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0: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產品認證調查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通過認真組織學習"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緊圍繞"全國奔小康,保山怎么辦,單位、個人怎么干"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學習,全站上下進一步解放了思想,轉變了作風,共謀單位發展,更新觀念,重新認識農業環境保護監測工作的重要性。農業環保監測工作從意義上來說,必須站在發展可持續農業的高度,更新就農業談農田、就環保談污染,就農田污染談污染源等陳舊的觀念,從發展農業生態經濟的高度來談農業環保工作,以環保抓監測,從監測中攻農業生態技術,以生態技術來帶動生態經濟的發展,就是把觀念轉變到農業環保監測工作的最終目標上來。按照我省農業環保工作"三個服務"宗旨和目標,一是為領導提供科學決策服務,二是為大眾提供"放心食品"服務,三是為農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和農民增收服務。提出我站工作"以監測為中心,靠法制抓環保,攻科研促生態發展"的方針。
加強管理,根據市農業局管理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單位制度,年初制定了“農環站規章制度”,從工作、學習、財務等各方面制定了職工一年的行為規范,突出了以制度來管理單位的宗旨。結合今年人事制度改革,不斷完善單位各種規章制度,相應制定了《農環站人事制度改革崗位職責》、《農環站人事制度改革考核分配辦法》,于2004年5月初全面完成了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單位與個人經人事部門合同鑒證,簽定了聘用合同書,同時單位還制定了"保山市農環站2004年工作項目任務書",確定了每個職工的具體崗位和職責,使每個職工都明確自己的工作任務和目標。
二、單位各項工作得到全面發展
根據市農業局工作考核目標,認真組織落實實施,年初單位制定?quot;保山市農環站2004年工作項目任務書",明確了項目主持人、承擔人、協作人,全站職工既有分工又有協作,單位各項工作有序開展,一年來主要完成了以下幾項工作:
1、開展了監測室檢測和建設工作。我站監測室,在去年市農業局支持下,已經初步具備了蔬菜農藥殘毒快速檢測,農產品部分污染物的檢測及水質檢測能力。通過對全市部分商場、生產基地在重大節日(春節、五一、十一)期間對蔬菜、水果采樣檢測,蔬菜農藥殘毒檢測合格率92%,水果農藥殘毒檢測合格率96.5%。另外為了提高化驗人員技術水平,為今后化驗室工作打下基礎,我站決定分批選送技術人員到省上進行培訓,今年有二人經過培訓學習獲得了農業部農業環境質量監測檢驗測試中心(昆明)檢驗員上崗證,下一步將繼續派人參加培訓。近年來由于市局對我站化驗室、檢測平臺建設比較重視和支持,連續兩年都安排經費進行檢測平臺建設,所以我站化驗室已初具一定的檢測能力,加之近幾年工作也開展得比較好,今年被上級確定為"農業部農業環境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昆明)保山工作站",納入全省監測體系管理,屬全省首批。同時安排了一定的經費進行化驗室建設,完成了有機、無機樣品前處理室等8個化驗室基礎設備建設,并購置了環境監測車輛,為單位監測工作提供便利。
2、加快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的發展。①通過廣泛宣傳,積極主動幫助農業企業搞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申報認證。今年全市又有3家企業(施甸生物公司的茶葉、施甸木老元的魚腥草、保山永坤飼料公司的豬肉)獲得云南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到目前全市通過認證的企業已達12家,基地面積14.3萬畝;通過對騰沖13家企業和隆陽區1家企業21萬畝的生產基地(涉及20個鄉鎮)的實地考查和環境監測評價,幫助14家企業撰寫了生產技術規程,加工規程、環境監測報告等共40余份報告。幫助14家企業申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其中有2家認證綠色食品),14家企業生產基地的191個土樣全部由我站現場取樣,室內制樣,目前已經完成了環境評價,樣品檢測。另外在已取得云南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12家企業中,又選擇4家企業(施甸萬興茶廠、放甸生物工程公司、施甸坤宏食品公司、保山開心食品公司)申報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幫助企業完成了所有上報材料,已報國家認證中心。②進一步搞好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技術研究,去年我站編寫了《保山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為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提供了技術保證,在全省屬首家,得到各級的肯定,省環保站已經確定以我站所編《規程》為基礎,加以補充完善,報相關部門作省級地方標準出版。隨著技術的發展,對《規程》進行不斷的補充和完善,為加快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
3、其它業務工作:①與省農科院合作開展"云南省農田(地)環境評價、動態監測及綜合治理技術研究"項目,今年通過大、小春兩季實施,試驗階段的工作基本結束,兩季試驗完成較好,得到了省環保站和省農科院的好評,認為道街登高點是全省三個實施點完成得最好的一個點,通過試驗,初步掌握了我市農田(地)污染綜合治理相關技術,為今后我市開展農田(地)綜合治理打下基礎。②參與環保局完成了“保山市畜禽養殖污染現狀調查”工作,通過調查,查清了我市養殖業的分布情況和糞尿等畜禽廢物的利用率,排放狀況,為下一步制定合理、可行的管理措施,因地制宜,有的放失地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為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推動生態示范區、生態縣、生態鄉和生態村建設打下良好基礎。③成立了"保山市野生植物保護領導小組","保山市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領導小組",兩個領導小組的辦公室都是設在我站,工作已經開始起步,完成了保山市野生玉米和野生稻調查,撰寫了《保山市疣粒野生稻分布點》已上報省上,爭取列入野生植物保護目錄,完成了《保山市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執法自查報告》,基本摸清了我市轉基因生物基本情況。野生玉米通過對昌寧更嘎鄉西貴村白泥塘實地調查,并采樣移栽到示范園溫室里已經成活,相關植物學性狀有待進一步研究。④抓好基本農田保護區農業環境質量監控檢測,完成了74個點的年初計劃。⑤抓好農業生態建設技術研究,做好"神內"基金的運行管理。通過對保山現有生態模式進行研究,初步摸清我市生態建設的現有基本模式,為我市生態農業發展奠定基礎。搞好生態環境調查,通過調查完成了《保山市紫莖澤蘭的生態影響》調查報告。"神內"基金通過運行周轉,大部分資金在市直及隆陽區農業系統內作為農業生態建設周轉使用,資金運行穩妥安全。⑥搞好培訓工作,參與了市局組織的示范村培訓,培訓40余人次,另外,我站還在騰沖舉辦了"蔬菜農藥殘毒檢測"培訓,為期3天,為騰沖培訓了一批檢驗人員,得到了各級的好評。⑦1000口沼氣池建設項目已經開始啟動,我站已經派人到省上參加"沼氣建設新標準"培訓,協助搞好該項目建設。
三、存在問題
1、體系建設滯后。體系建設包括技術體系建設和檢測體系建設。全市目前只有市級和昌寧縣有獨立的農業環保站,其它四縣(區)還沒有獨立機構。技術體系建設滯后,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檢測體系建設經去年和今年投資建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監測能力,但離國家標準的二、三級站建設標準相差甚遠,還需投入大量資金加強建設。
2、農業環保執法宣傳不足,執法力度不夠。經過各種法律、法規培訓,現在持有農業行政執法證件的人員很多,但執法水平和執法力度都很低。近幾年來,隨著我市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田污染事件越來越多,我站接待群眾來信來訪也在逐年增加,許多事件都只能通過我們現場調查,出具調查報告,協商解決,根本無法按照法律、法規處理,執法力度不夠。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執法人員素質不高。其次是宣傳力度不夠,人們對環境污染特別是農田污染的危害認識不夠,法律意識淡薄,造成執法比較困難。只有加強執法領導,不斷提高執法人員素質,廣泛宣傳,才能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和執法力度。
3、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環保工作越來越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但資金投入仍然不足,近兩年來隨著業務工作不斷擴大,特別是申報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企業越來越多,在農產品認證中,基地監測,產品檢測等都需科技人員親臨指導,還有申報材料審核等都需經費開支,單位監測車輛雖已解決,但無車輛指標,無預算經費。另外,雖然成立了"農業野生植物保護"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而且工作已經開展,但沒有具體工作經費,特別是技術培訓費用。
四、2005年工作計劃和打算
1、加強監測室工作,開展好監測室檢測工作,多方籌資,不斷添置檢測儀器,完善監測室建設,以監測為中心開展各項工作。
2、宣傳農業環保法律、法規,防治面源污染,保護農業環境,接待群眾來信來訪,調查處理農業環境污染事故。
3、繼續抓好無公害農產品申報認證、生產技術研究、技術培訓等工作,計劃成立"保山市綠色食品發展中心"。
4、做好農業生態經濟發展研究,探索適合我市發展的各種生態農業模式,管理好"神內"基金運行。
5、繼續設立基本農田質量監控點,擴大監控范圍,建立點位檔案。
一、穩定糧食生產。認真貫徹執行各項惠農政策,加強監管,切實維護農民利益,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制止出現新的拋荒和撂荒。從提高單產入手,擴大糧食良種覆蓋率,推廣超級稻。
二、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穩定煙葉面積3.8萬畝,產量11.5萬擔;繼續抓好優質梨果業和干坑紅茶產業;進一步擴大瓜-稻、稻-豆、玉米-稻等糧經輪作面積;繼續做好對接服務圣農工作,加快圣農產業發展,擴大種、肉雞生產、加工產業集群;引導我縣生豬產業向規范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加快草食動物養殖發展步伐,積極發展肉兔、肉羊產業;推進漁業生態健康養殖,繼續做好標準化池塘改造項目工作;開展再生稻直播栽培、超級稻對比等試驗示范,引進種、養新品種,為今后我縣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依據。
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是繼續實施20xx年度農業綜合開發李坊上觀片0.4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崇仁共青片0.13萬畝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項目。二是做好20xx年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上報工作,改造中低產田0.46萬畝。
四、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繼續抓好強化免疫工作,堅持免疫日制度,力爭免疫密度保持100%。繼續加強疫病監測,強化快速反應機制建設,進一步提高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應急反應能力。強化檢疫監督規范化管理,提高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執法水平。規范免疫操作,健全和完善免疫檔案和免疫標識制度,穩定村級動物防疫隊伍,加強培訓,提高素質。
五、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繼續加強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力爭新增2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加強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管理。繼續加強果蔬農殘抽樣檢測。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生產企業投入的監管,積極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整頓和規范農資、獸(漁)藥市場秩序,堅決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資坑農害農行為,積極開展打擊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行動,從源頭上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除基礎原料外,基地還計劃生產各類硅制成品。中國對硅原料的需求在不斷增長,這促使了道康寧和瓦克兩大化工巨頭決定在華建設這一專業生產有機硅化合物的大型項目。就此,道康寧首席執行官Stephanie Burns博士說:“中國以及亞洲的大部分地區,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使用硅原料可以改進產品性能,因此硅的需求量與日俱增。我們此次在華投產的這個項目將極大滿足這一需求,同時幫助加速這些企業的發展。”
