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2 10:55: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村落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我國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我國農村文化市場廣闊,網絡文化的發展前景無限。但我國農村文化建設整體落后,基礎設施薄弱,文化建設優秀人才缺乏,農村文化市場體系不完善,文化建設缺乏活力,文化產品不豐富,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度不高。近幾年,農村網絡文化逐漸發展,但受內外在條件的制約較多,網絡文化建設中存在不少問題。
2.1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相對于城市來講,整體上而言我國農村網絡的普及較晚,且普及率較低。雖然我國農村網絡文化建設工程已經全面啟動,并向縱深發展,但農村網絡文化站的設立主要集中在電力供應比較穩定、使用人口比較集中的鄉鎮所在地或者各村村委會所在地。這一方面便利了管理,但另一方面由于電信等基礎設施的不到位,也導致偏遠地區農戶或者一些散戶難以實現安裝網線的愿望。同時,從網絡運用的情況來看,農村的網絡寬帶能力顯得不足,網速較慢就是其顯著特征。網絡使用和維護的成本相對較高,所以在一部分地區,使用網絡還被農民認為是奢侈品。
2.2農村網絡文化管理不規范
規范化的管理是農村網絡文化建設質量的重要體現。從目前農村網絡的使用和管理來看,這方面的問題還比較嚴重,政府在推動有關工作方面更看重的是顯而易見的硬件建設,忽視了軟件方面的管理。當地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往往受思想、能力等的影響不重視網絡文化的管理。一是忽視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從走訪調查來看,一些鄉鎮村干部及管理人員更加看重網絡對于當地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對于網絡對于文化建設的認識不足,思想上不重視就很難保障管理科學化和規范化。二是將網絡文化管理視同對網絡文化載體的管理,認為保障網絡的暢行就是對網絡文化的管理,不了解網絡文化管理的特殊性。三是管理機制不健全。由于受經濟收入等條件的影響,農村網絡入戶的比例較低,大多數網民都是去網吧上網。農村網絡管理機制不健全,制度執行力差,突出表現在對經營性網吧管理不善,從準入到經營到監督漏洞不少,無證無牌經營的網吧不少,收費不規范,安全措施不到位,網吧管理混亂,尤其對未成年人上網管理不到位等等都是農村網絡文化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2.3農村網絡文化市場建設薄弱
農村網絡文化市場的建設相對于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顯得十分不足。一是農村網絡文化產品嚴重不足,且質量不高。打開各地的農民網,更多的看到的是有關經濟和科技富農的信息,有關文化的信息不多,尤其是缺少貼近農民生活、反映農民心聲、體現農村新變化、展示農村新面貌、凸顯當地民俗民風的特色網絡文化產品。與健康需求相反,由于監管不嚴,一些非法網站還在宣傳低級媚俗的文化產品,還有以高科技包裝的迷信欺騙的迷信等產品,五花八門,農村網絡文化產品市場顯得較為混亂。二是市場管理體系極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嚴,監管不到位,市場基本處于無序管理的自發狀況。三是農村網絡文化市場的開發力不足,沒有形成投融資活躍、運行健康、要素流動快的良好發展態勢。
2.4農村網絡文化建設人才匱乏
互聯網的發展最早興起于城市,在農村的普及較晚,而且信息化的日新月異,讓從事該工作的人員都有趕不上發展的感慨,而對于剛剛熟悉電腦等電子產品的農民來說,更是跟不上信息更新換代的速度。農村網絡建設人才就更顯得不足。從走訪調查來看,當前農村從事網絡管理的人員多為返鄉就業的初高中生,部分是接受過初級電腦培訓的年輕農民,專門受過計算機網絡及軟硬件系統培訓和學習的人寥寥無幾,大多數人僅僅懂得基本的網絡操作,因此,農村網絡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任重而道遠。
3我國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3.1加強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但網絡普及入戶的任務還比較艱巨。一方面政府要積極加大對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電信、移動和聯通等大運營商的良性競爭,形成整合力,節約資源,減少重復建設,推動農村基層設施建設。尤其是要積極鼓勵運營商發展農村手機網絡市場,當前手機上網已成為拉動農村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力量。
3.2以制度創新推動農村網絡文化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
首先各地政府尤其是農村基層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網絡的發展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要清晰的認識到網絡文化發展對于農村社會的穩定、農民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深遠影響。轉變觀念,創新管理模式,積極應對以適應網絡時代要求,不能視而不見任其自由發展,也不能因其有弊就將其視為異物予以排斥。其次要加強制度建設,建議政府制定有關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專門管理制度,明確農村網絡文化管理的目標、原則、方式、監管的措施等等,明確管理機構和人員以及職責權限。再次,加強已有制度的執行和監管。通過有影響力的媒體宣傳已有制度,公開信息,引導個人、組織參與網絡管理,形成全民監管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嚴懲農村網絡文化違法犯罪行為,通過整治不良市場,提升管理效力。最后,建立完善的政府評價反饋體系。通過建立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量化考核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基本狀況,以評促建,引導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良性發展。
3.3多方聯動繁榮農村網絡文化市場
繁榮農村網絡文化市場,積極培育豐富多彩的產品市場,一方面當地政府要采取各種扶持措施,積極鼓勵和挖掘民間藝人的創作熱情,鼓勵他們努力創作反映當地風土人情、民俗民風的作品,并提供網絡技術支持廣泛宣傳優秀作品,激發民間草根文化是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基礎性力量。另一方面要通過技術手段對不良農村網絡文化進行有效監管,通過建設網絡安全系統,建立防火墻,啟用過濾軟件等對網絡內容進行甄選,屏蔽過濾有害信息,還原農村文化市場的清新面目。同時,培育農村網絡文化產業,將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優惠政策引導企業投資特色區域文化產品,在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2我國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我國農村文化市場廣闊,網絡文化的發展前景無限。但我國農村文化建設整體落后,基礎設施薄弱,文化建設優秀人才缺乏,農村文化市場體系不完善,文化建設缺乏活力,文化產品不豐富,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度不高。近幾年,農村網絡文化逐漸發展,但受內外在條件的制約較多,網絡文化建設中存在不少問題。
2.1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相對于城市來講,整體上而言我國農村網絡的普及較晚,且普及率較低。雖然我國農村網絡文化建設工程已經全面啟動,并向縱深發展,但農村網絡文化站的設立主要集中在電力供應比較穩定、使用人口比較集中的鄉鎮所在地或者各村村委會所在地。這一方面便利了管理,但另一方面由于電信等基礎設施的不到位,也導致偏遠地區農戶或者一些散戶難以實現安裝網線的愿望。同時,從網絡運用的情況來看,農村的網絡寬帶能力顯得不足,網速較慢就是其顯著特征。網絡使用和維護的成本相對較高,所以在一部分地區,使用網絡還被農民認為是奢侈品。
2.2農村網絡文化管理不規范
規范化的管理是農村網絡文化建設質量的重要體現。從目前農村網絡的使用和管理來看,這方面的問題還比較嚴重,政府在推動有關工作方面更看重的是顯而易見的硬件建設,忽視了軟件方面的管理。當地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往往受思想、能力等的影響不重視網絡文化的管理。一是忽視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從走訪調查來看,一些鄉鎮村干部及管理人員更加看重網絡對于當地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對于網絡對于文化建設的認識不足,思想上不重視就很難保障管理科學化和規范化。二是將網絡文化管理視同對網絡文化載體的管理,認為保障網絡的暢行就是對網絡文化的管理,不了解網絡文化管理的特殊性。三是管理機制不健全。由于受經濟收入等條件的影響,農村網絡入戶的比例較低,大多數網民都是去網吧上網。農村網絡管理機制不健全,制度執行力差,突出表現在對經營性網吧管理不善,從準入到經營到監督漏洞不少,無證無牌經營的網吧不少,收費不規范,安全措施不到位,網吧管理混亂,尤其對未成年人上網管理不到位等等都是農村網絡文化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2.3農村網絡文化市場建設薄弱
農村網絡文化市場的建設相對于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顯得十分不足。一是農村網絡文化產品嚴重不足,且質量不高。打開各地的農民網,更多的看到的是有關經濟和科技富農的信息,有關文化的信息不多,尤其是缺少貼近農民生活、反映農民心聲、體現農村新變化、展示農村新面貌、凸顯當地民俗民風的特色網絡文化產品。與健康需求相反,由于監管不嚴,一些非法網站還在宣傳低級媚俗的文化產品,還有以高科技包裝的迷信欺騙的迷信等產品,五花八門,農村網絡文化產品市場顯得較為混亂。二是市場管理體系極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嚴,監管不到位,市場基本處于無序管理的自發狀況。三是農村網絡文化市場的開發力不足,沒有形成投融資活躍、運行健康、要素流動快的良好發展態勢。
2.4農村網絡文化建設人才匱乏
