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人才培養工作計劃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1 16:19:4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化工人才培養工作計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化工人才培養工作計劃

篇(1)

中圖分類號:G451.6;G71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2-0051-01

班級管理工作精心細化,體現的是一種管理理念,體現了教育的服務性、實踐性和創新性,就是把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到,充滿愛心、細心、熱心地關注每一個學生,最終實現學生的自我完善。中職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他們獨立意識增強了,渴望得到社會、家庭、學校的認同。但是,他們在心理上還不夠成熟,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自我期望值高,抗挫能力低,不少學生具有嬌氣、依賴性強、虛榮心強、好攀比等不良心理。因此,中職班級管理更應強調精細化。班主任必須精心設計每一個管理程序,精心處理每一個管理細節,精心安排每一個管理活動,從而營造優質班級管理。

一、事無巨細,精心細則化

有的中職生在校表現較差,紀律散漫,好說臟話,見到老師不知問好,在吃穿上攀比亂花錢,學習積極性不高,時間觀念差,意志薄弱,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差,感恩意識不強。這些看起來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對學生的成長也不過是滄海一粟,但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影響巨大。中職生剛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班主任應抓住時機,在班規中對班級的紀律(包括上課紀律、下課紀律)、考勤(包括請假、遲到、早退)、勞動衛生(包括值日生職責)、個人儀表、寢室等方面的要求都進行詳細規定。還要制定詳細的獎懲制度,做到賞罰分明。對遲到、曠課者扣分;對考試中名列前茅者加分;對給他人提供學習幫助的同學加分;對積極參加班級活動的同學加分。通過精心細化管理,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表現得越來越好。例如,無隨便遲到、早退現象,經常能聽到“謝謝、對不起、請、再見”等禮貌用語,午睡時的吵鬧聲減少,課堂上能在教師的組織下,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二、人無閑人,精心人事化

中職班級常規管理中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做的人少,看的人多;班干部做,其他人看;剛開始做,到后來看。最終,閑人越來越多,常規事務越來越難安排,完成質量越來越差。因此,班主任應該精心安排班級人事,將班內事情分為班干部的事、承包人的事、人人天天要干的事。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由學生自主解決和安排班級事務。如檢查衛生、督促課堂紀律、安排主題班會、整理宿舍等等。定崗定位,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在班級可以設計各種反饋表,如上課紀律記錄表、交作業情況表、衛生值日檢查表等。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詳細記錄,要有專人負責登記反饋。班主任檢查班內的詳情要看量化管理匯總表,及時檢查,及時處理,適時調整不合理的規則,并每周總結一次。對表現好的學生應給予適當的獎勵,對表現差的學生提出希望。這樣會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加強他們的責任心,從而實現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賞識肯定,精心星級化

中職學生在沒入校前,由于學習成績長期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班級的中下層,他們很少得到學校和老師的贊賞和表揚,往往缺乏必要的自信心。中職學生更愛“追星”,明星的行為方式對一些中職生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在中職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也要善于“造星”,在班級讓豐富多樣的“星”亮起來。讓“星”生活化,讓“星”的作用對學生進行啟迪和激勵,讓“星”真正成為其前進的動力,通過發掘、鼓勵與肯定,引領學生進步。設立豐富多彩的“星”是尊重學生的差異,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讓人欣賞的一面。班中有的學生好學,但在勞動時怕臟怕累;有的學生對學習很漠然,但勞動時勤勤懇懇;有的學生自控能力較差,但請他幫忙做事極其爽快。在日常教育過程中,班主任可精心地收集學生的每一次成功,并放大學生的每一次成功,設置各種“星”,實施“人人參賽、人人評判、各展其才、各顯其優”的活動,選出開學最初的“學習之星”到后來的“衛生之星”“文明之星”“文藝之星”“體育之星”……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細微進步,讓每一份成功都能時刻激勵學生積極向上,創造一個更加完善的自我。這種活動不求全,每周一次,每月一總結,看誰的“星”最多,就給予表揚與獎勵。通過開展評星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表揚與肯定不再是優秀生的專利,有利于每一個學生正確看待自我、積極尋求適合自我發展的空間。

四、結束語

總之,班級管理是一項事務煩瑣、要求細致的工作。中職學生的認知、行為特點及班級群體的特性要求班主任必須多一份愛心,多一份恒心,多一份操心,多一份細心,更需要多一份精心。因為優質班級管理需要從精心開始,需要精細化,這樣才能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冬梅.中職生生涯規劃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

篇(2)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是長江大學于2001年新設置的專業,本專業根據人才培養計劃實施人才培養工作。人才培養計劃,稱為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反映了本專業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的指導思想與總體思路,集中體現了專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1]。人才培養計劃的制訂對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按照學校的教學指示,本專業每年都會進行計劃的修訂工作,以順應時代的快速發展,適應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一、更改專業簡稱

力求統一化、標準化,在本次修訂中,專業簡稱沒有沿用以往一直使用的“裝備專業”的名稱,而以“過控專業”取代。在新人才培養計劃中,增加了院系和學科介紹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這兩部分與原有的專業特色、業務培養要求和課程結構一起共同構成新計劃的全部內容。

二、調整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是課程實施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課程結構規定了組成課程體系的學科門類、各學科內容的比例關系及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搭配等,反映了課程各部分之間的配合關系和組織方式,體現了課程設置理念和價值取向[2]。本次修訂工作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對課程結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

1.增設通識教育課程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自古希臘的自由教育思想,現指非專業性、非職業性的高等教育。專業教育強調的是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訓,而通識教育旨在教會學生謀生手段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在道德、理智、情感等方面全面發展[3]。美國是最早也是最完善地開展通識教育的國家,哈佛大學作為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之一,一直致力于推行通識教育課程計劃。自21世紀以來,國內不少高校也都相繼進行通識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北京大學實施“元培計劃”、復旦大學成立復旦學院等[4]。

秉承通識教育的宗旨和理念,為了讓學生廣泛涉獵不同學科領域以拓寬知識面,本次修訂首次打破了學科和專業的界限,科學地增設了通識教育必修課程,正式建立了通識教育選修課程體系,其中開創性地設置了限定通識教育選修課程。

通識教育必修課程屬于學校平臺課程,涉及、思想、高等數學、計算機、英語、體育、歷史、時事、道德、法律十大領域,共計16門課程,高達752個學時、45.5個學分,為全校學生所必修。

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由學校提供,分為自然科學與現代技術、語言學習與跨文化交際、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藝術欣賞與體育健康四個模塊,要求本專業學生選修總共不低于10學分,其中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模塊中至少選修2個學分。

限定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包括人文素質教育、大學藝術、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發展規劃與就業指導四門課程,其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讓學生認識自我,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大學藝術旨在藝術文化熏陶下幫助學生有效成長,促進其終身社會化;心理健康教育運用心理學方法以培養學生優質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對學生而言,職業發展規劃與就業指導可以降低擇業的盲目性,增強其實現角色轉變的主動性。

2.取消公共基礎課程

新計劃取消了公共基礎課程,課程體系改由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四部分構成。在此需強調的是,通識教育課程并不僅僅是對公共基礎課程進行簡單的名字替換,在課程內容設置、課程順序編排、課程學時分配等方面均有大幅調整。新計劃對課程比例進行了相應更改,其中通識教育課程約占總學分的31%,所占比重最大,充分體現了平臺課程的特點。學科基礎課程是按照學科大類培養而設置的,所占比重約為24%。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分別占25%和20%。

