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5 02:20: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課外閱讀指導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007年11月,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第一實驗小學在校內組織了一次教研活動,現擷其“精要”展示給大家,以期給現行“疲軟”的學校教研以一定的啟迪。
設計理念:
當我們把好書送到孩子們面前,我們的工作不是結束,而是剛剛開始。我們要努力讓孩子保持對書籍的持久興趣,最終這種興趣才能轉化為一種習慣。教師要通過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學會讀書的方法,體會到讀書的快樂;讓孩子感受到教師、家長對書籍的熱愛。
教學目標:
1、 交流自己對《城南舊事》的獨特認識。
2、 學習閱讀的基本方法。
3、 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指導學生制定讀書計劃,兩周內閱讀完《城南舊事》。
2、 號召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有能力的寫出同讀經歷。
3、 組織學生作手抄報和讀書摘錄卡。
教學過程:
(一) 走近林海音
師: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展示林海音的照片,大家一起說出她的名字好嗎?
生:林海音
師:那誰愿意來介紹一下她的相關資料?
生: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臺,當時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她的父親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臺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并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
生: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富的。出版了18本書。《城南舊事》是其中很著名的一部。
師:那么,她的這本《城南舊事》是本怎樣的書呢?請同學們拿出我們的讀書摘錄卡。
(二) 交流《城南舊事》的主要內容
師:誰來說說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生1: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癡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 ,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后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后,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后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巡警抓走了這個年輕人,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里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里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后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
生2:(略)
師:(發現學生在總結主要內容的時候,普遍比較嗦,而且,有的孩子抓不住重點。)來,大有翻開這本書的目錄,大家瀏覽一下,目錄中的六個故事之間有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系?
生:沒有。
師: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采取這樣一種方法來概括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出示:合并法。
不過,這種方法雖然具體,但是不夠簡練,那么仔細看,是誰把這六個故事串在了一起?
生:英子。
師:那么,我們就可以找準共同點簡練概括。請大家再試著來概括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生:主要講了小英子和惠安官的秀貞,被趕出家門的藍姨娘,草叢里那個沒有辦法只得做小偷的年輕人,以及奶媽宋媽,身染重病,過早去世的父親之間的故事。隨著這些人的離去,英子也漸漸長大和童年告別。
師:如果一本書的每個故事之間聯系緊密,彼此有因果關系,那么我們該怎么概括它的主要內容?(引出概括主要內容的另一種方法――要素串連法)
(三)交流對精彩句段的感悟
師:讀一本書,僅了解主要內容還遠遠不夠,還要了解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本書,那么,林海音為什么要寫這本《城南舊事》?
(指學生說說。)
師:咱們聽聽林海音自己怎么說的,想想你聽出些什么?播放《城南舊事》電影開篇作者的一段自白。
師:你聽出了什么?
生:淡淡的憂傷。
生:她對童年的懷念。
師:聲音是能傳達自己的情感的,那么我們也來學著用聲音表達自己對文字的感悟,請大家準備幾分鐘。要求每朗讀完自己喜歡的句段,用幾句話說說自己的感悟。
(學生朗讀,教師根據學生的感悟,引導學生注意該采用什么方法去體會。_
教師總結:在欣賞精彩句段的時候,不僅要抓住修辭和重點詞語,還要注意把心放進文中捕捉作者的感受。
(四)交流對書中人物的看法
師:這本書中不僅有精彩的句段,還有一個個特點鮮明的人物。誰來說說這本書中都有哪些主要人物?誰來評點一下?
學生主要點評了宋媽、英子、秀貞、爸爸。
當點評到草叢里的年輕人時,出現爭議。
生1:我和英子一樣分不清他到底是個好人還是壞人。
生2:他是為了母親和弟弟才去做小偷的,他是善良的,我覺得他不是壞人。
師:那我們聽聽在座的家長的評點吧!指幾個家長做點評。
教師總結: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們很難用好和壞判斷一個人。草叢里的年輕人是一個本性善良,但是做了錯事的人。以后在點評人物的時候注意抓住他性格、身份的特點,仔細從他做的事情里了解他的品行、精神。
(五)唱《送別》,話送別
師:這本書后來被拍成了電影,咱們一起唱一下這首歌。(播放音樂)
師:歌唱完了,那你們知道為什么以《送別》為主題曲嗎?
生:因為每個故事英子都會和一些人告別。
師:文中有幾個送別的場面?