互聯網的發展最早興起于城市,在農村的普及較晚,而且信息化的日新月異,讓從事該工作的人員都有趕不上發展的感慨,而對于剛剛熟悉電腦等電子產品的農民來說,更是跟不上信息更新換代的速度。農村網絡建設人才就更顯得不足。從走訪調查來看,當前農村從事網絡管理的人員多為返鄉就業的初高中生,部分是接受過初級電腦培訓的年輕農民,專門受過計算機網絡及軟硬件系統培訓和學習的人寥寥無幾,大多數人僅僅懂得基本的網絡操作,因此,農村網絡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任重而道遠。
3我國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3.1加強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電信基礎設施的支撐,2010年我國農村基本實現“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目標。但網絡普及入戶的任務還比較艱巨。一方面政府要積極加大對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電信、移動和聯通等大運營商的良性競爭,形成整合力,節約資源,減少重復建設,推動農村基層設施建設。尤其是要積極鼓勵運營商發展農村手機網絡市場,當前手機上網已成為拉動農村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力量。
3.2以制度創新推動農村網絡文化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
首先各地政府尤其是農村基層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網絡的發展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要清晰的認識到網絡文化發展對于農村社會的穩定、農民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深遠影響。轉變觀念,創新管理模式,積極應對以適應網絡時代要求,不能視而不見任其自由發展,也不能因其有弊就將其視為異物予以排斥。其次要加強制度建設,建議政府制定有關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專門管理制度,明確農村網絡文化管理的目標、原則、方式、監管的措施等等,明確管理機構和人員以及職責權限。再次,加強已有制度的執行和監管。通過有影響力的媒體宣傳已有制度,公開信息,引導個人、組織參與網絡管理,形成全民監管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嚴懲農村網絡文化違法犯罪行為,通過整治不良市場,提升管理效力。最后,建立完善的政府評價反饋體系。通過建立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量化考核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基本狀況,以評促建,引導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良性發展。
3.3多方聯動繁榮農村網絡文化市場
繁榮農村網絡文化市場,積極培育豐富多彩的產品市場,一方面當地政府要采取各種扶持措施,積極鼓勵和挖掘民間藝人的創作熱情,鼓勵他們努力創作反映當地風土人情、民俗民風的作品,并提供網絡技術支持廣泛宣傳優秀作品,激發民間草根文化是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基礎性力量。另一方面要通過技術手段對不良農村網絡文化進行有效監管,通過建設網絡安全系統,建立防火墻,啟用過濾軟件等對網絡內容進行甄選,屏蔽過濾有害信息,還原農村文化市場的清新面目。同時,培育農村網絡文化產業,將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優惠政策引導企業投資特色區域文化產品,在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農村網絡城市化與“小農理性命題”。美國著名經濟學家、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Schultz(1964)認為,農戶相當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單位,農民比起任何資本主義企業家來毫不遜色,基于此,改造傳統農業的出路在于激勵農民為追求利潤而創新的行為。Popkin(1979)更是直言,農場完全可以視作資本主義的公司,小農無論是在市場領域還是政治社會活動中,都更傾向于按理性的投資者原則行事。人們將兩者的觀點概括為“Schultz-Popkin小農理性命題”。這一命題實際上強調了,農戶即企業,農民即企業家;激勵農戶的利潤動機與創新行為以及創造外部市場條件十分重要;如果這些外部市場條件能得到滿足,則農戶就完全可以和企業家一樣行動。農村網絡城市化為農民提供了農產品結構調整的環境和提供了利潤創新機會,理性的農民會充分利用農村網絡城市化平臺,抓住有利可圖的信息和機會及時對農產品結構進行調整,或及時擴大投資,從而取得可持續性的發展。河南固始縣和“贛州模式”為“小農理性命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河南固始縣農民種植“雙低”油菜的積極性大為提高的原因在于當地政府強調:“農民愿意干的,政府要放手;農民不愿意干的,政府要住手。農民種什么,他們心里最清楚,政府不清楚”。2005年“全國村莊整治工作會議”認為江西“贛州模式”新農村建設值得全國借鑒和推廣?!摆M州模式”的重要經驗就是“注重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把重點放在對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的調動上,相信農民,依靠農民,以農民為中心安排新農村建設工作”。對此,可以說農村網絡城市化是解決農村地區落后面貌的可行的關鍵基礎措施,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對策。
農村網絡城市化與制度變遷理論。農村網絡城市化不同于農村城市化,農村城市化又稱城鎮化,是“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由農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農村城市化雖然能夠轉移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但農村城市化有它的局限。據估計大概到2030年前后,中國的人口將達到高峰,有16億左右,那時即使實現了50%的城市化,還會有8億人生活在農村,因此城市化只能部分解決“三農”問題。在農村城市化過程中,還容易導致地方政府過度介入。比如一些地方急于求成,過多地用行政手段和首長命令來規定城市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時限、速度和指標,提出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指標,發展一些缺乏工商業支撐的“城鎮”,產生了較大的負面作用。農村網絡城市化也不同于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是發生在生產力水平或稱之為現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相當高的時期,指城市和鄉村在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空間布局上實現整體性的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往往容易被理解成城鄉一樣化,導致政府的過度介入和占用大量耕地,許多地方政府在實踐中本著“公共服務設施集中,公共綠化集中,村落組團集中”的布局原則,統一規劃和集中建設農民住宅。導致一些幾百人,幾千人鄉村也要建街道、幼兒園、學校、醫院、公園等等,利用率卻很低,沒有多少人看病、上學、游園。有些地方在城鄉一體化上則提出村內主干道硬化、環境綠化、路燈亮化,這必然會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農村網絡城市化的道路建設主要著眼于村村、村鎮之間的交通網絡建設,鄉村集中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則應交由村民自主決定是否建設、如何建設,這是一個自發的制度變遷過程,這樣可以避免政府的過度介入和過分占用耕地。利用政府力量來強力推動農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是強制性的制度變遷,強制性制度安排存在著制度供應過剩的弊端,這是導致農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過程中政府過度介入和占用大量耕地的根本原因。新制度經濟學理論認為,一般地,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創新比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創新更富有效率。當制度供給和需求處于不均衡狀態時,社會就會自動產生制度變遷的力量,自發促進制度變遷的完成。中國城市的起源和發展就是一個自發的制度變遷過程,早期的城市是在農村居民點——邑的基礎上,由于簡單的物物交換而自發發展為集市,進而發展為城鎮,最終發展為城市。農村網絡城市化過程中,一些地理位置較好的村、鎮,由于農村網絡化的發展,新的盈利機會和制度租金會出現,村—鎮、鎮—小城市的演進路徑會自發形成。因此,農村網絡化與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并不矛盾,前者是后兩者的基礎和前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04
高校是閱讀文化開展的前沿陣地。師生讀者能直接感受到閱讀文化塑造品性、提升素質的作用。但伴隨著閱讀方式的轉變,網絡閱讀文化影響的擴大對傳統閱讀文化產生了巨大沖擊,傳統閱讀文化“消亡說”不絕于耳。造成閱讀文化高?!皟蓮埰ぁ爆F象:高校圖書館日趨重視網絡閱讀文化的普及,而傳統閱讀文化趨于忽視;而高校教學多以傳統閱讀、研究為依據掌握知識點,對網絡閱讀文化利用率不高。實際上,網絡閱讀文化和傳統閱讀文化二者在構成、閱讀習慣、優劣勢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同時也在價值目標、閱讀方法等層面具有一致性,只有努力實現在二者高校的共存,才能更好發揮閱讀文化的作用。
1 網絡閱讀文化與傳統閱讀文化相異之處
1.1 構成不同
傳統閱讀文化構成要素較為簡單:書籍、讀者、閱讀內容,三者共存即可。無需技術中介。如讀者需深入思考,只需添加一支筆或一個筆記本。因構成較為簡易,傳統閱讀文化具有受眾廣、影響深等特點。而網絡閱讀文化的出現本身就是技術發展的產物,即指借助計算機和聯網等硬件設施,獲取網絡文本(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在內的多媒體信息),并通過計算機屏幕、電子圖書閱讀終端窗口(輔以揚聲器等)進行顯示或播放,從而在讀者的這一信息接收端完成意義構建的過程。[1]因此,網絡閱讀文化的存在需要具備一定信息素養的讀者,同時需要技術作為中介。構成要素相比傳統閱讀文化稍顯復雜,因此影響歷史較短,受到青少年、中年讀者歡迎。
1.2 閱讀習慣不同