3.優化專業必修課程

在新計劃中,結合本專業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專業必修課程的前置因素和知識的自然銜接過程,削減設置重復的課程,避免資源浪費;剔除內容落后、知識陳舊的課程,并對排課順序、開課時間、課程學時和學分等內容進行優化,以均衡協調各課程之間的關系,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力求教學效果最大化。

在新人才培養計劃中,根據靜設備、動設備和控制三條主線,設置過程設備設計、過程流體機械和過程裝備控制工程三門專業必修課程,學時總數分別為64、48和64,在所有專業課中位居前列。以三門主課為中心,基于為核心課程進行知識鋪墊的原則,輻射出工程材料及成型方法、機械原理、工程流體力學、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機械設計和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六門專業必修課,并依據其內容安排學時數從32到56不等。另外,考慮到考研、招聘和畢業設計對課堂教學的影響,所有專業必修課程一律不安排在第七和第八學期。

4.改革專業選修課程

18世紀末,柏林大學創始人洪堡提倡在大學里教師可以教授自己認為最好的課程,學生也可以學習自己愿意學習的任何課程。基于此理念,他首次提出了課程選修制(Elective System)。借鑒德國的經驗,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于1825年首開選修課先河。直到1869年,哈佛大學校長埃利奧特才正式確立了選修課制度,并在全世界范圍內大力推廣。目前,正確處理選修課與必修課之間的關系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命題。

在新計劃中,選修課包括通識教育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前者已在前文中提及,不再累述。專業選修課作為對專業理論知識的補充與擴展,是專業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舊人才培養計劃中,專業選修課不僅數量屈指可數,而且在整體專業課程中所占學時和學分的比例相對較小,猶如餐后甜點一般,其重要地位并未得以凸顯。隨著時代的更替和科技的發展,陳舊的專業選修課程體系已經無法跟進教育理念的更新步伐,專業選修課的改革呼之欲出。

通過到相關企業調研、參加專業學術會議、參與大學生招聘會、跟蹤反饋畢業生就業及職業發展情況等渠道,掌握人才培養現狀和社會需求動向。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遵循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的原則,系統地完善專業選修課程體系。

新計劃更注重專業選修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互補和承接關系,課程設置模式更趨于科學化和合理化。修訂后的專業選修課廣泛涉及機械、化工、數學、信息、電子等眾多與專業相關的領域,共計24門課程,在專業課中所占比重增加到40%。課程教學內容不僅能夠緊密結合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密切聯系企業需求,而且能夠反映有關專業的前沿知識、先進技術和創新方法,對拓展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工程應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5.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實驗教學模式

以人才培養計劃為藍圖,旨在培育出知識與能力并重,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并存的優秀應用型人才,而理論知識的鞏固、動手能力的提高及綜合素質的內化都與實踐教學環節密切相關。在新人才培養計劃中,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目標,以循序漸進地培養能力為原則,優化并重組實踐教學內容,構建實踐教學體系。體系由設計、實驗、實習、實訓、實踐五大類實踐教學環節組成,環環相扣,其中每個環節又以基本能力鍛煉為基礎,以實踐教學課程為支撐,以綜合素質教育為核心,以教師科研項目為動力,以創新精神培養為主線,以校內外實踐基地為依托。在實驗教學中,取消了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增加了研究性實驗,并加大了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的比重。另外,重視國家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申報與開展工作,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看重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及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

6.制訂學生自主發展(Self-development)計劃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學生訓練成書呆子,而是要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和全面綜合素質的全人。因此,人才培養計劃的制訂要為學生搭建更廣闊的平臺,讓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發展。在本次人才培養計劃的修訂工作中,制訂了類共22項學生自主發展計劃,旨在鍛煉學生在創新發明、口頭表達、動手實踐、科學研究、產品研發、藝術鑒賞、組織策劃和團隊協助等方面的能力。新計劃要求學生除完成規定的課程學分外,還要取得10個自主發展計劃學分,其中至少包括2個實踐創新學分。新計劃以學生發展為本,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注重素質教育,彌補傳統教學的缺陷。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不斷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5],強調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性。面臨新形勢,本專業開展本科人才培養計劃的修訂工作,正是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這一指示精神,并以此為契機,不斷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實施質量興校。

參考文獻:

[1]郝建華,盧祥云,韓曜平,冀宏.應用型本科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以常熟理工學院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為例[J].新課程研究,2011,06:14-16.

[2]田斗南.高師本科課程結構整體優化的思考[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01:92-96.

[3]常潔,袁愛雪.高等學校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文史博覽(理論),2011,12:85-87.

篇(3)

中圖分類號:P315.6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03-0023-03

2008年4月,《教育部關于印發的通知》(教高〔2008〕5號)推動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跨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而其顯著特點之一就是要求各院校建立“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以下簡稱“狀態數據采集平臺”)。

初期,狀態數據采集平臺采用單機Excel版的形式(以下簡稱“標準版”),各院校均采用單機版采集數據。由于單機版的局限,2009年,教育部批準了“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優化研究”的課題立項(教高司函〔2009〕234號),推介部分省市陸續開始使用網絡版,使得平臺不僅成為采集狀態數據的主要工具,而且逐步成為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日常管理、宏觀調控、社會監督的重要工具,得到有關方面的關注與重視。

雖然狀態數據采集平臺存在標準版以及網絡版兩個版本,并且教育部相關部門也一直推薦和鼓勵各院校使用網絡版,但根據截止2015年初的一個調查結果顯示,全國仍有約700多所高職院校使用標準版采集狀態數據,可見標準版在一定時期內還有存在的價值,從而,標準版和網絡版一樣,仍需不斷進行優化改善。

一、標準版現存的問題

標準版雖然經歷多次修改及完善,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1)在標準版中,數據普遍存在不唯一的現象。例如在表中7.1.1開設專業表中的專業與其他工作表中的專業經常出現不一致的現象;另外,教工、課程等方面的數據也會出現不一致的現象。

(2)在標準版中,數據容易出現岐義現象。例如館藏圖書資料的紙質圖書(萬冊)、3.5固定資產(萬元)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等數據項,容易出現歧義數據,但這些數據對評估一所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至關重要。

(3)在標準版中,相關數據表的數據缺乏邏輯檢測的機制。例如,表中7.5產學合作的專業合計數在邏輯上應該與7.1.1開設專業表中的專業合計數相等,但由于這兩張表的數據可能是由不同的人進行采集的,從而往往導致這兩個數出現不相等的現象。

(4)標準版難以多人協同工作。由于標準版是一個單機的Excel文件,所以,多人協同采集數據顯得十分困難。

(5)在標準版中,多記錄的數據表容易出現數據重復現象。例如,對于校內專任教師基本情況表、校內兼職教師基本情況表等多記錄的數據表,應該以教工號作為表的關鍵字,即不允許出現教工號重復的現象,但平臺沒有有效的檢測重復關鍵字的機制。

(6)往年標準版的數據難以重用。在平臺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學院的靜態數據(即不會經常變化或變化較少的數據,如辦學條件、專業設置、教師基本情況等),但平臺缺乏對靜態數據進行重用的機制。

(7)標準版在當年版本后,難以持續改進。軟件制作的特點,決定了的軟件一定會存在或多或少的錯誤。但標準版后,如果發現錯誤,修改十分麻煩,因為用戶可能已經開始使用舊版的標準版采集數據,而將這些數據移植至新版的標準版中的操作十分繁瑣。

二、標準版的優化升級

針對標準版存在的問題,結合Excel文件的操作特點及VBA編程技術,筆者對標準版采取了如下的一些優化升級的技術手段:

(1)導入去年的靜態數據。在標準版中設置一鍵導入去年靜態數據的機制,通過VBA程序將去年的靜態數據逐格放入本年度的標準版相對應的單元格中。根據統計,標準版中約50%的數據屬于靜態數據,這一舉措可節省標準版50%的數據采集工作量。

