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3: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英語教改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下,無論是教職人員還是學生都會感覺到其狹隘性和低效性,它不僅不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可能澆滅了教師對于教學工作的熱情。在此形勢下,我國教育工程者結合國內外先進教學改革理論與經驗,認真分析探究了以往英語教育中的優勢和不足,開展了我國新一輪的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對于英語科目,以往的初中英語教學多偏重于學生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無論是老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比較關注于生詞的記憶和句型、語法的運用,對口語的練習比重較小,且學習過程枯燥乏味。在教改之前的英語學習中,學生大多是被動的接受老師課堂上的知識灌輸,沒有強烈的主動學習英語的欲望,這也使教師的教學熱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弱。
英語教改后的課程教育工作更加強調英語的活學活用,而活學活用的最佳練習和展示平臺則是口語,英語口語的受關注程度明顯提升。英語教材也更加注重實用性,交際內容的比重增大,聽、說、讀、寫的訓練項目更多的出現在教材中。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更多的口語互助鍛煉等實踐活動來掌握和提高英語語言技能。教師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英語、練習口語的信心和興趣的培養,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并將所學知識切實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增強對語言學習的理解。
二、如何在教改下提高英語口語水平
1.營造融洽的英語課堂學習氣氛,為學生提供說口語的機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英語在一個人的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提高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習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所以英語口語水平的提高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初中英語教改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需要積極調動課堂氣氛,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善”于交際之前首先做到“敢”于交際。平時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交流,與學生相遇時試著用隨和平穩的英語日常口語打招呼,抓住機會引導學生練習口語,為學生提供開口說口語的機會,同時也可以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創設一個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
2.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
教師要多給學生鼓勵,關愛和呵護,用更多的耐心來對待口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瑞士亞美路指出教育最偉大的技巧是“知所啟發”,提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問的問題盡量難度適中,讓學生通過回答正確問題而嘗到成功的喜悅,并適當適時地進行表揚和鼓勵,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樹立自信心,激勵學生開口說英語。此外,在課堂上,老師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不僅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也要增進學生之間的溝通,讓學生在日常真實的語境中加強鍛煉,培養敏感豐富的語感
3.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增加學生的口語練習時間
教師應適時地創造適宜的交際情景,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創建英語角、創辦小型英語朗讀、演講或歌唱比賽,開建英語廣播站等都是可以鍛煉學生口語的有效形式。活動過程中,老師要積極參與,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英語口語水平。這些形式在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同時也可以拓寬學生視野,增加學生的詞匯量,激發學生說英語的興趣。
4.立足于學生學習特點,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相比于老師所做的措施,想要提高英語口語水平,學生自身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應該更多。首先要落實的依然是英語基礎。增加詞匯量的掌握,盡量避免出現在英語對話中記不起個別基礎單詞的窘態。詞匯就像是做菜的原材料,缺少材料,就算是再簡單的菜,也無法下手。第二,在任何一門的外語口語的學習中,自信心是必須且必需的。很多同學英語口語差的原因就是沒有勇氣在眾人面前甚至在老師面前開口說英語。要明白,說錯出丑是任何一個英語口語超群的人都經歷過的階段,所以要敢說敢表達。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平時要積極參加英語演講或朗誦活動,多進入英語角與同學交流,尋找口語練習的伙伴,互相監督。有機會的話,多和外國人進行交流,鍛煉自己。第三,英語口語的練習中,語境很重要,平時要多了解美國的文化和語言習慣。比如可以欣賞和觀看一些經典的英語電影,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風俗。第四,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學習英語口語的目的是為了使用它,把它當成是一種交互信息的工具。
三、小結
初中英語教育改革是初中學生改變原先死板陳舊的英語學習的一個契機和轉折點,它使英語教學更加靈活自由,英語學習也更具主動性。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學生自身也要適時改變學習方式方法,以興趣為老師,刻苦訓練,爭取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語。
參考文獻:
[1]田東.任務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口語課堂中的應用[J]. 科教文匯(中旬刊). 2010(03)
從具體情況看,確有一部分學生英語水平不錯,而且具備一定的潛力和可塑性。但也有不少學生初中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沒有打好,又加上高中課程比較艱深,他們幾乎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或信心。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很差,遠遠不能適應老師的英語授課,難以在快節奏,高密度的課堂上同老師或其他同學進行配合同步提高,從而給老師的授課帶來很大困難。如果不進行根本性的教學改革,對過去造成的學習缺陷進行彌補,很難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鑒于英語學科的特殊性,本著“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我們經過反復醞釀、論證,從第一學期期中考試后,在高一的六個班中進行了分次、分目標教學改革實驗。
一、教改實驗范圍及層次劃分
高一選出六個班為實驗班,其它為對比班。根據期中考試和平時測試成績取每班的前20名組成A級班;中20名組成B級班;后20名組成C級班。其中A級班分為A1和A2班;B級班分為B1和B2班;C級班分為C1和C2班。為了保證教改的順利進行和可信度,嚴格按照名次分班上課。
二、各個層次的分期目標及要求
A級班根據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較好,接受能力強,潛力較大的情況,結合英語學科的特點,在學好現行新教材的基礎上,把每周的課程分為聽說、精讀、泛讀、寫作四種類型,其比例分為1:2:2:1。努力做到進一步挖掘學生的潛力,注重培養其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使他們掌握更多的知識,擴大閱讀量,并根據其英語水平的發展狀況在不同階段補充不同難度的聽說讀寫等各個方面的學習和練習材料,爭取提前達到《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一級目標,為使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有進一步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B級班根據學生的實際程度,按部就班地學習好現行新教材,并努力提高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側重培養其閱讀能力,順利完成《教學大綱》中規定的目標和任務。尤其是針對那些綜合成績較好但英語相對薄弱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措施,狠抓雙基的落實,使學生的成績穩中有升,爭取使部分學生的成績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以利于將來在高考中整體水平不會受到影響。
C級班降低起點,采取各種手段和措施,努力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幫助他們樹立起學好英語的信心,在班級中形成濃厚的學習外語的氣氛。
三、授課、輔導、測試與評估
分班以后,實驗班上英語課按照A、B、C三個等級分開同時上課。上課時,每班的學生要固定好座次,并分別選出課代表,以負責本班的上課及學習。平時自習課輔導,學生要回原班。老師每個星期至少有一次情況匯總和集體備課,做到對A、B、C三級的教材和進度比較熟悉,以便于及時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輔導。
平時測試可根據各級進度、難度進行命題,不必統一。但是期末統考要統一試題,以便對學生有一個階段性的了解,對老師的教學也可以做出評估。對老師和學生所取得的成績的評估可分成兩個部分:一是A、B、C各級情況的進展幅度,二是原班總體狀況同對比班進行對比。
四、分班、分工但不分家
語言經濟學的理論發展
在研究語言和文化之后,語言經濟學才涌現出來,屬于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和新興邊緣學科,該學科涉及語言學和經濟學以及教育學等,也就是說為實現經濟活動,該語言交際把必要條件提供出來。在1965年,JacobMarschak第一次提出語言經濟學說法,把效益和價值,以及費用和效用這些語言經濟學性質揭示出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為語言經濟學主要研究經歷:(1)以民族歸屬對待語言,致使種群區別的基礎源于語言,人類社會經濟中產生了地位差別,最突出的就是收入的差異。這個研究階段經常把收入差異的對象定位為美國黑人及白人,在加拿大把母語確定為英語與法語者。(2)把語言以人力資源對待,并和其他能力技巧同等地位,對語言教育進行投資,就可把收益得到。(3)語言作為人們身份和經濟資源的符號,也是對社會經濟地位產生影響的屬性。