在傳統閱讀文化中,讀者表現出的閱讀習慣較為隨意,朗誦、默讀、做讀書筆記、摘抄等;地點也隨心所欲,只要有閱讀興趣,廣場、室內、咖啡廳等地都可實現即興閱讀;閱讀姿勢更是因人而異:坐姿、站姿、躺姿,自然舒適,自在隨性。網絡閱讀文化則必須借助電腦、手機、電子閱讀器等數字化、可移動的終端閱讀設備支撐方能存在。閱讀有滾屏翻頁、分頁、滑動等多種方式。隨著技術趨于成熟,讀者在閱讀時能全方位享受讀、聽、看、評、分享、推薦等多種個性化功能,相比傳統閱讀文化,讀者在網絡閱讀中更易形成互動、融合的閱讀習慣。
1.3 二者優勢不同
傳統閱讀文化之所以長時間占據歷史舞臺,并依然擁有存在價值,是因為它有著網絡閱讀文化不可比擬的優勢。首先,傳統閱讀文化在墨跡的刺激下更易把握知識精髓,同時可以通過記錄的方式幫忙記憶,有利于知識的傳承。其次,傳統閱讀文化內容和主題集中,便于信息選擇。最后,一書在手,有利于保護視力,保持身心健康。與之相比,網絡閱讀文化在個性化和趣味性方面表現更加突出。首先,網絡閱讀文化資訊豐富,超過了世界上任意一所圖書館。其次,網絡閱讀文化注重互動性和即時反應,最大限度開發了讀者的創造性。另外,網絡閱讀文化還具有閱讀信息多媒體化、閱讀行為快捷化、閱讀環境開放化等諸多優勢。[2]
1.4 二者缺陷相異
傳統閱讀文化有著先天性的缺陷。首先,傳統閱讀文化需在成本控制上和便攜性獲取上需找出路:紙質書刊在出版、倉儲、運輸等環節成本較高,所以其購買價格較高,導致閱讀成本較高。至于傳統閱讀文化中的存取不易、查找繁難等不足也顯示出它的局限性。[3]其次,傳統閱讀文化在功能上稍顯單一,易引起讀者興趣下降,對讀者的吸引力有限。網絡閱讀文化潛在缺陷也很多,比如信息量太大,不易找出有價值的知識,引起上網上癮,時間浪費;網絡閱讀文化瀏覽式的閱讀方式破壞了讀者深入思維,影響了對知識的獲取等等。
2 網絡閱讀文化與傳統閱讀文化相同之處
2.1 終極價值取向相同
剔除表象,傳統閱讀文化和網絡閱讀文化二者終極價值取向一致,都是由功利取向和精神取向衍生出的表現形式。科學技術、閱讀習慣、閱讀工具等的變遷將閱讀價值取向推向更加獨立的地位。大部分讀者將閱讀作為娛樂、個人升遷的工具,享受閱讀帶來的短期收獲效應;但也有一小部分讀者遠離功利性閱讀,將閱讀視為智慧塑造和人格錘煉的養分,廣泛掌握歷史、文學、哲學等有價值的知識,努力使自己在綜合素質上經過長期錘煉,達到質的提升。
2.2 閱讀目的基本一致
網絡閱讀文化與傳統閱讀文化二者都是讀者通過閱讀行為達到學習知識、研究學術、休閑娛樂、生活應用、塑造人格的目的。傳統閱讀文化厚重、深邃,在知識文化掌握、學術研究、人格塑造上占用優勢;網絡閱讀文化快捷、隨意,對于讀者休閑娛樂和生活應用較為方便。二者在目的應用上并非截然分開,讀者閱讀基本以上述目的為主。
2.3 閱讀方法表現一致
閱讀方法指閱讀時所采取的方式、途徑。網絡閱讀文化和傳統閱讀文化基于閱讀目的不同,在閱讀方法上雖略有差異,但為達到最佳閱讀效果,更多的是傳承快速閱讀、精細化閱讀、復述閱讀、研究型閱讀等傳統閱讀方法。以上閱讀方法的應用能幫忙讀者脫離紙質、網絡化等閱讀載體的限制,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途徑,達到閱讀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3 二者共存途徑
3.1 改善閱讀環境,加強高校閱讀文化教育
高校閱讀文化,是高校師生通過對閱讀內容的理解,達到提升自我、探索未知的現象。閱讀文化對于師生讀者專業提升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高校對閱讀文化意義認識較為膚淺,推廣手段創新不足,多為書籍推薦、活動開展等常規化方式,并未意識到閱讀文化乃是高校文化水平的衡量標志之一。因此,加強高校閱讀文化教育,高校教育者首先必須從思想上認識閱讀文化的重要性。其次,需創新推廣手段,如由閱讀活動轉向閱讀課程學習,導師引導學生閱讀方向,幫助學生在閱讀中釋疑解惑,需找到最佳方法適應紙質閱讀和網絡閱讀。最后,高校需優化閱讀大環境,積極利用一切手段為師生創造書香滿園、人人閱讀的文化氛圍。圖書館要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在館藏和服務上引導閱讀文化開展,充分發揮在大學閱讀文化中的樞紐作用。
3.2 加強導讀工作,提高讀者對資源選擇的準確度
高校圖書館具備運用技術,開展行而有效導讀活動的優勢,能通過導讀活動實現兩種閱讀文化的無縫連接。高校導讀工作必須抓牢推廣閱讀文化開展這個中心點,首先在分析師生讀者閱讀傾向的基礎上引導閱讀方向,幫助讀者兼顧涉獵廣、鉆研深兩方面,與此同時,圖書館自身還應優化館藏結構,方便讀者尋找信息資源。其次,圖書館還應通過書籍推薦、網絡互動等建立多元化的導讀模式,與讀者之間形成民主寬容的對話氛圍,幫助用戶去體驗閱讀的價值,發現自己的閱讀風格,摸索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提高個人的閱讀品質。[4]最終實現高校網絡閱讀文化和網絡閱讀文化的融合。
3.3 著力構建紙質資源與網絡資源并存、傳統服務方式與網絡服務方式共在的復合式圖書館
傳統高校圖書館對于文獻的采購主要以紙質資源為主,流通借閱是其核心工作業務,但面對閱讀文化的發展和變遷,高校圖書館應創新模式,將傳統服務方式必須與新興的Web2.0服務模式結合起來,構建紙質資源與網絡資源共存、傳統服務與網絡服務并在的復合圖書館,最終有效推動傳統閱讀文化和網絡閱讀文化的共同發展。具體而言,在資源采購上,高校圖書館應通過構建互動平臺、訂閱數據庫、購買電子書、完善圖書館主頁等方式推廣網絡閱讀,拉近讀者與網絡閱讀的距離,提高電子資源在資源采購中的比重;在服務模式創新上,應混搭微博、微信、博客等眾多Web2.0工具,通過提升技術實現圖書信息資源及時推送、海量資源一鍵可搜、讀者與圖書館實時交互等效果??傊?,未來閱讀文化的發展并非相互取代,而是取長補短,強化各自優勢,最終形成共融態勢。
參考文獻:
[1]朱紅葉.重建中國大學閱讀文化――中西方大學閱讀文化的比較與思考[J].圖書館論壇,2012,(3):170.
[2]王佑鎂.Web2?0時代閱讀方式的傳承與嬗變[J].中國信息界,2011,(11):40.
一、芋頭村寨歷史背景
芋頭村最早是楊姓的祖先由江西太和縣遷出,經過“衡州”至“靖州飛山”后,順渠水及其支流雙江河“沿江而上”,其中經過了江口、黃柏、琵琶,最后輾轉至芋頭界,并在此定居。村寨中主要姓氏是楊姓,還有后來從附近的塘豹、古倫等地遷入的龍姓、粟姓,另外還有幾戶袁姓和熊姓居民。
二、芋頭村寨選址及發展過程
為什么該村寨取名為“芋頭村”?其名源于它最初建寨選址是在形若山芋頭的“芋頭界”。村落的生長過程是從芋頭界沿山坡向谷地慢慢發展,形成由高而低層層依山盤旋而下的村落形態?,F今的村寨是由三個組團構成的,牙上寨、中寨以及下寨。由于芋頭村位于山地峽谷中,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耕地,故建寨首先選擇芋頭界頂,同時,由于山脊所對的方向是東面,利于接受陽光。隨著人口的增長,村民逐漸往半山和山坳聚居,而后,發展到山腳芋頭溪邊,芋頭溪成為村落在谷地發展的軸線。沿著芋頭溪,又先后形成了溪北和溪南兩個定居點,即中寨,距離寨門最近的下寨則最后才形成。
三、芋頭村寨風水觀
侗族村寨選址強調“風水”的理念,因此造就了侗族村寨良好的景觀空間格局,形成獨特的景觀空間結構特征。侗寨就整體布局而言,它的村落環境與自然生態是吻合的,村內村外的環境空間也是優美的。在侗族人看來,延綿起伏的山脈可稱為“龍脈”,山脈遇溪流、平壩而止之處可稱為“龍頭”,“龍頭”面朝環繞的溪河和開闊的平壩,背靠起伏跌宕、來勢兇猛的“龍脈”,村寨建在這樣的“龍頭”上,侗家人將此稱為“座龍嘴”。再在后山蓄古樹青竹形成風水林,以鎮兇邪;在溪河上建造風雨橋,以鎖財源。在這樣風水觀念的指導下所形成的地理空間模式被侗族人認為是村寨的“風水寶地”。芋頭村寨是典型的多鼓樓內聚向心式布局,村寨布局形態呈帶狀依山體展開,牙上寨、中寨依山而建,下寨沿山腳讓出中部的空間以納氣流,保證村寨空間的氣韻流動。三面風水林環抱,形成沿“龍脈”分布的組團狀的聚居空間和復合型村落空間形態。
四、芋頭村落空間構成
芋頭村寨通過形式不同,富有情趣的多層次空間,在內聚向心的結構秩序目標下,依據一定的方向性,構成了既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富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空間環境,它們由聚落邊界和村寨內部空間要素組成。
(一)邊界景觀空間要素
侗族村寨的邊界明確了村寨的空間范圍,寨門、風雨橋等要素起到邊界的界定作用,是村寨內外空間的溝通與過渡。
1.寨門。寨門是侗族邊界構成要素中的重要節點,它設置在村寨主要出入的道口上,最初具有防御及通風報信功能,現已進一步擴展到在意念上加強聚落群體的地域識別性和民族凝聚力。芋頭村的寨門位于山體轉彎處,每經蜿蜒的山路,到達寨門后,便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2.風雨橋。侗族風雨橋建造在村寨中村頭寨尾的出水口處,也有少數的風雨橋建在穿越村寨內部的水面上。風雨橋既有方便交通、利于休憩交往的使用功能,又是村寨地域常見的界定要素。芋頭的風雨橋造型樸素,與綠樹、青山、碧水共同映襯村寨,構成良好的景觀節點。
(二)村寨內部空間要素研究
以邊界作為起點,侗族村寨主要由大量的民居組團空間、自由布局的水空間、位于秩序焦點的鼓樓中心空間以及穿插聯系的道路空間等共同構成層次豐富的內部空間。
1.鼓樓。侗寨的活動室以鼓樓為中心展開,鼓樓是侗文化圈最具特色的公共建筑之一,是集多種功能與一體的公共場所。芋頭村共有4個鼓樓,每一個鼓樓的結構、造型均不同,隨著村落的變遷分布于各寨之中,鼓樓的位置,對于侗族聚落的空間構成,有一定的代表性。
1.1龍氏鼓樓:位于芋頭界頂,是進入芋頭界頂組團的必經建筑,有“寨門”的含義,同時,它以平實簡樸的形態,成為兼涼亭、集會的場所,與旁邊的古井、土地廟共同構成親和、聚氣的村寨公共空間之一。
1.2牙上鼓樓:在芋頭界的半山坳口,以高腳的干欄式建筑為特點,鼓樓外側懸空而建,成為絕佳觀景點的景觀中心,使村寨空間因此有很好的靈動感。
1.3蘆笙鼓樓:用類似塔的形象矗立于中寨核心,9重檐,在結構和造型上都有很大的變化,是中寨村民的集聚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中心。
1.4田中鼓樓:正方形5重檐,位于芋頭侗寨入口處的田中心,有著醒目而顯著的空間界定作用。
2.水系串聯的村落空間。侗族特別注重水空間的營造和利用。芋頭溪貫穿侗寨,既是自然的泄洪通道,又是灌溉系統。在路旁梯級布置的十幾處魚塘巧妙地起到了減慢洪水流速和蓄水的作用。同時科學地利用了自然式潔污分流系統,將水統形成靈動的村落水空間。芋頭水溪以其優美的形式創造出豐富的立體空間層次。水塘是侗寨水系中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芋頭村大小水塘,穿插于密集的居住組團空間內,調節建筑空間的節奏。塘內養魚,既調節了小氣候,又方便了生活。散落于寨中的水塘使房屋保持了一定的間距,有助于采光通風,既可成為防火隔離帶,又是消防水源。
3.道路形成的村落骨架。芋頭侗寨道路程枝狀分布,本身就具有豐富的空間節奏與層次,同時,它還是各空間內部與各空間之間的重要聯系紐帶,作為一個介入其他 空間的因素,調節了組合的疏密、強化了層次的分明。
侗族強調占用有力地形,營造適宜人生存和發展的有利空間環境,試圖努力營造和諧的人居環境空間,無一不體現其“天人合一”的宇宙價值觀。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E223文獻標識碼: A