(2)在標準版中將六張數據表定義為數據源表:校內專任教師基本情況表、校內兼職教師基本情況表、校外兼職教師基本情況表、校外兼課教師基本情況表、開設專業表以及課程設置表。用戶在采集數據時,必須先采集這六張數據源表的數據,然后,在其他表的數據采集中,只需輸入教工號、專業代碼、專業方向代碼或課程代碼,然后通過VBA程序自動導入相對應的教工姓名(以及相對應的教師基本情況)、專業名稱、專業方向名稱和課程名稱。

例如,在專業帶頭人表中,當用戶輸入教工號以及選擇教師性質后,系統采用vlookup函數自動導入教師的姓名、性別、出生日期、學歷、學位以及工作單位名稱,如圖1所示。

(3)在標準版中用VBA程序實現分拆導出及合并導入功能。首先,該功能可分別將六張數據源表的每條記錄,分拆導出成為單記錄單文件的形式,以方便將這些文件分發給每個人進行數據采集;然后,將各人的單記錄單文件存放在一個指定的文件夾后,又可以合并導入至源表中,從而在標準版中初步實現了協同操作的功能。

(4)在標準版的多記錄數據表中,如果在邏輯上該表應存在關鍵字段,則在該表中設置判斷關鍵字段是否重復檢測列。

例如:在校內專任教師基本情況表中,教工號應是不允許重復關鍵字段,因此,可在該表設置檢測教工號是否重復的檢測列,然后在每一行中使用數組公式檢測該行的教工號是否重復。

例如,檢測公式為:

=IF($C11="","",IF(COUNTIF($C$11:$C$1500,$C11)>1,"重復","不重復"))

(5)在標準版中建立邏輯檢測機制,用VBA程序自動檢測標準版數據的邏輯合理性。

在2015年的標準版中,共對19項的相關數據進行檢驗,如表所示。

(6)在標準版中,對部分關鍵數據項設置合理范圍檢測機制,一旦輸入的數據超出合理范圍,則對用戶進行提醒,如圖2所示。

(7)在標準版中,設置導入當年舊版數據的功能模塊,以方便標準版的持續改進。

三、數據智能同步系統

使用標準版采集完數據后,需將數據上報教育部,為此,專門開發了一個數據上報系統“數據智能同步系統”,以將數據統一打包成XML文件,然后將數據包上傳教育部云中心。

數據智能同步的操作步驟如圖3所示:

由于標準版在采集數據過程,難以避免地會出現各種錯誤(特別是當用戶采用復制、粘貼的方式從別的Excel中復制數據時),因此,在數據上報教育部云中心前,需進行多重的數據錯誤檢測(如對下拉列表的正確性、時間格式的正確性、數據格式的正確性以及長度的正確性等進行檢測)。

四、總結

截至2014年底,全國已有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300多所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借助狀態數據采集平成了狀態數據采集工作,累計采集數據量達數億條記錄。其中,大部分的院校都使用標準版作為主要的數據采集工具。今后,標準版仍會繼續使用,其主要作用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1)作為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的數據標準。每年教育部都會公布狀態數據采集的標準,而標準版則是數據標準的具體表現。

(2)作為各種網絡版與教育部交換數據的標準接口。當前,可供各院校使用的狀態數據采集平臺網絡版有多個版本,這些版本的數據只需導出至標準版,然后就可以通過數據智能同步系統將數據統一上傳教育部云中心。

(3)作為部分院校的狀態數據采集工具。由于地區及管理的差異,不一定每間高職院校都具備條件使用網絡版進行數據采集,因此,標準版可供部分不具備網絡采集條件的高職院校使用。

篇(4)

[中圖分類號]G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13-0089-03

1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會計電算化專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基本情況

會計電算化專業是高職高專院校普遍設置的專業,廣州城建職業學院會計電算化專業自學院成立以來是最早設置的。伴隨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普及,使得會計電算化專業非常熱門,發展十分迅猛,作為工科學校,廣州城建職業學院2010年錄取規模已經達8個班近400名學生。快速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擺在我們面前的實際問題是如何在短短3年時間內,把學生培養教育好,使其順利就業(且專業對口)。高職會計教育目標主要是為各行各業各種性質企業,特別是為中小企業培養專門人才,滿足用人單位財務、會計各崗位人才需求,學校和用人單位都希望會計專業畢業生一畢業就能獨立上崗,獨當一面,真正做到從學校到企業的“無縫對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這一人才培養模式正好能夠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專業建設、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師資隊伍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目的就是創新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學校和企業人才需求。

1.1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模式首先涉及的是培養目標問題,培養目標則是由社會需求的人才類型、人才層次所決定。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應用型的高級會計人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主要是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來進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我們編制了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具體有:以會計電算化社會工作崗位技能為導向,打破原有人才培養模式,結合財務會計工作實際來學習會計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會計實務操作技能、計算機和網絡財務操作能力、稅收知識和稅收籌劃技能、職業判斷能力、具備溝通和與人交往的能力、基本職業道德和素養。

1.2 明確定位,按工學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設置課程,改革課程體系

根據工學結合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我們大膽對教學計劃進行修訂,在教學課程設置上改變類似本科的學科知識課程體系,改為以專業的職業技能為主來設置課程。在課程門類上剔除一些理論性太多而實用性不強的課程,在課時分配上向專業、技能方面傾斜,適當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比如刪去《財務報表分析》,改《審計學》為《審計實務》;對于《基礎會計》這門課程由于理論性較強,剛進大學校門的大一學生不是很好理解,我們適時安排學生進行企業認知學習,增強感性認識;《成本會計》課程也可以分配出適當的學時到生產型企業中去參觀,了解生產流程及特點,增強對各種成本計算方法的理解;《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這些理論較多的課程結束后,安排相應的課程實訓、綜合實訓;安排畢業生頂崗實習等,通過種種調整和合理安排使課程設置更加實用與完善,符合工學結合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

1.3 堅持使用高職高專、工學結合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而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專業技能和能力目標的實現,所以教材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上課的效果。工學結合的特點也應體現在教材的編寫和選用上,高職教育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應當有自己的課程標準和適用的教材,正因如此,學院、系部均明確要求任課教師務必選擇使用高職高專、工學結合教材,特別鼓勵教師自編工學結合教材。工學結合教材以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為課程內容,保障了學生課堂學習內容和工作內容能夠相互結合與滲透,真正實現“學中做、做中學、學做合一”,有效幫助學生提高會計專業技能應用能力。為了使工學結合教材提供的內容盡量貼近工作內容,教師可以想辦法從熟悉的工業企業中獲取經濟業務的附件,經過必要處理后建成原始憑證庫,或自編工學結合教材,用以指導學生操作,使學生熟悉各項經濟業務應具有原始附件的種類、格式、經辦的手續等真實內容。

1.4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應該是“雙師型”教師,即同時擁有“教師資格證書”和“專業技術職務證書”,同時擁有教師行業的職業素質,和相關行業或專業的工作經歷,既能擔任專業課教師,又能擔任專業技術人員,既能從事理論教學,也能從事實踐教學。“雙師”教師比重高低也成為衡量職業院校辦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高質量的“雙師”素質教師是關鍵,沒有高素質的“雙師”教師 ,“工學結合”課程也很難發揮應有效用。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進行“工學結合”模式下會計教學改革的關鍵。廣州城建職業學院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提高“雙師”比例,除要求專任教師利用假期下企業實踐以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外,還可聘請那些具備教師素質、有一線工作經驗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會計人員擔任我校兼職教師,為學生提供實訓指導,從而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會計專業“雙師”教師隊伍。