商務英語課程改革探索
(1)改革課程內容,提高學生英語實際操作能力對其課程設置進行改革立足語言經濟價值視角,有利于商務英語教育質量和語言價值的提高。商務英語的學習能夠帶來經濟價值,這已經為大家所公認。但目前教育出來的學生是以英語和知識還有能力三大板塊為基礎的,難以滿足企業的需要,多數情況下英語作為通用英語,和大眾溝通是它的基本作用,但就商務知識方面,大多使用中文,漢語授課為一般狀況,所以完全融合兩者很難,很容易使學生認為商務英語的學習意義不重要。其次,實際商務操作能力不具備成為大部分英語教師的狀態,因此實訓課使學生業務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而通過平時與學生的接觸了解到,對當前的課程期望改革的學生占很大一部分。基于國際商務,培養的人才能夠有效地完成與供應商或客戶談判任務,這就是商務英語教育的目的所在。經濟利益特征表現得很強,所以說經濟上的回報是建立在與用人單位需求相符合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說,商務英語專業要以語言經濟學理論做導向,根據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應具有的知識構成,社會需要的能力要求以及人才數量,對企業進行深入調查,和企業家一同研究商議,確定改變商務英語教學目標,其意義非常重要。通過調研商務英語方面運用較好的浙江省了解到,具備相應的工作才能、工作經驗,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能夠完成相應的文秘工作任務,并在涉外商務活動中,涉外交流或談判工作任務能夠完成,是用人單位對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的要求。基于此,行業和企業的商務專家被課程開發小組教師邀請來,在共同論證后,培養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目標被確定,即:學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方面,了解基本國際商務知識,英語交際能力水平應較高,實際操作相關國際商務業務能力應具備,對相關專業崗位工作過程應熟悉,與周圍外向型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對外事秘書和翻譯以及對外貿易業務都能夠從事,這種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才是實際需要的人才標準。
(2)以用人單位及學生就業需求為導向,設置商務英語課程就實現人才培育目的來說,重要的方式以及途徑就是課程,決定教育成功與失敗的因素之一就是課程。而語言經濟學認為語言屬于人力資本,一定的投入是對這種人力資本進行學習并掌握的必備條件;具有高低的劃分是語言價值的特征,使用密度將制約語言發揮的效用。這兩個基本觀點將發揮指導對商務英語課程重新認識作用。這幾年,國內有關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具有經濟價值的要求,不過一直以來,英語學科都束縛著職業英語專業課程內容,在改革中,“針對性”和“職業性”表現得匱乏。那么在商務英語課程的設置上能否以對用人單位和學生需求的滿足作為出發點,人才的經濟價值能否真正實現,將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要實現人才的經濟作用,在商務英語課程的設置上就要以培育目標作為引導,整合人才市場的供需要求,對應的調整所設置的商務英語課程。在與企業和行業專家商討后,以一般專業課程方式設置傳統的語言基礎和專業知識以及應用能力三個模塊,而且設置專業核心和拓展課程,設置這些課程的出發點都是基于企業的需求,實現了有機融合商務知識與專業英語的目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專業基礎課程,它產生的源頭在于企業專家和職業教育專家,以及課程開發小組教師在一起整合研究分析后確定的,展現出下面兩個特點:1)商務實踐的特點。人們可能存在狹義地去理解商務實踐這種問題,有的人認為實踐僅僅局限于實際業務部門,廣義來說課堂的課程學習也屬于商務實踐。2)商務語言的特點。用語言學的視角理解商務英語就是在商業行業活動中應用英語,基本語言運用活動涵蓋聽、說、讀、寫、譯等內容,英語特征表現為專門用途,在商務溝通和談判實踐中,能夠有效地運用英語,對實際問題能夠運用英語處理,這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進而使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也就是說,這樣安排的課程和高等教育特點相契合,也和學生職業發展的要求產生同步,培養出的人才才能夠迎合市場需要。語言價值和經濟價值就會不斷提高,從而在一定的投入下,實現最大限度的產出。
小學英語教學法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兼有的課程。然而,一些師范院校小學英語教學法課程教學更多地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講解,教學形式單一、枯燥,大多數教師教學停留在理論層面,以學科知識傳授為主,忽視對師范生教學技能和教學實踐的培養。由于課程重視學生對教育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輕視教學實踐技能的培養與提高,結果使得學生獲得的只是機械的理論知識,在師范院校職前教育階段的學習缺乏實踐的機會,組織和管理課堂教學、自編兒歌和童謠等小學英語教學的基本功得不到提升,理論背離了教學實踐,其結果很難使學生形成系統的、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念和方法。因此,也無法使學生將所學理論運用于將來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新入職教師的專業成長之路勢必緩慢。
(二)小學英語教學法課程講授脫離具體教學情境
小學英語教學法是一門基于實踐的理論學科,因此,課程的理論講授應結合具體教學情境。然而,一些教師認為“學生所學過的簡單化的、脫離情境的有關語言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將會轉化為他們在特定的時間、地點與特別的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的復雜的行為方式”,認為理論講授是課程的主要目標。這樣的結果是師范生學習了不少教學法理論,然而脫離具體情境的教學使許多師范生對于理論的理解一知半解、不夠深入。
(三)小學英語教學法教育實踐環節實效性差,學生難以受益
傳統的教育實踐一般采取“集中實習”為主的教育實習模式,時間(教育實習時間為6-8周)一般安排在全學程的最后一年。然而,實習安排過于集中且周期短,備課和總結就占4周,真正用于實踐教學的時間只有4周左右。在對已經參加過實習的在校師范生的訪談中,許多實習生感覺實習只是走過場,收獲并不大,感受也不深,剛剛有點進入角色,實習就結束了。有許多實習生反映在教育實習階段,給實習生提供上講臺鍛煉的機會也很少。這種簡單短暫的實習難以滿足小學英語教育專業師范生實踐鍛煉的需要,無法使師范生積累個人實踐知識,形成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技能。此外,不利于師范生實踐能力的全面培養,其結果導致學生在教育教學實踐方面的訓練流于形式。
二、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一個有創造力的教育家,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礎上,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論的教育思想體系,其中“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
(一)“踐行”的教育實踐觀
陶行知曾在《中國師范教育建設論》中論述到:“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怎樣教就怎樣訓練老師”,“與附屬學校、與實際生活相隔閡的師范教育得不到根本改造,直接可以造成不死不活的教師,間接可以造成不死不活的國民”。他多次強調師范生教學實踐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倡導師范生應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關于教育情境的知識。此外,他提倡師范院校應建立聯系實際的中小學實習基地,加強與中小學的合作與聯系,使實習基地成為師范院校重要的實驗場所,通過中小學教育實習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教學理念
陶行知倡導“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教學做合一”的理念主張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師范生是未來教師隊伍的儲備力量,為此,師范院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師范生在做中學、在做中教。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師范生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
三、基于“教學做合一”理念下的小學英語教學法改革
(一)理論教學應與實踐相結合,教學內容增加實踐環節
小學英語教學法理論知識的講授應改變過去傳統重理論傳授、與實踐相脫節的弊端。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積極性,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為此,首先教師可以選取大量的小學英語教學片斷案例、教學設計案例以及課堂教學錄像等材料,通過多種形式使學生系統地學習教學法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反思什么是有效的教學行為及什么是低效的教學行為,從而使學生有效地掌握教育教學理論知識,以及形成相應的實踐能力。這樣,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既幫助師范生理解了理論知識,避免了理論學習的枯燥,也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還有助于師范生形成反思、創新和自主發展的意識與能力。其次,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觀看小學英語教學觀摩課。課堂教學觀摩是學生獲取實踐性教學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觀摩前,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觀摩每個小學英語教師不同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互動、教學特點,從而避免了觀摩的盲目性。在觀摩后教師結合提出的問題,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以及發言,然后教師集中不同學生的觀點對不同的小學英語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學風格以及教學特點進行總結。通過觀摩,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使學生將課堂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教育教學反思能力。另外,在課時安排上,教師還應為學生安排微格教學,將學生分為5到6個人一組,按照教師指定的教學內容,學生共同制定教學目標、集體備課、共同撰寫教案,教師每節課給學生預留一定的時間進行說課和上課。各個小組經過合作、協商和共同進行教學設計,互相聽課和評課。在聽取其他小組成員的教學設計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改進和完善。通過學生走上講臺進行上課,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付諸于實踐,并在教學體驗中增強信心,鍛煉教學實踐能力。
