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案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1 16:21: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閱讀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閱讀教案

篇(1)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081-02

教案,也稱課時計劃,是教師在備課期間對于一節課的書面設計,是一種具體教學方案,它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理念,規劃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是實施教學的設計藍圖,也是教師上好一堂課的前提。①然而,目前中小學的教案設計中出現了一些問題,許多教師為了減輕工作量,把教案設計成萬能型,無論上哪一課都套用固定的模式,甚至有的教案只是教學參考書或教案模板的翻版。

現今的許多教案缺乏閱讀教案設計的教育心理學思想,教學安排隨意化,甚至有的教師認為教案設計束縛了師生靈性思維的觸發,桎梏了課堂的開放性。科學和合理的教案計劃、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只有事先有了周密的計劃和設想,才能在把握課堂教學總方向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有效實施開放性教學,而沒有計劃的開放教學只能是脫了韁繩的野馬,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教學。②

以下從新課改閱讀教學理念、閱讀的整合、組織、精加工、監控五個方面對于漪特級教師閱讀課教案《春》進行分析,她的教案以及《教學后記》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一 新課改閱讀教學理念在教案《春》中的體現

新課程改革對于閱讀教學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認為閱讀教學應是整體感知和重點突破相結合同時體現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一思想的提出有科學的語文教育心理學為依據。

1.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從整體教學目標出發安排教學程序,讓學生直接接觸整篇課文。這一理念體現了古德曼“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認為閱讀是猜測的游戲,學生通過感知全文,對課文形成整體了解,形成對文章主旨的認識。

教案《春》在教學第二個步驟中向同學們提出問題“作者是怎樣描繪春天的?”同時設置了情境:學生正處于陽春三月。讓學生體會自己感受的春天與作家筆下的春天有什么不同,然后讓學生通讀全文,認識文章從哪些方面描繪春天和歌頌春天。這樣的教案設計體現了“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首先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而不是拘泥于字句、段落。《春》這一教案整體感知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讓學生在閱讀之前就創設了春暖花開的情境,讓學生思考現實的春天與作者筆下的春天的不同,這樣就讓學生在之后的閱讀中進行“自上而下”的猜測,進行比較,從而形成對春天的感知。因此,此時學生的整體感知以及對文章的猜測,在閱讀全文之前就已形成雛形,這樣能幫助學生形成對課文主旨的感悟。

目前許多教案也會把通讀全文,整體感知設計進來,但只局限于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文,閱讀能力強的學生能夠整體感知課文,而閱讀能力差的學生對于整體感知的能力和效率都存在不足,可能對課文只形成了相當模糊的印象,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案設計中對于整體感知這一步進行鋪墊和引導,可以通過情境設置,如吟誦一段類似主題的詩歌或者放一段相同意境的音樂,引導學生在接下來的閱讀中形成整體感知,同樣也可以讓學生比較自身經歷與課文描寫,啟發學生閱讀。

2.重點擊破

對課文的重點突破,教師帶領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難點進行“局部分析”,使學生從微觀上加深理解。這一理念體現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這一部分就是在學生形成整體感知之后對于課文中細節上的問題進行把握。即《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說的“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以及“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重點突破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于詞、句子、段落的理解。

《春》這一教案中,設置了“講讀體會”這一環節,把課文分成三段,通過教師設問各個擊破每個段落中的細節問題。如第一段“盼望著,盼望著”為什么要連用兩個,讓學生體會這樣疊用更能表達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上一步的整體感知中,學生對于全文只是形成了大致的概念,并沒有深切體會詞語使用的精妙,因此教師在教案設計中要明確課文中哪些修辭、表達方式、詞語的運用值得學生借鑒學習,在教學中進行提問,引起學生重視。

3.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新課改認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在重視學生獨特感受和理解的同時要加強閱讀課對于學生的指導和點撥,也可通過學生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這一理念體現了交易閱讀模式,教師應尊重學生多樣化的理解和體驗,啟發、引導學生形成新舊知識的聯系。

于漪在對這篇教案的改進中提出,應該加強對于學生思維和語言的訓練,即在教案中示范課文如何描寫景物,舉一兩處典型的地方,帶領學生分析之后,再幫助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以及小組互助合作式閱讀,這樣可以讓學生逐步把握文章重點詞語和修辭的運用,形成自己多樣化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她加強了單元之間的聯系,把《春》《海濱仲夏夜》《香山紅葉》和《濟南的冬天》結合起來,除抓住特點,比較異同外,還對導入課文也重新作了教案設計。這樣做就使學生把新舊知識聯系到一起。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了解到,新課程改革的閱讀教學理念暗含著語文閱讀心理學的知識,這也就需要教師在教案設計中體現。也就是在教案設計中,需要安排“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也不能忽視“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對于重點語句和段落的重點擊破。并且,教師在教案設計中,設置問題答案并不是為了向學生灌輸教師的思想,而是為了通過引導、激發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形成新舊知識的關聯。

關于閱讀,王小明老師認為可分成整合、組織、精加工、監控四個部分,在閱讀教案設計中也應該體現這四部分包含的心理學知識。

二 閱讀整合在教案《春》中的體現

首先,整合過程包括兩部分“激活個體頭腦中所具有的與所閱讀內容有關的原有知識以及將這一原有知識與課文中的新信息整合起來而理解新信息的意義。”③也就是說閱讀需要提取原有的相關知識,如果學生提取不出來就很容易對課文的理解出現偏差。