1.5 校內外實訓、實踐基地建設

為實現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會計電算化專業建成初始,就建成兩間電算化專業專用、設施較新的會計手工實訓室,可同時容納約130個工作崗位。同時為迅速提升實訓實操教學的層次和水平,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仿真模擬操作技能,另斥資購置福思特會計模擬實驗室――基礎會計教學系統、會計電算化操作軟件,可在通用機房使用,基本滿足會計電算化教學需要,也提高了機房使用效率。

學院由行業辦學起步,有校企結合的優良傳統。一直以來,學院在專業設置和培養目標方面,依托企業辦學的優勢,服從行業對人才的需要,堅持為企業的生產第一線培養實用人才的方針,出臺了一系列有助于“工學結合”、 “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措施。在學院的統一部署下,會計系充分調動各方力量,積極尋求與企業合作,兩三年時間,就與廣州及周邊地區上百家企業建立聯系,在多方努力下與20多家企業達成共識,簽訂協議,正式掛牌成立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實踐教學基地。

2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會計電算化專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早在19世紀60年代,我國具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意義的邊工邊學的職業教育模式就開始形成,但隨著生產力水平整體的提高,科學技術等的迅猛發展,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環境也發生很大變化,為順應新形勢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也隨之發展。廣州城建職業學院會計電算化專業建成的時間比較短,“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還處于學習、借鑒、模仿的探索實踐中,不可避免出現了一些與本專業和本地區域經濟要求不符的實際問題,影響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預期效果。

2.1 現有會計電算化專業課程體系不易實現“工學結合”

目前,廣州城建職業學院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計劃中還是傳統的課程劃分方法,分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個層次,仍受知識學科系統性、學科性、完整性制約,沒有充分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養成落到實處,難以滿足企業對會計人才“一專多能、一專多用”的多樣化需求。盡管專業課程在重視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外,還安排了適當的實訓操作課程,但由于課程與課程之間或者因為開課順序不符合學習的邏輯順序,或者因為在課時等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導致課程之間缺乏足夠的連貫性、融合性,不能做到“工學結合”。如基礎的《基礎會計》課程,連續3年的教學計劃中第一學期安排64學時的理論課,第二學期再安排《基礎會計實訓》連續2整周的實訓課共50課時,按理來說課時總量、開課次序、理論實踐均考慮周全,但是幾年下來上課老師和學生的反應不是很好,達不到預期效果。

2.2 教學方式沒有體現“工學結合”

教師教學方法主要還是停留在教授、滿堂灌,不利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實訓課一般是教師示范,學生照葫蘆畫瓢,據不少學生反饋,實訓課上完,不懂的還是不懂,換個類似業務還是不能獨自完成,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基礎會計》課程,從會計概論講起、繼而借貸復式記賬原理、科目與賬戶的設置,再進入憑證填制、賬簿登記和報表編制。這種教學的缺陷在于學生學完后,那些專業名詞還是抽象的專業名詞,剛開始上實訓或剛上崗操作的學生有的還是看不懂原始憑證,不會分析經濟業務,不會賬務處理,或是不直接根據原始憑證來填制記賬憑證,因為上課主要是寫會計分錄,不大用記賬憑證,以為要先寫分錄才能填憑證。另外,校內會計模擬實驗把學生固定在一個教室里,靠教師說明、學生想象企業各個部門業務工作簡單地做實訓,實訓的會計軟件、硬件較滯后,遠遠達不到仿真需求,培養出來的學生還是要通過較長的適應期才能正常上崗。

2.3 校外實訓、實習基地不能充分實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會計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會計專業不易找到真正校企合作的單位,校外實踐基地的會計實踐也困難重重,即便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建成基地,大部分企業,出于生產、安全、經濟效益、技術保密、管理等諸多因素的考慮,不愿也不敢讓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從事關鍵性崗位的實習,使會計實踐流于形式走走過場,學生實踐體驗不深不全,那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價值沒有充分實現,難以達到與就業崗位“零距離對接”的技能訓練目標。

2.4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實行“工學結合”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提高了,既要能講理論也要有實戰經驗,能夠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然而由于高校連年擴招,師資嚴重缺乏,目前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師,很多都是會計專業本科、研究生應屆畢業生,還有老師雖然具備了“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師”、“注冊會計師”等多張證書,會計理論知識很豐富,可是缺乏在企業進行會計實踐操作的經驗,自身動手能力不強,使高職會計教育的能力本位思想難以實現。而那些執教多年的老教師脫離企業多年,對現代企業運作不是很了解,也需要補充新知識、新技術。

2.5 沒有形成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配套的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規范標準,通過對學校教與學等教學情況的系統檢測與考核,是整個教學過程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教學效果進行檢驗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教學評價涉及內容廣泛,從教師與學生的評價,到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教材的使用等情況的評價等。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理念之下,教學活動、教學目標與傳統要求不完全相同,那么與之配套的教學評價體系也應區別于傳統評價體系。比如說對教學主體之一學生的評價,我們經常看到用人單位對高職教育現狀做的一些評價,其中之一就是“高分低能”現象。常見的對“高分低能”現象認識是學校要改革教育模式,不能以考試分數為目標,應該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提高,這個解析無疑是正確的,在這筆者只是想從學生評價角度來分析一下“高分低能”現象。盡管評價、考試改革大多數學校踐行了很多年,然而考試、打分、給成績仍然是很多高職院校學生評價的一種普遍方式,那么我們想一想再給學生課程成績,特別是畢業成績和就業推薦表上展示給用人單位的成績,是不是客觀、公正,符合學生本身實際情況的真正“高分”呢?“高分低能”折射出我們現行的學生評價模式不符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高職教育的要求了。那么教學評價體系其他方面是不是也存在類似不符問題,所以我們應尋求與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相配套的教學評價體系。

3 結 論

以上是廣州城建職業學院會計電算化專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近幾年發展情況及問題,反映出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專業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際困難,我們必須有針對地采取合理、可行措施,積極探索適合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專業、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模式,克服困難,實現校企雙贏,多方共贏,促進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專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解放. 合作教育的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篇(5)

關鍵詞: 校企合作;模式;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mode;training applied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0-0261-03

1 概述

1.1 背景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面臨產業和經濟的轉變,因此教育要成為新支撐、新動力;教育要為國家培養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為新型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但我國的高等教育總體上還比較落后,主要表現在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內容方法比較陳舊;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

應用型人才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的高級創新型、實用型人才。實踐教學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離開高質量的實踐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就是空話。而實踐教學則主要依托校企合作的平臺來組織實施,校企合作是新形勢下高等教育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經濟發展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高校發展的內在需要,對國家強盛、社會進步、學校發展都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1.2 校企合作的現狀

1.2.1 現階段校企合作的模式 校企合作的概念源自歐洲,到上世紀中葉,歐美發達國家為了提高培養技能人才的效率,先后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并制定了相關法律和法規,明確學校與企業合作中,雙方必須履行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雙方共同承擔培養技術人才的法律責任。德國的“雙元制”,便是具有代表性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德國工業經濟騰飛的“發動機”。

校企合作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改變人才培養的傳統模式,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是適合企業用人要求和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目前主要有以下模式:①“學生頂崗實習”模式:在學校完成專業理論知識學習與技能實訓之后,由企業接收學生進行頂崗實習,有的企業擇優錄用學生,與學生簽定就業協議。②“校企共建專業”模式:由企業與學校共同承擔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教材與教學內容、專業實訓設施設備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③“企業訂單培養”模式:學校的學生就是企業的準員工,企業與學校合作,有針對性的培養適合該企業需求的專業技術人員。

