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認識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6-30 03:32: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學認識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數學認識論文

篇(1)

一、輸全血的弊端

輸血以安全有效為最基本的要求,傳統的輸血方法是不論患者需要何種血液成分都輸注全血,但輸全血存在以下弊端和安全隱患。

1.1使循環負荷加重在1u全血中血漿所占的容量大,按有效成分治療量折合成全血后輸入全血量多,對老年人和兒童患者輸入大量全血會引起循環超負荷使病情加重,如引起急性肺水腫、心力衰竭等。

1.2易引起輸血反應由于全血中含有白細胞、血小板和血漿等成分使全血含免疫原增多,會有各種抗原進入受血者體內,增加了輸血同種免疫機會,如引起發熱反應、急性溶血反應等。

1.3不能做到一血多用,浪費血液資源全血的保存液是針對紅細胞的,而全血中其他成分如血小板、凝血因子和顆粒白細胞則隨著保存時間的延長其活性逐漸降低甚至全部喪失。如Ⅷ因子在4℃保存24h活性即損失一半,血小板在24h后活性全部喪失。

1.4增大血液傳播疾病的危險病毒在全血各成分中含量不同,如有的病毒在血漿中含量較多,如患者只需紅細胞時如輸注全血則增加了感染病毒的機會,如感染肝炎病毒、巨細胞病毒等。

1.5增加經濟負擔如50ml的手工分離濃縮血小板(PC1)至少需要400ml左右的全血制備。

1.6穩定性差保存1周后的全血具有功能的成分僅有紅細胞和血漿蛋白,其他成分如血小板等功能則全部喪失。

二、成分輸血的優點

成分輸血是通過科學方法把血液中的多種有效成分分離出來,針對患者病情需要而有選擇性地輸注,與輸全血相比成分輸血具備以下優點。

2.1純度高,療效好血液中的有關成分通過提純得到高濃度、高效價的成分血使其比全血療效更高。如用細胞分離機單采技術,從單個供血者循環血液中采集濃縮血小板含量可達5.5×1011/(400~500)ml,輸入機器單采血小板可在短時間滿足治療要求并避免了輸入全血產生的一系列副作用。另外成分血比全血中含鉀、乳酸氨和枸櫞酸鹽都低,更適合心功能障礙的病人。

2.2減少輸血傳播疾病的危險當病毒污染血液時,病毒是不均勻分布在各種血液成分中,有的成分如白細胞和血漿中病毒分布較多,危險性相對其他有效成分就大。而有的成分如紅細胞中病毒分布相對較少,因此危險性也就相對較小。當病人只需某種血液成分時,特別是只需某種病毒危險性相對較小的血液成分如紅細胞時,就應該只給病人輸注這種成分,如輸全血則會增加病人感染病毒的危險,而這完全可以通過成分輸血來避免。實際上,臨床大部分輸血病人都僅需輸紅細胞。另外,通過成分輸血將全血分離制備成各種血液成分,為血液制品的病毒滅活創造了條件。對于全血,由于其由各種血細胞和血漿蛋白質組成,目前不可能建立一種適合所有血液成分的病毒滅活技術處理全血,但當將全血分離制備成不同血液成分時,就有可能針對各種不同的血液成分研究建立適合該血液成分的病毒滅活方法,從而既滅活其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又保持該血液成分的活力和功能,保證了制品的療效和安全性。

2.3副作用少,輸入相對安全成分血制品有效成分濃度高,含免疫原少,可減少抗體形成和同種免疫反應,輸用這種血可以減少多種血型抗原對受血者機體的刺激,減少輸血同種免疫的機會。對一些輸全血有反應而又必需某種血液成分的患者可輸用成分血,這樣既能糾正輸血反應又能有效治療。如對血漿過敏的患者可輸用洗滌紅細胞,對白細胞有反應的患者可輸入少白細胞制劑。

2.4穩定性好,便于運輸和保存如去除血漿的紅細胞,加甘油保護劑在-80℃可保存10年。

2.5一血多用,節約用血提高了血液的利用價值,如全血可分離制備成冰凍紅細胞、血漿、血小板等,分別應用效益高。如用血細胞分離機單采血小板采供者循環血量3000~5000ml可供血小板3~4.2×1011/200ml甚至更多,其余血液成分回輸入供者,避免了浪費。

2.6有效成分活性高成分血是在采血后6h之內制備成,此時血液中各種有效成分活性還未喪失,各種有效成分在未喪失活性前分離并保存于適當條件下使存活率高,如機器單采濃縮血小板(PC2)在(22±2)℃(輕震蕩)條件下用專用袋制備可保存5天。

2.7降低費用成分血實用、經濟,減輕了社會和個人經濟負擔。

三、成分血較常用的種類及主要作用

3.1紅細胞制品濃縮紅細胞(CRC),少白細胞紅細胞(LPRC)、紅細胞懸液(CRCs)、洗滌紅細胞(WRC)、冰凍紅細胞(FTRC),主要作用是增強運氧能力。

3.2白細胞制品機器單采濃縮白細胞懸液(GRANs)主要作用是提高機體抗感染能力。

3.3血小板制品手工分離濃縮血小板(PC1)和機器單采濃縮血小板(PC2),主要作用是止血。

3.4血漿制品新鮮液體血漿(FLP)、新鮮冰凍血漿(FFP)、普通冰凍血漿(FP)和冷沉淀(Cryo),主要作用是補充凝血因子,擴充血容量。

成分輸血作為臨床治療手段已經日益受到臨床醫生的重視,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成分輸血也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醫院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因此必須大力推廣成分輸血,通過成分輸血減少輸血傳播疾病的危險,提高輸血安全性。

【參考文獻】

1梅忠愿.成分輸血研究進展.成都醫藥,1996,2:2.

篇(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不妨從國外的藝術理論基礎教材尋找破困之路。教材是教育者對本學科現有知識與研究成果進行歸納和系統闡釋的產物。它往往反映了教育者自覺的方法論意識。國內引進了幾種國外藝術理論通用教材.如加納羅.阿特休勒的《藝術:讓人成為人》(第7版).大衛?馬丁的《藝術與人文:藝術導論》(第6版)。它們都是美國比較流行的藝術理論教材.其共同特點是在人文學的視野下觀照藝術.以此向學生系統闡述關于藝術的基本理論。我們現有的藝術理論教材是造成學生疏離藝術理論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些教材雖曰概論.其實都是動輒四.五十萬字.醉心于建立_個無所不包的龐大理論體系.試圖灌輸給學生所謂對藝術的全面認識.結果卻是‘看來很像一本‘教科書結果也可能使一般學生完全喪失了對藝術的興趣.也失去了一生中唯一一次借藝術來啟發自我生命的可能。

    究其原因是教材的編撰者并未將學生作為主體來看待.常常自說自話.并不理會接受效果。如以人文學立場來調整編撰思路.我們的教材就應當盡童深入淺出地介紹藝術相關知識.并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選取的實例應以當下鮮活的藝術現象為主,或者賦予經典的藝術形象以新鮮活潑的理解.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理想的藝術理論教材.應當充分借鑒國外同行的成功經驗。在《藝術:讓人成為人》.《藝術與人文:藝術導論》等通行教材中.作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當下的藝術現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講解。在許多問題上不是首先提供標準答案.而是設置某個討論情境.讓學生進入一個主動參與的狀態.從而激發他的主體性:"幸福是否是-個純粹主觀的狀態?或者.它是不是絕對的?要么我們會完全擁有.要么我們就完全得不到?"2加上教材囹文并茂.語言活潑.所列舉的實又能夠貼近現實生活.這樣做大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蔣勛所言:"一本教科書.若不淪為'照本宣科’的形式.是需要教授者和閱讀者雙方大量的介入的'3藝術理論教學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不把他簡單視為知識灌輸的對象,其實就是發揚人文學擁抱人之價值的基本立場。

篇(3)

