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1 16:22: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

篇(1)

一、激趣導入

1.交流。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有關地震的資料,然后教師播放地震的錄像,使學生感受到地震的可怕。

2.揭題。學生根據課題質疑,梳理出主要問題:這是一對怎樣的父與子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課題質疑,學習提出問題的方法。

二、初讀感知

1.自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并思考剛才提出的問題:這是一對怎樣的父與子?

2.檢查。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和朗讀課文的情況。

3.概括。引導學生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回答這是一對怎樣的父與子?(教師板書:父子了不起)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習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三、精讀感悟

(一)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1.品詞析句,讀中體會父親的堅毅。

⑴出示重點段(課件),讓學生讀后談體會。⑵出示另一句話,讓學生和這一段話進行比較,在比較這兩段話時,引導學生抓住描寫時間的詞句,“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感受父親挖掘的時間之長,想象父親挖掘時的艱難,體會父親救兒子時內心的焦急與無助。⑶感情朗讀。師生共同評價。在詞句的品讀中,讓學生體會父親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這種驚人的毅力源自于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2.創設情景,說中體會父親的執著。

⑴想象勸說情景:“看到父親在廢墟中不停地挖掘,有哪些人來勸阻他,是怎樣勸阻的?”⑵朗讀5~10自然段,深刻體會父親不顧一切,一心只想救兒子的無比堅定的信念,他的愛就體現在這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言行之中。

3.對比閱讀,比較感悟父親的偉大。

⑴對比。①找出文中描寫其他父母的語句。從“匆匆趕來、大聲哭喊、絕望地離開”等詞語中,體會其他父母也是愛孩子的,只是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他們的愛顯得理智。②找出描寫此時父親的言行的語句,與其他父母進行對比。在比較討論中,引導學生理解父親的不尋常,說明他愛得更堅強,愛得更執著,愛得更深厚!他的愛使兒子和14名同學獲得了又一次生命。父愛創造了偉大的奇跡,這偉大的愛可歌可泣!⑵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閱讀教學是師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為了更好實現三者情感的碰撞、溝通與交流,本環節緊緊抓住“為什么說這是個了不起的父親”這一核心問題,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采用了創設情景、對比等方式,在培養學生感受、理解能力的同時,一個直面困難,永不言棄的父親形象逐漸走進了學生的心靈。

(二)感受兒子的了不起。

在體會兒子的了不起時,運用同樣的方法,重點抓住第22自然段中兒子的話進行體會,緊緊抓住一個“讓”字,引導學生體會兒子的了不起。

1.出示句子對比:父親在廢墟中挖了12小時,24小時,36小時,阿曼達在廢墟下等了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他克服了什么困難?

2.引導學生想象:廢墟下的阿曼達還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

【設計意圖】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放手讓學生運用體會父親了不起的方法學習體會兒子了不起,并引導學生圍繞課文空白點進行想象,使學生走進阿曼達的內心,從而體會是父親的承諾,是父親的愛,給兒子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總結升華

篇(2)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A-0075-01

語文教學模式層出不窮,教學策略越來越細致繁雜,出現了將信息技術的優勢泛化,甚至濫用的現象,使得語文課堂喪失了真實的面貌,讓學生的說讀能力逐步減弱。筆者認為,語文課堂不需要花哨的東西充斥其中,也不能囿于某種模式之內,而應真正落實語言文字教學,應根據教學實際隨時調整課堂環節,實現教學的有效性,還原語文課堂教學的本真。

一、扎實基礎,不濫用課堂表演

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扎實學習基礎知識。不少教師通過組織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活動一個接著一個,氣氛非常熱鬧,但是學生并沒有明顯的收獲,學生記住的只是哪些活動更好玩,而不是從中掌握了知識。如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課時,文章寫的是一位小女孩與一個學者的對話,有的教師在上課時安排了對話表演,先是把全班學生分成兩個大組進行對話朗讀,之后各小組進行訓練朗讀,朗讀占據了課堂大部分的時間。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讀”是重要的一個方面,但是語言的積累不僅僅靠朗讀,還有詞語、句子的理解,文章主題的探究,寫作手法的學習等。學生在熱鬧的課堂中沒有靜思的過程,所學習的內容就無法變成自己的東西。課堂教學應動靜結合,讓學生在活動之余獲得靜思提升。在上述課例中,學生自由朗讀之后,教師可以讓兩名學生分角色對話表演,其他學生帶著問題傾聽、評價并思考問題答案,問題設計為:“通過閱讀文章內容,你覺得季羨林先生告訴了我們哪些學習語文的好方法呢?”學生思考總結,從文章的細節處歸納問題答案,其思維靈動變化,學習更加真實,真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追求簡約,脫離固定模式

