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2: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教育信息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小學信息化教育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中小學信息化教育管理,加速中小學信息化教育建設和發展,它對于培養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提高其適應信息社會的能力,對于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促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提高師資隊伍的素質,對于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提高辦學水平
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將發生新的巨大變化。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我們的世界,使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為此,學校教育必須加快信息化建設,提高辦學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礎性建設,營造良好的信息化環境
實現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設是基礎。要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必需多渠道挖掘潛力,進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軟件建設。要以全新的觀念,確定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思路,設備添置做到整體規劃,實用,夠用,適度超前;經費投入做到爭取政府多撥入一點,社會多支持一點,自己多投入一點,購買必備硬件設置,并通過寬帶與互聯網相通,為學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必備的物質條件。與此同時,抓好信息資源庫建設,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設備的功能。
2.提高教師信息素養,造就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為了使教師能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走出一條現代化教學的新路,學校應把培養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信息技能作為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想方設法促使教師能盡早、盡快地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自我發展、自我超越,以適應新世紀的要求。
首先,要學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教學。要提高教師隊伍的信息技術素養,必須使教師全員參加信息技術教育的全程培訓,做到“三學兩用一制作”。“三學”:一是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第二節課后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二是利用集體備課時間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培訓;三是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個人培訓。學校還制定了學習制度和獎勵制度,給學習優秀的教師以鼓勵,激發了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學校應有計劃地對全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通過“三學兩用一制作”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創造性教學設計的氛圍。教師圍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設計課件,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優化課堂教學。其次,學會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當前,我國正在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成為其中的重要內容。要很好地實現各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就要求教師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教學環境中實施課程目標,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使之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提供給全體學習者共享。不僅僅是教師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演示,還要讓學生運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運用文字處理、圖像處理、信息集成的數字化工具,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創作。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21世紀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網絡化和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特征的時代,我們處于競爭更加激烈、變革更加迅速、創新更加廣泛的社會。我們如何使學生適應這信息瞬變的社會呢?最根本的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使學生學會處理信息,有效地進行交流,從而充分地認識社會和自我,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首先,對學生實施信息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學會學習。?サ鼻埃?隨著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經從教師單純傳授知識向學生自主探求知識轉移。學生的學習已經不僅指在教師指導下的課堂學習,而今天所說的“學會學習”是指:學習者學會掌握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能夠通過自主探究進行有效的學習。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帕博特教授認為最理想的學習方式應該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并知道自己可以控制事物。為達到控制某種事物的目的,他們“學著(或嘗試)去學習”。網絡學習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點,學生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交互學習”、“協作學習”、“發現學習”。學生根據自己知識能力的實際水平,與特有的學習方式,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形式,自主地決定學習進度,主動探尋并發現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或信息。信息作文課上,學生一旦掌握了從網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就能在Internet這一信息空間自由翱翔。他們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從而學習的積極性也更為高漲。四年級三班的學生,不但學會在網上閱讀全國小學生優秀范文,而且能建立個人作文的文檔,還在教師的指導下建立起了班級作文資料庫。把以往感覺枯燥乏味的作文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再也不怕寫作文了。美術課上,隨著鼠標的點擊,學生來到Internet上的美術長廊盡情瀏覽。網絡學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學會學習的天地。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同一時空主動提取信息、選擇信息、使用信息、創造信息,可以在網上進行自由的交流,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尋找解答問題的途徑,從而提高信息素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其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網絡打破了時空的局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從網上獲取知識,滿足自己的學習欲望和需求。學校創設的網絡環境為學生自主地參與社會活動、展現自我提供了機會。在網絡學習中,學生的個性特長的品質得到充分的張揚。