在個人護理用品領域,硅原料也有著極為廣泛的用途。它可以使產品具有絲般順滑的觸感,同時還能增加產品的潤濕度和延展性,從而進一步強化產品使用感和外觀。根據歐洲硅化合物研究中心(CES)在2008年初的硅原料工業對社會經濟貢獻的調查報告稱:2006年歐洲化妝品行業對有機硅的采購額就高達1億歐元,不僅如此,若以硅原料為個人護理產品帶來的附加值計算,這個數目竟然十倍于其價值,高達10億歐元。
編譯 / 星晴
伊麗莎白雅頓:利潤下滑,仍可接受
全球經濟危機導致消費者購買力受挫,各大化妝品企業紛紛了下一年度的財務預期,對2009年形勢并不看好。伊麗莎白雅頓的財報雖姍姍來遲,卻也表現出同樣的擔憂。 2008年末,雅詩蘭黛、歐萊雅、雅芳等企業紛紛下調了2009年的預期利潤,這表明化妝品行業在經濟危機的大潮中也未能幸免于難。
對2009年銷售額增幅的預期,雅頓最初估計范圍在12.5%~14%,而最新的預期銷售額增幅卻降到了6.5%~8.5%。援引報告原文說道,調低的原因來自于“全球企業對消費者和零售鏈激烈競爭的狀況”以及貨幣匯率的較大變動。
根據近日截至9月30日的報表顯示,雅頓銷售額增幅4.6%,凈利潤2.842億美元。之前收購Liz Claiborne香水雖然使雅頓的高端產品系列得到完善,但消化新品牌的過程也讓集團投入了大量財力。據估算,相比去年同期40萬美元的損失,今年本季度集團凈虧損1250萬美元。
并購Liz Claiborne公司前后花費了約1900萬美元,這使雅頓的財務狀況看起來更是雪上加霜。對這次公布的數據,雅頓首席執行官E.Scott Beattie稱:“綜合2008年全球經濟疲軟、通貨膨脹的因素,這個結果并不讓人意外。值得一提的是,整個并購計劃進行得非常順利,即將結束。同時,集團的其它新香水新品牌,包括Juicy Couture、 Usher、 Mariah Carey、 Rocawear 9IX的銷售狀況也都非常不錯。”
編譯 / 星晴
歐洲有機與天然產品認證標準即將出臺
據“天然化妝品峰會”的相關權威認證小組稱:經過長期研討,歐洲有機與天然產品認證標準有望在2009年春天出臺。 歐洲土壤協會稱,他們已將標準草案發放給協會會員評審,下月即向全歐盟公開征求意見。
征求意見期為三個月,標準有望在2009年4月正式生效。認證小組將依據新的標準開始工作,認證期為兩年。這一標準由歐洲土壤協會、德國藥品、改革商品、副食品與美容產品工業與貿易聯合會(BDIH)以及歐盟國際生態中心(Ecocert)等相關歐盟組織機構歷時四年研究完成。
天然產品認證標識要求,產品中的化學合成成分占產品總量不得超過5%,但不需詳細標注天然植物成分所占百分比。而“有機物認證標準”的限制看起來則更加嚴格,只有嚴密符合標準中所有的指標數據才能獲得標簽。
歐盟國際生態中心專家Valerie Lamere對“有機產品認證標準”做出了更明確的解釋:第一,標準要求產品中至少95%的成分必須是有機原料。也就是說只要市場上有可供選擇的有機物原料,生產商就不能為降低成本而購買化學合成的原料。第二,所有制成品,有機成分不得低于20%。第三,與“天然產品認證標準”相同,所有制成品中的化學合成成分不得超過5%。最后,如果含有經化學處理的農產品成分,兩年內必須提供證明,保證其中至少30%是有機物,并確保生產商會繼續完善配方提高有機物比例。所謂有機的化學處理農產品成分是指:選用有機的農作物原料,使用環保處理手段而得到的工業原料。
盡管標準經過漫長的協商和研究即將公布了,但實際上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障礙。
編譯 / 星晴
美國化妝品業注重可持續發展
在美國個人護理用品協會(PCPC)最近舉辦的“化妝品科技周”上,就如何使美國化妝品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研討會受到了廣泛關注。會議上,美國個人護理用品協會邀請到多位美國權威化妝品專家出席,會后專家們參觀了化妝品科技周展會。
研討會安排的議題內容相當豐富,覆蓋了從化妝品技術研發,到化妝品產品生產的各個方面,包括了微生物、質量保證、產品安全、化妝品色料乃至INCI名(國際專業命名化妝品原料)等問題。今年,會議的一大熱點圍繞著化妝品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
美國個人護理用品協會下設的環保工作委員會邀請了化妝品行業以及政府的專家到會演講,探討目前各類與化妝品業息息相關的環境保護問題。現在,生物鏈解析、綠色化學、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s)等問題都已經排上了世界環境保護論壇的議事日程。而這些經驗對于化妝品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從產品的包裝、配方到生產工藝都有很大的改造空間。本次研討會以創造真正綠色產品為目的,以科技研發為核心,引入了各類與環保有關的議題,為科研工作者、法規制定者以及企業經營者搭建了一個自由交流和學習的平臺。
化妝品科技周上,除研討會外,美國個人護理用品協會環保工作委員會還向會員企業發放了關于化妝品行業可持續性發展的調查問卷。這份問卷包含了有關能源、包裝、可回收和產品開發等多方面的內容,從而使各企業在閱讀和回答的過程中形成綠色產業的意識。調查結果已于近日搜集完畢,并開始整理。
編譯 / 星晴
愛美高推出新型防曬增效劑
陶氏化學旗下“愛美高”品牌在去年11月泰國曼谷舉行的2008年度亞洲化妝品展上,率先推出全球防曬護膚領域全新產品――SolTerra™ Boost防曬增效劑。作為目前全球唯一一款源自纖維素的防曬增效劑,它不但幫助配方師顯著提高防曬指數,有效應對UVA與UVB,也為亞洲麗人充分體驗“綠色”防曬新主張提供了機會。
與歐美人視古銅色皮膚為健康和地位的標志不同,亞洲人一直以皮膚白皙為美,因此防曬化妝品在亞洲市場上都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針對亞洲地區對防曬的特殊要求,愛美高研發的SolTerra™ Boost防曬增效劑,可以快速增加防曬指數,達到雙重防曬(UVB導致皮膚曬紅、曬腫,甚至灼傷;UVA導致皮膚老化以及更多皮膚疾病)的效果。
愛美高全球防曬護膚市場發展總監Jim Gall 表示SolTerra™Boost防曬增效劑能讓配方師在這場抗對UVA和UVB 的比賽中占盡先機,“在美國食品藥檢局通過審核的所有活性成分中,氧化鋅的抗UV范圍最廣,結合SolTerra™ Boost,配方師能夠實現高指標的SPF(SPF 50+), 同時避免由于使用油膩、黏著的有機防曬劑對皮膚造成的不適。”
在保持防曬指數的同時,SolTerra™ Boost防曬增效劑降低了有效成分的添加量,從而可以減少配方成本。比如,配方師可以使用SolTerra™ Boost防曬增效劑來減少有效成分的添加量但保證SPF 15的防曬指數,也可選擇使用SolTerra™ Boost防曬增效劑將產品的 SPF 15提高至SPF 30。
防曬護理是個人護理市場中最快的增長點。根據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數據,預計至2012年其全球的銷售額將達到90億美元,與2007年相比上漲約28.5%。
CTR《2008北京奧運營銷案例研究》
作為中國最大的媒介與市場研究公司,CTR憑借多年豐富的研究經驗和洞察智慧,全力打造《2008北京奧運營銷案例研究》,助廣大企業全面解讀事件營銷的關鍵所在,洞察品牌價值,為日后的營銷之路導航。
此次研究報告主要聚焦北京奧運事件,從品牌營銷策略出發,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全面解讀知名品牌奧運營銷得與失;內容主要包括奧運營銷理論總結、奧運營銷中的體育明星代言分析、奧運營銷成功案例如可口可樂、李寧和聯想等、媒體與奧運和奧運廣告政策效果分析。360°效果評估,深度剖析知名品牌在面對北京奧運這種大事件時的營銷全歷程。
陶氏加速實施轉型戰略
針對當前經濟形勢,陶氏化學公司于2008年12月9日在上海宣布一系列積極舉措,加速實施其轉型戰略。
為此,2006年12月25日,商務部召開“出口商品技術服務工作會議”。會上了《2005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對外貿易影響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成立第二批10家“出口商品技術服務中心”;第四批10個“出口商品技術指南”;并開通了“出口商品技術服務網絡信息平臺”。可以說,我國出口商品技術服務體系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本期封面文章是對報告的一次全面介紹,并特別約請質檢總局標準與法規中心、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撰稿,期望能幫助國內出口企業洞悉和掌握技術性貿易措施的發展規律,提高應對國外技術壁壘的能力,并最終破“壁”而出,順暢地走出國門。同時,亦期望本篇對技術性貿易措施的相關研究者有所裨益。
――編者
報告的產生是為了全面掌握我國各地方、各行業出口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的基本情況,了解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問題和需求,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經國家統計局批準(國統制[2006]14號),2005年8月,商務部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對外貿易影響的抽樣調查”。調查范圍涉及食品土蓄、輕工、機電高新、紡織、五礦化工、醫療保健6大行業22大類出口產品(按海關稅則分類)的1269家企業,回收問卷1045份,回收率82.35%。據悉,商務部的這項工作將作為一項基本職能和長期工作,每年定期開展。
報告總體情況
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對外貿易影響的總體情況不容樂觀。調查表明,2005年我國有15.13%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在22大類出口產品中,有18類產品由于國外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而遭受直接損失,直接損失的金額達到691億美元,約占2005年全年出口額的9.07%;企業為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所增加的生產成本217億美元,約占2005年全國出口貿易額的2.85%;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給我國企業造成的出口貿易機會損失高達1470億美元,約占2005年全年出口額的19.29%。
對我國各行業的影響
這次調查顯示,食品土畜產品受到的影響面最寬,紡織產品直接損失比較嚴重,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增加成本最多,從趨勢上看,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已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向高新技術產品延伸。
具體來說,食品土畜產品受影響的絕對值雖然不高,但相對于其全年出口的比例卻最高,其直接損失與當年出口額之比為26.7%,機會損失與當年出口額之比高達96.6%;紡織產品的直接損失比較嚴重,為298.7億美元,占我國出口全部直接損失的43.2%。2005年,海關編碼第16類產品(機器、機械器具、電器設備及其零件;錄音機及放聲機、電視圖像、聲音的錄制和重放設備及其零件、附件)增加成本最多,占全國增加成本總額的44.1%。
可以看出,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特別是歐盟頒布《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和《禁止在電子電器設備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以來,我國機電高新產品生產企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技術改造,增加了出口成本。
對我國各地區的影響
調查顯示,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的影響涉及所有省份,其中發達地區受影響的絕對值高,中西部地區相對值高。從直接損失的絕對值看,超過50億美元的有深圳、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均為經濟發達地區;從直接損失的相對值看,、海南、吉林、廣西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直接損失占當地年出口額的比例較高,均超過20%。按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四大政策地區來看,東部地區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而造成的直接損失、增加成本和機會損失的絕對值均遠遠超過其他三個地區;而西部地區的直接損失、增加成本和機會損失占該地區當年出口額的比重最大。
國別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外貿的影響
歐、美、日、韓仍是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國家和地區,但對我造成影響的行業各有不同。調查反映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的企業中,81.30%的企業反映受到過美國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其次是歐盟(57.72%)、日本(31.71%)和韓國(9.76%)。從各行業看,食品土畜行業在日本和歐盟受到影響較為嚴重;輕工行業、紡織行業在美國和歐盟受到影響較為嚴重;機電高新行業的影響則主要集中在歐盟地區;醫保和五礦化工行業在美、歐、日都受到較大影響。
國外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方式
調查顯示,“不斷提高技術標準”是國外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方式。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的企業中,67.6%的企業認為國外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最主要方式是標準提高。同時,增加檢驗檢疫項目(45.7%)、調整技術法規(45.1%)、審查手續復雜(24.7%)、合格評定程序變化(24.7%),以及人為拖延檢驗檢疫時間(12%)等也是國外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不同方式。