電影作為一種綜合的藝術表現形式,能夠通過文學、影像、音樂等多種元素向觀眾講述故事、傳輸思想。一部好電影,不僅是影視手法的嫻熟表達,更是藝術思想的完美體現。墨西哥導演岡薩雷斯近年來執導的多部電影,給我們樹立了典范,特別是他的《荒野獵人》。岡薩雷斯導演過《通天塔》這樣既充滿戲劇性又探討人性關系的作品,《荒野獵人》延續了其一貫的藝術風格,即在融合了種族、暴力、宗教、哲學、歷史、意識流等元素的基礎上對人類自身進行了審視和思考。影片講述了19世紀美洲北部一個皮草商人起死回生、為子復仇的故事,情節較為簡單,也沒有過多的人物對白。該片演員的演技、管弦樂器的配樂、攝影技術等,令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單憑這些,它還不足以在奧斯卡評獎中脫穎而出。奧斯卡電影獎一向重視作品的“故事精彩、價值創新和人性深度”[1],《荒野獵人》堪稱佳作,岡薩雷斯獲最佳導演獎,其魅力應該歸于該片蘊含了深刻的哲學思維,演繹了岡薩雷斯電影中的“哲學法則”。影片通過一個近乎蠻荒的電影背景,向觀眾藝術地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的復雜關系。本文以《荒野獵人》為例,從上述三方面來闡釋岡薩雷斯電影中的哲學法則,以期歸納撰寫一部好的影視劇本所需的技巧以及好的影視劇本所應具備的文學元素。

一、人與自然:文明與野性的角逐

人類是自然界極其微小的一部分,其存在依賴于對自然資源的消耗,而人類創造的文明實際上是對自然深刻改造的結果。在《荒野獵人》中,主人公身負重傷,喪失自由行動的能力,遭同伴拋棄,當他的槍支也被奪去時,就完全成為一個自然屬性的人。這時,他身上所體現的是人作為動物與生俱來的求生本能。盡管他依然心懷喪子之痛,盡管他依然遭受內心仇恨的煎熬,但他不得不放下心理包袱,理性思考在人跡罕至的蠻荒之中如何延續岌岌可危的生命。格拉斯目睹狼群掠食野牛,雖然他饑腸轆轆,但不敢靠前,這表明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并不具備優于其他物種的特權。如果一定要說有特權,那應該就是人類具有極其頑強的求生本能,這使其成為自然條件和其他物種的統治者。影片有一個鏡頭令人震撼:格拉斯為了在朔風凜冽的環境下存活,剖開馬腹、去除內臟、赤身而臥挨過漫漫長夜。這是人類在惡劣環境下求生本能被激發的表現,也正是由于這一本能特征的傳承,才使人類能夠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繁衍生息。除此之外,人一旦脫離文明重返自然狀態,就是一個依賴自然恩賜的弱小生命體。自然界和其他物種的存在滿足了人類衣食住行的需求,所以人類要心存感恩,珍愛自然。影片一開始,就出現了格拉斯等人捕殺麋鹿的鏡頭,可見動物是人類食物的來源。隨后又出現了格拉斯的同伴們制取獸皮的血腥場面,他們只留下動物的皮毛,而將鮮血淋漓的動物肉體拋去,這一做法是對人類貪婪屬性的深刻諷刺,人們掠殺動物已不再是為了滿足自身對食物的需要,而是為了制成商品以謀取更大的利益。這一違背道義的行為也超出了人作為自然生命體存在的本源意義。很快影片便出現了印第安人前來搶奪毛皮貨物,并與格拉斯的隊伍互相廝殺的場面。可以說,戰爭是人類遭受自然懲罰的一種極端形式。藝術源于生活,被欲望和貪婪蒙蔽雙眼的人是真實存在的。因此,《荒野獵人》所傳達的“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價值觀,具有嚴肅的現實意義。影片中,印第安人首領和法國商人交談的一句話頗具哲學意味,法國商人說印第安人的皮草是偷來的,而印第安人首領回復說:“Youallhavestoleneverythingfromus.Everything!Theland.Theanimals.”在自然面前所有人都是盜竊者和掠奪者,貪婪是人類社會性的本質特征,但不是人的天性。大自然完全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卻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影片以人類捕殺物種這一軸線創造出了萬鈞的劇情張力,讓人在“文明”的題旨之外,深思人與自然之間的共存性和依賴性。影片中不斷出現格拉斯來到一個堆積如山的牛頭骨圖騰前的鏡頭,這寓意著人類對其他物種的過度屠殺是一種違背自然法則的暴行。“人熊大戰”激動人心,格拉斯攻擊熊幼崽,卻遭到母熊的猛烈反擊,母熊兩次放過格拉斯,但都被格拉斯拿起的武器再次激怒。這諷刺了人類對自然毫無顧忌的掠奪,同時也詮釋了人與自然本可以和諧相處。如果有一天,其他物種全部滅亡,人類也將自行消失,因為人類也只是全部食物鏈中的一環。據說,格拉斯的扮演者萊奧納多是一名素食主義者和環保主義者,選擇出演本片也許正是其內心意向的真切表達。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自然都猶如一面鏡子,將人類的行為結果投射給人類本身。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類,在這個浮躁的年代,保持敬畏自然這份不變的信念,是勇氣,也是幸福。人對自然的敬畏必然會提升人類的靈性,這也是維系文明的真義所在。

二、人與人:同化與異質存在的較量

就人的本質而言,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體,沒有種族、地域、血統的差異。但由于生存空間和資源的限制,每個人一出生就如同商品一樣被貼上了國籍、種族、出生地等人為標志。這種天生的差異造就了對自然資源和生存空間占有度的不平衡,更進一步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無端仇恨的產生。影片的主流價值觀在于反對暴力和種族歧視,建立和諧世界,這與西方具有現代意義的主流價值觀———反恐主義是一脈相承的。《荒野獵人》中有三種不同族群的人:印第安人、法國人和美國人,他們相互聯系又相互斗爭。美國人從印第安人的領地獲取獸皮,遭到印第安人的殺戮,印第安人則將截獲的獸皮轉賣給法國人,以獲取槍支和馬匹來保護領地不被美國人侵占。法國人不僅暗中收購毛皮,而且綁架了酋長的女兒并栽贓給美國人,支持印第安人與美國人對抗,這樣既可以消滅商業對手,又能買到廉價的皮草。可以說,利益是造成三個族群互相排斥、互相仇視的根本原因。格拉斯是一個美國白人,與一個印第安女人相愛并生下一子。但好景不長,妻子慘遭白人士兵殺害。為保護兒子、為妻報仇,格拉斯將這名士兵殺死。由于身世復雜,又帶著一個擁有印第安血統的孩子,他常遭隊友的猜疑。但在格拉斯身負重傷時,他的同伴起初并沒有對他棄之不顧,這一點彰顯了人性本善的精神內涵。然而,隊友菲茨杰拉德利欲熏心,為了金錢,不僅殺害了格拉斯之子,還將格拉斯拋棄在荒野任其自生自滅。可見,人性中善與惡原本處于一種平衡狀態,而利益可以將這種平衡打破,將人類推向了罪惡的一端。格拉斯垂死之際,得到一名印第安人的救助而得以生還,不料這名印第安人又被法國人縊死于樹上。為了報恩,格拉斯救出一名印第安女子,盜走馬匹,最終回到營地。曲折的身世和坎坷的經歷使格拉斯逐漸認識到種族并不能成為人與人之間的屏障,人性的善惡也并不與人際關系的遠近有著必然聯系,素昧平生的所謂敵人也能出手相救,近在咫尺的朋友也會落井下石。“文明與種族并不等同。同種族的人可能因文明而產生深刻的分裂;不同種族的人可能因文明而趨向統一。……人類群體之間的關鍵差別是他們的價值、信仰、體制和社會結構,而不是他們的體形、頭形和膚色。”[2]經歷了起死回生,格拉斯獲得了超脫世俗的大徹大悟,對生死和善惡有了重新的認識,也許這正是《荒野獵人》(TheRevenant)還被譯為《還魂者》的原因。《荒野獵人》表現出利益是造成不同族群之間互相殺戮的根本原因。古往今來,人類歷史上每一次慘絕人寰的事件的發生,無不與某一群人為了獲得其覬覦的利益有關,而人與人之間仇恨的集中表現形式就是戰爭。戰爭不僅是自然懲罰人類的極端手段,也是人性中惡的一面的極致表露。翻開歷史的篇章,戰爭對人的惡性所激發的程度每一次都超乎人的想象。格拉斯在彌留之際總是幻想與亡妻和兒子的重逢,表現了他對親人的思念、對幸福的渴望,物質的欲望造成心靈的創傷使人類更加向往心靈的凈土,而情感則成了心靈孤獨空虛的唯一救贖,這也是對殘酷現實斗爭深惡痛絕的深刻寫照。影片結尾,格拉斯為子復仇之后,獨自走向陡坡,深深嘆氣,表情痛苦,眼神中流露出無奈和悲傷。可見,殺死仇人并未撫平他心靈的創傷,仇恨可以消除,傷痛卻難愈合。每個人都能成為善意的傳遞者,也能成為惡行的發起者,如耶穌所言:“天堂在你心中,當然地獄也在!”不管是人與人的仇恨,還是不同人群間的戰爭,都是一把雙刃劍,獲勝方可能會摧毀所謂敵人的生命,也可能會暫時獲得眼前所謂的利益,但仇恨和戰爭帶給人們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永遠都是難以愈合的傷痛。影片雖未明確表達,但可以看出導演和編劇的意圖:只有敬畏生命,關愛他人,珍惜和平,人類才有享受幸福生活的可能。