此外,還有其它的一些模式,但這些模式是學校和企業進行的一些初級合作,目前在我國高等教育,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1.2.2 高校在構建校企合作模式時存在的問題 校企合作雖歷經多年的嘗試,目前還存在如下一些問題:難找、難合作、難落實、頂崗難上崗。

①校企雙方在合作中隨意性太強,在建立校企合作模式過程中,受學校地域、規模、性質及主管部門等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經濟因素的影響,學校很難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②校企雙方未從長遠戰略的角度來考慮雙方之間的合作。一些校企合作缺乏維系雙方關系的堅實基礎,許多都是學校一廂情愿,主動向企業尋求合作,而主動來校尋求合作的企業則很少。③當前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大多是淺層的校企合作,并沒有建立起持續發展機制,有的簽有合作協議,但難落實,所以許多學校真正能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實踐教學基地不多;有的有基地、雖然也采取頂崗實習,但存在不到崗、難實現真正的頂崗,特別是現在許多企業,因為實習生的安全、難管理等原因,不愿接受學生實習,使實踐教學的目標難以實現。

篇(6)

產學研多維化合作培養的意義

1、促進了課程設置的改革和教學內容的更新

以往我國高等教育過于注重傳統的理論教育,對教材內容的更新不太重視,教材知識老化現象非常嚴重。產學研相結合可以促進高等教育內部與社會的融合,緊跟當今時代知識更新的步伐,自覺地將已有的新知識和理論運用到教學中來。為教學內容的更新和課程設置的改革開拓了一條新路。

2、促進了教學方法的變革和學生科研意識的形成

在高等教育的產學研相結合模式中,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是辯證的。一方面通過科研向教學轉換,把科研的信息滲透到教學中,為教學增加新鮮血液,這是一個研教結合以研助教的過程。另一方面,在教學的同時,提供這些與專業理論相關的科研背景知識,溝通知識與科研的關系,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強化學生的科研欲望。正是在這種轉換的過程中,既可以促進教學方法的變革,又可以促進學生科研意識的形成。

3、促進了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及其整體素質的提高

產學研結合可以吸收不同專業教師參加企業的科技開發工作,直接進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面對企業生產中的一些難題,進行一些高技術項目的研究與開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對于教師更新知識,提高實踐動手能力,接近科技開發前沿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既提高了業務水平,培養了一大批既有扎實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也為學校建立起一支教學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4、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產學研結合教育使學生在校期間就有機會進入實踐領域,在一些崗位上勞動,承擔和參加一定的科研、工程項目。首先,這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找差距,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其次,學生在參加科研或工程項目的過程中,培養了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團結協作精神和創業精神。

哈爾濱工程大學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國家重點工科院校,一貫重視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具有知識、能力、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本文主要介紹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近年來在產學研多維化合作培養工程科學高級人才方面的研究和實踐經驗,以期為其他院校提供一些借鑒。

產學研多維化合作培養工程科學高級人才的研究與實踐培養方案設計

哈爾濱工程大學歷來以“寬口徑、厚基礎、倡個性、重創新”的人才培養原則為指導思想。自動化學院產學研多維化創新型人才培養就是在這一培養原則基礎上建立的。自動化學院一貫堅持“學為研所用,研為產所依,產為學所想”的“學、研、產”相結合的原則,全方位立體化培養工程科學高級創新型人才。

1、積極推廣現代教學手段,激勵教學模式創新

創新型的人才需要創新型的教師和創新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此,我院積極推行現代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模式,積極推進雙語教學、多媒體教學改革與研究。并制定了精品課程獎、教學名師獎、多媒體課件獎、教學成果獎、教材獎、優秀論文獎等一系列相關的激勵措施,鼓勵和獎勵教師進行創新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實踐。

2、推進課程改革,探索“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模式

高等工程院校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教育應確立以“面向社會、立足崗位、注重素質、突出應用、強化實踐、培養能力”為指導思想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理論和虛用并重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體系。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借鑒國內外研究型大學在改革本科教學方面的經驗。基于對國外先進經驗的學習,將研究型的創新教學理念引入到“計算機接口與通訊”“控制系統設計”等實踐性較強課程中,開展了創新的研究型課程設計,其要點主要有兩個:一是基于問題學習模式,促進學生學習自主性;二是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團隊合作意識。以“計算機接口與通訊”的課程設計為例:

一是教師根據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和表現,對授課班級學生進行分組,確定組長一人,采用分組合作學習的方法。

二是教師教學重點不放在闡述理論體系或推導公式,而是根據課程和相關資料與相關學科的知識,設計出若干來源于實際的課題項目,基于自愿原則讓各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

三是積極發揮任課教師的“場外教練”的作用,輔助各小組順利開展查找資料、確定解題思路、設計解決方案和可行性分析等研究環節,不干擾不限制學生的思路,將課堂的主導地位轉交給學生和知識,將老師變成知識與學生之間的媒介。讓學生在不斷的摸索、改進中逐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在此過程中,可推薦優秀的研究生以助教的身份加入到課下分組研究學習中,做到老師、研究生和本科生三位一體的立體學習模式。

四是在課題完成后一周內,各小組經組員討論,由組長起草一份課題總結書,內容包括:課題的總結,個人完成具體情況、個人工作感受等。上交給任課老師。

五是采取老師與學生一對一口試形式,就每個學生在課題工作中承擔的任務,實際動手能力以及對計算機接口基本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察,并將課題解決的結果量化后,加入到考試成績中給出本門課程考核成績。

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型教學模式主要就是以設備完善、資料齊整并對學生自由開放的實驗室以及由任課教師和研究生組成的合作實踐創新團隊為物質基礎、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以課題作為媒介連接課堂教授的知識與設定課題的實際問題、以基于問題的教學方法和小組合作研究方式作為主要研究方式,以課題的提出、課題的準備、課題的解決、課題的總結為主要過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獨立解決問題的各方面綜合能力的教學模式。問卷調查表明,有86.2%的學生能夠接受并喜歡這種從傳

統以講解知識的教授型教學到以研究創新為教學目的研究型教學的改變。這就堅定了我們要將研究型教學繼續進行下去的信心和決心。

3、創建“四段式”科技創新體系,激發學生創造潛能和個性發展

為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和個性發展,自動化學院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即“四段式”學生創新體系。

第一階段:初級階段,也就是創新意識啟蒙階段。此階段的工作主要面向對象是對專業課涉及較少的低年級學生和缺少創新實踐的學生,主要目的是通過開展一系列簡單可行的課外科技活動來激發其創新意識和思維。主要活動有開展具有啟蒙性質的“點金術”電路設計比賽,在活動中指導學生通過簡單的電路設計完成一定功能來體驗創新實踐,并從中得到啟發。此外,還圍繞各種科技競賽主題設立了若干個創新團隊或創新俱樂部如智能控制俱樂部、單片機開發小組等,使一些個性或興趣相同或相近的學生在一定的組織范圍內進行實踐交流和學習,從而使參與的人都從中得到鍛煉。

第二階段:實踐階段,也就是實戰演練階段。即鼓勵和指導學生參加校內的各種科技競賽和科研立項等,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和書本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得以應用并產生具有一定創造性的成果。如在學院層面組織開展的“凌陽杯”電子競賽、“長陸杯”智能檢測技術競賽,學校層面開展一年一度的“五四杯”科技作品競賽、校內學生課外科研立項、科研訓練計劃、創業計劃大賽等都為學生開展創新實踐創造了良好的空間和平臺。

