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0: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公司金融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2010年出版的《金融與增長》的世界銀行報告中:消除貧困和經濟增長取決于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有效運行。金融體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點,在近二十年的時間里中國金融市場建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市場規模每年都在增長,截止到2013年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5萬億美元,再度創出歷史新高。目前,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主要是面臨監管體制的轉型、市場機制的健全、金融風險的防范、金融工具的市場化、投資者權益的保護等問題。正確的處理好這些問題直接決定著我國金融業日后的發展,關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現在面臨的金融改革實踐問題已經對金融學研究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金融學研究要把國際學術慣例和中國現階段的國情結合起來,建設具有中國特設的現代金融學理論和學科。
我國金融學在金融學學科及理論建設方面主要面臨下面三方面問題:
一、 學術界對于金融學內涵界定仍需進一步明確
首先,這個概念的界定不是一個容易的問題,華爾街日報在其新開的公司金融的固定版面中將“公司”金融定義為:為業務提供融資的業務,這一定義基本上代表了金融實業界的普遍看法。而且用學科術語來定義該學科對這個學科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Webster字典中,將“To Finance”定義為“(To Raise Or Provide Funds Or Capital For)籌集或提供資本”。代表學界對金融學較有權威的解釋可參照“新帕爾格雷夫貨幣金融大辭典”的Finance相關詞條。由斯蒂芬羅斯撰寫的“Finance”詞條稱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點和方法論而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其中心點是資本市場的運營、資本資產的供給和定價。
其次,在國內學界,對于金融一詞的界定卻存在比較大的分歧。縱觀十多年來國內出版和發表的各類財經專業方面的相關材料,金融這一詞的解釋,主要是財政、融資、財政等解釋。這三種解釋是對特定對象的。但是金融這個涵義確實值得繼續推敲的。從金融這個概念的理論內涵來看,這個是國內在轉軌經濟背景下的一個典型特征。傳統金融研究主要包括信用、貨幣、銀行、貨幣政策、匯率、貨幣供求等等專題,金融被定義為是貨幣流通和通訊活動以及他們之間相互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在國內學界對金融學的理解,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有代表性的方向:第一類是以貨幣銀行學為代表的;第二類是國際金融為代表的。分為這兩大科目為主線,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政府為主導的銀行之間的相互融資,這種方式在實際當中占主流,而證券和資本則被視為非主流。這樣就使得以對銀行體系的貨幣金融研究作為金融學研究的重點。其二是由于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導致對外貿易的加強,所以相應的以“國際貿易”為核心的內容在高內高校中開展起來。
最后,上面國內兩大學科對金融學的界定,還不能夠把金融學的核心內容概括出來。外國學者對金融學有兩種解釋,一個是公司金融,包括公司融資、公司財務、公司治理等,以這些為核心。另一個是投資學,也就說把金融學的核心內容歸結為資產定價。但國內的有的學者把這個理解為公司理財或者是公司財務,這樣的理解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以為研究對象是會計事項,在以后的研究當中應當糾正這樣的誤解。
二、 金融學理論和學科建設較實踐滯后
正是上文所論文的第一個方面的問題,直接導致金融學學科和理論建設的滯后,這個問題主要表現在下面六個方面。一是金融學教材和我國實際需要不符,出現脫節的現象。從我們所能見到的教材來看,都是引進外國學者或者外國權威人士的論著,這些外國論著與我們中國的實際生活有不符合之處,所以出現與原本英文教材脫節的現象。我們可以學習外國的現代金融學理論,但是還要研究我們本國市場和企業,撰寫出適合本國的金融學教材。二在培養學生方面過于封閉。這在本科教學方面表現還比較好,但是在研究生和博士生方面,所表現出的教育方式就和國外存在差異,表現出過于封閉的特征。我國博士招考實行的更多的是單一導師制度,這種制度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還是不夠完善,可以讓研究性大學博士生以自己的博士項目為自己的學習重心,讓導師組來進行指導,這樣更加利于他們綜合能力的培養。三是在學術研究期刊方面仍然需要增加,我國在部分金融期刊方面做了諸多努力,但是專門的金融學學術期刊還需增加。四是學科布局要更加細化。我國金融學科大都還未從原始的經濟學院體制下分離開來,這樣影響更深層次的學術研究,也會導致學術分工不明確。其實可以在金融學的宏觀領域設立經濟系,而在公司金融和投資學微觀設立管理學院。五是金融學教師資源方面的匱乏。目前高校金融學方面的師資還是不容樂觀的,在公司和投資微觀領域的才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六理論研究更新速度慢。我國市場規范化步伐越來越快,這就對我國金融學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的傾向于間接的融資領域。一些前沿領域的理論還沒廣泛研究,例如行為金融學、金融工程學等。
三、 我國金融學研究要更好的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提供理論指導
由于上面論文的兩個問題,理論和學科建設有待完善,我國金融學方面的研究還沒能夠充分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理論指導功能的發揮力度還不夠。這個問題在證券市場改革中體現的最為明顯,例如國有股持減問題上、證券監管理念問題上、證券立法等方面,金融學界都要在嚴謹細致的基礎之上提供給相關部門可以借鑒的建議,不人云亦云,嚴肅對待,實事求是的提供具有理論和實證支持的論著。(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Jensen,M.C.,Capital Markets:Theory and Evidence,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1972,pp.357-398.
[2]Hart,Oliver,and John Moore,1990,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1119-1158.
