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學碩士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1 16:23: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公共管理學碩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公共管理學碩士論文

篇(1)

摘要: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美國MPA教育已成為世界上較為成熟和完善的專業教育形式。而MPA在我國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

>> 美國的公共管理碩士(MPA)教育及對我國的借鑒與啟示 研究共同體:公共管理碩士(MPA)學位教育的未來模式 關于印發公務員培訓兼職教師暨公共管理碩士(MPA)校外導師人員名單的通知 MPA管理的背景、影響及應對 MPA教育的政策瓶頸與辦學定位 MPA電子政務教學內容的改革探索 980MPa冷軋汽車板的開發 淺析MPA英語教學中美國文化知識的重要性 專業學位改革中MPA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出路 1200MPa高強耐磨鋼焊縫顯微組織及沖擊韌性的研究 中國高校MPA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評估的實踐與探索 面向MPA學員開設系統科學課程的探索與實踐 案例教學在MPA社會保障課程中的應用與思考 600 MPa高強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錨固性能試驗研究 彎管流量計在3.6MPa蒸汽計量中的應用 淺談40MPA高壓活動彎頭密封的技術改進 590MPa級鋼用燒結焊劑和焊絲的研究 800MPa級高強鋼焊接工藝的探討 二級學院在MPA案例教學中的作用分析 中美公共管理專業碩士教育的比較與啟示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5]鄧斌照.中美公共管理碩士教育的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6]羅琳,美國公共管理碩士教育及對中國的借鑒意義[D].外交學院碩士論文,2006.

作者簡介:彭開麗(1975-),女,江西分宜人,博士,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華中農業大學MPA教育中心副主任;楊剛橋(1964-),男,博士,湖南岳陽人,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華中農業大學MPA教育中心常務副主任。

篇(2)

1研究框架及假設

20世紀90年代,行政管理專業歸屬發生變化,即從政治學下的二級學科中脫離,成為獨立的學科,行政管理專業由原先的理論型向實務型轉變[7]。斯托克斯不贊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二分法,他提出了四象限體系分別是,高基礎、低應用的波爾象限、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雙高的巴斯德象限,以及雙低的以訓練為目的的象限。[8]

行政管理專業學生選題可能表現出顯著的解決問題導向,與此同時,社會對碩士研究生的理論水平有較高期望。解決問題導向的研究需要進行大量的經驗主義方法收集資料。按照行政學常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將收集資料的方法分為非經驗主義方法和經驗主義方法,經驗主義方法包括問卷調查、實地訪談、參與觀察、受控田野調查或實驗法。[9]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運用經驗主義方法會受到客觀條件限制,他們可能會轉而借助于非經驗主義方法,最常見的就是文獻法。雖然采取文獻法能夠低成本、便捷地收集資料,但不利于碩士研究生創新,知網、萬方等數據庫可能成為一些人“加工論文”的工具。論文相互借鑒、模仿,大量選題重復。本文提出假設: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位于“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和“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象限。

2類目及樣本選取

根據研究目的,同時,在參考相關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設計分析類目,包括研究主題、研究層次。研究主題劃分為行政理論、城市治理、行政體制、公共財政、績效管理、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政社關系、公共危機、網絡輿情、政府規制、公共政策、電子政府、服務型政府、行政倫理、政府職能等子類。研究層次借用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Scott)提出的研究組織的三個分析層面,即社會心理層面、組織體層面和生態群層面[9]。其中,社會心理層面關注個體行為;組織體層面關注組織結構和過程;生態群層面關注環境中的組織群。本文的分析單元是文獻題名、年份、出版者等。在進行樣本分類時,不可避免的參雜了主觀判斷因素,為提高分析的信度,在導師、同學中背對背進行相同數據分類。減少主觀判斷成分。

本文在“CNKI-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當中,分年度篩選出一級學科代碼為“120401”(即行政管理專業)的碩士論文,按照被引用次數進行排序。對其中被引用過的論文進行分析。其中,2012年、2013年被引用過的論文共495篇,全部抽樣。由于時間越長,被引用次數也隨之增加,如2011年當年知網平臺收錄的論文,當年被引用1次,在隨后的兩年可能再次被引用,因此,2009年至2011年被引用論文總體規模大,為方便研究,采取系統抽樣方法,選取458個樣本。樣本容量為953個。

3結果與分析

3.1碩士研究生選題偏好分析

如圖1所示,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偏好比較明顯,主要集中在公共危機與網絡輿情、政社關系、公共服務領域,其他領域的選題則比較分散,每一主題的樣本占比都不足10%,7.56%的選題難以歸類。

①研究政府與社會關系問題。具體表現為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門、社區等公民自組織之間的角色關系,以及公共服務外包、公民參與等問題。其中,研究社會組織的占35.03%,涉及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管理和培育,如《云南省社會組織培育機制研究》、《我國基金會的資金管理研究》、《我國非營利組織稅收政策現狀及問題研究》等;社會組織作為多元主體參與治理過程,如《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互動關系研究》、《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非營利組織參與研究》、《民間組織參與農村公共服務研究》等;以及準政府社會組織,如工會、婦聯等職能,如《社會管理創新視角下的工會職能定位研究》等。研究社區治理的占24.08%,研究社區治理的樣本中51.52%對某個案例或多案例進行實證研究,如《我國城郊撤村建居社區治理研究——以青島市黃島區為例》、《北京建設世界城市背景下社區文化建設研究——以麥子店社區為例》。此外,這一類的研究還包括研究事業單位改革,如高校去行政化、醫院“管辦分離”;村民自治、公民參與等問題。

②研究公共危機以及網絡輿情。涉及的范圍包括公共危機的誘發機制,政府同其他主體對公共危機、網絡輿情的治理,其中,公共危機的研究以群體性事件為主。如《我國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制研究》、《征地拆遷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及其對策研究》、《政府在公共突發事件中的微博輿情應對》、《網絡輿論危機中的政府應對策略研究》。

③研究政府提供文化、公共交通等公共產品、公共服務職能,以及區域、城鄉之間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以下簡稱為“公共服務”)。專門研究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樣本21個,占這公共服務樣本總數92個的22.83%。研究公共服務的樣本呈現出地域化、本土化色彩,針對西部地區,或是針對某一特定地區進行研究,如《西部地區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研究》、《鄂爾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泰安市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投入問題研究》。有2個樣本介紹國外經驗,分別是英國公共服務改革、新加坡住房制度。此外,養老問題的研究較多,其次是就業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

從研究層次上看,近五年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生態群層面的研究。研究生態群層面的樣本數405個,占總數的42.50%;研究組織體層面的樣本數366個,占總數的38.41%;研究社會心理層面的樣本數126個,占總數的38.41%;其他樣本數56個,占總數的5.88%。由此可見,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將政府置于外部環境當中,與外部環境、其他主題互動的外部視角。研究政府自身的內部視角占了較小份額。

不難看出,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的研究主題與研究層次與近五年熱點問題存在相關性。社會矛盾凸顯、社會群體利益訴求上升,公共部門對公平性、回應性賦予更高的價值,需要理清政府權力邊界,給社會更多的發展空間,但仍然強調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的責任,尤其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行政管理領域的研究者一般將“治理”理解為一種角色關系,將好的治理理解為多元主題的共同治理,這一領域的研究增加。研究這類角色關系的論文占總體的比重由2009年的12.03%上升到2013年的65.42%。

行政理論研究數量很少,只有三篇論文,分別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進行描述。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一般會對相關理論進行表面化的引用,如研究政府與社會關系的論文,堆砌引用治理理論、政府失靈理論等,而文章主體部分脫離理論展開,理論游離于文章之外,“兩張皮”現象較多。行政管理專業更多體現為一種“工具”,而不是一門“科學”。

3.2碩士研究生選題重復現象分析

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較為集中。前已述及,選題偏好集中在三個研究主題,而其他研究主題樣本數量較少。以“公共財政”為例,每年“公共財政”的選題樣本數占當年樣本總數的比重都不超過5%。研究的具體內容也較為單一,缺乏非稅收入管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等內容,對公共預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公共預算的透明性,如《公共預算透明保障機制構建研究》、《預算民主視角下我國公眾參與政府預算的研究》等。選題呈現出兩極化趨勢。此外,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重復現象也比較突出。如表1所示,同一選題下存在多個樣本。

對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偏好、選題的集中重復情況的分析驗證了假設,即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位于“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和“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象限。

4選題質量提升對策

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緊趨政治熱點、社會問題,基礎性研究較弱,理論應用堆砌、表面化;集中、重復的選題較多,選題結構失衡,多數停留在“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階段,研究價值不高。究其原因,首先,碩士研究生原著閱讀量有限。碩士研究生對原著缺乏興趣,僅僅針對熱點問題提出研究問題,利用二手資料對理論進行零散化的理解,由于缺乏理論積淀,難以上升到一定層面。因而對理論的應用呈現堆砌化、表面化。

其次,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實證研究“短板”。習慣于采用非經驗主義研究方法收集二手資料,在知網、萬方等平臺收集期刊、論文資料后,進行整理、修改。通過非經驗主義方式進行資料搜集,相比實證研究更加簡單便捷,但過多的依賴二手數據寫作論文,難免造成研究的重復,而且許多論文都僅僅是對前人研究的成果稍作修改,并非對現有成果的發展和創新。可以預見如果研究生沒有從意識上消除對二手數據的依賴,在研究中不愿意實踐和創新,行政管理專業未來的論文質量將大打折扣。

以上分析可知,提升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質量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強化碩士研究生經典閱讀意識。目前的激勵機制,易導致研究生過分關注、參加課題、學術會議數量,潛心鉆研原著的時間和興趣減少。可以考慮適當改進目前的評價機制和方法。二是倡導研究生實證和創新精神。消除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對二手資料的過度依賴,為碩士研究生創造多途徑開展問卷、訪談等經驗研究,增加用于課堂外的時間,讓他們真正了解現實問題,同時,優化研究生課程設計,增加計量經濟、統計分析方法等課程,提升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數據挖掘、深入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徐金平,韓延倫.當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01:42-45.

[2]周毅.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原則及方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10:34-41.

[3]雷偉偉,袁占良.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08,15:56-57.

[4]吳贊敏,梁旭巍.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方法與論文質量的研究[J].天津紡織工學院學報,1997,03:29-32.

[5]孫國強.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源、方法與技巧[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7,03:21-23+27.

[6]李志義,刁玉瑋.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淺議[J].高等教育研究,1995,04:15-16.

[7]何艷玲.我們在做什么樣的研究:中國行政學研究評述[J].公共管理研究,2007,00:21-42.

[8][9](美)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Scott),杰拉爾德·F·戴維斯著.組織理論:理性、自然和開放系統[M].高俊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9-20.

