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1 16:22: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核心素養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核心素養論文

篇(1)

二、混合學習的內涵和應用模式

(一)混合學習的內涵

隨著數字化技術在高校教學中應用的不斷深入,將傳統授課方式與數字化學習有機結合的混合學習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發揮網絡環境下數字化學習與傳統教學的特色,將二者優勢相結合,這種結合即是混合學習(BlendingLearnin或BlendedLearning,簡稱B-Learning)。從教育思想來看,這種學習方式并不是單純地“以教師為中心”或“以學生為中心”,而是“主導—主體相結合”,即在高度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凸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要重視充分發揮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在學習主體、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學習方法等多種維度實現混合,利用傳統課堂與網絡資源,最終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參與活動”的混合學習。

(二)混合學習的應用模式

CraigBamum和Wiliiampaarmann提出了四段式混合學習應用模式:

1.教師搭建網絡學習平臺,學生從網上獲取學習資源,教師指導學生的學習進程,學生完成網絡學習任務。

2.教師對學生進行課程面授,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建構。

3.通過在線交流、即時通信等方式實現教師和學生的溝通,學生反饋學習心得,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

4.教師通過即時通信軟件、微博、微信等網絡通信手段幫助學生討論問題,實現小組協作學習。

三、高校信息素養教育混合學習模式的設計

(一)教學系統的設計

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教學系統設計主要包括學習內容、學習活動以及學習評價等要素,本研究在結合混合學習應用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混合學習的信息素養課程的教學流程。首先,集中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學習課程基礎內容,然后通過網絡學習平臺自主學習,再在課堂上提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由教師幫助解答。之后,學生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開展信息檢索實踐。在這一階段,學生將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協作學習和競爭,最終完成作業和考試,獲得學習評價。

(二)教學內容模塊的設計

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課程的講解過程中結合網絡信息技術,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將不同專業的文獻信息檢索方法嵌入到實際教學中,通過實例分析與實踐操作,培養學生“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這三個層次的能力。因此,學習的主要內容應以多層次、漸進性、實用性為特點。

(三)學習活動的設計

1.課堂學習。在進行課堂學習時,教師與學生可以直觀交流,開展提問、討論等活動。

2.網絡學習。學生根據自身學習的進度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結構化學習,從自身的學習情況出發,對不同環節進行鞏固和評價。

3.基于網絡的小組學習。學習者可以利用網絡通訊與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交流,接受指導并分享經驗,還可以進行在線測試、小組討論等活動。

(四)學習活動的評價

學習活動的評價是指為達到培養學生的目標,按照科學的標準,在教學體系中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對學生的一系列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果給予的評價,它主要涉及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師的評價。混合式學習活動的評價指的是在混合式學習活動中,評價學生在面授學習活動和網絡學習平臺各個方面的學習表現,重點是圍繞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紙質或電子作業、小組協作、在線測試等均可反映學習的表現情況,進而可以從知識技能的掌握、學習方法的運用、學習態度等多個角度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

篇(2)

【關鍵詞】商業銀行核心員工培訓激勵

在一個以知識和智慧為主導的全新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認識到: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更準確的說是核心員工的競爭。核心員工掌握著商業銀行的核心技術,具有創新能力,對商業銀行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減少核心員工的流失,使他們能夠最大限度的為商業銀行的競爭優勢提供貢獻,是商業銀行急需解決的問題。培訓激勵能夠給核心員工帶來更多的人力資本增值的機會,同時也會提高他們對商業銀行的忠誠度。這種培訓激勵方式可以為核心員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的的支持,并受到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的青睞。

1核心員工的定義和特征

西方學者赫奇曼·瓊斯曾提出“稀缺人力資源價值”這一概念。在他看來,核心員工與職位高低沒有必然聯系,關鍵在于人力資源是否稀缺,只有稀缺的人力資源才有價值。所以大多數學者將在商業銀行中掌握核心技術、從事核心業務以及擔任關鍵職務、擁有廣泛的客戶關系、掌握關鍵資源的這些人稱為核心員工。因此,本文將核心員工定義為:在人力資本市場中稀缺的,具有高度價值性的,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具有高超的專業技術和管理技能的員工,他們是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外化為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的載體。

(1)核心員工的高價值性。核心員工擁有特定的專業技術、管理經驗和較高的個人素質等特長。而這些特長都是經過長期學習和實踐獲得的。

(2)核心員工的難以替代性。核心員工在商業銀行中服務時間長,掌握商業銀行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業務,對商業銀行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3)核心員工的需求層次較高并具有較強的自我發展需要。核心員工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換取物質報酬,更重要的是能否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開發自身的潛能,實現自我的價值。

(4)核心員工具有較低的商業銀行忠誠度。具有高認知能力和豐富從業經驗的核心員工總是稀缺的,所以他們必然成為很多商業銀行(尤其是競爭對手)的主要爭奪對象。

2目前商業銀行對核心員工的培訓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還未能將員工培訓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個核心手段,更不用說對核心員工的培訓了。因此商業銀行在對核心員工的培訓中存在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1)沒有識別誰是核心員工。人們在談及核心員工時,通常將商業銀行高層管理者和技術人員理所當然的視為核心員工。甚至有的商業銀行在一段時間只重視銷售人員,或者又過多的關注于管理人員,認為他們是商業銀行的核心員工,視他們為商業銀行利益的來源。

(2)培訓沒有計劃。許多商業銀行沒有根據核心員工的長遠發展目標和職業規劃來制定有利于他們發展的培訓計劃,也沒有專門的培訓管理制度,同時還缺乏相應的培訓規范和培訓指導教材。從核心員工的角度來看,其培訓行為是斷斷續續的,沒有一定的體系。

(3)盲目開設培訓課程。有很多商業銀行將培訓當作是一種潮流,在確定培訓項目和內容時不是依據商業銀行和核心員工的實際需要,而是憑感覺,照搬其它商業銀行的培訓計劃,培訓項目和內容脫離實際。

(4)培訓方法單調。現在的商業銀行一提到對核心員工的培訓,不是野外的拓展訓練,就是采用最簡單的課堂式教學,沒有重點和針對性。究其原因是培訓組織者缺乏有關培訓的專業知識,就造成了時下流行什么方式就采用什么方式。

(5)培訓和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相脫節。有很多商業銀行培訓工作做得很不錯,核心員工能力也得到相應的提高,但是商業銀行沒有為這些核心員工制定好職業生涯規劃,并沒有將培訓激勵貫穿于核心員工的整個職業生涯發展。培訓使核心員工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但卻沒有用武之地,這樣反而加快了核心員工的流失。

(6)培訓效果的評估不足。目前大多商業銀行對培訓的評估僅停留在反應層次、學習層次這二個層面上。從核心員工所具有的素質來看,僅有前兩個層面的考核是不夠的,這對核心員工多多少少缺了點挑戰。當然很多商業銀行覺得后面的行為層次和結果層次很難做,即使做了也很難量化,收益和成本相去甚遠。因此商業銀行很少關注到培訓后的跟進管理,這樣使得花了很多錢的培訓并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

3對策

商業銀行只有把對核心員工培訓的重視變成社會、商業銀行和員工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為時,核心員工的培訓激勵才能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過程當中。其具體對策如下:

(1)識別真正的核心員工。在培訓還未開始之前,首先應進行核心員工盤點,根據銀行目前所處的階段和未來的戰略發展方向,結合核心員工的定義及其特征來判斷出哪些員工對商業銀行的未來發展起著戰略性的作用,并且他們在商業銀行未來發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同時,還要能及時根據環境的變化發現和調整潛在的核心員工。

(2)樹立先進的培訓理念。商業銀行應該沉淀凝煉出先進而貼切的培訓理念,促使員工從戰略高度認識培訓的重要性,為員工培訓奠定理念基礎。也只有這樣,商業銀行與核心員工才能將核心員工培訓作為一項戰略性任務來做,核心員工也才能徹底更新觀念,才能為科學而有效的培訓奠定穩固的理念基礎。