語文教學要有教案作依托,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隨時作出調整,如果學生的表現和預設不同,教師則要根據課堂實際延長或縮短相應環節的時間,讓簡單的課堂收獲不簡單的效果,這就是真實語文課的魅力。一節課40分鐘,具體環節有課堂導入、檢查預習情況、整體感知、靜讀分析、合作探究、課堂反饋、總結反思、布置作業等。教師如果嚴格按照程序教學,整個課堂不僅太過緊湊,而且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討論往往淺嘗輒止。教師應對語文課堂進行靈活把握,根據具體內容合理安排環節,留出充分的時間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挖掘。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課時,由于學生都吃過花生,一部分學生也知道花生長在地下,教師可直接向學生講解花生的播種和收獲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以后,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教師可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把重點放在理解父親的話上:“父親在說花生的好處時,為什么還提到了桃子、蘋果、石榴?”學生結合對比手法的運用加深對主題句的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至此,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總結,幾個簡單的環節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有效。

三、探究細節,落實語言教學

篇(3)

自從國家實施了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項目后,我們學校開展了全面的培訓學習,我便開始用接收到的信息化教育資源來備課了。備課時,除了可以用電腦來寫備課教案,還尋思著怎樣制作教學課件,既要符合教學目標要求,又要使學生容易接受。這樣使我的備課變得新穎了。對于我這樣操作電腦不太熟練的人來說,同時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只要自己虛心地、努力地學習,制作教學課件將不會是一件難事。目前,我已能運用電腦制作一些簡單的教學課件給學生上課,正努力做一些更好的課件。說它簡單,原因就是設備接收到的信息化教育資源里有許多優秀的課件、課案,我下載后做一些,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進行有效的整合。這樣通過搜集與整合,備課越來越豐厚、充分,為課堂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有效整合,用信息化教育資源上課

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多媒體設備給學生上課,讓學生能更形象、直觀地掌握教學內容,對所學習的內容記憶更為深刻,能夠完成一些平時我們無法完成的教學內容。例如,我在給學生上人教版新課標第九冊第九課《鯨》時,因為學生根本沒有到過海邊,更不用說見到鯨了。所以在上課前,我利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里有關鯨的圖片先展示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先對鯨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教學中再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講解,這樣不但大大降低了教學難度,而且教學效果也會更好。在給學生上人教版新課標第九冊第十七課《地震中的父與子》時,用課件給學生出示了地震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的錄像,讓這些從未經歷地震的學生如同親臨地震現場一樣,不但讓學生認識到地震這種自然現象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且還從情感上博得了學生的同情,從而使他們更加投人地學習課文。

三、有效整合,用信息化教育資源布置作業

使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多媒體設備給學生上課,到了快要結束課程時,我總要再找一些現代遠程教育資源里有的課堂練習來和學生一起完成。當然設計這套練習的初衷,是讓學生自己完成的。但是,因為我們學校現在還沒有能力配學生微機室,為了讓學生也能及時得到這套資源的學習,不讓資源白白浪費掉,所以也把這部分資源找了出來和學生共同學習。這樣,學生既得到練習,也知道了如何操作多媒體設備完成練習。因為只有供教師操作的一臺電腦,所以在給學生進行多媒體練習時,學生說什么答案,老師就打什么答案。當出現有意見分歧的答案時,老師可讓學生舉手表決,贊成哪種答案的學生多,老師就選擇哪種答案,系統在檢查做題答案時正確與否便可見分曉。這種練習的方式,不同于平時的作業本練習。平時的作業本練習可以不與同學交流,自己獨立完成;而這種練習的方式,除了自己的意見,還可以適當參考別人的意見,綜合后得出一個有效的結果。這個結果如果是正確的,他會和同學們同喜同樂;這個結果如果是不正確的,他也不會太失落,因為也有同學和他一起承受這個結果。所以說,使用信息化教育資源的課堂練習,我的語文練習課更豐富了,教學效果也得到明顯的提高。

篇(4)

