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3: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課程群建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0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當前的大學畢業生存在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的情況,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化工設計課程目標是將化工過程從設想變成現實,以化學反應過程為設計核心,以成功生產具有經濟效益的產品為最終目標,該課程是培養化工創新人才重要的課程之一[1]。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完成設備設計及選型,對工廠或車間進行平立面布置,進行自控設計和安全環保分析,進行工程經濟計算等,需要很多專業理論與之配合。然而,由于各門專業課程存在教學內容孤立割裂或重復雷同的弊端,致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化工設計課程群以化工專業核心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為導向,發揮課程的綜合效應,調動骨干教師的積極性,促進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其建設和完善具有非常迫切的需求。
1理論知識構建—有機結合化工專業課內容
在才培養方案中構建了通識教育平臺、專識教育平臺、CDIO(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作Operate)工程教育平臺體系,建立了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基礎課、方向課、選修課)課程模塊,在專業課程模塊中設置了企業嵌入課程和化工職業選修課(化工總控工理論與實踐、煤制氣工理論與實踐),搭建職業教育平臺,將職業技能培養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形成專業素養與職業技能一體化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教學中強調工程實踐性,建設化工課程群,進行教學團隊、課程大綱、課程內容、課程質量標準及評價體系等理論課程教學資源建設;建設特色專業教材,提升理論知識綜合水平。
2工程應用技能提升—化工軟件的學習和應用
計算機技術在化工設計中已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工具,貫穿于物料和熱量衡算、化工流程圖及設備裝配圖的繪制、編寫設計文件、3D展示設計方案等化工設計的各個環節[2]。將繪圖軟件AutoCAD、流程設計軟件AspenPlus、Pro/II、三維工廠設計軟件pdsoft、化工計算軟件MATLAB以及基本辦公軟件MicrosoftOffice納入課程體系中,綜合鍛煉學生的計算和設計能力,提高學生工程應用技能。
3課內外實踐—搭建化工專業課實踐平臺
建立和完善了三門課程設計,由單學科設計組成化工設計的實踐體系。例如化工原理課程設計主要針對單元操作進行相關的物料和熱量計算,化工儀表與自控課程設計重在對自控變量的選擇和控制方案的選擇、化工機械課程設計重在對機械強度的校核和設備結構設計等,化工過程設計偏重于裝置平立面設置及規范。建立“課程設計模塊—化工設計大賽—畢業設計”一體化、三層次的化工設計體系;建立不間斷、遞進式的認識實習機制,改革實習模式,將專業認識和職業教育貫穿始終;建立“仿真操作實訓—化工綜合訓練—生產實習”校內、校外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實踐訓練體系,落實以產品為載體的工程能力培養。將教師科研問題引入,結合學生的化工實驗、化工見習、化工實習以及校內化工實訓鍛煉環節,給予學生一定的學習任務,通過課題作業或報告方式進行結果考核,引導學生提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素質能力;以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為切入點,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力,進一步聯系畢業設計課題,初步創建化工設計課程項目化教學課題資源庫。
4授課方式—對分課堂等教學模式引入
傳統教學為教師講授,通過作業和課堂的提問形式進行復習和檢測,教學方法單一[3-4]。對分課堂的操作程序包括教師課上講授(Presentation)、學生課外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學生課上討論(Discussion)三個環節,對分課堂又簡稱為PAD課堂[5]。在本課程的授課過程中,通過項目化教學的引導,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將關鍵知識進行講解,每次上課將下節課的課題布置,通過組建團隊形式,將課題任務分解,引導學生進行資料查閱并總結成果,形成完整報告;課上進行相互切磋,由團隊演講、討論等形式展示成果,教師評分結合分學生評分進行結果考核;最后由教師對關鍵難點問題進行解疑答惑,拓展提高知識和能力。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活躍了班級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化工設計課程評價體系
根據化工設計課程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因此需要采用靈活的考核形式[6]。對化工設計課程的考核形式,還可采用了以下幾種方式:(1)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獲得全國二等獎及以上名次,該課程可予以免修,直接給予學分;(2)考試形式為開卷考試,如進行方案系統分析評價,作某些單元系統的工藝或系統設計,以考查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課程學習效果。(3)案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講解設計成果,由學生進行評分并形成總評成績。
6結論及展望
以理論教學體系為中心,以實踐教學進行強化訓練,通過實習體系不斷開拓學生的視野,在工程設計體系進行系統設計訓練,形成了以應用技術工程教育為目標的化工設計課程群。學生在設計競賽及就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后續的實踐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1)進一步加強課程團隊師資建設,一方面通過學校學院方面引進有工廠工程經驗的工程師,另一方面加強雙師型培訓,將教師外派進入工廠、設計院進行學習一定時間,或利用學生實習實訓過程,同時加強教師培訓,以提高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2)課堂教學方式改革進一步深入,以項目驅動學生學習,發揮學生主觀學習能動性,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應用技能。
參考文獻:
[1]劉俊劭,陳培珍,范榮玉,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化工設計課程群建設初[J].化工高等教育,2017,(3):50-53.
[2]張帆,彭志遠,張燦.現代化軟件在化工設計教學中的應用現狀[J].化工設計通訊,2018,44(7):171-172.
[3]王歡,單譯.應用型高校《化工設計》課程改革與實踐[J].化工教學,2017,43(7):154-155.
目前,數學類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的許多學生反映數學課程太抽象,并誤認為數學課程沒有應用價值,由此導致學習興趣缺失。而且,數學類專業的培養方案中實踐環節少,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差。如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我們認真分析歸納,尋找解決辦法。經過調研、討論和數年研究,我們認為:特別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Quality),抓好第一課堂,聯合學工,創建若干數學社團(community),搞活第二課堂,營造良好學風,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然后搭建若干平臺,采取系列措施,通過有導師指導的大學生創新(Innovation)訓練項目,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拓實習基地,開展實訓實習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Practice)動手能力,在此基A上,進行延伸與拓展,完成有特色的畢業論文(The.sis)(設計)。以上模式我們簡稱為QCIPT教學模式。
一、數學類專業QCIPT模式中課堂質量(Quality)的提升
如何提高課堂質量是課程教學的核心問題。目前我們努力在不更改現有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分析課程設置、教師的授課現狀和現有培養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第一課堂”建設的著力點是教師。對此,我們的思路分為兩塊:一是教師技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增加課堂吸引力;二是教師思路,加大課程建設力度,注重課程群建設,注重教師之間的交流。
(一)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
通過參與教學活動、學習和交流等多種途徑,提升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教學技能。定期舉辦教學基本功比賽,同時要求教師參加各類教學比賽,比如微課程比賽,教案設計大賽。通過比賽,規范備課流程、教案的書寫、課堂教姿教態、課堂組織等一系列教學環節。
鼓勵教師每年參與相關課程的教學研討會,觀看相關課程的視頻公開課,鼓勵青年教師參加教育部教師發展中心舉辦的網絡培訓,并撰寫心得體會。
組織教師聆聽名師講座。名師們的教育理念體現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他們對每一節課的設計都有獨到之處,不步人后塵,不因循守舊,不照搬別人的教案,不復制別人的思路,努力把課講出新意,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們產生學習仿效的欲望。還要求教師相互觀摩教學,取長補短,應用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去。同時定期開展數學系內部的教學研討活動,特別是同一類型課程的老師(比如:分析類課程,上機實踐類課程等)相互交流教學進度、學生作業情況、課堂紀律、學風等教學具體事務。
(二)加大課程建設力度,構建課程群