2005年,歐美日韓等主要貿易對象國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三個最主要方式同樣是“提高標準”、“增加檢驗檢疫項目”和“法規變化”。其中,國內企業對日本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反映最為強烈。在出口日本的受損企業中,有90% 的企業反映受到了以標準提高為方式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除日本外,對我國出口企業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力度較強的地區依次為歐盟、美國和韓國。
從受損行業來看,食品土畜、機電高新行業是受“標準提高”影響最嚴重的兩個行業,分別有76.5%和69.0%的企業反映受到了“標準提高”方式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醫療保健行業也有67%的行業反映在對外貿易中遭受“標準提高”這一措施,此外,食品土畜、輕工兩個行業遭受“增加檢驗檢疫項目”為方式的技術性貿易措施也較為嚴重。食品土畜、輕工、機電高新三個行業內均有約半數企業反映受到了由于“法規變化”產生的技術性貿易措施。而紡織業反映遭受以“審查程序復雜”為方式的技術性貿易措施較為嚴重。
與原外經貿部2002年的調查結果比較可以看出,“標準提高”始終是企業遭受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方式,近年來國外的技術要求一直在不斷提高和調整。
國外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內容
調查結果顯示,在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的企業中,46.5%認為進口國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內容是“環保”,43%認為是“安全”,35.2%認為是“包裝”,30.3%認為是“衛生”,21.8%是“標簽”。此外,還有27.5%的企業認為存在其他內容,比如,價格、質量等。
不同行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的具體內容有所不同。表1統計了六大進出口行業受到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內容。
國外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原因
在2005年的受損企業中,認為進出口國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原因依次為:進口方意在保護國內產業(69%)、我國企業和進口國的法律、規則、標準、生產方式不同(60.6%)、進口對象國為保護人類健康、環境等社會公共利益(55.6%)、進口方對我國企業實施歧視性待遇(45.1%),或者由于特定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不同(23.2%)。此外,還有3.5%的企業認為是出于其他原因,比如,知識產權、調整貿易逆差、配額問題等。
此外,不同行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限制的原因也有所差異。表2統計了六大進出口行業受到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原因。
由表2可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 各個行業普遍認為,出口對象國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首要原因是為了保護其國內產業;
2、 食品土畜和紡織業對國外實施歧視性待遇的問題反應更為強烈;
3、 各個行業普遍反映,我國企業與貿易對象國的法律、規則、標準、生產方法不同,也是企業受損的重要原因;
4、 輕工、機電高新和食品土畜行業的出口企業認為,“保護人類健康、環境等社會公共利益”也是發達國家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借口。
綜上所述,我國受損企業目前普遍認為:出口對象國保護國內產業是其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目的;保護人類健康、環境等公共利益是發達國家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借口;而不斷提高標準或實施歧視性待遇則是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此外,許多企業反映,我國的檢驗方法常與客戶所在國的檢驗方法不統一,檢驗檢疫標準不一致,也很難滿足企業跨越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需要。
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企業的主要影響
2005年,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出口企業發展的影響形式依然嚴峻。在受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的企業中,81%的企業認為會導致減少市場份額,80%的企業認為會失去貿易機會,33.1%的企業認為會是企業退出市場,29%的企業認為會損害企業信譽,還有12.7%的企業認為還存在其他一些影響,例如,增加成本和出口的費用,削弱企業的競爭力等。技術性貿易措施對不同行業出口企業的影響情況如表3所示。
在所有行業中,絕大部分出口企業均認為技術性貿易措施會使企業失去貿易機會和減少市場份額。這個情況與2002年相比未發生變化。此外,食品土畜和機電高新行業的出口企業依然是“退出市場的比例最大”的行業(分別達到44.1%和31%)。值得特別關注的是,與2002年相比,輕工、紡織和五礦化工行業的企業退出市場的比例明顯提高。此外,醫療保健出口企業退出市場的比例也達到了26.3%。由于一系列附加值較高的出口企業被迫退出出口國市場,導致我國外貿出口出現嚴重的機會損失。
我國企業采取的應對措施
調查發現,我國企業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動意識有所提高,技術改造和申請認證是主要應對措施。我國大部分出口企業已經意識到主動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強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是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關鍵。
為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有71.8%的企業選擇通過進行技術改造,采用國際或對方標準來積極應對;63.4%的企業認為還要爭取獲得國際權威認證和出口國認證。此外,企業還希望通過多雙邊磋商(38%)、WTO爭端解決機制(37.1%)、參與國家標準、國際標準(24.6%)或出口目標市場標準制修訂(24.6%),以及司法救濟(14.1%)等方式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
報告指出,需要關注的是,在此次調查的受損企業中,約有21.8%的企業選擇放棄出口國市場。這說明我國出口企業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難度在不斷加大。
我國企業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面臨的主要困難
調查顯示,有50.7%的企業認為當前應對的主要困難是“資金缺乏,難以進行技術改造和獲得國際認證”;43.7%的企業認為“信息不靈,不知道對方規定已經改變”;41.5%的認為“渠道不暢,受到不公正待遇不知道向誰反映”;40.8%的企業認為“沒有技術服務,缺乏技術解決方案”;31.7%的認為“技術水平差距較大,無法達到對方的技術要求”。
整體來看,資金問題、信息問題和技術問題是六大行業共同面臨的主要困難。資金缺乏在輕工、五礦化工和醫療保健三個行業是首要亟待解決的問題,紡織行業主要被信息不靈所困擾,食品土畜行業與其他行業截然不同,它所存在的主要困難是缺乏技術解決方案。此外,渠道不暢和技術水平差距也是各行業中比較突出的困難。尤其是在食品土畜、紡織和醫療保健行業體現得較為明顯。
更好地鼓勵和支持企業應對國外技術壁壘
針對調查報告所得出的結論,商務部專門會同質檢總局制定了《關于促進企業跨越國外技術壁壘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中指出: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整體提升我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的技術競爭力,必須加強政策引導,更好地鼓勵和支持企業應對國外技術壁壘。在“十一五”期間,要逐步實現對主要國際市場的技術準入條件的動態監測;要向企業無償提供重點出口商品的技術指南服務,并在每個重點商品領域培育若干自主創新的示范企業;要重點發展并掌握跨越國外技術壁壘的關鍵技術;要配合國家宏觀調控和經濟結構調整,及時調整相關產品的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要重點培育并顯著提高企業主動適應國際市場不斷嚴格的技術要求的能力,自主應用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提高出口綜合效益的能力,運用自有優勢技術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
為實現上述目標,指導意見提出了幾點具體措施。
1.完善出口技術服務體系,加強對國際市場技術準入條件和出口商品技術競爭力的監測,積極為幫助企業跨越國外技術壁壘提供技術服務。
具體措施有:商務部會同質檢總局等有關部門,根據企業在出口經營活動中的實際需求,針對重點出口商品,組織有關地區、行業組織、研究機構等制定并統一《出口商品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幫助企業了解并掌握目標市場的技術準入條件,提出解決方案和建議,引導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高技術水平,規避國外技術壁壘可能帶來的貿易風險。“十一五”期間,為企業無償提供的《指南》服務將至少涉及年出口額50%的商品。
各地區商務主管部門、出入境檢驗檢疫主管部門,各行業組織要客觀、及時、有效地跟蹤研究主要目標市場對本地區、本行業重點出口商品的技術準入條件(尤其是國外新制修訂的技術法規、合格評定程序和動植物檢驗檢疫和食品安全法規、標準)及我國出口商品被國外預警、扣留、退回或銷毀的情況,建立和完善出口商品技術競爭力監測體系,形成動態監測及定期報告制度,定期衡量出口商品的技術水平與市場需求的適應程度,調查和評價國外技術壁壘對本地區、本行業的影響,輔助決策和規劃。
2.加大評議工作力度。選擇國外實施的對我國影響較大的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積極組織評議,為多雙邊工作奠定基礎。
特別是組織企業參與對WTO成員通報的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及食品衛生和動植物衛生措施的研究、評議工作,及時、有效地反映既符合WTO規則,又代表我國整體利益的評議意見,爭取對我出口有利的目標市場環境,使國外最終出臺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產品出口造成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并根據國外技術要求的變化情況快速做出適當調整,以確保出口產品符合目標市場新的技術要求。各部門和企業可直接登錄國家質檢總局所屬的TBT/SPS通報咨詢中心網站了解和下載最新通報措施的情況。
3.加強多雙邊磋商,充分利用WTO TBT/SPS委員會以及各相關平臺進行交涉,積極維護和爭取我國利益。
4.加強標準體系和認證認可體系建設,綜合運用各種手段鼓勵和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標準化主管部門在制定國內標準時,要大力推動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加強與國際標準組織的合作,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并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以適當的方式參與相關國際標準的制修訂,爭取在國際標準制修訂中充分體現我國應有利益。進一步提高國家標準制修訂的公開性和透明度,鼓勵企業通過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或直接向國家標準化主管部門提出國家標準項目建議,參與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工作,重點支持新一代移動通信等高新技術領域以及農業、環保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重點產品的標準立項和制定。
認證認可主管部門要逐步健全符合國際規則和通行做法的認證認可體系,逐步完善認證認可法規、市場監管、產品認證、檢測和檢查機構管理及市場監管和認證認可國際互認活動。推進實施國家信息安全、農產品、環保產品等新的自愿性認證和跨部門認證。進一步規范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的實施,逐步完善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目錄,穩步推進國際互認活動。積極參與認證認可國際規則的制修訂工作。
5.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鼓勵和支持企業應對國外技術壁壘。