基金項目:

本文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學理論研究課題“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質量分析及提升對策研究”(項目號:2004JY01)的階段性成果。

篇(3)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5-0031-03

一、高等院校公共管理類數學課改革的目標

高等院校公共管理類數學課程改革其目的是在突出數學基礎地位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與素質、提升其數學素養、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實現21世紀高等院校的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奠定基礎。

(一)建構一個具有基礎性、應用性和服務于專業教學的公共管理類數學課程體系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結合公共管理類專業對學生相關能力的要求,建構一個具有基礎性、應用性和服務于專業教學的公共管理類數學課程體系,提高學生抽象思維、創新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教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校數學教學內容在選擇上要根據專業進行相應地調整,關鍵在于提高同學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而不必強調數學知識的完整性與系統性。

(二)借鑒國內外好的做法,在大類培養中執行分類、分層指導的數學教學原則

學好大學數學關鍵在于學什么和怎么學。教學內容安排的邏輯性比較強,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應強調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數學知識點的掌握;二是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三是學會數學思維。國外大學一般在大學本科一年級開設微積分作為通選課,二年級以后結合不同學科特點開設線性代數、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經濟數學、矩陣等課程,供不同專業要求的同學選擇,國內人大、北大等綜合性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工學色彩突出的學校也多為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單獨開設6或8學分的微積分或大學數學,二年級以后同學們可結合自己發展需求選修數學相關課程。鑒于公共管理下設的不同專業對數學的要求和內容不同,對于區域經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專業開設線性代數、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是必要的,而對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等考研不要求數學的專業,線性代數、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可考慮作為選修課來開設,應提出專業對數學學習的要求,引導學生科學選課,執行分類、分層指導。

二、高等院校公共管理類數學課改革的原則

1.有利于強化數學教學,夯實學生數學基礎。

2.有利于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3.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公共管理專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4.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

5.有利于借鑒外國先進經驗,培養與國際接軌的創新型人才。

三、高等院校公共管理類數學課改革的設想

1.調整數學教學內容,將數學素質培養與滿足專業需要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性和學習的自主性。數學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應以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首要目標,應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為重要途徑,恰當地將數學素質的培養與滿足公共管理類專業需要相結合。抓住數學知識的主干部分來講授,講透主要知識點的同時,重視數學知識在公共管理學科中的應用。在設置數學教學內容時,改變過去只注重書本知識、只注重解題技巧的現象,將數學原理與公共管理專業相結合,注重知識對社會現實的服務。在設置后續課程時,應強調數學在后續課程中的運用,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公共管理類專業問題的能力。同時建議對考核方式進行改革,考試成績=作業與表現30%+月考10%×4個月+期末考試30%,加強過程考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

2.強化數學教學,夯實數學基礎,實行微積分教學“3+1”模式。改革數學教學計劃,在低年級數學基礎階段之上,增設高年級的數學提高階段,構建全程數學教學的課程體系。數學基礎階段的學習為該生所從事的專業奠定數學基礎,其目標是培養學生初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數學素養、創新思想和創新意識;提高階段應與專業和實際的問題相結合,應用數學理論和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計算機輔助教學、學習相應的數學軟件和圖形計算器的運用,為學生節省時間,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學習更多的數學內容,把學生從大量的做題技巧中解脫出來,并在培養解決問題能力方面起到特有的作用。“3+1”是指在微積分Ⅰ和微積分Ⅱ的開設過程中,3個學分為數學知識點的學分,1個學分是實驗學分。1個實驗學分主要教學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進行數學建模,使學生結合專業能獨立完成數學模型建立和求解。二是進行社會調查分析,迫使學生走向社會,進行社會調查、分析并得出結論。三是進行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使學生能夠自己設想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以數學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改革為基礎,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微積分Ⅰ和微積分Ⅱ為必修課,線性代數、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為選修課。大一期間,微積分Ⅰ和微積分Ⅱ為必修課,4學分,采取“3+1”模式。在大類分流后,根據專業和學生畢業后的流向,開設線性代數、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選修課,其中區域經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三個專業線性代數、概率論和數理統計要求必選,未來需要考經濟類研究生或本科需轉經濟學相關專業的學生線性代數、概率論和數理統計要求必選。其次,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以解決問題、考研、出國為導向,在符合以上目標的基礎上,解決傳統數學教學過程中理論、推導證明、解題技巧偏多的問題。在課時量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刪去一些純粹為了考試而學、華而不實的教學內容,壓縮理論課學時,增設與數學理論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驗課。最后,強調數學學習與專業應用相結合,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大類分流后,結合學生的所選專業要求,數學教學內容應由數學教師與專業教師參與確定,協同授課,這既符合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原則,也符合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目標,對創新學生培養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4.開展以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應用”為主線的“三段式”教學。產生階段:數學知識和數學定律的產生過程。講解數學定律產生的過程和基于的社會現象,恢復并暢通數學與外部世界的血肉聯系。形成階段:講解和闡釋數學定律,讓學生在腦海里對數學定律形成最本質的認識。在數學定律講解部分,要突出體現數學的基本思想性和方法性。對于抽象的概念,我們應揭示數學樸素的本質,讓學生領會數學精髓。應用階段:強調數學定律的運用,實現數學在現實中的工具作用。建立專業中與數學有關的教學案例庫或結合教師目前正在承擔的科研項目,讓學生嘗試用數學方法加以解決,達到學以致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目標。

5.注重外國先進經驗的借鑒,強化數學思想在公共管理專業中應用。國外高校在數學教學上,非常強調數學教育理念在教學中的體現。國外數學理念可以概括為三句話:人人需要數學;人人都應學有用的數學;不同專業的人應當學不同的數學。這些理念使得大學生對大學數學學習的認識從原來僅僅為了不掛科、為了考研而學數學,上升為數學是一種工具、一種手段,最終上升為數學的技術、文化的層面上。數學應用能力最終體現在數學抽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數學建模能力上。1985年美國的高等院校啟動了微積分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的改革,考慮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革命和計算機為代表的計算工具廣泛使用對大學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美國高校對數學教材、教學方法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于1987年啟動了微積分改革計劃,新的方案著重強調了對學生的概念性理解能力、解決問題技巧、分析與舉一反三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同時,提出通過實行新方法減少冗長乏味的計算。1989年和1990年美國數學科學資金委員會向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提交了《振興美國的數學:未來的關鍵資源》和《振興美國的數學90年代的計劃》,即兩個“戴維報告”。該報告指出數學科學中的研究工作主要有兩個目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目標是強調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要對其產生重要影響的科學技術領域,提出各類前瞻性的問題并解決問題,強調數學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技巧和方法,也同時揭示了現代數學的基本特征——數學技術、數學理論、數學實驗。美國的微積分改革非常富有成效,使得人們對高等數學教育的重要性進行重新認識,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本文通過借鑒美國克利夫蘭州立大學都市事務學院和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的課程設置,發現他們公共管理類專業的數學難度不高,但他們非常強調應用。

四、基本結論與啟示

總的來說,本文認為:第一,公共管理類專業還應強化數學教學、夯實學生數學基礎,關鍵在于學什么、怎么學,因此,調整數學教學內容,將數學素質培養與滿足專業需要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成為此次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第二,強調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運用教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成為公共管理類專業數學改革的重要目標。第三,以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應用”為主線的“三段式”教學注重外國先進經驗的借鑒、強化數學思想、開設數學實驗課、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公共管理專業中應用成為公共管理類專業數學改革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第四,在教學工具上,教會學生使用一些輔的數學工具,包括圖形計算器、相應的數學軟件等,凡是能用機器、計算機完成的就用機器和計算機來解決,老師更多講解數學的思想、方法,把學生從繁雜的計算和解題技巧的解脫出來。

參考文獻:

[1]李明.將數學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數學的教學[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2]孟津.高職高專數學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

[3]曹殿立,等.大學數學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探索[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

[4]曾玖紅.高校高等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研究和實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5]夏小剛.國內外數學問題提出教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數學教育學報,2005,(3).

篇(4)

關鍵詞:

新公共管理理論;高校管理;文獻綜述

新公共管理理論近年在各個領域的應用無所不在,豐富多彩,凡有公共活動必有管理方法。所以,在高校管理中同樣理應場面熱鬧,新論迭出。但通過檢索和分析相關研究成果,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一、現有研究成果狀況

筆者在中國知網中國期刊、中國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中“社會科學Ⅰ輯”、“社會科學Ⅱ輯”目錄下進行文獻檢索,通過對2000-2015年間與本題相關的文獻進行初步整理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1、關于高校管理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因而觀點紛呈、莫衷一是;2、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研究也比較多,體現了研究者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發展趨勢的認可和重視;3、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文獻檢索結果較少,反映出研究者對這個研究問題角度的忽視。

二、現有研究的基本觀點和認識

(一)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

新公共管理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盛于英、美等西方國家的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來西方規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體指導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論改變了傳統公共模式下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實現了由公共行政的內部取向到外部取向的轉變,注重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統一,強調管理主體包括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兩大類,重視人力資源管理。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河北工業大學石小娟、高駿敬認為“從實踐來看,它是政府針對現實問題的政府行為和政府管理的一種新理念、新模式;從理論上說,它是以傳統公共行政模式為基礎,對行政與管理概念、內涵的重新解讀,對經濟理論、私營部門和技術變革的關系進行再次梳理。”中央財經大學周湘林認為“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公民為本、市場化、結果導向、分權協作、民主參與、多中心自主治理等理念和指導原則,旨在促使政府職能從‘劃槳’回歸‘掌舵’,并走出規制導向的困境。”雖然研究者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具體內容不盡相同,但基本相同點主要有:政府職能的轉變,以人為本,加強公共部門內部競爭,明確的績效標準和措施等。對我們在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研究高校管理具有啟示和幫助作用。

(二)關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現狀

從已有文獻來看,當前研究者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研究著重點在政府與高校的關系上。河北工業大學石小娟、高駿敬把當前政府與高校關系的問題主要歸為兩類:1、政府對高校行政的干預;2、行政權力凌駕于學術權力之上。表示近些年來,由高校外調入高校任職的干部逐漸增多,高校中政府對高校的嚴格管控,因而高校中出現行政權力一家獨大,讓高校中逐漸缺乏學術氛圍。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周湘林教授提出政府應采取何種模式管理高校的問題。通過對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模式分析,指出我國政府與高校之間的管理模式仍主要表現為“政府服務”模式。并提出基于契約的高校管理模式,即政府與高校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明確各自的角色定位,在平等關系的基礎上,協商雙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并通過中介機構的評估,幫助雙方判斷和辨明對方是否盡到應盡之責,即政府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責任和高校的高等教育質量產出責任。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其他方面的研究有教師績效評價角度、高校管理隊伍建設等,目前尚不足,還有待深入完善。

(三)關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完善

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完善尚且不足之處。河北工業大學石小娟、高駿敬在理順政府與學校之間的關系、引入競爭機制方面提出建議。主張建立現代化高校,樹立服務型的行政管理理念,取代上級對下級的絕對管理模式,可以引入市場機制,并可以從人事制度入手。在完善高校管理隊伍建設方面,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研究還比較欠缺,上海外國語大學吳慧針對目前高效管理隊伍中存在的管理角色模糊、管理觀念陳舊、管理效率低下、管理目標粗放等問題提出完善措施。借鑒新公共管理理論對責任和結果的強調及突出資源配置、競爭機制、對服務理念的追崇等理念,研究者吳慧認為應轉換職員任用機制,在管理上強化崗位聘任和崗位考核,打破職務終身制,增強管理人員的崗位責任意識和競爭意識,提高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和辦事效率。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屬于緊缺的公共產品,高校的規模和數量在短期內還是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隨著現在高校的復雜程度、參與社會領域的深入,對高校本身的管理也應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和專業化。因此,對高校管理的完善在今后也應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對現有研究的基本評價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研究從總體上來看,現有成果對于政府與高校間的關系稍重視,而對于結合具體問題的系統研究較少,客觀分析問題的多主動建樹少,而且從成果(文獻)產出數量上看也不豐富,尚不足以形成基本研究的局面。第一,對于高校管理改革尚未引起重視。新公共管理理論已發展多年,但是在高校管理方面運用并不妥善,學術地位并不高,這主要體現在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很少。也許,真正的高校管理是一個實踐性的問題,因此理論研究很少顧及至此,但是,任何實踐都應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論基礎之上的。第二,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的深度不夠。比如對政府與高校關系的問題上,研究者仍然在模式分析的層面,具體針對不同類高校的實施方法的研究成果還極為少見。同時,研究視野還比較狹窄,除了對政府與高校關系、政府職能的問題有些研究之外,對與高校管理密切相關的教師管理、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等方面研究極少。第三,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創新性不足。目前的研究還停留在分析問題階段,少有提出新的管理方法的研究成果。這種缺乏創新點的管理模式在建國之初或是改革開放之初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現在在一體化、全球化的新世紀背景之下,沒有創新便沒有進步。(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石小娟,高駿敬.基于新公共管理論對高校管理改革的探討[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101-103.