生:5個。
師:出示句子:
英子送別了___________,送別了___________,送別了___________,送別了___________,送別了___________。
生:英子送別了秀貞和妞兒,送別了藍姨娘,送別了草叢里的年輕人,送別了宋媽,送別了爸爸。
師: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所有的內容,出示句子:英子送別了___________。
生:英子送別了童年。
師總結:讀書的時候,如果發現類似的描寫,或者對比鮮明的句段,要注意進行比較, 老師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注意到了這些類似的送別場面,我就進行了比較閱讀,這是老師做的讀書筆記。
出示:《城南舊事》中幾個送別場面的比較
(六)教師總結(略)
教后反思:
因為沉醉于《城南舊事》中那淡淡的憂傷和沉沉的相思,我喜歡這本書,更希望引領孩子們能走進書中,品味英子別樣的童年生活。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進行了手抄報、讀書摘錄卡的評選,目的是激發孩子們閱讀的興趣。為了讓更多的孩子會讀書、愛讀書, 讓更多家長意識到親子閱讀的意義,我邀請了家長參與到這節課外閱讀課中來。
通過這節課外閱讀課,我主要想給每個孩子提供一個交流展示的平臺,讓他們相互啟發,同時感受到老師、家長對書籍的熱愛,對他們讀書的關注。在整個交流中,我注意到了讀書方法的指導與滲透: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品評句段的方法,點評人物注意從哪些角度入手等等。最后,以教師的閱讀表作為例子,引導他們閱讀時注意比較。
這段時間,我讀了芮瓊老師的《初探課外閱讀指導課型與教學策略》,受益匪淺。在細細品讀后,不由自主地打開了新版的《語文課程標準》,結合芮老師的文章,似乎一瞬間能夠領悟些許。“以人為本”始終在我腦海中浮現,無論是閱讀推薦課的基本策略,還是課外閱讀交流課的基本策略,甚至是圖畫書的閱讀指導基本策略,芮老師始終以“樂”貫穿,而芮老師的“樂”又非“從頭至尾設計大量無聊的噱頭博得孩子一笑”,而是“來自于我們閱讀的方式和內容使我們思考與感受”;芮老師認為“閱讀的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兒童的精神成長,為兒童的生活服務”,始終都以兒童的感受為先,以兒童為主。對此,我也有幾點拙見想表達。
一、“淑女”風范給學生廣闊空間
芮老師主張:“在課外閱讀交流課中,給學生最大的自主表達空間是最重要的教學設計策略,應該盡量減少以教師的所謂正確、全面、深刻理解來替代、淹沒學生閱讀的真實回應過程,剝奪學生閱讀的樂趣。”實際上也是很多老師包括我在內常常忽略的。我們的出發點都是想為兒童提供更為豐富的“精神食糧”,殊不知,有些“糧食”是否能為兒童所消化?為此,我們在課堂上“上躥下跳”,不辭勞苦,盡可能多地將我們的問題,我們認為的好詞好句等拋給學生。
其實芮老師的觀點就是讓我們變“淑女”,少言少語,正如芮老師提到的徐紅飛老師指導學生交流《水滸傳》的課例一樣,老師靜下來,讓學生動起來,真正做到給學生讓“時間”,讓“話題”,讓我們的“淑女”風范給學生足夠的廣闊空間。
二、“孩子”心態與學生共品經典
芮老師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閱讀的表達方式:“讀后感的交流”“合作擂臺”“辯論”“演講”“合作閱讀卡”“戲劇表演”“故事會”“實驗、考察”“小報制作”等。其實是告訴我們“走近”兒童,“了解”兒童,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引導兒童閱讀。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記得童年時期閱讀過的某本讀物,它就標志著我們童年時期最最純真的想法,而我們總是用成人的眼光去束縛、去批判孩子們的純真世界。芮老師介紹的幾種閱讀的表達方式正是從兒童的角度,用“孩子”心態,用兒童最喜愛的游藝形式,促使孩子閱讀,“使更多學生從中獲得閱讀自信力、成功感,從而獲得閱讀樂趣”。而“教師指導全班學生所進行的共同閱讀,應與兒童純粹地自主閱讀、與親子閱讀有所不同。”則是需要老師與孩子們共同閱讀,在學生出問題后才能適時點撥;才能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欣賞獲得新的發現,產生再次閱讀的興趣;才能關注學生的讀書策略的使用,注意提高學生的閱讀判斷與思辨能力;才能培養兒童積極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課外閱讀指導課中真正成為“孩子王”,用孩子的心態與學生共同閱讀、共同品味,才能“融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潤物無聲”。
三、“睿智”抉擇為學生保駕護航
一、鏈接課堂評一評
很多老師在給學生推薦課外讀物以后,基本上不對學生的閱讀過程進行監控,也不對閱讀效果進行必要的考查。因此,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比較認真,有的學生相對馬虎。這樣一來,其中部分學生不能達到預設的閱讀效果。教師也難以知道孩子真實的課外閱讀狀態。但是,學生對課外閱讀過的書,一般情況下。僅僅是停留在對故事情節的簡單了解中,對課外書中的知識僅僅“理解”,對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寫作特色等方面,缺乏應有的理性思考,而這些則是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度對話的重要標尺。因此,將課外閱讀鏈接到課內閱讀,以情節提問、人物點評等練習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并且進行關聯性的評價,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我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時候,提前一段時間,給學生推薦《水滸傳》的閱讀。對《水滸傳》中的故事情節以及人物的特點,有個初步的了解。在學習《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的時候,向學生提問:你了解林沖嗎?文中有個詞語“發配”,什么意思?《水滸傳》林沖為什么被發配到滄州?你認為林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學完了課文的時候,可以問問學生:還有很多的人物沒有在這篇課文中出現,你怎么評價他們?這樣一來,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的效果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夠做到評而有據。
二、鏈接個性評一評
與課內閱讀一樣,很多老師在給學生布置課外閱讀任務的時候,總是參照“齊步走”的標準,為每一個學生提出的要求總是整齊劃一,全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學習任務的整齊劃一的同時,教師往往將對學生課外閱讀過程和效果的評價,置于同一個標尺之下。這樣一來,優秀的學生就會覺得完成老師的課外閱讀任務非常輕松,在他們的心中,只要完成老師的閱讀任務就可以了,而對于一些學生,不管老師怎么布置,不管提出多么低的閱讀要求,他們依然不想完成,依舊是一有機會不讀,就覺得非常快樂。