三、人與自我的矛盾:人性中光輝與黑暗的此消彼長

“我是誰?”這是一個最容易被忽視又最難以回答的問題。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對于外在世界的探索程度要遠遠高于對人類自身的認識。作為一種具有高度自我意識的生命體,人本身充滿了各種復雜的矛盾,如生與死的矛盾、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矛盾等。就《荒野獵人》而言,人的自我矛盾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個體與整體之間的矛盾

每一個生命體都具有很強的排他性。由于大氣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獲得它們是人與生俱來的求生本能。但是,人類之所以區別于其他物種,正是由于人類還具有極強的整體意識。人類一方面要求個體需求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又要約束自我不能超越道德的界限,這就構成了作為個體生命的人和作為整體社會一部分的人之間的尖銳矛盾。這種矛盾在菲茨杰拉德身上有著鮮明的體現,他對利益有著迫切的追求,即使在與印第安人廝殺的生死存亡之際,依然不愿放棄毛皮貨物;在格拉斯身負重傷之時,他建議殺死格拉斯以減輕全隊的負累。唯利是圖、以自我為中心、人的個體特征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但菲茨杰拉德又有著一定的整體觀念,雖然與隊長產生了激烈沖突并堅決要留在船上運送皮貨,但最終還是服從整體放棄了木船和大部分皮貨,選擇跟隨隊伍回到營地。在殺死格拉斯之子,拋棄格拉斯之后,他明知罪行可能暴露,但還是回到了營地,既為了獲得船長的獎賞,更為了獲得在群體中的歸屬感。最后事情徹底敗露,他才只身逃進森林。可以說,菲茨杰拉德在故事中一直處于個體性和整體性的徘徊狀態,他一直在為自我利益考慮,但殘酷的現實和惡劣的環境又讓他不得不投身于整體以獲得相對安全舒適的生存環境。現實也是如此,很多人終日忙碌就是為了打敗競爭對手而獲得切身利益,但同時又不得不與競爭對手保持緊密的聯系以獲得有用的資源和信息。這種矛盾狀態的產生就在于人類的私心,只有改變自我觀念,以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豁達心態去面對每一天,才不會為生活所累,為現實所煩惱。

(二)精神與物質之間的矛盾

“Thewindcannotdefeatatreewithstrongroots.”這是格拉斯之子在格拉斯垂危之際告訴他的一句話,運用了隱喻手法。“樹根”指人強大的精神意志,“風”暗指殘酷的現實。不管現實如何殘酷,它都難以擊倒一個有著強大精神信念的人。格拉斯的復仇經歷展示出精神信念對一個人的重要性。“Aslongasyoucanstillgrababreath,youfight,keepbreathing.”每當格拉斯接近死亡時這句旁白就會出現,呼喚他努力活著。這其實也是格拉斯自己精神意念的展現,如果沒有強大的精神信念作為支撐,他不可能在殘酷的荒野中生存下來,這種精神力量既來自對親人的懷念,也來自對仇人的憎恨。愛與恨的交織,使格拉斯在沒有希望的荒野之地,依然沒有熄滅心中的希望之火。精神與物質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矛盾。首先精神依賴于物質而存在,人的精神依賴于自身的肉體。格拉斯在身體傷殘之時,精神也幾度崩潰。他曾在冰洞中手拿木炭寫下“FITZGERADKILL-EDMYSON”,這一鏡頭暗示出他對于生存感到極度的絕望,對于現實的無奈,精神上對于復仇的放棄。這種精神上的退縮正是由于肉體的虛弱和物質的匱乏。相反,因為獲得獎賞,生活在營地的菲茨杰拉德過著優裕的日子,但由于精神上的負罪感卻精神萎靡,靠飲酒度日。同時,某些精神又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格拉斯之妻遭受殺害之后,胸口緩緩飛出一只小鳥,妻子對格拉斯微微一笑;格拉斯在彌留之際,幻想與兒子在一處殘缺的教堂之中重逢。這些畫面都象征著,精神至上,精神不死,可以在依然思念自己的親人中傳遞下去。通過正反人物的精神世界也可以看出,物質的滿足并不一定帶來精神的快慰,同時物質的匱乏也可能帶來精神的迷失。物質與精神的矛盾統一,折射的是善與惡的較量,人性中光輝與黑暗的此消彼長。但無論如何,人只有保持一顆強大的內心,擁有堅固的精神支柱,才能在殘酷的生命旅程中走到最后,這也許是影片帶給我們的哲學智慧和精神啟發。

四、余論

近年來,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日益破壞,反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電影題材逐漸增多,如電影《阿凡達》,也是在告誡人們要珍視生命、愛護自然。在現實的召喚下,文學工作者和影視文學的創造者也應該懷著一顆博愛之心,將這種敬畏自然的精神傳播出去、發揚光大。其實,不管藝術手法如何復雜,藝術思想如何深邃,藝術形式如何豐富,藝術的本源意義始終在于教人求真、使人向善、為人創美。存在是人類永恒思考的哲學話題。時至今日,社會的發展已經使人類的存在形式遠遠超出其本源意義所限定的范疇。人們已不再滿足于“活著”,而是為活著注入了各種形式,甚至不管這些五花八門的形式對生命體本身是否有實際意義。只要這些形式能夠滿足某種感官的需求,滿足于欲望的膨脹感,就會有無數人趨之若鶩。于是,就有了各種畸形病態的行為方式出現,就有了人與人之間無端仇恨的產生。人們已不再追求生命本身所應有的“真”,也不再探尋不同生命之間所應包含的“善”,更不再創造生命存在所應帶來的“美”,而只是一味地索取,企圖以各種利益的獲得來滿足無盡的欲望。如此,到頭來只會造成生命方向的迷失、人類道德的淪喪、自然環境的破壞和社會秩序的混亂。影片最后,主人公講了一句話:“Revengeisatthecreator’shands.”這揭示出所有違背自然法則、違背道德的行為都會遭到懲罰,不管遭受懲罰者是個體的人還是整體的人類。正如海明威所言:“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3]不論是個體還是整體,永遠都要對自然懷有尊重之心,對生命懷有敬畏之心,對自我懷有懲戒之心,在生命路途上,在歷史長河中,且行且珍惜。

[參考文獻]

[1]周思明.奧斯卡美學密碼:談《荒野獵人》的啟示[J].中國文藝批評,2016(03).