1.堅持相信學生

相信學生,就是相信在他們身上蘊藏著巨大的創造潛力。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創造能力,老師就要像地質勘探隊員一樣,細心勘探,發現深處的寶藏,把它們開發、挖掘出來。有了老師的信任孩子們定會產生巨大的力量投入到積極的學習狀態中。

相信學生,就是把學生真正當作學習的主人。平時我們聽的一堂低年級學習生字時,老師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記住它們,或與同桌一起討論怎樣記住它們。學生往往會想出了許多很好的記字方法,而這寫方法往往是我們老師沒有辦法事先在備課的時候預測到的。

有了相信學生的思想,就會真正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保證學生有充分的自學的時間、思考的時間、合作學習的時間、交流討論的時間和動手操作的時間。

2.堅持人人平等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在教學中,熱愛、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認可、相互補充,在課堂上創造出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在交融中進行創造性地教與學,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學境界。

在教師和學生的心目中全班學生完全平等,沒有“好生”、“差生”之說,觀念上我們始終相信:每個人都有所長,有所短,不能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準。

3.堅持尊重個性

尊重個性,在教學中主要是尊重學生敢于發表不同意見的創新精神。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答案;一個知識的掌握,可以有多種學習方法。因此,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行三個鼓勵:鼓勵學生各抒己見;鼓勵學生相互爭辯;鼓勵學生有創造性的見解。

提倡爭論,生與生、生與師之間都可以進行辯論,只有在這樣的民主教學氛圍中,學生才能以積極熱情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自主學習”才有實現的可能。

二、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四種滲透”

語文教學歷來崇尚“文道統一”,心理教育其實仍可歸之于“道”之列,這也就為它在語文課中的滲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語文學科滲透心理教育可以緊緊抓住以下主要內容。

1.堅強意志的滲透

意志是人們為了達到有意識提出的目標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所做的持續努力,對個體的學習、工作有著巨大的影響。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質,進行心理教育滲透。例如,《軍神》一文,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堅定意志,獲取潛在力量的好教材。

2.靈活思維方法的滲透

學習過程是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思維是學習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憑借教材中具體人物的思維實例啟迪學生,比如《跳水》中的辯證思維,《田忌賽馬》中的求異思維;另一方面,還應該指導學生抓住課文語言深悟文字所蘊內涵,在具體的智力活動中漸漸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3.保持積極情感的滲透

情感是構成人格穩定而獨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學生的情感正處于急劇變化時期,其情緒狀態帶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賦予的人物的積極情感因素,引導學生體驗、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苦柚》中濃濃的思鄉情,《少年閏土》中的少年友情,《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的父子情,《秋天的懷念》的母子情,《圓明園的毀滅》中的愛國情,《再見了,親人》中的國際主義情誼,等等都是極好的范例。

4.自我調節意識的滲透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心理滲透不僅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教育的過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過程。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有賴于相應心理知識的掌握,更需具備一定的自我心理修養能力。這樣,個體才能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保證心理健康,發揮心理潛能。因而,語文教學中,還應注意結合教材與教學,提高學生自我心理修養的能力。比如調控情緒、自塑性格、主動磨煉意志等等。在教學《負荊請罪》一課時,就應該注意這一點。可以先指導學生找出廉頗緒變化:不服氣佩服慚愧,繼而討論廉頗情緒變化的原因。學生在接受語文訓練的同時,懂得了要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實現了提高自我心理修養能力的目的。

三、語文教學中的在教學中的“五個結合”

1.教與學的結合

課前,教師要認真備課。課上,教師要善于把問題、困惑擺在學生面前,“激”他們出學法,出思路,出智慧。教師要為學生讓時空,把盡量多的時間、 空間留給學生;為學生讓舞臺,把盡量多的表現機會留給學生,激發教學的活和課堂的活。

2.學與練的結合

知識要靠一定的練習轉化為能力。練的策略:精練、巧練、活練,以一當十地練。不搞題海戰術,不搞重復練習,不靠家長幫練。通過練習訓練思維,使學生從理解、鞏固、運用,形成技能技巧的訓練過程中啟發思維。

3.學與評的結合

學生學的情況,經常得到來自教師和同學的評價,這些評價會不斷激發學生取得新知識的興趣和決心。教師要巧妙地運用評價,引導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金三角”:方向:比昨天、定今天、促明天。方式:師評、自評、他評。方法:知識、態度、能力(特別注重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4.“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結合