以課程建設為契機,提高該門課程的課堂教學質量。我們要特別關注若干在培養方案中的起著銜接作用的課程,構建課程群,實施聯合建設。比如:我們注意到“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以及“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中“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一門理論與應用并重的學科。一方面,它需要扎實的數學理論,比如“數學分析”和“實變函數”的理論知識;同時,“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應用性強,其中許多統計思想被用作數學建模的工具,用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于是,“數學分析”“實變函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和“數學建模”這4門課程可以構建成一個小的課程群,實施聯合建設,相互促進。這種課程群,不是若干門課程的簡單相加,也不是某門課程的系列課,而是按照課程之間的理論聯系和理論應用聯系而組建起來的若干門課程。以此“小課程群”為平臺,將數學類專業的部分課程擰成整體,搭建學生對這部分課程的知識網絡,使其做到融會貫通,教師對此課程群的課程實施聯合課程建設,同時以此為經驗輻射到數學類專業的其他課程。
我們開展課程聯合建設的具體思路如下:
1.建設形式
在聯合建設的組織形式上,除課程群負責人外,課程群中的各門課程均設置有負責老師,同時作為成員參加課程群中其余課程的課程建設。
2.建設內容
在建設內容上,特別注重各門課程知識結構的聯系,將知識的相互關聯性和相互融合性體現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制定教學大綱、教學日歷和考試出題規范,制作教學課件和教案,編寫教學輔導書等教學活動。具體來說:
(1)課程群中各門課程都要有詳盡的紙質版教案,并且根據教學情況依據相應學科的最新發展及時更新完善。教案的撰寫要注重兩個聯系:一是本課程內部諸多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二是本課程中的知識點和關聯課程中知識點的聯系,比如分析中確定性結論和隨機性現象中統計規律性之間的聯系。
(2)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使用多媒體,就要充分發揮其優勢:特別注重知識點的直觀背景和動畫的直觀展示,同時,利用多媒體信息量豐富的特點,要及時穿較課程群中相關課程的知識點。
3.課程群中知識點的融合方式多樣化
(1)“引人”式:由已學關聯課程的“舊知識”引入新學課程的“新知識”。
(2)“對比”式:將關聯課程的知識點和現學課程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對比,用以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比如,講述概率論中隨機變量列的“以概率收斂”和“以分布收斂”,可以綜合比較數學分析中“數列的收斂性”,實變函數論中的“以測度收斂”和“幾乎處處收斂”等。
(3)“啟發”式:通過現有課程的知識點,啟發誘導學生去思考,提前感受并使用另一關聯課程的思想方法:比如,學習完概率論中的“中心極限定理”之后,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演示“高爾頓板的小球試驗”,然后啟發學生使用概率論工具和數學建模的思想,通過嚴密的理論推導來解釋這一隨機現象。
二、打造數學類社團(C0mmunity),搞活第二課堂,營造良好學風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搞好第一課堂是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如何讓學生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這種能動性的轉變?我們認為,按照循序漸進的思路,開辟第二課堂,營造良好學風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具體的思路如下:
(一)組建課程興趣小組,提高學生的課程學習水平
我們注意到當代不少學生思維活躍、熱衷課外活動。于是依據學生興趣愛好由學生自愿報名,然后授課教師考核評定,組建相關課程的興趣小組(通常由該門課程學習優異的同學組成),其中組長一名,負責平時的互助提高活動。
一方面,課程興趣小組在老師指導下定期討論教師布置的思考題或者補充教材,這些內容是課本中理論內容的拓展升級,或者是利用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去動手解決一個實際問題,這類實際問題通常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在概率統計課程的教學中,讓課程興趣小組的同學在老師指導下討論概率論起源中的“分賭本”問題,課堂上講完“中心極限定理”的內容之后,要求興趣小組解釋“Galton板試驗”中的小球的下落未知問題,并編程重新實現。課程興趣小組開展的這些活動,使成員對課本知識得到鞏固和提高,同時帶有生活背景和趣味性的問題分析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課程興趣小組成員的輻射作用和所營造的氛圍,帶動全班同學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的提高。
另一方面,課程興趣小組協助教師答疑輔導該門課程的后M生,減少不及格率,幫助更多的同學順利通過該門課程的考試。
(二)組建數學類的學生社團,營造良好學風
在課程興趣小組的基礎上,課程建設負責人特別是課程群建設負責人和學工處的老師一起組建、完善數學類的學生社團。比如:組建大學生數學協會,大學生數學建模協會,大學生統計協會,大學生科學計算協會等。每個社團都有指導老師,主體是學生,面向全校學生開放,通過學生主動申請入會。協會的組織機構由學生構成,定期開展活動:如協會招新,老會員對新會員的經驗交流會,數學類課題探討,數學知識競賽,數學建模競賽,統計建模競賽和編程設計大賽等,開展豐富多彩的趣味數學知識競賽,并對往屆競賽的優秀作品進行講解等。
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院系會根據數學類社團的需要提供相應的硬件和軟件方面的幫助與指導。開展活動中,學生申請后,數學類專業在課余時間會面向數學類協會會員開放數學實驗室,讓學生動手使用數學軟件,對實現問題進行數值分析和模擬,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比如,讓學生對收集的數據做統計分析,自己編程實現數學動畫等。同時,指導老師也會定期和學生碰面,討論問題,給予指導。比如,對定期開展的數學競賽,數學建模競賽(全國的、北美的)、全國統計建模競賽等,指導老師會在賽前給予學生一些必要的競賽輔導,每年暑期,指導老師會對參賽學生集中培訓。數學系教師和數學類社團負責人定期舉辦校級數學類競賽(由指導老師出題,閱卷,講評,選拔),比如學校的數學知識競賽、數學建模競賽。
這樣利用社團,在教師指導下,成員間開展互相幫助,通過“傳、帶、幫”形成良性互動,通過各種數學類競賽,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課堂”的開辟,不僅鞏固了學生學習的課本知識,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基礎薄弱的學生學習成績得到了提高,優秀生也部分實現了自我價值,表達能力、交流能力和組織能力等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提升,體現了“教書是為了育人”的理念。
三、開展大學生創新(Innovation)性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特別是數學類社團的負責人以及打算繼續深造的學生,在“第二課堂”開展的基礎上,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大學生創新性訓練。這些創新性項目是以學校、北京市或者國家的“大學生創新性訓練項目”為平臺來開展的。每個項目由5名學生組成,其中1人擔任該項目的負責人,選派指導教師1名,項目的研究經費1萬元左右,期限是1至2年。指導教師要求具有高級職稱或者具有博士學位的優秀講師。
借鑒兄弟院校的做法,我們的內容和思路是:先安排學生協助研究生開展科研工作,然后在導師指導下過渡到對某個具體問題開展探索性研究;在研究課題的選擇上,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布置不同層次的科研問題。在研究訓練過程中,要求學生參加研究生的課題討論班、聽取相關的課程講座并參加相關的學術會議。實施過程中,為加強過程的管理與監督:要求創新項目訓練組每月至少交2次活動記錄(內容為討論的問題與方法),1次指導記錄(教師指導的內容),每個學期提交1份項目進展總結;導師指導學生寫出符合規范的學術論文,最后通過項目答辯的形式來考核項目能否正常結題。
四、開展實習實訓(Practice)。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對于志在畢業后立即就業的學生,數學系為他們搭建與數學類相應的實習實訓平臺,提高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數學系教師聯系企事業的相關單位,建立合作聯系,開拓數學類實習基地。先期組織學生接受實訓教育:了解實習基地里相關項目中用到的數學類問題、需要的軟件開發技術與編程語言,同時在校內的實踐性課程教學中,也做好協調工作;然后根據學生對相關技能的掌握情況,結合實習基地的項目開展情況,組建若干實習小組,進行分層次的實習。每個實習小組配備兩個導師,一個是校外的實習基地導師,一個是校內的導師,學生輔導員與班主任在學生實習基地與學校之間進行溝通協調工作。定期開展項目進展匯報加強督查,及時解決項目進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確保項目如期完成。實習工作也為后期的畢業設計和找工作打下基礎。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3+1”教學模式就是按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四年的時間劃分,3年在校學習,1年在校外實習與畢業論文的撰寫.這種教學模式無疑調整了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比例,增強了實踐教學環節的時間。下面對“3+1”教學模式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3+1”教學模式的緣由
就專業個性而言,旅游管理專業本身是一個應用性非常強的專業,具有明確的行業指向性,主要為旅行社、旅游景區以及旅游行政單位和外事接待單位培養專業操作技能熟練、適應面較廣的專業管理人才。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實踐教學具有與理論教學一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實踐環節的設計不僅是為了服務技能和業務操作能力的培養,更是為了學生今后能真正勝任旅游行業的管理工作,同時也是對理論知識的鞏固與加強。
然而長期以來,旅游管理專業教育中的實踐教學頻遭狹隘理解乃至認識誤區,不少教學管理者和從教者在觀念上將實踐教學僅僅視為依附于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活動普遍呈現出瑣碎化和零散化傾向,嚴重阻滯了本專業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和學生專業能力的深化提高。之所以造成這種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不良局面,根本原因在于,眾多地方性高校所設旅游管理專業都是作為管理學門類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還有部分是在歷史學,地理學基礎上派生和發展的。無論那類地方高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均存在不切實際地搬用普通高校以理論教學為主、而輔以實踐教學的發展模式,有的實踐教學環節猶如蜻蜓點水,嚴重背離了旅游學科發展的特點,不利于專業的發展。現行各高校專業課課程門類與學時數也在壓縮,所以我校作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首先采用了“3+1”教學模式。
