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0: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實習基地考察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多年來,在國內音樂類高等藝術院校的音樂學本科辦學過程中,形成了重視課堂教學和理論講授為主的教學體系。隨著近年來就業形勢的逐漸嚴峻,音樂學本科培養模式與社會對人才素養的需求之間的矛盾越發明顯,并成為各音樂類高等藝術院校音樂學本科辦學必須面對和正視的問題。自2006年以來,天津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對本科教學計劃進行了全方位細致的修訂。目前,該專業依托“實驗教學中心”,以田野考察為實踐教學平臺,整合各類專業課程,并結合校內外學術講座、學術會議,構建起立體化、多層次的藝術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具有理論創新能力和藝術實踐能力的復合型音樂學人才。
一、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音樂學專業首先要求實施學科基礎實驗教學;專業研究的特殊性要求實施專業實驗教學;為使實驗成果得以具體呈現,還需結合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教學,開展綜合實驗以及拓展創新實驗。根據理論與實踐的辨證關系對實驗教學提出明確要求。由理論到實踐要求實施驗證性實驗教學,主要涉及學科基礎實驗教學與專業實驗教學,以培養學生對理論的認知能力;由實踐到理論要求實施研究性實驗教學,主要涉及綜合實驗以及拓展創新實驗,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
二、課程結構:三個層次,綜合互補
所謂多層次的課程結構包括三類課程:理論課程、實踐課程、綜合課程。實踐課程由田野考察、實驗性課程及講座類課程組成,該類課程重于實踐操作技能和拓展學生專業視野的訓練。理論課程由民族音樂學概論和音樂考古學兩門課程組成。綜合課程,主要包括論文寫作,分為音樂學寫作和畢業論文寫作(后者是前者的延伸)。理論課程重點從理論方面講授田野考察的方法及實踐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對應的解決方案,還涉及到在考察過程中應該以怎樣的視角、態度和方式進行考察操作等文化和倫理方面的問題。對田野考察的實踐操作起到了重要的理論儲備作用。實踐課程重于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包括培養學生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古樂器測音、民間音樂田野考察、城市音樂田野考察),訓練學生專業實驗技能(測音數據分析、記譜分析、頻譜分析),協同理論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在專業研究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術創新能力。綜合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訓練學生用所學的知識、方法從事音樂學研究,并最終以論文的形式呈現。自從在教學計劃中設立田野考察課程以來,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在論文寫作過程中越來越多地運用田野考察的方法,增強實踐操作,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鍛煉了藝術實踐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綜上,田野考察課程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但是沒有理論指導的田野考察實踐活動是盲目的,因此理論課程(民族音樂學、音樂考古學)的開設與之形成了良好的互補。僅有以上兩類課程是不夠的,因為音樂學的培養成果最終是以論文形式體現的,因此綜合性的論文寫作課程則成為學生最終學術研究成果實現的重要途徑。由此,以田野考察為平臺的多層次課程結構得以建立,并成為音樂學專業近年來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此外,講座類課程進一步引導本科生培養的專業方向,增強學生對后續課程的求知欲望,開闊學生的專業視野,體現了本科教學“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定位。
三、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
網絡教學是今后教學的必然發展趨勢,充分利用校園網絡資源,構建功能強大的實驗中心網絡管理及教學平臺,是規范實驗中心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徑。①實驗教學中心信息化。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建立以音樂學學科網站、專題網站及教師個人教學網站為主體的教學應用網站;按學科課程建立音樂學教學實驗中心專用的數據庫;進行多媒體素材、課件和網絡課程等的開發與整合建設,學生可以通過高效的網絡信息平臺,實現數據共享,網絡教學,使實驗中心教學效率得到整體提升。②網絡化建設及應用。采用多媒體課件、網絡教學等教學手段,形成多元化的、全面開放的教學環境,實現資源共享,進行設備借用預約等,實現網絡化的開放管理。
四、推進實驗室開放
面向學生開放實驗室,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制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與管理辦法》、《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辦法》等制度,采取以實驗項目帶開放的辦法,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實驗室開放工作。運用專業版測音系統、視頻處理剪輯系統、音頻處理系統和專業頻譜分析系統等開展學科基礎實驗、專業實驗的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利用綜合實驗和拓展創新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們將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工作實際相結合,通過田野考察、信息數據采集、分析研究、策劃與設計解決實際問題。
五、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聯系學校和社會的橋梁,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紐帶,也是培養大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一個關鍵所在。打破傳統實踐教學模式,學生利用假期到校外實習基地參加各類實習實踐。如定期為博物館新進和館藏樂器測音,定期赴文化館舉辦民間音樂或城市音樂田野考察匯報等。系部多方籌措經費擴大投入,保證實踐教學經費充足;提高經費使用效率,合理利用,確保實踐教學穩步進行;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探索校外實踐基地建設與管理的新模式;多途徑、多形式建立校外基地,加強與基地的共建和廣泛交流,提高基地建設與管理水平。同時利用實驗室開展學生創業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創業能力,以便更好地產生社會效應。
六、管理模式:統一規劃,動態管理
