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教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1 16:20: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技術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技術教育論文

篇(1)

1、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內容。

根據苗逢春博士倡導的信息技術學習和應用的“四能”階段,即本能、使能、效能和智能。其中“使能”階段,主要是通過熟練地應用各種應用軟件提高學科學習的效果和效率;要達到“效能”“智能”階段,則要增加硬件技術、程序設計、數據庫、網絡技術等核心技術,并利用這些技術實現對計算機進行操縱和控制,去解決實際問題。但限于初中生的認知水平,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一般包括計算機基本操作,文件管理,繪畫,文字處理,多媒體制作,網絡操作等幾個模塊。

2、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目標

開設初中信息技術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一種綜合能力,它包括信息多方面的內容,其中重要的兩點就是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術。信息意識就是學生要具有獨立自主的學習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并且有意識地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簡單地說,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的根本目標,不是為了讓初中生單純地知道如何使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而是要培養他們以下四種能力:第一,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并能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第二,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后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第三,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并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第四,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課堂管理的核心。

鑒于信息技術教育擔負著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和革新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使命,因此,初中教師應該將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課堂管理的核心。作為一名初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師,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

首先,教師要做好表率作用。在我的教學中,我一直非常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重視語言內在和外顯的教育、引導作用。上課之前,我都會將每堂課的內容用普通話不斷地進行練習,以避免發音不準而影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課堂上,我都會微笑地用文明語、鼓勵語“請”、“謝謝”、“你真捧,了不起”,“有進步”等進行講課,并盡量保持用豐富自然的語音語調,以加強語言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在我的帶動下,學生都逐漸形成了講普通話的習慣,也在無形當中增強了學生的電腦操作能力。

其次,要從細節入手。在上信息技術課程之前,我會提前五分鐘組織學生進微機室。在進微機室之前,我一般要做以下幾件事情:第一步,要求學生自覺排隊,依次進入教室,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下課時也要求每個小組按隊列依次離開微機室。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習慣。第二步,要求學生自覺清理自己周圍的垃圾紙屑,不能隨扔紙屑垃圾,更不吃零食,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覺維護好公共衛生的習慣。第三步,要求學生管理好自己所使用的電腦及其附屬設施,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第四步,要求學生要認真傾聽他人講話,不打斷別人,有異議要舉手發言。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習慣。

三、創立和諧的課堂文化是課堂管理的關鍵。

課堂文化是指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創造的課堂風氣、規則、心理環境、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總和。和諧的課堂文化體現了師生的情感交融,它是一種學習共同體的文化。作為一名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師,我深知:課堂里只有通過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換與角色認同,才能達到彼此的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為此,筆者認為,教師在上課之前,應做好充分的備課準備,只有做到充分的備課,才能幫助學生高效的獲取更多的計算機知識,增強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就我的經驗來說,我的備課不僅僅針對教材內容備知識、備教法,而且我經常有意識地收集一些有用的教學資源,并予以適當的擴展和交*引用,在課堂中適當適量的加入一些調劑的元素。如業界最新動態,相關的時事資料,或者一些相關事件等,一方面能對課堂內容進行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使學科的知識深入到了學生的生活,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的氛圍。同時,我知道,要營造一個和諧有序的課堂,教師就必須具有良好的組織與管理課堂的能力。因此,在平時,我非常注重這方面知識的學習和實踐。通過不斷探索,我發現,在初中生的信息技術教學中,由于信息技術不是主要學科,學生學習的功利性又比較強,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說,信息課完全是他們輕松娛樂的時間,課堂上不會予以足夠的重視,因此出現了上課做其它科目的作業、看課外書、說話、上網、玩游戲等違紀行為。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在每個學期之初就和學生一起制定出信息課堂的規則,并嚴格的貫徹執行。當然,我非常注重師生關系的和諧。我經常和學生交流,和學生做朋友,關心和愛護他們。這樣,和諧的課堂文化在我班級中自然就創立了。

篇(2)

