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學習計劃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1 16:21: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四學習計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08)06-10000-00

Thinking about "Update" Computer Basis Culture Teaching System

TANG Liu-chun,LIU Ze-we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Computer science,Zhuzhou Teachers College,Zhuzhou 412007,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computer basis culture is a required course of all the departments in common colleges. In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all the colleges proceed a series of teaching innovation by centering on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The most pressing matter at the moment is to update the current teaching system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buses in traditional computer basis course teaching, focus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by improving the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target cultivating, qualifications of teachers, system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sting methods, etc.

Key words: update;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teaching mode

1 引言

計算機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計算機及其網絡的應用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和使用計算機及其網絡成為現代人生存的一種基本技能[1]。對現代大學生而言,計算機信息技術素養及其應用能力的培養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計算機文化基礎課》和大學語文、數學、外語一樣,具有基礎性和普及性[2]。曾有人夸張的說過,過去的文盲是不認識字的人,現在的文盲是不會使用微機的人,正因為如此,高等院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教學面臨難得的大好機遇,新的形勢也給這一課程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當務之急是正視現有教學存在的問題,整合教學資源,刷新教學體系,提高教學質量,著力使這一課程教學達到《普通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大綱》提出的要求:“使學生應該掌握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日常使用的知識和技能,理解計算機處理問題的基本過程,了解應用計算機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步驟;掌握一些常用軟件的基本使用,具有學習和掌握使用新軟件、新系統的基本能力”。

2 當前《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體系的現狀與問題

2.1 新生水平參差不齊

雖然教育部要求全國中學從2001年開始就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但由于城鄉教育存在不容忽視的差距及中小學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視程度不一,我國中學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水平參差不齊,加上信息技術課程知識還沒有列入高考內容,新生入學時的計算機操作及應用能力差距非常大。拿我校株洲師專(湖南工業大學師專校區)的新生來說,有的城市生源,新生入校時能夠熟練的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和進行文字編輯、上網以及收發郵件,個別同學會制作簡單的FLASH動畫,而有的學生特別是貧困地區來的農村學生,進校時還是第一次看到計算機,第一次接觸鍵盤,起點差別非常大。起點不同,給教學帶來很大困難,教師上課從最簡單的計算機入門知道講起,基礎好的同學不愿聽,不從最簡單的講起,初次接受計算機的同學又很難聽得懂、跟得上。加上計算機文化基礎本身這門課程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學生對這一課程的興趣差異較大。

2.2 教材體系缺乏銜接

一是與以前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材缺乏銜接;現在作為普通高校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通用的《計算機文化基礎》教材,大部分還是從最基礎的WINDOWS操作系統講起,缺乏與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有效的銜接,有的內容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教材內容相重復。二是與以后的計算機深化教育教材缺乏銜接;現行普通高校公共計算機課程教育體系除了開設《計算機文化基礎》外,很多專業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較為寬泛的專業基礎和專業口徑,在今后的專業學習中還要學習與本專業相關的計算機類語言或課程,如很多理工科類專業都還要開設VB,VF等,從理論上講,《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從教材的編寫體制到教學時數安排等方面都應該考慮與今后這些課程的銜接,把整個計算機教育作為一個體系來統籌考慮,然而現行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材編寫、教學安排等卻很少考慮這方面的問題。

2.3 教學目標過于單一

當前普通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教學的一個最大誤區,就是對這一課程的考核目標定位不準,有失偏頗,大部分高校都以全國、全省的計算機等級考試的通過率作為衡量這一課程教學質量的一個尺度,作為衡量學生計算機操作及應用能力高低的一個標準。有的學校甚至還把計算機等級考試的通過與否和學生的畢業證、學位證掛鉤,與任課教師的教學評估掛鉤,嚴重背離了教學初衷。有的高校一味地追求計算機等級考試的高通過率,教學工作圍繞等級考試這個目標展開,教學、實驗內容不是考慮學生走向社會的適用性,而多是歷年等級考試題目,等級考試考什么,老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加上部分學生認識不高,認為計算機只不過是一種工具,能夠拿本等級證書為將來就業創造條件就可以了,由于師生兩方面的原因,使得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跳不出“應試教育”的怪圈,違背了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適用型人才的辦學宗旨和教學目的。

2.4 教學管理不夠規范

一是部門設置上不盡規范;即承擔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任務的部門各不相同,有的放在現代教育中心,有的放在公共基礎課教學部,有的放在計算機科學系。部門設置缺乏規劃指導,很難實現整體提高。二是在師資分配上不盡合理;目前很多高校都開設有計算機專業,有承擔專業教學的計算機教師,也有一支專門從事公共《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師資隊伍。據我們對部分學校的調查,有一種現狀值得我們關注,就是很多學校都把一些教學水平高、科研能力強、專業職稱高的教師從事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教學,而安排一些才從高校畢業或教學能力一般的普通教師從事計算機文化基礎等公共課程的教學,部分學校甚至還有很多非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從事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而且很多高校這兩部分師資分屬不同教學部門,沒有任何的教學合作或教學聯系,公共計算機基礎教學老師缺乏與專業老師加強溝通交流合作的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

2.5 教學環境有待改善

現在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視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投入相當多的財力資金,改善機房環境,更新硬件設備,但由于計算機軟硬件發展迅速,設備的改善跟不上科技發展變遷的步伐,教學硬件條件往往滯后于教學的需要。隨著大學的擴招,很多學校的機房軟硬件建設與學生人數比差距太大,導致學生上機實踐的課時非常有限,而文化基礎課程中有關程序設計類的內容,自己必須親自動手編寫程序,上機調試程序,分析程序運行結果,有的內容僅僅講出來還不夠,只有親自動手做出來才能夠直觀理解,因此,上機操作實踐是學好這門課程的唯一有效方法,如果這一環節非常松弛,直接影響到整門課程的教學質量。我校也存在這一問題,由于機房條件的限制,學生上機次數不多,一部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很差。個別大學生雖然過了全國全省的計算機等級考試,但到畢業求職時,到公司連一份最基礎的WORD文檔編輯排版都拿不下而遭拒,這不能不說是《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的一大悲哀。

3 刷新《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體系的對策與思考

教學體系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管理、教學環境等方面,是組織、設計和調控課程教學的綜合因素總和。是教師教好和學生學好這一課程的基礎。對傳統《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體系進行刷新,提高教學效果,就要努力刷新以下“四個模式”,做到四個“分”。

3.1 刷新課程教學模式,實行分層教學

針對學生入學前計算機操作應用能力的差異性,建議每年在學生軍訓后對全校新生的計算機操作水平進行一次摸底考試,然后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分層教學,打破傳統以專業為班級的教學模式,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分ABC三個層次。即:對入學前從未接觸過計算機或計算機應用能力很差的同學,編入A班,從計算機基礎入門知識開始,加重學習課時,加大學習進度,彌補和跨越中學信息技術課的缺陷,在內容上極力追趕原來有基礎的同學。對中學學過信息技術課程,有一定計算機操作能力的新生編入B班,按照現有高校通行的“非零起點”教材對學生進行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對有一定計算機操作基礎并學習興趣較高的同學,實行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免修、免聽,只參加該門課程的相關考試,同時,開設計算機興趣提高班(C班),以選修的方式,開設有關計算機程序設計高級語言、網頁設計等方面的課程,并鼓勵C班學生參加有關省市及校一級的計算機知識方面的競賽活動,參與計算機專業學生相關的課題開發或實踐活動,著力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通過分層教學,雖然對教學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但充分解決全課堂教學無法顧及全體及學生層次不一的現象。