沒有規范化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機制,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將大打折扣,所以將課程建設、實踐操作、學術活動、考評機制納入統一的建設規劃,將田野考察操作能力、理論創新能力和藝術實踐能力結合起來,最終以“田野考察報告”或學術論文的形式體現教學成果。在管理過程中,通過兩級管理制度,規范化的考核機制,依托“實驗教學中心”,搭建實踐教學平臺;統籌安排教學內容,規劃多層次的課程結構;定期開展學術活動,構建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①制定兩級管理制度。所謂兩級管理制度是指院級(教務處)和系級(音樂學系)各司其職,統籌兼顧的管理方式。教務處主要負責宏觀調控:修訂與田野考察相關的教學計劃;制定與考察活動具體實施有關的管理方案;確認具體的學分認定方案和教學效果測評等內容。音樂學系則主要負責微觀的管理:教師安排;課程的具體運行;考試與試卷管理;田野考察檔案和資料的管理;學分統計和報備;組織學術活動等等實際運行環節中的內容。同時兩極管理部門在制定管理規定和具體運行過程中經常相互溝通,以達到制度合理化(符合實際情況)、運行規范化(符合管理規定)的目標。②制定動態考核模式。藝術實踐教學以田野考察項目為主要內容,結合學生在校期間參與講座類課程及其他藝術實踐,以固定考察(以實習基地為主)、流動考察和自主考察三種方式構成,實踐教學考核采取以固定學分制和申報學分制相結合的考核模式。流動考察需按事先規劃的考察隊伍分組提交考察報告和考察資料(錄音、錄像資料及測音資料等),由各組帶隊考察的教師評分;固定考察需按照要求完成提前布置的考察任務,并分組提交田野考察報告和考察資料,由各組帶隊考察的教師評分;自主考察需提交田野考察報告及考察資料,經專業指導教師確認后評分。其中流動考察和固定考察列入教學計劃,是學生必須完成的教學內容,屬于“約束”機制———固定學分制;自主考察不列入固定的教學計劃,但可根據學生的論文選題自行安排、完成考察活動,經確認合格后,仍給予藝術實踐學分,屬于“激勵”機制———申報學分制。音樂學專業具有非常強的系統性和針對性,實踐教學管理需適應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只有不斷發展音樂理論教育模式,才能為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建設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K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57—6241(2012)20—0055—06
當代大學的歷史課堂教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構成了當今歷史教學的核心與主體。但實踐特別是野外實踐環節較少,一些不足顯而易見。比如:課堂教學中一般是老師唱主角,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的主動性與技能培養不夠;教學主要是在校園之內進行,查閱資料也基本限于圖書館,偶爾會擴展到博物館、檔案館等地,且除館藏文獻之外,對于其他場所、類型的材料比較忽視;小論文的寫作不少是學生個人的應急之作,很少經過討論、爭論或修改;一些走出校園的所謂考察,不少實際是去古跡景點參觀,動眼多、動手少,觀賞多、思考少;一些史學方法的課程實際是史學方法論,或形而上學,或比較籠統,操作與實踐性較差。這些現象當然不僅僅存在于歷史的課程教學,其他學科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現,有的還更為嚴重。教育部有文件指出:
……實踐育人特別是實踐教學依然是高校人才培養中的薄弱環節,與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要求還有差距。要切實改變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觀念……以強化實踐教學有關要求為重點,以創新實踐育人方法途徑為基礎,以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為依托,以加大實踐育人經費投入為保障……努力推動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開創新局面。
近年來,廈門大學歷史系本科生的教學實踐進行了若干探索,其中田野調查實習取得了一定效果,主要表現在:從傳授知識到掌握技能,主角由老師變為學生;從書齋走向田野,由書面記載回到當年的歷史現場;從利用藏館文獻回到搜集各類文本,由注重文獻到兼顧儀式、訪談與傳說;從單打獨斗到協同合作,由個人思考到集體討論、分工協作以至修改統稿。從參觀到參與,由了解到理解,較好地將實踐與方法落到實處。
廈門大學歷史研究具有注重田野考察的悠久傳統,搜集利用各類材料尤其是民間文獻是其特色。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的奠基人之一傅衣凌先生晚年回顧自己的治史經驗時講道:“我在研究歷史中,還有一種‘史料癖’,常常記住‘當人類沉默時,石頭開始說話’。沒有史料,就沒有發言權。”可是正史、政書這些史料多半涉及“公經濟”,較少記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所以必須另辟蹊徑來搜集史料,“方志、族譜、賬簿、契約都是研究歷史的很好史料”。這些民間文獻值得重視,而走出書齋接觸社會、進行社會調查,“把活材料與死文字兩者結合起來……以民俗鄉例證史,以實物碑刻證史,以民間文獻(契約文書)證史”,才能把社會經濟史的研究推向前進翻。這一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的傳統,在其后繼者中得到了繼承與發揚。這在教學方面則表現為,廈大歷史系的本科生在田野實習方面得到的探索與提高。
一、田野實習介紹與分析
在例行的課堂教學與相應實習之外,這種綜合的、集體的課外實習一般放在第三學年進行,主要的考慮是:三年級本科生經過此前的學習與課堂訓練,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與理論方法,具有進行初步研究的一些基礎;另一方面,三年級開始,大量的選修課開設,課程的教學更加專門化與縱深化。從專題來看更具體,而從技能與知識層面來看則更加綜合與全面。三年級的學年論文是四年級畢業論文的前奏與序曲,需要加強研究技能方面的訓練。限于經費等條件,在田野的實習一般是兩周左右時間,但出發之前在學校有準備工作,讓學生初步掌握考察地點的自然、人文以及基本館藏史料。整個考察實習由班主任老師帶隊,其他三至五名對于調查區域比較熟悉的教師親臨指導,同吃同住。返校后各實習小組分頭撰寫考察報告,集體討論寫成初稿,然后分頭修改,最后統稿。一般有幾個月,這樣時間就比較充裕。最后由帶隊老師作序,匯輯而成一二十萬字的總報告,打印成冊,還以多媒體形式向全系老師匯報,接受評議。
如何選擇實習地點很重要,也很關鍵。如何選擇實習地點呢?2005年7月,2002級同學在江西省寧都縣田埠鄉東龍村田野實習。之所以選擇東龍村,指導教師饒偉新的解釋是:自己曾在那里做過一些田野調查,收集了相關的文獻資料,并結識了村里的一些干部和鄉親。此次調查活動的行前準備和行程安排,都得益于這些方面的熟悉關系,更主要是因為東龍村是一個非常合適、有“東西”可調查的村落:
其一,“東龍村有大量的歷史實物和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即傅衣凌先生所謂的‘死文字’或‘死材料’)”。該地的民居建筑、祠堂、社壇、寺廟庵塔、隘口圍寨等各類功能性建筑設施,其他如族譜、契約、碑刻等,在地方志、地名志及私人文集中都能找到相關的記載。
其二,“東龍村不僅有大量的文獻資料,還有豐富的‘活材料’‘活歷史’”。如帶有濃厚特色的生計方式、禮儀習俗等。
其三,“聚落比較集中,其方圓皆在步程肉眼之內。對于我們這類短期的和經費有限的實習活動”,組織安排方便,調查對象內容集中。
無限多樣的客觀過程最終可以歸結為自然運動和社會運動兩大系列。自然運動是一種自在形式,呈現為無目的性的自然物的活動。社會運動屬于自為形式,由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活動構成。從發展規律的表現形式看,自然規律更多地表現為動力學規律,而社會規律主要表現為統計學規律。所有課程的實踐教學都要達到特定的認知目標,滿足人們的某種價值追求,賦予其一定的文化內涵,乃至實現人們的相應的審美愿望。工程技術類課程的實踐教學主要應該遵循動力學規律,遵循相關的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規律,采取與工程技術實踐形式相適合的教學形式才能完成任務;而人文社科類和經濟社會管理類課程的實踐教學則主要應該遵循統計學規律,遵循相關的社會規律、經濟規律、市場規律,采取與相應的經濟社會活動相適合教學形式才能完成任務。藝術設計類課程的實踐教學兼具工程技術類課程的實踐教學和人文社科類課程的實踐教學、經濟社會管理類課程的實踐教學的特點的同時,在認知機制上還具有其他特點。在所有課程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們的認知過程就是對客體進行能動反映的過程,是自覺地獲取信息,能動地加工處理信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對客體信息的選擇和建構即對客體信息進行有組織的加工、改造和整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和虛擬也有密切關系。其中,虛擬機制在藝術設計類課程的實踐教學中的作用尤為突出。虛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看,虛擬就是以“代碼”的形式來表達和合成事物及其功能。從狹義看,虛擬指現代的數字化虛擬。我們現在所說的虛擬,主要指數字化虛擬。虛擬思維是一種超越現實的創造性思維,它在最大的限度內發揮了思維的創造,從而在深層次上體現了人類實踐活動的創造性本質,生動有力地展示出創新是我們時代的主題。在實踐教學特別是藝術設計類課程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高度重視開掘虛擬機制的作用,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歐洲的環境科學教育與國內基本起步于同一時間,以西班牙為例,該國在1971年建立了第一個高等教育的環境科學專業。然而日后其借助歐盟的平臺,迅速發展,形成了一套相對本地化和可操作性強的環境科學實踐教學系統。