Gunlongba of Enshi, Hubei Province is the third installment of the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Gun Longba village has the greatest scale of architectures buil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city of Enshi.The whole village of Gun Longba has preserved in a relatively sound state, which is of vital importance in value of research and preservation.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nalysis,this article is to identify some major problems. According to its natur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we proposes the values of the village;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Gunlongba’s natural, cultural and agricultural landscape to boost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ourism.
Key words:The Chinese Historic and Cultural Village-Gun Longba;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項目背景
1.1 我國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進程
2003年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了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進一步完善了歷史文化名村的概念,即“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革命紀念意義,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2008年國務院通過并公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條例自2008年7月1號起施行。這意味著,從國家層面明確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命名。自2003到2014年,中國先后分六批將252個古鎮、276個古村落納入國家級歷史文化村鎮。本論文的研究對象滾龍壩村便是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的一員。
1.2滾龍壩村現狀概況
1.2.1區位
滾龍壩位于恩施州恩施市崔家壩鎮東南部一個山間平地。滾龍壩村過去為行政村,鄉鎮改制合村后為隸屬于鴉鵲水村的自然村落。距318國道2公里、鴉鵲水集市2公里、崔壩鎮10公里。村內公路已柏油化,進出十分便利。依托恩施市的旅游發展狀況,滾龍壩具有很強的旅游發展潛力。
1.2.2場地現狀
1.2.2.1自然環境
滾龍壩村四面環山,林木蔥蘢,古樹參天。南北兩條河水經流其間――尖龍河和洋魚河。兩條河流如滾龍狀匯入了天坑,便有了村落的稱謂,即滾龍壩,村落內坪壩周圍諸山拱衛。
1.2.2.2鄉土景觀
(1)古建筑:滾龍壩村留存有相當規模的明清古建筑群,擁有恩施地區最大規模的明清古建群。建筑的整體風格,除了馬頭墻和屋頂的起翹裝飾體現了土家族和當地的建筑風格外,基本上都是按徽派建筑的樣式來建造的。其后建筑形式發生了改變,雖然有吊腳樓的向存道屋廂房已毀,但仍可以從現存的建筑和村民的介紹中發現土家族建筑文化與徽派建筑已在此有了充分地結合。
(2)古墓:滾龍壩村的墓葬主要分布在茅坎山、馬鞍山、尖銀山等地,以茅坎山墓地最大,稱祖墳嶺。有些墓葬雖下葬于明代,但由后代族人在清代補立了墓碑。
(3)古樹:滾龍壩村四面環山,林木蔥蘢,古樹參天,風景秀美。滾龍壩現存樹齡500年以上的古樹7根,分別為青檀(俗稱糖果樹,果實味甜可食)與銀杏。
1.2.3 歷史文化背景
滾龍壩原居住黃氏,據說于800年前遷來,另有向大元一族,即向述后、民間所傳“八耳鍋”向氏;后因今滾龍壩向氏先祖向大旺攜家人家丁到滾龍壩落業發達后,陸續遷走。滾龍壩不僅是向氏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還是封建時代基層軍事組織“塘” 與國家糧庫“社倉”所在地。
2、滾龍壩村典型問題分析
滾龍壩作為恩施古村落的典型代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現狀往往難以適應人們對現代居住生活環境的要求,保護與使用的矛盾進一步凸顯出來。這些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2.1生態
現在村落所根植的自然環境,破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山體的破壞,其二是水體的污染。滾龍壩村的山體破壞主要是由資源開采所造成的,非法開采造成了山體的嚴重破壞。長期以來,古村落傳統農耕生產生活方式與水體的自凈能力之間保持著平衡關系,有效避免了污染的發生。但隨著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排水設施的陳舊落后造成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對古村落水體的嚴重污染。
2.2生產
滾龍壩的歷史悠久,但是其生產產業比較單一。滾龍壩村耕地面積約500余畝,其中水田200余畝,基本沒有經濟作物,主要以打工、養殖、加工為經濟來源。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旅游價值也沒有開發出來,導致現在滾龍壩現在人均收入很低。
2.3生活
2.3.1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包括公共建筑和公共活動場所。滾龍壩村現在的公共建筑很混亂,沒有完整的村委會,作為潛在的旅游景點,基本沒有任何公共的旅游設施。現在的公共活動場所,既不能滿足當地村民的生活休憩,更不能滿足游客的所需。
2.3.2建筑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居民對于其居住環境有著求新求變的心理。發展中的鄉村大多向城市看齊,把城市的一切看成現代文明的標志,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風格,不顧古村落的空間格局、尺度和原有風貌,在村落內填河建路,拆古居民建新住宅,“大拆大建、推倒重來”,盲目追求“煥然一新”的城鎮風貌,這些觀念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是極為不利的。
3. 滾龍壩村落價值
3.1歷史文化價值
傳統建筑是遺產保護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而滾龍壩歷史文化名村留存有相當規模的明清古建筑群,其建筑本身也極具特色。傳統建筑的存在方式是村落,村民的社會生活自成一個獨立的系統。因而,滾龍壩村是地域民族文化的典型體現,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3.2旅游體驗價值
古村落作為充滿歷史底蘊的與城市不同的人類聚居形態,能為游客提供一種全新的精神體驗。其豐富的生態資源也是區別于城市旅游的優勢條件,古村落旅游是村落歷史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有效途徑,能夠有效地推動村落發展,而文化旅游和生態旅游更強調古村落的文化和生活體驗作用,不需要通過提高服務設施標準來吸引游客,因此可以減少對古村落的破壞,這樣的旅游開發使得古村落文化通過游客得到了延續和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意義。
4.保護對策
滾龍壩村的保護現狀讓人擔憂。針對滾龍壩村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內歷史文化名村已有的成功做法,根據保護規劃的原則,提出以下保護對策措施。
4.1加強制度和機構建設
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辦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制定適用于滾龍壩村實際的保護管理辦法,通過法律手段進一步完善保護工作,使村落保護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2加強宣傳提高保護意識
通過各種途徑和多種形式,強化宣傳教育,提高保護意識,調動村落居民的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和提高村民的保護意識;全面開展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和普查工作,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制定嚴格的保護制度和保護規劃,讓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都能自覺地參與到保護歷史文化村鎮中來。
4.3積極挖掘和傳承傳統文化
通過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保護方式,促進古村落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以實現古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應堅持以人為本的保護理念,認真處理好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進一步拓寬保護資金的投入渠道。對滾龍壩村的保護行動必須是一種動態的保護。
4.4尋求保護與發展雙贏的最佳途徑
保護活動并不是靜止不動地保護,健康適度的旅游開發等經濟活動,在展示遺產風貌和籌集保護資金等方面,反而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要做到保護規劃與旅游規劃相銜接,共同指導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施,而在歷史文化名村旅游事業快速發展時期,應未雨綢繆,及時對古村落的旅游容量進行合理預測,保護好歷史建筑及其環境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以防止旅游過度保護對村落造成無法逆轉的傷害。
5、總結
獨具特色的自然環境與淳樸熱情的民風民俗,更增加了這片土地的魅力。村落的發展需要村民的熱愛、政府的指導與游客的關注。只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與努力,才能將滾龍壩的發展帶入一個合理,可持續發展的狀態。
參考文獻
[1]張斌少數民族村落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策略反思 華中農業大學資助創新基金項目(2009JC014)2010-11-01
[2]張強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研究――以岳陽縣張谷英村為例長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05-09.