3.2 刷新教材體系模式,實行分類遴選

《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內容多,涉及操作系統、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網絡等。一般高校開設這門課的課時是72學時,學時數非常有限,因此要搞好這門課程的教學,教材就顯得很重要。要刷新現有教材體系,在教學內容上分類遴選。首先要在堅持選用理論性、通用性較強的教材前提下,上課時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及學校的學科性質補充一些帶有針對性的基本技能訓練方面的內容。如師范類學生重點增加課件制作方面的內容,醫學類重點增加映像方面的內容,提供盡量豐富的與專業背景有關的知識素材。同時,可在每章節內增加與計算機科學相關內容的最新發展動態,在計算機知識體系中精選一些新知識充實和完善教材內容,附加一些有自學指導性的教材也很有必要。在教材載體上堅持優化精選。打破傳統教材以文字為主的紙質載體形式,逐漸形成圖文并茂、音頻視頻一體化的多媒體教材,增強教材的直觀效果,激發大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自己本校的專業教師,針對學校特點,編寫既體現高校計算機教學大綱要求,又體現本校教學特點和學科性質的校本教材,結合教材編寫相關配套教學講義,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3.3 刷新課程考核模式,實行分級考核

課程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學目標。刷新課程考核模式,一是在考核要求上要分別對待。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大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一般方法,以及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領域中相關問題的能力。因此,《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考核不能簡單的以等級考試通過率 “一刀切” 來衡量,必須針對專業特點和學科性質實行有針對性的分級考核。如對文史類專業的學生,只要能掌握一定的軟硬件基礎知識,具備使用計算機處理文字編輯等日常事務的能力,具備利用網絡獲取信息并與他人進行交流的能力即可;而對理工類專業的學生來說,除了這些基本要求外,還應該具備利用數據庫來處理和加工信息,學會運用有關應用軟件解決本專業領域相關問題的能力。不同的考核要求在一張傳統的等級考試試卷內難以得到全面體現。二是考核方式上要致力創新。要讓課程考核充分反映和檢驗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和應用水平,盡可能研發和建設網絡環境下的“自動化考試系統”,實行開放式的“無紙化”考核,學生隨機抽取試題,不管什么時候、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計算機上的試題即可,不必統一時間、統一地點。

3.4 刷新硬件建設模式,實行分批建設

教學硬件的建設,是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取得實效的保證。要不斷刷新教學硬件,根據學校的資金投入情況對教學硬件實行分批建設,不斷完善。首先要加強學校機房建設。機房計算機硬件條件要逐年更新,根據當前計算機發展趨勢及學校擴大招生等情況,滿足學生上機操作做到“一人一機”的基本要求,適應《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起碼需要。其次要組織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任課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研發計算機文化基礎多媒體教學軟件,逐漸組建計算機基礎教學資源庫,為學生的《計算機文化基礎》學習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再次,要加強《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網站建設,開展多媒體教學,實現教學資料、教學課件、電子教案、實驗指導、課程考試等上網,以及師生課外互動和交流。

4 結束語

教學無止境。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3],這門課程能否學好以及學生是否有興趣學好后續的計算機課程,在很大程度上與課程教學體系的設置息息相關,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刷新《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體系,在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管理、教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堅持改革,堅持創新,對學校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振山,龔沛曾.計算機文化基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2)

教材中化學給予題是一種新形式,也有稱為化學信息題,或者化學新情境題。主要形式是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已經掌握的技能,對給予的關于化學問題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理解,最終找出解決方法。化學中的信息題,是初中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是生活中的問題,但是學生不容易碰到,所以,這類題對于考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接受新知識的思維方面等,都是一個極大的鍛煉,可以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提取,對已有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信息給予題的特點

初中化學信息給予題主要有兩大特點,第一是內容上的特點,這類題由化學用語、化學實驗、化學裝置加之物理性質等幾方面內容構成。第二是信息題涉及的知識面不寬,一般只是一個知識點的延伸和拓展,而且信息的提供直接和明顯。在結構上,信息給予題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題干,一個是問題。

三、信息給予題的解答

教材上的選學內容是培養學生解決新問題的重要途徑,不要忽略教材安排的課后閱讀內容,這是擴大學生知識視野的有力支持,而且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善于搜集現今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信息適時補充,可以是世界大事,可以是科技新發展,可以是自然現象。

比如,從含有Cu2S的銅礦石中煉銅的方法有先將礦石通空氣高溫焙燒,生成兩種氧化物;另外一種是將焙燒過的礦石均勻混合比它質量少一半的未經焙燒過的礦石后真空高溫焙燒,實施后得到金屬銅和一種刺激性氣體。請寫出該反應的方程式。

從題目表面看,該題的信息不明顯,但是卻包含兩條信息:第一種方法中產生了氧化銅和二氧化硫;第二種是刺激性氣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能量守恒定律,可以順利完成該化學反應的方程式。

四、教會學生建立化學模型

初中化學教材中的內容,都是十分精練的,高度概括的內容具有簡約化的特征,因此,在學生看來是非常抽象化的。如果教師不注意教學的方法和方式,很容易泯滅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更不要說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形成。所以,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包括圖片、多媒體等多種現代化的教學形式,為學生建立知識模型,把知識形成的過程清晰地演示出來。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更加有力的教學情境,同時可以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利用直觀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建構模型,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知識,建立化學知識的圖式。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3)

一、組織初中化學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

初中化學課堂學習的實踐充分證明,要想取得最優化的學習小組的學習效果,就要有最優化的方法指導。我們每一個化學教育工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小組的學習中來。為了有效開展小組之間的合作學習,首先要進行分組,根據目前情況,可以將學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安排座位,學習優秀的與學習后進的互為同桌,二人一小組,四人一大組。在開展小組學習時,根據事先制定的組員職責,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職責,各負其責,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我們在組建學習小組時一定要建立多元化的學習小組,避免單一,我們可以組建化學興趣學習小組、化學討論學習小組、化學實驗學習小組等,每個化學小組的建立要有利于學生特長的發展,讓學生在學習小組互動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教師在確定構建學習小組時可以考慮學生的性別因素、學生的成績基礎、學生的性格等。為了保證化學小組學習的有序開展,我們還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確定學習最好的一位當組長,負責本組的學習任務,還要選紀律組長,負責本小組的紀律安全,也要選一位衛生組長,負責本小組的衛生,讓學習小組的成員互相監督,互相約束,互相幫助,互相提醒,共同進步。特別強調的是,教師在學習小組互動的時候要學會聆聽和指導,做學生合作學習的引路人。

二、統一思想,強化學生合作學習研究意識

為了提高化學學習小組的學習效率,教師就要幫助學生逐步提高自己合作意識,讓學生學生明白“合作雙贏”“獨木不成林”的道理,讓學生自愿合作、主動合作。學生在“個人的聰明是有限的,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理念指引下,合作的意識會增強,合作的思想會統一。學生在合作中享受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發展。

