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母親節的詩歌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1 16:21: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有關母親節的詩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有關母親節的詩歌

篇(1)

記得那是在5月,我決定為孩子們策劃一個特殊的活動:母親節茶話會。我把孩子們召集在一起,商討著如何才能表達我們對母親的尊敬和愛。我們一遍遍地練習唱歌,背誦贊揚母親的詩歌。我們還動手做了蠟燭和母親節卡片,準備到時候送給自己的媽媽。

一切準備工作基本就緒,我們把茶話會的日期定在母親節前的那個星期五。于是,我給每個孩子都發了一張帶有回復函的邀請信,要他們帶回家交給自己的母親。隔天,我看著孩子們交回來的回復函,發現每個母親都表示愿意來參加茶話會。我也邀請自己的母親來參加了。

這個偉大的日子終于到來了。那天下午1點45分,孩子們整齊地排列在教室門口,等待著自己的媽媽。我環顧了一下教室,很快,我看到了吉米。此刻,他正一個人無精打采地站在那里,仿佛是被霜打了似的。原來他的媽媽還沒有到來。于是,我拉著我的母親,走到吉米身邊。“吉米,”我說,“我遇到了一個難題,你能幫助我嗎?待會兒,我就要忙著給大家介紹我們要表演的節目,還要給大家倒飲料。在我很忙的這段時間里,你愿意幫我陪陪我媽媽嗎?你可以為她拿飲料和餅干,等到送禮物的時候,你還可以幫我把我做的蠟燭拿給她。

就這樣,我的母親和吉米在一張桌子旁坐了下來,和他們同桌的還有另外兩對母子。就像我們前一天所練習的那樣,吉米跑前跑后地拿東西招待我的母親,還像紳士一樣為她把椅子拉進拉出。不論我什么時候向他們那邊望去,他們都很投入地在交談著,而且談得非常開心……

篇(2)

“幼學如漆”是說孩童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期,習得的東西如漆附木。幼兒們這個時期只是有興趣,教育者適當地加以興趣性的引導,幼兒們對古詩的記憶能力是十分強的,他們甚至在不理解大意,不明白意思的前提下就能背誦出許多古詩,而且在這些古詩的背誦過程中,幼兒們真切地體會到這個詞句的音韻、節奏,他們在反復的背誦中對發音、升降調也有了更精準的把握。其實這種好似“不求甚解”的學習容易遺忘,幼兒過一段時間就又忘記了。但是這個學習的過程正是能力形成的過程,語言的特殊性就在于此。古詩學習的過程既有能力的培養,又有幼兒與詩歌內在形象的對話和對詩歌意韻情趣的體會感悟。

二、填補古詩中的語言空白,給予學生圖景式的還原

古詩的語言特別精辟、跳躍、含蓄,為讀者留下了很多的“空白地帶”,或稱其謂“藝術的空白”。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這些“空白”中理解、想象,并進行語言藝術的再創。如駱賓王的《鵝》,施教者對幼兒進行講解的時候就得用簡單的幾筆勾畫出“鵝”的大體輪廓。領著幼兒誦讀的時候注意對“浮”與“撥”、“白”與“紅”字詞的理解和把握。這樣學生在一個感受鵝悠閑自在的形象的同時,也對這些詞句有了一個整體的較細致的學習,也體味到了詩的情趣之美。詩是言志抒情的藝術,重在表達情致,幼兒在誦讀的過程中雖然不能充分體悟先哲們的感受。但也能從這些經典的字詞中,讀透讀懂那些微妙的思想感情,深沉的激越情懷。一般來講,幼兒學習所選的古詩皆是從兒童的實際接受能力出發的,除著墨素淡,不事雕飾的詩詞之外,還添加了語言樸實、發人深省的古詩詞。

三、體味古詩語言,品究古詩語言,幫助幼兒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

古詩語言凝練,富有表現力。古人在創作時追求語言的精致可謂用功極深,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更有“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努力親近語言,觸擊語言內核,感受古詩語言的無窮魅力。其一,詞語替換,品味語言張力。古詩的語言運用可謂匠心獨運,精妙無雙,即使用意義相近的詞語替換也難奏效。其二,明辨“色彩”,品味語言穿透力。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我們除了讓學生在思想上獲得啟迪外,還必須讓學生語言能力也得到發展,讓語言和精神同生共構。另外從修辭方面入手,也是品味古詩語言的重要途徑。

