性教學過程中的研究過程的實施進行討論。在本課程中,研究主要是采用學生閱讀文獻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的研究,主要針對當前最新的軟件測試技術進行學習和研究。研究性教學具體的實施過程如圖1所示。
首先,教師從當年軟件工程頂級國際會議中選取軟件測試相關的研究技術論文放入文獻庫中。這樣的文獻庫主要用于學生對當前軟件測試的學習和研究。對于本科學生來說,獨立地去研讀這些最新技術還有一些難度,而且時間上也緊張。因此,研究性學習主要采取團隊方式一起研究,這樣學生進行自由分組,并且每個小組指派一名學生作為小組組長負責該小組的研究性學習進展。
有了文獻庫以及學生分組后,就進入自由選題階段,即各個小組從文獻庫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論文。在各小組確定自己的研究論文后,進行論文的研讀。在論文研讀過程中,要求每個小組每周至少討論一次,討論各小組的分工任務完成情況,對原文的理解情況,以及對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并且項目小組要及時記錄這些討論記錄,每周發送給任課教師。另外,在研讀論文過程中,每個小組要用英文與論文作者進行溝通與交流(如果作者沒有回復,可以選擇與課程教師進行交流),并將交流過程中的對話記錄下來作為課程成績考核的依據。
在論文研讀后,需專門安排幾節課進行專題報告和討論,主要用于檢查各小組對原文的理解情況。專題討論內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學生對論文內容的理解;二是學生需要提出對論文的見解和觀點,挖掘論文可能存在的問題或對論文中的未來工作部分提出見解;三是本小組研讀論文的體會分享。在專題報告中,我們還邀請了學院的一些其他教師參與進來與學生們一起討論,一方面,教師對各個論文本身進行點評;另一方面,教師對各個小組的表現進行點評。另外,在專題報告中,強調學生的參與,就是大家要多提問,多討論。
專題討論后,各小組要對原文中軟件測試技術進行實現。其中,在軟件測試技術實現過程中,鼓勵采用測試驅動的軟件開發方法;另外,需使用已有的軟件測試技術和工具進行測試。在完成開發軟件測試工具后,需要選擇一些例子進行軟件測試技術的驗證。最后,各個小組需要提交一份總結報告,主要是關于技術實現進行總結,包括這幾方面內容:對論文原文的理解或技術改進,采用的測試技術和工具,技術改進效果的驗證和評估。
4、實施效果
該課程已在2012-2013年秋學期的揚州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的一個班按照本文教學方式進行實踐。該班學生40人,我們從2012年ICS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FSE(Symposium on the Foundations of Software)、ISSTA(Symposium on the Foundations of Soft-ware)、ICST(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Sottware Testing,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ICS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Maintenance)等國際頂級會議上選取了44篇軟件測試相關的論文作為學生學習的資料庫。然后讓學生自由組隊,每組2~4人一起研讀論文。最后組隊15組,選擇了15篇論文進行學習和討論。在研讀論文過程中,建議學生自己與論文作者用英文進行交流和討論,討論論文中不能理解的內容;在研讀完論文后,我們組織了專題報告,報告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論文主要內容;二是學生對論文的看法以及學生自己的想法;最后就是分享研讀過程中的體會。另外,我們鼓勵學生用英文進行報告(其中一組采用英文進行報告)。專題報告過程中我們還邀請軟件工程系相關教師一起進行點評。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在生物技術等國家發展急需的專業開展雙語教學,這是教育部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首次提到雙語教學的意義和目標。據統計,全世界有關醫學、生命科學的文獻和專著中使用英文的占86%,生物工程專業英語雙語教學的重要意義由此可見一斑。很多學校都在生物工程專業的雙語教學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改革[1-3]。2005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提高雙語教學課程的質量,繼續擴大雙語教學課程的數量”。我國高校紛紛響應教育部的政策精神,積極推動雙語課程教學的發展。目前,我國高校雙語教學已形成相當規模,高校雙語教學已成為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熱點之一。