篇(4)

一、引言

新課改指出,數學這門課程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數學學科中的思想、方法及語言都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數學這門課程蘊含豐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因此,在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就應該關注數學文化,滲透人文意識的教育和培養。然而,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僅滿足于知識的講授和傳授,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就造成小學生在應試技巧方面比較突出,但是在人文素養方面鮮有收獲。這樣的數學教育顯然是不全面的,應當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

二、小學數學中進行人文教育的途徑

1.利用數學史進行人文教育

法國數學家亨利.龐家萊說過,如果要知道數學未來的發展,就要對數學的歷史進行了解。在數學這門學科漫長的發展史中,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和故事,可以喚起學生的遐想,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同時也會將數學文化傳承和發展下來。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五千年歷史的不斷沉淀和發展,蘊含豐富的數學文化。例如祖沖之發明了圓周率,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已經有了乘法口訣,我國蘊含豐富的數學文化。近代也有華羅庚的自學成才,陳景潤不斷探索哥德巴赫猜想等。國外也有大量的這類素材,除號“÷”早在300多年前就已經在瑞士開始使用,符合的意義在于用一條橫線將兩點進行區分,表示平均的涵義。在17世紀時,歐洲人就發明了計算尺,最早的計算機也是國外科學家先發明的。數學老師給學生介紹這些精彩的故事,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會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豐富的歷史淵源,為偉大數學家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折服,從而產生不斷創新和探索的動力。

2.在多學科的融合中進行人文教育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僅僅用單一的知識來教育學生,那么只能培養出有用的機器,而不是全面發展的人。數學學科中開展人文教育的目標十分豐富,有人生觀、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品質教育等多種途徑,這也是數學與人文融合的體現。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或者由于數學教師只專注于數學學科本身,對其他例如語文、音樂、美術、科學等學科了解少,或者即便了解也不知道如何融入到數學教學中。事實上,只要老師有這方面的意識,積極挖掘數學教材中關于美育德育等方面的素材,就能很好地對小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和熏陶。例如在上課前用故事、謎語或者游戲的方式導入新課;為了讓學生獲得更清楚的認知,可以讓學生動手進行試驗、尋找數學答案。學習圖形時,可以讓學生動手搭建一些簡單的建筑;也可以將數學知識變成詩歌讓小學生進行吟誦;也可以借助地圖、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創設情境。如小學數學中有一課是《位置與方向》,讓學生在地區上標注我國五座名山的位置,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教師幫助學生掌握地理方位的概念,學生自然就可以標出位置。這時教師可以順藤摸瓜,把我國優美壯闊的大好河山介紹給學生,從而加深學生對祖國的認識和熱愛,升華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結,將教書育人與教學生做人有機地結合起來。總之,這些都是培養學生人文意識的有效途徑,只要教師有這方面的意識和準備,就可以將科學精神和人文意識的培養很好地結合起來。

3.在生活中進行數學人文教育

華羅庚曾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說明數學有著廣泛的應用。在生活中感知和學習數學,是學習數學最好的方法。尤其對小學生而言,小學生自制力比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他們喜歡游戲、喜歡動手操作,如果能將數學教學與小學生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就會讓小學生不覺得數學枯燥和無趣,就會越來越喜歡數學,越來越領略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教學效果十分顯著。同樣在小學數學中進行人文教育也離不開生活化教學。例如在講授完三角形的知識后,教師可以給每個學生幾個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讓學生利用這些三角形組成新的圖案,看誰的方法最多,組成的圖案最漂亮,還可以在圖案中涂上顏色或者畫上嘴巴和眼睛。小學生對這樣的作業非常感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對建筑、美術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樣,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生活中處處可見的數字”、“圍棋中的數學”等各種活動,也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智力游戲,例如“九連環”、“華容道”等,讓學生在課外和父母一起玩,探尋游戲背后的有趣的規律,還可以給學生介紹黃金分割的含義和規律,讓小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典型的案例;在植樹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沿著直線植樹棵數一間隔數+l,環圈植樹棵數=間隔數”的知識,還可以適時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風沙侵襲、氣溫變暖等知識的普及,對小學生進行生命和環境教育。總之,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感到,他們是問題發現、問題解決的主人。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索熱情,發展學生思維能力,還可以使學生的數學應用思想得以向課外延伸,使學生的人文素質進一步得到提高,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因此,如何合理地開發利用這些“數學寶藏”,讓小學生享受數學美麗、體驗人文情懷是每個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三、結語

數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新課改倡導讓數學教育的人文價值與數學精神的教育價值形成互補并協調發展。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采取各種適當的手段和方法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篇(5)

1.1確定室內空間的范圍

根據人體工程學的有關計測數據,從人的尺度、動作以及人際交往的空間等,來確定室內空間的范圍。

1.2確定家具設施的造型和使用范圍

家具設施作為人的實用工具,在設計造型和尺寸時,必須符合使用者的身體尺度,同時還要兼顧到它的使用范圍,在這些設施周圍必須留有一定的活動空間。

1.3提供適應人體的室內物理環境的最佳參數

室內物理環境多種多樣,對人體的影響也各不相同。在進行室內設計時,有了對室內熱環境、聲環境、重力環境、輻射環境等的科學參數后,就能設計出更加合理、更加科學的室內環境。

1.4進行視覺要素計測

人眼的視覺要素包括視力、視野、光覺、色覺等,對這些要素數據的計測,能夠對室內光照設計、色彩設計、視覺最佳區域設計等提供科學的依據。

2人機工程學中行為心理對室內設計的影響

人的行為心理常常因為文化、社會制度、民族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復雜多樣的行為特征,這也就影響了人對室內設計的要求。

2.1心理空間

人們在衡量空間范圍時,不僅是通過生理的角度,也通過心理的角度。對空間的滿意程度以及使用方式取決于人的心理尺度,這就是心理空間。每個人在心理上都有一個個人空間,并隨著現實位置的移動而移動。比個人空間更加私密的則是每個人的領域性。這兩點使得人們對室內空間設計時區域的劃分有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必須保持一定的人際距離。

2.2人在空間中的定位

有人觀察研究過,不論是在車站候車還是在劇場和門廳,人們總是愿意站在柱子附近并遠離人們行走的路線。這就是人們在空間中對自己的定位,選擇視野開闊而本身不受注意,又不至于受到他人干擾的地方。

2.3空間環境與人際交流

通過對不同布局空間中發生的人際交流類型的研究,發現位于住宅群體布局中央的人有較多的朋友,這也就說明人類的行為模式與空間的構成有著密切的關系。

2.4捷徑效應

所謂捷徑效應是指,人們在穿過某一空間時,總是盡量采取最簡潔的路線,即使有其他因素影響,也會選擇捷徑。

2.5幽閉恐懼癥

對于幽閉空間的恐懼感,人們在生活中多少都會有一些,有些人重,有些人輕,所以在室內設計時,要建立這一空間與外界的聯系,盡可能緩解人在空間中的危機感。阿爾特曼指出“可以認為空間的使用是由人決定,同時又決定人的行為”,由此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人的行為方式,對空間環境的形態設計起著很大的影響作用。

篇(6)

2012年10月26日至28日,“環境歷史與人類文明”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在天津舉行。該論壇是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在南開大學研究生院指導、眾多兄弟院校大力支持下,由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生態環境史研究中心組織舉辦。是為中國環境史學科領域首次全國博士生學術聚會。

本次論壇下設“環境問題的多學科關懷”“環境·空間·社會”“動植物資源與人類活動”“環境·水利·經濟”“外國環境史探研”“環境史理論方法與史料整理”等六個主要議題,共收到學術論文36篇,來自18個高校、科研單位包括歷史學、人類學、哲學、民族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的60余位博士生參加了交流和討論。論壇邀請美國著名環境史家唐納德·沃斯特、北京大學包茂紅、北京師范大學梅雪芹、中國人民大學夏明方和南開大學鞠美庭、王利華、陳志強、朱彥民、余新忠、付成雙等知名教授,及侯深、夏炎、曹志紅等新銳學者發表專題]講或現場評點。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所高國榮研究員還對論壇評獎活動予以了特別協助。與會青年學者和專家、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針對中外環境史研究和當代環境問題分別發表了學術觀點。論壇安排密集、緊湊,氣氛熱烈,取得了豐富的學術成果。現簡要綜述如下:

1.對當代環境問題的多學科思考

為推動環境史研究的跨學科交流,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尋找學術接口,論壇特別邀請了部分從事當代環境問題研究的青年學人參加。面對當下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嚴峻現狀,來自不同學科的博士生從專業角度為應對現實的生態環境危機給出了自己的專業見解和多角度的剖析。蘭州大學王蘭以青海省河南縣為例,提出建立新型的合作經濟組織——牧民專業合作社對于有效地對抗自然災害、更好地保護草場的意義。南開大學王瑜闡明了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問題,關鍵是要建立起“政府為主、市場為輔、社會廣泛參與”的環境保護機制,進一步完善現代環境倫理觀。南開大學王舒鴻認為必須采用有效措施加大對中西部省區環境問題的政府規制,只有這樣才能促使中國環境效率整體提升。廈門大學周飛考察了新世紀以來以滇池為重點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污染防治過程。云南大學和六花通過對云南麗江、大理、楚雄三地傳統農耕方式和血吸蟲病流行關系的研究,來考察云南少數民族農耕文化中的環境疾病觀。