篇(3)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4-0148-01

1 中高年級開展誦讀經典活動的意義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發展史,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經典詩文是中華璀璨奪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顆明珠,其形式多種多樣,風格迥然各異,內容博大精深,意蘊簡煉綿長,蘊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蘊藏著豐富的“素質”內涵,是中華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的精髓,流淌著人類豐富的情感,凝結著一代代人最寶貴的生命體驗,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美德的殿堂,具有超越時空的生命力。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吟誦經典,可以啟迪心智,清靜靈魂,感悟人生。“讀千古美文,做現代少年”。小學生誦讀經典詩文,是汲取民族語言精華、接受中華優秀文化熏陶的途徑之一,誦讀經典詩文對于提高小學生的漢語言水平、思維能力、識記能力和文化素養,以及對漢語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它能引導我們的學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審美情趣,豐富精神世界,有益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提出了“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通過第一學段(1~2年級)的學習,已經能夠“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并能夠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這對于進一步開展誦讀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 “階段目標”中更明確要求第二學段(3~4年級) “誦讀優秀詩文,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5~6年級) “誦讀優秀詩文,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能讀千賦,則能為之”。 “腹有詩書氣自豪。”從每個孩子的成長來說,古詩詞的平仄韻律的特點是非常適宜于小學生誦讀的,通過誦讀數量的積累,對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乃至對孩子的終身發展都是有益的。讀誦經典同時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古文和白話文水平,有助于對其它知識領域的領悟和旁通,促進各科學業的進步。

2 中高年級開展誦讀經典活動的方法措施

2.1 創設環境,營造誦讀氛圍:人類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某種環境,周圍的一切都會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動。在校園里、教室里張貼詩人畫像,名詩名句,并定時更換;草坪、花圃的柵欄、路燈柱等都寫上詩意的語言;將《論語》、《弟子規》、《唐詩宋詞》等詩、文學作品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板報、櫥窗、走廊常年刊錄。校園里,經典名句隨處可見,處處彌漫著經典的氣息,洋溢著國學的墨香。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古詩文佳作佳句,在有意、無意之中將經典記住。讓校園一磚一瓦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讓學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滿著耐人尋味的詩情畫意,讓學生時時刻刻與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賢對話,讓傳統經典文化的誦讀成為一種隨時皆可行的事情。

2.2 定量定時,檢查落實誦讀

(1)老師為班級學生推薦每周吟誦的內容,每周一主題,如:李白的詩歌、杜甫的詩歌、春天的詩歌、宋詞周、三字經誦讀等。每學期,要求學生能背誦教師指定的必背古詩文,參與面100%,達標率95%。讓學生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充分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厚積而薄發。

(2)充分利用早晨、上課前、下課后等時間,開展誦讀活動。

(3)每周檢測學生吟誦情況。分小組競賽和每周教師檢查相結合。

2.3 開展活動,激發誦讀興趣

2.3.1 競賽類

背誦小能手評選:利用班會午會,在學生中開展古詩背誦比賽。

古詩文知識競賽:內容涉及詩詞發展演變中的常識、詩人介紹、代表作品等。在知識競賽中,學生既走進古詩文,也走進了流芳百世的詩詞名家的精神世界。

古詩文朗誦比賽:學生在老師的組織下積極參加,或慷慨激昂、或思鄉懷舊、或欣喜歡悅、或抑郁憂愁……大家都沉浸在詩的海洋里,一首首佳作似一曲曲動人的歌謠,流入每個孩子的心田。

2.3.2 展示類:學校的櫥窗、每個教室的黑板報、墻報……都成為學生展示自己作品和才華的陣地,詩詞小報、詩配畫、詩化作文……形式多樣,應有盡有。

2.3.3 活動類: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活動,如中秋節來臨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了有關月亮的古詩文,專門開設了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接受一次優美詩文的熏陶,并讓每位學生做一張賀卡給父母,讓他們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團聚和美時刻的中秋節的內涵,許多學生都說這樣的中秋節過得才有意義。