各行業組織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并指定專門機構和適量人員專門負責應對國外技術壁壘工作,切實發揮企業與政府的橋梁作用,并加強行業組織之間的協調和聯合,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技術整合,互通信息,形成跨行業合力,擴大國際交流的合作,收集、研究、分析并向各級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和商務主管部門報告、反映企業遭遇的技術壁壘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根據需要參與對外交涉,維護企業和行業的利益。提倡各有關行業將《指南》作為規范出口經營行為的重要自律守則之一,從源頭抓起,提高出口商品的技術競爭力,樹立和維護行業在國際市場的整體形象。
鼓勵出口貿易公司和生產加工企業指定或設立應對國外技術壁壘的專門部門和適量人員,負責跟蹤、研究、應對及向各級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和商務主管部門報告遭遇壁壘的情況;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要會同商務主管部門及時向企業傳達國外最新的技術要求并指導企業有效應對。鼓勵企業自愿試點,參照《指南》組織出口經營活動。各地商務主管部門對試點企業實行備案管理,并提出優先指導、服務、培育等政策支持。
長期以來,大家認為只有安全帶和安全氣囊才屬于汽車安全系統的范疇,而照明與行車安全無關。其實并非如此,汽車安全系統是一個整體概念,照明、制動、避震器、安全帶和安全氣囊等多個子系統都屬于這個整體,并在運行中相互配合。其中安全帶和安全氣囊是在事故已經發生的情況下為保護車內乘員人身安全而采取的被動措施,真正對行車安全起到主動預防作用的照明是重要安全措施之一。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署的調查,80%以上的交通事故發生的夜間或照明條件不好的情況下,前大燈的照明不足是導致交通事故的重要禍因之一。資料還顯示,駕駛員的年齡不同,對照明的需求也有很大差異。60歲的駕駛員對照明的需求是20歲駕駛員的6倍,而駕駛人員正在向老齡化方向發展,于是對汽車照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氙氣大燈,汽車照明的革命
汽車照明用氙氣前照燈是飛利浦照明面對市場呼喚給出的最好答卷。氙氣燈又稱高壓氣體放電燈(HID),被稱為“21世紀的照明革命”。氙氣燈采用惰性氣體發光的原理,在石英玻璃制成的電弧管內充有約6個大氣壓的高壓氙氣、汞和金屬鹵化物,在超高壓下(通過鎮流器將12伏電力瞬間提高至23000伏)形成電弧,氙氣氣體被激活為等離子狀態。激活鹵化物中的金屬原子發出色溫接近于日光的高亮度光線。
飛利浦照明早在1984年就提出將HID光源用于汽車前照燈的設想,并于1991年率先開始了氙氣前照燈的實用化進程。
與傳統鹵素燈相比,HID具有以下優勢:
1.高亮度輸出。同樣瓦數的HID亮度大約是鹵素燈的2-3倍,而且射程更遠、更寬,提高了夜間行車的安全性。
2.亮度舒適度高。HID可以制造出4000-6000K左右的色溫光,有效降低夜間照明視覺疲勞。
3.壽命長。HID的原理決定了它不存在鹵素燈常有的鎢絲燒壞斷裂問題,使用壽命可達2000-3000小時。
4.能耗低。傳統鹵素大燈功率達到65瓦,而HID僅需35瓦,降低近1倍,可明顯減輕車輛電力系統的負擔。
目前歐洲對HID的需求正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長,調查報告顯示,到2008年歐美市場和日本市場新車配備HID的比例將超過40%。
飛利浦Xenon HID, 不斷改進、精益求精
飛利浦照明是全球汽車照明的領導品牌,全世界每三輛車中就有一輛安裝了飛利浦汽車照明燈。
飛利浦70多年前就開始生產氣體放電光源,并分別在1992年與寶馬合作、1993年與奔馳公司合作,率先為汽車配備氙氣燈前照燈。
飛利浦最早開發的汽車前照燈用光源是Xenon HID D1型,采用鎖定型燈頭。考慮到現代車燈多采用BMC和PC塑料制造,受紫外線照射后會老化、變色,飛利浦照明在放電電弧管的外部再套上一根能濾除紫外線的石英管,形成第二代汽車氙氣前照燈――Xenon HID D2型。此后,飛利浦公司又開發出新一代HID光源,將產生高壓的啟動器安裝在燈頭中,與光源形成一體,這就是DIS和DIR型。
盡管Xenon HID已經具備了近乎完美的性能,但飛利浦公司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為了讓駕駛員獲得最舒適的使用效果,又改進了燈具中的氣體成分及壓力指標,并采用特種石英玻璃制作燈體,推出了增強型Xenon HID。成功解決了普通HID在長時間使用后因色溫升高而出現的“顏色漂移”問題,而且提高了光通維持率。增強型氙氣前照燈在壽命期間的色度更穩定,因而當事故造成一側燈損壞而必須換新燈時,新燈和另一側老燈的色度能很好的匹配,不會給人以光色明顯不同的感覺。
“環保+安全”的無汞氙氣前照燈
一、前言
據公安部交管局統計,截至2016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85億輛,其中汽車1.84億輛;機動車駕駛人達3.42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2.96億人。汽車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使得兒童乘坐汽車的機率也大大增加。隨著人們對兒童乘車安全的日益重視,兒童安全座椅市場迅速崛起,兒童安全座椅的接受度在我國迅速提高,短短3年間銷量增長60倍,但其普及率仍然遠低于國外。我們必須在國家立法、宣傳教育、產品研發和檢測技術等方面加以完善,為兒童乘車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二、政策環境
(一)相關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對兒童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規范進行規定的最高法律,目前該法條款中沒有針對兒童道路交通安全的專項內容,兒童安全座椅因此還未完全“有法可依”。不過關于兒童安全座椅的使用,我國地方性立法已經走出了一步。目前,包括四川、合肥、上海、山東、深圳、杭州等多個省份或城市已經出臺相關法規,為當地兒童出行安全保障提供了更加詳細的規范。
(二)相關國家標準
在我國,與兒童約束系統相關的國家標準主要有:
1. GB 27887-2011《機動車兒童乘員用約束系統》。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2003年就開始進行我國兒童約束系統標準及試驗方法的研究工作,并于2004年正式向國家標準委提出立項申請。2006年,國家標準委正式批準立項。2012年7月1日,《機動車兒童乘員用約束系統》國家標準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有關兒童和車輛安全的強制性國家標準。
2. GB 7258-2012《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該標準中要求,“乘用車(單排座的乘用車除外)應至少有一個座椅配置符合規定的ISOFIX兒童座椅固定裝置,或至少有一個后排座椅能使用汽車安全帶有效固定兒童座椅”,“專用校車和專門用于接送學生上下學的非專用校車的每個學生座位(椅)及臥鋪客車的每個鋪位均應安裝兩點式汽車安全帶”。
新版標準已于2016年3月完成征求意見。
3. GB 14166-2013《機動車乘員用安全帶、約束系統、兒童約束系統和ISOFIX兒童約束系統》。該標準于2014年1月1日開始實施。標準規定了汽車安全帶、約束系統、兒童約束系統和ISOFIX兒童約束系統的定義、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該標準適用于安裝了兒童約束系統和ISOFIX兒童約束系統的M1和N1類車輛。
4. GB 14167-2013《汽車安全帶安裝固定點、ISOFIX固定點及上拉帶固定點系統》。該標準于2014年1月1日開始實施。標準規定了汽車安全帶安裝固定點和兒童約束系統的ISOFIX固定點系統及上拉帶固定點的位置、強度要求和試驗方法。適用于使用成年乘員用安全帶安裝固定兒童乘員約束系統的M和N類車輛,也適用于具有ISOFIX固定點系統及上拉帶的M1和N1類車輛。
(三)產品監督審查管理及評價規程
1.市場準入管理。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即CCC認證,是保護消費者人身安全和國家安全、加強產品質量管理、依照法律法規實施的一種產品合格評定制度,3C認證是產品進入市場的準入證,是保護消費者消費權益的防火墻。
2014年1月,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關于機動車兒童乘員用約束系統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的公告》,要求自2015年9月1日起,未獲得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和未標注強制性產品認證標志的機動車兒童乘員用約束系統,不得出廠、銷售、進口或者在其他經營活動中使用。
同年10月,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舉辦首批機動車兒童乘員用約束系統產品認證頒證會,為有資質的企業頒發CCC認證證書。
2.行業監督 組織抽查 法定檢驗。2016年6月28日,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在北京召開汽車兒童安全座椅生產企業產品標準自我聲明公開新聞會,實施《機動車兒童乘員用約束系統安全要求:易用性、生產一致性與化學安全》團體標準,15家汽車兒童安全座椅企業自我聲明執行。該標準在產品的易用性、生產的一致性和針對產品所含有毒有害物質指標三個方面要求更加嚴格,嚴于國家標準,將于2016年9月1日實施。
為了規范市場,嚴格把關產品質量,國家各級質監部門每年組織檢測機構進行監督抽查,依據國家及相關產品標準要求檢測,并檢測報告。
此外,自2015年2月1日起,根據質檢總局與海關總署聯合的關于《調整和商品編號聯動調整的公告》,將兒童用汽車安全座椅納入實施進出口商品法定檢驗范疇,即進出口的兒童座椅須經當地檢驗檢疫部門檢驗合格方可通關。
3.我國主要的產品評價規程。第一,C-NCAP兒童約束系統 (CRS)評價規則。該評價規則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于2014年提出并實施的。評價項目分為使用方便性能評價和碰撞安全性能評價。主要測試項目包括使用方便性、兒童座椅不同固定形式和傾斜角度的多組模擬碰撞試驗,如固定形式包括兒童全背帶式約束帶固定、碰撞欄固定、成人安全帶固定,而傾斜角度則根據產品功能分為直立和傾斜等。第二,中國兒童安全座椅易用性評價規程。2015年,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聯合清華大學汽車碰撞試驗室、國家機動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上海)《中國兒童安全座椅易用性評價規程》。規程分為標識易用性評價、說明書易用性評價、兒童保護易用性評價和兒童安全座椅安裝易用性評價4個部分,評價結果以5個星級的方式展現。5星級評價是最好的,星級越少,易用性也越弱。
三、社會文化環境
兒童安全座椅首先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得到了發展,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美等國家相繼出臺相關的法規,強制兒童乘車時必須使用汽車兒童安全座椅,汽車兒童安全座椅因此得以迅速發展和普及。在我國,汽車大規模進入家庭是最近幾年,汽車社會相對沒那么成熟,家長的安全意識也比較淡薄,造成我國兒童安全座椅的使用率低。可以這么說,我國是兒童安全座椅生產大國,但也是消費小國。2012年我國兒童安全座椅國內外總銷量約為1000萬個,而國內銷量僅占5%。根據汽車之家數據研究中心的《2013年中國兒童安全座椅年終調查報告》顯示,全國范圍內兒童安全座椅的使用率只有近一成。
(一)兒童安全座椅使用現狀調查
2015年,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和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對北京、青島、大連、哈爾濱、南京、長沙、廈門、寧波等8座城市的兒童安全座椅使用率進行了調研。數據顯示,8座城市的兒童安全座椅平均使用率為33.26%,使用率最高的為北京,達到39.6%;最低的為長沙,僅有8.77%。一線城市使用率這么低,全國兒童座椅使用情況更為堪憂。
清華大學汽車碰撞實驗室也針對北京地區1~6歲兒童家長進行了關于兒童安全座椅認知度和使用情況的調研。發出問卷320份,有效240份。結果顯示,在調研人群中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的僅占13.2%。影響使用的主要因素為兒童不喜歡乘坐,其次是安全座椅攜帶和出行安裝不方便,然后是質量差及價格貴等原因。
(二)有關宣傳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的公益活動
為了推廣使用兒童安全座椅,近些年,政府部門、社會組織機構、企業等都積極開展以“兒童安全乘車”為主題的公益和技術交流活動,如:
自2008年,全球兒童安全組織(中國)通過出版系列畫冊、召開咨詢會、制作宣傳片、組織培訓等途徑普及兒童安全座椅知識;
兒童安全乘車工作推進辦公室每年舉辦“安全童行?兒童安全座椅巡回路演”活動,是集專業、廣泛、持續于一身的公益宣傳平臺;
2013年11月,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有限公司也聯合上海大眾、一汽大眾兩家合資企業,整合旗下大眾汽車、奧迪、斯柯達、西雅特、保時捷、賓利六大品牌,共同發起了中國第一個由汽車企業從集團層面進行運作、聯合眾多子品牌、合資企業及經銷商共同參與的兒童道路安全項目“大眾汽車集團兒童安全行動”,推動兒童安全座椅在中國的普及;
2014~2015年,上海機動車檢測中心暨國家機動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上海)連續主辦了兩屆兒童乘車安全技術國際研討會,這是我國兒童乘車安全技術領域的國際性跨學科的高層技術交流,這也是我國全方面關注兒童乘車安全技術的最具影響力的國際論壇。對我國兒童乘車安全技術的發展、兒童乘車安全意識的提升、兒童安全座椅使用率的提高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四、技術環境