二、確保“3+1”教學模式的途徑
(一)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加強課群建設
課程群(Curricula Group)來源于國外針對現行教育中學科門類過細,過多問題而提出,,它符合是世界范圍內學科、科學和教育的發展之要求,也滿足我國高校專業課課程門類與學時數壓縮的改革之需。 何謂課程群,國內高教界至今沒有權威的確切定義。高校普遍傾向認為: “課程群”是由內容上密切相關、相承和滲透,具有互補性的幾門系列課程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并配備相應的教學大綱,按大課程框架進行課程建設,進而獲得整體優化,是具有學科優勢的連環式的課程群體。
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加強課群建設,確保理論教學的系統性,并與旅游行業實踐相結合。根據這一原則設置課程,進行課程群組建。由于我校旅游管理是大工商管理專業下分離的。充分利用經濟與管理學院的教學基礎平臺,突出管理特色,促使基礎課程中管理類和經濟類與旅游科學相結合。為此構建了六大旅游管理專業課群,即:旅游管理課群、旅游經濟課群、旅游文化專業基礎課群、酒店管理與服務課群、旅行社與導游實務課群、旅游資源與規劃課群。例如:旅游管理課群中“管理學、飯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區管理”作為課程群建設,從內容上看,相互之間的內容縱向有傳承運用關系,通過集體備課,教師在授課時避免內容上的重復,發揮整體效益,達到最佳效果。再如,酒店管理與服務課群,把酒店管理與服務結合起來,注重理論與實踐的銜接。前臺管理與服務,餐飲管理與服務,客房管理與服務,都是理論與實驗室實訓課結合,讓實驗指導教師也參加大綱編繪,輔助完成課程教學。此外在旅行社與導游實務課群、旅游資源與規劃課程群中大為提高實踐課程比例,增設設計性與綜合性實驗。實踐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課程群”的建設,打破課程間壁壘,優化課程體系,達到了整合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樣即保證了學生理論學習的完整性,避免了重復內容的學習,又達到縮短學時數的要求,使學生順利完成3年在校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學習。
(二)因材施教,加強實習環節的不斷創新
1.原有旅游專業實習操作模式的利弊
我校原來的專業實習操作模式是專業實習安排在第六學期進行,采用集中實習的方式。時間在12周,都集中在一兩家酒店實習。實習后回學校再進行大四的理論學習和畢業論文撰寫,第八學期還有4周-6周畢業實習。有利的是:專業實習集中統一,大四學生基本在校,雖然畢業實習在外,但也短暫,所以學生日常管理方便容易。弊端是:對于實習的酒店而言,由于實習時間在三個月,酒店一般采用的是頂崗實習,前期的入職培訓在一個月左右,頂崗2個月,工作技能剛熟悉時,就面臨實習結束,這樣就加大了人力資源培訓成本,不利于校企合作。對于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而言,一般要求學生最好能結合專業實習工作,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寫出學以致用的論文。而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時間放在第六期,還有部分理論知識學習要在第七學期完成,就降低了學生發現問題,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對于學生而言,不能滿足個性化的需求,有學生愿意到旅行社、景區實習,但在這種“一刀切”的模式下就不可能。
本著“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原則,教育要因材施教,必須對原有實習模式進行改造,對專業實習時間和方式進行大膽的改革與創新。
2.“3+1”教學模式中,“1”的突破
基于旅游管理專業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 ,“3+1”教學模式中,“1”即用一年的時間,完成在校外實習與畢業論文的撰寫。對于旅游管理專業而言,就是采用專業實習與畢業時間相結合,校外做論文與校內做論文相結合。
具體而言,專業實習安排在第七學期全期,第八學期前4周畢業實習,后12周畢業論文寫作。如果學生集體實習,可以將專業實習與畢業實習連續進行,也有利與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同時提高了學生畢業就業率。有的學生在企業簽約后,可以申請在校外請指導教師,并與校內論文指導老師聯系,在校外完成畢業論文撰寫。
3.專業實習的實施和有效管理
專業實踐環節中,遵循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實習方向,必須是旅游管理相關部門與經濟實體,酒店、旅行社、景區景點、旅游行政部門等。實習方式采用集中實習和自主分散實習相結合,自主實習學生管理由家長和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進行管理;集中實習由用人單位和學院專任教師協調共管。為了保證學生安全,避免出現實習缺位的情況,學院建立了一套實習管理信息系統,學生與指導教師聯系有一套長效機制。通過幾年實施后,監督管理到位,學生、家長、單位都比較滿意。
4.拓寬專業實習平臺,搭建旅行社集中實習橋梁
教育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學校在最后專業實習學期,要保證學生都要順利完成實習工作,除了提供吸收人力資源較多的酒店供學生選擇外,要盡量拓寬實習平臺,增設旅行社行業,提供學生導游、計調、外聯等實習崗位,使部分愛好旅行社和導游工作的學生,自己又沒有能力聯系到旅行社的學生能自主選擇,由學校聯系多家旅行社,旅行社對實習學生進行一定的選拔后,進入旅行社行業實習。以前學校只提供1-2家酒店實習,主要是酒店對人力資源需求量大,做基層工作員工素質要求不高。旅行社行業對人才的要求高,大多是中小型旅行社,能容納學生實習的數量較少。因為旅行社行業屬于知識、人才密集型企業,作為旅游業的龍頭企業,旅行社擔負著開發旅游產品、引導旅游消費潮流的責任。如果沒有極好的綜合素質,這個作用就無從體現。因此,旅行社的從業人員的文化含金量比旅游業其他部門的從業人員要高。從某種意義上講,旅行社經營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員工的素質。每一家旅行社需要的員工數量雖然較少,但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旅行社也意識到高素質的員工隊伍要進行人力資本長效投入,注重從企業內部挖掘人才,把實習學生作為人才儲備,畢業后大部分學生都會成為該企業的核心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較高。與此同時,學校也積極鼓勵和幫助學生在2、3年級時做好一些職業準入資格考試。如導游和海外領隊資格考試,搭建好旅行社集中實習的橋梁,省內一批旅行社也成為學校實訓實習的基地.此外隨著旅游業向縱深發展,近幾年各景點景區(特別是主題公園)對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劇,專業實習平臺還能進一步拓展。
參考文獻:
1. 本年度主講三門課程,輔講兩門課程。主講課程為“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機械制造裝備設計”、“金屬切削機床”;輔講課程為:“質量管理與可靠性”,作為工業工程專業負責人,負責組織“工業工程導論”的教學,并主講該課程2次。
2. 指導本科畢業設計10人,指導專業課程設計1次。所指導的畢業設計有1人獲得校級優秀畢業論文,該論文被學院答辯委員會推薦至每個專業優選2篇的學校論文集。全年完成工作量約560學時。
3. 指導研究生3人,其中1人7月份畢業,其畢業論文獲得校級優秀碩士畢業論文。
4. 作為成果首位完成人,其“工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與實踐”獲得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在教學團隊支持下,認真整理近三年的課程建設成果,通過了“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基礎課程群”的驗收工作;2009年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師。
二、科研工作
1.積極參與科研工作,主持省級科研項目2項,企業委托項目1項,到賬經費17萬元。
(1)成功申報山東省科技攻關項目1項,總經費12萬元,2009年到帳經費6萬元;
(2)積極準備2009年省級科技攻關項目的驗收工作;
(3)主持企業委托項目1項,2009年到賬經費11萬元。
2.發表b類科研論文2篇。
3.申報專利1項。
4.積極參與指導學生的科技創新設計大賽,獲得山東省科技創新大賽二、三等獎2項(第2位)。
選擇水處理方向、大氣方向、環評方向的學生比例分別為89.6%、41.6%和56.3%(見表4)。其他固廢處理與處置和噪聲控制比例較小,這與環境工程核心課程方向和市場就業基本一致。從表5分析,學生在專業方向選擇上更注重監測和設計類方向,注重應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這與市場就業密切相關,是學生關注的重點。在實驗環節選擇傾向上(見表6),學生較注重綜合綜合能力培養,這樣可以適應不同工作環境的需求。在實踐環節的選擇中(見表7),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的選擇比例分別為43.8%和37.5%,表明學生想要增強自身綜合實踐能力的意向。在畢業設計(論文)的形式選擇上(見表8),41.7%的學生選擇了實驗論文,這樣既可以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又可以在科研寫作上得到鍛煉。
39.6%的學生選擇了設計形式,主要是與已經在企事業設計部門待崗實習有關。只有14.6%的學生選擇了科研論文,主要是現在科研論文流于形式,抄襲嚴重,科研水平和動手能力都得不到鍛煉的原因。
二、調整對策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調整對策面對就業市場與人才培養之間出現的矛盾,應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目標進行重新定位,突出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總體目標,進行以市場就業為導向,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課程體系建設和改革。
(二)課程體系調整對策由調查可知,環境工程學生對本專業滿意程度一般,整體上比較消極。鑒于此,在環境工程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應突出建設以生物學、化學和力學為專業學科基礎的應用型課程群,建設以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為鏈條的實踐環節線路。