第三階段:提高階段,也就是指導學生參加更高級別的科技競賽階段(例如: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數學建模競賽、空中機器人大賽等)。經過前兩階段活動的開展,學生得到了真正的實踐訓練和創新鍛煉,在此過程中,一些拔尖的、具有一定創新能力潛質的學生就會顯現出來,然后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選擇合適的指導教師加強技術指導,使其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創新技能,并獲得創新成功。

第四階段:提煉階段,也就是指導取得創新成績的學生對自己的創新進行總結提煉的階段。要求有創新經歷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將自己的創新成果、創新過程或創新體會提煉整理成學術論文并爭取發表。

在“四段式”學生創新體系的支持下,近年來,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人數多,涉及面廣,成績斐然。

4、開創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為學生創新成果尋找出口

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面和創新質量,自動化學院還創建了“校企合作”的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含如下幾種運作方式:

一是與企業聯系將企業生產研發過程中遇到的部分技術問題(難題)提取出來作為競賽的題目,讓學生廣泛參與以從中得到最佳解決方案。如珠海市長陸工業自動控制系統有限公司出資與自動化學院共同舉辦面向哈爾濱工程大學電類專業大學生的群眾性科技創新活動――“長陸”杯大學生智能檢測技術競賽,就為優秀工程人才的創新創造了機遇和條件。

二是將一些技術難題作為攻關課題,由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共同組成課題組進行科研攻關。如富士康公司目前已經和自動化學院合作共同研發。

三是企業把自有的一些模塊化的、可復用的、開放性技術平臺提供給學生,供他們學習、模仿、仿真、實驗、研究、發展和創新。如學校已與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簽約,聯合建設“哈爾濱工程大學與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先進自動化技術聯合示范實驗室”,主要承擔我校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的任務,并可作為學生實習基地。

校企合作模式深受學生歡迎,因為這種方式不僅解決了部分學生技術上、資金上的問題,而且項目直接來源于現實生產,真正使得產學研緊密結合,也為學生的創新成果轉向產業化搭了橋,牽了線,找到了推向市場的出口。

產學研多維化合作的人才培養效果

在產學研合作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自動化學院的人才培養效果顯著提高。

1、產學研結合深化了教學改革,涌現出了一批教改成果

學院根據企業和人才市場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解決了目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學內容陳舊,脫離生產實際的問題。產學研結合使學院的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涌現出了一大批教改成果。

2、產學研結合提高了科研能力,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經過多年的產學研結合的實踐,一些專業教師積累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獲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了較強的科研開發能力。他們面向企業、面向生產、積極開展科技服務,承擔科研課題,通過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開發產品、轉化科研成果,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3、產學研結合增強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過加大實踐性教學的比例,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校內的實訓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仿真環境下初步的綜合技能實踐訓練,校外的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環境下生產一線的綜合技能實踐訓練,培養了學生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掌握新設備,新技術的能力。產學研結合,提升了學校的整體實力,培養了高質量的符合社會需要的技術應用人才,拓寬了辦學路子,實現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以自動化學院為例,產學研多維化培養的人才質量顯著提升。主要表現在:

(1)高質量的畢業生,成就了高就業率和高質量的就業

產學研結合,強化了學生的職業技能,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縮小了學校和社會對人才需求之間的差距,增強了學生進入社會的適應性和競爭力。哈爾濱工程大學連續多年因學生綜合素質高,深受用人單位歡迎,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居全省首位。

(2)學生的能動性大幅度提高,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目前學院形成了“學科學,愛科學,爭先鋒”的良好學習氛圍,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積極性高。自動化學院學生每年參加校內外各種賽事近20類,400多人次,參加人數超過本科生總數的25%,近五年來,獲國際、國家、省、部、校級獎114項。

篇(7)

【中圖分類號】J218.7-4;G7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9-0083-01

為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職業技能培養,實施項目化教學正成為當前高職院校課程改革具有代表性的模式。項目化教學強調以工作任務為依托,選擇、組織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完成校企合作企業或任課教師所提供的一個個實際項目任務或虛擬項目任務,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咨詢、輔導、答疑解難等服務。學生為順利合格的完成項目任務,就不得不認真了解和把握項目任務完成過程中諸如信息收集、方案制訂、組織實施等環節的基本要求、技能性要求以及突發問題的應對措施。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具有鮮明的技術與藝術結合特征,尤其強調理論聯系實際。

一、當前高職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現狀

高職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是近幾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與本科院校傳統的動畫專業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大部分高職院校缺乏類似專業的辦學經驗,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夠明確,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培養方案陳舊,課程體系極不完善,加上條件設施的欠缺以及教師行業實踐經歷的缺乏,導致高職人才培養的高級技能型特點不能體現。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與企業的實際崗位技能相差甚遠口。分析高職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培養目標與職業崗位需求脫軌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培養適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需要,熟練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較強的二維或三維動漫畫作品設計與制作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技能型專門人才。而現實的情況是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根本無法適應動漫企業具體崗位的要求,缺乏創新設計與實踐操作能力:二是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不適應專業教學的發展需求課程開設過于陳舊,理論與實踐分配不合理,授課方式,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缺乏主動性、實踐性;三是師資力量薄弱。大多數教師都是轉型而來的,缺乏從事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的經歷;四是實踐教學相配套的實訓設施不足。

二、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實施項目化教學改革的必要條件

推進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實施項目化教學改革,應深入研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育部教高[200~16號)文件精神,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專業內涵建設、實訓中心建設、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等方面先進行一些探索與實踐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適應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需求變化。

三、實施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思路

要切實做到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符合項目化教學模式要求,并取得一些具體成果,就要瞄準面向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從課程項目化教學目標設定、課程項目化教學體系的構建、課程項目化教學內容的設計以及教學方法手段與考核評價方法的改革、教學環境和運行機制配套等環節加以整體設計。

(一)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制定項目化課程目標

進一步加強與校企合作企業的聯系,依據相關企業實際的工作流程和具體的崗位職業技能標準,制定各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目標,并根據相應的人才培養目標,確立各項目化課程的總體目標。動漫設計與制作的人才培養目標一般設定為:“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一定的審美修養和創意表達能力,熟練的數字媒體技術操作技能。了解相關的設計行業規則與管理,能從事創意產業設計、服務、管理一線的相關職業,能自主創業,懂藝術、強技能的動漫設計與制作高技能人才”。根據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確立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項目化課程的總體目標應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校企合作動漫公司、企事業單位或有關動漫比賽設計任務為載體,實現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課程體系模塊化:教學內容項目化;實訓中心運作公司化;教學評價市場化”,充分體現教、學、做一體,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職業教學特點。

(二)按照工作流程系統化要求,整合優化課程結構,構建項目化教學的專業課程體系

通過對動漫人才市場需求調查,對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的就業崗位進行定位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按照動漫作品前期策劃設計、中期制作加工、后期特效、合成渲染輸出的設計與制作過程,確立動畫、原畫、創作設計、影視動畫后期處理等幾個能力模塊。以真實動畫作品創作、制作或服務項目為載體,構建項目化的專業課程體系。

(三)構建一支項目化教學意識鮮明師資隊伍

專業教師通過到相應的校企合作企業參加不同形式的技能培訓與鍛煉,了解相關行業人才需求狀況、熟悉企業化運作的流程,提高對崗位職業技能認識,在教學工作才能有意識的結合項目任務,開展教學活動。

(四)利用實習實訓教學平臺,更新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

篇(8)

二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實施“三年五十萬”新技師培養計劃。結合實施技能振興行動,全面推進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從2004年到2006年,在制造業、服務業及有關行業技能含量較高的職業中,實施50萬新技師(包括技師、高級技師和其他高等級職業資格人才)培養計劃,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加快培養一批企業急需的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要的知識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動技能人才隊伍的整體建設,帶動各類高、中、初級技能人員梯次發展。