E-mail有匿名、隱蔽的特點,能充分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學生可以通過給教師發E-mail,大膽、真實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把自己對老師的意見毫無保留地講出來,同時也可以給教師提建議。學生歡呼“在網上,我們和老師一樣高”,體現了一種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系。電子聊天室,可以供學生宣泄心中的壓力。有位女同學性格比較孤僻,有話不敢向家長、老師、同學們講,但她在聊天室里卻能把自己的苦惱、煩悶盡情傾吐。她每次上網后都感到輕松愉快。網絡讓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才能充分地展現出來,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
二、堅持不懈,創新信息化教育新構架
隨著信息技術在學校的普及,我們在實踐中感到:構建學校信息技術教育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
1.加強學校資源庫建設,開發網絡的資源。當前隨著校園網的建成,其關鍵部分的資源庫的建設則顯得相對滯后。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網上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建立包括資料文獻庫、信息資源庫、軟件庫和光盤庫在內的校園網絡資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學資料和信息。
改革后的《化學分析》,其教學內容完全建立在“理實一體化”的基礎上,緊密聯系企業化學分析工作設立學習情境,以真實的分析檢驗任務為載體設立子學習情境,每個子學習情境作為一個基本教學單元,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學習性工作任務。每個教學單元學習內容包括完成某一分析檢測任務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知識,伴隨一次學習性工作任務的完成,學生學習并體驗該次分析測定正確規范的操作,同時學習基本理論知識,訓練學生對同類測定的舉一反三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改革后的《化學分析》教學內容參見下表。五個學習情境的學習內容涉及到冶金、化工、食品、藥品等領域的分析檢測任務,教學內容對應于行業工作情境,實踐技能處于突出的位置,體現了課程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每一個學習性工作任務的實施按照“情境引領,任務驅動,教、學、做、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組織教學。
教學模式改革
按照“工學結合”的總體思路,以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發展為目標,在《化學分析》學與教的過程中,我們確立了“情境引領、任務驅動、教、學、做、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每一個工作任務按照資訊(提出分析檢測任務,學習相關知識)———計劃實驗方案———決策實驗方案———實驗實施完成檢測任務———評價反饋學習過程五個教學環節開展教學活動。
資訊:每一教學單元的教學活動由教師布置學習性工作任務開始,教師通過介紹任務相關背景知識,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通過指出任務相關重點、難點知識引導學生明確自主學習方向,通過提供學生相關教學資源,設計案例、設問釋疑、小組討論、現場演練、自學作業等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通過自學、討論、查資料獲取相關信息和知識,形成完成任務的初步方案。本教學環節以學生在任務驅動下獲取知識為中心,但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指導者等多重角色的作用不容忽視,否則教學活動將走向無序和混亂,教學目標難以實現。
計劃、決策實驗方案:主要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本教學單元中的分析檢測任務制定實驗方案,并決策出合理可行的方案。學生進行分組、小組內交換意見,共同研討實驗方案并進行人員分工、填寫分工任務單、操作程序表;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溝通、交流過程,記錄學生的表現和遇到的問題,并回答學生的提問。而后由學生選派小組代表,陳述實驗方案,并回答其他同學和老師的提問;教師通過聽取學生的匯報過程,記錄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糾正學生不恰當的實驗方案,幫助學生完善實驗方案,防止下一教學環節———實驗實施時發生不可逆或危險事件。這一環節教學活動主要體現在學生通過實驗計劃、分組討論、方案展示、集體決策,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集體智慧,通過積極探索、相互溝通、相互學習形成實驗實施前的可行方案。這一教學環節旨在培養學生探究知識和創新方法的能力,提高學生語言交流和表達能力。
實施實驗:主要是學生親手實踐決策形成的分析檢驗方案。學生根據決策環節形成的方案,修改各自操作程序表,按個人操作程序表分頭實驗;小組成員之間互相檢查實驗操作,組長協調好本組實驗進度;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實驗實施過程,記錄操作中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并在關鍵操作之前,預設問題,控制危險、不可逆事件的發生,保證學生操作過程中人身安全和實驗設備的正常運行,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和習慣,同時教師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注意檢查、糾正學生的不規范操作,適時進行示范操作演示。本教學環節旨在通過學生親手動手實驗以及教師的檢查、控制,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協作精神。
評價反饋:學生給出本學習單元的習題、練習題、作業、實驗報告和學習體會,這標志著學生完成了本教學單元的學習任務,教師根據學習成果對學生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反饋總結;學生通過總結學習、操作過程的經驗教訓,進行自評和小組間互評,教師通過總評表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本教學環節旨在通過學生完成任務的成果展示和學習過程的總結評價,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職業道德,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認同感,形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
考核評價改革
考核評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什么樣的考試內容和考試形式,就有什么樣的學法。《化學分析》課程從人才培養需求出發,改革課程考核內容和方式,課程采取貫穿教學全過程,分階段、全方面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考核的學業評價方式。課程在每個教學單元結束后根據以下標準進行階段性考核評價。本課程十個教學單元的成績加和,將形成本課程占60%的過程考核成績。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我們在期末進行課程全部知識的綜合測評,占課程總成績的40%。
1.加快信息化基礎性建設,營造良好的信息化環境
實現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設是基礎。要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必需多渠道挖掘潛力,進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軟件建設。要以全新的觀念,確定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思路,設備添置做到整體規劃,實用,夠用,適度超前;經費投入做到爭取政府多撥入一點,社會多支持一點,自己多投入一點,購買必備硬件設置,并通過寬帶與互聯網相通,為學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必備的物質條件。與此同時,抓好信息資源庫建設,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設備的功能。