筆者以為,學生的個體差異必須得到教師充分關注,并且得到足夠的重視。只有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別,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需求,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才能不斷提高,知識和能力的發展速度才會更快。學生之所以有不一樣的表現,緣于教師并沒有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實行個性評價。教師在評價全班課外閱讀的時候,關注整體固然重要,但是更要充分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需要根據學生不一樣的閱讀速度,不一樣的閱讀興趣,不一樣的閱讀效果,從知識、能力和語感這幾個不同的維度,制定出個性化的分層指標。這樣一來,閱讀能力相對滯后的學生在課外讀物面前不會望而卻步。而閱讀水平高的學生,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以分層的彈性評價促使每一個學生收獲更好的課外閱讀生成。
三、鏈接發展評一評
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起步時期,如一株株剛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識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壯成長。而這“甘露”的獲得,除了靠老師課堂上有限的傳授外,更需要學生依靠課外閱讀去采集。
國家《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階段閱讀總量應不少于150萬字。要讓學生有大量的積累,必須讓其廣泛地閱讀,不能只滿足于課內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閱讀內容。而要讓學生在課外能廣泛地閱讀,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的指導,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引導其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的習慣,使課外閱讀成為學生內在的需求,成為兒童生活中的一種人生體驗,成為他們的一種新的自覺的生活方式。
一、重視興趣,事半功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產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心智,主動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過程中,漸漸培養學習的持久性,提高自學能力。特別是對于那些初學閱讀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成功地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使他們在頭腦中將閱讀與樂趣相聯系。那么如何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呢?首先,指導學生選擇符合自己“口味”的書籍。讓他們帶著興趣去讀,在讀書中得到快樂。如:低年級學生大多數喜歡帶圖片的書籍,教師可推薦一些注音讀物,閱讀指導上突出“直觀、趣味、具體”;中年級學生大多喜歡歷史故事等讀物,在閱讀指導上突出“巧安排、勤指導、促提高”的特點。其次,在讀之前,還可以設計一些問題,進行有獎答題,來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如:學生讀了《十萬個為什么》后,開展一次讀書競答題,不僅激發了興趣,而且使學生讀有收獲。
二、把握契機,適時推薦
當學生興趣滿滿地到處找書讀的時候,我們老師該做什么呢?我想,應該是做好學生的讀物推薦員吧!大家知道,課堂是學習語文的主陣地,課堂閱讀是課外閱讀的基礎,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擴展,要由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豐富課內。既然是這樣我們為什么不把握好時機,向學生推薦閱讀效果更佳的書呢?例如: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就可指導學生讀《安徒生童話》,學了《王獻之練字》就可指導學生看《中國古代勤學故事》叢書,教了《驚弓之鳥》,就推薦《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教了《少年閏土》,就推薦魯迅《故鄉》。。從課內精讀學到的知識在課外閱讀活動中得到復習、補充,加深認識和實際運用;課外閱讀活動中培養起來的自學能力和獲得的廣泛知識,又為搞好課堂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實踐證明,把課堂教學同課外閱讀活動結合起來,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有效方法。
三、多樣課型,指導方法
在實踐中我們一般可以采用以下課堂類型:
(1)讀物推薦課。主要是向學生介紹課外讀物,供學生選擇。可以有書刊的推薦、篇目的推薦和內容的介紹;可以教師推薦和學生推薦相結合、統一推薦和分散推薦相結合。
(2)讀書方法指導課。引導學生合理使用工具書;講授精讀、泛讀、瀏覽、速讀等四種常用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評價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聯想、想象能力等;教給學生運用“意群注視法”,提高閱讀速度;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等。
(3)讀后敘述課。組織學生復述自己讀過的書籍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內容,以加深對所讀內容的理解,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敘述前提出要求,敘述后做好評定。
(4)交流評論課。這是教師指導課外閱讀的重要環節,也是兵教兵、兵學兵的重要環節。可組織學生交流課外閱讀的收獲或體會;也可組織學生對所讀書刊的內容進行專題評論或綜合評論。
(5)讀書筆記輔導課。主要向學生介紹摘抄型、提綱型、感想型、評價型等四種讀書筆記的寫法。
四、保證時間,合理利用
古人云:“文貴自得,書忌耳傳。”只有利用一定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才有助于閱讀能力的培養和閱讀習慣的養成,在增長知識、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也享受到無盡的樂趣和快樂。著名文學詩人郁達夫年青時每天在閱覽室就要看五個小時以上的書,為他在以后的文學創作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固定課外閱讀的時間,是保證課外閱讀質量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凡是課外閱讀開展得比較出色的學校都把課外閱讀列入課表,還有的小學將早自習、晚自習以及中午休息時間讓學生自由閱讀課外書。這樣,學生有了能夠播種的“田地”,我們還擔心沒有收獲嗎?