要使課堂上將教材、教案、教法、學習環境四者和諧同步,并呈現出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諧發展的運作過程,就會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緒調動起來;把學生的情感激發起來;把學生的思維激活起來;把學生的自學勁頭鼓動起來,變“要我學”“教我會”為“我要學”“我會學”。

篇(5)

板書可以將教育者課前制定的教案完整地體現出來,使學生能夠明白教學活動中的重點。例如,在“識字、認字、寫字”教學模塊中,教育者可以先在黑板上將本節課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寫下來,然后引導學生讀和寫。學生在對照著教育者寫在黑板上的內容進行學習和書寫時,減少了錯誤的發生,這是板書的功能性體現。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使用板書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突出本堂課的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智力,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能夠養成主動探索、勤于思考的習慣。板書能夠實現“以寫促讀”和“以讀導寫”的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夠掌握教學內容的行文線索和層次結構,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發展。

二、語文課堂教學中板書的特點

(一)系統整體性

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板書特點主要體現在系統和整體教學中,在教學活動中應用板書,需要發揮板書重視系統化的特點,將語文教學活動的整個教學情況進行系統劃分,考慮到整個學期和學段的語文教學活動的要求,以完成語文教學系統目標為主。

(二)目的明確性

教育者需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每學期的教學活動中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在每堂課結束之后使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知識要點,突出教學活動中的重點和難點,使課堂教學能夠圍繞著教學任務開展。在設計板書時,教育者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合理地設計教學內容[2]。

(三)高度概括性

板書能夠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整合,突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要內容和學習方向。教育者將有用的、對學生學習和發展有益的內容寫在黑板上,方便學生記錄和觀看。板書的高度概括性能夠幫助學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堂課的主要學習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積極性。

(四)美觀精致

在教學材料中有很多的知識點,它們以整齊、規范的形式排列在教科書上,學生面對著大量的文字會產生一種厭倦心理,覺得語文課堂很枯燥無聊,教育者可以將教學內容以模式和圖表的形式展?F出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板書教學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對美的追求和感受。

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板書的改進對策

(一)合理安排位置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強化自我教育,尋找一些板書相關的文章,對自身的理論知識進行豐富,形成一個對板書的系統性認識,在板書的制作中做到胸有成竹。在備課環節,需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內容,明確其中的重點和難點,勾勒出板書的大體布局,對板書的位置進行合理安排。針對課堂教學中可能存在的突發狀況,教師在板書設計環節應該留出一定的空白,通過更加靈活的方式對板書進行展示。例如,在對小學語文中的古詩詞進行教學時,應該在黑板的中間書寫詩詞的內容,然后在兩側進行分析和注解,突出重點,使得學生可以一眼看到最為核心的內容,加深學生的記憶。另外,在課余時間,教師應該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收集學生對于板書位置設計的建議,及時作出調整,使得板書能夠更好的為學生服務。

(二)豐富板書形式

單一的板書形式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審美疲勞,繼而導致其對板書失去興趣。對此,教師應該做好備課工作,從教學的內容和目標要求出發,對板書進行合理設計,采用更加豐富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其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在開展板書設計時,應該做到簡明扼要,突出重點,對文章的思路和結構進行凸顯。例如,在對《圓明園的毀滅》進行教學時,可以將板書整體設計為圓明園的形狀,通過簡單的勾勒來對圓明園毀滅前后的狀況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

(三)拓展板書色彩

教師應該對板書的色彩進行拓展,通過五彩繽紛的顏色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增強課堂教學的藝術性,也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記憶。例如,在對《五彩池》進行講解時,可以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閱讀,伴隨著學生的閱讀利用不同顏色的粉筆來進行板書,在黑板上形成一幅優美的畫卷,對一些重點的內容進行突出。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隨意使用顏色。

(四)引導學生參與

篇(6)

一、轉換思維,鎮定理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沒有潛心解讀文本,沒有自己對文本的正確、細微、深入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學生對話?我們還能求得教學的創新、教學品質的提升嗎?因此,我們首先要改變急功近利的想法,從解讀文本開始,真正走進文本,走進學生,走進課堂。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教材的開發,但這必須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要想超越教材,就必須積極地審視、科學地處理加工教材,有效地激活學生思維。而此時,理答要結合課堂教學的進展及變化組織發問,一般情況下,理答要關注兩個角度:一是盡量選擇學生在新舊知識發生激烈沖突時,學生學習意識上的矛盾激化時,他們思想囿于狹窄范圍時或者學生受原先經驗影響無法實現知識遷移時,注意力渙散的時候作為發問的最佳時機;二是發問時機應和教學需要與文本價值相適應。因為很多時候就同一問題轉換一下提問角度,效果就會迥然不同。