[3]張新,5中國資本成本的估算6,南開大學工作論文,。
關鍵詞:行為金融;信用風險;金融租賃
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是指借款人、證券發行人或交易對方由于種種原因,不愿或無力履行合同條款而構成違約,致使銀行、投資者或交易對方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基于傳統金融學理論許多金融機構和研究者對信用風險管理作出積極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計量模型和支持工具,但也存在明顯缺陷。隨著行為金融學的興起和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來研究信用風險管理。
1行為金融學的產生
20世紀50年代,馮·紐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設的基礎上建立了不確定條件下對理性人(rationalactor)選擇進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數理論。阿羅和德布魯(Arrow,Debreu)后來發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論,成為經濟學分析的基礎,從而建立了經濟學統一的分析范式。這個范式也成為金融學分析理性人決策的基礎。1952年馬克威茨(Markowi)發表了著名的論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標志著現代金融學的誕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開創了公司金融學,成為現代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自上個世紀60年代夏普和林特納等(Sharp-Limner),建立并擴展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至布萊克、斯科爾斯和莫頓(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權定價模型(OPM),至此,現代金融學,已經成為一門邏輯嚴密的具有統一分析框架的學科。
隨著金融市場上各種異常現象的累積,模型和實際的背離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尷尬境地。20世紀80年代,通過對傳統金融學的反思和修正,行為金融理論悄然興起,并開始動搖了CAMP和EMH的權威地位。行為金融理論在博弈論和實驗經濟學被主流經濟學接納之際,對人類個體和群體行為研究的日益重視,促成了傳統的力學研究范式向以生命為中心的非線性復雜范式的轉換,使得我們看到了金融理論與實際的溝壑有了彌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獎得主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農·史密斯(VemonSmith),都是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為這個領域的基礎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外將這一領域稱之為behaviorfinance,國內大多數的文獻和專著將其稱為“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發現,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過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會受到過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錨定和調整、損失規避等信念影響,出現系統性認知偏差。而傳統金融學是基于理性人假設,認為理性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是嚴格依照貝葉斯法則計算的期望效用函數進行決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這種非理性也是非系統性的,會彼此抵消,從而在總體上是理性的;如果這種錯誤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會淘汰這些犯錯誤的決策者,使市場恢復到均衡狀態,達到總體理性。
2行為金融對信用風險管理的影響
2.1風險偏好
根據行為金融學的基本理論,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不同于傳統金融學理論下風險偏好是不變的,而是變化的,是會隨著絕對財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變而發生改變的。因此,我們就沒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體,他們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為了投資,也是眾多投資者中的一部分,他們的風險偏好也會發生改變。風險偏好的改變就會直接影響到他們面臨的風險,最終會影響貸款方面臨的信用風險。
2.2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或許是人類最為穩固的心理特征,人們在作決策時,對不確定性事件發生的概率的估計過于自信。投資者可能對自己駕馭市場的能力過于自信,在投資決策中過高估計自己的技能和預測成功的趨勢,或者過分依賴自己的信息而忽視公司基本面狀況從而造成決策失誤的可能性。這種過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導致大量盲目投資的產生,盲目的多元化和貪大求全。
2.3羊群行為
企業決策由于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并涉及較多的技術環節,其決策往往由決策團體共同協商作出,主要屬于群體決策,而群體決策有可能導致羊群行為(HerdBehaviors)的發生。羊群行為主要是指投資者在掌握信息不充分情況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而模仿他人決策的行為。在企業決策中,羊群行為的表現可能是決策團體中多數人對團體中領導者的遵從,也可能是領導者對決策團體中多數人的遵從,而且是一種盲目的遵從。決策中的羊群行為可能造成決策失誤。
2.4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
1958年,美國經濟學家費朗哥·莫迪格里安尼(FraneoModigliani)和默頓·米勒(MertonMiller)在《美國經濟評論》發表了題為《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的論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主要內容是:在市場完全的前提下,企業的資本結構與企業的市場價值無關。即企業價值與企業是否負債無關,不存在最佳資本結構問題。如果證券價格準確地反映了公司未來現金收入流量的值,那么不管發行的是什么類型的證券,只要把公司發行的所有證券的市場價值加在一起,一定等于這個公司未來利潤的現值。無風險套利活動也使得資本結構無關緊要,如果兩個本質完全相同的公司因資本結構不同在市場上賣出的價格不一樣的話,套利者就可以將更便宜的公司的證券全部買下,然后在價格相對較高的市場上賣出。因此,公司的資本結構就不再是不相干的問題。不同的現金收入流量對不同的投資者的吸引力也會各不相同,這些投資者對于他們感興趣的現金收入流量愿意付出高價。特別是由于噪聲交易者的存在,套利仍充滿風險。所以,不同的資本結構,其公司價值顯然是不同的,其信用風險必然不同。
關鍵詞:金融學專業 本科教育 實踐教學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點學科是理工科,雖說開設了金融學專業,但對金融學的發展重視不夠,投入較少,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無法滿足學生實踐的需求,因此,實踐教學成為工科院校金融學教學中的薄弱環節,長期以來嚴重制約了應用型金融教學。培養出的學生動手能力差,創新素質不高,很難滿足用人單位需求。
一、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過分強調教學計劃的完整性,而忽略實踐教學內容的關注
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國際化的大背景下,社會對金融人才的素質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對每級學生都制定出相應的教學計劃,包括金融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要求、理論和實踐環節的教學學時和學分要求,有些高校過分追求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及實踐環節之間的比例關系,對實踐性的學時和學分也有相應的要求。目前,金融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形式主要有做為課程組成部分的各類實驗課、課程設計、社會調查、學年論文、金融模擬實習、生產認識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但這些實踐環節在教學計劃中都有明確規定,規定了實踐環節總學分的上下限,各實踐環節也有規定。加之過分強調“寬口徑,厚基礎”,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上英語、高等數學、思想政治類等公共基礎課所占比重過大,勢必要壓縮專業課時,與專業課相匹配的實踐環節內容的完成很難得以保證。
2.實踐教學時間過短
目前,我國金融學專業教育中,理論教學仍占主體,實踐教學內容相對薄弱,各教學環節相對分散,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實踐性環節。有些實踐性環節一般安排在理論課結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氣過熱,寒假忙于過春節,一些實習單位并不是很樂意接受,實踐時間大打折扣,與理、工、農、醫類專業的實踐教學相比,金融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時間和效果就很難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指導老師隊伍
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培養金融學應用型人才的關鍵。高質量的師資不能局限于高學歷、高職稱,普通高等院校師資為了應對教育部的教學評估,引進人才時更注重學歷要求,目前擔任專業課的任課教師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學歷,高學歷人才雖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但是絕大多數都是從高校到高校,從理論到理論,缺乏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又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高校對教師的考核以及職稱的評定,更多注重的理論教學學時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師很難有時間參加社會實踐,進行知識的更新,導致教師缺乏進行實踐教學研究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學生的實踐學習效果不佳,這樣的師資隊伍怎能符合當今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有待加強
長期以來校內實驗室建設和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滯后。為此,2005年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于開辦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和評審工作的通知》以及將實驗室建設作為本科教學評估的重點考核內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視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金融學專業的校內實踐基地以金融模擬實驗室為主,它只是各高校經濟管理實驗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學專業要申報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難度大,一些重點高校以打包形式獲批國家級經濟管理專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投入較大,學校投入也有較大的積極性,而對其中的各個組成部分側重點卻不同,因此金融學專業實驗教學在各高校起步較晚、發展速度緩慢、實驗內容較少等問題突出。為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實踐教學基地,但揭牌儀式多,實習內容少,由于金融機構的工作任務比較繁重,接受學生實習會影響到他們的自身工作,加之實習多安排在假期,學生數量多且集中,實踐基地往往很難一次性接收,有些實習單位分批安排實習,但學生整個假期將被占用,實習帶隊教師時間也捆得過死,很難利用假期時間從事科研活動,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激勵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從而造成學生和老師的實習積極性不高。