2.關于外國環境史研究

近些年來,中國的世界史研究者在環境史理論、方法的引介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與此同時,有關世界環境史的實證研究也正呈現豐富之勢。北京師范大學施雱以二戰后美國畜牧養殖業濫用抗生素問題為中心,考察了其造成的嚴重公共衛生后果,并分析了問題的原因。北京師范大學王玉山認為殖民時期美國東北部移民的殺狼行為,不但滿足了其生存需求,也通過傳說承續了傳統,并制造了英雄殺戮惡棍的正義,使其精神需求得以滿足。廣西師范大學劉榕榕總結了公元6世紀爆發的“查士丁尼瘟疫”復發的特征及其影響,認為瘟疫的不斷復發令拜占庭帝國遭受了沉重打擊。北京大學喬瑜認為在殖民背景下,“干旱說”被作為關鍵詞寫入了澳大利亞的白板論,用以證實殖民地開拓的正當性。北京師范大學嚴玉芳以美國資深環境史學家卡洛琳·麥茜特為例,認為她的研究在宏觀上比較全面、清晰地展現了性別與環境關系]化的歷史脈絡。首都師范大學杜憲兵考察了19世紀的印度霍亂,并就其流行模式進行了分析。

3.關于歷史上的動植物資源與人類社會生活關系研究

作為生態環境重要組成部分的動植物資源,對于人類文明而言必不可缺,這方面的議題在本次會議上得到了重視。復旦大學黃權生考察了武陵民族地區森林變遷的歷史過程。北京大學李欣指出秦漢時期社會常規性取材活動可分為薪炭消耗和材木利用,兩漢社會頻繁的自然災害亦與此緊密相關。石家莊學院趙九洲考察了明代華北的燃料危機,并就其產生的原因、社會影響、社會應對進行了分析。復旦大學張蕾認為早期江南的野生水竹資源十分豐富,對宋元文人宅院產生了重要影響,曲水修竹成為經典的造園法式。北京大學羅瑋主要針對元明時代中央政府所頒布關于樹木保護各項法令政策進行梳理。復旦大學徐文彬考察了明清福建地區的虎患,并就其產生的原因和社會影響進行了分析。

4.關于水資源以及相關作物種植、水利設施、水利工程研究

清華大學王炳文對中古時期敦煌吐魯番水利研究學術史進行了整理。南開大學方萬鵬就水磨在中國起源的時間問題、唐代官方水碾硙政策的轉變以及五代、北宋時期水磨發展的新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杜新豪考察了明清畿輔種稻運動的生態背景,厘清了先前畿輔種稻史中的若干觀點。南開大學朱華就隋唐時期關中水資源狀況進行了研究。南開大學劉小朦梳理了金元以來張家口壩上地區的鹽湖周邊生態與人類活動的歷史變遷。廈門大學許博考察了清代“石羊河”名及其指向,認為其名的出現,與下游鎮番縣河源水權觀念的興起存在密切關聯。復旦大學穆俊研究了1930—1937年間綏遠省大黑河水利工程計劃。

5.關于居住空間和區域生態環境變遷研究

南開大學張野認為以貴族為主體的游閑者與以苑囿為中心的游閑空間之間形成了明顯的文化互動。陜西師范大學劉興成提出隋大興城官員貴族住宅空間分布呈現明顯的西密東疏特點,此格局與城市地形地貌有關,受風水觀念影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榮華剖析了“含沙射影”一詞從漢到唐詞義的變化,認為這種變化反映了漢唐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的變遷。陜西師范大學聶傳平考察了北宋政府在對西北吐蕃居地的開發與開拓過程中的人與自然互動。陜西師范大學劉超建以1757—1795年天山北路東段屯墾為例,探討了在國家政策下所進行的移民開墾—農耕技術選擇—生態環境變遷三者之間的相應機制。上海理工大學劉振華在生態史的視野下考察了近代南陽盆地社會生態衰敗的過程。西北師范大學雷興鶴認為清代幾百年間,甘肅隴東地區的經濟和生態環境息息相關。

6.環境史理論方法與史料整理

南開大學連雯從環境角度考察中西傳統人天觀之差異。南開大學潘明濤評介了加州學派、裴宜理和周錫瑞等人的研究中如何將生態環境因素納入歷史尺度的考量中。南開大學陳林博考察了威廉·克羅農對單向度“自然—文化”觀的批判。清華大學張景平介紹了清華大學歷史、水利兩系合作開展的“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獻搶救性整理計劃”相關情況。南開大學曹津永討論了環境史研究中的文化視角。

以上諸議題在會議探討中進一步得到深化,與會人員對于何謂環境史和如何進行環境史研究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作為新興學術領域的環境史,國內的研究一直受到歐美環境史研究的影響,繼續加大相關研究成果的譯介和對海外進行實證研究是當前研究必不可缺的一環。另一方面,如何汲取、融匯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資源,結合中國實情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環境史研究,亦是我們急需解決之事。

篇(7)

2南京中醫藥大學信息技術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46)

摘 要:在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分布、學位授予、研究機構和重點學科統計基礎上,結合研究文獻和統計報告,考察了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培養計劃及本科專業課程,提出分層、分型、聯合的“二分一聯”三維人才培養方案,是國家文化創新的重要使命和數字人文時代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古典文獻;古籍數字化;研究生;中醫醫史文獻;數字人文

中圖分類號:G643.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33

0 引言

“古籍”是對古書的雅稱。古籍作為寶貴文化遺產,蘊藏著無窮的知識、智慧與財富。古典文獻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而新世紀以來,信息化和網絡化浪潮,數字技術與人文研究的結合成了學者討論的熱門話題。

1 數字時代中國古典文獻學發展問題

數字時代其實就是電子信息時代的代名詞,因為電子信息的所有機器語言都是用數字代表的,所以人們將稱為數字時代。

古典文獻學是有關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與整理的學科,因此與古代文化各個分支的研究都有密切的關系。我國古代并無“文獻學”之名,卻有文獻學之實。這個“實”,就是把目錄學、版本學和校讎學(校勘學)三者融為一體的學問。“文獻學”的概念最早是1920年由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一書提出,但是以“中國文獻學”作為一門學問立名,則創始于鄭鶴聲、鄭鶴春1930年出版的《中國文獻學概要》;至于以“古典文獻”作為學科,則始于1959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本科專業。中國古典文獻學是在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等傳統學科的基礎上吸收了現代文獻學理論和方法而形成的學科,為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歷史文獻以及其他涉古學科提供有關典籍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文獻處理方法。而所謂“古籍數字化”,就是從利用和保護古籍的目的出發,采用計算機技術,將常見的語言文字或圖形符號轉化為能被計算機識別的數字符號,從而制成古籍文獻書目數據庫和古籍全文數據庫,用以揭示古籍文獻信息資源的一項系統工作。

第十一次全國國民調查結果顯示,34%的網民更傾向于數字化方式的閱讀。走出書齋,使學術研究有益民生,貢獻社會,是人文研究的本義。

古籍數字化作為新世紀中國古典文獻學科的新增長極,現階段最核心的問題不是國家大規模投資,而是復合型高端人才培養。盡管已有學者關注到古典文獻及古籍數字化學科建設,可還未與人才培養微觀結合,尚缺乏一手數據的實證分析。

2 中國古典文獻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

2.1 大學學科、專業、課程概念

學科有兩個含義。第一種是學術的分類,指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有西方學者將學科分為純硬科學(如物理學)、純軟科學(如人類學)、應用硬科學(如臨床醫學)、應用軟科學(如教育學)四個領域;中華人民共和國GB-T13735-92則分成自然科學、農業科學、醫藥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五個門類;第二種指高校教學、科研等的功能單位,是對高校人才培養、教師教學、科研業務隸屬范圍的相對界定,美國教育部CIP-2000分為17大類:交叉學科、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理學、工學、醫療衛生、工商管理、教育學、農學、法學、建筑學、藝術學、公共管理、傳播與新聞學、圖書館學、神學、職業技術;我國現為13門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學科”的含義側重后者,但與第一個含義也有關聯。