五、開展活動,玩中受益
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希求讀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獲明顯,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認可與贊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可開展一些讀書心得交流會、朗誦比賽、講故事、猜謎語、讀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讓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如果能讓低年級學生參加高年級的這些讀書活動,不光使低所級學生感受到閱讀中能學到很多知識,增加生活樂趣,而且高段學生也完全起到了“標兵”作用。比如:我給六年級學生開展了一次“讀一本好書”講故事比賽,并且讓三年級小朋友來觀看比賽,參賽同學講得滔滔不絕,觀眾聽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閱讀興趣。展開講故事比賽、演講、童話劇表演、知識競賽、古詩擂臺賽、讀書報告會、讀書筆記展評、讀書手抄報展覽、讀書心得交流、讀書征文、編選班刊等活動的開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閱讀的熱情,使他們課外閱讀的興趣日益濃厚。讓孩子們玩的有滋有味且有意義。
此外朗誦會、故事會、文藝演出之類的大型活動,在一個學期中是不可能搞得很多的,因此,可以把精力主要放在指導學生開展經常性的課外閱讀活動上。教育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指導他們認真閱讀《少年報》,學著閱讀《人民日報》、《教師報》,并組織他們出墻報,在黑板報上刊出“時事新聞”專欄。
六、利用資源 開拓視野
學校圖書館是知識的寶庫,是知識創新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大源泉。如果把知識寶庫、知識源泉封閉起來,不能同現有的知識聯系,不能為人所用,那知識是沒有價值的。,所以,我們老師要做鑰匙,打開寶庫的鑰匙,讓學生滿懷著興趣和好奇心走進知識的寶庫。讓學生做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讓他們在書的海洋中尋找到在課堂中所學不到的知識。由此可見,圖書館借閱流通、圖書閱覽都能給學生開闊視野、拓寬思路,互相受到啟發并獲得提高。
《新語文讀本》是由錢理群、王尚文、曹文軒等主編,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語文讀本。該書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選文眼光和閱讀方式,旨在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的基本能力,開拓精神自由空間,促進學生個體生命的健全發展。該書一出版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逐漸成為學生課外讀物中的知名品牌,被譽為“第一語文讀本”。《新語文讀本》是我市小學生課外閱讀必讀書目。課外讀物浩如煙海,與其東一榔頭西一棒,不如抓住一本,以點帶面,為學生打開課外閱讀的路徑。下面就以《新語文讀本》為例,談談自己課外閱讀指導的策略。
一、激發閱讀興趣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當學生有了閱讀興趣,從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主動需要。當學生把課外閱讀當成自己的興趣愛好看待,那么它不再成為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情趣。興趣的培養是多方面的。開學初,我班會利用早讀課、晨會課、班會課、閱讀指導課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把“日”加一筆看誰變化出的漢字最多,學生稍動腦即可寫出不少:“舊、旦、電、申、甲、由、田……”一筆不多,一筆不少,筆畫名稱也完全相同的字有哪些?如“已、己、巳”,“天、夫”,“土、士”,“日、曰”,“未,末”……也可以是猜謎語,對對子,巧用標點,成語接龍,講故事,大部分內容出自《新語文讀本》,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制訂閱讀計劃
計劃要切實可行,循序漸進,但不一定按《新語文讀本》的編排順序,往往跟教材有機結合,作為課內閱讀的一個有效補充。要有計劃,有檢查,最好有日計劃,周計劃,月計劃,學期計劃甚至學年計劃,要日日查,日日清。
三、培養預習習慣
多年來,我一直要求學生預習,根據文章的長短,體裁,難易,及時調整預習要求。一般文章的要求是:1.遇到不會的字詞查字典,過字詞關;2.遇到讀不懂的句子用“”劃出來,句前加“?”,再反復獨立思考;3.能抓住主要內容,并復述;4.把你認為精彩的字詞句摘抄出來;5.把你認為寫得不夠準確的字詞句劃出來,換上你的字詞句。課外閱讀更應該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力性。絕對不搞標準答案,以獨立思考,富有個性的創造性閱讀來吸引學生,保持閱讀的熱情,讓學生真正享受到閱讀的快樂,并一直堅持下去。預習時產生的困惑,在閱讀課上專門安排一塊讓學生分組討論,或由老師集體答疑,更注重培養學生挑戰作者、挑戰教材、挑戰權威的精神,而不是死讀書,讀死書,搞一言堂,孩子們可以自由閱讀,創造性閱讀,不斷地讓他們體驗到閱讀的樂趣,為長久有效的閱讀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四、重視方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文的閱讀方法很多,主要有精讀、略讀、瀏覽等,這些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過程中也不是完全割裂分開使用的,在閱讀中要有機會結合。注重指導。
五、強化積累運用
積累是批間接知識與直接經驗的積累。并非簡單的多讀多背,而要努力提高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小學畢業生要記住3000個漢字,其中2500個會寫,記住常用詞匯,句式,精彩的段落,篇章,還包括積累觀念和形象。積累要講科學,重方法,以兒童心理特征為依據,以教材特點為依據,反對死記硬背。對小學生而言形象和語言的積累更為重要。鮮明的形象、真摯的情感、豐富的語言是語文能力的基礎,也是文化底蘊的養料,人格形成的萌芽。積累的形式多樣,可以是摘抄,可以是背誦,可以是表演,也可以是運用。目的是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情感得到熏陶,思想也得到開拓。
六、巧妙安排時間