環境科學專業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實踐型,這就要求環境科學專業畢業的本科同學不僅僅需要掌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在面對錯綜復雜的環境問題時,具有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
一、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和環境問題不但涌現而發展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自然棲息地的破壞和環境質量退化所帶來的經濟、社會、自然和生態等各種危機。環境教育也隨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思考。在1972年在斯得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環境教育的重要性被廣泛地接受與肯定,由此拉開環境教育大發展的序幕。之后,在1975年的貝爾格萊德,1977年的第比利斯,1987年的莫斯科和1999年的塞薩洛尼基會議中,環境教育的定義不斷清晰,也被越來越多的機構組織重視和執行起來。
各國對環境教育的定義有不同的描述,1987年莫斯科環境教育和培訓國際會議上的定義為:環境教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個人和群體意識到自己的環境和學習的知識、價值觀、技能、經驗以及從個人和群體層面使他們能夠采取行動應對當下和未來環境問題的決心[2]。
我國關于環境教育的定義,可引用百度百科的概述:環境教育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和有效參與能力、普及環境保護知識與技能、培養環境保護人才為任務,以教育為手段而展開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過程[3]。環境科學專業科班培養的本科生,無疑是環境教育的直接受體,通過系統的環境專業教育訓練,使學生不但掌握環境專業領域知識,而且兼具使命感和責任心,成為環境保護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引領者、倡導者。
二、中西(歐)環境科學實踐教學差異對比
1.實踐課程設置。國內環境科學的實踐課程設置大致分為兩類,下面以同濟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為例進行闡述:一類是與專業課相關的實驗課程,比如普通化學實驗、環境檢測實驗、生物化學實驗、環境毒理學實驗等等。該類實驗課程設置與專業課學習相對應,內容多為專業課原理的演示或驗證實驗。該類課程分布在教學周中,需要實驗前進行實驗報告撰寫的形式進行,實驗結束后撰寫實驗報告進行總結。另一類是參觀實習類的實踐課程,如同濟大學環境科學系組織的參觀云南水務集團、上海楊樹浦自來水廠等實踐,這些實踐課沒有對應的專業課程,而是在培養計劃中作為暑期實踐單獨出現,具有比較高的獨立性,時間上它們分布在暑假開始的階段,一般為期兩周。學院組織以系(或班)為單位,集體前往參觀地點進行實踐,而地點和參觀的企業分布廣泛,有上海市內的環境企業,國內的污水處理公司(云南水務公司),也有國外的大學(日本九州大學)和環境基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參觀結束后,同學們需要撰寫對每個場所的心得體會和報告。在參觀時,所參觀的企事業單位機構的專業人員向同學們介紹相關專業知識,這拓寬了同學們的專業專業知識學習途徑。費用方面,遠途的參觀考察基本上是學校學院的經費承擔,但是也有同學自費的部分如機票和其他一些費用。一般都在普通家庭可以承擔的范圍之內。總體來看,國內的實踐課程種類比較多,時間地點都很多樣,而目的就是培養同學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對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而課程的評價體系則主要參考學生的報告評價,如實驗課的實驗報告的平均分和考察報告的評分等。此外,以同濟大學環境科學創新試驗區為例,通過組織小班教學,引導學生們循序漸進參與創新實踐,以提高綜合能力。如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參觀教授實驗室,大學二年級開始“一對一”的導師制,通過學生和教授的雙向選擇,確定學生的導師和課題組。這樣,學生可以進入各個不同的實驗室參與到課題研究中,更早地接觸到科研和相關的活動。這樣的教學模式豐富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也為學生開闊視野提供了很好的途徑。
歐洲的環境科學實踐課程設置與國內有所差異。以試驗區同學交流學習的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為例,環境科學實踐形式也分兩種,和國內一樣,是實驗課程和參觀實踐。但是歐洲的實踐課程強調本地化和可操作性強。這里的實驗課和理論課不分家,如環境生態學,課程分為兩部分——課堂和實驗室,同學們進實驗室的頻率也是一周一次到兩周一次,此外,同學們無須撰寫預習內容,但實驗報告和國內相似,區別在于這邊要求以一定的格式標準,將實驗報告打印出來,由老師收集,作為評分的依據。而參觀實踐也是與課堂結合的,并不同于國內實踐教學課程獨立設置。往往在某門課程學習當中,安排整天的實地考察(field trip)。實地考察地點則由課程的性質而決定,例如地理課會選擇附近的山體,而環境修復會安排在周圍的某個垃圾填埋場。偶爾也會有遠途參觀的課程,行程從3~4天至一星期不等,這些課程通常出現在大學高年級如大四階段。這種遠途實踐是自愿參加,部分自費。如同學因為費用問題不參加將另外安排任務。在實地考察過程中,由于自然場地更多,通常都是任課老師擔任解說員的職責,因此需要老師對該場地有一定的了解。 據來自德國和奧地利環境科學專業的同學敘述,當地的課程設置和西班牙相差無幾,也是實驗課和理論課相結合,而實地考察也是根據具體課程來安排,有的課程會固定每兩個星期有一次,有的課程則不定期舉行。而且普遍沒有長途的行程,時間最長則只有3~4天。課程的評價和國內相似,也是根據學生的報告進行評分,不同的是,該分數是理論課的一部分,并不像國內有單獨的實驗課分數。
2.學生態度。在國內教學普遍以應試為目的的大背景下,實驗和考察這種非考試科目,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是符合學生的興趣,并且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而實踐考察中,同學們普遍對輕松的行程比較感興趣,而在具體的企業和工廠參觀熱情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該主題的熟悉程度和講解人員的表達能力,積極主動性上受限制。部分同學對實驗預習報告和考察報告的撰寫不夠重視,僅僅是完成任務,會淪為“形式主義”。
在西班牙或者德國的環境科學主修學生則對實驗和考察有不同的態度,學生們普遍樂意接受實驗和考察教育,相比中國學生,他們更有興趣參加實驗或者考察形式的教育。但是同學們普遍為實踐課百分之百的出勤率要求感到苦惱,在西班牙尤為嚴重。因為西班牙18~24歲學生平均翹課率為23.5%,為歐盟國家首位[4]。此外,實踐考察報告的撰寫不是必須的,受到部分同學的歡迎。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b)-0000-00
1 生產實習環節在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重要性