[3]趙勇,崔建甫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規劃研究 2003-11-14
[4]武靜鄂西納水溪古村落景觀及其變遷研究華中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06
[5]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4,3-6
1、西南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現狀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
2、云貴川地區有色金屬工業污染和環境保護。
二、組織單位
三、活動簡介
1、背景、目的和意義。
深入到凱里、都勻、安順、曲靖、康定等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對其基礎教育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進行了解和調查。途經地區大多為中國有色金屬的工業基地,故對環境保護的調查又極為方便,選擇這一選題比較合理。
通過活動讓隊員對這一問題有一個大致認識,加之隊員主要以歷史和社會工作專業為主,又多為校報學生記者,活動又可以強化隊員的專業和業務知識,豐富社會和生活閱歷。
2、調查方式。
主要是以走訪的形式進行。配以圖片和圖像資料。歸來后整理成以文字、圖片和圖像為主的立體性調查報告。
3、調查內容。
⑴相關地區九年義務教育狀況,并對其現狀、特征和原因進行簡單的調查。選擇一個村寨作為個案進行深入的走訪和調查,并對其現狀、特征和原因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
⑵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保存現狀,并對其現狀、特征和原因進行簡單的調查。各選擇苗族、布依族一個村落進行深入的走訪和調查,通過對其文化背景、語言、建筑、婚俗、傳統技藝的繼承、經濟特征、外來文化的影響等方面現狀的計量研究和分析,進行對比研究。各選擇苗族和布依族的一個家庭和一對夫婦分別進行家庭結構和婚俗現狀的個案分析研究。通過以上調查和研究提出保持傳統民族民俗文化的建議。
⑶途經地區有色金屬工業污染和環境保護。對途經地區有色金屬工業污染和環境保護進行大致的計量比較和分析。選取途經地區的一個城市(六盤水或者攀枝花)進行較為細致的調查。選取工業集中地區的邊沿地區的一個古村落進行調查,用計量的方法進行深入的調查工業開發、污染和環境保護對個案對象經濟結構、生活方式、民族民俗文化的影響,對第一個課題研究進行補充和說明。
4、后期制作
活動結束以后,以團隊的名義進行報告和論文的撰寫。
⑴調查報告。
題目?!段髂仙贁得褡寤A教育現狀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云貴川地區有色金屬工業污染和環境保護》。
形式。調查報告以文字、圖片和圖像的立體形式展現,主要是研究報告、幻燈片、圖片展。
a、研究報告。以團隊的名義在相關學術刊物和學術網站、個人網站上發表。并參加河南省和團中央組織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和調查大賽。
b、幻燈片。制作成圖文并茂的幻燈片,配合研究報告,強化其觀瞻效果。
d、報告會。擬計劃在9月——10月在校內組織巡回報告。
⑵論文。
組織相關專家對調查資料進行甄別和提取,擬計劃撰寫系列的論文。包括,整體性的研究和分析,個案的研究和分析,某一個方面的整體或者個案性的研究和分析。
題目(初擬)。
a、《西南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現狀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以 村落和 村落為例》、《 族和 族基礎教育現狀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比較分析——以 村落和 村落為例》。
b、《西南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現狀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以 村落和 村落的兩個家庭為例》、《 族和 族基礎教育現狀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比較分析——以兩個家庭為例》。
c、《 族和 族婚姻現狀比較分析——以 和 兩對夫婦為例》。
d、《云貴川地區有色金屬工業污染和環境保護》。
5、后期宣傳
⑴媒體宣傳。
計劃在《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教育時報》、《河南教育》、《京九晚報》、《商丘師院報》和河南電視臺、商丘電視臺報道。
⑵活動宣傳。
a、巡回報告會。擬計劃在9月——10月在校內以系別為單位組織巡回報告。重點對xx年級集體進行報告會,以擴大在新生中間的影響。條件成熟計劃在商丘其他院校進行巡回報告。
b、攝影和圖片展。在校內兩個校區(條件允許下考慮在商丘其他院校組織)進行攝影圖片展。
c、電影節。由于活動結束后,大量的影像資料要編輯制作成系列的宣傳短片,可在9月份利用周末時間循環放映。
d、校報文化周。由于10月份,剛好迎來《商丘師院報》創刊200期,校報編輯部將組織校報文化周活動。活動期間,“青春行走中國”活動是一項主要的內容,屆時將對該活動進行全面的文字、圖片、影像、實物展示。
e、宣傳櫥窗。校報編輯部在兩個校區擁有兩處宣傳櫥窗,活動結束后,將制作成一期專題櫥窗。
四、活動路線及總行程
商丘—信陽—武漢—岳陽—長沙—湘潭—衡陽—桂林—凱里—都勻—安順—六盤水—曲靖—昆明—攀枝花—西昌—康定—成都—萬州—襄樊—南陽—許昌—商丘
浙江溫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以“永昌堡”為代表的人文遺存敦實沉穩,歷經數百年風雨而彌堅,建造精美,體現了溫州悠久的傳統建筑文明。溫州山川秀美,溪水習習,歷來就是鐘靈毓秀之地。以“楠溪江”為代表的自然景觀吸收了江南山水的清新秀美的地域特色,同時也蘊涵著濃厚的江浙文明,講究小橋流水、山回路轉的文化意境。
一、得天獨厚、傳承歷史的園林山水背景
溫州具有良好的自然山水環境條件,以甌江為主要的水空間軸,南、西、北為綿綿群山,環抱城市平原。東邊為東海出??谟质前賺u之鄉的洞頭列島,甌海江之中又有靈昆、七都、江心嶼。城市中及郊區則是河網密布,又有一些小山頭鑲嵌其中。景觀框架:
兩圈:由山體圍合形成內外兩圈。
外圈:以城市周邊遠山包括甌北羅浮群山、景山、吹臺山、大羅山等,元寶型平原形態,形成城市的園林山水背景。
內圈:圍繞老城區的郭公山、松臺山、積谷山、中山公園、華蓋山、海壇山等形成內圈,圍合溫州古城,是城市的歷史文化極核,也是整個城區的園林公園框架。
兩軸:由水體構成縱橫雙軸。
橫軸為甌江。它是溫州的母親河,是構成溫州城市大山水的主軸線和景觀通廊。軸中包含了(江心嶼、七都島、靈昆島)三顆明珠。江心嶼風光秀靚,古跡眾多。這里是溫州自然地理和歷史文化的凝聚點,是溫州的象征??v軸是溫瑞塘河。它是城市南北走向的生態軸。連貫溫瑞平原,其支流密布延伸至城市內部各處,是構成城市內部山水園林的最主要場所。
一片:三水網,是溫州水鄉風貌的突出反映,是城市山水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點:楊府山是城區中部最高最大的山,是主城區中部的地標和景觀控制點。
二、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園林場所要素
所謂的城市文脈就像人的性格一樣,是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元素。它取決于一個地方所特有的環境特征、文化基因及價值取向。文化是一個城市園林發展和形成特色的基礎。城市園林的建設不僅要利用自然的山水環境條件,還要把山水詩和山水畫這些詩情畫意的文化內涵融于城市空間環境中。
(一)溫州典型的山水園林空間的場所要素。古榕、小橋、河流、涼亭、遠山,是溫州典型的山水園林空間的場所要素,是“溫州山水畫面中的景物。”在園林建設過程中既要保護傳統的歷史文脈和山水城市空間特征,又要力求把蘊涵其中的鄉土文化元素應用其中,使溫州園林更具地方特色,更具生命力。
(二)人與自然山水和諧的生活空間。溫州平原是水網地帶,傳統的村落基本上沿河布局,而且分布較散,許多村落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并創造了一些人與自然山水和諧的生活空間,我們的園林建設應吸收其精華,使城市的園林山水空間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多樣的形式。