(二)按年級對學生進行分階段培養,增強專業知識技能和教學實踐能力
1.一年級進行英語學科知識的學習。
通過語音、語調以及英語聽力訓練、口語能力訓練、朗讀訓練、基本語法知識(包括小學英語教材中的基本語法點)、英語閱讀、英語精讀、英語寫作等課程,加強和鞏固學生英語學科知識基礎。這些學科基礎知識的訓練安排在小學英語教育專業學生開設小學英語教學法課程之前。
2.二年級加強英語教學技能的學習。
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不僅應該具備良好的英語語言知識,教育理論知識,還應掌握各種教學技能。為此,小學英語教學法課程應注重師范生教學技能的培養,可以將小學英語教學法分成小學英語課程教材教法,小學英語教學設計,編寫教案技能訓練,小學英語語音、語法和詞匯教學,小學英語聽、說、讀、寫教學,小學英語歌曲和童謠,小學英語教唱技能,小學英語簡筆畫技能訓練、學習制作教具以及小學英語教學模式等專題進行專項技能培養,以滿足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需求。二年級旨在通過專項職業技能訓練形成學生的實踐技能,在訓練過程中,除了教會學生如何習得教學技能,教師還應結合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知識以及新課程理念,使學生學有所用,將所學教育理論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
3.三年級學生進行見習、實習和集中實習。
見習是師范教育的入門課程,指導教師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小學進行觀摩和聽課以及跟班,使學生對小學英語教學的基本程序有所了解;實習旨在使師范生體驗課堂教學,學生到小學進行聽課、備課、上課,一邊學習,一邊實踐,進行教師教育技能的嘗試;集中實習則是在學院集體組織安排下,學生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進行實習,小學教師和大學教師一起制定方案進行合作指導,指導學生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三年級重在加大教學實踐課程的比例,繼續加強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學院教師指導學生做好見習、實習以及教育實習的準備工作。教育實習期間要求每個學生進行一定比例的試講,使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培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及教育教學能力。
4.四年級學生進行頂崗實習。
參加頂崗實習的學生經過了一到三年級相關學科基礎知識以及學科教學法的學習,以及一定時間的教育見習和教育實踐的訓練,具備了基本的教育教學素質和能力,以全職教師的身份參與到學校的教學實踐中,從事為期至少一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這樣,他們就有更多機會進一步提高,獲得教育實踐的能力,從而縮短了未來師范生適應教師角色的時間。
在高校擴招政策下,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強,大學生就業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職業院校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與高等院校學生相比,在學歷上處于劣勢地位,就業競爭力相對較弱,就業壓力巨大。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提供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職業教育要想促進學生就業必須以就業為導向進行教學改革,加強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因此,職業院校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堅持就業導向,以促進就業為目的培養人才。受傳統英語教學的影響,職校英語教學在學生、教師、課程設置等方面與就業導向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需要職校英語教學加快教學改革的步伐。研究就業導向下的職校英語教學改革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對職校學生的就業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就業導向下的職校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實現職校英語教學目標的要求。職校英語人才培養目標是英語教學的原則,是職校開展英語教育的基本依據。職校是現代工業的產物,直接服務于經濟發展,側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職校英語教學主要培養具備外語能力、能夠適應經濟發展的人才。以就業為導向開展英語教學改革能夠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高水平英語人才,實現職校英語教學目標。因此,就業導向下的職校英語教學是實現職校英語教學目標的要求。2.學生就業要求。隨著大學生人數的增多,職校學生的就業壓力較大,為實現學生就業,職校必須根據市場的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職校教育的應用性特點決定了職校英語教學重點強調學生從業能力、競爭能力、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情況下,職校以就業為導向開展英語教學改革,能夠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就業。3.滿足社會人才需求。在國際化發展的背景下,英語人才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外貿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英語人才。就業導向下的職業英語教學改革能夠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英語專業技能、職業素養以及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滿足社會對高素質復合型英語人才的需求。
二、職校英語教學與就業導向的差距
1.教學目標模糊。職校英語教學應以實用為原則,強調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很多職業院校的英語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的英語理論知識,忽視了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英語知識無法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一些職業院校十分重視學生的英語等級,要求學生進行英語等級考試。但是,英語等級考試多位卷面考試,很多學生在卷面成績合格之后便不再參加英語口試。一些學生在英語等級考試之后認為英語學習已經沒有意義而放棄了英語學習。2.學生能力不足。首先,學生缺乏英語學習興趣,很多學生將英語學習視為負擔,對英語語言沒有興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對英語知識的實際運用,英語語言只出現在英語課堂上,一旦英語課堂結束,學生便不再接觸英語語言,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缺乏對英語語言的學習興趣。其次,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不強,很多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英語基礎,但是卻缺乏對英語知識的應用,沒有將其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的語言交流,學生的英語學習沒有做到學以致用。3.教材選擇不合理。首先,教材內容與職業需求不相符,一些職校英語教學選用的教材是高等院校英語教材的改版,強調學生對英語語言理論知識的掌握,忽視了職業崗位對英語能力的要求,導致英語教學內容缺乏職業能力需求。其次,教材內容沒有與專業相融合。一些職業學校的英語課程都是作為通識課程出現的,教材上所涉及英語知識是大學生平時所接觸的最基本知識,缺乏對本專業英語知識的了解,學生在畢業之后無法從事英語相關的工作。4.教學方法滯后。首先,一些職校英語教學以灌輸式教育為主,教師通過課堂的理論講解向學生灌輸英語知識,要求學生記錄教師的講解,忽視了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思考和應用,學生處于被動接受英語知識的狀態,學習效率不高。其次,職校英語教學沒有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學生無法進入英語語言學習和應用的狀態,學生的英語學習沒有真實的情感體驗,無法通過課堂知識學習學會英語交際。最后,缺乏對多媒體設備的利用。部分職校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為使用多媒體設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制作課件,沒有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學生接觸到的都是抽象的英語知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不強。
三、就業導向下的職校英語教學改革策略
1.以就業為導向改革課程體系。首先,職校英語教學改革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注重英語基礎知識的訓練,強調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并且,職校英語教學應積極整合教學內容,選擇職業崗位需求的知識與技能作為教學內容。另外,職校英語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知識需求為依據構建英語課程。除此之外,職校英語教學應關注學生情感培養,將人文知識和情感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之中。其次,職校英語教學應積極優化課程結構,構建基礎英語模塊、選修課模塊和專業英語模塊為主的模塊化課程結構。再次,職校英語教學改革應積極明確課程目標,加強重視英語課程對學生人文素養和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最后,職校英語教學應合理選擇教材,加快教材建設,將教材內容與專業知識和職業崗位需求相結合。2.以就業為導向改革教學模式。首先,職校英語教學應積極創新教學模式,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加強學生的討論和知識探索,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職校英語教學應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引導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找出自己的學習難點,增強課堂學習的針對性。其次,職校英語教學應積極開展實踐教學,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英語課外活動,加強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職校英語教學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企業實習,加強學生對崗位工作的了解,強化學生的崗位英語能力。