結合班隊課開展活動,如在母親節的那一周,讓學生收集有關歌頌母親的古詩文并制成賀卡,組織一次“送賀卡贈詩詞”的特別行動。一首首普通的詩文,因為傾注了孩子的真情就成為無價之寶。這一舉措,既表達了禮輕、意重、情深的文化內涵,更激起學生誦讀的興趣。

3 開展誦讀經典活動的成效

3.1 學生獲益多:經典詩文的背誦已然成為了我們學校的一種時尚。通過詩詞文化教育的積累與欣賞,讓學生接受中華傳統詩詞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增強民族自豪感,并形成古詩學習與積累的一些操作范式。學生在近一年的古詩文誦讀中,提高了審美能力,陶冶了情操,加強了修養,豐富了思想。他在和古代詩文、文學家、圣人的直接對話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文學基礎,學生無論將來成為怎樣的人才,他有豐厚古詩文功底,對他將會大有裨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也大大的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3.2 家長反映佳: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引起了家長的強烈關注。他們也加入到孩子的誦讀活動中,手捧經典,有滋有味地同孩子們一起閱讀,一起品味,讓書香飄滿家庭。有的家長還積極主動到學校獻計獻策,推動經典誦讀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學生的種種變化猶如一股颶風,給四平八穩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給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帶來了新鮮空氣。

篇(4)

心理學表明,兒童天性好玩、好動。有意義的校園活動不僅能喚起學生的參與興趣,還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體驗,提升他對某一生活領域或主題的理解和認識,并且與一定的寫作教學目標或訓練重點具有密切的關聯。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校園集體舞、拔河比賽、軍訓、運動會及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學會觀察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猜測人物心理,在“玩玩?看看、玩玩?說說、玩玩?寫寫”中“水到渠成”地作文。

如結合學校組織的“民俗進課堂――清明蒸面燕”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引導學生體驗制作面燕的過程,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并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進而關注威海地區的清明習俗,這樣學生寫出來的作文不僅有了生動的體驗,并且有了深刻的感悟。生物學科在愛鳥周帶領學生到社區公@給鳥兒安人工鳥巢、語文老師就抓住此次契機,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有的學生在日記中寫道:“大樹有了鳥巢,就不孤單了……” 深深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校園生活是七彩的,只要老師做有心人,學生就一定也能做有心人。

二、從家庭生活中豐富寫作儲備

家庭生活是學生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了,但很多時候,越是熟悉,越是容易被忽略。比如,在孩子們的作文中,父母對自己的愛似乎更多的是體現在自己生病了,父母冒雨冒雪棄車而不用,任汗水濕透衣背;或是打了一夜的吊針,睜開眼看到父母熬紅了雙眼;要寫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一般也是選材考試失利,父母沒有像以往一樣大發雷霆,而是耐心地和自己一起分析原因,情辭懇切直至自己淚眼婆娑難有新穎的事例。這其實恰恰是因為學生對于家人的關愛、對于家庭生活的印記缺少情感體驗的激發。

基于此,我借助課本綜合性學習主題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以“獻給母親的歌”這一主題活動為例,要求每位學生利用網絡、書籍等資源,就自己感興趣的專題搜集一到兩則歌詠母愛的信息,內容包括:①描寫母愛的詩歌、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②新聞報道過的與母親有關的感人事跡;③描寫動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④展現母親形象的繪畫、攝影、歌曲、廣告等作品;⑤與母親有關的格言、俗語。這樣在搜集、查閱、交流展示的基礎上,激發了學生對于母愛的再思考,這時讓學生說說、寫寫自己對母愛的認識,講講發生在身邊的母愛小故事,就細膩、深沉多了。

另外,也可以“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中秋節等節日,引導學生通過“我為家人做點事”的體驗,用心感悟親情與愛,再通過日記的形式為學生的體驗和情感的宣泄搭設平臺,他們純潔動人的情感就會像黃河之水汩汩而出。

三、從社會生活中豐富寫作儲備

葉圣陶先生說:“應該去尋找它(指作文)的源頭,有了源頭,才會不息地傾注出真實的水平,這源頭就是充實的生活。”可見生活是寫作的基礎,只有有了豐富的生活,才能激起寫作的欲望,產生寫作的沖動。