在一次學校優質課評優活動中,教師上完課后提問學生:“學了課文你最喜歡的人物是誰?”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藺相如、廉頗”。學生的各種感官也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學過程進行相當順利,課堂充滿和諧的氣氛,老師完全沉醉于學生的精彩回答中。忽然,一學生站起來大聲說:“我最喜歡的秦王!”頓時,課堂發出一陣哄堂大笑,顯然這位學生“別具一格”的答案迎合了學生求新立異的想法,而此時教師竟一時呆住了,轉而微笑著肯定這位男生的答案,繼續走著下一個教程。

教師對這個回答的處理顯然非常不妥,他默認了這個錯誤的回答,這樣的理答是失敗的。教學中教師也敏銳地感覺到這樣的理答方法顯然太失偏頗,卻一時又找不到更合適的理答辦法,因而錯失了一個絕好的教學生成點。其實我們不妨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探問:“怎么樣的人才算值得敬佩、喜歡學習的呢?”這一問就把學生的思維角度引到正確的價值觀上了。學生在了解了“”的意思之后,教師話鋒一轉:“的人也能喜歡敬佩嗎?”這樣不偏不倚的理答解決了學生新舊認識的矛盾,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引領到正確的領悟上來。

在大多數情況下,教師的理答是不可預設的,需要教師隨機應變,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合理的回應,有時也會因為學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問而一時語塞,所以教師往往要借助學生的回答和自己理答后學生的反應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提升下一次理答的質量,改善教學。

二、設置難度,有效理答

理答是喚醒學生注意,保持或促進學生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有經驗的教師通常把學生的回答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把原來有較大難度的問題化解為幾個小問題逐一發問,以此引出下一步的教學決策。

比如在《黃山奇石》的教學中,在學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狀的基礎上,我啟發道:“仙桃石”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學生只要多讀幾遍課文,再深入思考便會發現這是因為“仙桃石”體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頂,不太可能是人間的東西。課文中一個“飛”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寫出了“仙桃石”的神奇。在欣賞了“猴子觀海”的畫面后,我引導學生想象:“幾千年來,這只神奇的石猴為什么一動不動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問猶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他們有的編故事,有的大膽猜想,在愉快而熱烈的討論中,他們既有機會表達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也深深體會到了黃山奇石的有趣。

由此可見,教師對課文的核心問題進行合理地分解,將其轉化成貼近學生思維方式的問題,緣于教師的教學動力,其中理答智慧也足以令人佩服,從而體現了生本課堂“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只有建立在學生認知水平、知識能力“最近發展區”上的“以學定教”課堂教學才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也才能最大程度發生共振共鳴;也只有當教師能不拘泥于預設的教案,“眼中有學生”,能及時捕捉到學習進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時,課堂教學才能是有效的。

篇(7)

什么是理想的課堂?葉瀾教授作過這樣精辟的論述:“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經過多年的課改實踐,我對葉瀾教授筆下理想的生成性課堂有了些許頓悟。

一、精心預設,為生成起航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需要教師課前做出周密的策劃。新課程注重教學的生成性,并不意味著不需要預設,而是對課前預設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預設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從學生角度出發安排教學活動,選用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著力對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可能發生的情況從多方面進行估測,并設計多角度、多層次的策略方案,以備在教學中及時調用。

1.預設學生情況

對課堂教學的預設首先要從學生入手。學生是一群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存在差異。每個人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等都不盡相同,加之課前準備的程度不一,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在備課時了解他們的知識儲備,了解他們的預習情況,并預測可能發生的一些課堂變化,并思考其對策,然后存儲在自己的彈性預設空間內。比如:我在備課外閱讀《向往奧運》這一課時,就考慮到本班學生中,有的是體育迷,體育方面的知識、見聞比老師還豐富;有的對體育不感興趣,知之甚少,估計對文中提到的奧運明星、奧運舉辦地點等都不清楚;還有的從來不關注體育新聞,對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申辦、籌備情況知之不多。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熱情,我查找了許多有關奧運的基本知識、舉辦地、獎牌數、奧運明星等的文字、圖片、現場回放內容并制作成課件,以便隨時補充學生在這方面知識的不足。事實證明:預設了學生的情況,精心做了準備,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

