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4:54: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議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3、輸,并不可怕,失敗乃是成功之母,通往成功的路或許充滿荊棘,但它絕對不能影響你的堅定信念,或許你受傷了,找不到成功的出口,在黑暗中不住的徘徊,別認輸。努力的尋找方向,重新整頓自己,使自己變得更有希望。要知道,輸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認輸!
4、洋氣自信的風帆,我們青春,我們自信,我們懷揣著一顆熱情的心。不管未來世界怎樣,未來世界如何,都不能泯滅我們追求上進的心。遠航吧,去尋找自己獨有的幸福,不管大風大浪向前闖,不害怕,風輕云淡,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5、人生需要奮斗,需要夜以繼日的不停的行走,不斷的向前奮進,不斷的努力的前進,駕駛著自己的小船,在洶涌波濤的大海上劈波斬浪,在希望的港灣里留下絲絲串串的希望,在茫茫的大霧中翔馳,享受著希望中帶來的美好生活,像高爾基的海燕一樣,大聲地呼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6、一句名言曾說“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別讓怯弱否定自己,別讓憊懶誤了青春。一個人不奮斗不能有所成就,一個國家不奮斗不能立足世界,一個民族不奮斗不能興盛強大。帶奮斗一起飛翔,因為有了它,讓我擁有理智之思;我才使過去的失誤不再重演到今天的影片里;我才能使過去的成功在人生中繼續升華;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特萊斯。
7、不管你是否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心中的啟明燈在隱隱的發光,不停的行走,不停地航行,不停的奔跑。不拋棄,不放棄是我門的信念,一味的幻想終將如泡沫一樣消散的無影無蹤。努力的航行在2015年那美麗的春天,曾記得冰心說過;“言論的花開得愈大,行動的果實結的愈小”。打破陰泯的沉默吧,在沉默中爆發,用實際行動證明自我,努力地航行,不哭泣,不停止,不放松。
很多時候素材確定了,但是簡單的素材卻并不足以支撐論點。如果說對內容龐雜的素材要合理取舍,那么對單薄的素材要結合實際合理嫁接,使之內涵更加豐富,主題更加鮮明,從而更好地為論點服務。比如《放棄與執著》一文中,作者想到了“魯迅棄醫從文”的素材,但是“棄醫從文”這個選擇背后的內涵單純就素材本身很難說得透,這時候就可以將魯迅作品中很多內容嫁接上來透視魯迅的思想,從而彰顯這種放棄背后的執著:因為早年時父親的病,讓少年魯迅選擇了學醫的道路,立足強健中國人的肌體,不再做恥辱的“東亞病夫”;但是對人生亂象的關注,又使得他憤慨于中國人精神上麻木冷漠:面對祥林嫂的坎坷命運、孔乙己的悲慘人生、閏土的可嘆遭遇,路人只是緘默不語,閑人也只當作飯后談資而津津樂道,國人的劣根性讓他感到了危機,于是他決然放棄了從醫,執起他如刀般鋒利的筆桿,期盼著人們的警醒以及中國這條沉睡巨龍的驚醒。他的棄醫從文,讓他的執著更顯偉大。
作者將魯迅作品中的諸多人物、情節與其“棄醫從文”的事件嫁接起來,通過其作品中的思想來倒推、分析其棄醫從文的原因,就使得單純的事件變得內涵更加豐富,也更有說服力,這樣的嫁接因為有其一致性,因此比較合理,就避免了素材的單薄。
二、結合實際合理改寫
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適合直接拿來做論據,有的素材對于論點而言不夠新鮮,也不夠深刻,甚至論證效果是相反的,這時候如果要運用這一素材,就必須加以改寫,在不改變其真實性前提下,對其做一點藝術處理,使之更加緊貼論點。比如《放棄與執著》一文中,作者想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素材,但是這一素材與放棄、執著的關系并不直接,或者說有點牽強,因為這種放棄是被逼使然。