2.借助生活學習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教學中有很多不容易被理解的地方,尤其是在信息學習中遇到的一些抽象名詞,小學生用自己的感性認識很難理解到位。這就需要教師從生活經驗中引導學生,把抽象的概念用生動的比喻來闡述,以便學生容易理解。比如在三年級下冊學習“建立文件夾”時,學生不理解為什么要建立文件夾,而且一個個黃色的小圖標都很相似,學生感到無所適從。電腦的硬盤容量特別大,就像我們的校園,功能不一的文件夾就像各個“年級”一樣,而零零碎碎的文件就像校園里年齡不一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有相應的年級和班級。文件夾就類。如果你要在找文件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找到,你就要給每個文件夾起相應的名字,這個名字可以由你來起,根據文件夾內的文件類別可以隨便命名,然后點擊,所要的文件就找到了。經過這一番比喻,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有了清晰的了解。所以,教師要隨時收集信息,只要生活中與信息技術類似的事例就可以拿來類比,便于小學生的理解。

3.在生活中應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教師要教給學生簡單基本的應用技術。像上文提到的百度搜索,可以幫助我們查找資料,積累知識,還可以編輯文檔、繪制圖畫、播放視頻音樂等。教師要給學生設置帶有驅動性的任務,促使學生運用教師所教的信息技術,讓學生體會到信息技術應用于生活的強大功能。

二、發展兒童的思維能力

信息技術的學習和運用改變了學生認識世界的方法,也拓展了學生了解世界的途徑,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1.培養探索能力,訓練思維靈活性。學習信息技術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包括信息的攝取、分析、整合、處理、應用等綜合能力。學生不僅要學習運用基本的信息技能進行讀、寫、算、制作,還應該保持對信息技術博大精深的好奇與探索,主動思考質疑,并可以運用已學的信息技能去解決新的問題。學生的探索欲望要與其已經具備的知識相匹配,不能好高騖遠,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時發問,教師要鼓勵學生的質疑精神,這有利于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第七課“復制、剪切、粘貼”的時候,按照步驟教給學生,先選定文字,然后到“編輯”里去找相應的選項,在粘貼的位置上點左鍵即可;或者是在選定的文字上右鍵單擊一次即可出現帶有相應功能的對話框,左鍵單擊即可。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練習,一會有同學舉手發言:我發現復制、剪切、粘貼的時候,可以不用鼠標操作,直接用鍵盤上的兩個鍵就可以完成,復制用Ctrl+C、剪切用Ctrl+X、粘貼用Ctrl+V。我對他的這一發現給予高度贊揚,表揚他善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其他學生的探索興趣。學生很快發現Ctrl+F是“查找”,Ctrl+H是“替換”,思維的靈活性可見一斑。

2.綜合技能運用,訓練思維敏捷性。思維的敏捷性體現的是思維過程中的速度表現。信息技術教學中訓練學生思維敏捷性的主要途徑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要不斷加大問題的難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去解決新問題,實現自我突破。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是比較高的,尤其是現在網絡技術的滲透,更讓學生感覺到信息技術的有趣。像四年級上冊的“畫規則圖形”“畫不規則圖形”“圖形的復制、旋轉”,對于喜歡用繪畫來表達自己內心意思的小學生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學習完這幾課以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做一個“規則圖形”和“不規則圖形”相結合的圖片,訓練對畫圖軟件的應用。通過學生圖畫的創作,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思維的敏捷程度。

3.先學后教模式,訓練思維創新性。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帶有觸類旁通的特點,有利于訓練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給學生的創新性提供了機會。學生在“先學”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根據教材講解,自己動手操作,如果能夠成功完成任務,就算是達到思維創新的第一步。學生在“先學”的時候,會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然后有目的地質疑,這樣便可以在學習的時候印象更加深刻,學生“先學”的過程正是思維創新的過程。如四年級上冊學習了“海龜作圖”以后,下面的幾課都是用“海龜作圖”工具進行畫圖。像“海龜畫旗幟”“海龜畫糧倉”“海龜畫多邊形”“海龜畫‘田’字圖”“海龜畫車輪”“海龜畫彩色圖形”等,學生都可以根據前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下一課的“先學”,很多同學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學習和創新。

三、豐富兒童的精神世界

篇(3)