綜述十多年來雙語教學的研究文章,主要探討了以下九個方面的問題[4]:1.雙語教學概念。2.海外雙語教學的啟示。3.雙語師資培養。4.大學基礎英語與雙語教學的銜接。5.雙語教學模式。6.雙語教學質量監控或評價模式。7.雙語教學的媒介。8.雙語教學理論研究。9.學生外語水平與雙語教學效果的關系。高校雙語教學與研究十多年來受到了重視,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因雙語教學實踐開展時間較短,還存在不少問題:1.目前雙語教學的實施對有關教學變量的關注不夠,比如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差異、學生的外語基礎差異等。2.有關雙語教學主體的研究很欠缺,包括教學主體(教師)和學習主體(學生)。3.關于雙語教學效果,沒有一個很好的評價標準。尤其是雙語教學究竟是否提高了學生在專業方面的實際應用能力有待考察。
從我校生物工程專業十余年來雙語教學的實施效果來看,雙語教學經歷了從滲透式雙語教學到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發展過程,在提高學生的學科英語能力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1.學生的專業英語詞匯量雖然有了較明顯的增加,但因缺乏應用環節,學生遺忘得也很快。2.雙語課程的課容量明顯小很多,尤其全英文授課層次,會略去很多重要內容,滿足不了學生考研的要求。3.學生仍然普遍存在閱讀專業文獻困難、不會寫英文論文甚至摘要的問題。鑒于以往的雙語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實際英語應用能力方面還很欠缺,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頒布的《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提出“推動雙語教學課程建設,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的意見。很有必要著重考慮學生雙語學習的需求差異和基礎差異,以培養學生的實際英語應用能力為目標,探索適合生物工程專業的有效雙語教學方法和模式。
現在正是深入開展雙語教學改革的大好時機。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雙語教學正是教育國際化與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體現[5]。調查表明,100%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有助于個人專業英語學習,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雙語教雙語教學主要是增加專業詞匯量。這其實只是雙語教學最基本、最淺表的功能。雙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應該是通過語言工具學習學科知識。我們在生物工程專業雙語教學中進行了如下改革探索。
1.切實有效提高學生專業英文文獻閱讀和翻譯能力
1.1在專業教學中保留原《專業英語》課程的部分實用性內容。
在開展雙語教學前,曾開設《專業英語》課程。在專業英語課取消后,可考慮將其中生物化工詞匯的系統命名(Nomenclature)、常用詞根、前綴等內容整合到專業課教學中,提高學生英文文獻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1.2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和翻譯專業英文文獻。
《科技英語譯叢》是我校為提高學生專業英文文獻閱讀和翻譯能力而創辦的內部刊物。可根據學生不同英文基礎選擇適合的文獻,指導有興趣的學生把閱讀和翻譯文獻作為日常作業來做。可從綜述性文章開始逐步過渡到研究性論文。指導學生學會處理長句子翻譯,提高發表在《科技英語譯叢》上的譯文質量,做到“信”、“達”、“雅”。
2.提高學生全英文專業圖表的理解能力
英文原版教材和課件的一個優點是圖表多,說明問題更直觀形象。目前在專業課課件制作中普遍大量引用原版圖表,應重視加強對學生圖表解讀能力的培養。以往我國傳統教材文字多,圖片相對少,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不強。對于課件中的全英文圖片,可引導學生先看圖,再結合旁邊的英文注釋讀懂含義,不直接用漢語講解。這個過程開始慢,因為學生的讀圖和英語閱讀能力不強,但鍛煉多次后就會好很多。這個環節可提問多名學生,引導學生討論,不輕易說出正確答案。這對于幫助學生專注思考很有幫助。這個環節的訓練將大大提高學生閱讀研究性專業英文文獻的能力,敦促學生在英文論文寫作中學會使用規范的圖表。