議論文三要素之一“中心論點”經常會成為高中階段大大小小的考試的重點考查對象。因此,知道一些切實可行的歸納議論文中心論點的方法,既是考試的要求,也是進行點論結合的片段訓練的第一步。在片段訓練中,可根據以下方法給出議論文中心論點:①用標題點明中心論點。②開頭提出中心論點。③開頭小故事引出中心論點。④在中間用某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提出中心論點。⑤結尾歸納出中心論點。⑥片段可不直接提出中心論點,但始終圍繞論點展開論述。在進行片段寫作時,要合理規劃論點的分布情況,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區分開,避免出錯。最好在片段的開頭、結尾以及中間部分均對中心論點有所涉及,保持論點論據的整體性和連貫性。進行點論結合片段訓練的關鍵是引導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出來本段的核心內容,指明中心論點。判斷這一句話是否是本段的核心內容,主要看本段的其他部分使用的例子、說明的道理、所打的比方是不是都圍繞著這個問題來講。
片段訓練應培養學生“回頭檢查”的習慣,檢查每一句話是否都符合下述原則,否則需修改:中心論點必須與試題的要求和原則保持一致;中心論點必須是完整的陳述句,避免出現歧義;中心論點必須有其他論據的支撐。
二、議論文寫作語言的選擇
由于長期以來應試議論文的寫法被公式化和八股化,教師、考生、家長,都認可和習慣了這些鋪天蓋地的生硬的要求。機械式的接受和理解,導致了學生議論文“千人一面”的現象。許多學生認為只要把握好論點、論據、論證三大要素,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即可,很少關注議論文的寫作語言,也不能寫出多么出彩的文章。這里說的“出彩”指的是語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采”。
應試議論文也是文章,不能因為它是應試的“框框文”就不需要語言的美感,一個道理說得生動形象,能有效緩解閱卷人的視覺疲勞。為了使學生的文章出彩,在片段訓練中,我強調要提升議論文語言的美感和抒情性,讓學生掌握駕馭語言的技巧,比如除了采用道理、類比、事例等論證方法外,也可運用比喻、排比、對偶和反復等技巧進行寫作,即便是枯燥帶有些緊張的議論,也要議論得生龍活虎、洋洋灑灑;生硬的議論,即便論點再正確、論據再充分,論證再有力,閱卷人看了也會昏昏欲睡,也不會得到高分。
三、實例分析點論結合的片段訓練
《山不過來,我就過去》是往年高考的一個材料作文,為了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我沒有交代材料內容,想觀察學生在面對這樣一個標題時,會選擇怎樣的角度立意,會怎樣歸納中心論點。沒有與眾不同的寫作思維,沒有有效歸納中心論點,是很難寫出一段優秀的文章的。
這篇作文的材料內容是:人生會遇到很多困難,這些困難的存在是客觀的,無法改變的。如果按照這段材料寫議論文,考生可以圍繞“困難壓力不變,成功從自身改變開始”的中心論點展開寫。由于學生并沒有看到上述材料,結果有了新的視角,比如將山寓意為人生成功的巔峰,成功若不來,我用智慧和勇氣走向成功。這個論點很新穎。立意準確,是我們進行片段訓練的成效之一。
在進行片段訓練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確定段落的寫作思路和例子,然后使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我還鼓勵學生運用“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來證明文中的事例。讓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會讓人印象深刻。例子屬于事實論述,過多使用會使文章顯得過于呆板,可鼓勵學生綜合運用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者穿插使用,提升文章的趣味性。理論論據包括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定理公式以及俗語、諺語等,用這些論據有力論證文章中的觀點,會增強文章的權威性和說服力,論證的多元也會使得文章更加豐滿充分。