(三)實踐課程體系調整對策首先,應該提高實驗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學分和學時比例。其次,應建立綜合性的實驗實訓課程培養體系。再者,在實訓環節上,加強課程設計環節,鼓勵生進行科學研究,在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的同時,也應加強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通過實習實踐等環節的訓練,為畢業設計打下基礎。
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開設3個學期的商務英語寫作課,教學內容從基礎寫作逐漸過渡到商務應用文寫作。在第5、6學期開設的高級英語課程也以寫作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沒有單獨開設外貿函電或商務應用文寫作等課程。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是在基礎階段開設英語語法與寫作課,在高年級開設進出口函電課和高級商務英文寫作課。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開課情況與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相似,是在一年級下學期開設了一個學期的基礎英語寫作,夯實學生的語言基本功。在二年級開設了兩個學期的商務英語寫作課,不同的是沒有單獨開設函電或商務應用文寫作的課程,高年級的寫作訓練融入其他課程之中。
由于近年來高中畢業生英語水平不斷提高,已基本具備基礎英文寫作水平,所以,生源質量較好的學校沒有單獨開設基礎寫作類的課程,例如廣州外語外貿大學。雖然高中畢業生的英語水平有所提高,但水平還是參差不齊,特別是很多普通本科院校認為學生有必要在學習專業知識之前系統地夯實一下語言基礎,再接受與專業相關的其他課程的學習,如進出口函電或商務應用文寫作。
由此可見,各類院校尚未對商務英語寫作類課程的設置達成共識,各課程之間的關系尚有待明確。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在二年級兩個學期開設了基礎英語寫作課,在三年級第二學期開設了進出口函電課,四年級第一學期開設了英語商務應用文寫作課。由于這些課程的開設時間和內容滿足不了目前《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中對于寫作能力分級要求規定的內容,所以,筆者提出了構建商務英語專業寫作類課程群的方案。
二、構建普通高校商務英語專業寫作類課程群的具體方案
(一)方案設計依據
根據《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1],商務英語本科專業學制為4年,分為兩個階段:基礎階段(1-2年級)和高年級階段(3-4年級)。基礎階段的英語教學著重打好英語基礎,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習策略意識和良好的學風,為進入高年級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高年級階段在繼續提高英語水平的同時,重點提高商務專業知識,有選擇地學習經濟學、管理學、國際商法等商務專業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兩個教學階段中課程設置應有所側重,保持四年教學的連續性和完整性,自始至終提高英語應用能力。
分析以上課程設置的要求可以看出,一、二年級基礎階段的課程應以夯實英語基本功為主,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習得策略,形成良好學風。三、四年級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不能忽視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所以,根據以上要求,寫作類課程可以貫穿兩個階段,即基礎和高級階段。因為兩個階段都強調了英語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寫作作為主要的交際手段之一,有必要貫穿四學年的教學,可以根據兩個階段的側重點適當安排課程。
參考開設本專業學校的課程設置情況,結合筆者教學經驗,認為可以在基礎階段開設三個學期寫作類課程,即一年級下學期開設基礎英語寫作課,每周2學時,二年級開設兩個學期的商務英語寫作課,每周2學時。高年級以學習商務專業知識為主,可以在三年級第二學期開設一個學期的高級商務英語寫作課,每周2學時,該課程可以使學生在理解專業知識同時鞏固英語書面表達能力;四年級第一學期開設10周的論文寫作指導課,每周2學時,為學生進行畢業論文寫作做準備。這一方案把原來的進出口函電課和商務應用文寫作課的教學內容整合到二年級的商務英語寫作和三年級的高級商務英語寫作兩門課程中。這樣設計既保證了教學內容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也做到了自始至終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避免出現英語和專業知識學習兩層皮的現象。
(二)課程群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
確立了各門課程的關系及時間安排,整合了相關課程之后,就應對教學中相關知識和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原有的課程設置中其內容常常有重復或不合理的現象。因此,如何按照專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對課程群內的相關課程內容進行再設計,包括教材的重新選編是對每一位任課教師的挑戰。
根據調查和研究,筆者認為一年級下學期開設的基礎英語寫作課可以和語法課的內容進行整合,主要內容可以包括基本的寫作規范,如寫作格式,拼寫和標點,英語書面語中有效表達的用詞及句式特點,段落展開方式及常見文體的寫作特點,以議論文為主。語法知識主要體現在用詞和句式兩部分,讓學生在寫作中發現使用英語時出現的語法錯誤和不足,可以更好地把已有語法知識轉化為技能。二年級開設的商務英語寫作課可以分為兩個學期,第一學期以內部商務交流以及其他公關或日常辦公類函件、傳真和電子郵件等為主,目標就是達到《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中對于四級寫作水平的要求,例如備忘錄、電郵、電話留言、名片、商務信函、履歷表、求職信、會議記錄、經貿短文摘要、商務圖表分析、個人發言提綱等寫作任務。第二學期以外貿商業書信為主,因為這一學期本專業開設了國際貿易課程,對一些專業知識有了一定了解,所以,可以選用之前外貿函電課教學的主要內容在這一學期里完成。三年級第二學期開設的高級商務英語寫作可以根據《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對于八級寫作水平的要求,課程內容應該包括經貿著作讀書報告、商務報告、商務演講稿、商業計劃、商務合同、商務論文等寫作任務。四年級開設的論文指導課由于課時有限,只能針對畢業論文寫作規范和選題做相關指導,所以,寫作能力培養的重點還是應該集中在前四個學期。
三、方案實施的配套改革措施
(一)課程群教學團隊的建設
組建以課程群為單位、以科研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為首的大團隊有利于課程建設乃至學科專業建設的發展。大團隊的教師比單一課程的教師更有全局意識,可以要求每位教師都嘗試講授課程群中的課程,形成“一人多課,一課多人”的形式,這樣可以改變單門課程的備課模式,能夠綜合考慮四個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課程組成員應該發揮各自所長,探討教學內容,交流教學經驗,分享教學資源,研討科研課題。在這種大團隊的合作中,不同層次或教育背景的教師可以相互取長補短。例如,長期教基礎寫作的教師可以對高年級階段的寫作能力的要求更加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有所側重,為學習商務寫作奠定有力的語言基礎。這樣的團隊建設比傳統以備課組或教研室為單位的教學團隊更有利于教師個人發展和職業發展,也更有利于實現整個專業學科的大發展。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寫作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在實踐中得到了不斷的發展與創新。從傳統的結果教學法、過程寫作法、體裁教學法、交際任務寫作法到機輔寫作教學、語料庫寫作教學、寫長法等,都從不同的角度解決了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計算機輔助項目基礎上的商務英語寫作教學方法[2]符合目前商務英語寫作類課程群教學的培養目標和要求。這種方法集眾家之所長,選用學習效能較高的“項目教學法”作為基礎教學模式,將商務英語寫作課設計成整體的項目。將其他教學法中的精華根據階段性的教學目標融入主體計劃中,并充分發揮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作用,利用網絡平臺實現“多模態的設計”[3],可以使師生互換角色,構成多重評價體系。同時網絡平臺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商務寫作相關的行業知識和常用表達方式等資源,對于學生完成寫作任務所需要的語言知識、商務知識、寫作知識可以一次性系統地提供給學生。這樣可以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提高寫作興趣和能力,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有效的運用到商務英語專業寫作類課程群的教學中,在基礎寫作入門階段可以“發揮過程寫作法和任務寫作的長處,解決學生知識結構和寫作內容貧乏的問題”[2],利用“寫長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潛能,并在語言使用中發現詞匯和語法使用中存在的不足。在商務英語寫作教學階段可以充分利用項目教學法和網絡平臺輔助教學,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并在整體項目框架下通過寫作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
成人教育體系中新興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雖然沒有范例可參照,但也不是空中樓閣,憑空而建。其基礎首先是需求,其次是基于需求的教學實踐和探索。就我國氣象部門而言,氣象人員外語能力的培訓需求也是隨著氣象科技的發展而逐漸擴大,且通過教學實踐與積累,逐步將培訓內容從單一的基礎英語擴展到了與氣象專業知識相結合的氣象科技英語。表1給出了氣象部門2002年以來的英語培訓情況。從中可以看出,針對氣象業務、科研和管理人員的大多數英語培訓班都開設了氣象英語課。其中,在2008年開辦的“實用氣象英語遠程培訓班”上,針對氣象業務和相關人員的實際需要,主講教師以“天氣、氣候與大氣環流(Weather,ClimateandGeneralCirculation),云和降水(CloudsandPrecipitation);霧(Fog);溫度與濕度(TemperatureandHumidity);熱帶氣旋(TropicalCyclone);季風(Monsoon);中國的天氣和氣候(ClimateandWeatherinChina);英文天氣預報EnglishWeatherForecast);天氣警報(WeatherWarnings)及如何撰寫英文科技論文和摘要(HowtoWriteEnglishScientificPaperandAbstract)”為主要授課內容,實踐了將英語和氣象專業內容相結合的氣象科技英語教學,使學員在學習氣象知識的同時,學習了氣象科技英語的語言特色,了解了基礎英語和氣象專業英語的區別。非常有意義的是,部分氣象預報員在參加這期培訓之后立即把所學的天氣預報、警報的英文表達用到了2008年的奧運氣象服務之中。此外,在近三年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承辦的中國氣象局高級英語強化班上,“氣象科技英語閱讀及科技論文寫作指導”課程有針對性地提升了學員的英文專業文獻閱讀能力和氣象英文科技論文的寫作能力,很受學員歡迎。這些教學實踐充分反映了氣象科技英語對于氣象業務和科研人員的重要性,也為氣象干部學院氣象科技英語學科建設和發展積累了經驗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需求調查