專業與課程設置的方式及其水平從根本上決定了高校的學科聲譽和人才培養的質量。

2.2 古典文獻本科專業課程設置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文學門中國語言文學類包括漢語言文學、漢語言、對外漢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古典文獻5個專業和中國語言文化、應用語言學2個目錄外專業;2012年9月,教育部再次頒布新專業目錄,中國語言文學類包括漢語言文學、漢語言、漢語國際教育(整合原對外漢語、中國語言文化、中國學三個專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古典文獻5個基本專業和應用語言學、秘書學2個特色專業。2005年以來,中文本科專業點快速增加(主要是對外漢語和漢語國際教育),2014年度已達1 089個(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自1983年在北京大學、杭州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和上海師范大學設置了古典文獻本科專業之后,直到2005年,增加河北大學和陜西師范大學2個點,才有6個古典文獻本科專業。“十一五”期間,與漢語言文學和對外漢語專業發展數量相比,“古典文獻”在2007年增加中央民族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金陵科技學院3個后,近5年再無變化。

3 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生的學科專業

國家重點學科是國家根據發展戰略與重大需求,擇優確定并重點建設的培養創新人才、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到2007年為止,我國共組織了三次評選工作:共評選出6個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所覆蓋的二級學科均為國家重點學科)、8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17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其中中國古典文獻學二級國家重點學科6個(見表2)。

博士研究生培養是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制高點。20多年來,我國先后分5批批準54家單位具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見表3)。

2006年,中國古典文獻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5個。目前有151個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其中2010年增列84個)。以鄭州大學的博士點和上海師范大學碩士點為例,印證目前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生培養方案的缺失。

鄭州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原與中國古代文學為同一學科,199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成功獲得了博士學位授予權(第10批),2007年招生。其培養目標提到的博士研究生須要熟練掌握計算機的應用、并掌握一門外語、能比較熟練地進行網絡文獻檢索、熟練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并用外文撰寫論文摘要等,實為博士生共同要求。專業基礎課: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理論與方法、古典文獻學專著研究、文化學概論;專業課:國典章制度研究、出土文獻與文學思想研究、“文選學”研究、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選修課:中國文學經典研究、文字音韻訓詁之學、版本目錄學、中原文學文獻研究、考古學、思想史,主要與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史學、考古學相關,對古籍數字化課程還缺失關注。

上海師范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是:具有較堅實的古代漢語基礎、古代文獻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古文閱讀能力,能夠運用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目錄學、校勘學等研究手段,進行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的人才。專業方向為古白話文獻研究、域外漢學研究、文學文獻研究、宗教文獻研究、辭書文獻研究等,雖強調專業外語,但無計算機類專業課程,仍較為傳統。

4 中國古典文獻學人才培養三維方案

中國古典文獻學數字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中國古典文獻學科要多元化發展。

4.1 分層培養的維度

4.1.1 辦好現有古典文獻本科專業

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和上海師范大學作為高校首批四個古典文獻本科專業,積淀很深、專業度高,應發揮優勢。河北大學和陜西師范大學兩個古典文獻本科專業,雖然設置較晚,但依托該校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的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史,頗具實力。中央民族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金陵科技學院三個古典文獻本科專業點,特色鮮明。總體而言,本科階段還是按傳統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理論與方法辦學為好。

4.1.2 培養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生

2011年,共有72所高校的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點招生(只有9個本科點),本碩結構倒置,雖可廣取英才,但大量生源專業基礎不牢。因此,招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編輯出版、信息管理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鼓勵跨學科報考,改革考試科目,并增加技術型導師。

博士研究生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制高點,但博士、碩士的區分度還不夠明顯。而就中國古典文獻數字化人才而言,還沒有一家培養單位的中國古典文獻學科招此研究方向(中醫醫史文獻除外),學科新增長點不多,創新不足。對照國家“十二五”文化事業發展規劃,當前的情況是政策鼓勵、教育需要、產業要求。

4.2 分型培養的維度

研究生有學術型和專業學位等不同培養類別,一般以學術型為主。學術型研究生主要培養從事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學術型人才,兼顧其他行業需要;專業學位研究生主要培養適應社會特定職業或崗位的高層次專門人才,應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設計與之匹配的培養方案。2012年,教育部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比例不低于30%。中國古典文獻學除跨學科招生、建設雙師型隊伍、設置古籍數字傳播或電子文獻學方向之外,一個重要的改革就是制定古籍整理與數字化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方案,面向行業招收從業編輯人員,以提高古籍數字出版人員的學術素養。

可以借鑒相關專業中醫醫史文獻的培養模式。首都醫科大學等24所高校設有碩士點;北京、黑龍江、遼寧、湖北、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醫史文獻博士點招生。南京中醫藥大學和山東中醫藥大學國家重點學科更為創新,設信息化方向。

4.3 聯合培養的維度

無論是高等學校與科研機構聯合培養研究生試點工作專項招生計劃,還是聯合培養單位招生計劃,尚未見中國古典文獻數字化學科方向博士生,也未見與古籍數字化出版企業的聯合培養。也就是說,目前可供利用的《文淵閣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國學寶典”、“漢籍全文檢索系統”、“中國基本古籍庫”等大型電子古籍數據庫開發企業,還未進入中國古典文獻學高端人才培養范圍,“研究生計劃主管部門和招生單位要對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招生計劃的學科專業結構進行認真分析,切實優化學校間、學科專業間招生結構”。

面向出版企業產學研結合,聯合培養研究生,“走出書齋”,鍛煉研究生的實踐能力,更新知識結構,引領社會需求。大數據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能夠較方便地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緊密結合起來,有效運用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最新成果及研究手段,從而有效推動人文社會科學內部各學科實現真正的交叉、滲透和結合,使跨學科研究不僅成為了解歷史客觀實際的必要,而且成為真正的可能。因此,培養方案應考慮以下內容:有研究生培養經驗的學術帶頭人與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有堅實的科研基礎并取得重要研究與實踐成果;能開出古籍數字化方向的核心課程與前沿課程;擁有培養古典文獻數字方向研究生所需要的文科時間創新中心和產學研基地。

5 結語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子圖書、大型數據庫、圖書編撰、出版和閱讀出現了嶄新的局面。中國古典文獻學三維人才培養范式的守正出新,必將帶動“古籍電子文獻學”的興起,為古典文獻學增益全新的研究領域。未來,與數字出版互相補充,共同發展,共同構成現代閱讀形態的兩大體系。因此,學術轉型不可矯枉過正,傳統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理論與方法,仍然是古籍數字傳播的根基,仍然是中國古典文獻學的學科標識。

參考文獻

1 黃永年.古籍整理概論[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2 潘樹廣.論古典文獻學與現代文獻學的交融[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

3 毛建軍.古籍數字化的概念與內涵[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4)

4 達恩頓著.熊祥譯.閱讀的未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5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一次全國國民調查結果公布[N].光明日報,2014-04-22

6 托尼.比徹,保羅.特羅勒爾著.唐躍勤,蒲茂華,陳洪捷譯.學術部落及其領地:知識探索與學科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篇(8)

在中國的鄉土小說中,關仁山鄉土小說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來表達小說的意境,給原本平淡的內容增加了一縷色彩,使飄蕩著濃重的鄉土氣息的小說氛圍頓時活躍了起來。在關仁山所創作的鄉土小說中,充分地反映了鄉村的現實,并以濃重的筆墨將中國的鄉村的歷史發展,通過鄉民們的心路歷程表現出來。以現代人的審美角度來審視鄉土小說,有失偏頗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鄉土小說進行重構,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還原其歷史形態。