寫文章不易,對于文學基礎較為薄弱的高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對于點論結合的片段訓練,應引導學生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把握好中心論點,選擇合適的寫作語言,這樣才能有效提升高中生的議論文寫作水平。
參考資料:
進入高中學段的學生,習慣了初中的記敘文寫作,對議論思考不大感興趣,平時寫文章,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百度一下,找范文樣板來仿抄;要不就是把以往寫過的文章拿來刪減添加,拼湊文字,用套作的文章以求過關。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我認為議論文寫作應從下列幾方面做起。
一、建立寫作概念,引導學生認識到寫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這些年教授學生作文,每當聽到學生說“寫作文”時,我總要出語矯正:所謂作文,就是寫作文章,“作”與“文”,一動詞一名詞,不可混淆為“寫作文”。其實,并不是我較真,而是想改變學生的看法。文章,固然是“作”出來的,但寫的過程中,不能光想著“作”,而把寫作的本意給忘了。我一直灌輸這樣的概念給學生:文章千古事。我們既然下筆,用時用力,那就要寫出有質量的文字。每一次的文字表達都是一個思考過程的體驗,不能只想著把文字拼湊夠八百字上交就算數。所以,在教授寫作之前,我都要諄諄告誡學生:你是在寫文章,不止是“作文”這么簡單。我認為,只有先幫助學生端正寫作態度,讓他們從心底里尊重文字、愛惜文字,才有可能去經營構筑出好文章。
二、引導學生搭建基本的議論文寫作框架
許多會寫文章的人都愛說文無定法。我不這樣認為。但凡寫文章,基本的文章架構,或是技巧、文章意蘊的表達,都有章法可循。在成熟的寫作者眼里,文字可以隨性揮灑,心到意到,文字也就到了。可對于不諳寫作規律、寫作章法的高中生而言,要想完整地表達出一個意思,且能講出一點有見地的看法來,就相當不容易了。因此,我認為還是要踏踏實實地教給學生最基本的寫作框架。
我授課的班級是面向中等層次的學生,寫作能力較弱。我在教授議論文寫作時,會先給學生印發相關的典范例文,如,《說“勤”》《談骨氣》這樣的范文,或是歷屆學生的優秀習作,和學生一同研讀品鑒。以《說“勤”》為例,此文結構端方,體現了小議論文基本的論述架構,文分五段,從入題破題到個人對“勤”的看法論述,乃至“勤出成果”“勤出聰慧”的立論分析,無不嚴整規范。由總到分,由分點論述到總括歸納,說理縝密,絲絲入扣。范文引路,給學生建立議論文的基本印象,對接下來的寫作教學有大幫助。
至于有老師認為要教給學生更多的結構格式,我認為不能操之過急。學生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單位時間里,我們要先落實好一個知識點,并力求讓學生掌握,不能把所有東西在短期內一股腦兒全塞給學生,否則“亂花漸欲迷人眼”,會把原先努力的成效也削弱了。
三、段落寫作細化、具體化,明確要求
成型的文章,是由細部衍化而來的。所以,教師要想幫學生打下扎實的議論文基礎,就要多花工夫。由文章的開篇破題,到每個語段的具體寫作,每次寫作訓練落實一個點即可。如寫作話題作文“走捷徑”時,我就要求學生用上我教的開篇破題法,或闡釋破題,或對比破題,要不來個設問破題,以有具體方法的寫作指導來解決學生面對話題或命題逡巡而久不能入題的問題。在有章法可循的情況下,學生開篇時不至于撓頭半天,那接下來的寫作也會順利很多,思維空間也會豁然開朗。
話題類議論文寫作,因為話題本身是固定的,不需要作者就話題本身再去立論,其是非對錯是很明顯的。比如“論自省”這一話題,其論點是明確的,“自省”作為主要論題,其延伸出來的含義肯定很多很復雜,但是其大方向是確定的,就是“自省”是應該的,是正確的,而我們的文章主題就是要談對這一話題理解的深度,比如對自省內涵的認知,對自省意義的理解,對自省方式的掌握,對不能自省后果的認識,等等。因此在文章寫作一開始,應該善于巧妙地引出話題,即通過引出話題巧妙地表達自己的論點,也就是表達自己面對話題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比如《論自省》一文中,作者開頭這樣寫道:
“人們總有一雙慧眼,能發現別人的缺點;人們總有一張利口,能指責他人的過錯;人們總有一雙能指點江山的手,能精準無誤地指點出旁人大大小小的錯誤。可是人們卻偏偏把鑒賞力都用在別人身上,為何不用在自己身上,若是能用在自己身上,那自己不就減少犯錯的機會了嗎?這就是反省的魅力所在!”
