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醫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1 16:19: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系統醫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系統醫學論文

篇(1)

2系統化技能實踐教學模式的形成

本校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逐漸探索、總結出新興的、系統化的臨床技能實踐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把多媒體電子標準化患者與臨床體格檢查視頻相結合,采用多環節、多角度教學手段,具體步驟如下。(1)購進多媒體電子標準化患者為模型,通過參數調控模擬臨床所有疾病體征,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的場景,讓學生通過對疾病的特定體征進行感性認識和實踐,采用問、視、觸、叩、聽基本手法對臨床需要掌握的體格檢查基本知識進行實踐和操作。讓學生處于類似真實的病歷之中,使臨床教學的真實性和趣味性增加,調動了廣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使其思維和創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師生交流互動的機會。(2)讓有臨床經驗及教學經驗的教師親自進行臨床技能操作,并錄制課件,為臨床實踐教學提供系統化、規范化、標準化及合理化的體格檢查視頻課件,以彌補臨床實踐教學不足。(3)將多媒體示范教學與視頻課件有機結合,使得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能在多媒體電子標準化患者上進行反復練習,使其在進入臨床之時已經具備規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學生有更高的熱情進入臨床見習。(4)根據教學目的及要求,對學生進行標準的臨床技能實踐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補考。

3實驗分組及統計學方法

3.1實驗分組

實驗分組的目的是檢驗系統化技能實踐教學模式的效果,該實驗有兩個部分組成,第一組:采集64名未培訓前學生的臨床技能考核成績,然后根據析因設計原則將其分為甲、乙兩組,其中,甲組學生進行系統化教學模式授課,乙組學生進行傳統帶教模式進行授課,半年后,比較分析甲乙兩組學生的臨床技能考核成績。第二組:選取我校見習生112人,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A組(采用系統化教學模式授課)和B組(采用傳統帶教模式授課),半年后,對甲乙兩組學生的臨床技能考核成績進行對比分析。

3.2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對第一組實驗采用析因設計的方差分析進行統計學處理,對第二組實驗采用成組設計兩樣本秩和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結果

3.3.1第一組實驗甲乙兩組教學模式教學結果對比采用析因設計結果顯示,兩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臨床技能成績的影響不同,其中,采用系統化教學模式的甲組(教學前成績:2921.9分、教學后成績:3745分)優于采用傳統帶教模式的乙組(教學前成績:2999.3分、教學后成績:3412.8分)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3.2第二組實驗甲乙兩組教學模式教學結果對比本次實驗規定,學生考核成績如下,優秀: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過對甲乙兩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采用秩和檢驗可知,采用系統教學的A組的平均秩次為47.68(其中優秀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傳統帶教模式的B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優秀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異顯著(P<0.01),因此,可以說明,系統化教學組的效果優于傳統帶教組。

篇(2)

醫學期刊論文的統計學質量是醫學研究科學性與嚴謹性的重要標志,但目前國內高水平醫學期刊的論文中統計學誤用和濫用問題卻較為普遍。本文總結了《山東醫藥》近年來中的統計學問題,就其中實驗設計、統計分析方法選用、數據表達等方面作一些分析與討論,希望能引起各位專家學者和臨床醫生的共識與重視,促進我國醫學期刊質量的提高。

1.實驗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

實驗分組僅從專業角度考慮問題,未從統計學角度考慮問題。作者僅從專業上想如何設計分組,而沒有想到其涉及的實驗因素以及每個因素包含的水平,組與組之間是否具有可比性等一系列問題。

1.1不遵循或不重視隨機化原則隨機化是科研設計的重要原則,直接影響研究結果的可信度。隨機化既要隨機抽樣,還要隨機分組,并有足夠的樣本量作前提。然而,在醫學論文中許多作者對此不夠重視,主要表現在論文中統計處理隨機化不突出,隨機化缺失情況比較常見,有的論文甚至將隨機誤解為隨意、隨便,不采用隨機化處理方法,導致結果缺乏可靠性。還有些文章中沒有提出“隨機”抽樣的設計與方法,沒有排除標準,給人隨意選擇病例之感,且病例數少,因此沒有代表性,所得出的結論不可靠。部分文章雖然注明了“隨機”,但未提及采取什么方法進行隨機化研究或兩組間的例數相差甚遠,不符合隨機化的一般規律,沒有臨床參考價值。

1.2缺少對照研究或對照組設計不合理正確設立對照是臨床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設立對照的意義在于說明臨床試驗中干預措施的效應,減少或防止偏倚和

機遇產生的誤差對試驗結果的影響。目前,國內許多期刊發表的論文對照組設計不合理現象比較普遍,尤其有些作者對某種新藥或新技術在臨床的應用觀察研究中,不設對照組,缺乏對照觀察,得出的結論缺乏科學性,令人懷疑。有的文章雖然設立了對照組,但在分析結果時,卻沒有將試驗組與對照組的結果進行比較,而僅將各組間的自身前后進行比較,從而使該研究失去對照意義。

對照組選擇不當,還表現在兩組間重要的臨床特征和基線情況相差太大,無可比性,如性別、年齡、病情、經濟情況和文化程度等不一致,如有些論文將健康人或志愿者作為對照組,使結果受到非處理因素的影響,產生偏倚或系統誤差,使結論不可信。