2.提高教師信息素養,造就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為了使教師能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走出一條現代化教學的新路,學校應把培養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信息技能作為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想方設法促使教師能盡早、盡快地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自我發展、自我超越,以適應新世紀的要求。
首先,要學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教學。要提高教師隊伍的信息技術素養,必須使教師全員參加信息技術教育的全程培訓,做到“三學兩用一制作”。“三學”:一是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第二節課后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二是利用集體備課時間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培訓;三是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個人培訓。學校還制定了學習制度和獎勵制度,給學習優秀的教師以鼓勵,激發了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學校應有計劃地對全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通過“三學兩用一制作”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創造性教學設計的氛圍。教師圍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設計課件,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優化課堂教學。其次,學會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當前,我國正在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成為其中的重要內容。要很好地實現各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就要求教師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教學環境中實施課程目標,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使之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提供給全體學習者共享。不僅僅是教師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演示,還要讓學生運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運用文字處理、圖像處理、信息集成的數字化工具,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創作。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21世紀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網絡化和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特征的時代,我們處于競爭更加激烈、變革更加迅速、創新更加廣泛的社會。我們如何使學生適應這信息瞬變的社會呢?最根本的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使學生學會處理信息,有效地進行交流,從而充分地認識社會和自我,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首先,對學生實施信息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學會學習。當前,隨著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經從教師單純傳授知識向學生自主探求知識轉移。學生的學習已經不僅指在教師指導下的課堂學習,而今天所說的“學會學習”是指:學習者學會掌握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能夠通過自主探究進行有效的學習。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帕博特教授認為最理想的學習方式應該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并知道自己可以控制事物。為達到控制某種事物的目的,他們“學著(或嘗試)去學習”。網絡學習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點,學生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交互學習”、“協作學習”、“發現學習”。學生根據自己知識能力的實際水平,與特有的學習方式,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形式,自主地決定學習進度,主動探尋并發現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或信息。信息作文課上,學生一旦掌握了從網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就能在Internet這一信息空間自由翱翔。他們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從而學習的積極性也更為高漲。四年級三班的學生,不但學會在網上閱讀全國小學生優秀范文,而且能建立個人作文的文檔,還在教師的指導下建立起了班級作文資料庫。把以往感覺枯燥乏味的作文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再也不怕寫作文了。美術課上,隨著鼠標的點擊,學生來到Internet上的美術長廊盡情瀏覽。網絡學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學會學習的天地。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同一時空主動提取信息、選擇信息、使用信息、創造信息,可以在網上進行自由的交流,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尋找解答問題的途徑,從而提高信息素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其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網絡打破了時空的局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從網上獲取知識,滿足自己的學習欲望和需求。學校創設的網絡環境為學生自主地參與社會活動、展現自我提供了機會。在網絡學習中,學生的個性特長的品質得到充分的張揚。
E-mail有匿名、隱蔽的特點,能充分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學生可以通過給教師發E-mail,大膽、真實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把自己對老師的意見毫無保留地講出來,同時也可以給教師提建議。學生歡呼“在網上,我們和老師一樣高”,體現了一種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系。電子聊天室,可以供學生宣泄心中的壓力。有位女同學性格比較孤僻,有話不敢向家長、老師、同學們講,但她在聊天室里卻能把自己的苦惱、煩悶盡情傾吐。她每次上網后都感到輕松愉快。網絡讓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才能充分地展現出來,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
二、堅持不懈,創新信息化教育新構架
隨著信息技術在學校的普及,我們在實踐中感到:構建學校信息技術教育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
1.加強學校資源庫建設,開發網絡的資源。當前隨著校園網的建成,其關鍵部分的資源庫的建設則顯得相對滯后。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網上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建立包括資料文獻庫、信息資源庫、軟件庫和光盤庫在內的校園網絡資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學資料和信息。