3.提高學生英文實驗報告及英文論文的書寫能力
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從寫英文實驗報告開始培養切實可行。實驗報告有固有的書寫程序,可積極鼓勵英文基礎較好的學生嘗試書寫全英文實驗報告,著重學習如何客觀、科學、準確地描述實驗步驟,討論和分析實驗結果。可自編英文實驗講義,對不同水平的英文實驗報告,進行分層次輔導,效果更好。
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用英文寫作。可以分幾步來做:第一步,進行中文文獻的英文翻譯,這比英文文獻翻譯成中文更進一步。可以從綜述類文章開始,從翻譯摘要、幾個段落到翻譯全文。第二步,鼓勵學生將參加各級挑戰杯、標本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的申請書在已經提交的中文報告或申請書基礎上,加以凝練,結合參賽體會,寫出英文論文。也可鼓勵學生將課程設計寫成英文報告。第三步,鼓勵學生將做實驗助手或畢業設計過程中得到的實驗數據寫成英文論文或專利。這將為學生將來讀碩博時寫SCI或EI英文論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4.善于利用網絡雙語資源
網易和新浪近年上了很多公開課,有國外著名大學的,也有國內很多精品課,網上淘課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這些寶貴的視頻資源既包括專業課,又包括人文課程。應積極鼓勵學生課后觀看學習,提高專業素養,提升人文精神。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理科生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才能做真正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和正確的事。因此,特別要注意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和網上學習廣泛涉獵,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另外,BBC拍攝了很多優秀的生命科學紀錄片,如Earth(地球),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植物的私生活)等,這些英文資源可以非常好地輔助專業課教學。
5.課后作業方式靈活,增加雙語內容
由于課時有限,很多好的英文學習資源不可能在課堂上向學生一一介紹,可留作課后作業。比如,2009年英國為紀念達爾文200周年誕辰,拍了一部電影Creation(造物弄人),BBC也拍了一個紀錄片Did Darwin kill God?(達爾文殺死上帝了嗎?),在《現代生物學》講到進化這一部分,可把這兩個片子留作課后作業,讓大家對比觀看,之后開展討論。事實證明,這種作業形式讓學生興味盎然,極大深化了對于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宗教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可建議大家去圖書館借閱達爾文的原著the origin of species(物種起源)。課外學習極大地強化了進化論這部分的教學效果。
6.組建雙語學習興趣小組
6.1成立科技英語翻譯協會,提高學生論文翻譯質量。
在上面工作的基礎上,組織對雙語學習有興趣的學生成立雙語學習興趣小組。可將興趣小組發展為科技英語翻譯協會,定期召開Seminar,加強交流,既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又可以保持學習興趣。
6.2開展生命科學模擬國際學術會議,開闊學生視野。
通過模擬國際學術會議的組織結構、會議主題、會議日程、報告形成等,讓學生熟悉國際會議流程,提高學生英語表達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
雙語教學任重而道遠,在國家和學校對雙語教學的大力支持下,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通過師生共同努力,學生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必將得到切實提高。
參考文獻:
[1]楊宇,夏金蘭,柳建設,等.雙語教學方式在生物工程專業基礎課中的探索[J].藥學教育,2006,22(6):21-23.