兒童安全出行越來越受到關注,國內外相關機構也紛紛加大基礎研究力度,并應用于兒童安全座椅的產品開發。經歷50余年的發展,國際上兒童安全座椅的設計與加工技術已非常成熟。隨著人們對產品的安全性、舒適性、易用性、環保性等要求的不斷提高,安全座椅還在不斷創新和發展。
(一)人機工程學
兒童安全座椅是目前公認保障兒童乘員安全最有效的保護方式,因為兒童安全座椅根據兒童的身高體重、骨骼發育特征進行研發設計,并安裝在汽車座椅上,在汽車發生碰撞或突然減速的情況下,可以減少對兒童的沖擊力,減輕對他們的傷害。把人機工程學的原理運用到現代兒童安全座椅設計中,可以提高安全座椅使用時的安全性和舒適性。目前,世界各國已經開發出多種不同類型的安全座椅來保護不同身高、體重和年齡的兒童乘員。
在我國,人機工程學起源較晚,興起于20世80年代末,在1998年開始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到了2001年人機工程學才形成獨立的門類。多年來,基于成年人體的人機工程學研究發展較快,而針對兒童人體的人機工程學研究較為薄弱。此外,我國兒童乘員用約束系統標準也出臺較晚,缺乏系統完善的設計理論,主要采用復制改造等方式進行產品設計,產品很難達到安全技術標準,在舒適性和易用性方面也有待提高
(二)損傷生物力學
生物力學是進行汽車碰撞安全性研究及運動損傷研究的基礎。近些年,許多發達國家的研究機構,如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生物力學研究室、法國雪鐵龍/雷諾公司碰撞實驗室、瑞典沃爾沃安全中心等都紛紛加強運動損傷生物力學研究,希望能進一步預防和減少兒童乘員的傷害。
在兒童乘員保護方面,瑞典始終走在前沿。以瑞典奧托立夫公司為例,除了傳統的安裝在車輛座椅的兒童安全座椅,奧托立夫通過對4歲以上后排兒童乘員保護的研究,以通過安全帶和增高墊相結合開發了集成式兒童增高坐墊。增高坐墊可使兒童乘坐高度增加約10cm,從而使腰帶正確地放置在兒童盆骨區域。縮短坐墊長度可以使兒童的膝部自由放置,不需要將骨盆向前移動。研究表明,正確使用增高坐墊可減少59%的傷害。
我國對于兒童損傷生物力學的研究仍需要不斷深入,各方面技術能力比較欠缺,尚未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三)側撞試驗技術
如今,兒童正面碰撞保護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但研究發現,僅從易受傷程度考慮,汽車側面碰撞中受側撞兒童受傷的概率遠超正面碰撞,因此兒童側撞損傷研究成為現在的新課題。
目前,開展側撞試驗的研究通常以臺車試驗方式進行。較早開展此項試驗的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通過完整的試驗流程,可以對兒童安全座椅的側撞保護性能進行評估;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在綜合現有試驗方法和評價流程的基礎上,也形成了自己的側撞試驗方法和流程。
我國暫時還沒有關于兒童安全座椅側撞臺車試驗的公開文獻。
五、解決兒童安全座椅行業主要問題的建議
(一)加快出臺強制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的國家法規
在我國,兒童安全座椅使用率低是最為突出的問題。其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強制使用的法規。縱觀世界其他國家,自1968年英國制定第一個關于兒童乘員保護的法規BS 3254開始,至2015年已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出臺了強制使用兒童乘員用約束系統的法律法規,并建立了相應的技術標準。隨著社會各界對兒童乘車安全問題越來越關注,兒童安全座椅入“法”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為了兒童乘員的安全,各方應積極配合,共同努力,促進全國性兒童安全座椅強制使用立法的盡快實現。畢竟早一日立法,兒童乘員就早一日得到安全保障。
(二)培養安全乘車意識 從“要我坐”轉變成“我要坐”
盡管近些年我國在推廣和使用安全座椅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時至今日,家長在兒童乘車出行的安全意識等方面仍與先進國家有較大差距,掌握的安全知識還很匱乏。
有家長認為兒童抱在懷里是安全的,坐不坐安全座椅沒什么關系。這種認識是非常錯誤的。首先,發生碰撞時,出于人的本能,成人會松開手臂保護自己;其次,根據測試數據顯示,車輛時速達到40km/h時急剎,幾千克重的嬰兒會猛增至百千克以上,成人根本無法抱住。可見懷抱兒童乘車最安全是個誤區。
作為兒童安全乘車最直接的實施者,家長或監護人必須深入學習安全知識。相關部門有必要專門針對兒童安全乘車進行系統教育,多開展相關宣傳、科普的公益活動。此外,家長應為兒童從小灌輸自我保護意識,培養良好的習慣,乘車時能主動坐在安全座椅上。大家要共同努力,多管齊下,在全社會形成兒童安全乘車的氛圍。
(三)加強基礎研究 提升檢測技術能力
作為保障兒童乘員安全的關鍵配件,安全座椅的工藝設計和質量水平至關重要。必須加強人機工程學、兒童損傷生物力學的基礎研究,形成系統完善的設計理論,這樣才能設計出適合兒童人體工程的產品,滿足舒適性、安全性、易用性的需求。
隨著如何更有效避免或降低側撞事故對兒童造成的傷害日益受到關注,很多宣稱帶有防側撞功能的產品涌入市場。但由于缺乏相應檢測能力,無法對實際效果作出權威的驗證和評估,這為很多消費者的選擇帶來了困擾。另一方面,我國的相關標準都是參照歐洲標準制定,隨著ECE R129法規的出臺,其中增加側面碰撞保護性能評價要求也將勢必將納入我國新的兒童約束系統標準。因此,要加快開展和完善側撞試驗的步伐,提升檢測技術能力,把技術含量更高、更安全的產品帶給兒童。
六、結語
世界衛生組織的《2013道路安全全球現狀報告》顯示,在發生碰撞時,兒童約束裝置可以將嬰兒的致命碰撞可能性降低約70%,將幼兒死亡率降低54%到80%。所以正確使用合格、合規的兒童安全座椅是保證兒童乘車安全最有效的方式。
經過多年來各界的努力,我們看到了我國在推廣使用兒童安全座椅方面取得的成效,但依然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減少、避免兒童乘員的傷害是所有人的愿景,希望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兒童安全座椅行業能更健康、快速發展,更好地為兒童乘車安全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為國家機動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美國自1990年頒布“有機食品生產法案”以來,政府對有機農業進行規范,不斷加大投入,對生產者給予多層次補貼和扶持,目前有機農產品產業,已成美國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據2013年國際有機運動聯盟(IFOAM)統計,美國有機農產品生產面積217.8萬公頃,全球排名第四;有機農產品貿易額,雄居世界首位,達350億美元,占全球44.5%。應當說,借鑒美國的發展有機農產品的經驗與扶持政策,對于促進我國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發展現代農業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美國有機農產品發展現狀
縱觀美國有機農業發展歷程,大致可劃分三個階段:一是起步階段。上世紀40年代,賓西法尼亞州羅德爾研究院,出版了《有機農業和園藝》雜志,開始提倡有機運動;到70年代末,加州有機認證農民協會成立。二是規范階段。1990年有機食品生產法案(OFPA),首次對有機農業進行闡述;到1995年界定有機農業和有機農產品概念,2000年統一全國有機標準。三是快速發展階段。2002年出臺農業法案,開始對有機農業進行補貼;2008和2014年修改法案,大幅提高相關經費和增擴項目,以2014年修訂力度最大,強制性支出達1.68億美元。目前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發展政策(表1),極大促進了美國有機農產品的發展。
(一) 生產和消費雙向增長
據美國農業部統計,美國有機生產面積從1992年的37.9萬公頃,增至2013年的217.8萬公頃,年均增長率10.8%。已認證農場和企業2.5萬余家,有機農產品產值315億美元,其中水果與蔬菜居首39.7%,其次奶制品14.6%,飲料、包裝食品、面包與谷物均超10%。美國50個州都有經認證的有機農場,平均超100公頃,以加利福尼亞州有機農業最發達,生產面積占全美14.1%,有機產值占38.4%。2013年美國參加有機認證的農戶,平均補貼688美元,年均凈收入20249美元,高于全美農戶15133美元水平。美國國會CBO預測,2014-2018財年,有機農業將使生產者收益提高4.18億美元。
美國有機農產品主要有三個銷售渠道:常規超市、天然食品商店和直銷市場。據美國農業部統計,49%在常規超市,48%在天然食品商店,直銷市場僅3%。美國家庭中約81%消費者購買過有機食品,未購買的僅19%,人均消費72.2美元。
(二) 國際貿易快速發展
美國國內的消費能力巨大,目前約80%有機產品依靠進口;本土生產的有機產品,基本國內銷售,僅5-7%外銷。由于認證和標識規范,許多國家與美國進行有機貿易,比如美國與加拿大、歐盟和日本等簽定的有機貿易簡化協議,有機產品在簽約國之間直接銷售,極大開拓了海外市場。美國許多跨國有機食品公司,如WFM、SOT、WWF等,目前活躍在歐盟市場,未來將進入中國等更多國家。
據有機貿易協會(OTA)統計,美國有機食品貿易額,從1997年35.94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35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16.9%。占食品貿易總額的比例,從1997年0.8%,提升至2013年4.5%。作為最大的有機農產品貿易區,雄居全球首位44.5%,為美國創造了50萬個就業崗位,并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三) 有機科研及信息化水平提高
目前美國有501家非盈利性科研機構,從事有機農業研究。有機農產品生產過程,在生態學、氣象學、地質和地球物理學、計算機與混沌學等現代科學指導下,已形成全新的生產監控體系;相應的病蟲防治、地力保護、種子培育、產品加工和儲運等技術,先進完整且配套。為保障有機農業的土質和水系安全,美國已建立太空作業結合地面作業的全球管理監測網絡。
另外,農業部經濟研究局ERS,可在線提供全美各州的有機農業數據信息,如有機農田、牧場及畜禽等產品動態變化情況;定期有機產品價格信息,提交年度調研。2013年美國有機農業協會,建立全球第一個有機產品貿易向導網站(GOTG),幫助有機生產和加工者出口貿易,與各國的貿易商實時信息交換。
二、美國發展有機農產品的經驗做法
(一)建立國家有機標準(NOP)
除由國會立法,制定相應的有機法律法規,如《土壤保護法》、《有機食品生產法》和《美國有機農業條例》外。1990年OFPA授權建立國家有機項目(NOP),1993年成立國家有機標準委員會。2000年美國農業部頒布《國家有機標準》,2002年10月實施,標準有三大類:一是有機農作物生產標準。不許使用禁止物質和轉基因技術,運用生物循環技術,交替種植;二是有機畜牧產品生產標準。有機飼料喂養,不使用生長激素和抗生素。在自然狀態下,戶外放養為主;三是有機農產品加工生產標準。分100%有機、有機(95%以上)、使用有機原料生產(70%以上)和標注有機原料4類。
有機認證是美國NOP一部分,由農業部農業市場局管理,授權州立、私立或國外85家有機認證機構實施,認證步驟:提交申請材料、審查、現場核查、綜合評審、頒發認證。另外還需接受年度審查,2013年NOP一項法規,要求對“100%有機”、“有機”和“使用有機原料生產”農產品,每年進行定期殘留檢測,包括砷和其它金屬污染物、轉基因生物、抗生素和激素等。
(二) 有機認證成本分攤政策(OCCS)
有機認證成本,是需生產者額外負擔的一種費用,包括申請費、年度更新費、年度生產或銷售評估費用、以及年度檢測費用等,少則幾百,多至數千美元。主要看生產者或加工者的申請類型、規模及復雜程度,也與申請者所選擇的認證機構有關,如州立和私立等。
為鼓勵有機認證,降低生產成本,美國農業部2001年在一部分州設立有機認證成本分攤項目,次年在全國實施。現行OCCS政策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農業管理援助項目(AMAP),資助對象為16個指定州的有機生產者;二是有機認證成本分攤項目(NOCCSP),面向全國有機加工者和AMAP范圍外的有機生產者。最高補貼比例75%,限額為750美元。USDA把經費下撥到各州農業部門,審查并發放。
(三) 有機農產品商品推廣費豁免(ECOPP)
1996年《聯幫農業完善與改革法案》,建立商品推廣法。在此框架下,農產品需交納商品推廣評定費。2002《農場安全與投資法案》規定,100%有機農產品生產者,可以免交。2014農業法案,規定獲有機認證的生產者,即使生產常規農產品,也可申請免交。
另外,2008《農業法案》有機農產品市場進入計劃,農業部農業市場服務局,需聯合有機食品貿易協會,為有機生產者提供市場信息服務。并與國外簽訂有機互認協議,開拓海外市場,提供成本分攤基金。
(四) 環境質量激勵項目(EQIP)
從常規農業到有機農業,必經3年轉換期,需嚴格按國家有機標準進行生產。2008《食物保護與能源法案》,認為有機農業是環境友好型農業,政府應予以獎勵(不含生產技術支持和認證成本分攤)。確定在全美執行此項目,補貼額度為每年2萬美元,或者六年8萬美元。
此外,還有轉換期內貸款和擔保計劃。對新進入的有機農業生產者,或處于劣勢的農牧戶,給予優先貸款扶持。應對高成本生產負擔,以期實現順利過渡和轉換。
(五) 有機農業研究和推廣項目(OAREI)
2002年美國農業部授權聯邦一級開展有機農業研究,并為各州合作研究和農業高等教育提供資助。有機農業科研面向生產,美國各州大學,在本地各區設立農技推廣辦公室,完全承擔農技推廣工作。農業科研、教學和生產 “三位一體”,研究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重點領域:有機農場產量、有機作物遺傳育種、市場和社會經濟調研、制約有機農業發展的因素等。2008法案新增兩項:一有機生產對環境保護影響,二提高種質多樣性和新品種開發。2014年法案,此項補貼達1億美元。同時允許有機行業“代扣會費”,進行專門的科研推廣活動。
(六) 有機產品和市場數據收集項目(OPMD)
為提高市場運行效率,2002 年農業法案,要求農業部經濟研究局(ERS)分類收集與維護有機產品和市場方面數據,開展生產、加工、區域分布、銷售和消費等調研。以經濟研究局和國家農業圖書館為平臺,開放給有機生產者、研究者和推廣人員。2008 年農業法案,財政支持由500萬美元提高至1100萬美元,并規定每年農業部經濟研究局都需提交此項報告。