教師在進行教學中還需要進行一些改變。以多媒體設計基礎課為例說明基于Moodle平臺的中職技術教育。此課程程序設計合成軟件為Authorware,在教育界是一個應用非常廣泛的開發工具,是計算機專業必修課之一。基于Moodle平臺的信息技術課程設計主要包括學習模塊以及討論區模塊。在討論區模塊中同時又分為了學習討論區以及普通討論區兩部分。在普通討論區模塊中主要的模塊包括“你問我答”、休閑小屋、資源共享以及通知模塊。學生與教師能夠討論并解答課程方面的問題,增強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在通知模塊主要是實現公布新聞以及課程通告,資源共享模塊只要使實現有價值資料的共享,減少學生翻閱資料的時間。教師在上課前,先向學習討論區上傳一直做好的課件,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和討論,接著以具體的實例向學生講述課件的主要內容。此設計課件分為片頭、片尾以及主體三部分。片頭部分主要模式是顯示、擦除以及等待等圖標。

主體部分就需要包括各種知識點的設計。片尾部分則是退出對象,顯示、聲音以及交互等通過二級流程線完成字幕效果。其他二線流程全部由顯示、計算等圖標組成。此課件設計簡單、層次清晰,通過演示,學生能夠非常輕易地設計值自己的產品,并根據自身進行下一階段或者上一階段的學習與復習。除了以上幾個模塊的設計之外,還需要設計測試模塊,便于不同的測試試驗,并支持多次測試,提高信息技術課教學效果。

篇(4)

2人文關懷在教學課堂中的體現

在初中的信息技術教育中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如何有效的進行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教育對學生提升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從我們平時的教學經驗中不難發現,學生往往對生硬的理論知識學習沒有興趣,所以老師在對書本上生硬的理論知識講解前,要仔細的研究,尋求一種能夠讓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講解。比如,在講到計算機硬件章節的時候,老師可以找一臺淘汰的電腦,在課堂上進行拆分,用實物對照的方式進行一一講解:“如果我們把電腦比喻成一個工廠的話,那么其機箱就工廠里的廠房;主板就工廠里的總控制臺;CPU就是進行日常生產的機床;硬盤就是用來存放貨物的倉庫;內存就是機床旁邊為了堆放原材料或者成品而留出的空地。在工廠需要生產產品時,就需要先從倉庫(硬盤)里取出原材料,送到機床(CPU)處進行生產,而在生產時為了追求效率,往往會先將原材料放置在機床附近的空地處(內存),所以這就需要內存有很快的讀取速度。”這樣一講,就將原本生硬的書本理論知識,形象生動化,讓學生更容易和愿意去接受。

3人文關懷教學組織形式上的體現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社會,帶給學生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要想改變中國在信息技術教育中的落后局面,就必須從學生入手,因為他們才是弱勢的主體。所以在平時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應該適當的采用一些激勵措施,讓學生在有競爭壓力的環境去提高學習上的斗志。例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平時學會用瀏覽器搜索有用的信息并完成相應的任務;開展一些比打字速度等類型的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主動去掌握基礎性知識;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由于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肯定會帶來學習上的層次性。老師將班級中的優生和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進行分組合作,讓學習比較好的學生去幫助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這樣不僅可以讓成績好的學生在幫助別人的同時進一步夯實基礎知識,同時自身的學生能力也得到了不斷的提高,讓相對落后的學生得到幫助后,能夠以最快的速度趕上學習進度,甚至有一些學生由此打破了學習上的障礙,成績一越成為佼佼者。

4人文關懷在培養學生個性上的體現

每一個學生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是由多種多樣的因素綜合造成的結果,但更多的其實是心里因素差異的體現。所以,從人文關懷的層面上看,首先,老師應該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而不要把成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興趣愛好強加給學生;其次,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發展上的所有可能性,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上都能夠有所提高和發展;最后,對學生的優劣,不能夠單純只看成績,而應該有多個衡量指標。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樹立學習的信心,而不會產生過大的心里負擔,有助于養成健康的人格,培養創新能力,體現人文關懷。

篇(5)

2云計算在信息技術教育領域的應用現狀

現階段,隨著云計算在信息技術領域的飛速發展,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也方興未艾,電子書包開始進入課堂,部分城市也開始利用移動終端的云計算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的學校開發了云計算學習實驗室。對于信息技術教育課程而言,利用云計算來幫助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教學,創造新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進行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利用云計算技術輔助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為個性化、信息化的教學環境,服務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是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的。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輔助教學系統和模式,云計算輔助教學也是信息化教育的新發展。