[2]杜翠紅,邱曉燕,曹敏杰.生化工程雙語教學改革探索[J].微生物學通報,2011,38(7):1117-1120.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11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4-0039-03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教學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于國H化專業人才的要求。尤其是環境類的本科生,需要面對全球化的環境問題,環境類企業的技術和標準也需要與國際接軌,這使得環境類專業畢業生的雙語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下應時而生。“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是借鑒國際語碼轉換研究成果,根據2007年教育部1號文件“推動雙語教學課程建設,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的要求提出的創新性教學理念。
一、在環境類專業課中實施“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意義與必要性
語碼轉換是雙語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方式,它通過語碼轉換的方式,適時適量地向學生滲透其專業內的專業詞匯、語句、語段或語篇,以此提高學生對專業詞匯量、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具有普適性、高效性、分散性、靈活性、變化性和示范性等特點。_2’在環境類專業課中實施“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時,采用的仍然是中文原版教材,僅在每節課適當地滲透專業內詞匯及語段,降低了學生對于專業英語的學習難度,也降低了專業英語學習對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使學生更加容易掌握和應用專業英語。相比傳統教育模式,語碼轉換的雙語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學校對此頗為重視,提供了眾多優秀平臺,每年甚至每學期都會進行評獎,激發學生們的積極性和趣味性,例如撰寫課程章節的英語小結、專業實驗的英語報告、環境專題的英語小論文、時政新聞的英語撰寫、中文文獻的英文摘要,參加科技英語文獻的翻譯、前沿熱點英語辯論賽、模擬國際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翻譯報告會、微型項目,聽取國外專家講座等。
“語碼轉換式”的雙語教學方式更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需求。環境類專業課程的講解和學習過程中進行“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保證了本科生在四年期間英語學習的不間斷,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英語能力,讓學生可以在專業領域用英語查找專業信息或用英語表達研究成果,有助于增強人才的國際化專業性。當今時代各領域發展迅速,環境領域也不例外。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需要與國際接軌,與社會接軌,環境類專業“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對于學生在環境領域新興技術的學習以及培養環境領域國際型專業人才意義重大。
二、在環境類專業課中實施“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問題與不足
我們國家的語碼轉換雙語教學模式起步較晚,在教材選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就環境類專業來說,“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教材雖然有穿插出現專業英語名詞,但沒有新興的科學技術的融匯,使學生的學習內容無法與時展相接。此外,教學方法是雙語教學的關鍵,單一的教學方法不能夠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調動起來,也不能將教學內容與雙語知識有效地結合,雙語教學效果不理想。此外,環境類專業尤其是環境科學專業所涉及的內容大多為理論知識,教學內容繁雜,圖表化表達少,學生掌握起來有困難。各高校的考核方式也比較單一,這對于學生學習雙語知識的積極性影響也很大。
三、“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在環境類本科生學習過程中的實踐與應用
(一)雙語詞匯的適當滲透
專業詞匯的熟練掌握是學習專業英語的第一步。在理論課堂的雙語滲透過程中,結合多媒體的應用,在課件中添加雙語詞匯,在授課過程中不斷重復,教師自然而然地流露專業英語詞匯,努力營造和諧、理解和信賴的氛圍,一改往日的枯燥,使學生很愿意也很自然地熟悉英語,也順其自然地促進了語言交流,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情不自禁地使用語碼轉換,達到潛移默化地學習英語的效果。同時教師緊密結合專業突發事件、社會熱點,利用趣味性去點燃學生探究的激情,這樣就能使學生持續不斷地得到英語培訓,日積月累,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將英語深深扎根于專業知識當中,感到學有所用,并能學以致用。在每周的學習結尾,我們還會對本周學習的單詞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專業知識。專業英語的學習不能依賴于突擊,主要還是需要平時一點一滴的學習積累和分類整理,將課堂上學到的專業英語詞匯延伸和擴展到專業英語小論文的書寫、專業英語文獻的翻譯、專業英文實驗報告以及前沿熱點英語辯論賽中去。
(三)科技英語翻譯譯叢