在《春》這一教案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提取原有的知識,形成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系,于漪在導入部分用學生學過的描繪春天的古詩引入,展開對春天的想象。這樣在大方向上對學生的理解進行引導,不會出現大的偏差。在講“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時,為讓學生理解“逼”字的含義,她讓學生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學生回想起了“兩山排闥送青來”的詩句,促進了對“逼”字的理解。④于漪老師教案中通過觸發學生原有知識中對于“逼”的描寫,對課文中的新知識加以整合。

因此,在教案設計中,導入部分非常重要,這一部分不能隨意地設置和安排,而是要調動激活學生頭腦中與課文相關的原有知識,從而幫助他們形成新舊知識的整合。

三 閱讀組織在教案《春》中的體現

組織過程就是“把握課文的要點及要點之間的關系。”⑤要建立文章的結構,不僅要明確每句話的含義還要了解要點形成的結構。閱讀教案的設計基于這一點,應該明確列出文章的結構層次。

《春》這篇教案中,安排了讓學生分層,并在教案中列出“第1節迎接春天。(第一段);第2~7節描繪春天。(第二段);第8~10節歌頌春天。(第三段)”這樣明確層次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同時為接下來的教學帶來清晰的思維。

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會讓學生對課文劃分層次,但是落實到教案上,有時會忽略,其實文章的結構層次是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劃分層次不僅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方式,同時也能使教案形成清晰的結構,促使教學有條理、有邏輯地進行。

四 閱讀精加工在教案《春》中的體現

在精加工這部分中,外國學者認為學生在閱讀中會進行推斷,有些研究指出給學生設置推理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這是對于“自上而下”閱讀猜測模式的訓練。

《春》這一教案中讓學生推斷花下是什么情形,哪個字表現出了這樣的情形。學生通過“鬧”字推斷出繁花似錦、昆蟲喧鬧、春意盎然的美景。當然推斷題更多地運用在敘事題材作品上,特別是對于小說、喜劇情節的推斷分析。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可以通過若干推理題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

五 閱讀監控在教案《春》中的體現

閱讀監控實際上是元認知對于閱讀的影響。許多閱讀能力差的學生不能有效閱讀的原因在于他們缺乏閱讀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案設計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預設目標,明確閱讀任務,帶著具體問題閱讀。

《春》把課文分解為三大層次,每個層次包含若干問題,這些問題就是教師為學生在本層或者本段中預設的學習目標,當學生把每個問題分析理解透徹后,就能對整篇文章很好地把握。

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考慮學生閱讀的自我監控,不妨規劃一份課文預讀“自我監控問題單”,⑥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明確閱讀的目的。

六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對于閱讀教學理念提出了閱讀教學應該是整體感知和重點突破相結合,同時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的要求。教案的設計應該遵循這一理念。整體感知是對全文大體的感悟,學生進行“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案設計中對于整體感知這一步進行鋪墊和引導,可以通過情境設置。重點擊破是對于課文細節的把握,學生形成“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案中重點突破,這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于詞、句子、段落理解的細節內容。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體現的是教學并不是向學生進行灌輸,而是引導、激發學生形成交易閱讀,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形成新舊知識的關聯。關于閱讀整合、組織、精加工、監控四個部分,在閱讀教案設計中也應該體現這四部分中包含的心理學知識,形成新舊知識的聯系,段落層次的劃分,內容的推斷,自我的監控。這樣的教案蘊含著語文教育心理學的理念,可以幫助教師更有效地進行教學。

注 釋

①雷家祥.關于語文教案的思考[J].新課程導學,2011(19)

②鄒小平.芻議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案[J].科學咨詢,2012(2)

③⑤王小明.閱讀與閱讀教學:心理學視角[J].課程?教材?教法,2008(9)

④瞿葆奎等.語文教學經驗與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8

篇(2)

(一)知識目標:

1、能聽懂、會說、會讀單詞:watch, wallet, calculator, teapot, hairdryer,skateboard。

2、初步了解名詞性物主代詞mine, yours, his, hers, ours, theirs并及其用法。

3、能正確理解并能體驗句型

①Whose…is it/are they? It’s/They’re……②Who is it/are they from? It’s/They’re from……的使用語境。

(二)技能目標:

引導學生在學習對話的過程中感受如何談論物品的歸屬;

能正確理解、掌握對話的內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讀對話。

(三)情感目標:

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重要傳統節日“圣誕節”,體驗西方國家送禮與受禮的風俗習慣,幫助學生拓展文化視野,增強跨文化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能聽懂、會說、會讀本課詞匯,初步理解運用本課句型;

能正確理解、掌握對話的內容并能流利的復述課文主要內容。

2、難點:

單詞hairdryer, calculator, skateboard的讀音;

初步理解名詞性物主代詞在課文中的具體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單詞、句型和人物卡片,練習紙

教學過程:

Step1、Warming-up.

1、Free talk.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T: What date is it today?

T: What holiday is coming?

T:When’s Christmas?

T:Do you like Christmas ? Now let’s sing a song about Christmas?

播放歌曲:“We wish you merry Christmas”。

T: You sng very well and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Christmas? 引出課題。(Unit 7 At Christmas)

(Ss: They usually eat delicious food.吃美味的食物,go to parties參加聚會and give presents to each other.互贈禮物……)

3、介紹圣誕節的由來,主要是具體的時間、圣誕老人、圣誕樹以及送禮物的風俗,導入本課的重點互贈禮物。

Step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Learning the new words

A guessing game

T: Did you get a present last Christmas ?

Ss: No

T: I’m sorry , Here’s a present for you.last christmas I’ve got so many presents,you can guess.

快速教讀,利用卡片紙

Group work (I say , you say)

Magic eyes

T: let’s have a rest and play a magic game .Are you ready?