3云計算輔助教學對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影響

云計算輔助教學本身具備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對信息技術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3.1降低學校教學設備的配置和維護成本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學校都投入大量資金配置了計算機和網絡設備,之后還要進行更新、升級及日常維護,以保障設備運轉,適應技術網絡變化和教學要求。應用云計算輔助教學,教學計算任務可以完全可以由云端服務器來完成,針對學校存儲的海量數據占用學校電腦大量內存的情況,可由云計算輔助教學服務提供的網絡云端資源進行統一的服務,同時,一般配置計算機就可以和云端處理器進行數據交換,可以為學校節省大量的計算機資源、網絡設備資源,大大地降低學校教學設備的配置和維護成本的支出。

3.2降低學校教學應用軟件服務成本

軟件服務也是云計算所能提供的多種服務中的其中一種。云計算服務將大量的應用軟件制作成為在線服務軟件,學校可以通過使用云計算輔助教學后,免費或只花很少的費用來使用相關教學應用軟件,而不必擔心軟件到期或出現各種不能使用的情況,也為學校節省了大量軟件購買和升級的服務費用。一般來說,云計算所能提供的軟件服務除一般教學所用的教學軟件外,也能夠為學校提供專業的教務管理軟件,在學生的學分管理、學籍管理、賬目管理等方面,學校都可以通過較少的服務費用來使用大量的在線應用軟件,僅需要將學校本地電腦聯網即可享有云端服務器提供的各項云計算服務。在信息技術科目的教學上,教師可以憑借云計算平臺建立班級賬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別管理,學生可在平臺內學習完成課業,教師既可以把協作平臺當作教學平臺,也可以將其變成為學習資源的展示平臺,完成學生學習內容的補充、作業修訂、評估記分等,大大節約了教師的時間,提高了管理效率,也為學生的學習進步提供了信息化支持。

3.3發揮學科優勢,促進教學目標達成

信息技術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進度上不可能出現傳統學科的那種高度統一的局面,為了解決教學方面存在的難點問題,可以通過云計算平臺對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內容和進度進行適當的調整;同時,基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實用性、可自學性的特點,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進度方面的差異,開展個性化的教學,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情況,在學生的配合下制訂個性的學習計劃和方案,分發個性化的教學資料和學習資源,改變以往的限制,大大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是一種需要學生和計算機之間進行不斷互動交流的一種課程。在整個信息技術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直處于與計算機和網絡的“人機對話”的狀態。在云計算支持下,在信息技術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體現出主體性,能夠真正實現自主學習,教師則可更好起到引導者的作用,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方面,應用云計算技術可使教學實施過程更加科學、合理和開放。在多任務或小組項目中,目標的達成往往并非一人之力,這就需要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進行教學評價支持,而云計算可以恰到好處地處理這個任務,方便了學生記分,也方便了教師的整理。全體學生可以針對完成的項目結果進行評價,可促進學生改善學習態度。

篇(6)

從高中學校的領導及教師的角度來說,因為高考的內容沒有涉及或是非常少出現信息技術學科的有關知識點,導致了信息技術學科的課時不多或是讓別的學科所占用。這樣一來,便直接地影響了信息技術學科的整體推進。例如,在我國大部分的高中僅僅是將信息技術學科看作是一門雜科、偏課,為什么要這樣說呢?教師不注意備課,拿起教材就直奔教室甚至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任由學生活動等。這一系列的做法都直接影響著高中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課改推進。

2.高中生的基礎相對差異比較大

因為高中生入取的區域范圍有所擴大,高中生的義務教育的背景以及生活的環境等方面的差異讓高中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相關了解以及對新型通訊工具的了解程度不一,造成了他們信息技術學科在吸收方法上具有差異。結合這一情況,教師應該根據高中生所掌握知識的不同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信息技術學科設計,打造有效的信息技術學科的課堂教學。例如,在我負責我校高2015級13-22這10個班的教學過程中,每次在我上課時學生都非常的興奮,但是往往在我還沒有布置完任務的時候就等不及要開始操作了,有學生甚至都沒有等我把話說完便開始高呼:“知道了,知道了,老師!”對于完成作業中碰到的問題,學生也會進行討論和交流課堂教學氣氛是非常熱鬧。可是隨著上課時間的推移,在如此熱鬧的課堂現象里就具有多種不一樣的情況:老老實實地完成任務;早就完成了任務卻在玩游戲;動作慢慢騰騰,犯簡單性的操作錯誤;任務沒完成在玩其他東西。而且在一堂信息技術課上———“老師我做好了是不是可以上網了?”而另一面老師卻正在幾個操作理解差的學生面前一遍遍重復剛才教過的內容。這種情況,在我們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這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對于這種情形,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其實這種情況主要是由學生的個體差異造成的。只有詳細分析學生的差異性才能對癥下藥找到好的方法。