設施農業是一門涉及生物、工程、環境等多學科交叉的科學,是多學科的綜合發展與應用[1]。生物科學主要包含蔬菜、花卉和果樹等作物的生長發育與管理;環境工程又包含光照、溫度、濕度、氣體與土壤五大因子的相互作用與調控;工程學科涉及到溫室結構優化設計及環境調控設計、建筑材料的選擇與計算、建造施工技術等內容。這三個方面有機的結合與統一形成新興學科。它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成為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來滿足社會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在進行專業基礎理論和研究學習的同時,更要重視實際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情況,新需要,只有緊密聯系生產實際的發展及農業產業升級的需要,才能使該專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2]。宋代詩人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曾經提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說,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躬行實踐。這句詩充分體現了實踐活動在學習中的重要性,生產實習環節正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通過接觸實際現場的情況,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書本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教學環節。通過生產實習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拓展學生專業知識,強化專業意識,培養創新精神,提高綜合素質[3]。同時也有利于學生開展自學活動,激發終身學習的熱情,還可以加深對社會道德和經濟價值的理解,是知識轉化為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徑。實習教學的作用和地位是課堂教學所不能替代的。我們必須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多接觸生產實際,了解社會、適應社會,使我們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技能,并對其將來的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中做出自己的貢獻。
2 現行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實習教學中面臨的挑戰
2.1 師資力量的挑戰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過渡,招生規模急劇膨脹,學院原有的各專業的共建實習基地的容納能力已遠遠跟不上學生數量的增長速度,因此容易造成實習教學供給能力不足,形成了實習任務難以安排的局面。加上近年來物價指數上揚,各種費用都隨之上漲,而實習預算經費沒有多大的漲幅,直接限制了實習的活動范圍,導致學生與農業生產,科研和社會生活的接觸相對較少,使實習面變窄,這些對于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這樣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來說,都是今后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4,5]。
2.2實習基地減少的挑戰
實習基地是保證實習教學質量的前提,主要包括校內實習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目前隨著很多學校的新教學樓,宿舍等隨著擴招的學生數量的增加,部分實習基地被占用,另外今年來試驗基地的建設顯得相對落伍,實習基地的管理也缺乏規范化,很多校內的基地仍然處于粗放式的管理方式。校外實習基地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然而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的所有制模式已被新的體制所取代,很多農業實習基地不愿意接受單純以實習為目的的學生,而且,很多畢業學生不愿意到一些條件比較落后的農村,大多僅靠指導教師與實習基地的個人關系而勉強接受。基于這種狀態,很多校外的實習基地逐漸面臨著減少的挑戰[6]。
2.3 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的挑戰
發展科學,創造性思維能力是現代高等學校的重要職能,生產實習活動不僅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科學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也是現代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向大學提出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很多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都是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智慧,對于培養學生學生掌握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和新動向,創造性思維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實習活動的質量,不僅是培養所學專業知識實踐化的過程,也是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學生能力培養的關鍵。
2.4 就業形式的挑戰
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式仍然處于嚴峻的形式,雖然畢業生產實習作為必修課程,學校的教學計劃有很多的具體要求內容,但是指導教師執行起來會遇到很多問題。生產實習一般是在大四上學期進行,這段時間正好同畢業生就業,考研等時間沖突,在安排生產實習中,學生更多的以優先選擇與用人單位聯系的方式,占用了畢業生產實習的時間。再加之本科畢業生中嚴峻畢業形式所激發的考研熱,使一些按照農業生產時間安排的實習教學內容的安排,不能如期進行。
3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實習教學模式的探討
3.1 實習教學模式
為了適應新的就業形式,對傳統的單一集中實習形式進行了改革,充分調動學生及家長的積極性和主管能動性,讓學生在參與學校的生產實習的同時聯系一些與今后的就業有關的單位進行實習,在實習后期再統一進行集中實結。這種模式實施后使學生不再單純被動地接受統一的安排,而是積極主動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特長尋找適合自己將來發展的實習單位,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的實習。比如,在課堂教學中雖然對工廠化育苗的內容有過講授,然而實際的生產中育苗公司如何進行大規模育苗設施及程序,生產周期如何控制,遇到具體情況如何解決等這些都是要通過實習來進行進一步學習的。對此類企業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通過在用人單位結合企業情況實地學習,同時學生通過實習的過程對未來工作情況也會得到進一步了解,用人單位也通過實習更好地考察和鍛煉學生。在實習后期實習生返校后又可以進行充分地對實習生活進行總結,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畢業實習的主動性。
3.2 實習內容指導
要加強生產實習的指導,就意味著指導教師的指導內容中需要進行的準備增加,為此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征求實習意見
目前,實習方式日趨多樣化,畢業實習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問題,還是直接影響畢業實習效果的主要因素。為此在實習之初,教研室就注重學生的意見和注重學生專業思想教育,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基礎上,提高學生對畢業實習的認識,最廣泛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征求學生對實習的意見,啟發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表意見。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提高,完善實習教學體系,對學生比較感興趣與生產結合比較緊密的校外實習基地,如花卉溫室基地,工廠化育苗基地,大型溫室園區,農展會等選取一些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實習地點作為校外實習基地。對于校內的實習內容,首先讓學生自主選定一些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根據校內的學科優勢和當地設施產業的特點,分主次在校內展開實習。