為提高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學校組織建成了科技英語翻譯協會,并組織每學期進行一次專業外文文獻翻譯的校內比賽。參賽學生在專業老師的輔助下進行外文專業文獻的翻譯,再由專業英語教師進行評判,每個參加文獻翻譯的學生都受益匪淺。就環境類專業來說:首先,在翻譯文獻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大量的專業詞匯的積累,這種主動學習的效果比被動記憶的效果更好;其次,文獻的翻譯更鍛煉了學生對英語語法的應用能力,語法是將詞匯串聯起來的骨架,語法的學習與詞匯的掌握同樣重要。除此之外,文獻翻譯的整個過程不僅是專業英語的一個學習過程,更是相關科學技術發展知識的一個重要拓展,只有將所學知識與當今時代科技發展結合起來才能在所在領域有所建樹。因此,科技英語翻譯是“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重要實踐方式。
(三)專業英語小論文
專業英語小論文是指學生將自己的專業研究方向與外語結合,自主撰寫和創作英語論文。英語小論文是研究內容與外語的綜合,是學生研究內容的一個升華,是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一個體現,更是學生增強英語應用能力的一個重要方式。對于環境類專業的學生來說,撰寫英語小論文不是易事,需要具備理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論文的撰寫不僅需要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還要對大量專業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并翻譯為外文。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除詞匯量和語法外,更學到了同種意思的多種表達方式。英語小論文的創作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提高學習技能和英語表達能力的一個難得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學習狀態的自我調整。
(四)專業實驗報告的英語撰寫
為提高學生對于“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重視程度,學校考慮到了學生學習內容可以與英語結合的方方面面。在環境類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常常會有各類的環境、化學、生態實驗,因此,將語碼轉換融入實驗報告也是雙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驗課上教師與學生共同鞏固課上所學過的雙語詞匯,一起學習實驗室內所用到的儀器設備的英文詞匯,進行詞匯的再一次積累。實驗課后,學生用英文撰寫實驗報告,不僅英文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而且再一次鞏固了所學的詞匯。進行專業實驗報告的英語撰寫是“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有效實踐,充分鍛煉了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知識的圖表表達,體現了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五)參加高水平的國內外會議
為提高學生英語水平,拓寬環境專業學生的學術視野,活躍學術思想,學院支持學生參加優秀的專業會議,這樣學生平時的所學所得就有了用武之地,同時也促進了學校與其他高校的交流c合作,與國際前沿接軌。2016年4月,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的六名本科生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水業院士論壇暨水安全科技創新高峰論壇”,真正地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六)英語辯論賽
英語辯論賽是一個很好的鍛煉英語口語的平臺。英語辯論賽綜合了英語聽、說、讀、寫的各個學習方法,鍛煉了學生將中文用英文形式來表述的能力,是學生切磋英語、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在環境專業里,英語辯論賽內容結合了專業相關知識,并就專業內前沿、熱點問題進行了交流與討論,不僅加強了學生對專業內熱點問題的關注度,更將課內與課外知識緊密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創新的探究精神,這種雙語學習模式對于培養與國際社會接軌的新型人才不可或缺。
(七)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關鍵詞:精品開放課程;微生物學;雙語教學;教學改革
精品開放課程是由名校提供的免費開放的、數字化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學習者通過網絡以視頻、文本等形式獲取學習資源,進行自我提升[1]。自2003年教育部正式啟動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以來,迄今已經建立國家級精品課程3 800多門,并帶動16 000多門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建設,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近千所高校。微生物學課程是當代生命科學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和主干課,是生物學科多個專業的必修課,在微生物學科發展、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筆者通過國家精品課程網站查詢到微生物學相關的精品課程有44門,其中國家級6門,省級22門,校級16門,包括武漢大學沈萍教授主講的微生物學以及南開大學李明春教授主講的微生物學。本文在總結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學雙語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紹開放課程背景下微生物學雙語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1 充分利用資源,更新和完善教學內容