《新語文讀本》的閱讀收效甚微,很大程度與學生不會靈活充分利用時間有關。我的做法是:星期一雷打不動公布本周閱讀計劃,讓學生心中有數,科學合理地安排好時間,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為了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學生往往見縫插針,臨時抱佛腳的現象幾乎不存在。大部分學生能在周四完成一周的閱讀計劃。對這種珍惜時間的孩子,我不僅在班上大假贊揚,還會打電話告知家長,或寫進成長記錄里,搞得十分隆重,激勵效果相當好。
七、落實階段檢查
可以教師查、小助手查、同學互查、也可自查。形式不拘,但又巧妙。教師查,往往文章較難,讓小助手查的文章較淺顯,互查、自查的文章閱讀幾乎無障礙。如遇文章很難的,就抽好、中、一般的部分學生批閱,目的是了解他們閱讀中存在的問題,為集體輔導做準備。檢查時間為早讀課,午休課,課間活動等,對提前完成的學生待遇特殊可隨時改。
八、定期成果展示
課外閱讀對提高小學生語文水平和獲取生活知識經驗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開卷必有益,這個“益”不僅僅是指課外閱讀可以擴大學生們的知識面,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是互相促進的,書讀的越多,懂得知識就越多,就越能促進課內閱讀,使學習越來越輕松;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層面上。有人說“如果擁有快樂、飽滿的童年,就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一個安全的精神基礎,無疑相當于買了一份終生精神保險。”“人的生命底色是在童年時代鋪就的。”這些,都說明了童年時代的重要性。要奠定這個安全的精神基礎,擁有這份終生精神保險,一個重要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我想,課外閱讀在精神層面對同學們的影響要遠遠大于對知識的掌握。
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呢?本文作了一些探討。
一、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良好的讀書環境能夠激發師生的讀書欲望。把班級布置成一個小型圖書室,開展了“自給自足”式的補充圖書方式,進一步規范了圖書角的建設,學生的課外書籍實現資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墻壁展出名人名言、經典詩文。如:“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每一面墻壁,都浸潤著文化氣息,飄溢著濃濃書香。我們學校早已把課外閱讀列入課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節課外閱讀課,它已成為綜合活動的主要課程。
二、傳授讀書方法,讓學生會閱讀
1.在閱讀中積淀閱讀方法
我們應當教會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發展多種思維,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以下介紹四種閱讀方法:
⑴選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
⑵精讀法。所謂精讀法,是對于一本書中的重點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⑶速讀法。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慨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
⑷摘錄批注法。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做到讀與思共,思與讀隨。
2.在活動中礪煉閱讀品質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地夕就能養成的,如果不及時檢查督促,容易自流。為了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展開各類讀書活動,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薦家”“我是小小評論家”“我是小小創作家”“我是小小編輯”……,還可以是讀書經驗交流會,與作家面對面等,這樣一系列的活動開展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在活動中礪煉閱讀品質,提升閱讀品位,從而進入閱讀的良性循環。
3.在評價中培養閱讀情感
閱讀到一定的程度,學生也會在日記中有所表達。因此,鼓勵學生在習作中運用積累的語言特別重要。對學生作文中的好詞好句,教師在修改文章時,用紅筆標出并加以好的評價,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慢慢體會到正確應用積累語言的方法。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在課外語言實踐中運用語言、評價同學的語言。在辯論會上,在小記者會上,在演講會上,對學生在表達時應用的好詞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級制度中,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交流所積累的語言,積極進行展評,從而給學生一個舞臺,讓積累騰飛。
三、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是為了將來不用教”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教師理所當然要強化學生自主閱讀意識,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具體做法如下:
教會學生做文摘卡片。讓學生置備卡片盒,避免散亂,每張卡片應適當留有空白,以備補充資料。教會學生不僅會做文摘卡片,而且還要求學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樣及時地不斷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隨時摘錄下來,指導學生到知識的海洋中去尋寶。
創造口頭交流信息機會,進一步加強指導怎樣選擇、積累有益信息,讓他們在交流中獲取更多信息。
“不動筆墨不讀書”。鼓勵學生多讀書勤動筆,既可以在書上做眉批,劃線打重點號,也可以邊讀邊思考,閱讀后用讀后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體會、見解,督促他們做到勤動筆多看書,及時寫自己的感受,促進理解消化,提高表達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內動力”。在習活動中,興趣起著定向和動力的雙重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培養生興趣,比習本身更為重要。而大量閱讀所培養的閱讀興趣,則可遷移為習興趣。世界上的一些偉人、名人及對人類有較大貢獻的者等,無不是從童年大量閱讀引起的閱讀興趣,遷移為強烈的習興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為了貫徹落實《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小生課外閱讀總量,語文教師應重視激發生的閱讀興趣,使課外閱讀的內容安排、組織形式等盡可能地滿足于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生樂讀、愛讀,使閱讀成為生生活中的一種樂趣。