(3)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商業銀行不僅要樹立起培訓是一種投資的新理念,而且在實際工作中要切實加強對培訓體系建設工作的組織和領導。應該重視從日常工作開始,在商業銀行內形成一套系統的培訓機制。通過系統的思考給核心員工提供持續的人力資源開發與培訓,滿足其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的需要,提升核心員工的人力資本價值。同時應將培訓納入管理系統,將培訓與績效考核、激勵機制和員工的職業生涯發展相結合,從而滿足核心員工自我價值實現和自我發展的需要。

(4)識別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正確識別核心員工的培訓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在滿足核心員工主導需求的培訓時,要體現核心員工個人職業生涯與商業銀行發展的關聯性,使員工個人的成長規劃與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發展目標相互匹配。

篇(3)

1.語文素養

在課程建設中,“語文素養”出現于2000年版《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使用修訂版)》,文中著重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注意聽說讀寫之間的聯系,加強綜合,突出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同時,在課標下文對語文素養做出相應的闡釋:“語文課程應該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

筆者認為,“語文素養”是一個綜合詞匯,它包括語文聽、說、讀、寫、思在內的綜合能力,也包括語文學習習慣、語文情懷、語文思維、健全人格等在內的綜合素養。隨著時代的發展,語文教學中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我們的社會需要語文課程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這一系列的問題依然需要我們去思考。

2.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是指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初步形成語文學科素養,這些所習得的素養能夠在未來生活中融入生活,是個人與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因此,將語文核心素養定義為:以培養學生終生受益的學習習慣和健全人格為理念;以加強學生傾聽、表達、閱讀、書寫能力為目標;培養語感;提高文本解讀能力、合作能力、語文學習能力。在語文核心素養的大框架中,通過語文基礎知識、語文基本能力、語文綜合素養等三個維度的構建,分別逐步促生學生三個階段的對應素質:第一階段,識生字生詞,做優美句段篇;第二階段,培養學生解讀文本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語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語文學習習慣;第三階段,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培養語文情懷,健全學生人格。

二、語文核心素養的特征

1.綜合性與實踐性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學科內容是語文核心素養形成的有效載體,語文核心素養同樣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特征。

第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知識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語言文字學習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前提與基礎,核心素養所指明的跨學科能力在語文學科上有著極強的體現。例如,學習其他學科需要先學好語文,能正確的識字寫字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前提條件。

第二,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能力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語文學習注重三維目標的實現,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語文核心素養中的基本能力有解讀文本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語感能力、掌握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語文學習習慣等。

第三,語文核心素養的綜合素養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語文教育須當培養學生的語文情懷,健全學生人格,激發學生的熱愛祖國之心。其綜合性是指語文學科培養出來的人具有綜合的素質,同時,語文綜合素養也是實踐的,它要求我們身體力行,進而養成健全的人格,使人的個體良好發展統一于社會的整體發展。

2.動態性與終身性

語文核心素養具有動態性特征。語文核心素養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日常生活和語文學習過程中慢慢培養起來的。在不同的教育階段,語文核心素養必當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因此,必須根據不同階段特征制定相應階段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長期的任務,是一個不斷豐富、不斷深化的動態發展過程。

語文核心素養具有終身性特征。一方面,語文的學習貫穿于人的一生。語文核心素養就是學生在原有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基礎上逐漸生成、培養、建立起來的。另一方面,語文核心素養的內容是與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緊密結合的,它體現了對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篇(4)

1.引言

隨著國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實施,高校更注重學生能力、素質及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的培養。長期以來,高校進行信息素養培養的常規途徑是借助新生入館教育和文獻檢索課程,但由于當前大部分院校對文獻檢索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再者課程開設得較早,學生還沒有涉及專業知識的學習,導致目前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信息素養的要求,導致學生到后期的專業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中遇到專業相關的工程實際問題時,依然無從下手,不具備專業信息檢索、管理、挖掘及應用的基本能力。為改變現狀,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及科技論文寫作等綜合能力,我館嘗試與機械優集學院協同合作,開展了嵌入式學期論文系列課程教學改革。

2.圖書館嵌入式教學服務

圖書館嵌入式教學服務又稱課程整合式教學服務,是指圖書館學科館員(或教學館員)與院系專業教師協同合作,以一些特定課程為載體,從課程的教學培養目標的討論開始,逐步制訂出具備雙目標(專業知識教學目標和信息素養培養目標)、雙測評(專業知識和信息素養能力測評)的教學實施計劃,深入具體教學過程、發揮教育職能的重要方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積極、主動的專業信息服務模式。嵌入模式下的課程規劃集專業知識教學和圖書館信息素養等綜合能力實踐為一體,這不僅能提高高校圖書館的知識服務能力,對提高大學生專業信息素養、專業自學、專業科研創新等綜合能力也有積極作用,是未來高校圖書館服務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圖書館嵌入式教學服務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得到大力推廣,我國一些高校、學者都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和實踐,如上海大學圖書館的熊惠霖對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教學服務的現狀和具體案例進行了研究分析[1];五邑大學圖書館的勞立華將信息素質教育與畢業設計相結合,開展了嵌入式教學服務[2]。

3.嵌入式學期論文系列課程教學模式

鹽城工學院機械優集學院,通過多年的教改探索,結合卓越計劃的方針政策,構建并實施了“知行合一,能力為本”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嵌入式學期論文系列課程是該模式下與圖書館協同合作的一個特有的實踐教學改革環節,包括學期論文(1-3)共三個項目,分布在2、4、6學期進行,其教學目標并不一定要求學生寫出多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而是借助循序漸進的學期論文研究和訓練過程,培養學生在后續專業課程、畢業設計乃至未來就業崗位所需的專業信息素養及相關的綜合能力。

3.1嵌入式學期論文的教學流程。

嵌入式學期論文的教學實踐環節采取基于任務的學習模式,以具體的學習任務驅動教學。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學生選題、撰寫提綱、充實論文、制作PPT等過程中開展相關的知識講座、培訓和集中答疑,并對學生實踐的各階段的成果進行考核和評價。教學實施過程包含前期準備、論文撰寫、審查與整改和演講答辯四個階段八個環節,采取“集中+分散”相結合的組織形式,每個環節的具體任務及要求如表1所示。圖書館學科館員不僅要根據計劃安排開展相關的專題講座,更要和專業教師一起,在學生集中環節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考核。

表1 嵌入式學期論文實施階段―環節―任務要求

3.2嵌入式學期論文的能力培養目標及途徑

嵌入式學期論文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和分類,主要培養學生六個方面的能力。

3.2.1專業文獻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利用網絡、學校圖書館數據庫資源進行各種專業文獻的檢索并進行篩選分析、優化組合、綜合利用、加工創新和創造的能力。在嵌入式學期論文的實施過程中,通過檢索相關專業文獻資料,了解專業相關主題的最新動態,獲得較有意義的選題,為自己擬定的選題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或可借鑒的方法和思路,避免選題落后,論文組織缺乏邏輯性,甚至是低水平重復前人研究工作等。

3.2.2專業研究能力的培養,包括對專業問題的分析、解決方案的提出、新知識領悟等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自主選題,文獻的閱讀分析、論文內容的組織撰寫等研究過程的訓練,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對增強學生挖掘問題的敏感性、發現問題的能力、探索創新意識、研究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篇(5)

1.欄目設置及論文分布  

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設置欄目22個,全文轉載地理教育論文共計89篇。轉載論文數量較多的欄目有“教學研究”(14篇)、“教學策略” (8篇)、“學科視點”(7篇)、“教材分析”(7篇)、“教學設計”(6篇)、“學法指導”(6篇)、“備考指導”(4篇)等。可以看出,《中學歷史、 地理教與學》轉載的論文更加關注教師如何教學和學生如何學習。值得關注的是,《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在2015年設置了7個與地理教育相關的專題欄目, 包括“地理實驗教學”“問題教學”“2015年高考試卷評析”“高三復習教學”“教學目標確立”“探究教學”和“學科素養培養”。其中,專為地理學科設置 的欄目只有“地理實驗教學”,其他欄目為歷史和地理兩個學科所共有。這些專題欄目反映了近期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  