[2]吳慧.新公共管理理論對完善我國高校管理隊伍建設的啟示[J].上海管理科學,2009(31):66-69.

[3]周湘林.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視角的高校管理模式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3):38-43.

[4]安萍.新公共管理理論在高校管理中的應用[J].東方企業文化與策略,2010(6):136.

篇(5)

一、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理論分析

政府購買社工服務是我國公共事業管理中一個相對比較新的研究領域,其理論基礎是新公共管理理論。如今,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從新公共管理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建設“小政府大社會”,大力提高政府的執政能力和工作效率,是目前社會所需的工作方法和方式。目前,我國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實踐模式主要有三大模式。

一是北京模式,主要的服務方式是:購買成本、資助補貼、全額購買和項目獎勵。具體流程分六步實施:分別為項目申請、項目審核、項目公示、項目購買、項目監督和檢查驗收①。

二是上海模式,上海市主要以社工項目為主,將具體的社工服務交給專業社工機構,政府按照合同給與社工機構一定的經費。購買形式首先是政府委托購買,后來發展到政府邀標,最后固定為項目招投標。

三是廣東模式。廣東的社工服務是比較完善的。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購買社工崗位。如深圳、東莞等地由政府出資向民辦社工機構購買社工崗位,由社會工作者為特定群體提供服務,社工崗位主要分布在社區、學校、醫院等地點。二是購買社工項目。由有需求的使用單位向民辦社工機構購買社工服務,如社區的居家養老、社會矯正、殘障康復等項目,通過合同管理的方式,政府擔任監管方,有資質的民辦社工機構擔任實施方。

二、鄭州市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現狀分析

目前,鄭州市政府購買社工服務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主要是社工崗位購買。如金水區區政府出資向民辦社工機構購買社工崗位,由社會工作者單獨為某特定群體服務。二是社工項目購買,如2015年,河南招標采購服務公司受河南省民政廳的委托,就河南省2015年度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項目進行公開招標,符合條件的可以投標。2013年鄭州市金水區首開全省先河,由區政府斥資150萬元推出的三個社工服務項目公開招標,成功簽約。這標志著金水區構建的以政府購買“崗位+項目”為主要形式的社會工作發展模式已生根開花。

社工服務的購買主體主要是全省各級政府機關及派出、授權機構,以及享受財政供給或利用國有資金舉辦的企事業單位。但是,這不意味著各級政府機關就是社工服務的具體使用方,在很多情況下,只是政府通過一定方式向特定的社會工作機構或者組織進行某項服務的購買,但真正的受益者是廣大社會群體和那些在社會當中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們。舉個例子來說,假如政府要照顧一幫老人,他們不需要建一個養老院,再招一批人負責照顧老人,而是只需要花錢把這件事情外包出去,外包給有能力負責照顧老人的社會組織。社工服務購買的客體,即民間的一些社工機構,而各級政府通過向這些社工機構來進行購買服務。這些社工機構進行統一的培訓和管理,各機構實行的是一種相對獨立的管理和運作方式,并不受到政府的領導和安排,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進行自我管理和相關人員的招聘活動。

三、政府購買社工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主要從兩大方面分析,鄭州市政府購買社工服務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制約鄭州社工人才體系建設的瓶頸

目前社工從業人員待遇較低,社會知名度和地位也不高,加之政府將最多的工作機會給予正式的公務員而非專業社工。如此,導致我國很多實質上正在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仍面臨著十分尷尬的境地。

第一,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缺乏。據河南省民政廳社會工作處沈若為統計,自2008年全國首次舉辦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到2014年,河南省通過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拿到證書的人有3014人,但這些人也并非都在社工機構,非專業的從業人員大大降低了社工崗位的專業性。目前,鄭州的社工一般都是來自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對社區問題不了解,對社區居民不熟悉,并且社會實踐經驗相對較為欠缺,對相關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也沒有過多接觸。因此,在面對有些服務對象的某些問題和困難時,就會出現束手無策、無能為力、無所適從的情況,從這方面來講,這些年輕的社工還難以完全的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

第二,社工人才的流失。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工作系副教授范會芳介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河南省每年培養的社會工作本科畢業生有600多名。可遺憾的是,盡管當前社會對于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迫切需要,但是有很多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都沒有選擇到相關的領域就業,出現了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大量流失現象。中部省份的很多社工專業學生畢業后,沒有選擇到該領域就業。即使對口就業,也更愿意選擇到“北上廣深”發展。據2012年河南一所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說,班級學習社工專業的50名學生,只有不足10人在從事社工工作,其余大多轉行。

第三,收入較低。在我國香港地區,社會工作者的月薪大約在1.2萬元至1.8萬元港幣,而作為高級的社工的年薪就能夠達到大約四十萬元以上。然而,在我國內地,社工的薪資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體系。鄭州市一名本科畢業的崗位社工工資每月3000元左右,研究生畢業的社工工資在4000元左右。

(二)鄭州市社工服務政府購買機制缺陷

首先,政府購買服務的流程不規范。第一,雖然《政府采購法》明確規定和要求政府信息,但是如今依然不夠公開,各地方的政府做得并不盡人意,公眾無法了解到全面的監督信息和評價。第二,政府購買服務程序缺陷,招投標不夠透明,事前預估也不夠充分等都會對監管和評估造成較大的影響。第三,目前,由于社會工作相關的監管和評估制度建立和運行都不夠規范,因此國內很少有專業的評估人士開展此類工作。

其次,社工崗位的相關職責和崗位的服務內容和標準難以界定。比方說,明明招聘的專業社工,但是卻做一些與專業職責無關的工作,如單位經常讓專業社工打印文件,整理工作報告等行政事務。所以,業界常說社工被行政化或行政色彩過于濃厚,不利于社工開展專業工作,這樣影響和阻礙了專業社工活動的順利展開。

再次,社工人員的辦公場地和相關的活動經費難以解決。理論上講,由于社工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對其工作的環境和條件都有一定標準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社工都沒有這樣的條件。比如說,專業社工需要有獨立的訪談室,以方便跟案主進行交流,專業項目社工需要有足夠的經費和充分的場地來安排小組活動,并配備足夠的預備人員。但從目前情況來看,任重而道遠。很少有這樣硬性條件充沛的社工機構。

四、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健全及完善

(一)創新社工人才培養機制

第一,加強對社工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社工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首先要加強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培訓,組織新上任的社工人員學習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重視專業督導的工作,使新上任的社工人員通過與督導溝通,掌握與運用專業的方法來開展專業服務。同時,項目結束后要進行跟蹤后續工作,評估人員的工作效果,促使他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逐步建立完善考核和評估機制。

第二,提高社工人員的薪資待遇,使他們有一個安全保障,降低人才流失率。筆者認為,為了使社工工作人員有一個安全保障,相關部門應該除了提升社工職業地位之外,還應該改善對社工的激勵機制。比方說,為了體現差別性,適當的提高薪資待遇;對從事社工服務年限長的社工和新人社工,拉開新人和了“老人”的薪資距離;對工作成績突出的社工,實行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每年對工作突出的社工人員進行表彰。

第三,加大宣傳力度。目前,我國全社會對社會工作的認可度和知曉度都還比較低,沒得到社會應有的重視和尊重。所以,從這方面來講我們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將社會工作這個職業宣傳開來。這樣一來,社會工作者這個職業不僅可以得到被服務對象的認可,也可以社會各界的認可。久而久之,社會工作將會在一個良性的氛圍中開展。社會各界人士了解社會工作,進而接受這個職業,同時,社工的社會地位也隨之逐漸提高,社會對這份職業的好感度也大大增加。

(二)不斷完善社工服務制度體系

完善社工服務體系制度建設,這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求社工機構與各部門合作協調,共同努力。

1、加強制度和資金兩方面的支持

制度和資金的支持是能夠開展好政府購買社工服務工作的基礎。

第一,關于制度的支持。第一方面,國家根據目前的社會需要,補充相應的必要的法律制度。第二方面,由于鄭州市在社會工作方面,還是處于起步的階段,因此,需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對現有的制度加以改進,并對已頒發的相關文件落到實處。

第二,關于資金支持。在以后的工作中,相關部門要加大對社會工作的財政投入,這是一個關鍵的環節。雖然鄭州市已經適當的加大了投入,但是,目前來看鄭州市相關的政府購買的財政投入仍顯得不足。目前在政府購買社工服務資金投入方面,鄭州市每一個社工崗位只有2萬元,而深圳卻有5萬元。因此,筆者認為可以盡量從第三方入手,加大社會力量的幫助,比方說,充分調動義工和志愿者資源,做慈善或者其他的社會籌資方式等。

2、加強監管和評估兩個環節的工作

監管和評估兩個環節,是促進和保證政府購買社工服務良性發展的關鍵環節,必須要得到充分的重視和肯定。

第一,完善相應的法律和制度。一是相關部門需要完善《政府采購法》的相應內容;二是制定一些專門性的法律法規。筆者認為應當完善的方面具體包括:首先,規范政府購買服務的相關概念和服務的范圍;其次,規范實際的操作程序;再次,對監管和評估的制度進行相應的規范。

第二,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監管體系和評估體系。全方位的監管和評估體系,包括政府的監督,專業機構的評估,專業人員的評估,以及被服務對象的評價等。監管和評估的具體內容要涵蓋招投標過程、資金使用、服務的專業水平和效果等等,最終達到政府購買服務工作透明公平、公開公正,以取得良好的服務效果。

五、結論

如今,鄭州市盡管在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工作上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還需要進一步改進。總之,政府購買社工服務是大勢所趨,任重而道遠,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作者單位:安陽學院)

注釋:

① 耿春雷.政府購買社工服務專家談[J].社會與公益,2012年第8期

參考文獻:

[1] 藍志勇.當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論述評[J].公共管理學報,2007,(7)

[2] 趙靜.非營利組織參與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3] 代曦.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模式選擇[J].今日中國論壇,2011,(7)

[4] 張省,劉延剛,李博.政府購買社工服務模式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12)

篇(6)

    2009年12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提出 “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41號文件的被社會各界一致認為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旅游業的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旅游業由傳統的服務業上升到國家戰略支柱產業,這對旅游業的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業的發展中,旅游人才始終是旅游發展的第一資源。到2015年,中國旅游市場接待人數將達到35億人次,旅游業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別能滿足現代服務業標準的旅游高端人才異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養與開發工作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也鮮明提出了人才開發要高端引領的指導方針。在此背景下,國家教委設立了新的旅游類的專業碩士學歷——旅游管理碩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簡稱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實踐經驗,并在未來愿意從事旅游業工作的人員,其目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旅游職業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具備國際化視野和戰略思維能力、敢于挑戰現代旅游業跨國發展的的高級應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設立為中國旅游高端人才的培養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養由過去的企業內部培養,發展到了學院正規專業化培養的新階段。

    2010年9月,我國第一批獲得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授予權的高校有56所。MTA招生對象為有工作經驗的在職人員,要求專科畢業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經驗,本科畢業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碩士博士畢業有兩年或兩年以上工作經驗。應屆本科生不允許報考。MTA報考人員要通過每年1月份國家進行的MBA聯考。MTA與MBA考生的考試內容相同,均參加MBA聯考,在報考時選擇MTA。MTA學員可以選擇脫產或者在職進行學習,脫產學習時間為2年,在職學習時間一般比脫產學習時間多一年。MTA學員畢業后,通過論文答辯,可以獲得國家正式的碩士學位證和碩士畢業證。