需求是發展的原動力。成人繼續教育的學科發展,完全不同于高校的學科發展和建設。高校的新型學科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創建的,其目的是為經濟發展提供相應的專業人才。但是成人教育的學科發展是根據成人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對于新技術、新知識的培訓需求而產生的。因此,培訓需求調查是成人教育新興學科建設的重要基石。氣象干部學院在氣象科技英語學科建設的進程中進行了相應的培訓需求調查活動。雖然氣象干部學院的英語/氣象科技英語培訓已有十多年的歷史,而且目前已經明確了氣象科技英語學科的發展方向,但是,為了給該學科的建設提供更為充分的依據,氣象干部學院于2012、2013年先后在3個省氣象局的8個培訓班做了氣象英語培訓需求問卷調查。根據問卷結果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氣象部門學員的三大特點:年輕化、高學歷、專業化,且大多數考過了大學英語4-6級(見圖1)。他們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英語最多的方面是“閱讀英文專業資料和寫論文英文摘要”(見圖2)。他們希望通過培訓,在日常口語交流、氣象英文資料閱讀、氣象英文論文及摘要寫作及英語聽力方面有所提高。在被調查的352人當中,236人(67%)認為“氣象科技英語培訓”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提高專業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上,包括氣象英語閱讀、論文寫作和口語交流能力等(見圖3)。根據以上調查結果,氣象人員對于氣象科技英語培訓的需求可概括為:氣象科技英語閱讀、口語交流、氣象英文論文寫作和專業文獻翻譯,重點在于提高學員的氣象科技英語綜合英語能力。該結果為氣象干部學院氣象科技英語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進一步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圖1氣象部門培訓學員概況圖2氣象科技人員英語的使用情況圖3英語培訓需求
二、新興學科建設的實現策略
學科建設是一種組織行為,是成人繼續教育培訓機構的一項長期任務,這種行為隨著我國繼續教育事業的發展而存在,是培訓機構提高培訓質量的重要保證。不同于高校學生,成人參加繼續教育培訓的目的性很強。因此,成人教育學科建設要根據成人的培訓需求,遵循成人教育培訓的規律,結合成人的學習特點進行教學研究,堅持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突破單一的思維傾向。要確立有特色的學科方向,體現成人培訓過程中的行業特色和需求。新興學科氣象科技英語的創立,就體現了這一點。建設和發展新興學科可以從學科定位入手,通過教學研究、課程建設、教材編寫、學科梯隊建設和學科管理等手段,逐步發展。
(一)學科定位
成人教育新興學科的建設,要針對受訓對象的實際需求準確定位,并隨之圍繞定位進行一系列的科研和教學活動。比如。氣象科技英語學科的定位就是針對氣象部門高層次的業務、科研和管理人員的需求,重點放在氣象科技英語的實際應用方面,包括氣象科技文獻閱讀、翻譯、論文寫作和口語交流的課程建設和教學研究,提高培訓學員在國際氣象交流活動中的英語應用能力。
(二)科學研究
科研活動是學科建設的先導。只有通過科研,教師才能不斷更新知識,把握研究領域最前沿的成果和發展動態,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授課質量,從而提升教學效果。要做好科研,必須首先獲得科研項目。新興學科建設很難獲得高級別的科研項目,但是培訓機構或院系可以給予一定的科研經費和資助,鼓勵科研向縱深發展。氣象干部學院非常重視學科體系建設,從2013年起,對于在建的12個學科均給予了一定的科研經費支持,氣象科技英語學科建設也在其中。這是氣象干部學院落實國家和中央的兩個《綱要》精神的具體舉措,體系了中國氣象局各級領導對于氣象科技業務人員的繼續教育的重視。
(三)課程建設
學科建設的根本點就是要落實到人才的培養上,人才培養的質量如何,必然要落實到課程建設上來。課程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關鍵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就成人教育培訓中的培訓策劃和課程設置,要緊緊圍繞培訓學員工作中的實際需要,以“實用”為基點。在氣象科技英語學科建設的過程中,氣象干部學院開發了符合成人學習特點且貼近氣象人員實際需求的氣象科技英語應用性班型,開設了針對性、實用性較強的培訓課程。在綜合性班型“氣象科技英語培訓班”上開設了“氣象科技英語閱讀、視聽、口語及科技論文寫作”課程;在“氣象英語翻譯與寫作訓練班”上開設了“翻譯理論與實踐、氣象英語閱讀、科技論文寫作”等課程;在“氣象國際交流口語班”上開設了“氣象科技英語閱讀、聽說、國際會議介紹”等課程;在“英文氣象科技論文寫作培訓班”上開設了“氣象科技英語閱讀、中英文科技論文寫作、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寫作及氣象英文科技期刊介紹”等課程。同時,將加大培訓力度,分層次、分群體、輪訓式地舉辦氣象英語類培訓班,打造品牌班型,支撐氣象科技英語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四)教材建設
培訓教材是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環,是學科建設的必要組成部分,可是成人教育培訓中的最大問題是缺乏教材。“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發展和建設成人教育新興學科,培訓主管部門就必須加大力度和資金投入支持教師編寫教材,編寫符合成人教育規律、培訓內容和目的的教材。比如,在氣象科技英語學科的建設過程中,氣象干部學院對于學科的教材編寫給予了很大支持。目前,《實用氣象英語教程》、《氣象英語口語教程》、《氣象英語聽力教程》、《預報員口語》已經出版并用于教學,《氣象科技英語論文寫作指南》的編寫工作正在進行中,此外還計劃將編寫《氣象科技英語視聽教材》、《氣象國際會議交流英語》、《氣象服務英語口語》等教材。
(五)學科梯隊建設
不論是高校還是成人教育培訓機構,發展學科、提高教學質量都需要有高水平的師資。學科建設關鍵靠教師。因此,在學科建設梯隊里,學術造詣深、教學經驗豐富、治學嚴謹的學科帶頭人很重要,同時還需要有樂于鉆研業務、開拓進取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要有本學科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較寬的相關學科知識面,很強的研究能力,要有開闊的視野,善于把握住學科的前沿問題,善于團結和帶領學科梯隊共同奮斗。因此,在成人教育新興學科的建設過程中,要著力培養學科帶頭人,提高他們的學術水平和綜合素質,同時為中青年教師提供進修和學習機會,改善學術和教學梯隊結構,使教師的學術和教學水平均得到提高。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應用型人才培養已經成為課程建設及其一般本科院校特別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探索、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體系,建立起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以更好地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幾年來,作為新建地方院校的廣西財經學院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本文結合該校統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
一、圍繞應用型人才類型定位,科學制定統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1.統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
根據教育部統計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對經濟管理類統計人才培養目標的界定,結合廣西財經學院實際,我校統計學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良好的數學和經濟學、管理學素養,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思想,能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經濟管理類專門人才。具體表現為“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高素質”培養目標要求。“寬口徑”是指所培養的學生有廣泛的適應性,既是統計人才又是經濟管理人才,其知識結構能夠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厚基礎”是指所培養的學生有較扎實的經濟管理的理論基礎、統計學基礎、計算機基礎和數學基礎,增強學生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的適應性;“重應用”指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應用型經濟管理統計人才,要著重培養學生應用經濟理論和統計方法去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包括調查研究、分析和預測和參與政策咨詢和決策的能力等,體現了作為方法論、管理工具的統計學學科性質;“高素質”是指所培養的學生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包括專業素養、品德素質、心理素質和較強的獲取知識、更新知識和進行知識創新的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
2.以“雙體系、雙平臺、多模塊”框架構建應用型統計學專業課程體系