二、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我國加入wto后,外資金融機構大量進入我國,金融業的競爭日趨激烈
。金融業的競爭可以說是金融人才的競爭,金融業務的開展很大程度取決于從業人員的能力和素質,隨著金融業競爭的激烈性和復雜性,對其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學本科畢業生,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實踐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適應金融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就必須明確實踐教學在金融學本科體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以綜合能力和素質為主線,將各個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整體安排,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構建一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應包括以下4個層面:專業技能的訓練、專業課程設計與實驗、學年論文與畢業論文寫作、專業生產實習與畢業實習。實踐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創新精神和職業素質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1.專業技能的訓練
專業技能是從事金融學專業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語口語、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數據處理、金融軟件的操作、點鈔、珠算、銀行會計實務操作等。尤其應針對銀行電腦漢字輸入、點鈔及偽鈔鑒別、計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標準來安排,技能訓練考核標準參照工商銀行考核標準進行考核,學生熟練掌握后走上銀行工作崗位上手更快。
2.專業課程模擬操作與實驗
金融學專業課程主要包含銀行、證券投資、保險三大類,這些課程實務操作性都很強,可根據各課程的性質,在學習該課程理論課后,適時開設專業課模擬實驗,通過建立的校內金融模擬實驗室進行。目前有一些軟件開發公司已開發出一些實際操作性較強的的金融軟件,如股票模擬交易系統、期貨外匯模擬交易系統、商業銀行綜合業務模擬系統、國際結算模擬系統、信貸業務及風險管理模擬系統等軟件,通過全方位的仿真模擬訓練,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論知識,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理論教學不再枯燥無味,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3.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
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都是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運用,是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金融學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對于鞏固和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學年論文可安排在大學三年級結束,字數要求比畢業論文更少,但要求論文格式規范,符合本科生學位論文的要求,為畢業論文的撰寫打下堅實基礎。畢業論文安排在大學四年級最后一個學期,學生可根據畢業實習搜集到資料撰寫畢業論文,質量上應比學年論文要求更高,重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生產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
實習是金融學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大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實習主要包括生產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可采取集中與分散、校內與校外等多種組織形式進行。生產認識實習一般可安排在大學三年級結束后,學生經過三年的金融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已經掌握了金融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通過生產認識實習,可加深學生理解所學的金融理論知識,同時也是找出差距的學習機會,學生更能明確今后努力方向,主動調整學習目標,為后續課程的學習、畢業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畢業實習安排在大學四年級最后一個學期,它是對學生大學四年所學理論知識的大檢閱,是學生走向社會的大演習。可采取頂崗實習的模式,畢業后能很快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同時,可根據畢業論文的要求,搜集資料為畢業論文撰寫提供現實素材,寫出的論文才能與實踐緊密結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畢業論文大肆抄襲現象。
三、加強金融學本科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思考
1.制定出適應新形勢變化的金融人才培養計劃
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金融學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論知識,熟練和掌握外語及計算機等基本技能,有較強實踐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wto,按照協議,我國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開放金融業,金融機構、證券機構、基金機構以及保險機構,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和業務不斷擴大,已成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金融業越向縱深發展,對金融人才復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應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制定出適應新形勢變化的金融人才培養計劃,包括實踐教學計劃和實踐教學大綱以及實踐教學指導書,學生可通過實踐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論與實踐兼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為達到教育部對師資的評估要求,我國高校引進教師時,過分強調學歷、職稱,無形中淡化了對實踐經驗的要求,這些老師雖具有高深的理論知識,但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因此,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應逐步實現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整體優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第一,學校應制定教師培養計劃,每年安排教師有一定時間到銀行、證券、保險等部門,從事相關部門的主要工作,熟悉該單位各個環節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師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也可以與相關單位加強合作,從事科研活動。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實驗管理中來的實驗隊伍。要求實驗室人員參加崗位技能培訓,取得相應培訓資格證。第三,可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國外的應用型大學在聘請教師時,常常把實踐經驗看作一項重要的條件,德國柏林科技大學的所有教授來自工業企業,都具有工程師資格。高等院校引進一批學歷層次高、實踐工作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來,從事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工作,也可聘請行業專家擔任客座教授或實驗教學顧問,優化師資結構。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論知識又有業務技能的師資隊伍,培養應用型金融學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對實踐教學的認識,調動學生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長期以來在金融學教學中實踐教學只作為理論教學的一種補充,實踐教學未能起到真正作用,這種教育模式很難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應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在崗位聘任和職稱評定方面給予傾斜,以提高教師指導實踐的積極性。對于實踐經驗缺乏的教師,應加強自身實踐經驗的提高,同時,還必須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實踐的意識,在實踐過程中應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實踐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將來求職的關聯度,還可以聘請本專業有一定影響力的校友現身說法,以激發學生對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只有通過有效的實踐教學環節才能使學生的創新性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還可縮短學生由學校人向職業人和社會人轉變的過程,有利于學生今后人生發展。
4.增加學生實踐時間,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
金融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務性較強的二級學科,且具有金融行業分布的廣泛性,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應具有多元性和多層次性,在學生四年的金融學理論學習的同時,應安排總計不少于1年的時間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內模擬實驗室,可通過購買相應的軟件,實現銀行、證券、保險等多方位的模擬操作,使學生在校內就可以模擬到時實務工作情景,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可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還可彌補金融企業因業務資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實習效果不佳情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與金融機構簽訂長期合作協定,建立穩定的企業、學校“雙向互助”的實踐教學基地,金融企業能夠直接參與人才培養和人才選拔,節約人才選拔成本和培訓費用,也可調動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增加學生對金融企業的了解,從而實現學校、企業與學生的共贏。