根據小生愛看電視的特點,鼓勵他們看動畫故事、兒童節目,并利用早讀、語文活動課讓生聽故事錄音,經常讓生上臺講故事。生動的語言、曲折的情節、聲情并茂的誦讀都會對生產生強烈的感染力。要告訴生,這些故事書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書,書中的故事無窮無盡。生便會開始自覺地閱讀一本本課外讀物,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不同的閱讀方式也是使生對閱讀感興趣的關鍵之一。在組織課外閱讀活動時,教師不僅可用指名讀、互讀、分角色讀等多種讀的形式,還可采用游戲、表演等方式,以幫助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認識水平,從而增強閱讀的興趣。
二、重視指導,培養生的閱讀能力
生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離不開科的閱讀方法。加強課外閱讀指導,不是單純地做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它涉及語文教的全面改革,必須轉變閱讀教的指導思想,優化閱讀教的過程,改革閱讀教的方法。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教之以漁。要使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就要給生一把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因此,在激發生閱讀興趣的基礎上改革閱讀教,教給生閱讀的方法,是提高課外閱讀效果的前提和關鍵。因此,我們要利用課堂,把閱讀方法的指導寓于課堂教之中,指導生掌握科的讀書方法,如:精讀法、略讀法、瀏覽法、做讀書筆記、寫讀后感等。這樣生能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課內到的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中加以實踐應用,促進知識和能力的遷移,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三、注重養成,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1.培養生“讀思結合”的習慣
多讀勤思才能有所收獲。在閱讀教過程中,應注意培養生邊讀邊思的習慣,主要是啟發引導生在閱讀中善于抓重點,深入鉆研,獨立思考,達到弄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會寫作技巧。這種閱讀習慣的培養一般在課內閱讀教中進行。
2.培養生“讀說結合”“讀議結合”的習慣
在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中,生看了許多書報,習了豐富多彩的知識。為了防止生走馬觀花、不求甚解,使生有所得,有目的地舉辦故事會、讀書報告會、知識競賽、向家人匯報收獲等活動,讓生把所看的內容,通過歸納總結,提取精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同時,開展“讀書評書”“好書推薦”等活動,讓生議一議、評一評所讀之書籍的優劣,從而達到互薦好書、評議中提高欣賞水平的目的。
3.培養生“讀寫結合”的習慣
在指導閱讀過程中,培養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要求生在讀書時,可邊讀邊畫,把書中的錦句佳詞、精彩片斷摘錄下來,以便重點習,還可以在一旁寫上自己的體會和認識。為了讓生積累寫作材料,提高生的理解、鑒賞能力,要求生大量寫讀書筆記,做到每讀必寫。讀書筆記的寫作應從生實際出發,循序漸進,由易到難。二、三年級以摘抄型為主,可寫簡單的讀后感;四年級以提綱型和感想型為主,可旁及其它;五、六年級以感想型為主,鼓勵創造型寫作兼顧其它,從而促進生的有效閱讀。另外,還應指導生辦好手抄報,增加生讀寫結合的機會,激發生的閱讀興趣,提高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81-02
閱讀能力的培養固然以課內閱讀為主,但光靠課內學習往往滿足不了學生對知識的需求。而課外閱讀恰恰能彌補課內閱讀的不足,它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有利于養成學生獨立讀書的良好習慣,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因此,我們除了抓好課內閱讀指導外,還要重視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下面就如何加強課外閱讀指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談幾點做法。
一、激發興趣,使之樂讀
布魯納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乃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因此,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讓他們在起步階段就樂于讀書,養成愛讀書的良好習慣。為在學生中形成讀書熱潮,我根據學生年齡小、好奇性強的特點,通過各種形式、各種活動,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讓他們體驗讀書的快樂,形成自覺讀書的氛圍。
1.選講益智、有趣的故事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中外有許多益智、有趣的故事都符合少年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因此,我常利用班隊活動課或課余時間給學生講一些小故事,當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時,我便順勢引導他們自己去看、自己去讀;再組織學生開展故事會,比一比,看誰讀得多、講得好。這樣一來,學生都樂于去讀這一類課外書。
2.樹立榜樣,激發興趣
榜樣能讓學生產生奮發向上的心理,并能讓學生比較自己的行為,從而達到“取長補短”的作用。因此,我向學生介紹、、老舍等名人熱愛讀書的事例,使學生以他們的行為為楷模,時時督促自己。在寫話訓練時,我還讓寫作水平較好和寫作進步較大的學生談談自己課外閱讀的收獲及取得的效果,借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3.開展課外閱讀交流會