按照知識、素質、能力一體化教育的思想,在課程體系設計過程中,我們注意把握以下幾方面:一是保證統計學專業基礎課程的學時、學分,夯實專業基礎;二是給足統計學專業主干課程學時、學分,力求專業主干課能講深講透;三是強化實踐教學,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四是突出統計學專業“市場調查與定量分析”核心競爭能力培養要求;五是邀請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以更好地適應生產實踐、社會發展需要。從2006級統計學專業開始,我們按照學校的統一架框要求,按照“雙體系、雙平臺、多模塊”框架構建了應用型統計學專業課程體系。“雙體系”是指在人才培養中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統一,構建教學與科研互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的教學體系。理論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和選修課,其中的專業基礎課程包括數學、計算機和經濟學、管理學等重在夯實專業基礎;實驗實踐課程體系分為兩個模塊:模塊一為學校各專業統一規定的軍訓、就業指導等實踐課程,模塊二則是根據統計學專業要求設置的獨立實踐實驗模塊。“雙平臺”是指加強通識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精神和修養的公共基礎理論課程平臺,以及幫助學生拓寬口徑、加厚基礎,以適應專業和人生發展的統計學專業基礎核心課程。專業主干課程有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多元統計分析等8門,約占理論課程總學分的25%,該模塊作為統計學專業核心內容,既保證了統計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教學,也突出了統計學專業的核心知識、能力培養。“多模塊”是以“雙體系”、“雙平臺”為基礎支撐,按照統計學科專業的服務方向和人才規格要求以及學生的興趣特長、人生志向等,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設計多個不同的學習模塊,即“社會經濟統計”、“市場調查與數據分析”、“風險管理與精算”三個專業方向,讓學生自主選擇,因材施教。三個方向的課程設置,既突出本方向的知識、能力要求,也考慮到了統計學與經濟學、管理學的結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創新能力。
二、加強實踐教學和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
1.整合、優化實踐課程體系設計,突出統計應用主線
從2005級到2009級,我們每年都在不斷總結、逐步完善實踐課程體系設置,到2008級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實踐課程體系,實踐實驗課程學分超過總學分的26%。實踐實驗課程包括兩方面:一是獨立實驗實踐課。以ERP(企業資源計劃)為平臺,構建以統計核算、分析為主,會計核算、業務核算相互支持的企業實踐課程群,使學生了解、把握企業的創辦與整體運作,用數據解讀企業經營,此課程群包括ERP沙盤模擬對抗、創業計劃實訓等。同時,結合統計工作過程,設置了SPSS軟件應用、統計分析綜合實訓等獨立實訓課程,從應用計算機技術處理數據到分析報告撰寫進行強化,加強統計學專業核心能力的掌握。二是課內同步實驗實踐課。主要包括專業主干課程的課內同步實驗實踐課,如多元統計分析、計量經濟學等課程的課內實驗,一般安排本課程總課時的1/4課時,主要實訓內容為EXCEL、SPSS應用、課程論文等。
2.加強實踐教學的基礎建設,為學生提供實戰型實訓平臺
實踐教學的基礎建設重點是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一是校內實驗室建設。這幾年來,我校重點建設了一批專業實驗室和綜合實驗室,并努力使其成為集實踐教學、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為一體的產學研創新實踐基地。統計學專業建成了自治區級重點建設實驗室――財經科學實驗中心分室的統計實驗室、數學建模實驗室,以及目前廣西高校唯一的市場調查與數據挖掘中心,配備了SPSS、CATI(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系統)等先進統計教學軟件。二是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目前已經建成了國家統計局廣西調查總隊實踐教學基地等多個實踐實訓基地,每年安排統計學專業學生到基地實習,參與實習單位研究項目的數據收集、數據處理等工作。在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我們一方面吸引和聘請基地依托單位的專家和相關人員一起參與實習教學計劃的制定與管理;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我校作為廣西高校唯一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的學科專業優勢,積極幫助基地依托單位開展職工統計業務及軟件應用培訓等,合作開展項目研究與開發,使實習基地同時成為人才培訓和師生科研的基地。
3.充分利用好課外實踐創新平臺,課外實踐創新活動納入本科教學全過程
統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不僅需要理論教學和實驗、實訓教學等第一課堂,還需要結合統計學專業特點,積極指導、組織學生開展學術講座、創業大賽、市場調查和數學建模等課外實踐活動,使課外實踐活動成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和拓展,這對于促進統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明確統計學專業學習目標,學會如何做人做事、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等具有積極意義。這幾年來,我們組織學生開展的主要課外學術科技活動有:一是開展學生科研項目立項,探索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探究性教學模式。另外,也吸收了一些優秀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研究。二是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和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數學建模大賽等科技創新活動。三是組織學生參與廣西統計信息服務中心、中國-東盟博覽會等實習單位的數據收集、處理和分析等統計工作,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培養了實際工作能力。四是開展職業技能教育,增強學生的就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如會計從業資格、統計職稱等,邀請政府部門、企業高管或相關業務專家到校開展專題講座、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指導。此外,為了更好地貫徹因材施教原則,指導學生學習和成才,我們實施了本科生導師制,從學生的思想、生活、學業和就業等各方面進行更系統、更有針對性的指導,起到了教學相長的作用。
4.改革畢業實習方式,強化畢業論文(設計)的現實性和專業特色
針對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畢業實習難、分散形式效果較差的現實,我們在加大實踐基地建設力度的同時,逐步改革畢業實習方式,變“放羊式”畢業實習為集中實習為主、集中與分散實習相結合,切實提高實習效果。對于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一是改革畢業論文指導方式,將社會實踐、學年論文、畢業實習和學生平時的一些競賽活動與畢業論文緊密結合,使學生較早了解畢業論文的有關要求及素材積累;二是向實習單位或用人單位征集部分畢業論文(設計)現實問題選題,并且適當邀請實踐基地部分專家或業務骨干參與學生畢業論文指導,通過畢業論文撰寫為實際工作部門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三是進一步強調統計學的專業特色,要求論文必須用數據說話,以檢驗學生綜合統計分析能力,減少抄襲現象的發生。
三、整合教學內容,加強課程建設,突出實踐應用
根據統計學專業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培養要求,以打破“學科本位”,突出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我們對課程體系的各知識點進行合理梳理、歸類,特別是對統計專業課程中內容交叉重復部分進行整合,進一步明確各門課程內容歸屬,合理確定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使課程體系中的知識點不重不漏,課程內容更科學適用。之后,將各門課程按照內在聯系和教學要求歸并成若干個課程模塊,分塊建設。制定分階段課程建設規劃,重點是專業主干課程建設,明確課程建設的目標和具體內容,包括教學大綱、教案、電子課件、參考材料、試題庫、課程網站等內容,進而形成了每一門課程完整的課程檔案。
在教材的選用與建設方面,對于專業課程,選用理論內容體系較完整、豐富,與經濟社會實際緊密結合、實踐性強,面向21世紀的優秀新教材、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或國外優秀教材;對于實踐課程,目前部分選用兄弟院校現成教材、實驗指導書,部分實訓教材通過自編完成。下一步,我們計劃用1-2年時間完成本專業完整的實踐教材體系建設,形成本專業特色系列實踐教材,如統計學案例教程、商務研究方法與應用等。這些實驗(實訓)教材可作為一些專業主干課程的同步實驗教材,也可作為統計學專業獨立實驗教材。
四、以人為本,改革教學方式方法,進一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確定后,如何教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我們鼓勵教師探索不同教學方式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近年來,我們嘗試對《統計學》課程內容進行分模塊、與非統計專業的專業教師合作進行教學,即將非統計學專業的《統計學》課程分解為“統計學基礎理論和方法”、“統計理論與方法在本專業中的應用”兩大模塊,前一部分內容由統計專業教師上課,后一部分內容由統計專業教師和非統計專業的專業教師合作上課,將統計方法教學與各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分析結合起來。在《統計學》(或《統計學原理》)教學過程中,試行“讀(閱讀)寫(寫作)議(討論)講(講課)”教學模式改革。“讀”是指在課外閱讀統計教材及相關教學資料,通過教師引導,使學生讀好書、會讀書,奠定學生良好的理論素養和數據意識;“寫”是指學生在閱讀基礎上,結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有計劃、有目的地撰寫讀書筆記、調查報告、課程小論文等;“議”是組織學生開展案例討論、課堂辯論,實施交互式教學;“講”是讓學生充當教師角色,就統計教材或現實某一問題進行講解,之后教師進行評議。分模塊教學、“讀寫議講”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把統計理論方法與非統計學專業的專業學習、課內教學與課外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分模塊教學、“讀寫議講”教學方式改革得到了學生普遍好評,教學效果顯著。《多元統計分析》、《市場調查與分析》等專業主干課程也借鑒此思路進行了教學改革,采取“課堂講授+實驗(實踐)教學+課程論文”教學方式,重點培養學生“寫”(分析)的能力,強調統計理論方法在社會實踐和現代經濟管理中的運用。目前,我們正在針對不同課程特點,分別制定各門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方案,將“重思想、重應用”的教學理念貫徹到每一門主干課程教學過程中。經過上述訓練,學生應用統計理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大增強,研究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陳相成.經濟管理類統計專業的改革發展思路[J].統計研究,2008,(5).
[2] 蔡敬民,魏朱寶.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以合肥學院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08,(6).