三是組織開展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活動,完善高技能人才選拔機制。要通過技能競賽、練兵比武和技術創新等活動,在各行業和職業領域不斷發現和選拔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才。2004年至2006年,勞動保障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國家級職業技能大賽系列活動。要組織生產一線職工,廣泛開展拜師學藝、崗位練兵、技能比武和技術攻關、創新創效、觀摩研討等活動。大力推廣一些企業在關鍵崗位、工序設立首席職位的做法,培育技能領頭人并發揮其作用。

四是改進技能人才評價方式,完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充實完善現有國家職業標準,吸納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對新興職業和復合技能崗位,抓緊制定新的國家職業標準。加快建立起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水平的技能人才評價新體系。突破比例、年齡、資歷和身份界限,促進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長。進一步改革完善社會化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大力推廣企業生產現場、學校教學過程與國家職業標準相結合的考核方法,不斷擴大職業資格證書的覆蓋范圍。2004年至2006年,要實現職業技能鑒定質量規模的雙提高,在進一步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實現鑒定數量遞增20%,其中新技師數量要有較大幅度增長,質量要有切實保證。

五是建立高技能人才開發交流機制,促進其發揮更大作用。依托大中城市的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以及企業集團、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建立高技能人才開發交流工作站,開發技能人才、技能成果信息庫,為技能人才的交流提供平臺,并為高新技術開發、技術成果轉讓,同業技術交流、絕招絕技展示以及創新創業等活動創造條件,充分發揮技師在技術攻關、傳授技藝、傳播技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篇(9)

 

河南省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涵蓋了文化創意產業鏈條上所有從業人員的學歷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訓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養。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處于這個產業鏈的高端,有著不可替代的主導地位,但對其作用機制的研究不能從其學科體系中割裂出來,必須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經濟發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針對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及要求,依托大的學科體系展開全面的比較分析。 

一、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及要求 

文化創意產業屬于知識密集型新興產業,具有高知識性、高附加值、強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可以根據在產業鏈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為文化創意人才、文化創意活動的組織人才和文化創意成果的經營人才。而文化創意人才能夠位于創意產業價值鏈的高端,是因為創意產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創性的知識含量中。文化創意人才所從事的創造價值的這種活動,改變了過去必須要有實體生產才能成為產業與創造價值的觀念,而將抽象的、無形的創意活動當作產業鏈的一環。 

1.文化創意產業的個性與共性 

創意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關鍵是人才,創造性人才需要個性的自由發揮,而創造性產業在一定程度上要考慮共性,產業機制是規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協調。[2]所以這樣一種個性和共性的結合,就是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和創造性產業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和協調問題。 

高等設計藝術教育在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決了以上兩個問題,即文化創意增值和個性與共性的矛盾調和。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首先是文化創意專業人才的培養,同時它的基本培養模式是通過科學的方法批量為社會輸送創造性的人才。此時創造性人才的個性表達是基于一個系統科學的創新體系之上的,最終的教育成果表現為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發展的人才儲備。 

2.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形勢 

目前國際上文化創意產業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以英國政府定義為基礎的“ 創意型”,主要依托工業設計和藝術設計領域;二是以美國界定為代表的“版權型”,即生產和分銷知識產權的產業;三是中日韓等國的“文化型”,不論哪一種產業形式,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都是以高等設計藝術教育作為中堅力量。[3]僅以游戲產業為例,在2003年,美國設有游戲專業的大學(學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學設有游戲(開發、設計、管理、運營)專業,韓國有288所大學或學院設有相關專業。 

二、河南省高等藝術教育的比較分析 

河南省高等藝術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藝術普及教育、高等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方向、高等職業應用型的設計藝術教育、純藝術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藝術普及教育和高等職業應用型設計藝術教育是河南藝術教育的重點。 

(1)普通高等院校的藝術普及教育 

在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占基礎性地位,而藝術素質教育又是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沒有藝術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學校需要藝術教育,實施藝術教育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切入點,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表現能力、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是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高等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方向 

高等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應該是以培養從事普及藝術教育為目標的教育人才為核心的。培養講方法、知識淵博、長于引導,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藝術批評、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師。 

(3)高等職業院校應的用型設計藝術教育 

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是我國藝術教育領域發展教晚,但規模最大,分類最細,教育目標最明確的類別。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的辦學目的是培養祖國現代化建設中迫切需要的行業內專業人才,與行業相關技術、工程緊密結合,能夠快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繼續學習持續發展的能力,在熟練掌握專業基礎同時具備日后深入學習的能力。 

(4)純藝術教育 

純藝術的概念最早被賦予的意義是反藝術實踐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為了“藝術而藝術”的一種很純粹的,重精神體驗的藝術活動。因其被定義了本質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與應用型的各藝術設計專業相距日遠。 

我們看到藝術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應用型設計藝術教育的快速壯大,學歷培養和就業優勢兩把利器完成了對整個文化創意產業鏈的支持和提升。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歌猛進,社會對應用型設計人才呈現出很大的剛性需求,高就業率、高收入帶動了藝術教育市場整體的繁榮。 

三、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撐 

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是指高等職業學校主體有計劃發掘、培養與完善學生的設計藝術創造素質與能力的行為及其體制,是專門的以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目標為導向的設計藝術文化創造能力教育,其終極性目的是為了促進人類實現意義化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夢想。[4]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在本質上是在高層面上的發掘、促進學習者的設計文化素養、創意創造與傳播能力的形成與提高。 

創新思維的培養是職業設計藝術教育的核心問題,設計藝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創新思維的發展。設計藝術的創新思維實質是指以辯證的邏輯性思維為基礎,以敏銳性、獨創性以及批判性為特征來體現形象的一種思維活動。所以在設計藝術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創造靈感思維的能力。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養創意型、素質型、可持續發展型的人才,這也正是文化創意產業所需的人才。 

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會受到消費者文化層次、審美取向、價值觀念等軟因素的制約,一個具備較高文化藝術素養的受眾市場無疑是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保證。在高等職業藝術教育大框架下,通過高等藝術教育四個層次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職業院校的藝術教育在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積蓄力量,為河南省文化創意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綜上所述,雖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仍處在起步階段,但其強勁的發展勢頭,必定會成為我國未來的朝陽產業,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創意人才是河南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第一文化資源,在大力引進人才的同時,高等應用型設計藝術教育必須完全融入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新興的經濟力量,將文化創意與藝術感染力和科學技術生產力更為緊密的結合起來,攜手純藝術發展的力量,高度重視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充分利用現有設計藝術教育資源和優勢,才能為河南培養更強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創意人才,以促進和滿足河南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和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軼.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現代傳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談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2007.55-56. 