    由于旅游業是一個關聯性強、輻射面廣的產業,既包括純粹意義上的旅游行業,還包括交通部門、商業部門、會展部門、建設部門、公共管理部門,以及旅游信息技術、旅游地產、旅游金融、保險、旅游制造、文化創意等新興行業和部門。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這些部門與行業面臨著對應用型高層次務實型專門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MTA教育必須進行研究方向的設置以滿足上述部門與行業的人才需求。

    由于MTA教育剛剛開始,各個開設MTA教育的旅游相關院校在進行具體的研究方向設置時,都是具有摸索的性質,所以,本人在此提出關于MTA研究方向設置的一些想法,以供方家商榷。

    一、開設MTA教育的旅游相關院校應當結合本校的優勢研究領域進行MTA方向設置

    我國第一批獲得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授予權的高校有56所,各個高校應當利用自己的優勢和有利條件靈活設置MTA研究方向。比如,華僑大學,是國家重點建設大學和面向海外開展華文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國境外學生最多的大學之一。華僑大學旅游學院是教育部最早批準成立的全國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1983),是“中國旅游名校T10聯盟”成員單位,也是國內第一家可以直接向海外招收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旅游院系。華大旅游學院有著“旅游管理”二級學科博士點(全國四家)、國家級特色專業“旅游管理本科專業”、教育部高職高專示范專業“旅游管理專業”等特色學科點,形成了面向境內外招生、覆蓋高職-本科-碩士到博士完備的辦學體系。所以,其MTA研究方向設置有境內與境外方向,就是與其面向國內與國際的優勢結合而設置的。另外,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充分發揮自己位于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旅游研究較為擅長的優勢,在其MTA研究方向中設置了民族旅游方向。

    二、開設MTA教育的旅游相關院校應當結合本區域旅游發展開設MTA方向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旅游發展差異較大,獲得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授予權的高校應當結合本區域的旅游發展,靈活設置MTA方向,以達到服務經濟建設大局這一目標。比如,南開大學MTA開設了港口與郵輪旅游管理方向,這就是結合了天津的港口城市特點與力爭國際郵輪經停天津這一發展趨勢而進行的靈活設置,符合天津未來的旅游發展趨勢,也有較大的實際需求。而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位于中西部地區,區域內生態旅游開發的需求較大,所以設置有生態旅游方向。

    三、開設MTA的教育方向應當有廣泛的市場需求

    MTA教育是以專業實踐與應用為導向對學生實施培養教育,因此學生畢業后將從事旅游行業以及相關行業中的實務性工作。由于旅游業是一個關聯性強、輻射面廣的產業,其運行過程所涉及的不僅僅是酒店、旅行社、景區和景點等純粹意義上的旅游行業,還包括航空、鐵路、游船等交通部門;商品零售、旅游購物等商業部門;會議、展覽等會展部門;園林綠化、生態恢復、文物、建筑、藝術裝飾等建設部門;旅游策劃、旅游廣告宣傳、管理咨詢等旅游智業部門;旅游行業管理、旅游公共設施管理等公共管理部門;以及旅游信息技術、旅游地產、旅游金融、保險、旅游制造、文化創意等新興行業和部門。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這些部門與行業面臨著對應用型高層次務實型專門人才的大量需求,MTA教育應當可以滿足上述部門與行業的人才需求。

    以傳統的旅游企業來說,中國旅游市場逐步擴大對外開放,國內許多傳統的旅游企業(包括酒店、旅行社等)面臨能夠勝任實際工作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旅游管理專門人才缺乏的問題。因此,學生通過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教育的學習,將成為目前國內正求賢若渴的傳統旅游企業的搶手人才。

    對于眾多的與旅游相關的新興行業(如旅游地產、旅游金融、旅游制造業)來說,也存在著大量人才短缺的現象。以旅游地產為例,根據國際權威結構預測,未來二十年,中國的旅游業和房地產業都將會有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旅游地產作為兩個黃金產業的交叉型產業,已經開始逐步受到業界及專家學者的關注,但人才問題是中國旅游地產發展受限的因素之一,這個行業需要大量的具有旅游地產專門知識與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MTA的旅游地產就是針對這種需求而專門設置的。學生通過模塊課程的學習可具備足夠的相關知識與相關能力,畢業后將在旅游地產行業大展宏圖。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創建于1985年,旅游管理專業獲得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獲得國家級的旅游管理學科實驗中心、獲得自治區優質專業、自治區重點建設學科、旅游市場學和旅游規劃獲得自治區精品課程、近年獲得國家級科研項目10項,省級項目30項,橫向項目60項,特別是旅游管理專業在2008年全國92個旅游管理碩士專業排行榜中位列第8位。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也是首批獲得獲得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授予權的高校,結合實際情況,其2011年MTA專業方向設置為以下幾個方向:

    1、民族旅游開發與管理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在民族旅游研究方面較強,設置這一方向主要針對廣大中西部民族地區招生,可以與頂尖旅游院校展開錯位競爭。

    2、旅游規劃與景區管理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承擔大量旅游規劃項目,對景區尤其是新建景區的各級管理人員有較強的吸引力。

    3、生態旅游與管理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在生態旅游研究方向有較大優勢,而我國中西部地區有大量森林公園及生態型景區,對中高級生態旅游管理人才有較大需求。

    4、國際酒店管理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的酒店管理專業是國內第一批設立的本科酒店管理專業,近年國內很多城市有大量高星級酒店落成,有大量的中高級管理人才需求。

    5、旅游公共管理

    設置這一方向對提升各級旅游行政管理人員水平有較大意義。

    6、旅行社與會展管理

    主要面對旅行社與會展行業。

篇(7)

文章編號:1009―4156(2014)08―042―05

一、形相: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跨學科樣貌

(一)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的跨學科形相

隨著1997年《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的頒發,“教育經濟學、教育管理學正式并作為教育經濟與管理學”,至此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誕生。在《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簡介》中,對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學科概況介紹如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該學科對于研究教育領域中的經濟、教育管理科學化等問題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簡介》中也特別說明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學生可授予管理學學位或者教育學學位,這從政策層面展現了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應有的樣貌:跨學科。學界對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也都趨向于跨學科的定義。“教育經濟與管理是教育學、經濟學和管理學多學科交叉的學科。其特點是將經濟學原理和管理學原理運用于教育管理過程之中”…。“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培養的跨學科人才的主要任務是探索教育與社會發展、政治經濟之間的關系,并用管理理論分析教育系統運行機制,改革教育的管理體制,提高教育的資源配置,以揭示現代經濟發展中教育與經濟管理的運行規律及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規模、速度、效益之間的變化”。

兩個政策性文件不管是從學科設置還是從學位授予方面都給了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跨學科“合法身份”。

再從課程體系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跨學科形相。我們以北京師范大學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為例。作為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開設的先驅代表,它的課程體系也體現出跨學科的形相。如表1所示,北京師范大學根據每個學院的側重點的不同,分別在教育學部、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管理學院等三個學院設置了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力求運用多方面的資源優化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但有實力在教育、經濟、管理學院均開設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學校并不多,但每個學校都在課程設置的時候考慮到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跨學科特質,通過基礎課、選修課和講座等形式豐富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

(二)學科點設置的跨學科形相

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歸屬學科為教育學、經濟學和管理學,而且可以授予管理學學位和教育學學位。因此,學界在專業點設置的時候,會根據大學的學科優勢,將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放在不同的學院或者強強聯合,在不同的學院同時設置,這也體現了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跨學科形相。

根據表2顯示,在全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點設置中,設置在教育學院的比例最大,為40%,設置在公共管理學院的比例為35%,另有25%的碩士點是根據高校自身的資源、特點分設在不同的學院,不過鮮見設立在經濟學門類中的碩士點。

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點設置的跨學科形象不僅體現在上述的分散性,也有多學院設置的情況。例如,學科發展較早且成熟的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湘潭大學等,都在不同的學院或研究院設置了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力求從不同的學院、研究院的特點出發,發展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某一學科優勢。

(三)導師隊伍的跨學科形象

在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對設有教育經濟與管理碩士點的“985”高校進行搜索,2009年到2013年共有612篇學位論文,根據選擇的612篇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碩士論文指導教師排序,可以看到前十位的導師有教育學背景、哲學、管理學背景,如表3。這樣多元化的教師隊伍構成也體現出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具備跨學科形相。

二、形相與價值的分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生跨學科培養的困境

(一)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價值的困境之一――不足以稱為學科

在談教育經濟與管理的學科價值之前,有必要先厘清學科、專業及其之間的關系。

從詞源上來看,“學科”一詞來自于英文中的diseipline,它最初的概念與知識和學習有著緊密的關系。伯頓?R?克拉克認為,“一門門知識則稱作為‘學科’”,“學科活動的‘共同內容是知識操作’,其本身是‘發現、保存、提煉、傳授以及應用知識’”。

而“專業”在《教育大辭典》中的解釋是: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學生的各個專門領域,相當于《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的課程計劃(program)或者美國高等學校的主修(major)專業。專業指向的是職業,它是基于勞動分工而產生的,在大學中它是指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人才培養基本組織單位。

學科和專業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知識領域和組織實體兩個方面。第一,在知識形態中,學科與以科學知識為基礎,與門類清晰的知識體系相對應的;而專業則更多地體現在社會勞動分工,并根據分工的不同劃分相應的門類。第二,在組織實體中,學科的是由學科的使命、學術信息和相關的學科物質支持資料等要素構成。學科力求的是知識的發展和創新,通過學科發展的力量帶動知識的進步;而專業的構成要素則對應的是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

在厘清學科和專業之間的關系后,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之所以不能稱為學科的原因也逐漸明朗。從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產生的背景來看,社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具有綜合性,這也成為跨學科研究興起和發展的第一推動力。跨學科人才的培養,特別是跨學科的研究生教育問題也逐漸進入學者們的視線。國家學位目錄先后經過了1990年、1997年、2009年、2011年四次修訂,通過四次修訂我們可以看出,學位目錄設置正在滿足面向社會需求改進。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之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在1997年的學位目錄修改中應運而生。

由此可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出現披上了濃厚的人為色彩,人為的力量大于學科內部的張力,它意在將教育作為公共事業,以教育問題為中心,整合管理、經濟、教育的知識,解決教育的問題。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普遍現象,可以從不同的學科進行研究,而且事實上,很多學科的學者都在基于自己的學科研究范式研究教育問題,而教育的研究范式也在廣泛借鑒其他學科的精華。因此,主觀上以教育問題為中心力圖為適應社會需求,“造出”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專業),似乎本身就不必要。學位目錄中即使沒有這個學科,不少經濟學、管理學的學者也自發地研究教育問題。

從上述內容可知,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設立缺乏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作為一個學科的學科知識發展內在張力。“學科的制度化指的是那些處于零散狀態且缺乏獨立性研究領域向獨立的、組織化了的學科轉變的過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是否能夠轉變為一門獨立的、組織化的學科,我們可以從學科組織和學科文化兩方面情況進行分析。

學科組織是學科制度化的物質外在條件。“其標志有:①在大學里設立一些首席講座職位,以保證學科教學、研究的權威性;②在大學里建立一些相關學系并開設學科課程,以保證學科知識的傳承;③大學頒發學位證書,尤其是博士學位證書,以保證學科教學和研究的質量標準;④按學科建立各種學會(先是全國性的,然后是國際性的),以保證學科的群體知識消費性;⑤編輯學術期刊,以保證學科知識生產的前沿性和成果交流;⑥建立按學科分類的圖書收藏制度”¨J。

對于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學科組織中,目前,鮮有院校開展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首席講座職位,教學多數以班級制度展開,學科的影響力有限;成功地在大學中建立相關學系并開設課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可授予管理學學位和教育學學位,但全國范圍內的博士點較少;在全國學會組織中,已經有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國教育經濟學會、中國宏觀經濟管理教育學會,但教育經濟與管理目前沒有獨立的學會;和沒有獨立的學會一樣,教育經濟與管理也沒有自己的學術期刊以及專門的圖書收藏制度,這都導致教育經濟與管理目前的學科內部張力不足。