三、建構初中化學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

1.引入階段――討論發現和提出化學問題。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規律,巧妙地展示知識的先后聯系或新舊知識連結點)新知識的生長點),找準新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去主動發現新知,提出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2.展開階段――通過討論學習掌握和解決化學問題。繼引入階段感知和明確化學問題或學習課題之后,進入的就是提出和驗證解決問題的假設或學習和掌握新知識學習的實質性階段,即教學的展開階段。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主干和核心。主要任務:一是探索研究,學生主動學習和掌握新知識經驗或分析和解決自己發現的化學問題;二是運用新獲得的知識解決新情境下的化學問題。那么,如何讓學生自己去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和驗證假設,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在這一環節,教師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靈活使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造操作實踐的機會,促使學生主動將復雜而抽象的化學知識轉化為簡單而形象的化學問題。可通過想一想、讀一讀、注一注、議一議、說一說、評一評、算一算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以滿足學生個性的發展,促使每個學生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提高。此外,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教師在這環節中應做到啟發得當、引導得法、點撥得巧;要多給學生一些足以引起思考和情感滿足的問題,少給一些結論;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不輕意打斷學生的思路,充分注意培養學生語言表述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條理性;要注意引發學生的求異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習慣;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讓每個學生都有體驗成功喜悅的機會。

3.總結階段――用討論來總結化學規律。“討論式教學”的第三個基本環節是學生回報學習成果階段,即全課總結階段。這一環節是新課的尾聲,關鍵是如何讓學生全面而正確地總結出化學規律性知識經驗,主要包括目標檢測、討論總結和布置實踐活動題等三個層次的教學活動。學生能否全面正確地總結出化學規律,主要取決于學生的思維是否條理清晰。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圍繞課堂素質教育目標,并根據“掌握學習策略”,精心設計包括計算、解題、說理、操作技能等多方面、多種形式的“目標檢測”題(一般3~5分鐘為宜),及時了解學習目標達成度。

四、初中化學分組合作學習的考評反饋

為了使學習小組取得好成績,就要建立一定的評價反饋機制,在合理的評價反饋中,在多元的評價反饋中,教師會感受到教育成功的喜悅,學生會感受到成長的樂趣,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可以說沒有考評反饋的小組學習是不成功的學習。對學習小組的考評反饋應該是全面的、多元的,應該有教師的評價、家長的評價、學習小組的評價等;既要注重知識與能力的考評反饋,又要重視方法和過程的考評反饋,還要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考評反饋;不但對學生的學習知識進行考評反饋,還要對學生的日常表現、紀律衛生進行考評反饋。這樣的考評反饋能讓學生明得失,知長短。

總而言之,初中化學學習小組的合作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合作的方法也是很多的,我們每一位化學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認真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和教育教學內容,設計出有利于提升化學教學效率的學習小組合作模式。我們要認真分析學情,從學生的生活實際方面了解學生,從學生的思想實際方面了解學生,從學生的心理實際方面了解學生,最終建構化學課堂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教師還要創設有利于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情境,在這種教學情境中開啟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能力。

篇(4)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新課程改革在我國已經實施了很多年,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槌踔屑撲慊課程教師,不僅需要不斷的給自己“充電”,更重要的是轉變思想和陳舊的理念,提高課堂的效率。我們要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尋求新的教學模式和策略,為學生提供多種接受知識的渠道,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今后的計算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學現狀

首先,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一般安排的課時比較少,每節課之間間隔的時間比較長,學生到第二次上課的時候往往是早就把上節課的教學內容忘在了腦后。有些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好,家長的教育意識比較超前,家里早就有電腦,所以這些學生有很好的教育基礎。受到這些客觀條件的限制,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個體差異性非常明顯,課堂教學的難度非常大。其次,計算機課程對于初中生來說,內容過意抽象,再加上教師的教學手段缺乏變化,大多數學生學起來感覺枯澀難懂,認為太難,脫離學生的生活和實際。再次,教師在課堂內容結束后,往往很少給學生布置學習的任務,學生不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長時記憶,也不能做到理論知識與動手實踐相結合,即使是上機課,網絡教室也等于形同虛設,并沒有發揮網絡教室應有的作用。

針對以上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了改進教學手段,提高初中計算機課堂效率的相關策略,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二、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優化措施

1.變抽象為形象的的教學方法

初中生的抽象思維還未形成,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方式還停留在形象思維階段。所以,教學也應該揚長避短,盡量讓學生通過形象性的東西來獲得感性的認識,在初中計算機教學中,要利用計算機的形象特征,采用形象和直觀的教學手段,把復雜的事物簡單化,幫助學生提高對計算機的認識和對知識的識記。

例如,我在講到有關計算機的組成時,沒有直接講授計算機的內部結構,而是利用教室內現有的計算機,讓學生有一個更為直觀的感受。首先,給學生介紹各個部位的具體名稱,然后讓每個同學上臺來看看每個構成要件后面的結構。每個學生的興趣很濃厚,通過自己的觀察,有的說顯示器的后面有電線,有的說鍵盤和主機是通過線路連接在一起的,還有的同學觀察的很仔細,發現主機的后面有復雜的線路。然后我根據學生的發現,讓學生們找出這些線路的出處和終端。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比枯燥無味的理論教學要感性的多,學生不僅了解了電腦的內部構成,而且還大致了解的計算機的連接方式,提高了學生觀察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計算機課程是實踐要求很高的學科,學生對于計算機知識的悟性差別是比較大的。有的學生對機器的悟性很強,老師只要作稍微的點撥,學生就會有所領悟,有的學生理解能力比較差,學起來不太開竅。所以對于教師來說是一種很大的挑戰。如果內容太過膚淺,悟性比較強的同學就找不到學習的興趣點;內容太過復雜,基礎較差的學生很難能夠接受。針對這種兩難的現狀,我便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把不同層次的學生放在同一個小組,組內學生可以通過互相幫助的方式提優補差,小組之間還可以相互交流,每組選出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作為組長,安排學習任務后,組長負責對學習任務完成的檢查和指導。在每個學生一個電腦的情況下,成績差的學生往往在操作上跟不上老師的節奏,這時組長就起到了引導和解答的作用。有的學習任務比較復雜,對知識綜合性的運用較多,小組內的同學可以一同探討,不同的小組之間可以利用局域網的便利條件,實現資源的共用。這種方法極大的提高了學習效率,也使學生在合作中感悟到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3.巧用網絡教室

作為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教室建立屬于自己的教學網站,并通過這種數字化的平臺指導學生學習,通過局域網,為學生制定明確的學習任務,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法和豐富的網絡資源供學生選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來選擇一套行之有效的資源。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教師要不斷的對學生進行引導,為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解答,控制教學的進度和節奏。教師也可以在網上開展討論活動,讓每個小組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如在課堂上,我建立了屬于自己班級的網上聊天室,在講到使用電子郵箱這一技術時,同學們通過在網上申請的方式,獲得了屬于自己的email,但是在如何使用方面還不太熟練,想發給同學郵件,卻不知道對方的郵箱地址。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及時引入了留言板,讓同學們將自己申請到的地址放在留言板上,這樣不僅本班的同學之間可以通信,留言板上的信息同樣可以讓其它班級、其它年級的同學看到,這樣交流的范圍就變得更大了。