最后,職校英語教學應積極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開展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3.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首先,職校英語教學應積極引導學生制定學習規劃,讓學生明確英語學習的方向和英語學習的目的,加強學生的自我認知,使學生正確評價自己的英語水平,找出自己的英語學習重點和學習潛力,進而探索適合自己的英語學習方法。其次,職校英語教學應加強重視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將學生的英語學習與綜合能力培養相結合,在英語教學中滲透職業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4.加強師資力量建設。首先,職校應積極招聘專業的英語教師,要求英語教師持證上崗,保證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英語專業能力。其次,職校應加強對英語教師的教育培訓,鼓勵英語教師參加繼續教育,不斷提高英語教師的學歷水平。職校應組織教師參加教學培訓,引導教師學習新型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提高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最后,職校應加強培養雙師型英語教師,組織英語教師參加企業培訓,加強英語教師對崗位英語能力的了解,不斷提高英語教師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提高英語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職校應制定教師激勵機制,加強對雙師型教師的獎勵,鼓勵教師參加實踐鍛煉,提高英語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英語專業技能,促進職校英語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作者:唐建軍 單位:北滘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按照高職高專師范類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我校在考察學生接受能力的基礎上,先后選用了《英語聽力》《聽力教程》等聽力教材。經過不斷調試,我們最終選定了適合我校的兩本教材,即:A類學生采用《致用英語》;B類學生采用《新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盡管我校選用了這兩本教材,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很多教材內容缺少針對性、真實性和實用性,無法體現新的語言現象和變化,而且目前還沒有可供高職高專英語聽力課堂教學選用的專門教材。另外,課時安排太少,時間太短,不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例如我校根據入學時不同的學習水平,按層次將學生分為A類(初中畢業起點)和B類(高中畢業起點),A類學生在校5年,聽力課程設置為9個學期,每周2課時;B類學生在校3年,聽力課程設置為5個學期,每周2課時。按照現階段的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學習基礎,培養學生的聽力習慣和學習方法會占用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所以每周2個課時的安排會稍顯不足。
2.教師的教學手段單一。
高職高專院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層次差異較大,能夠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較少,對于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全新教學模式接觸也較少,因而教師們仍舊采用固有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只會死板地接受教師設定好的各項學習內容,不會自我安排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通常情況下,在幾個學期的聽力課教學之后,會有部分學生達不到《教學大綱》所提出的要求,教學效果不夠明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講授,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缺乏,也不能夠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學習交流,致使學生在課堂上時常是不愿意聽課、昏昏欲睡,這些不良現象充分說明高職高專英語專業學生對于聽力學習的參與意識和參與積極性都非常低,對于教學效果的影響十分明顯。
二、高職高專院校英語專業聽力課堂教學改革的相關建議
在英語專業的基礎學習階段,關鍵是要培養學生憑借聽覺獲取語言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如今,課堂教學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改革,我校的聽力教師也一直在進行積極的探索和研究。結合近年來高職高專英語聽力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成果,筆者認為新時期我們應徹底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轉向大力提倡以學生為中心、課堂為陣地、交際為目的的全新的英語聽力自主學習模式。
1.重視培養學生標準規范的語音面貌,加強對英美文化的深度了解。
我們常說萬丈高樓平地起,而英語語言基礎知識恰恰就是英語聽力這座高樓建起之前的那片平地。教學實踐中,語音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對于近音詞的辨別非常困難,而且是時常混淆,對于語句中的語音變化也不能夠正確辨別,想要聽懂整篇文章也就無從談起。有句話說得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因此,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學生入學的初始階段,我校嚴格要求全體英語教師,首先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然后再根據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學生的語音、語調、詞匯、句型、句法等英語語言知識,特別是注重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掌握音標,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形成規范的語音面貌。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除了需要引導學生掌握足夠的、專業的語言基礎知識,還需要幫助學生提高英美文化知識儲備數量和能力。在日常的聽力教學過程中,我校教師通過文化短片、英文小故事等方式,逐步向學生滲透一些英美國家的文化教育思想和背景知識,主要包括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民族的風俗習慣等等,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英美文化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聽力的興趣,隨著學生文化知識積累的增加和學習興趣的增強,聽力課堂的學習氛圍會越來越好,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會越來越高,教師的教學熱情和教學動力也會越來越強,最終形成教師和學生聽力理解能力雙提高的良好局面。
2.努力轉變聽力課堂教學理念,切實加強聽力策略與技巧培養。
現階段,要努力轉變聽力課堂教學理念,必須做到四個堅持:一是堅持認真學習與聽力課程改革、聽力課堂教學改革等相關的課改理論知識,并加以理解運用;二是堅持準確把握所教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狀態、學習水平及學習能力,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和上課;三是堅持注重聽力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銜接,在運用聽力理論知識指導語言實踐活動的同時,通過語言實踐活動認真檢驗聽力理論知識的正確性,實現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四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載體的聽力課堂教學,讓學生以參與者、體驗者、交流者、合作者的身份去學習,要求學生完成一定的目標任務,積極地與師生進行交流,提高英語聽力理解能力,從而營造輕松、愉快的良好課堂教學氛圍。在加強學生聽力技巧培養方面,著重于四種能力:一是培養學生的快速定位能力,引導學生根據材料中的一些重要線索,快速找準聽力材料所要表達的主旨大意。二是培養學生的捕捉信息能力,在聽力過程中引導學生盡力排除各種多余信息的干擾,找出材料中的關鍵詞與信息點,提高聽力理解效率。三是培養學生的聯想預測能力,引導學生根據已獲取材料的主要內容和重要信息點進行聯想,逐步預測出聽力材料內容的下文。四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鑒于英語聽力課堂教學的特殊性,可以引導學生模仿材料中講話者的語氣語調進行講話,從中感受和體會材料中講話者的態度,結合已捕捉的關鍵詞和重要信息點,把握材料整體的主旨大意,并在此基礎上推斷出聽力材料描述的主要事情、發生原因、發展過程、最終過程及講話者的身份等等,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準確地、快速地把握整篇聽力材料的全部內容。
3.合理選用聽力題材與教學手段,增強聽力教學的豐富性、真實性與實用性。
(1)選用豐富、真實且具有普遍性的聽力題材,既要貼近學生生活,又能緊跟時代步伐。如選用與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文化建設、影視時尚和社會熱點等相關的聽力材料,可以讓學生及時了解現實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豐富課外知識,積累聽力素材,消除聽力過程中對聽力題材和聽力內容的陌生感,便于學生快速進入良好的聽力狀態。(2)堅持課上與課下、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理論學習與語言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教師利用少部分時間對聽力策略與技巧等相關專業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其余時間交予學生,由學生對已講授的理論知識進行消化、吸收,或者自主學習,或者小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如若遇到難點與問題,教師可以當堂解答,并通過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對該難點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加強學習、深入理解。在課堂外,要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類似于英文講座、英文演講比賽、英文辯論賽等各種活動,不斷培養學生在當前社會環境下的競爭合作意識,激發學生對于聽力課程及其他與英語相關課程的濃厚興趣。(3)采用生動活潑、聲像并茂的多媒體開展教學,要做到“兩個注重”:一是注重語言點與學生興趣、所學專業、就業方向相結合,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應用聽力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注重音樂、詩歌等藝術的調節作用,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讓學生能夠適應風格各異的語言表達形式,也能夠得到全方位、多層面的英語聽力技能訓練。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現代化手段進行自我技能測試,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聽力學習資源,拓寬學生聽力學習的渠道。