(三)手法獨特、別具一格的傳統人文水景?!八钡囊庀髞碜杂跍刂莓數匕l達的山水文化。作為江南水鄉,“小橋流水”、“近水人家”、“九曲十八彎”……,傳統的水系構成不僅僅體現在自然山水當中,還體現在人文景觀當中。村落、城市當中的水道不僅是生活用水的來源、交通運輸重要的通道,還是文人墨客反復詠唱的題材,這種親水的居住生活方式經積淀到當地居民的文化基因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坝啦ぁ钡淖o城河系統就是人文水景的典型代表。永嘉芙蓉村的水系處理手法尤為獨特,其按“七星八斗”的思想進行規劃設計?!靶恰敝傅缆方粎R處方形平臺,“斗”指水渠交匯處方形水池。道路、水系都是結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的,其規劃布局隱喻村寨可納天上之星宿望子孫后代人才輩出如繁星。另一方面突出“利為戰”的目的,其星可作戰時指揮臺,其斗貯水以利戰時防火攻以水克火。主街中部南側鑿一內湖水色清冽。村內引溪水沿寨墻、道路溝通各“斗”形成流動水系清流涓涓,遷回于宅邊、道旁既可供村民洗滌、防火,又可調整小氣候。
三、古意濃郁、底蘊深厚的建筑文化符號
(一)楠溪江的耕讀文化和民居建筑。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及其鄉土建筑是中國鄉土建筑文化中最為突出、最為綜合的代表。鄉土建筑的存在方式是村落。每個楠溪江村落大體可說是一個完整的生活圈,村民的杜會生活自成一個獨立的系統。楠溪江村落建村古老,有建于晚唐的,如茗番村、下圈村,建于五代的有楓林、蒼坡等,大量的是兩宋時期所建。楠溪江建筑類型相當豐富,幾乎包括了商品經濟發展前農村里可能有的全部建筑類型。尤其是以文化建筑,如書院、讀書樓、文昌閣、文廟和一些起教化作用的牌坊和亭閣為典型。自隋到宋,特別是至南宋末年,宋室偏安江左,大量衣冠南渡,使楠溪江文化達到高崎。楠溪江以村落建筑為代表的文化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楠溪江的村落建筑雖然經歷了近千年的滄桑風雨,卻舊顏未改,仍然保留有宋代建筑的寨墻、路道、住宅、亭榭、祠廟、水池以及古柏等,處處顯示出濃郁的古意及深厚的文化內涵。
(二)泰順廊橋的古蘊遺風和精巧結構。泰順被譽為“千橋之鄉”、“浙南橋梁博物館”,橋梁數量達958座,石碇步248條,結構類型也多種多樣,有堤梁式橋(即碇步)、木拱橋、木平橋、石拱橋、石平橋等。據《泰順交通志》記載,到1987年底,全縣現存橋累共計958座,總長16829延長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長米。包括木拱廊橋、木平廊橋和石拱廊橋在內的明清廊橋30多座。其中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橋6座。即泗溪姐妹橋、三魁薛宅橋、仙居橋、筱村文興橋、三條橋。木拱橋以較短的木材,通過縱橫相貫,猶如彩虹飛架寬闊水面,其巧妙的結構,令人驚嘆!
四、結束語
21世紀的園林設計思潮不應該只是符合使用機能的需求,要力避大量制造普同性東西,更應在針對設計對象使用者的特殊性及個別性上多加著墨。今天的園林更加注重對作品本質和歷史文化內涵的探求,以特定的形式體現出對歷史文脈和環境的關注。歷史對我們來說是一筆財富,但對歷史的狹隘的理解卻常常成為創作的羈絆。對歷史的尊重不是沉湎于對昔日形式的懷念,而是創建一種符合當今時代的形式。園林人必須清楚,從設計對象所處的文脈中進行設計解析和創作,透過文化歷史符號系統來進行創造性的設計,同時還要盡量擺脫已往的符號形式與結構,用新的技術、材料以全新的形式結構進行再詮釋,發展那些有承接價值的傳統文化。這樣溫州園林將更有鄉土氣息,有文化之根的作品更具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鄭曉東.溫州山水城市空間初探.現代城市研究,2001.1.
[2]彭慧鋒.古典與現代的交融,傳統與時尚的結合.華中建筑,2000.
[3]何光華.貝聿銘的建筑思想及創作手法[J].中外建筑,1998,(6):44.
[4]楊裕富.設計的文化基礎[M].臺北:亞太書局,1998.
1.1、傳統聚落選址
銅灣陳村位于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王英鎮,因村落周圍有銅礦石,而且都同是陳氏后代同灣的人,故名為銅灣陳。由林地、小溪、正屋、宅居、農田構成,形成依山伴水天人合一的村落。
銅灣陳屬鄂東南低山丘陵區,處幕阜山向長江沖積平原過渡地帶。西北、西南、東南部多低山,且向東、中部傾斜,構成不完整的山間盆地。銅灣陳(曾用名:銅畈陳)因山體含銅又都姓陳而得名,是陽新縣隧洞村十三灣中的一個灣,為了不占農田,又便于生產生活故依傍在溪流邊,建在向陽背風的山腳坡地上。
銅灣陳在選址上也考慮到了生產、生態、風水等各方面的因素,雖然風水文化有著迷信和偽科學的一面,但是在聚落選址壞境中,它包含了人文地理、生態、美學以及環境心理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并且大多數人尤其是生意人在這一方面特別的注重。銅灣陳地處陽新東榜山與西榜山腳下的一塊平坦的土地上,村落三面環山。從風水方面來講,銅灣陳巧用山體的位置、形狀大小、圍合形式從而決定建筑的布局、資源的分布以及交通的組織。在以農耕為主要的經濟來源的銅灣陳中,不管是平坦的地勢還是起伏的山勢,不僅要考慮到可農耕也要考慮到方便農耕,這就要提到“水源”的重要性了,水乃是一個村落的靈魂所在。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生產方面甚至是商業運輸方面,水在運作中起到了樞紐的作用,而且還可以在生態方面得到改善,使得村落內部環境和周圍壞境有一個良好的循環過程。銅灣陳中主要的水源是一眼活泉眼,不僅供應村落內人們的生活用水,同時農田灌溉之水也是取自于溪水之水。
1.2、聚落形態特征、
雖然傳統聚落地區地形相對于城市來講破碎復雜,但是聚落最終發展而成的形態都具有較強的集中性。從形狀來看聚落整體形態主要為團型及帶型兩類,而銅灣陳則是一個典型的團型聚落。主要的特點是形狀方整、結構緊湊、邊緣較為清晰。有的聚落有圍墻來劃定村落的邊界,銅灣陳則是通過自然要素如河流、山體、道路來限定村莊邊界,這種形態與它起先的選址有關系。不同的組合形式可以組合成不同的邊界,同時也會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如山體和河流的邊界就會給人親切的感覺,而山體與道路則會產生規整的視覺沖擊力,在銅灣陳邊界形成中形式多樣化,給人以不同的視覺享受。(圖1-1)
1.3、聚落景觀格局
傳統聚落的景觀容納了勞作、待客、游戲、休息、起居以及祭拜等各項日常生活,既保留了遺留下來的封建文化部分也包含了現代生活中的一些習慣。文化的變遷和發展在聚落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索引的作用,是整個聚落的發展方向。筆者調研了銅灣陳的聚落景觀格局,研究了在文化變遷和遷徙情況下的景觀格局的改變過程,通過事物的存在形式進行了藝術層次的分類,如點狀場所有正屋、宗祠;線性場所有水系、街巷場所、空間結構;面狀場所有道路交叉路口以及核心景觀區域。
1.3.1 點狀場所結構作用
正屋、宗祠因其形狀以及面積我們把其歸屬于點狀場所結構中。正屋是銅灣陳家族文化的產物。(圖1-2)因此,正屋不同于一村一姓祠堂類型的大規模建筑,實際是經最親近的家族成員協商圍繞自家的家祠共同建造類似“大家庭”即聯體居住建筑的結果。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小農經濟中摻雜了商品經濟的成分,因此銅灣城外出經商的商人靠經商發了家,能夠積累起比較可觀的財富,他們不斷修建充實正屋。其目的是希望自己的財富蔭及子孫,希望后代能夠濟濟一堂,延續宗族香火。因為時間久以及人使用少正屋現已塌陷。(圖1-3)起初的只是為陳太公過壽而建筑的正屋,以至于后面子孫的這種對長輩的尊重之禮,使得正屋在聚落中一代代的繼承下來,現在正屋最重要的作用即聚集,不管是紅事還是白事,大家都在正屋中舉行,甚至是哪家升官發財、生兒育女這種事情也在正屋中進行慶祝??梢钥闯稣菔窃谖幕陌l展中發展的,兩者是息息相關的。
1.3.2 線性場所結構作用
水系、街巷場所、空間結構呈線性故在景觀格局中起到了線性場所結構作用,貫穿整個聚落。銅灣陳內水系、街巷場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所以習俗文化對它們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洗菜、洗衣、聊天休息都與兩者密不可分,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對自己居住的環境進行系統的規劃,比如人們會人為的去開鑿水渠以便溪水可以更好的為人們所利用,聚落內沒有像城市廣場那種可以供人們聚集的場所,人們就利用建筑與建筑之間所圍合而成的相對開場的場地來進行活動,這些文化活動總是圍繞著人們的活動的變化而變化。(圖1-4)