2、Learning the whole text

T: Now we know so many presents.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presents did Jim’s family get? Now let’s listen.After that, please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① Listen and answer(序言)

1: Where were they?

They were in Jim’s grandparents’ house.

2. What did they do?

They opened their presents under the Christmas tree.

②Watch and circle

T: Oh,Jim’s family opened their presents under the Christmas tree.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presents did they get? Let’s watch a cartoon and look for their presents.

(完整的看一遍課文卡通片,圈出Jim一家的禮物)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相關的學習指導。

③ read and think

T: So clever, can you help me to find mine/hers/ours/yours and talk with your partern about its meaning ? Now read

(先跟讀課文,找出相關句子,教師請個別學生講答案)

(1) Dad:This one is from grandma .it’s yours , Jim .

(2) Jim: No,it’s not mine , it’s his.

(3) Jim :No , it’s not hers .It’s Grandma’s.

(4) Dad : Where are ours then ?

④Read and match

T:Good job . Now I will give you 2 minutes to read the Unit and please match the person and its present .

(快速閱讀課文,將對應的人物、禮物進行連線。)

在學生做完連線以后,運用連線后的圖引出句型:Whose...is it/are they?

It’s/They’re... 請學生開火車問答

(上接257頁)

⑤Read and fill in the form

(自讀課文,完成表格內禮物來自于誰,然后根據例句造句)

重點讓學生操練句型:

Who is it/are they from? It’s/ They’re from…

如:The wallet is from Grandma.

The teapot and some tea are from Grandpa.(注意單復數)

Step3、Consolation

1、Read the Unit and fill the blanks.( 用粘貼的方式小組活動)

2、Group work :

T make examples and ask Ss to retell the Unit

On Christmas Day, Jim’s family were in his grandparents’ house. After lunch, they opened their presents.Everybody was very excited.

……

They all like their presents.

3、知識卡片:西方國家互贈禮物的風俗。

Step 4、Homework

板書設計:

Whose …… is it/ are they ?

篇(3)

2、樂于參與討論,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3、根據故事內容進行角色扮演,享受表演的樂趣。

【活動準備】

《我的家》幼兒用書或電子書12-19頁。

【活動過程】

一、請班中是哥哥或姐姐的幼兒,介紹他們的弟妹,例如年齡、性別等。

二、出示幼兒用書或電子書,講述親子故事《親親妹妹》:

我家原來有三個人,爸爸、媽媽和我。一天,姨媽來我家住了,我發現姨媽的肚子變得很大很大。姨媽告訴我,我很快就會有一個妹妹了。我很高興,心想:妹妹快點出生吧,那樣就有人和我一起玩了。

妹妹出生了,過了一段時間,姨媽出差了,妹妹留在我家,由我的爸爸媽媽照顧。現在我們家有爸爸、媽媽、我和小妹妹。可是,爸爸媽媽變得不一樣了,他們每天都忙著幫妹妹換紙尿褲,喂她吃奶。我每次拿著玩具車走到爸爸跟前說:“爸爸陪我玩好嗎?”爸爸總是抱著妹妹對我說:“乖寶貝,自己去玩吧。”我每次拿著玩具對媽媽說:“媽媽,陪我玩好嗎?”媽媽總是抱著妹妹對我說:“乖寶貝,自己去玩吧。”我覺得爸爸媽媽只愛妹妹,不理我了。我對媽媽說:“我想做妹妹。”媽媽笑著說:“你也要穿紙尿褲,坐嬰兒車嗎?”我說:“不要,我已經長大了!”媽媽問:“你長大了,學會做什么事情了呢?”我想了想,說:“我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也會幫著照顧妹妹。”媽媽笑著點點頭。

三、與幼兒討論故事:

·為什么希希想讓妹妹快點出生?(想和妹妹一起玩。)

·妹妹出生后,希希為什么不高興了?(爸爸媽媽沒時間陪他。)

·如果你是希希,你會怎樣做?(自由回答。)

·為什么希希想當妹妹?(他以為爸爸媽媽只愛妹妹。)

·希希長大了,他認為自己學會了做什么事情?(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也會幫忙照顧妹妹。)

·如果你是希希,你會怎樣照顧小妹妹?(自由回答。)

四、請幼兒分組進行角色扮演。

篇(4)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寬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導學案的設計和應用被提出,它的科學實用性已經引領追求高效和快速的新型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導學案在高中英語課堂的實施具有極強的必要性:學習一門外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很多學生沒有機會親身體驗英語的魅力,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講解的語法知識和單詞記憶,這樣的教育能滿足的只是做題的要求,而談不上對英語的學習。導學案就是充分發揮課堂上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學習、進行合作探究,有效提高學生在各個方面的綜合能力而設計的一種學習方法。

一、關于英語閱讀課與導學案

在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始終處于核心地位,該部分除承載對學生閱讀習慣、閱讀策略和閱讀技巧能力的培養外,還具有對課文相關話題、文化背景和語言知識的教學功能,使學生有機會感受真實、地道、優美的英語,并通過閱讀了解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最終提高閱讀能力及運用語言的能力。

導學案是教案與學案的一體化設計,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的師生互動創造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和文本結構,設計實際有用的導學案,包括設定分解的教學目標、教與學的方法策略、選用的教學模式等,優化課堂設計,并應用到實際閱讀教學中,做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案導學,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二、導學案在英語閱讀課教學中的應用

下面以《牛津高中英語》Module 5 Unit2的Reading“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 must we choose?”為例。本課的定位是關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閱讀課,主要內容是一位環保人士與一位經濟發展顧問之間的辯論,筆者對導學案與課堂教學環節進行了如下的設計與編排。