1.3均衡性原則掌握不夠均衡性原則要求實驗中的各組之間除處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控制的非處理因素要盡可能保持一致。特別對疾病預后有重要影響的臨床特性一定要在組間分布均衡。各組間越均衡,可比性越強。有些作者在對病例進行分組時,忽視了均衡性原則,兩組之間沒有可比性,結論自然是錯誤的。具體表現在:有的文章對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相應統一指標沒有設在均衡的水平上。對治療組情況交代的比較詳細,而對對照組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不予交代,或所選對照組的年齡與治療組不在一個年齡段,影響了作者對指標的觀察。

2.統計分析方面存在的問題

統計方法選擇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結論的可靠性。臨床資料的結果變量可分為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和等級資料。計數資料指將觀察對象按兩種屬性分類,

如生存、死亡,治愈、未治愈,有效、無效等,通常轉化為率。如果是兩組間的比較,則采用四格表x2檢驗或其校正公式,如果是多組間率的比較,則采用行X列表資料x2檢驗。計量資料指對某一個研究對象用定量的方法測定某項指標得到的資料,一般均有計量單位。通常資料呈正態分布時,兩組間均數比較用t檢驗,多組間均數比較用方差分析和q檢驗。當資料不呈正態分布或方差不齊時,也可用秩和檢驗等非參數檢驗法。

2.1統計方法描述不清,結論欠科學文中未交代所用統計方法,如是配對設計的t檢驗還是成組設計的t檢驗,是Ridit分析還是x2檢驗,是作相關分析還是作回歸推斷。統計方法交代不清或根本不予交代,使讀者對論文結論的正確與否無法判斷。有的作者只提一句“經統計學處理”后,就寫出結論。有的甚至直接用P值說明問題,籠統地以P<0.05或0.01、p>0.05便稱結果差異有無顯著性,值的大小不說明差值的大小,它還與抽樣誤差大小有關[5]。因此,還應寫明具體的統計方法,如有特殊情況,還應說明是否采用了校正,應寫出描述性統計量的可信區間,注明精確的統計量值和P值,然后根據P值大小作出統計學推斷,并作出相應的醫學專業結論。

2.2假設檢驗方法和結果的表達不交代假設檢驗方法或假設檢驗方法交代的不具體、不清楚是醫學科研論文中常見的錯誤。如果不交代假設檢驗方法或假設檢驗方法交代的不具體.讀者就無法考察論文的統計學方法選擇的是否正確,無法核對計算結果是否準確。每一種假設檢驗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適應條件和嚴格的適用范圍。對于同一組資料,采用不同的假設檢驗方法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如將配對設計的資料按成組設計資料的方法處理,將會損失樣本提供的信息、降低檢驗效率,可能使原本有統計學意義的結果無統計學意義。

篇(3)

2中醫理論與系統科學理論的契合點

系統是指由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一些部分組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總體,其共性特點可以概括為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有序性和預決性。而中醫學理論具有強調整體觀念、遵循陰陽五行規律、重視臟腑經絡聯系等特點;因此,體現我國古代醫療實踐經驗和規律的中醫學完全具備系統的特點,可以成為系統科學的研究對象,就理論實質而言,兩者亦十分相似。

首先,就系統的整體性而言,是指系統具有其組成部分所沒有的功能,即“整體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中醫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所構成,各部分有機配合,共同實現人的形體完整和功能正常。并且,人體還與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構成一個系統,從而影響人體的健康。

其次,系統的關聯性,是指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以及系統和其環境之間具有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并且這種系統的關聯性決定了系統整體性的存在。不難理解,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都不是獨立的,比如脾與肝雖功能各異,但相互影響,情志不遂,肝氣郁滯乘脾,形成肝郁脾虛證,就是很好的例證。人體中的氣、血、津液等物質可以將各組織器官有機地聯系起來,相互聯系、促進和滋生,共同決定人體的整體功能水平。

再次,系統具有動態性和有序性的特征。動態性是從時間的維度來觀察系統,其每時每刻都在運動變化,不存在絕對的靜態;而有序性則是系統關聯性在空間上所表現出來的結構層次,以及動態性在時間上所表現出來的演化方向,使得系統具有在空間、時間和功能上的有序性質。總結起來,即是系統的整體和各個部分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且這種運動越是有序,其組織化程度也就越高。人體的生理功能變化和病理演變過程都充分體現了這種動態性和有序性的特征。比如,中醫理論中有“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的描述,充分體現了人體的動態特性。而根據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人體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都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則是人體有序性的真實反映。

最后,系統的預決性表現為系統的有序性能夠使其自動導向它的終極狀態,這一特性在生命和生物系統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生理學中的正反饋概念,就是對人體系統這一特點的真實反映。不僅如此,人體的預決性在中醫學理論中也有充分的體現,比如"久病入絡"的理論,就描述了人體久病必然導致病邪逐步由外向里,由淺入深,最終導致絡脈損壞、臟腑衰竭的病理變化規律。從以上闡述,可以看到中醫理論中的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藏象學說和經絡學說,六、七情致病理論,以及中醫的辨證論治思維過程,這些都無不強調了人體的整體觀和人體與環境、社會的整體觀,也就是系統的觀點。因此,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開展中醫學的結構化和規律性研究是可能的。前面提到,醫案是中醫名家臨床經驗的結晶,是傳承中醫學術思想和經驗理論的重要載體;因此,醫案的系統研究就是應用系統科學開展中醫研究的重要內容。系統科學理論的引入,使我們能夠從宏觀的角度,透過極其復雜的醫案信息表達,把握中醫辨證論治的總體發展變化趨勢,以及醫案中各要素間的內在有機聯系;從而能夠確定宏觀的醫案結構,并且細致地描述醫案中各信息的發生規律;因此,系統科學思想為中醫醫案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和理論基礎。