學科文化指的是“學科在發展的過程中積淀形成的價值觀念、語言符號及成員之間特有的精神風貌以及相應行為準則的總和。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知識傳統――即思想范疇――以及相應的行為準則。剛剛進入不同學術專業的人,實際上是進入了不同的文化宮,在那里,他們分享相關的理論、方法論、技術和問題的信念”。教育經濟與管理目前依然是一個很“年輕”的專業,在短時間內很難沉淀出學科共同的價值觀念、學科文化、行為準則等。

由此可知,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不論從“形而下”來看,還是從“形而上”的學科來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目前仍不能完全稱為學科。

(二)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價值的困境之二――跨學科知識整合的艱難

曼西利亞(Ver6nica Boix Mansilla)曾提出:“跨學科的三個特性:意圖性、學科性和整合性。首先,跨學科是有意為之的活動,其目的在于拓展對某個問題的認識并不是為了去終結它,即提高我們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其次,跨學科研究需要基于學科得知識,不僅是學科研究的成果還包括該學科思維模式的特點;再次,跨學科研究的側重點在于整合,而不是去并列各種學科視角,需要達到部分之和大于整體的效果。”

由于發展的時間短,學科本身的不成熟,研究學者群體較為單一,除了部分教育學科內人士對其的研究,無法引起更多相關背景的學者關注,這對于一個具有跨學科性質的專業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根據曼西利亞提出的跨學科的意圖性來說,跨學科需要我們提高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在實際上“跨”的時候,各學科之間的融合的程度,“跨”的寬度和深度也都受制于這些所指向問題的限制。這是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跨學科的第一個難點,前面說到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創建之初,人為的力量大于學科本身的內在張力,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從建立至今對其的研究相對于其上位學科、平行學科來說可謂少之又少,更談不上解決問題的創新性和前瞻性。

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跨學科知識整合的難點在于學科性、整合性。由于發展的時間短,學科本身的不成熟,研究學者群體較為單一,除了部分教育學科內人士對其的研究,無法引起更多相關背景的學者關注,這對于一個具有跨學科性質的專業來說,是極為不利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目前的學科知識多數還是以教育學為基礎,如何更深入地和管理學、經濟學融合,吸引相關背景的專業人士共同發展學科,并借用其思維模式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這對于目前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來說是難點,也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三)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價值的困境之三――跨學科知識創新與研究生培養在實踐上的“兩張皮”

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跨學科的實踐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才培養之上。人才培養是否真的能夠體現跨學科的特性,我們可以從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學位論文來看。學位論文在人才教育培養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作為人才培養的一種物化形式能夠綜合體現研究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系統知識和學術科研能力。教育經濟與管理作為一個具有跨學科性質的專業,無論是在論文的選題還是研究方法的選擇上,無不應該體現出跨學科的特性,學位論文質量的好壞也直接反映出人才培養的優劣。

在通過上述提到的612篇學位論文,進行關鍵詞統計,得到圖1。

通過關鍵詞頻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所選的612篇學位論文中,大多是對高等教育、高校出現問題進行一些定性的分析和提出對策。在這些定性的分析中,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引用文獻等方法進行研究的占多數。只有接近十分之一的論文使用了不同程度的定量研究和實證分析,例如,統計測量、實證實驗、因素分析和模型建構及經濟學分析等研究方法。

從人才培養的成果上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人才,無論在論文的選題還是研究的方法上,還沒有真正體現出跨學研究的特性,研究的問題主要還是集中在教育領域,且單是教育領域自身即可解決的問題,無須使用經濟、管理的理論和研究范式來解決,跨學科研究的整合性較差,更談不上所需解決問題的前沿性和研究成果的創新性。

這樣的人才培養結果是目前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真正跨學科程度的體現。學者們目前的科學研究跨學科本身的難度較大,因此,人才培養知識體系也難以真正跨學科。按照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機制,學生只有三年的時間進行學習,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要掌握三個學科的知識根本不可能,延長學制明顯也不可行。同時,跨學科知識創新與人才培養在實踐上的“兩張皮”現象還受到組織阻隔的強化。沒有哪個學校真正是將教育經濟與管理作為獨立組織單位設置,其中的導師和課程授課教師都分屬于不同單位,這是幾乎所有跨學科作為二級學科的尷尬。

如上所述,正是由于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學科發軔的內在動力不足,幾乎不能稱之為一門學科。而知識邏輯的延伸和跨學科知識整合的艱難,直接導致無法為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生培養提供真正“跨”起來的知識體系,因此,縱然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具備較為完整的跨學科形相,但研究生培養的結果無法達到跨學科人才的要求。

三、價值提升: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生跨學科培養的優化途徑

(一)內部求突破:找準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核心價值及學科定位

“從學科系統形成的角度上看,全部學科可以分為兩個系統:其一以對象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學科系統;其二則是以問題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學科系統”。以對象為中心的學科系統通過經驗歸納和理論演繹力求去解釋世界是什么,而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科系統則是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去力求去改造世界。

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設置是人為的事,旨在面向社會需求,設置這個專業(二級學科)的核心價值應當是整合知識和培養復合型人才,屬于典型的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科,而非以對象為中心的學科。

普朗克曾在《世界物理圖景的統一性》一書中說道:“科學是內在的整體。它被分割為單獨的部門是取決于人類認識的局限性,而不是取決于事物的本質。”我們知道學科之間呈現出彼此分割的獨立性,而科學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社會問題和需求也是一個復雜體,單個的科學研究和復雜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和錯位,為跨學科研究創造了條件,而這也正是教育經濟與管理的核心價值的體現。

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應該走以問題中心的科學發展路線,以問題為中心產生特有的學科規訓,以此建立一個有跨學科特色的知識、制度、規范及組織機構共同構成的完整體系。因此,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發展應該以問題為中心產生新的知識增長點,更密切地聯系社會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將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的科研成果更多地轉化為現實的價值,讓科學為實際工作服務。

(二)外部求生存:建立學科點建設評估和動態調整制度

碩士點作為專業學科實現教學的實體組織,既能體現出專業自身的發展成熟度,也能體現出教育界對于學科的重視程度以及社會經濟對專業的需求度。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自1997年開辦以來,隨著研究生招生的不斷擴招的大環境以及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自身的發展,教育經濟與管理學專業的碩士點也在不斷增加。在全國主要省份已有的94個碩士學位點中,師范類院校有27個,占比29%;非師范類綜合院校有67個,占比71%(見表4)。

隨著2002年一級學科下自主設置二級學科專業工作的開展,大量二級學科由學校自主設置。而目前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辦學水平參差不齊,要求發展首先必須規范學科點的設置,引入學科評估和動態調整的制度,對學科點優勝劣汰。

通過對教學水平、教學成果和科研水平、科研成果兩個維度對學科點的建設進行評估,對于無法通過評估的學位點勒令整改,無法在整改期限內再次通過評估的學位點撤銷其辦學權限。

四、動態調整: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生跨學科培養的推動力量

動態調整分為國家和學校兩股力量,推動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發展。

(一)從國家的力量來看,將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設置為一級學科

通過國家學位目錄先后四次修訂過程可見,2011年的學科目錄只設一級學科,二級學科不再出現在學科目錄中。國家正在以二級學科設置為重點向一級學科設置為重點的變化,相應的管理和資源配置會越來越向一級學科傾斜。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位于公共管理的一級學科之下,與之平行的二級學科還有行政管理、社會保障、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土地資源管理以及其他新興的二級學科。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在這些平行的二級學科中,無法在資源再配置的過程中獲得優質資源,在這樣夾縫中生存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轉為一級學科必然能帶來更多的優質資源,通過這些優質資源來發展學科內部知識創新和外部組織建設,以此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

(二)從學校的力量看,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資源條件,建立多元化的師資結構

根據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科發展路線,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如下:力求培養以熟練掌握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基礎原理為基礎,靈活運用相關理論解決實際各級各類教育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的實踐型跨學科拔尖創新人才。

篇(8)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610(2012)03―0093―08

一、研究背景

研究型大學是以創新性的知識傳播、生產和應用為中心,以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養高層次精英人才為目標,在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科技進步、文化繁榮、國家安全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大學。研究型大學除了承擔發展科學技術和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外,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仍然是其基本的、最本質的職能。目前,我國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分為兩種類型――科學(學術型)學位和專業學位,兩者最重要的區別在于培養目標不同。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可以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專門人才,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則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主要從事實踐工作的專門人才。從層次結構看,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碩士和博士兩個層次。現有的專業學位中碩士專業學位39種,博士專業學位5種(教育、口腔醫學、獸醫、臨床醫學和工程博士)。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重點,也是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從類型結構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兩種類型。自1991年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以來,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職教育為主,僅有少數專業實施全日制培養。2009年開始實施面向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起實行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攻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增加專業學位推免生的數量和比例,鼓勵、引導優秀生源攻讀專業學位研究生。近年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收比例持續增加,預計2012年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比例將達到30%,2015年將逐步提高到50%。從學科結構來看,截止到2011年3月,我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學科門類涉及管理學、法學、工學、農學、醫學、教育學、軍事學、文學、經濟學、歷史學、藝術學等十一大學科門類,除理學和哲學外,基本涵蓋所有學科領域。研究生教育政策的重大調整標志著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戰略轉變。因此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突出其培養特色成為擺在各專業學位培養單位面前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二、問卷設計

發展研究報告以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作為切入點。關于教育質量評價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引入了滿意度的概念。馮伯麟對教師職業的滿意度進行了研究,認為教師職業滿意度是教師對其所從事職業以及工作條件與狀況的總體帶有情緒色彩的感受與看法。朱新秤和卓義周對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滿意度進行了分析與調查,認為職業滿意度是個人背景因素、個人內在因素和個人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個綜合概念。林杰對全國普通高校的現行制度安排滿意度進行了調研,認為高校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取決于工作環境,而他們對工作環境,尤其是對各項制度安排的滿意度,則是反映高校現行制度合理性與科學性的重要尺度。布魯斯和布萊克本認為教師職業滿意度是衡量學校效能的一個重要指標。由于評估目的、主體和對象等不同,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滿意度評估指標的選取維度不盡相同。概括起來其質量滿意度評估指標維度選取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考察:第一,從投入一過程一產出環節來考察;第二,從外適-內適一個適環節考察。鑒于“投入-過程-產出”環節及“外適-內適一個適”環節的視角,我們設計了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滿意度評估指標,將“質量”概念分解成可以實際測量的具體指標,具體包括8個方面:基礎和專業知識水平、外語應用能力、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學術道德水平、創新和科研能力、學位論文質量及學習投入程度等。研究采用《華南地區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質量調查問卷》進行了調查分析。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通過其培養過程來實現的,培養過程大致分解為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導師指導、專業實踐、學位論文等方面。問卷通過設置相關問題來了解學生對這些方面的看法與感受,進而推測培養過程各環節對教育質量可能帶來的影響。問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對專業學位的認知,內容包括研究生選擇就讀專業學位的動機、對全日制專業學位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對專業學位地位的認識等;第三部分是對課程與教學的認識,涉及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學習投入、導師指導、專業實踐等;第四部分是學習收獲與滿意度的認識,即學生對其專業理論素養、專業實踐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的自我評價。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對華南地區多所研究型大學各年級不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問卷345份,剔除無效問卷36份,有效問卷30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9.56%。各備選項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級設計并采用五點式計分法,依次記分“1-2-3-4-5”,各維度得分越高表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滿意度越高。為確保問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們對問卷進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過對調查結果數據的初步處理,我們使用克龍巴赫儀系數(Cronbaeh’s Alpha)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α系數為0.861,表明問卷有較好信度。問卷效度檢驗較適合采用結構效度,即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來檢驗問卷結構效度,我們提取出了8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他們的累積方差解釋率為58.648%,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調查樣本分布具有多樣性特點。從性別構成看,男生172名,占樣本中人數的55.63%;女生137名,占樣本總人數的44.37%。從學習形式看,全日制碩士生73人,占總人數的23.62%;非全日制碩士生236人,占總人數的76.38%。從所學專業類別看,文科221人,占總人數的71.52%;理工科66人,占總人數的21.36%;醫學等其他23人,占總人數的7.12%。從工齡情況看,沒有工作經驗,即本科畢業直接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63人,占20.3%;有工作經驗的246人,占79.7%。從專業構成看,MPA人數133人,占總人數的43.3%;軟件工程人數35人,占總人數的11.3%;MBA人數33人,占總人數的1 0.7%;計算機技術工程人數25人,占總人數的8.1%;教育碩士人數是19人,占總人數6.1%,其余專業人數64人,占樣本總人數的20.5%。