1.課前活動。任務要求學生課前通過上網或其他途徑查詢有關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信息,這是一個開放性的任務活動,能激發學生對本課話題的興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符合新課程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的理念。

2.激趣導入。導入的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及先驗知識,讓學生樂學新知。英語語篇教學要求我們講究導入新課的藝術性,新授課用學生喜聞樂見的不同形式導入,可以很快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話題中來,激發他們的興趣,自然過渡到正題。

3.通覽閱讀。通覽閱讀,即通覽全文,把握大意,該階段主要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在此階段,學生應盡可能快速地展開閱讀,以獲取文章的大意,此任務設計成選擇題形式,放在課中完成,既是對接高考,又是檢測學生的限時閱讀能力。

4.閱讀策略和細節閱讀。閱讀策略學習放在細讀之前,符合教學實際,學生在通覽全文之后,了解到文本體裁是debate,于是利用相應的閱讀策略,再對文本進行細讀。細讀要求理解文本的整體信息,是指找到文章中的有關范圍后,在范圍內逐句閱讀,特別是對關鍵詞、句要仔細琢磨,以便對其有較深刻的較準確的理解。因此,教師除了把握閱讀材料的精髓之外,還應善于依據關鍵問題,設計不同形式的閱讀技能練習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5.聽。這一任務既能訓練學生的聽力,又能加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并為下一步任務的完成做了鋪墊。

6.小組討論和合作探究。兩組學生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給予評價。這一話題能提高學生參與討論探究的積極性。

7.小結本節課。

8.布置作業。作業的布置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該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及下節課學習的鋪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結語

通過精心設計導學案,優化課堂設計,克服傳統閱讀教學的盲目性,課堂教與學始終圍繞導學案展開訓練,做到以案導學。本節課體現了新課程要求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做中學;體現了教師為主導的導學性原則:具有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師生可共同參與;體現了師生共同探究的原則:盡可能設計可供學生在研究中學習的內容,有可供師生豐富完善的“留白處”,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也體現了因人而異的層次性原則: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同時導學案把課前、課中、課后緊密銜接起來,使學生有案可依,有案可循。緊扣高考,既培養訓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當然,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只有不斷探索研究和掌握閱讀過程及其規律,才能更好地發揮導學案的作用,使閱讀教學逐步得到優化,從而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篇(5)

一、活動背景

調查一:2009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一項針對教師閱讀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有53.5%的教師平均每天閱讀時間不足半個小時。

這項調查是在上海市不同學科、不同學歷、不同教齡、不同性別的1011名教師中進行的。結果表明:教師平均每人每年閱讀6.69本書。不過,他們讀書量差異很大,有48%的教師每年讀書在4本以下,52%的教師每年讀書量在5本以上,最多的一年可以讀72本。

 調查二:前幾年,上海、西安、長沙、廈門等4個城市對2316名中小學教師的閱讀狀況進行調查,調查表明,教師閱讀有喜有憂。學歷越高,職稱越高,獲獎層次越高,其每天閱讀的時間、購買書籍年支出、購買報刊年支出、個人藏書量越多。

 全部調查者的每天閱讀時間在1.5小時以上的比例為32.43%,購買書籍年支出在200元以上的比例為30.79%,購買報刊年支出在200元以上的比例為25.90%,個人藏書量在200冊以上的比例為34.45%。

2316名被調查者在談及經常讀書的原因時,46.16%選擇了工作需要,73.27%選擇了充實自己,38.21%選擇了休閑娛樂。

調查三:中小學教師在“讀什么書”?在13個選項中,根據選擇頻度排序,它們依次為:教學參考、現實題材小說、教育理論、文史類、時事類、歷史題材小說、言情小說、政治理論、科幻小說、武俠小說和經濟金融類書籍。從調查結果看,教師讀的最多的是教參、教輔類讀物,其次是報刊、小說。調查中報列的《愛彌爾》、《帕夫雷什中學》、《陶行知論教育》等十部教育經典只有20%的教師讀過,有12%的教師甚至未聽說過其中有的書名,對于國內的幾家專業教育學術刊物,如《中國教育學刊》、《教育探索》、《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等,只有38%的教師經常閱讀。從閱讀動機看,大多數教師是為了提高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成績,也有的是為了寫論文評職稱,少部分教師則純粹為了消遣。從閱讀方式上看,隨意閱讀者多,系統閱讀的少,偶爾閱讀的多,每天堅持閱讀的少。從閱讀效果上看,從閱讀中獲得啟發,并用以指導教育科研的不到30%,根據閱讀確定學科研究方向、方法和理論框架的不到10%。

這樣的結果,我們追尋原由有三

1、教師想讀,沒時間。這確是事實。現在,教師的壓力不輕。小學教師一個人教好幾科,大量時間都泡在課堂上,課后要寫教案批改作業,還要管理學生的“吃喝拉撒”——負擔非常重。課余要參加各種培訓。再有,小學里女教師特多。學校搞讀書沙龍大多是下班的時間,有的教師就要回家做家務,要經營自己的家庭,要管理自己的孩子,就自然而然擠占了讀書的時間。由于女教師的生理變化快,在那么大的負擔當中,還要迎接教育的變化,學生的變化帶來的挑戰。因此,讀書,即使知道是件好事,但確實精力、能力達不到。所有的時間都被擠占,如果有一點時間,那就想睡覺!