2.加強網絡德育教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互聯網上也有一些負面信息,部分學生對此類信息識別和抵制能力不強,容易受到不良影響的侵蝕。學校應建立“防火墻”,注意把網絡與德育結合起來,開發研制德育課件,盡快使德育占領網上陣地。3.加快校園網建設,做到“班班通”、“家校通”,實現學校管理網絡化。這樣一方面便于學生網上學習、網上交流,增加學校和班級管理的透明度,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另一方面,可以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納入學校管理之中,密切家庭與學校的聯系,便于家長參與學校的管理和監督。
下面就本縣中小學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措施談談我的看法:
問題一:傳統教育觀念制約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1.就目前本縣教師而言
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普遍不高,學校領導重視不夠,仍以傳統教育觀念指導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教學工作,制約了教師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積極性和水平,造成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與學。
2.沒有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的教育信息化發展
從本縣的調查情況來看,大部分學校沒有將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中,只是有學校電教處或信息中心制訂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這里主要的問題一是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根本就沒有可以遵循的標準,隨意性太大;二是有些部門出具的建設規劃和裝備要求與現在以數字媒體和互聯網為主體教育信息化建設不相符;三是就本縣而言學校生均公用經費中沒有明確學校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比例,政府的專項經費更是缺乏,由此造成學校教育信息化裝備經費投入不足的情況普遍存在。
措施一:針對上面的問題,要求學校領導和教師樹立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與學的新觀念。堅持建、管、用并舉,以應用為核心,以應用促發展;強化行政管理和業務指導兩項職能;實施“三通”“兩平臺”“三通”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兩平臺”即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問題二:重“硬”件,輕“軟”件
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應用;重配備,輕培訓;重投入,輕管理”等不良現象。往往存在硬件投資比例過大,軟件投資明顯不足,導致硬件、軟件和潛件發展不平衡,出現有先進的網絡設施,缺少適用的應用軟件和教育信息資源,缺乏懂信息技術的學科老師等不協調發展局面,結果造成先進的信息化設施無法有效利用,很多學校的網絡設施僅局限于上網,或往往變成上級考評的對象及供領導參觀的現代化擺設,應用成效與預期目標存在很大差距。
措施二:加大軟、硬件投入,完善教育信息資源中心建設,配合“班班通”工程的實施,依托上級教育資源網,采取以遠程教育資源為主,互聯網搜索資源作為拓展,以購買資源和自建資源作為特色,建立起學校的資源庫。在兩個層面上做好地方資源庫建設。一是由教研室牽頭,電教人員做好技術支持,建立縣級的學科網站群。如:化學、數學、英語網站等。二是由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發動教師利用中央電教館教育源庫、基礎教育資源網、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等制作課件,建立校本資源網站。
問題三:教師技能問題
教師素養需要提高。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技術給教師帶來了新的難度。教師不僅要了解教育技術理論,還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現代化的媒體,具有在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中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問題。教育信息化的過程是教師教育素養、學科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整合的過
程,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根本
變革。
措施三:要全面加強師資培訓,培養一支具有較高信息素養和教學水平的復合型教師隊伍。切實加強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建設,培養造就一支包括技術隊伍、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在內的高素質的教育信息化隊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根據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要求,學校要求配備一定數量的計算機網絡和教育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管理、維護人員,并根據學校規模,配備足夠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師。
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教師思想意識的提高。相信在各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最終會促使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發揮最大的作用,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二十世紀末,教育部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指出:“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將占主導地位,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將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發展、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的水平,教育將始終處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廣泛應用并導致教育系統發生深刻的變化。”在全國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城鄉教育之間的“數字鴻溝”、“文明鴻溝”,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正日漸突顯,并引起了全社會的極大關注。
一、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近期,我們對南昌縣灣里區、安義縣等中、小學信息化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深深感到農村學校信息化建設與城市學校相比已經錯過了一個階段,其主要表現在:
1、基礎設施裝備落后
目前多數農村學校不具備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硬件條件,盡管近幾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關心下,鎮、村各級學校先后配備了一定數量的電腦和教學設備,但鎮一級學校人均擁有計算機臺數約3%,村級學校還不足此數,信息技術教育課無法全面開展,有的教師即使制作了課件也因缺乏設備而無用武之地;其次,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設施條件還較落后,許多地方網絡的延伸還沒有到位,嚴重影響了教學信息的交流和溝通,教師更難接觸到優秀的教學資源。
2、教師運用能力欠缺
農村學校基本沒有具備信息化建設綜合能力的專業人才,信息技術課教師嚴重缺乏,一般教師也不具備教學課件的開發能力。以羅亭鎮的中小學為例,只有初中的一般學科教師的實際運用水平接近城市教師的平均水平;而村小的一般學科教師的實際運用水平都遠遠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即使有的學校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由于師資問題,其課時也遠遠不夠。
二、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影響因素分析
由于區域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氛圍的差異性,影響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因素很多。對于廣大貧困地區的農村來說,除了投資力度不夠、教育觀念陳舊、教學資源缺乏等基本影響因素之外,我們認為學校教師的培訓及學校的文化氛圍也應是影響農村教師信息素養水平的主要因素。下面我們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學校發展經費捉襟見肘