(2)制定實習計劃
首先,在制定實習計劃時要抓住一些主要教學環節的把握,突出實習中關鍵性,規律性的問題,使學生通過對重要內容的把握,分成幾個相關專題如,工廠化育苗 ,設施園藝作物植株調整,設施園藝作物田間管理,無土栽培,園藝設施,生產基地規劃等內容,讓指導教師進行具體的內容講解,演示后,學生親自操作,掌握其原理,操作技巧,觀察結果。
其次,在時間安排上,除了根據專業理論課開設的情況,安排社工專業實習在四年本科教學計劃中的合理時間外,還應考慮本專業在實際生產的特點,安排應季的實習內容。由于我校地處北方,實際生產中更多應用的溫室類型是日光溫室,可以根據日光溫室的環境特點,在冬末,根據季節和栽培作物的情況對溫室的環境進行調控,進行加溫,通風換氣等調節;在初春季節安排學生做一些日光溫室的育苗生產的實踐環節,把握育苗的關鍵環節,在讓學生更貼近實際地體會農業設施生產的環節,解決實際生產遇到的技術問題。
此外,在時間和條件允許的條件下,盡量安排一些動手能力強的實習項目,勞動內容根據不同時期的生產科研需要安排,各組可以不同,應使每位學生積極參加生產勞動,磨煉學生的意志,鍛煉學生吃苦耐勞,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如:讓學生親自體驗播種的整個過程,包括營養土配制,浸種,催芽,播種,播種后的管理等;在設施作物田間管理中,把握溫,光,水,氣,肥的控制及病蟲害防止等等,將課堂的抽象理論和實踐互相結合。
(3)制定實習細則
科學制定實習細則是保證生產實習質量,實現強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針對學生在生產實習中出現的突發事件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保證學生順利完成生產實習任務的重要方式。這就需要指導教師要在實習過程中安排學生的學,食,住,行等各項工作,在實習前對整個實習要做到心中有數。在實習期間,指導教師應該把實習作為課堂教學的深入和繼續,在每個環節都要具體指導,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作出準備,實習過程中巡回檢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在校外實習中應該通過了解實際選擇的實習地點和實習方式,制定實習計劃,增強對實習的指導力度,以我校今年的校外實習為例,在實習未開始前教研室相關教師就制定了實習細則,規定了校內外的實習組織方式,校內外基地實習的內容,生產科研基地的確定,實習紀律,考核方式及方法,具體的時間安排,對實習過程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要求學生提供考察報告,專題報告等,這些都使學生的實習一開始就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
(4)實習成績評定
實習成績是反映學生實習綜合效果,分析實習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由于設工專業的實習過程包括校內基地,校外基地及一些生產科研基地的實習,過程復雜,指導教師對實習過程中學生的表現評定,也應采用多種形式綜合評價,如對提交的實習日記,實習報告,現場實習表現,實習單位的證明和其他實習資料等。
(5)實結交流
在生產實習結束后,進行總結交流工作是實習的重要環節之一。在本次生產實習后,交流工作在學生中認真展開,還向本專業低年級學生進行介紹,同時邀請了相關的專業教師,管理教師。交流會上,主要由參加實習的學生和教師對整個實習的過程中的收獲,存在的問題和對未來的實習工作的展望。通過交流總結發現,學生們普遍覺得對設施工程專業這樣一個實踐性強的專業來說,實習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通過實習的過程對設施農業這個產業加深了了解,豐富了專業認識,對專業的未來充滿信心。對專業指導教師來說也更加豐富實習課程的內容,為將來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積累了基礎。
3.3 實習管理
對實習的非科學監管是引起當前設工專業實習形式化的根本原因。因此我院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并借鑒其他院校的經驗,在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的同時,特別對這種同步加強實習的動態管理實現對專業實習的有效監管。在實習開始前,由園藝學院主管教學副院長、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和指導教師組成領導小組,統一領導。院和教研室兩級領導負責實習的全面工作,實習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各項技術實習工作。學生要擬定詳盡的外出實習計劃,提交指導小組進行審批,經審批小組同意后方可進行,且提倡在對實習單位選擇時盡可能地選擇與專業相關的實習內容。實習申請是否獲得同意主要在于實習計劃的詳盡及與實現本專業學習為目的。通過學生自主選擇結合學校的監管,大大強化管理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的合作,也大大提高了實習管理的有效性。
4 結語
生產實習教學是本科生進行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重要環節,使學生能夠學到很多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東西,結合目前我院的新專業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生產實習教學模式,實習內容及管理過程中的出現的問題,提出了深化本專業實習教學改革,完善實習模式,精心組織,加強管理等實習過程的優化建議,相信這些會為未來新學科的發展建設,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提高畢業生實習質量,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李建明,鄒志榮,屈鋒敏,王曉燕,楊振超,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的建設與發展,高等農業教育,2004,(4):45-47。
[2]張桂春,唐為民,張琳琳,高等教育學,遼寧省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中心,2007,(8):187-194。
[3]劉亮,李錄平,陳冬林,譚欣星,楊繼明,能源動力類專業畢業實習教學模式的探討與實踐,理工高等研究,2006(4):130-131。
隨著高考人數的逐年下降,怎樣保證學生生源就成了各個高職院校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而保證學生生源最主要還是要提高學生就業率,而提高就業率的核心問題是怎樣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提升學校的內涵建設。要讓教學質量得到一個質的提高和飛躍,主要是要對學校實踐教學體系做深入的改革和突破。而會計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經濟管理應用學科,實踐性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內容。高職會計專業實踐課程是學生獲得實際操作能力,掌握基本會計技能,盡快適應會計崗位工作需要的關鍵環節。筆者根據高職會計專業的特點,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作了一些探索。
一、高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現狀
實踐教學在整個高職教學體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學生就業的關鍵一環。但是以往的教學內容與就業市場實際需要表現出了明顯的不適應性,拿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來說,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實訓環境
很多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實訓課程都是在普通教室進行實踐教學。在實訓中沒有真實的企業環境,不能讓學生體會真實的會計工作流程。因此,這種流于形式的會計實訓,效果自然是很差的。
(二)教學方法