4.活學活用目標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課程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要求很高,而且體現的時代性很強,知識的更新和變化是不斷進行中的。目標教學模式符合計算機教學的實用性和知識的階段性,這種循序漸進式的學習方法是與初中生的認知能力相適應的。目標教學法以問題設置作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根本方法,通過情境教學的創設,讓學生完成既定的任務。學生通過主動的學習達到教學目標,作為教師,鼓勵和點贊是必不可少的激勵方法。

總之,初中計算機教學模式也應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能力,教師要想方設法的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變計算機抽象的知識為直觀易懂的東西,還要要體現出課堂的主導和點撥作用,加強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互動,這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以此為基點,逐步改革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以適應現代化教學需要。

參考文獻:

篇(5)

【作者簡介】王慧,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江蘇省鹽城工學院副教授,江蘇南京210094

【中圖分類號】B22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3)07-0034-04

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時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們的思想皆有其哲學基石。明末清初,山河破碎,國破族亡,民不聊生。黃宗羲面對社會現實,以激烈的言語批判封建君主專制,結合時代特點,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教化思想。通過對其教化活動和教化思想形成的追溯,黃宗羲內容豐贍的教化思想有著特定的哲學基礎。

一、黃宗羲教化思想的本體論依據:理氣合一

二程在理氣、道器關系上,認為理、道、無形是形而上,器、氣、有形是形而下。實際上,這是按照無形和有形來區別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抽象的東西、事物的發展規律、內在根據是沒有形體的、不可見的,把他們歸結為形而上,具體的事物認定為形而下。承認事物和其規律或內在根據有本質的不同這是合理的,但不能說,事物和其規律或內在根據有本質的不同就是不同的東西,分而為二,進而夸大了二者的差別。二程否認規律或內在根據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二程認為理氣無先后。形而上道和形而下器不可分離,這些思想有積極合理的因素。朱熹一方面繼承了二程的理氣不可分、理氣無先后的思想;另一方面,把二程的這一思想發展為“理在氣先、“理生氣”的思想。明朝的哲學家羅欽順也正是利用了二程理氣不可分、理氣無先后的思想。對朱熹的“理在氣先”、“理生氣”的理一元論進行了批判。

黃宗羲贊同羅欽順關于理氣問題的觀點。他說:“先生之論理氣,最為精確,謂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羅欽順以程朱派自居,卻從程朱派理學的內部改造了程朱理學,并對“理在氣上”、“理在氣先”、“理本氣末”、“理主宰氣”的理學唯心論提出激烈批評。明確提出了“理氣為一”、“理在氣中”的哲學命題。在羅欽順的哲學思辨過程中。“氣”是客觀的物質存在,是本體,是根本,而“理”于“氣”之轉折處觀之,是可以被感應的、被認識的。在理氣關系問題上,羅欽順是“氣本論”者,是“氣”一元論者。

黃宗羲批評程、朱理學中的“理本論”,并吸收了羅欽順理氣觀的合理成分,以“氣本論”創建其哲學體系。首先,認為“氣”是萬物的根源、世界的存在方式。他認為“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氣本一也,而一動一靜、一往一來,一闔一辟、一升一降,循環不已。……千條萬緒,紛紜鑼輻,而卒不克亂,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所謂理也。初非別有一物,依于氣而立,附于氣以行也。”“氣”是處于動靜、往來、闔辟、生降不斷運動變化之中。而這種運動又是循環無已,無始無終的。其次,認為“氣”在不斷的運動中才生化萬物。“蓋大化流行,不舍晝夜,無有止息。”“天地間只有一氣充周。生人生物。人稟是氣以生,心即氣之靈處,所謂知氣在上也。”然天地萬物由氣構成,黃宗羲承認宇宙萬物的多樣性,根據氣的精粗、靈鈍、智愚及清濁形成天地萬物,昏濁、粗鈍之氣生成禽獸,所以其“所知所覺,不出于飲食牡牝之間”;精細、靈明的“知氣”構成萬物之靈人類,人因所稟之氣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道德屬性,能遵守“三綱五常”和進行善惡的道德選擇。最后,本然之氣是永恒存在的。黃宗羲繼承張載的“氣”說,“蓋天地之氣有過有不及,而有愈陽伏陰,豈可遂疑天地之氣有不善乎。夫其一時雖有過不及而萬古之中氣自如也。”天地之間氣運動變化時,有過或不及,造成了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具體的氣變化時雖聚散消長,但本然之氣、中氣自始自終永恒存在,由此提出“盈天地間皆氣也”的哲學命題。

“理”是氣的升降消長,也是運動背后不變的規則和條理、規律。即所謂“消息盈虛,春之后必夏,秋之后必冬,人不轉而為物,物不轉而為人,草不移而為木,木不移而為草,萬古如斯,此自其不變者而觀之,理也。”黃宗羲用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人物、草木轉換探究世界之所以如此的根源,也就是規律。黃宗羲認為“太極”亦不過是理而已。他說:“所謂太極也,以其不紊而言,則謂之理;以其極至而言,則謂之太極。”“太極”只不過是流行之則中“極至”的理罷了。

在“理”與“氣”的關系上,理為氣之理,無氣則無理。“道、理皆從形、氣而立,離形無所謂道,離氣無所謂理。天者萬物之總名,非與物為君也;道者萬器之總名,非與器為體也;性者萬形之總名,非與形為偶也。”“道”和“理”并不是先于氣存在的東西;相反,“道、理皆從形、氣而立”,是萬物之總名。從屬于氣的,離開了氣與器,就沒有道與理,當然也就不存在“極至”之理“太極”了。由此可見,黃宗羲“太極即理”根本不同于程朱理學“太極即理”。“理”依存于“氣”,不能獨立于氣外;“理”像“氣”一樣運動變化不止。“蓋以大德敦化者言之,氣無窮盡,理亦無窮盡,不特理無聚散,氣亦無聚散也。以小德川流者言之,日新不已,不以已往之氣為方來之氣,亦不以已往之理為方來之理,不特氣有聚散,理亦有聚散也。”這就是說,就宇宙整體而言,“理”和“氣”都是永恒不滅,無始無終,無邊無際;“氣”與“理”同樣處于守恒狀態,不存在誰有聚散的問題。對于具體事物來講,氣有變化,理也隨之變化;就是說,理是依氣而存在,隨氣的變化而變化的的,否認理獨立于氣而單獨存在。由于不斷運動變化,“理”和“氣”是日新月異的,同樣不存在無聚散的問題。“理不能離氣以為理”、“離氣無所謂理”、“氣外無理”。黃宗羲批評明初學者薛碹表面上認為理氣統一無先后,實質上把“氣”看做次要的、理看做永恒不變的觀點。薛碹舉了日光與飛鳥的例子,把“理”喻以日光,把“氣”喻以飛鳥,認為:飛鳥載日光而飛行,理氣無先后,但日光與鳥并不同時俱滅,故氣有聚散,理無聚散。黃宗羲指出“理乘氣機而動,如日光載鳥背而飛。鳥飛而日光雖不離其背,實未嘗與之俱往而有間斷之處,亦猶氣動而理雖未嘗與之暫離。實未嘗與之俱盡而有滅息之時。羲竊謂理為氣之理,無氣則無理,若無飛鳥而有日光,亦可無日光而有飛鳥,不可為喻。”黃宗羲認為,日光與飛鳥之間關系并不像理氣是不可分一樣,此比喻不恰當。黃宗羲主張理氣一元,“無氣則無理”,“理為氣之理”。談到理的時候,意味著理是氣中理;反之,當談到氣的時候。也不要忘了氣中有理。這比薛碹的“理氣無先后”更為明確、更進步。從現象與本質的關系研究理氣之別,“理”是事物的本質,而“理”、本質通過“氣”、現象來表現;“氣”是表面現象,內含著豐富的本質,而“理”蘊涵在其中。