在此項目推動下,美國農業部ERS在全美各州及紐約、舊金山等大中城市,設立有機農產品監測點。動態跟蹤有機水果、蔬菜、奶制品、畜禽制品等銷售情況,目前已能定期大部分有機農產品價格信息。
(七) 有機作物保險項目(OCIP)
由于有機農業嚴禁使用化學農藥,在遭受病蟲害時,產量損失會比常規農業更大。如2013年華盛頓州火疫病,約1.5萬英畝有機蘋果和梨減產。一方面為保障有機農戶的收益,另一方面作物保險也比直接補貼更隱蔽,不易引起WTO 糾紛,故美國政府近年來更加注重。
20世紀90年代,農業部風險管理局(RMA)就著手開發有機作物保險。為彌補自然災害損失,如氣候變化和病蟲害等,2008年農業法案確立有機作物保險項目。由于保費比常規農作物高5%,且按常規農作物價格補償,故有機生產者參保率不高。2010 年僅13%,而一般農作物參保率達24%。為提高有機生產者積極性,2014年新法案進行修改,規定以有機產品價格做為災后補償依據,并且取消了附加保費。
三、美國發展有機農業做法值得我國借鑒
我國有機農業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經歷初期探索和快速發展,現已成頗具潛力“環保產業”。2014年國家認監委《中國有機產業發展報告》,截至2013年底,我國有機生產面積272.2萬公頃,位居世界第三;有機產品銷售額約50億美元,覆蓋植物類、加工類、畜禽類和水產類,100多個品種。我國有機農產品發展,尚任重而道遠(表2)。通過美國有機農業發展及政策效應分析,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鑒。
(一)合理規劃產業定位,實施統一扶持政策
目前,我國政府對有機農業的定位不清,存在一些認知誤區,如: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產業化與有機農業之間存在矛盾;離開農藥和化肥,有機農業基本不可能實現;有機農業等于低產農業,有機農業是富人的農業等。應創新思維,合理定位,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模式,應加快發展建設,應堅持因地制宜,遵循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市場化發展之路。
有機農業對生態環境要求較嚴,高成本且高風險。相比美國,我國生產者規模普遍較小,目前對從事有機生產的農戶,政府尚無統一的扶持補貼政策,僅少數有機農業發展較好地區,如遼寧、上海和四川,政府進行生產者補貼和認證補貼,且范圍和力度有限,缺乏長期穩定性。應借鑒美國做法,制定全國統一的產業扶持政策,尤其在有機生產、加工、認證等環節,進行直接補貼;對轉換期的生產者,更應實行信貸、稅收、保險、技術等綜合支持,多種手段,保證有機農業長期穩定發展。
(二)加快有機農業科研,建立信息數據平臺
我國土壤有機質含量低,較難生產高品質有機產品,還有大量的科技研發工作要做,應加大投入,為生產、加工、貯存、包裝和運輸等環節,提供技術保障。可效仿美國設立OAREI專項基金,資助有機農產品研究,包括一些地方特色品種的選育和保持、高效有機肥研制開發、土壤健康管理、流行性病蟲害防治、產品貯藏與保鮮加工等,應加大科研投入。農業高等院校,應建立科研、教學和生產 “三位一體”模式,同時應加快我國農村勞動力的科技培訓,提高從業者素質,并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我國有機農業信息獲取困難,缺乏動態評估與長遠規劃。收集并維護相關生產與銷售的數據信息,是評估和調研的基礎。應建立中央信息平臺,完善有機農產品生產和貿易監管信息系統,及時監測和跟蹤有機農業面積、產品價格、成本收益等變化情況。為有機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和研究人員等,提供信息服務,提高有機生產和交易效率。
(三)提高有機立法層次,健全認證監管體系
美國有機農業由國會立法,納入聯邦監管法典,設國家有機項目(NOP)辦公室,認證和監管嚴格。我國《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和《實施規則》等,在法律效力上僅為部門法,處罰范圍和力度有限。應參考美國等一些國家的經驗,加快有機農業國家立法;并在生產、加工和銷售,認證許可與標識及進口等方面,進一步切實規范法律監管制度。
我國有機認證制度,偏于出口貿易導向,而生產歸農業部,認證由認監委管理,還涉及質監、工商等部門,多頭管理,監督缺失,存在明顯的不規范問題。同時,認證只重視結果判斷而缺乏過程監測,具有不確定性。應設立國家獨立監管機構,提高認證機構準入標準,允許國外認證機構在我國設立分支,公平競爭,建立淘汰機制,提升行業水平。進一步強化對有機獲證企業的監督,嚴格懲罰,規避假冒現象,凈化有機農產品市場。
(四)推行有機作物保險,保障農戶收益
2014年《中國農業保險市場需求調查報告》指出,我國作物保險面積超11億畝,業務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但有機作物保險,卻尚未在全國推行。目前僅個別有機農業較發達地區,如2011年四川成都試行政策性有機農業保險,2013 年廣東出臺有機蔬菜種植保險,而大多數省份,有機農業的自然災害損失,只能由生產者自行承擔。應該說,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
做為WTO允許的“綠箱”扶持政策,可有效避免國際糾紛,應借鑒美國經驗,由中央制定有機農業保險條例,推廣政策性有機作物保險,合理確定參保費用,按照有機農產品的價格補償。適當對農戶保費進行財政補貼,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比例分擔。并對保險機構的經管費用進行補貼,同時建立再保險制度。
Abstract: In more and more emphasis o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today,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construction is not exceptional also,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has the huge influence to the society, linked to implementing a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are inevitable and corresponding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tself, its particularly high th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from the role and status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point of view, put forward some optim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quality
中圖分類號:TU71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施工技術及管理作用和地位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施工技術及管理是將水能轉換為電能的綜合工程設施生效的平臺。一般包括由擋水、泄水建筑物形成的水庫和水電站引水系統、發電廠房、機電設備等。水庫的高水位水經引水系統流入廠房推動水輪發電機組發出電能,再經升壓變壓器、開關站和輸電線路輸入電網。1、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施工技術的作用和地位水利水電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利用是社會進步到現階段的產物,在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實施中,技術是它的根本,只有技術作保障才能在艱巨的重大工程中完成工程建筑的施工,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施工技術將直接關聯作用到水電水利的效益和產生的影響,它并不只是簡單的一個工程而已,它是構成整個水電水利工程的一個重要要素。只有將技術含量高與社會相緊密聯系的技術用到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水利水電工程建筑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2、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施工管理的作用和地位水利水電工程建筑在施工過程中若僅有技術和資金等硬件,而沒有管理的軟件,則它將會成為一盤散沙,沒有目的沒有紀律沒有指揮的工程將會是沒有靈魂的走肉,并不會發展成為任何的大項目并運用于人類,只有在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把管理運用好,管理好了各種設施及整個建筑工程的實施,那么項目才會真正的發揮作用,才會是建筑工程的每塊發揮作用,從而使整個建筑工程達到質的另一個提升。所以綜上所述,在水利水電工程的施工中技術和管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只有把管理和技術同時運用好,才能使工程發揮作用。
加強水利水電工程項目的質量管理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制領導重視與否是搞好水利水電工程質量工作的重要前提,全面落實項目經理責任制和項目成本核算制是實施工程項目的關鍵,其落實與否決定著項目管理的成敗。關于項目經理責任制,一是授權,項目經理在授權范圍內處理和協調甲乙方、總包與分包、監理方、設計方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等各方面的關系,保證工程項目的協調有序實施;二是機制,要用完善的市場機制、用人機制、分配機制、服務機制和監督機制等來保證項目經理責任制的落實;三是素質,包括項目經理的自身素質和項目部的管理素質,高素質是項目管理運行的基礎;四是組織,即建立項目管理的組織體系,有效靈活的體系是實現工程項目的4個保證(進度保證、質量保證、安全保證、成本保證)、4個管理(合同管理、現場管理、信息管理、生產要素管理),保證工程項目目標的實現的必要條件。2、做好項目施工質量的前期管理工程項目前期工作主要指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咨詢評估等,包括工程項目的規模、建設內容、產品的構成、市場分析、技術水平分析、風險分析、財務、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是否深入全面,各項數據是否符合實際,這些均直接決定著項目的前途和命運。做好前期工程的質量管理,一是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思想,認真做好質量管理的前期準備工作;二是要建立健全質量責任制;三是制定項目質量計劃;四是建立咨詢工作成果的質量評審制度。3、現場試驗工作的質量管理工地試驗室在工程質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施工企業自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試驗室一定要按標準建設,試驗儀器一定要裝備齊全,試驗人員的素質一定要高,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施工產品是否符合要求,要由試驗室提供第一手材料,一切以數據為依據,這樣才能真正確保質量。工程施工質量管理的實踐證明,只有合格的施工人員和試驗人員,才能生產出合格產品,在試驗室的各項試驗中,最大密度標準試驗和混凝土配合比試驗處于比較重要的位置,這些試驗都應在項目開工前就已完成,其試驗結果將用于指導施工,是影響工程質量的關鍵因素。
4、貫標認證是確保質量體系有效運行的手段。質量體系是為實現質量保證所需的組織、結構、程序和資源,企業按照ISO 9001—2000建立的覆蓋工程質量全過程的質量體系并有效運行,為企業開展質量體系認證和產品認證提供技術依據,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提高企業參與建設市場競爭的能力,也能更好地使質量管理工作符合國際慣例。
成本管理是手段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企業生存和發展依靠競爭,而競爭依靠企業的良好信譽,企業的信譽哪里來,重要的一條就是投標單位的經濟實力。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每一個中標工程都需要加強管理才能取得利潤,砼工程量的多少,質量的優劣,工時、機械臺時的利用,資源、能源的消耗,資金周轉的快慢等等,都會直接地或間接地在成本中反映,運用成本管理這個手段,就可以對上述這些方面起組織和促進作用,因此,必須在經濟活動的全過程中,實行科學的、全面的、綜合的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預測、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及成本分析和考核。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成本控制,就是在工程施工的整個過程中,通過對工程成本形成的預防、監督和及時糾正發生的偏差,使施工成本費用被控制在成本計劃范圍內,以實現降低成本的目標。
抓安全促生產,提高工作人員技術水平,安全生產以人為本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技術管理工作應始終把安全放在首位,應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組織制度,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強有力的制度來約束人。狠抓落實,用血的教訓說明安全生產與每個職工切身利益密切相關,使職工增強執行規程制度的自覺性。 并對各類大小事故認真開展調查分析及時寫出調查報告和事故通報。 用安全規章制度約束人,用事故教訓教育人,以獎優罰劣激勵人。在職工中形成“抓安全就是抓生產的綜合性治理”,從而使職工做到安全生產警鐘長鳴。 平時加強職工培訓,提高整體素質,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施工中屬技術密集型企業,對人的素質要求高。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現代農業;醴陵市