很多高職院校的會計實訓只采用會計崗位綜合實訓,就是在實訓過程中沒有明確的分工,由學生一人擔任所有的會計角色。這種方法雖然讓學生體驗了所有的會計崗位工作,但是沒有辦法體會企業的會計分工和內部管理制度,這樣教學質量自然很難有保證。
(三)頂崗實習
頂崗實習是屬于崗前練兵,是實踐性教學環節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一種直接讓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參加會計實務操作的實踐性教學形式,也是對校內實踐教學的補充。但是由于會計專業的特殊性,實習單位接納的學生數量非常有限。即使學生進入了實習單位,但真正從事會計專業崗位的很少,所以頂崗實習的預期效果比較差。
二、開展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途徑
(一)會計專業分析和調研
在新生入學的時候就開始對會計專業進行分析,可以安排經驗豐富、有實際行業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擔任新生“專業分析”的主講教師,讓學生了解自己三年中將要學的知識和畢業后將要從事的崗位。這樣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一個交流互動的機會,為以后的教學活動做準備。
對學生進行專業分析以后還要帶著學生進行本專業的調研,可以帶學生去校內外實訓基地去參觀,讓學生對本專業所要了解的知識、從事的崗位有一個具體的認識。專業分析和調研完成之后,可以通過一個考察報告或者專業總結的形式讓學生去展示,最后教師再進行講解和分析,這個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雙方互動、展示的一個過程。
(二)校內實訓環境的強化
校內實訓基地強化的實踐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穩定性,學生在獲得會計專業一定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知識的同時,可以在學校實訓基地里進行與所學課程內容相符的實踐項目的訓練。同時學院應當與校企合作企業共同開發仿真的實訓資料,在實訓室里設置不同的工作崗位。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夠讓學生體會企業的內部流程和內部的管理制度,所以實訓效果就打打提高了。
(三)校外實訓基地的拓展
高職院校要加強校企合作的平臺,通過校企聯手,積極拓展會計專業的校外實訓基地。如此一來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的融合,而且通過社會實踐和頂崗實習,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會計專業人員應該具備的崗位意識。另外,通過這個平臺來提升學院和企業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更好的企業主動加入校企合作平臺的建設中去,打造校企合作的“示范”平臺。
三、高職實踐教學的評價與管理
(一)實踐教學的評價
結合能力與素質的要求,注意對實踐教育過程的控制與調節,制定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在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不僅要重視實踐最后的結果還要關心實踐的過程,要科學的制定過程并和結果同時進行、相互滲透的評價體系。
對會計專業實踐教育的評價還應該把企業評價和社會評價融入到實踐教學體系中去,要與用人單位和企業之間建立長期有效的實踐學習反饋機制,保證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實踐教學的管理
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管理的核心問題是建立完善有效的實踐教學質量管理體系。首先,要保障校內外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有必要成立實踐教學組。這個小組的應當由會計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輔導員和校外實訓指導老師組成,制定實踐教學管理辦法,來協調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其次,要制定各項實踐教學管理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實踐教學體系以及校外實習的管理、考核等管理工作。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為了適應社會對會計專業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應該在高職院校中大力推進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同時我們相信,在廣大高職會計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一定能夠走出一條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全新之路,為社會輸出大批能力強、技術硬的會計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達.淺談職業教育實訓教學過程的優化[J].科教文匯,2009,(3).
十多年來,學校組織了數萬學生參與其中,這項活動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沈大學子的必修課之一。也是低年紀學生入學后就一直期待的“快樂之旅”。
對于參加社會實踐考察的廣大學生來說,活動是愉快的充實的,內容豐富多彩的。而對于我們組織者來說確是責任重大。在十年的探索和實踐過程中,我們不斷總結經驗,不斷自我完善,使活動組織得更嚴密更安全,內容更充實,學生的收益更大。現就法庫基地實踐考察為例談談自己的工作體會。
一、充分的動員是順利開展活動的前提。
每一個團隊考察時間只有短短的兩天,這兩天中安排的內容非常豐富,行程也很緊張。我們要在出發前幾天進行統一動員,讓學生充分了解本次社會時間的目的、意義,并把整個行程詳細的告訴學生,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布置好任務,包括考察報告的相關內容和具體細節要求,給學生一定的壓力和動力。出發前要做好分工,給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確定小組長,同時對班長和小組長進行深入培訓。結合以往團隊的考察經驗布置好每一個細節的工作。
動員的目的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使命感,讓學生明確考察的目的,了解行程和各個關鍵步驟和相關注意事項做好充分的心理和物質準備。
二、嚴格的組織紀律是活動圓滿成功的保障。
每一個考察團隊,少則二百多人,多則四、五百人。這樣的大團隊在考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和安全工作非常重要。交通安全、飲食安全、住宿安全、當地治安狀況、突發事件的防范和處理都是我們組織者要細心考慮的。首先在出發之前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重點強調危險的活動不要搞、危險的地方不要去、任何情況下不允許單獨行動,考察過程中遇到問題及時同老師聯系。同時宣布各項紀律特別要強調一切行動聽指揮。
活動過程中的細節非常關鍵,由于考察內容很豐富,兩天來考察團要多次乘車往返于各個考察點,所以每次上車前必須集合隊伍清點人數,以免出現學生走散現象。考察期間學生要在當地就餐,我們規定任何情況下禁止飲酒,特別是晚間自由活動期間,有專人對學生進行監督,發現違反紀律的情況及時制止。
住宿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幾百名學生分散在當地多家賓館招待所,若管理不善將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我們規定晚間10點以后嚴格禁止外出,同時強調消防安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個住宿地點要安排一名老師負責管理。每次考察在夜間10點以后我都親自帶隊對學生住宿地點逐一進行檢查,發現沒有歸宿的要及時聯系,當學生全部歸宿后要叮囑招待所的值班人員夜間禁止學生外出。