產生上述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對學習英語目的的認識
以前是把英語作為一門知識來學習,因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圍繞知識的灌輸來確立和進行。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學生學習英語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考什么就學什么,怎樣考就怎樣學。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學習英語的目的是能夠與人交流,把英語作為交流信息的工具,應該聽得懂,說得出。而不是通過學習英語來研究西方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是少數人的事情。
二、語言環境
雖然近幾年來中國人學英語已經相當普遍,但真正在生活中使用英語的卻很少見。一般情況下,學生只能在英語課上才能聽、說英語(對于一個學生來說,不是每次課都有機會),而教師也不是都能完全用英語講課。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聽、說英語的機會是很有限的。
三、教學和學習方法
(一)、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
由于教學大綱中規定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所以教師必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對詞匯、語法的講解和訓練上,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聽、說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只能放在次要地位。對于中學英語教師來說,主要精力放在應付升學考試上,考試的重點就是教學的重點,想方設法提高考試成績。另一種情況是,一些教師沒有明確的教學方法,以前老師怎樣教我,我就怎樣教學生。
(二)、學習方法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學習英語主要是為了通過考試。在校期間要通過期中期末考試、畢業考試、升學考試。畢業后要通過職稱晉升考試以及社會上的各種等級考試。要通過考試,提高考試成績,必須做大量的練習題和模擬試題,學習的主要方法是做題。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們在學習英語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與社會需求有相當大的差距。原因何在?我們的英語教學存在較大問題,必須進行改革。
第一將原來的以閱讀理解為主轉變到以聽、說為主,全面提高綜合應用能力上來。第二是改革現在的教學模式,將現在的課本、粉筆、黑板與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改變為以計算機(網絡)、教學軟件、課堂綜合運用的個性化、主動式學習模式上來。這兩個方面的改革都是圍繞著一個總目標,即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是學生在畢業時能基本聽懂英文廣播、能進行一般簡單的英語交流和具備一定程度的寫作與翻譯能力。
外語課是一門應用學科,是一門工具課、技能課。外語教學的目的是語言的使用。即在鞏固擴大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聽得懂、說得出、讀得懂、寫得出,同時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教好外語的標志,不是看學生學會了多少語言理論知識,而是看他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的強弱。
英語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教學大綱、教材(含音、像材料)、教學方法、評價方法、師資培訓和教學研究等,也就是要解決如何進行英語教學改革,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英語教學改革也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為什么要進行改革和怎樣進行改革還存在爭議。用于英語教學改革的現代化教學體系還沒有建立。用計算機、教學軟件進行英語教學的模式短時間內很難大范圍推廣,等等。
盡管英語教學改革任務繁重,困難重重,但必須進行改革。否則,將嚴重影響各級各類學校畢業生的質量。
一、引言
英語課程標準從英語教學的任務理念、目標、實施策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對英語課程進行了重大的改革,是“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現代英語教學理念的集中體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
英語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實現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一線教師作為教學的實施者,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的提升,都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英語教師要學習新的教學理念,采用新的教學方法,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成為新課改下高素質的中學英語教師職稱論文。
二、高素質中學英語教師是時代的需求
英語課程標準是現代英語教學理念的集中體現,反映了英語課程設計的基本原則與英語課程的基本要求。新課改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2]新課改的基礎是教師,落實新課改精神的關鍵在于教師。
把學生培養成“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需要的德才兼備的新型人才”要求教師與時俱進,具有創新精神,迎接挑戰,克服困難,提高自身素質。英語教師的專業素質是提高教學質量,使素質教育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深入學習、理解英語課程標準,掌握現代英語教學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目的要求,能促使教師意識到自己面臨的挑戰,能促使其喚起提高教學技能、更新教學方法的緊迫感,幫助其產生提高新課改所需的教學技能的動力。
三、高素質中學英語教師的基本要求
教師個人綜合素質對實現課程資源的優化整合、課程的實施有重大影響。面對全新的教學理念,教師應與新課改同行,與新課程一起成長,成為具有高素質的中學英語教師。
1.認清形勢,積極轉變思想,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指導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觀念主裁命運,有了新的觀念才能接受新事物。新課程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的的新的教學思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新課程發展的核心是新課程理念的落實,教師走進新課程最重要的是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課程改革首先是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師是教育之本,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觀念的轉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出發點。只有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才能轉變教法和指導學生掌握好的學法,并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及培養。同時,英語教師更應該抓住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階段這一契機,適應時展的要求,樹立新的教育理念,順應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特點,跟上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不斷學習各種先進事物,才能使用好新課程。
2.行為上與時俱進,樹立全新的教學觀,主動實施新型教學理念。中學英語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促進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建立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課堂環境,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教師與學生人格平等、學術平等是實施新課程的前提,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就顯得更為必要和迫切。英語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應學會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語學習于生活體驗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課堂班級層面,變理想的課程為現實的課程,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方式,釋放學生的創造潛能。在教學中要著力滲透新課標教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為培養新世紀合格人才而盡到教育者的職責。
3.外塑形象,內修氣質,提高自身素質。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社會當中,知識以人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人們就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識、思想、對社會、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得體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和穿著打扮是教師讓學生尊敬的資本。[3]教師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拓展對新教材理解的視野,研討各種不同的教學理論,而在不自覺中改變已有的內在認知,完成對自身知識結構的重建。