如學習人物描寫,我以學校門口的早市為背景,引導學生在早市上留心觀察,靠批發東西來賣的小販叫賣聲比較專業,與買者的交談更圓滑;自家地里產的東西拿來賣的農民們,一般叫賣聲比較樸實、略顯生硬;自古買賣兩個心思,常常因為不明原因就會爭吵起來,以致臉紅脖子粗;乞討者在早市上屢見不鮮,有些可能是當成了職業,有些確實為生計所迫……喧嘩嘈雜的早市豐富了學生的體驗,給學生提供了無限的作文素材,在此基礎上寫出來的日記也就“動”感十足,妙趣橫生了。

篇(5)

一、加強隊伍建設,緊抓常規工作。

一學期來,堅持做好少先隊的各項常規工作,促使少先隊組織充滿活力。

1.本學期少先隊堅持每周一舉行升國旗活動,圍繞教委辦工作安排及少先隊工作計劃安排國旗下的講話,并對學校的新進旗手及護旗手進行培訓。

2.為繼續加強和完善少先隊建設,培養隊干部能力,發揮少先隊作用,完善隊員自我管理模式,經過兩周的準備工作,我校大隊部對紅領巾勸導隊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及培訓活動,使勸導隊更加制度化、規范化。堅持每天的衛生紀律評比,每周評選文明班級,切實抓好學生每天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環境。

3.規范教室布置,制作特色班牌、建立圖書角、更新學習園地、信息欄等,繼續豐富校園廣播站節目內容,較好地營造了生動活潑、健康文明、催人奮進的育人氛圍。

二、舉行主題活動,加強少先隊員體驗實踐教育。

我校少先隊大隊部利用節日契機,以及結合我校實際情況。開展各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

九月份,在母親節來臨之際,我校全體師生開展了以“老師,我想對您說”主題活動。以及即開學初有關學生安全開展了“安全伴我行”主題隊會活動。

十月份,結合少先隊建隊日,我們開展了“學隊史、愛紅領巾”建隊日主題活動,進行少先隊知識學習,唱隊歌。

十一月份,為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校少先大隊開展了“我是五好小公民”主題隊會活動。

十二月份,開展了12.4日憲法日系列活動,通過國旗下講話、晨讀教育、主題班會、廣播站專題節目等形式進行宣傳教育,倡議全校師生學法懂法。為了紀念12.9,學校少先隊又開展了以“紀念12.9”為主題的隊會活動。

三、開展各種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

1.開展五六年級青少年法律知識競賽活動。

2.開展了“紅領巾心向黨”詩歌朗誦比賽。此次活動,很好的提升學生的詩文朗讀能力,營造了良好的書香文化氛圍。同時也陶冶了學生的藝術文化情操。

四、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賽事,成果豐碩。

1.我校五名學生參加州上青少年紅歌大賽獲得三等獎和優秀獎。

篇(6)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它的“綜合性”特點,尤其是內容選擇的綜合性,極大地豐富了素質教育的內涵,給素質教育以全新的活力。

一、依托地域環境,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1.關注母親河,做黃河兒女

大自然是最好的活教材,學生與大自然的聯系是促進他們對生態理解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積極帶領學生走出校園,以大自然為環境教育的課堂,引導學生善待自然,善待環境,為營造綠色世界出一份力。

由于我校位于黃河岸邊,我們根據這個優勢,充分進行資源挖掘,開展了一系列以黃河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學校每年春天都要組織學生進行為期一天的黃河遠足活動,徒步行程15公里左右,中午在黃河岸邊就餐。學生對于這個活動異常積極,雖然身體疲憊,但是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我們還組織學生進行了黃河歷史的調查研究,舉行主題為“關注母親河,做黃河兒女”的班會。我們還結合黃河主題,讓學生認識“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的來歷,引導學生認識人類與環境的密切關系,明白“護綠愛綠”的重要意義,人人爭做“黃河小天使”。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學生意識到自己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充分感受到了自己作為一名黃河兒女承擔的歷史使命。

2.走進田間,感受農業

根據實踐活動本身具有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原則,結合學校在農村的特點,我們組織學生參觀黃河蔬菜大棚和黃河農業科技示范園。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不同品種、不同時令的蔬菜以及蔬菜是怎樣生長的等。通過參觀農業科技示范園,學生了解了現代科技對農業的推動作用,充分感受到了現代農業的力量。經過這些活動后,部分學生還寫了觀察日記。從日記中可以看出,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勞動的艱辛以及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二、依托家庭生活,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養成教育不僅要通過學習來實現,更需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在實踐中產生。給學生一個崗位,讓學生自我實踐,經受鍛煉,是養成教育的有效手段。