三、評估報告

(一)總體評估

調查發現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各項得分(學生主觀感受)均在中等(3分)以上,總體滿意度處于中等偏上良好水平。說明從整體上看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教育質量較好、滿意度較高。從表1可以看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最高的是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3.83分),其次為學習投入程度和學術道德水平(均為3.80分),再次為科學實踐和學以致用能力(3.79分),基礎和專業知識水平(3.75分),得分較低分別為外語應用能力(3.42分)、創新與科學研究能力(3.50分)、學位論文質量(3.67分)。說明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外語應用能力、創新與科學研究能力、學位論文質量的提高,這些是今后進一步提高的方向。

(二)差異分析

為了檢驗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在不同評價樣本之間否存在顯著差異,研究采用單因素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在單因素方差分析中,我們將教育質量總分記為總分40分(Total=8*5)。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見表2。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顯著性水平P值為0.042

第一,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差異。表4顯示在存在顯著差異的5個專業中,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平均得分最高4.20分。而臨床醫學、化學工程等專業研究生的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得分較低,均低于3.2分。公共管理碩士、社會工作、工商管理碩士等三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評分較高,在3.8分至4分之間。法律碩士、計算機技術工程碩士、軟件工程等專業學生平均分相對較低,學生實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二,外語應用能力差異。從表5可以看出,法律碩士、會計碩士、漢語國際教育、臨床醫學碩士的外語應用能力平均得分較高,在3.6分至3.8分之間。化學工程類的外語應用能力平均分僅為2.8分左右,外語應用能力最差。其他專業如公共管理碩士、社會工作碩士、工商管理碩士、軟件工程、教育碩士等專業碩士生外語運用能力處于3.2分至3.4分之間,外語應用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差異。表6表明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社會工作碩士、法律碩士、會計碩士等專業的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較高,在3.92分與4.4分之間,體現出這些專業的學生良好的溝通能力。漢語國際教育、教育碩士等專業的碩士生的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處于中間狀態,但有待進一步加強。而理工科類的化學工程、計算機工程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學生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普遍較低,亟待進一步提高。

第四,學術道德水平差異。表7顯示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會計碩士、計算機工程碩士、教育碩士、軟件工程碩士等專業在學術道德水平上的平均分較高,位于3.75至4.4分之間;而社會工作碩士、漢語國際碩士、化學工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等專業學術道德水平平均分的相對較低,處于平均分以下。

第五,學位論文質量差異。從表8可以看到,專業學位碩士生學位論文的總體質量的差異較小,普遍得分較低,說明總體質量都得進一步提高。但相對來說,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會計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育碩士和臨床醫學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略勝一籌,理工科碩士學位論文普遍較差,應采取更加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

總之,經過十幾年發展,華南地區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總體質量滿意度良好,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發展。但是各專業類別培養質量參差不齊,仍然存在許多突出問題。學科門類齊全、結構布局合理、特色優勢明顯、質量品牌效應突出的專業學位教育體系尚未形成。

(三)問題分析

調查顯示,處于前十位的問題分別是:缺乏實踐l生教學(17.6%)、擴招太多(10%)、學習時間(8.6%)、導師指導(7.8%)、管理松散(7.8%)、課程設置(5.9%)、教師水平(5.5%)、學生質量(5.5%)、社會認可低(3.1%)、差別對待(3.1%)等。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專業學位社會認可程度不高。調查發現社會對專業學位了解不多、認識不深,社會認可程度不高。從國家層面來看,專業學位教育缺乏權威的國家定位。2001年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專業學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指出:“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與學術性學位人才培養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兩個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并沒有明確劃分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同時國家沒有出臺相應的在學生取得學位后的政策待遇,也沒有將專業學位與行業任職資格認證緊密聯系起來,導致考生報考積極性不高。整個社會甚至受教育者本人對專業學位的認可度不高,用人單位的招聘及人事制度中更沒有體現出對專業學位教育的足夠重視。學校管理者對專業學位教育培養重視程度不高,對其管理明顯存在邊緣化、培訓化及營利化等傾向。

其次,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教育還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科學、合理的培養制度。目前我國還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導標準和教學保障制度。調查中發現有些培養單位在專業學位管理上配備的力量單薄,只在研究生院設立一個辦公室,配備幾名工作人員,而他們要負責數千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與質量保障工作。

再次,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教育尚沒有建立具有差異性、實踐性與前沿性的課程體系。調查顯示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大多以科學學位培養模式為藍本,未能充分體現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具體表現在實踐性不強、創新性不足、未能很好地體現差異性和靈活性。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部分教材建設不足、教學用書內容陳舊等問題。調查發現學生認為教材非常符合和比較符合實際需求的只占到55.7%,認為參考書對學習幫助非常大和比較大的只占到了58.9%。

第四,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導師實踐經驗與責任心比較缺乏。大學教師大都是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科學輕技術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術研究型人才。這些導師長期在高校工作,很少接觸到社會實際的管理與工作,難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盡管目前這些大學采用了雙導師制,聘請了來自實踐領域的高級專業技術專家參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但是受到諸如工作時間、待遇和制度等因素影響,往往是象征性地出現在論文答辯會上,很難起到實質性指導作用。調查結果顯示:有近1/3的學生認為任課老師教學和實踐聯系不夠。目前研究型大學的導師帶的學生數量普遍比較多,導師自己面臨著學術科研的壓力、教學壓力,因此給予學生實質性的指導的時間相對較少。在主觀題調查中,專業學位研究生提到兩種類型學位的學生待遇不一,部分導師責任心不強。

第五,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學習投入不夠。攻讀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既有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又有行政人員、企業員工;既有本科畢業生,又有專科畢業生;既有所學領域與從事行業或大學所學專業相一致的,也有與從事行業或所學專業相差甚遠的。因此生源成分十分復雜,生源素質參差不齊,這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更有甚者,由于大部分專業碩士受到工學矛盾影響,學習投入遠遠不夠。調查結果顯示1.9%的學生課程學習時間占整個學習時間的比例少于10%,14%的在10%-20%之間,19.1%的在20%-30%之間,21%的在30%-40%之間,18.8%的在40%-50%之間,25.2%的學生課程學習時間占整個學習時間比例大于50%,說明學生在課程學習時間以外,很少花時間進行自主學習。

四、對策建議

(一)健全研究型大學內部質量保障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整個過程都需要培養單位的管理工作來維系和發展。因此,培養單位必須制訂完善、健全的規章制度以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行規范管理,這是確保專業學位研究生質量的重要條件。要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各專業學位研究生行為準則、入學和選拔制度、課程與學習制度、考試與成績管理制度、導師與科研制度、操作與實踐制度、學位論文與學位答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培養單位要進一步明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在整個研究生教育系統中的重要地位,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作為學校研究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建立健全校院兩級管理工作隊伍,挑選責任心強、業務素質精湛的干部承擔管理任務,不斷加強培養,提高綜合素質和管理水平,促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

提高生源質量。根據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特點,建立公開、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學合理的選拔標準――學術標準和行業標準。在對考生資格審查時,嚴格按照國務院學位辦的文件要求,逐一核對考生的學位證、畢業證和職稱證等原件,對不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堅決不同意報考。考試和錄取工作要堅持“公平、公正、擇優、差額”原則,確保質量,寧缺毋濫。不斷進行招生考試錄取環節改革,推進有利于選擇優秀考生的選拔方式。加大學位型研究生和學術型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區別力度,學術型研究生考試注重考生的專業知識和研究潛能,專業碩士在考察專業基礎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實踐能力和實際操作考察,以選拔更適合專業型碩士培養要求和培養目標的優秀考生。

強化師資隊伍。首先,強化導師遴選、考核公平競爭機制。實行導師遴選和考核動態管理方式,優勝劣汰,競爭上崗,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明確導師責、權、利,提高導師責任心,加強導師對學生的培養。在培養計劃,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上都應該加強導師對專業碩士指導的針對性、個性化和差異化。在對導師考核方面,除了參照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考核標準和考核要求外,加強考核導師對培養專業碩士實踐應用能力提升程度。其次,進一步落實“雙導師”制。參照國外培養模式,在專業碩士導師遴選和導師對專業碩士的培養方式上進行深化改革,聘請行業部門實踐經驗豐富和理論水平扎實的專業人士參與教學,促進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學生的教學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實施“雙導師制”。“雙導師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會對專業型研究生的認可程度。學校應參照全日制研究生學位點領銜人的待遇和職責,出臺相關政策,明確領域領銜人待遇并加強考核。

突出課程特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根據國外較好的培養方式和我國實際及各研究型大學現實條件,我們認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要突出基礎性、差異性、實踐性、選擇性、先進性和創新性。課程設置貫徹“少而精”原則,精簡專業課程,更新教學內容,構建合理知識體系。合理的知識體系應包括職業領域知識、一般性社會科學知識及科學思維知識。專業學位教育歸根到底就是為某一職業領域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檢驗合格與否的惟一標準就是其“任職資格”是否達到。因此應按職業背景差異對知識的不同需求來組織授課內容,構建起合理的職業領域知識體系,如行業領域基礎知識、最新進展、存在問題、發展前景、最新技術手段等。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實際工作中,不僅要面對本專業領域,還要面對經濟、社會、技術、產業、市場和資源環境等多個領域,因此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應充分體現出“復合型人才”特點,在職業領域知識縱向加深更新的同時拓寬橫向領域相關知識,構筑起“職業社會科學知識體系”,體現出專業學位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打通課程學習與課題研究之間的界限,把學習與做課題結合起來,把研究和應用貫穿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全過程。加強課程建設,實施課程主講教師負責制,鼓勵各領域根據在職人員、各自的行業特點、地域特點自編具有實用性強的教材,對于成熟的自編教材,學校和學院應資助出版,推進網絡課程和精品課程建設。

優化教學模式。專業學位教學模式的改革應從課堂教學改革人手,以課程內容應用化、課堂教學實踐化為起點,逐步摸索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充分發揮研究型大學多學科優勢,堅持以學員為中心,注重學員與教師雙向互動,靈活采用課堂講授、案例教學、專題講座、課堂討論、主題報告、學術沙龍、模擬訓練、觀看影象、實地考察等多樣教學方式,著力提高面授效果。大力開展專業學位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與開發,編制相應的案例庫,開發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教學方法的操作程序。加強實踐基地的建設,確保每一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業第一線接受實踐訓練。

加強專業實踐。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心所在。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為主的教育,是培養少而精的理論型與研究型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教育。因此研究能力培養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應有之義。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針對特定職業領域需要而設置的學位教育,因此特定職業領域的實踐能力也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所在。在教育部專業學位培養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為學生實踐提供條件,建立實踐基地,聯合社會資源共同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因此在今后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計劃修改完善時,培養單位應充分考慮到實踐環節的學時和學分要求,建立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聯合校外導師,整合資源,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開拓社會實踐的思路和視野,為專業學位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要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與課題深入實踐,從實踐中遴選課題,加以研究,切實解決企事業及行業上的技術難題,從而收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