作者沒有直接來論述“反省”的內涵,而是從一些常見的現象入手:人們善于發現別人的缺點、指出別人的過錯,但卻對自己的缺點、過錯視而不見。通過這一常見的現象,指出了一類人,即不善于自省的人,而這類人如果能夠自省,也就能夠減少犯錯的機會。在作者看來,這就是自省的魅力所在。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話題,同時也使得論題更加有現實針對性,可謂一舉兩得。
二.形象釋論點
話題類議論文寫作的關鍵在深刻形象,因此必須對論點的內涵進行深入地解讀。然而純粹地理論說教難以讓人信服,如果能夠采用引證、類比等方式進行形象闡述,那么自然會使得論點的解讀更加深入人心。比如在文中,作者就形象深刻地對“反省”的內涵進行了揭示:
“反省自己就是要能夠向他人學習。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韓愈說:‘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能夠自省的人,必然能夠不光是看到他人的不足,更是能看到他人的長處。學習他人的長處,同時又能反過來促使自己省察自身。然而我們往往是難以做到的,以至于我們總是離成功不遠,卻又怎么也達不到成功,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們不善于反省自身。”
在作者看來,反省不是孤立存在著的,不是對著自己苦思冥想,而是有著他人作為參照物的,因此他將反省定義為“就是能夠向他人學習”,當然這個學習是學別人的長處、優點,這是題中應有之義,毋庸諱言。作者為了更加形象直觀地讓讀者理解自己的觀點,引用孔子、韓愈的名言來進行闡釋,同時進一步結合我們自己來深入解讀反省的兩層含義:“能夠自省的人”,既能夠“學習他人的長處,同時又能反過來促使自己省察自身”,這樣就使得“自省”不僅僅是對內在自己的反思,更是外在對他人長處的學習,對“自省”含義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
三.正反舉例證
對話題的解讀,最直接、最鮮明的還是具體例證。由于話題本身對錯很明確,我們在采用正反對比例證時,其目的不是分析對錯,而是在借助具體形象的事例證明論點的基礎上,還要深入剖析造成這一現象的內在原因,這樣我們的例證才更加深刻,正反對比才更加鮮明。如文中寫道:
“還記得‘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嗎?六國君主不知自省,被秦王統一六國;一統天下的秦王遺忘了對手的教訓,也不能有所反省,還奢想什么‘直至萬世而為君’,最終也落到二世而終的結果。因為身居高位,目中無人,驕傲自滿,不要說‘日三省吾身’,就是偶爾的反思都很少,陷入自以為是、自取滅亡的境地自然可想而知。”
在這一段例證中,作者對六國君主和秦王的論述,在對比中得出人的地位、性情是不能自省的重要原因,同樣在接下來的例證中,作者繼續深入剖析其中原因:
“想當初,‘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竟然輸給了區區亭長出身的劉邦,功敗垂成。乍一看,覺得意外,但細細想來這確屬必然。項羽至死都沒有反省自己的過失,而是說,‘天亡我,非用兵之罪’,把過錯都歸到了天身上,這難道不可笑嗎?反觀劉邦,他卻是能夠深刻地反省出自己的不足,‘夫運籌帷帳之中,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正是善于自省,他才任用賢良,最終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可見,自省是認識自己的關鍵一步,更是邁向成功的關鍵一步。”
這一段作者將項羽和劉邦面對失敗、面對他人長處的不同做法,得出反省在成功征途中的關鍵作用,從而由因到果,進而得出自省對個人以及人生成敗的意義所在。在正反例證中,通過對比分析,就能夠深刻揭示論點的真實內涵和實際價值。
四.深入點主旨
按照議論“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三大論述方向,話題類議論文也可以在文章的結尾或者關鍵處點出具體的做法,使得文章主旨更加深刻,更加有現實意義。在具體寫作中,對主旨的深入,既可以是結合現實現象指出的具體舉措,也可以是延伸開來形象地對話題進行評論,讓讀者站在更高角度來看話題、析論點,如文章結尾這樣寫道:
“能夠做到自省,還需要博學來提升自己的修養。所謂‘博學’就是要有廣博的見識,廣泛地學習。一只井底之蛙,從不曾見過外面的大千世界,又怎會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從而進行自省呢?倘若一個人從不曾入過芝蘭之室,他又怎么會覺得自己身處鮑魚之肆是多么不堪呢?自省也就無從談起。正如荀子云:‘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人照鏡子而正衣冠,人自省而改不足,唯有不斷自省才能真正認清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從而邁向成功。”