篇(4)

2學生特征分析

(1)中職醫學影像專業學制為3年,該部分內容安排在二年級第二學期學習。通過學習該部分內容,學生能夠提前熟悉醫院信息化環境,較快進入實習角色。(2)該專業學生大部分住校,每人都有智能手機,班級建有QQ群,可隨時上網學習;學校機房也提供上網學習條件;教室安裝有多媒體教學設備(投影儀、電腦),學生在課余時間或自習時可進行自主學習。(3)學生前期已學習了WindowsXp操作系統Office辦公軟件(Word\Excel\Powerpoint)。(4)中職生普遍輕理論、重實踐,對計算機課感興趣,喜歡動手操作。但缺乏自主學習能力、自控力差,很少提出問題、主動學習,應采取有效教學策略和激勵措施。

3課前任務設計

3.1設計思想

(1)運用翻轉課堂整體教學設計思想,將課前任務與課上活動相聯系,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遵循“努力>正確、質量>數量”原則,例如,學生完成任務4,可免除本次理論測驗。(2)課前任務設計遵循教學問題設計原則,例如,角色扮演、生活實例。(3)課堂任務設計遵循小組活動設計原則、及時檢測與反饋原則及課堂活動高度結構化原則。

3.2教師提供資源

(1)文字版校本教材《醫學信息技術》P154~156:崗位對接篇———項目5“醫學影像信息系統”,附醫學影像信息系統工作流程圖。(2)電子版校本教材《醫學信息技術》P154~156:崗位對接篇———項目5“醫學影像信息系統”,附醫學影像信息系統工作流程圖(電子版可通過班級QQ群或網盤下載)。(3)電子版PACS(醫學影像信息系統)操作說明書,里面有詳細的系統操作步驟。(4)教學視頻“PACS工作流程”。(5)拓展資源:以PACS為關鍵詞檢索相關視頻信息。

3.3學生任務

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分并計入平時考核成績,滿分10分。(1)學習文字版或電子版校本教材,掌握醫學影像信息系統的概念、功能和分類,口述并寫出來。評價方式:教師課堂抽查,小組評分,1分。(2)認真閱讀PACS操作說明書,為課上系統操作做準備。評價方式:課堂個人測驗,4分。(3)觀看“PACS工作流程”視頻,口述并畫出工作流程圖。評價方式:教師抽查,小組評分,重點考查學生表達是否清晰、合乎邏輯,2分。(4)對照工作流程圖,以患者身份到醫院體驗,按照自己的理解畫出(或敘述)工作流程,并找出與教材所示工作流程的區別。評價方式:此任務為附加題,完成者可免于理論測驗。(5)簡述PACS與HIS/RIS的關系。評價方式:教師抽查,小組評分,1分。(6)以PACS為關鍵詞,上網檢索相關視頻和信息,了解醫學影像信息系統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寫出至少3個有用內容的標題并附鏈接地址,提前兩天通過QQ反饋給教師。評價方式:教師評分,2分。

4課上任務設計

(1)內容熱身(10分鐘):教師檢查任務6完成情況,并展示好的收集案例(學生介紹展示),給出學生評分,總分2分。(2)任務檢查(20分鐘):教師隨機抽查小組長任務1~5完成情況,小組長檢查各組成員任務1~5完成情況。分項評分,總分4分。(3)及時教學(5分鐘):教師評價學生任務1~5完成情況,對難點和不易理解的地方進行講解、說明(70%以上學生不理解的知識點統一講解,否則以小組討論或個人查找資料的途徑解決)。(4)個人測驗(10分鐘):教師針對課前學習內容指定小組出題(選擇、判斷、填空共12題,每組出兩題)并批改,鞏固學生課前學習成果。該活動不計分。(5)及時教學(5分鐘):根據測驗情況,教師將集中性(70%以上學生反映)問題、錯題再次講解。(6)個人測驗與小組討論(35分鐘):結合任務2要求學生獨立完成PACS的預約登記操作、患者列表界面操作、影像處理界面操作、圖像接受操作、打印模板設計操作、查詢統計操作等操作任務。個人自評與組員互評相結合,總分4分。(7)歸納總結(5分鐘):教師巡視、觀察學生任務完成情況,通過演示解決學生操作中遇到的問題(70%以上學生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概括總結。(8)機動時間(10分鐘):用于處理課堂上臨時出現的問題,如學生展示超時或小組活動延時等。(9)說明:該班級共32名學生,共分為6組(采取自由組合,教師協作分配),小組長由組員選舉產生。

篇(5)

近年來,伴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醫患矛盾、醫療糾紛、醫患訴訟以及醫鬧現象等呈現上升趨勢,緊張的醫患關系已經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盡管新醫改已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建設,縮小城鄉的衛生差距;不斷增強與完善法律與保險機制,保障醫生和患者的權利;增強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等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約束一些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醫患關系緊張仍舊是焦點問題。總體而言,患者不滿情緒增加,醫患雙方缺乏信任和相互溝通。這種信任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在“看病難、看病貴”以及“以藥養醫”的固有認識的影響下,對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存在質疑。當醫務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在診斷、治療過程中,發生矛盾或糾紛時,就容易被激化。一旦這種矛盾或糾紛缺乏有效的宣泄和解決途徑時,就會被擴大化,進而產生嚴重的社會效應,帶來“集體不信任”。這一問題的產生與醫療信息不對稱、醫患雙方缺乏有效的溝通有密切的關系。在醫療行業中,醫患溝通有助于改善思維定勢、增進醫患間的信任,減少糾紛,使醫生與患者實現雙贏。