中圖分類號:
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0005102
農業產業化經營仍將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道路。總理在考察江蘇家庭農場時就指出,通過股份合作、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等多種形式發展現代農業是大方向,會對新型城鎮化形成有力支撐。醴陵市作為株洲的一個縣級市,近年來一直把農業產業化作為建設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任務來抓,雖取得了較大成效,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亟需運用新思維,采取新舉措,以突破當地農業產業化經營瓶頸,實現優化發展。
1 醴陵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及特點
1.1 主導產業穩步發展
2011年全市農產品加工工業總產值達18.68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3.4%,以金巢、湘洲、吉泰等龍頭企業為代表的糧食、畜禽養殖及加工的產業鏈逐步形成。2011年全市共有29家休閑農業企業,總投資規模達5972萬元,年經營總收入為2530萬元,比上年增長28%,實現利潤總額750萬元,比上年增長38%。
1.2 農業產業化龍頭不斷壯大
截至2011年,全市有496家涉農生產加工企業,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5家,涉農專業合作社317家。2011年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41969萬元,實現利稅3023萬元,建立農產品基地13.78萬畝,帶動農戶1.79萬人。
1.3 特色產業發展較快
截至2012年,醴陵市已建立優質稻基地63萬畝,油茶基地4.7萬畝,蔬菜基地18.6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17.9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認證61個,綠色食品認證2個。
1.4 農民合作組織蓬勃發展
2011年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17個,業務范圍涉及種植、養殖、服務、流通加工、休閑娛樂等五大類,入社農戶8.4萬戶,農戶入社率42%,合作社已覆蓋全市21個鎮街。2011年醴陵市合作社銷售產品總值8.4億元,為成員帶來純收益20113萬元,戶平2663元,人平增收609元。
1.5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醴陵市以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為依托,不斷加大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和產業化建設力度,全市農業綜合開發累計投資達到了10753萬元,其中,土地治理項目總投資8262萬元,產業化項目總投資2491.82萬元,改造中低產田14.1萬畝,使項目區每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10萬公斤,新增種植業總產值200多萬元。
2 醴陵市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措施
2.1 政府參與
醴陵市積極開展良種化、規模化、特色化、大戶化、體系化的“五化”基地建設,為農業產業優化營造了一個便于農戶與市場連接的制度環境。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醴陵市制定了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財政、稅收政策,安排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基地及市場建設,以及農技服務體系的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和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檢測中心和縣級農業網站建設。
2.2 科技支撐
按“一個主導產業、一名首席專家、一支專業隊伍、一筆專項經費、一套考核辦法”的模式,醴陵市啟動了專家團隊建設,以“陽光工程培訓、雨露計劃、勞動技能培訓”為載體,開展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企業技術人員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
2.3 企業帶動
醴陵市農業龍頭企業通過采用“公司+農戶”、“合作組織+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等組織模式,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民合作組織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共享收益,共擔風險,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2.4 農戶實施
農戶致力于生產經營,提供初級農產品,輸出勞動力,并依靠龍頭企業進入市場,分散市場風險,分享產業化經營過程的平均利潤,增加了收入。主要做法有:(1)充分尊重農戶經營自,通過利益聯結機制驅動,積極引導加入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中;(2)農民出讓土地使用權給企業并從中獲益;(3)鼓勵、扶持農戶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降低市場風險。
3 醴陵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存在的突出問題
3.1 農產品加工企業帶動能力弱
醴陵市農產品加工涉及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紡織、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家具制造、造紙及紙制品、農產品化工等8大行業及其23個行業小類,共77家,但大部分企業規模較小,帶動力非常弱。規模以上的加工企業只占農業經營單位數的4%,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生產、銷售農產品的農戶還不到2萬戶,與廣大農戶迫切需要解決的“賣難”要求不適應。
3.2 農產品加工層次低
從加工的層次看,“四多四少”特征明顯:粗加工多、精加工少;一般產品多、名優產品少;老產品多、新產品少;內銷產品多、外銷產品少。例如,大米加工近幾年來雖然神農米業等龍頭企業在清理、礱谷、碾米、分級、拋光、色選等方面的工藝水平有了比較大的提高,但在提煉米糠油、谷維素、方便米粉等形成系列品牌方面仍然進展不大;竹木加工主要以一次性竹筷、生產指接板、普通木板為主,產品科技含量低,增加的附加值有限。
3.3 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
首先,農業產業化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鏈不長,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缺乏,科技含量不高,全市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只占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的22.6%,龍頭帶動效應不明顯。其次,企業管理落后,農業產業化企業多以家庭式經營為主,管理水平、技術水平、市場營運水平、專業知識水平都相對較低,一般都是靠原始積累,逐漸擴大。
3.4 經營組織程度不高
區域內集中連片的專業村組和專業大戶不多,有市場無基地、有基地無市場的問題并存,使農產品生產和企業規模效益難以提高。龍頭企業重加工、輕培育,重流通、輕服務,基地建設重生產、輕市場,重數量、輕流通,龍頭和基地、企業和農戶之間還沒有真正建立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戰略聯盟合作機制。
3.5 科技發展滯后
目前,醴陵市化肥農藥生產和使用都處于高消耗、高成本、強污染、低產出的狀況,據統計,每年有60%的農業藥劑流入水中,造成了水資源大面積污染,農業排水已經成為了環境三大污染源之一。歸根到底,這是由于科技水平低造成的。農業管理部門對生產和科研方面的投入很小,相關科研單位資金匱乏,大量科研項目因資金問題一度擱淺,新科技難以推廣,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很慢。
4 優化醴陵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對策
4.1 扶持和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指以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貿易為主,與農戶有機結合,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能夠帶動農民發展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一體化經營的企業和企業集團。扶持發展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環節。政府應該對龍頭企業的技改項目、精神加工項目和先進設備引進與更新等進行補助,對出口創匯大、帶動效應好的龍頭企業給予獎勵。
4.2 穩步實施名牌戰略
農業品牌化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標志。推進農業品牌化,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產品市場化和服務社會化,加快農業增長方式由數量型、粗放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競爭力的迫切要求,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醴陵應充分利用現有農業的優勢,以水稻、生豬、柑桔、蔬菜等傳統主導產品作為重點,實施優質種苗工程,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以及國內外先進的技術資源,提高產品的技術內涵,調整產品內在質量結構,進一步提高產品的優質率和商品率。
4.3 大力改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過程是農業規模化和專業化發展的過程,需要配套的社會化服務,主要包括產前的信息服務、產中的技術服務和產后的流通服務。因此,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需提供優質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建立健全全市各行各業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對于已制定的農業產業化的優惠政策要堅決落實到位,同時加快制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用電、用水、用地、貸款、人才引進、科企對接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形成農業產業化發展綠色通道。
4.4 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民素質
其一,以湖南農業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作為技術依托單位,采取“派出去”或“請進來”的形式,組織市鄉符合條件的農業技術人員進行農業技術深造,同時聘請涉農專業專家、教授對農民的生產經營進行現場教育和指導。其二,通過開展各種培訓班的形式,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進行理論教學和現場指導,并經常組織有關人員到發展前景較好的基地參觀學習,了解種植、養殖、加工、兩種培育等先進的科學知識。其三,建立健全技術推廣網絡,完善鄉鎮一級技術推廣機構,合理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同時建立村、組兩級技術推廣組織。其四,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建議從支農資金中拿出一部分,專門設立農業技術推廣基金,用于獎勵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方法工作成績突出者。
4.5 增加政府對農業的投入
首先,加強組織領導,農業產業化發展涉及到各個相關部門,單一的職能部門難以強力推進,建議政府成立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以市長為組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由市鄉鎮企業局負責牽頭組織實施,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農辦、市國土局等部門予以配合,建立發展農業產業化工作協調機制,共同推動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其次,完善考核機制,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工作責任制,制訂農業產業化發展績效考評辦法,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各項指標納入相關職能部門考核內容,杜絕相關職能部門在農業產業化問題上互相推諉、不作為等行為;再次,加大資金投入,為企業發展奠定基礎,增加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吉元.關于農業產業化的幾點看法[J].浙江學刊,1995,(5).