2.預設文本的情感點

文本蘊含著作者的情感,學生自然能在對文本的解讀中感受到,甚至與作者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在預設的時候,要關注文本的情感點,對文章的“動情點”進行細致深入的挖掘。有的文本的情感點是顯而易見的,如《秋天的懷念》、《地震中的父與子》等,它們顯然是教育啟發學生學會關愛我們的親人;《最后的輝煌》是講無私奉獻的,啟發學生如何回報社會;《放棄射門》則是教育學生正確對待得失,使學生受到人性美的熏陶,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體育道德。也有部分課文,從不同角度可獲得不同的情感點,如《跳水》,從船長的角度,可啟發學生遇事冷靜、機智、果斷;從孩子的角度,又可以教導學生遇事不沖動,多考慮后果;從水手的角度上,還可以教育學生開玩笑不可過火。這些情感點猶如航標,指引學生生活處世的方向,對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情操的培養至關重要。當然,在對文本的“動情點”進行細致深入的挖掘的同時也要預測學生可能會有哪些情感的迸發,面對這樣的情感我們應如何對待。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好好把握課堂,全面預測課堂,做到收放自如,逐漸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智慧,課堂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預設質疑問難

“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新課標要求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做到不唯書,不唯師,敢就文章的“關鍵點”、“疑惑處”、“重難點”、“模糊處”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意外問題的出現,使生成的教學資源更具偶然性,讓我們一時難以駕馭。所以,我們備課時應對上述易引起學生質疑問難的地方進行深入預設。如備《西門豹治鄴》一課時,我就預設學生可能質疑的幾個問題:西門豹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抓起來殺了?課文前面說鄴這個地方人煙稀少,但后面怎么又寫到了河伯娶媳婦的日子,漳河邊上站滿了老百姓?西門豹為什么不把其他官紳也投進漳河?書上說,到了河伯娶媳婦的日子,巫婆背后跟著十來個穿著綢褂的女徒弟,巫婆為什么不把她們送給河伯?這樣上課時就更得心應手了。

二、不拘預設,為生成導航

上海師范大學吳立崗教授曾提到:只要有利于加深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要調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不必去擔心預設的進程“失控”。在平時的教學中,盡管教師課前會預測學生的學習走向,并預備幾種不同的教學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聽到一些別樣的想法。針對這種情況,有經驗的教師總會抓住這些稍縱即逝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學,調整教學方案,讓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行進。如,教學《窮人》一文,在學習桑娜抱回兩個孤兒的矛盾心理這一段時,一學生突然提出質疑:“課文主要寫桑娜樂于助人的品質,而這里卻具體寫了她救孩子后的矛盾心理,這對刻畫桑娜的形象有沒有影響?”這一問題雖然唐突,卻有研讀、探究的價值,解決了將會使學生對桑娜的美好品質有深層次的認識。于是我果斷放棄了原有的教學設想,引導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學生聯系上下文自由發表意見,最終形成統一認識:這種矛盾符合桑娜當時的處境,是可信的,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但即使擔心、害怕,她還是做出寧可挨揍也要撫養孤兒的決定,更顯其善良。因此,這種矛盾心理的描寫不但不會破壞桑娜的善良形象,反而使桑娜的形象更有血有肉,真實可信,具體可感。這里,正是由于我及時抓住學生的反饋信息,調整教學思路,才使本節課有了創造性的收獲。

三、評價預設,為生成鋪路

老師的預設,基本上有的放矢,但是學生的狀態不一,有偏差,有層次,有誤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加強評價預設,為生成鋪路。

1.生成有偏差――在補偏中認可

語文課上,常常會遇到“答非所問”的場景,如:教學《當代神農氏》一文時,問:讀了課題,你頭腦中出現了什么樣的人物形象?有一名學生卻說出細枝末節的答案。我順勢追問:細讀讀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或許有新發現。如果一味重復自己的問題,則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如果順勢利導,加強方法指導,則會有收獲。可見面對意外的收獲,教師只有善于導航,才能駛進美麗的港灣。

上一篇: 班主任工作報告 下一篇: 年級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第一页 | 亚洲国产人在线播放首页 | 亚洲高清乱码AV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 | 天天综合网久久久 | 午夜老司机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