(二)醫學生溝通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國醫療改革的特殊時期,許多醫療糾紛是由于醫患雙方溝通不夠,導致不信任感增強引發的。通過溝通可以讓醫患之間突破固有的思維定勢作用,讓醫患雙方可以了解彼此的心理需求,增強信任感。同時,醫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學科,而且醫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醫療工作的有效開展,不僅要專業知識深厚、職業道德高尚,而且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高尚的人文精神,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溝通技巧,能夠妥善應對工作中的突況,在醫療過程中注重與患者、與家屬、與其他醫護人員,甚至是與社會大眾的溝通與配合。當前我國的醫學生溝通技能缺乏令人擔憂,一方面醫學生自身僅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發展,忽視人文素質的提升,不注重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我國的醫學專業長期受生物醫學的影響,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留下了很多遺憾,在溝通教育方面還很薄弱。因此,醫學生的溝通能力和換位思考的思維能力亟待加強。

二、醫學生醫患溝通教育的現狀

所謂醫患溝通是指醫患雙方所進行的既包括疾病診治,也包括同疾病診治相關的心理、社會等因素內容的信息交流,這種信息交流主要是圍繞患者健康及診斷治療進行的。醫患溝通教育就是利用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引導醫學生樹立科學的理念,具備良好的溝通技能與應對能力。當前醫學教育長期存在著過分關注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忽視人文道德及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少學生在醫患溝通方面,沒有系統的醫患溝通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弱,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弱。這種情況將不利于醫學生在今后具體的臨床實踐中,妥善處理醫患矛盾,維護和諧的醫患關系。當前我國醫學生醫患溝通教育存在的具體問題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1.溝通教育課程不系統、不全面。

在美國等一些國家,在醫學課程的設置中,溝通技能的教學是課程的核心環節,每個學年都安排有醫生、患者和社會課程,將醫患關系教育貫穿教育的始終。與西方國家不同,在我國當前的醫學課程設置中,有助于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的課程學時偏少,且內容空泛,關于醫患溝通教育沒有統一的規定、無綱可依,內容分散。

2.教學方法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教學中僅涉及簡單詢問病情、病史,并沒有病情治療交待,醫患之間意見交流等具體的溝通培訓內容、醫患糾紛的案例及問題討論缺乏,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僅僅具備了專業知識,而缺乏必備的溝通知識與思考能力。

3.醫學溝通教育在見習或實習等具體實踐中缺乏付諸實施和檢驗。

在醫學生見習和實習階段,學生擁有與患者直接接觸的機會,但多數臨床帶習老師包括學生本人都將重心放在了臨床技術上,而對溝通技能相對忽視,錯失了進行溝通實踐的最佳時機。

4.醫患溝通教育考核的標準不科學,不能客觀地評價教育效果。

部分醫學院校針對學生的溝通教育往往通過與固定的標準化患者面對面地交流,并流于固定模式,對先后溝通的內容都有固定要求,這種以分數為考核標準的教育難以收到實效。

5.教師教學中對醫患溝通教育的重視不足。

由于教學科研的學科專業性強、任務重,教師關心學生的專業知識及臨床技能,而對醫患溝通教育長期忽視,缺乏相應的師資力量,研究領域差異大,教學基于經驗,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與專用教材。第六,醫學生自身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和心理素質。現在,許多醫學生自身缺乏人文知識,法律意識、法律知識淡薄、不足,在遇到復雜情況時,無所適從,不能恰當地應對患者。另外,現在一些新聞媒體,遇到醫療糾紛事件時,會有意炒作,加深了民眾對事件的誤解,同時也給醫學生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在遇到醫療糾紛時缺乏自信,緊張、焦慮,不敢與人溝通。

三、增強醫學生醫患溝通教育的對策

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不單單是人際交往的能力,更是其職業認知、職業態度能力等的綜合體現。在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下,引導醫學生正確認識溝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現存問題,在日常的教學與管理中增強溝通教育的實效,將有助于和諧的醫患關系的構建。

1.改革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

目前,我國僅有少數醫學院校開設《醫患溝通的課程》,大部分院校僅是在《臨床導論》《護理學導論》中涉及到溝通教育的內容,導致溝通教育在教學中所占比重較少,重點不突出,教學效果不好。因此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把開設溝通教育的專業必修課程,納入到教學計劃中。同時在教學中可以模擬臨床上常見的醫療情景,提高學生的應對和處理能力,還可以邀請校內外的專家舉辦專題講座,以前輩們的良好行醫風范來影響學生,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2.將醫患溝通教育納入到日常的臨床實踐中,用實踐來檢驗理論。

醫學是一門服務患者、服務社會的技術性、社會性很強的學科,應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在見習或實習過程中,帶習老師應將溝通教育滲透在每一天的臨床教學中,在保護患者、尊重患者意愿的情況下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進行臨床思維與人文素養的結合訓練,讓學生能夠針對不同患者多形式、多層次進行溝通,在實踐中循序漸進地總結溝通經驗,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3.完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良好的規章制度的執行,還需要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來保障實施,各類醫學院校長期以來忽視對溝通教育的評估。以往的考核都是通過書面的或利用固定模式的交流進行考核,缺乏針對性。在今后的考核中,除了側重專業知識外,還應對溝通技能進行考核,可以通過真實臨床考試法,告知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如告知病人壞消息等等,也可以通過調查法與量表法相結合的方法反映溝通教育的實效。同時,在教學測評中,還可以對教師的溝通技能與專業素養進行考評,提高其教學與臨床帶教水平,更好地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