初高中議論文教學銜接的過程中,首先很有必要處理的一個問題是學生列提綱的能力。議論文的寫作中,列提綱是首先需要完成的一個任務,清晰的列出提綱后會讓學生的寫作思路非常明確,寫作的方向、內容也會更為具體。然而,學生在初中作文訓練中很少會主動列提綱,教師也不會特定的訓練學生的這方面技能。這使得很多高中生在剛剛入學時對于列提綱幾乎一無所知,議論文寫作時的障礙也表現的非常明顯。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這種基本狀況,要結合學生在初中作文訓練中的一些不足來有針對性的進行彌補,尤其是要給學生講授列提綱的一般方法與思路,讓學生掌握列提綱的技巧,這是議論文教學中首先需要落實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實現初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銜接的一個重要教學方面。
很多高中生作文的條理不清,寫作思路不明,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學生習作前沒有作出合理的安排,哪些內容先說,哪些內容后說,習作者對此未能作充分的考慮;二是本身的思維能力薄弱,不善于組織安排習作的層次結構。對于這兩種狀況,有一個共同的解決方案,那就是加強對于學生列提綱的訓練,教師要讓學生通過提綱的形式將說理內容層次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清晰起來;同時,教師還可以加強對于學生的思維層次的訓練,教師可指點學生思維條理化的基本形式,或從淺到深,或從易到難,或從特殊到一般,或從現象到本質。只有在明確的提綱的指引下,學生的文本寫作才會規范有序的展開,有了提綱后學生議論文寫作的思路會更加清晰,對于如何找準論點、提供論據等學生也會有更好的把握。訓練學生列提綱的能力是初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銜接中首先需要完善的一個問題,學生只有具備嫻熟的列提綱的能力,議論文的寫作質量才會有所保障。
2、讓學生的邏輯更加清晰
初中時期學生已經一定程度接觸過議論文,但是,學生對于議論文這種文體以及文本寫作的方法與技巧并沒有太多的了解與掌握。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議論文可以說是絕對的主流,這也是大部分學生在自己的習作中會選用的一種文體。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需要學生對于議論文的寫作思路、寫作方式以及寫作技巧等有更為深入的掌握。在所有這些教學目標的實踐中,有一個最為根本的因素,那就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清晰性,這是寫好議論文的關鍵。初中階段的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并不會對于這一點有過多的強調,大部分學生也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但是,進入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后,訓練學生邏輯的清晰性卻是一個根本要求,這既是初高中作文教學的差異,也是二者間需要實現有效銜接的一個方面。
對于還沒有經過系統的邏輯思維能力訓練的學生而言,他們在議論文寫作時經常會產生一些典型問題。比如,以下是學生以《勤學》為題展開的習作的一個片段:“勤學就需勤問,因為只有問,才能發現問題,也才有可能把不懂的問題理解清楚。如果有了問題不敢于發問,或者不善于發問,那么,許多疑難問題就越積越多,最后象一團亂麻無法理清。這樣顯然對學習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我們要善于發問,敢于發問,努力把學習成績搞上去。”這一段的分論點是“勤學必須勤問”,文章應在“勤問”這一點上做文章,但習作者卻置“勤”而不顧,大談“問”的重要性,這樣,“勤”這個寫作主題就被忽略,文章的邏輯也產生了明顯問題。學生在習作中存在類似問題的范例還有很多。教師在抓到學生的這些問題時一定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要加強對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這樣才能夠彌補學生在思維上的漏洞,讓學生寫出更為優質的議論文。
一、正面中心立意
正面立意是最保守的行文立意,這種方式比較安全,一般情況下不會離題萬里。但是正面立意一般情況下也得不了最高分。根據調查顯示,高考考場上有超過58%的作文是從正面立意,所以能在大多數文章中脫穎而出,難度是很大的。當然也有的材料中必須要提取正面主題,傳播正能量,這樣的文章必須從正面去寫。
如材料作文:北京地鐵站口有一位為了環保撿報紙的“四惠老人”,他對每一位送上報紙的陌生人都會雙手接過報紙,深切地說聲“謝謝!”他為了感謝平日里幫助他的旅客,親手制作了一些“感恩卡片”。卡片上寫的都是比較溫暖的語言:“再怎么著急,也別忘了吃早飯。”“大家每天給我報紙,感謝您”……“四惠老人”在地鐵站撿報紙,一是為自己找點事做,二是為環保做貢獻。對這則材料,立意的時候,就應該是正面的,宣傳的是正能量。像感恩即感人,四惠老人是撿報紙的,對別人遞過來的報紙都要感激不盡,回饋路人的是溫暖的話語。行文到最后,與當今社會的“冷漠”相結合,進一步提升主題。第二個角度是感恩可以傳染,創造和諧社會。“四惠老人”的善舉在傳遞中可以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溫暖,激發和諧因子。對于這種材料,學生在立意的時候一定不能求巧、求奇,否則便會弄巧成拙。
二、反面主題立意