參考文獻:
[1]王家華,汪祖杰. 金融專業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施的思考 南京省計學院學報 2007(2)
[2]王東升. 金融業發展與實用型金融人才培養 浙江金融 2008(10)
一、引言
在現代經濟社會,金融業已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財富增加,社會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金融創新與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金融的觸角已深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并已成為普通家庭關心的內容。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如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管理學、會計學所必須的。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金融學》課程,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如國際貿易、工商管理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學科必修課,可以充實完善其專業課程。對于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金融學》是一門選修課程,供對金融學有興趣的非財經類專業學生選修。
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的特點和培養人才的目標與規格不同,固而對金融理論與業務知識的內容、知識結構、專業需求是不同的。再考慮到《金融學》課程內容眾多,在短短的四五十個教學課時中,教師不可能將全部內容介紹完,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精心安排各專業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差異化教學方法。
二、不同專業對《金融學》的教學要求不同
(一)金融學專業
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一般是在學生完成各經濟類專業共同的核心基礎課,如在學習完《西方經濟學》后開設。它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國金融學研究的鼻祖黃達先生所言:“金融領域,廣闊而深邃,通常只能瞄準一兩個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點、幾點,必須對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為沒有足夠的寬闊基礎作為支撐,只求在狹小的范圍深入,進到一定程度就會難以繼續。而所謂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對金融領域的主要構架如金融理論與金融知識,宏觀金融與微觀金融,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等等之間的有機聯系,有一個較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學》作為金融學科體系的基礎課程,恰是對金融學進行整體性、框架性的介紹,其中既有宏觀金融層面的理論闡釋,又有微觀金融運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運作機制與規律性,又闡明了金融學科所研究的范疇、重要內容結構及其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
鑒于《金融學》對于金融專業學生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要求學生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良好的理論基礎;二是注重對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開拓視野,提高思考的廣度、深度與高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覺性。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國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之、樂之,就是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這樣才能產生進取的精神。若通過《金融學》的學習,學生能激發對金融的興趣,這將會對學生未來的深造、職業生涯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縱觀中外古今,實體經濟的發展最后都離不開資本的運作,而在當今社會,金融的作用越發凸顯。因此,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有必要系統地掌握貨幣、信用、利息、銀行等多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能夠運用貨幣信用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更好地從事企業投資管理、市場營銷、企業風險管理等活動。因此,不少高校已經把《金融學》作為一門必修課程。
與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相比,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在金融理論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應注重金融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聯系實際和融會貫通,使學生掌握與其專業的業務活動聯系緊密的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從而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能靈活運用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來進行資金管理、投資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活動。
三、不同專業的《金融學》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
《金融學》課程內容繁雜,涉及貨幣、信用、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貨幣供求、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和金融監管等問題,幾乎涵蓋了整個金融領域。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課時里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以保證教學整體水平和質量,并兼顧不同專業的需要,是《金融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安排差別化的教學內容。基本教學內容是各專業教學中都必須覆蓋的,也是各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以實現各專業學生掌握該課程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要求,例如金融學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場的基本情況、金融中介機構的構成、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別化的教學內容是教師根據所教學生的專業特點、專業需求而進行的選擇性教學。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專業學生來說,《金融學》是其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在課程安排上,《金融學》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之后開設的,同時又是以后陸續開設的《中央銀行學》、《證券投資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國際金融》等專業課程的基礎。因此,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兩個方面因素:一方面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讓學生對金融有個全面的了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避免內容重復或遺漏。具體來說,對于金融學專業的課程內容重點有三個:一是學生應深刻理解金融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理論,如貨幣、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決定理論、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給理論等。這些內容是金融學專業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的基礎,因此對他們來說,這些內容不是簡單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準確地掌握;二是教師在授課中應側重對金融學框架的勾勒,讓學生對金融領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對于具體的宏觀金融問題可以適當簡略,這些內容學生已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接觸過。微觀金融方面,有關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內容也無需介紹過細,這些內容在后續的專業課程里都會有詳細的介紹;三是引導學生對現實中的金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并密切關注金融理論研究前沿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與貨幣、銀行打交道,但是對理論要求沒有金融學專業的學生高。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降低理論深度,如貨幣供求理論、利率決定理論、金融監管理論等可以簡略地說明,而增加與所教學生專業有關的、實踐性的內容。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應該加強與貿易有關的金融知識,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場、商業銀行業務和國際金融危機等方面內容的介紹。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應增加與企業管理活動緊密聯系金融知識的講授,這些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場,如商業票據、股票、債券、期貨市場等。(2)企業管理人員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打交道時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論知識,這關系到企業資金的運營問題。具體如商業銀行運作機制、業務范疇,金融市場的運作機制,證券發行業務等。(3)國家宏觀政策對企業的影響,如貨幣政策對企業投融資的影響,匯率政策對企業的影響,等等。
(三)非財經類專業
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主要是抱著興趣來選修這門課程的,激發學生對金融的興趣,使他們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識是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精簡理論性較強的貨幣金融理論的講解,將重點放在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貨幣銀行學知識中,如各種金融產品的比較、家庭理財的理念等,還可以介紹現實生活中的熱點金融問題,如對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介紹,可側重介紹危機對企業和老百姓生活的影響等,而對于危機深層次的原因的理論分析則可以簡略些。