4.加強人文知識教育,重視醫患溝通能力的提升。

醫患溝通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人文技能,在醫學生教育中應占重要地位。加強人文知識教育,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對于提高醫患溝通能力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和代課、帶習教師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同時在教學與管理中增強互動性,給學生更多的提問、溝通、交流的機會。具體可以通過:開辦人文教育的系列講座,采取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提升醫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樂趣;開展類型多樣、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演講比賽、攝影展、藝術節和科技文化節等,提升其興趣愛好;通過類型多樣的人文社團建設,如音樂類、書畫類、體育類等,組織開展多項社團活動,陶冶學生情操。

5.實施體驗教育,進行社會實踐。

在現實的學習過程中,醫學生往往存在內心理想與社會實踐、社會角色扮演與內心感受等多重矛盾與沖突。通過開展醫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可以將其內隱的知識與外顯的能力相結合。可以組織學生在見習、實習之余,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進社區服務”活動、健康咨詢與教育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與患者或亞健康人員直接溝通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際溝通能力。

篇(6)

關鍵詞:

多元系統;文學翻譯;策略研究

一、多元系統論視角下對文學翻譯的概述

所謂“多元系統”就是指由社會各種相關系統共同構成的多元化系統模式,其中包括文學系統以及與文學相關的其他系統。在多元系統視角下,國內外的文學翻譯事業對其有了更好的應用,并且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為翻譯研究工作帶了有利的幫助。在多元系統理論的視角下,如果一個民族在文化方面具有強勢的地位,這就屬于強勢文化,而翻譯文學就相應的處于弱勢地位,在進行文學翻譯工作時多采用歸化式的研究策略,相反的如果一個民族在文化上處于弱勢地位,那么在翻譯文學中的強勢地位,要求翻譯人員采用異化式的翻譯策略。

二、多元系統論視角下關于文學翻譯策略的探究

文學翻譯策略針對翻譯工作而言的,主要是指在翻譯工作中應當遵守的翻譯原則和規范性方式,翻譯策略對翻譯工作有著一定的積極性作用,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文學翻譯策略也是一種行為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為了實現較好的翻譯效果,需要采取多樣性的文學翻譯策略,歸化式的翻譯策略和異化式的翻譯策略不是文學翻譯策略的全部,但卻占有較強的地位。下面我們來舉例說明歸化式翻譯策略和異化式翻譯策略。以《簡愛》為例,由于這本著作的優秀,先后被多個國家翻譯,但是不同的翻譯版本,形成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下面我們來列舉兩個翻譯的不同版本,通過對比說明多元系統論對翻譯策略的影響。首先我們來說異化式的文學翻譯策略,這種翻譯方式主要側重于譯文的貼切程度,使用這種方法在翻譯的過程中大量的保留了原本歐式風格,翻譯工作人員在注重原文語言風格的情況下,為讀者提供了一種來自異國的語言風格和情調,讓讀者有更貼切的感受;接下來我們說歸化式的翻譯策略,相對異化式翻譯方式,這種翻譯方式與其有很大的不同,它側重于行文的流暢程度,貼近中國文化中遣詞造句形式,這樣方便讀者進行閱讀,不僅看著舒服還有順暢感,這是一種典型的歸化式翻譯策略。

三、多元系統論的不足之處及對文學翻譯策略的啟示

以上我們對多元系統論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們來闡述一下多元系統論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客觀的角度出發,西方文化具有強勢的地位,然而我們的中國文化卻處于劣勢的地位,在整個世界化的大系統內,中國文化沒有凸顯出自己的優勢。在佐哈爾的提出的多元系統論中,中國的翻譯文學理應處于中國文學多元系統匯的中心位置,翻譯工作者也應當相應的采用異化式的翻譯策略,但是就實際的情況來看,多元系統論存在自身的不足之處,它忽略了文學翻譯主體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沒有較好的發揮自身的能動性作用。為了更好的促進文學翻譯工作的發展,下面我們講述幾點針對翻譯策略的啟示:

篇(7)

 

都是洗滌義。《廣雅˙釋詁二下》:“沐、浴、濯,灑也。”“盥、洗”,義也同。《后漢書、崔姻傳˙達旨》:“故土或掩目而淵潛,或盥耳而山棲。”注:“盥,洗也。”

[辨析]“沐”指洗頭。《說文˙水部》:“沐,濯發也。”古人留長發,很注意洗頭。古籍中這一類記載比比皆是。《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及入,求見。公辭焉以沐”。“辭焉以沐”,借口洗頭,不見客。《僖公二十八年》:“叔武將沐,聞君至,喜,捉發走出”。《莊子˙天下》:“沐甚雨”,《田子方》:“老聃新沐”等等,都為其例。洗頭要求明清、潔凈,故引申有潔凈義。《韓非子˙難三》:“知下明則見精沐。”又為芟除義。《管子》:“沐路旁之樹枝,使無尺寸之陰。”頭在人體的最上端高中語文教學論文,沖洗時是名副其實的首當其沖。故有“沐雨”、“沐恩”、“沐食”之說。這些“沐”,已抽象化,為蒙受義,褒意。