反面立意需要學生對寫作有一定的駕馭能力,熟悉駁論文的材料安排。從反面立意可以收到“反彈琵琶”的效果,通常是以原材料為中心提取出主題,然后以這個主題為對立面,提出與之相反的觀點。有理有據,就可以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像“近墨者未必黑”、“弄斧就要到‘班門’”等。老師在平時的寫作指導中要啟發學生發揮逆向思維,多引導學生從反面去思考問題,在解讀材料的時候,要從中心的對立面去思考。
如我們比較熟悉的材料:一位大學生在學校花銷緊張的時候,寫信給鄉下的父親要錢,只有三個字“爸:錢。兒”。根據這個材料提示,很多同學都會從譴責兒子的冷漠無情切入。或者是從行孝和感恩的角度來寫,倡醒我們要感恩父母。而有的同學則從父子關系切入,從父親對兒子的教育說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兒子變得如此冷漠,根源是什么?三字書,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現象,也說明父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太少,父親也是有責任的。父親在“三字書”的輿論中本來是讓人同情的形象,但是如果從教育成效上來立意,父親就成了反面形象。很少有學生會這么立意,如果能夠從這個角度寫,有理有據,效果一定很好。
三、變換角度立意
變換角度立意的難點更大,需要學生具備發散思維,不說材料中的中心問題,而是從材料提供的其他信息入手,找一個嶄新的角度。避免就事論事,透過事情本身去說理。這種立意方式可以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風險比較大,一旦選不準就會造成偏題離題。老師在這種立意的訓練中重點是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教給學生全面把握材料的方法。在訓練中,老師要帶領學生對材料進行多方解讀。
1、參天大樹挺拔聳立,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的默默支撐;凌云高樓氣勢撼人,來自厚重堅硬的基石無語的支撐;那么,人又是靠什么來支撐起無比睿智的人生呢?誠信!不錯,誠信是人的第一品質。那么,什么又是誠信呢?顧名思義,誠,不欺心——既然這一份是自己分內的事,就要本著自己的良心去做。把良心抹黑了也就是欺騙了自己;信,不欺人——一人一份分內事,事關已,也關人。誰也不能關起房門做人。誠是金,信是銀,擁有了誠信,就擁有了人生的財富。
2、誠信是驛站,給勞頓的步履以歇息;誠信是力量,給疲憊的身心以補給;“人無信而不立,鳥無翅而不飛”。人之誠信如鳥之翅,獸之足;誠信更是我們做人處世之根,安身立命之本,給我們生命以支撐,給我們一路跋涉的意義。孔子曾經說:“人而無信,不知其為本何也。”有人說:“信用乃立生之本。”有人還說:“人無信不知其為何也。”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在我國源遠流長。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厚重的文明史就會發現,中華民族歷來都把“誠信”作為一種美德,一種修養,一種文明,被歌頌,被追求。誠信的故事俯拾即是。商鞅立木取信,獲得百姓信任,從而推行了新法;同時,我們也看到,商紂失信,加速了國家的滅亡;楚懷王失信,不但忘了國,還使一代賢臣飲恨泊羅江……“寧可窮而有志,不可富而無信”若把人生比作樹,誠信就是其賴以生存的根,滋潤和庇護著它。失去這根,它就無以立足,淪為一根沒有靈魂,腐朽墮落的木頭,活在世人鄙夷的目光中。對于我們來說,其所謂的道德就是寬容、誠信、勤勞、創新、奮斗!有人說曾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能引起人內心深處的震動,一個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個就是我們心中崇高的誠信準則。”而今,我們仰望蒼穹,星空依然璀璨清朗,靜心凝聽心靈,崇高的誠信律令卻需要我們在心中再次溫習和呼喚。
3、也許你只是路旁一株普通的小草,無法如鮮花般燦爛迷人;也許你只是山澗一條不為人知的清泉,無法如大海般浩瀚奔騰;也許你只是蕓蕓眾生中一平常之人,無法如偉人般驚天動地舉世矚目……你可以如此普通、平常、默默無聞,但絕不可以丟掉誠信這做人之本、立事之根,要讓誠信與我們同行。
(來源:文章屋網 )
開篇點題,單刀直入
開篇點題是一種節省文字,直入主題的很好的方式。這種開頭,可以旗幟鮮明地亮出觀點,以統攝全篇,收到言簡意賅的表達效果。
課本示范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開篇就直接點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簡潔明了,一目了然。
高考引路
相信自己,你就是一道風景。 (《你就是一道風景》)這里開宗明義,簡單明了,與題目相照應。
教師下水
人生在世不過短短幾十年,或走或停,或沉或浮,奔跑與追求才能實現生命的價值。因此,生命的意義在于奔跑。 (《生命的意義在于奔跑》)
開頭提出論點“生命的意義在于奔跑”,開宗明義,照應標題。
學生練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不過,只有合適的目標,才有動力,換句話說,成功源自合適的目標。(《成功源自合適的目標》)