[3]歷無畏.創意產業導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4-0044-02

制藥工程專業是以工程學、藥學、化學及生物技術為基礎學科的交叉性專業,鄭州大學制藥工程專業通過不斷深入教學改革,提出并構建了“平臺+模塊+課程群”的課程體系。在實踐模塊中,生產實習是學科專業培養的重要環節,相關實踐研究都指出:生產實習對鞏固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加深學科發展認識、提升專業學習興趣、明確就業方向等一系列問題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根據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的制藥工程專業生產實習中的實踐積累,結合制藥工程專業學科建設,對新形勢下的生產實習進行了一些思考和實踐探索。

一、生產實習面臨的主要問題

生產實習為制藥工程專業學生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工程實踐機會,但能否達到實踐教學效果和目標,仍面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分別來自于學校、企業以及社會。

1.校方的問題。學校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經費問題。近年來,由于物價不斷上漲,而學校的實習經費增加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習企業的選擇及實習質量。問題二是參與實習師生的問題。由于參與實習的指導教師大多僅有從學校到學校的經歷,缺乏工程實踐經驗,因此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實習指導工作的效果和質量。另外,部分學生對生產實習缺乏認識,積極性不高,進一步直接影響到實習效果。此外,生產實習人數較多,集中實習雖然便于管理,但也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易造成學生被動實習的問題。

2.企業的問題。制藥企業由于行業特點,在生產安全、技術保密、衛生要求和生產管理上都有極高的要求。一些企業因從安全生產和經濟效益等方面考慮,不太歡迎學生進廠實習,這就給學校造成了聯系實習困難的問題。此外,即使部分企業同意生產實習,但往往提出許多限制,也對實習過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降低了整體實習效果。此外,很多企業對學生實習持保留態度,從領導到工人師傅都不積極主動配合,也影響了學生的實習熱情,降低了對生產實習的積極性。

3.社會影響的問題。隨著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以及就業取向的多元化,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容忽視。一些學生缺乏專業認識,考慮到畢業后可能不從事所學專業的工作,因此不重視生產實習,敷衍了事。

綜上,高校迫切需要全面創新和改革。我們通過不斷總結,對我院制藥工程專業生產實習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實踐探索,實踐證明這些實踐對提高生產實習效果和質量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校內建設實訓平臺

現代制藥工業不僅具有自動化、連續化、集成化的特點,而且一些原料藥的生產過程還具有易燃、危險性大的特點。因此,學生在企業生產實習時難以實際操作,這是長期困擾生產實習的老大難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院根據化工專業特點,建立以河南義馬煤氣化廠生產工藝為背景的校內實訓平臺,采用第三代仿真技術“半實物仿真工廠”建設,平臺系統具有多專業共享、工廠情景化、操作實際化等特點,操作環境與實際生產的中控室相似;操作參數、故障設置、出現故障時參數的變化及處理方法均來源于工廠實際。該實訓平臺自2011年建設以來,每學期為包括制藥工程專業在內的共計200多名化工與能源學院各專業學生開出開放性實驗,受到學生的普遍好評。實訓平臺的建立和運行有效緩解了實習中難以動手操作的難題,改善了實習教學質量,提高了學生的實習效果,促進了學生的工程素養和綜合能力的積累,也為真正走入企業的生產實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校外建設實習基地

生產實習不僅是大學生加深專業知識學習、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環節,也是大學生從校園走進實際工作崗位的過渡橋梁。建立穩定的校外生產實習基地,是整個生產實習環節的關鍵。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先后與省內外幾十家企業聯合成立了“面向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合作聯盟”。實踐證明,成立合作聯盟對探索高校與企業合作新模式,提高高校工程人才質量和層次,為企業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都產生了重要作用。我們結合制藥工程專業方向,與聯盟中的制藥企業進行對接,在培養企業人才、解決實際生產問題、擴大企業知名度等方面進行了廣泛合作;企業在接納學生實習上也主動配合,積極幫助和支持我系的實踐教學,減免了實習經費。通過以合作聯盟為平臺的校企合作方式,很好地解決了聯系實習企業困難的問題。同時,我們建立了多個校外實習基地,不僅擴大了實習的范圍,也使實習具有更多的選擇性和針對性。

四、改進優化實習模式

舊的生產實習往往會存在教學與實踐脫節、實習過程形式化、實習效果不佳等現象。為了強化實踐教學效果,提高實習質量,需要在實習的模式上不斷改進創新,使生產實習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根據制藥工程專業學科培養目標,按照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對本專業生產實習教學的模式不斷改進創新,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主要的具體措施分述如下。

1.精心設計實習流程。在實習開始前,指導教師首先提前與企業溝通聯系,了解掌握各車間生產品種及工藝路線,并與企業實習配備指導人員協商,對學生的實習路線、實習場地等進行安排。同時按照企業生產工作計劃,及時調整設計實習內容。實習內容設計上,我們根據制藥工藝特點,結合生產企業的實際情況,盡量設計學生熟悉從原料藥到成品藥的整個生產實習過程,使學生對制藥過程有清晰完整的認識。

2.優化實習指導團隊。在實習過程中,指導教師不僅要在日常生活中關心愛護學生,而且整個實習過程中,要在生產安全、實習紀律、現場指導及實習考核等方面盡心盡責。因此,指導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很強的責任心。我們通過總結實習經驗,配備了四位老師組成的實習教師團隊,實習教師必須為一線任課教師,同時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3.加強職業觀培養。生產實習是大學四年期間大學生近距離接觸企業的最佳機會,因此將生產實習與職業觀培養相結合,不僅能提高學生對專業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從而對實習產生積極的影響。為此,我們在學生進入實習場地前,邀請企業領導、技術人員和企業內的青年大學生開展講座和交流,從生產管理、技術開發和工作體會現身說法,讓學生親身感受本專業的發展方向與未來擇業取向,使學生進一步意識到生產實習的重要性及其鍛煉價值。

4.小組生產實習。我們根據車間流程工段,通常將實習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每組人數十到十五人左右,各小組分設定一位組長,主要負責日常的紀律考勤。然后各組再由一位實習專業老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帶隊,深入到不同車間開展實習。實習過程中,各小組分別對每個工段進行實習操作,然后各小組進行不同車間的輪換,以保證每個學生能夠對每個工段進行深入實習。并且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與專業老師、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進行近距離交流。

5.綜合實習考核。由于生產實習是一個綜合性的實踐環節,我們嘗試通過綜合評價體系對每個學生進行考核。生產實習考核的內容主要包括:日常表現及現場問答、生產實習報告、工藝流程圖設計和筆試問卷四部分。指導教師根據四方面的表現綜合打分,按照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進行評定。通過采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可以使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環節中有所表現。此外,在書寫實習報告時,指導教師明確要求學生應結合實習過程,寫出實習感想。通過采用多樣的評價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習興趣,在多個方面得到一定的鍛煉,有利于增強學生實踐技能和工程專業知識。

6.實習與課程設計相結合。將生產實習與制藥工程工藝設計相結合,學生在完成生產實習工作總結后,會很快地進行制藥工程工藝的課程設計。課程設計作為一項重要教學實踐環節,其內容與生產實習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課程設計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制藥工程車間設計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深刻領會潔凈廠房GMP車間設計;掌握制藥工藝流程設計、物料衡算、設備選型、車間工藝布置設計等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從技術上的可行性與經濟上的合理性樹立正確的設計思想。

7.實習意見反饋。通過不斷優化實習模式,我院制藥工程專業的生產實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普遍反映通過實習,提高了對制藥工程專業的認知,強化了專業知識同時也進一步了解了企業的需求,樹立了更加明確的就業觀。此外,指導教師對生產實習的過程進行總結,向學院提交生產實結報告。通過學生、學校和企業三方面意見對實習效果的反饋,有助于我們不斷改善優化生產實習模式,提高生產實習的效果。

五、結語

生產實習是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實踐環節,改革原有舊實習模式的不足,實踐探索新形式下的生產實習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通過對生產實習實踐經驗的不斷總結,通過建立校內實訓平臺,校外建立實習基地,并不斷優化實習模式,有效提高了制藥工程專業生產實習的效果和質量,增強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同時,我們也應清晰地認識到,制藥工程專業的生產實習是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未來的發展中還可能會出現新的課題,這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斷優化教學與實踐模式,切實將制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落到實處。

上一篇: 巡視整改工作總結 下一篇: 土地資源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区二区婷婷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 在线观看h的网址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 在线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8 |