我們在法庫一直進行一項很有意義的考察活動,名叫“舉目無親闖頓飯”,就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帶上自己買的菜去當地農戶家做一頓午飯。這項活動是和當地群眾最密切最直接的接觸,最能反映出我們大學生的基本素養。因而我們對這項活動很重視,特別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言談舉止。我們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是:“語言親切態度友善、尊重老鄉生活習慣、保持清潔文明就餐,用油用柴適當付錢、不拿老鄉一針一線”。在活動期間帶隊教師挨家挨戶的進行走訪,并征求老鄉對學生的意見,確保紀律和形象。
三、培養出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二、民辦高校旅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形式傳承學科本位。作為民辦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教師由于是在學科本位下形成的知識體系,所以當其站在講臺上時,很多情況下還是在重復自己上學時老師授課所采用的方法:重講授,輕實踐,重語法,輕口語。重點放在語法詞匯講解,學生缺少課堂鍛煉機會,忽略了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及旅游專業技能的培訓,這就與高等職業院校教學特色不相符合,無法培養出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實踐綜合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2、考試方法固守筆試答卷。目前旅游英語專業的教學對理論性的內容教授十分豐富,但對實踐中應用的能力培養重視不夠,很多旅游英語的專業課程的考核方式多數采用期中期末筆試答卷的方法,這些課程的實踐性要遠遠大于其自身的理論性。所以只采用筆試考核的方法無法體現出學生的綜合能力。
3、教師復合能力欠缺。旅游英語專業的教學,既包括使用英語授課的英語專業課,同時也包括使用中文授課的旅游專業課,而往往這些課程都是由英語教育專業畢業的教師和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的教師分別授課。作為英語課程的授課教師,其自身的英語水平可能非常高,但對旅游專業知識卻一知半解。所以授課重點放在了語法、單詞等內容上,不能使學生通過英語專業課學習到旅游專業知識。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旅游專業的教師身上。一些教師由于自身英語水平所限,無法將旅游專業方面的一些重要詞匯及國際旅游市場的最新動態傳授給學生,教學內容體現不出本學科的時代性和全球化特點。
4、教學與專業實習脫節。實習對于在校的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來講是增強實踐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但更多時候只是停留在表面,雙方各取所需,學校完成其教學計劃中的實踐課程要求,擴大知名度,提高招生入學率;旅游企業得到較廉價的勞動力,降低人力資源成本。至于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否符合從業要求卻很少過問。這就使得教學與實踐生產脫節,在就業競爭中無法體現出旅游英語專業學生在旅游和英語兩個方面的優勢。
三、民辦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1、教學目標定位: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注重口語交際能力培養。高等職業院校旅游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掌握旅游專業知識,具備英語聽、說、讀、寫、譯綜合技能,尤其是口語交際能力的旅游英語人才。從旅游市場的需求及畢業生的反饋信息來看,多數畢業生的英語口語水平無法達到旅游企業單位的要求。為此,我們不斷修改和完善教學計劃,在保證聽、說、讀、寫、譯綜合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加大了口譯技能的培訓,口語課貫穿于每學期的教學當中,在學生畢業實習的前一階段,加大口語課的課時量,達到每周6學時。
2、教學方式:突出“能力本位”,引進“合作學習”。旅游英語專業應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其中包括旅游英語的業務操作能力、學習與研究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信息與網絡應用能力等。為此,要改變以往“學科本位”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合作學習”的模式,以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合作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課堂教學采用的形式主要有:兩人對話、小組討論、小組作業、組間交流、組間競賽、角色扮演等。首先,教師把全班學生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成若干小組,使具有相同興趣和不同能力的學生合理的搭配,以確保小組成員在性別、成績、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各小組自己推選組長,在小組合作中,每組成員都有自己獨立的任務,有分有合,各展所長,特長互補。其次,教師把學習任務布置給學生,例如上英語導游課時,教師要求各小組課前收集某一旅游景點的材料,在課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然后模擬旅游景點現場,讓各組選派學生分角色扮演導游員和游客進行模擬導游訓練,最后,進行組間互評、競賽。
二、應用型本科市場營銷專業職業專門技術能力訴求
應用型本科與研究性本科的一個重要區別是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移。社會對市場營銷專業本科人才的技術能力要求包括:具有市場調研預測能力;市場營銷方案的策劃與市場開發能力;市場營銷組合策劃與實施能力;產品組合策劃與產品開發管理能力;運用適當的方法、策略制訂商品及服務的價格;營銷渠道策劃與控制能力;促銷方案策劃、實施與控制能力;運用消費者心理行為規律、進行推銷能力;商務談判的基本知識與技巧運用能力;公共關系策劃和實施的能力;廣告策劃和組織實施能力;品牌管理能力。
三、應用型本科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圍繞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及社會對本專業人才的能力需要,進行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具體程序如下:
(一)確定實踐教學的形式
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的方法有:公司集中實習,課內實驗(設計),市場調研,模擬實驗,畢業論文,計算機、外語類培訓,學科競賽,職業證書考試培訓等。
公司集中實習,可以由學生自己聯系和學校建立的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相結合。
課內實驗(設計),依專業教學大綱按學期設置實習項目,以實驗室或機房為主。如:電話營銷課程開設了Phone CRM軟件操作、尋找客戶、與客戶電話溝通、約見客戶、客戶異議處理等實訓項目,與企業合作,以真實的產品作為推銷對象,調動學生的實訓積極性。
市場調研,可以由學校集體組織對特殊地區、特殊行業進行重點考察,也可以利用學生假期,要求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廣泛的國情社情考察,并寫出考察報告。如組織學生前往國有大型企業參觀,領略國企改革的成就,進行國情教育,使學生增強對國家改革開放的信心。組織學生到農村,進行農民生活狀況的調查,了解農村改革開放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
模擬實驗:一是利用ERP沙盤模擬企業經營實驗、模擬法庭、模擬招聘會等;二是在校園內開展“模擬市場”實訓活動,活動采取“注冊、競標、經營、管理”完全仿真市場的形式,以模擬公司為單位成立形式各異的營銷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以有形或無形的產品進行銷售活動,并對攤位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畢業論文,是各教學環節的繼續深化和檢驗,具有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通過畢業論文,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計算機、外語類培訓。通過培訓,學生的計算機達到非計算機專業二級水平;英語達到國家教委規定的大學四級水平,能運用外語從事營銷工作。