實踐教學是高等學校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理論教學不是主從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是兩個相對獨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教學體系;實踐教學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實踐教學基地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現優秀人才的最佳場所,特別是實驗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勤奮、創新”的科學學風,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協調能力、環境意識等基本素質。為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適應性強、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必須加強實踐教學,不斷深化實踐教學改革。
一、加大投入,加快實踐教學基本建設
加快基礎設施和各種軟環境建設,是促進實踐教學發展的重要條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是要加快實驗室建設,進一步明確實驗室的建制,加快實驗室管理體制的改革,優化資源,提高實驗室的利用效率;二是要加快新老實習基地的建設,要建立一批有相當規模、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基地群;三是要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文、理科實踐基地;四是要加大大學生科研創新基地的建設。在軟環境建設方面,主要是加快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要形成實踐課程群,建設一批優秀實踐教材。
在重視硬件建設的同時要切實提高實踐教學隊伍,特別是實驗技術隊伍的整體素質。一是要繼續加強對現有實踐教學隊伍的培養提高,由人事處會同有關部門共同制定實踐教學隊伍培養計劃,要通過培訓、進修、攻讀學位等各種形式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二是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要充分考慮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的引進,給予優惠條件;三是在職稱評定時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單獨評審;四是制定合理有效的崗位考評制度,加強對實踐教學和管理人員的督查和考核;五是鼓勵和引導實踐教學和管理人員積極開展研究,不斷提高他們的科研能力。
二、拓展實踐教學內涵,構筑立體型實踐教學體系
立體型實踐教學體系,是一個以學校、學院、學科為三級管理層次,以教師、實驗技術人員、學生為三個參與主體,以由教師指導為主,教師與學生互動性,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三個實踐教學平臺構成的,多方位的、綜合性的實踐教學系統。
1.以教師指導為主的實踐教學平臺。主要包括實驗教學和實習教學兩大部分,以公共課與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為主。⑴構建現代高等教育實驗室體系,建成支撐學校教學與科研的基礎平臺。⑵以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的開設來推動實驗教學改革,建立健全實驗教學考評指標體系。⑶建立適合學校各專業實習的校內外實習教學基地、社會實踐基地。
2.教師、學生互動性的實踐教學平臺。⑴加強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既要從選題、文獻綜述、畢業設計、論文撰寫等環節加強指導,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與學實現真正的互動。⑵實行導師制。從大二第二個學期開始實行。⑶加強社會實踐環節。社會實踐可分為以下兩階段:基礎教育階段的社會實踐以基礎知識的應用為重點,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使學生學會做事、做人;專業教育階段的社會實踐以專業知識的應用為重點,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本專業學科研究前沿動態和最新研究成果,并提高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⑷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各類科研活動。
3.以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為主的實踐教學平臺。⑴充分發揮學生科研創新基金的作用。支持與指導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活動,增加學生科研創新基金的額度,擴大學生參與面,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⑵構建大學生創新基地。進一步建設好數學建模實驗室、電子設計實驗室等,扶持以學生科研創新為核心的科技轉化孵化器與科技開發基地的建設。⑶增設企業家課堂教育等形式,幫助籌措和設立各類投資與創業基金。⑷創辦大學生創業中心。建立有關的創業中心,開展各類創業大賽活動,鼓勵大學生在校期間創辦各種公司,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增強學生的創業能力。
三、積極開展實踐教學研究,有效推進實踐教學改革
1.改革實踐教學的內容與方法。一是要加快實踐教學內容的更新,要根據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學校改革的要求,修訂實踐教學大綱,加速教材建設,要及時把反映社會變革和科技進步的新思想、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收進教材,反映到實踐教學環節中去,要加大優秀教材的引進力度。二是要在課程體系構建和教材建設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實踐教學手段和方法,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網上選課、網上授課、網上自行下載課件等多種形式從事實踐教學,還可以通過E-mail、QQ等方式開展教學交流。
2.修訂教學計劃,調整實踐教學進程,適當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比。傳統的教學計劃往往對理論教學非常重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并不十分明確,為此,必須加快實踐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進一步整合課程和教學內容,按課程群設計實驗、實習和課程設計,破除課程之間的“學科壁壘”,根據具體情況設計安排短學期。短學期主要安排實踐教學環節,逐步提高實驗課、實習、畢業實習和課外實踐活動在整個人才培養計劃中的比例,提高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效果。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有機結合,使實踐教學內容全方位延伸。
3.積極開發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促使實驗室開放。要改革實驗室管理體制,在較大的范圍內實現資源共享,以項目帶動教師與學生進入到實驗室來推動實驗室的開放,學生參與的科研課題、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各類學科競賽要以實驗室為紐帶,培養學生的自主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加強論文與設計環節的指導,確保綜合訓練效果
論文與設計環節包括學年論文、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與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
課程設計(或學年論文、大作業)是使學生融會貫通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完成一個較完整的設計計算(或論述)過程,其目的在于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已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初步能力,培養學生全面分析、考慮問題的思想方式、工作方法以及計算、繪圖和編寫設計文件的能力。畢業論文與設計是整個專業教學過程中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對學生進行綜合專業訓練的最重要環節,是學生畢業和授予學士學位的主要依據。各學院應根據各專業自身特點制定詳細的畢業論文(設計)教學基本要求。
五、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實踐教學各環節的規范化管理是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基本前提,理順管理體制,建立與完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建立一個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對于目前的實踐教學改革來講,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
1.立章建制,完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在制度的構建過程中要體現出學校與學院的不同管理要求,學校側重于目標的管理,學院側重于過程的管理。
2.多方合作,系統構建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對于在校內進行的實踐教學可以通過督導、教學信息員和學生評教來進行監控。對于在校外進行的實踐教學可以通過“雙導師制”、“雙主體”模式進行監控。
3.獎懲結合,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一方面,設立實踐教學方面的獎勵,對于在實踐教學的教學、管理和改革研究方面有突出成績的教師進行獎勵。另一方面,實行工作績效與職務聘任掛鉤制度。把工作績效作為職務評聘的重要標準,實施教學一票否決制,對于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經教學評定委員會評定為不合格的,不能參與當年度評優,推遲一年評高一級職稱;對于在實踐教學和管理中工作績效特別突出的,可以獲得破格晉升高一級職稱的資格。工作績效還應與獎金津貼相連,實行浮動津貼制。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5)02004105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注重教育內涵發展,建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是完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有效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而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有效運轉的基礎是內部質量保障機制的建設。有鑒于此,本文通過對北京某市屬高校碩士畢業生的實證分析,了解當前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機制的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建議,以期對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有所助益。
1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機制概述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日益深入,研究生教育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培養類型、培養層次及學科結構日漸完善,培養規模不斷擴大,已經進入研究生教育的大國之列。但是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當前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還存在不少問題,諸如研究生培養質量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不斷下降、畢業研究生信息反饋與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機制建設嚴重脫節等。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切實提高我國研究生培養質量,2014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建設的意見》,強調亟需進一步完善與研究生教育強國建設相適應、符合國情和遵循研究生教育規律的質量保證和監督機制。
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機制是指在一定范圍內(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與研究生教育相關的各主體,以保證并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為共同目標,在研究生教育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協作的運作方式。按照系統論和協同論的觀點,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機制由內、外兩個部分組成[1]。外部質量保障機制,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會相關單位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為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組織構造和運行方式,是一種他律機制。內部質量保障機制,則指作為研究生培養單位的高校在保障并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過程中,根據外界環境適時變化進行內部運作的方式,主要包括研究生招生機制、研究生教學機制、研究生學位論文管理機制、研究生管理機制、研究生資助機制、研究生導師責任機制等,是一種自律機制。眾所周知,外部質量保障機制主要是通過制定指導性意見來規范培養流程、監控培養質量,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只是起到間接的、輔助的作用。而內部質量保障機制是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機制的核心所在,是整個保障機制高效運行的基礎,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從我國高等教育的總體布局看,承擔研究生培養工作的普通高校有575所,其中地方高校有463所[2],地方高校承擔總體培養任務的80%以上。可見,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必須有高質量、高水平的地方大學[3]。地方高校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是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地方建設輸入人才的重要使命,其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機制的建設是順利完成此使命的基礎。本文以北京某市屬高校畢業生信息反饋為依據,研究內部質量保障機制的建設問題,重點研究課程教學環節、研究生學位論文管理環節、研究生導師管理環節,以期為完善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機制提供意見和建議。
2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機制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各高校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為目標,積極完善相關的質量保障機制,但是機制的作用對象(研究生)對于教育質量的反饋信息很難有效地反饋到保障機制中,致使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機制的構建基本屬于單向輸出,高校和研究生之間不能有效溝通,更不能確保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機制的實施能夠真正達到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最終目標。為了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人才培養質量,完善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機制,提升高校服務地方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本文選用經歷過整個培養過程并畢業工作一年后的研究生作為調查對象,委托第三方教育數據咨詢與教育質量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對畢業生進行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的評估調查,并且對畢業生的學位論文進行抽檢與分析。