2、缺乏良好的讀書心態。當讀書沒有形成興趣的時候,讀書沒有形成習慣的時候,“沒有時間”就會成為借口,讀書自然成為負擔。還有一種心態,就是想讀的時候、想買書的時候,收獲的并不直接,特別是有些西方書籍給予教師的“東西”并不是那么能直接面對中國人的心理學、中國人的教育學。而西方的思維方式、評價方式、教育的認知等等,作為中國人來講,這些書看的時候收獲的總是不“塌實”。這些書,老師可能會學些皮毛。那些時髦、沒見過的詞匯,如“生成”、“范式”成了評課、寫文章的術語,那些國外的經驗,充其量成了寫作發言的“引子”或試驗的依據。時間長了就厭煩了、麻木了。

3、缺乏讀書能力。教師閱讀力的差,收獲不大,原因是教師知識結構有問題,達不到最高的閱讀層次。教育理論書籍枯燥乏味,有的內容深邃,也有的由于翻譯的語言造成了教師閱讀的一些障礙和一種不自然的排斥。好多中國自己的教育教學書籍不是內容艱深,就是文筆艱澀。

二、活動主題

我讀書  我成長  我快樂

三、活動目的

以“大語文”教育思想為指導,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以相關《閱讀書目》為參考,以大量閱讀為主要途徑,激發語文教師課外閱讀興趣、培養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文化素養,促進教師全面發展。

四、活動目標

1.激發教師讀書的興趣,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走遍天下書為侶”。

2.探索讀書的基本方法,養成愛觀察、愛動腦、會應用的好習慣。

3.構建學習型年組,書香型校園,營造高雅的讀書環境。

 

五、閱讀內容

第一類書:教科書。教科書是最好的讀物,它凝聚了人類的基本經驗,那些內容是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是構建教師精神的最主要的元素,書上的內容我們過去都學過,但今天我們的眼界發生了變化,會有新的感懷和收獲的。

第二類書:閱讀一些優秀的教育刊物,辦得好的教育刊物上的文章比較及時地反映了教育界同行們對于教育最前沿問題的思考,會推動教師思考和探索。

第三類書:閱讀兒童文學和一些滋養心靈,溫潤生命的書。

 

五、閱讀建議

1、教師需求的東西是形象的東西,是直接能拿到的東西,再加上沒時間,老師需要的效果是“短、頻、快”。如:《陶行知教育名篇》。

2、教師需要針對課堂來說話,讓他們在課堂上能學能用的。如《新課程教學問題與解決叢書》理清了一些混沌的現象,澄清一些教學事實,講清了今后如何實踐的步驟。

3、教師需要在一線教師的隨筆中確確實實找到“閱讀自己”的感覺。如《不跪著教書》、《教育的十字路口》等,這些可知可感的內容和教師的思想和認知能夠很好地鏈接起來。

4、教師需要讀書指南,用精煉、短小的介紹語幫助其篩選書籍。那么《中國教育報》不錯,特別是“讀書周刊”這個欄目會提供閱讀指南。(見附件)

現在都在講教師的專業發展。其實讀書就是最好的實踐,讀書就是最好的營養。這是看不見的,鹽在湯中的養分,這是長期的內養,不是維生素加鈣片。因此,必須讓教師們讀起來,思考起來、實踐起來。

 

六、保障措施

1、實驗學校以“不加重教師負擔、為廣大師生服務”為原則,提供閱讀書本,保證教師閱讀場地和校內閱讀時間。 

2、實驗學校承擔課外閱讀展示活動,探索“引領學生課外閱讀最佳方法或途徑”,或上課或研討或交流,通過次類活動分享活動成果,進而輻射全區。

3、建立區級互動交流網絡,開展論壇活動,構建閱讀“同人圈”。

4、聘請著名作家做相關閱讀講座,提升教師閱讀品味。

    5、活動安排表

   

主題

時間

內容與形式

承辦

單位

參加者

論壇

活動

3-6月

網絡交流

(專題討論、好書推薦)

悅讀小鎮QQ群

自愿者

兒童閱讀點燈會

三月

20分鐘兒童閱讀推薦課

董宏猷老師專題講座

傅家坡小學

誠邀各校對兒童閱讀感興趣的骨干教師3人及校長和教學副校長

四月

專題活動展示:

引領學生課外閱讀途徑初探

中華路小學

誠邀各校對兒童閱讀感興趣的骨干教師1-2人

五月

“蒲公英悅讀小站”展示

專家講座。報告人:羅昆霞

八鋪街小學

誠邀各校對兒童閱讀感興趣的骨干教師1-2人

六月

“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教師讀書故事交流活動

四美塘小學

誠邀各校對兒童閱讀感興趣的骨干教師1-2人

 

篇(6)

要想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更好地應用學案式教學,首先應該深入理解學案式教學的基本理論。

1.學案式教學的概念

學案式教學是一種創新的教學理念,即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學案式教學是以導學為主要教學方法,以學案為重點教學載體,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以教師為課堂教學的指導者,最終實現教師與學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理念。這種創新的教學理念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一言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另外,學案與教師傳統的教案也不相同,學案是關于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方案,學案的編制應該建立在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現狀的基礎上,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主要框架和構思,其中凝聚了教師長期積累的教學心得。學案式教學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成長,為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奠定了基礎。

2.學案式教學的主要特點

學案式教學雖然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但是和其他傳統的教學模式一樣,也有其自身的主要特點。主要表現為:其一,融合性。學案式教學是一種融合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教學模式,是在新課改的號召下誕生的創新教學理念,能夠在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引導作用。學案式教學還將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等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入其中,深入發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并且關注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其二,主體性。所有教學活動的主體都是學生和教師,同樣,學案的主體也是學生和教師。教師是影響一個學校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同樣,學案質量的高低也取決于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占據著主體地位,學案導學正是按照新課改的教學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學案式教學的具體案例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提前在每星期的備課活動中制定本單元的教學思路。其中,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為一課時一個學案,以閱讀英語課文為載體,幫助學生高效地學習英語課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作者以The first calendar這篇文章為例具體說明如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開展學案式教學。

1.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preview)

首先要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并且教師可以提前設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預習,幫助學生在課堂教學前對文章有個大概的認識。對于這篇文章教師可以提問如下:“What is the importance of the dots, lines and symbols engraved on stone, bones and ivory? ― Why will future historians not have to rely entirely on the written words when they come to record the history of our own times?―Why do historians who write about the distant past have a difficult task?―When was it believed that calendars were first used?”