(1)終身學習,知識更新,提高教學技能。“流水不腐”。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對待自己,提升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只有教師以身作則,堅持終身學習,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才能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終身學習,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意識,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為了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及時更新知識,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量。標準流利的口語、活潑大方的儀態、橫貫東西的知識面、多才多藝的專業技能,是現代英語教師應該具備的。除了英語教學的理論專著之外,還應關注教育心理學等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新課程的理念,教育科研理論,教育科研成果,以及互聯網的基本操作,課件制作,等等,都是當今教師要學習的內容。面對新課程,教師要憑借扎實的知識、過硬的專業基本功,不斷汲取新知識,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錘煉一套聽、說、讀、寫的技能,準確掌握新課程標準的基本教學原則,并能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從容面對教學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習能讓教師的知識結構與時俱進,與學生俱進。
(2)反思教學,學會合作與借鑒經驗。教育是實踐性智慧,需要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持續的反思,并把反思導向深入,最終實踐教育教學的創新,提升育人的質量。澳大利亞未來學家伊利亞德說:“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來,那么你的明天將生活在過去。”
因此,持續反思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每一位教師都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反思教學實踐,既能于教學實踐中思考發現問題,又能想辦法加以解決,在總結經驗中提升自己。教師要學會在教學反思中不斷進步。教師應該每天對自己的課進行反思、分析并做好記錄,要善于發現自己教學中的閃光之處,更要分析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實踐中的問題為反思的起點,正視自己英語教學的習慣和經驗,利用教學過程中教材的使用,師生的互動,同事之間的相互聽課、說課和研討,評價自己和同事長期積累所形成的教育教學經驗,以便更好地、經常性地檢測課堂教學情況。教師通過這樣的反思,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利于今后教學的提高,有助于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才能在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教學實踐中超越教與學的局限,逐步走向專業成熟。
四、高素質中學英語教師成長的途徑
1.加強對中學英語教師的培訓工作,使其結合教學實踐并落到實處。培訓的內容和方式應該是系統的,崗前與崗位培訓相結合。時間上除寒暑假之外,也可以是周末或平時的短訓班,內容包括新課改,中學英語課程、教材,教育學、心理學、計算機、現代教育技術等。形式可以是研修、校際區際交流、賽課、學歷層次提高等。
要讓真正有水平的人幫助中學英語教師提高業務素質。培訓者要投身于中學英語教學,通過擔任部分的中學英語課程或深入基層課堂調研,結合教學實際,親身體驗和經歷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學過程,發現和理解英語教師的真實問題和需要。培訓應重實踐、少理論,注重向教師傳授實際教學中常用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如英語口語訓練;要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中學的英語教材,幫助教師掌握必要的英語學習策略和必要的英語方面的文體常識;使現有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在職培訓更好地與教師課程實施相銜接。把新課改的理論知識用于指導實踐,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真正發揮出促進中學英語教師自身及整體發展的作用。
2.建立教學科研隊伍,教研合作,以研促教。教研活動是學校、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討、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形式。英語教學研究作為英語教學發展的基礎,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前提。教師進行教學科研活動時,應具備相應的理論進行教育研究,教學課改,解決實際教學難題,提高科研能力,促使教學質量提高。
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5]但是,反思常常需要教師合作,在合作中相互學習,發揮集體智慧,共謀解決問題的策略,共享教研成果,從而推動教研教改高效、勝利進行。針對中學英語教學實際問題而有所選擇地進行研究,形成以教導處牽頭、以英語學科組長和備課小組長為基礎的教學科研隊伍,在教研中相互學習,提升教學經驗,提高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將研究中所領悟到的教學策略應用于教學實踐,推進英語新課改。
3.發揮骨干教師“老帶新”的作用,促進新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學校政策上要讓教學能力高、責任心強、教學經驗豐富的業務骨干教師與新教師在教學上一對一地交流和總結,結成“以老帶新,手拉手幫扶對子”,發揮骨干教師傳、幫、帶作用,指導老師制訂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新教師跟蹤學習輔導教師的課,輔導老師跟蹤聽評、指導新教師的課;新教師盡快熟悉教材教法,學會先進的教育教學技能技巧,構建新老教師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橋梁。
“老帶新”活動并不全是師父帶徒弟,更多的是一種相互合作的關系。新老教師互相啟發、補充,實現思維的碰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教師專業技能的獲得與提高。大多數年輕教師在骨干教師的言傳身教之下,能較快地成長為業務骨干,并能獨立承擔教學任務。這樣的梯隊結構既能讓年輕教師盡快成長,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師資隊伍的整體質量。
4.多方扶持中學英語教學,經濟、政策上留住人才,創設良好教學環境。教育主管部門要抓住當前國家實施基礎教育績效改革的契機,嚴把進人關,精選英語基本功扎實,綜合素質高、能力強,能吃苦耐勞的優秀人才補充教師隊伍;發動和鼓勵優秀大學生到基層,尤其是村鎮任教,給予一定經濟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激勵。這需要國家各級財政增加對學校的投入,改變其落后現狀,改善中學英語教學環境,為師生創造一定的教與學的環境,使學生接受良好的、現代化的英語教育。
5.改變對教師的評價機制。改變過去把學生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作為評價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唯一標準,并且將其與教師的獎懲掛鉤的做法。傳統的評價體系是單純地以分數高低來評判學生素質和能力,相應地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來評判教師的教學效果。需要切實改變這種傳統的終結性評價體系,實施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鼓勵、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以教師的工作業績為依據的評價指標,為教師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和條件。不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唯一評價標準,注重對教師教學行為的過程進行評價,重視教師的個體差異,關注師生的共同發展,提高教師的教學興趣和教學熱情,謀求教師的發展,促使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
6.實施“走教”制,促進區內交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鼓勵城里的一些名師到基層尤其是村鎮農村中學傳經送寶,給基層學校英語教師上一些與新課改相關的實用的示范課。學區內建設“一對一兼職交流制”,將骨干教師納入平臺管理,安排到結對學校兼職交流,每學期至少上公開課一次、評課一次、集體備課一次等,結對學校互派優秀老師到對方學校任教一定時間。“走教制”不僅僅讓教師在流動中實現了教學資源的相對均衡,更是通過聽課、評議、交流等形式,在講課、講學、研討等“走動”交流中提升了教師的素質。“走教制”極大地促進了區內校際間的交流,有助于在更大范圍內發揮優秀骨干教師的輻射、示范作用,從而指導、帶動更多中學英語教師成長,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讓每一位學生充分享優質的教育資源。要給予走教、送教的教師在考核、評優、職稱等方面優先考慮。
7.調整師范教育的課程設置,培養師范生綜合語言技能。英語新課程基礎教育階段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要更好地全面了解新課改的動向和要求,相應地對專業課程與公共課程的設置進行調整,增加教學實踐課時,促使師范生綜合語言技能的形成和發展,掌握師范技能技巧。如果教師缺乏這些技能,就不可能將知識成功地整合起來,進行教學設計。這就要求師范教育的課程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使未來的教師對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論理解和實踐體會。
五、結語
著名的教育家葉瀾說:“沒有教師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較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6]新課改為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契機,同時也是一種挑戰。各個學校及教育部門要完善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健全教師管理制度,改善教師地位待遇,提高教師素質,貫徹“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努力為廣大教師創造一個寬松的教學環境,提高教師教學管理的藝術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以確保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利進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目標如期實現。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趙生飛,耿峰.新課程背景下師范畢業生如何從事教學與科研[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2.