二、改進高中信息教育教學的有效措施

1.明確教育教學目標

完善信息技術教學體系《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各科目的教學在達到高考的有關要求外,應該更加注重高中生思想素質的提升,正確引導高中生樹立崇高的理想,重視高中生綜合素質之培養與提升,從而促進高中生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所以,在高中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設計上,一定要明確教學目標,想方設法去改變過去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模式,進一步完善這門課程的教學體系,從而讓教學課堂更活躍,讓高中生學習此門課程的積極性更加高漲。

2.根據高中生狀況

制訂有區別的教學計劃筆者認為,因材施教是一種可行的教育教學方法。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可以根據高中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了解程度,將學生分成“初、中、高”三個層次,每一個層次設立不同的教學計劃,以滿足每一個高中生對此門課程的實際需要,這樣做也可以有效調動高中生投入此門課程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比如,對很多的高中生而言,學習重要的是依靠對知識內容內在的興趣。喜歡畫畫的學生,他們就愿意上美術課。喜歡唱歌的,就愿意上音樂課。并且,興趣越大,學習的動力就越大,效果就越好。一切從興趣入手,激發學習的動力,有了動力,學生學好信息技術課也就不再感覺困難。我們都知道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認為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并不在于教學生很多呆板的知識,而應當是一些應用性強、實際有用的東西讓學生從“讀書”時代走向“讀電子”時代。

篇(7)

二、吃透教材內容,認真做好備課工作,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性

高中信息技術教育切忌大篇幅講授理論性的內容,雖然目前的教材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并且盡可能地穿插延伸性的內容,但終究未能改變本質。信息技術課應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開發,過多理論性內容的教授容易使學生產生抵制心理。這種情況下,教師應積極做好備課工作,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具體表現為突出教學重點,課前充分搜集課程相關的文獻資料,并就學生關心的問題進行課前預測,還要安排一定量的實際操作練習,使學生能鞏固所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教育的課前備課工作時還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個人情況,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盡量使自己的備課計劃照顧到大多數人的實際。例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組織一個交流會,通過交流會與各類學生進行交流,聽取他們的對課堂教學的看法。如此一來,師生之間的距離更近了,教師的教學計劃也能更有效率地進行下去。

三、增強師生互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和學生之間變成了亦師亦友的關系,這就為課堂教學中增強師生互動提供了前提。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由于其課程的特殊性,需要師生建立起共同討論的氛圍,共同解決學習中的各種難題。教師在與學生的溝通中可以了解學生對其教學的評價,便于今后改進教學方法;還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學生的層次分布,便于因材施教,進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例如,師生之間可以建立一個小組形式的討論機制,并將其常態化。每次課程開始之前,教師首先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上節課的遺留問題,并收集學生對這節課的看法和建議。課程結束之后,再通過小組討論會總結本節課的相關內容,并就教學效果進行評估。

四、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為歸宿點

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使學生掌握相應的實踐技巧,而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技術類的成果總有被超越的時刻,而創新的精神和思維卻永遠不會被趕超,它會帶領我們不斷前進,不斷取得驚人的戰果。所謂創新,就是要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提出新的論斷,這就需要學生對已有知識充分理解。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溫故知新,鼓勵學生總結每看一遍的感受,不斷得到新的認知。另外,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思維,教學過程中可通過競爭的方式激勵學生不斷學習。

篇(8)

信息技術教育自身有著鮮明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實踐性、現代性、應用性、工具性等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技術教育有著很強的現代性特征,在這一方面主要是在教學的內容及計算機升級層面。信息技術教育要求學生要能夠動手操作計算機,所以在實踐上有著顯著體現,同時有關計算機的教育也正是為了方便學習者對它的應用,故此工具性特征就比較鮮明地體現出來了。