理氣是一。從認識論方面講,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往往從復雜的現象中抽象出它的規律,也就是“理”,這本身就是對多變的、表面現象的揚棄。可是,如果片面夸大抽象出的規律,就會把“理”視為一種獨立的東西,容易分裂物質本質與它的規律,這在認識“理”與“氣”關系時。會把它們作“兩物”。程朱理學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天理”論。張載堅持氣一元論,雖然駁斥了“理”與“氣”兩分,但未能從理論上闡述兩者的關系。黃宗羲反駁程、朱理學“理”“氣”兩分的理論,“夫一邊言氣,一邊言理,氣與理,豈分道而馳哉!蓋氣者,理之質也;理者,氣之靈也。譬由銅鏡生明,有時言銅,有時言明,不得不兩稱之也。然銅生乎明。明本乎銅,孰能分而為二哉?”黃宗羲認為“理”“氣”是一物而兩名,“抑知理氣之名。由人而造。自其浮沉升降者而言,則謂之氣,自其浮沉升降不失其則者而言,則謂之理。蓋一物而兩名,非兩物而一體也。”黃宗羲看法是:“氣”是指“浮沉升降者”即運動著的物質本質。“理”是指“浮沉升降不失其則者”,即物質運動的規律。“理”、“氣”是運動過程中的二種屬性,只是一物,而不是兩物;是由人造出來的兩個名稱來表達同一個物體:是“氣”的不同表現形式。這就等于確立了自己提出的“理氣是一”哲學命題。

二、黃宗羲教化思想的人性論依據:心性合一

心性問題涉及心性與理氣、心與性、性與情、心與情、情與欲等很多方面。宋明理學、心學各派圍繞心性這個核心問題爭辯不休,眾說紛紜。黃宗羲對宋明以來各種心性理論進行細致的探討和分析,批評了程朱理學的心性理論,繼承其師劉宗周的思想,主張心一元論,明確提出“離心無所為性”的觀點。提出了頗具時代特色的心性說。

性情統一。黃宗羲心一元論的心性說。堅持性情統一的觀點,反對程朱理學家割裂性情的看法。孟子開創了“性善論”的觀點,他認為惻隱、羞惡、恭敬、是非“四端”是仁、義、禮、智“四德”的基礎,而仁義禮智是后來起的名稱。若認為仁義禮智先于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而先天存在,就會割裂性情之間的關系。黃宗羲贊同孟子的觀點,認為仁、義、禮、智是惻隱、羞惡、恭敬、是非的名稱,離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這個基礎,仁義禮智也就無從談起。黃宗羲反對朱熹的觀點,朱熹認為側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是情,仁、義、禮、智“四德”是性,把性當作體,情當作用,性是理之總名,由“理在氣先”、“理生氣”的理一元論推演出仁義禮智之性先于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存在,認為仁義禮智之性是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情的根源,即“心根于仁義禮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由仁義禮智之性作用的觀點。黃宗羲繼承并揚棄了其師劉宗周之說,從體用關系的理論上把性情完全統一起來。黃宗羲認為仁義禮智之性是后起之名,離羞惡、恭敬、是非之情無以見仁義禮智之性,情是性的基礎和前提。從人生開始,只有父母兄弟這段情是與生俱來,實實在在的,而仁義禮智樂這些虛名是在事親從兄時遵循的條理:“仁義禮智樂”之名是在處理這些社會關系的道德踐履中發現了其中的“當然之則”而給命名的;認識到倫理綱常是人們社會活動的產物,否認倫常的先天性和至上性,認為性情之間是統一的。

心性統一。黃宗羲氣理關系的原則推廣到了心性上。氣理對應于天,心性對應人,人心稟天之氣而生,而人性則只是人心的活動之理,因此心與性亦是統一的。黃宗羲認為氣理關系在人性上的表現形式為心性關系,有了氣理統一,也就有了心性關系統一。黃宗羲認為心有明覺,是思考的器官,而思考按照條理秩序進行。人心喜怒哀樂循環無已運動,但在該惻隱時表現為惻隱,該羞惡時表現為羞惡,該恭敬處時表現為恭敬,該是非時表現為是非,紛紜復雜的關系表現為一定的條理性,性就是心體流行的這種條理秩序。黃宗羲“性”的最核心的含義專指“人性”,認為“性”是人特有的,從“理”角度看,人性被認為是仁義禮智,是純粹至善,而從氣化流行角度看,是心的喜怒哀樂的中和狀態。黃宗羲在“人性”的涵義上繼承了宋明理學“人性”的意思,創新之處在于將“心”和“性”完全地結合在一起,承繼并揚棄其師劉宗周“理氣是一”、“心性是一”哲學命題。黃宗羲系統化了理氣合一、心性合一的思想,并進一步推廣應用了此思想。黃宗羲認為“人性”是人心所固有的仁義禮智和喜怒哀樂的中和狀態,但并非所有人心體的氣化流行剛好呈現仁義禮智使得喜怒哀樂處于中和狀態,絕大多數人因“氣之雜糅”影響,稟承“無理之氣”、“氣之粗者”,“心體流行”時產生“過不及”的情形,這時的條理、秩序就不是“性”。黃宗羲的“人性”是在世俗生活中尋找有意義生命的根據。在他看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各得其所,并不像宋明理學家用“人性”指導人們的行為。在黃宗羲“人性”論的觀點中,人性并不是人的全部,也沒有將人丑惡的一面作為人性。只有中和當然狀態的那部分才是“人性”。黃宗羲在“性”的看法上和宋明理學家很相似。朱熹認為:“性即理也”;黃宗羲認為“在天為理者,在人為性。”朱熹和黃宗羲都認為“人性”指仁義禮智的純粹至善,都認為人和物都有源于“理”的“性”,但二者認識上有差異,即朱熹認為,人性和物性相同,僅僅是氣稟有差異,人“得其正”,固有“純粹至善”之性,物“得其偏”,就不存在“純粹至善”之性,而黃宗羲不贊同“人性”等同于“物性”,他認為“人性”是人心喜怒哀樂的中和狀態,使心性完全統一起來。