2.源雜志轉載量分析  

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全文轉載的地理教育論文來源于23種期刊(見表1)。排前三名的是《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學》和《地理教育》,共被轉載論文50篇,占全年論文轉載總數的56.2%。  

 

3.第一作者情況分析  

(1)第一作者所屬單位統計 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所轉載地理教育論文的第一作者,來自69家單位。其中,東北師范大學的論文轉載量高達8篇,論文涉及地理核心素養、區 域思想、尺度思想、地理空間視角、地理教學邏輯、地理概念體系等主題詞。可見,這些突出學科特色的地理教育研究受到了《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的高度認 可。有3家單位的論文轉載量為3篇,這些單位有華中師范大學、江蘇省灌云高級中學和浙江省春暉中學。還有7家單位論文轉載量為2篇,分別是福建省廈門市第 六中學、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教育發展中心、河北省圍場縣第二中學、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第一初中、江蘇省天一中學、江蘇省揚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人民教育出 版社地理室。從這些單位所屬的系統可看出,普通中學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所占比例較大,教研機構和出版社的作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分布 統計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可以了解地理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間分布特征。從表2可知,江蘇、北京、吉林、福建、浙江等地區的地理教育研究氛圍較濃、活動較活躍。對照2013年、2014年的相關數據發現,江蘇省一直穩居第一。  

 

二、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回顧  

1.地理課程研究  

2015年是我國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深入探索的一年。在這一年里,我國高中課程地理標準修訂工作在緊張、有序地推進。地理課程標準修訂中,如何界定和 呈現地理課程性質和地理課程目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地理課程性質的問題,即地理課程是什么的問題。有學者指出,受地理學性質多樣化的影響,目前我國內地 中學地理課程性質是多元的,尚不存在清晰的統一內涵(林培英,第10期)。文中指出的地理課程性質的現狀和困惑,為我們深入認識地理課程提供了參考。立德 樹人是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的原點(朱雪梅,第6期)。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各學科都在研討“立什么德,樹什么人”“學科核心素養是什么”等問題。有 論者綜合分析地理學的傳統、地理學者提出的幾大問題和地理學的視角等地理學理論與重要教育文件,得出地理核心素養由人地觀念、空間能力、區域分析、過程解 釋、尺度關聯、家國情懷和地理表達等構成(張家輝,第9期)。也有研究者基于地理課程目標的嬗變、國際地理教育發展的趨勢、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及地理學學 科特性的視角,認為地理核心素養包含基于地理空間視角的地圖技能、地理信息技術能力、國際理解、全球意識、人地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李家清、常珊珊,第9 期)。由此看來,學界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有著不同的認識,可謂見仁見智。  

2.地理教材研究  

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 科書和地理圖冊等,地理教科書是地理教材的主體。地理教材研究涉及地理教材的編制研究、呈現研究和使用研究等類型。人教版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編寫時非常關 注探究學習,教科書中的探究性主要體現在體例結構、案例編寫、內容選取等方面(劉健,第1期)。可見,該套教科書在內容的組織和選取方面都注意遵循了“構 建開放的地理課程”的理念。除了教科書內容的組織和選取外,教科書內容的呈現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方面。圖像系統作為地理教科書表層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成 為地理教科書呈現研究的熱點。中國地圖出版社李紅梅不僅總結了中圖版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中圖像系統的特點,還分析了與該套教科書配套的地理圖冊中圖像系統 的特點(第3期)。此類文章為地理教材的使用提供了有益參考。  

3.地理教學研究  

(1)基于地理學角度的地理教學研究 ①地理教學邏輯研究。地理教學邏輯是地理教學內容和地理教學程序中內隱的規律、規則,包括學科邏輯、教的邏輯和學的邏輯等。有研究者指出,初中地理學科邏 輯有兩個立足點,一是立足地理學科,探討地理知識之間有怎樣的內在關聯;二是立足地理課堂,追問課堂上的地理知識是否存在內在關聯或教學關聯(張彥順,第 8期)。在大氣環流教學時,應參考科學家所采用的“考慮新要素—提出新理論”的“要素增加”邏輯(朱承熙,第5期)。還有研究者非常重視地理教學邏輯中的 學科邏輯,認為地理教師應整體把握高中地理知識的層級結構和邏輯結構(黃靜,第2期)。王紅梅在分析知識的層級關系和內在邏輯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復習課 的教學策略(第11期)。仲小敏經過對高中地理必修內容探究教學適宜性的調查分析,發現地理知識的內在邏輯特點是制約探究性強弱的根本因素(第9期)。地 理教學邏輯是地理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地理教育領域亟待加強地理教學邏輯研究,從而科學地指導地理教學實踐。  

②地理知識教學研究。 地理知識既包括地理名稱、地理分布、地理數據等地理事實知識,也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識。周慧認為,在地理事實知識學習的設計中,可采用 ATMSTT的教學組件設計法,即辨識目標、編碼圖文、匹配策略、選擇媒體、主題活動和檢測效果(第9期)。蔣亞琴針對學生學習地理概念時存在的前概念干 擾、首因效應、暈輪效應和思維定式等心理障礙,提出了注重體驗、強化對比、系統學習和變式學習等教學策略(第3期)。也有研究者在梳理中學地理概念體系的 基礎上,從“地理學的基本問題”“地理學科本質、思想與方法”“地理概念體系構建”等角度探討了如何進行地理概念教學(王向東、高燕,第9期),關注了 “教哪些地理概念”和“教地理概念的哪些方面”等問題。除了地理概念教學外,還有研究者關注地理成因教學,提出了基于支架理論的地理成因教學的一般模式 (龔琳、趙媛,第6期)。  

③地理能力和地理思想培養研究。閱讀、分析和繪制地圖的能力是一項地理學科的特殊能力。地圖能力的養成途徑包 括熟悉地圖常識、規范讀圖順序、掌握析圖方法、形成地圖意識(丁生軍,第11期)。地理思想包括區域思想、尺度思想、整體性思想等。徐雪和袁孝亭在解讀 “把世界組織為區域”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了該思想對地理教學的指向性要求,即引導學生形成“區域思維”方式(第6期)。張家輝梳理了基礎教育階段尺度 思想研究的現狀,分析了研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未來走向(第2期)。耿文強認為,地理高考復習時應強化學生的地理時空尺度觀念,并建立不同尺度之間的關聯 體系(第4期)。這實際上強調了尺度思想中的尺度關聯內容要點。地理空間聯系視角是地理視角之一,有研究者從“準確認識空間特征”“逐層深入的分析空間內 部聯系”“空間聯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三方面探討了地理空間聯系的分析方法(黃妍、袁孝亭,第2期)。  

④區域地理教學研究。有作者探討 了國家地理內容教學目標的設計步驟(何平,第1期)。張彥順認為,“圖解、體驗和建構”是區域地理教學的基本要素,這三個要素都有其相應的教學策略(第5 期)。王邦柱針對高中地理必修3中“區域可持續發展”內容的教學偏差,提出了教學對策(第12期)。  

(2)基于教育學角度的地理教學研 究 隨著地理課程資源的不斷開發,地理教學環境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趙才欣認為,在信息革命、生態文明等外部因素、地理科學發展的內部因素影響下,地理課堂有 必要轉向新型“地理大課堂”(第1期)。在“地理大課堂”中應重視地理實驗教學。有研究者較為系統地梳理了我國地理實驗教學的發展歷程和研究脈絡,并指出 了地理實驗教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張海、馬建寧、牛科強,第7期)。也有作者探討了地理實驗類型中地理組合實驗的設計及教學價值。關于地理案例教學,需要選 擇典型的案例,而能充分演繹一般法則的案例則是典型案例的體現。陳慶軍基于一般法則與特殊描述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了地理案例教學中的案例選編策略(第7 期)。  