2.活動理論的主要內涵

活動理論源于黑格爾及康德的古典哲學思想,即人類的行為是人和形成社會及物理環境事務等雙向交互的一個過程。而活動理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在社會學以及心理學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探討,之后對活動理論在教育學中的應用意義也開始了探究。活動理論中的活動自身具有整體性特征,這一理論主張活動強調知識及能力等在個體活動中的有機整體。不僅如此,活動理論還具有構建性特征,即主體活動在本質上是指向活動對象的和目的性的主動建構及不斷改造的過程,兼具階段性及創造性。

二、信息技術教育中應用活動理論的作用及原則

1.信息技術教育中應用活動理論的作用

信息技術課和其他的傳統課程相比存在很大差異,主要體現在課程內容的不同、課程講授方式的不同及學習成果的衡量不同。活動理論主要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重視了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因此,在信息技術教育中應用活動理論,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能力,達到高效的學習目的。

2.信息技術教育應用活動理論的原則

在信息技術教育中,應用活動理論要遵循相應的原則,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在具體內容上首先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過程中還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挖掘學生的個性品質。其次,要遵循學習活動任務的設計原則,并通過實際操作來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對新知識的領會和對舊知識的運用都有著促進作用。再次,要遵循學習環境設計原則,這是學習活動的重要保障。最后,就是要遵循協作會話的原則。

三、信息技術教育中活動理論的具體應用

活動理論的信息技術教學強調雙向交互活動,所以在形式上就比較多樣,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以任務為主題的活動、以問題為主題的活動和以游戲為主題的活動等。信息技術教育由于所面臨的學生年齡層不同,故此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采取合理的方式進行實施。以中學生為例,這一階段的學生在邏輯思維上的能力發展比較顯著,他們能夠通過一系列的抽象邏輯解決實際問題。對這一年齡層的學生可通過問題活動為主題進行展開,從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協作,并發揮其個人的創造性,這樣不僅能學習相應信息技術知識,也能明確其實際應用的方向。例如,教師在設計多媒體作品“太陽升起”時,應首先明確知識與技能目標是讓學生熟悉基本工具的作用、了解設置圖形對象的基本方法、熟悉并掌握Authorware繪制圖形圖像的操作方法。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對信息工具的應用,以及用原有信息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提高學生的信息表達能力。當然,學習工具也很重要,它能夠將客體和學生緊密地聯系起來,有利于活動的展開。同時,為了確保教師機與學生機在信息傳遞上能夠保持通暢,就需要多媒體設備能夠在教學中和活動中及時給予學生技術上的支持。其次,教師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也不容忽視,即通過Authorware軟件獨立創作“升起太陽”,作品的情境要和實際相符合,對于背景可獨立構圖,如太陽從近處山背后升起等,可充分發揮想象力。學生的學習環境設計方面,每位學生都要有一臺安裝多媒體工具軟件的計算機,教師機同樣也要安裝多媒體工具軟件及網絡教師軟件,如多媒體平臺及教材、局域網等。開展學習活動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先對學習內容進行回顧;另一種就是展示學習任務,通過投影將學習任務展示給學生,教師對任務的主旨進行講解,并將學習活動的規則通過投影在屏幕上進行展示,同時強調課堂活動當中需要遵循的要求及規則。實踐過程中學生要以學習活動任務作為起點,結合學習任務的要求進行創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進行巡視及進行個別輔導,并及時地糾正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的不良行為。學生完成作品后,教師要檢查學生作品的完成程度、質量等方面,這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程度。而后選擇一部分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并對學生操作過程中的具體表現進行評價。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共同來參與作品的評價。以任務為主題的活動最為關鍵的就是對任務的設計,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開放型和封閉型任務。通過以上的任務主體活動理論的應用能夠將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保障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

篇(9)