一、關仁山鄉土小說的文學價值

(一)鄉土文學是意識形態的表現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個農業大國。無論是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審視,還是從現代文明的角度來理解,鄉土文學的出現,雖然有其特殊的歷史涵義,但卻是不可丟棄的一種文化積淀。鄉土文學的存在,是歷史的必然。鄉土小說這個概念的凸出,也昭示著一種文化傾向。現代人對于“鄉土文學”概念的理解也許比較茫然。看起來這種文學體例似乎已經退出了中國歷史舞臺,消失在那個特殊的時代里,被現代的文明氣息所淹沒。但是,既然是歷史,就會留下痕跡,并對后代產生影響。關仁山作為著名的鄉土小說家,其在創作中,將意識形態更傾向于改革文學。無論是從故事的陳述上,還是從語言表達風格上,都滲透了時代的氣息。比如,關仁山所創作的《大雪無鄉》中,就將政治意識形態的話語滲透其中,從知識分子的立場來觀察底層的生存狀態。為了避免出現理解上的沖突,甚至于在關仁山的鄉土小說中,將時代隱去,而僅僅將農村的畫面展示出來,純凈的鄉土,淳樸的農民,帶有傳統色彩的民俗以及各種各樣的男人和女人,構成了一個溫馨的圖景。意識形態容納與農民的各種活動當中,通過主人公的鮮明表現力,對于作品定位。因為鄉土文學本身,就是一種文明象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遷,文明形態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文學藝術用自己獨有的表現手法,將這段歷史記錄了下來,并得以保留。用文明的方法,將這段歷史的痕跡隱藏在文學作品中,供后人去欣賞和體會。在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當中,意識形態的形成,是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它不會因為現代都市化文明而有所改變。而要將鄉土文化剔除,顯然不是很現實的事情,即便是思想觀念有所更新,也僅僅是適應現代都市文明的一種表象,并不會因為受到文明的沖擊,而失去固有的意識形態。

(二)鄉土小說的特殊文化語境

語言,是傳達信息的最直接的方式。在鄉土小說中,由于其特殊的創作歷史背景,使其在語言的表達上也呈現出了獨有的文學藝術價值。從小說的描寫中我們不難發現,那種處于特殊時代的矛盾狀態在字里行間中處處流露。人們對自然的向往,從優美的景物描寫中就可以體會得到。以關仁山所創作的長篇小說《麥河》為例,其中以故事陳述的方式,將農村的圖景展示出來,其中所出現的“三農”問題,成為小說中的一個關鍵點。小說的語言具有時代性的特點,其中不乏圍繞著土地流轉而展開的矛盾斗爭。農民的性格不同,對于當時出臺的政策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就會出現各種故事,其實這些都是建立語言環境的關鍵點。鄉土小說是在特殊的文化歷史背景下形成的。那種田園的抒寫,其內涵就是傳統思想的保留,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人類的思想也會發生著轉變,對于鄉土小說的理解,當然也已經背離了其傳統意義,從意識形態上出現了偏移。傳統的藝術特征依然保留在鄉土小說當中,這是它的文學價值體現,而從現代人思維模式來理解鄉土小說,就需要重新審視和洞見。這就使鄉土小說,成為了傳統與現代相“碰撞”的焦點,鄉土小說中所蘊含的與傳統藝術相背離的某種特征也因此凸顯出來。

二、關仁山鄉土小說的理性價值

關仁山的鄉土小說在文壇上是令人矚目的,并在文學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關仁山創作的長篇小說《麥河》中,以其宏達的敘事,鮮活的人物形象以及生動的生活畫面,將中國農村的圖景表達了出來,其中所表達的更多的社會的理性價值。

關于鄉土小說的理性價值在早期的鄉土小說也有所體現,但是其主流意識是通過對時代的批判而逐漸展開的。鄉土文化充斥其中,并以此為創作背景,展現出批判性主題,同時理性地進行價值判斷。時代會影響一個人的創作心理。關仁山的鄉土小說在進行鄉土小說人物塑造的時候,那種人與自然的若即若離,那種人與當時社會的矛盾沖突,都隱藏在小說的故事情節當中。比如在關仁山的小說《麥河》中,就將“土地流轉”的問題寫入小說當中,作為一次資本介入的經營,對于農民來講,卻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歷史在進步的同時,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在小說中,將鄉土文化與人性的美丑都融合到一體,通過復雜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鄉土是一種回歸,這需要從道德的層面去理解,而處在不同的年代,理性的批判總是要與當時的生存環境相對應。在自然與社會互動之下,人性從鄉土小說中充分地展示出來。

三、關仁山鄉土小說的地域文化價值

在鄉土小說中,地域文化的表現力是非常豐富的,其中不僅包括自然環境,還包括人文環境。當人們在某一環境中生存的時候,其對于環境也存在一定的影響力,給自然環境增添了人的氣息。在關仁山的鄉土小說中,那種濃厚的鄉土文虎,從字里行間中呈現出來,就猶如一幅風情畫卷,將地域之美,通過民間文化而展示了出來。比如在關仁山創作的小說《落魂天》中,就將“撈尸”這一行業的性質以及工作的狀態表達了出來。從民俗的角度來看,在北方的渤海灣地區確實有“撈尸”的風俗,而在小說中,將這一風俗體現出來,是對于極具地方代表性的特色的一種展示。渤海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這里的獨特的風景吸引了八方游客,而恰恰是這一點,帶動了本地的“撈尸”行業的興起。在關仁山的鄉土小說中,用自然景物來體現民俗習慣的描寫已經成為其小說創作的一大特點。在《風潮如訴》中,關于大海的描寫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也許正是洶涌的波濤鍛煉了主人公的性格,使福林更為強悍無比,將男人頂天立地的氣概表達得淋漓盡致。人物的性格以及精神境界通過自然界的崇高表達出來,那種剛毅、那種勇猛,譜寫了雪蓮灣的英雄形象。

鄉土小說本質上屬于民俗社會性。閱讀鄉土小說,從中不難看出其內容中充滿了地域的風俗習慣,以及村落群體的文化特色。在中國,民俗學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周作人,作為鄉土文學理論的主要倡導者,對于民俗學也很有研究。然而在當時,民俗學的研究者多數都是對文學有興趣的人。他們對于中國民俗的關注,只局限于文學創作的需要,或者僅僅是從興趣出發。可見,民俗學與文學創作存在著不解之緣。當文學創作在民俗文化的指導下完成的時候,那么,在鄉土文學創作就形成了。在許多鄉土小說中,民俗不僅僅是作為敘事的背景而表現出來,而是采用了以民俗為主體的敘事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鄉土小說充分地將民俗價值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似乎風俗與宗教總是形影不離。在關仁山的鄉土小說《雪蓮灣》中,就將雪蓮灣獨特的文化氛圍渲染出來。風俗習慣怪異,其中飽含著原始宗教的痕跡。這里的習俗并沒有因為社會的變遷而發生改變,而是繼續穩定地延續著,并成為地方特色。在“雪蓮灣系列”中,《天高地厚》所展示的是一幅農村在幾十年的經歷中風雨滄桑畫。其中主要描寫的是中國華北平原上的一個名為“蝙蝠村”的故事。居住在村里的人對于蝙蝠理論有一種特有的癡迷,并因此而出現了各種傳說,不乏詭秘的色彩。蝙蝠村具有豐富的歷史傳承,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也步入了轉型的行列,而蝙蝠村的風俗也因此而受到了打擊。在關云山的眾多作品中,各種獨特的民間風俗都被描繪出來,也正是因為關仁山對于地域民俗的準確把握,而使其創作更具有文學況味。

民俗是鄉土小說中的一道獨特的風景,其往往是以敘事的方式將風土人情表達出來的。在小說敘事中,情節貫穿整個故事脈絡的始終。對于小說敘事主題的敘述,則是將真實的我與想象中的我相結合。故事中敘事的主題在兩者游離,展現出一種朦朧的美感。在現代的小說作品當中,將散文的寫法應用其中,使小說在敘事的過程中,又呈現出飄逸之感。直觀的描寫,轉變為間接的表達,在景物描寫、情感宣泄中,將主題的瞬間感觸融入其中。作者的情感與寫作目的,也就充分地被發揮了出來。讀者再閱讀小說的時候,不再具有距離感,而是充分體會到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對于關仁山的小說,一些專家所給予的評價是,平淡的故事情節,讀起來卻不會感到乏味。相反,內容的趣味性,令人感到興味盎然。加之其中風土人情的描寫,將人性美與自然美相融合,塑造了一種另類的審美境界。

總結

綜上所述,鄉土小說來源于生活,其所散發出來的文學魅力,也與生活息息相關。其將中國文學的優秀秉性傳承了下來,但是與傳統文學的風格又大相徑庭。那種開放的心態,那種理性的批判,會令人有一種朦朧之感,而又覺得清爽自然。鄉土小說的文學藝術價值,是將人與自然進行完美結合,使鄉土成為了精神向往。

【參考文獻】

[1]范亮亮,南志剛.鄉土小說在新世紀的“物化"表現及價值重構[J]. 孝感學院學報,2011,31(02).