重視學位論文。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論文質量管理是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歸宿。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是衡量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水平、實踐技能、研究能力和培養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學位論文是全面檢查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結構和綜合分析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所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能力以及組織協調、表達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實行目標管理的最后一關。專業型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在文體選擇上擁有更為廣闊的空間,以突出實用性和職業背景為指導思想,學生可以選擇調研報告、應用基礎研究、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項目管理、文學藝術作品等多種形式,主要體現專業型研究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位論文評價上,一方面,強調學位論文的質量和水平,考核專業碩士的理論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對于研究范式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鑒國外先進培養方式對專業碩士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進行考核。

(二)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相關政策

其一,國家政策的保障措施。在國家層面上,制訂完善健全的規章制度是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行規范管理的重要保障。國家法律對專業學位教育的定位、專業學位的質量評價標準和體系,專業學位培養應用型和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的定性分析都還遠不清晰和成熟。因此,國家和省級部門要準確把握教育發展的趨勢,積極開展學位教育研究,進一步完善專業學位教育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專業學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從制度上規范專業學位教育行為。

其二,人才市場的配套體系。《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第十條規定:“各專業學位所涉及的有關行業部門應逐步把專業學位作為相應職業崗位(職位)任職資格優先考慮的條件之一。”因此需要進行專業學位與勞動力市場及人才市場的相應配套改革,將專業學位教育與行業準入制度銜接落到實處。在美國,參加一些行業執業資格考試必須以獲得經認證的專業學位為前提,絕大多數州的律師資格考試委員會都規定,參加律師執業資格考試必須獲得經認可的法學院所授予的法律專業博士學位(J.D.)或法律學士學位(LL.B),自學、律師事務所的實習均不能替代法學院的教育。執業資格考試與專業學位教育的銜接使專業學位教育擁有較高的社會認同度,也使美國專業學位教育享譽世界。我國行業執業資格考試與專業學位教育之間尚未建立有效銜接,相應專業學位教育經歷未成為行業執業資格的必要條件,很難避免專業學位教育社會地位受到影響。因此,加強專業學位教育與相應行業執業資格考試銜接,必將促進公眾對專業學位的認可,提高專業學位教育的社會認同度,促進專業學位質量提高和健康發展。

其三,社會中介的評價監督。完善的外部質量監控體系是專業學位教育質量保障的必要和有益補充。當前我國專業學位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主體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專業學位全國教育指導委員會和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等為代表的專業學位教育方面的社會中介機構。各種專業學位都成立了相應的教育指導委員會,對各個培養單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培養和碩士論文在政策上進行宏觀管理,同時各種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下又成立了領域協作組,對各個培養單位的培養方案和課程建設等進行指導。要充分發揮各個準政府組織等中介組織的作用,由各中介機構從不同層次和側面通過不同方式進行專業學位教育的質量監控,保障專業學位的教育質量。要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作用,讓他們參與到專業學位教學中來,保障專業碩士教育質量。在美國,行業協會介入相關專業學位的申請者條件規定、培養計劃的制定等環節。行業協會還以專業認證為主要手段來監控專業學位的培養質量,而行業協會同時也是執業資格考試的主管部門,他們與相應專業的教育機構協會聯合管理專業學位教育。因此,設計一種合理的體制使執業資格考試主管部門能夠參與到專業學位教育中來,架設執業資格考試與專業學位教育培養之間的橋梁,中介機構與研究型大學共同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培養質量顯得非常重要,專業學位培養單位可以嘗試性地開展專業學位與執業資格考試掛鉤的培養機制,以培養適用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沁平.與時俱進適應需要逐步在我國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J].中國高等教育,2002(21):3.

[2]馬德秀.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適應需求[N].中國青年報,2012―03―14(T03).

篇(9)

1 引言

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已經逐漸成為檔案利用工作的發展趨勢,這一專題在檔案學界也引起了普遍關注與重視。筆者以主題=“檔案”and“共享”為檢索詞,檢索中國知網總庫,檢出2978條檢索結果,近十年的檢索結果就達到2707條,可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真正在實踐方面有所突破是借助了近十年網絡環境的不斷優化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同時也借助了用戶需求的改變和檔案館辦館理念的變化,從而使得理論研究和技術方法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對實踐的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本文以近十年我國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為基礎就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做一綜述,分析目前網絡環境下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主要研究內容,歸納目前網絡環境下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主要明確的觀點,并提出網絡環境下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仍然存在的問題。

2 網絡環境下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主要研究內容

2.1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基本問題研究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基本問題研究主要包括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概念界定、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原則、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類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與圖情信息資源共享的對比研究等方面。

李亞東[1]認為對于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內涵更側重于從信息的可獲取性與檔案館提供利用服務的角度來進行闡述,檔案信息資源網絡共享的客體,將不再是傳統的紙質文件,取而代之的是用0和1兩個數字組成的、用不連續的數位表示的二進制代碼,數字檔案信息資源提供利用服務的方式,由傳統的面對面的手工查找轉變成一種虛擬的交流與傳遞。譚琤培[2]認為,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兩大原則是“貢獻原則”和“安全原則”,而檔案監控權就是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原則的集中體現。柯琳[3]認為檔案學者更關注檔案信息的控制、監控問題、檔案信息的安全保密問題、共享與檔案信息利用服務相結合的問題等。李亞東[4]認為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原則的包括系統規劃與協調發展原則、標準化與開放性原則、安全可靠原則,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的共享模式包括館內共享、政務共享、社會共享三種。胡杰和張照余[5]從實踐基礎、理論依據、共享客體、共享主體、共享理念、資源建設、共享特點等七個方面對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和圖情信息資源共享進行了全面的對比研究。

2.2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實現技術研究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的共享實現主要依靠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對此問題我國學者進行了較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嘗試,李亞東和張照余[6]探討了虛擬專用網技術在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應用前景。黃鳳玉[7]等分析了文檔庫技術在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中的應用。黃鳳玉[8]等探討了元數據技術在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中的應用。孫琦[9]在其碩士論文中全面地提出了本單位的數字檔案館系統開發設計技術方案。吳華影[10]在其碩士論文中全面分析了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信息安全技術問題。這些有關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信息技術實現的理論探討和實踐嘗試,從技術層面為網絡環境下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提供了技術保障。

2.3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模式研究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模式是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實現的重要因素,李萍和王桂芝[11]提出“集中型”、“水平型”和“網絡型”三種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模式。李亞東[12]在其碩士論文中詳細分析了“基于局域網的共享”、“基于政務網的共享”和“基于互聯網的共享”三種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模式. 劉娜[13]在其碩士論文中通過全面調研我國省級檔案館網站,從資源平臺、技術平臺、政策平臺和管理平臺四個方面提出了省級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構建的一般模式。

2.4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機制研究

網絡環境下,實現檔案信息資源共享,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機制體系與運行程序。戴志強[14]提出要建立依法調控、互動多贏、科技保障與輿論導向的國家檔案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的運作機制。譚必勇和王新才[15]提出了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書目控制機制。呂秋培[16]分析了如何建立數字檔案館信息資源共享的保障機制。張照余[17]從不同角度對檔案共享網絡的效益進行了剖析,梳理了檔案網絡共享過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提出了構建利益協調機制的原則和主要手段。

3 網絡環境下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主要明確的觀點

綜上所述,前人的研究為將來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研究提供了基礎和前提,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研究成果主要明確了以下觀點:

3.1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基本理論研究日趨成熟

目前關于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基本理論研究已經基本成熟,對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概念雖然并沒有權威的定義,但基本明確了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基內涵。隨著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共享實踐的不斷推進,對于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實現的基本原則和一般形式也已經基本達成了共識,可見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理論基礎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日趨成熟。

3.2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應借鑒圖書情報界信息資源共享的經驗

雖然在實踐基礎、理論依據、共享客體、共享主體、共享理念、資源建設、共享特點等方面檔案信息資源共享與圖情信息資源共享存在差異,但無論從理論研究還是實踐經驗來看,圖書情報界的信息資源共享都比檔案信息資源共享要成熟,檔案學界的很多學者依然認為圖書情報界的信息資源共享理論和實踐經驗都是值得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借鑒和學習的,只是在借鑒和學習時應充分考慮檔案信息資源的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

3.3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必須以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為技術保障

信息社會大環境下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必須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才能提高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效率,滿足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用戶需求。檔案學界很多學者不斷探討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和網絡形態在檔案信息資源共享領域的應用,可見信息技術是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技術保障是學界已經達成共識的觀點,如何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在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中的應用效果是今后有待進一步時深入研究的問題。

4 網絡環境下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存在的問題

4.1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模式和運行機制研究有待深入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模式和運行機制是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的重點問題,而目前檔案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較多的還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目前僅在部分地區形成了局部的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并未形成全國性的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這也限制了檔案學界關于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模式和運行機制的研究。相比之下,圖書情報領域對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建設的研究就比較深入,針對圖書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發展現狀和問題,從動力、保障、監督激勵、運行平臺管理等機制,系統地建立健全圖書文獻信息資源共享機制,保證共享機制有效運行。因此,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模式和運行機制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并且有必要建立類似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的全國性的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共享平臺。

4.2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用戶服務研究有待加強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最終目的是為用戶提供更高效的檔案信息服務,檔案信息服務正在由資源主導型向用戶主導型轉變,用戶需求的日趨個性化,也迫使網絡環境下的檔案信息服務必須以用戶為中心,體現個性化服務理念。因此網絡環境下的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應當充分研究用戶信息需求、用戶交互式信息服務等問題,而目前檔案學界關于這一領域的研究較為薄弱,有待更多的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推進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1][4][12]李亞東.檔案信息資源網絡共享模式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8.

[2]譚琤培.論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原則與檔案監控權[J].浙江檔案,2004(2):18-19.

[3]柯琳.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述評[J].檔案管理,2006(1):28-30.

[5]胡杰,張照余.檔案信息與圖情資源網絡共享的比較研究.2009(1):10-12.

[6]李亞東,張照余.虛擬專網技術在檔案資源共享中的應用前景[J].黑龍江檔案,2006(8):5-6.

[7]黃鳳玉,任月飛,馬小艷,李淑華.文檔庫技術在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中的應用[J],湖北檔案,2007(12):17-18.

[8]黃鳳玉,馬小艷,任月飛.探析元數據在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中的應用[J].湖北檔案,2007(11):16-17.

[9]孫琦.數字檔案館的構建[D].長春:吉林大學,2011.

[10]吳華影.館藏檔案資源共享技術路徑與建設策略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1.

[11]李萍,王桂芝.關于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模式的思考[J].黑龍江檔案,2008(2):9.

[13]劉娜.中國省級檔案館檔案網絡信息資源共享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2.

[14]戴志強.國家檔案資源整合的涵義及其運作機制探討[J].檔案學通訊,2003(2):4-7.

[15]譚必勇,王新才.國家檔案資源整合與共享的控制機制探討[J].檔案學研究,2006(4):17-22.