在農村地區,教育費附加是補充教師工資不足部分的經費來源,而農村教育集資則是改善校舍和辦學條件的主要經費來源。由于稅費改革造成的經費缺口,只靠地方財政是難以完全填補的。相形之下,需要財政或學校擠出經費配置計算機、改造基礎設施更是難上加難。
2、教學資源嚴重匱乏
農村教師能夠接觸到的一些軟件多是面對城市的內容和硬件配置,沒有適應農村教育的本土化的教學資源;由于不具備網絡系統等先進的信息傳播設備,教師不能及時得到新的教學信息,課堂內容大多局限于傳統的教材。在我們對灣里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查時發現,農村多數教師能夠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式,但由于缺乏適合于農村學生學習的信息化學習資源,新課程改革在具體實施時受到了影響。
3、教師培訓力度欠缺
由于條件的限制,農村教師參加信息素養教育的機會很少,當地相應的培訓機構也很缺乏。培訓內容局限于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多媒體、網絡等計算機技能方面的知識,缺乏相應的現代教育理論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知識。培訓方式一般是“一刀切”的模式,教師不能結合自己的學科進行有效的學習。培訓的結果是教師在實踐中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能與學科課程很好地整合起來。學校在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后也沒有形成相應的評價制度,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得不到激勵。
4、校園文化氛圍淡薄
大多學校決策者在信息化建設的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發展信息化是某種意義上的學校包裝,可以產生吸引生源的效應,但在教學中全面深入的應用信息技術,會因教學模式的改變而影響到升學率,因此,對設施設備進行大投入大建設后,沒有促進信息化資源利用的具體措施和機制。我們認為教師信息素養教育的環境并不僅僅是物質支持條件的滿足,如果農村中小學教師不能利用有限的信息設備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自覺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學校領導和教師尚未形成使用信息技術的自覺意識和行為,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就得不到提升。
三、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策略探討
農村學校信息化建設已經錯過了一個階段,但不能再錯過一個時代。全面理解信息化的內涵,用全新思維選擇適合農村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新途徑,抓住機遇,迎難而上,是農村學校刻不容緩的工作。其具體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多方籌措資金 分批投入實施
(1)政府部門可以建立專款專用制度,首先加大對貧困地區特別是對國家級貧困縣的教育投資,并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避免資金的流失和浪費。也可以采取考核和競爭機制,把資金撥給有資格的學校或區域。
轉貼于
(2)農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就目前情況說,單純依靠政府的投入來保證持續發展是難以辦到的。信息化設施更新和折舊快,耗材和維護的費用大,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因此,應該通過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種方式,吸引一些民營企業單位增加對教育資源的投資和捐助,以保持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續發展。
(3)貧困地區農村教育信息化的啟動和持續發展,必須有外部資金的注入,這樣可以保證學校對信息化的建設發展形成總體的長遠的規劃,對硬件設備做到配置統一,從而避免硬件設備來源復雜、隨機增添、因規格不同帶來使用與維護困難、不能適應教學需求和持續發展的需要等現象或問題的出現。
2、整合教學資源 系統規劃建設
在城市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初期,出現了“車、路、貨”不匹配,“重硬輕軟”發展不協調問題,客觀地說這是正常的。因為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涉及到多種要素。農村教育信息化要在信息化資源建設中實現系統規劃,使各要素協調發展。
(1)硬件資源建設
計算機、網絡等硬件設施設備是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的基礎。在技術上要考慮計算機、網絡的配置是否可滿足軟件資源運行的需要,數量是否滿足師生使用的要求,現有基礎對以后的設備升級、擴充有何影響等。
(2)軟件資源建設
軟件資源是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核心,它的開發建設涉及資源種類的豐富程度,使用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資源內容與組織方式要滿足教學的需要。因此,軟件資源的提供與開發要立足于學生生活的環境,從本地提取信息、事例;同時還要考慮資源的獲取途徑,以及對傳統音像、文字資源的轉化問題。
(3)教學資源的管理體制
信息化教學資源各部分的高效利用、有序發展有賴于管理機制的健全。對學校而言,管理的內容在整體上包括對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的長期、中期、近期的發展規劃;在具體上包括對計算機教室、各種教學軟件資源使用時間和數量的規定;還包括對教師參與資源收集、整理工作的相關鼓勵措施等。
3、分層次逐步提高教師自身素養
農村教師信息素養教育除了和城市教師一樣,培養其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倫理道德之外,還要培養他們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在培訓時,我們要針對農村教育、學校信息設施和教師的特征,選擇適合于農村教師需要的培訓內容。
(l)遠程教育培訓方式
現在很多地區的農村學校都擁有了衛星轉播設備,我們可以利用衛星傳播系統對教師進行信息素養的培訓,具備網絡設備的學校可以讓教師通過網絡資源的學習來提高信息素養。除此之外,還可以把一些優秀的教育資源做成光盤,讓教師通過觀摩學習提高信息素養。
(2)教師“參與式”培訓方式
教師“參與式”培訓方式就是讓教師帶著“教學任務單元”參加培訓,教師在培訓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應用信息技術教學帶來的優勢;教師接受的培訓內容和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便于教師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這種培訓方式在“英特爾未來教育”中得到了體現,并且對我國很多區域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類形式容易使他們形成內驅力,獲得成功體驗,從而激發他們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興趣,迅速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3)校本培訓模式
學校根據自己的情況,充分利用本校的資源,制訂適合本校教師特征的培訓體系。可以組織各學科經驗豐富、信息素養水平較高的骨干教師,通過優秀案例對教師進行培訓,也可以邀請一些信息技術教育的專家到學校作專題講座。
4、制定激勵機制,形成濃厚氛圍
校園文化氛圍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因素。首先,學校管理者應具備正確的現代教育理念,積極推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并設置相應的評價機制激勵教師,改變以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作為惟一評價標準的做法;教師要學會積極主動地利用學校現有的信息設施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形成學校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文化氛圍,而不是在上觀摩課或教學比賽時,被迫使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
農村教育信息化是時代的呼喚,是當代人的歷史責任。發展農村教育信息化應以建構社會的需求與可能和人的需求與可能的契合為出發點和歸宿,集政府、社會、學校等多方力量,創造性地解決資金與人才問題,才能實現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永玉.農村信息化寒冰解凍尚需時日——江西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思考[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2).