給學生提供課外閱讀情況交流、討論的機會,更能讓學生感受到看書的益處。為此,每隔一周,我便為學生開展一次課外閱讀交流會,讓學生在會上互相交流、暢所欲言,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多看書的種種益處。久而久之,連一些平常不愛讀書、不愿讀書的學生也漸漸養成了樂于讀書的習慣。
二、教給方法,使之會讀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延伸,掌握好方法對語文教學有莫大的幫助,而且能讓學生獲益匪淺。因此,教師要多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讓學生會讀。
1.精讀與略讀
在語文教學中,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從應用的角度看,略讀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學生在課外閱讀時,要引導他們有重點地選擇一些與學習密切相關或自己最感興趣的章節進行精讀,邊讀邊想,并在文章緊要處,感觸最深的地方進行圈點勾劃,細細品味。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只有根據自己閱讀的需要,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久而久之,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2.寫讀書日記
許多學生看書都是囫圇吞棗,只注重一些情節內容,收效甚微。因此,我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明確要求學生把所看到的精彩優美的詞、句、片斷分類摘錄下來。如分好哪些是寫景的,哪些是描寫人物神態、動作的等,并恰當地用于平時的寫話中。此外,還要求學生每看完一本書都要寫下讀后感,那怕是三、五句話,定期進行檢查、評定,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如我班的“書謎”小雪、小浩宇、小重陽三位同學,不但把從課外書上看到的好詞句、片斷摘抄后裝訂成本,還通過日記的形式把書上學到的知識,從中懂得的道理記錄下來。我把這三位同學的學習方法向全班推廣,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在他們的影響下,同學們不但學會了一些課外閱讀的方法,寫話水平也日見提高。
三、推薦好書,使之多讀
當小學生閱讀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以后,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有選擇地向學生推薦有益身心健康、有思想教育作用、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書籍,讓他們多讀多看,掌握更多知識,獲得更多信息。
如學習了《自立》這一單元后,我引導學生去讀《獅子王》;學習了《勇敢》這一單元后,我引導學生去讀《葫蘆娃》,還推薦了時期的英雄故事《小兵張嘎》;學習了開放單元《書的世界》后,我引導學生去讀《海洋深處的秘密》《海底兩萬里》《十萬個為什么》《藍貓淘氣三千問》,甚至還推薦了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既便書里有許多字他們還不認識,但他們都能用學過的識字方法去查,去猜、去問。這樣,既鞏固了學過的生字,擴大了識字量,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學到了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達到了鞏固課本知識的效果。
除了向學生推薦好書,還結合課文經常讓他們通過電腦和工具書親自動手查閱一些有關課文的資料。比如,學習了《水和風》《好奇》這兩個單元后,我就讓學生查閱有關水的資料和科學家善于觀察、勤于鉆研的故事;還開展了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演講比賽、知識競賽、故事會等,引導、激勵學生多看書、看好書。國慶節,學校舉行了《愛我中華》演講比賽,我班的李雪以豐富的語言、生動具體的事例演講,一舉奪冠。同學們為她祝賀,并向她取經,小李雪深有感觸地告訴大家:“這都是多讀課外書的收獲啊!”
四、展示書本,使之再創作
為及時總結讀書活動的成果,我鼓勵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創造性活動,展示他們的讀書成果。如根據學生智力的差異、特長的不同,進行繪畫、文藝創作演出和電腦制作等展示活動,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雙手、自己的大腦來展示他們從書本上看到的人和事以及他們從讀書中學到的知識。
課外閱讀的指導,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但學生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培養。因此,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我還要努力探索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能力,最終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
優良的閱讀習慣包括:經常閱讀書報,摘錄、制作卡片,寫讀書筆記,多問與獨立閱讀有機結合等。有人曾說,“游手好閑的讀書,等于游手好閑”。如果泛泛而讀,“一日觀盡長安花”,閱讀就鮮有收獲。閱讀時不只是要用眼睛看,更要動腦、動手。“學而不思則罔”,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由于一般人不能達到“固有所覽輒省記”的程度,因而必須一筆在手,或圈點,或批注,或摘錄,或抒寫感悟。這種習慣的培養,并非一時一刻就能完成,教師要勤于指點。筆者平時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在日常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反復灌輸,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做到人人筆不離手,“相時而動”。第二,勤向學生傳導現代的創新型閱讀理念,如“創造性閱讀”“閱讀中的多層面追求”“閱讀主體與客體的對話”等,以激發學生的感悟能力,讓學生體會探究過程的快樂。第三,舉行形式多樣的活動,多角度檢驗學生的閱讀情況。活動一般安排在課前三至五分鐘進行,另外在每個學月還安排一節綜合課。主要形式有“美文朗誦比賽”“我與 (某位作家、名人)對話”“課外閱讀知識競賽”“時文導讀”“名作推介”等。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交流,從中反饋出存在的問題,并利用各種機會進行課外閱讀的強化指導。第四,設立閱讀小組、圖書角,讓學生學會合作閱讀,展開討論,實現閱讀“資源”共享,同時學會剪貼摘抄,做好讀書筆記。