1.百善孝為先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讓學生從小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幫著做”的好習慣。為此,我們利用班會組織學生討論“應如何孝敬父母”這一話題。班會課上,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共同探討:(1)“三八”婦女節了,學生應為媽媽分擔些什么家務來讓媽媽放松一下呢?(2)母親節了,為了感恩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我們應為父母做些什么?問題一經提出,學生便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最后,學生相互交流,都認為要為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還有些學生認為可以在母親節當天讓媽媽教自己煮飯,自己親自下廚做飯給媽媽吃等。也有學生提議要制作一張賀卡,把自己平時想對媽媽說而又沒勇氣對媽媽說的話通過繪畫或書面形式向媽媽表達出來。

2.勤儉節約,合理理財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學生的口袋也日益鼓起來。學會理財,理智消費,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是很有必要的。結合學生的特點和生活實際,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有關活動。如“怎么花好零花錢”“如何支配壓歲錢”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初步形成了勤儉節約、合理理財的意識。

三、依托學校生活,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1.引導學生感受校園文化熏陶

有目的、有計劃地建設積極的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其“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不言而喻。為此,我校精心打造校園文化,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讓每堵墻都會說話,讓每面墻壁都成為亮麗的風景,成為流光溢彩的電影。名言警句、古詩詞、優秀學生介紹、優秀教師介紹等隨處可見。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我們身邊的校園文化”主題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文化熏陶。

2.走進學生內心,進行早戀教育

初中生早戀是個越來越普遍的問題。其實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隨著生理的發展開始產生朦朧性意識,渴望和異往也是正常的現象。所以,不可采取強行禁止、公開批評訓斥等極端方式,當然也不能默許,而應該堅持正面疏導,使他們明白早戀的原因、危害,明白應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感。因此,我們針對這個問題,開展了“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小秘密”等以早戀為主題的活動,效果很好。

篇(7)

我仍想著女兒還會像在幼兒園一樣,每次一看到我就像出籠的小鳥大聲叫著“媽媽、媽媽”撲面而至。但是,沒有。她背著小紅書包慢慢地走過來。我為看到女兒高興,但同時又為看到女兒鼻唇溝一片紅而心跳,“流鼻血了?”待女兒走到跟前,我看清了,她摔破了嘴,下唇腫得老高,蹭破了鼻唇溝的皮。“摔了一跤。”

女兒平靜地說。她一說話,我才看到,剛剛長出的新門牙也摔掉了一塊兒。看著女兒平靜的小臉,我一陣心酸,剛剛上學三天,每天都有事發生。第一天,她帶的水被班上一個不知名的調皮男孩兒倒了個底朝天;第二天,在學校小飯桌吃飯,別人把她的飯弄撒,掉了一身;今天,又碰破了嘴,還損失了一顆門牙!真是不平靜的三天。

我蹲下來,問:“疼嗎?”女兒搖搖頭:“不疼!”碰成這樣,怎么能不疼呢。我的心都要碎了。我想像得出當時的情景,她一定會大聲地哭。然而,現在,她是那樣的冷靜。望著女兒冷靜的面孔,我也得抑制住自己的沖動。我擁抱了女兒一會兒,安慰道:“媽媽知道,你一定很疼,不過,你真的很堅強,媽媽為你驕傲!”女兒簡單講了經過。課間,她與一個同學手拉著手玩,同學被絆倒了,她也被帶倒了。

篇(8)

傳統的學校教育過于注重學生認知的發展,一味地追求高分、高升學率,教育過程豐富的社會歷史性和生動的探究體驗性被冷冰冰的知識接受和理智訓練所代替,忽視了學生在學校中的生存狀態與生命質量的提升。因此,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出現了一些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如,有些學生對未來充滿了迷茫,完全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貴,根本不能體會自己生存的意義,進而隨意編排自己本該豐富多彩的生活;在生活習慣上,追風逐潮、自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念錯位;在理想信念上,方向迷失,缺乏遠大理想;在品行修養上,缺乏同情心,不知道感恩,缺乏社會責任感;在性格特征上,以自我為中心,心理素質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而這些小小的偏差有時會引起一系列的道德問題,甚至會發展成為社會問題。高中生目前思想道德建設現狀令人堪憂,因此,關注其心理和生理上的發展,對其進行引導已顯得刻不容緩。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課程的實施,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在中學開展“三生教育”已經刻不容緩。“三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創造適宜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各種情境,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尊重別人,感受生命的美好,充滿生命的活力,同時讓我們教育的意義更深刻、更深遠。