總之,黃宗羲講的“心”是稟氣而生的心,是“性”的物質載體,而性則是人在道德選擇和思維活動過程中所表現的固有的規律性和條理。他講的“心即氣”,與王陽明的“心即理”有根本區別,是指心與氣統一于物質而言的。黃宗羲將理氣關系推導到心性關系,可以看出,性是依附于心的,由于心無窮盡,則性亦無窮盡,心日新月異的變化使性亦日新月異,方來之心和已往之心不同,造成已往之性也不等同于方來之性,性將隨心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從而說明,所有道德規范都是內在的、人性的“自然之則”,而所謂外在的、絕對的、永恒的道德規范挺立在人心之外是根本不存在的。既然道德規范是人性的“自然之則”。對于那些違反人性、甚至賊害人性的道德規范,人們應該毫不猶豫地批判它。正由于此,對于從根本上顛倒了君民、君臣關系的封建政治倫理“君為臣綱”,黃宗羲提出了激烈地批判。并發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吶喊。

三、黃宗羲教化思想的社會政治思想基礎:天下為主。君為客

傳統中國政治沒有建立在參與各方所認可的政治共商和妥協的規則之上,有極少部分人把整個天下視為潛在的或現實的“我一人之產業”,導致政治運作過程中傳統政治權力高度集中,阻礙著天下人利益的實現。傳統政治制度安排中的“君主”導致了“以君為主,天下為客”本末倒置結果。為了解決弊端,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政治主張,并在此基礎上,提倡“為天下,非為君”的君臣觀,實行君臣共治,以限制君權。

篇(6)

從信息技術的產生與發展的歷史我們不難看出,其每一個新的理論的出現都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信息技術是一門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 信息技術不僅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結合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活化進行思考,希望能夠更好的幫助教師展開教學活動,也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一、提升教師將信息技術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的意識

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同時在心理上對教師的依賴性也較強,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較之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對學生產生更大的影響。生活化教學是一門將學科教學與實際生活有效結合起來進行教學的學科,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學科知識點的學習,同時對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也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對于信息技術這門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學科而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自然要注重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活化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教學理念,針對目前初中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將學科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的意識不強的情況,應該首先培養教師將信息技術教學生活化的意識,這樣才能將生活化教學落實到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去,為學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導,將學生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際生活有效結合起來。

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

教師在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生活化的過程中,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列舉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并不能為學生所關注,那么無疑教師的生活化教學目標就很難體現,即使是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也被“理論化”。本人作為一名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注重通過生活的角度對學生展開教學活動,其中為了更好的實現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本人采取的一個重要教學策略就是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對于社會上形形的現象透過信息技術學科的角度進行思考,使學生對生活中哪些方面能夠用到信息技術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活化教學就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接受。

當然初中學生觀察生活的意識與能力都還不夠強,同時從信息技術的角度去觀察生活的意識就更不強,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好的透過信息技術的角度去觀察生活,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例如教師為了使學生了解Word辦公軟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去觀察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宣傳頁,學生通過觀察宣傳頁會發現,很多字體、圖形都是通過對該辦公軟件的一些功能的使用實現的,這樣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再將生活中的例子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就更有助學生的理解。

三、以實際生活為依托對學生展開信息技術教學

近年來信息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其應用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因此不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較為簡單的知識點教學的過程中,還是對學生進行較為復雜的知識點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都可以與生活中的實際例子結合起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對學生形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十分重要,而教師只有在進行知識點教學的過程中以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為依托,才能真正將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活化落到實處。

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并不是教師在教學中將生活中的例子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就能夠達到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教師的教學能否將學生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如果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就能夠達到生活化教育的目的,否則將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這就提示教師在實現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將教學的內容與實際生活中學生的興趣點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通過生活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綜合素質

我們將信息技術教學生活化,不僅僅是指實現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而且指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進行的信息技術學習。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要進行多學科的學習,因此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學科學習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把握好在僅有的課堂時間內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生活化教學,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去學習信息技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已經深入到千家萬戶,很多學生家中都有電腦,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對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進行練習,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的信息技術學習也為學生充分地發揮想象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為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科取得進步提供了條件。

篇(7)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0-0136-01

1 化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作用

1.1 在學習上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之后,能夠將教育所具備的交互性以及智能性突出表現,通過實踐,對于所學知識學生能夠更加牢固地掌握,將軟件作為載體,能夠使學習更加簡單,將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在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學生能夠將化學知識更加系統地掌握,更加充分地理解知識。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傳統模式中單純依靠教師板書的現象得以改變。另外,學生還可以通過該模式對自身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

1.2 課堂教學效率更高

通過課件將知識點直觀展示出來,使學生能夠更加輕松地學習,并且也有豐富了學習途徑。此外,利用該種方式,對于提升學習交互性以及趣味性是十分有利的,能夠使學生積極性得以提高。利用課件不但能夠將有關的化學理論知識展示出來,還能夠將理論知識的相關圖片呈現出來,使學生對整個化學反應過程都能夠了解,使學生增強對知識點的記憶。

1.3 更突出地表現出化學的實踐性特點

在教學課堂上,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將化學變化的具體過程在學生面前完整展現出來,另外,還能夠將相關化學物品操作的正確方法展示出來,如如何取出或者放置固體化學藥品,應在什么樣的空間內放置,在對化學藥品進行攪拌時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等。通過利用信息技術,有利于學生對化學實驗的操作過程進行了解,為實驗操作的進行提供相關的依據。

2 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

2.1 在理論知識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作用

在網絡中所包含的化學理論知識是十分豐富的,通過化學知識結構網的構建能夠使學生在其中搜索到與化學理論相關的很多知識,并進行自主學習。例如,要想對酒精燃燒的化學方程式進行了解,學生只要進入到網絡中進行搜索,便能夠得到所需要的答案。在化學教學課堂中引入信息技術,有利于幫助學生解除疑惑。在傳統教育模式中,學生大部分都不敢進行提問,即使自己存在不懂的問題,也無法去解決,但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學生能夠自己在網絡上尋找所需要的答案,從而將遇到的難題輕松解決。

2.2 在化學實踐中應用信息技術

在傳統教學方法中,由于多方面的局限,只有很少一部分實驗教師可以展示給學生,并且只能夠對實驗過程中的某一環節進行演示,造成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很差,在思維方面也有很大局限性。而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展示很多實踐操作過程。例如,在講解分離與提純時,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首先向學生講述化學沉淀法,通過沉淀劑使提純得以實現,在沉淀劑將其作用發揮出來之后,能夠使離子以難溶化合物狀態呈現出來,并且通過該狀態析出。以上這些過程都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展示,教師還可以適當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當學生對于相關方法了解之后,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動手進行操作。由此可見,應用信息技術能讓學生對相關操作方法了解,加深印象,有利于防止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失誤。

2.3 在實驗裝置的設計中應用信息技術

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在化學教學中信息技術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其不但能夠有利于實踐指導,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還能夠為學生創建出公共學習平臺,將設計實驗裝置的有關知識提供出來,使學生能夠利用這些知識,根據自己的思路來設計實驗裝置,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加強,同時也有利于提升其實踐操作能力。例如,學習酸堿中和時,需要設計有關實驗來驗證酸堿中和實驗的現象以及變化情況,學生可根據從網絡中所找到的酸堿中和實驗的相關知識以及設計圖形,然后與自己的想法相結合來設計出酸堿中和實驗。

現代教育改革的大形勢下,傳統教學模式越來越無法適應現代教學發展的要求,需要進行進一步創新,而信息技術在教學課堂上的利用,無疑就是一種創新,對教學的發展有很大幫助。本文的闡述說明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方面有著很大的幫助,有利于化學教學質量以及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篇(8)