四、區別不同專業,采取有差別的教學方法
與《西方經濟學》課程相比,《金融學》課程內容多而龐雜,不似前者的體系清晰完整,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感到知識點零散,找不到學習的重點。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等課程相比,該課程理論性強,內容單調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據不同專業《金融學》課程設置特點及課程性質,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各自的教學目的,是教師在《金融學》教學應認真研究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課程,金融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外,還要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把《金融學》課程中的知識點、理論講通、講透。在此基礎上,再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金融的興趣,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我認為一個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課開始時拿出5—10分鐘,對一周的財經新聞進行回顧。這樣有兩個作用:一是能讓學生了解中國和全球金融情況,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的習慣,這對《金融學》這類社會性學科的學習是必要的。二是在新聞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能引發學生對金融問題、金融現象的思考,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的理解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以上兩個效果,教師首先應注意財經新聞的選擇。一周內國內外發生的財經新聞往往很多,如果都講,時間上不允許,也沒有必要。新聞選擇可以有這幾個視角,一種是選取影響重大的事件,如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另一種是結合目前的熱點和所學的知識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介紹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看到一則題為“淡馬錫來到荷花池”的新聞。新聞的主要內容談到新加坡淡馬錫公司通過設立富登信實服務有限公司給成都的蓮花池批發市場的商戶發放貸款。這則新聞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見大,以此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新聞標題提出后,學生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很奇怪:該標題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我由淺入深介紹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存在問題等,最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應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整節課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課后不少學生和我進一步探討該問題,有的學生還著手寫這方面的論文。
除了選題的問題,教師還應注意新聞講授的方式。介紹新聞不僅僅是希望學生了解該事件,而是通過該事件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和思考的興趣。教師可以在介紹新聞時結合學生已學過的金融學原理,精心設置問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具體事件中提煉出事件背后蘊藏的道理,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
如果是小班教學,教師可以考慮一學期組織學生就當前的熱點金融問題進行2—3次的討論,以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查閱、整理資料,學生進行思考、交流為線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現在不少高校由于擴招,師資相對不足,很多時候是大班教學,組織討論的方法會由于學生人數眾多而影響討論的效果,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就熱點金融問題撰寫小論文。對于初次寫論文的學生來說,論文的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是希望通過寫論文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字數、格式上可以適當放寬,但需強調的是杜絕抄襲。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教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降低理論深度,提高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識點介紹完之后,通過具體的案例,如介紹金融實際熱點問題,突出金融知識的運用性。此時對于金融熱點問題的選擇與金融學專業的選擇有所不同,教師應盡量選擇一些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講授。例如在介紹貨幣政策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近年中央銀行的調息歷程,解釋中央銀行每次調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機制,以及對企業、老百姓銀行投資、貸款的影響。此外,教師還可以就一個問題,如信用形式、銀行存貸款利率等,鼓勵學生自己去找資料、發現生活中的金融學,采取教授與討論相結合的組合式教學,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5-0120-02
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是指借款人、證券發行人或交易對方由于種種原因,不愿或無力履行合同條款而構成違約,致使銀行、投資者或交易對方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基于傳統金融學理論許多金融機構和研究者對信用風險管理作出積極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計量模型和支持工具,但也存在明顯缺陷。隨著行為金融學的興起和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來研究信用風險管理。
1 行為金融學的產生
20世紀50年代,馮?紐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設的基礎上建立了不確定條件下對理性人(rational actor)選擇進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數理論。阿羅和德布魯(Arrow,Debreu)后來發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論,成為經濟學分析的基礎,從而建立了經濟學統一的分析范式。這個范式也成為金融學分析理性人決策的基礎。1952年馬克威茨(Markowi)發表了著名的論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標志著現代金融學的誕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開創了公司金融學,成為現代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自上個世紀60年代夏普和林特納等(Sharp-Limner),建立并擴展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至布萊克、斯科爾斯和莫頓(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權定價模型(OPM),至此,現代金融學,已經成為一門邏輯嚴密的具有統一分析框架的學科。
隨著金融市場上各種異常現象的累積,模型和實際的背離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尷尬境地。20世紀80年代,通過對傳統金融學的反思和修正,行為金融理論悄然興起,并開始動搖了CAMP和EMH的權威地位。行為金融理論在博弈論和實驗經濟學被主流經濟學接納之際,對人類個體和群體行為研究的日益重視,促成了傳統的力學研究范式向以生命為中心的非線性復雜范式的轉換,使得我們看到了金融理論與實際的溝壑有了彌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獎得主馬修(Matthew Rabin)和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弗農?史密斯(Vemon Smith),都是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為這個領域的基礎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外將這一領域稱之為behaviorfinance,國內大多數的文獻和專著將其稱為“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發現,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過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會受到過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錨定和調整、損失規避等信念影響,出現系統性認知偏差。而傳統金融學是基于理性人假設,認為理性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是嚴格依照貝葉斯法則計算的期望效用函數進行決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這種非理性也是非系統性的,會彼此抵消,從而在總體上是理性的;如果這種錯誤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會淘汰這些犯錯誤的決策者,使市場恢復到均衡狀態,達到總體理性。
2 行為金融對信用風險管理的影響
2.1 風險偏好
根據行為金融學的基本理論,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不同于傳統金融學理論下風險偏好是不變的,而是變化的,是會隨著絕對財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變而發生改變的。因此,我們就沒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體,他們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為了投資,也是眾多投資者中的一部分,他們的風險偏好也會發生改變。風險偏好的改變就會直接影響到他們面臨的風險,最終會影響貸款方面臨的信用風險。
2.2 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或許是人類最為穩固的心理特征,人們在作決策時,對不確定性事件發生的概率的估計過于自信。投資者可能對自己駕馭市場的能力過于自信,在投資決策中過高估計自己的技能和預測成功的趨勢,或者過分依賴自己的信息而忽視公司基本面狀況從而造成決策失誤的可能性。這種過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導致大量盲目投資的產生,盲目的多元化和貪大求全。
2.3 羊群行為