4.地理教育測評研究  

地理教育測評包括地理教學評價、地理教育測量等。地理教學評價研究應當突出學科特色和基 于大量證據,朱雪梅所構建的“多元交互式”教學評價體系符合這一研究趨勢。該體系以學生地理素養和地理教學行為為評價標準,以數字化教學觀察平臺和教學觀 察手冊為工具,以多元主體交互共建的全程性學業成績評價和循環跟進式課堂教學評價為路徑(朱雪梅,第3期)。地理課程標準中有大量需要學生表現的任務,對 此,有作者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表現性評價的操作方式,即在學科育人價值的統攝下,基于課程標準設計評價目標,基于目標設計表現任務和評分規則(佟 檸,第12期)。關于高考地理試題研究,相煒地理工作室分析了2015年高考地理試題的整體特點、突出亮點及各卷特點(劉振峰等,第10期)。除了著眼總 體的研究外,也有研究者對某一類型的試題進行了專題分析和總結。張文軍分析了近十年高考地理試題中觀點方案類地理綜合題的演變特點及應對策略(第2期)。  

三、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走向  

1.突出學科特色的地理教學研究  

突出學科特色的地理教學研究選題,可圍繞地理素養構成要素、地理內容專題等來確定。[1]地理素養包括地理知識、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和地理品 質等要素。圍繞地理素養構成要素開展的研究,要求圍繞這些構成要素乃至要素細化后的成分進行選題。例如,尺度思想是地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應當重視 地理教育中尺度思想的基本內容及教學價值,以及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尺度思想的策略等研究。圍繞地理內容專題開展的研究,要求圍繞地理要素或地理教學內容中 的某一點進行選題。例如,區域地理教學中核心內容的教學策略、體現學科獨特價值的人文地理教學、體現學科本質的地理學史教學模式等。  

2.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研究  

培養具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人是中學地理課程目標的核心訴求。[2]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已成為當前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筆者曾提出,地理核心概念是地理學 科核心素養體系中的基礎部分,如何篩選、確定地理核心概念以及如何發揮地理核心概念的作用,是亟待解決的前沿課題。[3]對于“如何發揮地理核心概念的作 用”,就需要思考如何運用地理核心概念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此外,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研究需要繼續厘清的問題有:初中和高中不同學段地理學科核心素 養的構成有何區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育人價值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編制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科書?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策 略、方法都有哪些?在培養學生初中和高中兩個學段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時如何做到銜接?怎樣測評不同學段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3.高考地理試題研究  

篇(6)

 

一、生態素養大學生提出的背景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的一種文化呈現,是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畢業論文,生態理念。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

大學是傳承人類智慧和創造新知識的場所,對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和強大起著重要作用。畢業論文,生態理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將從工業文明社會逐漸進入生態文明社會。新的社會形態需要大學提供與之相配套的人才,也就對大學的育人目標提出新的要求。隨著生態文明的提出,政府、社會、高校都在思考如何在新形勢下發展與時代相適應的高校。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陳敬佑教授在對學校辦學理念的探索中提出了生態大學的概念:以教育生態化理念為指導,通過大學系統內外關系的調控,取得學校與外部環境、學校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動態平衡和整體功能的優化,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實現學校和諧、可持續的發展。

二、生態素養大學生的定義與內涵

筆者通過相關資料發現,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研究生態大學所培養的人才時大致有兩種稱呼,一類是“生態人”,一類是“具有生態素養的大學生”。第一類稱呼涵蓋面過廣,因為主要是探討的是大學生培養。對于第二類的稱呼很多研究者只賦予了它具備生態知識,內涵深度不夠。筆者所提出的生態素養大學生是指蘊含和諧理念,具備生態意識,擁有創新精神,掌握綜合技能,以求得社會發展與自身完善動態均衡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可以說,生態素養大學生是高校實現和諧教育的一個理想狀態,是構建生態大學的最終目標,現在對生態素養大學生培養的探索也剛剛開始,但生態素養大學生的內涵決定了它在現階段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一種適應時展要求的全新育人理念,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生態素養大學生的核心是擁有生態理念。生態理念不僅需要大學生掌握生態文化知識,更主要的是學會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相處,培養和諧、寬容的生態精神,體現中國古代“和”、“合”二字的精神品質。畢業論文,生態理念。生態素養大學生還應當具有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能掌握專業技能,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具有創新的精神,因為生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新陳代謝的世界,一個不斷創新的世界,只有創新才能生機勃勃、奮發向上。

三、生態素養大學生的培養途徑

1.育人環境的生態化

生態系統(ecosystem)是英國生態學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來的,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環境看成是互相影響、彼此依存的統一整體。如將大學比作一個生態系統,那么學生和大學的生態環境系統構成了整個大學生態系統。大學生態環境系統用以前慣用的詞來說就是育人環境,即其所發揮的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育人環境的生態化是培養生態素養大學生的前提條件,也是生態素養大學生培養的載體。浙江農林大學東湖校區以 “崇尚自然,優化環境;因地制宜,特色鮮明;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為規劃理念,體現了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人,將生態理念貫穿每一個環節。畢業論文,生態理念。學校全國首創地將校園和植物園“兩園合一”進行建造,努力打造“兩園合一、生態種植、示教結合、收特”為特色的生態化校園。畢業論文,生態理念。

2.校園文化的生態化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生態化的基石和核心,承載著校園生態文化中最核心的價值觀。浙江農林大學在建設東湖校區時力爭體現50余年的文化積淀、辦學特色和傳統,體現吳越文化的地方特色;倡導“崇尚科學、尊重人才、育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營造“培養創業者”搖籃的氛圍;體現作為高等學校對社會文明的輻射引導作用和向周邊地區的滲透作用。學校以竹文化、茶文化、健康文化為核心大力打造以生態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學會與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培養和諧、包容的生態精神。通過開展“綠色文明”主題活動、節約型校園建設活動等主題活動將生態文化的教育貫穿學生的大學生活,培養生態道德,使學生養成生態行為,形成生態文明,培養學生自覺成為生態文明的倡導者和傳播者。

3.育人系統的生態化

育人系統包括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浙江林學院在人才培養中,以教育生態化理念為指導,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注重個性、全面發展”的生態人培養原則,將生態化教育理念貫穿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管理、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等方面,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生態素養大學生。學校構建以三大課堂為一體的三維人才培養體系。第一課堂主要體現在教學計劃中,強調以夯實專業基礎,強化實踐能力,促進素質全面提高為目標,保證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第二課堂采取創新競賽、科研訓練、社團活動等形式,通過實驗室開放、導師制等制度,構筑師生互動平臺,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個性自由發展;第三課堂通過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基地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提高綜合素質與社會適應能力。

在學科建設方面。畢業論文,生態理念。以做強特色為抓手,以基礎學科為基石,以重點學科為核心,通過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組建了農林資源學科專業群、環境學科專業群、管理學科專業群、人文學科專業群等4大學科專業群,努力構建學科專業的生態群落,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參考文獻]

[1]陳敬佑.堅持科學發展建設生態大學[N]. 中國教育報,2007-11-28.

篇(7)

1、價格。機構要保證高的通過率一般都要給相關很多人相應的費用,這些都事要算入成本中的。多問問別的論文機構,比較下價格,差距太大肯定是有問題的。如果對方的報價遠低于市價,或是先以低價或少收定金為誘惑,等您匯完定金后就告知原來協商的刊物漲價,或要求換別的刊物;這樣都是騙子的伎倆,不能一錯再錯!