2.讓學生進行快速閱讀(fast reading)

這一閱讀訓練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快速閱讀文章,找到文章的主旨句,學會通過關鍵句、關鍵詞來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對文章中的信息進行初步判斷。比如這篇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個主旨句:第一段:Future historians will be in a unique position when they come to record the history of our own times.第二段:Up to now,historians have assumed that calendars came into being with the advent of agriculture,for then man was faced with seasons.第三段:Historians have long been puzzled by dots, lines and symbols which have been engraved on walls, bones and the ivory tusks of mammoths.

3.讓學生進行精細閱讀(careful reading)

在此閱讀訓練環節中,主要是讓學生對文章的細節進行閱讀理解,這些細節中會包含一些語法、語言現象、背景知識等內容,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一環節教師也要設置問題,不過問題的形式可以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比如:The paintings which have been found on the walls of nomadic dwelling places .(a) have taught historians something about the nomadic way of life(b) have no other content than their artistic merit(c) are not thought to be connected with an ancient calendar system(d) are invariably accompanied by odd dots, lines and symbols

4.鼓勵學生記錄筆記(jottings)

學生在預習和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自己不能理解的問題,或者對文章的學習有自己的領悟,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把這些問題記錄下來,然后與教師溝通分享,便于接下來更順利地學習。比如一個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寫道:For several years you have been writing to a penfriend whom you have never met in person.You will tell him that you will be visiting his country soon and expressing pleasure that you will be able to meet each other for the first time.

5.文章內容生成訓練(practice)

學生認真閱讀文章,了解文章的主旨以后還要進行生成訓練,這一環節能夠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加深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主要的訓練形式可以表現為:Up to now, historians that calendars into being with advent of agriculture, for then man with a real need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about the seasons.Recent scientific evidence to indicate that this assumption

incorrect.Historians long by dots, lines and symbols which on walls, bones and the ivory tusks of mammoths.The nomands who these markings

by hunting and fishing during the last Ice Age which

about 35,000 B.C. and about 10,000 B.C.

三、學案式教學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1.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學案式教學能夠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形成一個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相互影響的雙向學習過程。學案式教學并且沒有全盤否定傳統的教學模式,仍然是先進行知識講解然后再讓學生進行強化記憶,這樣創新的教學模式非常有利于素質教育的進一步實施,對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都能起到非常好的帶動作用,也有利于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案式教學模式以學案為教學載體,所以在學案的編制過程中要注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設計。特別是對于高中英語的閱讀教學,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動手翻譯、動嘴說話,充分發揮學生各個感官的學習作用,也可促進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并且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技能。

3.提高教師的素質

篇(7)

學案導學,是以學案教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訓能達標的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突出學生自學能力,注重學法指導的教學策略體系。其突出優點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學行為,注重學法指導,強化能力培養,把學生由觀眾席徹底推向表演舞臺。其操作要領主要表現為先學后教、問題教學、導學導練、當堂達標。

1.“學案導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1.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這說明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起著引導作用,學生整個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發起的學習,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個體行為,而學生的主動學習、自主探究是主體參與的最重要行為。

1.2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Bruner)的“發現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應是主動發現的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創設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產生認知需要,產生一種需要學習的心理傾向,激發自主探究的學習動機。

1.3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D.P.Ausubel)在其“有意義學習理論”的框架下深入研究了教材的意義性及其學習條件問題,并提出了著名的處理教材內容的先行組織者策略。

2.導學學案的設計

在備課組集體備課的前提下,2人一組設計出學案。學案包括以下6個環節。

3.學案設計的說明

3.1閱讀教學的目的。

一是獲取信息;二是學習語言知識;三是獲得閱讀技能。所以導學方案的設計始終圍繞這三個目的,為這三個目的服務。

3.2主線設計。

訓練是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通過具體內容、適當的方法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從而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陶冶情操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導學方案是以思維訓練為主線進行設計的。

3.3關于學習目標的確立。

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遵循建立在所學知識基礎上的教學順序,找準教材與學生實際水平之間的溝通點、共鳴點,交給學生明確、恰當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感覺到只要盡力就可為。

3.4關于快速閱讀訓練的設計。

快速閱讀是一種從文字中迅速全面獲取有用信息的科學方法,也是一種高效率的思維方法、記憶方法和教學方法。能否快速地閱讀,是衡量學生閱讀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在進行快速閱讀訓練設計時,教師可先設計一兩個指導性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課文。然后設計6―8個問題,可以設計成判斷正誤,或有關主要內容和主旨的問題,也可以用WB中的問題來檢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總之,設計的問題難度不宜太大,讓學生嘗試只要快速閱讀一遍便可進行回答的成功感,營造良好的成功氛圍,培養學生的預習速度興趣。