我校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學課程的參考教材以國際上經典的、最受歡迎和再版次數最多的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3]為主。該教材更新速度快,基本上每兩年更新一次,目前已更新到第十三版。教材能及時補充國際微生物學領域的新進展,反映微生物學科前沿研究情況。另外,該教材還提供了許多精美、新穎的圖片,可以更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過程、機理。除了教材之外,我們還通過國家精品課程網站,拓展教學資源,包括微生物學視頻、微生物圖庫、微生物名人堂、微生物學熱點、著名雜志文章、著名大學和研究所的微生物網站等。在教學實踐中,描述性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觀看錄像自學。教師在課堂上僅介紹知識點和關鍵內容,為開展案例教學節省了課堂時間。
2 開展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案例教學以近年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微生物學相關SCI論文為案例。教師在學期初給出若干個微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名詞,學生根據興趣自由組合成3~4人的學習小組。每名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使用信息學課程上學習到的文獻檢索方法查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的學術論文。通過論文的翻譯和學習,先進行學習小組內部討論交流,達到對論文所涉及知識點的掌握和貫通,然后將論文的主要內容制作成poster(墻報),最后每個小組推舉1人參加全班的報告交流。學生學習了課堂之外的內容,他們制作的poster還成為教學案例,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案例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查找文獻,制作poster,答辯等各種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加強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研究興趣和研究思維,對培養高素質的生命科技人才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3 鼓勵科研訓練,提升教學效果
為了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我校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根據學生申請和答辯的情況可以分別給予國家級、北京市級及校級資助。在校本科生可以以個人或團隊的形式進行申報,項目人數1~5人,選擇指導教師,進入指導教師實驗室開展研究。另外,學院還根據國家理科基地文件精神,為確保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資助項目的嚴格執行,使理科基地大學生科研和創新能力培養得到有效提升,鼓勵本科生積極申報理科生物學基地2012~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J1103516)子項目。為了給本科生提供更好的科研條件,學院專門成立了大學生創新實驗室,利用國家理科基地的建設經費,購置了常規的實驗室設備和儀器,包括超低溫冰箱、高速冷凍離心機、紫外光譜儀、PCR儀、電泳儀、凝膠成像系統、顯微成像系統、萬分之一電子天平、pH計、滅菌鍋、超凈工作臺、培養箱、搖床等。通過微生物學課程的學習和教師的引導,培養了本科生進行微生物學研究的興趣。目前每年微生物教研室(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2人)指導立項的本科生創新項目有3~4項,進行微生物學研究科研訓練的本科生有10~15名,以本科生為第一作者累計發表SCI論文2篇,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其中多數本科生在外校或本校繼續攻讀研究生,從事微生物學研究。除了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我們還同步開設了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在實驗課程中設定開放實驗,學生自己調研實驗原理和方法,與教師交流討論確定最終的實驗方案,通過對學生的文獻調研能力、科研思路、實驗技能、實驗成果總結等環節的訓練,全面提升所有學生的實驗和科研能力。
4 重視學習能力,綜合評定學生成績
本課程教學改革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采用“6211制”,即總成績為100分,期末考試成績為60分,案例教學占20分,平時作業占10分,學習態度(考勤、討論和答疑等)為10分。期末試卷用全英文考題,鼓勵學生用英文回答,也可以用中文回答。案例教學的成績由學生自己評定,具體做法是學生在做poster演示和答辯時,其他學生都作為評委對答辯同學進行評分,全班同學打分去掉5個最高分和5個最低分后取平均值。
5 結束語
學生通過微生物雙語課程開闊了視野,掌握了國內外微生物學研究的最新動態,培養了英文閱讀的習慣,提高了用英語學習的能力。案例教學環節獲得了學生的肯定,這個環節的培養讓本科生能獲取第一手的文獻資料,為提前進入科研訓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雖然通過教學改革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但在微生物雙語課程教學中也碰到了一些問題,如少數英語基礎差的學生對雙語課程學習有畏懼心理,對這些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是一個難點;英文授課速度慢,而課時有限,在精講和泛講的內容選擇上比較難以把握等,這些問題還需要在不斷探索中調整,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目的:本選題的目的在于通過對加拿大愛德蒙頓市中英雙語教育現狀的調查,分析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觀念、課程設置、考試制度等,與中國的英語教學進行比較對照,找出中國英語教學中的不利因素,從而得到有益的啟示,希望能對中國的英語教學有大膽改革有所幫助。
意義:真正的中英雙語教育(半天中文上課,半天英語上課)在中國還不多見,本研究期望能為中國的中英雙語教育提供理論支持,同時為某些學校率先實行真正意義上的中英雙語教育提供具有借鑒意義的具體案例。