[2]牛若峰.農業產業化經營一體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8.
[3]白人樸.農業產業化時實踐與探索[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3.
[4]薛亮.關于農業產業化幾個問題的探討[J].管理世界,1997,(5).
1.1綠色營銷在我國的實施狀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愈演愈烈,為了在國際貿易中沖破“綠色壁壘”的限制,我國更是加緊步伐跟上世界的潮流。以食品為例,2004年,全國共有2836家企業的6496個產品獲得了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實物總量達4600萬噸,年銷售額超過860億元,出口額12.5億美元;產地監測面積596萬公頃。從產品的類別結構上看,種植業產品占61.4%,畜牧業產品占17.2%,漁業產品占4.1%,其它類產品占17.3%。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發展有三個顯著特點:①發展速度全面加快,綠色食品產品認證增長61%,企業增長38.5%;②品牌形象進一步樹立;③產業化發展趨勢進一步增強。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發展形勢還是不錯的。綠色營銷更是出現在各行各業,綠色BUS和綠色TAXI概念的出現,綠色房屋、綠色服裝等等綠色產品在我國已逐漸形成一種消費時尚。可見,綠色營銷的實施在我國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1.2綠色營銷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難點
雖然綠色營銷在我國已取得很大成績并且也越來越受關注,但從全球范圍內來看還是起步較晚的。況且在我國實施綠色營銷策略也局限在部分實力雄厚具有遠見的企業,而絕大多數企業仍停留在非綠色營銷階段,這當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難點:
(1)企業本身存在著經營思想落后及環保投資力不從心的問題。
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的經營思想仍處于以傳統營銷觀念為主同時部分有實力的企業開始向新營銷觀念轉變的階段。很大一部分企業的綠色營銷觀念還未得到根本轉變。由于實施綠色營銷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就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使得追求當前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缺乏綠色營銷的內在動力。
我國現有絕大多數的國有企業嚴重虧損,加上實力比較單薄的私營企業、個體企業大量存在,在這樣的條件下,企業決策者即使轉變了觀念,且有環境保護的決心,但由于投資成本問題,也總是難以付諸實施。
(2)社會大眾綠色意識薄弱,消費水平帶動不了綠色營銷。
我國公眾的綠色意識雖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總的來說,整體環保意識仍然十分薄弱,消費者還沒有作為一支獨立的綠色力量登上環保舞臺。
如今,綠色產品的售價比普通產品至少高20%以上,屬于高檔品范疇。由于綠色營銷需要綠色消費來驅動,而在我國,這樣的價格顯然不太適應消費者的整體消費水平,使得追求價廉物美的大眾消費者沒能從整體上實現對綠色產品尤其是環保產品的消費。因此,目前國際上推行綠色價格比較成功的都是西方發達國家。
2樹立綠色營銷觀念是企業實施綠色營銷戰略的前提
2.1企業本身要樹立綠色營銷觀念
企業確立綠色觀念的最關鍵的問題是提高領導者的素質,轉變領導者的觀念。因為企業決定走什么樣的路,只顧當前利益或者注重長遠發展最終還是取決于領導者的決策,是領導者的覺悟問題。綠色營銷觀要求領導者要有全局、長遠的發展意識。領導者在制定企業發展規劃和進行生產、營銷決策和管理時,都必須時時注意綠色意識的滲透,從單純追求短期最優化目標轉向追求長期持續最優化目標。
企業也要注重樹立內部員工的綠色營銷觀念。通過教育和培訓,使企業內部從普通員工到最高決策階層在綠色理念上形成統一的認識,重視和提高企業的綠色文化,樹立企業的整體綠色形象。企業只有樹立了綠色營銷觀念,才能在整個經營過程中,切實把環境保護貫穿于新產品的開發、設計、制造、包裝、使用以及服務等各項環節中。
2.2企業要將綠色意識融入社會大眾思維中
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是企業實施綠色營銷的最大動力。有一份全球性的調查報告顯示,40%的歐洲人喜歡購買綠色產品。其中66%的英國消費者愿意付更高的價格購買綠色食品,80%的德國人和67%的荷蘭人在購物時考慮環境問題,有77%的美國消費者以環境保護者自居,愿意為無污染產品及能再循環使用的包裝多付錢.可見,消費拉動需求。企業為了使綠色營銷得以順利實施,并能取得預期效果,應注重對社會大眾灌輸“綠色意識”,在一些環保性活動中加強綠色宣傳,鼓動消費者積極向“綠色”靠攏,從而使消費者對企業的綠色營銷表示極大支持,自覺地、自律地引導自身的消費行為。
3我國企業實施綠色營銷的對策
3.1準確搜集“綠色”信息
面對大量的綠色商機,企業應建立有效、快捷的情報信息網絡,在分析自身經營特點和狀況的基礎上,搜集綠色市場信息(包括綠色資源信息、綠色產品信息、綠色消費信息、綠色技術信息、綠色競爭信息等等),深入研究信息的真實性和可行性,正確選擇目標市場和進行綠色產品的市場定位;搜集保護綠色的法規、信息和競爭對手信息,及時采取相應對策。企業應將這些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分析綠色市場變化動向,綠色消費發展趨勢,為綠色技術和產品開發以及實施綠色營銷提供依據。
3.2企業產品要進行“綠色化”
綠色觀念正在激起許多國家制造商的熱情,許多公司已經認識到,贏利機會應以制造“無害環境”的產品為前提,開發清潔工藝,推出無污染產品,并加強廢物的回收利用。產品的“綠化”要求企業在設計到包裝的整個過程中始終做到“無污染”。
(1)加強對綠色產品進行研發。以產品銷地市場和產地市場的最新環境標志制度和最新國際標志制度為依據,爭取新產品能獲得綠色標志;產品的包裝設計盡可能短、小、輕、薄,節省材料;所采用材料要無毒無害和可分解處理;產品的生產過程的廢棄物和使用后的產品和包裝要可回收再利用;產品結構要簡化,易于拆卸更換或重新組合;采用先進的防偽技術以區分綠色產品與普通產品。
(2)注重產品的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以資源的綜合利用為前提。綠色產品的生產過程,應是“一種清潔生產”過程,它包括:盡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無毒、無害的中間產品,盡量減少生產過程的各種危險性因素;選用少廢、無廢的工藝和高效的設備;物料的再循環(廠內、廠外);簡便可靠的操作和控制,以及完善的管理等。節約原料和能源,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因素。
(3)強化產品的生態包裝。作為商品使用后的主要廢棄物,包裝已構成城市垃圾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不可忽視的污染源。在社會環境的呼吁下,“生態包裝”已成為時尚之一,越來越為商家和消費者所重視。
(4)注意對環境標志的使用。企業在給產品命名和選擇品牌時,要符合綠色標志的要求,符合“環境標志”。“環境標志”是一種標志產品式包裝的標簽,是產品的證明性商標。企業對產品進行包裝后,印上這種標簽,用以表明該產品的生產、使用及處理過程符合環境保護要求,使其產品具有一般產品所不具備的環保價值,這樣不僅樹立了企業形象,而且還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加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3.3確保分銷渠道“綠色化”
綠色渠道的暢通是成功是實施綠色營銷的一個關鍵環節。在實際運作中分銷渠道必須確保產品的綠色品質,體現綠色理念維護企業與產品的綠色形象;要盡量縮短分銷渠道長度或采取直銷形式,縮短綠色產品流通的路徑和時間,減少綠色品質在流通渠道中的“流失風險”;選用綠色的運輸工具和存儲倉庫,要對分銷渠道的綠色質量進行監督、更新和維護,以保證各批次的綠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總處于綠色環境中。
3.4對整個促銷活動進行“綠色化”
為維護產品的整體綠色形象,企業的整個促銷活動也要進行“綠化”。
(1)對廣告進行整體“綠化”。企業不僅要為綠色產品做廣告,而且要在廣告過程中注意環保,無論是經費的分配還是媒體的選擇,都要遵循“綠色”原則。即要盡量地節約廣告費的開支,減少資源浪費,在既定預算費用內要合理使用,使其產生最佳效應,以使廣告經費既不影響綠色產品銷售又不浪費,而且要盡量選擇能高效使用資源、成本低的媒體來傳遞綠色產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