1.3.3 面狀場所
在銅灣陳的調研中,比較開敞的位置還屬道路交叉路口和核心景觀區域,呈面狀形式存在在聚落內,村落起初并沒有像樣的道路交叉口,隨著村落人口的增加、交通的需要、貿易的需求以及文化的提高,人們對道路的要求越來越高,村內由之前的石板小路到現在的3米多寬的水泥馬路。(圖1-5)核心公共空間對于聚落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往往成為聚落中最為突出的一個空間區域。銅灣陳內核心景觀區域就屬村內的打谷場了,打谷場雖然場地比較的開場,但是因為稻谷的晾曬以及缺少陰涼之地,所以人為活動相對來講要少很多,只有曬稻谷、曬衣服以及通行的作用。
2、邊界
從字面意思上面來講村落邊界是指村莊與外界之間的疆域性界限,如以親緣和地緣關系為基礎的地域共同的范圍,以土地所屬為依據的村界,以及行政關系制約下的村組織行政的界限等;深層次的意義則就涉及到村莊主要事物和活動的非疆域性邊緣,如村莊的經濟組織、市場經濟網絡、人際關系網絡和社會生活圈子所涉及的范圍等。在這里我們主要講的是第一種,多元化的邊界給整個村落增加了許多神秘性及樂趣。銅灣陳三面靠山,另一面則以植物組團為主形成一面樹墻,在圍合形式上面屬于全圍合式,給人一種大自然的歸屬感。
3、街巷及公共空間
銅灣陳村的街巷結構呈南北向延伸,東西向依次排列。隨著村民居住范圍的逐漸擴大,新建筑的增多,巷道也隨之而增多。由起初的石板巷、土路再到水泥路,聯通各個建筑,又分割出不同的休息活動空間。建筑布局沿正屋依次相望而建,并由主干道向兩側蔓延,街巷互通,它是起初建房者根據地理、風水等條件,自發建設而形成一個整體的居住群體。
傳統村落的街巷擔負著整個村落的交通和聯系,并且結構有序、等級分明。銅灣陳的街巷可以分為三個等級:交通性街路、生活性巷道、里弄。不同等級的街巷所擔負的功能不同,所形成的空間尺度、景觀形態也有相應的差別。
3.1、街巷形態與尺度
3.1.1、魚骨形的街巷結構
魚骨形的路網結構主次分明,南北向的交通要道形成清晰的空間主軸,次級巷道由主軸發散出去,向外延伸。延伸的巷道大多數都垂直于主道路,并在靠近主道路部分線形較筆直,隨著向外的延伸線形則更為自由。主道路順應地勢起伏,是人們活動最頻繁的重要空間。
主要街路都比較寬敞,寬度在3米-6米,而主要生活性巷道寬度為1.5米-3米,有些里弄寬度僅有0.8米,只能讓人側身通過。而這些都是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形成等級尺度分明的村落街巷網絡。
3.1.2、街巷的尺度與功能
巷道的功能十分單純,即連接上一級的街巷,并通向每戶民居的入口。因此銅灣陳巷道的尺度都很小,多數只有一米多寬,兩人并排行走都覺得狹窄。
傳統街道空間要素分為實體要素和行為要素。實體要素主要是指空間建筑圍合成的水平界面、兩側的垂直建筑界面、街道節點以及部分設施小品等,也就是街道上的一切主要構成物。行為要素是街道空間活力的體現,既人在街道空間中的活動要素以及各種行為在產生過程中對空間的影響。傳統的街道空間尺度的重要因素主要有街巷寬度和沿街建筑高度的比例,兩側建筑之間或立面中各細節之間的比例關系,或立面高寬比例關系;街巷長度與寬度、廣場大小與周圍建筑高度的比例等等。
通過對幾條主要街道進行實測統計,其街巷具有良好的比例尺度,是親切、近人的。街道的寬度和建筑的高度,反映空間給人的總體感受,街道尺度比值的不同,空間感受也不同。銅灣陳傳統街巷空間尺度、圍合空間都適宜人的使用要求,而這種尺度的親切感與歷史感也正是傳統街巷空間的魅力之所在。(表二)
對于很多村落來說,主街除了是交通的主干,往往一側還建有廟宇、戲臺或祠堂。是舉行各種公共活動的場所,并兼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如調解村民間的矛盾,共同議事等等,在很多節日期問都要舉行大型的民俗活動,如跳地戲、抬亭子。這些空間還具有一一定的儀式性和紀念性,例如正屋,是為了祝壽而建的,后來被用作屯糧、祭祀等用途。
表二 銅灣陳主要街道比例
注:街號參考本文中【圖4-1道路標號】
3.2公共空間
銅灣陳村聚落公共空間依據功能及空間分布范圍的不同,劃分為村口、圣地空間、水體空間、綠地空間、道路交叉口、場院空間(含打谷場、門前后院)。
3.2.1、重要公共空間
正屋作為重要的公共建筑,成為聚落中最突出的一個空間區域,對銅灣陳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是銅灣陳重要公共空間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見圖1-4、圖1-5)
3.2.2 村口
銅灣陳村的村口結合入村道路形成一個公共空間,這一類型空間往往處理得比較隨意。村口部分實際上屬于村子發展的邊緣地帶,因而建筑較少,不能明確界定出街巷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側界面由幾株石櫟、苦櫧相互圍合形成豎向的垂直空間,形似門洞,給人們提供一個半封閉的過渡性空間,當人們自村外開敞的自然空間經由這里再進到村里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底界面有地形變化,東西高中間平坦,東邊有一條南北向的溪流經過,道路兩側分布著各家的田地,在地面鋪裝上,就只是單一的水泥道路與軟質的區分。(圖2-4)
3.2.3 圣地空間
縱觀中國居住聚落的歷史,可以說,祠堂主宰著傳統聚落形態的發展和演變,因此,宗祠是傳統廣府村落公共空間的核心部分。銅灣陳沒有祠堂,村民們口中的正屋功能同祠堂類似,正屋坐南朝北,朝向村口的方向,古時陳氏祖先修建正午的目的是為宴請賓客,這樣的朝向有歡迎的寓意。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正屋已不能完全發揮過去的功能,但它在人們心中一形成一種觀念的物化。正屋常與在其東北角的打谷場一起組成村落里面最大的開放空間,盡管現在人們對打谷場的使用不太頻繁,偶爾會有人晾曬農作物或小孩嬉戲玩耍。
村民每月農歷初一和十五會燒包袱,這是當地人的風俗習慣,地點一般在村口福神廟,以求全家平安。福神廟大約有400余年歷史,坐落于村口山坡上,眺望全村,有保護全村的寓意。同樣也會有人去祖墳山上祭拜祖先,祖墳山位于西北面的山腰上,墳碑的位置有一定講究,兩在上,四位居其下,根據其祖先地位而定的。(圖3-1)
3.2.4 水體空間
水,在傳統農業社會中是村落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灌溉農田、水產養殖、村民生活、消防都離不開水。因此,在村落的選址和建設中對水系的規劃都進行了充分的考慮,不但要符合傳統風水格局的要求,還要滿足村民生存和生活的需要。銅灣陳的水系主要是當地泉水,村民生活用水、灌溉田地都是使用這里的水。泉水分為三個支流從山上流下來:向西流的水村民是不用了,只有在需要灌溉農田的時候才會用這個水;向東流的水,用水管引水來供應下面村落的生活用水,直接流入到人工水塔里面;銅灣陳村內的溪水是余后之水,流往中部的水主要提供農民的生活用水以及蓄水形成水塘來灌溉農田,多余的水最后就和東面的水匯合在一起。(圖3-2)
4、村落經濟來源以及歷史文化習俗
傳統村落起初因地處僻靜之地,交通不發達,所以并沒有對外貿易。與山體相鄰,山上的藥材、竹、果樹等及農作物都可為農民所用。隨著人們文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僅憑著農耕和藥材的小型經濟交易是滿足不了人們的生活的,所以現在家內壯丁或夫妻二人出去到城市打工便成了主要的增加收入的方式。傳統村落的歷史比較悠久,所以歷史文化習俗相對于城市來講要豐富多彩,最可以體現出來的是節假日及祭祀的習俗,與平時不相同的是在端午節時出嫁的女兒也回娘要家一起過節,村中老人到自己六十歲,就會為自己準備棺木。(圖4-1、4-2)在生活習俗中服飾崇尚簡樸試用,富人穿白絲布,窮人穿手工棉麻布,村民下田干農活都穿棉布鞋,(圖4-3)在飲食方面以自給自足的經濟方式為主。語言方面基本是銅灣陳方言,與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流行的西南官話迥然有別。人過世后,不會馬上立碑,而是要等上一兩年,原因有二:其一,經濟原因不允許,要籌錢。其二,不能即時找到合適的工匠師傅。(圖2-1)
5、結語