“浴”,洗身體。《說文˙水部》:“浴,灑身也。”《莊子˙天運》:“夫鵠不日浴而白。”·這是指身子白。《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沐”而后冠,“浴”而后衣,一頭一身,分明不同。引申于抽象方面,為修養德性。《禮記˙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可與“沐”連用,也是蒙受義。《史記˙樂書》:“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

“盥”,洗手。《說文˙皿部》:“盥,澡手也”站。字從臼、從水、從皿。“臼”即“掬”的古字。皿是盛水器,上古一般用yí。(電腦上找不出這個字。意思是:古代盥洗時舀水用的器具,形狀像瓢。寫法是:“醫”字的外框,內有一個“也”字。)會其意為兩手捧著水在器皿中洗滌。漢王充《論衡˙譏日》:“盥去手垢。”段玉裁說:“古人每旦必洗手,而灑面則不必旦旦為之也。”(見《說文˙皿部》“盥”注)可見古人洗手頗勤。引申為名詞,盛水器。北周庚信《周安昌公夫人鄭氏墓志銘》:“承姑奉盥。”其它數詞無此用法。

“濯”,是一個通用的詞,泛指洗滌。段玉裁《經韻樓集˙詩“執熱”解》云:“濯訓滌。沐以濯發浴以濯身,洗以濯足皆得云濯。”它既是一個渾泛之稱,我們便不能也不必要率意把它指為洗身的哪一種專稱;而上述洗身的各種專稱,若改為“濯”,則各自的特點便會泯滅。同時,上面所說,不過還是洗人,“濯”也可以用于洗物。《孟子˙離婁上》有儒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里不可用“沐、浴、濯”。

“洗”,本僅指洗足。《說文˙水部》:“洗,灑足也。”《漢書˙英布傳》:“至,漢王方踞床洗,而召布入見。”顏師古注:“洗高中語文教學論文,濯足也。”擴大之,也指洗手。《晉書˙王祥傳》:“氣絕,但洗手足,不須沐浴。”實際上,身體各部分都可稱洗。如“洗兒”(洗嬰兒)、“洗耳”、“洗頭”、“洗沐”等,它很早就成會洗滌義的通語了。也可用于洗物。《莊子˙則陽》:“掘之數仞,得石槨焉,洗而視之,有銘焉。”與“濯”比,“洗”的適用范圍更大,如“洗心”、“洗城”一類的比喻用法就為“濯”所無。這些都證明了“洗”是這一義的大名、正名。

篇(8)

關鍵詞:多元文學系統;局限性;理論;不足

一、多元文學系統理論簡述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以色列學者伊塔瑪?埃文?佐哈爾提出了一個概念――多元系統。翻譯文學被佐哈爾定義為多元文學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并通過其在多元文學系統中的位置來研究翻譯文學對主流文化的影響,以便于更加客觀有效地了解和發現文學翻譯的規律。

佐哈爾認為,存在著三種情況,使得翻譯文學在多元文學系統中處于中心位置。佐哈爾認為,如果翻譯文學在多元文學系統中處于中心位置,這就意味著引領著文學形式庫的創新,并會對文學史產生巨大的影響。在這時,作品的原創與作品的翻譯之間不再有很嚴格的界限,翻譯規范很有可能過于異化,而翻譯作品存在著忠實性和充分性相統一的趨勢。主流的翻譯作品都是由主流的作家翻譯的。在這樣的文學模式的構建中,翻譯這一行為引進了新思想,引進了新的語言和模式以及技巧。

多元系統理論的提出,在翻譯研究方面可謂是創新之舉。多元系統理論從以往的純翻譯研究擴展到了翻譯理論方面的研究,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傳播。從該理論的應用我們可以看出,譯者所采取的翻譯策略,會隨著當時翻譯文學在多元文學中的地位而變化,以滿足不同的翻譯需求。但是,該理論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這將是接下來所要探討的問題。

二、多元文學系統理論存在的一些不足

在多元文學系統理論中,佐哈爾僅僅詳細論述了文學或語言多元系統,因此該理論還有需要完善之處,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多元文學系統理論存在以下幾點局限性:一是忽略譯者的主觀性,沒有將譯者的主觀能動性考慮進來;二是忽略其他社會因素,諸如社會、文化、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等因素完全沒有加以說明;三是對核心概念的標準定義不清,對于多元系統論的核心概念的標準評價存在一定的主觀性。

1、忽略譯者的主觀性

根據多元系統論,在周而復始的系統運作之中,譯者的主觀性成為系統之外的因素,這是多元系統論的一大缺陷。擬譯文本的選擇不僅僅是由對多元系統起支配作用的情況決定的,譯者的主觀性也對文本的選擇起直接作用。在實際操作中,譯者會盡可能選擇與自己風格一致的文本,或盡可能選擇自己熟悉的體裁,以發揮自己的優勢,提高譯文質量。在這一方面,譯者的主體性不容忽視。

此外,多元系統理論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譯策略選擇的規則,但實際上,譯者不是機器,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所以說,多元系統理論一再強調并規定了翻譯策略的選擇并不符合實際,明顯剝奪了譯者本身的主觀能動性,一味強調客觀而忽略了人的主觀性。

2、忽略其他社會因素

多元系統理論將一系列的社會文化因素進行了抽象簡化,簡單地認為譯入語的文學形式庫就能決定翻譯文本采用什么樣的翻譯策略。但實際上,多元系統理論所提供的規則只是一方面,在翻譯策略的選擇上,更是要考慮之前提到的譯者本身,以及社會、文化、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等因素。