1.三生教育”的概念

“三生教育”就是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主體認知和行為過程。也就是通過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力量,激發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體地說,生命教育就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生命,提升生命質量,領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與自我、他人、社會、自然建立和諧關系的過程中,促進生命的和諧發展;生存教育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規律,學會應對生存危機和擺脫生存困境,正確面對生存挫折,形成一定勞動能力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幫助學生了解生活知識,掌握生活技能,實踐生活過程,獲得生活體驗,樹立正確的生活觀,使學生認識生活的意義,熱愛生活,奮斗生活,幸福生活。

2.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開展“三生教育”的重要渠道

2.1創設豐富主題活動,感悟生命價值。“三生教育”是以教育活動為主的課程,要讓學生真正入腦入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達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的效果,重在實踐和體驗。適時地給學生提供活動、體驗的實踐和空間,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可以結合學生身邊的實際案例,利用機會,在主題活動中進行“三生教育”。如,五月份我們圍繞著“感恩”主題進行“三生教育”活動,通過開主題班會、朗誦有關感恩的詩歌、觀看有關感恩的電影,進行感恩回報,在“母親節”為偉大的母親送一份禮物,做一件小事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明白“感恩”對于個體行為的意義和要求。以感恩的心態去對待父母賜予我們的生命。體驗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從他人那里領受到的關愛,并從內心里感謝他人、回報社會的意愿和行為,讓學生在感知生命的同時,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會。

篇(9)

一、在詞匯教學中融入文化意識

詞匯的文化內涵來自于歷史事件、人物、宗教神話、藝術作品等,由于不同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經歷所造就的不同認知模式,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和文化中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和情感。比如在我國的文化中,“龍”dragon被視為一種能興風作浪的神異動物;它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在封建社會,“龍”被視為皇帝的象征。因此,在漢語中就出現了“龍的傳人”、“望子成龍”、“鳳子龍孫”等表述法;而在英語國家,“龍”被視為一種口中噴煙吐火的可怕怪物,也指兇猛之人和專制、邪惡的力量。又如“landlord”一詞在大多數中國教材中多被譯為“地主”,而在西方,“landlord”一詞表示“房東”之意。

二、在聽力對話教學中融入文化意識

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簡單的交際活動中。對話是體現語言文化內涵的重要方式,教師可充分利用聽力對話材料挖掘語言中的文化因素。

如下面一段聽力對話:

——I believe you take in foreign students.

——Yes,if you don’t mind sharing.

——How much is it?

——Nine pounds per week including heating.

——Do you think I could have a look at it,please?

——We’re having it decorated at the moment.Will Friday do?

乍聽之下,學生會不知所云,其實此為房東與求租留學生的對話,在國外人們往往把家中的空閑房間,出租給外國留學生,即“home stay”,缺乏這樣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常識,就往往因為不能了解對話的情景而造成聽力障礙。

三、在課文教學中融入文化意識

現行牛津英語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話題多樣,選材廣泛,涉及很多文化內容,如某個民族的政治、歷史、語言和藝術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要求學生把握文章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同時,還要善于拓展教材中的閱讀內容,引導學生發現、體會、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拓寬文化視野,為實現跨文化交際打好基礎。

如《牛津高中英語》Module 6 Unit 3 Rea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以學生間對話的形式從以下三個方面講述了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風俗和生活習慣。

1.東西方國家的文化差異

文章告訴我們,美國人和英國人都會當場打開他人送的禮物,否則,會顯得不禮貌。而對于東方人來說,則恰好相反。

2.東方國家間的文化差異

文章以Brunei和Korea兩個東方國家的不同的婚禮形式為例來闡明即使同屬亞洲地區,不同國家也有著不同的文化風俗。

3.西方國家間的文化差異

文章還舉例說明甚至共享同一語言的英國人和美國人竟然還有著不同的節日。如每年的11月5日,英國人歡聚在一起慶祝傳統的篝火節Bonfire。然而,美國人對此節日卻不太了解。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文本、理解文本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通過了解文化差異以意識到文化差異的存在并學會尊重他人的不同文化、風俗和生活習慣,進而學會理解、包容并欣賞他人的文化,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四、在解析注解中融入文化意識