2優質教學方法的合理選擇,是高效課堂成型的關鍵

方法,老生常談的話題,可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方法又顯得格外重要。如何科學、有效地選擇教學方法成為我們思考的重要問題。經過多年的教學,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引導。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如何使學生以苦為樂,變苦學為樂學,這就要靠老師的積極引導。當然也要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課堂教學中知識更新的節奏不斷加快,使得學生的基礎各不相同,信息技術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基礎差距,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我們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在課堂上教師是引導者,而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所以課堂教學過程中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又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學習欲望,從而充分有效地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角色轉換、小組合作學習以及任務驅動等等。拿任務驅動模式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就一個知識點提出一個學習任務,然后把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再讓每個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最后留出一定的時間給各學習小組上臺講解和演示。學生講解通過任務驅動學習到的認識點,還可以與老師互動,而老師和臺下的學生也可以提問臺上的小老師。結果是不僅能使課堂知識得到更好的掌握,而且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正視實踐的重要性

計算機的教學歸根到底是要求學生學會操作,因此,對于新時期的課堂,作為教師要加大操作的投入,提高學生實際的操作應用能力。實踐是檢驗理論知識學習好壞的最佳途徑,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發現學習中的不足,才能檢驗對于知識點是否真正的掌握。筆者的課堂中一般每節課45分鐘至多只講15分鐘至20分鐘,其余的時間大都是留給學生進行上機操作實踐的。例如:在授課時遇到一些相對簡單或是掌握程度較好的知識點,筆者往往采取集體觀摩實踐操作的方式來學習。如word中如何運用查找功能,筆者總會選一位操作較好的學生利用廣播軟件當眾演示,相信大部分人都已掌握,少部分沒有掌握的也可以通過這次演示來學習。但是接著筆者會順勢引出來講解替換,這個功能一般學生用的不多,掌握情況也一般。通過講解學生會了解實際上查找和替換很類似但功能大不一樣,操作也不難掌握。課堂上通過這樣的安排可以合理地節約一定的講課時間,以更好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操作才是初中階段信息技術學習的關鍵,希望廣大教師要重視。

篇(10)

在2000年11月頒布的《指南和大綱》中,規定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要達到的期望技能與學習目標。《指南和大綱》主要有六個個層面的內容: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層面、社會和道德問題層面、使用IT工具層面、通訊工具層面、技術搜索層面、問題解決工具層面

(二)印度信息技術教育課程內容

在印度《指南和大綱》的當中,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的說明,也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也做出了相關的規定,主要是對以上教學目標的內容進行一個詳細的描述。

二、印度信息技術教育的特點

印度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相關人才的增多,其關鍵在于印度政府和學校的職業化IT教育模式的構建:“產業化的IT職業教育的特點是,學員在完成基礎教育后,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可以直接進行職業教育,從而實現培養相關信息技術人才的目標”。印度的信息技術的教材體系很規范。IT行業的職業技術教材,也有一套規范的求職課程教材。這些都可稱之為是現代科學技術教材編寫的范例。

三、印度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優勢

(一)政府立法

早在1985年,印度的總理拉吉爾甘地就喊出了“要用電子革命把印度帶入21世紀”的口號,這一口號引起了印度各部門對信息技術的重視。通過印度政府出臺的一系列鼓勵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政策法規(“信息技術超級大國”的108條政策)可以看出他們對信息產業及其教育培訓的重視。這些政策法規都對信息技術人才的教育培訓與流動提供了便利,為落實“新世紀跨越性發展戰略”有了一定法律的保證。

(二)語言優勢

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這也使印度人的英語水平上較其他非官方英語國家來說多出一些優勢。英語是全球軟件、因特網的通用語言,它為印度人學習信息技術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印度人在軟件的開發研制上緊跟信息時代的潮流,提高了他們的研發速度。

(三)企業院校與政府的相互合作

印度信息技術教育的投資主體是政府及其國內外的信息技術產業的大企業。政府還提倡與國外一些知名院校、企業聯合辦學,并聘請很多外籍教師和企業家參與教學。構成了知識的超前化、教學途徑的多樣化和行業發展現狀的具象化,這樣使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能夠與國際接軌、與實際研發接軌,從而更好地使學生適應市場的變化和企業的需求,為學生以后的職業生涯提供了幫助。

上一篇: 老總個人簡歷 下一篇: 暗示教學法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看片国产在线看片 |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 日韩v国产v亚洲v精品v | 亚洲日韩欧美少妇精品 | 亚洲最新AV在线 | 亚洲AV最新高清每天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