學科競賽。鼓勵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院級組織的各種學科競賽,如大學生市場營銷策劃大賽、大學生ERP沙盤大賽、大學生信息大賽;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大學生科技創業計劃大賽等。
職業證書考試培訓。市場營銷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或技能等級證書有營銷師證、電子商務師證、報關員證、跟單員證等。
(二)實踐教學實行學分制管理
本科市場營銷專業的畢業學分一般為160~170學分,實踐環節的學分一般為30學分左右。傳統的做法是學生被動地接受學校的實踐教學安排,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新的方法是學校制訂各種實踐教學形式的學分,由學生自行選擇,努力去實行,達到不同的等級,得到相應的學分。這樣,既可減輕學校的實踐教學壓力,又可以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的學分參考如下:
(三)建立實踐教學考評制度
實踐教學的評價往往是難以把握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方面。既要考核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又要考核學生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評價的范圍包括學生的基本技能、自學能力、學習態度和毅力、獨立思維、創新思維、學習自主性、合作態度和競爭意識等方面。這些方面正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
1.實踐教學的考核原則
一是課程考核、綜合實訓與職業技能鑒定相結合;二是筆試、操作相結合;三是成績評定與等級鑒定相結合;四是教師、學生、專家評價相結合;五是學校、企業、社會評價相結合;六是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2.實踐教學的考核標準
實訓的平時考核是對實訓期間的出勤情況、態度、安全意識、職業道德素質、效率觀念、協作精神評定成績。
各個實訓模塊考核是根據學生完成各個實訓模塊情況評定成績,考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基本技能操作、知識應用能力、獲取知識能力等。
大學教育不同于小學和中學的課堂教學,在課堂上除了有老師的理論講授外,還強調學生與老師及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這里所謂的課堂互動其實就是提供給學生一個非常好的實踐鍛煉機會。辟如筆者在上《新聞學概論》課時,就形成一個課前5分鐘新聞播報制度:每節課前5分鐘由學生來進行新聞播報,要求他們簡單明了地報道新聞,所報道的新聞可以摘取各類型大眾傳媒,也可以是學生自行采寫的新聞稿,尤其針對摘取其他媒體上的報道要求學生一定要告訴新聞出處,并且要對媒體上的原稿進行一定程度地加工與提煉。在每節課所有學生播報完之后,筆者再有針對性地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或突出表現進行點評。這樣對于剛進大學校門的新聞學子來說其益處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能夠鍛煉他們開口說話的表達能力及膽量。另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地培養他們的新聞敏感,不同的學生在選取播報的新聞內容時往往表現出其新聞敏感程度的不同,這些通過筆者的點評及學生的多次實踐鍛煉,其新聞敏感自然會逐漸得到增強。此外還可以適當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與寫作能力,如要求他們對媒體上的原稿進行加工并轉為自己的語言把新聞說出來,這一點對于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難度稍大一點,要求他們對原稿進行適度加工,或從文中摘取最重要的或變抽象為具體或把專業難懂的術語行話變成通俗易懂的語言。另外筆者在《新聞評論學》課上更是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因為相對前者來說這是一門必修的新聞專業實務課。每次上課時筆者都會結合所講述的知識要點與學生進行互動,以培養學生的評論思維能力。如在講到新聞評論價值構成要素內容時,筆者就會有意識地選取現實社會中有爭議值得評價的新聞素材讓學生發表看法和見解。不同的學生往往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如針對同一主題就會迸發出多種思想火花形成多元的觀點甚至產生觀點碰撞,學生通過這樣的課堂訓練得到充分地思維訓練,筆者認為這也就真正達到了新聞評論學教學的主旨――是思維教學而不是培養“工匠”。新聞專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并提供給學生得以實踐鍛煉的條
件,學生要端正學習態度,提高認識,充分利用課堂有限的實踐機會,培養并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
第二,整合和利用學校優勢資源,拓展學生實踐舞臺
一般新聞專業學生都會自辦一些媒體如報紙雜志等,這些報刊的創辦一定程度上的確鍛煉了學生的綜合業務能力,從采訪、寫作到編輯出版全過程學生都可以親自實踐。但這種實踐方式同時也有可能會產生“自娛自樂”的不良效應,即學生所辦報刊的內容其影響力幾乎沒有,除了親自采寫的那位學生會認真閱讀自己的成果外,其他接觸到這些刊物的學生幾乎不會去讀內容。久而久之,學生辦報辦刊的積極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受到影響,慢慢淡化了最早的那份熱情。記得有一次一位大三的學生對筆者說,“現在的稿件很難組織,基本上每期報紙上的內容都是由報紙編委會負責人自己完成”。鑒于此,筆者認為新聞專業學生一方面要努力辦好專業媒體,另一方面新聞院系又不要局限于所辦的專業內部媒體,還要盡可能地整合和利用校報校刊及校園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多種學校媒體的優勢資源,盡可能地為學生校園內的實踐創造條件,給學生一個相當充分而廣闊的鍛煉舞臺。畢竟學校從資金到設備設施的實力要遠遠優于具體的一個院系,因此新聞專業學生要積極滲入到校園媒體中去,以促進各方面實踐能力的長進和提高。
第三,在學校內部要注重給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環境,切實提高實踐設備的利用率
關于這一點國內新聞院校明顯要落后于國外,在國內很少有新聞院校將專業學生媒體與業界一線直接聯系起來,而在國外就比較普遍。如紐約大學新聞系剛剛啟用的電腦編輯平臺就與CNN的供稿系統相連接。另外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自己辦的電視臺就是NBC的分臺,這些做法可以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切身感知傳媒業界的變化,并對其各方面素養進行實踐檢驗,從而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其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
新聞傳媒教育實踐性強這一特點,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因此凡創辦新聞院系的學校,不管是老牌的新聞院系還是新辦的新聞專業在專業實驗設備設施的投入建設上都相當重視。但在這些相關設備設施建設好后,發現有不少新聞院系在實驗設備的利用率上普遍較低,有些新聞學院的演播廳或多功能廳幾乎成了擺設,學生在校期間難得使用幾次。這一情況的形成與課程的設置安排不無關系,國外的新聞院系有很多課程都是在實驗室和機房進行的,那樣便于隨時演示、操作。筆者認為除了在課程設置上進行改進外即適當增加一些實踐課時,如筆者所教的《新聞評論學》以前沒有開設實踐課,到后來才在原來理論授課的基礎上增加6個實踐課時。當然除了這些正式課堂教學實踐使用實驗室設備外,學生還可將課外的實踐活動運用到這些實驗室設備,如可以進行一些校園文體方面賽事轉播的演練。通過對這些實驗室設備的充分利用,學生的實踐能力會得到較好的提升。在這里我們更強調的是設備的利用率而不是設備的先進與否(國內有些新聞院系不惜耗巨資創辦所謂先進的一流的實驗室),這顯然是一個更有價值的指標。
參考文獻
[1]陳作平:《美國高校傳媒教育考察報告》,《現代傳播》,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