[2]席建彬.論現代鄉土小說田園抒寫的歷史形態與審美特征[J].齊魯學刊,2009(01).

[3]李靜.20世紀中國女性作家鄉土小說的文化意義和敘事價值[J].學術研究,2013(01).

篇(9)

2個人知識管理和教育技術學專業特點

塞繆爾·約翰遜曾說過:“知識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知道一件事物,另一種是知道從哪里可以找到它”,前者我們稱為隱性知識,后者稱為顯性知識.人類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充斥著對知識的渴求,學習者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來掌握新知識,知識可以是學習者通過對信息加以提煉、轉化和表述形成的,也可以是存在于人的大腦中而難以被表述出來的.知識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是對知識的識別、獲取、開發、共享、更新、利用和評價的過程.個人知識管理是一種新的知識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指個人將獲取的各種零散的和隨機的信息轉化為可被系統利用的個人知識,并幫助個人將隱性知識有效地轉化為顯性知識,構建個人知識庫,以利于現在和將來個人知識的存儲、使用和交流.美國的PaulA·Dorsey教授提出了個人知識管理的廣義定義:“個人知識管理應該被看作既有邏輯概念層面又有實際操作層面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技巧與方法.”個人知識管理的實質是對個人知識進行有效管理的一套科學方法,它可以整合個人信息資源,提升個人工作效率,提高應變能力.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與時展密切關聯,只有不斷發展的新知識才能為教育技術注入新活力,使其具有可持續發展性.教育技術學是教育學的二級分支學科,它關注的焦點不是科學技術本身,而是現代科學技術在教育過程中運用時所蘊含的教育、教學規律.教育技術學是教育研究中的技術學層次的學科,它探索如何分析、解決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獲取改善教學的方法,并且強調能夠在相同的教學情境中重復使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問題,體現了技術的本質屬性即可重復性.同時,教育技術學是具有方法論性質的學科,教育技術學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和改善人類學習的質量,著重研究運用“系統方法”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具體操作過程、操作方法及方法論.

3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技術學的學科性質和特點決定了本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策略.只有了解了教育技術學的學科性質,才能使教育技術本科生把握好學習的方向,從而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真正利用教育教學規律實現和現代技術高效的結合,從而優化、完善個人知識結構體系,提升個人對信息的感知和認識并進行提煉、轉化和表述,使其真正為個人所用,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和水平.下面以赤峰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如何利用個人知識管理的方式開展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作為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要求其具有教學系統設計能力、教學媒體設計與開發和應用與評價能力、現代化教學系統的使用維護與管理能力、持續更新補充和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的能力以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研究的初步能力,除此之外還應具有扎實的教育學基礎知識、系統的掌握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方法的能力.教育技術學專業的課程就是圍繞著這些能力要求進行設置的.首先,學生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基礎教育理論知識,使之具備現代教學理念與教學思想和專業理論修養;教育技術導論的學習引領學生了解本專業的概況、核心思想和基本觀念以及專業范圍和主要研究方向,幫助學生把握和理解本學科的特征,展示本學科主要方向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引導學生逐步發現和確定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教育技術學是真正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一門專業,更是教育知識、媒體技術和教學藝術相互滲透的學科,要求學生文理兼備,學生在學習教學系統設計、遠程教育學基礎、廣播電視編導等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學習編程語言、攝影攝像非線性編輯等實踐性課程,具體包括文字處理軟件、網頁制作軟件、課件制作軟件、動畫制作軟件、編程軟件和非線性編輯軟件等,要求學生能夠利用這些軟件在知識加工的基礎上形成實踐作品.由于當今技術的更新速度飛快,各類信息數據和知識紛繁復雜,這就要求教育技術學生具備不斷更新補充和完善理論知識的能力和快速學習軟件并能夠實踐應用的能力,因此學習對個人知識進行管理就顯得尤其緊迫和重要.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在個人知識管理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首先對個人知識管理缺乏系統地認識和了解,對個人知識管理這個概念模糊不清,對知識的系統掌握欠缺,沒有構建起自己的知識庫,不能夠將知識進行很好的整合,終身程度不夠;其次,在進行知識學習和個人知識管理過程中缺乏主動探索積極求知的精神.

4利用個人知識管理進行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

知識經濟時代,學習者獲得知識的途徑和種類多種多樣,具備個人知識管理意識的人才是真正適應時代的人.教育技術學是一門集教育理論、媒體技術和教學藝術于一體的學科,所學科目范圍廣、內容深、實踐性強、更新快,在沒有完全將一門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時,另一門技術又接踵而至,能夠對個人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是個人職業發展和能力水平提升的有效辦法和手段,如何利用工具將個人知識進行有效管理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4.1幾種有效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

4.1.1個人知識管理工具———iNota這是一套個人知識管理編輯工具,以樹狀結構來分類及管理資料,包含詳細的資料注解,可通過拖曳或剪貼的方式取得文字或圖形,可自動轉成XML文件,并以自動化的方式整理、歸類,利用重點注記及內容加值的方法,建立個人的目錄與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提高信息處理與知識吸收的效率.iNota的主要功能特色包括簡易的操作接口、清晰的資料分類、詳細的資料批注、簡明的搜尋方式、輕松的數據儲取和自動轉存檔案等.

4.1.2知識的交流與共享———Blog(也稱博客)Blog是一種簡單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技術門檻較低,簡單易操作,容易生成.Blog是基于網絡的類似個人網站的表現形式(見圖1和圖2),可以時時更新,可以“帖子”,也可以對個性化的知識以及有價值的信息與資源進行鏈接,可以利用Blog完成數字化學習筆記,隨時記錄遇到的問題、產生的想法和思路,能夠減少知識信息的流失.同時,Blog能夠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升期探究能力、協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Blog經濟實用,對個人信息的獲取組織、表達交流和安全性等都提供了適當的支持,是一個相對理想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

4.1.3個人知識管理工具———WizWiz(為知)(見圖3)集收集資料、截圖、加密文檔于一體,可以快速保存網頁和離線瀏覽,能夠隨時隨地記錄靈感和想法,具有豐富的編輯功能,可以和谷歌日歷同步(見圖4),有豐富的接口導入數據,是一款主體功能豐富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

篇(10)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視人格完善為教育的終極目標。突出人文科學的價值,將人文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部過程中,使整個教育人性化、人格化、個性化。強調學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發現,自己體會人生哲理和文化價值;強調人的自由、尊嚴和人格,重視學習者的自發性和主動性及發展潛能。鼓勵學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斷價值,從探索和澄清中獲得知識和成就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納、相互關懷。在人本主義教育內涵中,不僅強調自我意識的完善,并且倡導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培養學生能夠與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諧共處。

現代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態度,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優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內在于主體的精神品格。

二、人文精神在美術課程中的體現

如果說自然科學更關心物,人文科學則更關心人。所謂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內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學、宗教、歷史、文學、藝術等人文科學所體現出來的。

美術作為人文科學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生存狀態、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內蘊于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因此、引導學生關注美術知識、技能與人的情感、價值觀、人類的變化、個性、生存狀態等關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美術課程所闡述的“基本理念”更是從人文教育出發,從不同側面,體現出鮮明的人文精神。

我們可以認為,新課程帶給美術教學最根本的變化將是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美術學習方式的變化,從而使美術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更加豐富多彩、活潑多樣;使美術學習密切聯系個人成長環境,聯系學生生活經驗;使美術學習吸收人類歷史文化營養,緊密聯系人類生活、人類情感、人類變化…

三、美術教學與人文精神的培養

上一篇: 貸款公司工作總結 下一篇: 語文教學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 青青青视频在线视频免费 | 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 |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 | 日韩精品a√在线 | 亚洲精品乱码不卡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