總的來說,文化是價值、知識和物質客觀的載體。人出自于自然和文化環境之中,而他出生的文化壞境則支配和制約他的行為。“不是社會,文化才是人類與眾不同的特征。”文化的傳遞有兩種形式:其一為有意識、有計劃的教育,屬自覺傳遞文化;另一種為無意識的、舉止言行對他人起教育作用,是不自己地,潛在地傳遞文化。傳統村落外部空間主要為后者的進行提供了條件。人們在特定的生活壞境中“學習”,社會化過程即一個傳遞文化的過程。因此在日常的交往中,不知不覺起到了傳遞文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葉云、葉依子;鄂東南傳統民居聚落生態文化探析――以湖北省銅山縣闖王鎮芭蕉灣為例[期刊論文];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2(4)
[2]傳統街道空間更新模式研究》
[3]黃俊華;傳統聚落街巷空間形態的解析及更新――以江西部分地區典型為例;碩士學位論文2008,12(15)
[4]王海寧;文化遷徙與變遷視野中的傳統聚落形態研究――以貴州屯堡為例;博士學位論文;2009,06(16)
[中圖分類號] K90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3-195-2
地名的產生和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密不可分,并且可以直接或間接反映區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的特征。與此同時,地名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也折射了一個區域的人地關系。如《春秋·谷梁傳》中提出了“水北為陽,水南為陰”的地名命名原則[1],以及史為樂主編的《中國地名考證文集》[2]和賈文毓編著的《中國地名詞源》[3]等對地名語源都做了詳盡的闡述。因此,探索地名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對于發揮地名在人地關系中的作用,地名的管理、地名的文化保護和地名資源的開發具有一定的意義,所以,對地名的研究成了學者們關注的焦點。本文以廣東省惠來縣為例,分析該縣村落名稱和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的關系,從而得出該縣村落名稱的成因。研究結果可以幫助人們了解該縣村名的來源及其自身自然和人文環境特點,同時也可為研究我國村落名稱的形成提供案例。
1 惠來縣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
1.1 自然地理環境
惠來縣屬于廣東省東部沿海地區,位于粵東地區潮汕平原南部。東連汕頭市,西接汕尾市,南瀕南中國海,北接揭陽市。地處珠江三角州經濟區和長三角經濟區之間地區,背倚大南山,面瀕南海,是廣東省著名僑鄉。惠來縣境背山面海,地勢北高南低,地形條件多樣,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地、平原階地和沖積平原,適宜種植水稻和多種經濟作物。惠來縣全縣大小河流18條,總長273公里,主要河流有龍江河(俗稱龍溪)、鹽嶺河、雷嶺河和鰲江河,均分布于縣境中西部,東部河流流量較小?;輥砜h境自然資源豐富,野生動物有山羊、野穿山甲、果子貍、鷓鴣等,還有金甲蛇、銀甲蛇、眼鏡蛇等多種蛇類。已知可作藥用的野生植物近100種。縣境內礦藏資源分布廣,金屬礦和非金屬礦20多種。
1.2 人文地理環境
惠來縣共有14個鎮1區,下轄288個村民委員會,27個居民委員會,553個自然村?;輥砜h有悠久的文化淵源。境內已發掘出古代的夔紋陶器、西周甬鐘、春秋銅矛、東漢銅鼓等文物。古老傳統文化相沿繼承,人才輩出,藝文昌盛。明初,蘇福(民間稱為蘇神童)所作《三十夜詩》膾炙人口。1949年以前,惠來已有周田的中一枝香、海埕的正天香兩兩個潮劇團,還有皮影戲、木偶戲等?;輥砜h民間習俗有景屏,潮州音樂,方言歌,龍舞、鱉舞、獅舞等各種舞,惠來縣居民除了信天主教、基督教者外,大多有在農歷正月向神靈祈福許愿,并在年尾酬謝神恩的習俗。
2 惠來縣村名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2.1 村名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2.1.1 村名與方位的關系
惠來縣村名與地理方位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三方面:(1)以地理實體為中心,用東、西、南、北、上、下、中、前、后命名的村落占48%,如:北山,西莊,斗南,東岱,樟樹下,上深水,嶺后等。(2)以相鄰位置關系而得名的村落占34%,有位于參照物的始源地、盡頭的村名,如:澗頭,大洋尾,嶺尾等;位于參照物內外及其之上的村名,如:田心,中心坑,秀水里,楊坑肚,西嶺肚等;位于山口、河湖之口或河流匯合處的村名,如:徑口,溪口等;位于河邊或海邊的村名,如:塘邊等。(3)根據兩地的相對位置命名的村落占10%,如:上林障和下林障,北山和西山等[4]。
2.1.2 村名與地形的關系
惠來縣地勢北高南低,傾斜度較大,屬海濱丘陵地形。北部山地、丘陵地占面積54%,因此村名中多以坑、嶺、崗、山、隴等命名,如:老東坑,磨石坑,涂坑,鹽嶺,赤嶺,華嶺,松柏崗,桃樹崗,興崗,英歌山,清洋山,多年山,果隴,西隴,大隴等,占以地形命名的村落的69%;中南部多為平原、階地,因此村名中多以坪、壩、屯、磜等命名,如:樟樹坪,田坪,楊梅坪,蛇地壩,白水磜等,占以地形命名的村落的12%。
2.1.3 村名與水文特征的關系
惠來縣洋流眾多,河網稠密,因此以洋、溪、水命名的村落占44%,如:鐵山洋,后洋,北洋,橫溪,玉溪,西溪,徑水,三坑水等;東部河流流量較小,有獅石湖、銘湖兩個小水系,因此常以湖來命名,占以水文命名的村落的21%,如:天青湖,園頭湖,龍湖等。
2.1.4 村名與自然資源的關系
惠來縣村落名稱與自然資源的關系主要體現在村名與動植物和礦產有關,其中以植物名來命名的占25%,如:典竹,竹頭,麻竹坑,樟樹下,樟樹仔,樟樹坪,雙梅,麻園,蕉園,果隴等村落;以動物名來命名的村落占11%,如:虎堀,鷓鴣,鰲頭村;以礦產資源命名的村落約占6%,如鹽嶺,礦場,錫溪,銀坑等。
2.2 村名與人文地理環境的關系
2.2.1 村名與地理實體的關系
惠來縣許多村落名稱是以地理實體命名的,有以實物命名的,如:寶鏡院,蓮塘壇,西嶺礦場,沙溪農場等,占以地理實體命名的村落的80%;還有形象化的地名,占20%如:獅石,馬鞍山,鵝豆,石鳥頭,望天石等。
2.2.2 村名與文化的關系
封建社會倡導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在惠來縣地名中也得到了體現,如:孔美,仁美,揚美,里仁潭等。寨是指舊時駐兵的營地,也指村莊,由于1949年10月至11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第二野戰軍及第四野戰軍各一部在廣東省境內向軍發動了進攻戰役,即廣東戰役,因此,惠來縣的很多村名以寨命名,如:新寨,平寨,大寨等。
2.2.3 村名與意愿的關系
在惠來縣村名中,我們看到了村名對未來美好希望的寄托,村名中有許多“發,吉,福,惠,寧”等字,如發坑,百吉嶺,福田,惠來,武寧等,表達了當時人們期盼社會安定的心理。“龍鳳呈祥”、“壽比南山”、“龜”這些在中國人民觀念中都是美好、福壽的象征,惠來縣村名中帶有龍、鳳的也很多,如:雙鳳,龍門,龍窩,龍湖等。
3 惠來縣村名的形成原因
3.1 特定的自然環境
惠來縣地形復雜多樣:北部山地、丘陵地占面積54%;中南部多為平原、階地,占24.5%,使得村名中多以坑、嶺、崗、山、隴、坪、壩、屯、磜等命名。由于洋流眾多,河網稠密,江湖遍布,因此以洋、溪、水、湖命名的村名也很多?;輥砜h境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分布廣,儲量大,已局部開采的有錫、鈦、鐵、鋯英石、鎢、硫鐵、煤、高嶺土、花崗石、金等,動植物種類繁多,因此,村名常以礦產資源、動植物命名。經統計,惠來縣村名以自然環境要素命名的有320個,約占總數的61%。
3.2 豐富的歷史文化
惠來縣有著悠久的文化淵源,封建社會倡導儒家思想,實施禮治、德治、人治,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在地名中這一影響也得到了體現,如:孔美,仁美,揚美,里仁潭等。歷史上還有著名的廣東戰役:1949年10月至11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第二野戰軍及第四野戰軍各一部在廣東省境內向軍發動了進攻戰役,因此,惠來縣的很多村名以寨命名,如:新寨,平寨,大寨等。經統計,惠來縣村名以歷史文化命名的有37個,約占總數的7%。
3.3 美好的人生愿望
惠來縣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村名上也寄托了他們美好的心愿,如:仁美,揚美,雙鳳,龍門等。經統計,惠來縣村名以意愿命名的有30個,約占總數的6%。
參考文獻
[1]張景艷.忻州市地名與人地關系實證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