Abstract:Metaphorisnotonlyarhetoricdevice,butamatterofthoughtandaction.ThepaperattemptstoapplytheconceptualmetaphortheorytotheteachingofEnglishwritingandfurtherproposesthatimportancebeattachedtodevelopingstudents’metaphoricalthinkinginEnglishwriting.
Keywords:conceptualmetaphor;metaphoricalthinking;Englishwriting
一、概念隱喻理論
概念隱喻理論起始于Lakoff&Johnson的《MetaphorsWeLiveBy》一書。他們在書中表明:隱喻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語言里,也存在于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中。我們賴以思維和行動的一般概念系統,從根本上講是隱喻的。[1]在概念隱喻的理論框架下,隱喻的理解涉及兩個認知域:源域(sourcedomain)和靶域(targetdomain)。概念隱喻就是以一個認知域的經驗來理解另一個認知域的經驗,源域的部分特點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隱喻的實質就是用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驗另一類事物”。[2]概念隱喻理論還提出了概念隱喻(conceptualmetaphor)和隱喻語言(metaphoricalexpression)的區別。前者是兩個認知域之間的映射,在英語中通常用大寫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隱喻的具體隱喻表達式,例如:
例1.Weareatacrossroad.
例2.Therelationshipisn’tgoinganywhere.
例3.Ourrelationshipisoffthetrack.
例4.Theirmarriageisontherocks.
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這里只有一個隱喻:LOVEISAJOURNEY,上述這些例子都是該隱喻在語言上的具體表達式。
概念隱喻理論使我們重新認識了隱喻的本質,也給語言教學帶來了新的啟示。本文擬運用概念隱喻理論,探討隱喻在英語寫作中遣詞、造句、謀篇的功能,并指出隱喻思維對英語寫作的重要性,為寫作教學提供新的視角。
二、概念隱喻理論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一)概念隱喻與詞匯學習
在寫作中,詞匯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層次的語言現象還是語篇層次的語言現象,都離不開詞的理解和運用。傳統詞匯學習由于受到結構主義思想的影響,認為詞語與意義之間的關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視了對詞語的認知和理解。詞匯不僅有其所指意義,也有其轉指意義,而且,詞匯表層意義與其深層內涵都是語言認知的產物。由于大多數學習者不是從認知的角度來學習詞匯,而是采用死記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詞匯的內涵。通過概念隱喻模式來認識和解釋詞匯,不僅有利于詞語的理解,還可以促進學生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有效地利用該詞語的隱喻意義,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我們借助方位隱喻來理解介詞的學習。人們可以將通過身體體驗獲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淺,中心——邊緣”等具體空間概念投射于時間、情緒、身體狀況、數量、質量、社會地位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隱喻中,“up-down”概念的隱喻運用最為廣泛。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純空間概念。Up的基本意義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義為“向下,由高往低”。英漢語言經過反復的運用與發展,“up-down”都以原來的空間意義為核心,產生了“
HAPPINESSISUP,SADNESSISDOWN;MOREISUP,LESSISDOWN;HIGHSTATUSISUP,LOWSTATUSISDOWN”等方位隱喻來表達對社會地位和人的情緒的認識。在這些概念隱喻的基礎上可以拓展豐富的隱喻表達式,進一步深化對“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隱喻理解,如:“Iamfeelingup.”,“Pricesaregoingup”,“Thetemperaturehasgonedown.”,“Benicetopeopleonyourwayup,becauseyouwillmeetthemonyourwaydown.”等。由此可見,通過概念隱喻理論來理解介詞,能掌握更豐富的詞匯意義,增強學生隱喻能力,提高寫作的多樣性。
其次,由于隱喻是一種映射,其實質是借助一類事物理解和體驗另一類事物,[3]因此人們總是會參照他們所熟知的、具體的概念來認識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體現在詞匯表達上,人們往往運用談論一個概念的各個方面的詞語來談論另一個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們有概念隱喻“
ARGUMENTISABUILDING;ARGUMENTISWAR”,“argument”為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們較熟悉的概念。在講“building”這個概念時,可以幫助學生聯想和“建筑物”有關的詞匯“solidbuilding,frameworkofabuilding,constructabuilding,collapse,thegroundwork”;而在談到“war”這個概念時,又可以聯想到跟“戰爭”有關的詞匯“thefiercewar,attacktheenemy,winthewar,bedefeatedinthewar”。在這兩個概念隱喻中,人們可以通過熟悉的概念來理解“argument”這個概念的內涵。用于談論“building”,“war”的詞匯大部分都可以用來談論“argument”,因而可以創造出如下句子:
例5.We’vegottheframeworkforasolidargument.
例6.Ifyoudon’tsupportyourargumentwithsolidfacts,thewholethingwillcollapse.
例7.Withinthegroundworkyou’vegot,youcanconstructaprettystrongargument.
例8.Heattackedmyargumentfiercely.
例9.Joesparednopainstodefendhisargument.
例10.Joewontheargumentwithher.
例11.Joewasdefeatedintheargument.
又如:“IDEASAREFOOD”這一概念隱喻通過“food”來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們展示了“ideas”的豐富內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ideas”之間有哪些相似之處,恐怕誰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但是關于“food”我們可以表達如下:
例12.Foodcanbedigested.