企業決策由于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并涉及較多的技術環節,其決策往往由決策團體共同協商作出,主要屬于群體決策,而群體決策有可能導致羊群行為(Herd Behaviors)的發生。羊群行為主要是指投資者在掌握信息不充分情況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而模仿他人決策的行為。在企業決策中,羊群行為的表現可能是決策團體中多數人對團體中領導者的遵從,也可能是領導者對決策團體中多數人的遵從,而且是一種盲目的遵從。決策中的羊群行為可能造成決策失誤。
2.4 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
1958年,美國經濟學家費朗哥?莫迪格里安尼(FraneoModigliani)和默頓?米勒(Merton Miller)在《美國經濟評論》發表了題為《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的論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主要內容是:在市場完全的前提下,企業的資本結構與企業的市場價值無關。即企業價值與企業是否負債無關,不存在最佳資本結構問題。如果證券價格準確地反映了公司未來現金收入流量的值,那么不管發行的是什么類型的證券,只要把公司發行的所有證券的市場價值加在一起,一定等于這個公司未來利潤的現值。無風險套利活動也使得資本結構無關緊要,如果兩個本質完全相同的公司因資本結構不同在市場上賣出的價格不一樣的話,套利者就可以將更便宜的公司的證券全部買下,然后在價格相對較高的市場上賣出。因此,公司的資本結構就不再是不相干的問題。不同的現金收入流量對不同的投資者的吸引力也會各不相同,這些投資者對于他們感興趣的現金收入流量愿意付出高價。特別是由于噪聲交易者的存在,套利仍充滿風險。所以,不同的資本結構,其公司價值顯然是不同的,其信用風險必然不同。
自2004年學校搬到渾河南畔、沈撫新區以來,沈陽工學院金融學專業已招生十二批、建設十二年。這十二載,是沈陽工學院全體師生追求“沈工夢”的十二年,也是金融學專業蝶變的十二年。
一、學生培養規模和質量的蝶變
第一,學生招生規模增長十倍。2004年計劃招生30人,2015年計劃招生300人,而實際招生規模每年都高于計劃數,錄取分數也遠遠高于國家線,這是“市場”對金融學專業的認可。第二,學生社團日趨專業化。風啟證券協會、陽光保險協會、卓信信貸協會從無到有,廣泛吸納學生開展專業活動。與會計專業聯辦的金融點鈔大賽、與國貿專業聯辦的國際金融辯論賽、股票交易大賽、外匯模擬大賽等專業賽事基本上都是由金融學專業社團承辦。金融學專業發起的經濟與管理學院考研協會更是將影響力進一步廣化到學院和學校層面。第三,學生期刊實現常規化。每周的《金融快訊》電子期刊使學生每天都在關注股票行情、外匯牌價、國內外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市場動態,每月的《金融文摘》電子期刊提升了學生對專業論文的查找、鑒賞、編輯能力,每年的《金融學刊》電子期刊通過對過去一年金融大事的回顧,培養了學生宏觀金融意識。第四,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增強。每年都有一些優秀的學生在正規期刊上發表專業論文,2011級的朱文奇同學目前已公開發表專業論文6篇。2012年金融咨詢傳播創新團隊在省里獲批,同年被評為優秀創新團隊,2013年的立項再次獲得資助。2015年2013級馬超同學負責的金融微助手創新團隊被定義為國家級創新團隊。第五,學生就業率名列前茅。每年金融學專業的就業率都在95%以上,與學校合作的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經常為無法完成招聘計劃而煩惱。第六,學生競賽常態化。每年,學生都會參加由“挑戰杯”、市場調查大賽、金融產品創意大賽、貴金屬實盤交易大賽、智慧經濟大賽等大型賽事,并且均能取得優異成績。
二、金融教研室師資團隊的蝶變
建校之初的金融學專業只有專職教師1人,專業課幾乎都要靠外聘教師完成授課。2015年,理論課程90%以上由金融教研室教師來授課,實踐課程除考慮到教學效果,部分外包給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外,主要由金融教研室教師承擔。同時,教學效果突出,每年的教學基本功大賽都榜上有名,教學質量優秀獎、優秀教師、十佳教師等榮譽也經常獲得。第二,學歷和職稱結構不斷優化。目前,金融教研室所有教師都具有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博士占比超過50%,教授和副教授職稱占比超過一半,“雙師型”教師占比超過80%。第三,教研、科研取了一系列成果。教師年均超過5篇,試題庫、精品課、教研課題、橫向科研課題、縱向科研課題等數量連年創新高,層次也不斷提升。2012年,金融學專業“全真”實踐教學平臺構建研究曾獲得學校教學成果獎三等獎。2014年省教育廳課題“應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學專業“全真”實踐教學平臺開發與實踐”順利結題,同年,金融專業人才培養評價標準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課題獲得學校立項資助。第四,實踐教學成效顯著。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教師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外部引入,目前金融教研室專職教師有30%是從銀行、保險、證券公司等金融企業引進的;二是外部借入,請銀行、保險、證券公司等金融企業優秀員工到校給學生進行短期培訓。一“引”一“借”,有效保證了實踐課程的質量,并與市場有效接軌,保證了實踐課程與時俱進。
三、校企合作的蝶變
這十年,金融學專業的校企合作也探索中不斷深化。最初,請進來走出去――請企業老總到校作報告,讓學生到金融企業參觀進行專業認識實習。第二階段是仿真模擬――通過引入相關軟件和硬件,模仿金融企業環境進行校內實訓。第三階段是引進來鉆進去――將企業優秀員工引進學校變成專職教師,校內教師鉆進企業進行“全真”體驗。第四階段是打造“全真”實踐平臺――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成立由金融企業老總組成的教學指導委員會,保證教學計劃符合市場需求;第二,借入外腦,將實踐課外包給金融企業精英,保證教學計劃中的實踐課執行時不走樣;第三,學生集中到金融企業進行畢業實習,保證畢業實習階段人才培養的高效。相應地,在這階段,由于實現了“雙贏”,校企間的互動也日益頻繁和深化。如中國工商銀行在貴金融實盤交易和產品創意大賽中到校多次宣講并提供資金支持、中國銀行和中銀國際證券免費為學生進行股票交易開戶并提供技術指導、中國建設銀行校內ATM機由金融學專業學生負責日常維護并擇優到銀行進行短期大堂經理體驗、金融學專業學生第四學期結束就可以到百年人壽兼職工作……
四、國際化辦學的蝶變
為突出“本科國際化”辦學特色,在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委支持下,金融學專業2015年成功獲批“國際本科互認課程”教學項目,并于2015年首批招生53人。“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SEC)”項目,是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聯合國外知名高校和國際教育專家,共同研發并面向國內部分本科院校開展的國際合作項目。該項目是集國際化課程開發、國際化師資培訓、國際化教育資源共享、國家留學基金委科學管理和質量監控、國際化教育享受、多元化就業于一體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本科段學制4年,分“4+0"和“2+2”兩種學習方式。項目優勢在于:第一,采用國際先進課程體系和支持服務體系,教學體系完善。第二,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優秀教師資源。第三,優選國外合作高校課程,EMI教學,小班授課,明辨性思維訓練,使學生能夠不出國接受國際化學術課程教育體系培養。第四,靈活選擇留學模式,國際高校間學分互認,為海外學習和國際交流創造條件。第五,全程接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嚴格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監管,保證教學質量。
五、小結
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是指借款人、證券發行人或交易對方由于種種原因,不愿或無力履行合同條款而構成違約,致使銀行、投資者或交易對方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基于傳統金融學理論許多金融機構和研究者對信用風險管理作出積極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計量模型和支持工具,但也存在明顯缺陷。隨著行為金融學的興起和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來研究信用風險管理。
1行為金融學的產生
20世紀50年代,馮·紐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設的基礎上建立了不確定條件下對理性人(rationalactor)選擇進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數理論。阿羅和德布魯(Arrow,Debreu)后來發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論,成為經濟學分析的基礎,從而建立了經濟學統一的分析范式。這個范式也成為金融學分析理性人決策的基礎。1952年馬克威茨(Markowi)發表了著名的論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標志著現代金融學的誕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開創了公司金融學,成為現代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自上個世紀60年代夏普和林特納等(Sharp-Limner),建立并擴展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至布萊克、斯科爾斯和莫頓(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權定價模型(OPM),至此,現代金融學,已經成為一門邏輯嚴密的具有統一分析框架的學科。
隨著金融市場上各種異常現象的累積,模型和實際的背離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尷尬境地。20世紀80年代,通過對傳統金融學的反思和修正,行為金融理論悄然興起,并開始動搖了CAMP和EMH的權威地位。行為金融理論在博弈論和實驗經濟學被主流經濟學接納之際,對人類個體和群體行為研究的日益重視,促成了傳統的力學研究范式向以生命為中心的非線性復雜范式的轉換,使得我們看到了金融理論與實際的溝壑有了彌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獎得主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農·史密斯(VemonSmith),都是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為這個領域的基礎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外將這一領域稱之為behaviorfinance,國內大多數的文獻和專著將其稱為“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發現,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過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會受到過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錨定和調整、損失規避等信念影響,出現系統性認知偏差。而傳統金融學是基于理性人假設,認為理性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是嚴格依照貝葉斯法則計算的期望效用函數進行決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這種非理性也是非系統性的,會彼此抵消,從而在總體上是理性的;如果這種錯誤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會淘汰這些犯錯誤的決策者,使市場恢復到均衡狀態,達到總體理性。
2行為金融對信用風險管理的影響
2.1風險偏好
根據行為金融學的基本理論,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不同于傳統金融學理論下風險偏好是不變的,而是變化的,是會隨著絕對財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變而發生改變的。因此,我們就沒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體,他們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為了投資,也是眾多投資者中的一部分,他們的風險偏好也會發生改變。風險偏好的改變就會直接影響到他們面臨的風險,最終會影響貸款方面臨的信用風險。