[2]李金鳳.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現狀分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6).
[3]榮曼生,李小明.株洲市小學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現狀的調查與對策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5,(2).
[4]桑新民,鄭文勉,鐘浩梁.區域教育信息化的戰略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5,(2).
小學教育信息化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而是有著系統的分支和豐富的內涵,大致說來,教育信息化在實現的途徑上可以體現在以下方面:
1.教學管理的自動化。實現計算機信息化管理與教學的過程稱之為CMI(計算機管理教學)系統,這個系統的內容是方面的,相對來說還是開放的。體現在教學上,有信息化測試與評分、學習問題的記錄與診斷、學習任務的分配與接收、在線學習幫助、智能化的學習指導、精確的成績管理、條理有序的檔案管理等。利用信息化技術,可以建立學生電子檔案、學生的身份信息、活動經歷、評價信息等,實現教學管理的現代化,從而節省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2.教學環境的虛擬化。小學信息化教學與管理還可以借助教學環境虛擬化,在教學活動時可以避免空間、時間的限制,這也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現在已涌現出一系列針對高等教育的虛擬教學環境,包括電子虛擬教室、虛擬實驗、虛擬校園、數字圖書館等,這些也完全可以應用于小學教育中來。如果充分開發并利用網絡的虛擬教學手段,就可以實現信息化教育對現實教學的補充,使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這也是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重要方向。
3.教學媒體系統化。教學與管理過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學媒體,在傳統教學中的常規媒體有粉筆、黑板、動植物標本和實物模型等,雖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有相應的輔助作用,但畢竟有太多的限制,當前,多種電子信息媒體的應用使教學過程更加方便、快捷,既增強了媒體的系統功能,可以很容易地實現遠程同步大規模教學,這也將帶動小學教學逐漸實現系統化發展。
4.教學資源共享化。如上所述,信息化教學與管理可以幫助學校和教師實現無紙化辦公,通知、信息、電子教案、交流材料等在網站、郵箱和論壇傳輸交流,教師建立的個人業務檔案、教案、論文、課件、學習筆記、專業知識等材料可以上傳到網站上共享。
5.教學方式多樣化。傳統教育中的紙質教材由來已久,自有其優點所在,但抽象、單一是其不可避免的缺點。在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材應該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教學內容,使之更結構化、動態化、形象化。對于小學生的年齡階段來說,使用文本、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表達形式,可以充分體現學習內容的具體化、生動化和形象真實化,讓小學生的學習更容易、更快樂。
二、小學信息化管理的實施
教育者能否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是教育信息化管理的關鍵環節之一。為了保證小學教育與管理的信息化能有效地實施,至少應在以下四個方面做起。
1.政策給力助推小學信息化。要想讓小學生提高信息技術水平、適應社會同步發展,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從政策上大力支持,完善小學信息化教育與管理的相關規劃及實施方案,增加小學信息化設備的配置,不斷滿足當前對信息化環境建設的需求,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為推廣小學信息化教育打下基礎。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教育網站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根據《晉中教育城域網總體建設規劃》的目標任務,晉中市教育局制訂了《晉中市優秀教育網站暨創建百座示范教育網站活動實施方案》,計劃在全市創建至少100個示范性基礎教育網站,優良級教育網站達到80%,提高校園網絡資源利用率。
凡經工信部備案的縣、校兩級教育網站均可自愿報名參加評選。我們制訂了《教育網站評比指標體系》,評審內容包括網站內容(信息公開、網上辦事、互動交流、教學服務、資源建設等),表現形式(界面設計、功能設計等),運行與管理(規章制度、運行維護、網站影響力、網站特色等)等。
評審程序為先由各縣組織本縣教育網站進行初評和推薦,獲得縣級推薦資格的參評單位可報名參加市級測評并接受公眾網上投票。最后由市教育局組織評委依據“教育網站評比指標體系”對參評網站進行綜合測評,然后結合公眾網上投票情況產生終評結果。考慮到不同類別網站的不同特點,對參評網站進行分組,分別為教育局類、中學類和小學(含幼涸埃├唷
為總結當年網站測評工作經驗,我們每年出臺《教育網站測評報告》,對參評網站的正面和負面評價逐個梳理,并配以圖片和圖表進行說明,以方便各網站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也有利于各網站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近年來連續對中小學網站的測評工作成為晉中市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首批教育信息化試點區的重要因素之一。晉中市太谷二中和昔陽中學兩所學校被確定為試點單位,我市也成為全國56個試點區域之一。在2011年教育部組織開展的“全國中小學校優秀網站評選”活動中,我市有四所學校的網站榮獲全國中小學校優秀網站稱號。
教育網站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參加測評的學校基本上能圍繞教育特色、教學與教研的主題工作,在信息公開、教育、教學、教研服務、資源建設與應用、特色宣傳等多方面建設自己的網站。其中有一部分網站建站思路明確,欄目設置合理,資源豐富,針對性強。在學校對外宣傳、網上辦事以及為教師教學和教師自身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 教育網站現狀
(1)網站總體設計。大部分網站頁面設計合理、欄目設置準確、色彩搭配較好、頁面層級清晰、導航清楚、易讀性強,或下拉菜單,或展開式菜單,使訪問比較方便。
(2)學校宣傳功能。大部分學校網站在學校宣傳方面做得很好,內容較豐富。包括學校概況、機構設置、工作動態、校園新聞、教育新聞、設施設備展示、校園活動展示等。
(3)教師教學資源與教師學習資源。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是校園網站的主要功能之一,部分網站建立了教學資源庫,除鏈接縣、市教學資源庫外還建立了網上教學資源導航,有些網站還建立了教師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平臺,教師制作的課件、教案、教學設計、參考資源在這里得到共享,發揮更大的使用價值。有些網站還建立了教師學習資源,教師的論文、教育敘事、班主任工作經驗得到共享,對教師的成長提高起到積極作用。
(4)學生學習資源。學生學習資源是學校網站上不可或缺的內容,有些網站提供了豐富的德育資源、心理教育資源、學生課外學習資源、學習討論區、學生作品展示等。
(5)家校互動。部分網站上開辟了家校交流平臺,也有個別網站了關于家長教育和主題研討類的文章,或利用“校訊通”平臺進行家校交流。
(6)網站服務功能。部分網站提供了服務功能,開設了校務公開、成績查詢、服務大廳、網上報修、網上報名、辦事導航等欄目,方便了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
2. 教育網站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服務功能不足。網站最重要的部分――為教師、學生、家長服務功能薄弱。大多網站對交流互動、網上辦事重視不夠。學校網站體現在線辦事的部分較少,大部分為展示類的內容,體現學校信息化管理的部分較少。
(2)部分網站不夠規范。部分網站沒有備案號,部分網站有備案號但未鏈接至工業與信息化部網站備案查詢系統。
(3)網站運維欠缺。部分網站欄目不全、資源貧乏、更新不及時。大部分網站都建立了相關制度,但部分網站所提供的制度流于形式,制度制定得很籠統,而且執行力不強。
(4)對網站建設重視不足。從網站建設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可以看出,不一定是網站管理員不敬業,也不一定是教師、學生不積極,而是部分學校沒有充分認識到網站的重要性,網站建設流于形式。
結 論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社
二、征集時間
2014年12月13日~2015年3月30日
三、征集內容