2、寫作范圍。如果機構說什么都能寫,并且說的信誓旦旦,仿佛這世上沒有他們寫不了的論文,你就要留心。一般發表期刊論文的要求都非常高,普通文章根本得不到審核,而且期刊都有自己的定位,不是隨便類別的文章都可安排的。如果你遇到的人告訴你什么文章都可寫,并且告訴你明顯不適合期刊定位的文章也可安排的話你就要小心了。

3、發表范圍。無論機構多么牛,都不可能敲定所有的期刊,如果你提到的期刊,無論你說哪個期刊他們都說可以發表的話你就要小心了,這樣的牛人地球不存在的,想一下既然作者自己去投稿很難,如果一個機構告訴您什么刊物都能發,那不和您自己投稿一樣了嗎?優勢何在?除非他是神仙,發表文章都得有自己特殊的關系,能發的刊物也是有限的,并非所有期刊都能發表學術論文。

4、聯系方式只有qq號、手機號、無辦公地址或辦公地址不詳細,號稱有N多博士、教授等工作人員,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一個公司要是養了那么多博士和教授那么成本該有多高啊!大家可以想一想!

篇(8)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9―458x(2012)04―0069―05

一、研究背景

目前,電大的畢業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課程實踐和綜合實踐兩大部分,其中,綜合實踐又分為社會實踐和畢業論文(設計)。本研究主要聚焦綜合實踐部分。對于畢業論文(設計)的撰寫和答辯,有的電大采取本科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撰寫并答辯、專科生只進行論文(設計)撰寫的方式,有的電大則采取全部學生撰寫論文并答辯的方式。目前,電大在學生進行綜合實踐之前,基本上沒有對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學術素養培養,導致這一環節存在較多弊端,無法達到原有目的,社會對電大學生學術水平也多有質疑。基于此,本研究擬對電大畢業實踐教學環節中的綜合實踐部分,進行改革探索,即嘗試在學生學習期間,給予學生學術素養方面的培養,變最終的學術“檢驗”為平時的學術“熏陶”。

二、國內外高校培養學生學術

素養的基本做法

國內外高校在學生學術素養培養方面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做法,許多學者也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觀點。

(一)國內普通高校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做法

國內一些高校在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特別是畢業論文答辯環節上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做法,在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機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開展了一些研究。一些高校在學生入校初期就開設了與論文撰寫相關的基礎課程和講座,并在指導學生閱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從閱讀數量上對學生提出要求,通過閱讀來提高學生的學術素養。不少學校都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學習資源,都在中國知網、龍源網等期刊網站購買了大批電子圖書。學生在校園網內可以自由地在網上查閱、下載期刊。不僅如此,這些學校還常常聘請校內外的名家大師,為學生作學術專題講座,與學生互動溝通。通過這些環節逐步熏陶、提高學生的學術素質。[1]

例如,西安科技大學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主要做法是:① 邀請名師作學術講座,使學生通過聽講座得到學術上的耳濡目染,認識一些有學術價值的東西,為自己今后的學術研究打下基礎。② 在校園網上為學生提供往屆學生撰寫的優秀論文以供參考。 ③ 強制要求學生必須有一定的閱讀量。作畢業設計的學生,必須查閱大量相關的行業規則和近年來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④ 在學生入校后,院系組織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基本情況,如專業發展的現狀及最新的學術動態等等,使學生對本專業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同時關注一些科研方面的事情,積累相關科研材料。⑤ 給學生介紹搜集資料的方法,如圖書館查詢方法、網上圖書資料查詢方法以及互聯網的基本查詢方法,等等[2]。

西北大學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主要做法是:① 每個專業給學生列出主要的閱讀書目,讓學生在畢業設計之前作必要的閱讀。② 每學期組織若干場學術報告會,使學生通過報告會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有些專業要求學生聽完報告后撰寫心得體會,其中有的報告會就是專門講如何獲取支持論據和資料的,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提高學術素養。③ 將歷屆學生的論文收集起來并掛到校園網上,使學生可以隨時查閱[3]。

(二)國外高校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做法

國外高校在培養學生學術素養方面,一般采用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加之專家的學術講座,注重對學生進行學術上的訓練。[4]國外大學非常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入學一般都要辦兩卡:學籍卡和圖書卡。后者的目的主要是鍛煉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

例如,南非納爾遜曼得拉都市大學(Nelson Mandela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主要做法是:① 學生進入大學后,就要作若干paper(即小論文),paper通常是圍繞專業的。② 學校要求學生必須組成學習小組,人員相對固定。大作業,包括后面的論文,小組成員均可分工協作完成。③ 學校開設有“研究方法論”選修課程,專門指導學生掌握學術研究方法。另有一門選修課程專門指導學生如何搜集資料。④ 學校提供便利讓學生進行學術研究,圖書館免費給學生提供要查詢的資料。只要學生把要求提出來,圖書館就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把相關的材料搜集好寄給學生。⑤ 圖書館有專人為學生搜集網上材料,而且是免費的。[5]

英國諾桑比亞大學(Northumbria University)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主要做法是:①國外留學生入校后一般有9個月的預科,在此期間除了學語言外,主要進行課程的準備,包括接受學術上的培養。②第一學期就開設專門課程讓學生學習如何寫論文,如何使用SPSS技術。③學生撰寫論文前,需要先確定論文的框架,撰寫essay(小論文),然后進行陳述。校方據此確定導師。④學生在每學期開學初都要通過專門課程學習研究方法,并與導師討論小論文。[6]

(三)電大系統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做法

電大對開放教育實踐教學制定有相關規章制度。中央電大開放教育漢語言本科專業開設過論文寫作訓練的選修課,教材為《中文學科論文寫作訓練》。[7]中央電大還編寫了通識課教材《信息檢索》。[8]中央電大有關系部,如財經部還制作了有關論文寫作的電視教學片。

電大系統內各學校在遵守中央電大統一規章制度的前提下,對畢業實踐教學環節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但總體而言,基本上沒有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學術方面的培養與訓練。一些規范和要求對電大學生而言,明顯偏高。[9]電大開放教育漢語言本科課程“中文學科論文寫作訓練”采用的是北京大學的教材,教材集北大、南大、武大、復旦等高校學術之精華,其內容之深,遠非電大學生所能貫通。[10]《信息檢索》相對來說比較實用,但偏重于數字圖書技術領域,且作為通識課,只是供學生選修所用。[11]有關論文寫作的電視教學片的主講人是普通高校教師,授課只是照搬對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理論教學。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國內全日制普通高校對學生學術素養的要求和培養方法比較規范,有很多好的做法,但學術要求比較高。國外高校更注重對學生學術素養的培養過程,采用的方法有不少獨到之處,能夠循序漸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學術能力,進而培養科學、嚴謹的學術精神。電大系統有較強的學術培養意識,也采取了一些教學和保障措施,但基本上沿用的是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做法,對目前在職學習的電大學生而言并不完全適用。

三、研究的過程

本研究以西安廣播電視大學畢業實踐教學環節中的綜合實踐部分為例,針對電大畢業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嘗試對電大學生進行學術“熏陶”,探索一套能夠適應電大學生在職學習特點的學生學術素養培養機制。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獻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因素分析法、SPSS數據分析法等研究方法。[12]

從整體情況看,西安廣播電視大學辦學30余年以來,一直堅持本、專科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撰寫和答辯的做法,制訂了一系列涉及論文指導規范性、論文撰寫規范性、論文格式、答辯程序、評判標準、答辯成員聘請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對社會實踐環節也有嚴格的要求,整個畢業實踐教學比較規范、嚴謹,對提高學生的學術水平曾發揮了較大作用。但是,近幾年,畢業實踐教學環節出現了較多問題,改革呼聲較強。

(一)問卷調查

本研究采用無記名和隨機的方式對西安廣播電視大學基層教學點參加畢業論文答辯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目的是了解學生對畢業實踐教學,特別是畢業論文撰寫、指導、答辯以及學術素養培養方面的意見。

2010年6月5日和6日,在西安廣播電視大學直屬一分校五味十字校區和直屬二分校長興校區共發放問卷150份,剔除未答完及未收回的問卷,有效問卷為118份。本次問卷調查主要涉及4大部分內容共28個問題,分別是:對論文寫作環節的調研、對論文指導環節的調研、對論文答辯環節的調研、對實踐教學的整體評價。