開頭簡潔,直奔主題,一語破的。
反思提升
有些學生喜歡繞圈子,教學生要直奔論點,語言盡量簡潔。
引用名句,緊扣中心
這種開頭就是在文章的開頭引用名言警句,引出文章的論點或論題,這樣不僅激發閱讀興趣,使文章富有哲理,同時也增強說服力和論述的權威性。
課本示范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 (朱光潛《說“木葉”》)
本文直接引用屈原《九歌》詩句,點出了“木葉”,增強了說服力,雋永的詩句,是作者深刻思想的體現,耐人尋味,引人深思。
高考引路
英國王子查爾斯說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情,這就是責任。(《責任》)
開頭照應題目,引出下文,引用英國王子查爾斯的話,增強論述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教師下水
冰心說:“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淚。”可見,人只有經過努力才能提高,經過長期拼搏才能成功。(《拼搏鑄就成功》)
引用冰心的話,引出“人只有經過努力才能提高,經過長期拼搏才能成功”的觀點,耐人尋味,啟人深思。
學生練筆
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貴在堅持》)
開頭引用大文豪蘇軾的話,恰當地表達了堅持的重要性,先聲奪人,給人以警示,直接點題。
反思提升
有些學生為了追求文采,不顧論點胡亂引用,引導學生一定要緊扣論點恰當引用。
善用比喻,隱喻題旨
在文章的開頭,運用一個或一組比喻來引導出文章的中心論點,使抽象的說理形象化,可以增強文章的可讀性。
課本示范
100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今天我們就站在他象征性的身影下――簽署了《解放宣言》。這項重要法令的頒布,對于千百萬灼烤于非正義殘焰中的黑奴,猶如帶來希望之光的碩大燈塔,恰似結束漫漫長夜禁錮的歡暢黎明。(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
這篇演講稿,開頭把簽署了“《解放宣言》”比作“帶來希望之光的碩大燈塔”,形象地點出了《解放宣言》的簽署對黑人的重要性――給黑人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也使得演講形象生動。
高考引路
在暗礁四伏的海上航行,需要燈塔指點迷津;在岔道口上,需要路標指引方向。否則就要觸礁,迷路。在人生的路途中,我們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燈塔?路標?理論》)
此文設置了一個比喻場景,即在暗礁四伏的海上航行,燈塔、路標對航行的重要性,再引出自己的話題――在人生的路途中,我們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這個比喻具體形象,使得道理通俗易懂。
教師下水
正如精美華貴的瓷器,放置幾案上久了,那剔透的玉胎上也會蒙上一層薄塵一樣,我們每個人,在人生路上跋涉,冒雨頂風前行,心靈上或多或少也會沾染些許塵埃。若想令瓷器光彩依舊,若想使心靈純凈依然,請伸手,將塵埃輕輕拂去。(《拂去心靈的塵埃》)
開頭設喻,將心靈比作“精美華貴的瓷器”,恰當而形象地引出“拂去心靈的塵埃”的觀點。
學生練筆
如果說生命是一座高山,堅強則是磷峋的巨石;如果說生命是一棵大樹,堅強則是茂密的枝葉;如果說生命是一條長河,堅強則是涌動著的波濤;如果說生命是一首曲譜,堅強則是跳動著的音符……(《堅強》)
作者把生命與堅強對比來打比方,相互映襯,借助形象說理,使得行文生動活潑,也構成了排比,氣勢磅礴,吸引力增強。
反思提升
有的學生比喻用得太過于抽象,讓人看不懂題旨。
設問質疑,啟發思考
就是先對文章的論題設問,然后自己回答,形成觀點。這種開頭進入主題較快,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可激發閱讀興趣,拓展思路。
課本示范
什么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發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是位外國讀者,或者是位能欣賞外國詩的中國讀者。一個只讀中國詩的人決不會發生這個問題。他能辨別,他不能這樣籠統地概括。……因此,說起中國詩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國人和外國詩在。這立場是比較文學的。(錢鐘書《談中國詩》)
開篇提出“什么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直接進入主題“談中國詩”簡潔明快,順便引出下文對 “中國詩”的具體論述。
高考引路
怎樣看待得與失呢?關鍵要看為什么得,為什么失,如果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犧牲一些個人利益,這樣的“失”是值得的。相反,為了追求個人利益,不惜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這種“得”的代價,是遭人鄙視和唾罵!(《得與失》)
開篇直接對題目的兩個關鍵字提出了疑問,“怎樣看待得與失呢?關鍵要看為什么得,為什么失”,啟發思索,接著給出答案,讓人豁然開朗。
教師下水