3.5關于仔細閱讀訓練設計。

在通讀全文、掌握了文章主題思想的基礎上,教師應指導學生抓住闡述和發展主題思想的主要事實,或者按要求找出特定細節。這個環節中設置問題的難度應加大,不僅要讓學生獲取有關what,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實,也要涉及文章的寓意(或稱隱含含義),要求學生在通盤文章的基礎上去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設計這類問題,可用suggest(暗示)或should(理應)這類詞語進行發問。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找到文章與答案有關的范圍之后,就在此范圍中逐句閱讀,對關鍵詞、句要仔細琢磨,不僅要理解其表面意思,而且要通過推理和判斷,理解其潛在意思。對于生詞要通過上下文猜測詞義;對于難以看懂的長句,對其進行語法分析,理解其意。

3.6關于重點、難點導學及突破訓練的設計。

這時整個導學方案的重點。課文中出現了重要語言點和新的語言點現象通過本環節進行講解和訓練。但教師的講解不宜過多,可根據語言習得理論,把正面講解轉化成句型示范或有足夠思維量的問題情境,題型要多種多樣,如完成句子、單項選擇、句型轉換、英漢對譯、單句改錯等,把一個個的新知識點化解成由淺入深的問題臺階,指導學生一一解決,從而最終達到熟練掌握。

3.7關于達成訓練的設計。

達成訓練是鞏固所學知識以達到學習目標的訓練。為了使學到的知識及時得到鞏固、消化和吸收,進而轉化為能力,要精心設計有“階梯性”“層次性”的訓練,發展各類學生的潛能,升華學生的理性認識。

3.8關于能力訓練的設計。

要注意鞏固所學知識,要以本單元的知識為點、通過橫向和縱向的聯系,把相對獨立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旨在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要注意加大習題難度,題型要與NMET接軌,以利于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4.導學學案的使用方法

4.1將“導學方案”印好,課前發給學生,發“導學方案”之前也可先介紹一下與本課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如有必要,也可先教學幾個有礙課文理解的生詞,但不宜把全部生詞教給學生,要留一部分讓學生在閱讀時去猜測,以達到培養學生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的能力。

4.2學習目標作為第一環節,要在上課一開始就開門見山地向學生交代清楚。第二環節快速訓練和第三環節仔細閱讀訓練,可采用提問、扮演等多種形式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提問時以提問中、下等學生為主,兼顧上游學生。只要學生基本答對即給予充分肯定;即使答錯也可不作深究,留下懸念,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第四環節重點、難點導學和突破訓練是課堂的中心環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或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討論、分析,最終由學生進行突破。確實需要教師解釋的,可適當用英語進行講解。第五環節達成訓練要讓學生當堂完成,并及時進行反饋矯正。第六環節能力訓練宜留為作業,讓學生課后完成。

參考文獻:

[1]賈冠杰.外語教育心理學[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132-135.

篇(8)

語文考試就要開始了,我坐在座位上,回想起上學期末語文考試的情景。有一次,我既交了頭卷,又得了九十八分的好成績,老師稱贊,同學們羨慕,那滋味,夠美的了。

今天,可要爭取再交頭卷!我在心里這樣囑咐自己。

試卷一到手,我抓緊時間走馬觀花看了一遍。嗬!試題如此容易,交頭卷不成問題!于是,我就提筆埋頭答題。答完半張卷子,我抬頭望了望,不得了,好幾個同學已著手回答后面半張試卷了!這意外的發現,敲了警鐘:得加把勁,迎頭趕上!我的筆,馬不停蹄地在試卷上來回奔馳

試卷總算答完了,還沒有人交卷,頭卷有希望了!我停下筆,發現事情不妙,有兩三個同學眼看就要動身交卷。該沖刺!我急匆匆地離開座位,終于如愿以償,交了頭卷。

第二天,老師發卷了。當我拿到試卷得意地打開一看時,一下子傻眼了:77分!我低下了頭,那美滋滋的味道變成了酸溜溜

老師來到我的身邊,用親切而又認真的語氣對我說:在學習上不能追求虛榮,要踏踏實實,這樣才能有好的成績。老師的聲音不大,可它卻像重錘一樣敲擊著我的心,這搶交頭卷的教訓我能忘嗎?

閱讀題:

1.按分好的三段,分別寫出段意。

第一段(1自然段)寫______

第二段(23自然段)寫_________

第三段(45自然段)寫__________

2.聯系上下文,寫出紅色詞的意思。

(1)夠美的美

(2)如愿以償

3.請你寫出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4.請用橫線在小文中畫出本文的中心句。

參考答案:

1.①第一段寫考試前我想到上這期考試的情況,決心今天爭取再交頭卷。

②第二段寫考試時總想著交頭卷,終于如愿以償,第一個交了卷。

③第三段寫我記住老師的教導:學習不能追虛榮,要踏實。或我 記住了搶頭卷的教訓。

2.(1)美得意、高興

(2)如愿以償自己的愿望達到了,得到了滿足。

篇(9)

2.通過閱讀童話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取知識,感受語言文字的美。

二、課前準備

給學生每人準備一本喜歡的童話故事書。

三、案例片段描述

片段一: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舉行一場智力賽,看誰的知識最豐富,是我們班的小博士,好嗎?(出示10道智力競賽題,讓學生搶答。)

師:同學們真厲害!你們是怎樣知道這些知識的?

生1:我是聽媽媽講的。

生2:我是從電視上看的。

生3:我是從書中看的。

師:獲得知識的方法很多,看書是最好的方法。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許多書。看,故事中還有非常精美的圖案,我們一看圖案就能猜出故事情節。同學們,你們想看嗎?