2010年11月27日和28日,在西安廣播電視大學直屬一分校五味十字校區、城南明德門學習中心、直屬二分校長興校區、直屬三分校城西學習中心,共發放問卷350份,剔除未答完及未收回的問卷,有效問卷282份。本次問卷調查主要內容涉及5大部分26個問題,分別為:對學術指導環節的調研、對論文寫作環節的調研、對論文答辯環節的調研、對電大學生學術培養機制的看法、對實踐教學的整體評價。

問卷調查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摘取核心問題的分析數據。

2010年6月有45.8%的學生(54人),2010年11月有49.6%的學生(140人)認為應該“電大本科生進行論文答辯,而專科生只要求撰寫論文”。 2010年6月有51.7%的學生(61人),2010年11月有45.7%的學生(129人)認為“不需要撰寫論文的客觀理由為:電大培養目標為實用型人才,對學術要求不高”。

2010年6月有50%的學生(59人),2010年11月有36.2%的學生(102人)認為“不需要撰寫論文的主觀理由是:個人水平達不到,完不成”。2010年6月有28%的學生(33人),2010年11月有46.5%的學生(131人)認為“不需要撰寫論文的主觀理由是:學校沒有提供良好的學術氛圍,撰寫比較困難”。

2010年6月有52.5%的學生(62人),2010年11月有52.5%的學生(148人)認為“電大的論文和答辯最應該關注的是學生學術素養的提升”。

在2011年6月的問卷調查中,在回答“您認為在參加答辯考試的考生中,論文有抄襲現象的比例為多少?”問題時,有92.6%的學生選擇“70%以上學生論文存在嚴重抄襲現象”,90%的學生在“您的論文是否存在嚴重抄襲現象?”的問題后選擇否定。這本身是矛盾的――別人都是抄的,就自己沒抄。盡管是無記名的,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心問題,我們認為前者是比較真實的。

(二)專題調研

本研究于2011年9月至11月,隨機抽取西安廣播電視大學某分校21名正在撰寫畢業論文的學生進行專題調研。其中,17名為行管專業,2名為漢語專業,1名為旅游管理專業,1名為廣告專業。21人中有4名為本科專業,17名為專科專業。21人第一次提交的論文,經清華同方學術不端檢測平臺查驗,均屬抄襲,其中全文下載的為13人,達到62%。筆者與17名學生面對面或電話進行交流,他們表示,個人理論功底不夠,選題和撰寫論文比較困難,不知道該怎么寫,以前教師也沒教過,加之工作又忙,下載和抄襲也是無奈之舉。

2011年6月至11月,本研究還進行了相關的調研。調研發現,一些電大學生選題過大,比如《關于公共管理研究的評述及社會性內涵》、《淺談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餐飲》等等,這些選題電大學生是難以把握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抄襲的。再如某場次的漢語言本科專業畢業論文答辯,全天12人,有6人論文涉及魯迅作品,其中有4人寫阿Q;有3人寫紅樓夢。答辯教師說,不少論文東拼西湊,毫無新意,枯燥無味。調研還發現,雖然學校有嚴格的規定,比如,要求理工科學生進行實習或設計并撰寫報告,文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并撰寫報告。但實際情況是,大部分學生自行找單位實習、給出評語并蓋章,其真實性可想而知。

(三)專題訪談

筆者于2011年6月5日,分別采訪了曾經參加過電大論文指導的西北大學、西安文理學院等高校的向平、張青、廉澄文等教師,并與參加答辯的部分教師進行座談。他們認為,電大學生很多是在職的,一些學生結合自己的工作撰寫論文,確實很有價值,但很多學生的論文都是抄的,答辯教師也是無可奈何。很多人表示,嚴格按照電大的標準根本就無法進行評判,很多學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寫論文,也沒有接受過學術方面的訓練,答辯時,有的學生對自己的論文不熟悉、不了解、一問三不知。建議電大從根本上改革畢業實踐教學環節。

四、研究的結論

通過問卷、調研和訪談以及相關的因素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一)電大現行的實踐教學環節的要求太高。目前的要求和做法,電大學生難以達到,實踐教學機制不適應電大學生的實際狀況。

(二)論文抄襲現象較嚴重。近幾年,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下載網上資源變得非常容易,論文抄襲現象也愈演愈烈。加之現在的電大學生與以往的電大學生相比,無論是年齡,還是知識水平或個人工作閱歷等均發生了很大變化。

(三)實踐教學環節在很多情況下流于形式。論文(設計)選題盲目、重復、陳舊、宏大,論文層次結構不清,格式不規范,等等,造成了指導、寫作、答辯等環節形同虛設,失去了畢業實踐教學環節原有的意義。

電大原先設置畢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本意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術水平,但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學術素養的培養。換句話說,電大沒有把對學生學術素養的培養列入教學的基本任務。這或許是導致當前實踐教學環節出現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當然,這里也有學生學術能力不強、誠信度不高,指導和答辯教師工作不力等原因。因此,對原有的畢業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五、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根據電大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目標,我們認為,電大畢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應該從電大學生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變檢驗為熏陶”,注重學術培養過程,培育良好的學術精神,打造基本的學術能力,在日常教學中增加學術素養培養的課時。

(一)進行全新的學術素養培養教學設計

學術素養的培養決不能臨時抱佛腳,應貫穿于日常教學中。可以將電大目前的社會實踐(3學分)和畢業論文(5學分)融合為一體,分解為學術素養課程(必修)和實踐考核,分別占5學分和3學分。

學術素養課程可以在第三學期和第四學期開設,內容包括:① 研究的方法。如信息檢索方法、基礎數據統計與分析方法等,特別強調對學生網絡信息檢索能力的培養。 ② 課題的選題。采用案例和評析相結合的方式,介紹科學選題的方法。③ 調研報告或論文撰寫要領。采用與學生實際工作相結合的方式,切忌艱深、空泛。④ 簡單課題或案例的訓練。⑤ 論文格式的要求。⑥ 畢業答辯的應對技巧。

(二)建設全新的學術素養培養教學資源

電大學術素養培養的資源較少,且缺乏系統性,今后應在如下幾個方面加強資源建設:① 建設相應的系列文字教材。如修訂已有的《信息檢索》教材,編寫《學術素養培養教程》,等等。② 建設視頻資源。聘請相關專家錄制與文字教材相應的教學視頻。對社會實踐過程可以以案例呈現的方式制作多媒體課件,靈活生動地表現實踐過程。③ 集成數字圖書資源。建立以課程為單位的數字化專業課程書架,提供強大的網絡資源支持服務。

(三)建立全新的學術素養培養質量保障和反饋機制

在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應該貫穿培養學生學術精神的理念,使教師、管理人員、學生樹立強烈的學術意識,同時要健全和規范制度,及時進行反饋。

1. 制定教學大綱、考核說明等相應的規章制度,指導實踐教學環節的落實。

2. 制定《學生學術素養培養指南》,讓學生清楚了解畢業綜合實踐教學環節的目的、意義、學習內容與資源、考核方式、學習平臺操作流程及步驟。

3. 制定《學生學術素養培養教師工作手冊》,明確教師的工作職責、工作標準以及平臺操作方法、步驟等。

4. 制定《學生學術素養培養教學管理及督導工作指南》,對教師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了解和監督教師和學生情況,聽取意見,評估效果。

(四)提供全新的學術素養培養技術支持服務

通過網絡全面推廣過程性管理系統,利用數字化平臺對學術素養培養提供技術支持。改造遠程教學平臺,充分發揮畢業論文遠程指導系統的服務功能。

1. 將畢業綜合實踐教學視為一門課程,在該課程管理界面按照教學內容設置任務模塊,上傳學習資源。

2. 通過形成性考核平臺實現學術素養培養形成性考核任務的提交、批閱和成績查詢。

3. 拓展畢業論文遠程指導系統,增加系統功能,如對論文指導教師的管理、選題審核、對論文1至3稿指導過程的記錄等。

4. 在網絡上進行畢業綜合實踐環節的終結性考核。

(五)設計全新的學術素養培養考核體系

不同層次、不同專業應該有不同形式的畢業實踐教學考核,不能一概而論。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形式:

1. 學生學術素養考查。以給出專題、讓學生查資料并撰寫報告的方式進行。比如,以《云計算是什么》為題,讓學生查找資料,撰寫文章。在對學生學術素養的考查中,要縮小“評”和“考”的成分。

2. 撰寫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注重與學生工作實際相結合,一般不選純理論性質的研究課題。

3. 進行畢業論文答辯。改變以往“檢驗”的作法,將答辯作為提高學生學術水平的一次機會。

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根據情況選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

對于非藝術、醫療、外語類學科的本科生,應撰寫畢業論文(設計)并進行畢業答辯。其考核由日常學術素養學分和畢業論文及答辯學分構成,比例為4:6。

對于藝術、醫療、外語類學科的本科生,可以采取撰寫畢業論文(設計)、學校統一評判的方式。其考核由日常學術素養學分和論文學分構成,比例為5:5。

對于各專業專科生,可以采取學術素養考查的方式進行。其考核由日常學術素養學分和學術素養考查學分構成,比例為6:4。

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如藝術、醫療等,可增設實操考核。學分統一歸入學術素養考查的學分。比例為5:5。

(六)規劃全新的論文答辯規則和流程

改變以往論文答辯僅僅是考查的方式,對論文答辯的規則、流程進行全面改革。設計新的答辯內容、規則和流程,突出對學生學術素養提升的關注。答辯教師在聽完學生對論文的基本介紹后,不僅要對論文的選題、主要觀點進行評價,更要對該選題在學術界的影響、最新動態、各方觀點、研究方法、主要成果等相關知識進行介紹和講解,淡化考核色彩,強化對學術素養的關注,讓學生通過論文答辯在學術素養上得以提升。

篇(9)

核心素養,源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盟等國際組織對21世紀學生新基本能力的思考和評價,指的是“覆蓋多個生活領域的,促進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的重要素養”[1]。2014年3月30日,我國在正式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文件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養體系”建設。2015年,《人民教育》在第7期刊發編輯部文章《核心素養:重構未來教育圖景》一文,明晰界定了我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外延。即它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2]

自此,基于核心素養,進行頂層設計,重構課程體系,落實立德樹人目標成為我國下一步深化教育工作的“關鍵”因素和未來學校教育改革的靈魂。那么,對于核心素養,基礎教育語文課程做好了哪些準備?或者說,走進核心素養,語文課程經歷了哪些流變?未來又將怎樣與核心素養深度貫通?追本溯源,鑒古知今。對此,本文通過梳理百年中小學語文課程目標、內容結構、主要理念等的變遷,以期為語文課程與核心素養的深度貫通提供一些參考。

一、白話文普及:語文課程與核心素養的首次對接

1904年之前,我國童蒙教育主要是古文教育。其語文課程的開設主要是培養少數精英人才,為社會統治階級服務。從殷商甲骨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到“五經”“四書”,再到《昭明文選》《古文觀止》,語文教學主要是識字、讀古文、寫文言文,應付科舉考試。1904年,清政府開始廢科舉興學堂,民主、科學成為社會思想主流,語文也開始單獨設科,語文課程開始面向普羅大眾。但是,不像其他學科,古文讀寫仍占據著語文課程的主要內容。這導致中小學語文教育不得不大量承襲傳統科舉考試的陋習,存在著大量言文脫節,遠離現實生活、學習、工作需要的現象。五四時期,在我國一大批學者和政府的大力倡導下,白話文運動和國語運動開始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發揮作用。在此影響下,小學《國語》開始學白話文,中學《國文》主要學習文言文,其中也涉及一部分白話文。自此,兩漢以來的“言文脫節”開始變為“言文一致”,白話文正式進入語文課程,并逐漸普及占據主要地位。語文課程與中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和職業準備即核心素養首次接軌。對此,高度評價,說此舉“把中國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

二、語文名稱確立:語文課程與核心素養的再度親近

20世紀30年代后期,為進一步拉近語文課程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人們開始大力關注口語交際能力對個人未來成功生活和社會良好運轉的影響。為了在語文教育中“養成善于運用國文這一種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以葉圣陶、夏D尊為首的語文教育家倡議把中小學的語文教科書“國語”和“國文”合稱為“語文”。1949年8月,葉圣陶主持中小學語文科課程標準起草工作,并編撰《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此后,“語文”首次作為正式術語確立,并隨著《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的推行流行開來。其中,“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文本于語,不可偏廢,故合言之”。至此,語文課程開始聽、說、讀、寫并重,口頭語言在語文課程中獲得了和書面語言同等的地位。因此,國語、國文更名為語文,不單是名稱的改變,更是語文課程自覺走向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實際運用,追求學科核心素養建構,力圖培養合格公民的教育追求。自此,中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安排充分考慮聽、說、讀、寫訓練的比重,作文一律用白話文,語文課程再次向中小學生個人成功生活的核心素養邁進了一步。

三、“一語一文”觀濫觴:語文課程與核心素養漸行漸遠

1956-1958年,我國中學語文課程進行了漢語、文學分科教學實驗。其時,教育部頒發了漢語、文學的教學大綱,并組織人員編寫了各自的課本。盡管改革僅試行了三個學期便匆匆結束,為中小學生母語運用能力奠定了堅實的知識技能基礎,但自此也造成了“一語一文”觀的長期流行。所謂“一語一文”指的是語文課程主要由語言和文學兩種要素構成的語文觀。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人們片面強調語言學和文學在語文課程中的應用,忽視實用文章學對語文課程的理論奠基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語文教育向核心素養的前進。這種觀念表現在教材編寫領域,就是“文選組合”式教材長期占據語文課堂,教材編寫則是以不同主題組織單元。1978年,面對“”后以此種觀念為主導編寫的第一套全國中小學統編語文教材,胡喬木同志做出了“跟過去差不多”的論斷。對于此套教材,葉圣陶也同樣尖銳地指出:“連革新都說不上,不要說革命了”,并發出了“中小學語文教材五十多年來可以說很少變革”的感慨。

進入21世紀,“一語一文”的語文觀又以新的形式主導著第八次語文課程改革。自1997年,由《北京文學》發起的語文教育大討論,聲聲“誤盡蒼生是語文”的嘆息,揭開了語文教育界與外界對話的帷幕,但也由此形成了新型的“一語一文”觀,即語文是由語言和文化構成的語文課程觀。這種觀念集中反映在2001―2003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描述:即語文既是人們思維、工作、學習的工具;又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和重要的載體。在這種語文即語言和文化的“一語一文”觀影響下,識字和寫字、閱讀和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實踐活動都涂上了過于濃厚的文化色彩。以至于北大教授驚呼初中3年6冊教材,二三十個主題,初中學過,高中再學,學到了人文,丟掉了知識和技能。學生課業負擔重不說,走到社會上,連用實用文章辦事的基本能力都沒有。語言文學和語言文化觀,本來是為了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但過猶不及,語文課程逐漸偏離了現實應用的軌道,學生的核心素養也逐漸被邊緣化。

四、“一語雙文”言語觀:語文課程與核心素養的再度融和

覺察到“一語一文”式的語文觀所帶來的眾多現實弊端,一些專家學者開始關注語言使用的情境,從功能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語用角度,重構語文課程言語觀。其突出表現是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首次提出了“文本”概念,并在修訂版的高中語文課標中明確地建構語文核心素養。其中,以語文教育家、實用文章學家曾祥芹教授為首的學者提出的“一語雙文”思想較為系統地概括了這種課程觀。在這里,語文首先二分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繼之,書面語言的文章又二分為文學作品與實用文章。[3]其中,文學作品主要指小說、戲劇、詩歌等。實用文章主要指與文學對舉的傳遞真實經驗的敘事類以及說明類、論辯類文章。其具體包括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等普通文章,新聞、學術論文等專業文章以及傳記、游記等兩棲文章三類。