沒有鳥兒的翅膀,難道就不能飛翔么?沒有魚兒的身軀,難道就不能暢游么?不!為了實現夢想,需要長期努力。(《成功需要長期努力》)
文章開篇提出了兩個疑問,啟發讀者思索,答案讓人豁然開朗。
學生練筆
什么是青春?青春是畫筆,繪出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青春是清泉,流出一泓沁人心脾的芬香;青春是彩虹,搭起承載夢想的飛船。(《綻放吧!青春的花朵》)
短短的一個提問,連續給了三個答案,構成排比,引人注意,發人深思,文采飛揚,增加了可讀性和趣味性。
反思提升
有些學生設置了疑問,卻缺乏思維含量,未能體現其價值。
1. 引導學生在掌握豐富的感性材料基礎上,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方式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要求學生在廣泛閱讀各類的書籍、報刊、雜志等的基礎上占有豐富的感性材料,與此同時,教師需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對所搜集的感性材料進行歸類整理。例如,可以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領域等角度分類整理。當然,歸類整理后材料的內涵還沒顯現出來,這時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采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方式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抓住事物的核心,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需要注意的是,“由此及彼”是指由一物到另一物的思維方式來求得問題的解決,“由表及里”是透過現象去抓住本質和規律,這兩種方法是我們拓展思維的基本方法,需要學生好好掌握和運用。
2. 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辯證思維來解決問題、看待事物。辯證思維是從辯證法的視角來審視問題,建立判斷和推理的思維方式,是一種高級的認知活動。教師可以給定學生作文材料,讓學生運用辨證思維進行分析。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針對故事、成語等語言材料,采用命題或半命題的方式,對思考的角度作相應提示,讓學生辯證地思考問題。如面對“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這兩個題目,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從幾個方面找出論證思路。比如通過內外因的關系來構思: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變色,主要取決于內因。用這個論證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證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論點。再比如從量變到質變的觀點來分析:一定的量變可以引起質變,“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較大。以此思路可以證明“近墨者黑”的論點。還比如從矛盾轉化的觀點分析,近墨者,原來并不黑,但可以隨著矛盾的轉化,有可能變成黑色,反之亦然。
二、思維的嚴密性
1. 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論證方法,在掌握基礎上鼓勵學生運用舉例、道理、對比等多種論證方式進行論證,使文章更有說服力。主要論證方式包括: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等。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主要還是強化學生的舉例論證,特別是論據的敘述和分析議論,往往是我們培養學生思維嚴密性的一個突破口。
2. 引導學生掌握邏輯推理的基本規律,并能夠在議論文的寫作中自由運用。邏輯推理過程的基本規律有: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同一律,是指在思維運行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不能偷換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斷。排中律,通常被表述為:A 是B 或不是B。傳統邏輯首先把排中律當作事物的規律,意為任一事物在同一時間里具有某屬性或不具有某屬性,而沒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同時也是思維的規律,即一個命題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沒有其他可能。充足理由律,是指任何真實的判斷必須有真實的、充足的理由或根據。要求學生論據要充分,注意克服論據不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