麥可思公司對2012屆碩士畢業生(以下簡稱調查對象)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評估調查,在剔除了主要分析變量含有缺失值的案例之后,共得到有效問卷570份,覆蓋17個學院、41個專業,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學校研究生教育現狀。另外,為了全面、客觀反映碩士生學位論文的質量,本文對該校2012屆碩士畢業生進行隨機抽檢,抽檢比例為25%,共348人,抽檢范圍覆蓋了全部授予學位的學科。考慮到對機制建設的影響,本文重點在課程教學環節、研究生學位論文管理環節、研究生導師管理環節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發現目前教育內部質量保障機制存在以下問題:課程教學構建不盡合理,實踐環節有待加強;學位論文研究深度不夠,撰寫過程欠嚴謹;導師精力投入有限,互動交流頻率低等。
2.1課程教學構建不盡合理,實踐環節有待加強
研究生課程教學環節主要包括課堂教學活動和課外實踐活動。
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是實現整體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研究生通過課程學習,既掌握了基本的專業理論和方法知識,又開闊了知識視野,為后續的課題研究奠定必備的科研素養和能力[4]。調查對象中63%的人認為學校的核心課程對現在的工作或學習重要,且僅40%的人認為這些核心課程的培養水平滿足現在工作或學習的要求。可見,目前課程教學的構建不盡合理,不能滿足畢業生日后工作或學習的需要,部分專業的核心課程評價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課外實踐活動(實習/項目經歷)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和豐富,是一種隱 性課程,體現的是各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與互通、各方面能力的整體發展與實踐。調查發現,碩士畢業生在校期間,有課外實踐活動人群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84%)比無課外實踐活動人群(74%)高10個百分點。由此可見,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親眼看到了自身與社會之間的差距,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發展的問題,找到自己在知識與能力上存在的不足,不斷提高其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可以有效提升日后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進一步調查發現,調查對象中僅有68%的人有過專業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可見,還有32%的人在校期間沒有專業實踐活動,這將嚴重影響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降低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今后需加大課外實踐活動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增加在校期間的專業相關課外實踐活動,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堂知識,開拓視野,激發興趣,促進就業。
2.2學位論文研究深度不夠,撰寫過程欠嚴謹
學位論文工作是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一環。學位論文的評閱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論文質量,考慮到研究生學位論文階段的培養目標與整體要求,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評閱的一級指標包括論文選題與綜述、論文成果的創新性與效益、論文體現的理論基礎與科學研究能力三項,二級指標包括選題的理論意義或實用價值、對本學科及相關領域的綜述與總結、理論或方法的創新性、創新成果及效益、論文體現的理論基礎與專門知識、體現作者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寫作與總結提煉能力七項。
本文將參加抽檢的學位論文校內、外評審成績進行對比。論文校內評審成績來源于學生申請答辯期間,校內專家給出的評審成績;論文校外評審成績來源于將畢業生學位論文送往外校,校外專家給出的評審成績。統計結果顯示,全校碩士畢業生學位論文的校內評閱成績為83.86分,校外評閱成績為81.40分。從二級評價指標的具體得分來看,校內、外專家評價基本一致,得分最高項為選題的理論意義或實用價值,得分較低的項目為:理論或方法的創新性、寫作與總結提煉能力。評閱結果反映出,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學生研究內容涉及面廣,研究深度不夠,重點不突出,缺乏創新性,不能很好地體現學生的工作重點;在論文撰寫過程中,論文結構安排不合理,章節順序不恰當,論文文字打印錯誤較多,文獻引用不規范,不能體現出學生的科研能力及學術嚴謹性。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階段的工作,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2.3導師精力投入有限,互動交流頻率低
碩士生導師是培養碩士生的重要崗位,導師的學術水平、工作作風、人格魅力等個人綜合素質都會直接影響研究生[5]。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兩個主要因素,如何調動這兩方面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中之重。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提高師生互動交流水平是培養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切入點。本文將“導師指導研究生的數量”和“互動交流頻率”兩個維度結合,對“師生互動交流水平”進行重點剖析,兩者關系的數據分析如表1所示。
表1數據表明,調查對象中帶“6~8人”的導師與碩士畢業生交流頻率最高,在校時“每周至少一次”交流的比例為73%,且“每年至少一次”交流的比例為0;帶“10人以上”的導師與碩士畢業生交流頻率最低,在校時“每周至少一次”交流的比例僅為53%。可見,導師指導研究生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導師指導學生過程中投入的精力和時間,帶學生的數量過多導致導師與學生見面談話頻率降低,從而使師生互動交流水平下降。
另外,調查對象中24%的碩士畢業生導師帶碩士生數目是“2人及以下”,43%的碩士畢業生導師帶碩士生數目是“3~5人”,14%的碩士畢業生導師帶碩士數目是“6~8人”,9%的碩士畢業生導師帶碩士數目是“9~10人”,10%的碩士畢業生導師帶碩士數目是“10人以上”。結合表1中數據可知,畢業生中能與導師保持“每周至少1次”交流頻率的學生僅占畢業生總數的62.82%。可見,學生與導師的交流并不暢通,互動交流頻率較低,也使得師生交流水平下降。
3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機制建設的幾點建議
本文以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調查結果及畢業生學位論文抽檢情況為依據,瞄準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目標,對北京某地方高校碩士畢業生培養質量進行實證分析,為完善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機制建設提出幾點建議。
3.1合理構建課程體系,加強實踐環節
在完善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機制之課程質量保障機制時,應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與發展需求,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做到以“需”定“課”,合理構建課程教學體系。學校要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方法、改進評價方式、關注學生的深度學習及能力培養,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更加注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將學會的知識和技能遷移到相關的境脈中去[6],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應透徹分析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特征,提煉其精髓,取兩者之長,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學習實踐、完善人生。堅持將課內知識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學校課程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工程教育與人文素養相結合的原則,將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7]。學校要把課外實踐活動納入人才培養體系之中,通過機制建設充分調動師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外實踐活動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吻合,確保課外實踐活動的可操作性,保證其科學有效運行,以促進課外實踐活動的豐富多彩和健康發展,重點強調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突出個性發展,提高綜合素質。
3.2加強學位論文過程管理,嚴守撰寫規范
在完善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機制之論文質量保障機制時,要加強學位論文過程管理,嚴守撰寫規范。學位論文過程管理的第一部分為論文選題的管理:論文選題對于研究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好的選題是論文成功的一半,導師要站在學科前沿,科學選題、系統指導;學生要根據自身特點,把握選題、深入研究。學位論文過程管理的第二部分為研究工作的管理:研究工作的開展是學位論文過程管理中重要的一環,導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研究進度,并提供必要 的指導;學生要及時向導師反饋自己的研究狀態,加強與研究團隊成員的溝通,交流研究心得。學位論文過程管理的第三部分為論文撰寫工作:論文撰寫工作是提升研究工作水平的關鍵環節,導師要指導學生對具體研究工作進行總結與提升,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將實際工作提升到理論高度;學生要嚴守撰寫規范,杜絕學術不端,如實反映總結的研究工作。學位論文過程管理的第四部分為論文抽檢工作:研究生學位論文抽檢工作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督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研究生培養質量監督的有效手段,管理部門要認真對待、客觀分析抽檢結果,將總結的經驗有效反饋到學位論文過程管理中,切實提高論文質量。 3.3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提高師生交流效率
在完善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機制之導師質量保障機制時,要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提高師生交流效率。維持導師和研究生之間良好的互動交流,需要創造一種學術價值和經濟效益共同協調發展的文化氛圍[8]。一方面,學校要堅持繼續控制導師所帶學生的數量以保證培養質量;另一方面,導師要把以人為本的教育哲學有效貫穿于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提高師生交流效率。特別強調以下三點:(1) 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學生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主體之一,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是提高師生交流效率的前提。古人云,“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學生的成長發育有其自身的人格特征和發展規律。教育過程只有充分尊重學生固有特性,才能因材施教真正發展學生自立自強的性格,從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創造師生間平等、互助的良好教育環境,為師生交流搭起廣闊的平臺,最終提高師生交流的廣度和深度;(2) 改進師生交流方式。導師要以學生根本訴求為前提,以傾聽學生的心聲為途徑不斷創新和改善師生交流方式,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課前的基礎知識、學習欲望、學習壓力及學習能力等,盡可能使師生交流建立在共同的話題之上。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是建立在師生雙方悉心傾聽、真心交流的基礎上的,導師要逐步養成傾聽的習慣,通過雙方視線的接觸、面部表情的變化、行為動作的展示、相關問題的提出等方式來加強雙方信息的“零距離”交互。同時,導師也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從別人的發言中獲得有用信息,不斷完善自己、優化自己;(3) 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眼中的教師應是一位聰明、博學、善于思考、熱愛知識的人,教師的知識越深湛,視野越寬廣,科學素養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僅是一位教師,而是一位教育者”。現代科技已經進入大科學背景下的協同創新階段,學科交叉越來越激烈,導師要不斷充實自己的學術經歷及專業背景。要以自己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格體現自身的人格魅力,從而感染和教育學生。
4結論
研究生教育事關育人的百年大計,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是實現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一環。我國教育工作者必須合理構建課程體系,加強實踐環節;加強學位論文過程管理,嚴守撰寫規范;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提高師生交流效率,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機制。主動將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轉化為提高質量的內生性需求,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持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實現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9]。
參考文獻
[1] 梁傳杰,吳晶晶.論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機制之構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3):525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下達2014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的通知(教發[2014]3號)[EB/OL].(20140504)[20150121].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72/201405/xxgk_169460.html.
[3] 金保華,王英.地方高水平大學的發展戰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4,(4):1820.
[4] 王戰軍,廖湘陽,周文輝,等. 中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理論與實踐[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132.
[5] 王素梅. 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實踐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6):167168.
[6] Bransford J D, Schwartz D L. Rethinking Transfer: A Simple Proposal with Multiple Implications[J].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9,(24):61100.
[7] 曾永衛,劉國榮.“卓越計劃”背景下科學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1,(7):7578.
[8] 廖來紅,郭建如.科研團隊中導師與研究生互動系統的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 2006,(21):2021.
[9] 黃寶印,徐維清,張艷,等.加快建立健全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3):19.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rnal quality guaran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