基于智能終端研究課的前沿理論研究
基于智能終端研究課的教學設計研究
基于pad的新型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變革
基于互動電子白板的新型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變革
體現學校信息化辦學特色的校本課程(如機器人、Scratch等)的實踐探索
數字化學習平臺融入數字化校園整體建設
對未來課堂教學模式和所用技術的前瞻性思考
電子教材、校本教材等數字化優質資源的開發與共建共享
新產品,新技術、新理念等企業經典解決方案四、征集要求
1.優秀論文字數3500字以內,題目自擬,主題鮮明,避免空泛,文體不限。
2.所有作品均須為原創并未經發表,文章要觀點鮮明、有新意,論述清晰,有理有據;教學案例要新穎、有創意,教學心得以及個人專業成長要寫出真情實感。
3.須注明作者的姓名、單位、通信地址、郵編、聯系電話和電子郵件等作者個人信息。
五、作品出版辦法
本次作品征集活動將由《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雜志專家評審委員會來審定,從參賽作品中選出60篇左右符合要求的優秀作品,將于2015年6月底以《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智慧教育專刊》的形式正式出版(增刊號),供所有參賽者交流學習。主辦方還會給參賽者統一頒發專刊入選證書。入選作品將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網(itedu.org.cn)及時公布,專刊定價為每本30元,歡迎廣大教師訂購。
六、作品提交方式
參評作品一律在線征文投稿(itedu.org.cn/index/onlinesolicit.php),參賽作品須以附件的形式提交。提交參賽作品數量達到30件以上的組織單位將有機會獲得優秀組織獎。
七、相關費用
本次活動免交評審費,作品符合專刊出版要求,本著自愿的原則,出版費用為每篇600元;入選作者每人贈送2本樣刊,歡迎廣大教師踴躍訂購。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18號南樓411室(100053)收款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社(匯款時需注明“征文”兩字)
聯系方式
學校堅持“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辦學思想,確立了“以人為本抓管理,全面育人創特色”的辦學思路和“用我們的愛,讓每一個學生健康活潑成長”的育人理念。
學校辦學特色:一是以推進新課程改革為首要的課堂教學新模式特色。二是以少先隊活動為龍頭的德育特色。三是“興趣+特長”的體育藝術教育特色。四是以常規教學研究為重點的教育科研特色。五是以科普宣傳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科技教育特色。六是以課題研究、輔助教學、全面育人為目標的現代教育技術特色。校訓:盡職盡責育人,健康活潑成長。校風:崇德、文明、尚美、務實。教風:厚愛、敬業、博學、求真。學風:誠信、篤學、礪志、創新。
教育科研成果
近幾年,學校先后承擔了全國教育信息技術“十二五”重點課題“教育信息化促進課程改革的創新研究”子課題“交互式電子白板對課堂互動教學的典型案例研究”、“利用校園閉路電視系統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農村小學教育科研現狀與對策研究”、“現代學校制度視野下農村中小學校長負責制模式研究”等48個全國、市、縣、校級教改科研實驗課題研究。現已結題44個,其中獲5個國家級獎、6個市級獎、18個縣級獎。目前正在做的市級課題有:“‘問題導學、自主探究、生態成長’課堂教學新模式研究”、“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預防及處理策略研究”、“區域均衡發展背景下民族地區特色小學建設研究方案”、“南賓小學名校史志研究”4個。
學校信息化特色經驗
學校以教育信息化為抓手,用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在狠抓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斷提高全體教師的信息素養,走出了一條“信息技術興校、科研強校、內涵發展”的特色之路。
一、 研究背景
近年來,寧夏不斷加大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線路改造、流量擴容、設備升級等技術手段,進一步完善了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覆蓋市、縣、校三級的教育信息化基礎網絡體系。截至2010年,寧夏全區的中小學計算機總數達8.3萬臺,生機比達到12∶1。全區40%以上的農村小學也以不同形式接入互聯網,全區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環境得到較大改善。
寧夏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南部山區基礎教育非常薄弱,師資水平不高,所以對于教育信息化的效益要求更為迫切。教育信息化為寧南山區的教育帶來了什么效益,哪些因素影響了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提高,如何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為此,我們對寧夏南部山區(以下簡稱“寧南山區”)教育信息化資源的應用狀況進行調查。全面了解教育信息化資源的應用狀況,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策略。
二、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本調查從寧夏南部山區的鹽池縣、同心縣、原州區、西吉縣、海原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等八個縣(區)中,每縣(區)隨機各抽取城市高級中學1所(縣城及以上城市的高級中學),城市初中1所(縣城及以上城市的初級中學),農村中學2所(鄉鎮中學),城市小學1所(縣城及以上城市的小學),農村小學2所(鄉鎮及行政村小學),農村教學點1所,共64所中小學校作為樣本學校。在樣本學校隨機選取部分教師作為調查對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問卷采用集中填答方式。每個學校選取校長(副校長、教務主任)1名、技術人員1名、一線教師2名,進行訪談調查。本次共發放問卷830份,回收793份,回收率96%。有效問卷776份,有效率98%。
三、 調查結果與分析
1.教育信息化資源的來源狀況
根據回收的776份有效問卷顯示,寧南山區八縣(區)89%信息化教育硬件設施為政府投入,7%的硬件設施為社會捐贈。教師使用的軟件資源有76%來源于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提供,10%的資源通過網絡下載,8%的軟件資源為教師制作,6%的軟件資源為區域共享。可見,政府為寧南山區信息化教育的主要投入者,同時,社會力量也是不可忽視的一份力量。特別值得重視的是,軟件資源區域共享非常欠缺。
2.基礎設施狀況
寧夏南部山區八縣(區)的生機比為16∶1,遠遠低于寧夏全區的平均水平(全區平均水平為12∶1)。學校聯網計算機占計算機總數的76%。學科教師家庭擁有計算機的占教師總數的74%,其中有83%的計算機聯網。這四個指標中,城市初級中學高于農村初級中學,城市小學高于農村小學,農村小學高于農村教學點。可見,寧南山區的教育信息化資源存在較大的城鄉差異。
被調查的64所中小學校平均擁有計算機187臺,平均擁有手提電腦17臺,平均擁有數碼投影機3.7臺,平均擁有數字視頻展示臺1.9臺,平均擁有電子白板0.6個,平均擁有數碼攝像機0.7臺,平均擁有數碼照相機2.9個,平均擁有打印機3.2臺,平均擁有衛星接收系統1.2套。單從平均數看,寧南山區信息化硬件資源比較欠缺,從實際走訪調查中發現,設備數量城鄉差異較大,重復建設比較普遍,如有些學校依靠各類項目資助衛星接收系統有達3-4套,有些學校為零。
3.經費配置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寧南山區八縣的教育信息化經費87%為政府投入,學校自主投入約占7%。其中用于購置設備約占總經費的74%,軟件平臺建設約占總經費的17%,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支出約占總經費6%,教研等其他支出約占總經費的3%。可見,重視硬件、輕視軟件,重視設備購置、輕視資源的應用的現象比較嚴重。
4.人員培訓狀況
被調查的64所中小學校平均有技術人員1.6人,平均有專職技術人員0.4人。學校校長平均每年參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培訓為16天,教師平均每年參加信息技術相關的培訓為10天,技術人員平均每年參加信息技術相關的培訓為14天。
根據回收的776份有效問卷顯示:有53%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培訓很有必要,有47%的教師認為培訓沒有必要;有41%的教師認為培訓內容需要調整;有31%的教師認為培訓教師的能力有待提高;有41%的教師認為培訓的組織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可見,培訓作為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主要手段,還存在諸多問題,培訓時間、培訓范圍、培訓內容、培訓教師、培訓的組織管理等各環節都沒有得到教師的普遍認同。