在現代信息社會中,計算機的應用已經遍及社會的各個領域,而各大高職院校也相繼開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以提高學生使用計算機處理數據的基本能力。“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作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一門公共基礎課,要求學生系統地學習和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常用的微機操作技術,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文化素質[1]。

1.教學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各地區的教育水平不同,各高職院校學生在入校時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參差不齊。其中有的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已經接受了計算機的基礎教育,或參加過有關計算機的培訓班,因此,這部分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操作能力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然而,有些學生在入校之前沒有進行相關的計算機知識學習,基礎操作能力差。面對這種差異,高職院校若使用相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對其進行教授,必然會導致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上課聽不懂,從而影響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整體教學。

同時,目前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總是滯后于時代的發展,對一些必要的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自動化軟件沒有進行及時的更新,缺乏必要的實用性,從而無法激起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最終影響了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再加上教學手段陳舊,即使普遍運用了多媒體教學,但是教師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往往只是將所教授的內容做成教學課件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對相關的概念進行熟記,在這里,學生始終處于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無法有效地培養其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此外,計算機的學習比較重視操作能力的學習,然而目前部分高職院校雖加強了實踐性環節的教學和實驗設備的投資,但是,學生真正進行計算機知識操作的機會還是很少,大多是一味地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促使理論知識與實踐脫節。

2.教學思路的改革

第一,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因材施教。由于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因此,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的時候,就要對其進行合理的選擇,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現狀。如在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時,必須將學生現有的計算機文化水平和不同生源之間計算機水平的差距考慮進去,盡量避免選擇那些過于深奧的知識,從而確保每個學生都能達到該課程的教學目標,而且教師必須選擇那些與實際的學習生活和今后的工作實際相關的教學內容,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能夠掌握一些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知識,來實現該課程的有效學習。

第二,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任務驅動”是指學生在進行計算機知識的學習時,在教師的幫助下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并帶著問題,充分地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一種學習實踐活動。在這種教學模式的驅動下,能夠充分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鞏固枯燥的計算機理論知識的同時,激發其實踐操作能力,提高其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如教師在利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實際教學時,就可以充分收集實際應用中各企事業單位的需求,然后通過任務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主探索其所涉及的相關知識和制作的技巧,真正實現教學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2]。

第三,充分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以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設置多層次的實踐教學,在課堂上,利用“任務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實踐技能,而在每章學習結束后,又可安排綜合實訓任務,讓學生在利用本章知識的基礎上自主選題,制作出相關作品,提高其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同時,在課程全部結束后,教師又可以根據實際的需求,讓學生利用所學技能去解決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充分地培養學生計算機基礎技能的實際操作能力,從而滿足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我國的高職院校普遍注重的是為社會培養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實際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要不斷地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求,對該課程的教學思路進行改革,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提高其綜合素質,最終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技能型計算機人才。

參考文獻:

篇(9)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情感總是伴隨著認知的發展而變化的,教學中情感的培養應以知識為基礎。學生常因學業成功而喜悅,因挫折而苦惱,因此,在近二十多年的初中英語教學生涯中,我發現從初一到初三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態度,往往由極感興趣逐漸變化到不感興趣或毫無興趣,甚至于厭煩,最后失去學習英語的信心,放棄對英語的學習,因而英語教學中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其根源是,學生升入初中時,初學英語對此學科處于好奇,此時英語知識比較簡單,教材難度也不大。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比較濃厚,學習的效果也比較明顯。當初二年級進一步學習英語時,教材難度明顯增大。例如:口語交際內容的廣泛性,聽力材料的難度加深和篇幅加長,以及語法知識覆蓋面加大等因素都使學生感到學習吃力,因而產生厭煩情緒,造成心里落差。最終導致學生學習本學科出現了兩極分化。究其原因:(1)學生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和學習目的不夠明確;(2)語言環境受母語的干擾;(3)教師的教學方法存在一定問題,使學生學習上感到困難,逐漸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4)新教材編寫靈活,教學詞匯量大,師生難易把握教材,教材中規定的教學要求不易完成。為了解決以上問題,防止教學中出現兩極分化,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端正態度,明確目標;打好基礎,培養自學能力

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明確的學習目標是學好英語的重要保證。因為在長達六年的小學學習階段,學生的心目中只有兩門功課――語文和數學。雖然農牧團場學校從三年級起始也開設了英語課,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學生對英語學科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本來就沒有語言環境的英語學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首先應對初入中學的新生進行轉變學習觀念的教育。在學生學習英語之前,告訴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白英語是三大學科之一升學必考科目。讓學生有足夠的思想認識,學生思想認識提高之后,學習態度會隨之轉變,心中就有了明確的目標,今后會努力學好英語。接下來教師要引領學生學好英語,把學生帶進英語學習的大門,在英語教學啟蒙階段就要杜絕教學中出現兩極分化現象。為了防止兩極分化,我具體的做法是:首先幫助學生跨過語音關,利用學生已知的26個英語字母的讀音學習一大部分英語音素,其余的一部分音素通過字母組合或其他途徑學習和掌握。接著教給學生如何將元音和輔音音素組合拼讀在一起,同時傳授給學生一些簡單實用的語音知識――開音節和閉音節單詞的讀法。以加強和鞏固所學知識,經過系統的訓練和學習,學生學會了自學單詞。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新課程之前就基本掌握了拼讀單詞的方法、技能和技巧,在有限的時間里學會和運用單詞。掃清了繼續學習英語的障礙,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調動了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因為初中英語教材單詞量比小學大得多,而且大多數要求四會,如果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學不會或記不住單詞 ,就會直接影響下一課的學習內容和教學進程 ,使教學形成惡性循環。這也是學生分化的根本所在。所以跨過詞匯關,也為今后的聽說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此基礎上,我采用情境教學法盡力為學生營造英語情境,從現實生活或身邊的語言入手進行口語交際,讓學生有話可說,使學生產生說的欲望。在教學過程中天天堅持,努力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操練時,把握“準”字,突出“會”字。要求學生人人參與,個個達標,人人過關。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具備了初步的聽說能力。下一步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讀懂課文對話是寫的基礎,先教會學生讀懂課文對話尤為重要。依照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每天預習新課,了解新的學習內容,做到心中有數。聽課時重點解決預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因為新教材的編寫體系是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各個教學單元聽、說、讀、寫四項能力同步進行。所以如此循環,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一種能力,為今后深入學習英語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信息時代,運用教育資源;改變方法,提高教學能力

21世紀,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先導。正在不斷深入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特別是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利用衛星電視網絡教學資源開展的現代遠程教育,使我們的學習和教育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封閉的學校教育體系被打破了,知識與信息的傳播方式都發生了革命性的巨變。迫使教育者的教學理念以及傳播知識的方法和傳播途徑,也要緊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我利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和多媒體教學設備,從網絡上搜集整理素材,自制電子教學課件,用于課堂教學之中,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令學生耳目一新的嶄新教學環境。在這樣的學習環境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篇(10)