篇(10)

中圖分類號:D4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2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民工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關鍵,是要保證農民工的基本住房條件,促使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會。解決和改善進城農民工的居住問題,涉及到怎樣使農民工租到或買到舒適而又經濟的住房,在解決住房問題的實際操作過程當中,農民工家庭卻無法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住房保障,他們在城市的居住環境還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方面。在住房保障面不斷擴大背景下,加強農民工住房問題研究,解決他們的實際住房困難等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建設和諧社會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成都市農民工居住現狀

成都是我國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近年來經濟高速增長,是四川省內人口的凈流入地區。流入的省內外農民工主要是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工作。據統計,2009 年成都市“80后”、“90后”的新生代勞動力已經占全市勞動力總數的30% 左右,成為新增市場勞動力的主體。但成都市農民工的居住條件差,如2008年調查的農民工人均住房面積不足10平米的占66.9%,20平米以下的占總體比例的89.4%。并且相當部分民工的住房不能提供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設施,他們的住房質量與城鎮居民相比存在較大落差。①

1.以租賃住房為主要居住形式。根據調查,目前,成都市最低價的商品房在6000元/平方米,二手房最低價在4500元/平方米,這個價格遠遠高于大多數農民工的經濟承受力,大部分農民工只能選擇個人或家庭從市場租賃住房。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民工的居住方式形態眾多,主要包括4類:自行租賃、用人單位提供住宿條件(包括用人單位提供集體宿舍或住在雇主家中,如保姆)、居住在工棚等工作場所、其他類(包括自購及投親靠友借住等)。其中自行租賃比例最高57.2%,用人單位提供宿舍占26.5%,建筑工地工人集中住在工棚中占11.6%。其他類的主要包括兩種:一是在城市里工作多年,有了積累的農民自購住房;二是短期投親靠友借住,這兩項占到4.7%②。總的來說,成都市農民工以自行從市場租賃住房為主要的居住形式。

2.居住地主要集中于城鄉結合部。根據調查數據估計,在城鄉結合部居住的農民工約占農民工總數的五分之四。這個現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釋:一是農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且缺乏專業技能。因而較少有機會在繁華市區工作。二是由于農民工在這些地區比較容易租到廉價的住房,可以降低城市生活成本,這與農民工的低收入狀況是密切相關的。三是城鄉結合部在觀念意識、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等方面一定程度地延續了農村的許多特征,農民工在這里容易找到心理認同,能夠較快地融人新環境。③

二、成都市農民工居住現狀的問題分析

農民工住房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社會保障權益的缺失

目前,《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只規定了,有條件的地方,城鎮單位聘用農民工,用人單位和個人可繳存住房公積金,用于農民工購買或租賃自住住房。但這個規定不是強制性的,很多用人單位基于節約經營成本的原因并沒有給農民工繳存公積金。住房公積金制度作為實現職工住房社會化、商品化的一種重要方式,雖然還需要不斷完善,但十多年的實踐經驗證明,認這是一項比較適合城鎮居民的住房保障制度。然而,隨著目前城市中低收人群體中農民工的出現,住房公積金制度缺乏適應這一群體的措施。如果將農民工納入到住房公積金體系,大部分農民工的收入還遠不可能達到在城市購房的水平;另一方面異地之間公積金提取和轉移等問題給農民工使用公積金造成一定的障礙。對他們而言,公積金的實施可能會使他們現時收入降低而導致其生活水平降低。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農民工的住房消費水平非常低,如何讓農民工享受住房公積金制度的保障功能同時又不加大農民工雇主的負擔是政策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新的住房公積金制度必須做出對策來解決或者緩解這個難題。

(二)低收入和高房價的矛盾是阻礙農民工定居城市的重要因素

收入偏低是制約農民工在城市定居的主要因素。在知識與技能日益重要的今天,農民工由于學歷低、經驗少,只能選擇在工資較低的行業工作,有限的工資除了要支付基本生活需要、教育、醫療和娛樂之外,已經所剩無幾。④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農民工的工資水平雖有所提高,但受通貨膨脹的影響,農民工的實際生活質量可能還不升反降。同時,由于經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工的消費需求日益增強,生活成本的加大同樣成為阻礙農民工在城市定居的主要因素。城市較高的房價與農民工較低的工資水平之間的矛盾,是阻礙農民工在城市定居的主要障礙。

三、解決農民工保障性住房的對策

農民工住房保障是解決農民工定居城鎮的重要舉措,其政策設計應堅持公平、公正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強調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要注意效率,不但要注意農民工住房保障建設的效率,還要注意整個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的效率。⑤構建多層次農民工保障性住房供應體系,需要完善的、相互配套的政策體系支持。⑥

1.逐步將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

要逐漸擴大住房保障體系的范圍,將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讓符合條件的農民工也能享受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政策模式。城鎮保障性住房中的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應當逐步取消對農民工的戶籍約束,降低申請條件,擴大其保障對象的范圍,以使廣大農民工這一確實需要保障的低收入弱勢群體可以享受城市的保障性住房。⑦允許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市流動人口,在能夠提供一定時期的居住證明、住房困難證明和收入證明的情況下,申請廉租房,以實現社會公平性。比如可以要求購房者連續繳納綜合社會保險或城鎮職工社會保險2年以上;首次在城鎮購房等。對戶籍的限制可考慮逐步放寬。在城鎮保障性住房還不能滿足城市低收入群體需求及二元戶籍障礙沒有消除的情況下,可以由政府或用工單位興建專門用于農民工的廉租住房。將農民工居住問題納入城市住房建設規劃,為農民工住房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長遠的保障,對農民工來說是件值得期待的好事。

2.健全農民工住房公積金制度

雖然大多數農民工沒有購房能力,但少數高收入農民工具備購房能力。調查顯示,有購房能力的農民工 對于在城市買房的房款籌集方式,接受公積金貸款和銀行貸款的農民工分別占到47.7%和32.5%。⑧少數高收入農民工,尤其希望通過公積金貸款來提高自身的支付能力。因此,健全農民工住房公積金制度已勢在必行。當前,很多農民工的雇主對交納農民工的住房公積金積極性不強。要讓住房公積金覆蓋到農民工群體,政府要設立相應的法律和法規,嚴格地規定企業交納其雇傭的農民工的住房公積金。同時,為了能提高企業為農民工繳納公積金的積極性,政府可以采取政策等相關激勵措施。農民工住房公積金可采取“低水平、多層次、廣覆蓋”的原則。首先要保證每個有正當穩定職業的農民工都有條件進入住房公積金體系。其次,為了不給企業增加更大的負擔,在實施初期,住房公積金的繳納標準初期可以根據企業的經濟效益制定不同層次的標準,主要是要保證全面性的覆蓋率。對農民工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的條件可以逐步和城鎮居民靠攏,符合條件的,就可以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還可以允許其因工作變動等正當理由一次性提取公積金用于購房或支付房租。同時,農民工群體的高流動性是也是住房公積金制度需要考慮的問題。⑨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工群體的流動性將更加迅速,要解決農民工走到全國各地都可以查詢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情況的問題,就需要建立一個高效的全國性的住房公積金全國轉移支付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統。要增強異地公積金轉移機制的可操作性,農民工因工作地點變更的,其個人公積金賬戶可以隨其他社會關系同時轉移。只有實行了公積金制度的一系列改革,住房公積金才能真正惠及農民工,并為農民工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

3.分類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

農民工就業流動性強,因此在構建面向農民工的住房保障政策時,不應采取“一刀切”模式,而只能根據農民工的需求與政策建設的可能性來分類保障,優先解決突出的、基本的保障問題。所謂分類是根據農民工所從事的職業特點、收入狀況、流動程度及定居城鎮的意愿等標準,將農民工分為不同類別。對農民工實施的住房保障,在現階段就需要體現多元化原則。

2010年11月,成都市政府《關于全域成都城鄉統一戶籍實現居民自由遷徙的意見》。該意見明確提出,區(市)縣將分別建立統一的城鄉住房保障體系,把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家庭,統一納入城鄉住房保障體系,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賃房、建房補貼等方式解決其住房困難。大規模推出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是成都市消除因收入差距導致居民基本居住權益不平衡的有效舉措。以龍泉驛為例,2011年2月25日龍泉驛區房管局公布的數據,當年全區將建設廉租住房500套、公共租賃住房1500套;“十二五”期間,總共建設14000套公共租賃住房,以解決經開區產業工人和城鄉中等及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⑩廉租住房不僅較好的解決連續性和流動性的問題,而且在制度設計上具有自我生存能力。隨著政府投入財力的增大,經濟租用房存量可以快速增長,非常有利于擴大受益者群體。從而提高保障性住房制度公平性和有效性。住建部近期提出“公租房并軌”的方案。“公租房并軌”是指公租房與廉租房并軌運行,然后通過財政發放房租補貼的方式,區別對“城市低保人群”“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等進行住房保障的手段,逐級根據保障對象收入水平,制定與之對等的租金補貼政策,從而完成對應人群的住房保障。

4.增加城市農民工收入,改善自身購房支付能力

城市農民工能否在城市安居樂業,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城市農民工單靠自身的力量來解決在城市的住房問題不太現實,還需要多種外在因素的支持才可能實現在城市的定居問題。外在的因素很多,如提高政府的監督能力控制房價,讓農民工也有可能實現購房的夢想;完善住房租賃市場讓農民工能順利租房;完善法律制度使城市農民工能享受城市公共住房的優惠。農民工自身的一些原因造成農民工難以定居城市,比如由于農民工自身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素質以及工作技能水平低所造成的,同時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強,他們所掌握的知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職業選擇,導致擇業范圍狹窄,往往集中在一些層次較低的服務業、制造業、建筑業等社會基礎行業。但穩定性不好、短工制、收入不高、無保障或者保障不完全的工作特征會導致外來務工人員為了工作方便而頻繁更換居住地。⑾因此只有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再教育和培訓,努力提高農民工素質,改變他們的知識結構和主要靠出賣體力勞動賺取收入的工作現狀,才能幫助他們在社會中找到更有利的位置。同時也有利于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還可以以此來提高各階層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進步和諧發展。

注釋:

①郭正模,李曉梅.新生代農民工定居城鎮的制度創新與政策突破[J]社會縱橫.2012(8):163-164.

②阮可.杭州農民工安居保障問題對策研究[J].現代城市,2012,11:50-52.

③梁燕平. 農民工居住問題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桂林市的調查.[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04:20.

④郭正模,李曉梅.新生代農民工定居城鎮的制度創新與政策突破[J]社會縱橫.2012(8):163-164.

⑤康海華.完善農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研究—一個社會公正的視角,[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05:15-16.

⑥任興洲,廖英敏,劉衛民.適合農民工特點的住房供應體系.[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10):4-5.

⑦王艷霞.我國農民工住房保障問題探析[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09,03:19.

⑧《我國農民工工作“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研究》課題組.住房態勢及其政策框架[J].社會與人口,2010(10):70.

⑨葉文彬.我國沿海發達地區農民工保障性住房機制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1(4):236.

⑩成都加快保障房建設 關注畢業生農民工住房難[N].四川日報,2011.03.07.

⑾孟研.我國城市農民工住房保障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河北大學管理學碩士論文.2012.06:30-33.

參考文獻:

[1]葉文彬.我國沿海發達地區農民工保障性住房機制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1(4):236.

[2]李欣欣.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進入與退出機制的國外經驗借鑒及措施[J].經濟研究參考,2009(70):4-6.

[3]李水英.農民工住房問題的研究綜述[J].管理學家,2010(10):391.

[4]國務院農民工辦課題組.中國農民工問題前瞻性研究[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376-378.

[5]丁富軍,呂萍.轉型時期的農民工住房問題——一種政策過程的視角[J].公共管理學報,2010(1):65-66.

[6]候稚.城市農民工住房保障問題研究[J].上海房地,2O10(6):1l-l2.

郝俊英,張煜洽.城市農民工住房問題分析[J].中國房地產,2009(1):73-74.

[7]張道航.城市農民工住房現狀及其解決路徑[J].大連大學學報,2011(1):83-87.

[8]呂萍,周滔,等.農民工住房解決方式與現行土地政策之沖突[J].中國房地產,2007(3):49-51.

上一篇: 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下一篇: 烏鴉喝水教學設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制服丝袜国产一区在线播放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国产va在线播放 | 午夜福利成人污在线观看 | 日本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