“一語雙文”的語文觀,強調建立“語言、文學、實用文章三足鼎立”的語文課程結構,凸顯“雙文教育,實用文章教育第一”的應用取向。其旨在矯正頑固潛行于百年語文課程中的“學文學,用實用文章”的學用不對稱弊端。

“一語雙文”的提出引發了學者對現行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審視。結果發現,中小學語文教材有63-76%的實用文章。但由于受傳統“紅領巾”文學教學模式(1953年)的影響,加之語言文學觀的濫觴,課堂中很多實用文章的教學變味為“文學分析”。“把語文教材當成文學教材,把語文教學變成文學教學”的現象愈來愈多,以至于現階段中小學生實用文章讀寫素養差強人意。因此,彰顯“一語雙文”觀,重構語文課程,拓展21世紀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勢在必行。

綜上可知,我國語文課程自設科伊始,就是為了構筑社會民主平等的政治生態,同時為學生成功工作、學習、生活做準備。其后百年,盡管遭遇各種困阻,但語文課程發展的主流方向始終是努力朝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建構,即始終朝向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發揚傳統,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現實應用方向,理性看待各種語文課程觀與實踐形態,關注學生基本語言、文學和實用文章素養等語文核心素養的和諧發展,何嘗不是走向21世紀核心素養的一條捷徑呢?

參考文獻:

[1]張娜. 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和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3,(10):42.

[2]人民教育編輯部.核心素養:重構未來教育圖景[J].人民教育,2015(7):1.

篇(10)

【真題再現】

讓文明素養追上現代化的腳步

文/李浩燃

①“海星被摸死!模型巨蜥的腳趾也被摸斷了!”最近一則微信廣泛傳播,從一個側面表明,開館不足一個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館,陷入了喜憂參半的處境。博物館受公眾熱捧令人欣喜,但觀展過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為,又引人憂慮。

②事實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網上持續熱議的文明話題的一個新注腳。從埃及盧克索神廟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師表》石刻,“路培國”們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沒有絕跡;向空服人員潑面、攀爬雕塑照相,種種劣行仍然在各種場合上演。

③無論是出境旅游的不良行為被媒體打“差評”,還是公路上的違章駕駛、危險飆車等,許多不文明現象,可說是腰包“鼓起來”、生活“闊起來”后遭遇的社會發展新課題。搭乘著城鎮化、現代化的時代快車,許多人逐步遠離了物質匱乏的窘迫,又渾然不覺地陷入了另一種窘境。如果從社會層面來思考,公民文明素養如何與現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與物質文明比翼齊飛,已經成為亟待破解的現實課題。

④恩格斯說,“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關鍵詞匯,“文明”折射國家發展的境界、社會進步的狀態,是凝聚當代中國價值公約數的重要平臺。應當看到,文明不僅僅需要被喚醒,更應在制度設計層面體現軟硬結合、標本兼治。日前,繼《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正式施行近一個月后,國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國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大鬧亞航、強行打開飛機應急艙門、攀爬雕塑照相等不文明事件的四個當事人被列入“黑名單”,便是一種積極的嘗試。懲惡揚善、久久為功,以不斷加大的外力強化約束,讓放縱自我、妨礙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為付出代價,方能防止“破窗效應”,變壓力為動力,促使文明變成公民的行為自覺與生活方式。

⑤從不文明到文明,從文明的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遞進,自然需要一個“進化”的過程。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也不應一味批評公民素質參差不齊,更當以每一次問題暴露為契機,優化管理方式、加強機制構建,真正從治理現代化的高度推進文明建設,依靠“制度文明”穩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斷推高全社會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號,它仰賴一點一滴的踐行去成全。因此,與其做一個對不文明現象義憤填膺的“鍵盤俠”,莫如邁出堅實步伐,用雙手書寫文明的筆畫。你的文明,或許就存在于銀行ATM機的一米線旁,展現于人潮涌動的公交車站牌下,閃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車道中。如果說,遵守公共空間的秩序與規則是底線要求,那么,主動為別人著想、做社會關系的劑,則是更高境界。從這個意義出發,知行合一,做一個更加文明的公民,其實也是在打造一個更好的自己,過一種更值得過的生活。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說過,“禮貌是人類共處的金鑰匙”。文明是世間最動人的語言,一個視文明為陽光的國家、一個視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讓文明素養追趕上現代化的腳步,必將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贏得真誠的尊重。

(選自2015年5月14日《人民日報》,有刪改)

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選文前三段列舉眾多不文明現象有何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邊橫線處按例句的結構樣式仿寫一組句子,使其上下文連貫。

你的文明,或許就存在于銀行ATM機的一米線旁,展現于人潮涌動的公交車站牌下,閃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車道中。你的文明,或許,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最后一段西班牙作家的話,強調了文明是公民交際中必須具備的素養。

B.文章第⑤段加點的詞語呼應緊密,既對公民有寬容的心態,又從制度建設的高度指出了提高公民素養的路徑。

C.“看得見的硬傷容易修復,看不見的短板卻難補齊。”這里的“短板”指的是公民素養的嚴重缺失。

D.為了制止游客不文明行為,國家旅游局制定了《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有了這個管理辦法,就能從根本上杜絕游覽中的種種不文明現象。

5.簡略分析文章是怎樣層層深入論證中心論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四川資陽中考題)

(參考答案見下期二、三版中縫)

【名師解讀】

答題策略:

第1題考查對議論文論點的把握。解題時可以采用標題判斷法、位置分析法和論據分析法。本文標題“讓文明素養追上現代化的腳步”表示明確的判斷,是緊扣論題“公民文明素養如何與現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與物質文明比翼齊飛”而亮出的主張,所以標題便是中心論點。

第2題考查分析議論文中關鍵段落作用的能力。前三段屬于“提出問題”的部分,一般而言,這一部分具有引出話題或觀點,激發讀者閱讀興趣或作為論據證明論點的作用。本文前三段列舉不文明現象的作用,可以從這些角度考慮。

第3題考查句子仿寫能力。解題時,應從句式和內容兩方面來考慮。在句式方面,要與“就存在于銀行ATM機的一米線旁”一致,其句式特點為動詞+后置的狀語;字數要與其相等或接近。仿寫內容,要圍繞“一點一滴的踐行”“邁出堅實步伐”“知行合一”等來答。

第4題通過選擇題的形式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的掌握。解答這類試題可以采用排除法,逐項進行辨析。辨析時從文中找出與選項相關的內容分辨,看看每項的內容與作者原來的意思是否吻合。文中第④段,由“國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國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大鬧亞航、強行打開飛機應急艙門、攀爬雕塑照相等不文明事件”可知國家旅游局制定了《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以后,沒有從根本上杜絕游覽中的種種不文明現象,故選D。

第5題考查分析議論文論證思路的能力。議論文的一般結構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每一部分有其各自的作用,分別是:提出論點或論題;運用論證方式證明論點;深化總結中心論點或發出號召等。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思路就是在明確層意的基礎上,明確各部分的作用。組織答案時,采用以下模式:首先,作者采用……方式提出論點或論題;然后,通過……論證方式論證論點;最后,深化了論點或者號召人們……。本文①―③段為第一部分,在列舉不文明現象基礎上提出論題;④―⑥段為第二部分,擺事實講道理,指出提高公民素養的措施的重要性;⑦段為第三部分,總結全文,提出論點。將其歸納整合,組織答案即可。

錯答探因:

上一篇: 項目融資計劃書 下一篇: 一棵開花的樹朗誦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午夜尤物在线观看 | 午夜免费啪在线观看视频中文 |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 中文字幕人成不卡视频在线 | 亚洲大乳高潮日本专区 | 五月天亚洲视频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