牛津英語教材對涉及具有文化持續性的內容加以注釋和講解。這些內容往往是學生們理解時有困難的地方,有時還會引起理解上的偏差。這種方法的針對性強,適用于各種類型的語言材料和各個階段。牛津英語教材還選編了一些英語國家的著名作家和作品。學生需要對這些作家的生平進行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這些作家的作品。“注解”就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方面的知識,對這些作家做簡要介紹。如Module 8 unit 1對“A Red Red Rose”的注解。Robert Burns是蘇格蘭最偉大的詩人,在英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曾為著名曲調撰寫歌詞(如《友誼地久天長》)。“A Red Red Rose”是Robert Burns非常有名的詩歌,用蘇格蘭方言寫成,其中一些單詞拼寫方法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別。

Luve=love Art=are Thee=you

Fare the weel=fare you wellf,goodbye

Melodie=melody Thou=you Gang=go等

五、在課外豐富的資源中融入文化意識

篇(10)

根據現代中國社會的實際,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生活決定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只有和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基本點。英語新課程標準強調課程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由此可見,生活化已成為現代教學的大勢所趨。英語教學應該貼近生活,運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受的程度就越高。與生活密切相關,每天重復出現的生活內容,會使低年段學生感到親切,從而降低學生學習英語的難度,自然而然地加以運用。反之,學生容易遺忘,甚至會影響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創設生活情境,把教材內容融入日常生活用語,使學生容易對所學產生共鳴。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英語教材的教學內容貼近現代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英語教學的生活化提供了可能。將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系起來,利于低年段學生接受。

1、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

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善于展開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可以從學生自身以及其熟悉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層層展開。

學生自身的生活內容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包括姓名,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胖瘦,身體部位,喜好和能力等等。例如,I’mBill.I’msixyearsold.Icanreadalittlebook.Look!Thisismymouth.Theyaremyeyes.家是學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的生活內容包括家庭成員,職業,家庭用品等等。學校的生活內容,包括文具,教室,圖書館,操場,老師和同學等等。社會生活包括購物(有關蔬菜、水果、肉類和衣服),旅游等。

在教水果這一課時,除了學習課本上原有的lemon,apple,pear,peach,orange和banana外,我還增加了在超市常見的mango,mangosteen,longan,watermelon,durian,strawberry,pineapple,grape和lychee。我從網上下載了大量精美的水果圖片,讓學生看了浮想聯翩。當看到真實的水果時,他們更是垂涎欲滴。我制作了一個表格,Whatdoyoulike?Whatdoesyourmother/father/grandma/grandpalike?先讓學生回家調查,再回到課堂作報告。走向社會去體驗、感受、創新,回歸學校總結、評價、提高,這是新課程的基本思路,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深化。

2、利用節日,體會英語

美國教育家畢特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每逢節日,無論是中國傳統的還是外國的,元旦、婦女節、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兒童節、教師節、國慶節、中秋節和圣誕節等節日,我都會向學生致以節日的問候,并簡單地介紹一下節日。比如,在圣誕節期間,介紹平安夜、圣誕老人的來歷,唱唱JingleBell和SilentNight等歌曲,互相贈送圣誕卡片,與學生共同體會國外的重大節日氛圍。在母親節的來臨之際,我讓學生親手制作卡片,寫上HappyMother’sDay,表達對母親的愛意,同時,學生也能體會到學習英語過程中的樂趣。

3.捕捉即時的生活素材

課堂上的偶發事件是最真實,最直接的教學素材,教師可抓住時機,合理加以利用。有一次,我剛剛引出“Comein,please.You’reverylate.Don’tbelateagain.”這時,一個遲到的學生出現在前門口。我向她招了招手,說“Comein,please.”然后指了指墻上的時鐘,說“You’reverylate.”最后皺了皺眉頭,擺擺手說,“Don’tbelateagain.”全班學生都笑了,更好地理解了這三句話的意思。愛因斯坦說過:“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我想,學生應該很快樂地接受了這份禮物。