佐哈爾并沒有從真正的實際出發來研究文本的產生,而只是將假設的結構模式和概括的理論用在了文本上,并分析其與事實的相符度。但是,多元文學系統中的“元”不能僅僅是某類文學,還應該將社會、文化、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等因素考慮進來,并加以詳細地說明。而佐哈爾僅僅在其理論中簡略提到了以上因素的作用,并沒有將其對于多元文學系統的影響一一加以說明。這是多元系統理論的不足所在,也是多元系統理論可以豐富并加以挖掘的地方。

3、沒有關鍵概念的明確標準

在多元系統的概念中,處處可見作者對于多元文學系統理論核心概念的定義,如一級、革新等等。然而我們不由得會產生疑惑,這些一級與二級、強勢和弱勢、中心與邊緣的標準是什么?

以我國民國時期的多元文學系統為例,一部分認為我國的文學系統亟需變革,因此主張直譯,如魯迅等;而另一部分則認為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僅需吸納西方文化的一些特色,因此主張意譯,如梁秋實等。所以說,判斷一個文學系統是“強勢”還是“弱勢”、處于“中心”還是“邊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斷標準。那么,怎樣判斷一個文學系統是處于“強勢”還是“弱勢”狀態?標準在哪里?佐哈爾在他的理論中并沒有給出標準。也就是說,佐哈爾自己也沒有對這些核心概念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僅僅通過主觀上的分析來進行判斷。

三、小結

科學告訴我們每個理論都有局限性。佐哈爾的理論產生土壤在以色列文化,放之四海,必然存在著與實際不甚相符之處。首先,多元系統理論忽視了譯者自身的三觀取向,沒有考慮譯者的主體能動性。其次,該理論對于經濟、文化等社會背景因素考慮不夠深刻,還可以繼續完善和挖掘。最后,佐哈爾對于理論內的一些核心概念定義不清,存在著一定的主觀主義和經驗主義色彩。因此,我們在分析文學活動現象時,要批判地、辯證地來運用該理論。可以看出,多元文學系統還存在著很大的完善空間,只有充分認識到多元系統理論的局限性,才能夠更好地促進理論貼合實際,進而完善理論、使多元系統理論具有更大的普適性。(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伊塔瑪?埃文?佐哈爾.多元系統論[J].張南峰譯,中國翻譯,2002(4).

[2]謝天振.多元系統理論:翻譯研究領域的拓展[J].外國語,2003(4).

[3]謝世堅.從中國近代翻譯文學看多元系統理論的局限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4).

篇(9)

1.1.1不同屬性的CML患者例數及就醫次數情況分析如表1所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為1.40:1;CML多發生于18歲以上人群,且多為退休或在職人員,記錄中CML患者大多為本地城鎮戶口。不同屬性類別的CML患者人均就醫次數相差不大。

1.1.22006年~2012年各年間CML患者人數變化情況分析患者人數及就醫次數總體呈現逐年遞增趨勢,例數及就醫次數情況,見圖1。如圖1(a)所示,2006年、2007年、2008年患者例數分別為15例、18例、33例;CML屬于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其化療、放療等屬于門診特定項目范疇,因此從2009年開始,患者逐漸通過門診特定項目進行付費,患者例數從2009年的104例增加至2012年的185例,就醫總次數從2009年的651次增加至2012年的2907次,就診人數及就醫次數遞增趨勢明顯。

1.2CML患者醫療費用增長趨勢分析結果對CML患者各年的總醫療費用及藥費支出進行分析的結果,見圖2。CML患者的總藥費用總體上呈現逐年遞增趨勢,特別是2009年及以后(此部分含門特數據),逐年增長趨勢更為明顯,與此同時,總醫療費也伴隨著總藥費的增長而逐年增加。2009年及以后CML患者的藥費比例均在90%以上且逐年增大,而2008年及以前CML患者的藥費比例均在50%~60%的范圍內波動。說明門診特定項目的實施使CML患者真正能得到更好、更多的院外長期藥物支持治療。CML患者的年人均醫療費用及年人均藥費總體上呈現逐年遞增趨勢。特別是2009年及以后的年人均醫療費用及人均藥費的遞增趨勢更為明顯,各年人均藥費逐漸接近人均醫療費用,藥費比例成了影響CML患者醫療費用的決定性因素。

1.3CML患者醫療費用影響因素分析結果對總醫療費及藥費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CML患者的總醫療費(偏度系數1.42,P=0.000;峰度系數5.13,P=0.000)、藥費(偏度系數1.47,P=0.000;峰度系數5.38,P=0.000)數據呈明顯偏態分布,經對數轉換后依然為偏態分布(轉換后的總醫療費的偏度系數為-1.62,P=0.000,峰度系數為5.37,P=0.000;藥費的偏度系數為-1.61,P=0.000,峰度系數為5.38,P=0.000),無法利用方差分析等參數檢驗法進行統計推斷,因此利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P25~P75)等指標及非參數檢驗等方法對CML患者費用數據進行分析。

1.3.1CML患者醫療費用總體情況分析通過對2006年-2012年期間廣州市640例CML患者7年間的總醫療費進行分析,共計產生醫療費用1個億之多,人均費用支出約為12萬元,其中藥費所占比例為94.42%,可見藥費是總醫療費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1.3.2不同屬性的CML患者的醫療總費用情況分析不同性別的CML患者的總醫療費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1.994,P=0.046),可以認為男性CML患者的總醫療費是高于女性CML患者的。不同年齡段的CML患者總醫療費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12.959,P=0.005),其中46~60歲的中年CML患者的人均醫療費用最高,戶口性質不同的CML患者人均醫療費用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9.551,P=0.049),外地城鎮的CML患者人均費用相對最高。