學生紛紛舉手。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是教學的重要任務。通過智力競賽告訴學生,書中有許多精彩的故事和豐富的知識。對于低年級學生,圖文并茂的書更能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喚起學生的“興奮點”,達到最佳效果。)

片段二:

師:我知道大家在課外也讀了不少書,誰來說說你都讀了什么書,有什么收獲?

生:我讀了《白雪公主》這個童話故事,知道白雪公主不僅漂亮,而且非常善良,我很喜歡她。

師:真好!誰還想說?

生1:我喜歡《格林童話》,里面的故事十分精彩。

生2:老師,我讀了《一千零一夜》,里面有阿拉丁和神燈、漁夫和魔鬼、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三個蘋果的故事……我從故事中學會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動腦筋,做一個會思考的孩子。

師:說得真棒呀!你不僅知道《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還想做個善于動腦筋的好學生。真棒!

生:我讀了《安徒生童話》,這本書里有很多故事,比如:《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裝》《賣火柴的小女孩》等,這些故事很好看,我從中懂得了好人有好報,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師:真是會讀書的好孩子。我們不但要閱讀,還要學會思考,這樣,我們的閱讀就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篇(10)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及加入WTO,英語在人們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這種趨勢,高職院校也加大了對英語的重視,并開設了英語閱讀課程,筆者就幾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對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幾點認識。

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學生實踐為基礎來引導學生多看、多讀、多練,通過一系列閱讀培養學生閱讀的技能,提高其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閱讀的過程是對語言的認知過程,閱讀有助于鞏固和擴大詞匯、豐富語言知識、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通過廣泛的閱讀,不僅有利于學生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開闊視野,開拓思路,還有利于學生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思維習慣及英語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英語運用能力。學生學到的知識不斷出現,反復循環,因而對知識的理解進一步加深,記憶更加牢固了,同時學生從閱讀材料中獲得諸如語言背景、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等文化信息,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摸索閱讀技巧,積累閱讀經驗,他們的理解能力和直接應用能力不斷得到訓練和提高。

第一,閱讀的目的就是要獲取書面信息。因而閱讀時不能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語法,而是要快速完成材料的閱讀,抓住大意,再深層次地去理解內容。在閱讀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不同題材、體裁的閱讀材料采取不同的歸納形式去歸納材料內容,快速、準確地獵取文章信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喜歡“聲讀”,這種習慣是很不科學的。據研究發現,“一般人默讀速度是他聲讀速度的兩倍”。“聲讀”不僅影響了閱讀速度,更不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有些學生偏向于“心譯”來閱讀,還不適時地、頻繁地查閱字典,使得文章支離破碎,極大地影響了閱讀效果。由于閱讀材料題材與體裁的不同,因而在閱讀中還可以從不同角度用各種不同的歸納方式去歸納、理解材料內容,如可以歸納動詞,顯示事件過程;歸納文章人物,突出重點人物等等,從而在閱讀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第二,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通過學習獲得的。是通過認知活動使這種能力得以發展的,也是在掌握知識,掌握技能中得以發展的。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經常給他們提供一些難度適中,題材豐富,有趣的語言材料:唐詩,謎語,幽默,寓言,世界名著等,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教師可從采用多種教法入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創設情景教學法,利用電教手段和直觀教具形象地、有層次地將所學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將傳統教學媒體(如語言、教材、板書、實物、掛圖、模型等)與現代教學媒體(如電視、錄相、錄音、計算機等)相結合,強化學生的視聽感覺,盡量做到能聽的讓他們聽,能看的讓他們看,能摸的讓他們摸,充分發揮多種器官的作用,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引發興趣激發求知欲,使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教學氣氛中滿懷激情地學習,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第三,課堂教學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如地圖、畫冊、書刊、錄像、幻燈片,向學生介紹語言文化特色和交際方式。在閱讀開始前,講解一些關于該材料的背景知識。舉辦英語文化背景知識講座,開展與文化背景知識相關的活動。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不失時機向學生介紹英美等國家的背景知識,注意選材的廣泛性,讀得多才能理解透徹,這就要有必要閱讀量的保證。教師要善于從多層次,多角度來選擇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讀物,讀物的題材避免單一化,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都應涉獵。題材也應包括人物傳記、寓言故事,活動記敘,社會文化、文史知識,科普知識等。只有各種題材和問題都熟悉了,才能摸清外語文章的特點,作到心中有數。學生廣泛閱讀、留心觀察。通過學習,使學生吸取知識,提高能力。

第四,從對學生閱讀障礙原因的調查中,我們發現造成閱讀困難的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生詞,二是結構復雜的句子。

如果文章中存在著較多的生詞或技術性術語,或包含較長的由多個從句組成的句子時,學生閱讀的自信就大大降低,為難情緒增加。帶著這樣的心理負擔進行閱讀,其效果當然不會理想。因此,如何進行閱讀文章中的詞匯和語法教學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學生基本具備語言知識的前提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選擇一些代表性的文章,結合實例進行講解,特別是對難句,長句的分析。對于那些將會造成理解障礙的詞匯,閱讀前可加以適當的釋疑;引導學生探索如何通過上下文結合語境來理解詞匯,通過背景知識或上下文猜測詞匯的意義。對于大綱要求掌握的詞匯,課后還需加以鞏固;對于因行文的需要而出現的詞匯只要不影響理解就行,不需要學生去死背。這樣可以抓住詞匯學習的重點而又不至于占用太多的時間。:

上一篇: 羽毛球比賽活動總結 下一篇: 文體協會年度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你懂的网站亚洲欧美另类在线 | 日韩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 亚洲日韩性爱在线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