4.教學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要對學生的現實生活或將來有實實在在的意義。在教26個字母的時候,我帶了幾件不同尺碼的衣服展示給學生看,告訴他們L(大碼)、M(中碼)和S(小碼)的涵義。還找了一些現代社會常用的英文縮寫讓學生猜猜其意思:USA(美國),UK(英國),UN(聯合國),H5N1(禽流感)等等。教師應該時刻想著怎樣把教材內容化為實際生活,同時又能將實際生活引入教學過程中。

二、課堂創設生活化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從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心理來看,跟自己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生動有趣,以及理解起來較容易的知識越能激發學生的熱情,促進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設計富有情趣、直觀形象的教學活動情境。

1.鼓勵用英語問候,營造學習英語氛圍。

開學見面的第一天,我就告訴學生,“我是你們的英語老師,以后就稱呼我為MissZeng”。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我給每一個學生起了英文名字。不管在校內還是在校外,每次見到學生,我都會主動打招呼,“Goodmorning,Andy.”“Hello,Alice.”漸漸地,學生會用英語主動地大聲向我問候,“Goodmorning,MissZeng.”我還鼓勵學生之間也用英語互相招呼,問候。當英語問候能夠自然而然地脫口而出,生活化英語也就成為現實了。

2.在教學中增強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學習五官單詞時,我讓學生畫畫自己的臉,然后展示學生的作品,讓他們用英語介紹:Look!Thisismynose.Theyaremyears.有的學生把嘴唇涂得紅通通的,把臉蛋搞得粉粉的,小小的眼睛配上豬八戒的大耳朵,引得全班學生哄堂大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教師需要大膽而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轉換為學生感興趣、活生生的生活素材,讓學生在情趣交融的氛圍中快快樂樂地學習英語。

旋律歡快,節奏感強的英文兒童歌曲深受低年段學生的喜愛。簡單的詩歌,如瑯瑯上口的歌謠、韻律詩等,學生也很樂于學習。在唱一唱,讀一讀中,配上有趣的動作,符合低年段學生學習的特點,learningbydoing.

三、回歸生活,學以致用

1、鼓勵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英語

在我們生活中處處存在著英語。我經常鼓勵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發現生活中的英語。比如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銀行名稱,BANKOFCHINA(中國銀行),ChinaConstructionBank(中國建設銀行),INDUSTRIALANDCOMMERCIALBANKOFCHINA(中國工商銀行),AGRICULTURALBANKOFCHINA(中國農業銀行),CHINAMERCHANTSBANK(招商銀行),BANKOFCOMMUNICATIONS(交通銀行)等等。回家找找家用電器的牌子:Galanz(格蘭仕微波爐),S^msung(三星),Haier(海爾),Philips(飛利浦),SONY(索尼)等等。看看日常用品的名稱:shampoo(洗發水),toothpaste(牙膏)等等。記記公共場合的標語:Nosmoking!Noparking!KFC(肯德基),McDonald(麥當勞)……讓學生明白語言時刻存在于生活中,而不是與生活無關的東西。

2、轉換角色,回家當小老師

一年級上學期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指令,比如,Standup,please.Sitdown,please.Clapyourhands.Showmeyourbook.Touchyourface.我讓學生回家當小老師,指令爸爸媽媽做動作。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體會到生活中英語處處可用。

3、學以致用

語言是社會生活中人們進行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工具,因此,英語教學首先要注意其工具性和交際性的特點,“學以致用”是外語學科教學的根本目標。同樣是語言,學生會覺得學語文容易得多,原因在于,中文是我們的母語,在生活中時刻使用著。而英語作為一門外語,一般局限于課堂,下課鈴一響,學生就似乎與英語說Goodbye了。這樣,英語當然就變得陌生了。因此,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養成說英語的習慣。能用英語表達的地方,盡量避免使用母語。鼓勵學生努力做到,無論走著,站著都想英語,學英語,用英語,讓英語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為生活所用。

參考文獻:

1.《談生活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28頁

上一篇: 春節聯歡晚會主持詞 下一篇: 護士實習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 欧美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 中文字幕中出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色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 在线看AV永久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