2、選題的依據(理論依據、技術依據、前期工作研究依據)
(1)理論依據:加拿大愛德蒙頓市建立中英雙語學校實行中英雙語教學已經有25年的歷史了,其中經歷了曲折的道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中英雙語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而中國的教育也希望中英雙語教育的成功。他們的中文是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我們的英文也是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中英兩種語言同時學習,所以在很多方面是可以學習借鑒的。
(2)技術依據:一是通過調查和訪談,作為自己論文創作的第一手資料。二是本人有兩年的時間工作在多所雙語學校,在大量的實踐和學習中深受啟發,從而將理論的實踐相結合,來闡述本文觀點。另外我的導師崔成學熱情幫助,給我提供了大量的技術指導。
(3)前期工作研究依據:對論文的相關文獻進行了細致的研讀,并在教學中試驗了自己的許多想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也為論文的撰寫提供了現實基礎。
3、與選題有關領域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及發展趨勢
(1)國外相關研究現狀
全球化趨勢下,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各國文化、經濟、技術、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也日趨頻繁。這對21世紀人才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高素質、通曉一門或幾門外語的復合型人才是各國教育界追求的共同目標。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雙語教育和雙語教學都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加拿大,新加坡和美國等國家都是以多民族和多種文化共存為特點。在雙語教學方面,這些國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在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部分地區中英雙語教學已經從小學開始,在加拿大愛德蒙頓市中英雙語教學已經從幼兒園開始。他們的課程的設置、師資配備、教材的編制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寶貴的經驗。愛蒙頓市成立的專門的中英雙語教育研究中心。
郎文語言及應用語言學詞典》中對雙語教學(Bilingualeducation)的解釋為:“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加拿大學者M.F麥凱與西班牙學者M.西格恩的觀點為,“雙語教學指的是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的教育系統,其中一種語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學生的第一語言”。
2001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專業課教學。隨后在全國重點高校積極推廣雙語教學,普通高校也逐步嘗試進行雙語教學。2004年,教育部在重申2001年文件精神時強調:今后,教育部將把雙語教學的開展情況作為高校的一項評估指標。2007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出臺,對雙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英語教學也提到了議事日程。某校電子商務專業分為電子商務國際班及國內班,本文重點以電子商務國際班為例進行分析探討雙語教學改革問題。合作辦學的電子商務專業是中澳合作辦學,在國內的三年學習中,包含有外教教學、雙語教學,是全校開設雙語教學比例最高的專業,具有典型分析意義。
1雙語教學現狀
我國的雙語教學是針對長期以來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應試教育趨向,采用英語這個媒介來學習專業課程,從而培養能直接用英語參與國際交流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而啟動的高校教學改革。學校電子商務專業雙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國際化的電子商務人才,電子商務國際班對于雙語的要求更高,第四年的學習將會在澳大利亞高校完成。學校對雙語教學非常重視,鼓勵開設雙語教學,對于雙語教學課時津貼雙倍計算。如下表1所示,電子商務國際班開設雙語課程的科目較多,比例達到總開設課程數目的55%,高于本院的其他專業的10%,相比較該校其他專業,從開設課程數量、師資力量、教學效果等方面都占有優勢。經過近十年的教學改革歷程,電子商務專業國際班一方面積累了相關雙語教學經驗,另一方面,雙語教學問題也更為突出。
表1電子商務專業國際班開設部分雙語課程情況
序號
課程名稱
課時
序號
課程名稱
課時
1
統計學
54
9
國際商法
54
2
管理學概論
54
10
電子商務概論
54
3
微觀經濟學
54
11
管理信息系統
54
4
網絡經濟學
54
12
商務溝通
54
5
會計學
54
13
跨文化交流
54
6
財務管理
54
14
電子商務戰略
54
7
市場營銷學
54
15
數據庫技術
90
8
電子商務的商業模式
54
[2] 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J] .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3] 孫遠路.西南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工作勝任力主要構成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11.
[4] 馬岳勇.少數民族文化語境中的新疆雙語教育[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3).
[5] 徐建平.教師勝任力模型與測評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