例13.Foodcanbeswallowedordevoured
例14.Foodcanbenourishing.
例15.Foodcanbespoon-fed.
然后,利用“food”這一概念所派生的詞匯,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寫出下列的句子:
例16.Davidhasahardtimeswallowingnewideas.Hehastostewthemoverfordays.
例17.Wedon’tneedtospoon-feedourstudents.
例18.Hedevoursthebook.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通過概念映射原理,可以使學生更為輕松地掌握較為抽象概念方面的一系列詞匯,從而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全面、系統的詞匯框架,幫助學生在寫作時更為準確自如地選詞表意。
(二)概念隱喻與句式表達多樣性
“僅僅追求語言的準確性和流利性而不顧多樣性,學生的二語能力長期在低水平徘徊,沒有明顯的進步”,[4]這句話說明了語言表達多樣性的重要性。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對句法運用多樣性程度是需要訓練的,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多維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寫作是和思維同步進行的,學習寫作就是學習思考。Lakoff的概念隱喻理論恰恰是從思維的角度認知世界,以人的已知的具體經驗去映射未知的抽象的領域,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如“視野是容器”(VISUALFIELDSARECONTAINERS)這一基本概念隱喻衍生出的隱喻式語言表達是多種多樣的:Theshipiscomingintoview,Ihavehiminsight,he’soutofsightnow,that’sinthecenterofmyfieldofvision等。而在表達同一概念時的概念隱喻也是多樣的,“idea”這一概念,就有如下概念隱喻:IDEASAREFOOD,IDEASAREPEOPLE,IDEASAREPLANTS,IDEASAREPRODUCTS,IDEASARECOMMODITIES,IDEASARERESOURCE,IDEASAREMONEY,IDEASAREFASHION,每一個概念隱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種各樣的隱喻表達式,這也為寫作中語言的多樣性提供了可能,從而使語言更生動、自然。
此外,概念隱喻為學生在寫作時創新思維、拓寬思路有著重要的認知作用,它為我們在不同范疇的事物之間架起聯想的橋梁,賦予我們一種靈敏的觸覺,使我們感知不同事物之間的某種特征的聯系。因而,根據創新度,在寫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隱喻式表達,例如:
例19.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Thestakeswerehigh.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takeherchancesandhavetheoperation.
例20.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Shecouldloseitall.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anteupandhavetheoperation.
例句19和20是基于“LIFEISAGAMBLINGGAME”所構建的隱喻表達。第一句是常規隱喻表達,常規隱喻是那些建構我們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統并反映在日常語言中的隱喻;第二句是新隱喻表達,新隱喻是對常規隱喻的擴展應用,很多新隱喻是人們創新思維的結果。因此,在概念隱喻的基礎上,我們既可采用常規隱喻表達,也可創新思維,采用新隱喻。
(三)概念隱喻與語篇連貫
語篇連貫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文章在內容上的連貫(coherence),二是指表達上的連貫。一個連貫的語篇應該是讓聽話人或讀者在理解時能夠推導出語句的各種關系,重新構建說話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圖。篇章連貫是在概念的層次上實現的,而概念隱喻本身也是一種概念,因此它可以幫助實現連貫。
概念隱喻在內容上的連貫既可以通過一個隱喻,也可以同時通過多個隱喻來實現。[5]在語言實踐中,由一個概念隱喻幫助構建語篇連貫的情況經常出現。以一個隱喻貫穿語篇始終形成一個核心隱喻,支配若干由隱喻或由一個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關的次要意象。從這個概念隱喻的角度看,整個語篇應該是連貫的。在寫作中,如果能夠把握語篇連貫的這個特點,對某些語段結構或語篇意義的構建就能事半功倍。如:
Tedgotontheridewhenhedecidedtocampaignformayorofhissmalltown.Afterflipping,rolling,andshakingforthepublicforeightweeks,hefinallyfeltlikehewasincontrol.ButashewatchedtheexitpollsreportedonTV,heplummeted.Hehadlostinalandslide.[6]
在以上的例子中,中心隱喻是“POLITICSISAFOLLER-COASTER”,其余的隱喻“ride,flipping,rolling,shaking,plummeted,landslide”等都是圍繞其中心隱喻的,并且是互相關聯的。
又如:Theprofessortoldmemyargumentwasshaky:asastudentofphysics,youhavetoconstructstrongerfoundationsforyourtheoreticalmodels.Usefactstosupportyourtheory.
上述例子的中心隱喻是“THEORIESAREBUIDINGS”,整個語段都共享了這個概念隱喻的隱喻內涵,使得這個語段具有連貫性。
語篇在表達上的連貫很大程度取決于文章銜接(cohesion)的處理,銜接是一種語篇現象,語篇的銜接主要是依靠照應、替代、省略、連接和詞匯搭配等來實現。隱喻可以使得詞匯的銜接在不同領域內得以實現,再加上語言上的手段如對照、省略等,說話人可以表達經驗和人際方面的語義連貫。
三、結語
隱喻是語言習得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不知不覺地運用隱喻模式來認識和解釋世界。在寫作教學中,隱喻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遣詞、造句、謀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運用能力,因而,培養學生寫作中的隱喻思維必不可少。為了培養學生的隱喻思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第一,要求學生收集概念隱喻及隱喻表達式,并對它們進行歸納、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學生自己的隱喻認知理論,并鼓勵其大膽使用;第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隱喻意識,使學生認識到隱喻性表達的跨文化多樣性,減少在寫作中出現漢式表達方式,從而改善他們的寫作思維;第三,利用隱喻認知規律,不斷開拓創新思維,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隱喻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參考文獻
[1][2][3]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3,26,26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中的概念隱喻
(一)詞匯教學
英語對話的民族思維不僅僅能夠用詞匯體現出來,而詞匯更多的是將民族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滲透到了其中。在認知語言學當中,一詞多義主要是一個詞語存在許多相互之間存在聯系的一種語言現象,也可以理解為人類的認知手段由某一個詞語的基本含義經過逐漸的演變、延伸,轉變成其他意義,也成為人們將認知逐漸的范疇化、概念化的必要結果。而教師僅僅是講解了其表面含義,很少引導并為學生解釋該詞語的隱喻意義,最終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就是死記硬背,最終降低學生學習興趣,就算將單詞背誦下來,也不知其所以然,更容易很快的忘記。
(二)文化教學
語言以最廣泛的社會性存在于社會,充當其載體。而建立在共同的生理機制、認知和類似的心理基礎上的概念隱喻,要闡述的含義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
由此可見,在人類的認知當中,體現出了英漢概念隱喻中的重合現象,但是因為使用語言的雙方畢竟存在文化、體制等方面的不一,所以概念的隱喻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民族特色。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的文化教學中有效的利用概念隱喻,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到根源上的差異,了解到英語語言與漢語在本質上的區別,分析兩種語言不同的本質,進而認識客觀世界與人類經驗。
(三)寫作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