5.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應用狀況
根據回收的776份有效問卷顯示,有24%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信息技術,有51%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偶爾應用信息技術,有25%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不使用信息技術。
在影響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主要因素中,有82%的教師選擇使用不方便,有63%的教師選擇技術能力不足,有8%的教師選擇用不著。
在信息技術課堂使用方式的調查中,有24%的教師選擇“培訓所得”,有64%的教師選擇“自己探索”,有21%的教師選擇“仿照他人”,有12%的教師選擇“其他”。
有36%的教師在課余經常瀏覽教學資源網站,有54%的教師偶爾會瀏覽教學資源網站,有10%的教師從來不瀏覽教學資源網站。
可見,教師在課堂中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較差,應用次數不多,應用的熱情不高。
6.學校教育信息化環境狀況
根據回收的有效問卷顯示:有71%的教師認為學校的信息技術環境沒有形成,有65%的教師認為學校沒有明確的信息技術教育目標。有83%的學校沒有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作為考核教師的指標。
四、寧南山區教育信息化資源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信息化投資不足,投資方向不合理
盡管寧夏近年來不斷加大對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但由于寧南山區地處寧夏南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受當地條件限制,教育信息化的基礎非常薄弱,尤其是農村中小學以及教學點,設備不足、老化問題尤為突出。雖然我們通過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一些學校的信息化設施有了改觀,但早期部署的遠程教育設備已逐步老化,亟待更新。
寧南山區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大量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輕視了軟件資源建設,忽視了教師培訓、資源應用等環節,制約了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2.區域教育資源公共服務系統建設不足,區域共享水平低
寧南山區教師所用的資源絕大多數來自“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網”、“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沒有符合當地教學實際的軟件資源。區域公共教育資源建設匱乏,雖然一些平臺已經建成,但功能簡單,可用資源數量不多,質量不高。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機制沒有建立,還處于學校自建自用、教師自制自用的狀態。
3.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不高,課堂應用不能得心應手
寧南山區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普遍不高,導致課堂應用手忙腳亂、力不從心,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的應用還處于非常落后的水平。盡管針對教育信息化的培訓較多,但由于培訓內容只是停留在信息技術簡單的應用,缺乏技術與學科深層次整合的培訓,培訓內容大多是簡單的重復,不能滿足教師的現實需要與發展需要。另外培訓教師水平不高,培訓組織不合理等導致大量的培訓形同虛設、走過程。
4.信息化教育評價缺失
教師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主要取決于個人喜好,行政管理部門、學校既沒有硬性的要求,又缺乏有效的指導。部分學校雖然也有相應的規章制度,但只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導致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意識淡薄。用與不用一個樣、用好用壞一個樣,對學科教師而言,最關心的還是學生的分數與升學率。
5.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雖然個別城市中小學的信息化管理已具雛形,如個別學校建有“教務管理系統”,但絕大部分中小學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非常低。日常教務管理、教研活動、考試等都依靠office辦公系統簡單的統計、日常打印功能,甚至有些學校還用手寫、手抄的傳統方式。
五、寧南山區教育信息化發展思考
1.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為基礎,逐步改善信息化基礎條件
寧南山區地處寧夏南部山區,經濟落后,學校基礎薄弱,絕大部分中小學校地處農村,在師資水平、辦學條件、教學質量、教學手段等方面與發達地區相差甚遠、甚至與寧夏北部存在很大差異。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正是為縮小城鄉教育差別而實施的一項浩大工程。
“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三種模式”非常貼合農村學校的實際,從硬件設施到軟件資源非常符合農村中小學校的實情。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支持下,寧南山區的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從無到有,為寧南山區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礎條件。所以,寧南山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在“農遠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劃,適當調整投資方向與投資結構,有序推進寧南山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2.對現有硬件維修、組合、升級
寧南山區學校的硬件主要來源于“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與其他零星項目的資助以及社會捐贈。設備老化、功能單一、重復投資現象比較嚴重,價值萬元的設備因為缺少幾百元的維修費用而停用。所以當前急需對現有的設備進行維修,讓其發揮作用。同時,對各類資源進行重新組合與升級,合理投資、實現效益最大化。
3.培養學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意識,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通過案例示范、教研活動以及信息技術基礎理論的培訓,培養學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意識,促進其教學觀念的改變,使其能真正理解并接受“信息技術能提高教學質量”這一事實,并樂意通過信息技術構建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其次,重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層次整合的培訓,使教師能將所學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的融入課堂。建立健全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的長效機制,對教師培訓進行系統規劃與統籌安排,分層、有序的進行。
4.建立長效機制,確保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
發達地區的經驗證明,教育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長期積累的過程。寧南山區的教育信息化還處于起步階段,所以,做好規劃,建立長效機制是核心任務,對基礎硬件建設、軟件資源建設、人員培訓、績效考核評價等各環節做出貼合實際的統籌安排,每走一步都是下步的開始。
結論
寧夏南部山區教育信息化資源應用,要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為基礎,結合實際合理規劃、統籌安排,建立長效機制與可持續發展規劃。處理好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的關系、投入與效益的關系、一次性投入與持續投入的關系、管理與服務的關系、建設與應用的關系、創新與借鑒的關系。循序漸進,結合實際,走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楊永賢.寧夏南部山區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教學應用調查[J].電化教育研究,2009,(6):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