1.2.3不同屬性的CML患者醫療總藥費情況分析由于表2中表明藥費在CML患者醫療總費用中占有決定性的比例,因此有必要對藥費進行分析。與醫療總費用分析結果相似,不同性別的CML患者藥費支出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1.969,P=0.049),可以認為男性患者的藥費是高于女性患者的。不同年齡段的CML患者藥費支出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14.052,P=0.003),其中46~60歲的中年CML患者的人均藥費最高。

2討論

慢性髓系白血病作為一種血液系統惡性腫瘤,雖發病隱匿,進展緩慢,慢性期CML患者預后較好,但一旦進入進展期,預后極差。目前國內外CML患者多服用相關藥物進行治療并輔助以院內的對癥治療。羥基脲等化療藥物治療效果差,無法控制疾病進展;伊馬替尼等靶向藥物治療CML效果雖佳,但價格使患者難以承受且需長期服用,導致患者面臨巨額的醫療費用支出。本次調查的數據分析顯示,患者的藥費占總醫療費的90%以上且呈現逐年遞增趨勢,說明藥費是醫療費用的最主要組成部分,特別是2009年及之后CML患者的藥費支出逐年增加且藥費比例逐年增大,究其原因主要是血液系統疾病主要應用藥物治療及抗腫瘤藥物多為進口且價格十分昂貴,結果必然會導致CML患者的醫療費用支出增加。在目前尚未能合理實現相關腫瘤藥物國產化之時,對患者藥費進行有效的醫保基金補償才是降低CML患者疾病經濟負擔的關鍵。

首先,增加藥費特別是靶向藥物費用的報銷比例,使靶向藥物成為CML患者真正能夠用得起的藥物。相關藥物經濟學評價研究表明,靶向藥物伊馬替尼的成本效果明顯優于羥基脲等一般化療藥物及其它姑息療法。雖然CML已進入門診特定項目且伊馬替尼已進入醫保報銷范疇,但實際應用時仍面臨諸多限制;特別是療效更好的第二代靶向藥物達沙替尼等尚未進入醫保報銷范疇,因此建議要一切以患者的利益為出發點,高效、合理的使用衛生資源。

篇(10)

一、多元系統論視角下對文學翻譯的概述

所謂“多元系統”就是指由社會各種相關系統共同構成的多元化系統模式,其中包括文學系統以及與文學相關的其他系統。

在多元系統視角下,國內外的文學翻譯事業對其有了更好的應用,并且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為翻譯研究工作帶了有利的幫助。在多元系統理論的視角下,如果一個民族在文化方面具有強勢的地位,這就屬于強勢文化,而翻譯文學就相應的處于弱勢地位,在進行文學翻譯工作時多采用歸化式的研究策略,相反的如果一個民族在文化上處于弱勢地位,那么在翻譯文學中的強勢地位,要求翻譯人員采用異化式的翻譯策略。

二、多元系統論視角下關于文學翻譯策略的探究

文學翻譯策略針對翻譯工作而言的,主要是指在翻譯工作中應當遵守的翻譯原則和規范性方式,翻譯策略對翻譯工作有著一定的積極性作用,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文學翻譯策略也是一種行為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為了實現較好的翻譯效果,需要采取多樣性的文學翻譯策略,歸化式的翻譯策略和異化式的翻譯策略不是文學翻譯策略的全部,但卻占有較強的地位。下面我們來舉例說明歸化式翻譯策略和異化式翻譯策略。

以《簡愛》為例,由于這本著作的優秀,先后被多個國家翻譯,但是不同的翻譯版本,形成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下面我們來列舉兩個翻譯的不同版本,通過對比說明多元系統論對翻譯策略的影響。

首先我們來說異化式的文學翻譯策略,這種翻譯方式主要側重于譯文的貼切程度,使用這種方法在翻譯的過程中大量的保留了原本歐式風格,翻譯工作人員在注重原文語言風格的情況下,為讀者提供了一種來自異國的語言風格和情調,讓讀者有更貼切的感受;接下來我們說歸化式的翻譯策略,相對異化式翻譯方式,這種翻譯方式與其有很大的不同,它側重于行文的流暢程度,貼近中國文化中遣詞造句形式,這樣方便讀者進行閱讀,不僅看著舒服還有順暢感,這是一種典型的歸化式翻譯策略。

三、多元系統論的不足之處及對文學翻譯策略的啟示

以上我們對多元系統論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們來闡述一下多元系統論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客觀的角度出發,西方文化具有強勢的地位,然而我們的中國文化卻處于劣勢的地位,在整個世界化的大系統內,中國文化沒有凸顯出自己的優勢。在佐哈爾的提出的多元系統論中,中國的翻譯文學理應處于中國文學多元系統匯的中心位置,翻譯工作者也應當相應的采用異化式的翻譯策略,但是就實際的情況來看,多元系統論存在自身的不足之處,它忽略了文學翻譯主體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沒有較好的發揮自身的能動性作用。

上一篇: 學生實操能力自我總結 下一篇: 管理學習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点击进入 | 在线国产视频不卡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开 | 先锋资源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乱理伦片免费入口 | 欧美一级在线免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