2.2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或許是人類最為穩固的心理特征,人們在作決策時,對不確定性事件發生的概率的估計過于自信。投資者可能對自己駕馭市場的能力過于自信,在投資決策中過高估計自己的技能和預測成功的趨勢,或者過分依賴自己的信息而忽視公司基本面狀況從而造成決策失誤的可能性。這種過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導致大量盲目投資的產生,盲目的多元化和貪大求全。
2.3羊群行為
企業決策由于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并涉及較多的技術環節,其決策往往由決策團體共同協商作出,主要屬于群體決策,而群體決策有可能導致羊群行為(HerdBehaviors)的發生。羊群行為主要是指投資者在掌握信息不充分情況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而模仿他人決策的行為。在企業決策中,羊群行為的表現可能是決策團體中多數人對團體中領導者的遵從,也可能是領導者對決策團體中多數人的遵從,而且是一種盲目的遵從。決策中的羊群行為可能造成決策失誤。
2.4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
1958年,美國經濟學家費朗哥·莫迪格里安尼(FraneoModigliani)和默頓·米勒(MertonMiller)在《美國經濟評論》發表了題為《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的論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主要內容是:在市場完全的前提下,企業的資本結構與企業的市場價值無關。即企業價值與企業是否負債無關,不存在最佳資本結構問題。如果證券價格準確地反映了公司未來現金收入流量的值,那么不管發行的是什么類型的證券,只要把公司發行的所有證券的市場價值加在一起,一定等于這個公司未來利潤的現值。無風險套利活動也使得資本結構無關緊要,如果兩個本質完全相同的公司因資本結構不同在市場上賣出的價格不一樣的話,套利者就可以將更便宜的公司的證券全部買下,然后在價格相對較高的市場上賣出。因此,公司的資本結構就不再是不相干的問題。不同的現金收入流量對不同的投資者的吸引力也會各不相同,這些投資者對于他們感興趣的現金收入流量愿意付出高價。特別是由于噪聲交易者的存在,套利仍充滿風險。所以,不同的資本結構,其公司價值顯然是不同的,其信用風險必然不同。
1.研究背景
發達國家一直較重視對學生的探索式教學。Jingjing Xu,John Dinwoodie,Chia-Hsun Chang.(2012)指出經濟全球化需要適應性強、博聞強記并且能夠在復雜的金融環境中做出有效成績的人才。通過研究型學習,學生可以獲得更加可靠和真實的知識技能。在本科階段接受過良好的研究型教學的學生,認知與個人技能都更為突出,也更有可能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教學與調查、研究相結合是更為先進的教學理念。在工科教育中,可以進行工程設計;在經濟學、統計學相關領域,數據收集分析能力的培養是研究型教學的一個重點。Awg Kasmurie Awg Kitot,Abdul Razak Ahmad,Ahmad Ali Seman(2010)指出研究性教學分為4種類型,包括證明型研究,引導性探究,指導型研究和開放性探究。并通過8周的探究性教學方面的實驗,顯著證明了進行探究性教學的學生其批判性思考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因此該教學方法應該得到重視,并在高校中普及。Raja Maznah Raja Hussain,Aishah Abu Bakar.(2010)指出在馬來西亞大學,盡管其是一所研究性大學,但是由于教師出版或者獲得研究成果能得到更有形和可計量的鼓勵,因此研究型教學一直沒有得到教師的足夠重視。這也提醒我們應該不僅從方法論上重視研究型教學的開展,也應該獲取足夠的政策性支持。
本研究力爭探索金融學各核心課程中研究性教學各種研究方法的綜合應用。
2.研究內容
結合案例教學法等探索金融核心課程的教學,基本內容如下。
2.1 研究性教學在《金融工程》課程中的應用設計
金融工程學是隨著公司、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與證券投資業務的發展而誕生的工程型新興交叉學科。因為其側重于衍生金融產品的定價與實際運用,因此更加需要利用研究性教學這一先進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以致用。可以采用如下研究性教學方法進行教授。
(1)實驗教學法
培養學生的數據采集方法和分析技術,培養探索性研究能力。例如,讓學生在清潔機制發展網上分析CDM(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項目的相關數據,考察中國目前CDM項目發展的前景;去德意志銀行權證產品主頁,查詢特定的權證產品,計算其杠桿比率并解釋說明其對沖功能。
(2)專題討論法教學
教授期貨一章時,可以結合中國2010年才正式批復推出的滬深300股指期貨,討論其合約與業務規則,并與國外的股指期貨產品進行對比,分析其推出的意義及利弊。
(3)實地調研法
與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單位合作,建立學生實踐基地,通過切身的實踐來提高期貨、期權與金融衍生品知識的運用,提高投資理財等能力。例如安排走訪北京環境交易所等開展碳交易等低碳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了解相關金融產品在實踐中是如何操作,如何實現其節能減排的重大意義的。
(4)學術論文讀寫法
通過研讀最新權威論文,深入了解碳排放權交易的有效性與價格波動規律等新興的、與國際接軌的金融工程研究課題。例如,通過學習Energy Eeonomics期刊中的Modeling the Price dynamics of CO2 emission allowance等優秀論文,學會使用AR-GARCH或馬爾科夫狀態轉換模型等計量、實間序列分析方法來擬合EUA(歐盟EUETS市場碳配額)收益序列,并用于EUA衍生品的定價。
2.2 研究性教學在《金融學》課程中的應用設計
講授《金融學》課程時如何把產業的投融資方案與研究方法傳授于學生。可以采用如下研究性教學模式培養創新性金融人才。
(1)討論式教學法
如介紹金融學中的基本概念“利率”時,可以讓同學們從生活中能接觸到的銀行存貸款利率展開討論;在介紹金融市場時,讓同學們提前搜集資料,了解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與改革。
(2)案例式教學
引入經典案例,可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如在介紹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的陷阱時,可以結合各個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的實際情況加以闡述,并讓同學們進行反思。
(3)模擬式教學
金融學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可以利用金融實驗室進行實際業務如股票投資、外匯交易等的模擬交易,將枯燥的理論知識活學活用。
(4)課外實踐教學
請國內外金融領域的專家學者來學校召開講座,帶一部分優秀學生參與國內外的金融界的學術論壇活動,開闊學生的眼界。組織學生到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進行參觀或者假期實習。
(5)多媒體教學法
隨著信息與知識在世界上的廣泛傳播,引入國際知名大學的一些課程視頻也可以幫助學生們接觸到最先進的理念,同時還可以適當地選取一些經典的金融方面的影片,如《魔鬼交易員》《華爾街》等讓同學們看到在發達的金融市場上的金融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Jingjing Xu,John Dinwoodie,Chia-Hsun Chang.Seeing is believing:Developing research Skills i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students through authentic learning[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12(10):50-60.
2.強化金融研究生金融計算能力培養的課程設置
3.多維互動式:研究生金融雙語教學模式探究
4.高等院校金融學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初探
5.關于金融學專業研究生層次實行雙語教學的探討
6.校政企研聯合培養金融碩士模式創新與策略研究——以南京審計學院為例
7.關于發展我國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
8.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9.金融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探索
10.工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研究生課程體系研究
11.我國金融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分析
12.“分類協同型”金融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13.在金融危機影響下的研究生就業問題探索
14.金融碩士研究生就業現狀調查與探析——以蘇州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為例
15.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錄取1982年度碩士研究生
16.美國金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分析
17.金融危機背景下碩士研究生報考的實證分析與引導機制構建
18.金融危機背景下女研究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研究
19.協同創新視角下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
20.知識結構·素質要求·創新能力——以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為例
21.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探討——以金融學研究生培養為例
22.金融危機對醫學研究生就業與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
23.我國金融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分析
24.金融學研究方法論的思考
25.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探討——以金融學研究生培養為例
26.金融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的建議
27.關于金融學專業研究生層次實行雙語教學的探討
28.金融專業研究生基礎理論課教學改革淺議
29.后金融危機時代研究生就業分析與探討
30. 財經類研究生“三個自信”現狀的調查分析及對策--以山東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研究生為例
31.金融危機形勢下研究生就業情況探析
32.探討當前金融學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基于金融學研究生論文特點的分析
33.對金融學研究生教育的探討
34.在碩士研究生教學中開設金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實踐與思考
35.對金融學研究生教育的探討
36.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浙江工商大學為例
37.金融危機下研究生的就業問題及其應對策略
38.校企協同模式下金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機制研究
39.金融數學方向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
40.西部地區研究生就業競爭力分析
41.談金融學專業研究生論文寫作
42.金融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的建議
43.金融危機前后中國通脹慣性特征及貨幣政策研究
44.對金融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45.金融學中大數據思維的應用研究