二、把“因材施教”作為課外閱讀的指導方向
古人曰:開卷有益。但農村的中學生因受到年齡特點和家庭教育背景的影響,其好奇心重,容易受到市面上一些充滿暴力、神怪漫畫等不健康的“口袋書”之類的閱讀物所吸引而深陷其中,既浪費時間又無益于身心的健康發展。對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差異,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給予課外書選擇上的指導,使其能有序有理地讀書。“新課標”推薦的書目以文學名著為主,教師可再根據學生不同愛好及水平進行閱讀指導,指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發育階段,是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可讓學生閱讀有關修身、治家、齊國方面的書籍,進行文學熏陶。結合教材的編排,我們可以推薦其閱讀《魯濱遜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人傳》《愛的教育》等。他們又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可以讓他們閱讀《福爾摩斯探案集》《哈利波特》或《讀者文摘》中的一些時文,有的還可以推薦有關時政、信息、科技、環境問題等類的文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興趣,鼓勵“積極興趣”,糾正“消極興趣”。“你最好選些能震撼你心弦的高貴作品來讀,這種作品對于你心靈的激蕩,才有真正的好處”(亞瑟?李《高貴的作品激蕩心靈》)。有的學生喜歡閱讀文學作品,有的喜歡科技讀物,學生往往從喜歡閱讀的讀物中,種下某種興趣的種子,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某種閱讀興趣也可能隨著發展成就他終身的事業。
目前學生的課外閱讀還存在很多問題,要想使學生的課外閱讀收到實效,我認為,語文教師要像對待課堂教學一樣,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介入學生課外閱讀的各個環節,用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來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
一、配合教材,推薦書目
新課標中介紹了一些經典篇目,給教師留下了推薦的空間。葉圣陶先生認為:“課外閱讀的鼓勵和指導必須配合著教材隨時進行。”因此,為了提高課外閱讀的效果,應根據課堂教學的進度,適時向學生推薦有關的書目,以解決“讀什么”的問題。學期或年度書目的推薦,一定要根據課外閱讀計劃,配合教材的學習,認真審慎地選取高品位、高質量的讀物,并列一個系統的清單,不能僅局限于與課文關系密切的內容,僅局限于書籍、報刊,應注意“雜一點”,廣播、影視作品等不妨也列入一些,以利于學生全面提高,尤其應引導和鼓勵學生多閱讀一些科普讀物。
二、指導閱讀
1.加強引導。初中生興趣廣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強,分辨能力較差,在課外閱讀上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湎于武俠、言情小說,或迷戀于情節離奇的卡通讀物。因此,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閱讀心理,引導學生多選擇一些健康有益、貼近學生生活的讀物來讀。同時,對文學作品感興趣的學生要給予表揚鼓勵,促使其他同學產生向往之心,從而營造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
2.激發閱讀興趣。除了讓學生參與選書,一開始就調動起他們的閱讀積極性外,還可以給學生介紹古今中外名人熱愛讀書的故事,樹立起榜樣,讓學生認識到讀書對于成才的重要性;介紹身邊一些學業有成的人的讀書事跡,用活生生的實例對學生進行引導;在課文教學之余,引導學生擴展開去,閱讀有關的書籍資料,借優秀影視劇對學生產生的強烈震撼與感染,引導學生去閱讀相關的名著或類似的名家名篇。其實,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有很多,老師可以在教學中、在師生交流中抓住契機,因勢利導,調動起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
3.進行方法指導。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效果,瀏覽、精讀、略讀、讀書筆記的指導都必須從實際出發,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切實解決“怎么讀”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而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方法的指導既可結合課堂教學進行,也可開設專題閱讀方法指導課。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閱讀方法指導,使他們學會在課外自己閱讀,如瀏覽法、泛讀法、略讀法、精讀法及慢讀與速讀等方法;教學生學會摘抄、剪裁、編寫讀書卡、編寫閱讀提綱等方法;指導學生去寫讀書筆記來積累知識,讓他們把零碎的知識集中起來,劃歸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
4.明確目標任務。將閱讀量的目標任務分解到每個學年,每個學期,甚至是每一周中,讓學生逐步達到規定的要求。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對絕大多數中小學生來講,閱讀活動主要表現為興趣化的閱讀,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讀物可能閱讀的積極性很高,而對一些雖然有意義、有價值但不感興趣的讀物卻不愿顧及。實際上,僅靠興趣來維持的閱讀是不長久的,而新課程標準以及教師推薦的讀物,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感興趣的,課程標準規定的閱讀量,學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難以完成的。立足于學生實際,把目標任務分解、明確,有利于培養學生閱讀的自覺性、自制性,完成興趣閱讀向意志閱讀的躍遷,保證閱讀任務的順利完成。如配套的《補充閱讀》,我布置每周五篇閱讀任務,從前往后閱讀,效果就不錯。
5.做好時間分配。閱讀是需要時間的,課外閱讀的主要時間在課余、假期,但把所有的閱讀任務都放到課外去并不合適(課外閱讀并非單指課余閱讀,還有課本外閱讀的含義)。自習課上學生進行默讀,早讀時用10-15分鐘時間朗讀,這都是應該得到允許的。下面提到的閱讀活動,也適宜在課內進行。總而言之,在完成教材任務的前提下,在課內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是無可非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