初中化學單從知識層面來說相對簡單,這也就使學生學習技能的培養成為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首要任務。初中化學教學因其有實驗教學作支撐,具有靈活、形象、直觀的學科優勢,自然成為學生探究學習能力培養的主陣地。如何利用好這一陣地,也就成為每一位初中化學教師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課題。

1 搭建師生合作舞臺,喚醒學生探究熱情

實驗探究式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已有的化學知識與技能,以探索者的身份,通過發現問題作出猜想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程序,由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歸納、總結規律的一種教學模式。已有的化學知識與技能主要是指化學實驗原理,具體包括基本反應原理和基本操作原則,基本反應原理是實驗的依據,是學生知識運用的基礎。基本操作原則是實驗教學的準則,是實驗成功的基本保證。在化學教學中對于這些框架理論要通過訓練、鞏固使學生提高認識,保證學生參與實驗的實效性。

在學生掌握好實驗原理的前提下,教師要敢于放手,激勵學生走上講臺做演示實驗,再進行恰如其分的引導、協助和點撥,培養學生互助協作能力。例如用雙氧水制氧氣的實驗,為了增強實驗效果,標準采用毛遂自薦的形式選配3名學生來演示此實驗,并對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取3支試管,分別編號為A、B、C,3名學生各負責其中一個;首先同時倒入相同質量的雙氧水,并迅速將帶火星木條伸入試管口,A、B、C均沒有明顯現象;再由B、C兩學生分別在自己的試管中加入二氧化錳和沸石,并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口,可觀察到木條復燃了;待反應結束后,3名學生分別觀察、陳述試管殘留物的情況。通過師生協作,將實驗現象對比呈現,輕而易舉地突破了催化劑這個教學難點。

又如在學習“空氣”時,教材要求學生掌握收集氣體樣品的方法。在課堂上,筆者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以男生和女生為兩個小組,用自己已有的容器收集操場上的空氣樣品。學生積極活躍,立刻展開了積極討論,各抒己見。男生組的討論結果是:用一個塑料袋抓緊,趕跑袋中的空氣,然后在操場里松開手,張開袋口在操場里跑一圈;當塑料袋鼓滿時,扎緊袋子,袋中就是操場空氣的樣品。女生組的討論結果是:將自己喝水用的礦泉水瓶在教室內裝滿水,然后到操場上將瓶中的水倒掉,并用瓶蓋蓋緊瓶口,瓶中便是操場的空氣樣品。感覺到學生自己合作,已經將收集氣體樣品的方法掌握了,筆者便要求大家自己去嘗試收集,學生興高采烈,用一種高漲的激情盡情品嘗著互助協作的成果。

科學探究的興趣發源于問題,教師要重視學生課堂中的疑惑,靈活進行答疑。筆者課堂上曾出現過這樣的問題,有個學生在學習“實驗室制取氧氣”時,要求聞一下雙氧水與二氧化錳混合制得的氧氣,結果聞到有臭味,他質疑集氣瓶中不是純凈的氧氣。對于突如其來的問題,筆者首先表揚了這位學生,告訴全體學生,要向他學習,因為一些偉大的科學發現都是起源于一些細微的問題。然后簡要向學生解釋了一下原因:制得的有臭味的氧氣確實不純,其中存在少量因雙氧水濃度過高、反應過快而生成的臭氧,高中化學中將有詳細講解。雖然問題超出了初中知識的范圍,但教師應該適當地解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敢于提問、敢于懷疑的熱情。

化學是容易激發學生興趣的一門學科,其原因還要歸功于化學實驗的存在。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開展的今天,教師把講臺讓給學生,把講臺打造成合作的舞臺,讓學生自主探究,親身體驗成功與失敗的感受;教師作為一個協作者、引導者,抑或是一個聆聽者、欣賞者。這一幕或許就是此輪教育改革的初衷。

2 精心設置細節探究,預留學生思考空間

陳舊的實驗教學采用的都是“填鴨”式教學,即:教師先給出結論,將學生的思維空間束縛住,然后進行實驗驗證,實際上是向學生強加一種結論的“合法性”。而新課程則要求教師應努力挖掘蘊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巧妙設計問題探究,讓學生總結結論,在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前提下,讓學生主動吸收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精心設置問題,充分考慮探究細節及預知可能出現的問題,在引導過程中不要逐一點破,要給學生預留獨立思考的空間。

在探究蠟燭燃燒的過程時,需要學生驗證其燃燒產物——CO2。很多小組的石灰水沒有變渾濁,實驗不成功。筆者細心觀察,發現主要有三條原因:1)燒杯罩在燭焰上時間太長,燒杯內溫度較高,倒過燒杯時,使空氣形成熱氣流,杯中的CO2氣體隨熱氣流而散發到空氣中了;2)學生操作不熟練,燒杯倒轉時,逗留時間過長,倒入石灰水前,CO2氣體已經散逸了;3)澄清石灰水不是新制的,部分已經變質。筆者并沒有將答案告之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改進操作,再觀察現象。比如引導學生將燒杯移開火焰,倒過來之前,用一塊玻璃片先蓋住瓶口,再把燒杯正放在桌面,然后移開一部分玻璃片,向燒杯內倒入澄清石灰水,再蓋住燒杯振蕩,觀察現象;或者更換澄清石灰水,重新操作觀察現象;或者更換大一點兒而且冷的燒杯,再次操作,觀察現象。在改進之后,再由各小組提交現象,并討論前后現象不一致的原因。

3 注重知識滲透生活,引導學生走出課本

新課程要求教材不再是教學的標尺而是教學工具。新教材在編纂時,精心編入大量實驗內容,目的是使學生經歷由感知思維動手的活動過程。這些都拉近了學生與化學學科的距離,讓學生親身感觸到化學就在身邊。

教師要善于捕捉時機,帶領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把化學課堂擴大。這不僅能豐富學生課余生活,而且能在學生擴大視野的同時,促進其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筆者學校處于一條小河的河畔,在學習“水的凈化”前,曾經讓學生調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嗎?請問問你們的父母,在他們當學生時,這條河是不是像現在這樣臟呢?在學習“燃料與燃燒”時,筆者帶領學生去附近加油站認識“嚴禁煙火”標志。筆者曾經讓學生利用家庭廚房里現有的物品進行實驗,如用食醋為菜刀除銹,用食醋除去熱水瓶膽和燒水壺內沉積的水垢;觀察燈泡和燈管的結構;尋找煤燃燒污染空氣的罪魁禍首——SO2……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學會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用有趣的生活成功體驗激發化學學習的無限樂趣。

對于家庭中小實驗的開展,教師一定要做好輔導。由于初中學生化學基礎淺薄,操作能力相對差,因此教師一定要把實驗的目的,選用的儀器、藥品,以及實驗步驟及安全事項等向學生明確,最好為學生做好示范,這樣實驗成功率就大,效果就好,可以增強學生自信心。

授人以魚,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受用無窮。探究性學習能力是學生終生發展的需要,是新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教師只有不斷地努力,創新教學方式,大膽地實踐,才會使教學游刃有余。

參考文獻

[1]梁慧姝,鄭長龍.化學實驗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上一篇: 電子通信專業論文 下一篇: 旅游局旅游業發展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色多多视频在线导航 | 五月天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 日本三级网站网址 | 亚洲青涩天堂六月天在线视频 |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偷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