46.試論金融學研究中大數據思維的運用
47.金融危機條件下碩士生的擇業心理與政策評價——基于高校碩士研究生的問卷調查
48.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需求分析
49.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浙江工商大學為例
50.協同創新視角下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
51.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
52.金融危機對醫學研究生就業與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
53.在金融危機影響下的研究生就業問題探索
54.金融危機下研究生創業的幾點思考
55.金融危機形勢下研究生就業情況探析
56.論金融危機背景下研究生就業機制探析
57.高等院校金融學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初探
58.對匈牙利銀行改革的考察——劉鴻儒同志在總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的報告(摘要)
59.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一九八八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
60.金融危機形勢下研究生擇業狀況調查分析——以上海市三所高校的調查為例
61.金融危機條件下碩士生的擇業心理與政策評價——基于高校碩士研究生的問卷調查
62.金融與財務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63.金融危機背景下女研究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研究
64.金融危機背景下碩士研究生報考的實證分析與引導機制構建
65.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1983年招考研究生試題
66.金融危機籠罩下美國高校研究生資助的理念、策略與價值借鑒
67.金融全球化新時期法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轉型之思考
68.首屆財經院校研究生經濟理論討論會(金融組)綜述
69.我國金融業人力資源現狀及需求預測
70.我國金融從業人員學歷結構及供求狀況研究
71.金融院校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實踐探索——以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為例
72.淺析研究生就業壓力成因及調適
73.財經院校金融數學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74.金融危機下碩士畢業生求職狀況調查
75.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艱難探索
76.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研究
77.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
78.金融學專業《計量經濟學》雙語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探討
79.關于金融學科界定的探討
80.統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研究——《金融統計學》教材編寫初探
81.基于校企合作的金融專業碩士培養“雙師”制探索
82.金融學術碩士與全日制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比較探究
83.東南亞金融風波與港元聯匯制
84.全球金融危機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及對策
85.戰后日本的政策性金融
86.淺談應重視金融電教教材建設
87.加拿大應對金融危機促進科技發展的新舉措
88.衍生金融市場的正面經濟效應
89.金融危機時醫學教師的職業素養培養探討
90.黑龍江省金融人才培養的現狀調查
91.以科學發展觀構建金融學專業碩士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
92.構建適應金融人才差異化需求的課程體系
93.轉被動為主動——金融IT人才培養機制當與時俱進
94.金融專業碩士培養對接新興服務業發展研究
95.新疆與全國金融學課程內容及體系差異分析
96.數理金融研究前沿與公司理財問題探討
97.知難而上 創新突破 積極調整產業戰略應對全球金融風暴
98.高層次金融人才培養途徑之淺見
99.呂家進——結合郵儲實際積極做好農村金融創新
100.英語專業碩士金融翻譯課程教法探索
101.全日制金融專業學位“雙導師”制
102.一個執著金融夢想的人——記80級校友高飛
103.我親歷的中國金融教育歷程
104.在國際金融的研究道路上
105.面試闖關終結金融職場“七年之癢”
106.總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甘培根談——當前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
107.美經濟學家認為控制資本并非防范金融危機的良方
108.基于雙導師制培養模式的金融碩士教育研究
109.金融碩士專業學位與學術型學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
110.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問題及對策研究
111.探討當前金融學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
112.金融危機影響下高校碩士研究生就業的問題與對策
2目前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培養計劃中實踐教學比例偏低
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學專業教學計劃中仍然采用傳統的偏理論教學模式,理論學時所占的比例偏高,實踐教學所占的比重偏低,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實踐教學環節學時除掉入學教育、軍事訓練、畢業教育之外,金融學專業教學實踐環節占總學時比例只有15%。
2.2實踐教學形式較為單一、效果一般
金融學專業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各高校中也正在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方法的各種嘗試,探索金融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方法。但在現實中由于種種原因,如金融機構所涉及的銀行、證券、保險等這些行業的自身特點和相對的保密性,以及長期以來遵循的其他課程的理論教學方式,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顯著。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近幾年金融學專業一直在積極探索實踐教育的方式的多樣化,通過課程設計環節、校內實驗室實訓、校外實習基地實習、外出參觀金融單位等多種方式開展實踐教學,學生總體參與度高,但效果一般。畢業論文以指導教師命題為主,學生結合畢業實習主動、開放性選題較少,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脫節嚴重,導致畢業論文大部分都是大而空,多理論少實踐。
2.3專業實驗室配置與實際市場要求有差距
金融學教學內容以銀行、證券、保險為基點,有很強的應用性和技術性,尤其隨著科技與金融的不斷結合,金融業務的不斷創新,金融專業技能操作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校內金融實驗室的建設在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中的地位尤為重要。各高校也大大加大了金融專業實驗室的投入和建設,但還是遠遠滯后于金融行業的發展態勢,實驗室的配置遠沒有達到實踐教學的要求,大大制約了實踐教學效果。一方面由于經費和投入的限制,硬件配置沒有達到需求,另一方面現有市場上金融專業操作軟件比較陳舊,開發不夠,滯后于金融行業的發展。
2.4校外實習基地形式單一
近年來各高校都在積極開展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多渠道拓寬學生實習實訓渠道,但是校外實習基地類型比較單一,質量參差不齊。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目前金融學專業校外實習基地以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數量居多,其他類型金融機構偏少。由于校外實習基地數量有限,只能保證一部分學生畢業實習的需要,同時學生在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實習主要以電話營銷、推銷為主,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并不高,所以很多學生都是自己找實習單位分散實習,因此畢業實習環節中的教師指導、跟蹤監督機制很難保證,實踐效果大打折扣。
2.5專業實踐教學教師隊伍缺乏
普通高校的實踐課程和環節的專業教師大部分都是由專業理論教師所承擔,而一方面在獨立學院教師的平時理論課程教學任務繁重,而職稱評定、教學考核主要以理論教學時數和科研成果為主要依據,因此教師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另一方面教師進行相關的專業培訓的機會幾乎沒有,同時教師大部分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從理論到理論,缺乏相關行業金融機構的鍛煉,導致教師自身的實踐水平層次遠低于理論水平,這也是高校目前整體實踐水平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1)深入研究金融行業的行業特點、運行規律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特點,挖掘區域金融產業職業各類型崗位群對金融學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要求,系統設計、整體優化金融學人才培養方案,切實加大實踐教學比重。
(2)積極創新金融學實踐教學方法。
突破傳統的“教師演、學生練”實踐教學方法,在講授基本金融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以項目為導向,將課程進行整合,課程內容進行優化,教師不再是演練、教授者,而是項目的引導者。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分析和設計金融項目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在教師有目的地引導下,以項目為導向的新型實踐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有效地鞏固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還可以訓練提高學生的心智技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職業素養,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同時設計和參加各類型的金融職業技能大賽,以賽代練,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3)加強校內外實驗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大校內金融實驗室的投入,購買高質量的金融模擬軟件,精心設計金融模擬的各個環節。
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學校要轉變觀念,不要總是把目光集中在傳統的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要積極開拓多樣化的實習基地,充分利用金融市場中不斷涌現的新型金融企業,如小額貸款公司、金融擔保公司、信托投資公司、期貨公司、私募投資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相關企業的資源,滿足學生不同層次多樣化的選擇。同時在開發新資源的同時,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增加學校與企業合作關系的力度和深度,為學生創造一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